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美术课学习材料模板(10篇)

时间:2022-08-16 20:41: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美术课学习材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美术课学习材料

篇1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术老师上课的时候,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学生工具材料的准备。如果学生材料准备不到位,课前教师就是自身准备再充分,也势必会影响美术课的进行。单纯一节训练课,只有学生带齐学具,才能保证教师教得有劲,学生学得有趣。在台湾的学校里,在今天欧洲的中小学里,出现这样问题,一般解决的方法是:美术教师发动学生每天把自己家里的废品(纸张、纸箱、包装盒等)带到学校里备用,在美术教师的办公室里都累积着大量的可用材料,在没有美术专门材料、工具的条件下,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美术教师都这样准备上课工具和材料,这是他们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

那我们应如何调动学生准备学习工具和材料呢?以下几种方法大家可以试一试:

一、及时督促

其实,有些学习工具、材料不是学生不愿带,而是学生容易忘,这是基于学生实际情况的。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压力下,很难想起带学习工具,这是可以谅解的。所以,美术老师应该在上课头一天提醒学生带美术学习工具和材料。也可以把这项工作安排给课代表。当然,前提是美术教师要和课代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使其乐于为你做这件事。

二、统购管理

美术课上,版画这个单元很多教师都无法开展。原因是工具、材料的准备有问题,很多教师让学生以纸板代替木板。当然从道理上讲也是可以的,但最终不如木板那样具有鲜活的感染力,尤其是木板那特有的刀味和巧妙“留黑”的手法,尽显版画特有的美术效果。那么,如何让学生准备这些必不可少的木刻刀和板材呢?让每一个学生为这一节课购买一套木刻刀和五合板显然是不合适的,毕竟学生不是学这个专业的,那怎么做?就是教师统一组织购买一些材料,比如,每班可以买一整块五合板,然后可以裁40~50块大小的板材,连购买带裁切,每块板成本并不高,这对于大多数学生家庭来说是能接受的。另外,对于木刻刀,教师可以和商家联系,购买一套价格低廉且适合学生的木刻刀几人合用。油墨用量不多,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国画材料,是否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购买的方式完成。对大量练习用纸可以采用毛边纸之类作为练习用纸,教师可以每班按刀统购,然后按册分发。这样每个学生摊下来的钱数也不多。又如,油画棒的购买、篆刻刀的购买,均可以采用这些方法。这种做法原则是为了减少学生家庭负担和课堂的需要,是适合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学校的。只是在操作上有乱收费的现象,这一点也是很现实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可以通过学生家长委员会完成。客观地说,这种事也是迫不得已,很多学科均是这样做的,只是大家心照不宣而已。每年期末,语数外等学科的复习资料的复印费其实就是学生均摊下来的。

三、变废为宝

美术课上,有时需要很多材料,但如果为这些材料单独购买,势必会增加学生负担,所以对有心的美术教师来说,平时喝完的矿泉水瓶、打印材料剩下的边角料、各种彩色的吹塑纸、蜡光纸、色卡纸等等,均可以留下一些。不要小看这些边角料,有时在课堂上,当学生制作时差那么一点点的时候,老师拿出这些材料,学生是会心存感激的,这对你的课程是很有益处的。当然,不仅老师要做有心人,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这不是寒酸,而是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一种节约意识的养成。比如,课堂上做面具需要硬纸板,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将平时家中购买衬衣的垫纸板、鞋盒等类似的硬纸板有意收集起来,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存放,办个美术学习工具材料资源库,这样课堂上需要的时候,学生就不会捉襟见肘了。另外,好看的树叶、怪异的树根、多变的彩石……这些只要师生平时留意收集,变废为宝,那你的课堂一定是丰富的、充满活力和想象力的课堂。

四、寻找代用品

篇2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01-0040-06

[作者简介]朱晓菁(1989―),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2011级在读硕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近十几年来,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不计其数,提出的整合模式也层出不穷。本文就部分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新的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提出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它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课程内容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计算机应用于教学的方式。除了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外,它更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1]《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将“课程整合”定义为:“Use of technology to support and enhance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he daily course of studying academic content.”翻译为:“在学科内容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和加强学与教的过程。”

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笔者将其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点:

1.多媒体的支持。多媒体课件最重要的特点和鲜明的优势就是化静为动、视听结合。它可以迅速地向学生呈现高清晰度的逼真画面与富有感染力的数字音响,使教学产生变化,以达到尽善尽美地传递教学信息的境地。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完整地记录练习与创作过程,可供学生反复观看和临摹。

2.互联网的支持。首先,互联网允许教学打破时空限制,学生们集中坐在同一课堂中听同一教师讲课不再成为学习的唯一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视频、远程教学、在线自学等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其次,互联网在传统课堂中的使用也起到了巨大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随时使用网络搜索调整教学资源,而不必按照事先准备的教学资源来安排教学步骤。另外,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学生可实现个性化学习,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和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进度快的学生可以预先学习后面的教学内容,或进行课外知识的扩充,而进度慢的学生则可以反复温习前期课程,而不必担心错过课堂之后如何进行补习。

3.丰富的交互性。信息技术提供的交互性包括两方面: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人机交互是指人和计算机之间进行的互动。传统的教学媒体往往是单向的交流,学习者控制学习材料,而学习材料并不提供反馈。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者可以和学习材料充分互动,甚至可以进入虚拟现实,产生更真实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大大加强,除了自己身边的同学、老师外,学习者还可以接触到全球各地的专家、同伴,并可通过论坛、邮件、聊天软件等各种形式进行交流,形成在线学习共同体,产生进一步的协作学习。

而信息技术要与课程整合,则必须要考虑课程中存在的整合点。关于整合点的定义,说法不一,原因在于有些研究者认为整合需要先考虑信息技术如何使用,再结合技术去设计具体课程;而有些研究者认为应该先设计课程,再寻找课程中哪些地方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在笔者看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应在于使用信息技术去支持常规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的需求或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在整合过程中既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三大特点:多媒体性、互联网支持性、交互性,同时也应结合学科特色,发掘教学中的实际需求,不盲目跟风使用。

二、美术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在国际范围内影响较大的观点是美国乔伊斯和威尔所著《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的: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设计或典范型(即有一定代表性、能起示范作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式)。[2]

杨开城认为,人们基本上是在两种含义上使用教学模式的:一是某种特定的教学方式,如“协作教学模式”指包含协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探究教学模式”指包含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二是指某种特定的教学程序,如“读-议-练”教学模式。前者是种教学理念,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而后者则是种模式化了的教学程序。[3]这种分类的方法与乔伊斯和威尔的观点基本一致。

另外,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博克斯在1978年有句格言:“所有的模式都是错误的,但是有一些是有用的。”(George E.P.Box’s 1978 maxim:“All models are false but some models are useful.”)大意为,模式是实践的理论化,它可以用来指导实践,但必须被证明在所有实践中都有效才能认为它是正确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模式。只能认为一种相对被广泛承认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相似的实践情境。

(二)传统课堂美术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就是接受学习模式。一般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由教师主导的、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其步骤大致可归纳如下: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新学习内容知识的整合协调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在传统美术课堂中,应用接受学习模式的教师一般按以下步骤来执行教学:导入新课明确知识点演示讲解方法与技巧学生练习和创作全课总结与作业点评。

另一种在美术课堂上被广泛使用的教学模式是四步法美术教学模式,其教学步骤可归纳如图1所示[4]:

图1四步法美术教学模式

激兴,即激发学生的兴趣;练笔,是练习美术造型的基本功,如线条、色彩等;创意,是用作品反映现实,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修身,则指人格的培养。事实上,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修身应贯穿于激兴、练笔、创意的全过程,通过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创造生活美、陶冶心灵美。

(三)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整合的角度来看传统美术课堂,可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一味灌输

正如前文所述,传统美术教学往往采用接受学习的模式,教师呈现图片或手工制品等教学材料,向学生明确这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点,然后教师进行演示,学生临摹或自己创作。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往往不够充分,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得到体现。

2.教材不考虑个体差异,学生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

这几乎是所有传统课堂的共同弊病,但到目前为止似乎并不能找出一个更好的替代方法。而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学生在个体差异上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非线性编排的电子课本可以或多或少地弥补这一点缺陷,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课外扩充学习中。

3.教学内容单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缺少交流

国内的美术教材往往过多引入中国古代的、本民族的艺术作品,如古迹摄影、农民画、剪纸等,抑或是国外上世纪之前的名家名作,如梵高、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纵观近十年内的美术教材,虽然有过改版,但内容仍大同小异,缺少明显的时代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外部交流,封闭在教材提供的框架内,对艺术氛围的感受受到限制,也无法与别人共享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三、关于现有“整合模式”的探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研究者们已提出过诸多整合模式。关于教学程序型的教学模式,杨开城教授提出过一系列质疑和批判。他认为:这类教学模式的构建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归纳法,即从纷繁复杂的教学过程中抽象概括出某种规范化的教学程序;另一种是理论演绎法,即从某种教学理论或者学习理论出发,构建能够表达该理论核心理念的教学程序。[3]从这一点来看,“模式”本身是具有相当主观性的,它应该是灵活的、见仁见智的。杨教授做了一系列实验,证明同一种教学方案在不同的人看来完全可以概括为不同的教学模式,使用的关键词也不尽相同。我们平常所说的这种“模式”,其实更多是指在教学系统设计中合理安排各个教学步骤。

刘娜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了几种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按照杨开城教授关于模式的观点,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即教学方法式,包括“演示―讲授”式、“发现―探究”式、“自查―掌握”式。[4]而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探讨》一文中,张锐亦提出过“演示―讲授”式、“发现―探究”式、“自查―掌握”式这几种模式,[5]不管是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还是信息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来看,均看不出有何明显差别或学科特色。笔者在此赞同杨开城教授的观点,教学方法型的教学模式,其实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但仍对实际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关于这类教学模式,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其带上各自的学科特色,从而更具有针对性地为实际教学提供指导。

刘娜提出的第二类教学模式,属于教学程序式,其模式和教学过程如图2和图3所示[4]:

图2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

图3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

笔者查阅了诸多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并参考了其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献,结合刘娜提出的这一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将其统一归纳为: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布置任务学生经过探索、讨论完成任务组织评价。

可以看出,这些模式看似与具体学科整合,并详细列举了信息技术在其中如何运用,但其核心与信息技术并无太大关系,也没有明显的学科特色,本质上可以算是五步教学法的拓展运用。信息技术在其中的作用一般为:展示材料、提供素材、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实现在线交流评价。笔者认为这一类模式应该称为“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某某课堂教学”更为贴切,其充其量只能作为一种常规教学模式的扩展,而不能上升到“整合模式”的高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有文献中提出的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模式,其本质上往往大同小异,缺少明显的学科特色。

四、关于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模式的理解

(一)课程特征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首先需要理解整合的要素。其一必然为信息技术,这点毋庸置疑,在此不再赘述。其二则为美术课程。关于“美术课程”,笔者认为可以一分为二。一为美术,二为课程。在此,“课程”是整合的主体,而“美术”则意为需要带有学科特色。

与“课程”整合,而非与“课堂”整合。因此,我们需要先了解“课程”到底是什么。课程(curriculum)来源于拉丁文“跑道”,最常见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关于课程,不同的教育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即教材;杜威认为课程即活动;泰勒认为课程即经验。经过归纳,我们可以认为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据此,笔者认为,课程应该是一个整体化的概念,是一个长时的、连续的教学过程,它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包括一系列课外活动。

(二)美术特征

1.学习美术的主要目的不是在于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更强调精神层面的提高。如作品欣赏,我们不是要求学生分析出作品中用了哪种构图方式或是用了哪几种互补色,而是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从而激发起他们想要创造美的欲望。

2.美术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强调交流。学习美术课程,不仅局限在一个封闭的课堂内,除了参观、游览等常规课外活动,还应强调人文交流,如校际互访,师生论坛,校外人士参考交流等。

3.美术作为一门具体、形象的学科,动态的学习材料指导性极强。如笔法的演示、色彩的调配、构图比例的丈量、立体空间如近大远小的感知等。

4.美术是技术性学科,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是一个缓慢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关键在多看多练,所以学习过程的记录和对比很重要,包括纵向对比(与自己)和横向对比(与他人)。

5.在创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成就感,尤其是在获得他人认同时,且具有强烈的分享、展示愿望。

(三)模式特征

结合前文观点,笔者认为,合理的“模式”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应该是非线性的、非程序化的,有一定的重复性和无序性。

2.每个学科的整合模式应该有其自身特色,而不是所有课程适用的,即这种整合模式应该是具体化的,而不是概念化的泛泛而谈,如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自主探究、课堂讨论等,虽以具体学科举例,看似创新,本质上却各科适用。

3.模式应该是经长期的实践验证和反复修改的。

五、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新模式

如前文所述,将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除了要对信息技术加以充分应用外,还应弥补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弱势和不足,将整合体现在课程全过程中,并具有明显学科特色。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教学改革模式,应具备以下优点:

1.课程资源电子化,信息量大,使用灵活,减少学生负担。由于美术课程的特殊性,其学习内容比较灵活,资源也相当丰富。如果使用传统教材,学生没有条件购买各种画册,教师也不可能携带大量画册到课堂中进行欣赏教学。电子化的课程资源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只需打开课程网站即可进行教学,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大量资源。

2.图文结合、视听结合,主要是视音频的使用能突破传统课堂限制,并可反复观看学习。除了传统教材上的图片,学生还可以欣赏到颇具美感的影视、动画作品,观看教师录制的绘画和手工教程,一步步进行临摹、比较等,遇到难点还可以暂停和返回。

3.打破师资不平衡现象,跨越传统班级概念。由于美术是一门技术性学科,教师之间的技能差距比较大,各自擅长的画种也不尽相同,在美术教学中,名师效应尤为突出。使用网络平台后,教师集中备课,各展所长,所有的学习者可以共享最优质的学习材料。

4.学习成果共享互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鉴赏水平。网络课程平台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和点评他人的机会,并且其他学习者、教师、家长以及校外人员都可以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促进相互交流和比较学习。

5.可集成大量课外学习资源供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灵活。由于天赋、爱好、课外辅导等影响,同一年级段的学生,美术水平往往参差不齐,没有明显的知识水平特征。并且学生间的美术特长和偏好也不尽相同,有些学生擅长国画,有些学生擅长素描,有些则擅长手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美术学习可以给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各取所需,各展所长。

6.其他大量相关信息资源,如站外超链接、比赛考级通知、参观交流新闻、荣誉展示等。一系列的通知与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技能的认证与文化交流活动中去。而荣誉展示,相比较于传统的口头表扬和校内表扬,显得更为正式和公众化,让学生有一种类似于上了电视或报纸的自豪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7.提供学习跟踪、家长监督、校外交流等多元功能。通过建立师生博客、留言板等网络平台,给家长和校外人员提供一个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与教学特色的平台。并且任何有需要的校外学习人员都可以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去,与学生互助互长。

综合以上特点,笔者提出了一个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新教学模式,如图4所示:

图4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新模式

该模式主要强调以下几个特点:

1.资源。使用“资源”而非“内容”,是因为“内容”偏向于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而资源含义更广,除学习内容(知识点)外还包括其他可利用的素材等。

2.占有。“占有”这个动词,一指素材的借鉴,二指学生对知识点的内化和掌握。

3.补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学习成果,可以反过来补充教学资源,作为其他学习者的鉴赏对象。

4.监督。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除了引导和评价,还要有监督过程,这个监督过程既包括对学生个体学习记录的监督,也包括对学生间交流的监督。

5.交流。强调与外界的交流,一指人的因素,即校外未列为教学目标的群体,他们可能是课程的潜在学习者。二指校外信息,如考级、比赛、参观访问通知等。

六、反思与小结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环境,本文在总结了美术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对以往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系列反思和批判,取长补短,从而提出了一个具有明显特征的新教学改革模式。该模式贯穿学习全过程,强调学科特色,重视交流评价,无特定教学步骤,应用灵活,可用于结合实际指导课程学习平台的功能建设。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论是先设计技术还是先设计内容,笔者认为关键一点在于不能使技术流于形式,不能沦为工具的奴隶。技术的关键还是要为内容服务,要找准整合点,而不是所有的内容都使用技术去整合,去生搬硬套。另外,美术课程具有其特殊性,在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千万不能舍本逐末,更不应忽视“纸”上功夫,笔法、写生、构图等依然是美术的精髓。

此外,有部分研究者认为有一种整合模式是:学习者在计算机上完成一堂美术课学习的全过程,包括接受通过网络布置的任务,使用计算机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完成设计任务,并在线分享交流和评价。研究者们称之为在整合过程中结合其他课程的学习,如对软件的探索。笔者对此持质疑态度,首先,这种模式更多训练的是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而非美术本身,本末倒置;其次,在这种情景下,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他的软件操作能力,也许学生有很好的创意和很好的绘画技能,但因为对软件不熟悉或使用不精,无法完美地将自己的创意呈现出来。如此,我们无法客观评价学生的美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燕,孙友松.基于信息技术的三种教学模式[J].高教探索,2006(2).

[2]Joyce B R,Weil M,Calhoun E. [WTBX]Models of Teaching[WTBZ][M].United States:Pearson,2008.

[3]杨开城,张晓英.教学模式到底是什么[J].中国电化教育,2008(4).

[4]刘娜.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课程教学整合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学位论文,2007.

篇3

美术与我们的学习、工作、娱乐等各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学习美术有陶冶情操、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教育与创造》中提出:“只有创新才能使世界更美好,只有创新,才能为人类增加新知识,为世界带来新的幸福。创新成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对学生将来的生活还有个人发展都十分有益。然而在实际地教育过程中,由于考试制度的影响,美术教育的作用被排挤得无影无踪。美术教育之所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其主要原因就是美术教育与学校及学生们的眼前利益关系不大。在学校方面,大部分学校为了各自的教学质量都只是把美术课当成休闲课。如果不是要应对一些上级检查,在一些农村学校估计这门学科的存在也会成问题。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许多学生对于上美术课的积极性不高,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课就是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中的主要课题。《美术课程新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的目标不仅是培养画家,更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完善的人格、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智力。作为具体教学的教师,我认为应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使每个学生积极的参与美术学习。

那如何能让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呢?我以我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来以便和大家交流。

一、利用美术的多样性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美术是一门多样性艺术,学科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在我们的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行业都有美术的身影。这虽然是社会事实然而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这方面了解的很少,大部分学生以及家长认为美术就是“画画”,“画画”就是美术的全部,只要我不想我的孩子将来当画家,上不上美术课就无所谓了,却不知道这是一门社会性学科我们的吃穿住行都涉及到它。如果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将这种多样性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感到有趣味,愿意学,会去学,乐意学。学生有了学习的求知欲望就会有了好奇心和感兴趣,他们才会努力地去汲取各种知识的养料。兴趣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兴趣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要有兴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的过程是一件乏味之 事才会有学的动力。新课标的美术课程刚好可以为我们提供这一平台,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刚开始每个学生对教师的讲的新内容课有一种期待心理,如果教师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每个单元的导课时能做到语言新颖别致,生动有趣,那么就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中接受新知识,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上课前要准备好必要的材料来确保课堂的质量

上美术课材料的准备对一节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美术课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和学生准备的材料。如果没有准备工具和材料,美术课的教学就成了“无米之炊”。然而很多在农村学校往往由于很多原因,导致不少学生忘记或没有齐全部材料。因而美术课不能正常的开展,如果这时教师采取一些惩罚的措施就会使学生产生怕上美术课烦上美术课。我曾经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也为此纠结过。后来在不断的尝试中我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效果还不错,那就是在每学期刚开学的第一课时就布置了这一学期美术课堂上所需要的工具及材料,让学生准备一只“百宝袋”把一学期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都放在里面;这样只要有这个 “百宝袋”就是可以保证这一学期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也不会为每堂美术课准备材料而费心。另外自己也准备一个“百宝袋”每次上课带上在学生少了某样时借一下以备不时之需,给学生养成习惯后,现在上课到是很少因为这个问题而烦恼。

三、多给学生一些鼓励,给他们一些展示自己的舞台

上美术课的目的并不是想把学生培养成一位画家或是美术家。美术教学的主要作用是: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要多给予学生肯定的表扬,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渴望学习这才是上美术课的精髓。应该给学生创作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我们应该要把握好学生已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可以结合学校团委举办一些校园活动,如绘画比赛、画展、墙画等等,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这样也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形成学习的氛围。

总之,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使学生具有了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学得开心、学得愉快。还要不断地探索思考,不断地实践总结,才能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更充分、更完美的发展。从而迸发了对美的追求与热爱,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加上教师的引导,引导的好,学生能在这方面下功夫,那么对学生一生会影响很大,从就业角度来说,择业范围将会很大。从生活角度来说,生活中不同程度的涉及到很多的美术知识。例如:影视、摄影、动画、建筑、服装、美发、工业等等,都会发现实用美术的身影。有良好的美术基础对学生来说就会受益一身。作为美术教育者,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因为我们的努力,在各个行业将会有很多的佼佼者。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到最大限度的努力上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新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篇4

一、正确认识、改变观念

必须正确认识美术课在整体课程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潜意识里面没有主课与副课之分,正确对待每一门课程。有了这一前提,之后的一切才会应运而生,顺理成章。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隐性的弊端,主要还是家长、社会、以至于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思想意识里面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县区和乡镇尤其严重)。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主课与副课无意识区分,过度的强调升学率等等,美术课教师的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从而导致美术教师的积极性一点点被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课堂学习和课堂作业也只是为了应付差事,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该彻底改变全社会的传统教育观念。

二、激发兴趣、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兴趣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激发兴趣是为了启发思维,是为了实现创新。如果说创新是永恒不变的话题,那么兴趣就是创新得以实现的永恒动力。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就会主动地参与和实践,那么其中就会随之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创新能力。

老师欣赏或肯定学生作品的某些方面,学生就会对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才能吸收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技能。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变为自觉,心情也就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学生,思想活跃,信心十足,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有些同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美术学科存在一定的恐惧感,有着一种畏难心理。他们认为绘画特别难,画出来的事物不像,只追求的是像与不像,不是讲究构图合理、线条流畅、色彩美丽,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必须让学生热爱美术,喜欢上美术课,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否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便成为一句空话。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因地制宜,寻找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和游戏、最感兴趣的话题;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身边入手,通过装点自己的居室、生活学习用品进而深入到课堂美术学习中。比如:根据本地优异闪光的陶瓷艺术生产产业,我经常组织学生深入调查、欣赏,在充分了解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法后在美术课堂上让同学们运用陶泥来进行塑造和表现。在激发出学生兴趣和自豪感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美术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美术创作毕竟不是理性思考,没有1+1=2那么难,只要你用心去做、用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意识思维去创造都会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当然教师也要及时加以肯定,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适当地提出任何主题的表现不会只有一种方法,应该挑选大家最擅长的。有些学生动手能力特别强,那么就发挥他的长处,有的绘画课,可以用剪贴或其他的方法表现出来。

三、要让学生主动创新

篇5

1、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2、在美术课教学中有的放矢,有重点有难点,注意美术课内容的调整,教学中注意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美术教学中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美术教学中注意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昧性。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在教学之余,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参加继续教育学知识,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

二、工作亮点------从兴趣入手,让学生爱上美术课

对于不是美术专职老师的我来说,已经教了一年的美术了。虽然没有专职美术老师扎实过硬的美术基本功,但我明白:在美术教学中,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这一个学期来,经过自己的努力,从学生每天下课了就跑到我身边问“老师,今天美术课我们做什么?是画画还是剪纸啊?”和每节课学习材料准备充分等可以看出,提高学生美术学习兴趣,我做到了,并且做得较好!

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根据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所以我在结合学生各自兴趣爱好的同时,让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泥工、布贴、拓印、剪纸、图案设计等多种美术活动,让学生喜欢手工制作课。如:《盘泥条》是一节泥工课,为了激发兴趣,我首先自制各种泥工教具,启发学生盘压捏搓等捏泥方法,对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兴趣可高了,大家都踊跃地捏制。捏出了各种器皿。这样不仅学会了美术的手工制作,而且大大地增强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对美术课起到了推动作用。又如学生对布贴画很喜欢,我就鼓励学生收集一些零碎的花布,根据各种花布的纹样进行布贴画设计,多数学生的作品都很形象,学生互相欣赏作品,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美术的兴趣,都感到这样的课总也上不够。

三、主要教学经验及措施:

课堂上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开阔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推行发展性评价,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中学习,在玩中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1.教师要认真贯彻本教学大纲的精神,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在传授双基、培养能力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3.教师应加强示范,并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及放映幻灯、影片、录像片等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4.要关心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5、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尽可能做到态度习惯养成和知识能力发展并重,并鼓励大胆创进和个性发挥,即着眼于实际成绩,更注重未来发展。展望未来的教学工作,扬长避短,好好的利用教学环境,取得更大成绩。

四、本学期存在的主要不足与反思:

1、组织教学还要狠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6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进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素养,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博采众长,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这就是在告诫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要有所创新 。 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造力一切将无从谈起,只有的是反反复复、停步滞留和一味的因循守旧。所谓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一、改变观念是实现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隐性的弊端,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主课与副课无意识区分,过度的强调升学率等等,美术课教师的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从而导致美术教师的积极性一点点被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该彻底改变全社会的传统教育观念。

二、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创新意识的土壤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中国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之下,学习中,学生只注重描摹对象,忽视自身创造性的表现。教师思想观念、手法过于陈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要求十分笼统,既分不清层次,也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因此,首先要赋于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空间,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适合培养创造能力的良好氛围。只有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要善于积极评价和欣赏学生的作品,努力从作品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去发现“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延展。

三、激发兴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兴趣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激发兴趣是为了启发思维,是为了实现创新。如果说创新是永恒不变的话题,那么兴趣就是创新得以实现的永恒动力。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就会主动地参与和实践,那么其中就会随之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创新能力。

老师欣赏或肯定学生作品的某些方面,学生就会对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才能吸收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技能。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变为自觉,心情也就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学生,思想活跃,信心十足,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四、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教师更应根据教育需求和学生的认识特点,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实际,参与实践,为获取丰厚的创作素材、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想象空间并为创新奠定基础。

美术课的学习应是一个喜欢创新、学会创新和实现创新的过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无处不在,需要我们不失时机,机智地、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体验到了成功时,创新之美也就得以实现了。美术教师只有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积极探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与创造》

篇7

一、善于制定个性化学习目标

“个性化学习”的学习目标是教师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教材的特点、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设定的不确定的弹性目标。弹性目标可分三级:基础性目标,即每个学生都必须要达到的目标。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应该得到保证,如在《鞋的联想》一课中每个学生都要行动起来,知道什么是联想,并了解怎样表达;提高性目标,大部分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在《鞋的联想》一课中,大部分学生不但有画鞋的联想,还画出了非常具有创意性的鞋的联想,甚至能把有创意的联想用各种材料做出来;发展性目标,要求部分学生达到的目标。在《鞋的联想》一课中,让学生学以致用,能根据联想设计有个性的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来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目标,在这种目标的指导下,学生人人敢动手,个个有事可干,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都能得到增强。

二、善于采用个性化学习方式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好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绘画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始终围绕适合学生个性特点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

例如在《桥上桥下》这一课中,为使学生感受桥只有与周围的景物相融合的时候,桥上桥下的景物才能显得更和谐,并突出本课重点“桥景相融”,我带领学生进行对比观察,通过两座桥的对比,以及各种不同形状的,不同季节变换的桥上桥下的景物描绘,不仅让学生深切感受桥与景物融合之美,也拓宽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活跃状态,学生不仅感叹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也深深地爱上了桥这一优秀建筑。最后的展示作业环节,学生呈现的作品也是各具特色,充满了创意和想象。

三、善于进行“个性化学习”评价

“个性化学习”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持续发展,坚持对每个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在《这是我呀》一课中,我首先组织学生自己去发现哪幅作品把自己的特征抓得最准,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自己去发现哪幅作品觉得特征画得不够明显,给这个学生可以提出哪些中肯的建议,让作品更完整;鼓励学生自己来评价一下自己的作品,阐述自己认为自己画的最满意的地方时哪里。

篇8

1.学校外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2.学校内部因素。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前几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很大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

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其创造能力呢?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一、用美好的师爱感染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想,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学生也就热爱、崇敬教师,连带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没感情,师生关系不融洽,就不会对这门功课产生兴趣。

另外,教师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精到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道德要求和精神需要,使他们对学习材料充满浓厚的兴趣,去鉴赏、品味、思索,并获得各方面的启迪。教师还要热爱自己所教学科,深入挖掘教材和研究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最简洁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教学,使所教内容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兴趣中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人自信,成功能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评价。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教师就应该适时地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以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是在课堂之上,而且体现在学生的作业的批语上,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足以鼓起学生学好的勇气和学习的信心。比如:“只要你细心,老师相信你会做得更好”;“这一次比上次做得好多了,要继续啊”;“你看,老师说得没错吧,你做得真好,如果再精致一点的话,你的作品可以参加绘画比赛并有可能获奖的”。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用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

初中生有很强的模仿欲望和能力,而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也与他所接触到的美术作品有极大的关系。好的美术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或表现欲望,而没有接触过好的美术作品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的,所以教师应该提供尽量多的优秀的美术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美术课本中的欣赏课都是选取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这还不够,还需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优秀作品,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值得学生信赖和崇拜的还是教师的作品。教师出示自己的作品给学生欣赏,不但会让学生觉得美术创作很现实,而且会树立教师的威信,因为你的作品值得学生去学习和借鉴,学生才会崇拜你,进而受你的熏陶和感染,并自觉地向教师学习。

篇9

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占据一定平面和立体空间的大众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设计等各门类。小学美术艺术通过对美的感受,培养对美与丑的分辨能力,潜移默化地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小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力极其丰富,他们的作品是朴素的、靠直觉的。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让生活吸引小学生的眼球,让小学生经受认知上的挑战,获得视觉上的满足,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魅力。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小学生的绘画动力,促使小学生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运用美术美化自己的生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美术知识,构建精彩课堂,享受美术学习的快乐,真正达到让小学美术课贴近生活、用于生活的目的。

1.让生活走进课堂,享受美术

1.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先导,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对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刺激性特别感兴趣,故事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高涨情绪和强烈的作画欲望。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刺激让小学生参与感强烈,情绪活跃,利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绘画的巨大动力。课堂是美术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学方法是外因,学习兴趣是内动力。如教学“太阳和月亮静物画”时,教师给学生讲有关太阳和月亮的故事。太阳公公从西边刚刚落下,月亮婆婆从东边升起来。照亮万物,鲜花盛开,花瓣显得更加姣美。教师把月亮和太阳拟人化,学生问:“故事中的太阳是老公公,可不可以说成英俊的小伙子或者警察叔叔啊?而那位月亮婆婆可能是一位漂亮的公主呢!”学生沉浸在故事情节的想象中。教师引导:“你笔下的太阳和月亮会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思维敏捷,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我的太阳是一位环卫工人,他正在给月亮清扫垃圾。”有的说:“我的太阳是一位神医,它正在生病的月亮阿姨治病……”学生想象出各种画面,教师因势利导:“赶快拿起你手中的笔画出你心中的太阳和月亮吧。”学生带着兴趣进入新课学习,注意力特别集中,课堂教学效率自然高。

1.2利用媒体,演绎精彩。

多媒体具有色彩鲜艳的图片,表现力强,能瞬间吸引小学生的眼球。为小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环境,让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改变传统美术教育模式,把乐学落到实处。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只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多媒体能吸引孩子的眼球,消除学习疲劳,增加师生互动,使课堂生机勃勃。如学习欣赏课汽车设计艺术时,教师运用课件出示大量汽车图片,让学生了解汽车的种类和不同功能,以及有关汽车的文化背景。学生在欣赏汽车的外形、颜色时,受到启迪,带来美的享受,放松身心,产生积极的创作愿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美术知识,教学效果良好。

2.让美术融入生活,张扬个性

2.1重视欣赏,提高审美。

审美教育是美术《课标》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教师必须在立足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各种作品,让美术教学融入生活,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教师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规范小学生,要结合生活合理启发、引导,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能充分使用右脑,把右脑的逻辑思维形象化,然后用色彩、线条、块面、光线、明暗色调等美术语言表现出来,把想象中无限空间跃于平面线上,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如制作“纸筒小动物”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喜欢的小动物,从长相、颜色、皮毛和生活习性来说,教师向学生展示用同一种材料做成的各种小动物作品,让学生欣赏、评价。学生在创作中对美术制作的兴趣倍增,提高美术审美能力。

2.2动手操作,快乐课堂。

小学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学生要多角度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调动学生参与美术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教师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他们动手制作的能力。如学习泥塑时,教师端着课前准备好的装满了各种颜色泥制饼干和各种形状花纹的真饼干混合在一起的盘子,学生看见了,兴奋地叫起来:“这么多好看的饼干啊,真想吃!”饼干是学生最喜欢的零食,课堂顿时活跃起来。突然有位同学叫起来:“饼干是泥做的!”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教师直接宣布:“这节课我们学习自己做饼干。”学生积极性高涨,踊跃尝试。教师示范讲解制作泥饼干的方法,并演示艺术设计花纹的要领,学生听得特别认真,自己动手用彩泥创作,兴趣倍增。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各组都做出了许多漂亮的小饼干,上面刻有许多精美的花纹。教师组织学生点评作品,让学生说出想法,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努力追求美术艺术。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好美术生活资源,让美术教学更贴近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真实生活。利用情感共鸣,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美术课堂精彩绽放。

篇10

 

1.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教学活动的正确导向

虽然过去国家在美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有所关注,但基础美术教育存在的很多问题,使得中学美术教学中即使确定了注重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大的教学方向,却并没有落实到实处。我们分析,导致这种对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不能落到实处的根本原因,其实与整个基础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相联系:

第一,传统的中学美术教育目的倾向实用主义,侧重于美术教育的工具性,美术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分注重学生的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本质上并不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干才能,教会学生一些“实用之技能”,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绘画技术人才,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同时从我国教育实践情况来看,在中学美术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强调学科中心、教师中心,学生是根据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及要求来进行美术学习,教学是以教师教授和教师评价学生为主。这种方法,学生虽然可以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但是,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受到限制,也影响学生的艺术表现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第二,美术课程结构单一,其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大部分学校的美术教育仅仅关注美术学科本身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流于单纯艺术技巧的传授,忽视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教学和教材内容单一,多样性不足,没有地方和学校的特色教学,不能与社会、历史和地方的文化相互渗透,使学生不能将美术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对历史文化的理解结合起来,很难让学生对美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三,在一定程度上,美术教学脱离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术课堂的孤立和美术教材课本的学科本位,都造成美术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差距,因此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也不符合青少年身心的发育成长。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美术教育,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当今社会重视以人为本,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以学生为重点,我们的美术教育更应该围绕学生各年龄段和各种性格、各地方的美术学习来合理设置美术课程,以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基础教育中的美术课程教学缺少衔接,不能把学生学习美术的知识连贯起来。大部分地区的美术教师仍然采用的是教育部指定的美术教科书,并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和题材顺序来安排教学进度,设计教案和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我国原有的美术教科书大都是直线型和螺旋型编排方式,一课一主题,不能将课与课紧密地衔接起来。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美术教学也缺少有机的结合,使学生的中学美术学习与初中和高中的美术学习产生断层的现象。

过去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学阶段的多数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并没有得到激发和培养,对美术教学起到重要作用的那扇教学之门并没有完全敞开。

2.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教学建议

有什么样的土壤和气候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朵。对于中学美术教育而言,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对学校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从严格意义上讲,在美术教学中,一切教学行为或教学活动都应受到国家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规范。这样,国家出台一部具有导向意义的弹性的课程标准对美术教学有直接影响和作用。幸运的是,2000年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问题给予了美术教学活动全新的正确导向,成为教师得以推开美术学习兴趣这扇美术教学之门(也是学生美术学习之门)的力量源泉和前进方向。

2000年新拟定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有个明显的亮点,也是特别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旧的教育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下面对照旧教学模式,就2000年新课程美术标准中对美术教育的改革及对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教学建议作简单分析。

第一、从教学目标上看:(1)、旧的教学模式,重视绘画方法、技能训练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学观念落后,忽视学生全面发展,难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2)、美术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充分考虑满足学生自我表现需要、鼓励大胆尝试各种学习材料、激发审美心理渴望、体验综合探究的成就感等,大大刺激和加强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第二、从教学内容上看:(1)、旧的教学模式,重视“教”而忽视“‘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需要缺少关注,过于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忽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新课程标准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选择性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1、不具备强制性,使教材编写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满足学生的需要心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和学给子了更大的发挥空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学生学习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紧密联系生活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探索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综合看来,美术课程标准只是针对美术教学的实施者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前进方向,但在前进过程中,还需教师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使美术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3.结论

我们到底期盼学生能在美术学习上有什么态度呢?几乎所有的美术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就像我们专业院校的学生那样(其实,目前也有很多专业院校的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精力投入己经大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帮助解决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的问题,教师的作用是最重要的,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将美术学习由外加的学习行为变为一种内在的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

[1]尹新义. 略谈美术教师的素质[J].教学与管理, 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