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心得体会模板(10篇)

时间:2022-12-10 09:22: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篇1

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可以采取众多有效的措施,但我认为,在众多环节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关键,作为一名教师,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受益终生的。而高尚师德的表现,我认为首先是行为。

正如托马斯马尔斯贝丁所说:“没有任何人能给我们提供人类社会远景的终极图画,但有一点可以相信,人类的每一个行动都会产生影响未来的无穷无尽的后果。”是的,榜样是最好的教员,虽然榜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它却教给人们许多书本上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行动就是力量。与空洞的说教不同,榜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一个人、鼓舞一个人 ,他给人一种浅移墨化的影响,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对于学生来讲,眼睛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不管看到什么,他们都会无意识的模仿,不知不觉中,学生与他们身边教师的行为模式就会非常接近。这正如许多昆虫呈现出与它们所吃树叶一样的颜色一样。因此,教师的影响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使一些看似细小的行为,也不能等闲视之,因为这些细小之处对于学生的品性的好坏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往往是教师谆谆教育的东西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而教师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有关情感方式、纪律观念、勤劳风范和自我控制等具体行为仍然存留在学生心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一位作家在晚年时曾无限感慨的说起他的一位老师对自己深深的影响:“每当他来到教室里时,那种祥和的道德氛围立即会感染在座的每一个人,每一句话、乃至每一句话的语调都给人一种心灵空洁、浑身舒爽之感。在这种庄严却宽松的气氛中,心灵就象在洗澡一样清爽,人似乎站得更直了。”“每当他在身边时,我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良好的师德对一个人品格的养成是多么重要啊!也许,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改善和提高自己。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

教师,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育人。教师的人文素养关系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会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提高。

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教师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调节心理状态;有助于教师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逐步养成健全美好的人格、提升高尚的精神境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关爱学生,使所有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并具有完善的人格。

教师的人文素养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共同架构而成。其中,教师的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础,在内化、积淀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所凝练、升华而成的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为人文素养的外显和发挥作用提供着价值导向和支撑。教师应具有广泛的兴趣,健康幽默的情绪,平静愉快的心境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师广泛的兴趣,不仅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酷爱和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还表现在满腔热情指导一切对学生有益的活动;教师特定的职业活动,要求教师要有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并应以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和激发学生;教师活泼开朗的性格也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因素,教师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勤奋工作的风貌,都会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培养。同时也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篇2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应该是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全面、深入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从而深刻地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少教多学”,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学习

从课堂教学中时间的分配和学习方式的呈现来看,深度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充分参与的教学,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少讲”,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和足够多的学习机会;同时,教师学会退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探究中,以往我会跟学生演示稀盐酸与碳酸钠、稀硫酸与碳酸钙的试管实验,然后告诉学生为什么不能选碳酸钠、稀硫酸的原因。但是现在,我会直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选择最合适的药品,那么学生就能在亲身体验中思考,印象更深刻。

(2)“多元参与”,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参与来看,深度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是一个知识学习和建构的过程。而要建构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应该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这样的学习才是生动活泼有效的,才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例如,对于比较抽象的化学式教学,我会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想一想:设计名片;说一说:化学式会说话,可以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做一做:拼一拼化学式的围观模拟示意图;写一写:通过观察球棍模型写出化学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深刻理性思维

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层次来看,深度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教学。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后现论中,每一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不一样,对同一事物或者知识都有不同的认识,而且每种认识都可能是合理的、正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反思、质疑,形成正確的判断,培养深刻的理性思维,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

浅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分为三个方面,综合表现六大素养,其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这三大核心素养,非常适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展,而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展学生这三方面的素养,必须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通过“深度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一、深度学习——深度教学的目标

“深度学习”不同于传统的被动接受、灌输式的“浅层学习”,它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就是指在真实课堂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思考、讨论、交流、互动等活动,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时,先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10个白萝卜、6个红萝卜、2个胡萝卜。接着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倍:胡萝卜有2个,圈起来,红萝卜有6个,是几个这样的2呢?让学生想一想,圈一圈。通过想和圈,学生直观地看出了有3个2。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点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红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3倍。照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把白萝卜与胡萝卜的个数进行比较,通过圈一圈、比一比、想一想,得出结论:白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5倍。学生初步认识“倍”后,出示:小明有12朵黄花和4朵红花,小明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小丽有9朵黄花和3朵红花,小丽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问学生谁的说法是正确的。引起学生质疑、思考:黄花和红花的朵数都不相同,为什么黄花的朵数都是红花的3倍? 像这样充满思维活动的数学课堂,数学活动真正发生了,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只有这样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新能力,也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

二、深度教学——深度学习的保证

“深度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深刻、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应该是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全面、深入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从而深刻地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少教多学”,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学习

从课堂教学中时间的分配和学习方式的呈现来看,深度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充分参与的教学,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少讲”,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和足够多的学习机会;同时,教师学会退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的《用字母表示数》的例4时,老师出示三个学习任务:1. 说一说,例4已经知道什么?求什么?2. 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大杯果汁还剩下多少克?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接着让学生自学、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这其中,教师基本上没有什么说话,只在关键处或者学生“卡壳”的时候,进行点拨引导。这样的课堂,学生真正有充分的时间学习、讨论、质疑。

(二) “多元参与”,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参与来看,深度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是一个知识学习和建构的过程。而要建构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应该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这样的学习才是生动活泼有效的,才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

例如在教学《几分之一》时,老师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折出二分之一,并表示出来;动眼动脑(看一看,想一想):这些涂色部分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动耳动脑(听一听,想一想)仔细听听同学是怎样说的?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你有不同的想法吗?

篇3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迅猛发展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无处不在的泛在信息时代。作为信息意识、检索能力、信息评价与利用、信息道德等素质的综合体现,信息素养在泛在信息时代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相关组织陆续了“布拉格宣言”、“亚历山大宣言”等多个有关提升全民信息素养的宣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先后制定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体系。2009年10月1日,美国了奥巴马签署的公文,将10月定为全民信息素养意识月。可以看出,信息素养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

信息素养是公民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关系到个体的发展,而公民对社会的适应和个体的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微观基础。“走向具有信息素养的社会”的布拉格宣言甚至将信息素养视为人们有效参与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和终身学习的基本人权。泛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内容日益丰富,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日新月异。除了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计算机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储备、便捷的访问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另一个重要选择,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手持移动终端的普及更强化了网络信息资源对个人终身学习的资源保障作用。个体的发展自然推动社会的发展,个体的安宁必然导致社会的和谐。

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经济的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物资保障。全民信息素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体现。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是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于物资资本的作用,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因此,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不仅可以直接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且可以通过“全民信息素养提升教育效率提升全民素质提升”、“全民信息素养提升终身学习能力提升全民素质提升”等路径间接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除了资本和劳动力之外,影响总产出水平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三者的有机结合决定了社会总产出水平。这也可以解释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物资财富的不断创造和积累必然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坚实的物资基础。

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泛在信息时代,个人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逐渐成为信息的创建者,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平台正在成为政府了解民意、汇聚民智和公民行使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其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全民的信息收集、评价和利用能力,摒弃网络的负面影响,构建和谐的虚拟社会;有利于激发全民的创造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全民信息素养的现状

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作为人类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敏感程度,是从信息的角度去理解、感受和评价外部世界的现象的自觉反应。当下,全民信息素养的一个基本现实是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主要表现为:意识不到现代社会信息的重要作用,缺乏从信息的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自觉性,面对具体问题时不知道自己的信息需求,知道信息需求却不能恰当表达。

缺乏全面的信息收集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直接影响信息素养的其他几个方面,缺乏全面的信息收集能力成为目前我国全民信息素养不高的一个重要特征。信息收集能力的缺乏主要表现为:对信息获取的渠道了解不够充分,相当部分居民获取信息还停留在口头询问等原始状态,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信息渠道,对于那些基于互联网的专业数据库更是一无所知;对具体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不够,利用图书馆仅限于借书,利用互联网仅限于门户网站和百度,对网络检索工具的功能了解不够,信息收集的效率低下。

信息利用能力不足。信息评价能力的缺乏是信息利用能力不足的一个方面,而信息处理能力欠缺、信息内化能力差是信息利用能力不足的重要表现。泛在信息时代,信息数量激增,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差别较大,良好的信息评价能力是信息高效利用的基本前提。信息利用能力不足是目前全民信息素养的一个短板。之所以互联网上谣言四起、以谣传谣,除了谣言制造者的不法行为和即时通讯、信息分享工具的放大作用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民众缺乏一定的信息鉴别和评价能力。

信息道德问题突出。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收集、存贮、加工、传播和利用等环节中,用来规范其间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集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道德问题越来越突出。信息道德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垃圾信息泛滥、信息泄露等。泛在信息时代,信息来源的多样和信息获取的便捷增加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对知识产权缺乏足够的尊重成为信息道德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网络环境下极低的信息生产和成本在促进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同时,也纵容了垃圾信息的泛滥和私密信息的泄露,这些信息道德领域的负面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路径

在政府的主导下构建综合的提升平台。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提升全民信息素养是政府的基本职责,美、日、英、澳等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来推动本国公民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我国尽管也就信息素养的议题召开过相关研讨会并在某些方面实施了具体的行动步骤,但总体而言是理论研究较多,但具体行动不够,且缺乏整体规划。全民信息素养的提高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构建综合的提升平台。第一,制定信息素养相关标准,推出全民信息素养提升的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行动目标,为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行动纲领;第二,设立相应机构并拨付相关经费,并对其任务、目标进行明确,为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组织保障;第三,整合中小学、高等学校、政府培训机构、公共图书馆、媒体等既有资源,将其纳入全民信息素养体系;第四,建立与学历制度并行的信息素养认证制度,构建全民信息素养培养效果的考核和评价体系。

强化学校信息素养教育。学校教育是国民素质提升的关键,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也必须以学校教育为基础。首先,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在小学阶段对孩子的信息素养进行初步启蒙;其次,中学阶段须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并将信息素养课程纳入中考和高考必考科目,通过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将信息素养教育落到实处;再次,大学本科信息素养培养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把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学科教育相结合,使得学生能通过信息的收集、处理、评价和应用解决所遇到的生活和学习问题,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大学研究生阶段,信息素养培养的重点是为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服务,提高学生获取和应用学术文献的水平。

篇4

我校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已有37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累,在国内外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7年来,社会深刻变革,教育逐渐转型,如何把“三结合教育”的精髓与当今“互联网+教育”及相应的优秀教育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相融合,推动传统的“三结合教育”升级、上台阶,成为我们探索的方向。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组的指导下,我校认真研究了面向未来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外延与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融慧”办学理念。

融慧者,学校文化之本、岳阳立学之本、师生发展之本也。

融党和政府、校管团队、教职工、学生、家长、社区、社会之慧,尤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慧相融,继承、发展、提升三结合教育,通过广义、新型的三结合教育,使各主体同心协力,促岳阳强力发展。

融教育文化、治理结构、教师队伍、课程体系、高效教学、公民教育、教育技术、国际化、安全与后勤服务、校本科研、学校发展性评价各业务工作领域之慧;融品格、知识、能力、体魄之慧;融师者仁爱之心、导学之能、高效之法于一身,具备高德、慧眼、卓能、良法、强体,使之慧超中华;融学优生、一般生、“学困生”“另类生”之慧;促教师、学生、家长在精神、行为、形象三系统之慧,宛若多指拳合,上下同心、左右协力,固本强基、特色发展,各客体协调兼顾,促岳阳稳健发展。

融和平文化、天津文化、中华文化、人类文化之慧于一体,着力于知识社会、学习型社会、信息化社会、个性化社会、数字化社会、创新型社会、全球一体化社会对教师和学生之需求,转知识体系为能力体系,面向人类、面向未来,发展学校、培养师生,使岳阳成为为人类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未来之才的擎旗之校,以此,促岳阳率先发展!

我校确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优秀的品格、扎实的知识、卓越的能力、强健的体魄。这也是我校开展课程评价的四个关键点。其中,“优秀的品格”包含了品德和性格;“扎实的知识”实际上是以当下和未来的学科知识为主,包含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交叉科学知识;“卓越的能力”不仅仅指当下学习、生活、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更指的是学生将来成为社会建设者所需的关键能力,包含了自主能力、兴趣保持能力、思辨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洞察判断与选择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抗挫与坚持的能力、合作与领导能力等。

二、“融慧”课程体系

学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主的各种课程进行了局部的整合、拓展或者综合,开发、构建了具有我校文化特质的“融慧”课程体系。(见图1)

“融慧”课程结构,包含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和环境课程等四大板块。每一板块又具体分为两小类,一类是国际、国家、地方开发的课程,另一类是学校开发的课程。由基础性课程中的某一门学科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开发而形成的课程,列入“拓展性课程”板块。由基础性课程中的某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整合)开发而形成的课程,列入“综合性课程”板块。第四大板块即环境课程分为学校环境课程、学生家庭环境课程和社区(社会)环境课程。该课程体系包含了宽度上的拓展、深度上的拓展和高度上的拓展。

学校将原有的综合实践课融入学校特色,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生活、自主发展的能力培养,融入更多适合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必备技能、技巧,为成长奠基,为未来准备。如:我们的物联网种植生态课程,就让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们体会到了别样的田园生活。学生借助手机APP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及时的远程智能监控,再不受时间、空间、人员密集度等因素的限制,在监控摄像中随时拍照、截屏、存档,帮助学生建立了针对不同植物的完整的生长笔记,便于学生的对比、发现与研究。借助传感器反馈的空气、土壤的数据进行分析,学生轻松触动屏幕,在家就实现了浇水、补肥、补光、通风等工序。课堂上,当发现植物生长出F“状况”时,借助视频监控与专家进行对接指导。物联网种植生态课程的开设,明显提高了学生对项目研究的关注度,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伴随着一位位“小小现代农业达人”的诞生,家长老师们也加入到认识、观察、监护植物成长的队伍之中。当收获自己种下的硕果时,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说明了一切……

三、完整的保障体系

为了更好地实施“融慧”课程体系,高效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们建构了完整的保障体系,包括观念(思想)保障、制度保障、队伍保障、经费保障、设备设施保障、校本教研科研保障、时间(课时)保障等。其中的制度保障包含了发展性评价制度保障。通过多维评价调动广大教师主动发展、积极参与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快乐、主动成长。在“融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程度地尊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选择,使培养目标成为师生共同的愿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多种形式的积极的发展性的评价,能增强学生自信,对他们的面向未来的学习产生了强力的推动作用。除去各种常规评价外,我们积极搭建平台,创造岳小独有的特色评价。例如:三星奖章评比活动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检验了孩子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成为孩子们争相展示的平台;贯穿全年的学科月活动,成为各学科组展示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舞台;各种擂台赛、智慧大比拼、闯关悬赏榜、岳小吉尼斯、我来做微课、创想梦工坊……目不暇接的创意评价平台点燃了师生们学习兴趣的火种,让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氛围时刻弥漫在校园中。

篇5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高校是我国社会的重要事业单位,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必然要按照法律、法规、各类规章制度进行。这是辅导员提升法治素养的第一要义。

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必然受到法治和纪律教育的熏陶,逐步建立起法治观念,具备一定的法治素养。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实施依法治校、依规管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是辅导员提升法治素养的第二要义。

实施依法治校就是要按照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原则与规定,制定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在此环境下培养出的学生也必定具备较好的法治素养。

2.是学生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化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依法治校的进程,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但近年,大学生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责任感下滑,他们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多,违纪违法现象增多。高校的管理服务理念、各项规章制度及这些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等,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已经成为辅导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3.是辅导员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升的本质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从政治、学历、业务三个方面,对辅导员的选聘提出了指导性的要求。当前,就全国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选聘辅导员都能够达到这三方面的指导性要求。2014年4月,教育部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提出了具备“法律法规知识”的能力标准。但是在实际选聘工作中,没有制定出具体的职业选聘标准,也没有硬性规定辅导员必须要有法学专业背景。现实中,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他们的学科背景比较杂乱,较少有辅导员具备法学专业背景。此外,个别辅导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不高,成为大学不良学风形成的原因之一。而现今,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则要求辅导员必须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辅导员提升法治素养

从辅导员工作的性质、特征和实际作用来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辅导员提升法治素养,需要解决路径的问题。

1.学校要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实现法治环境的“和谐”

学校的规章制度应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内容上,应该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实施操作上,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目标上,要激励教职员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现阶段,在校生人数增多,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很多学校实行的目标考核,对部门、学院、教职工,都有具体的量化标准,目的是促进学校、单位、职工的联动发展。而现实中,教职员工却都在忙于“挣工分”,疏于教学、科研的真正进步,更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其中,调整高校与教师或辅导员关系的制度,不论是针对专职教师,还是针对辅导员,都必须能够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否则,其一,影响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其二,影响学生的成才与发展,若教职工在不良的规章制度下工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健康成长会有不良的影响,更谈不上对他们的成才与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要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废除不合时宜的高校规章制度,使学生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加强法治学习,提升工作能力

近年,社会上出现的学生与高校发生法律纠纷的案例中,学校败诉的情况愈来愈多。从1999年北京科技大学的“田永起诉母校案”,一直到现在,出现了媒体所说的“高校处理学生为何屡遭败诉尴尬”。这些案例说明,现实工作的需要,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与高等教育相关的行政法规、规章,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不断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在工作中贯彻法律精神和法治原则,这既是辅导员在当前新形势下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实际需要。同时,辅导员要在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平等观、法治观,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成为合格人才;还要提高工作能力,提升应对水平,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3.依规依纪工作,做好学生榜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辅导员要通过依规依纪工作,落实这四项要求。辅导员爱岗敬业就是“爱国”,依规依纪工作就是“法治、敬业、诚信”,目标就是要实现师生“平等、友善”。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出现的一些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有些是辅导员在传统管理理念支配下的主动侵权,但大多都是基于“为学生好”这种主观动机而造成的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侵犯。其余如高校的校风、学风不良等现象,与辅导员不能够依规依纪工作也有很大关系。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就必须重视辅导员的榜样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学生不光看辅导员怎么说,更看重辅导员是怎么做的。在高校,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辅导员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在工作中要秉公办事,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尤其在学生奖惩评优等工作中要按照严格的程序,公正、公平、公开进行,既要关爱学生,以理服人,又要严格管理,制度先行。“学生管理的思路应当是:教育在先,管理从严,处分慎用”。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管理者的作为。若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都能够认真执行规章制度,那么学生工作实现法治化,就不是一句空话。

篇6

汉画作为中华古文明的产物和载体,以无声的语言浓缩了汉代人的观念世界,倾诉着两千年前汉代人追求生命永恒的梦想。汉画所特有的古朴细腻、雄厚洒脱的文化审美,在中国古典艺术中独树一帜,具有永恒的艺术观照意义。汉画深沉雄伟,粗犷豪放,是充满了力量感和运动感的艺术,其特有的古拙而质朴的美感是其他艺术形式中从未有过的。内涵汉画的神韵和文化,来源于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观念、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追求,而最终以充满力度的形式表现出来,体现出当时人们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至今看来仍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生活气息。鲁迅先生曾评价其为“唯汉代艺术,博大沉雄”,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

汉画艺术是中国古老审美观念形象的史诗。汉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汉代和汉民族的文化传承十分重要。汉画以其丰富的象征形式,表现了汉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轴心期出现的一种阳刚之美的艺术,表现了汉民族雄浑博大的精神气质,体现了汉民族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人生态度。汉画因其内容庞杂丰富,被视为一部汉代社会的图像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活化石,有着无以取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不但如此,汉画有绘画和雕刻两种特点,所绘图案刚健质朴,线条简洁有力,形象生动传神,突出地显示了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风格。汉画的神韵和文化内涵,来源于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观念、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追求,而最终以充满力度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各地汉画中普遍出现的,无论车马出行、动物灵异,或是历史人物、仙人神o等,体态和运动中形成的动势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当时人们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至今看来仍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生活气息。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淘洗之后,汉画的艺术形式仍然呈现出强悍的生命活力,感动着我们现代人。汉画中大胆的夸张变形、线面快节奏的转换所形成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又充满了现代感。两千年前的汉画与现当代艺术,心有灵犀一点通。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是今天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汉画则以它恢弘的气度、豪放的风格、健康的形式、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成为中国新文化的精彩组成部分。

汉画拓片成高档艺术品

汉画拓片,是指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拓片。这些拓片是一种汉画造像艺术品的再创作。好的拓片不仅能将雕镌塑作的三维作品忠实地转换成二维图形,而且还能通过传拓殊的方法在纸面上形成某些特殊的肌理或凹凸,使这种二维图像有浓浓的金石韵味。所以,汉画拓片成为一种高档的艺术品,也是经济价值很高的收藏品,受到社会上层文化名流的青睐。由于汉画资源稀缺等因素,后人一般多从汉画拓片上欣赏画像的魅力。从原砖上拓制而成的拓片,是一门集金石学、考古学、美学于一体的艺术门类。汉画拓片收藏入门门槛较高,加上稀缺性,建国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处在小众收藏的领域。近年来,由于国内一些重要博物馆展览了一些民间汉画收藏家收藏的汉画拓片,使汉画这种文化品位高的收藏品渐渐引起收藏者的重视,收藏队伍不断扩大;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藏家、文博机构对汉画的认识也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很多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汉画拓片收藏越来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收藏者自身文化素养与鉴赏力的逐步提高,汉画拓片行情不断回升。近年来,汉画拓片拍卖成交率也是普遍高于其他古籍物品,价格更是节节攀升,尤其是朱拓拓片,拍卖成交率也是普遍高于其他古籍物品。

汉画拓片收藏需文化底蕴

汉画拓片收藏需要较深的传统文化底蕴,需要一种发自心底的热爱,而不是仅仅把它视为一种投资手段,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说,涉及汉画拓片收藏时还需多读多看多辨析。汉画作为一种艺术品,历来翻刻便出现了。如:有的原石尚在即依照拓片另刻一石,拓出后冒充原石拓片,此为翻刻。被翻的原石有的是损泐模糊,或地处偏僻,善本难得,捶拓不便,有的是商人牟利,做出赝品,鱼目混珠。

从目前情况来看,想从事汉画拓片的收藏爱好者,一定要摆正姿态,有多少能力就办多少事。平时注意积累汉文化基本常识,多看专业书籍,多听专家点评,多实践多学习,平衡心态,量力而行,不要跟风和炒作,不要想着一夜暴富,也不要专注于捡漏。尤其要注意其赝品较多,要提防以伪充真,以劣充优,以次充好。汉画拓片收藏不能盲目投资,必需本着一颗平常心,不要在乎其贵重与否,任何汉画拓片收藏品都有其自己的价值。

篇7

1.学习型辅导员团队建设的意义

1.1 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

打造学习型辅导员团队、培育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是适应全面推进管理创新不断增强高职的综合实力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注重学习型辅导员团队建设,实施学习型辅导员团队战略,以优秀学习型辅导员团队作引领,依靠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作支撑,实现高职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打造学习型辅导员团队、培育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是推动高职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辅导员是推动高职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实施全体辅导员提高素质,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打造学习型辅导员团队,培育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打造学习型辅导员团队,培育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是推动高职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

1.2 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

党的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是相关政策、相关制度的执行者。所以辅导员更要以学习为手段,提升综合素质,以实际行动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创新动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1.3 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素质

高校是人类文化的集散地,拥有古今中外的灿烂文化,被誉为“读书人的天堂”,辅导员在高校工作,坐拥书城,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品味万卷书香。手不释卷,以书为友,通过学习触摸大千世界,洞悉世事,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在博览群书中升华思想,提高辅导员素养。

辅导员通过读书学习俯瞰天地,博览古今,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通过读书学习净化心灵,见贤思齐,远离喧嚣,拒绝功利,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通过读书学习察时知变,洞晓人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岗敬业,在修身养心的同时,收获生活的从容与自信、大学生的尊敬与拥戴。虽然读书并未给辅导员直接带来功名利禄,只有不断加强读书修养才能有独特思想,才能吸收各种知识营养,在大学生中提升自我价值和自身形象。辅导员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打造学习型辅导员团队的路径

2.1 坚持学以致用原则

以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为引领,制定学习制度和推进计划,每月至少组织两次学习,加强对专业技术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做好学习笔记和撰写心得体会。下发课题攻关任务,每名班子成员都要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课题研讨。班子成员联系高职发展实际,深入各个部门积极开展创新发展专题调研,形成高质量调研论文。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研究确定高职未来发展规划,明确长远发展目标。

高职领导带头示范,作为学习型辅导员团队创建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示范者。尽力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通过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索、学习新的方法和技能,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注重原则把握和方式创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开展每月一次全体辅导员集中学习,及时传达工作部署,组织业务知识、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题学习,为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日常学习教育为手段,实行高职管理方面的内容网上自学,并不断更新网站内容,为辅导员日常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岗位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营造快乐学习、快乐工作、爱岗敬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学习当成一种境界、一种时尚、一种觉悟、一种责任、一种追求。树立“学用结合”的理念,把学习引入工作,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实现工作、学习“两促进、两提高”。

2.2 注重培训机制的建立

每年初根据实际需要,针对法律法规、大学生管理理论、业务拓展、新知识等方面的内容按月制订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培训班,进行高层讲座,集中全员进行专题学习,互动交流,让辅导员充分了解专业知识,丰富知识点,拓展知识面,促进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专题知识讲座多场和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和学习培训,使全体辅导员的岗位履职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此外,通过各种培训方式,加强对辅导员进行学历教育,充实他们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鼓励具有培养潜质的辅导员进行硕士学历教育,为辅导员的成长搭建平台。

2.3 完善激励机制

制定高职辅导员量化考核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每月一次量化考核排名,对成绩优秀的辅导员进行表彰奖励并增加绩效工资。坚持“重人品、比才干、重能力、看实践”的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加大辅导员引进机制,积极与校领导协调,吸引更多的研究生到高职辅导员队伍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高职的发展贡献力量。加强跟踪考核,完善用人机制,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建立辅导员信息库,合理配置辅导员、优化辅导员结构。同时大力宣传、发掘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坚持典型引路,倡导岗位成才。广泛宣传各类优秀辅导员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逐步建立健全科研奖励、学术交流、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具体保障措施。高职拿出部分资金作为科研和创新奖励基金,充分激发辅导员努力钻研业务,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的工作热情,鼓励每一位辅导员树立岗位品牌,共同打造高职的品牌形象。

2.4 坚持长效机制

同志指出:“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形成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人才队伍。”这一精辟论述,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认真落实好打造学习型团队、培育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具体工作的目标,着眼高职大发展的长远战略,制定长期性辅导员队伍培育任用规划,始终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高职的一项重(下转第77页)(上接第74页)要任务来抓,形成长效机制。引导和培养辅导员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使学习成为辅导员的自觉行动。在全校营造一种崇尚学习、尊重知识的文化氛围,人人热爱学习,个个沉醉于科学研究和业务创新,任何一个辅导员都会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为学习型校园的创建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学习十精神,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履行职责所需的一切知识,高职院校发展的基本规律、高职院校工作的基本技能及读者服务的基本方法,学好本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学习计算机知识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秉持学无止境的态度,在不断的学习中追求日常工作的精益求精。

2.5 引导辅导员将学习内化为生命的需要

辅导员要做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渊博学者,根据辅导员的专业特长和爱好,推荐符合辅导员口味的有价值的图书,引导辅导员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辅导员们不仅要读书学习,而且要实践;不仅要学知识,而且要学技术。引导辅导员“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即不仅要学会动脑,而且要学会动手;不仅要懂得道理,而且要学会生存;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引导辅导员深阅读与浅阅读、理性阅读与感性阅读要相得益彰,以深阅读获取知识、提升自己,以浅阅读了解信息、休闲消遣;深阅读讲究的是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思考,浅阅读追求的是快速浏览,一目十行的;以深阅读求专,以浅阅读求广,达到学习内化为生命的需要这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