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1-31 14:53: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深度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深度教学论文

篇1

实践证明,从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心理素质入手,积极创设情境,加强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训练,由传统的封闭型静态化的教学模式,向开放型的动态化、议论模式教学转变,这是改革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之一。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创设一种无顾虑、愿意发言、喜欢与老师、同学交流见解,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情境和境地;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真正引入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应在知识上、感情上进行传递和交流,特别要注意形成学生自己积极参加获得知识和能力。参与知识的发展和创造的局面。

1、让学生讲

阅读教学的开始,应让学生先去读、思、讲。讲让学生运用已知去探求未知,找出疑难,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难。在此基础上进行散发性汇报。先通过大脑思维,把初读结果归纳,用口头表达出个人的不同见解,这个过程既是自学、想象、表达综合能力的训练、又是发散求异思维训练。初读时主要汇报对词语、结构及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肯定学生的自我探索效果,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讲不同看法,只要不离开问题,发散量越大越好,对学生所答,只要有一点道理,就给予肯定,使他们感到动脑筋的乐趣,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后的兴奋。

2、让学生议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议,是学生主体活动活跃的表现形式,议论能力培养过程也是发散思维的过程,此时,教师要不怕乱,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发问。

通常议论的形式,我是以读来过渡到议的,开头由两人的交头接耳过渡到三三两两的议论,由三三两两的议论到全班性的议论,整个议论提倡是自觉的,所谓自觉是指学生由读生思,思而想议,议中求异,议而求解。在议论的过程中,教师是不把自己的观点或答案强加于学生身上,也不忙于“集中”。议论的内容多种多样,这是根据课文的特点选择:(1)围绕课后的问题议,如《奴隶英雄》,斯巴达克是一个怎样的人?说出根据。(2)围绕中心议:如《我的战友》,为什么说是一位伟大的战士?(3)围绕重点训练项目议:如《草原》,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两者间有什么联系?

3、由教师引

每次培养学生讲、议时,教师都先要注意引导确立探索目标,有机地安排发散,集中过程,关键时刻——学生呈现出求知心理状态时,启迪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排除思维过程中的障碍或指点线索。例如,我在教学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二册《在仙台》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学,之后由学生汇报过程中讲了开头是鲁迅先生在仙台受到的是“物以稀为贵”的优待,接进行引疑:“课文在物以稀为贵后,为什么扯到白菜上去了?”鼓励学生思维的散发,有的学生说:“这是用实际东西说明”。有的说:“这是前面概括讲,后面用具体说明的表现手法。”此时我进一步导:“从白菜、芦荟这一部分能看到物以稀为贵。”有的说:“还有一层,地点不一样,一个是北京到浙江;一个是从福建到北京,地方特产也物以稀为贵。”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在学生汇报课文后半部分写了藤野先生几件小事后,我以引疑:这部分与前部分的物以稀为贵又有什么联系呢?有的说:“前面是交待了当时的情况背景。”有的说:“还是用对比的方法写藤野先生真正关心鲁迅。”有的说:“前面鲁迅受到日本职员物以稀为贵的优待是假的,吃的并不好,藤野先生关心鲁迅才是真的,进一步说明了物以稀为贵的意义。”有的还说:“第一段太重要了,如果没有它,就突不出藤野先生的品质。”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角度打开了,同时也有了浓度。此时我才小结:“大家都说得很正确,我们思考问题要注意事物的前后联系。”是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不仅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而且也教给思维的方法。

篇2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高职院校;教师素质

一、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当今社会是科技飞速发展腾飞的时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不断要求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与革新,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更应该与时俱进。在教育教学中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这对在新世纪落实科学教育观、全面推进高职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将审美教育渗透到高职语文教学中,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将反过来对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和效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近几年高职教育盛行,各高职院校普遍扩招,造成大部分高职学生基础都比较差,尤其是语文水平相对偏低,只能理解和把握一部分教学内容,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或参与其他课堂互动环节,甚至有学生连学过的单词都不能准确流利地读下来,课堂气氛很不活跃。更严重的是学生语文水平差别悬殊,教师很难做到分层次教学,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最严重的是学校教学模式单一,语文教学缺乏足够的分类指导,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等方面,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这使得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得不到脱颖而出的机会,在应用能力方面得不到更多的培养。

(二)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和“唯理智教育”的盛行,使得大学语文课堂成为单一的向学生移植知识的过程,教学指导思想一直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教学方法跟高中相比也没什么变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视了审美情趣对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作用,对待语文课本的讲解只是领读和解释生词、翻译课文,讲解语法,告知学生练习题答案,这样泛泛讲授,以课文、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不注重补充课外知识,谈及学生感爱好的话题,缺少美的内涵,学生也只是埋身于题海和积累词汇,语法之中,语文课堂枯燥无味,失去了它原有的美。

三、审美教育的特点

(一)形象性

(二)愉悦性

(三)普遍性

(四)深邃性

(五)感染性

(六)自由性

(七)实践性

四、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挖掘语文学科中美的因素,让学生感受形象美,利用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积极性,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语文与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一样,都有它独特的语音、语调,假如再深入地感受,会发现它有一种韵律美,节奏美。另外,我们知道,任何民族文字的书写都会在使用中提出美化的要求,依照几何图形设计的语文字母流畅、简省、快捷,堪称绝妙的线的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另外,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且都是名篇佳作,篇章多,题材广,如人物传记、寓言故事、活动记述、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科普小品等材料,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水平,熔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于一炉,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又是学生在借鉴模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实践的最好见证。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水平,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博学博爱,敬德敬业,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饱满的热情,强烈的责任心,高度的宽容心,执著的追求,同时应认真开展语文教学研究,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孜孜不倦地探求教学规律,把教学和教研融为一体。要将审美教育渗透在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首先必需具备语音知识,把握规范的发音和朗读要领,把语文本身所具有的韵律美展现出来,只有有了教师语音、语调的标准化,才有广大学生的语音的基本准确,才能使得大家感受到语文语音的韵律美。生动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是一种享受。

(三)美化课堂氛围

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字母、单词、句子的书法比赛,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和追求,用事实让学生懂得“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用事实让学生感受到人人都有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欣赏需要有形象的感受、活跃的想象、情感的体验和理智的引导,这样才能真正走入美的境界,从中获得感官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表现美,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爱好,进而提高教学效益,达到培养审美教育的目的。

五、小结

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课文在脑中有声有色活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借偶然事件看到普遍性、必然性,借有限的景看到无限的情。`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技能课,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把握一定的绘画、书法、音乐、表演、朗诵、编剧和导演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样就可以在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同时,恰如其分地发挥一些特长激活课堂教学,把语言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同时也给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美的氛围,自觉地把学生带入了审美的境界,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天地。学科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它包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它要求教师把艰苦的教学活动同深厚的审美修养融合起来进行美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运用美的规律以造福社会,创造出更新,更美的世界,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审美修养。美育的实施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备浓厚的美育意识,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深深地渗透在学习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程广友,柴华。当代大学审美教育的功能与实施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

篇3

(一)论著方面:黄良著的《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2004)、曹明海著的《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2005)、潘纪平著的《语文审美教育概论》(2005)、韦志成著的《语文课程教育学》(2005)、张弛著的《语文教育人文论》(2006)、朱绍禹著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7)、曹明海著的《语文陶冶性教学性》(2007)、王尚文著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2007)、翟京华著的《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走向智慧语文的思考与实践》(2010)、李剑著的《教育审美和教育批判》(2011)等。

(二)论文方面:近十年有关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论文很多,笔者在知网中输入“语文阅读审美教育”检索后有6000篇文章,从2004年到2014年成增长趋势。包括:曹爱明的《中学语文审美式阅读教学探究》(2004)、刘国敏的《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2006)、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7)、张英的《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8)、杨莉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2009)、杨进红的《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2010)、沈云振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施教策略探究》(2011)、贾文娟的《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3)等。此外,各类期刊也刊载了很多有关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四百多篇。包括:任炜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2006)、杨萍的《论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性》(2006)、孙杰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2009)、薛猛和高丰的《审美理智主义视野下审美教育的特性及态度分析——以阅读教学为例》(2011)、雷鹄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11)等。

二、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内容简述

杨进红在《语文阅读审美体验研究》中提出:1.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视野;2.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生成;3.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多重互动;4.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审美视域的融合。刘卫红在《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中则创造性的提出:审美性阅读的特征即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创造性;审美阅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语音字形层面、语义层面、意蕴层面;在如何设计审美性阅读教学上提出: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感知的获得、审美体验的展开、审美创造的实现。秦春蓉老师曾在《怎样在阅读中感受美》一文中提出审美感受力的前提在于发现美,而发现美就必须具有感受课文的灵敏性和统摄力。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感受作者情感的桥梁和渠道,所以要提高阅读审美感受还须加强美读的训练。文中表明在阅读中把自然、社会、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从而感受到美的观点详尽地阐释了阅读中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审美能力的措施。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问卷得出中学语文阅读课存在的问题有:1.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学习兴趣不高;2.语文阅读课服务高考、重在使用;3.阅读课上老师注重讲解分析,忽视学生的独特感悟;4.教师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忽视阅读能力培养;5.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情调单一等。她也提出了原因:1.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后果;2.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3.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4.对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标准》理解、重视不够。在《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李月梅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有:1.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强化审美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4.在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思路是:发现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内容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上即施教者、受教者、教材等主要教学构成要素对自己角色定位不够,没有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从而造成了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三、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缺憾

(一)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很多研究成果仅停留在摘抄、诠释方针政策和新课标层面上,缺乏在实践层面上的实现条件、操作保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开展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首先要深入教育第一线、其次要有层次性,采取实地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真正深入一线的研究并不多,即便深入一线做问卷调查的也仅仅是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一个学校的调查研究,缺乏层次性。

(二)研究内容有待拓展很多研究仍没有摆脱以传授知识和应对考试为中心的目标上,此外研究主体大多在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高考的指挥棒更加显性化。虽然强调“一纲多本”,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有些教学篇目远离学生的生活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审美体验了。

(三)研究体系有待整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脱节,很多理论难以付诸实践,理论建构空洞,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而有些理论研究因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而只能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因而,我们的研究应该突破理论——实践单线条的体系上,整合成理论——实践——理论的三维体系。四、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发展趋势展望语文阅读审美教育,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有着极为重要的定位,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笔者发现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在语文阅读审美教育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在此笔者对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些许展望:

1.加强对阅读审美教育理论基础的探讨,进一步深化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评价机制。语文阅读审美评价分为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课内评价是指教师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的课堂回答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测验的形式进行课内评价,当然要注意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课外评价是指学生在课外定期参加阅读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鉴赏水平、阅读兴趣进行评价。

篇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全球化趋势下,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大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而只有熟悉自身文化,在此基础上更多地了解其它国家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经济,这就需要更多了解我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人才,所以我们应该重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1、文化渗透影响着民族精神、国民素质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依存特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只有深入了解语言所处地的文化才能正确理解语言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能够全方位地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文化,从而更加全面了解英语。能够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有效地渗透文化,能够更深地理解所学语言的深层含义,能够准确把握具体话语的潜在内涵,增进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深层体会。

2、实施文化渗透是语言教学目的的关键

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通过介绍英语所在国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对英语文化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恰当、有效地运用语言。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渗透英语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这种文化渗透方式可以强化学生直接理解和记忆英语,更好地完成英语的学习。教师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成语、谚语、典故、传说等等,并且给学生详细解释来由和原委,引导学生通过透彻领悟英语所处国的文化内涵之后,通过比较与评价中西方文化,发现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差异。在逐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英语课堂的魅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策略分析

1、图式理论法

图式理论一般被用来解释阅读理解的心理机制,基本上没有直接用于文化渗透课堂之中。本文笔者提出的图式理论法指的是,通过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激活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不断丰富新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的英语课堂教学,从而达到理解的最终目的一种教学方法。

高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文化的差异会阻碍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所以笔者认为,以图式理论方法给学生指导,经常使用图式理论让学生接触更多国外的文化背景知识,这种方式有助于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在一定的积累之后,越来越多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够被学生所认识,掌握,知识就会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无数个图式,这些图式令读者在遇到类似的文化时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

篇5

对于中学教学来说,应该在语文的教学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时借助于传统的文化还可以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的模式,相互促进,将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展,同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延续与弘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中学学生的性格特征,例如接受能力强、求知欲浓等,针对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入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之中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将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中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1.中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目前,随着我国不断的与世界接轨以及信息化进程的实现,学生普遍对学习英语以及电脑课程的兴趣较浓,积极性也很高,语文这门课程明显的不如英语以及电脑课程受学生喜爱的程度高。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古诗词阅读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展开古诗词阅读时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最主要的还是以记忆为主,具有机械性,不如其他课程有趣,同时古诗词在实际生活之中没有其他课程那么广泛,所以家长以及学生都认为学习古诗词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用处。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古诗词中使用的常一些语法以及意境还不能容易的被中学生所理解以及欣赏,无形中增加了学习古诗词的难度。基于这样的前提之下,想要从语文教材之中的古诗词阅读之中感受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有一点的难度,而且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之中渗透的效果也并不好,无法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达不到传承与弘扬的效果,但是少年强,则国强,若是中学生不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那么传统文化就会流失,我国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源。

2.信息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与深入,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都受到了极大的改变,同时也包括中学生的语文古诗词阅读的学习。处于这样一个信息文化混杂的大环境之下,学生一有课余时间一定会沉迷于打游戏、看杂志以及漫画等,而不是静静坐在那里读一本古诗词。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古诗词的作用只剩下了应付考试,实现升学的目的,因此,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并不高,也就不能对传同的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

3.忽视古诗词阅读的学习

中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学习课程较多,时间被各个学科所分割,留给语文的时间就不多了。不同学科的教师布置了不同的、大量的试卷以及课后作业,学生的课余时间基本用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减少了阅读古诗词的时间,对于古诗词中渗透的思想深度、文化底蕴、诗人营造的意境美以及驾驭语言的能力都没有兴趣以及时间去了解,因此随着时间的积累就导致了越来越不想学古诗词的恶性循环。间接的导致学生的词汇量以及欣赏能力下降。同时,学生更偏向于对网络用语或是英中混杂的语言进行应用,用以凸显自己的个性化特点以及达到调侃的目的,这样更加阻碍了古诗词阅读的学习,实现不了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入中学古诗词教学之中的几点思考

为了更好的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实现传统文化在古诗词阅读之中的渗透,本文认为主要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具体如下文所示:

1.传统文化背景的阐述

我们在展开古诗文阅读的教学之前,需要将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进行充分的调查与研究,才可以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深入、正确的理解,懂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容易了解古诗词的内涵。只有身临其中,才会达到与作者对话的境地,感受到诗人对我们的教导,例如“位卑未敢忘忧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陆游虽然没有身居高位,处于一种贫困的状态之中,但是他仍然对自己的国家而担忧;“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指的是岳飞立下的豪言壮语,发要夺回失去的疆土,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维护祖国尊严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文化背景不仅指作者那是的成就,还包括作者所处的整个历史大环境,从历史的方面进行古诗词的阐述,才可以打开知识点的宽度c深度,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传统文化背景的阐述是全面的知识,而不是单独的一个点,要对文化的背景进行追究,对不同的古人所处环境的诗词特点进行了解,不能没有依据的学习,这样才可以体现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价值。

2.从古诗词阅读之中抓重点展开学习

我们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必须学会对诗句以及重点词汇想要表达的意义与情感进行感受。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对情景教学的应用逐渐重视起来,同时也可将其应用到古诗词阅读的教学之中,即对作者的创作环境进行了解,借助于相关的影视资料,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之中,实现欣赏的全面性,再借助于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除此之外,布置作业时还因该极具灵活性,而不是死板的背、记。因此,应该在作业之中渗透入传统文化,让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之中,与诗人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价值观以及读后感,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古诗词,才可以将传统文化进行沉淀。

3.具有创新精神

创新不指的是课堂上的改变,还指相应活动的延伸,可以举办一些读诗词的活动,让学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将学生带动起来,增加阅读古诗词的机会。同时还可以举办“我的读书方法”、“我的读书心得”等为主题的手抄作业展览,提高学生的自豪感,从而更加喜欢阅读古诗词。晨读时还应让学生集体诵读古诗词,举办朗诵 比赛。。。。。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之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许淑萍. 认知・热爱・理解―――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27):281-282.

[2]林绍海. 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J]. 学苑教育, 2016(9):41-41.

篇6

引 言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中蕴含丰富的语言知识,其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意识价值,使得其对于培养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诗歌是古代作者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其在表达作者人生感悟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进行阅读教学,可以使小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魅力和知识,从而规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个人言行。

一、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基本以传授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语文教师为中心,语文教师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接受水平。小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学多是古文教学,对于古诗阅读教学的涉及比较少,使得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难以进行渗透。由于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处于学习阶段,其对于古诗阅读教学的理解基本是由语文教师进行引导,而一些语文教师为了追求知识讲授速度,不注重于古诗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导致小学生无法通过古诗阅读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措施

(一)优化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材案例

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材内容都是有限的,在规定的文章中合理的融合传统文化进行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关键途径。对此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材选材是,需要选择传统文化元素较多的古诗进行阅读教学,使得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和文化形象。例如在进行《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教学中,这首诗主要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在清晨的美丽风景,其中蕴含了作者对于风景的情怀感受,后禅院不但是《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描写对象,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体现。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阅读此篇古诗,在阅读后对学生们进行古诗的中心思想讲授,使得学生们能够对传统文化的建筑和艺术的赏析,从而体味到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情怀。

(二)利用诵读教学加强传统文化古诗阅读的深入

诵读教学是小学古诗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小学生在大量的古诗诵读情况下,能够对传统文化的语言进行丰富的语言积累。体现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比较多,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的教学标准,选择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的语文古诗词,让学生进行进行古诗词的诵读,以在古诗的诵读过程中,领悟到传统文化在古诗词中的体现形式。例如《游子吟》这首古诗词,这首诗看似在描写一个母亲为临行儿子进行缝衣,实际在歌颂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其表达了作者对于母亲的感激和深挚的爱。小学生在进行《游子吟》古诗诵读时,能够在流畅的古诗语言中,感受到亲情的可贵与作者深深对母亲的爱。

(三)优化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模式

相对于传统讲授式模式,情境式古诗阅读教学模式更适用于传统文化的融入,其能够在情境模式的具体展现下,引领学生们去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古诗词中含有的韵味内涵。例如《三衢道中》这首古诗“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的黄鹂四五声。”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此诗时,可以结合传统时令文化,对学生们讲授这首时蕴含的作者情怀和文化描写。语文教师在进行《忆江南》古诗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展示江南的风景,并适当的插入江南的古典音乐和古诗朗读,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情境式的展现下融入到江南风景联想中,从而更好的感受古诗中传统文化的艺术美。

(四)用民族习俗吸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传统文化中含有较多的民族习俗,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民俗习俗进行课外古诗阅读教学,以加深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感受。如王安生的《元日》这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的传统春节文化,给学生们进行古诗的渗透和讲解,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个人的传统文化体会,明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作者心情与传统文化。我国有很多关于描写传统文化的古诗词,语文教师可以适当的讲解一些含有传统文化的古诗词,以让小学生感受中华的传统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中含有较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作品,其是我国中华民族重要的传承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入一些传统文化,利于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古诗阅读的理解,同时使得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品格以及酃精神能够得到培养。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古诗阅读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阅读的兴趣,同时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有利作用。

参考文献:

[1]房姝.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院报,2013,(11):66-68.

篇7

1、基于人为因素知识体系的支离破碎。初中语文的课程功能在以人为本为原则后,可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方向转型,此过程是个漫长而长期的过程,仅仅依靠新教改的推动显然是不能瞬时完成的。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堂,大都从课本知识和大纲层面入手,关注初中语文语言技能以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培养,但是此种教学方式会人为的割裂初中语文教学的系统性。初中语文教学以知识点的训练、分析、讲解为前提时,在以成绩作为评价方式的当前教学环境中,更容易导致初中语文教学知识体系更为支离破碎。如果教师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学生最终获得的知识内容和体验均为碎片化的,故而很难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2、基于教学方式单一的核心素养难以成型。语文学科本身包含工具性及人文性,从整合视角来考察语文课程时,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脱离了语文文本核心价值,过度重视传授忽视人文精神,重视应用手法而忽视人文及学生真实语言体验的需求,在此两种情况的影响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无法及时形成,即便是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惯性引入辅助下,由于教学方式以练习、问答、分析、传授等为主,导致学生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生活割裂,继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僵化,学习负担加剧。

二、初中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方式

篇8

具身认知就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就是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围绕着“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定语文阅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身体”和“情境”因素实施教学,把三维目标一体化作为教学的思想基础,把“教”和“学”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和主体性作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笔者进入某小学,通过听小学教师的讲课和访谈中发现,小学语阅读教学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1)教师在实施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三位课程目标的设置,只是为了应付学习领导的检查,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体现出来。(2)学生的主置没有得以体现。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中心,采取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形式,学生则是机械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3)教学方法不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以教科书和参考书为主的,忽略了学生身体的感受,是典型的“离身”教学。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加强具身教学的方法

根据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总结得出,教师要实施具身认识教学,首先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教学中学生的身体感受,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让学生获得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好自身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其次,教师还要注重学生身体对物理环境的感受,实施情境化教学,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感知体验知识;最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的身心得到释放。

篇9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我在《学会保护自己》一课教学论文中,首先出示一男孩衣服着火后飞奔的场景,接着设问:“请你们想办法解决?看谁想的办法又多又好?”学生在这一情境的感染下,都争先恐后地回答灭火的办法,教师则不失时机地表扬、鼓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一下子高涨起来。由此可见,创设和谐的教学论文情境,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增强学生求知欲,促进其认识的有力办法。 

二、形象地展示教学论文内容,使“明理”过程生动而丰富 

篇10

    音乐论文三要素

    我很赞赏《中国音乐教育》上的一段话:写作音乐教学论文要:口子小,点子新,挖掘深。过去有些人老抱怨发不了文章,他们殊不知自己的文章要么漫天撒网,不着边际;要么面面俱到缺乏深度;要么重复别人写过的东西,且不如别人。因此,我向想要写好论文的人们大声推荐——论文写作三要素:口子小,点子新,挖掘深

    因为这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再加一法:多读书

    常见论文格式

    1、条理型:按论述顺序阐述观点,图式如下: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但要紧扣中心论点)。2、简约型:简单开头,重点论述观点,小结有力,中心突出。图式如下:开门见山——论据、论证充分、深刻,具有说服力——结尾简略、主题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