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统计信息模板(10篇)

时间:2022-07-23 10:49: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卫健委统计信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卫健委统计信息

篇1

卫星通信系统是一种把卫星作为信号中继站来接受和转发多个地面站之间微波信号的通信系统。一个完整的卫星通信系统是由卫星端、地面端和用户端这三个部分组成的。在地球上空作业的卫星端在微波通信的传递过程中起的是中转站的作用。包含了星载设备和卫星母体的卫星星体在空中接收地面站的电磁波,放大之后再发送到另一个地面站。设立在地表之上的多个地面站是连接卫星系统和地面公众网的固定接口和传送点,由地面卫星控制中心、跟踪站、遥测站和指令站等部门构成。人们连接网络的用户端通过地面站传送出入卫星系统的微波信号,形成庞杂而宽泛的通信链接。卫星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很广,在卫星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任意地点都能够顺利进行通信,不会因为距离的变化而影响通讯信号的好坏。卫星通信的电磁波主要在大气层以外的区域传播,微波传递的性质较为稳定。所以卫星通信的工作频带宽,通信质量好。即使部分在大气层内部传播的电波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也仍然是一种信号稳定性和通讯可靠性很高的通信系统。但是,运行在高空轨道上的卫星在同时进行双向传输时,传递速率会延迟到秒级,电磁波的精确度也会有所下降,用于语音通话时会出现明显的中断现象。卫星在高空上的位置是按照预定轨迹运行的,因此,卫星始终处于一种运动状态,然而卫星通信系统中的线路连接都是无线链路,管理微波接收和微波传递的控制系统相当复杂,不易操纵和操作。

2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

2.1成本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现代的大众通信集中体现为宽带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在宽带领域中不及光纤宽带便利迅捷,在移动领域中也没有地面蜂窝移动系统的性价比优势。在移动的长途通信费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卫星长途通信的转发器费用却没有任何变化,大大提高了卫星通信系统的运行成本。这种成本高需求低的矛盾是卫星通信系统面临的最大尴尬。

2.2宽带IP的传输和实现问题

中国当前的宽带IP卫星系统基本上都采用的是ATM的传输技术。这种技术的性能支持卫星通信系统相关的指标要求,实现起来却很困难。在卫星ATM需要分层实现的说法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就是否改变现有卫星协议结构的问题展开着激烈的争论。含有ATM交换机的子网移动性管理因为过于复杂,至今也还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案。

2.3数据传递的速度和效率问题

信息时代最需要的就是传递信息的快捷方式。建立在频分复用和码分复用技术基础上的传统传递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卫星通信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虽然随后又研发出了分组交换技术,但长距离传输延时的问题还需要更加有效的技术和措施来降低传输延时对实时数据的影响。

3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3.1数据压缩技术

数据压缩不仅可以节约传输时间和存储空间,还能提高通信的便捷性和频带的利用率。数据压缩技术在处理数据的专业领域里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不管是静态的数据压缩还是动态的数据压缩都可以为卫星通信系统在时间、频带和能量上带来相对较高的传输效率。例如ISO对静态图像压缩编码的标准和CCOTT的H.26标准,以及MPEG62设计中的同步交互性和多媒体等技术都成为广泛应用于多媒体压缩的公认标准。

3.2多媒体准信息同步技术

卫星通信系统传输中所使用的多媒体准信息同步技术大致可以分为连续同步和时间驱动同步这两类。在卫星的多媒体通信中,可以选用缓冲法、反馈法或者时间戳法来实现多媒体准信息的精确同步。目前开发出来的同步技术有建立在近似同步时钟基础上的“多业务流同步协议”和以时间因果同步为特色,支持分布式协议的“多信息流会话协议”。

3.3智能卫星天线系统

要成功传输多媒体信息,对通信系统的带宽要求是2500MHz及以上。降雨等天气因素和地面吸收电磁波等客观的影响因素都会导致卫星ATM网络产生较为严重的突发错误。为了完成多波束覆盖的范围最大化,研究智能高性能天线的技术开发和具体应用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在平时采用多波束快速跳变系统,在需要完成跟踪和同频复用的低轨道系统中采用蜂窝式天线,在星上和同步轨道系统中采用相控阵列天线。

3.4卫星激光通信技术

篇2

中图分类号:

TN927+.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1)17-0007-03

Research on Detection of Narrow-band Interference in DSSS System of Satellite

ZHANG Ai-min, WANG Xing-quan, ZHANG De-xing, WANG Tie-jun

(Communication Training Base of PLA General Staff Headquarters, Xuanhua 075100, China)

Abstract: An interference detection method of satellite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DSSS)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put forward. A complex vector signal in time domain must be constructed, then the Windowed 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can be performed, finally the adaptive threshold of interference detection can be estimated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signal in frequency domain. The amplitude of spectral lines which exceeds the spectral lines of interference detection threshold can be identified as the spectrum of interference signal.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ference signal, the frequency, bandwidth and power of interference signal can be estimated.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show that the method has good detection performance on interference detection in DSSS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satellite.

Keywords: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DSSS communication system; interference detection; parameter estimation

0 引 言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因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防截获能力,在军用卫星通信、GPS和军事微波通信等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卫星通信的路径损耗大,接收功率低,有用信号经常淹没在噪声当中,容易受到各种大功率信号的干扰。通过卫星通信干扰检测器,可以使频谱监测系统正确区分正常信号、恶意干扰信号和地面干扰信号,对于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干扰信号实施不同处置措施[1-2]。

1 干扰检测接收机信号和系统的基本模型

在卫星扩频通信系统中,宽带直接序列扩频信号和加性高斯白噪声在频域上具有相似的特性,单频或者窄带干扰信号与二者相比在频域上会呈现较高的峰值,利用这一不同特性对接收信号进行DFT,然后根据干扰信号在频域上呈现的特性计算出干扰信号的功率、频率和带宽,由时域信号变换为频域信号时采用加窗FFT,由于截断后序列在边界不连续,则会导致信号经过DFT变换之后出现频谱泄漏。为了减轻DFT变换的能量泄漏,常用的方法是在对信号进行DFT之前进行加窗,文献[3-4]对加窗FFT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干扰检测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式中:P(K)表示扩频信号的频谱;N(K)表示噪声的频谱;J(K)表示Δf的频谱,K=0,1,2,…,N-1。复信号R(K)进行FFT后得到R(K)在数字频域上不再具有以N/2点为中心的对称幅频特性[5],而是单边带频谱特性,且与其Δf正负有关。当Δf为正值时,谱峰值出现在0~N/2-1之间;当Δf为负值时,谱峰值出现在N/2~N-1之间。正是这种不对称的频谱特征,决定了可检测出Δf正负和大小,而对实信号进行FFT后只能检测出Δf大小,但是正负无法确定。

要想判断哪些谱线是干扰信号的谱线,必须有一个干扰检测门限作为参考,当某一谱线的幅度大于干扰检测门限时,判定为干扰信号频谱。因此如何确定干扰检测门限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

2 自适应干扰检测门限设置的理论依据

在很多情况下信号和干扰都是时变的,对干扰门限的选择也不应该是固定的,门限设置太高,一些干扰信号难以检测出来;门限设置太低,有用信号和噪声会被误认为是干扰,所以干扰门限的设计应该以接收信号的统计特性为依据[5]。

卫星直扩通信系统在低信噪比下工作,期望信号淹没在背景噪声当中,例如GPS扩频信号要比背景噪声低几十dB。直扩信号在较大扩展比下,其频谱类似白噪声。当不存在干扰时,由于直扩信号的功率远远小于高斯白噪声功率,从频域上看,即P(K)N(K),所以P(K)+N(K)也近似服从窄带高斯分布。由窄带高斯分布的特性[4]可知,随机变量P(K)+N(K)的包络P(K)+N(K)服从瑞利分布,其相位服从[0,2π)的均匀分布,包络的平方P(K)+N(K)2服从指数分布,包络和相位在同一时刻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6-7]。现在假设干扰检测门限为TH,那么必须满足窄带高斯信号的包络平方不超过TH的概率逼┙于1,即:

这样干扰检测门限TH=n/λ就很容易确定,这里选择TH=8/λ,当R(K)2大于TH时,在该频率点上必然存在干扰,此时R(K)=P(K)+N(K)+J(K),但绝大部分频段R(K)=P(K)+N(K),干扰信号带宽相对于宽带信号总是很窄的,所以R(K)2大于TH的谱线不能作为干扰检测门限估计的样本值。由此可见,估计干扰检测门限的样本值是随着信号的变化实时更新的,能更好地适应信号和干扰多变的环境。

3 干扰信号的参数估计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复信号经过加窗FFT后得到R(K)=P(K)+N(K)+J(K),根据这些样本值可估计出干扰检测门限,当R(K)2大于干扰检测门限时,判定该频率点存在干扰,根据频谱特性还可以分析出干扰信号的功率和带宽。这里假设采样频率为fs,这时的频谱分辨率为F=fs/N(N为做FFT的点数),采样频率太大,会导致频谱分辨率下降。根据抽样定理可知,采样频率fs必须大于信号最高频率的2倍才不会发生混叠失真,所以采样频率也不能太小,在工程应用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9]。

当第n点的谱线被判定为干扰时,该点的频率Δf为:当n0且其绝对值大小为nF;当n>N/2时,Δf

还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假设“连续”大于干扰检测门限的谱线为第k1,k2,…,kn(0

(2) 假设“连续”大于干扰检测门限的谱线为第k1,k2,…,kn(0

4 仿真与分析

假设接收端信号中存在窄带干扰和单频干扰,则选用3个正弦信号之和作为窄带干扰模型。文献[10]指出用多个正弦信号之和或由窄带白噪声模拟窄带干扰几乎具有相同的性能。那么接收信号为:

假设采样频率fs=8 000 Hz,这时的频谱分辨率为F=fs/N=15.625。对上述数据进行了加窗FFT后首先估计出干扰检测门限,TH=8/λ=45 037,大于干扰检测门限R(K)2和对应的FFT点数如表2所示。

5 结 语

卫星通信干扰检测是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首先分析接收信号模型,接着分析干扰检测原理,确定了干扰检测门限,最后对干扰检测算法进行了仿真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该干扰检测方法可以方便地估计出干扰信号参数,而且估计误差较小,适合工程应用。

参 考 文 献

[1]郭黎利,孙志国.通信对抗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2]姚富强.通信抗干扰工程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曾祥华,李峥嵘,王飞雪.扩频系统频域窄带干扰抑制算法加窗损耗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4,26(8):1276-1281.

[4]张春海,卢树军,张尔扬.基于加窗DFT的DSSS系统变换域窄带干扰抑制技术[J].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1-15.

[5]薛巍,向敬成,周治中.一种PN码捕获的门限自适应估计方法[J].电子学报,2003,31(12):1870-1873.

[6]张春海,薛丽君,张尔扬.基于自适应多门限算法的变换域窄带干扰抑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6,28(3):461-465.

[7]常建平,李海林.随机信号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8]张爱民,胡艳龙,韩方景.低信噪比下基于自适应门限的窄带干扰抑制研究[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09,24(1):51-54.

[9]陈大夫,张尔扬,朱江.快速傅里叶变换载波频偏估计算法[J].电路与系统学报,2006,11(2):128-132.

[10]CAOPZZA P T. A sing-chip narrow-band frequency-domain excuser for a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receiver [J]. IEEE J. of Solid State Circuit, 2000, 35(3): 401-411.

作者简介:

张爱民 男,1977年出生,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军用无线通信与网络、通信抗干扰技术。

篇3

2备件性能检测系统

基于上述备件维护管理策略可知,要实现地球站收发设备备件的离线性能检测,拟设计构建备件性能检测系统,以对备件性能的长期稳定性进行测试与维护,使更换备件的上线成功率达100%,确保更换备件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从而为卫星通信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提供可靠保障。地球站收发设备的备件分为系统级备件和部件级备件,其中系统级备件是指具备集成为有线闭环测试系统条件的备件,部件级备件是指不具备集成为有线闭环测试系统条件的备件。依据收发设备的备件分类情况,可将备件性能检测系统分为系统级备件性能检测系统和部件级备件性能检测平台,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2.1系统级备件性能检测系统

备件性能检测系统是针对具备集成为有线闭环测试系统条件的备件进行测试的平台,其设计思想是:利用信息产生器及模拟转发器将地球站的发送链路和接收链路的部分零散备件集成为一个自发自收的有线闭环检测链路,用来完成系统级备件的加电测试,并通过监测环路时延值达到对备件的检查与维护,确保更换备件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同时,可完成返修设备及新增设备的验收考核测试、新进人员的业务培训、模拟故障处理演练等任务,具体组成框图如图2所示。

2.2部件级备件性能检测平台

部件级备件性能检测平台是针对不具备集成为有线闭环测试系统条件的备件进行测试的平台,其设计思想是:利用信号源、频谱仪、矢量网络分析仪、逻辑分析仪、功率计等测试仪器对零散的部件级备件进行定期检测维护和指标测试,以确保部件级备件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同时,可作为新购置备件的验收测试平台,具体组成框图如图3所示。

3备件管理系统

3.1备件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对于地球站收发设备的备件设备的管理,传统的管理方法是直接将备件设备放入库房,需要时人工从繁杂的备件设备中查找需要更换的备件设备,费时费力且延误备件上线时间,降低了系统不间断运行的可靠性;并且在系统备件状态发生变化时,表格记录形式无法得到及时更新,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因此,为提高备件的使用效率,解决备件分散和备件存取造成的管理混乱等问题,本文建立备件管理系统,通过构建备件信息数据库,设计实现备件出入库管理和备件档案管理流程,实现备件设备信息的科学管理,并为地球站装备管理和采购提供数据支持。备件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

3.2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

本文从系统实用性出发,对信号收发备件管理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将系统功能模块划分为基本信息管理、备件库存管理、备件计划管理、使用信息管理、查询统计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等几个部分。系统各模块的功能如下:(1)基本信息管理基本信息管理用来设置系统的基础数据信息,如用户信息、备件信息、备件供应商信息、仓库及库位信息等,以便为其它的管理模块提供一个统一规范的基础性数据,并且方便系统的维护。(2)备件库存管理备件库存管理是备件管理系统最为重要的管理模块之一,该模块涵盖了备件从入库到出库之间的全部业务流程,主要实现对备件入库管理、备件出库管理、备件档案管理、库存备件明细、库存备件汇总以及库存报警等的管理。(3)备件计划管理备件计划管理主要实现备件采购计划工作中的备件计划、备件需求统计等功能。(4)库房管理库房及存放柜管理是对备件存放的直接映射,通过库房信息以及备件存放位置的信息,方便快捷地将备件定位到库房存放柜中,解决了原始的纸面记录或无库存记录造成的弊端。(5)使用信息管理使用信息管理主要记录备件上机使用情况,为合理采购备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6)查询统计管理查询统计管理可提供灵活多样且直观的查询统计方式,统计出的数据准确可靠,用户可以通过统计汇总出各个备件的库存、维修、使用等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7)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主要完成对信号收发备件管理系统的用户信息和用户密码修改的管理。

篇4

危急值是可能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异常检查结果。如果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患者的生命可以得到挽救或者有效的改善,否则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错过对患者的最佳抢救时机[1 ]。2007 年,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正式提出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2 ]。随后,作为18 项核心制度之一的危急值报告制度,工作重点从如何“建立”转移到强调“落实”[3 ]。

1 本院危急值管理现状

传统危急值管理,一般由医技科室将相关危急值信息电话通知护士工作站或者医生工作站,接收方以手工登记为主,可能导致危急值的漏报或漏接。危急值处置不及时、流程监控体系尚未健全、监控手段相对薄弱是医院危急值管理的现实情况。为此,本院建立危急值信息化管理平台。

2 对象与方法

2 .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 年7 月―2019 年12 月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所有住院患者的危急值为研究对象。

2 .2 方法

2 .2 .1 “鱼骨图”分析法“鱼骨图”分析法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设计的一种找出问题所有原因的分析方法,是将造成某项结果的众多原因,以图表的方式来表达与结果的关系[4 ]。其图形像鱼骨而命名为“鱼骨图”,已广泛用于技术、管理等领域。2 .2 .2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 .0 对数据进行分析,对计数资料包括30 分钟内处置率、30 ~60 分钟内处置率、60 ~90 分钟内处置率及90 分钟以上处置率采用率、百分比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30 分钟内处置率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 .1 原因型鱼骨图

根据主因子、分因子中显现的危急值报告流程及处置流程各个环节,绘制鱼骨图,从而直观并且全面地反映出该医院在危急值报告登记制度及处置流程中薄弱环节产生的原因(图1)。

3 .2 改进制度及流程危急值管理云平台提升管理效果

3 .2 .1 改进危急值制度及流程检验、检查科室复核后,将危急值信息通过信息系统平台发送至门、急诊/住院处。① 对于门、急诊患者,若患者已经离院,联系患者回院就诊和通知门办;若患者未离院,通知相关科室医生立刻接诊。② 对于住院患者,通知患者的主管医师,由医师进行相关危急值的处置,护士执行医嘱,并将处置意见回复检验、检查科室。若医师未处置,则将危急值信息以短信的形式发送至科主任及患者的三级医师,由科主任或三级医师进行通知。若一定时间内未处置,则将危急值信息以短信的形式发送至医务处处长,由医务处处长进行通知和监管。3 .2 .2 危急值信息管理系统与医政APP、短信平合使用本院对LIS(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IDS(整合医疗服务系统)、HIS(医院信息系统)、PACS(区域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系统进行功能整合,对内统一采用医院摆渡服务器上提供的接口,开发语言为ReactNative、C#,移动端操作系统为Android4 .0+;iOS7 .0+,开发语言为ReactNative、C#,移动端操作系统为Android4 .0+;iOS7 .0+,靶向性、时点控制、接收反馈监控等各个模块具备较高的可控性、扩展性、稳定性与安全性。住院医生工作站采用“示警视窗”提醒危急值的出现。本院在住院患者危急值电子报告的流程设计中将危急值信息发送至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从而保证危急值信息接收准确、及时,危急值信息化与反馈路线见图2 。

3 .3 分析

3 .3 .1 各科室危急值数量分布2018 年7 月―2019 年12 月本院危急值总共2007 例,各科室危急值数量分布不同,分布最多的前三位科室分别为神经外科354 例、心内科208 例、神经内科207 例,分别占全院总危急值的17 .64%、10 .36%、10 .31%(图3)。3 .3 .2 危急值30 分钟内处置率本院危急值系统上线后,各科室30 分钟内处置率较之前提高,危急值总量较少的科室,比如日间化疗病房、细胞生物治疗中心、综合诊疗科为100%。危急值总量较多的科室,比如神经内科、急诊科、心内科、神经外科,30 分钟内危急值分别处理141 例、130 例、107 例、130 例,30 分钟内危急值处置率分别为68 .26%、66 .56%、53 .88%、36 .36%(图4)。3 .3 .3 各科室在不同时期内30 分钟处置率将危急值数据划分为2018 年7 月―2019 年3 月上半阶段和2019 年4 月―2019 年12 月下半阶段,比较科室在不同时间阶段内30 分钟内处置率,通过t检验分析,P=0 .001 ,P<0 .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

4 讨论

4 .1 危急值的信息化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以前危急值的通报、处置与登记情况采用电话通报、手工登记,效率相对较低,并且不易追踪[5 ],并且在进行质控指标统计时往往只能估算或者抽查[6 ],建立全流程可追溯的危急值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每一个流程节点的处置人和处置时间进行记录,便于医院职能部门进行质控,还可以及时追溯医师的处置情况[3 ]。大幅度地提高医务人员对危急值的报告理念,为精准化管理和持续改进提供依据。危急值30 分钟内处置率2019 年4 ―12 月较2018 年7 月―2019 年3 月有较大的提高,表明本院信息化管理的成效初见端倪。信息化联合手机APP的使用外加主管部门监管等举措提高危急值的管理运行效率,提升危急值闭环管理能力。

4 .2 科学深化危急值管理体系

部分科室30 分钟内处置率较低,主要原因可能为本院危急值信息管理系统刚刚上线,或许临床主管医师已经处置,但没有在系统上及时反映。在危急值信息化管理的初始阶段,会出现传统管理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模式并存的现象。接下来,本院将进一步加强临床科室人员危急值制度及信息系统管理培训,推动危急值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加强危急值监管,在每周例会及院长工作会上对各临床科室危急值处置率进行公示并考核,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危急值执行力度与监管意识,完善全流程可追溯的危急值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危急值的精准闭环管理。

4 .3 全面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危急值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以患者为中心”,彰显“人文关怀”的内涵,保证患者生命及治疗安全,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涉及危急值的环节规范化、流程化处置,不仅有利于医务工作者便捷操作,并且为日后医务人员的临床量化考核提供依据。危急值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促进医务工作者养成良好的诊疗习惯,并最终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使患者获益。运用危急值信息化管理平台能更加准确、便捷地了解患者的危急值,及时开展一系列诊疗救治措施,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和谐医院的构建[7 ]。

参考文献

[1 ]许树根,王厚照,张玲,等.检验危急值预警防控系统的设立与运行[J].中国医院管理,2012 ,32(8):38 -39 .

[2 ]莫元春,李沃田,杨文,等.危急值管理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 ,29(10):1575 -1578 .

[3 ]范雯怡,董书,胥雪冬.我院落实临床检验危急值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18 ,38(9):52 -53 .

[4 ]GartlehnerG,SchultesM-T,TitscherV,etal.Usertestingofanadaptationoffishbonediagramstodepictresultsofsystematicre-views[J].BMCMedResMethodol,2017 ,17(1):169 -174 .

篇5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2)81-0200-02

0 引言

国内电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电信运营企业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运营水平,优化自己的管理方式,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许多电信运营企业的综合机房代维业务的信息处理大多仍然停留在单机应用上,报表处理多以文件系统为主,各种业务数据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这种人工的管理方式造成了错漏现象时有发生,用户投诉服务不及时,企业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各种业务情况,缺乏市场竞争的灵活性。同时,随着综合机房数量的增加,维护规模的不断扩大,维护地点分散、施工资源分配不合理、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且各种业务资料难以实现共享,网络资源利用率不高,通信网的综合效能不能充分利用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因此,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一站式”电信综合机房巡检、维护管理信息系统对电信机房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系统的建立对于如何有效、及时地掌握机房内各设备的基本信息、运行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可加快故障抢修的时间,有效保证通信网络的畅通、安全。

1 系统建设目标

基于电信行业现状,针对各电信用户端综合机房巡检管理混乱、设备维保不利、抢修效率低下等问题开发的电信机房巡检维护系统,旨在为各个电信单位的综合机房维护业务提供一个有效的、现代化的管理工具。

它不但帮助电信施工单位实现流程准确、高效的业务管理,保证运维人员权责分明,而且还使高层管理者可以实时掌握公司运营进程。

本系统的开发需符合电信施工单位的综合机房巡检、抢修业务流程,并在设计中作出规范化的工作,使组织机构内部的人员可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跨越时间、地点地协同工作,从而扩展工作手段,实现工作的高效率,有利于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更佳的经济效益。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功能设计

电信机房巡检维护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各类基础业务数据的统一、有效管理,包括客户基本信息、信息点信息、电路信息、业务信息、设备信息;

2)故障抢修的处理、跟进和管控;

3)机房巡检工作的管理,包括巡检计划的设定、工作的安排调整和巡检后的考核;

4)员工基本信息的管理;

5)各类业务统计分析报表的生成。

系统总体用例设计如图1。

图 1 系统用例图

主要功能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模块图

主要模块的功能设计如下:

1)抢修管理

抢修管理模块主要分为工单录入和维护记录2个子模块,主要功能为:根据客户的报障信息,录入信息点编号、电路编号、客户编号、报障时间、受理时间、故障描述等相关内容,系统自动产生一张抢修单,供外线施工人员组织抢修,并且该工单将在“抢修中的客户”列表中显示。故障修复后,施工人员在本系统中回单,消除对应抢修单,同时保存维护记录,可供用户查询、管理。抢修业务流程如图3。

图3 抢修业务流程图

2)巡检系统

巡检系统模块主要分为巡检计划、变更计划和巡检记录3个子模块,主要功能为:维护信息点的周期性巡检管理。用户首先根据各个信息点的巡检要求进行具体的巡检周期设置,设置完成后,在“巡检计划”中各信息点将根据本期巡检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本期巡检的时间=上期巡检时间+巡检周期)。

当本期巡检完毕后,巡检人员进行回单处理,记录本次巡检的各项数据信息,以备管理之用,同时系统自动将上期巡检日期更新为当日日期,并重新设定本期巡检日期。巡检业务流程如图4。

图 4 巡检流程图

3)信息点管理

信息点管理模块主要分为信息点录入和信息点查询2个子模块,主要功能是对维护范围内的信息点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操作,包括点编号、点名称、点地址、机房性质、光纤熔接单元、占用/总数、光衰耗、归属环号、机房联系人、机房电话、物业联系人、物业电话、设备机房位置、用户机房位置、区域、是否需要巡检、拓扑图、DDF架描述等内容。

4)电路管理

电路管理模块主要分为电路录入和电路查询2个子模块,主要功能是对维护范围内的电路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操作,包括电路编号、电路名称、点编号、客户编号、电路带宽、对端、误码测试等内容。

5)业务管理

业务管理模块主要分为业务录入和业务查询2个子模块,主要功能是对维护范围内的业务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操作,包括电路编号、业务类型、开通日期、带宽、点编号、客户编号、互联地址、局端地址、路由描述等内容。

6)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模块主要分为设备录入和设备查询2个子模块,主要功能是对维护信息点机房内的设备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操作,包括设备编号、设备名称、所在点编号等内容。

2.2 基于J2EE的WEB应用系统设计

系统实现基于Eclipse3.2集成开发环境,采用了Java、Jsp、XML等技术, 后台数据库使用Oracle9i,Web服务器采用Tomcat,使用Microsoft Visual SourceSafe 6.0作为版本控制工具。

采用流行的B/S结构设计,运行在互联网上,以浏览器作为客户端软件,比较容易进行系统升级维护操作。消息通知采用短信息方式,提高了实效性。

开发平台采用国际通用的J2EE标准,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跨平台性,在必要时可以方便的将服务器端软件移植到运行UNIX类操作系统的主机上去,以支持更多的客户端。

1)利用J2EE技术对企业级的软件进行分层设计开发,从而降低软件开发的难度;

2)运用J2EE的Struts框架实现“一站式”电信机房巡检维护系统软件的构架设计,达到软件项目的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3)针对企业级的管理软件,进行用户权限的设计,从而便于管理所有的用户,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3 结论

本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简单实用、用户友好、安全可靠和功能完善的原则,得到用户的肯定。通过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形成了工作流程规范化、程序化的集中式全面管理模式。

篇6

当前,基层卫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地方越来越广泛,要想让医院管理科学化、服务系统化,医院统计工作就必须进行变革。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为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只有坚持不懈地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增强其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才能适应现代统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一、传统模式下卫生统计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统计数据失真

验证统计数据的方法太少,这造成医院统计数据严重失真。保证信息和数据的准确是统计工作必须要做到的,而医疗数据的不准确,会使医院管理决策不具有科学性。各部门每天定期报送数据,统计人员对这些数据进行仔细认真的汇总、整理产生统计报表,这是传统模式的统计流程。由于时间跨度大、数据来源多,数据准确性的校验往往存在很大难度,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统计数据失真,使统计数据失去可信度,不具备参考价值,或是引起管理决策失误,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

(二)统计软件落后

统计软件落后,数据很难得到利用,时效性不强是传统模式下卫生统计工作的突出不足。很多医院还在沿用很多年前的统计软件、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无法对数据进行深度的分析研究,无法准确的反应医院的运行状态,更不能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再加上统计人员大多是非专业人员,兼职统计工作的人比较多,对于统计工作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关法规并不是很熟悉,甚至有时都不能按时的完成统计最基本的工作,那就更无法对统计信息进行更深度的研究和分析。这样不利于医院统计向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更无法满足医院管理的需求。

(三)统计信息管理观念不强

为医院管理、政策规划提供决策支持是医院统计工作的目的。但当前,部分医院没有认识到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医院领导在潜意识里对医院统计信息管理不重视,认为医院的统计工作是一项可有可无的辅工作。领导对统计工作的不重视,也就使统计人员的地位相对于其他工作人员比较低下,在人力物力方面不得到足够的支持,致使其工作热情不高,更难以在工作中进行创新。同时,这也导致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无法得到保证,不能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分析,不能为医院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这样的恶性循环非常不利于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发展。

二、基层卫生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措施

(一)革新统计观念,提高人员素质

医院领导要对医院的管理以及医院以后的发展方向有充分地了解,创建一套与医院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医疗指标体系,使统计工作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医院更好地迈向现代化,实现更稳定的发展。医院要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使其将专业知识要熟记于心,并且有着高尚的职业素养,有明确的自我原则,实事求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态度,这样才可以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为适应信息化的需求,统计人员还要熟练掌握几种统计软件和数据库查询语言,还要具有医学和信息学双重背景,一定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宽广,还要在实践中总结积累经验,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最后,统计人员一定要在工作中得到培养主动服务意识,并且切实增强这种意识,善于从大量数据中寻找问题,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也需要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改变旧观念,这样才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信息时代统计工作的需求。

(二)发挥信息优势,确保数据真实

医院统计工作不可以只停留在医疗数据统计上,统计人员要充分利用关于统计数据、资料,对医院中出现的意外状况以及医院发展的新动态进行合理的研究与分析,并且要及时提出有效的建议,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优势,增强统计信息的时效性,有规律的利用网络医疗数据写出高质量的、内容更加丰富的、有深度的统计分析报告,不定期的对医院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对比、分析,找出数据变化的规律与原因,让领导决策者有意见可听。统计工作人员也应该摒弃原有旧的工作模式,围绕信息技术创新工作模式,让自己的观念跟上时代的脚步,增强服务和效益意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高效管理,确保数据真实。

(三)加强综合监管,做好统计服务

严格把守环节数据质量,加强综合监管,确保统计数据准确性,做好统计服务。医院的管理服务与统计数据的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国家统计局政法司颁布的相关法规明确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应该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同级监督职权,统计人员不仅要收集数据,还必须实行统计监督职权,切实负责,不能敷衍,出现错误一定查明原因,实事求是。其次,统计人员可通过信息系统建立数据录入质量预警与防范系统,完善数据审核功能和错误提示功能,将错误的发生率控制在最低,为管理层提供可靠的数据服务。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医院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医院的各项医疗工作逐渐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在新时期,网络环境让医院管理迈向了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阶段。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基层卫生的统计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基层卫生的统计人员要努力完善自身,不断学习知识,提升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增强分析能力,让统计工作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育德.办好杂志,促进卫生统计学科与卫生统计事业的新发展─―纪念《中国卫生统计[J].中国卫生统计,2014(05).

[2]田凤调,接令仪,胡琳,李福田,陈科,薛禾生,徐勇勇,金水高.建国以来我国卫生统计事业发展过程的回顾[J].中国卫生统计,2014(05).

[3]祝闻华.实施卫生统计网络直报后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建议[J].中国卫生统计,2012(01).

篇7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250-02

根据企业的危机生命周期理论,产品危机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先后经过危机酝酿期、危机预警(预控)、危机爆发与扩散和危机恢复四个阶段。

图1 产品危机信息预警系统模型该模型按照产品危机信息处理的流程可分为四个子系统即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加工分析子系统、危机预测子系统、报警子系统四个系统组成。其中底层是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企业来说就是要做好企业的信息化工作。第二层产品危机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产品危机信息资源库是企业的常态工作,企业信息资源库实际上是以产品危机主题规划的数据库,其中数据来源于企业内部也来源于企业的外部,企业要按照不同的产品危机种类建立相应的主题库。产品危机信息资源库在危机预警时能够对四个子系统提供信息支持。内部风险源和外部风险源是危机预警信息系统信息输入,内部风险源主要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企业的外部风险源主要是指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包括技术、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市场条件,竞争对手等。

危机信息预警系统就是为了能在危机来临时能尽早地发现危机,及时感应危机来临的信号,并判断这些信号与企业危机的相关性,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该系统通过不断地对内部和外部风险源、危机征兆进行扫描、检测,在各种危机信号显示危机来临之际向企业发出警报,提醒企业采取应对措施。很多企业采取指标性危机预警系统,即将企业中不容易根据获得的信息直接判断危机发生与否的危机信息转化为一系列较容易识别的指标,然后根据指标的异常进行危机预警。危机预警信息的实时性和正确性是危机治理有效进行的基础。企业捕捉危机征兆信息后,须实时进行多维度剖析,如信息起原、种类、强度、频度等,一旦危机征兆信息跨越一定临界阀值,就要发出预警信号,危机管理小组介入工作,危机征兆信息转化为危机信息,则危机生命周期进入下一阶段。

2 产品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的组成

一个完整的企业危机信息预警应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加工分析子系统、危机预测子系统、警报子系统和企业危机信息资源库组成。

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产品危机预警信息系统建立的必要条件,主要是企业信息化工作,其中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的建设,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建设,也包括相应的信息制度的建设。中小企业切莫忽视基础的信息化建设,否则产品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犹如空中楼阁。企业的内外部风险源是企业危机预警信息的来源。企业危机资源库是企业按照产品危机的种类建立的主题库,为危机预警信息处理提供信息支持。

2.1 内、外部风险源

产品危机预警系统危机信息的输入是内外部风险源,风险源的可靠与否对预警信息系统能否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设想如果风险源不可靠,输入的信息不准确甚至错误那么最终发出的预警信号也肯定出错,对企业来说可能是虚惊一场,甚至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其中风险源是产品危机信息收集子系统的信息源分为外部风险源和内部风险源,外部风险源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如国家政策、产品标准、技术状况、竞争环境等等,尤其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今天,在中小企业资源和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企业要善于利用Internet扫描外部环境,监测外部风险源。内部风险源来源于企业的内部的生产经营环境,内部风险源要做到可靠,中小企业不容忽视企业信息化建设,使得内部的生产经营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做到记录准确,建立产品相关的数据库,为危机收集子系统提供可靠的信息。

2.2 产品危机信息收集子系统

信息是危机管理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来说,应收集企业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经营相关的信息。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可将风险源划分为内部风险源和外部风险源。外部风险源要求系统根据企业的自身发展规律和产品结构特点,对企业外部环境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尽可能收集政治、经济、政策、技术、市场、竞争对手等与企业产品有关的信息,并集中精力分析处理那些对企业产品发展有重大或潜在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信息,如消费者投诉、新标准和政策的出台、技术更新换代,同行业的竞争等有可能导致产品危机的信息。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获得企业产品危机的先兆信息。同时,企业要重点收集能灵敏、准确的反映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研发等与产品息息相关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根据分析结果找出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可能引发产品危机的因素,如产品滞销、次品率升高等内部因素。企业在收集潜在的产品危机信息时可以充分地利用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仓库技术、联机分析技术等帮助企业准确收集潜在的危机信息。企业只有保持对内外部环境的高度敏感,及时收集可能与产品危机相关的信息,才能准确及时的预测到企业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和控制危机,促使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2.3 产品危机信息加工存储子系统

信息加工存储子系统的功能包括产品危机信息的筛选和判别、归类和储存。该系统要求对收集来的广泛的产品危机信息进行筛选和判别,去伪存真,以排除那些干扰信息和虚假信息。对于筛选后的危机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储存后,产品相关的危机信息就显得非常清晰和有条理,企业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所收集的危机信息。经过信息的整理和分析识别后,危机预警系统就拥有较为全面、真实、有用的信息,此时可将这些信息转化为一些简单、直观的信号和指标,为危机预测子提供有效的信息。

2.4 产品危机信息预测分析子系统

科学的预测是危机管理的前提,该系统应能预测企业产品危机的演变、发展和趋势。为管理者进行危机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首先,对企业经营环境方面的风险、威胁,如产品质量、产品结构、原材料质量、市场进行识别和分析。具体可以利用SWOT工具即Strength(强)、Weakness(弱)、Opportunity(机会)、Threat(风险),其中Opportunity和Threat是指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而Strengths和Weakness是指对内部环境的分析。“强”是指厂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的地方,如品牌优势、产品优势、渠道优势等;“弱”是指相对处于弱势的地方,一个公司有优势也不可避免地有薄弱的地方,厂商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弱势,才能采取正确的对策。“机会”就是宏观市场提供的比竞争对手可能更能获得的机会,而且这种机会一定会带来利益。例如国家倡导绿色环保材料,对于包装行业的企业如果能很好地抓住国家政策在这方面的扶持,发挥创新,研发出成本较低的新型环保材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风险是指不利的趋势和发展带来的挑战,而且是一种会影响销售、市场利润的力量,厂商一般会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预控方案。例如,家电产品的同质化,食品行业新的安全标准等等,如果企业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避免和预测风险的管理办法,风险就有可能转化为企业的危机。其次,对每一种风险进行分类,并决定如何管理各种风险;最后,对已经确认的每一种风险、威胁的大小及发生概率进行评价,建立各类风险管理的优先次序。以有限的资源、时间和资金管理最严重的一种或几类风险。企业可以依据企业自身的内外部客观环境,建立危机来源与危机预测的匹配关系,确定各类风险管理的优先次序。

2.5 产品危机警报子系统

危机警报子系统主要是判断各种指标和因素是否突破了产品危机预警的阀值,根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发出警报以及发出的警报级别,这里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AHP)采取定量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判定和分析。警报系统要根据危机管理小组成员和危机潜在受害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易于理解的警报信号。据此,要了解危机管理小组和危机潜在受害者的分布情况及其特征。如果分布局限在某个区域,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局部预警警报,以免警报的范围过广而使非潜在受危机影响者感到不必要的恐慌或做出不必要的反应。要根据危机管理小组和潜在的受害者的认知水平和心里特点选择警报的形式,原则是简单、直观易于理解,并要有一定的感官冲击,以便使人们警觉起来。警报信号可以采取声音、颜色再附上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便于人们理解。我们可依据产品危机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把预警级别分为四级:

预警信息应包括突发产品危机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部门等。发生Ⅰ级或Ⅱ级预警时应及时启动危机预警预案,直接报告企业高层和直接的利益相关者。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包括企业的即时消息,短信平台、呼叫中心;外部可以通过因特网工具,例如Email,MSN等及时消息工具传达,再附以电话和短信通知。其目的是让潜在的受害者能够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可能带来的损失。发生Ⅲ级或Ⅳ级时,一般可以通过内部渠道通知直接通知现场人员、主管部门要关注事件的进展,要求其做好防范工作;此时,信息受众面不易太广,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当然,要给予密切的关注,以防事态的进一步恶化,根据需要提升警报级别。

2.6 产品危机信息资源库

危机管理中心主要从服从企业战略出发,识别各个部门内部、外部潜在的危机,捕捉危机前征兆性的信号,将潜在的导致产品危机产生的信息归类编号,添加到产品危机管理信息资源库中,建立相应的按照产品危机种类相关的主题库。要明确的是产品危机信息库建立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企业要定期对以往国内外产生产品危机的企业现象进行多渠道、多方向、多性质的判别诊断,形成系统的产品危机信息,并以前者的经验建立相关的产品危机管理应对方案,加入并补充到危机管理信息资源库中。产品危机信息资源库的建立是一种战略的思维,企业可以借助危机信息资源库来培训员工危机处理能力和提高危机预警意识;当危机发生时,企业危机信息资源库可为危机预警和处理提供信息支持。

3 总结

对于产品危机频发的今天,产品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的构建对于中小企业来预防和化解危机减轻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应在战略上予以重视,产品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的构建不仅是技术问题,其中也涉及到相应的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是企业一项长期的战略。

参考文献

[1]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 [M].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06:5.

[2]陈昊.企业该如何做好危机信息管理 [J].AMT前沿论丛,2008,(1):23.

篇8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5-6131-03

The Research on Model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DAI Yi-sheng, YANG Yong-sh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China)

Abstract: The modern enterprises face of highly uncertain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how to establish a perfect 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 is still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eaning of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enterprise crisi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stitution of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given the initial model construction program, and proposed basic requirements of constructing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ation of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Key words: enterprise; crisis management; model construction; 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在信息化日益加快的今天,现代企业面对高度不确定的竞争环境,企业危机管理对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也愈发显得重要。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目前都没有建立自己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危机很难事先预计,常令企业防不胜防,一旦危机发生,对企业的生存和经营将会造成严重影响。面对突如其来的企业危机,如何对危机进程进行系统化、信息化管理,是所有企业组织者和管理者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生存并顺利发展。将信息管理理论与企业危机管理理论对接整合,构建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提高企业危机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帮助企业完善危机管理机制,最终使企业能够主动预防危机和避免危机[1]。

1 企业危机管理的涵义及企业危机的分类

1.1 企业危机管理的涵义

国内外关于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颇多,但对于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仍处于发展中,总结起来,企业危机管理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定义,如表1[2-4]所示。表1中七种定义从不同角度对危机管理进行解释,它们各有侧重。本文认为企业危机管理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点:① 企业危机具有普遍性,企业危机管理不可避免;② 危机管理包括危机前的信息收集;③ 企业危机管理是一种主动行为;④ 危机管理包括对危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它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⑤ 要将危机的预测与控制统一于企业的整个系统管理过程中;⑥ 在动态的危机管理中要充分挖掘有利因素,尽可能变害为利。

1.2 企业危机的分类

从广泛的科学意义上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企业实际活动,只有明确问题的种类,才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5]。为了便于构建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可将企业危机具体分为以下几类:① 企业公共关系危机,它的出现总是以某种危机事件为标志;② 企业营销危机;③ 企业人力资源危机;④ 企业财务危机,以企业破产为标准的危机状态;⑤ 企业物流危机;⑥ 企业生产危机;⑦ 企业信用危机,是由于信用管理失败而造成的危机。

2 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模型

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它必然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企业是不断地与外界环境交换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开放系统。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本质上是企业的确定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之间的均衡问题[6],环境的变化就意味着均衡的打破,会直接导致企业危机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危机系统可以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动态的平衡就是基于企业日常和非常状态下的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本文认为企业应该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危机管理信息系统。

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它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根据危机管理的过程,可将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分为信息收集、信息整理、危机预测、警报、处理、反馈修正六个子系统,各子系统的功能如下:

2.1 信息收集子系统

系统科学方法论认为,信息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础。获取信息的目的是为使危机决策更加合理、科学,决策实施后又得到新的信息。信息是企业危机管理的关键,应收集企业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经营信息[7]。信息收集是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最基础性工作。要结合企业所处行业的结构特点和企业的发展规律收集企业危机管理信息。导致企业危机发生的因素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环境因素两类。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竞争对手情况、供求信息、消费者等。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企业财务状况、企业战略决策、产品失败、观念滞后等。信息收集子系统应能最大限度的搜集这些与企业危机发生相关的危机信息,以便及时准确地察觉危机前兆。

企业危机管理信息搜集应当遵循广泛性、及时性、动态性三个原则。所谓广泛性是指信息的搜集不能只局限于可能发生危机的业务部门,而应该涉及到所有的职能部门,以及与企业处于同一供应链的其他所有企业;及时性是指信息收集系统要在第一时间搜集所需信息,尽量避免信息的滞后性;动态性是指对信息进行动态分析,做到动态更新。搜索引擎是实现信息搜集的重要工具,它是信息查找的发动机。搜索引擎能够在Internet这个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及时、准确地找到所需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同行业中与本企业经营规模相近的企业已经搜集到的或已被广泛认可的现成数据信息,这样可以减少搜集信息的时间和成本。

2.2 信息整合子系统

信息收集不是简单的数据罗列,任何虚假、失真的信息都会给企业危机管理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排除虚假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是信息整合的重要方面。如何对收集来的海量信息整理分类,去伪存真常令人们手足无措,所以有必要对信息进行技术处理。利用信息整合技术,可以将企业的信息资源有效管理和综合利用,方便系统调用和查询。通过信息整合,可以达到如下目标:①消除信息孤岛,使企业信息系统形成互通互联的整体;②形成了各个应用系统的统一访问入口;③提供满足信息安全的统一数据平台;④为建立企业决策系统提供了数据准备;⑤规范信息模型,解决数据不规范、编码不一致等问题。数据挖掘作为一种信息处理技术,能够针对大量信息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模型化处理,是信息处理的有效工具。经整合后的信息包括危机处理方案信息和与此危机事件相关联的信息,这些信息经标准化后存入案例数据库,可供模拟演示时调用。

2.3 危机预测子系统

科学的预测是危机管理的前提[8]。危机预测子系统的功能是确定危机的种类和严重程度,以及危机发生的概率,以便建立各种危机管理的优先次序。可以通过阀值判断机制确定不同危险等级的阀值(包括危机临界值)和发生概率,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如图1所示,当危机程度达到危机临界值时,应该立即调动系统资源对危机进行处理,当危机程度未达到危机临界值但已达到相应危机等级的阀值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企业正常运行。只有根据预测指标(即阀值)评价危机的严重程度,确定危机的等级,才能准确的进行危机预测。如果指标定义过低,本来并不是危机,而错误地发出了警报,就会造成社会动乱;指标定义过高,实际上危机已经发生了,但系统却还未报警,则失去了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意义[10]。为了对危机等级及其影响程度做出准确的估计,阀值判断机制必须使用量化的方法进行,例如,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使用较多的Z计分模型,其阀值判别函数为:

Z = 0.012X1 + 0.014X2 + 0.033X3 + 0.006X4 + 0.999X5

X1 =(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期末总资产 X2 = 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

X3 = 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 X4 = 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

X5 = 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

根据Z值的大小可将企业财务危机分为三个等级:1)当Z < 1.81时企业破产的可能性较大,达到企业财务危机临界值;2)当1.81 < Z < 2.675时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五个变量的值,使Z值尽可能的大;3)当Z > 2.675时表明企业财务不会出现危机[11]。

2.4 危机警报子系统

危机警报子系统主要是判断各种指标和因素是否突破了危机警戒线,根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发出警报,发出何种程度的警报以及用什么方式发出警报。首先是确定每一个指标的可接受值与不可接受值,以可接受值为上限,以不可接受值为下限,计算其现实危机程度.并转化为相应的评价值;其次将各个指标的评价值加权平均得到企业危机的综合评估值;最后与企业危机临界值相比,即可进行危机警报[9]。一旦危机等级达到危机临界值,立即发出危机警报。如在Z计分模型中,Z值减小到1.81时,应立即发出警报。危机警报子系统是一种对企业危机进行超前管理的系统,它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其重要意义在于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及时把产生危机的根源消除,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促进企业决策者预先采取相应措施,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以确保企业持续向前发展。

2.5 危机处理子系统

危机处理子系统主要是在危机发生时将危机解决方案落到实处,制定危机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按步骤实施对危机的控制和管理,让危机管理者能够进行直接的、连续的战术控制,指挥现场处理工作,及时更正媒介传播的与事实不符的信息,做好危机中的信息交流,及时监控危机局势的变化。该子系统需要大量危机处理方案的数据支持,因为没有哪两次企业危机完全相同,也不存在一套对任何企业危机都适用的处理方案。危机处理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还要充分借鉴以往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这就要求危机处理子系统能够调用案例数据库资源,再协调各种企业资源消除危机所造成的消极后果,统一协调企业行为,尽可能减小危机影响范围。

2.6 反馈修正子系统

危机就是危险和机遇,企业的每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叉蕴藏着成功的种子[7]。合理有效地处理危机,可以变危机为机遇,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系统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动态地研究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危机消除后,企业的危机管理工作还没有结束,企业还要对危机进行追踪,及时进行危机总结。建立完备的企业危机管理信息反馈和修正系统对于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尤为重要。如果说信息搜集是一种扩散,信息整合是一种收敛性的行为,那么信息反馈和修正则是一种扩散性和收敛性的综合整理行为。企业危机信息具有可传播性,危机过后应对企业的内外信息环境进行分析,重新搜集相关信息,标准化后存入案例数据库,同时,通过模拟演示形成新的标准案例,以防止类似危机再次发生时有数可依,有计可施。

总体来说,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六个子系统中,信息收集子系统和信息整合子系统是基础;危机预测子系统和危机警报子系统是核心;危机处理子系统和反馈修正子系统是关键。

3 构建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

企业危机管理的信息化只有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并且在高效的组织结构中运行,才能够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系统对预防和消除危机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危机管理信息化应该是高效的组织结构、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网络和通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12]。

1)快速响应的危机管理组织结构

企业危机阶段,赢得时间就意味着赢得了更多的回旋余地。在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中,众多的中间层使得信息只能逐层地缓慢传递,有时甚至难以达到高层,企业很难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响应。快速响应的危机管理组织结构要求企业能够快速的收集和传递信息,组织中不存在任何信息障碍,在该组织结构中,企业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及时判断决策,调整战略方向。

2)高水平的信息管理工具和技术

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以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设备、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以及自动控制技术和现代化的通讯系统等手段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和安全的改造[12]。在企业信息管理工具和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必须做到两点:① 危机信息数据处理的信息化,把搜集到的与危机有关的信息以数字的形式保存起来,可以随时查询;② 危机管理流程的信息化,把已经规范的企业危机管理流程以软件程序的方式固化下来。

3)高素质的危机信息管理人才

毋庸置疑,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永远是第一位的。危机信息管理人才的主要工作包括三个方面:① 提供危机处理程序、危机处理效果、危机处理法律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咨询;② 搜集、评估和总结企业危机的影响信息和处理危机中的经验信息;③ 分类、认定企业危机的管理责任。危机信息管理人才应该是一种复合交叉型的人才,信息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危机处理能力,还应该具备危机情境中的领导沟通能力。

总之,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一定的管理基础和功底。企业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和发展。

4 结束语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危机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科学实施危机管理,企业有必要构建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在目前我国企业规模、资源和实力都普遍较弱的情况下,企业很难着手建立专门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层面的危机信息管理尚处在研究阶段,危机信息系统的引入和推广仍然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化的系统工程[13]。它有赖于社会对危机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和危机管理软件等信息商品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信息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同时,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真正投入到企业的运作过程还需要完成与企业内部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融合,这也将成为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勃侠.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模型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8(16):139-140.

[2] 周永生.现代企业危机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 赵东.企业危机系统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 单业才.企业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 畅铁民,贺正楚.企业危机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 李蓓.企业危机动态管理模式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

[7] 徐远纯,柳柄祥.浅论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J].北方经贸,2002(5):101-102.

[8] 何蓉.企业危机管理预警系统模型的建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3):46-49.

[9] 贺正楚.论企业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J].系统工程,2003,21(3):34-39.

[10] 覃小旅,朱庆华.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J].电子政务,2005(3):76-81.

篇9

信息系统审计是指根据公认的标准和指导规范对信息系统及其业务应用的效能、效率、安全性进行监测、评估和控制的过程,以确认预定的业务目标得以实现。

审计信息系统最早称为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业务主要关注对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的取得、分析、计算等数据处理业务,还称不上信息系统审计。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计算机审计所关注的内容也从单纯的对电子的处理延伸到对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进行了解和评价。在制度基础审计的模式下,计算机审计的业务内容已经扩展到了符合性测试领域。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与其所服务的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被审计单位风险的评估必须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纳入考虑范围。计算机审计的业务范围已经覆盖了一项审计业务的全过程,信息系统审计的概念随之出现。

在建立信息系统审计制度,开展信息系审计研究方面,美国走在了前面。早在计算机进入实用阶段时,美国就开始提出系统审计(SYSTEMAUDIT)。1969年在洛杉矶成立了电子数据处理审计师协会(EDPAA),1994年该协会更名为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NFORMATIONSYSTEMAUDITANDCONTROLASSOCIATION)即ISACA,总部设在美国芝加哥。目前该组织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设有160多个分会,现有会员两万多人,它是从事信息系统审计的专业人员唯一的国际性组织,CISA(CertifiedInformationSystemAuditor)也是这一领域的唯一职业资格。

在很多大型公司内部,信息系统审计部门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对外提供多种服务的部门。尤其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更是为信息系统审计业务带来了无尽的商机。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服务只占信息系统审计部门业务内容很小的一部分。与信息安全相关的防火墙审计、安全诊断、信息技术认证以及ERP相关的新型咨询业务也不断涌现。“未来审计行业和审计技术的发展动力将主要来自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这一观点已经逐渐成为国外会计、审计界的一个共识。信息系统审计师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在国外的一些大型会计公司中已经出现了没有CPA资格的合伙人,他们持有的专业资格就是CISA.据专家介绍,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师(简称IT审计师)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最抢手的高级人才。

在初期,信息系统审计是作为传统审计业务的一部分,在审计师对由计算机系统处理的数据的质量进行判断时提供技术支持。有信息系统审计技能的审计师被看作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技术资源,在必要时为同事提供技术支持。对于信息系统审计,需求领域很广。如对组织的信息系统审计(主要集中在对信息技术的管理控制)、技术方面的信息系统审计(包括架构、数据中心、数据通信等)、应用的信息系统审计(包括经营、财务)、开发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包括需求识别、设计、开发以及实施后阶段)和信息系统是否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的审计等等。

二、构建信息系统审计

信息系统审计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应制订长远的开发规划,由简到繁分阶段逐步实现。它的功能应该是:实现审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共享;实现审计日常管理的自动化;通过计算机建立程序化的标准审计方法和统一的审计标准,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审计管理规范化;保证审计作业规范化;促进审计文档规范化;审计质量监督规范化;提高审计结论的层次。基于上述的系统目标,信息系统审计当前应由审计证据管理子系统、信息系统安全标准子系统、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子系统、项目管理审计子系统和信息系统审计法律标准子系统等五个子系统组成。

(一)审计证据管理子系统

1.审计证据收集

(1)传统方法收集审计证据

(2)通过数据接口直接向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获取审计证据

(3)在线系统审计证据收集

(4)计算机网络系统审计证据收集

2.审计证据评价

(1)真实性。查明审计证据的来源、形成的时间、地点、制作过程及设备情况,有无伪造和删改的可能性。一般说来,由第三方(如中间商或网络服务商)来储存记录或转存的证据具有较高的证据效力;被审计事项的事实和行为发生时留下的证据的效力较以后专为诉讼的目的而形成的证据更为真实;对于自相矛盾、内容前后不一致或不符合情理的审计证据,应小心对待,不可轻信,对不能排除合理怀疑的审计证据不得采纳。

(2)合法性。包括收集手段是否合法和形式条件是否合理两部分。有些审计证据其本身也有证据力,但在收集过程中,违背了规定的手续和程序,因而也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能用来证实问题,为此,鉴定分析审计证据时,要了解证据是以什么方法、在什么情况下取得的,是否违背了法定的程序和要求,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这样有利于判明审计证据的真伪程度和效力。

(3)相关性。查明审计证据反映的事实与被审计事项有无关系,只有与被审计事项的事实或逻辑上是相关的事实才能被认为是证据。

(4)结合其他证据进行鉴定分析。将审计过程中收集的全部证据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判断。如审查计算机审计证据中有无数据、图表等反映的事实,同有关书证、物证、证人证言进行分析,明确是否互相一致,是否有矛盾。如果与其他证据相一致,共同指向同一事实,就可以认定其效力,可以作为审计证据。反之则不能作为审计证据。

(二)信息系统安全标准子系统

构建通用的信息系统安全标准,作为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中的参考标准。信息系统安全标准是由高级管理人员制定的最小标准、规则构成的集合,所以必须加以实现,以确保信息系统安全政策的实现。信息系统安全标准需要指明每个信息系统控制的详细要求。它为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基准或底线,可以照此对单个信息系统控制的适当性进行评估。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有效率地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它是立足于组织的战略目标,为有效的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切活动过程都在审计师的业务之内。

(三)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子系统

信息系统审计集中反映了企业的战略目标,主要从质量、成本、时间、资源利用率、系统效率、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方面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信息系统审计资源维主要包括以信息、应用系统、设施及人在内的信息相关的资源,这是信息系统审计治理过程的主要对象;信息系统审计过程则是在信息系统审计准则的指导下,对信息及相关资源进行规划与处理,从信息技术的规划与组织、获取与实施、交付与支持、监督与评估等方面确定了信息技术处理过程,每个处理过程还包括更加详细的控制目标和审计方针以对信息系统审计处理过程进行评估。

(四)项目管理审计子系统

项目管理系统是对审计过程进行全面指导、帮助和控制的软件,它通过对标准审计方法的各个工作流程的合理细分,使每个子流程都对应相应的计算机处理模块。从而使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可通过计算机辅助而完成,并产生各个工作环节应该生成的底稿和报告。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为进行审计质量考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五)信息系统审计法律标准子系统

此系统主要是实现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共享。内容定期进行更新,包括: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各类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一般来讲,按不同层次设立,信息的共享通过系统内互联的企业网实现,还可根据信息的保密要求,设定不同的信息访问权限。

三、规范信息系统审计范围

其业务范围包括与信息系统有关的所有领域,例如对组织的信息系统审计(主要集中在对信息技术的管理控制)、技术方面的信息系统审计(包括架构、数据中心、数据通信等)、应用的信息系统审计(包括经营、财务)、开发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包括需求识别、设计、开发以及实施后阶段)和信息系统是否符合国家或国际标准的审计以及网誉审计、电子签名审计业务等电子商务审计。

1.信息系统开发计划、管理及组织架构的战略、政策、标准及相应实践过程的评估;

2.技术基础设施及运行实践的效能和效率的评估;

3.信息资源在逻辑访问、运行环境以及IT基础设施各方面的安全性的评估;

4.系统灾难恢复及保证业务连续性的能力的评估;

5.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实施与维护的方法和过程的评估;

6.业务流程的风险管理水平的评估;

7.财务系统的评估。

第一,鉴证作用。信息系统审计的鉴证价值是指通过审计,合理地保证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及其处理、产生的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可靠性,政策遵循的一贯性。

第二促进作用。促进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信息系统审计可以促进被审计单位更有效地融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二是指审计可以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内部控制,加强管理,提高信息系统实现组织目标的效率、效果。

第三咨询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组织的管理变革提供了技术手段,组织扁平化、工作丰富化等管理变革都要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

四、创建行业标准与实务指南

如同开展业务审计要具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审计依据一样,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同样需要审计依据。国内信息系统审计方面的工作近几年才刚刚开始,基本仍处于摸索阶段,而在国家审计中更是如此。目前,由于国内关于信息系统审计方面的标准尚处于空白状态。

国际上关于信息系统审计方面可以参考的标准主要有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COBIT(ControlObjectivesforInformationandrelatedTechnology)、ISO17799、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MMI(CapabilityMaturityModelIntegration)和IT基础架构库ITIL(InformationTechnologyInfrastructureLibrary)等。

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InformationSystemAuditandControlAssociation)于1996年公布的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信息系统审计的标准。它将IT过程,IT资源及信息与企业的策略与目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三维的体系结构。它是一个在国际上公认为最先进、最权威的安全与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的标准。

英国国家标准局制定的BS7799-1《信息安全管理实践规范》,该规范于2000年12月被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成为ISO17799。ISO/IEC17799标准最初于1993年由英国贸易工业部立项,由标准化协会筹备起草并作为英国的标准。1995年,首次BS7799-1:1995《信息安全管理业务规范》,它提供了一套综合的、由信息安全最佳惯例组成的实施规则,其目的是作为确定各类信息系统通用控制范围的唯一参考基准,并且适用于大、中、小组织以及政府部门;1998年,标准化协会发表标准的第二部分BS7799-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它规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与信息安全控制要求,是一个组织的全面或部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评估的基础,它还可以作为一个正式认证方案的根据;BS7799-1与BS7799-2经过修订于1999年重新予以,此次考虑了信息处理技术,尤其是考虑了在网络和通信领域应用的最新发展情况;2000年12月,BS7799-1:1999《信息安全管理业务规范》通过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认可,正式成为国际标准,即ISO/IEC17799-1:2000《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业务规范》标准。

2005年,ISO了新版的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即ISO/IEC17799-2005,对2000年版的标准进行了修订,更加注重标准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日本的系统审计是从八十年代开始,1983年通产省公开发表了《系统审计标准》,并在全国软件水平考试中增加了“系统审计师”一级的考试,着手培养从事信息系统审计的骨干队伍。近几年东南亚各国也开始制定电子商务法规,成立专门机构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业务,并制定技术标准。

国内目前关于信息系统审计的依据主要有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2001】88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1999年颁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等,同时可以主要参考COBIT和ISO17799标准。

但是我国信息系统审计才刚起步,审计技术、审计规范、制度等都有待研究。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与审计将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五、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意义

1.信息系统审计是未来审计发展的必然

未来审计行业和审计技术的发展动力将主要来自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

2.维护信息时代的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信息系统审计应当充当信息时代经济生活中公正的鉴证人起着维护市场经济稳定的作用。信息时代竞争的加剧,信息流的电子传播方式等,使市场对及时和相关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现有财务报告模式的局限性性日渐突出。现有财务报告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周期性的向利益相关者报告。在新经济环境中,信息系统审计师应能够以在线、实时的信息为基础提供鉴证,通过多种方式来保护公众利益、提供鉴证服务并满足投资公众对决策有用信息的访问需要。提供实时报告鉴证对保护公众利益和保护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新晨

3.为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电子政务”及“电子商务”,许多企业也已着手整合与升级其信息化应用系统。可以预计,全国将有更多、更大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展开。但是,信息化是有风险的,信息系统规模越大,功能越复杂,风险也就越大。信息系统审计师的出现,可以从项目计划开始介入信息系统建设的每个环节,以他们的专业素养,从项目的初始阶段一直到运营的全过程,给予项目投资者风险控制的评估与建议,提高信息系统的投资效益。

参考书目

1.同志在十六大的报告.

2.(美)JackJ.Champlain著审计信息系统(第二版)张金城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3.计算机审计中数据处理新方法探讨陈伟刘思峰邱广华《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37).

篇10

随着区域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企业遇到的危机就像人类面临疾病那样防不胜防,无论是享誉世界,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还是那些默默无闻、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都难逃危机的困扰,这些危机一旦发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威胁,如果处理不当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此,树立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将危机管理理论引进到日常的管理之中是现代企业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企业危机管理

目前,世界管理学界从多种角度对企业危机管理进行了探讨。美国学者Steven Fink认为,企业危机管理是“对于企业前途转折点上的危机,有计划地挪去风险与不确定性,使企业更能掌握自己前途的艺术”,其主要观点是对风险与危机的规避艺术。Philip Henslowe认为危机管理是“任何可能发生危害组织的紧急情境的处理能力”,其主要观点是对危机的处理能力。Ian I. Mitroff 和Christine M. Pearson 认为企业危机管理是“协助企业克服难以预料事件的心理障碍,好让经营管理者在面对最坏的状况时,能做好最好的准备”, 其观点主要侧重于危机的预防与企业核心管理人员面临危机时的心理培育上。日本学者龙泽正雄认为危机管理是将发现、确认、分析、评估、处理危机,视为危机管理的流程,在每一个操作阶段,始终必须以“如何以最小的费用取得最大的效用”为目标。”

我国学者倾向于研究如何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及危机处理系统的实际操作程序,例如,我国研究人员何苏湘认为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为了预防、摆脱、转化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使企业脱离逆境、避免或减少企业财产损失、将危机化解为转机的一种企业管理的积极主动行为。

综合国内外企业危机管理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危机的不可避免和普遍性促使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发生、发展和深入,以及永无止境;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任何防止危机发生的措施、任何消除企业危机产生的努力,都属于企业危机管理范畴。

二、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

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管理界的有识之士就曾预言“计算机将被广泛应用于管理领域”。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已成为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社会中信息量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类资源的特点、作用以及社会活动对资源的需求都在发生变化,面对这种情况,应用电子计算机是战胜信息挑战的惟一出路。危机产生的原因复杂,种类繁多,是一类带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半结构化问题或非结构化问题,仅仅依靠传统的手段和方法很难做出及时而有效的处理,必须借助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将计算机应用作为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社会信息环境的日趋成熟,信息化手段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面对竞争和挑战时的必要选择。而企业危机管理的关键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

三、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模型构建

1.信息搜集系统模块

信息搜集系统模块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来自企业内部、外部的各种可能引发企业危机的信息,如来自政治、经济、科技、金融、市场等方面的信息。

信息搜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搜索引擎,一个搜索引擎由搜索器、索引器、检索器和用户接口四个部分组成。搜索器的功能是在互联网中发现和搜集相关信息。它通常是一个不停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搜集可能危及企业的新信息,同时还要定期更新已经搜集过的旧信息;索引器的功能是理解搜索器所搜索的信息,从中抽取出索引项,用于标示文档以及生成文档库的索引表。索引器有客观索引项和内容索引项两种:客观索引项与文档的语意内容无关,内容索引项是用来反映文档内容的;检索器的功能是根据用户的查询在索引库中快速检出文档,进行文档与查询的相关度评价,对将要输出的结果进行排序,并实现某种用户相关性反馈机制;用户接口的作用是输入用户查询、显示查询结果、提供用户相关性反馈机制。

2.信息整合系统模块

信息整合系统的方案是把Oracle、Sybase、SQL Server和DB2、Informix等流行的关系数据库以及其他可用的数据源联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库,用SQL语言(标准的关系数据库语言)、XML、WebService,甚至以类似“google”的形式搜索企业的数据。信息整合系统模块的作用是将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提炼,让信息有序化、明朗化,从信息中得到新信息,从而为下一个模块“危机预测系统”提供信息支持。如,根据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的结果,指出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可能引起危机的先兆,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和控制危机。

3.危机预测系统模块

危机预测系统模块主要是:根据“信息搜集系统模块”和“信息整合系统模块”收集整理的信息利用科学的预测方法来预测企业危机的演变、发展和趋势,为管理者提供危机管理和控制的科学依据。该模块首先对企业经营的各方面的风险、威胁和危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如产品质量和责任、环境、健康和人身安全、财务、营销、自然灾害、经营欺诈、人员及计算机故障等;其次对每一种风险进行分类,并决定如何管理各类风险,从而准确地预测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机遇;最后对已经确认的每一种风险、威胁和危险的大小及发生概率进行评价,建立各类风险管理的优先次序,以有限的资源、时间和资金来抚平最多的危机,让损失降到最低。

4.危机预警系统模块

预警一词的使用,最早源于军事术语,指提前发现、分析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进攻的威胁报告给指挥部门,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后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

本模块首先判断危机是否到达警戒线,是否报警,并决定以何种方式发出报警。根据“信息搜集系统模块”和“信息整合系统模块”收集整理的企业内部信息确定一个警戒线,当企业内部外部状况在警戒线内部的时候,企业运行正常;当企业内部外部状况超出警戒线的时候,向企业发出警报,显示现在企业状况正处于接近危机或危机状态,应马上采取措施以确保让企业状态回到警戒线以内。本模块在计算机中解决以下问题:从“信息搜集系统模块”和“信息整合系统模块”得到的信息中确定可能引发危机的现象或事件;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危害程度、公众关注度进行分析;从数据库中搜索对应的解决方案,为“危机控制系统模块”确定危机的预控策略提供依据;拟定危机管理计划,对危机进行监测和报告。

企业危机预警系统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对预警对象、预警范围中的预警指标这一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获取预警信息,以便评估信息,评价危机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发出危机警报。企业危机预警系统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爆发,是一种对企业危机进行超前管理的系统。构建企业危机预警系统的重要意义在于: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及时把产生危机的根源消除,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5.危机控制系统模块

危机一旦爆发,来势凶猛,管理者需要通过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向员工、客户、社区、新闻界有关危机的最新信息,通过危机管理信息系统有条不紊地治理危机。

该系统提供在危机发生时将危机应急预案转变成处理危机的切实方法,制定危机处理的策略和方案,拟定危机应急计划并组织危机管理队伍,让危机管理者能够进行直接的、连续的战术控制,指挥现场处理工作,及时监控危机局势的变化,协调各种资源的配置,将危机的损失控制在最低的程度。本模块需要大量解决危机管理方案的数据支持,这是能否建立一个完善的危机控制系统模块的关键。

将信息管理理论与企业危机管理理论对接整合,构建企业危机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提高企业危机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帮助企业完善危机管理机制,最终使企业能够主动预防危机和避免危机。

参考文献:

[1]贺正楚:论企业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系统工程,2003(5)

[2]赵定涛李蓓等:基于动态过程的企业危机管理系统.管理科学,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