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断标准模板(10篇)

时间:2022-11-10 23:00: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糖尿病诊断标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糖尿病诊断标准

篇1

开始由于肾小球滤过压增高和滤过膜上电荷改变,尿中仅有微量白蛋白出现,为选择性蛋白尿,没有球蛋白增加,这种状态可持续多年。随着肾小球基底膜滤孔的增大,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而出现非选择性临床蛋白尿,随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尿蛋白逐渐变为持续性重度蛋白尿,如果尿蛋白>3 g/日,是预后不良的征象。糖尿病性肾病患者蛋白尿的严重程度多呈进行性发展,直至出现肾病综合征。

糖尿病肾病早期尿中白蛋白排出量增加,应用敏感的放射免疫法才能检测出,是所谓的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出量为20~200 μg/分,正常人为15~20 μg/分)。微量白蛋白尿起初为间歇性或运动后出现,后转为持续性蛋白尿。在1型糖尿病发病的最初5年内,一般不出现微量白蛋白尿,但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出现较1型糖尿病早。随着肾脏病变的加重,蛋白尿加重且呈非选择性。糖尿病肾病一旦进入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即出现持续蛋白尿(>0.5 g/日),病程往往>10年。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定量一般

水肿 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一般没有水肿,少数病人在血浆蛋白降低前,可有轻度水肿,当24小时尿蛋白>3 g时,浮肿就会出现。明显的全身水肿,仅见于糖尿病性肾病迅速发展者。

部分病人由于大量蛋白尿(>3.5 g/日)引起肾病综合征,发生率5%~10%,甚至有报道占26%,这些病人预后不良,存活很少>5年。糖尿病肾病水肿较严重,对利尿反应差,其原因除低蛋白血症外,部分是由于糖尿病肾病时水钠潴留超过一般肾病综合征。

高血压 高血压在糖尿病性肾病患者中常见。严重的肾病多合并高血压,而高血压能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和恶化,故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是十分重要的。

在1型无肾病的糖尿病人中,高血压患病率较正常人并不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伴高血压较多,但若出现蛋白尿时,高血压比例也升高;在有肾病综合征时患者伴有高血压,此高血压大多为中度,少数为重度。为糖尿病肾病的晚期表现。有资料表明,糖尿病肾病早期血压水平与白蛋白排泄率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微量白蛋白尿者血压虽然在正常范围内,但明显高于尿白蛋白正常的患者。升高的血压可促使其较早转变为临床蛋白尿阶段。临床糖尿病肾病时1/2~3/4的病人出现高血压,后者加速肾脏病变的发展和肾功能的恶化。

肾功能不全 糖尿病性肾病一旦开始,其过程是进行性的,氮质血症、尿毒症是其最终结局。糖尿病肾病进展快慢有很大的差异。有的病人轻度蛋白尿可持续多年,但肾功能正常;有的病人尿蛋白很少,可快速发展出现肾病综合征,肾功能逐渐恶化,最终出现尿毒症。

持续性蛋白尿至终末期肾衰平均7年,早期控制高血压、血糖及低蛋白饮食等可使此间期延长。在未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速率平均为每月1 ml/分,到后期50%~70%有肾功能损害,当GFR低于正常1/3时出现明显氮质血症。近1/3患者进入尿毒症。糖尿病肾病肾衰患者耐受力较其他慢性肾衰患者差,主要原因:①糖尿病肾病常有外周神经病变,使尿毒症症状更重;②自主神经病变致膀胱功能异常,神经性膀胱,尿潴留,故加速肾衰进展,自主神经病变尚可诱发性低血压;③高钾血症常见,系低肾素低醛固酮血症所致,加重了慢性肾衰时代谢性酸中毒;④随着肾功能恶化,高糖渗透性利尿作用丧失,水、钠排泄障碍,加上高血糖使细胞内液体移至细胞外,故血容量负荷过重,肺水肿多见。肾功能衰竭时常出现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病变。冠状动脉疾患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贫血 明显氮质血症的糖尿病病人,可有轻度至中度的贫血,用铁剂治疗无效。贫血为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可能与长期限制蛋白饮食,氮质血症有关。

其他脏器并发症 心血管病变,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神经病变,如周围神经病变,累及植物神经时可出现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肾病严重时几乎100%合并视网膜病变。

诊断糖尿病肾病的辅助检查

尿糖定性是筛选糖尿病的一种简易方法,但在糖尿病肾病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故测定血糖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20~200 μg/分,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当UAE持续>200 μg/分或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尿蛋白定量>0.5 g/24小时),即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尿沉渣一般改变不明显,较多白细胞时提示尿路感染;有大量红细胞,提示可能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尿。

糖尿病肾病晚期,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和血尿素氮、肌酐增高。核素肾动态GFR增加和B超测量肾体积增大,符合早期糖尿病肾病。在尿毒症时GFR明显下降,但肾脏体积往往无明显缩小。

眼底检查,必要时作荧光眼底造影,可见微动脉瘤等糖尿病眼底病变。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肾功能、肾脏病理及糖尿病并发症等进行综合判断。诊断应符合下列条件:①较长的糖尿病史(一般至少5年才出现应激状态微量白蛋白尿,>10年才出现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②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或尿蛋白阳性,并可排除高血压或其他肾脏疾病。因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均属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故可同时合并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有力佐证。有研究证实呈现肾病综合征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绝大多数(>90%)合并视网膜病变。

篇2

Of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s a diagnostic criteria of diabetes

Pan lin

(Dazhu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63510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glycated hemoglobin value as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diabetes. Study the past 2 years to our hospital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 and 286 patients with HbA1c checks.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of OGTT confirmed diagnosis of diabetes was 70%, specificity of 82.55%,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90.32%. Conclusion The diagnosis of the curve connecting points more meaningful

【Key words】glycosylated hemoglobindiabetes

1对象

为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意义,我们收集了就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价值进行探讨。研究2008年1月-2009年12月到我院为确诊糖尿病而进行OGTT及HbA1c检查的就医者286人。其中男性160例,女性126例。年龄56±11.78岁,32岁-82岁。

诊断标准:血糖标准按照1997年ADA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2方法

受检者于晨空腹进行OGTT。先收集空腹静脉血浆标本,随后口服葡萄糖75克,2小时后再次收集静脉血浆标本,分别测定空腹葡萄糖(FP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PG)和HbA1c值。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HbA1c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

3统计学处理

根据1997年ADA诊断标准发现病例数,再以HbA1c≥6.5%及≥6%两切点,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

4结果

286例受检者进行OGTT,其中单项FPG≥7mmol/L者15例;单项2hPG≥11.1mmol/L者19例;FPG及2hPG均达到诊断标准者166例。未达到诊断标准者86例。

经OGTT确诊为糖尿病200例患者中,再按HbA1c≥6.5%为切点,符合者112例;未达到诊断标准者86例。未达到诊断标准者86例,仍以HbA1c≥6.5%为切点,符合者7例。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发现其诊断敏感性为56%,特异性为91.86%,阳性预测值为94.11%。再以HbA1c≥6%为切点,诊断符合140例。86例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中符合19例。对糖尿病诊断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82.55%,阳性预测值为90.32%。

5讨论

糖尿病的诊断近30年来巳经历了3次大的变革。1979年美国糖尿病数据组(NDDG)基于血糖值与糖尿病明显代谢失调及糖尿病症状的相关性,提出了以FPG≥7.8mmol/L,2hPG≥11.1mmol/L的血糖值为诊断标准。随后,由于对血糖水平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深入研究,专家委员会在总结分析了几宗大型流行病学的研究后,发现某个血糖值水平以下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率低,这些数据显示了血糖和DR的风险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从而提出了替代以前把发生有症状的糖尿病的风险的血糖什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的观念。1997年由ADA提出将以往诊断糖尿病空腹的血糖值降为7mmol/L,餐后血糖值未作变动。

HbA1c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能更好地反映长期血糖水平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HbA1c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能更好地反映长期血糖水平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由于HbA1c检测的稳定性,可以随时取血,不受空腹与进食的限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基于与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专家委员会选择HbA1c的切点为≥6.5%,需要二次测量以确认。对于切点问题,学术界还未达成共识,专家组认为6.5%>HbA1c≥6%可以作为糖尿病高危性的标志。把在我院经OGTT明确诊断的糖尿病与同期检测的HbA1c的值进行比较,发现若以HbA1c6.5%为切点,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性为56%,特异性91.86%,阳性预测值为94%。以HbA1c6%为切点,则敏感性为70%,特异性82%,阳性预测值为90.32%。

结论,血糖与HbA1c相比,用血糖值诊断糖尿病以某“一点”对糖尿病进行诊断,似有不足之处且血糖在体内代谢中波动较大。而采用多点联合诊断价值较大,故以前以OGTT,连接几点的曲线进行诊断意义更大。若能联合FPG、2hPG共同诊断糖尿病,将更加全面及准确。特别是在临床有症状,而HbA1c<6.5%时,更应该多查几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以减少漏诊。

篇3

妊娠期糖尿病;诊断;参考标准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指妊娠期首次发生或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诊断标准尚未统一。本院一直采用教科书(乐杰主编的第七版《妇产科学》)GDM的诊断标准,卫生部2011年12月在全国并实施的GDM诊断的行业标准,IADPSG标准。这一新标准出台后引起广泛争议,根据这一新标准,GDM的发生率是否会更高,是否会加重医疗负担,是否能减少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是否具有更好的临床适宜性,仍需进一步临床验证。本研究对本院行OGTT的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标准的GDM的发生率和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的临床适宜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东莞市石龙博爱医院进行糖代谢检查并分娩的3923例孕妇,于妊娠24~28周进行空腹血糖测定及50g葡萄糖负荷试验(GCT),GCT≥7.8mmol/L,≤11.1mmol/L者行OGTT。

1.2诊断标准教科书GDM诊断标准[1]:①2次或2次以上空腹血糖≥5.8mmol/L。②50gGCT≥11.1mmol/L。③50gGCT≥7.8mmol/L,≤11.1mmol/L行75gOGTT,0、1、2、3h血糖正常上限为5.6、10.3、8.6和6.7mmol/L,2项达到或超过正常上限诊断为GDM,1项达到或超过正常上限则诊断为GIGT。IADPSG诊断标准[2]:妊娠24~28周行75gOGTT,0、1、2h血糖正常上限为5.1、10.0、8.5mmol/L,1项达到或超过正常值上限则诊断为GDM。各种妊娠并发症均参考乐杰主编的第七版《妇产科学》诊断标准。

1.3分组达到教科书标准的GDM及GIGT均接受妊娠期的血糖管理,未达到教科书标准的但达到IADPSG标准的未行血糖管理。G1组为既达到教科书标准也达到IADPSG标准的妊娠期高血糖患者,共计370例,接受血糖监测和治疗。G2组为未达到教科书标准但达到IADPSG标准患者共计163例,属于按IADPSG标准新增加的妊娠期高血糖患者,未行血糖管理。G3组为达到教科书标准但未达到IADPSG标准共计42例,接受血糖干预和治疗。N组为同期妊娠分娩的糖代谢正常孕妇,共计3348例。

1.4血糖控制标准按照教科书标准诊断的GDM及GIGT的患者均进行GDM管理,先行饮食指导,进行饮食控制,监测7点末梢血血糖。如血糖水平控制在空腹及三餐前血糖≤5.6mmol/L,三餐后血糖≤6.7mmol/L,且患者无饥饿感、尿酮体阴性,则继续饮食控制;如血糖控制未达到此标准,则收入院经胰岛素治疗,共78例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所有孕妇的分娩时机及方式根据产科情况决定,记录妊娠结局。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对资料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行t检验,方差分析计算组间的差异。

2结果

2.1不同诊断标准的妊娠期高血糖发病率按照教科书标准GDM270例,GIGT142例,发生率为10.5%,需要接受血糖监测和管理;按照IADPSG标准GDM533例,发生率13.6%;两种标准诊断的需要血糖干预的妊娠期高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儿健康影响较大,易引起产科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疾病,因巨大儿发生率明显增加,难产、手术产几率增加,增加围生儿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对糖代谢异常孕妇进行血糖监测和管理,如医学营养治疗,能有效降低母儿并发症,改善预后。G1组与N组的妊娠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明良好的血糖控制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GDM筛查和诊断的关键问题在于确定一个合理的血糖界值,即发生围产期不良母儿结局的风险阈值,筛查出高危人群,进行规范的血糖干预和治疗。G2组的妊娠并发症明显高于N组孕妇,证明这部分患者是需要血糖干预的,但教科书标准并未将此部分患者纳入管理组,增加了妊娠并发症的发生,采用IADPSG标准,将能减少妊娠期高血糖孕妇母儿并发症的发生。教科书标准与IADPSG标准妊娠高血糖发生率分别10.5%和13.6%,意味着采用新标准将需要投入更多的医疗资源,但根据本研究显示,GDM患者81%仅需饮食控制,且新增的患者血糖异常程度更低,更多的患者仅需饮食指导、医学营养治疗,医疗负担较轻。有研究表明,GDM患者为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为正常的7.5倍[3],若产后加强随访,改变生活方式,可延迟或及早发现2型糖尿病的发生;暴露于高血糖环境的胎儿将来患成人代谢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从胎儿期进行干预,将来对整体的医疗资源是经济有效的。G3组孕妇为新IADPSG标准丢失孕妇,其亦经血糖监测,母儿并发症与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是否是血糖控制后的良好结果还是3h血糖异常组对母儿影响较小,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IADPSG标准只进行一次75gOGTT检查,且只行0、1、2h血糖化验,减少3h血糖的检查及GCT检查,取消了GIGT的诊断,简化了诊断流程及分类,减轻患者负担,减少GDM漏诊,与教科书标准相比,有更好的临床适宜性。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72-02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前糖代谢正常,妊娠期才出现或发现的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1]。从严格概念上讲,GDM也是一种糖耐量异常状态,不同于1型、2型糖尿病及继发性糖尿病,所以GDM的血糖诊断切点不同于它们。不同机构或同机构不同时期推出GDM诊断标准都有不同,不断调整中。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妊娠前超重、肥胖、高龄妊娠及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调整,其发病率也明显提高,甚至达到5-14%,成为一种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2]。由于GDM的临床过程复杂,对母儿危害较大,受围产医学广泛重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曾组织全球多中心、多国GDM专家前瞻性研究高血糖与妊娠不良结局,调整GDM诊断标准中血糖界值。2011年1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敲定了新的GDM诊断标准。同年12月我国采用此诊断标准并执行为行业标准。本文藉此诊断标准变化对临床病例观察浅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5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按原GDM诊断标准确诊的GDM孕妇42例为A组,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8.65±4.16岁;选取2013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分娩按照新的GDM诊断标准确诊的GDM病例12例,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28.80±4.13。两组所选病人均至少在我院产前保健检查三次,BMI

1.2 A组采用的GDM诊断标准:

①空腹血糖(FPG):两次或两次以上FPG≥5.8mmol/l,可诊断GDM。

②24-28周妊娠妇女,空腹12小时,服含葡萄糖50克的水200毫升,5分钟服完,1小时后静脉血糖≥7.8mmol/L者需行75克葡萄糖OGTT。即空腹12小时,抽空腹血糖,然后服含有75克葡萄糖的水400毫升,5分钟内服完,1小时、2小时、3小时后查静脉血糖。正常值:空腹5.6mmol/L,1小时10.3mmol/L,2小时8.6mmol/L,3小时6.7mmol/L.

有2项或2项以上超过正常则诊断GDM.

B组采用的GDM诊断标准(也是我国现行的新的行业标准)

①妊娠24-28周及以后,对所有尚未被诊断糖尿病的孕妇行75克葡萄糖OGTT。

方法:检查前3日正常体力活动、正常饮食,每日碳水化合物不少于150克,检查期间静坐。检查前1日晚餐后禁食至少8小时至次日9时前。5分钟内服完含75克葡萄糖的液体300毫升,分别抽取服糖前、服糖后1小时、服糖后2小时的静脉血,氧化酶法测定血浆葡萄糖水平。

正常值:空腹及服糖后1、2小时的血糖值分别为5.1mmol/L,10.0mmol/L, 8.5mmol/L

任何一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可诊断GDM。

②无条件定期产前检查者,妊娠24-28周首先FPG检查。FPG≥5.1mmol/L可以诊断GDM。4.4mmol/L≤FPG

1.3 方法

一经确诊为GDM,与孕妇充分沟通,告知GDM可能并发症及母儿风险。进行健康教育,指导饮食营养控制,指导孕妇适当体育运动,散步为主。控制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孕前BMI24,已系过度肥胖,孕期增重应严格控制在6-9kg。孕期监测血糖,必要时应用胰岛素治疗,力求控制血糖达满意标准和正常水平。入院及产时严密监控血糖。然后对两组GDM发病率、分娩前FPG、妊娠高血压、巨大儿、死胎、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等指标统计学对比观察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对母胎危害均较大,但依据糖尿病综合症状、体征确立诊断存在困难。许多GDM孕妇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妊娠早期中期,由于胎儿从母体获取葡萄糖增加及母体对葡萄糖利用也增加等原因,FPG反而降低10%[3]。妊娠孕妇肾糖阈下降,尿糖及单用FPG不能筛查GDM。GDM对母儿影响及程度取决于血糖控制水平,即血糖越高,出现胎儿高胰岛素血症、巨大儿、新生儿严重低血糖等风险增大,甚至不明原因胎死宫内。故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很重要。新的GDM诊断标准基于胎儿风险及结局制定,采用了更低的诊断阈值,且采用一步诊断试验,取消了GCT筛查,取消了GIGT诊断,使医务人员及孕妇均更便利。GDM诊断率及发病率提高,会导致更多孕妇纳入围生期的血糖管理干预监测行列,新诊断标准更加重视GDM患者产后6-12周的糖尿病监测[4]。综上所述,围产的工作量必明显增加,但对改善母婴结局,降低孕产妇及胎婴的患病率、病重率,进一步优化妊娠妇女及其子女的预后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慧霞 .2011年妊娠期糖尿病国际诊断标准解读【D】.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1,3(4)

篇5

长期以来,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是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作为诊断标准。而在第69届美国糖尿病学会的年会上,由美国糖尿病学会、国际糖尿病联盟与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共同组成国际专家委员会决定推荐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新指标与新手段,这一决定将对糖尿病的诊断更具有科学依据以减少误诊。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过去主要是了解3个月内糖友血糖控制水平好坏的依据,而新的独立诊断标准为糖化血红蛋白≥6 . 5时即可诊断为糖尿病。为了防止误诊,需要重复检测一次,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如症状比较明显,并且血糖水平≥11.1毫摩尔时则可不必再测而明确诊断。

这一新的独立诊断标准的确定主要考虑两方面问题:一是传统的空腹或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检测,不能完整地反应病人血糖的真实情况,因为血糖本身受昼夜饮食、运动、情绪等的影响,存在生理性的波动,另外受外伤、感染、药物等也可引起病理性的血糖波动。另外,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是近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比空腹或餐后血糖更能说明血糖的具体水平,比空腹或餐后血糖更能说明血糖的具体水平,同时精确度较高,在体内的变异性较小,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因此可以认为是评价血糖控制的金标准。这也是临床医生为什么要求糖友要每3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原因。况且,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不需要空腹,因此,世界权威糖尿病专家提出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作为新的独立诊断标准是有科学根据的。

作为糖友,为了控制血糖和预防合并症的发生,一定要每3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以便于对自己的血糖控制好坏有一定的了解,然后从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另外,对于糖化血红蛋白在5.7%~6.4%之间的空腹血糖增高或糖耐量受损等所谓的糖尿病前期的预备队员或后备军,在临床上过去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病人,在这次学术年会上更名为糖尿病风险增加种类范畴。对这类人群,虽然尚未戴上糖尿病的帽子,但是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异常或空腹血糖增高或糖耐量受损等人群,应从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管住嘴,迈开腿,戒烟限酒进行干预,并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空腹及餐后两小时血糖,才有可能摆脱糖尿病的阴影,尤其是肥胖、超重、酗酒及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人群更要警惕。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9240万糖友,而上面说到的糖尿病高危人群估计约3000万人,而且呈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定期体检与全方位的干预是十分必要的。编辑/谭明

篇6

(1)有“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症状,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浆血糖≥7.0毫摩尔/升;

随机(一天中任意时间)血浆血糖≥11.1毫摩尔/升;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小时血浆血糖≥11.1毫摩尔/升。

(2)如果没有明显症状,只要重复两次血糖化验结果均达到以上标准,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正常人空腹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如果患者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尔/升之间,称为“空腹血糖受损(IFG)”;与此类似,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之间,称为“糖耐量低减(IGT)”。这两种情况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以后很容易发展为糖尿病,将这部分人称为糖尿病的后备军。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早干预。

2型糖尿病的现状与流行趋势

1型糖尿病患病率远低于2型糖尿病。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病症状一般较为明显,不易漏诊。据资料分析,世界不同地区1型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差异甚大,以北欧国家最高,而东南亚国家则相对较低。近年来,世界各地1型糖尿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但增高速度远不及2型糖尿病。欧洲国家1型糖尿病发病率有自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趋势。1型糖尿病发病率与季节和病毒性疾病流行相一致,提示1型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中国是世界上1型糖尿病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故1型糖尿病患者的绝对例数并不少,据国内估计,目前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总数在200万~300万。

篇7

美国糖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与我国现行的诊断标准有所不同,特别是“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差别较大。我国现行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为:空腹血糖值为6.1~6.9毫摩尔/升(此项下限明显高于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值为7.8~11.1毫摩尔/升(此项与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相同),而且一般不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值。我国现行“糖尿病”诊断标准基本与美国糖尿病协会诊断标准相同(但很多时候不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值)。根据我国现行的诊断标准,2007年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调查发现,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发生率为15.5%,两者合计为25.2%。简而言之,新的调查采纳了美国标准,比中国现行标准更严格,因此把更多的人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患者,而糖尿病患病率则相差不大。

篇8

[中图分类号] R58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5(a)-0075-03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value on fasting plasma glucose,2 h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in the diagnostic of diabetes mellitus

XU Ke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Kaifeng City,Kaifeng 47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value of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2 h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2hPG)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 in the diagnostic of diabetes mellitus.Methods The FPG,2hPG and HbA1c of 19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11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mpaired fasting plasma glucose and 118 cases of healthy people was tested.The test outcomes and the positive rate and misdiagnosed rate of diabetes mellitus was analyzed.Results The FPG,2hPG and HbA1c in the group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roup of healthy people 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Diabetes mellitus;Fasting plasma glucose;2 h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Glycosylated hemoglobin;Joint detection

糖尿病是全世界流行的一种代谢性疾病[1],随着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2]及肥胖人口的增加,我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3]。空腹血糖受损是糖尿病发生的过渡阶段,这部分人已经存在胰岛索和葡萄糖调节异常[4]。本研究通过对2型糖尿病确诊者、空腹血糖受损者及健康者血液中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各项诊断指标诊断糖尿病的确诊率、漏诊率分析,以探讨三者及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受损者的筛查和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5],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本院内分泌科首次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198例患者为2型糖尿病组,其中,男性96例,女性102例,年龄39~68岁,均为首次发现糖尿病,未有任何治疗史。

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选取同期本院体检科健康体检者中FPG为6.11~6.99 mmol/L,2hPG≤7.8 mmol/L的110例患者为空腹血糖受损组,其中,男性56例,女性54例,年龄40~65岁。

选取本院体检科118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54例,女性64例,年龄40~65岁,均口服糖耐量(OGTT)试验正常,心电图、彩超、血液、体液各项常规指标正常。

1.2 标本处理

各组对象均空腹8 h后,早晨用普通生化管和EDTA-K2抗凝采血管分别采集空腹血液3 ml和2 ml,混匀后立即送检,进行FPG和HbA1c检测。各组对象在抽取空腹血液后5 min内,口服75 g葡萄糖溶液250 ml,并在口服第一口时开始计时,2 h后采用普通生化管抽取餐后血液3 ml,立即送检,进行2hPG检测。上述空腹及餐后2 h普通生化管采集的血液均3000 r/min(离心半径:15 cm)离心10 min,检测血清中的血糖浓度。EDTA-K2抗凝采血管采集的血液混匀后,立即上机测定血液中HbA1c的浓度。所有标本在收到标本后2 h内检测完毕。

1.3 方法

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FPG及2hPG,试剂为北京九强金斯尔试剂套盒,仪器采用贝克曼库尔特AU6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标准品为朗道多项目复合标准血清,质控为朗道多项目复合质控血清,按仪器、试剂说明操作。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HbA1c,仪器为美国Bio-Rad Variant Ⅱ HbA1c分析仪,试剂为进口原装配套试剂,标准品为原装配套标准品,质控为进口原装质控,按仪器、试剂说明操作。

1.4 结果判断标准

FPG≥7.0 mmol/L、2hPG≥11.1 mmol/L、HbA1c≥6.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FPG、2hPG、HbA1c的比较

2型糖尿病组的FPG、2hPG及HbA1c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受损组的FPG及HbA1c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PG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3组FPG、2hPG、HbA1c的比较(x±s)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不同标准诊断糖尿病的确诊率和漏诊率的比较

2型糖尿病组中FPG≥7.0 mmol/L者95例,以此为诊断标准,确诊率为48.0%,漏诊率为52.0%;2hPG≥11.1 mmol/L者181例,以此为诊断标准,确诊率为91.4%,漏诊率为8.6%;HbA1c≥6.5%者178例,以此作为诊断标准,确诊率为89.9%,漏诊率为10.1%;FPG≥7.0 mmol/L、2hPG≥11.1 mmol/L、HbA1c≥6.5%三项指标联合,以任一指标达到可诊断糖尿病195例,其确诊率为98.5%,漏诊率为1.5%。三者联合检测诊断糖尿病的确诊率明显高于其他任一诊断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FPG、2hPG、HbA1c三个指标作为单独诊断标准,2hPG、HbA1c的确诊率、漏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PG、HbA1c两者的确诊率均明显高于FPG,漏诊率明显低于F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不同标准诊断糖尿病的确诊率和漏诊率的比较(%)

与FPG≥7.0 mmol/L诊断标准比较,*P<0.05

3 讨论

糖尿病的警钟已经在全世界鸣响,其患病率逐年增高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而我国糖尿病发病率目前已达9.7%,位居世界第一[6]。空腹血糖受损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患病率已达15.5%,若不在此阶段干预,将进展到2型糖尿病[7]。许多糖尿病患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并不明显[8],那么探讨简便易行的糖尿病筛查方法和诊断标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提高生活质量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十分必要。

FPG在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推荐FPG≥7.0 mmol/L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沿用至今,也是我国首选、最常用的糖尿病筛查和诊断指标,但其灵敏度较低[9]。本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组、空腹血糖受损组的FPG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hPG在诊断糖尿病中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了大家的重视和肯定,2hPG≥11.1 mmol/L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合适截点,也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有关报道表明2hPG检验结果比FPG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更灵敏和准确[11]。本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组的2hPG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肯定了其对于糖尿病的诊断价值。空腹血糖受损组的2hPG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2型糖尿病组中,198例患者中2hPG≥11.1 mmol/L者181例,确诊率高达91.4%,漏诊率低至8.6%,与FPG这个诊断指标的48.0%确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HbA1c是血中葡萄糖与血红蛋白游离氨基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的产物,反映检测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12],现方法标准化,结果准确,且不受是否进食、运动等的影响,体内变异率小,随时可检测[13],受到医师和患者的欢迎。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添加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4],可见其在糖尿病诊断中的重要价值。本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组和空腹血糖受损组的HbA1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组198例患者中,HbA1c≥6.5%者178例,确诊率高达89.9%,漏诊率低至10.1%,和2hPG的确诊率相仿,明显高于FPG的确诊率(48.0%),作为糖尿病血糖监测的有效指标,显示出该指标在糖尿病的筛查、诊断及糖尿病风险评估中的重要意义[15]。

本研究2型糖尿病组198例患者中,采用FPG、2hPG及HbA1c三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糖尿病(满足任一指标即确诊),195例确诊为糖尿病,确诊率高达98.5%,高于FPG、2hPG、HbA1c任一单独指标的确诊率,减低漏诊率至1.5%。上述三项诊断指标,根据自身的特点,能够相互补充,弥补不足,联合检测能进一步提高糖尿病的检出率,有助于临床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漏诊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在糖尿病的筛查、诊断和风险评估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洁,林琳,陈文贵,等.基于UPLC-oaTOF-MS的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代谢组学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29(11):2171-2173.

[2]郭磊.糖尿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9,21(2):48-50.

[3]王龙凤,朱国红.国内糖尿病护理专科门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7):3439-3441.

[4]牛鉴庭.二甲双胍干预治疗空腹血糖受损106例临床报道[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9):247-248.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Part 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C].Geneva,1999.

[6]范慧.现代糖尿病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个体化治疗――写在联合国糖尿病日前夕[J].首都医药,2012,19(21):42.

[7]Yang W,Lu J,Weng J,et a1.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8]石安平,张强,李戬,等.空腹血糖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检测在常规体检中的对比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17(11):1005-1006.

[9]Wahl PW,Savage PJ,Psaty BM,et al.Diabetes in older adults:comparison of 1997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with 1985 WHO classification[J].Lancet,1998,352(9133):1012-1015.

[10]余春芳,葛军,李静怡,等.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用于早期筛查糖尿病的意义[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 27(5):390-392.

[11]廖远泉,朱大武,王玲玲.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测定诊断糖尿病临床价值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9):1021-1022.

[12]包玉倩.糖化血红蛋白临床应用解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3,5(1):11-14.

[13]樊华英,成兴波,陆轶群,等.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受损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3, 21(8):689-691.

[14]American Diabet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0[J].Diabetes Care,2010,33(Suppl 1):S11-61.

篇9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即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组织对胰岛素生理作用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主要是指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生物学效应的反应性下降或缺失而导致的相关病理变化和表现,现泛指胰岛素在周的早期围组织摄取和清除葡萄糖的作用减低。笔者自2011年以来在基础治疗以外,应用健脾化痰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内门诊或住院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患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45~69岁。病程2~10年。

1.2诊断标准

1.2.1糖尿病诊断标准 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脾虚痰滞证的诊断标准,即主证:胸脘痞闷,食少纳呆,神疲乏力,周体困重;次证:少气懒言,口渴不欲饮,口中黏腻或有甜味;舌脉:舌体胖大有齿痕,苔厚腻,脉虚弱无力。具备主证2项,或主证1项加次证2项,参照舌脉即可诊断。

1.2.2胰岛素抵抗诊断标准 参考《胰岛素抵抗综合症》[3]中相关内容制定:即符合以上糖尿病诊断标准,对胰岛素治疗不敏感,血清空腹胰岛素浓度正常或增高者。

1.3纳入标准 凡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者。排除标准:①经确诊为1型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②存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③年龄在70岁,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④有严重心、肝、肾等大血管或微血管并发症或合并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存在精神问题患者;⑤凡不符合纳入标准,资料来源不全的患者。

1.4方法 在基础治疗(非药物治疗,如戒烟、限酒、运动、低盐低脂低糖、良好生活习惯等)加上健脾化痰祛浊法,予黄芪30 g,白术、茯苓各15 g,葛根、丹参、鸡内金、藿香、佩兰、黄柏各12 g,苍术9 g,砂仁6 g,薏苡仁21 g,鸡血藤30 g。1剂/d,水煎分2次服。治疗12 w后观察疗效。

2治疗结果

4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40例患者治疗前平均空腹血糖(10.01±1.39)mmol/L,治疗后降至(6.10±1.10)mmol/L,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平均餐后血糖治疗前(15.97±3.97)mmol/l,与治疗后(7.37±2.83)mmol/L比较也有明显降低;平均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治疗前(32.33±5.93)mmol/L,治疗后降至(17.93±4.17)mmol/L,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的降低。

3体会

研究IR机理,总属过食肥甘厚腻,醇酒炙焯,困遏脾土,脾主运化功能失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水谷不归正化,湿浊内生,气机阻滞,久则成消渴之病。病源于湿浊阻滞,而非阴虚,治当芳香化浊,宣化祛湿,俾湿去则脾旺,水精四布,消渴自止。治疗上以健脾益气治其本,既可化痰除湿,又可防痰湿再生,从根本上杜绝生痰之源。其次应注重行气,因"痰随气消"加入行气之品可增强化痰之力,另外,痰湿易阻滞经脉致血行不畅而形成瘀血,致痰瘀互结,胶着不化,因此痰湿夹瘀者可适当加入活血祛瘀之品,增强祛痰化浊之力。再者痰湿阻滞日久湿热内蕴,必要时配以清热药。痰湿还会引起其他变证或与其他病耶兼夹致病,因此要兼顾调理其他脏腑功能,同时要辨证施治。

总之,痰湿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在健脾除湿化痰的基础上,兼顾行气、活血、清热及调理其他脏腑功能等治法,方能得到良效。

参考文献:

篇10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因此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但是可以控制。一些早期或较轻的糖尿病患者是在一定诱因下(如高热量食品的摄入、感染、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等)才被发现或诊断,当这些诱因被解除后,血糖可以恢复正常。一些早期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比较肥胖的患者,经过早期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并坚持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随着体重的明显下降,即使停用降糖药物,血糖有的也可以恢复正常。但这并不等于糖尿病已经被治好了,相反,当这些诱因再次出现,或随着年龄的增加,胰岛细胞功能逐渐减退,糖尿病还会卷土重来。

为什么有些糖尿病患者没有症状?

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有明显的症状,其原因是:(1)血糖高到一定水平才出现糖尿病症状。有人发现,只有在血糖高于15.0毫摩尔/升并持续一段时间的情况下,临床上才出现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可是诊断糖尿病的血糖标准要远低于此值。(2)对高血糖的反应不敏感。有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可能对高血糖不那么敏感,虽然血糖已很高,临床上还没有什么感觉。如有些人肾糖阈升高,都已是糖尿病患者却因尿糖不多,而没有什么感觉。(3)缺乏糖尿病知识。有些人对糖尿病一无所知,虽然已有“三多一少”症状却没有认识到,还以为是“能吃能喝身体好”,“有钱难买老来瘦”。这些情况很容易漏诊,以至贻误病情。

没有糖尿病症状

要不要治疗?

有的患者认为没有糖尿病症状就不需要治疗了,这个观念是非常错误的。目前的治疗目标已不仅仅是为了消除糖尿病的症状,而是尽可能让患者的血糖接近正常,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所以,应及时早期诊断糖尿病。

很多患者全凭着自己的感觉来监测血糖,但一测血糖却很高。要把感觉和平时的监测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血糖水平。

什么是血糖增高阶段?

指血糖已经升高,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血糖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情况。主要包括3种情况:(1)空腹血糖受损。英文代号为IFG,是指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但又不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尔/升之间。同时餐后2小时血糖也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2)餐后血糖受损。是指餐后半小时、1小时血糖升高,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正常和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的状况,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之间。(3)糖耐量受损。又称糖耐量减低,英文代号IGT。糖耐量试验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但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