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l教学法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0-24 23:49: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cbl教学法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cbl教学法论文

篇1

抽取本院2011级专科护理实习生88名,随机分为观察组(45名)和对照组(43名),两组学生年龄、教育背景、实验前成绩及授课学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首先对带教教师进行cbl教学方法培训,同一带教教师根据实纲要求对所带教的实习生随机采用传统带教方法和CBL教学法进行带教,两组学生实习周数、实习内容相同,轮转科室相同。1.2.1.1对照组按传统带教方式带教。1.2.1.2观察组采用以CBL教学法为主、辅以讲授式教学带教,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1)选择典型案例。教师根据实习要求选择若干典型临床案例并进行设计,将实习内容划分为若干小问题,拟定实习提纲。(2)根据典型案例提出问题。教师以临床案例为线索,精心设置,提出几个核心问题。如:在实习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时,教师可提出该病例为什么诊断为心肌梗死?其临床特点有哪些?怎样为患者做好心电监护?如何识别常见心律失常?该病例主要护理诊断有哪些?并根据护理诊断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学生根据问题去收集、整理资料,思考、解决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汇报材料。(3)学生汇报病例学习成果。教师安排适当时间让学生汇报,其他学生可相互点评。(4)带教教师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并指导学生完成护理病历书写。1.2.2评价方法1.2.2.1成绩评价实习结束后统一命题,同时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包括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2个方面。以两组平均成绩进行分析比较。1.2.2.2带教方法评价实习结束后发放自制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该带教方法的评价。调查问卷统一发放,当场回收,发出问卷88份,回收8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经CBL教学法带教,观察组学生理论和技能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两组学生对各自采用的带教方法的评价比较

观察组95.6%的学生认为能激发其学习兴趣,88.9%的学生认为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CBL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77.8%的学生认为CBL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BL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以促进学生的自学动机、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5]。现代教学理论特别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使之成为一种终身享用的行为习惯”[6]。典型案例与问题结合,给学生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根据问题积极思考,通过不断交流、查阅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常常能发现自己在制订、书写护理计划中存在的诊断不规范、目标陈述错误、护理措施含糊、不具体等缺陷,在经过教师指导和查阅资料后对护理计划进行修改、补充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对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3.2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沟通能力

在实习中带教教师利用典型案例,从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方面提出各种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收集患者资料,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与患者、家属、医生、教师沟通,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所在的小组就是一个团体,需要考验每个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7];学生根据教师提出问题查阅资料,通过交流沟通,协同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篇2

【关键词】 CBL教学法 解剖学 实验教学

随着人类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生的要求愈来愈高。医学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生命科学,在培养高水平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使命,而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弊端,即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解决临床疾病的应用脱离,教学与实践脱节,教与学之间难以互动,导致教与学的分离,这往往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最终结果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缺乏对临床问题的处理能力,接触到实际病例时会无从下手,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训练和加强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CBL教学模式是基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简称PBL )发展而来的全新教学模式。CBL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1],解剖学是一门重要医学基础学科,该教学模式以典型病例讨论为内容,使学生将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成效。

目前CBL教学模式已在欧美国家许多医学院校相继使用,在国内各高校都在相继尝试,为提高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在我校2009级五年专护理专业学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CBL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方法

1.1 对象:选择我校2009级五年专护理学专业1个班学生共90例。随机将此班分为2组,每组45人,此两组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各方面差异具有可比性。设1组为试验组,2组为对照组,两组其他课程(除解剖学实验课)均以一个大班为单位进行,即同样的辅导员、同样的各课程老师、有关教材、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时数等均相同。

1.2 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按照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结合解剖标本、模型及挂图进行讲解授课。

(2) 实验组在实验教学的部分内容(适合CBL 教学法的内容)采用 CBL 教学法,即:病例设问―讨论―总结三段式教学,主要程序及实施步骤包括:① 结合解剖标本或模型,从人体解剖角度,教师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及知识结构 ,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精心设计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病例。(以系统为单位,结合实验内容及课时等因素,每个系统可设计1-3个相关病例,现举例说明如下:运动系统;1男性,20岁,1小时前因外伤后右后臂部局部肿胀畸形, X线显示肱骨中下段骨折,请你根据现有解剖学知识考虑该病人有可能出现哪些运动障碍?出现哪些部位的运动和感觉障碍?消化系统:1男孩,2岁,两天前误食一个直径为2厘米、表面粗糙的颗粒状金属玩具,B超显示该物已到达降结肠部位,思考:该小孩的哪些段消化管道的黏膜可能会被此金属玩具损伤?生殖系统:一对夫妻已生育两个小孩,现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欲做节育手术,根据你所学的解剖学知识,你认为男性和女性的手术部位各自应选择在什么部位?若从手术创伤的程度考虑,你会建议这对夫妻中的丈夫去接受此手术?还是建议妻子去?为什么?循环系统:一阑尾炎病人,医生建议口服药物,采取保守治疗,思考:该药物从口服,要经过哪些路径方能到达阑尾发挥治疗作用? )②学生以10-12人为一学习小组,在已学习相应章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围绕病例进行课堂讨论,提出各自的观点,小组内要求每个成员积极参与,组员间也可进行分工,在此基础上各组学生推选代表发言。通过对病例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③教师归纳总结。学生讨论完毕,由教师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和争议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重点、难点,同时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总结各自的优缺点,完善教学。

(3)设计学生考核评价:①结合人体标本或模型,从人体解剖学角度设计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病例作为考核内容,考核两组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针对考核内容做出严格清楚的评分标准。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考核成绩,结果用卡方分析,以P

2 结果

两组期末实验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

3 讨论

3.1 CBL教学法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1) 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们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2)可使有关解剖学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解决,在讨论中可以随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观点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 印象更加深刻;(3) 它不仅对解剖学实验学有益处,还可锻炼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这些将对以后开展临床护理工作和解剖学研究等打下良好基础;(4) 教学过程中近似模拟临床工作程序 ,有利于学生尽快实现从疾病到症状的教科 书思维模式向症状到疾病的临床思维模式的转变,进而提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5) 教学中涉及面广, 必然涉及基础与临床多学科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2]。

3.2 CBL教学法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师应该熟悉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才能规划好学习的重点难点,根据临床病例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出合适的临床病例,是做好 CBL教学的基本前提,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解剖学的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临床知识,更要注重对新知识的吸纳与传授,这无疑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教学技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CBL教学的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而作为我校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适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3)CBL教学法中学生通过以病例为中心来学习,缺乏了传统教学的系统性[3];(4) CBL教学中,学生必须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学校现有的信息资源很难满足;(5)实施过程耗时费力,教学课时严重不足;(6)无现成的CBL教学法解剖学实验教材。

4 小结

通过这次将CBL教学法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尝试,显示了该教学法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一定的可行性。对于存在的某些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使之成为更加科学、高效、成熟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篇3

超声医学的飞速发展对该专业人才提出较高要求:掌握超声知识、基础知识、临床知识以及相关影像学知识,具有上机操作能力、归纳总结问题并提出独创观点的能力。

1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如填鸭式教学、刻板的理论讲授),迫切需要革新。目前已有的研究多针对单一教学方法,但是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满足所有教学需求,因此我们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2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2.1慕课的应用及其优势与不足

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s)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其在超声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学生观看教师预先上传的超声诊断学视频及课件,之后进行自学。教学内容包括超声仪器的使用、超声扫查标准切面、疾病典型图像、鉴别诊断要点等。慕课的特点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互联网完成以往课堂讲授内容的学习,课堂时间则是教师解答学生自学时遇到的问题,师生间、生生间就问题讨论、交流[1]。MOOCs的课程形式、传播媒介新颖,知识点碎片化,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但医学是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这种积累是很难通过视频讲座和分组讨论得到的。虽然MOOCs具有诸多优势,但受自身局限性的影响,目前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将更多课时分配给侧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PBL和CBL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MOOCs教学。

2.2运用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强调将临床上遇到的具体问题设置到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讨论、学习,培养发散思维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强化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2]。教学中,通常是任课教师针对所需掌握的知识点或典型病例进行设计,指导学生依自身掌握的知识,利用各种学习手段,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掌握知识点[3,4]。PBL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强调主动学习,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超声诊断思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PBL教学形式多样,有利于教学相长,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教师将所要讨论、预习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指导其查阅教材、相关文献等,复习解剖、病理、病理生理等相关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小组讨论:学生就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化验结果、超声图像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讨论、自学,对超声图像进行描述,出具诊断报告;教师对不同观点归纳总结,留备全班讨论交流。全班讨论:各组代表就本组结论进行阐述,其他小组学生可提出问题,教师就核心内容配合超声图像及其他影像学资料进行概括总结,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讨论中暴露的问题,对不准确之处予以指正,对讨论过程中涉及的超声诊断知识要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疾病所涉及超声诊断学知识,并对学生出具的超声诊断报告进行点评,指出不足。考核:就课程重点、难点进行量化考核,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PBL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科学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临床思维。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PBL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规范教案,学生能否适应PBL教学,如何保证学生自学时间,教师经验及对课堂讨论的把控能力不足,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效果评价,等等。

2.3CBL教学法的运用

CBL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于1870年首创,是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即在PBL基础上形成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法[5],不仅包括临床技能培训,还包括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培训。教师对临床诊疗中遇到的案例进行设计,将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检查图像及其他影像学资料提供给标准化病人,让学生独立完成诊疗过程。教师点评学生诊疗过程中的长处与不足,如接诊时的语言、仪态是否得体,诊疗过程中沟通技巧的运用是否恰当等。学生结合超声图像及其他资料进行讨论,提出初步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要点。教师点评学生报告时,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路、诊断依据,同时结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CBL教学效果显著,可能原因如下:(1)CBL注重师生间交流,紧贴临床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CBL有助于学生参与临床诊疗过程,切实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3)CBL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CBL使学生对疾病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篇4

【关键词】教育,医学;教学方法;教育改革;神经系统;学生

神经解剖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系统相对于人体解剖学的其他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结构更为复杂,抽象;(2)各部分结构之间的功能联系更为紧密,网络化;(3)在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方面的新观念和新技术。因此,神经解剖学的学习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有空间想象力,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神经系统功能,这成为初入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难点。尽管医学生对人类神经系统的神奇结构和功能均有极大兴趣,但大多数医学生反映难学、难记、难理解,从而导致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多元性教学就是以多元性哲学思想为指导的一种教学理念,主张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应变性[1],针对在神经解剖学的教学中存在的困难,本校在临床本科生教学中采用了多元教学法,对提高神经系统的教学质量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1优化传统教学法,强化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医学生在神经解剖学学习中面临的第一个难点就是“记忆难”。这个困难来源于神经系统结构复杂和抽象,形态和位置难以辨识,结构多且分布广,却在功能上形成网络联系。形象思维是通过抓住客观事物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将该形象保持在“内心视觉”中,并进行科学的抽象,取得优化的思维结果[2]。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医学生记忆神经系统结构特点,理解功能联系。传统解剖学教学法以直观式教学为主,通过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促进医学生对解剖结构的掌握,符合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所需的“观察-类比-想象-模拟”四个基本要素,是神经解剖学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教学经验,结合新的教学资源和技术,逐步优化传统教学法,从而强化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本校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供传统的挂图、标本、模型、视频、图像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材料外,还充分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可视化人体神经系统。利用多种展示技术,使神经系统的抽象结构形象化、微观形态宏观化、复杂过程具体化。例如,豆状核、背侧丘脑、红核、黑质等重要的脑神经核团分布于端脑、间脑和脑干深部,形态不规则且无法直视,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挂图或标本均只能在某个二维平面上展示这些神经核团的某一部分。

针对特定某组神经核团的模型能展示其三维结构,但又难以显示其在脑内的定位和与其他结构的毗邻关系。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只能依靠空间想象能力进行记忆,学习效果不佳。通过依据可视人体数据集所构建的脑深部核团三维可视化模型,更为清晰地显示各核团在脑中的立体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学生能直观、准确地观察该核团的二维和三维形态,了解其在空间坐标系中的位置和大小,记忆效果显著提升。另外,将大量的语言文字这类抽象的知识信息转化为以数字为主的口诀或框架结构,这类记忆法也是神经解剖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手段。例如,在学习臂丛各分支时,可以总结为“锁1,臂2,肩3,胸4,分支5”,分别代表锁骨下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等臂丛各大分支。在学习脑神经时,将脑神经与脑神经核的对应关系按3类框架结构归类:(1)1对1(一条神经与一个核团相关),比如Ⅱ视———外侧膝状体;(2)1对多(一条神经与多个神经核相关),比如Ⅲ动眼———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3)多对1(多条神经与一个核团相关),比如Ⅸ舌咽、Ⅹ迷走、Ⅺ副———疑核。

2合理运用CBL教学法,激发医学生应用逻辑思维

在神经解剖学学习中,教与学所面临的另一难点就是“理解难”。学生渴望揭开神经系统神秘的面纱,探索其如何复杂而精确的调控人体各个系统,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认识和改造世界。但是,由于神经系统在形态上和机能上都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每条传导通路都涉及很多知识点,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神经系统知识点归纳总结,区分比较,找出规律,理清头绪,最终加强理解记忆。然而,初步接触医学知识的医学生欠缺应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只能靠死记硬背,因此感觉难以理解。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在国内外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在神经解剖教学中引入CBL教学法,希望引导学生充分调动逻辑思维能力[5],提高主动学习的效率,增强对神经系统的理解。教师按照选择神经系统典型病变案例的原则精选临床案例,设计问题紧密结合解剖形态。CBL教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师在提前将病例及讨论问题交给讨论小组,各组查阅文献资料后,以多媒体幻灯汇报的形式进行病例分析,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和答辩。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调节讨论氛围,聚焦讨论思路。例如,教师准备的1例CBL案例:女,20岁,18岁时曾患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用大量青霉素治疗了6周;8个月前,忽然晕倒,神志不清约1h;当意识恢复后,仍神志模糊5~6d,不能说话。检查发现:右上肢痉挛性瘫痪,随意运动消失,无肌萎缩;右眼裂以下面肌麻痹,吐舌时舌尖伸向右侧,无萎缩;右下肢和左上、下肢无改变,无视觉和躯体感觉障碍;唇、舌能够运动;但不能说出规则的言语,问话时,只能回答简单的几个字,如“是”或“不是”。试分析该患者的病变部位。通过这个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四肢,头面部的下行传导通路,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区,同时也通过查找心源性脑梗的诱因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开始逐步建立临床思维模式。

3导读式教学法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型医学人才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新目标,教育中应着重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近30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经科学发展迅速,美国、欧盟、日本相继推出了“人类脑计划”,旨在以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图,针对脑疾病开发新疗法。“中国脑计划”[8]也将从认识脑、保护脑和模拟脑三个方向全面启动。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紧跟神经科学发展的脚步,也是近年来本校在神经解剖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导读式教学的培育原则是培养创新性思维,以教师为导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9]。本校在神经解剖教学中开展文献导读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术视野,了解科研前沿。例如,在学习传导通路的课程中,选取关于小鼠全脑神经元的连接图谱的研究论文[12],引导学生如何阅读文献、查阅文献涉及基础知识、最新科学研究技术,激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通过阅读文献,有效地激发学生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大脑的不同区域,学会如何沟通与交流。采用导读式教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神经解剖的研究前景;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效果良好。

总之,在神经解剖教学中灵活采用多元教学法,综合培养和提高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多方面的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动性和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能够更好地运用神经解剖基础知识来解决临床问题。教师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也获益匪浅,教学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多元教学法在神经解剖教学中的应用是本校为探求更加符合现代医学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做出的有益探索,希望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探索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扈中平,刘朝晖.多元性教学理念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1(7):20-24.

[2]于秀彬.试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39-242.

[5]朱小敏,谢琳,刘莛.PBL联合CBL教学方法在眼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重庆医学,2016,45(8):1138-1140.

[6]张燕,蒲丹,吴立玲,等.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1):29-32.

[7]李霞,张绍异.创新思维培养与“设疑式”教学法改革[J].重庆医学,2010,39(18):2446-2447.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10-02

药理学属于药学专业知识,课程理论内容较多、枯燥乏味,学生普遍反映药理学内容庞杂,易混淆,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授药理学时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作者从内分泌药理学实践出发,探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药物应用能力以及思考药物作用机理培养学生科研思维的帮助。

科学的教法是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基础课教学应在教学方法手段下功夫,教学过程应注重与专业知识的融通。药理学教学在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可以融入多种教学方法以增强授课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案例CBL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教学法是指针对课堂内容选取恰当的临床病例,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讨论、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由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比较少,学习药理知识时没有临床场景的亲临感,理解起来难度会比较大,记忆起来难免枯燥。适当的应用病例来导入所讲的内容,可以调动学生参考课堂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的药物应用能力。在讲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可以从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的病例讲起,SARS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SARS的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的作用为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抑制过度免疫反应造成的肺组织损伤。因此应用激素不仅能够减轻肺的渗出、损伤,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防止或减轻后期的肺纤维化。从上述激素的作用来看,激素治疗的"目标"不是病毒,而是全身炎症反应以及肺渗出和损伤的过程,这一点是应该充分强调的。于是导入了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及机制;随后又从后来SARS患者的骨坏死病开始谈到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与药学监护。从课堂反应来看这种方式很容易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二、开展PBL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PBL教学方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进行引导的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2]。精心编造糖尿病病例,冠以具有吸引力的名字如“甜蜜的负担”,使案例内容涉及基础与临床,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学阶段锻炼了学生查找文献资料,利用网络资源信息的能力,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人际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讨论课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深究病人的发病机制,探讨药物的作用靶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使用比较法,教会学生总结对比

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充满趣味的授课,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调剂课堂教学气氛,好的对比式授课可以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比较出疾病和用药的不同,加深理解。在讲解甲状腺激素生物学功能时,可以联系为什么甲亢的病人会出现多食消瘦、喜冷怕热、喜怒无常?为什么甲减的病人会出现纳差浮肿、喜暖怕冷、情绪低迷?很自然的就联系到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讲解其调节时可联系为什么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所用药物的作用机理以及代谢特点。在老师引导下,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播放“呆小症”与“矮小症”动画,从发病原因、表现、预防等方面讲述两者的区别,该模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四、整理趣味口E,利于学生记忆药理学知识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知识还需要巩固才能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延伸知识。结合学科特点,利用语言的韵律和节律编成口诀,化繁为简,既可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又加深了记忆。例如降糖药的学习可以利用以下的口诀:“降糖药,顶呱呱(二甲双胍),肥胖患者就靠它;促分泌,黄线尿(磺酰脲类),鸽子列队(格列XX)肾脏好(经肾脏排泄);餐前服,非黄尿(非磺酰脲类),开盖闭甲(打开钙通道,封闭钾通道)歌里闹(格列奈);没节制(酶抑制剂),剥糖(XX波糖)吃,好米烈酒(米格列醇)把歌唱;胰岛在,敏感高,鸽子列队铜锣烧(X格列酮是胰岛素增敏剂);皮下注,食欲无,一高血糖大太扶(胰高血糖素样肽-1,即GLP-1);二太太(二肽基肽酶,即DPP-4),一只鸡(抑制剂),唱歌列队客厅里(XX列汀)”。

糖皮质激素的学习可以利用以下的口诀:“短效(的松类)、中效(尼松类)、长效(米松类)、外用(氟松类);四大抗作用(超生理剂量):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四个一:一进(类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症),一退(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分泌功能减退),一缓(伤口愈合迟缓),一反(停药反跳现象);四诱发:诱发或加重感染,诱发或加重糖尿病、高血压,英特发或加重溃疡病,诱发或加重精神病;四用法:小量替代,大量突击,正量久用,两日总量一次晨用。”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

五、通过现代通信技术,打造学生随时学习平台

教学不仅指课堂上的学习,课后实践对于学生专业水平提高有较好的帮助。启发式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和总结分析的能力,培养研究思维。老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学习活动,例如建立微信学习群,由老师提供案例,学生来分析用药情况以及如何进行药学监护,这样可以使学生复习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可以让学生透彻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相互作用。又如可以举行案例分析大赛。学生分组确定一个案例选择的方向,利用课余时间去临床、病案室或药房搜集相关案例和处方,关键是分析案例中用药是否合理,合理在什么地方,不合理是什么原因,该如何改进。在大赛中,学生将案例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等自编自演拍成视频,同时将案例做成幻灯片进行论文答辩式的讲述分析,最后由评委对案例分析进行提问和点评。

六、改革考核方法,避免W生死记硬背

改变以一次理论考试作为考核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发挥学生的药物应用能力,避免落入死记硬背的怪圈。理论考核主要考核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及常用药的药理作用、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实践考核可以通过使学生调研目前本地区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总结出各种药物应用情况以及选择此种药物的原因;调研甲状腺素的应用情况,总结其用药规律以及调整用药的根据,理解药物适用情况以及用药剂量情况;相关文献与指南,总结糖尿病用药的特点,深化对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用药的理解;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比较甲亢在不同人群(如妊娠、哺乳期等)的用药选择,总结药物特性(作用机理、代谢与药效学特点、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患者情况与选择用药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学生既能学以致用,将药理学习与临床应用结合起来;又能在学习中总结出目前不同疾病药物的进展以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激发起学生研究药物某些药物尚不明确的作用机制或者开发新的治疗药物的兴趣,目前已经收到了良好的反馈效果。

总之,单一的教学方式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授课教师必须多管齐下,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掌握新的知识和教育技术,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学水平,才能真正发挥多元化教学的优势,提高药学专业学生的药理学教学效果,培养出优秀的药学人才。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掌握和了解药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和分析、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符丽娟,杨育红,刘婉珠.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4):1688-1690.

[2]孙慧琳,黄志秋,曾海龙.TBL结合LBL在内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4(17):179-181.

Discussion of Multiple Teaching Models in Improving Endocrinological Pharmacology Teaching Efficiency

YAO Xin-gang,WU Wen-yu,LIU Shu-wen

篇6

    通过实施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使培养的医学生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获得对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处理疾病的能力,即实现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就业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教学改革的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二、确定实施对象

    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为社会医学课程改革对象。要求完成社会医学课程后能够承担多方面的角色作用,如参与社区建设,能在公共教育、健康关怀、社会服务和环境意识等方面改善做出贡献。

    三、改革课程结构

    在原有理论教学体系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学结构体系,即包括基础教学、应用教学、课间见习、社会实践四部分教学结构。完善并丰富了社会医学的教学体系。详见表1。

    表1:社会医学课程教改的结构、内容、模式、时间及考核形式

    四、改革教学内容

    首先按照旧的课程结构体系,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两部分。其次,增加了课间实习环节。实习内容为医院、卫生局及疾控中心等相关部门现有的业务工作。通过实习后的总结,进一步发现我们教学内容中与实际脱节的地方,完善我们教学内容。再次,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环节。主要内容为现代流行的慢性病的防治。详见表1。

    五、改革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入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自学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课间见习法及社会医学调查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模式。

    (一)课堂讲授

    我们针对本学科教学的基础理论部分,仍然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提问为辅,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 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二)讨论式教学法

    我们针对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特点,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4]。开展PBL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以解决问题为驱使,以自我学习为主,通过参与、探索,将各科知识融合,更深刻地掌握,培养现代医生所必需的终身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临床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它是目前已被世界众多医学院校所采用的模式。它的顺利开展与教学计划制定、导师培训、案例编写等前期准备环节的精心筹划密不可分。

    (三)案例教学法

    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当代教育中及其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5]。案例是对真实事件的叙述,这项叙述包含了事件中的人物、情节、困境或问题,以作为分析、讨论、问题解决等的基础。通过案例讨论,同学之间相互启发,便将案例本身的问题得到了扩展,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案例教学法实施前教师应制定案例教学总体计划,考虑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内容的安排,确定具体教学案例总个数,并根据教学进度确定每个案例实施的时间。在案例开课的前两周向学生发放案例材料与讨论提纲,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案例,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思考与交流。教师应根据案例教学的实施要求、学生人数、现有的教学条件及案例的难易程度,对所讨论案例的课题组织,对讨论中学生的引导,对讨论中进行的总结,对撰写案例报告前的指导都应有充分的准备[6]。

    (四)实验教学法

    课堂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的技能的培养。它主要渗透在基础教学阶段,即社会医学研究方法和生命质量评价两章。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医学基础知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团结合作的科学素养。

    (五)课间见习法

    通过与医院、卫生局和疾病控制等机构密切合作完成课间实习,通过课间见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及时融入到实际当中,学会运用医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

    (六)社会医学调查

    由于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的工作最终要面对整个社会群体,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能力,即具备领导才能,组织策划和现场控制的能力。我们通过到社区参与社会医学调查提高他们社会工作能力。它是社会医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开展社会调查教学实践活动,能够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详见表1。

    六、改革教学时间

    保持原有的教学时间48小时不变,即课堂讲授课时数为27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讨论式教学6学时、案例教学9学时、课堂自习6学时。同时又增加了课间实习6小时及一周的暑假社会医学调查时间。详见表1。

    七、改革考核形式

    为了达到社会医学教学改革的目的,我们建立了严格的考评办法、考评形式和考评内容。我们针对基础理论部分采用闭卷式考评形式,基础部分得分占总分100分中的50%。应用教学部分考评形式由学生通过总结归纳,结合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写出总结报告。应用教学部分的得分占总分100分中的30%。在教学中增加了课间见习的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本中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课间见习部分的考评形式为口头汇报的形式,课间见习部分的得分占总分100分中的10%。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以小论文作为社会医学调查部分的考评形式,社会医学调查部分的得分占总分100分中的10%。详见表1。

    八、社会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篇7

组织胚胎学是各医学院校重要的形态学基础课,其研究内容是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相关功能及生长发育规律。根据医学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 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了实验教学,为其他基础课和临床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就高职医学护理专业在组胚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谈一些体会。

1 调整教学内容

我校高职医学护理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社区的实用型护理人才。结合这一培养目标,在组织胚胎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所授内容进行重新调整,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1.1 对不同的内容分别精讲、略讲

组织胚胎学包括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部分,组织学主要介绍正常人体微细结构与相关功能,胚胎学则介绍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规律。在这两部分的对比中,由于学时所限,我们把重点放在了组织学,即主要讲授人体各系统、各器官微细结构与功能;而胚胎学中则着重介绍人体发育概要部分,后续各系统的发育过程则采取略讲或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学习。这样,可以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最大的收效,课堂讲授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强,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1.2 调整教学内容顺序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将内容重新调整顺序,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我院护理专业学生现用的教材中把《脉管系统》放在了较后的章节,但是脉管系统的内容各个章节都会涉及到,如果按照原顺序讲,会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可以在讲完细胞和基本组织后,首先讲解这一章,这样学生在后续章节的学习中会更顺畅、清晰。

2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启动学习主动性的根本动力,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组织胚胎学面对的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这些学生刚刚接触医学课程,普遍感到枯燥无味,难学难懂,学习兴趣不高。我们在讲解各个章节时应适当与临床疾病相结合,用相关的临床疾病提出与本节课理论内容有关的问题(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例如:我们在讲解心血管系统时,可以首先以一个高血压患者急性脑出血发作的病例引出问题——高血压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使心脑血管发生病变,那么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是累及到了动脉壁的哪一层?这样,学生在课上学习时就有了具体的目标,同时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通过病例引出问题,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将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有机结合,为今后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程打下了基础。除了PBL教学法之外,我们还尝试了在课堂上应用CBL、双语教学法等其他方法,都收到较好效果。

3 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只是传授专业知识,还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1]

3.1 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

组胚课面对的是新生,而高职院校大部分新生在高中时往往学习成绩不佳,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在初一接触医学类课程时会感到不适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这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学会记笔记;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另外,在讲授组胚知识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组织学是形态学科,在讲结构时可以借助联系法、归纳法、比较法、口诀法等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比如,学习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成分时可用“疏松结缔成巨浆,肥脂间充个专长,三大纤维胶弹网,分子筛把基质帮”,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从结构去分析功能,从功能来理解结构,避免学习过程中的死记硬背现象,提高学习效率。

3.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多动脑筋,带着问题来学习,或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制造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提升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千方百计地找答案。通过发现、解决的过程才能真正掌握学到的知识。

4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

组织胚胎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生的启蒙课程,它相对于其他临床学科较为枯燥乏味,却是学习专业临床课的前提条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制作了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并广泛运用到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有利于教师在有限课时内向学生讲授更丰富的内容,尤其可输出大量直观形象的图片,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还可辅助平时接触不到的电镜照片来帮助理解。例如:小肠绒毛的形态是细长的指状结构,我们就可以借助扫描电镜图来使学生观察到三维立体的、生动逼真的指状绒毛。有一些图片可以与学生互动,检查学生的接受的能力并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直接提高了学生对典型结构的辨别和认知能力。

5 开通网上教学资源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网站,开通了网上教学资源,及时上传每一章节的教学课件及习题,并通过E-mail网上答疑,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更好的指导学生课外学习,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习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6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是理论的深入、扩展和补充,与理论课讲授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2]对于高职护理学生来说,实验课的学习是提高其操作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6.1 加强实践环节

由于组胚课属形态学科,因此注重实验课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提高学生实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调整了实验课时数,使其与理论课时达到1:1 ,学生能够在上完一节理论课后,及时的通过实验课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6.2 加强显微镜的熟练使用

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的主要工具是显微镜。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切片,可以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并且对具体细胞或组织的结构得到更形象、生动的理解。显微镜的使用贯穿组胚实验课的始终。因此,熟练、规范地使用显微镜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在首次实验课上,我们就要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一般构造、主要零部件的功能,并注意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正确拿法、放置、操作及基本维护等各个步骤;以后每次实验课开始时,我们都会重复演示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以便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在实验课中,要对学生的错误及时发现并纠正。例如:实验课上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观察标本是常有的错误,我们一定要随时纠正,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规范性。

6.3 提出具体实践目标

在每一次实验课开始时,教师要提出具体的实践目标,而不能笼统地以“掌握、了解、熟悉”等词汇代替。比如,在血涂片的观察中,我们可以提出“能够辨认红细胞的形态特征,能够辨认并区分不同的白细胞,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等这样的可执行目标。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其分析辨别能力在课上就有了较好的发挥。

6.4 培养镜下绘图能力

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形态学学科,其实验课的目的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对于形态的描述最有效、其基本的技能训练之一就是绘图。[3] 在实验课上,我们要求学生观察切片,并当堂将镜下观察到的重点结构用红蓝铅笔描绘下来,并要有一定标注,作为作业上交。在绘图的过程中,要纠正学生夸张性的画法,提醒学生不要描制教材上的模式图,而要强调画镜下图,观察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将多个视野中的典型结构集中到实验报告上。这样做既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

总之,本着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我总结了以上教学方法,在高职生中应用后,可以明显促进其学习积极性,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68-02

独立学院是一类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年的成长,独立学院目前到了其发展的关键时期。诸多因素表明,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作为独立学院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理学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重要桥梁学科,一方面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阐明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原理,又能够为临床实践中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在医学系统教育以及临床医疗实践与科研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独立学院药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为进一步提高和改进独立学院药理学教学质量提供方法和参考意见。

1.更新完善教学内容

1.1 摒弃沉闷的教学规程,精减教学内容。全书涉及众多药物,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重点讲授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菌药物等,因其目前进展快、理论性强且临床应用广泛;抗抗疟药、抗真菌药等章节,采取学生自学、老师解答等形式;呼吸系统药物、性激素及避孕药等章节采取课堂讨论、概括总结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分析综合能力而加强记忆。另外,部分滞后内容和暂无定论、尚有争议的内容也可酌情删去。

1.2 把科研成果和前沿知识融入教学, 培养学生科研思维

药理学发展很快, 知识更新迅速, 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如果只局限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上, 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把科研成果和前沿知识融入教学中很有必要。在教学中, 一方面进行药理学教学备课时,我们参考大量教材及最新期刊杂志,以吸纳各种药理学新知识,接触新的临床应用药物,以期拓宽学生的临床用药思维,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另一方面, 新的研究和发现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 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2. 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2.1 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

教育技术在不断进步,带来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计算机软件不仅能给学生展示清晰的静止图像,还能通过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现药物的体内过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减少教师机械、重复的劳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 由于信息量较大, 教学速度较快, 不利于学生做课堂笔记, 重点不易突出, 学生不易记忆, 致使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效果有时并不理想。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重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的有机结合, 取长补短, 互相补充。

2.2 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在理论教学中,对于不同的章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对于难点多的章节,如总论各章、心血管药理等,在讲授时尽量采取启发式教学法,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和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共鸣.变被动为主动。对于难点少,容易理解的章节.则积极采用CBL或者PBL教学法。首先由教师设计某些问题交给学生,学生以自学为主,课堂上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再由教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精讲,并介绍一些有关的新进展,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 ,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 与临床联合进行药理学教学

药理学是一门由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性学科,内容与临床的联系十分密切,如心血管系统药物、化疗药物等。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既要注意药理学科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又要将其与临床有机地结台起来。为此我们选择一些典型的病倒,通过临床用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迪学生明确正确使用药物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请临床医生来讲述相应的章节,心血管药理学由心内科医师讲,化学治疗学由呼吸内科医师和肿瘤科医师讲等等。临床医生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亲身经验和体会,使授课内容更丰富、更具体,还能将临床上用到的新药有机地融合到课堂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也为他们日后走向临床奠定坚实的基础。

3.完善评价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以往的考核评价体系中,习惯于设置闭卷考试, 以终结性评价作为检测学生学习好坏的手段和工具, 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单是用于评价学生的学科水平, 更有价值的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本门课程, 掌握学习方法。在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闭卷考试与平时实验成绩相结合,闭卷考试+撰写论文+实验操作考试等多种方式,通过这些途径来了解学生对药理学基本知识和最新进展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分析、思考和实践能力。

通过对独立学院药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的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其教学改革还具有很大的空间,需要领导和教师不断的努力来提高教学质量,希望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走出课堂迈向临床实践学习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训练临床基本技能和正确诊疗思维的重要途径。传染病学是内科学系统中的重要分支,是集预防、治疗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是培养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因此传染病学见习教学是传染病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疾病特征的能力,对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三种职能于一身的传染病专科医院,也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临床医学院,每年承担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检验专业、不同层次13~16个班级的《传染病学》临床教学任务,由于学生层次多、班次多、专业多,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同时受传染病学疾病谱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临床见习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面对传染病学教学现状,近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以“P D C A循环”法为理论依据,将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运用到传染病学临床见习教学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一、分析现状,查找原因

(一)带教教师

一是带教教师均为临床一线教师,临床、科研、教学三肩挑,用于教学技能培训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没有充足的时间从事教学活动。二是目前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的教师真正诊治过的传染病病种受到限制,目前或今后亦不可能通过实践来积累临床经验,这导致临床经验的相对不足。

(二)学生方面

一是学习时间短(医院集中学习两周, 每班理论课及见习各一周,共72 学时),课程内容多,考试压力大。二是学生对传染病学习缺乏兴趣及重视,对相关的消毒隔离措施掌握不熟练,担心见习中有被传染的风险。

(三)理论与实践脱节

一是传染病疾病谱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染病防治和监督工作的加强以及卫生知识的普及,绝大部分传染病发病率已明显下降。常见传染病病种、病例数逐年减少,许多传染病在临床上已很少见,甚至消失。二是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如细菌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疟疾等主要在夏秋季节,而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则多发生在冬春季节。血吸虫病见于长江中下游,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见于大兴安岭、秦岭地区,登革热则主要见于亚热带气候潮湿的地区。目前传染病学课程讲授普遍采用两周集中教学的方法,无论课程时间如何安排,这些差异性导致的见习中难以见到某些病种。

二、制定计划

一是教育处根据首都医科大学下发的年度教学任务制定出每学年的教学计划,制定每班级病房见习安排表,具体安排带教教师及见习分组并落实检查见习执行情况;二是教学管理人员做好学生见习前的思想教育工作及见习过程中的日常管理工作。三是各科室指定一名教师作为教学秘书负责本学年各项教学工作的具体落实及指导,并做好各项教学措施实施情况的记录。

三、实施计划

(一)制度化管理

教育处重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重新修订了医院教学管理制度、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任、优秀带教老师评选方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并下发了《临床带教登记手册》,使全院的临床教学工作有规可循,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二)加强师资的培养

有计划有组织的定期对临床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如进行医德、师德、临床教学方式方法、多媒体制作、规范操作技能、PBL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以及安排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短期培训班等,充分调动临床带教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见习教学改革

一是修改见纲,在见习前集中讲授医院感染、消毒隔离技术及传染病的防护知识。二是在见习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应用了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模式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与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CBL(case based learning)相结合的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分组阐述、展示、讨论及相互交流为手段进行见习带教教学改革。三是鉴于传染病学特点,建立了传染病学资源库,通过结合图例展示、文字说明和教师讲解,以弥补日益减少的传染病导致教学病例不足给教学带来的影响。四是见习过程中增加了临床技能考核,包括穿脱隔离衣( 含七步洗手法)、病历书写、体格检查,这三项考核成绩计入课程考试成绩,占成绩的15%,其中穿脱隔离衣( 含七步洗手法)90%的学生得到满分5分。

这一系列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及沟通交流能力,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并强化学生对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和防护意识,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四)及时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

在每班学生来我院学习《传染病学》进行临床见习轮转前,教学管理人员与各临床医学院教育处分管学生的老师进行详细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及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在来我院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

四、见习教学检查与评价

一是教学管理人员深入病房检查见习带教情况,其中包括教师对见纲的熟悉、见习教案书写、组织教学、床旁病例准备、带教登记本记录等项目,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见习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对PBL和CBL教学方法的评价,在见习结束之后,教育处教师通过和学生交流并以问卷调查法收集学生对带教老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并对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用以检测、指导、调控见习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以达到提高运用PBL见习教学质量的目的。学生的评价通过自评和互评来实施。三是教师考核,主要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来评价。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通过学校教务处管理系统对教师进行评教,学校教务处负责对评教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评教结果反馈给各临床医学院,医院再把评教结果反馈给各位带教教师,评教结果与评选优秀带教教师挂钩。四是目前传染病发病病例少,有限的教学资源库仍然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五是由于教学任务和课程安排由学校统一管理和下达,导致课程集中学习时间短,内容多,学生课余时间还要花部分时间和精力查找PBL资料,没有充裕的时间复习,学生仍然面临考试压力大的问题,因此有些学生会要求带教老师提前结束见习,而老师也会以病房工作忙为由提前下课。

五、处理(action)

总结处理是对以上三个阶段进行总结并贯穿于三个阶段中。教育处把学生评价作为改进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的抓手,把发现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临床教师并提出整改措施,希望借此不断地改进临床见习带教质量,达到不断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的目的。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提给下一个PDCA 循环中去解决,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阶梯式上升。整改措施如下:

一是见习教学需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对部分传染病临床经验不足的教师,要组织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中老年教师通过示范性讲课或观摩课的形式传经送宝,并在“备、教、辅、改、查”等各个教学环节给予指导。教育处应每年订计划、有目的的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及外送培训。二是提高教师教学意识,利用评价机制促使带教教师认真备课、书写见习教案,严格按见纲要求带教,遵守带教时间,杜绝提前下课。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养成良好的科研意识,积极撰写教学论文,临床上遇到典型的传染病例及时采集相关信息、图片及检查结果以补充教学资源库。

六、应用讨论

PDCA循环法,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保证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管理方式[1,2] 。PDCA 经过戴明博士的大力推广,近几年也有部分医学院校用于教学管理的研究[3]。实践证明应用PDCA循环法,使我院传染病学临床见习教学管理和监控得到了有序进行,在教学管理上,也进一步地规范了教学管理行为,并通过循环的规则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在提高传染病学见习带教质量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一、生态课堂与临床医学课堂教学

生态课堂(EcologicalClassroom)的概念源于上个世纪德国的生态教育学观念,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教室内的师生与其教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构成一个活跃的生态系统[1]。其核心精神在于“系统、平衡和联系”[2]。它力求实现学生、教师、课堂环境等各类生态群体与生态因子间相互的动态平衡,以实现师生双方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3-5]。临床医学课程是医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学习临床医学课程了解和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和体征、诊断及治疗等基本知识,同时建立和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讲授书本知识,使教学变为知识的单向灌输,忽视对学生启发引导和人文关怀。师生关系上,教师的“主导性”凸显,学生的“主动性”不足。教育的评价中,常以对知识的考核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忽视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使医学临床教学应有的活力缺失,难以实现应有的教学目的。本文试图从构建临床医学生态课堂的策略,对生态课堂实际运用中的注意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促进该教学法在实际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

二、构建临床医学生态课堂的策略

(一)尊重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在高校临床医学课堂教学中占主导性地位,起主导性作用,是课堂生态系统能量的主要输出源。国内的传统教学方式对此已经做得很好,但是物极必反,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的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进入课堂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寡,以及能量真正持续有效流动的程度[6]。要使教师输出的能量、信息无衰减地流入到学生中去,首先,教师须对教材内容作深刻的解读,精选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其次,更为主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美国医学院的老师通过许多渠道对学生的水平进行了解,比如,课题的提问、定期的考试和座谈;这些都是国内老师所缺乏的。教师对所教不同专业学生的现有的知识基础和需求差异能准确把握,针对其疑惑所在和利益所求,才能把学生真正关心和疑虑的问题整合到教学内容中去。如此,教师才能有效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

(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生态课堂中最为重要的生态因子[6],是教学的目标所在。学生“愿不愿”、“能不能”接受教学内容,直接制约着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身的需要为基础,逐渐参与思考临床医学课程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解决“愿不愿”学的问题。只有学生主动学习,进行探索,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创造力[7]。此外,老师还需解决学生“能不能”学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作充分的调研,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基础医学知识和基本医学技能对即将学习的临床医学教学内容自主地探索。从而使学生能在真正意义上感受和体验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三)优化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前者反映的是人文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交往互动[8,9]。后者主要涉及课堂教学的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等。美国的临床医学教师在教学过程非常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随时接受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提问,并乐于分享自己的学术见解。这种师生关系是一种更加平等、和谐、对话和理解的师生关系。在教师眼中,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特定人格”,教师将学生“视作伙伴而与之相遇”[10]。学生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师生之间在学术交流上是平等的。如此,方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互动,真正达到认识上和情感上的共识和融合,进而使师生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除了人文心理环境,生态课堂还重视提供温馨舒适的物理环境。美国大学教室的光线柔和,温度适宜。教室的桌椅设计、摆放方式和座位模式也是各种各样,充分体现了丰富性和个性化。这些设计和模式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学习舒适性的要求。虽然美国课堂以小班授课居多,也存在一些多达几百人的全校公选课。这些大课都配备至少2名手语翻译员,并在不同视角放置投影设备。学生在学校各个角落都能免费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变得异常方便。物理环境的设置以让师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和清醒的头脑为目标,充分调动师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四)活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师生间发生能量、物质和信息流动的中介、桥梁和纽带,是使课堂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的信息基础。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学生的需要的契合水平,以及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相容性,都会影响临床医学生态课堂的成功构建[3]。在美国临床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有非常高的自主性。他们整合教材内容,通过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相关主题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临床医生做报告等方式,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有时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虚拟案例,学生则在已掌握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临床诊疗思路。教师还通过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区”,把时代的热点话题和学生们普遍关心、关注和困惑的话题,有机地整合到教学内容中,使临床医学教学内容既贴近临床,又时代化、具象化和生活化。

(五)更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临床医学生态课堂能否成功建立,还依赖于教师是否能够大胆地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近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颇受推崇。例如,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基于案例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和基于研究的学习(ResearchBasedLearning,RBL)等。这些教学法有的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有的通过提供丰富的具体情境,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信息,并且重视信息的反馈和调控。这些方法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探讨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培养思辨能力,还能提高其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帮助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以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还有利于整个课堂生态系统进行信息及时、全面、多向的流动,提高信息的传递和接受的质量。另外,一些新式教学法,例如云课堂(CloudClass)、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等,借助计算机虚拟技术和互联网界面,将学习与生活更加灵活智能地联结在一起。这一变革将学习的时空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有效地增加了课堂与课外生态系统的联系,做到了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正向协调作用,并形成整体合力。

(六)改变评估模式

传统临床医学教育多采用终结性评价模式,只是在学期末考查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次数较少,不能对教学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而生态教育则采用阶段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多方面评估。生态教学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评估和发展性评估,它既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平时表现等内容[11],从而及时反馈,及时调整。以临床PBL教学为例,教师负责引入与学生知识背景相应的问题情境,学生被分为几个小组,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在这个过程里,教师不仅仅对学生提供的答案进行评估,还要评估学生为寻找问题解决方案所做的准备和努力。此外,学生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与队友团结协作的水平也是评定的内容之一。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对自己、他人及整个团队进行评定。这种评估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责任意识。

三、维护临床医学生态课堂的注意要点

生态课堂最主要的环节就是让教师能够自觉地察觉和寻找课堂内的不和谐与不平衡,然后加以调节,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新的和谐与平衡。它是一种弹性的,非线性的行为,是一种调节而非控制[12]。生态课堂监控存在两大关键点:教学观念的反思和教师角色的转化[13]。

(一)监控教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