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3 13:33: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消费心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消费心理在体验式终端设计中的体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房地产行业也蓬勃发展,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房地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走向成熟,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更吸引了世界各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投资,房地产价格不断飙升。但经历了多次宏观政策调控之后,2007年底至今,房地产市场消费者持币观望心态日益明显,新房及二手房的交易数额不断走低。从营销手段来看,仅仅靠重金投入举办大型推介活动,大规模投放广告等方式已经很难收到良好的营销效果。现阶段的房地产营销只有从项目策划阶段开始就准确把握消费者心理开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房地产产品才有可能完成预期销售目标。
一、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消费者特征
心理活动是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各种信息在人的头脑内进行整合后,形成意识,并以言语、动作和活动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反射过程,因此,消费者心理对购买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房地产市场具有区域性特征,因此不同城市的房地产消费者在选择住房的过程中有其不同的心理特点,本文以上海为研究对象,采用市场调研法,收集了从2007年1月到2008年7月的房地产市场消费者心理调查数据。调查对象为在上海居住3年以上并已在上海购房或打算在1年内购房的准购房者,共获得调查问卷5000份,经电话核实其中有效问卷为4500份。调查内容包括购房者基本特征、购房者购房要求和购房者购房行为及习惯三个方面。购房者基本特征包括被调查者年龄、职业、家庭收入、性别等个人基本情况;购房者购房要求包括房型、区位、建筑形态、价格等因素;购房者购房行为习惯包括房款支付方式、购房影响因素、房地产品牌影响力、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预期等因素。本文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分析了诸多影响上海市消费者购房决策制定的因素,并从把握消费者心理的角度对房地产市场营销提出建议。通过调查分析,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消费者心理具有以下特征:
(一)购房者年轻化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购房者年龄处于26-35岁之间的比例最大为42%,其次是处于36岁-45岁之间的购房者,占购房总人数的25%,55岁以上的购房者比例最低仅为5%。结合其他问卷问题进行分析,26-35岁之间的购房者大多收入良好,职业以企业管理层、医生、教师、自由职业者为主,具备良好的经济条件,其中63%的被调查者是首次置业,37%的被调查者在上海拥有一套以上的房产。相比26-35岁之间的购房者,36-45岁购房者的二次置业比率明显上升,达到58%。对于55岁以上的购房者来说,贷款门槛高成为制约他们置业的最主要原因。
(二)高学历购房者比重增加
购房者中专科学历所占比例最高为30%,本科为28%,硕士及以上学历15%,此比例除受到中国人口学历组成的金字塔形结构影响之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结合年龄统计进行分析,专科学历中年龄位于36-45岁之间的占总人数的64%,以上海本地居民为主。本科学历中年龄位于26-35岁之间的比例稍有提升,上海本地居民的比例略微下降。硕士及以上学历中26-35岁购房者比例与本科学历中此年龄段比例基本相当,但上海本地居民的比例大幅下降,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新上海人”,其中包括本地高校毕业留沪人员,外地或国外赴沪就业人员等,从统计结果来看,这些人大多年纪轻、收入高,逐渐在购房者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三)单身购房者期待受到重视
与传统观念中所认为的不同,购房者不在单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购房行为,越来越多的单身人士加入到购房者的行列中来。调查显示,大概有38%的购房者为单身。这些单身购房者需求大大多是总价低、面积小、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的房地产产品。
(四)房型与住房面积受购房者关注
在参与调查的购房者中,三室二厅的需求比例最高为33%,三室一厅为20%,其次为二室二厅和二室一厅,分别为17%和15%。购房者心目中合适的住房面积为80-130平方米。相当比例的住房者参与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反映了对目前市场房型的不满,住房面积越来越大,总价越来越高,面积房型都合适的住宅产品越来越稀有。
(五)多层住宅受欢迎
52%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购买多层住宅,30%希望购买小高层,独栋别墅项目占比例最小,仅为5%。与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消费者青睐高层住宅的情况不同,更多的被调查者认为,多层住宅让消费者享受更加轻松的居住氛围,更宽阔的草坪和更低的人口密度。
(六)多种因素影响购房决策
影响购房决策最重要的指标为总价,约有30%的被调查者表示房屋总价是影响购房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其次地段约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20%,关注社区环境和交通状况的受访者皆为14%左右,还有少数被调查者提到了物业管理、升值潜力、房屋年代、区域生活配套等因素。从数据分析中发现,房屋总价依然影响消费者决策的最重要因素。大多数关注地段的被调查者表示考虑到出行成本、房屋升值等因素,地段成为他们选择房产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生活配套的关注程度非常小,大约只有2%左右,这也解释了上海市郊区一些区位配套及其不完善的房产热销的原因,大多数消费者认为配套不完善仅仅是暂时现象,随着区域发展、市政设施完善,区位配套程度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
(七)付款方式随年龄变化
被调查者中,年龄在26-35岁之间的购房者中70%左右选择按揭购房,55岁以上的购房者多选择一次付清和向亲戚朋友借款。除了银行贷款制度的制约外,通过访谈发现,理财观念不同也是这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八)投资性购房者比例下降
通过比较2008年1月之前与之后被调查者的购房目的发现,随着各项宏观调控制度的出台,投资性购房者的比例出现相当幅度的下降。2008年之前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大约占购房总人数的27%左右,而2008年之后投资购房者比例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有投资需求的购房者也多数选择持币观望。
(九)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走低
通过对比2008年前后的数据发现,2008年之前,约70%的购房者认为上海市房地产价格将大幅上涨或小幅攀升,2008年之后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0%左右的人认为房地产价格未来将走高,约30%的人认为房价将走低,其余受访者选择未来房价走势不明朗。
(十)上海消费者对区域无明显偏好
与通常认为的不同,黄浦、徐汇等中心区域并没有受到购房者的额外青睐,选择在各区域购房的消费者数量大致持平。究其原因,上海市交通状况不断改善,出行时间不断缩短;郊区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且房价普遍较低。
二、提出建议
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消费者心理呈现出以上特点,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把握消费者心理特征无疑将取得更好的营销效果。本文试从把握房地产消费者心理的角度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营销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需全面细致地进行调查,把握需求信息尤其消费者心理信息分析
这一工作要摸清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产品,具有哪些消费习惯,消费者有怎样的审美观念,对产品有哪些特别的要求等,然后根据消费心理合理地进行产品定位。开发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建造过程中使用哪此工艺等都必须围绕消费者心理需要展开。
(二)要善于从众多消费者多样性的消费心理中提炼具有共性的心理特点,准确地进行客户定位
从目前我国房地产的发展来看,房地产营销还没有到针对个人心理需要“量身定制”的程度,而往往是针对一批消费者开发一批产品。消费者心理需求各种各样,但是在某一层次的消费者中还是存在着带有共性的消费特点,如何把这些带有共性的心理提炼出来,贯穿到房地产再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只有将共性心理提炼出来,营销人员才能准确地把准潜在的消费群体,实施客户定位。
(三)实施名牌战略,进行形象定位
名牌战略就是企业通过对自身的产品、管理、服务、商誉等进行宣传,让消费者对企业品牌产生良好的印象,并形成习惯性消费心理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利用某一方面信息对消费者实施影响,而是通过多种“良性”信息对消费者心理进行长期影响。
(四)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和营销技巧影响消费者惯有的消费心理,诱导其形成购买决定
房地产营销人员科学地运用一些营销技巧(如营销人员细致地服务、详尽地讲解等),同样可以与消费者形成心理共鸣,促成交易。
参考文献:
[1]尹志东,成都市主城区住房需求结构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2]张晓斌、张声东,试论我国房地产开发的项目策划模式[J].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02期.
[3]万浩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结构和行为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1、调研人员直接观察调研人员直接观察顾客所购买商品的花色、品种、牌号、包装等,调查哪些产品畅销,并分析畅销产品的主要特征;直接观察人们的穿着以研究服装流行趋势等。比如,在一次妇女论坛大会中,从早上8:00开始到中午12:00结束。中间主持人宣布休息半小时,并通知众位女士去休息室休息,其中一间休息室布置成具有时代气息的,阳光明媚的格调,而另一间休息室却布置成古色古香的、红木和硬木家具、一些古代玩赏物、雕花雕塑布置与期间、环境清冷。大家顺着人流依次看了两间休息室后,具有时代气息的休息室坐满后,很多女士只好去了古典的休息室。休息结束回到会场,主持人问大家喜欢那间休息室,大家经过斟酌后,有80%的人表示喜欢那间古色古香的房间。可是她们却走入的是现代化的休息室,通过观察你会发现大多数女士言不由衷,原因何在?因为当时的环境里,每个人都希望给别人留下有品味、有鉴赏能力、是一个知识女性的感受,这样就回避了自己真实的喜欢。我们经常在商场看到一些消费者观察某件衣服,循环往复多次,最终驻足于这里,然后开始挑剔服装的小毛病,作为销售人员,如果真的被顾客的挑剔所迷糊,有可能导致销售人员心理发虚,为了完成销售降低价格,这样就实现了顾客的目的。但是作为一个学会心理分析的销售人员应该通过观察顾客的循环观察以至最终驻足这里的的原因,只是因为顾客喜欢这件商品,同时顾客希望低价获取该商品,因此百般挑剔,而作为销售人员要发把握顾客这一心理状态,做出适当合理的解释,不要降价,确保销售的合理利润。
2、仪器实地探查运用仪器实地探查时,一般采用当前比较先进的的视频仪器,比如如视频探头、回访设备等。实地探查可以对选定的目标人群有针对性的跟踪、探测,同时探测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被探测者独立的心理档案,持续不断的跟踪记录,透过被探测者的行为分析其心理的变化趋势,最终依据所被探测者的心理整体变化趋势,整理出其全面的心理轨迹。一些产品的价格、款式、使用情况是很难面对面的询问被调查者的,比如女性用的卫生巾,如果调查人员面对面咨询,会出现很尴尬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摄影仪器来观察消费者的行为,她的行为会把自身的喜欢、偏爱面有效的展示在镜头下面,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调查效果。
3、现场体验法现场体验就是设定一定环境氛围,让被考察者,亲身参与实际的产品应用,并在应用的过程当中,考察者观察、分析被探查者的行为变化,依据行为变化的趋势,进一步分析,这种变化结果内在的心理变异因素,从而分析出,是哪些因素导致的探查结果,以此为基础为将来企业下一步营销活动铺垫理性的依据某消费心理研究中心的做了一次现场试验,主办某位先生的生日聚会,分别布置三个场景:一个场景是干净洁净白色的餐厅,白色的桌面、餐布、椅子,整体环境一尘不染;第二种场景是浅黄色的餐厅布置,餐桌、椅子和桌布都有了浅黄色的颜色,依然还是干净的环境;第三种场景是红色的布置,餐桌上面有一些看着不干净的污点,浓重红色桌子、椅子;经过这三种场景的生日聚会,询问参会人士宴后还饿吗?第一种场景的参会男士回答还饿,第二种饱了,第三种场景的男士回答吃的很开心、玩的尽兴、喝的到位同样是餐厅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呢?这是由于颜色对人有心理暗示的作用,第一种场景太干净、清冷压抑了人们的食欲、第二种稍微缓解,第三种场景会让人完全放开,敞开食欲,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同的颜色对于餐厅的经营效果是不一样的。这种暗示针对高价商品的销售有良好的作用,比如高价商品利润高,而地价商品利润低销量好,可是怎么样才能让该高价商品销量更好呢?可以通过摆出更高价商品,让消费者对比,起到高价变低价的心理暗示效果,实现良好的销售。
4、面谈询问调查消费者和调查者面对面进行交谈,既可采用单独访问的形式,也可采用座谈会的形式。这是取得消费信息最直接也醉准确的途径,在高质量的的调研活动中面对面的咨询这是必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浴液使用者在访谈的过程当中,没有清晰的表达出来具体指向,只是一种心理感受,为此访谈又进一步发掘,发现这种浴液使用后的感受好像和使用者脱离的喧嚣的闹市区,来到了宽广的草原、鸟语花香、驰骋的骏马,是一种完全的放松,没有了工作的压抑、人际的复杂,全身心融入自然界的状态,通过这种深层的访谈,也给调研人员一个全新的思路制作精美恰当的广告创意,深层访谈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消费心理与行为在市场调研中的启示
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探测和研究,发掘出顾客内心的真实的想法,对于营销从业人员为将来更好把握顾客,满足顾客的需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成功营销从心理开始”一切营销活动源自于顾客需求,特别是在当前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消费需求多重趋向,渠道多样化、简单化,如果作为营销人员,依然抱残守缺、留恋于固有的营销定势,不去跟踪个股消费心理指向和未来消费心理趋向,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致胜。随着时代的变迁、消费者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异,因此营销人员要时刻把脉并理解消费心理的变化规律,以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取得有效的成就,正如香港心理学家顾修全博士认为,“成功营销从心理开始”,即从了解顾客的行为与心理规律开始。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大学生群体大约在18—22岁的年龄范围,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有着鲜明的年龄心理特征,表现在消费行为上,主要是:
1.1追求时尚、追求新颖、敢于尝试在许多新产品刚上市的导入阶段,充当尝新者和传播者一般都是年青的消费群体,他们对世界的所有事情都充满好奇,乐于尝试新事物,具有冒险和猎奇心理。大学生群体作为年青一族,在消费心理与行为方面表现为追求新颖和时尚,引导消费新潮流。
1.2注重产品的外观,多过于产品的内涵大学生群体正值风华正茂,情感丰富、强烈,情绪波动性大,容易受到外界客观环境、社会信息的影响,冲动消费。在选择产品时,更多地从直觉出发,注重产品外观设计、颜色等,对那些外观设计造型新颖、颜色符合自身喜好的产品,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迅速作出购买决策,实施购买行为。而对于产品的内涵、质量等因素,则表现得不太关注。
1.3从众心理依然普遍,崇尚名牌大学生群体都是离开父母,相对独立的个体组成,他们渴望在群体活动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反映在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方面,则是注重消费品的品牌与档次,追求产品的附加价值给自己带来的情感体验,如提升自信心,获得异性的好感等等。这就不难理解,许多针对生产年轻消费者的企业不惜重金拍摄明星代言广告的现象了。
1.4消费无计划,多见冲动性购买行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消费行为没有大致的规划,除了必要的餐饮支出外,对于其他方面的消费,大多表现为冲动性购买,即看到什么喜欢就买什么。
1.5在家庭消费中有重要影响力大学生群体年轻、有活力,是家庭成员消费中“隐性决策者”和“显性媒介人”,他们在家庭消费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由大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造成的。大学生群体又是即将步入社会职场的新人,还会在未来几年内陆续结婚、生子,成为新一代家庭的主导者,他们的消费观念在无形中起到了上连接父母,下延伸到子女的桥梁作用,并且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主导祖孙三代的消费趋势。大学生群体的年龄差距小,又在小范围内密集居住,消费行为互相影响,这一群体表现出来的以上消费心理特征,是因为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年龄层次、社会属性等决定的。
2大学生群体的饮料消费调查
饮料这一产品在市场出现的初期,是很多家庭省吃俭用孝敬老人和疼爱孩子的奢侈品,发展到今天,饮料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的常见消费品,尤其对于年轻一族的大学生群体,饮料的消费如同吃饭、穿衣一样,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2013年以来,我校与W公司(知名饮料生产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承担了多起有关饮料产品的市场调研工作,为了推进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为了保障本文研究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在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训课程开发中,为了更好地帮助W公司开发针对大学生消费者的新型饮料产品和指导W公司在大学校园内的饮料营销策略,特别安排了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我校所在的大学城范围内,进行大学生饮料消费市场调研活动。本次调研采取了多种调研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拦问、半结构访谈等方式,其中问卷调查部分共发出问卷550份,收回50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2.4%,问卷中主要涉及的调查问题有:1、喜欢的饮料类型2、饮料消费的决定(重要性)因素调查;3、主要消费场所;3、对饮料包装的选择情况调查;4、可以接受的价格区间5、容易接受的促销手段、喜欢的促销方式等方面的调查。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饮料消费行为表现,又得出以下结论。
2.1大学生饮料消费类型的调查我国的饮料市场,主要有碳酸饮料、果汁、蔬菜汁、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瓶装饮用水、茶饮料、特殊用途饮料、固体饮料及其他饮料等10大类产品。既然大学生群体是饮料产品消费的主力军,那么怎样的饮料产品是大学生群体喜欢的?在饮料类型的选择上,碳酸类饮料和果汁类饮料毫无悬念地被大比例的被调查者选择为最喜欢的饮料类型,我们又对数据信息再进行细分时发现,男生最喜欢口感刺激的碳酸类饮料和功能性饮料,二女生则多喜欢口感酸甜的果汁类饮料和乳饮料,而近几年发展迅速的茶饮料同时出现在男、女大学生最喜欢的饮料序列中的第三位。由于本次调研的时间已是深秋,故在夏天深受欢迎的降火凉茶类饮料的选择比例受到了影响。
2.2大学生饮料消费关注因素调查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消费特征,对于饮料的消费,也表现为追求时尚和新颖,注重产品的品牌个性,容易受到社会相关群体(明星热点人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从表-1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有41.5%的受访者认为,在选择饮料时,口感是选择的第一要素,是否好喝将直接决定对产品购买与否,而长期的习惯消费和达到品牌忠诚,也首先要有“喜欢喝”的前提。32%的受访者则表示饮料产品的品牌非常关键,有些大学生明确表态,自己只喝大品牌、知名品牌的饮料,这样质量能有保障,消费起来还有“派”!价格因素则是影响因素中最大众的因素,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坦然表明,尤其在第一次选择某品牌饮料的时候,价格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而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价格的排名在第三位。有关饮料价格问题的调查,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为3.5—4元之间的价位是大学生群体最容易接受的价格区间(价格调查项目中不包括饮用水产品)。除了口感、品牌和价格,还有一个对大学生饮料消费影响较大的因素为饮料的包装形式,目前市场上饮料的包装形式非常丰富,玻璃瓶装、塑料瓶装、利乐纸盒包装、塑料袋装等,其中,塑料瓶装的饮料因为容积适量、开启包装自如方便还便于携带、备受年轻的大学生群体亲睐,是饮料包装的主流形式。鉴于大学生中不乏有减肥烦恼的群体,饮料中所含的物质,如卡路里含量、糖分含量等,也容易让一些感觉自己“喝水都胖”的大学生无奈放下已经选中的饮料产品。
2.3大学生饮料产品消费渠道调查大学校园里能够买到饮料的场所有很多,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饮料货架、食堂里的便利食品柜台、教学区域内随处可见的自动售货机,还有很多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在淘宝、天猫、1号店等网站上网购成箱的饮料放在宿舍里随时饮用。购买的便利,更激发了大学生群体消费饮料产品的热情,许多饮料企业选择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联手,以活动赞助商的身份,通过活动宣传把产品带到大学校园中,在多个访谈对象的印象里,有许多饮料产品的第一次接触,往往就是在参与某次活动时获得的奖品或者是赠品,喝了才知道这个牌子,喜欢喝以后才会继续买。
2.4大学生饮料消费品牌个性调查在访谈中以及对品牌名称聚类过程中,大学生选择品牌主要是由于受品牌所包含的象征意义的影响,尤其当品牌个性与个体持的消费自我概念类型相吻合时,更可能产生偏好。比如大家很熟悉的百事可乐,就是因为其含义可以引申为一句祝福“百事可乐”,而使部分消费者产生偏好。根据调研问卷中有关品牌个性部分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大学生偏好品牌的品牌个性包括“乐”、“智”、“勇”、“惠”四种类型。其中“乐”与基于美国品牌个性发展起来的BDS量表中的“Sincerity”与“Exciting”相对应,大学生在“乐”维度更注重酷的元素;“智”与“Reliable”相对应,而“勇”则与“Ruggedness”相对应,这也表现出跨文化的一致性。而“惠”则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品牌个性的一个特色,老子《道德经》中便有“君子为腹不为目”的主张,墨子的“非乐”、“节用”、“节葬”也是主张在平时反对奢侈、杜绝浪费的生活态度,这一消费理念在大学生群体身上也得到传承,那些华而不实、精致包装却容量可怜的"高大上、白富美"不一定能获得大学生群体的认同。值得一提的是,在与多位在校大学生参与的半结构式访谈时,当主持人随口提出,看未来的饮料发展趋势,什么类型的饮料将大有潜力,许多被调查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茶饮料,其比例甚至远远超过了原本被许多大学生选择作为最常喝的饮料——纯净水。在问及原因时,被调查者纷纷提到了诸如:传统、健康、环保、生态等字眼,还有保护民族品牌,延伸茶叶产品开发等问题也被反复提及。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饮料消费的最终归宿,还是在于健康!
3大学校园里的饮料营销策略
各家饮料企业营销策略面对目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层出不穷的替代产品、消费者对价格逐渐升高的敏感度、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要更大程度的便利、品牌广告竞争激烈、产品宣传手段、形式更加丰富、产品包装越来越精美时尚,力求实用并富有个性,能引起消费者的偏好……,做好营销策略非常重要。
3.1细分市场、明确目标消费者饮料产品的市场细分,要根据饮料产品自身特点和各自所处的不同营销环境,选择适宜的细分依据,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大学生群体作为饮料消费的重要细分市场,在整个饮料消费市场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如果新推出的品牌能够贴近大学生群体的饮料消费需求,产品品牌能具备阳光、青春、活力、潮流等因素,与大学生的社会属性特点相呼应,在品牌广告宣传、活动策划、明星代言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情感体验,使得产品与大学生群体的第一次接触就能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产品即能够顺利被大学生消费者接受。品牌宣传活动策划的主题要紧扣当下流行的热点问题,要动态反映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变化,借力推广产品,尽可能地缩短新产品上市的导入阶段,快速进入成长期,实现产品销量和利润的快速增长。
3.2饮料消费动机的唤起所谓动机的唤起,一般可以表现为生理上的唤起、情绪的唤起、认知的唤起以及环境的唤起。落实到某一具体品牌的饮料产品,则更多地要表现为大学生对该品牌的认知唤起。比如,可以通过校园活动赞助、活动宣传等方式,增加该产品在校园里的影响力,从而增加该品牌饮料产品在大学校园里的知晓客户。对于任一品牌的饮料产品,大学校园里的师生员工都是潜在的顾客,因此,校园里的饮料营销大战,往往表现为对某一品牌的知晓程度的竞争,即哪些品牌的知晓客户多,谁就能赢得竞争的胜利。饮料企业可以选择赞助大学校园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增加产品在校园里的“露脸”的机会,还可以以数量折扣或者陈列奖励的方式,向校园经销商提供太阳伞、冷藏柜、冰柜、饮料货架等销售工具,让产品的品牌形象以多种方式在校园里充分展示,不断的打造品牌特点,树立品牌形象,最大限度地唤起大学生消费者对该饮料产品的消费动机。
2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是进行电费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新形势下,要先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需要从电网运用实际情况以及电费信用风险实际开始入手分析,真正体现使用价值与管理价值,正确、及时、动态地反映电费风险管理水平。这一指标体系需要遵守两方面的规则:(1)指标效度,也就是指标的有效性,指的是指标概念与反映内容的一致性;(2)指标信度,也就是指标的可靠性,指的是多次重复观测指标结果的一致性。绩效评价体系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比如说,平均收款率、按期收款率以及逾期账款等内容。具体分析如下:(1)按期收款率:指的是在电费周期阶段内的电费回收效率,(2)平均收款天数:指的是从电费开始记账第一天到客户实际缴纳电费的时间。比值越小,电费收取速度就越快,用公式表示:。Ri为电费记账日期;Pi为客户实际缴费日期;n为客户数;(3)平均收款期。指的是从取得电费应收权利到实际电费收回时间。比值越小,账款流通速度就越快。平均收款期,集中反映了信用风险管理的实际效率,也是现阶段,电力企业最常用的指标之一。(4)平均欠款时间。表示截止缴费日期到客户实际缴纳电费日期。比值越小,客户欠款时间就越短。
3管理绩效评价方式
3.1选择评价方式现阶段,通常选择的绩效评价方式有多目标规划法、综合指数法以及核心指标法。核心指标法比较容易操作、简便,但是无法有效全面地衡量风险管理绩效。综合指数法对于各个指标体系评价比较全面,但是,在权重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与主观性,缺乏科学性。与此同时,在确定某项指标时,通过采用多目标规划的方式,带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在本文研究中,提出了智能权重方式来确定指标体系的方式,在积极引入矩形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智能综合评价方式,对于电费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的绩效管理。
3.2积极构造模糊的评价矩阵假设有n个评价指标,构成了m个指标样本{x(i,j)\i=1,2n;j=1,2,m},每一个(i,j)的x值均是非负数。要想更好地确定评价指标的相对模糊矩阵,进而消除量纲效应,进一步提高建模的可比性与通用性,需要对{x(i,j)}进行标准处理。3.3绩效评价模型把U={u1,u2,u3um}定位为m个不同等级,例如,可以将U定义为{较差,差,普通,好,很好}等级。将评价指标的权重值wi与相对隶属度值r(i,j)累加,可得模糊智能综合评价指标值z(j)。
商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欲,消费者能否购买取决于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如购买水、大米、饮料、衣物等,是为了满足日常的生活必要;而购买相机、手机、电脑、电视机等则是为了满足除日常之外的精神需求。(1)理性消费一个消费者独立消费意识在不断提高,对消费市场不再盲从,专业化的消费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所以出现理性消费的消费观念。(2)情感化消费代人们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人除了日常消费外,更多的追求时尚与个性,更加会享受生活,其中旅游、休闲、保养等消费成为现代人的主要消费。随着文化性的消费的不断提升,情感化的消费促使着包装的情感化设计。(3)个性化消费新媒体应用、科技的不断提高使人们不再生活在封闭的世界里,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通过互联网的传递,人们能快速掌握一些新技术、新资料的信息,国际化的商品通过网络涌入人们的视线,人们对商品的审美与眼光更趋个性化,消费者追求时尚、新鲜的愿望随之也越来越强烈。为了顺应市场,商品的包装设计则需变得更有特色,才能在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被大众所接受。(4)追求绿色、健康消费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素质也越来越高,环保对现代人来讲可谓是一重点,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摆脱传统的消费观念,把目光转移到绿色消费和环保消费的消费观念上,促进了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2.消费的动机
消费者决定购买行为是在某种愿望的驱使下进行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机”,这种动机是一种需求、一种愿望,只有真实的需求才能成为人们购买商品的动力。比如说,很多年轻的女孩都希望自己的身材匀称、线条优美,如果没有出现能帮助维持体重的产品,这种希望就不能促使人们产生购买减肥药的行为,只有生产了有这类功能的产品,并且通过传播,才能促使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富裕,虚荣心也随之而出,有些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则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品味,如购买多部手机或者名牌商品等,这都属于满足精神需求的购买动机。
二现代包装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
当代设计师的任务除了要灵活运用设计中的根本原则外,更需要掌握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这一课题。商品的包装设计与大众关系密切,包装设计在顺应大众需求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消费者的审美与选择。设计师该如何使产品的包装设计脱颖而出?了解并掌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以及所感所想,在遵循设计原有的原则外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与消费者互动,都是设计师们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注重人们的心理需要。随着商品供应量的品种增多,消费者有了较多的挑选机会,商品包装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说,真正尊重消费者的心理才是设计的重点。包装的形式美感在于悦目,而最后还是要悦心,设计师要通过造型、图形、色彩等元素创作出具有强有力的视觉效果的设计作品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唤起消费者的兴趣,运用人们所熟悉和能接受的视觉设计语言来传递信息,这种互动才能使商品获得更多的销售渠道。
网上消费者需求的反向扩展性是指网上消费者需求是由高层次需求逐步向低层次需求步扩展延伸的。最初的网络营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求满足一些高层次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而随着电子商务和网络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需求逐渐由高层次需求的满足逐步向中低层次需求扩展延伸。营销人员应该认识到这种规律,慎重合理、恰逢其时地逐步推出自己在网上销售的产品。
2.更大的差异性
网上消费者的需求具有更大的差异性。上网消费者遍布世界各地,国别、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禁忌等都比传统的网下消费者群具有更大的差异性。
3.明显的交叉性
在网上消费中,同消费者各个层次的需求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不同消费者所表现的需求也可能分属不同的需求层次,也就是说,上网消费者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交叉性。
4.较大的超前性
在网络上,最先进和时尚的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与消费者见面,网上消费者会很快接受这些新的产品,并带动周围一批消费者,掀起一轮新的消费热潮。
5.较强的可诱导性
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高层次的需求,并不常常表现为现实的需求。而是较多的表现为潜在的需求状况,而且这些需求市场正在以多元化的形式飞速扩张。
二、电子商务中消费心理
1.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心理
现代消费者往往富于想象力、渴望变化、喜欢创新、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所选择的已不再单是商品的实用价值,更要与众不同,充分体现个体的自身价值,这已成为相当部分消费者的首要标准。可见,个性化消费已成为现代消费的主流。
2.追求方便、快捷的消费心理
对于惜时如金的现代人来说,在购物中即时、便利、随手显得更为重要。传统的商品选择过程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小时,再加上往返路途的时间,消耗了消费者大量的时间、精力,而网上购物弥补了这个缺陷,它能足不出户、快速的得到消费者想得到的东西。
3.追求表现自我的消费心理
网上购物是出自个人消费意向的积极的行动,统称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到网上的虚拟商店浏览、比较和选择。独特的购物环境和与传统交易过程截然不同的购买方式会引起消费者的好奇、超脱和个人情感变化。
4.追求文化品位的消费心理
消费动机的形成受制于一定的文化和社会传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产品。互联网时代,文化的全球性和地方性并存,文化的多样性带来消费品位的强烈融合,人们的消费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尤其青年人对以文化为导向的产品有着强烈的购买动机,而电子商务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
5.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
价格始终是消费者最敏感的因素。网上商店比起传统商店来说,能使消费者更为直接和直观的了解商品,能够精心挑选和货比三家。消费者只要能上网,就可以轻松获得各个热销产品的信息以及价格,进而快速进入消费者认为适合的商品,完成购物活动。而且网上销售这种模式还减少了很多现实中的销售环节,从而降低了产品的销售价格,从而最终实现了满足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
三、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分析
1.传统购物观念受到束缚
长期以来消费者形成的传统购物习惯在网上受到束缚,网上消费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些特定心理,并且网上购物也很难满足消费者的个人社交动机。
2.对网上支付机制缺乏信任感
现阶段,电子商务还处在进一步完善的阶段,缺乏网上有效的支付手段和信用体系,在支付过程中消费者的个人资料和信用卡密码可能会被窃取盗用,有时还会遇到虚假订单,没有订货却被要求支付货款或返还货款,使消费者望而生畏。
3.对虚拟的购物环境缺乏安全感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所有的企业在网上均表现为网址和虚拟环境,网络商店很容易建立,也容易作假,使消费者心存疑虑,同时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如果发生网上纠纷,消费者的权益不能获得足够的保障。
4.价格预期心理得不到满足
据统计,消费者对网上商品的预期心理比商场的价格便宜30%~50%,而网上绝大部分商品要么是质量不可靠,要么是价格仍达不到预期要求。另外,由于电信行业的长期垄断,我国的电信费和网络使用费较高,高额的交易使消费者对网上购物可望而不可及。
5.个人隐私权受到威胁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家不仅要抢夺已有的客户,还要挖掘潜在的客户,而现有技术不能保障网上购物的安全性、保密性。隐私权不能得到根本的保障,使许多消费者不愿参与网上购物。
6.对低效配送缺乏保障感
我国现在还缺乏一个高效成熟的社会配送体系,商品配送周期长、费用高、准确率低、容易被损坏。低效的物流配送体系离顾客的实际要求相距甚远,影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总而言之,由于电子商务诸多方面的不够完善,我国还是有很多消费者对于在网上买东西不放心或心存疑虑。但是,随着人们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物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商务模式必定适应不了,电子商务将会是一条非常好的出路。相信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网上购物的人也将会越来越来多。
同时为了使消费者能够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政府、企业和商家也要突破传统的理念和方式,从多个方面采取更多合理有效的措施,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林.消费者行为学(教材).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托马斯·M·希贝.客户至上(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
[3]许雄奇,赖景生.网络营销消费者心理和行为探析(教材).商业经济与管理.
[4]张卫东.网络营销理论与实务(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
消费者决定买东西的行动是在某种动机推动下进行的。人们的行动一般都是由一定的主观原因即动机支配进行,而动机又与需要密切相关,动机是在一定条件下需要的体现,是由人的需要转化而来。换言之,人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才行动的,消费者到商店购买某种商品是因为他们需要这种商品。
动机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但是人的需要不一定全都能转化为推动人行动的动机。需要往往以愿望的形式被人体验到。例如,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皮肤健康美丽,但是如果没有出现抗皱美容霜之类的化妆品,这种愿望就无法推动人们购买化妆品的行动,而仅仅以愿望的形式存在于心中。只有当某厂家生产了该种产品,并且通过广告宣传,使消费者了解到有满足自己美容愿望的化妆品后,消费者才会去商店购买此类化妆品。这是在满足愿望的动机推动下的购买行动。只有这时,需要才真正转化为动机,成为人购买行为的动力。
人的需要存在层次的差别,不少心理学家对此做了深入的探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他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吃、喝等;
(2)安全需要:在危险和恐惧中对自由的需要;
(3)归属相爱的需要:得到亲友爱,成立家庭需要;
(4)尊重的需要:对荣誉成就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自我实现需要包括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对自己成长、发展的需要,发挥自己才能的需要等等。有些消费者购买商品,一方面是为了使用,另一方面还要借此显示自己的地位、教养和鉴赏力等等。因此在拟订不同商品包装设计定位时,应对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类型作调查研究,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2购买行为特征
(1)消费者购买行为既有满足生理和物质需要的成分,也有购买能满足社会和精神需要的成分。例如,购买烟、酒、菜、奶粉、服装、鞋帽等物,基本上是为了满足充饥、营养、保温等生理需要;而购买书籍,订阅杂志、购买彩电、VCD等是为了工作的需要或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要。
(2)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时是由一种动机支配的,有时是由多种复杂动机综合支配的,这些动机综合在一起构成购买行为体系。满足精神、社会需要的动机常常伴随满足生理、物质需要的动机。例如,经济收入较低的消费群体往往更加看重商品的实用价值,对商品的要求则是价廉物美,这是由购买动机支配的行为。而经济收入丰厚的消费行为往往也讲究商品包装品质。这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就相当复杂了,是生理、物理需要与精神、社会需要交织在一起,其中精神、社会需要占了主导地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的需要不断变化,在确立包装设计的目标和定位时,就应多从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需要着眼。
(3)消费者的需要是由低级的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向高级的精神、社会需要发展的。但是高级的精神、社会需要不会自发产生,而是在社会现实环境和教育及市场发展规律的影响后才能形成。消费者高级需要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包装设计的指导和影响,即消费者购买动机受商品包装引导。例如,矿泉水的包装设计,如果只宣传解渴的作用而忽视其水中所含人体需要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及卫生健康的介绍,效果估计不会很好。因为现代消费者对饮用水的需要不仅为了解渴,而且还需补充人体内所需的物质元素。所以设计时应主要体现其原料来源,以及保证饮用安全健康等。这样,消费者就会被打动,才会按照包装的指导进行购买,从而满足人们生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和追求。只有了解消费者购买动机的规律,才能使包装指导消费的作用得到体现。
3设计中的心理因素
(1)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增强包装效果的首位因素。“注意”是心理认识活动过程的一种特征,是人对所认知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现象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人们无论在知觉、记忆或思维时都会表现出注意的特征。心理学研究分析,一件包装设计要想使消费者注意并能理解、领会并形成巩固的记忆,是和作用于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的包装中的文字、色彩、图形以及声音等条件的独特性分不开的。
在人们的视觉认知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而是在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商品包装的文、图、色及造型形态,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视觉元素,而这些元素必须具备一定的个性特征才能引起消费者注意。
(2)情感与联想。设计师对包装做到醒目并不太困难,但要做到与众不同,又能体现出商品文化内涵则是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
在商品包装设计的诸多元素中,色彩的视觉冲击力最强。商品包装所使用的色彩,会使消费者产生联想,诱发各种情感,使购买心理发生变化。但使用色彩来激发人的情感时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心理学研究认为,在绘制食品包装时,不要用或少用蓝色、绿色。而尽量多的使用橙色、桔红色等使人联想到丰收、成熟的色彩,从而引起顾客的食欲促使购买的行动。就象我们现实生活中,消费者购买滋补类产品,大多会对大面积暖色调包装的商品感到满意,而对洗洁用品则对冷色调包装比较感兴趣。这就是商品包装作用于消费者心理的效果。
(3)成功的商品包装不仅能激起消费者情感和联想,还应当使消费者“过目不忘”。
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重现,记忆是心理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其中,识记和保持是前提,回忆和再认是结果,只有识记、保持牢固,回忆和再认才能实现。
因此,商品包装设计要想让消费者牢记,就必须体现商品鲜明的个性特性,拥有简洁明了的文字、图像,同时还要反映商品文化特色和现代消费时尚。
4结语
人的心理活动是极其微妙的,也是难以琢磨的,人们往往凭自己的印象购买商品。商品包装对消费者的心理测试表明,美丽与丑陋,高雅与粗俗,关注与排斥,这些心理上的情感,不仅男女老幼各不相同,也因国家、地区和个人的偏爱而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作为一个设计人员必须了解市场,研究设计形式因素和分析消费者的各种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摸索到包装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从而提高包装设计的效果,激起消费者产生购买商品的欲望。
【摘要】包装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商品,其次是美化商品和传达相关信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不再只满足于生活上的温饱,对商品也是越来越挑剔。包装设计更应突出商品的信息和价值功能。好的包装设计除了解决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外,还要着重研究消费心理,才能在使该产品从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包装设计消费心理价值功能
一、消费信贷中的风险因素
(一)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开展程度。在美国消费信贷之所以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消费方式,除个人信用制度比较健全外,银行有周密完备的信用网络,借助于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了一整套信用消费管理体系,银行和商家通过网络可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信用情况,因而能够迅速确定能否向消费者提供贷款。美国消费者到银行申请按揭购车,银行职员立即将他的“社会安全保险号码”输入电脑,查询以往的消费贷款有无不良记录,查实能按时还款后,立即通知汽车经销商可以为其选车。
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当面对证或上门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比如,浙江省某银行自2000年初开展住房和汽车的消费信贷以来,发现约有15%的借款人根本就没有在银行代扣账户上存钱,如此高的违规比例显然会造成很大的道德风险。此外,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暂时失业等市场原因,无法按期还款,尽管这种情况目前还不多,但随业务量扩大,相应的风险将呈上升趋势。例如,在发放助学贷款时,许多银行经常采用学生互保方式,如果宏观经济形势恶化,毕业生就业压力上升,那么大多数学生都可能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加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健全,一旦学生毕业离校,商业银行就很难查寻到借款人的去向和收入状况,这种互保方式蕴含的风险自然会显现出来。
(二)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增大。
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常,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现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消费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操作手段相对落后,主要仍采用手工办理,加上从事消费信贷业务的人员紧、网点少,往往不能做到每笔贷款的审查都与借款人当面调查核对,加上一些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审查不严,难免有疏漏。同时贷后的监督检查往往又跟不上,一旦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三)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在“同情弱者”的文化背景下,我国实践中常常发生“欠债有理”的现象,一些法律法规中似乎也有“维护债务人权益”的倾向。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难以落实。如汽车消费贷款,国外通行的做法是以所购车辆抵押担保。而在我国购买汽车的单据中,没有一项是出具给银行的,因此汽车抵押给银行后,银行却无法控制过户行为,造成不小的风险隐患。
发展消费信贷,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是重要基础,而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个人破产制度等尚未建立。在实际司法过程中,保护借款人或保证人正常生活,而忽视银行债权法律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也给风险防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消费贷款一般额度较小,而小额债务法院一般不受理,受理了也要付出可观的诉讼费,使银行利益受损。因此,要从法律上对银行个人贷款经营给予必要的保护。
(四)借款人多头贷款或透支,导致信贷风险上升。目前,国内许多银行严重,部门之间缺乏整体的联动机制,使一些道德水准不高的借款人有机可乘,如公司业务部、房地产信贷部、零售业务部、银行卡部等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地办理各不相同的消费信贷业务,且各自都有一套不完整的借款人信息资料,一套核算管理办法和风险控制措施等,致使一些借款人在同一银行里多头借款或透支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消费贷款风险。
(五)抵押物难以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这类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现阶段,我国住房一、二级市场很不完善,政策上要求对大量非商品房产进行商业信贷支持,而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这些非商品房产抵押又无法进行过户转让,银行很难得到充分的处置权,贷款抵押形同虚设。
(六)缺乏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手段,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资产证券化将不具备流动性的贷款转化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缩小商业资产和负债在期限和流动性方面的差距。而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主要消费贷款期限都比较长、金额较大、客户分散,可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相对较短,在允许银行参与的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银行无法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从而形成“短存长贷”的格局,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
(七)利率尚未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消费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户分散且数量大、客户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不同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以实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大化。但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加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从而不能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八)指令性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近年来,为扩大内需,扭转宏观经济形势,人民银行制定了有关指导原则,鼓励各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对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一些地区的基层行甚至为了完成贷款任务,给大量收入无保证的下岗职工发放金额高达数万元的消费贷款,这种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面对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两步走:先在银行内部以信用卡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将其他各专业部门保存的个人客户信息资料集中起来,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使每个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总账户,个人与银行的所有业务均通过总账户进行。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第二步,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联合金融机构、政法部门、劳动力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可以先易后难地组建征信公司,起初只联合金融机构,以后再逐步扩大。征信公司应遵循“会员免费提供信息,有偿提供查询服务”原则,把各家金融机构作为会员,金融机构免费向征信公司提供个人信用记录,参加组建的其他部门同样要免费提供有关的个人资信情况。金融机构和个人查询时要付费,以便保证征信公司正常运转。目前,这项工作的试点已经在上海展开,应下大力气将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广,为消费信贷的全面开展创造条件。
(二)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信用评价体系一般采用积分制,具体分成四个部分:①基本情况评分:包括个人的一系列情况,如出生年月、学历、职业、工作地点、工作经历、工作单位、家庭情况等等,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积分。②业务状况评分:在信用记录号下,每发生一笔业务,无论是存款、贷款、购买国债及其他金融债券、信用卡消费、透支等等,都有一定的积分。③设立特殊业务奖罚分,如个人信用记录号下屡次发生信用卡透支,并在规定期内弥补透支就可以获得额外奖分;个人贷款按期还本付息情况良好可以获奖分;若发生恶意透支,并且不按时归还所欠本息,就应额外罚分,甚至列入黑名单。④根据上述累积得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
信用评价体系是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银行可以根据个人信用状况规定不同层次的服务与优惠,如信用累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可定期寄送银行资料和服务信息;信用卡透支额度可增大、期限可延长;个人消费贷款、按揭贷款利率在可行范围内可适当下浮;个人贷款担保可根据信用状况等调整。而对信用积分低的客户,则限制办理某些业务,列入黑名单的客户,银行应拒绝提供服务。
(三)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
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一般而言,可供选择的客户对象包括:一、在读大学生:一般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很可能成为较富裕的人群,具有较高开发价值;他们从读书、工作到成为“中产阶级”有一过程,而这一过程最迫切需要利用个人信用资源,如果银行早期与之建立经济联系,提供金融服务,可能获得终身客户。二、从事于优势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目前,发展形势较好的行业有电信、电力、外贸、金融、计算机、教育、医药等。三、国家公务员、全国性大公司或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他们不仅工薪水平和福利条件高,而且一般掌握较好的专业技能,预期收入高,失业风险较低。银行对重点客户应加大营销和调研力度,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有效降低贷款的预期损失比率。
(四)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
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
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
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具体办理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建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
(五)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消费信贷一般期限较长,造成商业银行短资长贷,加大了流动性风险。西方国家的对策是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赋予其转让、流通职能,从而达到分散消费信贷风险、缩短放款机构持有时间的目的。我国商业银行也应以此为鉴,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进程。
在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消费信贷资产,按照不同地域、利率、期限等方式形成证券组合,出售给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或信托公司(SPV〕,由其将购买的贷款组合经担保和信用增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由于消费贷款具有利率、借款人违约、提前偿还等多种风险,通过SPV对证券组合采取担保、保险、评级等信用手段可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同时也降低了发行人的融资成本。同时,抵押担保证券以消费贷款的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期限较长,相对收益风险比值较高,为金融市场中的长期机构投资者提供了较理想的投资工具。
(六)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一个个的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在欧洲国家,一般采用住房抵押担保发放住宅贷款,在香港实行购房抵押,又称“按揭”业务,是购房的单位或个人以购房合同作抵押获得贷款的方式,美国的抵押贷款之所以不亚于其它贷款的吸引力,不仅因为有三个抵押市场中介来增强抵押券的流动性和偿还力,而且还因为有抵押担保机构来保证抵押贷款的如期收回,在美国进行住房贷款担保的机构有官办的,也有私营的,一旦购房者违约,它们承担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美国抵押担保的成功还在于设定了融资机构和二级抵押机构,并建立抵押保险,有效增强了贷款的清偿力。我国要尽快健全抵押担保制度,具体应注意几方面:首先应完善担保法,增加有关个人消费信贷的详细条款;其次,应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迅速变现。第三,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这也是一些西方国家发展消费信贷的成功经验。如美国有四家政府性质的按揭担保机构,主要为符合规定条件的个人提供住房贷款担保,并向银行收购部分个人住房贷款,发行住房按揭担保债券,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居民难以提供担保和银行的资金流动性问题,促进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第四,国家应规定一定金额以上的贷款都要设定担保,银行可视各个贷款品种的规定及申请人资信状况,要求全部提供合适的担保方式,并对担保程序进行严格审查。
(七)把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
由于银行难以掌握借款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变化,这是个人消费贷款最主要的经营风险。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中,都规定客户必须购买死亡险,以减少银行风险。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如银行在发放某些消费贷款时,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须购买某种特定保险。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即要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方面可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实现消费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当然,这种险种的保费应当较低廉,使消费者既可以得到银行贷款,又可以得到保险的益处。
(八)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
(一)追求文化品位的消费心理
消费动机的形成受制于一定的文化和社会传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产品。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纳斯比特夫妇在《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人们将来用的是瑞典的伊基(IKEA)家具,吃的是美国的麦当劳、汉堡包和日本的寿司,喝的是意大利卡普契诺咖啡,穿的是美国的贝纳通,听的是英国和美国的摇滚乐,开的是韩国的现代牌汽车。尽管这些描写或许一时还不能为所有的人理解和接受,但无疑在互联网时代,文化的全球性和地方性并存,文化的多样性带来消费品位的强烈融合,人们的消费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尤其青年人对以文化为导向的产品有着强烈的购买动机,而电子商务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
(二)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心理
消费品市场发展到今天,多数产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极为丰富,消费者能够以个人心理愿望为基础挑选和购买商品或服务。现代消费者往往富于想象力、渴望变化、喜欢创新、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所选择的已不再单是商品的实用价值,更要与众不同,充分体现个体的自身价值,这已成为他们消费的首要标准。可见,个性化消费已成为现代消费的主流。
(三)追求自主、独立的消费心理
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下,消费者购买的风险感随选择的增多而上升,而且对传统的单项的“填鸭式”“病毒式”营销感到厌倦和不信任。在对大件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上表现得尤其突出,消费者往往主动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他们从中可以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以减轻风险感,增强对产品的信任和心理满意度。
(四)追求表现自我的消费心理
网上购物是出自个人消费意向的积极的行动,统称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到网上的虚拟商店浏览、比较和选择。独特的购物环境和与传统交易过程截然不同的购买方式会引起消费者的好奇、超脱和个人情感变化。这样,消费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商家提出挑战,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己的想法行事,在消费中充分表现自我。
(五)追求方便、快捷的消费心理
对于惜时如金的现代人来说,在购物中即时、便利、随手显得更为重要。传统的商品选择过程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小时,再加上往返路途的时间,消耗了消费者大量的时间、精力,而网上购物弥补了这个缺陷。2001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调查数据表明,基于节省时间进行网络购物的人数占网上消费总人数的49.29%。
(六)追求躲避干扰的消费心理
现代消费者更加注重精神的愉悦、个性的实现、情感的满足等高层次的需要满足,希望在购物中能随便看、随便选,保持心理状态的轻松、自由,最大程度的得到自尊心理的满足。但店铺式购物中商家提供的销售服务却常常对消费者构成干扰和妨碍,有时过于热情的服务甚至吓跑了消费者。
(七)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
即使营销人员倾向于以其它营销差别来降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但价格始终是消费者最敏感的因素。网上商店比起传统商店来说,能使消费者更为直接和直观的了解商品,能够精心挑选和货比三家。针对消费者的这种心理,电商网()率先在全国开通了“特价热卖”栏目,汇总了知名网站新浪、8848、网猎、所有、酷必得等30多个热卖信息。消费者只要进入电商网的“特价热卖”专栏,就可以轻松获得各个热销产品的信息以及价格,进而通过链接快速进入消费者认为适合的网站,完成购物活动。这种网上购物满足了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
(八)追求时尚商品的消费心理
现代社会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消费心理受这种趋势带动,稳定性降低,在心理转换速度上与社会同步,在消费行为上表现为需要及时了解和购买到最新商品,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反过来又会促使消费者的心理转换速度进一步加快。传统购物方式已不能满足这种心理需求。
二、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分析
虽然网上购物具有形式方便、信息快捷、节省时间等诸多优势,但是目前消费者对网上消费仍然有一定程度的担忧,使之对这种新的购物方式敬而远之,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些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购物观念受到束缚
长期以来消费者形成的“眼看、手摸、耳听”的传统购物习惯在网上受到束缚;网上消费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些特定心理,网上购物很难满足消费者的个人社交动机。
(二)价格预期心理得不到满足
据统计,消费者对网上商品的预期心理比商场的价格便宜20%—30%,而目前网上商品仅比商场便宜4%—10%,加上配送费用,消费者所享受到的价格优惠是有限的。另外,由于电信行业的长期垄断,我国的电信费和网络使用费较高,高额的交易使消费者对网上购物可望而不可及。
(三)个人隐私权受到威胁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家不仅要抢夺已有的客户,还要挖掘潜在的客户,而现有技术不能保障网上购物的安全性、保密性。隐私权不能得到保障,使许多消费者不愿参与网上购物。
(四)对网上支付机制缺乏信任感
现阶段,电子商务缺乏网上有效的支付手段和信用体系,在支付过程中消费者的个人资料和信用卡密码可能会被窃取盗用,有时还会遇到虚假订单,没有订货却被要求支付货款或返还货款,使消费者望而生畏。
(五)对虚拟的购物环境缺乏安全感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所有的企业在网上均表现为网址和虚拟环境,网络商店很容易建立,也容易作假,使消费者心存疑虑。另外,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系统,目前仍缺乏适当的法律和其它规范手段,如果发生网上纠纷,消费者的权益不能获得足够的保障。
(六)对低效配送缺乏保障感
我国现在还缺乏一个高效成熟的社会配送体系,商品配送周期长、费用高、准确率低。我国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30%,而差错率几乎是发达国家的3倍。低效的物流配送体系离顾客的实际要求相距甚远,影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电子商务中现代企业的应对策略
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特殊心理给企业的经营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商家必须摆脱以往传统的经营思维局限,在营销策略、方式、手段上有所突破,建立一套适合电子商务的运作机制。
(一)产品定制化
现代消费者对商品普遍求新、求美、求奇,渴望个性化消费。现代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时,要充分发挥Internet的优势,根据消费者的不同特征划分不同的目标市场,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海尔在我国率先推出的B2B2C全球定制模式,可以按照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消费特点,进行个性化的产品生产,目前可以提供9000多个基本型号和20000多个功能模块供消费者选择。用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话说就是“如果你要一个三角型的冰箱,我们也可以满足您的需求”。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海尔就拿到100多万台定制冰箱的订单,说明产品定制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二)价格柔性化
只有实现价格优惠、价格公开,才能促使网络客户进行网上购物的尝试并做出购买决定。随着市场垄断性的弱化,价格垄断已被打破,这就要求企业选择定价策略时必须加强灵活性,建立柔性价格体系。一是自动调价体系,即根据季节、市场需求变化和同类商品价格等因素进行价格的灵活调整;二是智慧型议价系统,即允许消费者在网上直接与商家协商价格。
(三)营销互动化
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营销的最显著特点就是网络的互动性,满足消费者自主、独立的购物心理。网络上的互动式营销,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对消费者信息需求的即时反馈。如果在几分钟内得不到答复,商家可能就会失去这个客户。二是在顾客阅读了在线信息后,企业必须及时提供反馈信息的方式,以便与之建立联系。而且允许顾客选择其感兴趣的信息,并且可以修改上面的内容。
(四)配送社会化
对于企业来说,进行网络营销就要保证商品在最短的时间内由最近的分销网点送到消费者手中,这必须要靠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来完成。像海尔已建成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海尔现在完成客户化定制订单只需10天时间,而一般企业至少需要36天。海尔在国内已建成42个配送中心,每天可将50000多台定制产品配送到1550个海尔专卖店和9000多个营销点。在中心城市实现8小时配送到位,辐射区域内24小时,全国4天以内到位。
(五)服务人性化
网络商场经营的重点不在于吸引人潮,而是如何挖掘那些想要在网上购物的人,这就要求企业提供人性化服务。如热情地招呼好每一位在线顾客;适时提供良好的产品建议;创建24×7服务模式(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为顾客服务);注重培养顾客的安全感与信任感;以含蓄的方式建立网上社团并在社团内建立情感纽带等。
(六)交易安全化
对虚拟的购物环境心存戒备是网上消费者的普遍心理。他们大多数人都遭遇过诸如信息、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用不可靠等问题。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通过良好的信誉取信于顾客是满足消费者安全需要的根本措施,是电子商务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另外,建立完善的信用机制,提供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搭建优越的技术平台,健全相应的网络配套体系也是网上交易安全化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江林.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3]马翠华.击中消费者———消费者心理及行为透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4]许雄奇,赖景生.网络营销消费者心理和行为探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6).
[5]陈佳贵,罗仲伟.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1,(1).
[6]谢鹏.论网络客户与网络营销[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