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2 05:45: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情况来说,其是一个多元化、开放的社会。对此,就需要我们在制定教学方法时能够良好的根据这种特点,而通过实验性的方式更好的适应我国目前社会的需要。对于我国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中所开展的艺术课程来说,通常都分为素描、工具材料以及色彩方面的应用,对于这三者来说,其不但是一个整体,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也需要我们能够把握这三者的关系以及特点,从而更好的开展素描教学。
1.技术形式的探索
对于任何一种形式观念的素描来说,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媒介载体图形,比如立体还是平面、有色还是无色等等。而我们要想使画作能够具有更强的空间感以及立体感,就需要能够具有良好的知识以及技术,对于素描作品的构图方面来说,形体和空间以及掌握好画面整体感,控制好点、线、面十分重要,处理好影调(如对黑、白、灰的明暗进行处理),要正确地运用解剖知识和透视规律,就应该通过在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中区别对待,从而完成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描述,并尽可能的通过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对形体进行表达。而要想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素描教学的过程中一开始就重视对其强化训练。
2.造型理念的观念造型
是我们开展素描教学的重要基础,而对于造型理念的教学方面,则由于不同学生特点的不同而需要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并最终形成一个更适合我们教学的方案,而这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实际以及借鉴我国以及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则具有较大的关联。而在发现学生自我的方面,也需要能够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加深对于前人艺术作品的认同和鉴赏。对此,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素描教学的过程能够更好的开创艺术之门,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不同艺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更好的对于素描的新观念、新方式进行理解,从而更好的在心中形成不同优秀作品的空间、体积、量感等重要的因素,并能够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对于不同方向的流派进行比对,从而能够在心中产生不同的艺术共鸣,且户使得自身对于素描的个性创造能力以及人文精神也能够在对素描艺术寻觅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3.运用素描语言
在素描抽象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对学生对于形式语言的感悟能力进行培养。对于素描艺术来说,其是由点、线、面以及结构等一系列元素组合而成的,不但能够组成抽象艺术,同时也能够组成具象艺术。而对于现今社会的艺术氛围来说,抽象艺术的方式更能够对现代人神秘、难以描述等精神视觉进行表现。对此,就需要教师能够联系这种情况,在实际素描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向其中加入抽象的训练内容,则能够较好的对学生自身心理情绪的表现力以及对于素描基本元素的感悟能力进行加强,从而将点、线、面等等元素都能够以具象的方式融入到微观的元素方面,再通过微观元素的顿悟下进行再一次的整合,并最终形成具有意味的抽象图式。
4.发挥素描工具材料潜能
对于我国目前的素描教学来说,对于学生素描材质方面的表现意识来说通常都采取了很大的忽略,在以往教学的过程中,单纯铅笔加纸的方式虽然能够在课堂上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保持一定的步伐,但是对于学生丰富、多样性的学习来说却是不利的,会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无聊。而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能够更好的安排材料以及工具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帮助他们以制造独特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于不同材质所具有的美感情况以及视觉效果进行全面的表达,并适当的根据情况向其中加入有色材质以及新型工具,从而在最大程度拓展素描表现力、丰富素描语言的同时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形成对于素描课程的良好学习兴趣。对此,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实验性的原则,来适当的鼓励学生能够对素描过程中新材料进行应用以及比较,从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来寻找到更加适合自身主观情感表达的方式,并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如油画、国画等要点以及核心在素描的方式方法方面进行全面的渗透。
(二)素描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在对待艺术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加强思维的独特性,也就是说创作必须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要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具有社会价值的理论以及观点,是教育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艺术设计发展趋势来说,其也向我国传统的美术思维方式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对此,只有我们在素描教学的过程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够更好地提升美术课程实际教学的教学质量。而要想达成这一目的,就需要我们能够更加注重素描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我国目前高校的素描创造性思维培养方面,则主要具有以下几点:
1.形的动感创意
在素描造型方面,其主要包括态动感和笔意动感形态动感主要来自某些形状给人的心理带来的动态暗示。其中,笔意动感是通过作者笔触的方式更好的为观察者带来一种视觉方面的感受,而动感则能够为人们在观察作品时能够感到一种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2.发散思维培养
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及发散性的思维能力,这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素描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多因素、全方位的,而其由于这种不羁的特点也能够在学生实际创作的过程中带给他意想不到的创作灵感。对此,就需要教师学生能够在艺术设计素描的过程中更好地教育和启发学生,以加强学生的这种发散性思维。3.将具象转为抽象素描教学之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将具象的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思维,即具象转为抽象。而将人们抽象之中的形象用具象来表达对学生进行启发训练,而再将具象的形象抽象化,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现代艺术中艺术家们惯用的手法。在素描教学中,这种训练的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中大有裨益。
4.改变逻辑关系
使用某种特殊的方式来改变人们正常的思维逻辑,就必然使人产生某种诧异,或者在人们思维中产生某种陌生感。采用改变逻辑关系的教学方式在高校素描教学中能够取得创造性的效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这种素描基础训练,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加强了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发散思维,实践证明它是科学的、创新的教学新模式,并且获得了全新的教学效果。
2民办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
2.1评价信息的收集
评价信息的收集为了保证客观公正,全面的特点,需要对手机的信息进行严谨的计划和周密的安排。参测者必须做到公正,不加任何私人感情给出最为客观的评价。在规定的时间,组织评价信息收集的开展。利用较为有效的手段进行收集,以学生为例,可采学生集中程度比较高的时间段开展或者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平台进行问卷评价,减少学生的顾虑,以利评价信息的收集工作顺利开展。同事同行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听取评价对象的课程汇报和综合教学成绩来对教学质量给予评价。各级领导需要按照规定听取平江对象教师的课程,并给出相应评价。通过三个层级,三个评价主体的不同观察角度,对评价对象教师形成相应的意见,进行计算和总结。
2.2对评价进行计算和等级区分
通过相应计算,注意要对一些特殊信息进行甄选和鉴别来调整计算和整理数据,比如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不同工作年龄、教学任务的性质不同等等。形成四个等级的划分,既优、良、中、差。由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往往具有倾向性,所以需要进行同类教师在不同院系进行排序去百分之十五为优秀,最后百分之五的为差,中间的良好或者一般。
2.3反馈到评价对象
教学质量的评价的主要的目的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并找出问题和不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正。所以评价的结果必须及时反馈给教师,提出纠正和改正的意见,以便以后的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反馈结果可包括评价的成绩、评价的级别和评价建议等,其中评价建议可开诚布公的说出问题和不足,并鼓励和肯定评价中优秀的部分,以便推广和汇报。
我国高校目前主要由各校自行评估,也就是将专家(领导)评估作为主要形式。专家(领导)或同行虽然评估能力较强,但由于种种原因,也可能对评估产生负面的影响。
1.1.1专业局限性专家听课时数有限,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了解不够全面,同时督导组的教师毕竟受其专业学科领域的限制,不可能对所评估的每门课都熟悉,不可能对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的正确与否、知识的前沿性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估。
1.1.2心理因素影响评佑首先专家有可能对符合自己教学风格、思维模式的教师给予高于实际值的评估;其次还可能出现功利主义的评估,评估者似乎认为自己有决定被评估者命运的权力。若评估者再滥用这种权力,就会人为地严重影响评估的结果。
1.2学生评教的不稳定性
1.2.1态度因素如果学生未能认识到“学生评教”是教学环节的组成部分和自身权利,对“学生评教”活动持“无所谓”的态度,就会把实施“学生评教”活动的各种调查工作看作是与己无关的事情,导致出现不能认真、客观地评价的现象,这样自然会影响评价结果。
1.2.2专业因素理科学生相比文科学生而言对同一教师的评价结果可能会更好。相比之下,理科学生更善于理性思维及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强,对方法与技能的掌握要求更高,这最终导致对教师的逻辑性关注更多。
1.2.3兴趣因素学生对所学课程感兴趣,就会对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予以很高评;反之,如果学生对所学课程没有兴趣或兴趣不大,即使教师上课质量再好,学生给予的评价也可能偏低。
1.2.4成绩因素目前,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不愿努力学习的心态,对所学专业等知识存在明显的功利心态,一些大学生甚至希望混过这几年。因此,就存在着“不抓出勤、不抓补考”的教师成为了“评价最高的教师”之一。而对于那些“抓出勤、抓补考”或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学生尤其是那些不爱学习的,或考试未通过的,可能出于报复心理而使评价偏低。这种现象在学风比较差的学校经常出现。
2建议
二、高校教育情感教学的实施
1.控制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人生观的树立等,是通过情感体验而实现的,因此学生对教师情感方面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教师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带着正性情感进行教学,这些正能量会感染学生,使课堂气氛便会变的愉悦。相反,若教师带着负面情绪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极大的压抑。因此,为使学生能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投入到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情感交融的氛围,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倾注其情感,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待一些问题,将情感倾注于教学过程的细节中。(1)尊重。教师在教学中需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正视、尊重学生由于生源地和学习能力不同而带来的学习水平差异。教师对应为学生提供求知的安全感,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2)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该启发学生依靠自己来解决问题,针对具体问题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收获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激发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产生了兴趣,学习才会由被动变主动。(3)赏识。为使学生能在心理上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教师应对于独立思考能力强、具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帮助分析问题。伯令纳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4)批评。教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应善意的指出和纠正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对于屡禁不止的现象批评教育是一种必然的手段。
3.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能激发学生进行合作教学的兴趣。因此,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灌注情感,在课堂外也应创造机会多和学生沟通,利用QQ、微信、E-mail等方式加强师生交流,增进了师生情感。
4.学生间互动高校教育的特点使得学生需要大量的课余时间的学习,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也非常重要,作为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布置一些阶段性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方式协作完成,提交相应的成果或报告,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评选或答辩,给予一定的成绩或奖励。这样一种学生间相互监督、协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间相互激励、相互竞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解决高校足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教学实施改革的对策
(一)实施新型的足球教学模式
当前高校足球运动在其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较为单一,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本身的感受,对当前的足球教学形式实施有效的改革。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在其素质教育体制上改革和体制创新的过程中,我国对高校足球教学课程上的改革主要现在对足球教学体制上的变革。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一部分高校已经取消足球教学课程,尽管可以让学生通过其本身的兴趣去自主选择相应的课程,但是因为足球方面的教学课程并不是依照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与学生正处在的实际生活环境来实施教学形式的调整,而只是单纯依照传统形式来教学,对足球的运动技术仍然是老一套,缺乏创新精神,使得高校体育教学体制并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全校师生需要积极投入到足球运动当中,全面发展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
(二)足球教学需要充分注重趣味性和对身体的锻炼
提升高校足球教学的工作质量,对高校足球的课程实施科学准确的指引,充分培养学生强烈的体育运动精神。从高校体育教学进程来看,体育运动可以将人的身体与心理达到一种完美结合,这其中主要涵盖了:教学目标、足球知识、教学动机、足球技能训练、教学的实际需求、足球教学理念以及学生思维模式的有效培养等方面。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是要对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实施有效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足球运动意识是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更能培养出学生强烈的体育竞技意识。所以说,当前高校足球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注重足球本身所具备的锻炼功能以及其中的趣味性,因为高校学生的年龄段还处于爱动和爱玩的时期,喜欢探索新生事物,针对高校中足球的教学方式实施较为深入的改革和创新,让高校足球教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充实、丰富和精彩,以此来提升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热爱,让学生在教学中对足球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足球是一种较为全面、有益且简捷的一种体育活动。在以后的发展历程中,学生如果不具备强健的身体与坚持长期锻炼的体育意识,则其本身的发展就会慢慢被社会淘汰,从这个角度出发,把体育运动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关联,可以使学生拥有热爱体育运动的体育理念。
1.1.1建立了校、院两级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是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监控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提高地方高校反馈信息的质量和来源的真实性,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院级学生教学信息员以班级为单位评选,每班1名,一般由学习委员担任。校级学生教学信息员以学院为单位,每学院1名。学生教学信息员两级管理制度的制定,有利于教育教学信息的反馈和整改。
1.1.2制定了学生教学信息员的聘任条件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学习成绩、品行、服务意识、工作能力决定着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运行效果,是其监控能力得以发挥的保障。学校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学生教学信息员的聘任进行了严格规定和把关审核,并规定学生教学信息员每年补评1次,学生毕业时自动解聘。
1.1.3确定了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工作职责和激励制度学校确定了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四个方面工作职责。一是作教学管理部门、教学服务部门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负有责任心的收集、汇总、反馈信息;二是及时反馈关于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风状况、教学条件的问题;三是及时汇报教学突发问题;四是协助做好教育教学监控和评价工作。学生教学信息员实行物质和精神并重的奖励机制,物质是以劳务费用发放,精神奖励是以“优秀教学信息员”评选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1.1.4规定了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工作方式学校确定了反馈会议和日汇报制度两种主要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方式,明确了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常态化监控的作用。定期召开“学生教学信息员”会议,规定学校每学期不少于1次,学院每学期不少于2次(分为期中和期末各1次)。学生教学信息员填写《宿州学院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表》反馈教育教学中问题。建立校、院两级学生教学信息员QQ交流群,信息员实时反馈、实时汇报。
1.1.5明确了信息反馈的项目为使地方高校教育教学问题的反馈有的放矢,学校将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分为两个大项目即教学与管理、学风状况。其中教学与管理分为5个二级项目(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其他)。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是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为学生提供了表达意见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维权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强了学校和各教学单位的沟通和联系。
1.1.6创建了多部门联动机制的网络化创建学生教学信息员QQ交流群,成员包括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处、后勤公司、图书馆、学生处、团委、保卫处等教育教学的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和校级学生教学信息员,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解决,形成了多部门联动机制的网络化。
1.2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成效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经过几年的运行,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形成了长效的运行机制。一是形成了立体化的学生信息员制度的监控网络。学校通过会议的召开、QQ群的创建、校园网络的建设,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对学校教育质量的长效监控机制。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推动了学校反馈与调控机制逐步发展,保障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是提高了反馈问题整改的及时性。学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突出了网络化,建立了QQ交流群,有利于及时反馈问题和汇报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创建多部门联动机制的网络化,克服了学生教学信息员闭塞滞后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三是及时解决了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教学信息员每学年反馈问题近千条,90%左右基本都能得到解决。此外,学生教学信息员的反馈信息能及时反映学校高速发展过程,存在的矛盾问题,以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收集学生教学信息员会议反馈的问题为例,反馈问题总数为202条,反映突出的问题集中在教学条件方面,这和学校近些年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反映出了教学条件和教学规模之间的矛盾。这为学校的发展决策提供了可靠、真实的信息,有利于学校又快又好地发展。
2完善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建议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施可以实现教学信息126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0卷在师生间的接受、加工、传递,突出了学生的教育主体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民主意识。但也要认识到教学信息员制度还处于初始阶段,还需进一步完善。
2.1深化制度的理论研究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是一种有利于教育质量管理监控的新生环节,系统化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操作系统。地方高校要改革学生教学信息员的激励机制,突出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学生教学信息员的理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2.2强化现代通信技术的运用地方高校应突出现代通讯技术在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合理利用QQ群、微信、微博等平台并结合网站、电子邮箱、电话、回信、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搭建学生反馈信息、部门处理问题的平台,提高反馈信息的质量和实效性,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克服闭环滞后的问题,确保学生信息员制度的高效运行。
2.1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共识地方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对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不良情绪。通过强化宣传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甄别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广大师生明确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他的实施有利于教学水平、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对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正确认识的共识。
二、教学方式的灵活化
高校经济类专业的教学容易导致教师形成绝对的课堂权威,而纯粹的板书式教学又很难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适当的板书必不可少,但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能使学生积极地跟上课堂的步伐,积极参与思考,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1.案例教学法。经济学课程很多方面是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联系的,单纯模型、方法的讲解,会使得课堂变得沉闷乏味,脱离实际,也缺乏实用性。其实,经济类专业有大量的实际案例可供研判,在课堂上适量使用案例,不仅使得课堂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大为提高,还能充分引发学生对问题与解决方式的积极反思,形成教学的双向互动。就案例而言,可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案例模型化,便于教学与理解,一方面可以做到理论和实践相联系,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与理解记忆,同时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到实际应用层面表明该学科的价值;另一方面,案例也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的结合,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
2.实践操作法。经济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可以通过学生切身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布置某一个具体问题,如牌照发放模式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分析、家户住房购买的因素分析等。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思路、问题解决模型,制作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完成实验报告等。实践操作法就是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安排实验或开展社会调查与统计,自己控制实验的变量与因素,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也利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体现课程的实践价值,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学习。
3.学生讲课、师生点评法。往往教师在课堂上的观点会形成绝对的权威,学生的思考和发问都受到了主客观上的抑制。在教师讲授为主的情况下,辅之学生讲课、师生点评的授课思路,有时会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安排适当的话题,不宜过难,但也不应太容易,以期学生在通过思考、查阅、研究一定的资料的基础上能够掌握和便于讲解。其次,话题范围不宜过宽,以便学生作深入的学习。除主讲的学生外,其他学生亦需要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的学习,以便提出问题。最后,教师主持、学生讲课,并组织学生对所讲内容进行提问、辩论,主讲学生予以解答,教师做最后点评并对话题知识进行梳理、纠错。这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课前导读,激励学生自主提前学习。另一方面,其他学生结合自己所预习的内容会对所授课题进行细致思考,由于学生讲课的权威性程度较低,学生们会涌跃的提问。此外,根据自身情况对问题的解答和辩论会加深同学们对该知识的理解,就这使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
三、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考核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多数学校采取的都是传统闭卷考试的办法,重视理论、轻实践,而且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如此导致的后果是很多学生平时懒惰,期末突击学习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真正地学习知识,更不用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了。因此,单一化的考核结果并不能体现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应当丰富考核的形式。
1.考与教要相辅相成。传统教学的做法是在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划定考试范围、给出考试题型,然后学生就依赖于此范围,猜测考试题目,然后死记硬背、突击学习,最后拿到理想的分数。这种模式很难区分平时认真努力的学生,在另一种程度上也鼓励了学生的不良学习方式。将教学与考试统一的做法就能避免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靠突击的做法,也能反应一个学生的平时功课有没有做扎实,督促学生回到正轨。然而,如何能够将庞杂的教学内容全面地反映在考核中,对老师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2.重视平时的考核、常规考核和期末双拳出击。一般教学思路都是看重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把期末成绩的权重放到最大,平时的表现基本上流于形式。这种“一门课一锤定音”的考核模式一方面会使课堂变得松散,学生以各种借口逃避上课,对老师上课的信心是一种打击,老师的教学质量就会下降,如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一次表现评价其整个学习过程,难免以偏概全。因此,应该重视平时常规性考核,而不让其成为形式。平时考核可以有多种方式,最终,由教师打分并按一定的权重计入该课程考核的总成绩中。
3.进一步加强考核模式的多样化。目前,中国很多教师主要看重试卷考核的方式,认为此种方式能直观、公平地测出学生的能力水平。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教师划定范围、题目等,学生死记硬背、作弊等亦能得到较高的分数,打击认真好学的学生积极性,并很难区分出是否是优秀的学生。增加平时的小测试就很能较公正、全面且真实地体现一个学生态度端正以及认真与否,在问题的研究上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平时的小测验和作业是需要公开的,因此,能够增加信息的流动与披露,提升公平性。一般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内容可以有如下几种,一是安排学生阅读课程文献,让学生写出评论;二是就某一个特定的观点,对其模型、结论进行学习、研究,据此写出研究报告或文献综述;三是就一个具体的问题让同学们组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提交实验报告;最后是安排一个命题让学生在通过自己搜集文献与数据、学习研究之后就该问题进行讲解阐述,然后师生点评等。
(一)对声乐教学理论研究不足
众所周知,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同样,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也离不开声乐教育理论的指导。但我国现阶段关于声乐教育的专业书籍还比较少,没有系统的、科学的、深入的研究课题,没有形成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就不利于更好地指导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因此,只有先形成先进的、科学的声乐学习理论,才能更好地实现声乐教育的目标,再运用具体的实践活动检验和丰富理论知识,使理论继续为实践活动服务。这是检验真理,也是指导实践的理想状态,久而久之,理论会更完善,实践也能得到更好的指导。
(二)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方面存在问题
1.声乐教学课程安排不科学,内容形式呈现单一性声乐学科与我国其他新兴学科一样,缺乏更丰富的实践活动,声乐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依旧照本宣科,死板地将书本上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内容晦涩难懂,枯燥乏味,违背了开设这一学科的初衷。
2.课程设置随意且单一,缺乏材由于缺乏一本被普遍认可的使用教材,因此,声乐教学没有一个规范的教材指导,各个学校也是自选教材或者由教师自编教材,这就使得声乐教学不能在某种意义上得到统一和同步,而是成为相对较为随意的一个学科,这不利于各个高校间教学经验的分享,不利于声乐教学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授课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只能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模仿一些在声乐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名人,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们“同类化”和“外在化”,只能学到名人的表象,不能得其精髓。
(三)声乐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声乐课程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内容广泛、所涉猎的范围大等,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乐教师除了要掌握教学所必需的歌唱技能,还要有丰富的声乐实践经验,不能总是纸上谈兵,要具有扎实的声乐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不乏优秀的专业教师,也有一部分人只是敷衍了事,毫无责任心。
(四)不能因材施教
目前的声乐教学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声乐基础不同,对声乐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不能“一刀切”,不能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一套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对学生有全方面的了解,包括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个性特征等,进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因跟不上课程节奏而丧失学习兴趣。
二、改进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完善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体系
要想更好地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建立和完善一个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非常重要。有了明确的教育体系,才能明确声乐教学的目标,实现培养优秀声乐人才的计划,达到促进声乐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可能走弯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真对待,及早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可以借鉴他国声乐教学的优秀方法和手段,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传统声乐教学一路向前,走出自己的特色。
(二)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任何科目的教学都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息息相关,只有科学的、先进的声乐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学生的声乐素养。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应该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常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类型和声部的定位。其次,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并结合声乐歌唱实际,要求学生按时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于好的、美的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主动性。
(三)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教师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完成声乐教学的重要前提。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需要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并能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活动。二是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技巧的培训,引导学生投入到声乐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可以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也能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而推动声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所以,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深造,坚持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掌握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声乐教育的整体水平。
同其他运动项目一样,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同样是包括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体育舞蹈它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教材的选用是否合适、包含内容是否全面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关键作用,因此,所选教材需要同时包含体育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具体的编排步骤。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如今许多高校所选用的体育舞蹈教材大部分都只是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介绍,缺乏对舞蹈动作以及舞蹈编排的详细讲解。
2.教学设施的制约。
体育舞蹈由于其项目特点的特殊,使其对教学设施也有一定的要求。它属于舞蹈类项目,因此,需要有正规的舞蹈教室以及良好的音响设备,教学设施是否完备也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的影响,高校学生越来越多,导致室内体育场地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可以讲,教学设施的制约也是影响体育舞蹈课程在大学校园中广泛开展的一大影响因素。
3.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手段。
通过调查发现,现如今许多高校体育舞蹈的考核评价仍然是以期末考为标准,通常将期末考分为理论考与术科考两部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测试。但是这种以期末一次考试来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会导致学生考前压力过大,也会使得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与训练。并且一些平时学习训练认真的学生,可能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没有发挥好,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肯定,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1.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现如今,体育舞蹈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不够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因此,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了体育舞蹈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高校应该尽可能地聘请一些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对于从其他项目学科兼任而来的体育舞蹈教师也应该加强对其的培训力度,以期培养出一批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首先,作为一名体育舞蹈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传授学生准确的技能以及最新理论知识。然后,教师还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实施,体育舞蹈教师也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制定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
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理念的指导下,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制定上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编排与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教材,并且要随着学生对体育舞蹈掌握程度的逐渐加深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总而言之,教学内容应该包含理论知识、教师示范、图片展示以及视频教学等,应具有全面性与多样性。
3.努力提高学生的舞蹈意识。
(1)加强学生对整体动作的理解。学生是否能够对整体动作有个完全的理解,是其能否正确运用技术动作来表现舞蹈美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同时还需要教会学生领悟技术动作中所蕴含的寓意,让学生在重复的练习中领悟动作间的一些衔接技巧。不同体育舞蹈舞种的风格都不尽相同,但是无论是何种舞蹈的舞蹈风格、配乐等多个方面都体现出了一些民族特色。(2)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毋庸置疑,体育舞蹈具有丰富的健身价值,通过体育舞蹈训练,练习者协调性、柔韧性、平衡性等多个方面都能够得到改善。不管是进行体育舞蹈的单个动作练习还是组合动作练习,形式多样的舞蹈动作都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全身进行运动。体育舞蹈优美的动作再与优美的配乐相结合,使得体育舞蹈具有艺术美。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感受到这种艺术美,让自己的情感与舞蹈动作相融合,便也是学生体育舞蹈意识的重要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教学资源,创造有利于学生构建意义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协作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最终通过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由此可见,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帮助学习者形成新知识意义的构建过程,而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是有效实现这种意义构建的关键。案例教学虽然比构建主义出现的早,但它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相一致,故近几十年来被广泛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形式模拟或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情境中,并组织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讨论和交流,从而理解和构建某些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可分为引入案例、分组讨论、课堂案例分析、效果评价四个基本环节。引入案例就是教师围绕当前学习主题的要求运用案例来创建一定的问题情境,其中包含了某些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方法。引入的案例应着眼于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提供带有启发性的内容,激发学生完成课程任务的兴趣。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分析和思考案例的基本信息,设身处地进入案例所呈现的情境,生产自己的认识,形成独立见解。分组讨论中,学生相互之间交流,相互启发,加深各自的理解,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观点纷呈的案例讨论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获得对当前所讨论案例较为丰富且全面的理解。课堂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教师可以提供一个能够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案例的脚手架,包括模型、揭示或线索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独立地去思考、去探索以便找到合理的结论或找出充分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探索起始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沿着分析案例、理解案例、做出推理、形成认识的构建路径攀升。对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分析和理解案例的能力、对小组协作讨论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案例的理解和知识的形成。从上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案。案例教学非常重视情境对问题认识的作用,通过创造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身处地进入问题所呈现的情境。案例教学倡导教学的合作互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产生认识,形成观点,最终通过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总之,案例教学突出主体性、探究性、创造性的教学理念,强调知识的生成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氛围的情景性以及与其它教学模式相交融的教学原则。案例教学不仅表现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实质上体现着一种新教育思想和新教学观念。
二、中国高校案例教学中的实践偏差
案例教学被运用在我国高校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对案例教学存在着理论上的认识误区,导致实践中案例教学偏离了方向。(1)单纯地将案例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忽视学生行为的转变。案例教学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课前应保证事先对案例做充分的准备。根据教师事先布置的案例问题,学生对案例进行认真地阅读和分析,必要时还要查阅相关资料与书籍甚至进行一些实地调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中来。这是由于一个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能力和从案例讨论中学习的能力,与其准备的数量与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些教师虽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式,但学生普遍存在主体意识缺乏。一直以来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与记忆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因此,相当多学生事先不进行准备,不主动发言,即使在课堂上被提问,或未紧扣案例作分析,答非所问;或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案例教学事实沦为了教师案例讲述为主,个别指定学生发言的独角戏。如果学生仍然热衷于自己传统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2)一些教师把案例教学与教学举例混为一谈,单纯为吸引学生兴趣、增强理论说服力而引入案例。案例教学非常重视情境对学习的作用,通过创造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身处地进入问题所呈现的情境。引入案例就是围绕当前学习主题的要求来创建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将自己纳入案例情境中,并组织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讨论和交流,从而理解和构建相关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选取应考虑到学生既有的知识水平,并能为学生提供带有启发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很多教师把案例教学更多的局限于举例讲解范畴,教学只停留在为案例提出解决方案的层面,缺乏深入探究案例背后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其量只是理解了几个具体案例而已,而非触类旁通,这很难达到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预期。在选择案例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一些案例选择缺乏典型性,不能很好地与教材知识点结合,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不能举一反三。一些案例缺乏启发性,不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探究空间,结论可以从教材中很容易直接获得,起不到案例教学中知识生成的效果。一些案例论述模糊,缺乏明确的背景说明,使学生难以深入分析案例。部分案例内容枯燥老化,很难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许多学校虽然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在案例的搜集、管理与选编等方面仍然比较滞后。(3)一些教师对自己在案例教学中角色认知不准确,教学方法过于简单。案例教学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者,但又不否认教师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案例选取、教学准备(包括相关理论知识准备和课前学生指导)以及教学流程设计(包括教学环节和流程控制)等工作中体现自己的角色。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普遍没有接受过案例教学的系统培训和学习,案例教学的经验技术缺乏,往往把握不好自己的角色,经常出现缺位或越位现象。或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忽视了引导作用,不能对案例讨论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控制,片面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小组讨论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甚至出现学生讨论偏离主题而未能加以引导。或担心驾驭不了课堂局面而过分严格掌控讨论过程,教师对学生讨论中的片面言论或错误之处急于纠正,学生怕说错,在发言时有顾虑,打击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使其不能自由充分地展开讨论。小组讨论过程中也产生搭便车现象,个别学生不努力或不实质性参与,他们最后也会由于小组中其他成员的努力而取得好成绩,这不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