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室安全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8-25 18:54: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寝室安全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寝室安全论文

篇1

随着我国石油储备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我国海上石油运量猛增,突发性海洋污染事件频发,损失巨大。陆源污染物排海问题也相当突出。陆源污染物占人海污染物总量的90%以上。[1]在发生海洋污染事故时,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海洋污染损害索赔问题。海洋污染属于环境侵权,对此种侵权造成的直接损失如财产毁损或财产的减少给予赔偿没有疑问,但是,对于因海洋污染而遭受的纯经济损失是否给予赔偿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受到保护却不无争议。而且,在我国法学界,人们对侵权领域纯经济损失的赔偿问题远没有对合同领域经济损失的赔偿问题关注的多。而对侵权领域尤其是海洋环境侵权领域纯经济损失赔偿问题的研究又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由于船舶油污是造成海洋环境侵权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以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的纯经济损失为切入点加以研究。

一、直接损失、间接损失与纯经济损失的含义

纯经济损失是侵权法中所讨论的经济利益损失,国际油污民事赔偿法律体系建立后为国际油污赔偿基金(IOPCFund)的索赔实践所采纳。与许多大陆法系国家一样,我国的民事赔偿理论中找不到纯经济损失这一概念,我国一般将财产损害赔偿的范围分为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就是指加害人侵权行为侵占或损坏受害人的财产,致使受害人现在拥有的财产价值量的实际减少。对于间接损失,一般认为是指加害人侵害受害人所有的财物,致使受害人在一定范围内的未来财产利益的损失。

我国有学者认为,纯经济损失又称为间接损失,表现为一种间接的损害。[2]但是,笔者认为,两者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在2002年及2005年IOPCFund《索赔手册》中,“纯经济损失”强调的是所有人或者使用人的财产虽然没有被侵害但是遭受了收入的损失。例如,船舶发生事故后,事故海域的渔业资源遭到破坏,海滩游客减少导致附近的宾馆、饭店、游艇收入的损失,具体旅游项目投资人以及该海域鱼品的经营人的收入损失等,都是纯经济损失;而间接损失强调的是以受害人的财物遭受损害为前提而产生的损失,如渔民的渔网、渔船等被污染,对渔具清污期间不能捕鱼所受利益损失就是一种间接损失。可见,间接损失和纯经济损失都是经济损失,但产生的前提不同;相对于直接损失而言,纯经济损失属于间接损失的一种。

无论是财产的直接损失,还是间接损失、纯经济损失,都属于海洋环境侵权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国际上对侵权法中纯经济损失赔偿的态度

从比较法的角度讲,在欧洲责任体系中,对侵权法中的纯经济损失赔偿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类。[3]

(一)放任式体系,包括比利时、法国、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在这些国家法典化的法律里存在一个单一的一般条款,该条款并没有事先排除纯经济损失。如法国《拿破仑法典》第1383条规定:“每个人不仅应就其故意行为所致损害承担责任,也应就其过失行为或不谨慎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条单一原则的外延宽泛,内涵不确定,因此并没有排除纯经济损失的赔偿。”[4]因此,一般认为法国对纯经济损失的保护程度几乎最高,并且这种保护近乎是放任自由不受约束。[5]另外,这类国家几乎总是基于合同外责任、而不是跨界寻找合同法原则来获得对纯经济损失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法国法中,合同和侵权的概念互不重叠。如果原告被拒绝了合同上对纯经济损失的救济,那么他也不可以再提起侵权之诉,因为通常不认可诉的竞合。[6](二)实用式体系,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和荷兰。这类国家制度的特征是谨慎的个案分析方法,使法官仔细研究就纯经济损失给予赔偿所具有的具体社会经济含义。从英国判例看,英国已经慢慢接受了通常情况下一人因过失行为所受纯经济损失不可获赔的原则。最重要的理由是“诉讼闸门”,包含三层含义:(1)若在某些案件中允许纯经济损失获赔,就会引发无数诉讼以致法院不堪重负甚至濒临崩溃。(2)普遍泛滥的责任将给被告过重的负担。(3)认定纯经济损失只是扩展侵权责任的现代大趋势的一个部分。这一趋势应该得到控制。[7]但是,在英国,如果因被告故意经济侵权行为,如欺诈、侵害贸易、诱使违约、假冒、公共机构里的不当行为、威吓和共谋等,引起纯经济损失,对该类损失的请求权就可以给予赔偿。[8]

(三)保守式体系,包括奥地利、芬兰、德国、葡萄牙和瑞典。这一体系的特征是纯经济损失并没有被置于受到它们侵权法保护的所谓“绝对权利”之列。如《德国民法典》第823条规定,如果个人故意或过失损害了受害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自由、财产及其他权利”,他们对此应当承担责任。这一“绝对权利”清单中即有意排除了任何对纯经济性质损害的指称。

从上述三种类型国家立法及实践看,尽管采放任式体系的国家对纯经济损失赔偿的态度较为宽松,但多数国家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对案件类型和事实有严格要求。

三、我国对海洋环境侵权中纯经济损失应采取的态度

对于直接损失,国内外立法和司法实践一般都加以承认并给予赔偿。关于间接损失能否全面赔偿,我国的理论和实践中存在两种争议:一种主张应全面赔偿,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受害人本应当得到这些利益,只是由于加害人的侵害才使这些可得利益没有得到,并且,如果间接损失不能全部予以赔偿,受害人的权利就得不到全部保护,同时加害人的非法行为也得不到应有的制裁;[9]另一种主张不宜进行全面赔偿,而应遵循“适当赔偿”的精神,即根据间接损失的不同类别,合理地确定其赔偿范围。[10]2005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讨论稿)第7条第1款规定:“船舶油污损害的赔偿范围包括因油污而产生的人身伤亡、财产灭失或损害,用海单位或个人因油污直接遭受的经济损失,实际采取或准备采取预防、恢复措施而支付的合理费用以及由于采取预防、恢复措施而造成的进一步灭失或损害,不包括其他间接经济损失。”

笔者赞同第一种主张,认为只要间接损害是客观存在的,有实际依据的,就应该得到充分的赔偿,并且,从两大法系的发展趋势看,以财产遭受了物理损害为前提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也基本上是允许赔偿的。我国《民法通则》第117条第3款“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并应当赔偿损失”就是对间接损失予以赔偿的规定。在我国的船舶侵权行为法中,有关直接损失的赔偿和以财产损害特征为前提的间接损失的赔偿也得到了承认。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在1991年《关于国内船舶发生海损事故造成的营运损失应列入海损赔偿范围的复函》中就指出:“根据《民法通则》第117条第2、3款的规定,损害他人财产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受害人因侵权行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包括受害人财产的毁损、减少、灭失和为减少或消除损失所支出的费用,以及受害人在发生海损事故造成船舶修理期间的合理营运损失(其中包括船员工资损失),应当列入海损赔偿范围”。此外,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船舶碰撞和触碰案件财产损害赔偿的规定》中的第1条又进一步规定了“请求人可以请求赔偿对船舶碰撞或触碰所造成的财产损失,船舶碰撞或者触碰后相继发生的有关费用和损失,为避免或者减少损害而产生的合理费用和损失,以及预期可得利益的损失”,并且更加明确了设施修复前因不能正常使用而产生的合理的收益损失、利息损失、船期损失和租金或者运费损失等间接损失都可以得到赔偿。

关于纯经济损失是否应该予以赔偿,从上述第二个问题的介绍可知,在各国立法和学说中并无一致的解决方案。在英美普通法中,除某些特殊类型案件外,纯经济损失一直被认为是不能得到补救的,除非此种经济损失是构成对人身或财产损害的附带损失(此种损失实际上是本文所称间接损失)。“自1919年至2002年,英国劳氏法律报告记录的油污案例共有9个,其中涉及纯经济损失的案例只有4个。但是法院已经明确表示,普通法的纯经济损失不赔的原则在油污损害赔偿领域不会得到动摇。”[11]在Alegretev.IOPCF案件中,法院也明确指出,1995年《商船航运法》并不影响纯经济损失不赔的普通法原则。[12]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的一些案例实际上已经承认了纯经济损失的概念,该原则也已存在极少数的例外。[13]例如英国法官和学者都认为渔民损失属于纯经济损失的一种,且法院一直将赔偿渔民的渔业资源损失作为纯经济损失不赔原则的例外。在1979年美国加州最高法院审理的J’AireCorp.v.Gregory案件中,法院认为,尽管原告遭受的是纯经济损失,但原告的损害与被告的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联性,被告对原告的损害是可以预见的,被告负有注意义务,而被告违反这种义务应承担赔偿责任。[14]美国1990年《石油污染法》(OPA1990)第1002条第2款第(5)项明确规定,不动产、个人财产或自然资源的毁坏、破坏或损失造成的利润损失或盈利能力的削弱的损害,应由任何索赔人受偿。这种观点正反映着OPA1990的立法背景:……主张利润或收入损失的索赔人不必是受损财产或资源的所有人。比如,渔民虽然不拥有渔业资源,但是仍然能够对因渔业资源受损而遭受的收入损失主张权利。[15]实际上,尽管在多数大陆法系国家,原则上认为纯经济损失是不能赔偿的,但存在着一些例外情况。德国以故意违反善良风俗加害他人作为对纯经济损失予以赔偿的法律依据。法国最高法院在1965年的一个判例中认为,由于被告的原因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并阻塞了市中心的交通,法院判决被告赔偿原告马塞里公交公司的利润损失。在该案中,法院认为,关键的问题是,只要具有一种直接的和确定的因果关系,无论是否造成了实际的财产损失或侵害了某种权利,都可以获得赔偿。[16]笔者认为,我国对海洋环境侵权中的纯经济损失赔偿也应采取肯定的态度;否则,如果发生船舶污染这种影响巨大的环境侵权赔偿案件,对诸如捕渔业、旅游业、餐饮业等没有遭受物理损害但造成了经济损失的索赔不能予以赔偿,对这些从业者显然是不公平的。

多数国家立法和司法实践对纯经济损失不愿予以赔偿的主要原因在于:(1)引起无数诉讼请求,法院不堪重负;(2)纯经济损失与造成损害的原因之间的因果关系过于遥远。正如加拿大MasonCJ法官在1995年的一个案件中提出的,“纯经济损失是侵权法领域中一个比较新的、正在发展的领域。在这个领域,是否存在盖然性的因果关系,这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17](3)对行为人不可预见的纯经济损失的赔偿将导致行为人的责任过重。(4)此外,有学者从经济分析的角度,认为纯经济损失不应得到赔偿。认为原告所遭受的纯经济损失可能正是他人所获得的利润,因此并没有造成相应的社会损失;如果赔偿此种纯经济损失,从社会效率上来看,并不具有合理性。[18]笔者认为,不能因这些原因就断然否定对纯经济损失的赔偿。美国杰出的侵权法学者WilliamProsser在1939年尖锐地指出:“法律的任务是救济那些应该得到救济的不当行为,即便其成本是‘洪水般大量的请求’;任何法院因为担心给自己带来太多的工作而拒绝给予救济,这只是对自己无能的一种遗憾的承认。”[19]但是,为了避免损失过于遥远、加重责任人责任等缺陷,在立法或司法实践中对此种损失给予赔偿时应严格把握赔偿条件。IOPCFund《索赔手册》和1994年通过的《CMI油污损害指南》对纯经济损失索赔都规定了严格条件,只有符合条件时,基金或指南才是予以接受的。另外,《CMI油污损害指南》第7条强调此种赔偿范围不能随意扩大。只有下列依赖于受影响的沿岸或海洋环境进行商业

开发的索赔方所受损害,才可以得到赔偿:(1)捕鱼、水产养殖及类似行业;(2)提供诸如旅馆、饭店、商店、沙滩设备及相应活动等旅游服务;(3)海水淡化、制盐、发电站以及依靠水源进行生产或冷却的类似装置的作业。但是,(1)与环境无关的商业开发的延误、中断以及其他商业损失;(2)税收损失和公共当局的类似财政损失不予赔偿。[20]IOPCFund及《CMI油污损害指南》的规定为我们建立、完善船舶污染造成海洋环境侵权的纯经济损失的赔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国承认海洋环境侵权的纯经济损失赔偿,亦符合国际司法实践。而且,尽管在我国法律中无纯经济损失的概念,但实质上在法律规定中还是可以找到此种性质损失的赔偿依据。如《合同法》第113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该项利益的损失就具有纯经济损失的性质。

笔者主张对海洋环境侵权造成的有关人员或部门的纯经济损失给予赔偿,但是此种损失毕竟是一种间接损失,是一种较遥远的损失。因此,索赔方应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所受的损失,提供的证据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损失的性质,如是门票收入的损失,还是餐饮收入损失,捕鱼量减少的利润损失等,包括损失是由于海洋污染造成的证据。

(2)在受损失期间和前3年同期的月收入减少量。

(3)如果可能,应证明在受损失期间和前3年同期每月所卖的货物减少量(旅店应提供房间的出租量、露营地应提供帐篷的出租量、个人提供住宿的应提供月出租量、旅馆应提供食物供应量、旅游胜地应提供旅客/出售的门票量、商店酒吧等其他商业仅要求提供收入减少额)。

(4)在损失发生年内和前3年内有关商业经营的变化(如旅店的房间数量)、开放时间以及价格变化明细表。

(5)节省的开支或其他正常可变花费。

(6)损失的计算方法。

注释:

作者简介:韩立新(1967—),女,汉族,河北抚宁人,大连海事大学海商法系主任,国际海事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海上侵权行为法研究”*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辽宁大连116026

[1]资料来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2]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369页。

[3]以下三种分类方法见(意)毛罗·布萨尼、(美)弗农·瓦伦丁·帕尔默主编:《欧洲法中的纯粹经济损失》,张小义、钟洪明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91—93页。

[4]前引[3]。第93页。

[5]张新宝:《纯粹经济损失的几个问题(代中译本序)》,第l页。

[6]前引[3],第96页。

[7]前引[3],第13—14页。

[8]前引[3],第103页。

篇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是强化学生寝室管理的一种新方向和新的管理模式,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一种良好载体。作为大学“第三课堂”的寝室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寝室管理与建设,营造和谐良好育人环境,必须大力推进寝室文化建设。

1寝室文化与寝室文化建设

1.1寝室文化的内涵

寝室文化,对其概念的界定不尽然一致,在名称上也有“宿舍文化”和“公寓文化”等差异。鉴于此,本文支持温海燕指称的概念,即高校寝室文化是指在高校寝室这一特定的空间环境下,以大学生为主题,通过共同生活和学习,在学识智能、审美情趣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彼此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群体文化。高校寝室文化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构成,一是物质文化层面,它是寝室文化的载体;二是制度文化层面,它是指寝室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及调控这些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三是精神文化层面,指师生在学生寝室管理的各项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是在长期的管理与建设文明寝室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广大师生所接受的寝室群体精神。

1.2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作为与学生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寝室和寝室文化,寝室文化具有陶冶情操、思想及舆论导向、凝聚人心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和心理调适方面的育人功能。良好的高校寝室文化,直接关系校园文化的构建、高校学风与校风状况。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对于规范学生的寝室行为,强化学生的遵章守纪意识,对于学生的思想修养、文化修养和学生群体意识的产生、集体观念的树立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都有深刻的影响作用,最终达到将学生寝室管理升华为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寝室文化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着力点。从涵义入手,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应该从寝室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三方面着手,具体说来,可以从内部的硬件建设和外部的软件建设以及寝室成员心理等方面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建设先进寝室文化。

2群策群力,积极构建和谐高雅先进的寝室文化

2.1加强卫生检查,强化内务整理与安全意识,改善寝室住宿条件,打好寝室文化建设的基础

寝室的卫生状况是构建高雅寝室文化的基础,也是构建良好育人环境的基础。寝室卫生与内务状况,直接决定寝室的整体面貌,关系着寝室文化是否舒适、高雅、温馨。“没有清洁整齐的寝室环境,就谈不上寝室文化建设;没有寝室成员的安全意识,就没有安全的寝室环境”这个观点应该成为高校从上到下和广大学生的共识。在实践层面,定期的卫生与安全用电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并且努力将检查结果与一定的奖惩措施挂钩,以提高学生搞好寝室卫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必须将检查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改进提高。

在定期检查的基础上,要努力使卫生和内务整理得到保持、坚持进行卫生内务评比,营造良好寝室文化建设氛围。各系部领导、全体辅导员应经常下学生寝室进行检查,对卫生和安全不达标的寝室进行限期整改。通过上下齐努力,使广大学生养成“讲究寝室卫生、爱护寝室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有组织的专门性的大扫除活动,动员广大同学都行动起来,清除卫生死角,积极整理内务,增强学生爱家爱校的情感,努力使室内室外井然有序,令人心旷神怡。

2.2营造宽松、活泼的寝室舆论及人际关系环境,构建先进、活泼的寝室文化

寝室舆论及人际关系环境是寝室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是构建良好寝室文化的软环境。交际是每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寝室成员之间不同性格和地域文化差异,寝室冲突容易成为关注的焦点。调查报告显示:72.8%的学生表示偶尔会被室友误解,在室友之间有了矛盾的情况下,58.5%的人选择以大家互相讨论的方式解决。在寝室冲突类型选择中,40%的人认为发生冲突或被他人误解是由于性格的因素,30%的人认为是生活习惯的差异引起的,例如南北方学生生活方式差异较大,性格内向、开朗与否以及说话方式都有可能引发不和。在对室友侵害自己利益的情况时,68.7%的人表示会以委婉的方式指出,但还是会有近两成的学生采取暴力解决。显然,这样的调查结果已经告诉我们:寝室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潜在氛围影响着寝室内部小群体幸福指数及快乐状况,改善寝室的舆论及人际关系环境不仅迫在眉睫,而且极其重要。为此,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卧谈会”、聊天、寝室趣味游戏、共同活动(如逛街、欣赏影视节目)以培养共同语言,形成一种和谐团结的寝室氛围。从精神状态上改善寝室成员之间的面貌,将直接有利于高雅寝室文化的构建。

2.3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群策群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先进寝室文化的创建活动

青年学生,是一个充满朝气、具有无比发展潜力的活泼群体,能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创造力和激情。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寝室文化的构建不能缺少他们的参与。

除了在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做到最大限度的优化外,积极鼓励广大同学以寝室单位走出去,形成人人爱家、人人为家做贡献的良好氛围也极为重要。作为高校,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寝室活动和寝室文化活动是非常普遍而且丰富多彩的。不仅有各种形式的寝室文化、文明寝室构建的建言献策意见和意见的征集活动,还有各种形式的寝室文化征文、寝室文化节、寝室(趣味)运动会、“人文情怀,关爱你我”――好书好文推荐进寝室、党员示范寝室、文明示范寝室的评选活动及有积极意义的联谊、文艺、体育、书画竞赛、交友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参与度广泛,而且为学生展示才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寝室成员可以集中大家智慧,集思广益,将零散的个体拧成一股绳,将凌乱的点子想法汇聚成具有无穷力量的集体智慧,这些都将极大地鼓舞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就感,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对于构建充满人文气息的寝室文化是非常有助益的。

3加强寝室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积极引导,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寝室文化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他们能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构建高雅、先进寝室文化,营造和谐育人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在学生寝室中,有许许多多的学生干部,如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班长、团支书及其他学生干部,他们是建设良好高校寝室文化的中坚力量。为此,必须对他们积极引导,一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对他们进行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的引导与指导,督促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智慧开置寝室作品,让布置寝室的作品源源不断;二是学生自己作为先进分子自己动手,形成一种自己的“家”自己装扮的良好氛围;三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带头作用积极影响身边的同学,形成主动积极构建寝室文化的氛围。

(2)寝室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漫长的建设过程,必须常抓不懈。寝室是供学生睡眠、洗漱、休息的地方,寝室文化的建设涉及方方面,构建高雅、舒适而又具有人文气息的寝室文化,绝非一日可成,必须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在思想上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在实践中积极开展工作。

(3)开展寝室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实质上是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参与寝室文化建设的热情普遍较高,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这说明学生们做到了“寝室即是家”的重要性,以寝室为家,认识到了寝室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与成材的重要性。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建设良好宿舍环境和秩序,倡导建设先进寝室文化,即是为学生服务,对学生负责的最好体现。

(4)寝室是大家在一起交流、成长、进步的共同的“家”,是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发展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场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构建高雅寝室文化为契机,以点带面,进一步推动学校倡导先进文化,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学习、生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营造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

4结语

寝室文化建设,实现了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是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先进寝室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一种注重“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寝室的卫生与安全情况、学习气氛、装饰风格、寝室环境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的内容。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寝室文化的功能,努力营造学生自我教育氛围,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提升学生服务自我、服务他人的意识。

当前,强化寝室管理,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改善学生生活、学习环境,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一项任务艰巨但意义重大的工作。开展好此项工作,将极大优化高校的人文气息和完善教育教学条件,全面推动高校完成教育目标,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注释

温海燕.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12.

省略/edu/xygj/news/2006/09-14/790168.shtml.2009-4-24.

参考文献

[1] 熊晓春,韩菁.关于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07).

篇3

大学生生活园区主要指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施以良好影响和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素质、涵养、个体情趣和品行集中体现之处,是展示高校学生工作状况和水平的窗口。 [1]

1.当前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侧重于园区管理,育人工作不够明显。后勤服务企业由于其自身的企业属性,与以“育人为主”的新型公寓文化建设目标存在冲突,很难完全担任起育人的教育功能。

1.2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共性轻个性。生活园区中的主体来自四面八方,家庭背景不同,个性也是千差万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比较单一,以整体教育为主,忽视了大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1.3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系统性,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不少教育工作往往是口号响,声势大,而忽略了活动有没有真正达到效果,并且事后就松懈下来,这种重形式的教育方法在多数学生心目当中都产生了负面影响。[2]

2.加强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

良好的生活园区环境建设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而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生活园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2.1硬件健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学生生活园区每个角落、每项设施都应充满着文化的符号,潜藏着教育特质,应在每一栋宿舍楼前设置宣传栏。同时在每个楼层张挂壁画,还应在学生生活园区建立阅览室和借书室,为同学们的学习提供方便,增强学生生活园区的文化育人功能。

2.2软件配套。

2.2.1制度环境是保障。应加强增章建制工作,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学校与业主及物业管理公司、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园区等都要签定详细规范合理的协议,园区应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2.2文化环境是载体。园区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成才有着巨大的影响。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方面。通过文化艺术活动,引导和营造健康高雅、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从而实现园区文化的德育功能、美育功能和实践功能。

2.2.3网络环境是挑战。高校应将学生生活园区网络纳人高校校园校园网,统一建设和管理,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生活园区网络成为融思想教育、素质教育、信息服务、文化娱乐、学习生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网络系统。

3.“五进驻”搭建园区良好育人平台

3.1园区辅导员进驻。生活园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便是园区辅导员。他们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通过便捷的走访寝室、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学习情况,提醒心理和安全注意事项。

3.2党团工作站进驻。以院系为单位,在学生生活园区建立“特别党支部”,开展党员咨询接待、定点(寝室或个人)联系、党员示范寝室(示范床位)、每月党日等活动,同时院系按宿舍楼层建立团支部,以寝室为单位建立基层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与班级团支部组织生活形成互补。

3.3舆论宣传栏进驻。利用传统的报栏、橱窗、黑板报、海报、横幅和电子屏等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宣传和正确引导。

3.4 生活服务点进驻。建立学生生活园区工作办公室;建立园区学生成长成才指导与服务中心;建立学生宿委会等学生自治机构。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与咨询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生活园区的新的亮点。

3.5文化休闲室进驻。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寝室、文明小区活动。通过争先创优活动来推进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调动学生参与寝室和生活小区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寝室内部和小区的文化品位。

4.高校辅导员通过“四融合”发挥园区育人功能

高校辅导员在生活园区这一平台上,通过“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和“文化建设”的“四融合”发挥园区育人功能。

4.1“思想教育”是学生园区教育管理工作的灵魂和立足点。高校辅导员除了利用党建活动室和楼道团支部开展思想教育外,更可以把就业教育做到园区。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如组织模拟招聘会,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技巧和就业心理素质;开展就业心理咨询,纠正就业过程中的不良心态;举办以寝室为单位的各类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增长知识。

4.2“行为指导”是学生园区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全校范围内认真开展星级寝室检查活动,在星级寝室考核的基础上,结合寝室成员思想政治表现及学生学习成绩,评比出年度“校标兵文明寝室”、“校文明寝室”和“校文明楼栋”,进行奖励和授牌。对典型寝室发挥的示范作用进行广泛的宣传,从而引导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达到育人的目的。开展以消防宣传教育和消除安全隐患为重点内容的消防安全活动。此外,还可以将学风建设引入到园区,通过帮扶、结对子、学习兴趣小组、专业共建小组等形式开展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4.3“生活服务”是学生园区教育管理工作的特色和优势的充分体现。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文明督导服务队、宿舍楼长层长、管理委员会的形式,发动大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使大家都来关心园区建设,都来参与园区氛围的营造。通过这种自我教育的方式,可以为广大同学服务,维护学生园区的正常秩序,及时解决园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篇4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0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50-03

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研究生公寓管理方面的对策及举措较少,实践模式较少,没有建立系统有效的公寓管理体系。究其原因,第一,认为研究生相比本科生更加成熟,能够在公寓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第二,认为公寓管理不是主流,没有研究生科研和学术活动等重要,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研究生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构成,有着不同于本科生的特点,如生源组成复杂化,思想意识多元化,年龄结构差异化,性格特点个性化等。近年来,高校普遍对研究生管理实行“散养”状态,只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忽略了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提升,特别是思想品德、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教育。新常态下,研究生公寓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高校研究生公寓管理现状

(一)研究生无论是在年龄层次、学习方式上,还是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上,都具有与本科生不同的特点。研究生公寓管理对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影响。近年来,研究生在公寓内经常出现安全问题,如火灾、失窃、寝室矛盾等情况。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加,研究生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崭新课题。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生公寓管理研究方面的对策及举措较少,没有较好的利用学生公寓这一“主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和服务学生方面做的不够深入。例如,吉林大学现有博士生、研究生24202人,如何科学地做好研究生公寓分配,科学地在公寓内做好研究生日常管理和思政教育工作和这种“高(学历高)、大(学校大)、多(招生多)”的状态如何转变是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

(二)新常态下,研究生公寓管理面临诸多问题。第一,种类复杂,在公寓中住宿时间长短不一。例如,研究生分为全日制研究生、委托培养研究生等;又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等;有校际交流、联合培养的学生,还有在校内跨校区开展科研活动的。这就导致研究生在公寓调配过程中,要依照校区、学院、年级、专业等不同情况进行分配。第二,学习发展阶段不同,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特点。例如,对于研究生来讲,研一主要上课和做科研,研二、研三主要做科研、查资料、写论文,找工作,博士研究生主要跟导师做项目,做科学研究,作息时间不规律。这就对研究生管理部门提出了更加细致的工作要求。第三,个性化特点较突出,学生公寓管理难度增加。随着学历层次的增加,研究生个性化发展十分明显,例如:有自己想住单间;有要求调换寝室的;有24小时在寝室,不出寝室半步的;有天天不在寝室,寝室转让其他同学居住的等情况。针对学生个性化的特点,怎样能够即尊重学生个性,又符合学校的管理,这就要求研究生公寓管理、寝室调配、研究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要与时俱进,要提升不断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否则直接影响学校的安全稳定。

(三)高校研究生管理大多数由导师和学院双层管理,而研究生自主性、个性化较强,导致研究生在学生公寓内学习生活,交流少、理解少,寝室矛盾经常出现。特别是“90后”大学生开始陆续攻读研究生,如何教育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研究生管理工作者要从单一管理改变为多元管理,从单向管理转变为双向管理,理论联系实际,建立符合新时代研究生特色的管理方法。恰恰,多数高校研究生管理不太注重公寓软文化的建设,没有更好地发挥公寓育人的重要作用,在公寓中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做得不够深入,更多流于形式,没有内涵式的发展建设。

二、高校研究生公寓管理模式探析

(一)学生公寓硬件服务人性化和智能化

高校应切实改进学生公寓住宿环境和软硬件设施,从满足广大研究生生活、学习以及科学研究的实际需求出发,朝着目标化管理和项目目标管理方向改进,提高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尊重学生个性和身心发展特征,改进学生公寓的文化氛围、艺术气息和政治气息,为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乃至专业发展与自由探索提供管理服务环节上的可能性。

在信息智能方面,建立无线网络服务免费覆盖学生公寓宿舍;在公寓内,建立学生第二活动课堂,即学生公寓自习室、会议交流室、图书资料室,还可设置学生健身中心等,让研究生可以足不出户完成网络课程学习、小组课题讨论以及运动健身等各方面事务;建立公寓门禁系统,在公寓出入口建立无障碍通道,或安装智能门卫(可视呼叫系统)和电子密码钥匙,在门禁大厅安装360度无死角监控摄像装置,一旦宿舍有故障或修理等事务时,可以保障及时、快捷地予以处理。在寝室室内家具配备方面,根据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寝室定员人数的不同,房间大小的不同,招标采购个性化家具类别,例如6门组合书柜,组合踏步床,书架等,满足学生居住需求。

研究生管理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出发点”的工作理念。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保障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研究生同学可以24小时在图书馆和实验室学习和研究,到需要休息的时可用身份识别系统进出自己的房间,足不出寝就能利用现代化的条件完成工作,真正实现智能人性化。

(二)学生公寓软件管理项目化和个性化

高校研究生公寓管理,要在公寓管理建设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引导研究生在公寓内学会做人、学会创造。要抓住大数据和信息化的大背景,利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结合教学、科研、文化等形式与公寓管理紧密相连,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研究生公寓管理紧密相连,紧抓机遇,顺应新常态下高校快速发展趋势,让意识形态工作进公寓、进寝室,让公寓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不断建设符合科学化管理水平的工作模式,营造高校公寓文化主旋律,丰富高校德育育人模式。

在研究生管理方面,建立研究生校外居住管理制度,针对研究生校外居住建立审批流程,通过网上提交申请,进行层层审批,导师、学院、研究生院逐层审核,确保学生安全,掌握学生动态。开通研究生公寓门禁系统,学生刷卡通过学生公寓,通过门禁系统的分析,能更好地掌握学生进出寝室时间,利用数据分析,针对学生在寝室的活动时间,研判学生近期情况,更好的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在公寓文化建设中,积极开展公寓文化立项活动,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寝室成长计划”,从入学开始实施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营造良好的公寓环境;充分发挥党支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建进公寓、团建进公寓,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在学生公寓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践行研究生在寝室的文明礼仪,高尚品格;定期开展寝室安全卫生检查及评比活动,提高学生公寓环境,营造“整洁、舒适、安全、和谐、文明”的公寓环境;积极培育研究生“特色寝室”,打造高科技寝室,创新创业寝室,低碳环保寝室,文体寝室、志愿服务寝室等各具特色的优秀寝室,更好地打造个性化优秀寝室建设;开展如寝室好人、寝室微电影大赛、征文大赛、寝室心理驿站、寝室故事、寝室歌手、毕业生文明寝室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研究生会、研究生公寓管理与委员会等学生组织作用,架起学校与学生良好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研究生学生骨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公寓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同时,也使研究生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良好习惯。

(三)合力建设良性学生公寓管理生态系统

新常态下高校研究生公寓管理需要建立良性的生态系统,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综合外部的教育环境、人文环境、管理环境,针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教育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篇5

一.规范制度,抓内部建设

学生科是学校学生管理教育的主要职能科室,只有不断加强科室建设,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才能完成好各项工作。我科室不断完善岗位职责和科室值班制度,进一步深化年级辅导员考核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班主任考核细则,做到人人岗位职责明确,事事有章可循,关键的时间段,重点部位,时时有人值班,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服务学生,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加强班主任和辅导员管理,严格考核制度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班主任工作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我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为了增强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责任意识,加大年级辅导员对班级学生的管理力度,学院在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任用上下功夫,由专业老师自己报名,学院党委考核,筛选一些责任心强,有能力的人负充实学生管理队伍。学院经常召开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会议,对班级管理和年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然后根据《班主任考核细则》和《辅导员工作职责和考核制度》,对班级考核和年级常规工作量化考核相结合,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的积极性,使我院学生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学院要求班主任、辅导员每学年撰写学管工作论文,在今年的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上,辅导员张丹老师的论文被评为一等奖。

三.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抓德育教育是学生科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上以及怎样做人方面狠下功夫,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突破口,狠抓学生的职业养成教育。要求学生日常活动中做到不穿奇装异服;不涂脂抹粉,画眼描眉;不讲脏话,粗话;不乱扔杂物;不乱倒饭菜;保持校园整洁;不损坏公物,节约水电;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等。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切实抓好寝室环境卫生,美化环境育人

校园的卫生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文化品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而且有助于大家的身心健康。因此,切实抓好寝室环境卫生工作也是学生科工作的重点之一。我院实行每周一次寝室卫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寝室卫生、违章用电和各种安全隐患,每月评比一次文明寝室,颁发流动红旗,并且长期坚持开展此项工作;对情况较差的寝室,及时通知整改,对破坏环境卫生的现象及时予以纠正,实施严抓,严管;检查评比的结果及时公布,并将评比结果与班级考核捆绑在一起,奖优罚劣,大大提高学生讲卫生和维护环境卫生的自觉性。

五.加强学生干部、党员的管理和培养

学生干部和党员在学校和学生之间发挥着桥梁与纽带作用,学生干部和党员也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有利于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我院常年坚持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挂靠寝室工作,每个寝室都有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各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学院每年都会从低年级学生中选拔一批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学生加入到学生会的队伍之中,为了让他们在学生管理中发挥作用,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通过讲座,交流,座谈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通过考核和老学生干部的经验介绍,提高他们工作水平,通过督促,检查,评比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目前这批学生骨干在学生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干部队伍也较稳定,学生自主管理工作走上规范之路。

六.抓好常规管理,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1.积极配合学工处开展“宿舍文化艺术节”活动,在今年的宿舍文化艺术节中,我院各项活动成绩突出,以绝对优势获得“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

2.积极主动地配合财务处收缴学费,年学杂费在学生科和全体辅导员、班主任的配合下,收缴率达到99%以上,圆满地完成任务。

3.根据上级的统一安排,顺利完成了全院学生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贫困助学金的数据统计和申报工作,完成省教育厅关于发放学生零时生活补贴的发放工作,以及全体困难学生的认定和发放工作。

4.按照学校规定圆满完成了奖学金、综合素质测评和优秀干部、三好学生等评先评优工作。

5.顺利完成新生的入学和军训工作,军训获得“优秀连”的荣誉称号。

6.完成学校交给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

七.积极配合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活跃学生的第二课堂

积极支持配合校团委工作,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院社会实践队由于成绩突出,被评为“江西省先进社会实践队”荣誉称号;在井冈山大学第五届校田径运动会上取得了总分第一和优秀组织奖的好成绩;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中,我院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学院有1件作品获全国二等奖,2件作品获省级奖项,学院也获得“挑战杯”优秀组织奖。我院所取得的成绩较以往有了大的突破,极大丰富了同学们的第二课堂,有力促进了学生全面进步。

八.存在的不足之处

今年虽然努力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取得一点成绩,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1.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水平有待创新;

2.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3.学生的学风建设有待提高,考研和专升本和先进院系相比有一定差距;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待我们去探索和提高。

篇6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任,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思想品质的培育、文明习惯的养成、学业成绩的进步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年轻的辅导员需要尽快适应并熟悉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摸索规律、总结经验、掌握技巧、创新方法,并不断学习,逐步提升工作能力及业务水平,使自己迅速成长为一名秀的辅导员。[JP]

一、掌握规律,摆脱繁杂

在走上工作岗位担任辅导员之前,很多人对辅导员工作一知半解,不清楚辅导员到底做些什么工作,工作刚开始时,笔者面对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各项工作往往是不知所措,只能靠老辅导员的指导和自己的摸索。工作一两年后,笔者慢慢发现辅导员的大部分工作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在笔者学校,每年4月份团委组织“五四评优”,7月份学生校区搬迁,9月份调换宿舍、迎新生,10月份学生处组织“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等工作;再比如,要做好班级管理必须大力抓好班风建设、学风建设、宿舍文化建设、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笔者在摸清并掌握这些规律后,未雨绸缪、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让自己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

二、固定套路,打造精品

在掌握规律后,可以形成一些固定化、常态化的精品工作项目。例如:寒假后,组织学生开展“新春茶话会”,让学生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逐步摆脱恋家的状态,尽快适应学校集体生活;在五四青年节时开展“向上吧!青年”主题演讲比赛,在青年人的节日里鼓舞学生励志成才;在国庆前夕开展“我向祖国献份礼”活动,学生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绘画、撰稿等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与祝福,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每学期开展“寝室文化艺术节”,通过文明寝室评比、寝室之星评比、寝室设计评比等,打造舒适的寝室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寝室氛围;每学期开展“安全在我心”的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可以是主题班会、观看视频、消防演练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防护知识及逃生技能;创办“读书会”“知心姐姐信箱”“一封家书”等活动,解答学生的心理疑虑,继承传统美德。

三、自由套路,改革创新

在固定套路以外,还需要自由套路,紧跟新形势、新思潮,根据学生特点、学习生活条件的变化,在实践中做到主动出击,锐意改革。例如: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开展“文明周”活动;针对学生迷恋网络、体质下降的现象,开展“告别网络,走向操场”活动;针对学生夜不归宿现象,制订《晚就寝日上报制度》;针对后进生,开展“一对一帮扶行动”;针对家校联系制度,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与家长及时反映沟通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情况。

四、注重积累,形成成果

[JP3]掌握规律、利用规律是一种积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积累;改革模式、创新方法也是一种积累。积累得越多,离成功就越近。当经验、知识、能力、水平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跨越。例如,参加“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案例评选”“辅导员优秀论文评选”“优秀辅导员博客评选”“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等比赛,并争取在这些竞赛或评选中获奖、成长。[JP]

五、调整倦怠、感受幸福

[JP2]工作几年后,辅导员没有刚参加工作时的激情和斗志了,开始感到疲惫、厌倦,这就是所谓的职业倦怠期。面对倦怠,辅导员要调整好心态,不要羡慕任课教师或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不要天天想着转岗或跳槽,不要以敷衍的态度对待工作,而应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积极主动地工作,并在职业中体会成就感,寻找幸福感,把工作变为一种享受。[JP]

六、坚持学习、不断成长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除了积累、成功、享受之外,更应该学习,唯有学习才能时刻保持先进。可以通过同仁间的交流、向前辈学习、参加培训等方式,借助QQ、博客、微信、网站、报纸、刊物、杂志等平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职业能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勤工助学等工作。通过学习,可掌握更多关于学生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工作热情。因此,唯有学习、工作才能使辅导员不断进取,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篇7

精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追求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它是在规范 管理的基础上,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等手段,对生产流程、管理流程进行科学细化和合理优化,使组织管理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的一种管理方式,其核心是抓细节管理、量化管理和责任落实,以获得更高效率、更高效益和更强企业竞争力.实施精细管理,是企业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确保企业实现基业长青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管理理论。 我校引进“7S”管理是是实现学校与企业思想与观念上对接、管理文化的沟通与融合的重要途径,是我校适应职业教育形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一、“7S”的含义

“7S”的具体含义分别是:整理(Seiri),即彻底地将要与不要的东西分开,将不要的加以处理;整顿(Seiton),把经过整理出来的必要的东西加以定量、定位;清扫(Seiso),就是彻底地将自己的工作环境打扫干净;清洁(Seiketsu),将上面3S实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维持其成果;素养(Shitsuke),人人依规定行事,养成良好的习惯;安全(safety),人身不受伤害,环境没有危险;节约(save),就是要合理利用时间、空间、能源等,充分发挥他们的最大效能。

二、“7S”管理的实施步骤

(一)选定“7S”管理示范区

学校推动“7S”管理,应先建立示范区,积累经验后再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展开,做到以点带面。这样有利于保证“7S”活动开展的深度,并提高成功率。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宿舍脏乱的现象,这一现象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这一问题,特提出了学校宿舍7S管理制度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合理规范的生活空间,使学校寝室的管理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层次,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工作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品质,凝聚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

(二)成立“7S”管理推进组织

学校要推动“7S”管理就必须有一个组织构架,也就是要成立一个专门推进机构,以此来推动进行“7S”管理的具体实施。根据示范区的特征,我校形成由政教处领导、各班班主任、值周教师和生活指导老师共同监督管理机制。

(三)制定“7S”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标准

“7S”管理活动的工作内容和标准是整个管理活动的基础,对整个管理活动有着指导意义。在深刻领会企业“7S”内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于宿舍管理,制定了相关内容和管理标准。

1.内容

1S――整理。将寝室内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的,除了有必要的留下来,其他的都消除掉。腾出空间,空间活用,防止误用,塑造清爽的生活场所。

2S――整顿。留下来的必须用的物品依规定位置摆放,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使生活场所一目了然,节约了寻找物品的时间,环境也更加齐整。

3S――清扫。将生活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洁干净,保持生活场所干净、亮丽。稳定品质,减少环境污染与损害。

4S――清洁。随时关注自己的行为,保持生活空间的洁净。维持上面3S成果。

5S――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遵守规范做事,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

6S――安全。提高全员安全意识,每时每刻都有安全第一观念,防患于未然。所有的学习生活应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7S――节约。在寝室内力求节约,反对浪费,想方设法地将各种损失缩小到最低限度。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管理标准-寝室7S管理标准(满分100分)

1S-整理(10分)。将寝室内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的,除了有必要的留下来外,其他的都消除掉。有必要的留存,没有必要的不留存,如不符合标准每项扣1分。

2S-整顿(15分)。被子叠好且统一放在朝门的一头,枕头放在朝窗一面。床铺整齐无折痕。

墙壁、生活柜内外、门及窗户不能乱涂、乱贴。日常洗漱用品如牙刷、牙膏、洗面奶、香皂、饭盒、饭盅等,统一放在盥洗池旁边放置台上。将脸盆、水桶放在盥洗台下,洗脸毛巾挂在毛巾架上。干净且经常穿的衣服叠好放在柜子里;干净且暂时不穿的衣服叠好收放在个人行李箱内,脏衣服随时洗涤。鞋子有序地放在床下,鞋尖朝外。行李箱统一整齐摆放在床下靠墙处。生活桌干净整齐,门窗玻璃干净,风扇无尘。将日常要用到的公共卫生工具如扫把、拖把等挂在卫生间里,垃圾桶、撮箕等放在阳台靠窗处。以上要求如不符合标准每项扣1分。

3S-清扫(15分)。室内卫生每天清扫二次,拖地一次。天花板、墙角无蜘蛛网。门和窗户、风扇洁净。对床铺上多余的物品进行清除整理。床底要及时清扫,不准有垃圾。卫生间、盥洗间地面不能有积水,盥洗池、便池没有污垢。每周组织一次大扫除。以上要求如不符合标准每项扣1分。

4S-清洁(10分)。寝室布置美观大方、格调高雅。认真执行卫生打扫、检查、保洁制度。寝室卫生管理责任明确,值日落实到位并上墙公示。认真做好公区清洁。以上要求如不符合标准每项扣1分。

5S-素养(20分)。未经学生科同意,任何外来人员不得私自入住学生寝室,住宿生不得擅自调换寝室和床位,禁止合铺就寝。除工作人员因工作经批准外,男女生不许互串宿舍楼及寝室,必须服从学校的寝室调整。学生应严格遵守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按时出寝,不无故滞留寝室和赖床不起。熄灯后,不在走廊上吵闹,不乱敲门和墙壁。住宿生不得将寝室钥匙借与他人,严禁私自调换门锁和另加门锁。不准向窗外、门外倒水、抛弃废物,不向下水道或厕所扔易造成堵塞的物品。讲究文明礼貌,不侮辱他人,不打架斗殴。寝室内严禁打球、踢球、打闹嬉戏;不准吸烟、喝酒,禁止赌博等学校明令禁止的违纪违规现象。所有住宿生应爱护公物,不得损坏宿舍内门窗、玻璃、家具、水电设施等其他学校财产。以上要求如不符合标准每项扣1分。

6S-安全(20分)。加强人身安全、财产保管意识。严禁将易燃、易爆、易腐蚀或其它危险物品带入寝室内。禁止在寝室内饲养宠物。不准夜不归寝、不准翻窗、爬墙、爬护栏。禁止携带收藏管制刀具、禁止高空抛物。不准在寝室内使用明火,如焚烧纸张和杂物、明火蚊香、蜡烛等,禁止损坏、擅自挪动消防器材、设施。不准在寝室内使用电炉、电热杯、热得快、电热毯、取暖器、电水壶、电饭锅、电吹风等电器,不准私自拉接电线。离开寝室后应锁门关窗。以上要求如不符合标准每项扣1分。

7S-节约(10分)。离开寝室要关灯关水,禁止灯长亮、水长流等现象。禁止打“水仗”、泼水嬉戏。以上要求如不符合标准每项扣1分。

(四)“7S”管理的培训教育和宣传造势

推进“7S”管理前,必须使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开展这项工作?怎样去做?这样才能让大家积极投入并参与其中。“7S”管理的教育和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通过行政会议、班主任会议、教职工大会上宣传7S管理实施的目的、意义以及内容要求,并召开寄宿生大会、宿命长会议学习宣传。同时通过校园网络进行“7S”管理成功经验的宣传,在学校宣传橱窗设置“7S”管理宣传专栏。各班级主题班会上进行“7S”管理的专项宣传,开展“7S”管理的黑板报宣传报道。并要求每个参与的指导教师、管理员、学生把“7S”管理实施要义熟记于心,学校把“7S“管理融入到日常的考核之中;在最醒目的位置把这些制度装裱上墙。

(五)“7S”管理活动的考评

“7S”管理活动的评比与考核是检验是否有效推行“7S”管理,以及推行效果如何而进行的内部自检过程,它是学校推行“7S”的一种有效手段,是促进“7S”管理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的基本方法。

1.检查

(1)寝室长每日对寝室的卫生自我检查,自觉进行整理与整顿。

(2)班主任负责监督与复查。

(3)每日课间操期间由宿管部同学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登到连廊白板处。

(4)其他方面由政教处、生活辅导老师、值周教师、寝室管理员、宿管部按规定时间段进行检查。

2.考核

(1)每月评出优秀寝室长和优秀学生寝室,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2)学生违反制度的扣操行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处分。

(3)班主任工作纳入政教处制定的班主任考核。

(4)生活辅导老师工作纳入年终考核。

(六)“7S”管理的全面推进

当示范区管理活动推行成功后,学校就将示范区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全面推广到各班级、实训室等,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有机的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教育,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员工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适应企业环境的能力。

三、成效

(1)经过一年的“7S”管理活动的实践,我校寄宿生管理已呈现新面貌,不管什么时候到学生宿舍,都能感受到一个干净、整洁、舒适、合理规范的生活空间,同时学生宿舍还涌现出一批积极、优秀的宿舍长,学校寝室的管理及文化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已具备全面推进“7S”管理活动的条件。

(2)在参与我市豪光科技有限公司的社会实践中,学生在生产流水线上操作整洁、有序的表现深受企业的好评。

四、反思

(1)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观念下,引入企业对职工的管理文化能够更早地让他们明白企业对他们的要求,更深刻领会细节和品质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管理文化的沟通和融合是校企合作深度推进的必然,也是丰富职业教育内容的可靠保障。特别是对我校来说,我校曾经是一所普通高中,为适应形势的发展而转型为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深化校企合作是我校适应职业教育形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2)“7S”管理活动引入所取得的成效,说明学生完全能被教化。企业文化进入校园,学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提升了职业素养。如果我们的课堂,特别是德育,教育也能如此直观、感性,带有更多的感悟式体验,对学生的教化是不是更容易些?老师深入到企业中去,再把体验式感悟带入课堂,真正做到更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

参考文献:

[1]黄海锋.开展7S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J].就业与创业.2011,(4).

[2]郑中文.以“7S”管理理念为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学校学习管理体系[J].法制与社会,2009(3).

篇8

前言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改革也随之不断深化和发展。学生公寓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大学生的“第二家庭”、大学生的“第三课堂”,其地位也日益突出。但与此同时,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如何实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如何做到及时高效等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师范院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一、概念界定

(一)学生公寓文化

在学生公寓这一个特定且相对密集的空间环境下,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通过他们共同的生活和学习等活动,在各种客观因素和外在条件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群体文化。学生公寓文化是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综合,具体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共四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公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反映校园文化所具有的特质。

(二)学生公寓文化的构成

1.学生公寓物质文化

学生公寓物质文化就是指在大学生公寓区内由各种布局设施和物质环境等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态。高校学生公寓环境的好坏对于公寓成员情感、意志的培养以及认知的形成与发展,都存在着极其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作用,有学者指出,高校学生公寓物质文化对公寓成员具有感染、导向等方面的功能[1]。

2.学生公寓制度文化

学生公寓制度文化是高校及学生公寓管理部门为了维护大学生正常生活秩序及促进高校育人目的而设定的各种规章和制度[2]。它可以分为正式制度文化和非正式制度文化:正式制度文化是由高校和相关管理部门为了维护公寓运转正常、学生安全等所制定的各项条例规章而形成的文化现象;非正式制度文化则是指在高校公寓的运作和学生日常生活、交往中自发形成的具有感染力、约束力的一种文化认同现象。

3.学生公寓精神文化

学生公寓精神文化是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深层次表现,是大学生在公寓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的精神生活方式和价值诉求,体现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内涵与实质之所在,是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之所在。高校学生公寓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成员对公寓文化的认知、价值观念以及对公寓集体的归属感等。

4.学生公寓行为文化

学生公寓行为文化是公寓成员在集体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大学生生活习惯、精神面貌、道德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动态体现,是高校学生公寓精神文化实践的一种方式[3]。随着我国高校学生公寓条件的日益改善,高校学生公寓行为文化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概括起来主要有:人际交往行为、活动参与行为、道德表现行为、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等。

二、师范院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道德明显缺失

高校学生公寓实行社会化后,由学校负责宿舍管理变为物业公司管理,学生的角色转变很快,脱离了道德规范和校规校纪的约束,表现为对物业管理的挑剔,不少学生对深夜在楼道内或房间内打电话、大声喧哗、放音乐所持态度是选择视而不见或无所谓,少部分学生毫无顾忌地抽烟、打架、夜不归寝、破坏公物等,以上表现都说明学生在公寓的道德缺失比较明显。

(二)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缺乏

大学生公寓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场所文化,是由高校学生公寓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及公寓内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世界和外在行为构建成的总和。高校都在公寓的硬件设施上作了很大的投入,形成了良好的公寓环境,但是在软件建设方面却仍有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如公寓管理队伍建设,公寓文化氛围的营造等。即使一些营造公寓文化氛围的活动如开展一些公寓寝室文化节等,也只是走过场,走形式,学生公寓尚未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三)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重视文化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大都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调查数据显示,一半的学生不愿意在学生公寓中做志愿者一类的服务工作。

三、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优化师范院校育人环境

(一)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1.建立学生组织机构

系统化的管理虽然分工明晰,但要维护系统所分担的职责和发挥它的功能作用,就需要加入组织的建设。学生自我管理也是如此,需要建立学生组织以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比如可以组建学生公寓自我委员会、学生文明先锋号等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公寓自我委员会负责学生公寓的卫生检查、学生星级寝室评比、特色寝室评比等工作。学生文明先锋号负责公寓安全检查和学校公共场所如食堂用餐的秩序维护等工作。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的建立,可以使学生争取做到“学生的问题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解决”,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责任心,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2.设立学生公寓楼层导师制

公寓楼层导师制就是公寓的每个楼层设一名导师,其职能是组建楼层学生组织,指导学生组织开展工作。因为学生组织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从楼层导师那得到指导和帮助,此时,楼层导师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他们向公寓管理部门及分院等寻求解决途径。楼层导师一般由分院推荐,选拔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党员或干部担任。

3.制定学生自我管理的激励机制

在学生公寓管理中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动机加以激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和保护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热情。在大学生自我管理上,比较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包括:一方面,设立自我管理方面的荣誉奖励,如开展“公寓优秀个人”、“特色寝室”等评选活动。另一方面,可对学生在公寓中的作息制度、学习纪律、保持卫生等各方面赋予学生明确职责,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对各自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互相监督,以实现自我管理的目标。

4.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自我约束能力是指自我反省与监控能力,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是自我管理的基础。只有通过自己的自觉和自愿,外界的规章制度才能内化为学生内心的信念,规章制度才能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从而发挥应有的作用[4]。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对自我约束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是他们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赖以生存的基础,并在日常管理中及时指出学生自我约束不够的行为并指出提高自我约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营造育人氛围,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

1.加强学生公寓文化的硬件设施建设

硬件是基础,包括必须的生活环境、必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完善的生活设施等。以往,高校对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使得高校公寓的文化设施比较缺乏。因此,应加大学生公寓文化硬件设施的投人,例如可以在学生公寓每层楼里设立一个学生活动室,在公寓的大厅和走廊上设立班务公开栏,党建、团建、安全宣传栏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为学生公寓文化的发展和发挥育人作用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2.加强学生公寓文化软件设施建设

软件主要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行为管理。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观念、方式的转变,学生的组织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行为管理的载体及基础都将弱化甚至消失[5]。学校应强化学生公寓的德育和文化功能,使学生工作的重心由班级逐步转为公寓寝室,努力探索在新条件下的学生工作的新方式、方法及途径。

3.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公寓文化活动

活动是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有效的载体。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公寓文化活动,如学生星级寝室评比活动、特色寝室评比活动、寝室文化艺术节活动等寝室文化活动营造育人氛围。这些寝室文化活动对于规范学生的寝室行为,强化学生的遵章守纪意识,对于学生的思想修养、文化修养和学生群体意识的产生、集体观念的树立、学风的培养,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都有深刻的影响作用,最终使公寓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素质能力提高的重要阵地。

结语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基本场所,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家,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塑造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学校教育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知识、信息传递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课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公寓管理,融入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春如.对思想政治工作进大学生公寓的几点思考[J].常熟高专学报,2004,(6).

[2]黄培清.广州五山大学生公寓德育环境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

篇9

 

高校公寓管理是指高校坚持以育人为出发点,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遵循教育规律,结合高校实际,采取各种科学、可行的方法,合理地配置资源,旨在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 

一、公寓不被擅自进入权与公寓管理权的冲突 

案例:一天,某高校一位学生手持一张《学生公寓违章物品没收通知单》,到公寓物业管理中心投诉,称管理员未经本人同意,擅自进入寝室检查,他对此做法表示强烈不满。他认为公寓管理员没收“热得快”可以理解,但“乘无人而入”无异于窃贼所为,有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嫌疑,并要求今后未经同意不得进入其寝室。公寓内的很多学生也认为公寓管理方的做法太过分。他们认为:“既然交一年1200元的住宿费,我们就是房间的主人,公寓私配各寝室钥匙,万一遗失了贵重物品责任该谁承担?”而管理员则称,公寓管理人员的这一做法是为学生着想,绝对不会偷拿学生的财物。物业经理对此也作了耐心的解释,并将《学生公寓管理手册》中关于禁止在寝室内使用违章电器的相关管理规定读给该学生听,并说明“热得快”只是由物业管理部门代为保管,而不是没收,等到假期办理相关手续后便可以领回。 

以上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可以说是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生公寓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学生住宅”,而住宅所有权关系是一种所有权受绝对保护的法律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得随意侵犯。英国著名哲学家、现代法治的奠基人洛克曾有名言:“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说的就是这种“住宅不受侵犯”的绝对权利。而在我国各高校的学生公寓管理中,管理员处均存有各个寝室的钥匙,这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惯例”。从公寓管理方面来说,管理员利用学生寝室的备用钥匙,检查学生寝室内的卫生和安全情况,属于日常性工作。这对保障学生公寓的安全,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公寓管理者未经过学生同意,到学生寝室中检查,并收缴违规违章物品,对于这一行为的确是一直存在争议的。一方面,擅自收缴学生的违禁物品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若放任不管,又将给学生公寓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过去在对学生公寓的检查中,只要发现违章物品就一律没收,统一销毁。学生对这种处理方式的意见很大,经常与管理人员发生冲突,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增加了公寓管理的难度。虽然如何界定管理人员私入学生寝室的行为,我国法律上尚无明文规定。但这里有两个问题仍然是有必要探讨的: 

1.学生公寓是否是“公共场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问题很难界定,学生公寓也很难符合“公共场所”的概念。因为,从公共场所的概念来看,公共场所是指人群经常聚集、供公众使用或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活动场所。这里的“公众”不是特定的,而学生公寓的学生个体则属于特定的人。我国关于高校后勤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甚少,学生公寓管理几乎无章可寻。根据教育部关于学生公寓的规定:本科生为4人一个房间,硕士研究生2人一个房间,博士研究生1人一个房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能将研究生的房间也界定为“公共场所”。笔者认为,学生公寓或可称为“准公共场所”。 

2.学校后勤公寓管理部门是否有权在学生寝室无人时进行“检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教育部的文件对此都没有规定。从法理上看,如果学校后勤公寓管理部门是作为学校行政部门,在没有法律法规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是不得随意进行检查的,否则就是越权行政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如果学校后勤公寓管理部门是作为企业(包括社会企业)来进行公寓的日常管理,在权力的性质上则不属于行政权力或公共管理权力,不具有单方的意志性和强制性,而应该根据合同的约定,分清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依据合同法来约束双方的行为。 

在前文所述的案例中,公寓管理员没收“热得快”或其他大功率电器,其实是大可不必的,更没有必要“私入学生住宅”。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公寓管理者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此类问题。而且教育部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学生公寓内要设立火灾预警监视系统、恶性用电识别装置等,通过技术防范设施,防止火灾发生。要加强学生公寓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技术配备和条件保障,每年都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安全保卫设施和装备的添置和更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宿舍的卫生检查应该安排在学生寝室有人时较好。 

二、学生公寓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应受合同法的调整 

学生公寓作为学生集体生活的重要场所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如果学校公寓管理规则的设置只倾向于对学生作出单纯义务性的规定,这些规定势必难以为学生所普遍接受,并内化为其自觉的行为,也难以调动学生自觉遵守与维护规则的积极性。 

但从法律的角度分析此类案例时,笔者认为不应该只关注其表面现象,而应该深入分析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表面上双方矛盾的焦点是:学生一方的公寓不被“非法进入”和公寓管理一方的公寓管理权。但从双方的法律关系上分析,学生租住公寓(学生每学期向学校交纳的住宿费可视同为租金,其标准由国家制定)就同公寓管理者形成了一种租赁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应该在合同中明确说明。例如,承租方不得破坏房间基本设施、不得使用禁止使用的电器。当然,也可以在合同中说明出租方不得在承租方不在时擅自闯入房间等。合同一旦签署,那么,双方均要按照合同约定条款遵守执行,如有违反,则按违反合同约定来处理。这才是一种理性的、合法的处理此类问题的途径。如果我们缺乏法律的思维和合同约定条款,就无法去判断公寓管理人员私闯学生公寓行为是侵权行为,还是在履行公寓管理权利行为,这里的关键是要强调不得“非法侵入”。 

其实关于学生公寓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我国教育部是有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业主、物业管理等各单位和人员之间,要建立一种严肃、有效的契约关系,各自有关方面都要严格按契约规定办事,以保障入住学生的日常生活,保证各项生活设施的正常使用,维护公寓的正常的生活秩序。”这是教育部的规范性文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而学校制定的学生公寓管理办法,如果是学校单方制定的,则有格式合同的嫌疑,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合法的地位。 

过去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是精英教育,国家把有限的财力大量投入到高等教育中,而如今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型向大众型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关系已由传统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伦理关系演变为世俗化的契约关系,也有必要对学校的权威进行重新审视。高校后勤管理随之也由原来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进而体现为一种契约关系。在前文的案例中,为什么学生会对公寓管理人员私配钥匙和私入学生公寓的行为产生质疑呢?笔者认为,一是因为缺乏合同约定,我们无法对此行为作出判断;二是因为人们很容易将租住公寓行为视为住宅所有权行为(即学生所说的“我们就是房间的主人”),即将租住公寓所形成的租赁法律关系理解为住宅所有权关系。但实际上,租赁法律关系是一种由双方合同形成的法律关系,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靠合同来约定,它是一种受限制的法律关系;而住宅所有权关系是一种所有权受绝对保护的法律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得随意侵犯,这同租赁法律关系的受限性有区别。就租赁法律关系这一点来说,笔者认为学生租住公寓同租住宾馆饭店表面上看来并无差异,但实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学生租住公寓应与租住私人住房无差异。 

正因为如此,早在1861年,英国法律史学家梅因在研究古罗马时代契约史后,曾有以下著名论断:“我们可以说,所有进步的社会运动,到此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这个论断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社会进步公式。而且 “从这一个起点开始,我们似乎是在不断地向着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状态移动,所有这些关系都是因‘个人’的自由合意而产生的”。虽然现在每一个谈论法律和社会进步的人都知道梅因“从身份到契约”这句话,但其内涵却鲜为人知。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是高校后勤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引进物业公司来管理学生公寓,则更需要维护好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由此可见,在学生公寓管理中有很多权利和义务需要重新确定,并不仅仅只是擅自闯入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问题是要有合同约定,双方平等地按合同约定办事,真正体现一种契约精神,这也是现代法治精神之所在。 

篇10

1.前言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提出解决大学生人际沟通障碍的办法,课题组历时一年,对恩施及周边5所高校(湖北民族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收回975份,有效问卷958份,其中男生497份,女生461份;各年级比例为大一267人(27.8%),大二289人(30.2%),大三245人(25.5%),大四157人(16.5%)。结合调查结论,课题组咨询了各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辅导老师和相关负责人,听取他们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的认识和看法。

2.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分析调查所得资料,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对人际交往认识不够。在对1000名学生个案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回答“如果你的人际交往出现困难,会不会向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寻求帮助”的问题时,有将近80%的学生回答“不会”。在回答“你是否会关注心理健康中心开展的有关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活动”。只有30%表示会积极参加,有45%的同学表示时间、机遇凑巧会参加,而有25%的学生则表示完全不会参加。而在回答“学校开展的有关人际交往讲座,提升社会适应力的专题活动多不”时,有近6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有这类的专题和讲座,有26%的人回答偶尔举办,而只有14%人回答很频繁,而这14%的人中大部分是学生部门或学校社团的活跃者。但从各高校心理健康中心了解到,他们每个月都会进行一次不同主题的心理辅导或活动,持续数日甚至一个周,但参加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2)人际交往目标不成熟。在回答“你交往的第一动机是什么”时,有57.6%人回答是为了“获取信息”,有20.1%人回答是为了“拉关系”、“办事方便”,只有22.3%人回答是为了“思想交流,获得友谊”。可见大学生出于真正交朋友的目的并不是很多,大多数大学生和他人交往都是为了获得现实的利益,或物质的,或非物质的。

(3)人际交往缺乏自信。在回答“你觉得自己善于和人交往吗”的问题时,74.5%人回答自己不是很善于交往,对自己的交往能力表示怀疑,15.2%人回答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不存在问题,能与人和谐相处,和周围人关系融洽;而只有10.3%人回答自己很善于交往,认为自己是交际的人才,和什么人都有话题谈。在回答“你是否会主动和不熟悉但见得多的人打招呼”时,只有29.3%人回答“会”,有57.2%人回答“可能会”、“看情况”;另外13.5%人回答自己从没有想过和他们打招呼。

(4)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在回答“和他人沟通时你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吗”时,有65.3%的人回答不能,有16.5%的人选择因为害羞而不能完全表达(女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18.2%的学生回答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回答“你认为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的原因是”的问题时,有超过2/3的同学回答是自己人际交往技巧缺乏,排在第一位的是“不懂得交往技巧”比例高达40.4%。“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不知道该不该表达自己的想法”占15.3%,还有就是“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回答“在和别人发生冲突后,你会言归于好吗”的问题时,有28.7%的同学回答“从不”、“很少”,40.1%的学生选择了“偶尔这样”只有31.2%的学生选择“常常这样”。

(5)与异往困难。大学生与异性的交往非常重要。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恋爱观并不是很健康,又由于自卑、羞怯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与异性的交往变得困难。缺乏异性知己,甚至有些大学生不知道怎么与异性相处。在回答“你为什么会在大学谈恋爱”的问题时,经过权重的分析,发现前几位的分别是“随大流”、“寂寞”、“感受恋爱的乐趣”、“获得生理满足”、“寻找人生伴侣”、“寻找学习动力”和“追求美好的爱情”。另外在回答“和异性相处时,你会?”时,有45.7%的人会觉得非常不自然,而有6.9%的学生选择从不与她们进行交往。

3.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究其原因,通过分析调研材料和请教相关专家,笔者认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深刻的。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和家庭的和谐程度[1]。小孩的模仿学习能力很强,因此家长的一些行为习惯,待人处事的风格会直接影响到小孩,他们从小就模仿其家长的行为,因此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会对直接投影到他们以后处理人际交往问题上。从家庭结构上来讲,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家庭成员越多的大学生更善于人际交往,而单亲或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交往困难。此外,家庭的和谐程度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从小生活在温暖,和谐家庭的学生,会形成积极主动的交往观念,具有较强的交往能力。

(2)学校因素。除了家庭,学校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中国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深远,学生在升学的高压力下,埋头苦读,平时就忽视了与人交流的重要性[2]。此外,高校的教育体制也不利于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高校学习相对宽松,自由支配度大,学生平时都是以个体进行各种活动,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与人沟通困难,如果与同寝室的人关系不好,很容易引发各类安全问题。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风气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和理念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更注重物质利益的交换,情感的交流慢慢淡化。科技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传播空间,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社会风气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也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逐渐变得功利化[3]。

(4)自身因素。心理障碍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因素,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极大的阻碍了大学生主动与他人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最大障碍。包括自卑心理、羞怯心理、猜疑心理、嫉妒心理[4]。要改变这些不积极的心理因素,社会、家庭、学校要通力合作才行。如何使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达到社会、家庭、学校的一致性将是未来的重大挑战。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关系任道重远。

4.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方法与措施

通过访谈各高校心理辅导老师并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指导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行为。

(1)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讲,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以自我我中心,人际交往观念存在严重偏差。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应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提倡君子之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诚信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真诚的交往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增进感情[5]。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摆脱自我为中心,要考虑双方共同的价值利益,是双方都能获得满足。人际交往其实也是一种交换关系,即人们都希望在人际交往中能获得不少于他们所付出的回报[6],在人际交往中要克服功力主义,自我主义。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还要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大学生只有正确的进行自我认识,明确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找准自己理想中追求的目标,在现实中的水平,才能发现差异,知道自己改进的方向。古人言“人贵有自知之明”说得也是要正确的评价自己,不贬低自己,也不高看自己。

近年网络的大行其道,使很多大学生都沉迷于网络,从而忽视了现实中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7]。一大批大学生生成了真正的宅人,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缺乏乐趣。当代大学生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就要克服宅的影响,打破平常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8]。一方面是平时上课多和不认识人坐在一起,并积极主动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认识更多的陌生人,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另一方面多关注学校,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积极寻找大家的共同点,就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挖掘深度的意见,并争取能形成自己的看法,赢得大家的尊重。三是可以多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沟通,积极参加班级QQ群、微博群里的话题讨论,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样在网内网外都能让同学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人际交往就更容易打开生面。

(2)从高校方面来讲,高校要提供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大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人际交往才发。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模式,创新性的发展一些人际交往平台,切实指导、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一是加强师生沟通机制,及时的疏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大学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多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利用各种形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如邮件,QQ、微博等及时沟通工具。二是积极发挥心理辅导中心的作用,要改变辅导中心在大学生心中的不好印象,认为只有心理有疾病的人才会找心理辅导老师。三是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发挥公寓文化节的真正作用,通过一系列趣味活动调动同寝室,寝室与寝室之间的关系,活跃公寓氛围。四是增加班级趣味活动,大学是一个缺乏班级凝聚力的地方,原因在于班级很少活动,或者是举办的活动老套,不能吸引90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参与者寥寥无几。班级开展的活动应该集时尚,趣味性一体,激发大家的热情。应多开展聚餐,联谊,郊游等,而现在高校担心安全问题,不支持甚至禁止这类活动,极大的削弱了学生参加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五是高校应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纳入日常的教学内容。多开设一些人际关系课程。如《管理沟通》、《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提升小组》 《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等。通过这些选修,必修课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懂得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生口才与演讲协会”等社团的作用,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9]。

(3)从社会方面来讲,整个社会应给大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有有效的途径和工具,社交新媒体出现极大的改变的人们交往的方式。借助于网络,人们可以不必面对面的交往,这使得有自卑心理和羞怯心理的大学生在网络中与人交流变得更加简单和自然。新媒体的好处就是它的开放性和去权威性,互动性,虚拟性[10]。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使得人际交往可以完全忽视个体的差异性,面向社会大众。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寻到彼此共同的爱好,易于产生共同话题,在现实中面对面的交往时也有更多的谈资。一些性格内向,有自卑心理和羞怯心理的人,因其对网络上的某件事特别了解,也会赢得大家的重视和关注。这将极大的增强他们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和能动性。安全感,归属感增加,人际交往的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崇勇.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调查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3)

[2]刘雷.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2(8):108-110

[3]倪嘉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2):126-127

[4]赵崇莲等.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6

[5]邹平.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申武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黄少华,魏淑娟.论网络交往理论[D].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8-11

[8]周福华.“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社会工作的介入—以武汉区X高校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