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建设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0-02 21:23: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校园建设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校园建设论文

篇1

目前普遍小学校园有加强校园安全建设的意识,但是往往相应的安全建设举措难以跟上,我们必须意识到校园安全建设的重要性,从制度及举措上整改校园管理,建立相应的校园安全建设条例,保护小学生身心安全的相关机制,真正从制度上加强校园安全建设。本文将针对如何加强校园安全建设这一重要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从而促进校园管理的发展。

1从思想层面上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

校园安全建设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小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使小学生们能够健康成长,当制度上出现了相应漏洞,或是因为不可抗力因素而导致的事故发生时,就需要小学生们自身树立相应的安全保护意识[1]。所以我们要从思想层面上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在教学中我们会要求学生有发散性的思维。但是在安全教育方面,相关人员一定要规范好小学生的行为思想,安全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可以通过印发相应的有图画、有文字的安全教育手册去帮助小学生们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去帮助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陌生人的东西不能要,不能随意与陌生人搭讪或者与陌生人离开,在遭遇火灾、地震时应该有秩序地听从指挥进行疏散等,要让这些安全教育深植学生内心,使他们深刻理解安全的重要性。

2建立与家长及时联系的有效机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现在学校与家长间的联系可以采取多种联系方式,建立与家长及时联系的有效机制,也是为学生全方位安全建立的有效屏障。不仅仅是家长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安全动态,学校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安全动态[2]。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微信群、QQ群、掌握学生家长们的详细联系方式、居住地址及工作单位等多种方法,来保证联系的畅通。

3加强对于教职工的安全责任教育

教师及保卫处的保卫人员等都是最为直接的责任安全负责人,在校园中直接对学生的安全负责,往往小学校园都会采取在特定时间段进行校园封闭的管理办法,以此来保护校园安全,所以加强对于教职工的安全责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3]。不仅仅如此还要划分相应的责任范围,明确责任内容,才能促使校园安全建设更加具有秩序性。

4完善学校的应急方案,提升遇到突况的应对能力

校园的安全建设不仅仅应该做好注重事件的预防,也要做好事件发生时的处理,所以在加强校园安全建设的过程之中,应该完善校园安全的应急方案,可以通过日常的消防演习[4]等进行对学生的引导和疏散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学校完善应急手段,这样,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学校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应对,从而提升遇到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将事故的影响降到最低。

5建立相应的联动联防机制

学校应该与当地的派出所、社区及所属地区的相应单位建立良好的联系,以此来完善相应的联动联防机制,从制度上排查校园安全问题,帮助校园安全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一旦孩子走丢或是被陌生人领走等问题发生,联防联动机制[5]可以第一时间进行事件的调查,或者第一时间阻止事件的发生,所以建立联动联防机制可以在校园制度建立的层面上帮助校园安全建设的发展。

6完善校园内相应的安全设施

对于校园内存在的安全设施,学校应该定时给予更新,例如灭火器等,按照相应的《安全校园建设标准》等,保障安全通道的畅通以及应急灯的正常使用,安全设施的完善是从硬件的角度上保证校园安全建设的,也是安全建设的相应基础。我们要注重基础安全设施的建设,从而加强校园安全的建设。目前的校园安全建设虽然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但也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之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校园安全建设观念,通过从思想层面上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建立与家长及时联系的有效机制、加强对于教职工的安全责任教育、完善学校的应急方案,提升遇到突况的应对能力、建立相应的联动联防机制和完善校园内相应的安全设施等多种方式,去加强校园安全建设,从而促进校园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吐尔逊江.尼牙孜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准东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大学生参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有效途径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07:114-115.

[2]杜玉玉.平安校园视域下社区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研究[D].温州大学,2015.

篇2

一是让教师对工作有快乐感。管理者要千方百计地让教师感到工作的乐趣。我们常常提出让学生快乐学习,为什么就不能让教师快乐地教书呢?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谐的校园环境,舒适的工作条件,人尽其才的工作氛围更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教师在工作中感到快乐,精神上感到愉悦,自然会珍惜自己的工作。管理者不能常常给教师精神压力,让教师感到工作仅仅是为了名利;不能常常让教师言行思想受到制约,让教师感到自己仅仅是工作的机器。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更应重视精神上追求,而不是非常看重名利,且精神上的愉悦是人们追求较高生活目标的前提条件。

二是让教师有主人翁感。学校管理者要给自己定好位,管理者并不是权利的代言人,首先应该是服务者,与教师是平等的。马斯洛说过:人有被尊重的需求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的需求。管理者要让教师感到被尊重,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教师只有感到自己被尊重,才会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才会积极地、努力地维护学校的利益,才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整个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中。

三是让教师有成就感。人活着总是有追求的,但有些人在经历了许多坎坷后觉得没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而放弃、消沉、颓废。管理者要给教师搭建施展才华和实现理想的平台,允许他们的失败和过失,不能害怕教师的才能和成绩超越自己,不能害怕那些有个性偶尔违“纪”的教师会出乱子。教师只有在工作中得到管理者的尊重,才会更加热爱学校,更加热爱自己的教学岗位,更加自觉地做好教育工作。学校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让他们感到在学校生活幸福、工作开心,有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

二、教学管理生本化

校园生活应是温馨和谐的。在和谐校园里,教师应“以生为本”,为学生的个性完善、人格健全、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而做一个身心健康、基础扎实、思维灵活的人则是学生努力的方向,“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又是学生的必修课程。教师应引导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平等地和教师展开讨论,克服埋头做题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良倾向,着力构建融洽、温馨、和谐的师生同伴关系。

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和谐的。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着力改善师生关系,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把爱心传播给所有学生。对于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充分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不文明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发现其优点,并给予表扬,从而指出其不足,使这类学生很快学会自律,改掉不文明的坏习惯;对于品行习惯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实行感化与转化相结合的方法,用真情感动他们,使其改变过去的坏习惯。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改“满堂灌”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要彰显人文关怀,使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学习和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关怀着每一个学生,就会使整个课堂洋溢着关怀与尊重的协调和谐氛围,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爱学困生,洞察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困难,及时化解他们的自悲心理,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努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不同的见解,甚至是错误的观点都应予以包容,切忌冷嘲热讽,要全力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培养各种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个性特长上下功夫,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国家建设需要各种类型、不同技能型的人才。

教师和学生家长应是和谐的。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教师要通过、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为家长提供学校方面的教育资讯,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时帮助家长解答和解决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实现学校、家庭双方教育的和谐统一。

篇3

通过中国知网(CNKI)查阅相关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1.2问卷调查法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选取了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天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张掖市体育运动学校、酒泉市体育运动学校、嘉峪关市体育运动学校、定西市体育运动学校等6所学校作为本文特定的调查对象。本研究主要采取自编式问卷,内容涉及校园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调查中将上述6所体校在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问卷730份,回收率97.3%,其中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98.9%。问卷的回收率和效度符合该研究需要。

1.3实地访谈法

通过实地走访甘肃省6所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主管领导,并与甘肃省体育局相关处室的领导进行广泛交流,了解校园文化在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中的建设现状,为研究提供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1.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有效样本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后,依据统计数据绘制图表,并做出必要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

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更多认同校园文化是文化氛围和文化潮流;其次是物质精神综合和意识形态。而研究表明: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层面。

2.2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校史的了解程度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精神传统与作风。而学生对所在学校历史的了解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是学生对自己学校精神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的一种表现表现形式。同时,它也是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笔者就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校史的了解程度进行了调研。从图表2可以看出,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对自身学校历史情况“不了解”的比例占半数以上。由此说明,学校忽略了对学生校史校情的教育,值得学校管理者予以深思。为进一步探究学生不了解学校历史的原因,笔者又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进行了调研。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更多的偏向于校纪校规教育。笔者认为,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的产物,是学校历代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历史沉淀与结晶,是学校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对其所在学校校情校史的认知应该纳入学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中。

2.3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物质环境调查

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如同知识传授一样同等重要。校园环境中的建筑设施、绿化美化、人文景观等,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而校区标志性建筑的文化设计,又是学校特色的反映。为此,笔者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有无标志性建筑进行调研。有标志性建筑的学校占绝大多数。可见,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硬件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4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状况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动态因素,是校园文化的“发动机”,是隐形的德育课程,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最多的是体育比赛,其次是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沙龙的开展则相对偏少。另外笔者就这些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的满意度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满意的占50.8%,不满意的占44.5%,弃权的占4.7%。

2.5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学校社团举办活动所持态度

学生社团是推动校园文化、学生全面成才的重要载体。同时,学生社团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会成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并促使其向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发展。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对于学校或者社团举办的活动,绝大部分学生所持的态度首先是自由参加,学校不应硬性规定;其次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且自身要有兴趣。可见,学校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顺理成章的使学生投入到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中。

2.6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学术讲座的举办情况

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首先希望举办的讲座是专业性的知识,其次是对社会、娱乐、学术、思想方面的学术讲座。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地方体校学生和其他院校的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期盼值较高。

2.7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专业性体育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历来都是学校活动中举办各项活动中次数和频率最高的,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的体育文化活动在“沟通、适应、自信心”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相对较大,这也是体育专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所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实证研究后表明: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理解不全面;对所在学校校情校史的了解程度不深;学校物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最多的是体育比赛,其次是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沙龙的开展则相对偏少,且学生对学校课外活动开展的满意度不高;学生对于学校或者社团举办的活动所持态度各异,首先是自由参加,学校不应硬性规定,其次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且自身要有兴趣;学生对学校举办的学术讲座期盼值较高;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沟通、适应、自信心”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影响相对较大。

3.2建议

1.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知识结构

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是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面向体育,服务体育是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办学定位上,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应始终坚持以“体”为主,把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作为立足点。但也要适时开设哲学、文学、美学等相关课程,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从而改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2.抓好校风校纪

实践经验证明,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成败得失与学校管理层的办学理念有很大关系。办学者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学生,和学校的校风、学风息息相关。学校领导的风格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领导的主张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所以,地方体校的管理者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要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决定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从学校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理顺校园文化规范化管理的渠道。

3.提升学校物质文化

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将办学目的任务与学校物质设施、校园布局和校园美化等因素有机结合,才更有利于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因此,建议学校应适当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学校环境设施,美化育人环境。通过提升学校物质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4.提高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生源素质和教师素质

生源素质对学校的人文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办学中,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历来注重学生体育竞技成绩,忽视文化成绩。为此,建议学校在招生时应提高对学生文化成绩的要求。同时,学生进入学校后除对专业高要求外,更要重视加强学生理论文化课的学习。此外,教师作为学生增长知识、提高竞技水平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对老师而言,如何促使学生实现夺标育人方面要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5.加强图书馆建设

通过调查发现,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图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图书馆自习室有限;图书馆给学生提供的仅仅是图书、缺乏电子杂志等问题。笔者认为,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建议购进除体育学科以外的文、史、哲以及科技等类图书。同时,尽量营造图书馆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提供大量的自习室以供学生学习。

6.充分发挥体育文化优势

校园体育文化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催化剂,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具有体育文化氛围浓郁的特点,学校应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促使体育精神与校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共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7.通过学生社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建议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多组建诸如艺术团、文学社、体育协会、书画社、影视协会、科技协会、龙谊沙龙等各类学生社团,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篇4

1、学术性:高校校园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学术性。高校有层次较高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丰富的图书资料、较强的科研水平、前沿的科技文化信息,担负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社会职能。

2、超前性:高校校园文化独特的学术性,决定了它必然具有历史的超前性。高校既要传承原有的知识和文化体系,又要面向未来创造出新的精神产品和文化财富,这就注定使得校园文化必然要指向未来,具有历史的超前性和探索性。

3、创新性:创新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性就在于要有创造新思想、新观念,具有为国家提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源泉的特质。

4、时代性: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无论从自身的发展来看,还是从其为社会文化发展服务来看,高校都应该跟的上时代的发展,顺应时展的趋势,这就注定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时代性。

5、开放性: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校园文化的开放性日益明显,网络技术使校园文化与外界的交流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开放性得以不断增强,从而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而且校园文化要不断创新,这也注定其要有很强的开放性。

6、高品质性:大学师生文化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审美水平高,大学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研理念,很多学科和科研都走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校校园文化即传承有创新传统文化,同时还吸收和融汇各国文化精华,使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得以不断提高和升华,反映其优质、多功能的高品位。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高校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相应地就会产生符合该校特色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势必会对师生产生一定的熏陶。一旦师生的行为及心理与其相悖,那么校园文化会发挥其导向功能来引导师生,使其行为及心理符合学校的既定标准。

2、规范功能

高校文化的规范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无形的,是对师生心理及行为及其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简单的说是一种道德层面的约束。而制度文化则把这种约束转化为强有力的有形的约束。一旦道德失去对个别背离价值观的行为的约束力,那么制度文化将发挥其功能,对这种行为进行强制规范。

3、激励功能

在共同的价值观的感染下,高校人员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学校的进步共同努力和奋斗,不仅增加了学校前进的动力,也增加了个体之间的团结力和凝聚力。

4、教育功能

良好的校园文使学生能够得到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其成长为适应社会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5、辐射功能

高校文化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文化延续和发展为部分社会文化,其先进科学的文化将会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同时高校文化又要源源不断地从社会文化这片土壤中汲取养分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

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不仅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还是在人才培养,传承文化,科学研究,生产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在物质,精神,制度及生态等方面的建设,不仅是自身的完善,更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二)校园文化建设为文化软实力提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育资源,较高的科研水平,有利的交流平台都为学生传承文化,学习先进的文化并创新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为高校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时刻准备着。

(三)发挥对全社会的道德示范和导向作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是校园文化促进地方文化软实力的一个表现。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大学生知识丰富先进,思想端正,道德高尚,学习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对民族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知度和理解读较高,他们在进入社会后,都会辐射和影响社会,从而带来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

(四)传承文化薪火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要发展要创新必须在牢固掌握已有文化的基础上。而高校为文化传承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通过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实现传承文化而且能够提升文化理念和品格。

(五)创新文化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才能够持续不断的发展。而创新精神是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高校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创新型人才支持,另一方面,校园创新精神的提升也是社会文化建设进步的一大表现,同时也会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

(六)高校校园文化通过自身的作用为社会文化的大发展构建重要的发展平台。繁荣和发展文化产业就是提高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科技、信息、经济等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的经济发展形式。高校充分运用人才、校园网络、科研成果以及研究条件等多种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七)为软实力提升提供专业支持。校园文化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各种新的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的层出不穷,大学就要跟上时代步伐,更新知识体系,积极开设新兴专业,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的专业人才,积极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篇5

1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2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4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篇6

引言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在校生人数倍增,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等等。截至2003年,高校毛入学率达到17%,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思路、方法也必将受到应用型大学的特点所制约和影响。

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应用性人才,应突出表现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组织管理和人际协调能力的特点的新型人才,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基层工作岗位就业。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则应该有与之相应的校园文化。

一、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特点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社会人文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下,在学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高校校园文化通常分为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等四个层面,其内涵非常丰富,并且要始终围绕大学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目标展开。应用型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方向上把握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笔者认为,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基层岗位开展务实教育,侧重理论与工程的结合、教育与职业的联系;注重培养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

1.2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实践教育基于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实践教育是应用型大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应用型大学开展的教育教学科研也以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发展为主要任务。因此,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将来的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体现时代性的特点。

1.3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点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还要考虑受教对象的知识储备、能力基础和个性特征,以此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点使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有些欠缺,对学理论不大感兴趣,但他们是一个兴趣广泛、喜欢动脑筋、实践能力强,充满着个性化、多元化特点的、适合从事应用型职业的青年群体。因此,因材施教对应用型大学来说有着特定的意义,那就是扬长避短,因势利导。

1.4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应用型大学强调培养学以致用的学生,而不是将其简单等同于培训一批批迎合市场逻辑的“功利化”和迎合公众口味的“平庸化”的人才,因此,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体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1.5校园基础设施投入较大,但精神文化内敛不足应用型大学是近几年产生的大学新类型,由于产生时间较短,物质环境文化往往经过精心规划,吸取百家建筑之长,斥以巨资进行兴建,但在重视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的同时,由于历史积淀不足,往往容易导致精神文化建设的滞后,而精神文化建设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作为大学的一种类型,应用型大学同其他类型的大学一样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其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这样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用型大学的校园文化应如何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明确培养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必须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

2.2知行合一,投身实践,开展各种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两条基本途径,更是应用型大学办学的根本着力点。因此,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做到知行合一,投身实践。通过多种渠道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大学生走进社会,并通过组织充满朝气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来为大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舞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

2.3环境文化引导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环境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承载着大学的历史。环境文化建设要区别于艺术文化建设,它不在于追求时尚和标新立异,不在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环境文化建设要有着深刻的教育学和文化学的意义。首先做好文化引领工作。利用教学楼走廊,宣传栏等构建环境文化建设主体,设置标语、名人名言灯箱语录牌等张扬人文精神,浓郁学术气息,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其次,适当设置人文景观。人文景观的设置要体现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人文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等。人文景观的设置可以极大增加学校的文化积淀。以人文本,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学生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其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为大学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和精神支持。因此,应用型大学在发展的道路上,一定要充分的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的从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入手,多管齐下,以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合格的接班人为工作核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结合院校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最终达到理想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各级教育毛入学率.[EB/OL].

[2]宣勇,单玉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建设中高等教育理念的融入[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30(3).302-307.

篇7

2.开展德育活动。

(1)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学校制定了“感恩教育”主题活动计划,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祖国。通过举行感恩主题班会,编写感恩板报,组织感恩征文,举行感恩书画展,走廊文化建设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享受生活。

(2)开展“唱红歌、读经典、学榜样”活动。结合“唱课前歌”活动,我校精选了“国歌”“走进新时代”“大中国”等十首歌唱党、歌唱祖国、歌唱新时代的主旋律歌曲,组织学生学唱,并举行了课前歌比赛演唱会。我校还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和古典诗词,并举行了诵读诗词竞赛。学有目标,行有榜样。我校开展了学雷锋、学张海迪活动,举行雷锋、张海迪事迹展览,引导学生学雷锋做好人好事,学张海迪勤奋读书,立志成才。

(3)开展“多彩珠琪川”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利用家乡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开发“珠琦川的传说故事、珠琦川的自然风景、珠琦川的山区特产”等等课题,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实践素养和互助合作能力。开展这些文化建设活动,对于丰富学校文化生活,营造文化氛围,展现学生风采,陶冶学生情操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优化育人环境,建设高品位的物质文化

我校在环境建设中,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创意设计活动,让师生享受自主参与的幸福和快乐,力求实现师生精神创造文化,文化培育师生行为,追求物质文化的高品位。

1.建设丰富多彩的园林文化。我们学校一进校门,东为“恩”字石刻,和我们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相呼应;西为“腾飞”天鹅飞翔小品。操场东侧栽有樱桃树和榆叶梅,被称为“馨园”,操场南侧栽有松树和梧桐树,被称为“毓园”。教学楼北侧松树矗立,群鹤飞舞。教学楼南侧是“东方红”文化广场,“十”字甬路中间是圆形,正中间矗立石刻塑像,南北两侧甬路边栽植松树,西侧栽植阔叶李树,西侧甬路一边安放体育健身器材,供师生锻炼身体。校园内水泥板路和彩砖甬路交错相连,依次取名为“园丁路”、“鸿鹄路”、“清华路”、“复旦路”和“南开路”等。可以说景点造型设计巧妙,花草树木错落有致,师生漫步其中会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

2.建设主题鲜明的走廊文化。教学楼大厅,左侧为的词“沁园春•雪”巨幅画框。一楼走廊为“养成教育”名人名言和经典故事。二楼走廊为“感恩教育”名人名言和经典故事。三楼走廊为“励志教育”名人名言和经典故事。楼道走廊两侧悬挂安全教育和文明礼仪揭示板。楼道文化与德育活动相结合,立足于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并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

3.建设富有诗意的班级文化。班级前面黑板上方是班训,班训既注重对学生品学方面进行引导,也讲究语言对仗。黑板两侧为四表和“中学生守则”。南侧是文明礼仪揭示板,北侧是班级学生评比栏。班级后面是板报,及时更换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篇8

二、以音乐为背景,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展现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除了音乐形式还体现在许多其他艺术形式上,如美术中的雕塑。在校园中展现最多的是一些属于美术范畴的景观造型艺术,其中最常见的是假山景观和喷泉景观。这些景观常常加以背景音乐,体现良好的展示效果。背景音乐的选取有一些讲究。不同类型的背景音乐配不同的景观展示不同的艺术气质,所以背景音乐与景观内容相辅相成。景观背景音乐大致划分为古典型、抒情型和轻音乐型三大类。现代景观音乐特别是喷泉音乐讲究声、光、电一体化效果。喷泉水体变换与音乐起伏趋于一致,给人们最完美的情绪感受。每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若干特色景观,如果通过反复实验给每个景观都配上最适合的特色背景音乐,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温馨典雅的校园自然环境,体现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和青春靓丽的精神面貌。在校园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音乐的应该在课间操时段。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学校在课间操施行方面经历了体育广播体操向大众健美操等多方面的改变。我认为,做操比舞蹈的运动规律性更强,节拍节奏卡的更稳,更容易掌握。我们在大众舞蹈中都可以用不同的区长进行,所以在课间做操也可以不局限在某个单一的曲子里。只要是符合做操节拍与节奏的曲子都可以选用。校园课间操音乐的变换,给学校校园文化增添了活泼的因素。

篇9

二、中职校园网络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网络建设规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中职校园网络建设规模与中职院校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职校园网络的建设规模较小,实际需求增长的速度比较快。二是中职校园网络的建设规模较大,实际需求较小,导致购进的设备闲置。前者造成的结果是网络资源的紧缺,后者造成的后果是网络资源的浪费,这都不利于中职院校自身的发展。

(二)校园网络建设的资金有限

中职校园网络建设的的资金有限主要是因为院校的思路不活,没有考虑到从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校园网络,首先就要自筹资金;其次就要以网养网,因为有投入就有产出;最后,中职院校要努力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三)国家和中职院校对校园网络建设的重视程度不一

国家对中职院校校园网络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对中职院校校园网络的重视之上,地方政府对中职院校校园网络建设程度更多取决于本地区中职院校的数量,通常情况下,中职院校数量越多,政府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这里所说的重视程度不一主要是指不同地方政府对中职院校网络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各大中职院校对校园网络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是有所不同的。

三、加强中职校园网络建设的对策

(一)促进全国中职院校校园网络一体化

针对目前很多中职院校都自主建设校园网络,而且发展速度很快,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全面研究中职校园网络的建设,力求将全国中职院校的校园网络整合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让各个中职院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真正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共享,解决中职院校各自为政的问题,使得我国中职院校的教育跟上时展的潮流。

(二)加强建设中职院校的内外部信息资源

中职院校的校园网的内部信息资源主要有内部网站、电子图书馆、网上管理系统、网上办公系统等等,新一代的校园网不仅要具有以上功能,还要具有远程教育系统、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资源库、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等等,以适应新时展的潮流和师生的需求。中职院校的外部信息资源主要有对外的学校网站、internet访问、电子邮件系统等等,新一代的校园网除了要具有以上的服务功能和交流功能,还应该具备可共享的数字图书馆、满足新时代学生需求的校园电子商务、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原则的跨校选课等功能。

(三)中职院校从多渠道引进校园网络投资

中职院校进行校园网络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筹集集资需要院校领导拓宽思路,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首先,中职院校领导要自筹资金,将用于学校建设的资金分出一部分作为校园网络建设的资金;其次,院校领导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资金中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的一部分;第三,中职院校领导要与社会合作,以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吸引民间投资,让民间团体与本院校共同发展、共同获利。因为民间投资是一个“潜力股”;最后,中职院校要有以网养网的意识,可以在校园网络上将教学网和商业网融合在一起,这也是新一代校园网的发展趋势,是一种混合型网络。也就是说,将学区内的校园网作为教学网,为教工区和学生宿舍区提供相应的需求服务,也就是所谓的商业网。教学网与商业网的不同之处就是教学网是免费的,而商业网是付费的,这需要中职院校具备性价比比较高的网络运行设备。

(四)政府应重视中职校园网络建设

中职院校校园网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既包括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还包括资金上的支持。中职院校校园网络的建设不仅对院校本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间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政府要从资金和精神两个方面支持中职院校校园网络的建设。

篇10

作者:晁爱丽 单位:宿州学院

学校的快速发展,教工数量逐年递增,各项开支大幅攀升,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效益三者关系,用最小的用人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就是节约用人,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才能为学校事业发展减轻负担。抓廉政降低行政成本。领导带头并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增强忧患意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财务管理严格控制公务开支,执行学校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从严控制纸质文件和材料的印发、大力提倡使用电话和网络联系处理公务;尽量减少出差次数和人数;加强车辆管理,加强对燃油核算和维修养护的监管;严格公务用车审批程序,杜绝公车私用。合理配置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坚持和完善大宗物资设备采购和基建维修工程公开招标制度,科学调配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优化实验设置,扩大实验室开放程度。尽量延长使用寿命,把好实验物品领购关,降低消耗。重视规划,避免人为浪费。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努力完善基建规划,合理规避重复建设。注重基建项目调研论证,合理设计建筑规格和建造标准,加强质量监理和审计监督,有效降低维修和基建成本。

大学生缺乏节约意识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和自身原因。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社会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公共服务明显增多,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增收节支已是一种遥远的记忆,节俭教育被长期忽视,勤俭节约的手段缺乏,倡导节俭的机制不完善。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节约意识的形成。第二,当代大学生主要是80后和90后,独生子女占很大的比例。几乎所有家长在子女上大学后,宁可自己在家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在金钱上的需求,不愿让孩子受半点委屈。第三,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快速成熟又未真正成熟阶段,理财教育和理财经验缺失,进入大学,远离家长开始独立生活,不懂计划开支。加强对大学生节约意识的培养节约是校园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形成处处搞节俭、人人讲节约的良好氛围,是构建节约型校园的需要,更是对学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要求。培养大学生节约意识应抓住以下几点:一要切实唤醒大学生节约意识,有效杜绝校园浪费现象,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严格的规章制度,并用以规范、约束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长期坚持,使节约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风气。二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使他们了解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历史和我国能源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深刻理解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三要培育节约文化,养成健康科学的消费习惯。人们关于节约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是人的一种道德行为。节约文化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深层要素,是一种潜在的力量[5]。学校还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加强宣传教育,结合学校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节水节电管理考核,参与数据统计、分析和汇总等工作,向全校师生发出节水节电倡议书,倡导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在校园内积极营造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中,要进行消费观教育,在对其进行人生态度教育中,应着重进行革命乐观主义教育、挫折和生存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帮助他们摒弃不良消费习惯、自觉消除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节约型校园建设不单是节约一点经费,更多的是一种教育,一种精神塑造[6]。节约是美德,是品质,是责任,更是境界。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以勤养志,以俭修德,让每个人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以管理促节约,以节约求效益,积极创建节约型校园,为实现高校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