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4 19:54: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免疫学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改变由实验指导老师“抱着走”的传统教学方法,我们在本次实验改革别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验开始前,将实验课件挂在教研室的网站供学生提前预习,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并设计实验方案。根据不同的抗原、免疫途径和剂量,有意识地将每班分成三个实验小组,从两种免疫抗原———颗粒型抗原和可溶性抗原入手,使学生在进入实验时就必须搞清楚这两种抗原的概念,促使学生不得不翻阅书本和查阅资料。在弄懂了实验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着手实施实验步骤,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确保学生在实验时能够全面理解免疫概念、方法、效应机制等问题。本实验免疫的抗血清由于动物机体的差异,免疫的抗血清效价均不同,每一组的抗血清检测结果均未知,这就避免了同学之间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连贯性模块式”教学综合运用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动物学等实验技术和方法;采用课堂内外相结合,学生为主体、以组为单位的项目制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部分实验,学生对配制试剂、动物免疫、血清制备等过程都亲自操作,掌握了实验项目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开展本项目第2、3次实验上课要连续,不能隔周,因为凝集反应中的绵羊红血球要求新鲜配制,心脏抽取的溶血素要马上测定效价,补体参与的免疫反应试验要在第3次实验课完成,第2次和第3次实验课程安排时间要在同一天,分上下午完成,第4次实验安排免疫酶标、金标记技术测定和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在第5次实验开始前,学生继续利用这段业余时间进行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工作来提高抗体效价。对流免疫电泳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则安排于最后阶段的功能检测实验中。本实验项目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学生自己安排,大大提高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协同能力,增强其在今后工作中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本次改革的另一重点是对学生成绩评定系统的改革。每个学生在完成项目教学后要求撰写一份规范的研究小论文,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评分标准包括: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习惯、团队合作能力、数据记录和分析、综合分析和科学思辨能力等内容。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实验讨论、结果报告这一系列的项目实施锻炼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工作者可以在基因、分子、细胞、整体等层次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机制,揭示细胞活化与分化、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等基本规律,因此,免疫学知识日新月异,现代免疫学教材内容增加了更多的知识点,使免疫学各个章节全部涉及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知识,但同时又使得免疫学内容变得更加抽象、甚至晦涩难懂。在教学中,教师们发现即使学生在本科学习时已经接触过免疫学,但到硕士生学习阶段对免疫学理论仍感陌生;虽然学生们认识到免疫学是医学各个专业的基础,科研课题的开展离不开免疫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但是鉴于免疫学知识更新太快,尤其涉及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内容抽象,难懂,免疫学知识不容易掌握,加上最新版的免疫学教材也存在着知识滞后的现象,所以许多硕士生因担心考试不合格,而选择旁听《高级免疫学》,并不参加考试,从而无法得到相应的学分。因此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新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我校自2005年在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中开展网络教学试点以来,已经在500多名硕士生中成功地实现了自主性合作学习的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几经调查论证,并结合专业免疫教学特点、免疫学学科本身发展特点、以及网络教学实践的经验,对2006级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教学模式创新进行初步尝试,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建立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具体做法如下:
以往的教学安排是在硕士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高级免疫学》,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新的教学安排第一个学期人仍开设《高级免疫学》,但仅讲授理论部分,用于实验教学的课时则安排围绕问题进行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第二个学期新增《实验免疫学》课程,内容除开安排少量理论讲授外,主要是开展实验,不仅将原《高级免疫学》教学中安排的实验全部转移到《实验免疫学》中,还利用科室科研强项,新添数个现代分子免疫学实验。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个学期的《高级免疫学》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以教师讲授专业理论为主。根据教学大纲,结合研究生已经经过了本科免疫学学习这一情况,教师将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主要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和丰富教学内容,将在本科阶段不做重点介绍的分子、基因水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例如:免疫球蛋白基因和抗体多样性机制;T、13细胞激活的信号转导机制等。另外跟踪国外最新研究进展,请留学回国人员或者访问学者举行讲座,介绍免疫学最新研究动态。教师将所有教学课件上传到校园网上,随时更新,并在网络上建立了师生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教学内容,随时进行教与学的交流。《高级免疫学》的第二个阶段是PBL教学阶段。开学伊始由教学秘书在校园网上公布根据各章内容列出的一系列以探讨研究进展为主的讨论题目,每章一般56个,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和兴趣进行选择,将研究生按专业分组,每组l~2人,根据所选讨论题自行查找阅读相关文献,撰写综述,并制作多媒体。学生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讲述所撰写的综述并答辩,最后由四位授课老师根据学生制作的多媒体、讲述的内容、答辩、以及所撰写综述的质量进行评判记分,由教学秘书统计平均分数,这个分数即计为学生平时成绩,占总成绩6o%,另外4o%成绩即是理论考试成绩。
第二个学期的《实验免疫学》除开少量理论传授外,大部分课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除开常规的免疫学实验,诸如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immunsorbentassay,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等,结合教研室的科研强项、利用科室所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还给研究生新增添了数个现代分子免疫学实验,如HLADNA分型技术、细胞凋亡分析等。教学过程的安排是在实验理论教学基础上,列出科研实验题目,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以获得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过程,最后经过教师的指导在实验室里实施实验。
二、新教学模式的收获
通过这次新教学模式的尝试,教师和学生的收获都很大,现总结如下:
1.新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新教学模式。例如大家体会到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的文献,但是在一堂PBL教学课上,在短短50分钟内阅读了相当于数十篇甚至数百篇科研论文。为了完成PBL教学,学生们运用文献检索和多媒体制作知识,从图书馆和网上收集相关资料,独立阅读文献,归纳、整理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通过上述过程,他们学会了怎样组织材料,怎样组织表达语言,怎样进行答辩,英语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学生们认为:对于一个初入学的研究生来讲,这种PBL教学形式好像一次小小的论文答辩,可以初步了解科研过程,发现目前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获益匪浅,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对于《实验免疫学》的教学改革学生反应也非常强烈,尤其是新添的几个现代免疫学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不分上课还是休息,都泡在实验室里,乐此不疲。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自己寻找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过程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认为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大于常规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2.新模式教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级免疫学教学中所选教材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周光炎主编的《免疫学原理》。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所讲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给出5~6道讨论题目。例《细胞激活》一章所给出的讨论题目是:怎样理解信号转导的一般原理?怎样理解T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举例探讨核转录因子活化的研究策略及相关技术;简述超抗原研究进展;怎样探讨环胞霉素抑制T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等。PBL教学前,根据学生所撰写综述的题目,教师将相近的选题归为一个专题,每两个学时进行一个专题报告,这些专题包括:免疫应答原理研究进展;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抗体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肿瘤免疫研究进展以及其他相关研究进展等。在教学讨论会上,教师们发现学生给出的信息量非常大,涉及的范围很广,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是个挑战,对教师也是一个极大挑战。不进行广泛阅读和知识查新,不对教学法进行深入研究,教师是不可能胜任教学任务的。这种教学尝试和改革,不仅扩充了教师的教学素材,扩大了教学视野,而且帮助教师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次改革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进一步加强了老师的责任心,加强了教师对教学法的进一步理解。
三、新模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1.新模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改革的保障参加这次教学改革的教师由一名正教授和三名副教授组成,其中三人已获得博士学位,都在美国留学13年,都具有多年从教经验。这样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本次教改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2.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虽然教师根据教材的每章内容提出了一些讨论题目,但是学生们建议教师所列出的讨论题目应该更加贴近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专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一些先期的调查工作,包括:了解学生所从事专业的研究方向、学生对多媒体制作方法的了解程度、学生对PBL教学过程的了解程度等,并做一些适当的讲解和说明;另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所给出的讨论题目外自己拟定题目,但所拟题目须与免疫学相关。
(2)PBL教学的安排是每组学生的报告时间限定在l0分钟,之后由旁听的学生提出问题,由报告的学生进行答辩,这期间教师只在一旁聆听和评判。很多学生就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报告、提问以及答辩质量作及时的点评,及时纠正报告中暴露出来的错误,并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提早阅读学生的综述和多媒体课件,查阅相关资料,以便作好相应准备。超级秘书网
(3)学生反映不熟悉免疫学相关网站,不容易查到相关文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列出免疫学常用网站以及免疫学相关期刊以便学生迅速获得相关文献。
二、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1.实验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围绕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新型研究生免疫学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导”的教学理念,根据目前科研中常用的免疫学技术调整实验内容,引入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淋巴细胞的分离和增殖实验,免疫荧光和免疫酶技术等的实验内容,由教师提出实验内容及目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教学讨论等自主性学习研究,自行制订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撰写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实验技术资料,将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相联系,丰富了学习的过程,教学讨论以6~8人组为单位进行,各组推选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组织其他成员,对实验中涉及到的每个问题和注意事项由学生提出并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而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实验操作阶段,要求学生熟记实验操作流程,严格按实验室规范进行实验操作。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向独立实验能力培养进行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独立地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为以后独立从事科研设计和科学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验教学考核改革。
围绕免疫学实验考核形式单一的问题,在实验教学考核中引入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进行,目的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备课,首先确定免疫学实验课考核体系指标,实验课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考勤、提问和讨论、开题报告和实验方案、实验论文等组成部分,占总评成绩的最高比例为30%,通过实验主要注重考核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程开课初将考核方案告知学生,明确各个项目评分标准,在考核过程中及时、如实记录以作评价依据。教师在考核结束后及时对考核结果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分析找出问题,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这不仅可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开展新型实验教学的体会
1.通过实验教学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教师提出实验内容及目标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各组学生在广泛查阅资料,深入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汇报后老师和同学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存在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血型鉴定实验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标准抗A血清和标准抗B血清能够用于血型鉴定,这些血清是什么性质的血清,如何得到标准血清,从而引出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并讨论。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验相关知识的衍生,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对实验整个过程,教师都全程进行指导,一些操作较难的、较关键的技术老师手把手带教示范,并随时注意精密仪器的维护。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并启发学生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不断总结经验,对实验现象如实地进行记录并及时地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如CCK-8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淋巴细胞吗mIgM,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凋亡的测定实验中,我们采用分组的方式及时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讨论后发言的方式,阐述各组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改变学生只重视实验操作,不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不良习惯,提高了同学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每次免疫学实验课结束前,教师再对本次实验内容作一个简明扼要的小结,综合分析和评价实验中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并帮助同学一起进行分析,对于好的实验结果予以肯定,对于错误的结果寻找导致实验结果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意见和方法。以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提出的想法,尽可能通过简单通俗的语言来启发学生,既可以解决学生的疑问,又增加了实验课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使研究生熟悉了常用免疫学的检测方法,掌握了基本的免疫学实验技能,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方法的在科研中的应用。
研究生都要面临课题设计和实验,如何把所学到的免疫学实验技术应用到自己的课题设计和实验中,与自己的课题结合起来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实验课教学的同时,注意联系当前的科研工作,对免疫学技术在科研工作中的应用进行相关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和应用。例如,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和CD8+T细胞实验教学中,通过流式细胞术可以分析检测:DNA倍体含量、细胞凋亡、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型与纯化,淋巴细胞亚群与疾病的关系、血液细胞的分类、分型,造血细胞分化的研究,药物在细胞中分布等。这些介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实验方法的重视,还有一些学生马上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学科的课题和该方法进行联系,提出相关问题,老师讲解和答疑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作者:梁会兰 戴如莲 杜锦文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马列部
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课长期以来都不受广大学生的欢迎,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重视不够,建设不足,管理不严”的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让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学生所喜爱并且终身受益的课程,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课堂的建设和管理,合理配置课程资源,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坚守思想政治课堂主阵地的基础上,充分做好学生业余时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工作首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渗透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在渗透形式上,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既要不拘一格,又要让大学生喜闻乐见。具体可以按以下方式来操作。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文物遗迹资源,对学生开展一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例如在每年的清明节、“五四”青年节等节日,组织团员青年祭扫烈士陵园、举行入团宣誓仪式等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活动,积极引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使之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培养的重要课堂,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第二集体,是当代大学生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因此,学院应该支持帮助团员青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积极组织一些校园文化艺术类的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健康的生活态度,激励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范围上要积极面向社会开放,并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渗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指在校园内,还应该走出校园,积极面向社会开放,创造机会让大学生参与到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实践中去,接收到书本以外的学习体验。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总结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并且充分分析和认识这些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弥补。(1)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应坚持真理当前一些高校所开展的课堂教学以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大多比较浮泛,很少能够顾及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量实践证明,当前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 在教育形式上注意形散而神不散学生的业余生涯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学生的业余生活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形式零散,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做到在教育形式上形散而神不散,充分保证教育的内在主旨和内涵,增强各种活动的主题性和针对性。
对当前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互联网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2]根据这些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新途径,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工具的作用,使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推广载体,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所谓的一体化教学主要指的是在原来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将实践同理论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的,从而保证整体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法在当今的职业院校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其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总结得出,一体化教学在平面设计专业有着立竿见影效果。
1.2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目前,国内许多的职业院校平面设计专业都采用了一体化教学方法,但是受到场地、设备以及教学观念的限制,一些院校虽然采纳了一体化教学,但是具体应用上仍然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这令一体化教学优势产生一定的限制。但是这些教学问题并不掩盖一体化教学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2.1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当今的一体化教学当中,学生听、教师讲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历史。一个学生从迈入课堂到走出课堂,其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这就容易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厌烦心理,不仅无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甚至造成弃学、厌学的现象。而平面设计专业作为新型专业的一种,它本身有着实践操作性强、专业知识多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必然会给学生学习带来影响。但是一体化教学则就不同了,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动手继续拧操作,而不是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的听老师讲解。
1.2.2教学场地的转变
教室是传统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场所,学生学习的时候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动手最多的便是摘抄笔记。而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则就是将教室转变为学堂。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主动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灵感。因此来说,一体化教学的应用可谓是有效的避免了传统教学场地缺陷。
2现行一体化存在的一些问题
就目前我国现行的一体化教学进行分析,虽然一体化教学在职业院校具有众多的优越性,但是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够连贯
平面设计专业是一个动手操作要求非常强的专业,该专业的教学工作不仅要担任为学生讲解基础知识的重任,而且要承担教学生掌握电脑软件和设计技巧的任务。但是截至目前的一体化教学中,许多职业院校的一体化教学还保留一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在教学中过渡的追求课本知识的讲解和课程讲述的完整性,使得一些不必要的理论反复被提上课堂讲解。同时在一体化课程训练环节,各种技能训练教学环节连贯性不够,训练的形式也缺少体现趣味性和实用性。这样,不能满足培养职业活动所需的综合专业能力和知识培养要求,没有最大限度体现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2.2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一些技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实行了一体化,将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合并教学,但整合的深度还不够。日常教学还是习惯于先学理论知识,再通过实习课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这样,大部分的理论学习还在教室,虽然改变主要靠教师“口授、板书”式讲解,也加强了直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但由于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缺乏空间想象力,普遍感到困难,而且对平面设计中的成品形态、设计与制作的关系、设计中涉及的问题、尤其是工作流程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因而降低了学习兴趣。进入平面设计专业的实习教学阶段,学生刚开始虽然比较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喜欢上机实践,但此时的专业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学生进行的操作训练,不能完全将知识与技能形成连贯、完整的一体,不能较好地在的理论知识指导下去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3深入推进平面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3.1教学模式现场化
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易厌学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场教学模式,即课程学习和讲授尽可能都在专业设计室和制作室,利用一小部分课时在设计室教师端进行演示讲解,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图形和实例欣赏,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缩短实践与书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之后给学生自己探索的时间,分组进行,遇到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如果还是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再向老师提问。在教师边讲边指导的前提下,学生较快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了理解,加深了记忆。学习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可以牢固地掌握技能,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翻译教学的现状
翻译教学一直以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现在所有大学英语教材,都没有全面系统地介绍翻译知识、翻译技巧,有的只不过是少量单句或段落练习,所以学生也不是很重视翻译的训练。一句话,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非常不受重视的地位。学生们学了很多的单词和语法,但不会用。现在就把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归纳几点:
1.翻译方法不得当
翻译教学原本在外语教学中属于一种辅助手段,如今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担负着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由于缺乏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学生们在学习中对待翻译作品往往是采用比较单一的直译法,因为他们没有系统的、全面的翻译技能的了解。虽然直译的方法在翻译某些句子中是毋庸置疑的,但直译的方法如果太拘泥于字对字,很容易让人觉得死板,使译文缺少了神韵。
2.翻译教学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播是由教师指向学生,教师通过几个例子讲解阐述一种理论或翻译技巧,发给学生练习,然后发给参考译文,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是课堂的指挥者、控制者和译文的批判者,这样做无法保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这种教学方式脱离了真正的交际语境,使翻译教学变为知识传播而非技能训练,其结果是翻译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微,学生们没有兴趣。
3.教材内容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英语教材中都编有英汉互译的句子以及段落,但这都是课后的一些练习题目。有时因为课时紧,对这些练习不作讲评和翻译技巧方面的指导,只是单纯的对答案。翻译练习,不应只是局限于教材文章的练习。教材文章的翻译只能是作为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文的手段,并不能真正地检查学生自主翻译的能力。还有应该在课本中增加和完善系统的翻译知识、翻译技巧,使师生能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学有所依。
三、翻译策略
面对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学习方法,再与学习者本人协商,制定一个适合该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如何提高翻译能力:
1.改进翻译教学方法
翻译教学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翻译知识和技能。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开展课前、课堂和课后翻译的好习惯,让学生们自己互相指正翻译问题,探讨正确的翻译。运用这种翻译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积极自主的学习风气。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们地讨论中来,及时了解学生们需要怎样的指导,有的放矢,安排翻译教学内容,改进翻译教学方法。
2.合理化设置翻译课程
翻译课对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一入学就开设翻译课,从这点足以看出。翻译是一门需要长时间训练的课程,只有长时间的训练,才能从理论到实践彻底掌握翻译技巧,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所以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应该在大一时开始做初级的翻译训练,例如:简单的短语,句子的训练;然后过渡到长点的句子,段落的训练;最后达成篇章的联系。在联系的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翻译知识的讲解。
3.向学生灌输翻译的文化观
翻译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的学习,更不是为了翻译而翻译,它是不同语言的文化的交流。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学习,适时、适量地导人一些文化知识,结合英汉语言对比进行本质上的文化比较,从而提高翻译教学的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对源文相关背景,文化知识、信息的重视和理解,促进学生形成新的积极的学习定势,养成在特定的语境中有针对性地理解和处理文字的习惯。
4.利用精读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多元的系统,每一种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既需要参天的大树,也需要柔嫩的小草,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价值。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他们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这方面不行,别的方面就有可能行。即使最差的学生也有优点,最好的学生也有缺点,那就看你怎样去看待。如果你带着欣赏的眼光,就会从他们的身上发现美好的东西,用冷眼去看他们就一无是处。
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画家作画时要选择最佳角度和景点来表现美;艺术高超的摄影师给人拍照,为展示人的最美之处,也总是找到最佳视角,作为教师的我们,欣赏每一个学生也应该找到一个最佳角度。
切忌站在一个角度去欣赏学生
若千花一色,岂不太煞风景;若要求玫瑰与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岂不贻笑大方?这本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很少有教师能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不要以分数为标准去衡量学生,这是很不合理的,有可能把许多有前途的人视为不合适,而把他们划入另类。当年的爱因斯坦和爱迪生都有这样的经历,难道我们的教师还想重蹈覆辙去抑制学生的发展吗?“横看成岭侧成峰”我应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学生,这样我们才会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作为教师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长处
今年我接了一个班的语文课和美术课,班里有一位学生功课不好,相貌丑陋的小女生,常因自己的平庸而自卑,下课不与其他同学交流,上课不敢回答问题,可在一次美术课上,我发现她的画画的很出色,有与众不同艺术天赋。于是我将她画的画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去欣赏,还说了许多赞扬鼓励的话,我发现从此之后这个女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性格开朗了起来,也有了自信,学习劲头足了。
由此可见,教师要慧眼独具,善于发现成绩、相貌平平的学生身上深藏的潜能和优势,多一些表扬鼓励,少些批评和训斥,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
“蹲下来”欣赏学生
我们之所以看学生小就是因为我们站着看他们,如果我们“蹲下来看”,你就会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
如果你站着欣赏学生,只能看到他们的一部分,而学生抬头看你,也会感觉你离他很远,“蹲下来”欣赏学生你会看到他的全部,而且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时时都能感到老师的亲切,你给他一个鼓励的目光就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你表扬他一次就有助于培养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由此可见,你站着和蹲着欣赏学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睁大一只眼,眯缝一只眼欣赏学生
从课文本身看,初中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以故事性、哲理性的散文居多,内容浅易;高中不少文言文篇幅增长,选材涵盖各朝代,各体兼备,不乏一些晦涩难解的文章。“课标”虽也只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但这里的“浅易”是针对高中水平的学生而言的,比初中的“浅易”难得多。尤其是大量中等成绩及其偏下的学生,困难很大。
从考试命题看,大多数地方,中考考纲明确规定,文言文阅读选材于课内,还要对考试篇目作出范围指定。这样,老师和学生在中考备考时,只要在平时已学的基础上,对有关篇目再进行一番“深加工”,便可“大功告成”。然而,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材于课外,测查涉及词法、句法等诸多方面,知识积累与能力检测并重,难度大得多。为了适应高考之需,争取“训练有素”,老师在平时考试命题时也得按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模式制题。这样,往往给刚进高中的学生“当头一棒”,大损信心。
二、析因:初高中对文言文学习的目标要求不同,学生知识积累欠缺,文言文阅读能力断层
知识要靠学习和积累,能力是长期训练而习得。具有权威性的课程评价标准和考试大纲对老师的施教和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这几乎是大家不愿去医治的通病。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要求的不同,使得这两个阶段形成相对封闭的两个系统。因此,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也就出现了断层,很不适应高中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淡化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知识教学。其“评价建议”中明确说明:“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中考考试大纲也有“古诗文不考察词法、句法”的要求,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考查也是借助句子翻译简单地作隐性考查。因此,初中的老师们在平时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虽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语法知识,但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专项训练少或根本没有。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不同老师把握的尺度也不一样。学生升入高中后,缺少相应知识作铺垫,且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各考点各能力层级的考查,都要求学生必须以理解字词、读懂文句为前提。而这也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适应高中的考试要求。
三、举措:“瞻前顾后”,前引后连,做好衔接
1.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初中的考试评价“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选文源自课内。老师在考前复习中,都要对考试说明指定的课文作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准备,学生按老师的指点去记忆和变通,几乎可以“百战不殆”。而高中的文言文学习要求高得多,重在积累与运用,“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重在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考试选材于课外,更需要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迁移运用能力。只有脚踏实地,步步夯实,才能从容应对。 2.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迁移与总结
例如必修(一)的《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何厌之有”这一典型宾语前置句,就与初中(八年级)《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句式完全一样。在本单元《勾践灭吴》中,还有“何后之有”一例。在词法句法上,类似的例子大量存在。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获得新知,总结规律,前引后连,举一反三。
3.相关知识的补充
一是语法知识。由于初中“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语法知识在初中被淡化、弱化了。学生大多对实词、虚词、短语结构类型、句子成分知之甚少。而高中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的考查却是重点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视情况对语法知识作适当补充。
二是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原则和方法。教师要对翻译要求“信”、“达”、“雅”,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含义,结合课文翻译的实例,逐一让学生领会,并按要求在学习实践中训练。“换”、“调”、“留”、“补”、“删”等翻译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磨刀不费砍柴工。要让学生在翻译上入格、规范。
三是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的种类。这是既重要又繁难的知识点之一。教学中,既要让学生随文学习逐一掌握,又要复习巩固总结归纳,积零为整,形成知识体系。
四是高考目标要求。教学虽不只是为了考试,但要结合高考要求,以考促学。应让学生知晓文言文高考命题有哪些具体考点,测查形式怎样,不同层级的能力要求,应达到什么程度等,让学生学有针对性,有一个衡量尺度。
一理论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发育学和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注重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积极发表不同观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问题学习。例如我们在病原生物学教学讲授流感病毒时,摒弃原来的讲授流行情况、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等常规,开篇就提出六大问题:甲型H1N1为什么最初叫做猪流感病毒?与猪有什么关系? H1N1中H、N分别代表什么? 2009年流行的为什么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流感不过是一种感冒为何全球如此紧张?是否过度紧张?传染方式有何特别?吃八角是否能有效对付流感?让学生们头脑里充满问号,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们建立问题意识提供思路。
(二)帮助学生形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理论的形成过程
建构主义知识观也就是知识的相对论。汪氏等认为传统教学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把知识看成绝对的、凝固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则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所以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显然,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讲到免疫的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就是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最好时机。
同时,我们还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发掘课程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注重讲理论、概念被发现的过程。例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我们补充讲干扰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干扰素的副作用,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人类面对病毒的困惑,青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抗菌素耐药性的形成等等,讲病毒的发现源于“一种疾病”、“两个关键技术”、“5个关键先生”、“一个旧理论被打破”,通过这些讲述,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创新的规律,了解学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科学难题。
(三)以“正面教导”的方式激发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讲历史上发明创造的成功案例,为学生树立一个创新发展的榜样,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并为学生组织“学习报告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该学习演讲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30%。例如,我们指导学生完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大鼠肝癌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获得广东省第九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结构改造这部分内容后,有了合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想法,把中药成分进行结构改造,这是这个课题最具创意的地方,与学生分享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创新欲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布置各类开放性作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例如我们布置的作业包括“读伤寒玛丽故事的感想”(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给方舟子的一段话挑毛病”(批判性思维)等。
二课外教学
(一)通过布置撰写小论文的任务,讲解相关书写要求、批阅、点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寻求答案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生理学、人体发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某主题写出文献综述或调查报告,并在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述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论文形式的书写要求、作用和意义,针对学生们参加大学生论文大赛中常见的论文书写的错误,指出常见错误和误区,在批阅学生的作业后再作详细点评。同时,推荐质量高的论文正式发表,让学生“完成任务有动力,任务完成有喜悦”,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该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二)开放实验室,指导大学生论文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课题
参考许多高等院校的做法并结合我院实际,我们教师所在科研实验平台、项目组实验室均向本科生开放,形成实验室里有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这样的工作团体,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教师利用晚上、寒暑假积极主动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论文大赛和课外科技大赛,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近3年我们共7位老师指导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多项校级创新项目的完成。
另外,通过老师担任学校大学生论文大赛评委,担任大学生论文大赛点评嘉宾、基础知识擂台赛评委等形式为学生创作的科技论文“把脉”指导。
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类课题的申报、实施、答辩,在实践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为学生社团开办基础科研能力培养系列讲座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提高本科生科研课题的创新性,近年我们先后为大学生社团和二级单位开办学术讲座,围绕科研论文的书写、进入实验室注意事项、科研思路的来源、科研课题的实施、介绍几本好杂志、经络的应用及研究概况、内经及针灸原理的应用及研究、课题设计零距离、为医之道、尽善尽美等议题举办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促进和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尤其是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接受科学素养的熏陶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我们近年来在吸收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方面也做了不懈努力,近5年累计约117人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尤其我们通过主动报名加面试方式,遴选了部分学生进入学院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科研团队,学习查阅文献、阅读文献、综合分析文献,了解国内外科研动向,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为学生们辅导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DME、统计学等科学研究的主要课程,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获得创新的能力。
统计表明,在近年来进入科研团队学习的学生中,能获得国家级、省级课题“挑战杯”大奖的学生均来自进入承担国家级课题的科研团队的学生群体,充分说明国家级科研团队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三实验教学
如果说理论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课教学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培养平台,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课程。我们在多个班种中实施基于团队学习模式的自主设计性实验,采用发放学习资料、学生自组学习小组(5-6人)、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引入自身的加入和体验,围绕任务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遴选科学意义大、创新意识强、可行性大的实验方案,(对于科学意义不大、设计不合理的项目,予以淘汰),学生完成实验方案形成实验报告,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和教师点评。该教学改革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合理学习兴趣与爱好,增强了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入了合作和竞争的理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发放144份问卷调查显示:70%学生表示对该实验感兴趣,81.5%表示对实验流程满意,73.1%表示有必要开设自主设计性实验,40%认为自主设计性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重恰当。
四教学成果
经过5年来的实践,我们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挑战杯”大奖4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两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0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学校学生学术论文大赛获奖和指导本科生校级创新实验项目19项;指导本科生在核心期刊8篇,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9篇。
五问题与不足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永恒话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由于学生学分压力、传统考试压力仍很大,能用于创新实践能力锻炼的时间不够充裕。另外,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的创新更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学习,认清目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勇于改革和实践。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学的艺术性,让我们教学活动更新颖和更富于变化。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它的有效实施将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迅速提升。我校作为地方省属农林院校,有其自身的发展情况和规律。首先,它是一个以农林为主的高等学校。虽然随着高校改革的步伐加快,我校已经逐步建立起涉及理、工、经济等多领域的二级学院与教学专业。但是,依然走的是以农业为主的发展道路。其次,学生生源尤其特殊性。目前,我校存在普通高考生和对口高考生。普通高考生经历过全国高考,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对口生则来自于各地职业高职,其学科基础较为薄弱。这些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多数会直接走向工作岗位。虽然实验室教学在发挥着重要作用[1],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多重限制。对此,在类似我校这样的农业院校中,如何引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重要话题。现以教学部的教学环节为例,对教师教学环节加以阐述,以期对引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问题进行探究。
我校教师很多具备硕士、博士学位,但是多数时间在教育领域,似乎已经和当今激烈竞争的复杂社会脱节。除去教授课本知识外,并不真正了解社会上各类单位的用人需求。正是这种问题的存在,导致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缺乏必要的社会常识。目前,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问题为:一是就业前景悲观,不知道用人单位需要何种人才;二是单纯依靠实验室的实验教学环节,不能有效开拓教师的教学思维,从而失去教授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指导性思路。针对这些问题,我教学部教师在近些年进行了如下探索。
1.主动出击,深入用人单位,了解用人情况。近些年,我教学部多名教师教师赴天津、北京、石家庄等周边省市开展毕业生回访及就业市场调查工作。此活动旨在为生科、生技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修改制订提供依据。期间,就毕业生招聘、就业渠道、人才培养、本科实习等事宜与用人单位进行会谈,并初步达成实习意向。多数公司结合目前的用人情况,均表示欢迎我校本科生、硕士生前去应聘,尤其是从事过发酵、免疫学等科研方面的优秀毕业生。当问及公司招聘条件时,三家公司主管均不约而同地将工作态度放在首位。他们表示,一名员工必须有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至于技术方面公司可以依据工作岗位设定进行专门培训。考虑到生物技术类公司的实际运作,各位主管表示,学生实习要与公司招聘相结合。他们更欢迎培养未来的公司员工。由于该类公司普遍处于地域偏僻的高新产业园区,人员流动较大,因此,毕业生生源也是考虑的重点之一。他们更欢迎河北、北京、天津等生源地的毕业生。这些探索活动将指导我们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时,重复考虑就业的实际需求,大胆改革,多增设一些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适当输送有就业意向的优秀学生前往公司实习,以便拓宽其就业渠道。
2.带领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开展科研类社会调查活动。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从而引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暑期利用学校科研返还经费及各位教师科研课题,教学部组织教师深入燕山地区农村生产生活一线,服务三农。秦皇岛山区分布广泛,每个地方的地理特色各有不同,种质资源也不尽相同。我校的绝大多数教师非本地人,对秦皇岛的各类资源并不了解。调研团队通过调研秦皇岛都山、花果山、青龙草圈子等偏远山区,走访当地居民,充分了解到当地富有的野生植物资源。这为宏观调研秦皇岛市稀有野生植物资源的课题申报提供了实践基础。山区土壤营养较为缺乏,不能像平原地区那样种植丰富的农作物。调研团队了解到了当地的谷子种植,看到了这些农作物在当地的种植特色。在山泉较为丰富地区,当地的冷水鱼资源养殖办得有声有色,但种类较为单一。这也使得团队充分意识到科学研究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重要性。调研团队还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深入林中,充分调查林蛙、蘑菇、黑木耳的野生分布现状,以期为下一年的科研项目的申报提供理论依据。这些活动均充分发挥了农业院校的专业特色,直接引领提高了各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