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决算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18 13:22: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财政预决算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财政预决算论文

篇1

一、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概述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利用某些媒介,将反映政府财务运行状态和绩效的相关信息公之于众的行为。在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包括披露各种国家机关及纳入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其出台是为了提高政府信息的透明度,使公民的知情权得到更好实现,以便参与民主管理。政府会计信息作为公民了解政府财务运行状况的重要途径也必然需要公开,《条例》第十条第四项规定“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应该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主动公开”为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现实中,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有很多不足之处,不仅披露的信息质量不高,而且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本应成为公民和社会团体进行经济决策或民主监督的依据,却只在政府机关内部流传,当权者在这场会计信息监督的博弈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者,成为唯一的信息垄断者。

二、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使用者范围狭窄

政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不能忽视的一个群体,信息披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获知需求,对使用者的正确定位至关重要。

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将自身的权利让渡一部分给政府是为了国家整体秩序的维护和追求美好的生活,因此广大民众必然具有知情权和监督权。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是政府的义务和公民知情权和监督权实现的基础,每一位普通的公民都应该被纳入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我国现行会计规范并没有对信息使用者范围进行清晰的界定,但从已有的零星规定来看,公民的权利没有得到足够重视。1997年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第12条规定:“总预算会计信息,应符合预算法的要求,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上级财政部门及本级政府对财政管理的需要”。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政府会计信息主要供相关国家机关使用,作为国家主人的广大民众并不是信息的首要使用者,在这个信息社会中,广大民众由于被信息边缘化而失去了群众财务监督及作出相应经济决策的依据,民众和国家机关严重信息不对称。

(二)信息披露不完整

1.我国预算会计制度采取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强调收入与支出和现金的收支行为的紧密联系,所有非现金交易不计入收入和支出,许多隐性债务诸如政府为企业担保产生的或有债务或者政府拖欠的工资等通过收付实现制并不能得到反映,这易产生政府财务信息不完整的恶果。财务信息不完整使政府对于负债缺少危机感,使相关国家机关进行预算管理和民众进行经济决策时易出现失误,对于政府的财务运行状况失去准确的评价依据。

2.我国还没有实行统一规范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主要通过将政府的预决算报告公布的方式,预算报告主要反映政府的预算规划,决算报告反映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并且现行预算会计包括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个部分,各个部分采取各自形式的财务报表,三者在报表制定方面没有统一规定。通过预决算报告披露给广大信息使用者的只是政府财务预算和决算方面的信息,并不能反映政府财务信息的全貌,对于收益、负债与净资产等重要信息没有全面的反映,在预算编制粗放时,更无法很好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对于相关国家机关来说,由于缺乏政府资产和负债的整体情况,不利于其分析政府的财务绩效,作出正确的政策选择;对于公众和社会团体来说,不利于其利用政府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投资判断和社会监督的执行。

(三)信息监督机制不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监督工作日益重要。在我国,政府的预决算报告由审计部门这一国家机关进行审计,缺乏中立审计机构监督,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政府向外公布的预决算报告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在美国,不论是联邦还是地方政府的财务报告都必须经过独立的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后才能交给国会,审计机构的中立性是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的重要保证。

除了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人大对政府预决算报告的审查也是重要的监督机制,我国人大的审查时间一般为1个月,而国外立法机关对政府预算报告的审查时间普遍长于2个月。在德国,立法机关对政府预算的审查时间一般为4个月,美国的国会预算审查可能长达8个月,印度和我国一样是亚洲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同为“金砖四国”的成员,其立法机关对预算的审查时间也有75天左右。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其对政府预决算报告的审查是加强政府财政监督的重要途径,是保证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的重要保障,虽然审查时间的长短不能说明一切,但是其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政府会计信息监督机制的确亟待完善。

三、完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制定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

法律是改革的先行者,法律能为改革扫除障碍,以其强制力为制度构建提供帮助。纵观美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历史可以发现法律在其整个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估量。

为完善我国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应该首先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入手,由于相关制度还不成熟,而法律具有稳定性等特点一旦制定修改难度比较大,可以尝试从制定譬如《政府会计信息公开条例》等行政法规开始,明确规定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内容、时限和违法责任,对于信息使用者狭窄的问题,在行政法规中应该明文规定公民和国家机关具有平等的信息获取权利,将信息披露规定为政府的义务,以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有效,使公民的知情权能落到实处。

我国于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虽然在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其对于“国家秘密”没有准确的界定,致使实践中政府在信息公开时常以此理由搪塞。为解决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中出现的类似问题,在《政府会计信息公开条例》中应该对何为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会计信息进行明确的界定,以更好地促进政府会计信息公开。

在条件成熟后,可以尝试制定《政府会计信息公开法》,从行政法规上升为法律,提高其法律位阶使政府会计信息公开得到更好保障。

(二)建立政府会计体系

我国现在只有预算会计制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府会计体系,改革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建立完善的政府会计体系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需求。

预算会计着重关注的是预算的规划和执行,并不能完整反映政府的整体经济资源状况和实际负债。为了更好地掌握国家的整体经济运行情况,对于资源和负债都了如指掌,需要尝试建立政府会计体系,将预算会计作为政府会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使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更完整,透明度更高。

(三)会计核算基础的综合运用

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有自身的优点,其以应收和应付为标准来计算收入和支出,可以真实反映政府某个会计时段的财务信息,但参看各个国家的政府会计改革经验,都是在考虑自身实际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权责发生制,很少有国家在采取权责发生制以后就完全放弃收付实现制,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国家也有一张“现金流量表”,即是其没有完全放弃收付实现制信息的明证。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者之间,还存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和修正的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各有其侧重点,相对于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并且其并非不能并存,只有将它们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反映政府财务信息的全貌。应该在逐步向权责发生制靠近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政府业务活动,灵活综合运用会计核算基础,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为我所用,达到全面反映政府财务信息和效率的目的。

(四)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在建立政府会计体系和采取适度的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条件下,应该尝试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构建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是最近讨论比较多的话题,也是急需尝试建立的制度。

现行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主要采取公布预决算报告的形式,但由于其主要反映的是预算规划和执行情况,因此无法实现将政府财务整体情况公之于众的目的。而譬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与政府财务有关的信息,但缺乏财务基础知识的人很难将其与政府的财务活动联系起来。只有在政府会计体系下,采取适度的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建立真正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公布政府整体财务运行状况,才能体现政府受托责任的真实履行情况,增强政府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提升公民对政府的信任。

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在公布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的同时,加强对报表的注释,将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部分通俗化,使普通民众都能正常理解,同时通过注释将一些抽象报表无法解释清楚的信息详细化,增加报表的信息披露量。

(五)转变政府和民众的观念

我国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方面政府高高在上思想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民众权利意识比较单薄。我国是人民民主的国家,政府需要牢记的是其管理国家的活动最终目的不是维护自身的统治,而是为了广大民众的幸福最大化,其只是公民权利的受托者,披露政府会计信息只是忠实履行自身义务,不是一种恩赐,并且充分披露会计信息,可以降低行政成本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很多政府官员唯恐会计信息披露会导致社会失控,不能正确看待信息公开化,需要做的便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国家机关的内部惩罚措施及批判的舆论氛围助其转变执政观念。

现在是一个公民权利意识得到发展的时代,但很多公民对自身的政治权利仍陌生,需要广大媒体的帮助,营造一个重视自身政治权利的氛围,并且信息社会中信息就是资源,可以直接转化为财富,鼓励公民强调自身的知情权,不仅是公民财政民主监督的基础,也可以通过政治权利从而间接创造经济利益。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只有公民的权利意识提高,重视自身权利的维护,才能从根本上给予政府压力提高政府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六)加强政府会计信息监督

加强政府会计信息监督,保证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首先改变我国由审计机关对会计信息进行审计的方式,审计机关作为国家机关与财政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难以做到完全的中立,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对政府会计信息进行审计是解决此问题的不二之选。在实践中,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需要受到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查,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并在考虑我国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与社会上存在的优秀审计师事务所签订定向合同,由其进行政府会计的审计工作,同时出台相关的法律规定对审计事务所的行为进行规范,加强社会舆论和公众监督,一旦发现包庇行为,立即废止合作合同,以保证审计工作的中立性。

加强人大对于政府会计信息的审查也是强化监督的方式之一,人大对于政府提交的预决算报告不仅需要延长审查时间以保证质量,更重要的是需要提高人大代表对预决算报告的重视性,人大代表享有人民所赋予的神圣权利,是通过选举出来的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因此需要为了人民的权益认真审查预决算报告以了解政府的财务状况,清楚政府是怎样花费纳税人的每一分钱,保证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 路军伟.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取向定位与改革路径设计[J].会计研究,2010(8).

[2] 李晓慧.基于多元化目标的政府会计管理范围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5).

[3] 王淑杰.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完善――兼论美国现代政府预算制度[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2).

篇2

把创新理念融入财政改革发展中,着力发挥财政对厚植首都发展新优势的驱动作用

 

积极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优势,从完善财政金融保障机制、创新投入引导机制、健全资金监管机制等方面入手,推进首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一是转变理财观念。深化PPP、产业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改革,从投入产出效益、撬动社会资本等方面进行全程定量分析核算,以精细化管理促进科学化管理、促进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二是创新理财方式。综合运用税收、补贴、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聚焦 “高精尖”经济结构,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重点支持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互联网+”行动方案和“高校十条”、“京科九条”政策落地等方面;通过PPP模式、特许经营、股权合作、财政补助、民办公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服务领域,重点在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PPP,运用好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兴办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丰富公共服务供给的层次。三是创新监管机制。

 

完善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和机制,加强多方联动,强化主体责任,健全北京财政监督大格局;加大对骗取、套取和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等行为和问题的财政监督检查力度,加强追责问责,形成威慑震慑;深入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扩大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资金范围,推动预算执行监控向资金使用末端延伸;加快预决算公开步伐,将预决算基本支出公开细化至经济分类款级科目。

 

把协调、绿色的发展理念融入财政改革与发展中,着力发挥好财政对首都发展突破瓶颈制约的助推作用

 

立足在推动首都发展中贯彻协调、绿色理念,并与落实首都城市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要求结合起来。一是把握“四个结构”,调整财政发力方向。在功能结构上,落实首都城市“四个中心”定位带来的城市功能结构调整,通过财政资金和政策引导向落实新定位的方向发力;在区域结构上,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带来的首都在区域发展中的功能变化,通过财政资金和政策引导向符合京津冀整体站位的方向发力;

 

在供需结构上,落实供给侧改革带来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变化,通过财政资金和政策引导向以供给主导、供需结合、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力;在产业结构上,落实我国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构变化,通过财政资金和政策引导向“高精尖”经济结构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的方向发力。

 

二是注重统筹管理,推进调结构、挖潜力、增效益。统筹衔接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建立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市对区转移支付体系;统筹全口径预算,将新增债务和存量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将政府住房基金等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统筹资金跨年度衔接,加快实施市级中期财政规划和部门三年滚动财政规划,编制2017-2019年中期财政规划,推进部门规划与预算安排相衔接;

 

统筹大额专项资金管理,分步骤推进大额专项资金管理模式改革,进而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将部门履职等资金回归部门预算管理;统筹新增资金需求,大力压缩一般性开支,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完善市级部门支出进度、盘活存量资金情况与绩效考核、年度预算规模挂钩机制,建立结余资金管理内控机制和定期报告制度。

 

三是强化收入协调,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依托北京财政综合数据中心,加强对重点税种、行业、区域、企业等监测和分析,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确保完成年度收入预期目标;全面落实“营改增”改革,加强动态监控,做好金融保险、建筑、房地产、生活服务业等四个行业税源信息摸底、优惠政策梳理等衔接准备工作;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在发债环节,发挥好债券的经济逆周期调节作用,健全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举债审批工作机制,合理安排并做好政府债券的发行和兑付工作;在管债环节,将地方政府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通过政府债券置换、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改制、合理调节土地入市节奏等手段,切实化解存量债务;在控债环节,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和监管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

 

四是聚焦城市难题破解,保障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和谐宜居之都,重点支持水资源保护、大气污染治理、城乡绿化美化、实施垃圾处理等方面。支持大城市病难题破解,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破解城市发展难题,重点支持交通环境建设、公共安全、城市运转、冬奥会筹办等方面。

 

把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入财政改革与发展中,共同推进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把“开放、共享”的理念植入财政改革与发展工作中,推进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支持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运用好北京外经贸发展引导基金和北京外经贸担保服务平台,增强“高精尖”和“双自主”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推进财政金融创新,营造基于质量和结构效益的良好国际投资环境。二是营造国资、民资双向良性互动的市场环境。厘清政府与市场、投入与绩效的关系,围绕信息化、城镇化、医疗、教育等领域,优化投资结构,扩大融资渠道。

 

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竞争性分配、引导基金、股权投资等系列改革,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和社会资本活力,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支持首都建设。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实施普遍性降费,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结合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以“管资本”为抓手推进国企改革,研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和国企资产分类管理,建立全口径国有资产报告制度。

 

三是聚焦“惠民生”,促进百姓共享改革成果。按照共享理念和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原则,坚持共享发展,建设民生财政。在避免福利泛化的基础上,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支持棚户区改造、养老、社保、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农业等方面,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补齐短板,提高惠民质量,促进改革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加大对民生投入资金的绩效评价力度,强化绩效评价导向作用,以绩效倒逼优化支出结构,促进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篇3

2009年5月,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直到2011年12月,轰轰烈烈的“小金库”专项治理行动暂时告一段落。3年来,“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笔者亲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发现,事业单位所属经营实体脱离大账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很突出、很普遍的问题,成为容易滋生“小金库”的薄弱环节。

一、事业单位下属经营实体财务管理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许多事业单位利用本单位的技术专长或者闲置资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有偿社会服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事业经费不足的问题。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有经营收入来源的事业单位,将单位内部原先非独立核算的经营部门,投资组成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这些经营实体,从组织形式看,有事业法人的,有企业法人的;从管理形式上来看,多数单位沿用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思路。

作为出资人的事业单位,如何完善所属经营实体的财务管理一直是一项重点工作。但从总体上来看,一些事业单位所属经营实体在财务管理方面仍然相对比较薄弱,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一是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二是财务人员不合格,三是财务制度不健全。在近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中也发现,事业单位所属经营实体脱离大账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很突出、很普遍的问题。

如何加强事业单位所属经营实体的财务管理, 已经成为工作中的一个焦点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是否贯彻得力,关系到防治“小金库”工作长效机制是否得以巩固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小金库”专项治理为契机,深入剖析事业单位所属经营实体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的长效工作机制,是探索解决事业单位所属经营实体财务管理基础薄弱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事业单位下属经营实体“小金库”形成的原因

(一)事业单位对所属经营实体的管理不到位

“小金库”重点检查中发现,有些事业单位只关注经营实体是否足额上缴管理费,对经营实体的财务监管不到位,致使有些经营实体采用不正当手段虚列成本、套取资金、挪作他用,严重违反了财经法纪,给事业单位带来了巨大的法律风险。

1.有些单位未能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上报经营实体的财务预决算。部分单位的经营实体登记类型为事业法人,但其银行账户未经财政部门审批、财务收支未纳入单位的部门预决算;部分单位的经营实体登记类型为企业,但未按规定向财政部门报送企业决算。主管单位的不作为,导致所属的经营实体基本上完全游离于财政部门的监管之外。

2.有些单位的领导对经营实体的财务工作不闻不问,也未授权本单位的财务和审计部门对其进行监管,导致经营事业的财务完全脱离了主管单位的管理。

3.有些单位对经营实体定资产管理重视不够,对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界定不清,个别单位甚至未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导致经营性资产账目不清、存在流失隐患。

(二)经营实体本身重生产轻管理,不注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财务基础工作薄弱,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重点检查中发现,有些单位所属的经营实体业务做的很好,产值高、合同额大,但是单位领导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忽视了财务的监督职能,导致下属经营实体的内部控制松懈,主要表现在:

1.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有的经营实体内部职能部门设置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或缺失。

2.财务人员不合格。许多单位任用非财务背景的人员负责财务工作,有些单位的财务人员甚至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有些单位的财务人员是临时工或者从社会聘请的兼职会计,人员不稳定,经常变动。

3.财务制度不健全。有的经营实体没有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和费用预算制度,财务管理混乱。有些经营实体没有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合同条款不严谨、合同保管不完善,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有些经营实体大额支出无计划,费用支出无标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有些经营实体以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本单位自行制订的成本费用包干政策为挡箭牌,或使用假发票入账核销费用支出,或以虚假的经济内容开具发票套取资金;有些经营实体现金流巨大,现金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较高;有些经营实体报销审核把关不严,使用不合规发票报销;有些经营实体往来资金挂账额度偏大,债权债务不清晰;个别经营实体存在偷逃税款现象。

(三)因单位利益需要,事业单位与所办经营实体之间没有真正做到“事企分开”

在上世纪90年代的大环境下,限于指导思想和各种政策、制度的束缚,许多事业单位举办的经营实体与事业单位之间没有做到事企分开,这些企业的经营、运作依附于事业单位,他们的人员一般都与事业单位混岗作业,事业与企业人员合署办公。很多事业单位在承担着国家赋予的职能任务的同时开展着创收活动,职工拿的是国家的工资,创收的收入则单独立账核算,未全部纳入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这种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四)有些事业单位与经营实体之间的关系不清晰,未建立正确的投资与被投资关系

1.有些单位对经营实体的投资未到账,或者虽然实际有投入但是未能在账簿中如实反映。

2.有些单位未要求经营实体上缴利润,不能在预算收入中如实反映对经营实体的权益。

3.部分单位与经营实体之间人财物不分,事业单位的干部兼任实体负责人,职工两边开支人员经费,主管部门在实体列支不属于经营实体的费用,经营实体的经营收入未纳入本单位预算统一核算。

(五)个别事业单位领导对所属经营实体的定位不正确

1.个别单位领导认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就是把财政拨款管好,经营实体的收入是从市场取得的,怎么管理自己说了算。很多单位对所属经营实体实行成本包干制度,而这种成本包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又成了经营实体虚列成本的一个挡箭牌。

2.个别单位利用所属经营实体隐匿收入,将本来应该纳入单位预算管理的收入放在经营实体核算管理。

3.个别单位利用所属经营实体转移财政资金,挪作他用。

(六)政策理解不到位、执行过程中产生偏差

事业单位举办经营实体的最初目的,多是为了弥补人员经费缺口。因此,很多事业单位领导注重的是经营开发弥补了多少人员经费、解决了多少困难,而对于采取什么方式弥补,却很少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些单位采取的是在经营实体中列支主管部门费用的经费弥补办法,也有些单位将在预算内不好处理的一些费用转移到所属经营实体报销。这些不规范的行为都极易导致“小金库”的产生。

三、建立事业单位下属经营实体防治“小金库”长效工作机制的对策

为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所属经营实体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的长效工作机制,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肯定经营实体对于事业单位发展的作用

事业单位从事经营开发活动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起步以来,其产生与发展有着浓厚的历史背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各单位发挥各自的科技优势,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在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其经营实体的队伍也得到了发展壮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特别是在弥补事业经费不足方面,各单位的经营开发活动仍是一项很重要的经费来源。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收入仍将是多数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加强事业单位经营收入的管理仍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看清事业单位所属经营实体的改革发展方向

从广义上讲, 事业单位所属的确以营利为主要目标、实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实体,最终要从事业单位中剥离并转制为企业。这种剥离,将是人财物的全部剥离,而不仅仅是法律形式的层面。

(三)规范事业单位所属经营实体的组织形式

1.注册为企业法人的,应严格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独立开展经营活动。

2.注册为事业法人的,也要参照企业化的模式运行和管理,并逐渐向企业法人过渡。

3.注册为企业非法人的, 具备企业法人条件的要过渡到企业法人,不具备条件的,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开展经营活动,但是其经营收支均应纳入上级单位的预算决算中。

(四)规范事业单位与经营实体之间的关系

1.明确事业单位与经营实体之间的投资与被投资关系,妥善处理出资不到位等历史遗留问题,做好对外投资的财政审批备案工作。

2.明确所属经营实体的利润上缴办法,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3.规范事业单位利用经营性收入弥补事业经费不足的资金渠道,逐步实现事业单位与经营实体之间人财物的分离, 杜绝人财物不分的状况;将开发经营性收入纳入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五)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和监督运行机制

1.加强对经营实体的监督,制定相应的审计监督制度,定期开展内部审计。

2.对经营实体的财务管理各项工作进行认真检查,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理顺财务工作机制,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主管单位的财务部门参与经营实体的财务监督,对经营实体的重大财务收支行为进行监管。

3.加强对经营实体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规范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确保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4.加强对经营实体财务人员的管理和培养,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六)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篇4

一、法院的财政保障问题

总之,从收入报酬的角度来考虑对法官激励的话,无论依照的是“级别”还是“绩效”,看来都存在某些难以和司法审判本身的性质特征相适应的难点或问题。但目前在 中国 的法院,短时期内要扬弃或者仅是弱化这两种激励机制,恐怕都还不具备条件。现在的相关改革大都是在作为基本激励方法的两种机制之间选择或是进行增减式的调整,或者突出某一机制,或者以其中一种为主再适当辅以另一种,等等。这些改革在当前的语境之下确实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就应该看到,把法官这个具有特殊性的职业群体从一般的公务员及行政级别中独立出来并给予其相对较高的报酬,很有可能构成从根本上防治司法腐败和提高法院公信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诸多条件的配合,或许需要经历一段不会很短的过程。这些条件既包括法官从事的审判业务不仅是纠纷解决,还包含更多的创制规则或引导“秩序形成”等内容,⑩也包括法官在 法律 职业自尊感及职业操守或自律能力方面的建构,还包括法官资格及员额的限定等带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条件,不一而足。WWW.133229.CoM如果把上述每一条件的具备都作为某个特定改革之目标的话,对于法官的 经济 性激励又构成了达成这种目标的必要条件之一。尽管通向整个司法制度改革完善的道路还很曲折而漫长,但考虑到一个真正独立的司法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 政治 体制改革中可能具有的“平衡器”功能,或者,考虑到一个真正享有公信力的司法在遏制腐败及社会不公正中可能发挥的“最后一道防线”作用,任何有益于建构这样一种司法的努力——包括本文所关心的改善法院财政保障和对法官的经济激励机制在内——都是我们决不该轻言放弃的。

注释:

⑴就我国一般的公共财政而言,可以说更加透明完整的国家及地方预决算体制也仍在改革和建设过程之中。关于中国公共财政制度的一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参见[美]劳伦•勃兰特、托马斯•罗斯基编:《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方颖、赵扬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2-394页。

⑵作为笔者对《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一个批评及有关该法规实施状况的评论,参见王亚新:《〈诉讼费用交纳办法〉须有公共财政支撑》,载《法制日报》,2007年1月27日;《诉讼费用与司法改革——〈诉讼费用交纳办法〉施行后的一个“中期”考察》,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6期。

⑶综合各种信息渠道得到的数据,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这种专项资金2007年为30亿元,2008年为40亿元,2009年也为30亿元。例如2007年的数据可参见高绍安:《〈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实施后的问题与对策》,载《中国审判》2007年第5期。

⑷近年来经过最高人民法院的争取,中央出台了为所有具有审判资格的法院工作人员发放“法官津贴”的政策。不过仅为一、二百元的这笔费用提高法官待遇的作用仍十分有限,且因还要看同级财政是否切实执行该政策而在不少地方处于不甚稳定的状态。

⑸从比较法角度来看,在美国联邦法院系统,从上个世纪开始逐渐建立司法会议、司法行政局和司法管理中心等机构,虽然有资深法官参加管理,但这些具体执行司法行政工作的机构都设置在法院之外。就大陆法系的一般情况而言,除了日本和韩国等少数几个例子,大部分国家法院系统的司法行政都由法院外的机构(多为行政机关)行使管理权限。即便是司法行政管理由法院自身负责的日本和韩国,也都是最高法院统一对全国法院系统行使该项权限。参见苏永钦:《司法行政组织的 发展 趋势——从审判独立与国家给付司法的义务的紧张关系谈起》,载《法治与 现代 行政法学:法治斌教授纪念 论文 集》,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版。

⑹关于中国法院内司法行政管理与审判业务管理交织混合的状况,参见贺卫方:《中国司法管理制度的两个问题》,载《中国社会 科学 》1997年第6期;张卫平:《论我国法院体制的非行政化——法院体制改革的一种基本思路》,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3期。与上述两位学者对这些所谓“法院行政化”的现象持尖锐批评的观点有所区别,苏力则对此类现实情况表示了更多“同情的理解”。不过他也指出,“法院的行政管理制度可能侵入、侵蚀审判制度,造成正式审判制度的变形”。参见苏力:《论法院的审判职能与行政管理》,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5期。

⑺这种情况在当下的中国不仅为法院为所独有,而是几乎在所有公共权力机构都可看到的日常情形。关于这种量化目标或责任的指标体系在行政机关工作中起到的正面作用、负面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悖论,参见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⑻在中国这样的情形同样并不限于法院,不妨说法院只是“理所当然”或“不言而喻”地运用了通行于公共权力机构的一般管理模式而已。一些外国学者通过观察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地方政府行为而提出的“地方政府 企业 说”,也能够被视为从一定侧面反映了这样的管理模型。参见jean oi,“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45 world politics(1992).

⑼“阳光工资”从2004年前后在北京和广东等地开始推行。关于对这项改革内容更全面的介绍以及“阳光工资”推行以来的正面效果、可能伴随的负面作用等,可参见祁光华、孙竹君:《北京市“阳光工资”实施效果的调查与分析》,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⑽目前法院正在推进的“指导性案例”制度,就可以理解为拓展司法审判在创制规则方面空间的一种改革。关于这项改革的内容、含义及进展情况,参见张骐:《论寻找指导性案例的方法——以审判经验为基础》,载《中外法学》2009年第3期。

篇5

中图分类号:F233;F713.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134-03

国际会议是指经由相关外事管理部门批准、在国内举办的有其他国籍人员参加的会议。为保证国际会议能够顺利举行,必须加强财务的运行管理。笔者从财务预算、结算和会议过程管理等几个方面,对国际会议的财务运行管理方式和内容进行探讨。

一、国际学术会议的财务预算工作

预算对于会议财务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估算出会议总收入、总支出的金额,就能预知最终的盈亏。预算的结果应该是收入大于支出,否则就要调整预算中的支出金额或者努力寻找其他会议收入来源,以保证会议不出现亏损。

(一)收入部分

1.会议注册费

注册费是会议最主要的收入,是决定会议能否做到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对它的定价至关重要,定低了必然亏损,定高了就有可能减少参会代表的数量。

国际会议的注册费主要包括代表注册费和陪同人员注册费两大类型。陪同人员交纳的注册费通常仅为代表注册费的一半或更少,这要视注册费中所包含的项目而定。

会议组织者希望尽可能早掌握会议的盈亏程度,所以鼓励会议代表提前注册、提前交纳注册费。为此可以设置一个截止日期,在这个日期之前注册的代表,其注册费可适当减少。

2.赞助费

当估计会议注册费的总收入不够支出时,要想增加收入的办法使会议的财务预算达到平衡,首先考虑的是寻求赞助商,其次是政府部门的补助、基金赞助或私人赞助。

3.中央财政拔款收入是指在无会议注册费收入、赞助费以及国际组织专项资助,或者已有收入但不足以弥补会议支出时,中央财政对国际会议的补助。

4.饭店优惠佣金

饭店接待会议代表时会在各方面给会议提供一些优惠条件,给组织者一定比例的返还。

5.旅游与展览收入

来参加国际会议的人员大部分来自国外及外省市,如果在会议之余联系当地的旅行社安排几天自费、自愿参加的可了解当地人文历史的旅游项目,这也是颇受欢迎的。这是和会议内容完全不相关的另一项活动。如果组织成规模了,不但是为参会者提供另外的增值服务,还可从旅行社拿取佣金。另外,会议过程中还可招商,请相关行业或公司做展览、展示也可以增加会议收入。

(二)支出部分

根据财政部财行(2015)371号文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笔者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国际会议的各支出项,给财务人员计算预算数和结算数提供便利。

按以上表1与表2相减编制会议预算,还要在预算中加入预算总支出约10%的资金备用,以防一些不可预料的事件发生。如果预算总结中收入大于支出则可;反之,则要进行调整。

二、国际会议的财务结算工作

财务结算是国际会议所有后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下面就针对核算各项收入支出时可能出现的诸多复杂情况加以分析说明。

(一)收入部分

1.注册费

注册费是国际会议最主要的收入,虽然在会前几个月这项核算工作就开始了,但是由于国际会议的注册费有时即使到了会议快结束时有些采用银行转账或以汇票托收方式交纳的仍没有到账,这时就不得不让这些会议代表现场再交纳一次费用。当收到这些迟交的注册费时,应及时将费用退还。这是很细致和复杂的工作,一般需要约2个月的时间才能最后完成。

2.企业赞助费

企业赞助费是国际会议的第二项主要收入,通常赞助企业都会按承诺付款。但一些跨国公司的赞助款就不一定及时到账。这样,会议就不能如期完成结算工作,会议组织者须安排专门人员落实这项工作。

3.住房佣金

住房的佣金要根据不同的饭店和房型逐间计算。

4.旅游费用

会议在组织旅游活动时常常规划几个不同的路线来满足参会者的需要,也允许他们随时更换取消已选路线,可见,结算旅游费用也不是简单的工作。

5.其他收入

国际会议还可能有其他收入。例如,不交注册费的陪同人员要参加会议的宴会等活动、有些在会议现场出售的会议论文集、纪念品,等等。

(二)支出部分

国际会议通常是在会议结束后才开始支付各项费用。会议的各项活动在会前都必须与服务机构签订严格的包括付款金额和付款方式的合同,在前文提到的支出各项如果是据实核算还算比较简单,但以下几点在计算支出项目时要特别注意。

1.向国外机构组织付款

如果国际会议的论文集的编辑印刷和某些活动是委托国外机构完成的,则一般步骤如下:向国外机构支付外汇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因为我国是外汇管制国家),通常需要向会议组织提供一份付款凭证,凭证上面要写明机构的名称、付款的项目和金额;财务人员要给当地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提交申请报告和这份付款凭证,经审核批准后才能通过银行办理汇款手续。

2.退款

有些会议代表交纳了各项费用,但没能如期前来,组委会就要按政策向代表退款。在会议结束前要尽早办理完退款手续,因为它关系到组织者的信誉和国家形象问题。

3.设备租用费

会议组织者是否能如期支付给设备使用费主要依据会议期间设备公司服务人员的工作和设备的质量。有些设备公司为会议提供的设备陈旧老化、运算速度慢,在使用时经常出现如死机等故障,严重干扰会议的正常进行,会议组织者可以向这样的设备公司提出索赔。

4.餐饮费

在任何一个国际会议中,餐饮费都是很大的支出,如果出现会议代表在宴会后产生腹泻和呕吐的现象,就不能按合同规定付款,要求提供餐饮的服务方承担一定的经济赔偿责任以支付当事人的医疗赔偿等款项。

5.工作人员劳务费

国际会议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兼职人员,因此,不管会议盈利还是亏损,会议组织者都要给这些工作人员一些劳务补助,并要为每位工作人员代缴个人所得税。

三、 国际会议进行过程中的财务管理

在会议进行中,把财务信息纳入计算机管理,利用相关软件,达到每个人、每笔账、每类收入、每类支出都纳入统一管理,做到查询便利又计算准确。收缴费用时,按各种汇款类型及现场的支票、刷卡、现金分类等及时整理计算。在工作流程中优化管理,提高效率。收款后,要及时开据发票,有些不需要发票的国外来宾,也要按财经纪律给他们开正式发票,保证每笔款项及时入账。

虽然国际会议的财务工作分预算、结算等步骤,但在预算阶段就要把控好各种收支因素,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节约开支;同时,把该收的钱足额收上来,把财务工作作为贯穿整个会议进程的一条主线,使这项工作在经济上有所收益,从而为后续事业的发展做资金上的积累。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经费管理办法》财行,〔2015〕371号.

篇6

一、推行民生类公共项目绩效预算的必要性

(一)实现节约公共财政资源的客观要求

“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因此,在促进节能降耗过程中,财政部门要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充分利用绩效管理来增加政府工作与财政资金管理的科学性与公开性,提高政府理财的民主性与社会参与性,保证政府部门及其组织以“最低成本的方式”满足公众的公共服务需要,最终达到节约公共财政资源的目的。

(二)改善民生财政支出绩效现状的迫切需要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都要求我国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进而提升民生类公共项目财政支出绩效。

当前,我国民生类公共项目内部支出、政府间公共项目支出、地区间公共服务支出均出现了失衡。国家对现有事业机构投入大量资金,而事业机构给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却严重不足;国家在公共卫生、农村义务教育等基本的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方面投入较少;加上财政收入向中央集中,导致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中西部落后地区难以提供和东部沿海地区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lw881.com此外,我国部分公共服务组织存在着机构冗杂、职责混乱,职务消费不受节制,公共财物闲置浪费严重等问题。加上公共服务组织盲目决策,导致组织机构在这种高运行成本下的服务质量却十分低下。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绩效管理来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

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日益紧迫,推进绩效预算改革己成为决策层的共识。只有逐步建立起民生绩效预算活动的制度框架,制度安排和相关工作才能有序地进行。

二、民生类公共项目绩效预算制度的构成

(一)明晰的民生类公共项目财政支出分类体系

党的十七大以来,民生类财政支出项目逐步有了合理的分类,政府继续把支持“三农”、促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保障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重点。

一是“三农”。综合运用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等手段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支持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低收入农户低保标准,保障低收入群体。二是教育。进一步确立教育的基础地位,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教育投入增长机制,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三是就业再就业。完善促进就业财税政策,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四是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福利机构和慈善组织建设。五是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城市”作为发展模式,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污染减排和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六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

(二)合理的民生类公共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建立合理的民生公共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就是要制定出完善的民生类公共项目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等制度,使其评价和监督更加公正和客观。目前,我国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民生公共项目对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对各个具体的民生类公共项目的绩效进行评价。通过对逻辑标准、管理标准和成果标准的评价,来衡量民生项目支出的合理性及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等,从而确定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民生类公共项目财政支出绩效指标及标准。民生类公共项目的财政支出是以社会公共效益为主,具体的设计严格遵循相关性、经济性、可比性和重要性四项原则。针对民生类公共项目的特殊性问题,在评价前根据具体情况对权数进行一定的调整,更准确地突出民生类公共项目的关键因素;在定量分析的同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三是民生类公共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体的权威性。财政部负责制定和实施技术规范,科研机构等专家组协同政府部门确定指标、标准,并对支出绩效进行分析,支出的实际效果由社会公众检查是否满足需要。四是在财政资金运行各环节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在收缴环节、分配环节,分类细化民生类公共项目预算指标;在支付环节,采取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五是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审计和财政监督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职责和业务分工的划分等制度。

(三)有效的民生类公共项目财务报告与问责制度

有效的财务报告与问责制度是民生公共项目绩效预算制度的重要部分。健全民生公共项目绩效预算制度,要求建立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公共项目财务受托责任的政府财务报告。因此,要求政府财务报告内容要完整,会计信息要有详细披露,能充分反映整个民生类公共项目的财务状况。明确每年公共项目的财政支出情况,继续重视民生项目,加大对教育、社保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财务报告除了反映财政资源的来源、分配和使用的信息、预决算信息、筹资过程的信息、政府财政状况及其变动情况外,可以突出如国债及其还本付息情况等有中国特色、能体现中国政府财务特征及社会关注的公共项目的财务信息。

构建有效的民生公共项目的问责制度:一是建立宽范围的问责制度。明确我国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之间职责和权限,在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具体的民生项目实施问责制度,对行政决策进行制度性定期审查,并将结果作为考核和任免干部的重要依据。同时,将无作为的行政行为纳入行政问责的范畴,并根据民生类公共项目各项指标制定行政不作为责任的标准。二是在对民生类公共项目的问责中,属于异体问责主体的公民、社会团体以及媒体应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公民来说,应该树立真正的民主意识,对民生类公共项目有所了解。我国新闻媒体现已较广泛的参与到公共项目的行政问责过程中来,以新闻报道和相关评论为武器加大对民生类公共项目绩效预算制度实施的监督力度。三是制度问责的完善和问责程序的健全。我国目前已有的问责法理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还需在政治责任的制度化、规范化方面继续努力。同时,需要健全问责的启动程序和处理程序。如民生类公共项目的问责程序启动后,执行听取报告、调查、撤职等问责环节。

(四)科学的民生类公共项目预算与会计制度

科学的公共项目预算会计制度是民生类公共项目绩效预算运作的基本保障。财政部门必须及时制定规范的公共项目预算会计制度,为各部门做出正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科学的民生类公共项目预算会计制度包括:一是宽范围的核算,形成集中支付的会计制度。重点对民生类公共项目进行核算,建立专门的民生类公共项目资金的预算体系,实现对民生类公共项目资金的全程监控。二是健全的绩效审查制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公共项目绩效审查的内容、范围、程序和法律责任等,提高对教育、医疗、社保等项目预算审查的质量。三是完善的预算监督制度。通过充实监督组织、优化监督方式和流程,强化政府与公共部门的审计制度,来保证民生类公共项目预算及执行过程的有效的监督。同时,完善相关预算法律,制定与绩效管理相适应的责任形式,使公共部门管理者承担的责任与每个民生类绩效目标建立内在的联系。四是政府会计制度。根据现有的条件和预算管理要求,有目的地实施权责发生制,并建立政府公共项目的财务状况报告制度,全面地反映民生类公共项目的实质绩效。五是科学的民生类公共项目的会计科目,解决会计科目功能不足问题。六是政府与非营利会计体系。审计部门作为监督预算的专业性机构,对预算进行全面的监督,实现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等全面监督,监督内容也要拓宽为涉及民生类公共项目预算资金的所有预算管理。

三、民生类公共项目绩效预算的实施建议

(一)加速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协同推进

民生类公共项目投资由于其资金来源的特殊性,政府财政部门对其的监管作用主要从资金集中支付制度和财政投资评审制度两方面进行绩效管理。财政投资评审机构主要在政府公共项目的投资预算控制过程中把关,并且在项目结、决算前进行审查,控制项目总投资的最终环节,监督固定资产形成并交付使用。同时,突出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管价值,将审计监督职能贯穿于民生类公共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当中,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动态审计,以保证公共项目的质量和资金使用的效益。并及时查明经济目标和预算的实现程度,改善管理,最终审计项目决算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二)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对公共项目的监管模式

发达国家政府对公共项目的监管模式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在发达国家公共项目是作为政府采购的一部分,政府采购职能受到严格的法律、司法、行政规定以及程序的限制。我国要学习发达国家政府以公开透明、公平和效率为基本原则,对我国民生类公共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美国政府设有专门的机构对公共项目进行监管,这些监督评价机构具有独立的机构、权限和职责。在英国,政府公共项目监管主要由国家审计署和英国审计委员会负责,而对具体公共项目的管理和审计,采取的是合同约束和由社会中介组织提供公正服务等办法解决,这些都对我国民生类公共项目的监管有一定的启示。

(三)营造良好的绩效预算推行文化环境

篇7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

1.高校教育成本应包括人员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的分摊:人员支出是指支付给教学和为教学提供服务的各类在职人员的人员成本;商品和服务支出是指为学校教学及相关事务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资本性支出的分摊;资本性支出是指高校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支出。

2.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校办产业支出,校内各种非独立核算单位的经营性支出;各种附属单位的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已经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高校的赔偿、捐赠、灾害事故损失等非正常性支出等均与培养学生无关,不应计入教育成本。

3.不应全额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1.科研支出:高校为教育教学改革而设立的校内教育教改科研项目所发生的支出,和学生培养直接相关,应当全部计入高校教育成本;高校为鼓励和支持科研,对有关科研项目进行的配套资助与奖励所发生的支出应视为学校为社会的一种直接贡献,也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高校承接的纵向、横向课题所发生的支出,因为每个课题都有相应的课题经费来源,并且能做到单项课题收支平衡,但是这种课题研究与学生培养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不能计入教育成本。2.后勤支出:高校后勤支出是后勤部门给师生员工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必要开支。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过程中,应遵循相关性原则,对已经从学校剥离出去组建的独立核算的后勤集团或经济实体发生的支出不应计入教育成本,学校支付给这些单位的与学生相关的费用允许计入教育成本,未实行后勤社会化的高校后勤支出中与学生相关的费用应计入教育成本,但属于有偿服务性的费用不应计入教育成本。3.奖助学金支出:不包括从银行取得的助学贷款和以单位或个人捐赠、赞助形式设立的专项奖学金,因为这类资金属于社会资金,其来源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除此两项之外的普通奖学金、物价补助、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其他形式奖助学金均应计入成本。转贴

二、教育成本核算程序

1.设立教育成本项目

成本项目可分为教学成本、业务辅助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后勤服务成本、学生事务成本、常规科研成本、其他成本七项。

教学成本:指高校教学单位为培养各类学生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类费用;业务辅助成本指高校图书馆、计算中心、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教学辅助部门支持教学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开支;行政管理成本指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完成行政管理任务所发生的各类费用支出;后勤服务成本指高校提供后勤保障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开支;学生事务成本指高校直接用于学生事务的开支;常规科研成本指高校与培养学生有关的科研支出;其他成本指不在上述项目中的其他与学生培养有关的支出。

2.对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分类

高校教育成本的计算对象是高校培养的各类学生。高校的学生类型多种多样,有不同的学历层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为便于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可按学历层次、专业和年级分类。

3.确定成本计算期

成本计算期是指按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从正确核算成本的要求看,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为成本核算的期间比较适当。这里所说的培养周期是从培养对象入校至毕业的时间。由于学校的教学是按学年组织的,学费的收取也是按学年收取的,这个“年”应该是学年比较合适,可真实反映高校办学耗费,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

三、教育成本的计算方法

成本核算科目可按上述七项成本项目设置主要的总账科目,同时增设“高校教育成本”科目,该科目借方反映“教学成本”、“ 业务辅助成本”、“ 行政管理成本”、“后勤服务成本” 、“学生事务成本”、“常规科研成本”、“其他成本”科目的转入数,贷方反映期末转出数,在成本计算单中分配相关费用,分配的标准可以有多种选择, 通过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后,各项相关费用已计入各成本计算对象的相关成本项目,从而可得到成本计算期内的总成本。

四、教育成本的控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财务管理由计划经济下单一的财政拨款预算,转向预算内拨款、预算外多渠道创收的的财务管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应从简单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转向以教育成本控制理财为主的市场经济财务管理的新模式。必须在从计划到实施的办学全程中贯彻执行教育成本控制原则,引入市场经济新理念,把握办学过程中的教育成本管理,使高校的理财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预决算计划中的教育成本控制

(1)预决算计划必须以教育成本预测为基础。财务预决算是指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财务决策的全部,决策的关键在于正确进行办学全过程的教育成本测算。教育成本测算是对未来财务预算真实性与决算可靠性的一种预期的推断,是办学全过程各类决策不可缺少的依据。做好教育成本预测是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首要环节,是编制预算的基本依据。教育成本管理包括教育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一系列管理工作,教育成本预测是这一过程的开端,也是教育成本控制由事后控制为主转到事前控制为主的具体体现。它建立在教育成本构成和大量财务数据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办学规模、发展趋势,兼顾当前与未来的科学方法,对预决策意义重大。

(2)教育成本费用计划是预算计划中教育成本控制的关键。高校的财务控制就是办学教育成本的控制,教育成本费用计划是教育成本费用预测和决策方案的具体化,是教育成本控制的主要依据。它以货币数量的形式预先规定高校各条块的教育成本费用水平和降低教育成本目标的书面文件,编制教育成本费用计划是加强教育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2.预算实施过程中的教育成本控制与管理

预算实施过程的教育成本控制措施。高校的财务总体有其特殊的一面,科目繁多、细目复杂、分类错综等。必须根据高校的特点来理财与控制。注重月度各报表分析,提出全过程“在线”控制策略。充分重视各报表的月度分析,找出资金矛盾突出的主客观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在办学决策过程中实施“教育成本控制”

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使单一依靠拨款的办学模式逐步转向多渠道创收的办学新模式。高校的运行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既要讲社会效益,也不能不讲经济效益。自觉运用“教育成本控制”原则进行办学决策是决策者的必然选择。

(1)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教育成本控制达到最经济办学的目标。高职院校要在“按需办学”的同时考虑用最小的教育成本.完成最佳的培养人才方案。首先是市场先导原则。 “人才市场”与“生源市场”合二为一,而且要考虑高校自身的条件。其次是投入产出原则。以往办新专业,以填补计划空白为目的,精雕细琢,不考虑经济效益。但目前高校经费的60%来自于学费收入,不得不考虑投入产出原则。一个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一般不少于300万,规模过小,无法摊销这些“固定教育成本”,即使满足了社会需要,也会给高校带来经济上的压力。三是资产保值原则。高校办学与企业一样,设备、房产、家具均存在大量的折旧。事业单位不提折旧,不用“折旧更新”的办法,久而久之,设备陈旧老化会直接影响学生技能的提高和学校的教育质量。我们一直在维修与更新部分设备,使固定资产保值,从而使高校的硬件不落后。

(2)以现代科学管理的理念,在宏观管理中贯彻教育成本控制。在办学中会有许多教育成本,最大的教育成本是人力教育成本。从科学管理的角度看,要宏观控制教育成本。一个高校到底要投入多少设备费,成本如何控制,评估指标给出了较合理的标准,人为降低投入,会直接影响教育质量;任何一项投入,绩效评估是最关键的,离开了成本与绩效评价的项目,会给决策带来盲从。

(3)在办学决策中树立教育成本比较与可行性分析的思想。教育成本比较分析是办学决策可行性分析的关键内容,其内涵主要有:决策方案的教育成本比较。对高校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的研讨、制定要进行方案的教育成本比较与可行性分析。如基建项目的建设,从立项、设计、施工到使用,必须在方案中进行多个方案的教育成本概算比较;决策前期调研的教育成本测算与风险防范。在高校的许多决策方案形成前期,应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对教育成本进行全面测算。无论是新专业建设,还是基本建设,或是分配方案的改革,都应一一仔细测算,对基本建设、校宿扩建等重大项目,还应进行可行性分析,设定风险防范。

由此可见,教育成本管理是高校理财中的核心问题,只有认真抓好教育成本管理,才能使高校的工作绩效显著、才能使高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等师范院校财务管理研究会课题组 高等师范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研究《教育财会研究》2005年第4期

[2]韦德洪 王珊珊: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研究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年第1期

[3]肖慕鸿 张帆:浅议高校成本控制《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 第6期

[4]黄晓兰:公立高校成本控制策略研究 《财会研究》2009年 第23期

篇8

随着工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工会经费和资产总量的逐年增加,用好工会经费、管好工会资产,抓好工会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对工会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1)深入学习,认清经审工作使命。县级工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清经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依法履行审查审计监督职责,切实增强做好新常态下工会经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工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加强领导,提高经审工作地位。县级工会要充分支持经审会依法履行审查监督职责,及时解决经审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一是保证知情权。经审会主任定期参加主席办公会,了解工会全面工作,从源头上把握经审工作方向,保证各项决策尤其是重要经济决策经审会主任知情。二是保证监督权。工会经费预决算、追加经费预算、重大经费开支和重大经济活动,都要接受经审会的严格审查,县级工会对经审会的审查意见认真听取,积极整改。三是保证工作经费。县级工会每年要根据经审文件要求,在预算中安排经审专用经费,保证拨付到位,为经审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创造良好条件。

二、健全制度,夯实基础,推动经审工作规范运作

按照全总《关于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意见》,县级工会促进经审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要着力解决“三个到位”。

(1)组织机构到位。加强经审组织建设,是有效履行审查监督职能的基本保证。要秉承经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宗旨,严格抓好基层经审机构的设立。基层工会要按照“三同时”的原则,在建立工会组织的同时,选举产生本级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形成“工会组织建到哪里,经审组织就建到哪里”的良好氛围。县级工会经审会要下设经审办公室,负责日常经审工作。同时,要将经审组织的建立纳入工会目标责任制考核,县级工会对基层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给予指导,为经审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2)人员编制到位。县级工会要配备经审委主任,享受同级副职待遇。经审会成员的选配要注重德才兼备,要充分利用财务、审计、税务部门等有利资源,把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干部选配到经审组织中来,以缓解目前存在的审计任务重、专职人员少的矛盾。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学习、以会代训、以审代训等方式,加大经审干部培训力度,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工会放心、职工信赖的高素质经审干部队伍。

(3)制度建设到位。县级工会要加大经审制度建设,确保经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制定有关工会经费审查、预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基建审计、离任审计、资产审计等可操作性文件,建立完善经审机制,夯实审计基础。工作中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对本级预决算必审制度、坚持经审会定期向工会委全会报告制度、坚持经审会学习制度、坚持开展经审工作创先考评制度,不断提高经审工作规范化、法制化水平。

(4)运行机制到位。要破除经审工作可有可无的思想,建立经审委员定期联络制度,做到经审组织有人管理,经审工作有人开展。要持之以恒抓好经审干部作风建设,经审干部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大胆工作,协助财务部门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为推动工运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加大审计,强化监督,为工运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县级工会要按照“依法审计、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劲头,全面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着眼研究解决当前经审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依法履行审查审计监督职责。

(1)不断拓展监督范围,实现经审工作“全覆盖”。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县级经审工作重点由日常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拓展到以预算监管、离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为重点的审计。经审人员要由“点状思维”,转变为“片状思维”,通过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审查监督,实施从源头到结果的全过程动态跟踪审计,实现由被动监督向主动监督、事后监督向实时监督、局部监督向全面监督的转变,以监督促管理,使审计监督更加及时有效、规范透明、系统全面。

(2)加大审查监督力度,注重经审质量效果。提升经审效果,工作中要牢牢抓住“五个监管”:1)牢牢抓住预算编制监管。年初要围绕县级工会中心工作,对本级经费预算编制情况进行审查,促进预算编制精细化。年中和年末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进审计,坚持监督关口“前移”、“后延”,实现以审促廉。2)牢牢抓住经费收缴监管。县级工会对下要以经费计拨审查审计为重点,采取“下审互审”等方式,配合评选“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活动,通过自查抽查等方式,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凡是工会经费未足额拨缴的,一律取消评先资格,实现以审促收。3)牢牢抓住经费使用监管。要按照工会经费“取自职工用于职工”的工作思路,审查工会经费是否主要用于为困难职工送温暖,组织各种文体活动,进行技能培训和劳动竞赛等活动,将有限的工会经费用于发展工运事业。同时,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工会财务管理要求,把三公经费、会议培训、建设支出等作为重点,切实加强审查监督,确保开支合理规范,实现以审促管。4)牢牢抓住专项资金监管。对于中央财政拨付、本级工会自筹、社会捐助的专项资金,主要是帮扶、送温暖、劳模“三金”等,因额度大、涉及面广,成为不能碰的高压线。要采取查阅档案、入户调查、电话抽查等方式,加大审计力度,防止资金留存挪用、虚领冒领,确保专项资金安全。5)牢牢抓住工会资产监管。要找准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对工会资产的审计监督,将工会资产管理放在与经费收支审计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和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工会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

篇9

提升财政监督理念,完善财政监督是财政管理的延伸,是新时期财政监督发展的需要。从几年来财政监督检查情况看,违规违纪问题产生的原因,大体可以概括为:一是由于政策滞后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造成的违纪。如招待费问题,按国家现行的财务制度规定招待费不得超过当年单位预算中“公务费”的2%,但这一标准已很难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造成单位招待费超支,有的单位私设“小金库”来满足自己需要。二是财务人员政策观念淡薄,业务水平低造成的违纪。如一些单位在财务处理上出现白条列支、固定资产不入账、违反控购采购规定、截留国家预算外收入等现象。三是财政财务管理和工程管理不到位造成的违纪问题。由此看来,如果我们还用就检查论检查、就违规论处罚的财政监督理念来统领我们的检查工作,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财政监督理念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上,而是要提升到新高度,用新的理念来谋求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即财政监督要以检查为手段,以完善财政财务管理制度为目标,用财政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同时,应与审计部门共建一个监督检查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以便进行现代化的、有效监督,构建科学高效的财政监督机制,从而达到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有效地运行,不断推进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保证财政监督检查工作顺利进行

(一)内强素质是开展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根本保障。只有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素质高的监督检查队伍,才能出色地完成监督检查任务。在内强素质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强化监督检查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督检查干部队伍,是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的基础。我们一抓学习。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监督检查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强化学习,就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学习上,我们采取自学和统一组织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监督检查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二抓工作作风。财政监督是一项严谨而又艰苦的工作,必须有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热忱服务的工作作风。每当被检查单位有抵触情绪或提出问题时,我们就不厌其烦地讲解有关政策法规,保证圆满完成检查任务。三抓廉政建设。建立一支清正廉洁的监督检查干部队伍是保证监督检查工作质量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上,一是组织全体人员学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教育干部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二是要求检查人员不许在被检查单位吃请,不许接受被检查单位的礼品、纪念品,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正是如此,几年来我局从未发生过违法违纪现象。

2、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为强化财政监督检查职能,保证监督检查工作质量,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水平,我们先后制定了《*市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规程》、《*市监督检查工作人员纪律准则》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不仅规范了监督检查工作人员行为,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而且提高了监督检查机构的整体素质,使监督检查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外树形象是开展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要保障。检查与被检查本身是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取得被检查单位的理解和配合,我们的做法一是执检部门要端正态度,以服务之心来实施检查,将检查工作寓服务之中,以缓解被检查单位的抵触情绪。二是要实事求是地对待查出的违纪问题,充分考虑问题的成因、违规程度,按照财政法规做出公正的处罚。与此同时,执检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财政监督检查人员纪律准则》,严禁吃拿卡要,使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在公正的平台上进行,真正树立起财政监督检查干部公正廉明、热忱服务的工作形象。几年来,我们在监督检查工作中始终坚持财政监督寓财政财务管理之中,寓服务之中。我们正确处理行政执法与规范行为的关系,也取得了被检查单位的理解和配合。由于我们依法行政能力较强,执法形象较好,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市政府指令我局对20*年中国*国际矿泉节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三、拓宽财政监督检查领域,深化财政监督检查工作

(一)科学统筹、合理安排,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效率。根据《*市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规程》规定,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由财政监督检查机构负责,为的是减轻被检查单位负担,降低监督检查成本,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效率,我们着重解决监督检查一口出的问题。首先,在制定年度监督检查工作计划前,向局内各科室印发“关于各科室拟报年度财政专项检查的函”,在规定的时间内各科室将拟定的专项检查计划,报监督检查局。其次,围绕财政中心工作,结合实际,确定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单位。再次,根据局党委意见确定内部审计单位。最后形成工作计划,并报市政府法制局批准。20*年,我们将省局安排的工商系统、药监系统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与我们计划安排的天然林保护资金专项检查结合起来,用一个检查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0*年我们又将省厅安排的政府性基金检查和“双清”检查合并在一起,一次性完成两项检查。这既节省了时间、人力、物力,又减轻了被检查单位负担,提高了监督检查工作效率。

(二)完善监督检查方式,提高监督检查质量。财政监督不能就检查论检查就违规论处罚,而是通过财政监督检查发现财政财务管理的漏洞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达到完善管理的目的。这就要求监督、处罚与管理有机结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求新思路,探索新方法,注重解决监督检查中的热点问题,不断深化监督检查工作。

1、强化内部监督,完善财政内部管理。强化财政内部监督检查,是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在认真总结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市财政局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实施办法》,据此,不断拓宽内部监督检查领域,实现了内部监督由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监督检查财政财务法规政策和贯彻执行情况的拓展。20*年3月,我们对局属农发办进行了检查,发现在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上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就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农发办采纳了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整改,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同年6月对所有农发资金项目全部实行招投标管理,保证农发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

2、查管结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因此,实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财政监督检查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年来,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完善财政财务管理为目标,正确处理行政执法与规范行为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

第一,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要寓财政财务管理之中。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是手段,完善财政财务管理是目标。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一要发现财政内部管理上的问题,二要寻求解决问题、堵塞漏洞的方法,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我们对本地区技术监督系统20*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时发现,各县区的年末经费超支一律挂在“其他应收款”科目中,导致各单位的会计报表资产虚增、结余虚增,会计信息不准确。我们为其纠正了这一错误,使各单位能正确地按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处理各项帐务,从而规范了财务管理,维护了财经法规。实践证明,我们通过检查找出共性和个性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财政管理,促使被检单位规范财务管理,维护国家财政法规的正确执行和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作。

第二、正确处理行政执法与规范行为的关系。在实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势必涉及对违法、违纪、违规问题的行政执罚,而行政执罚的目的在于增强被检单位遵章守法意识,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完善财政财务管理。我们对*市建设局及所属事业单位20*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时发现,整个系统的事业单位都未执行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原因是财政局在印发相关文件时,只发到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没有及时转发,而财政部门本身宣传又不到位,导致其所属的事业单位均未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进行采购。我们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对此问题做出了从轻处罚并责令改正。由于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目的在于规范行为,完善财政财务管理,为此我们建立了回查制度,对责令改正的问题和应补缴的税金等事项进行回查,该调账的调账、该补缴的税金要补缴,维护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严肃性。

3、拓宽专项检查内容,提高专项检查质量。为了更好地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专项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在认真总结多年来专项资金检查工作情况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专项资金检查如果只对账面检查,就不能全面反映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以水利建设专项基金为例,20*年我们受省局委托对本地区水利建设基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为了能够客观公正地检查和评价我市水利建设基金的使用情况,我们从市基建审核中心抽调了一名水利工程技术人员与市监督局检查人员组成检查组,从工程立项、招投标管理、预决算编制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详实的检查并对各工程项目进行现场勘察,查出违纪金额2,200万元。其中: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挤占挪用工程款、超批复概算范围支出、未按规定取得票据、无原始票据列支等,违纪金额2,058万元,占违纪总额的94%。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工程招标形同虚设,工程项目施工单位非中标单位,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工程预决算审查不严,造成多支付工程款等,违纪金额142万元,占违纪总额的6%。如果扣除尚未取得原始发票列支的违纪金额1,765万元,那么财务违纪金额占违纪总额的67%,工程管理方面的违纪金额占违纪总额的33%。这说明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上,除了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违纪问题,工程管理方面的违纪问题也相当严重,因此,专项资金检查除了账面检查外,还必须延伸检查相关内容,从而达到客观公正评价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四、几年来监督检查工作的体会

一是加强领导是构建科学高效的监督机制的关键。建局初期,财政局党委不仅十分重视机构编制和人员政治业务素质的配备,还协调县区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监督检查机构,配备了较为精干的专职人员。随着监督工作的发展,市财政局精干整化了监督检查局和监督检查办公室的力量,以财政局文件形式印发了监督检查局制定的《*市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规程》等多种工作制度和规范,要求各科室积极配合监督检查局开展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在抓典型案例出“精品”工作中,或遇到较大阻力和繁重任务时,财政局领导都及时帮助我们解决。实践使我们感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始终贯穿在整个监督检查运行机制之中,特别是关键性的工作。

篇10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6-0080-04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在经费预算安排上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甚至要考虑一些市场因素,并需从战略高度对高校的预算进行管理。以战略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不仅能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办学竞争力。当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成为政府部门预算改革的主流[ 1 ]。绩效管理改革和新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推广运用,让政府部门从政治、财政、信任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战略地图是在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目标进行进一步分解,将每个维度分成更多的要素,并结合战略规划,绘制相互之间关系图的一种管理会计工具[ 2-3 ]。战略地D的应用,要综合考虑人力资本、信息资本和组织资本等学习与成长层面的要素,优化内部流程,促进目标客户的认同,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4 ]。因此,从战略地图出发来研究高校的战略预算绩效管理,将极大地促进财务优化,推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基于战略地图的高校绩效预算流程设计

制定学校发展战略,是战略预算的首要环节。高校要根据国家和地方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比较所在区域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实力,结合自身特色,制定学校发展战略。根据既定战略,运用战略地图描述学校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战略重点。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确定适应发展战略的学校组织架构,将战略目标分解到各责任部门,设定关键指标,确定关键指标的目标值和权重。责任部门为实现战略目标和考核指标确定必要的措施。同时结合发展战略,采用目标引导的规则,编制3―5年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根据战略预算分配的年度目标,编制年度部门预算。针对相对稳定项目和新增项目分别采用基础+增量和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但是无论用何种方式编制的预算,业务部门均需对项目的绩效目标进行描述和确认。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及时反馈沟通预算执行情况。对一些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预算偏差,根据法定程序进行调整或追加、调减。年末对预算绩效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与业绩考核挂钩,同时将结果应用于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修正战略预算。基于战略地图的高校绩效预算流程如图1所示。

三、基于战略地图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涉及办学的方方面面。一是办学方面,如办学规模、办学层次、隶属关系、管理水平等;二是财务方面,如资金来源、会计制度、预算管理、预决算口径等。高校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不同于企业,可以用成本、利润、产出等指标来进行评估核算,需要从教育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因此,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全面的、行之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资金的配置、运行及其效果。运用战略地图,A高校可建立一套较全面、动态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 5-6 ]。

(一)制定学校发展战略

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及高校的办学情况,A高校将发展战略定位在“服务于地方的,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服务的多元化教育单位”,教育对象主要为在职人员、社区居民和老年人。目前的教育服务产品包括:在职学历教育、非学历技能培训、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成人全日制大中专教育等。在目前这么多的教育类型中,学校办学该如何选择呢?

用波士顿矩阵分析A高校的业务(图2),可以看出A高校在学历本专科教育的相对市场占有率比较高,但是由于该市场趋于饱和,并且存在市场总量下滑的趋势,划分在金牛区。

大专的全日制教育市场相对占有率较低且市场增长率较低,划在瘦狗区,若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此项目可以放弃。

非学历技能培训项目相对市场占有率较低,但是具有较好的市场增长空间,该项目划在问题区。

老年教育目前市场增长率较高,相对市场占有率高,属于明星区。

因此,A高校的发展战略可以定位在稳住本专科学历教育,做强做大老年教育,大力开拓非学历技能培训。对于大专全日制教育可以选择放弃。但是,从学校教育的社会效益来分析,全日制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A高校也可以通过“全日制学历+技能”的办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人才。

(二)描述战略地图

A高校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确定适应发展战略的学校组织架构,根据教学业务类型可以调整组织结构,将业务部门分为:学历教育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老年教育中心,三个部门均为收支责任中心,各自的目标客户不同,需求不同,业务流程不同。学校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描述战略重点,将战略目标分解到各责任部门,形成战略地图(表1)。

(三)设定战略指标、目标值及权重

A高校战略指标设置的时候因为战略要求不同,因此在指标的选择上侧重不同。即使采用相同的指标,一些指标的比重也不同,指标权重相对较大的,在绩效评价中比重越高,越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做。A高校对不同的教育类型设定不同的战略目标,以学历教育为例,可作设计如表2。

四、基于战略地图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保障

(一)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的本质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并根据组织的重大战略调整而调整。在实现组织目标时,必须对组织结构的管理工作进行分工,形成职务范围、责任、权利等方面的分工协作结构体系,并遵循相应的组织结构原则,如任务目标原则、专业分工原则、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内部控制原则、精简机构原则等。高校战略预算的实施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结构体系下进行,通过分工协作来实现高校的战略预决算管理目标。

(二)预算全过程管理

预算是一种治理机制,通过表格化、数据化和程序化的形式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健全预算编制规则,采用目标引导规则和业务驱动规则来编制战略预算和年度预算。预算编制过程中引入绩效预算,对基本支出可以采取定额基数的方法,对项目支出可以采用绩效预算的方法,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预期绩效目标的编制。对于重大项目,要建立专家论证制,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分析,才能上报预算。预算“二下”下达后,不得S意调整项目内容、缩减投资规模、拖延实施时间。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跟踪,采取有效的方式及时掌握项目实施的进度、支出执行的进度和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未经规定程序报财政部门批准,不得变更项目内容或调整预算。财务部门对项目支出进度偏慢的项目或资金支出不合理的项目及时提出意见,上报相关领导,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三)信息一体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财务、业务、技术一体化建设更加迫切。高校战略预算需要在一定的信息化基础上实施,在绩效评价中,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内容的确定、评价标准的界定,都必须以一定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将各部门相关的信息,如项目信息、项目评审、资金预算等信息有机结合,实现学校各部门的信息系统联网,资源共享。高校要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深化财务管理职能,更好地发挥财务参与决策的职能。

(四)绩效考评与考核机制

建立一套基于战略的、适合单位长期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尤为重要。将考评结果与预算编制、执行相对接,将部门预算资金与其上年度绩效评价结果相挂钩,将考评结果作为校内部门申请以后年度拨款、编制下年预算的重要依据,切实发挥预算绩效评价的应有作用。学校建立预算绩效评价小组,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各院系、部门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部门的绩优或绩差等级,以此为据对下年度的预算进行分配和调整。

综上所述,高校需要树立战略预算意识,尝试编制适合自身发展的滚动预算,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设计符合自身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资金投入的增值,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对于一些正处于转型发展中的高校而言,通过对其办学定位的分析,运用战略地图和关键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基于战略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尤其必要。

【参考文献】

[1] 许云.预算管理研究:历史、本质与预算松弛[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 罗伯特・卡普拉,大卫・诺顿.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M].刘俊勇,孙薇,译.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1-259.

[3] 方振邦,鲍春雷.绩效管理工具的发展演变[J].现代管理,2010(4):204-206.

[4] 张遥刘蕾.战略地图:高校绩效管理的基石[J].经营与管理,2010(9):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