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7 09:51: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语文病句修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什么是病句?顾名思义,就是不符合现代汉语句子的结构规则和组合习惯。
新课标与教材对修改病句这一考点的相关要求是:辨析并判断句子的正误;从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对、结构混乱等方面有侧重地修改病句;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在语段中找出病句进行修改;用符号修改有语病的句子。
修改病句以改通顺、改正确为原因,不作语言修饰,不变句子原意。常以选择题和辨析并修改两种题型出现。正确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对策略。中考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四方面的语病。
1 病因与例句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重复嗦、语序不当、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用词不当、句子杂糅、关联词不当等。
1.1 成分残缺。成分残缺就是句子不完整,常见的成分残缺有主语残缺,谓语(中心语)残缺,宾语(中心语)残缺,缺少必要的定语、状语等,使句子不完整。
例句:
(1)经过这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主语残缺)
修改:删去“经过”或“对”,因介词滥用而造成主语残缺。
(2)这次回到故乡,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母亲,那熟悉的乡音。(谓语残缺)
修改:在“那熟悉的乡音”前面补上谓语动词“听到”。
(3)我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宾语残缺)
修改:在“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后面,补上宾语中心语“的精神”。
(4)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定语残缺)
修改:在“劳动”前面补上“艰苦的”。
(5)我校举办的数学、物理、化学三个短训班,开设了农用数学、农业机电和农作物栽培等课程,使数学直接为四个现代化服务。
修改:在“开设”前面补上“分别”。
1.2 搭配不当。搭配不当就是词语与词语间搭配不当,常见的搭配不当有: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修饰语、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不能搭配,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例句:
(1)今年这个县的水稻生产,由于合理密植,加强管理,一般长势良好。(主谓搭配不当)
修改:删去“水稻”后面的“生产”。
(2)为了四个现代化,必须加强与提高科学技术。(动宾搭配不当)
修改:在“科学技术”后面补上“水平”。
(3)她的家乡是湖北省黄冈市人。(主语和宾语意义上的搭配不当)
修改:删去“人”。
(4)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定语与宾语中心语搭配不当)
修改:删去“聪明”。
(5)对不起,这次我们对你们照顾得太不周全了。(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修改:补语“周全”换“周到”。
(6)学习成绩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一面与两面不呼应)
修改:删去“是否”,加“的”。
(7)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非常渺茫。(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修改:删去“没有”。
1.3 重复嗦。 重复嗦就是成分累赘,避免重复嗦,使语言表达简洁明快,这是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常见的语病有:同一句内的字面重复,同一句内的词义重复,堆砌成语等。
例句:
(1)课业负担和娱乐负担造成用眼过度,影响危害了视力健康。
修改:删去“影响”。
(2)群众性文化活动新格局的局面正在我市形成。
修改:删去“的局面”。
1.4 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常见的有:词序不当和句子成分顺序不当。
例句:
(1)学生、领导和老师参加了开学典礼。(词序不当)
修改:领导、老师和学生参加了开学典礼。
(2)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定语与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修改: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3)我们要及时的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句子成分顺序不当)
修改:“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互换。
(4)对我来说,这件事包含着深刻的一种教训。(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修改:“一种”与“深刻”位置互换。
注意:定语中数量词组应该放在形容词的前面。表领属的定语,应放在表数量的定语前面,才不致于发生歧义。
(5)我们伟大的祖国再也不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任意被帝国主义列强侮辱蹂躏和掠夺的国家了。(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修改:将“任意”与“被帝国主义列强”位置调换。
1.5 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常见的语病有:自相矛盾、分类不当、不合事理、否定不当等。
前后矛盾就是句子前后意思不一致,自相矛盾。
(1)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自相矛盾)
修改:在“没有”前面补上“其他国家所”。
(2)老王师傅自己生活很节约,可是看到厂里有些学徒工衣服单薄,就买了一件新绒衣送给他。(自相矛盾)
修改:把“有些”换成“一位”。
(3)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参加会议了。(自相矛盾)
修改:删去“一定”。
(4)我将要在这所全市闻名的学校里度过了有意义的三年。(自相矛盾)
修改:删去“了”。
(5)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分类不当)
修改:把“棉花”删去。
(6)谁也不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否定不当)
修改:删去第二个“不”。
1.6 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就是意思表达得不清楚,使人误导。
表意不明常见的语病有:歧义和指代不明。
例句“
(1)自行车没锁。(歧义)
(两种意思:一是自行车没安装锁子,二是自行车有锁子没有锁。)
(2)小明收到了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
修改:小明收到了许多位朋友送来的礼物。
(究竟是朋友多还是礼物多,不清楚。)
(3)她有个姐姐,在医院工作,是个护士。
修改:“在医院工作”前面补上“她”或者是“姐姐”。
(4)我亲眼看见张师傅扶着一位老人走过来,身上挎着一个黑皮包。
修改:在“身上挎着一个黑皮包”前面补上“张师傅”或者是“老人”。
1.7 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就是近义词用错。
例句:
(1)世博园内的中国馆用高科技手段完善地展示了中国的强盛,城市的美好。
修改:“完善”换成“完美”。
(2)张文涛努力学习,老师经常夸耀他。
修改:“夸耀”换成“夸奖”。
(3)我提出展开学习竞赛,大家纷纷附和。
修改:“附和”换成“赞同”。
1.8 句子杂糅。
有两种:
两句杂糅:同一内容,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说法。说话、写作时,由于拿不定主意,既想用这种说法,又想用那种说法,结果把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形成两句混杂。
例句:
(1)听了张连等三位同志动人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
(把单句表达法和复句表达法混杂在一起。)
修改:①张连等三位同志动人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
②听了张连等三位同志动人的报告,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教育。
前后牵连:把前一句的后半句用作另一句的开头,硬把前后两句连成一句。
例句:
(2)它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照时间的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经过叫倒叙。
(此句把“它是… …经过”和“把… …叫倒叙”硬连在一块,应该去掉“它是”。)
1.9 关联词不当。关联词不当一般指关联词误用、滥用或缺少以及关联词位置不对等。
例句:
(1)尽管严寒酷暑,我们都坚持清晨的锻炼。(关联词误用)
修改:把“尽管”换成“无论”。
(2)由于对语文不感兴趣,所以对数学很喜欢。(滥用关联词语)
修改:删去“由于”和“所以”。(此分句中没有因果关系)
(3)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缺少关系词)
此句中两个分句明显是转折关系,应加上“虽然……但是……”这一对关联词。
(4)鸟的翅膀不管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关联词位置不对)
修改:把“不管”放在“鸟的翅膀前面”。
2 辨析病句的方法
2.1 主干枝叶梳理法。 从语法入手,抓住句子主干,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
如:粮库主任的失职,使40吨小麦霉烂变质,上级领导为了严肃法纪,决定给他行政记过处分,并赔偿经济损失。
这个句子的主干:上级领导……决定…….并赔偿……。
错误:“赔偿”的人应该是失职的粮库主任,而不是上级领导。
2.2 语感审读法。 调动语感,从感性上察觉语句毛病。
按习惯说法看是否别扭,找出原因,加以修改。
如: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不符合习惯:不管… …都极端不利。
2.3 造句类比法。 有些句子一下子不容易看出其毛病所在,可以仿照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造一个常见的类似形式的句子,进行比较。
如: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首先:将原句压缩为“这值得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模仿造句:“这值得中小学教师重视。”
修改方法:将原句中的“的”去掉。
2.4 逻辑分析法。有的句子在结构上检查不出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
看看句子在判断、推理过程中,有没有犯不合逻辑的毛病,找出不符合事实情理的地方。
如:该市有人不择手段地仿造伪劣产品。
不合事理:产品可以仿造,但谁会去仿造伪劣的产品呢?
3 修改病句的方法
常见修改病句的方法有:增、删、调(移)、换。
(1)增:增补残缺的成分。
(2)删:删除赘余的成分。
(3)调:调整不当的词序。
(4)换:换掉不恰当的词语。
口诀:
先借助语感体会,再提主干查枝叶。
主干枝叶没问题,要看语序当不当。
句首出现了介词,警惕主语会残缺。
自相矛盾与重复,删去调换要简洁。
是否能否关键词,一面两面要对应。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 同时,从人教版的课本教学内容的设置看,只是在课本后面有一个“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附录。语法知识只是在书后的“附录部分”被提及,并没有相关的知识要点和例题巩固。这样的课程要求和课本设置,明确地把语法“踢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导致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法基本上不讲、不上。
再从初中语文试卷题型的设计来看,语法已经不被列入考试的主要内容,顶多就是仿写句子和病句的修改,而这些并不需要系统的语法知识,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即可。既然不考,那教师和学生就更不会去上繁琐的语法课。再加上,现在各种理论和研讨会对人文性的提倡,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的感悟。从而使初中语法教学彻底陷入了低谷。
二、语法教学缺失的尴尬
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状就是,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并不能回避语法知识。
考试尽管不靠语法,但要考病句的修改,修辞手法的仿写等。这些并不难的知识点在九年级语文总复习课的教学中却成了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词、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点。面对病句修改上的一些术语往往是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从基础开始重新讲语法,那是不现实的,但是不讲,让学生凭语感。凭语感,学生是会改但不知错误的原因,误人子弟。
不教语法带来的弊病不仅仅是病句修改,还有很多方面。如:考试中句子的仿写,就涉及到修辞的知识;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涉及到修辞的作用;综合性学习中的对联,也离不开语法知识;文言文学习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一个词类活用就会让学生分不清东南西北。
三、语法教学不能淡出
那么,到底要不要教语法?我觉得淡化语法是有道理和应该的,那些过于繁琐的语法知识,过于机械化的语法训练是应该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淡出,常用语法知识的学习是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首先可以减少学生的错别字,了解了中国汉字集声音、形象、词义于一体的特性,学生就不会因为形近、音近而写错字了。其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修改病句,学生了解了词性,句子成分以及句子的构成后,就能分析出句子错在哪。三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了修辞的用法后,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能针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加以分析。四能提高学生学习古文、对联等内容的兴趣。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并不能完全不要语法,需要的是去建构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
四、构建合理的语法教学体系
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梯度和具体的教学需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要点。在专题讲座之前,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法知识短文的文本材料,先自己探究、分析。接着教师采用讲解、启发、点拨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包括这些知识点:形声字、实词、虚词、短语的基本类型、常见的四种句式、常见的单句、复杂的单句、常见的复句。
同时,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倡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活生生的语言中随文强化。
例如:可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习词性和词类活用。如《童趣》中的“捉虾蟆,鞭数十”中的“鞭”,学了词性知识后,学生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名词用做动词,做“鞭打”解释。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的文言句子,适当的引入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学生对实词、虚词的理解。这样既完成了语法教学,也完成了文言文重点字词的落实。
现行的语文教材体系,淡化了语法知识,只强调了病句的修改,与旧教材体系比较起来真让语文教师无所适从。在这里我们不去探讨教材体系的设置问题,我只是在思索,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人,他怎么能在语文学习中去进步、去提高?我们的大语文教学观又怎么能够实现呢?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说:“语法是为了让我们会说话,修辞是为了让我们把话说好”,以此来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现在学生作文词不达意、错字连篇、漏洞百出的直接根源就是缺失起码的语法知识。然而,在理解文章和写作过程中,又潜移默化的运用到了语法知识。初中语文要不要进行语法教学?作为一线教师我感到非常困惑,在此,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语法教学地位的缺失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 同时,从人教版的课本教学内容的设置看,只是在课本后面有一个“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附录。语法知识只是在书后的“附录部分”被提及,并没有相关的知识要点和例题巩固。这样的课程要求和课本设置,明确地把语法“踢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导致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法基本上不讲、不上。
再从初中语文试卷题型的设计来看,语法已经不被列入考试的主要内容,顶多就是仿写句子和病句的修改,而这些并不需要系统的语法知识,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即可。既然不考,那教师和学生就更不会去上繁琐的语法课。再加上,现在各种理论和研讨会对人文性的提倡,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的感悟。从而使初中语法教学彻底陷入了低谷。
二、语法教学缺失的尴尬
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状就是,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并不能回避语法知识。
考试尽管不靠语法,但要考病句的修改,修辞手法的仿写等。这些并不难的知识点在九年级语文总复习课的教学中却成了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词、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点。面对病句修改上的一些术语往往是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从基础开始重新讲语法,那是不现实的,但是不讲,让学生凭语感。凭语感,学生是会改但不知错误的原因,误人子弟。
不教语法带来的弊病不仅仅是病句修改,还有很多方面。如:考试中句子的仿写,就涉及到修辞的知识;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涉及到修辞的作用;综合性学习中的对联,也离不开语法知识;文言文学习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一个词类活用就会让学生分不清东南西北。
三、语法教学不能淡出
那么,到底要不要教语法?我觉得淡化语法是有道理和应该的,那些过于繁琐的语法知识,过于机械化的语法训练是应该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淡出,常用语法知识的学习是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首先可以减少学生的错别字,了解了中国汉字集声音、形象、词义于一体的特性,学生就不会因为形近、音近而写错字了。其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修改病句,学生了解了词性,句子成分以及句子的构成后,就能分析出句子错在哪。三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了修辞的用法后,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能针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加以分析。四能提高学生学习古文、对联等内容的兴趣。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并不能完全不要语法,需要的是去建构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
四、构建合理的语法教学体系
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梯度和具体的教学需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要点。在专题讲座之前,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法知识短文的文本材料,先自己探究、分析。接着教师采用讲解、启发、点拨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包括这些知识点:形声字、实词、虚词、短语的基本类型、常见的四种句式、常见的单句、复杂的单句、常见的复句。
同时,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倡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活生生的语言中随文强化。
例如:可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习词性和词类活用。如《童趣》中的“捉虾蟆,鞭数十”中的“鞭”,学了词性知识后,学生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名词用做动词,做“鞭打”解释。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的文言句子,适当的引入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学生对实词、虚词的理解。这样既完成了语法教学,也完成了文言文重点字词的落实。
新课标对“语法的规定: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并明确提出“语法”不作为考试的内容。于是,在教学中忽视了语法知识教学。我们了解,初中语法教学的意义是:语法可以加大学生对母语的正确认识,激发他们运用母语并维护母语的神圣地位的积极性其一;其二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和相关语言技能,提高理解语言知识的准确性以及规范使用语言的能力,加快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此,笔者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 语法教学的地位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 同时,从人教版的课本教学内容的设置看,只是在课本后面有一个“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附录。语法知识只是在书后的“附录部分”被提及,并没有相关的知识要点和例题巩固。这样的课程要求和课本设置,明确地把语法“踢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导致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法基本上不讲、不上。
再从初中语文试卷题型的设计来看,语法已经不被列入考试的主要内容,顶多就是仿写句子和病句的修改,而这些并不需要系统的语法知识,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即可。既然不考,那教师和学生就更不会去上繁琐的语法课。再加上,现在各种理论和研讨会对人文性的提倡,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的感悟。从而使初中语法教学彻底陷入了低谷。
二、语法教学的尴尬
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状就是,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并不能回避语法知识。
考试尽管不考语法,但要考病句的修改,修辞手法的仿写等。这些并不难的知识点在九年级语文总复习课的教学中却成了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词、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点。面对病句修改上的一些术语往往是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从基础开始重新讲语法,那是不现实的,但是不讲,让学生凭语感。凭语感,学生是会改但不知错误的原因,误人子弟。
不教语法带来的弊病不仅仅是病句修改,还有很多方面。如:考试中句子的仿写,就涉及到修辞的知识;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涉及到修辞的作用;综合性学习中的对联,也离不开语法知识;文言文学习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一个词类活用就会让学生分不清东南西北。
三、语法教学不能淡出
那么,到底要不要教语法?我觉得淡化语法是有道理和应该的,那些过于繁琐的语法知识,过于机械化的语法训练是应该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淡出,常用语法知识的学习是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首先可以减少学生的错别字,了解了中国汉字集声音、形象、词义于一体的特性,学生就不会因为形近、音近而写错字了。其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修改病句,学生了解了词性,句子成分以及句子的构成后,就能分析出句子错在哪。三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了修辞的用法后,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能针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加以分析。四能提高学生学习古文、对联等内容的兴趣。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并不能完全不要语法,需要的是去建构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
四、构建合理的语法教学体系
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梯度和具体的教学需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要点。在专题讲座之前,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法知识短文的文本材料,先自己探究、分析。接着教师采用讲解、启发、点拨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包括这些知识点:形声字、实词、虚词、短语的基本类型、常见的四种句式、常见的单句、复杂的单句、常见的复句。
同时,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倡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活生生的语言中随文强化。例如:可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习词性和词类活用。如《童趣》中的“捉虾蟆,鞭数十”中的“鞭”,学了词性知识后,学生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名词用做动词,做“鞭打”解释。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的文言句子,适当的引入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学生对实词、虚词的理解。这样既完成了语法教学,也完成了文言文重点字词的落实。
每篇课文中的“读一读,写一写”,注释中有读音或意思的词语,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弄懂,课堂上花三分钟再讲一下,重要字还要要求学生在草稿纸上或虚空处写三遍。每篇或每两篇课文的字词要听写一次,每个单元的字词要挑选最重要的出来总的听写一次并当堂由学生交换批改、订正抄写。月考等大考前再集中复习一遍。
二、词语使用
大多数课文应该都要有句子赏析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学生把文中的四字词在句中圈起来,理解并熟读。因为试卷第二题经常考的是课本原文的句子并稍作修改,似是而非,极易混淆。
三、病句辨析
这是必考题,但在初中语文书中却没有相关内容。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应该在七、八年级时就逐步讲病句类型、修改方法。也可以在八年级的时候一次性把病句概括讲完,学生听不懂不要紧,在八年级时再分三四次重复讲一遍同样的内容,到了九年级复习后肯定就能轻易完成此类题型。
四、排序、仿写类
这类题在初中语文书中也没有相关内容,但又会拿来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定期地出这类题目给学生做,每学期要有至少五六次各花十分钟讲解。
五、概括提炼、拟标题
就目前人们对语文人文性的逐步重视,初中语文语法教学已逐渐呈现出衰退的趋势,语文教学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的感悟,更多的是赏析文章主旨和品味文章语言,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由多年前的辉煌跌入到低谷,几乎所有的初中语文课都不再花一定的时间分析一些相关的语法现象。
一.语法的淡化远离
人们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态度如此大起大落,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初中语文教师本身的思想观念问题。有人搬出历史佐证,他们认为,回顾文学史,从吟诵《诗经》的老百姓到“诗仙”、“诗圣”的李白、杜甫,再近观巨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们都不曾接受过一天的语法学习,却留下了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文学宝典;再看今天,接受多年语法学习的大学生却连一封书信都写不成功。可见语法学习没什么实用价值。还有人回顾了二十年来的语文教学,尤其在八十年代,语文教学对语法的极端重视致使语文课变成了语法课,结果导致学生因语法的枯燥乏味而对语文课生厌,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形成了语文教学质量“慢、费、差”的不良现象。
其次是淡化语法确实迎合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试想,教师不必费神费力讲解、启发、点拨、疏理、释疑,何乐而不为?学生不必动脑、动手、分析、归纳、理解,岂不“皆大欢喜”?没有了“迎难而上”的痛苦,而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洒脱”,这似乎正是初中语文语法教学成为“明日黄花”而鲜有人持异议的根源。
再次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谁也无法回避的――那就是初中语文教材。对于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这套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有人欣赏它强烈的时代性和浓郁的人文性,而我却认为这套教材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缺少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的整体性,尚未建构起语文教学的体系,或者说在语法知识体系这一块,未能确立其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教材只是把语法知识安排在附录中出现,这样就给初中语文教师一个错觉――语法知识不重要,不值得为它花费课堂时间,哪还有哪个学校的哪个语文老师会利用课堂上有限的45分钟去讲解词语分类、短语结构、复句类型等语法知识呢?同样的道理,对于文言文中诸如通假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问题也就不作要求了。
于是语法教学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是“谈‘法’色变”,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语文课堂的尴尬
初中语文语法的远离给一线初中语文教师造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给自主学习的初中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是难以衡量的,给轻松活跃的初中语文教学产生的尴尬却是屡见不鲜的。由于现在的高考、中考会考一些基础性的知识点,如病句修改、标点符号的运用、语句仿写、压缩、扩展等,而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又必须建立在对汉语语法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例如常见的病句修改中,就要涉及到许多语法知识,如成分残缺,即指句子中缺少必要的成分,它就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句子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否则,学生对这类病句往往束手无策,不知所然,也就谈不上对症下药。
笔者连续多年任教毕业班,几乎每年都遇到这样的尴尬:初三毕业,许多学生不懂形声字,错别字连篇,却不知为什么是“错字”、“别字”;许多学生连词性都辨不清;句子较短还好说,句子一长,许多学生抓不住句子的主干,不能提取句子传递的主要信息,“一叶障目”,感到如坠云雾,不知所云……再者中考复习“病句修改”这个知识点时,问学生这个句子是缺主语还是缺宾语,学生搞不清,甚至连主语、谓语、宾语等最基本的语法常识都不知道,真让我们语文老师痛心。如果说单句知识,学生凭借老师课堂上的讲解,还能略知一二,那么对于复句,学生就更似云中雾里,迷迷糊糊,昏昏沉沉。
现在,几乎所有初中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慨,谈到语法知识,说到语法现象,课堂一片沉寂,询问是否清楚、明白,学生脑袋直晃动,像个拨浪鼓。笔者曾经搞了个小调查,结果全班50个学生,知道什么叫做主谓句的一个都没有。可想而知,语法教学的缺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么的尴尬。
三.语法教学的定位
显然,正因为我们淡化,甚至摒弃“语法教学”,才导致今天如此尴尬的境地。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呢?也就是说语法的定位究竟怎样呢?
我们知道,科学的认识论遵循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这一循环往复的规律。语法学习亦如此。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由语法、语音、词汇三要素构成,从某个民族语言形成的那天起,相应的语法规律便在该语言系统中产生并逐渐发展壮大。古人虽然没有系统接受语法学习,但他们从咿呀学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并运用语法规律,他们不会将“我要学习”讲成“学习要我”,这便是在不自觉地运用语法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语言表达,只不过这种语法习得是感性的,甚至是不由自主的,是脱口而出的,是水到渠成的。然后在日渐增多的语言现象中,他们从中又认识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在他们头脑中定型后,形成一定的“语言图式”,此后的日常交际和写作中,他们就开始有意识地调用这些符合社会的或文学的规律来规范自己的说话或作文,并在这一过程中日渐丰富自己的言语知识,进一步提高言语能力。其实这种“语言图式”便是后来约定俗成的语法知识。如果头脑中不具备这些最起码的语法知识,不要说从事习作,就连最起码的说话也会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的。
至于为什么我们许多学生越来越厌恶语文课,那是因为我们许多老师过多、过细、过繁的文章分析与语法阐述,一句话也就是教学方法运用不够恰当。有的老师完全将语法教学与语言人文性、实践性断然割裂,为讲语法而讲语法,结果是教材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语句被肢解得七零八落。这样语法学到了,反而不会说话的学生比比皆是,犹如邯郸学步,适得其反。另有一些教师为了应付当时的中考,对学生进行语法方面的反复强化训练,也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失却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吸取这些教训,我们就应该充分意识到处理语法教学与教材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语法教学与教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抑或基准点,适时调整语法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适当地位。
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可独占鳌头,但也绝对不可完全退出。关于这一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作为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子,语法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拥有合理的地位。
四.语法教学的回归
通过回顾历史和实际教学我们发现,语法教学有形或无形贯穿于任何语文教学中,并且起到一种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保证语言的准确性。应当说,语法的地位不可削弱,不可撼动。但在最近几年,语法教学地位越来越淡化,直至现在完全彻底退出初中语文教科书,只在附录中有所体现。可是,我们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又往往发现教学所遇到的需要语法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我认为现在存在的问题并非是要不要教的话题,而是如何教,教多少。众所周知,英语教材中几乎在每一单元结束,都安排一些“Grammar”,说白了也就是语法知识。我看,这一点值得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组的专家、学者们好好借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185-01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的重点还是应付高考,很多学习的内容都要围绕着高考这个中心进行,所有学习都是为了中考或者高考这样的硬性考试做准备,在初中的学习中,中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高中也是这样,新课标在这方面规定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法并不是考试的内容,但不是说考试的时候不会考这些内容,考试涉及的问题也和这方面相关。
一、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现状
目前初中的的语文语法知识教学几乎都已经不存在了,在初中教材中虽然涉及到语法教学的内容,但是由于考试不考语法知识内容,老师也不会在这方面下工夫,学生为了高考也不会主动去看这些内容,这样造成学生在进入高中以后,根本不明白汉语组词的方式,也不知道汉语词语的分类的知识,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是病句和病句如何修改以及句群和句群内部的关系等等。学生作文中出现词语随意搭配、缺少主干成分、不合事理、不合逻辑、表意不清的病句随处可见。
例如: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
1、几天过后,那些关于各个学校招生分数线的报纸便订了出来。”
2、我跑出去后,我看到的队伍居然是一个葬礼。”
3、那个身影慢慢地穿梭在人群中。”
4、希望他们的孩子生活如鱼得水。”等等很多这样的句子,从一个初中生的作文中很容易找到这样的句子,由此看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为问题,所以,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不应该淡化语文的语法教学,淡化语文语法教学的方式是非常不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初中语文语法的内涵
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初中语文语法知识,语文语法是一种语言的结构规律,其中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方面语文语法本身是民族语言存在的规律,要遵守一定的社会不成文规定。另一方面是一种语法的理论,是语言学家对语言的客观认识,可以总结成抽象的理论,语法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变成了语法著作,是先有语法后有语法著作,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要尽量的看懂这些知识,这样才能够使语言的组织能力上升到一定的档次。 中学生本身就是民族语言学习的一份子,学习语言的重点在于要遵守语言的学习规则,不要只是学习语言的理论知识,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把语言知识服务于实践,也就完成了语言教学的目的。
三、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好处
1、中学生学习语文语法能够掌握语言的规律,从以往的感性认识语言上升到理性认识中,从小学开始学习的字词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的材料逐渐增加,到了中学的阶段学生通过语法的学习,把这些语言材料放置在一起,形成条例性的语言,这样就自觉、主动的提高对语言的认识能力。
2、对于语言语法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口语表达能力更加规范化,中学生在学习语法知识的时候,对语言的认识是理性的,这是学习语法的第一阶段,但是学习语法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这些语法规律,才能够在语法的内容指导语言实践,使口语和书面表达更符合语言规律、合乎语法规范,不犯或少犯语法错误,更好地表情达意。
3、学习语法知识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能够迅速的把握文章的内容,这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阅读能力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学习语法知识,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四、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措施
初中语文语法教学,老师和学生要明确语法学习目标是什么,端正学习态度,学习语法的目的并不是要当语言学家,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不要刻意的去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也不要带着应付考试的心态是教学,需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明白语言的规律、应用习惯,提高语言知识的实践能力。
其次,进行中学的语法教学要和教材联系到一起,把课文作为进行教学的重点,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语言的材料让学生分析,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文章大都来自作家的名篇,符合语法规律,在这方面进行语法教学,学生不会感觉语法教学很枯燥,能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学到语法知识,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学会了语法知识,提高了语言的应用能力。
最后,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掌握语法的知识的而基础上,掌握文字的运用规律,能够在写作的实践中,有效的运用这些知识。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要集中的讲语法知识,否则会使课堂变得乏味,教学效果不好。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语法教学是必要的,中学生应该学点语法知识,以便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一、成分残缺
句子的基本成分包括主语和谓语,有时谓语后还带着宾语;如果一句话里缺少其中之一,就是成分残缺。答题时,同学们只要按照“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模式去检查,就可以发现句子中缺少了什么成分。
二、搭配不当
句子中的词语要搭配正确,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主、宾之间,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之间,都要搭配正确。在判断一个长句是否为病句时,要细心检查句子中的前后词语搭配是否得当,以防顾此失彼。
三、词序不当
词语在一个句子中的排列顺序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规律;如果词序不当,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改变,或者表意模糊。解题时,应理清词语之间的逻辑联系。
四、重复唆
句子既要完整正确,又要简洁明了。如果不恰当地堆砌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成分,就会造成句子的意思重复唆。解题时,应逐字逐词读句子,删除句中的多余部分。
五、错用关联词
关联词是复句中起连接各分句作用的词语,表达分句间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乱用,就会成为病句。因此,同学们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正确判断各分句间的关系,熟记一些常见的关联词。
【实战演练】
1.(2014年广东中考语文试题)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珠算“中遗”成功后,不少网友认为,珠算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应该加以发扬和传承。(将“发扬”与“传承”互换位置)
B.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把“刻画”改为“描绘”)
C.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的特点”)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材料。(删去“为”)
2.(2014年云南中考语文试题)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眼镜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如在文言文方面,学生没有弄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语法特点,就会影响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许多语法知识,如词类活用、成分省略、句子倒装等,它们是读懂文言的必备知识,一定要熟练掌握。如在《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中的“鼓”,学生学习了词性知识之后,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名词用作了动词,“击鼓” 的意思;再如《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本来是“马鞭”这里就是名词用做作动词,作“鞭打”讲。虽然这些语法知识在中考的试题中没有直接地点明,即不会直接问:“这句是什么句式?”“这是哪种词类活用现象?”等等,但这些语法知识在考题中却是隐性出现的。
在仿写题上,有的要求运用何种修辞手法来仿写;有的却没有直接点明,只是说按照例句来仿写,这就需要考生对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比如: 中考试题中的仿写句子,“在生活的困境中,牵挂是温暖的春风,抚慰受伤的心灵;在人生的旅途中,牵挂是,在家庭中,牵挂是美丽的玫瑰,创造幸福的人生。“仔细看这道题目,除了要写出比喻句之外,横线上必须要先后写出一个偏正短语和动宾短语,否则就是结构不一致。没有按照题目的要求来做,必然会失分。
随着新课改的普遍实施,中学语文教学已经逐步向着素质教育发展,越来越重视语文素养;相反,对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汉语知识的关注却越来越少。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将汉语知识打散,分别放在课后附录和课文后面的补充材料里,包括词语的性质、短语、句子成分、复句、病句修改、标点符号、修辞等,但事实上很多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都选择了弃之不讲。笔者认为,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的根,不但要讲,还应扎扎实实地做好相应的练习。
一、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基础知识
1.就语文教学本身来说,需要讲解语文基础知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讲好、用好母语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只有正确地处理好字词句段篇的关系,才能讲好我们的母语。就这个层面来说,语文基础知识非常重要。
但是,随着语法意识的淡化,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在语言运用上越来越缺少规范的指导,在近年来逐步表现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作文水平难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步不大等,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感同身受。是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老师们不讲语法,确也无可厚非,可是我们的教学难倒只是为了考试吗?试问,对最基本的语言规范都一无所知的学生又能有怎样的语文素养呢?可想而知,这种舍本逐末的语文教学只能是失败的。
2.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要讲基础知识。2006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就拿文言文教学来说吧,初中文言文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掌握常用的文言虚、实词的用法,会翻译一些文言语句等,如果没有基本的语法知识的基础,抛开语法知识去讲解文言语句的含义,恐怕学生只有死记硬背的份了,这样一来,还会有几个学生爱学文言文呢?相反,如果能够将一些基本的句式、词语的用法总结下来,教给学生,再辅之以背诵、练习,无疑会对文言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现代文教学也是这样。《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的阶段目标中,要求7~9年级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就是上面提到的语言难点。而要解决这个难点,也离不开汉语知识的指导,诸如词义与语境的关系、词语的褒贬色彩、同义词的辨析、反义词的作用等,这些语汇知识对于体味和推敲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有帮助的。
3.就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的长远目标来说,在初中阶段更应该重视基础知识。在小学六年的学习时间里,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积累虽然是很扎实的,但缺少相应的语法规范。而到了高中阶段,由于课业负担的加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辨析能力都有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没有过硬的语文素养是很难适应高中学习的。从这个意义来说,初中阶段的汉语知识应该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这个桥梁作用失去了,初中阶段的教育很明显是失败的。
再从横向来看,语文学科一直被称为是百科之母。笔者一直坚持讲授基础知识的动力,就是源于几年前英语老师对于语文学科不讲语法知识的一句慨叹。而且从长远看,语文能力的提高,不仅对英语一门学科有帮助,数理化的审题、政史的论述、地理和生物等学科的学习无一不需要语文基础知识来做强大后盾。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一直以来,汉语知识就是因为趣味性不强而被多数人摒弃。可是,根据笔者这几年的经验来看,每一次讲解汉语知识,都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事实证明,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学习愿望都很强烈,学习态度都很认真,
并没有大多数老师所担心的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
三、语文基础知识也是中考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笔者对身边的老师的了解,他们之所以选择不讲基础知识,原因有很多。有的因为教材不系统,有的因为学生不爱学,有的因为课时不够,但是在笔者看来,还是“中考”这根指挥棒的关系。自课改以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中,直接考核语法的题目都已经“消失”了。所幸的是近两三年的中考命题者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病句修改”、“修辞”等题型的出现使得很多老师又将目光投到基础知识上来。
四、教师要合理安排基础知识的教学
1.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材编排,做到循序渐进。《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里对语法、修辞知识的要点进行了如下规定:
(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4)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