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9 17:35: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揠苗助长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冯院长全书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18条建议,每一条针都对课堂的实际现象而提,字字珠玑。对于冯院长在第六条建议下提出的问题“碎问而闪存的能不是惰性知识吗”,我身受触动。特地网上搜索了英国BBC播出的纪录片《中国式教学》,我们的“中国式教育现象”却是广泛地存在着,课堂容量非常“丰富”,教师讲授特别“具体”,学生们都很乖巧的成了课堂中的小绵羊,配合教师完成四十分钟的问与答,我们仍在这种课堂模式下不断的寻找着让课堂容量更饱满的方法。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我的所谓公开课。我曾经精心准备一堂市级的展示课,内容是五上寓言故事的《揠苗助长》。“寓言”这个词第一次在课本中和孩子正式见面,所以我对这个文本体裁也是卯足了劲儿,查找了许多资料,试图来解释什么是“寓言”。在第一次试教时我花了15分钟时间来和孩子弄清楚什么是“寓言”,孩子的反应非常顺畅,我和孩子的问答配合几乎可以用“对答如流”来形容,以至于我在心底暗自窃喜“设计对了!”课毕,当时指导我备课的主任毫不留情地告诉我“你花了三分之一堂课的宝贵时间,和孩子搞懂一个他们已经熟知的问题。”我顿时傻了眼,课堂效果很好啊,孩子的反应很热烈啊,这样的课堂难道不活泼吗?现在再回想起来,为当时的愚钝感到惭愧,一堂热热闹闹的、孩子对答如流的课堂,究竟引发了孩子多少思考呢?孩子那一堂课有所得吗?我回到家,拿出录音笔听听我这次的试教的过程,作为一个第三者再聆听这节课的时候,真是引人发笑,43分钟的时间里,尽是我的声音,大段的讲述、琐碎的提问、迫不及待地抢达,让坐在下面的51个孩子“失了声”。拿出教案数一数,我提出的问题竟然多达19个,想删也无从下手,总感觉少了哪个问题,我这场戏就接不上了。“戏”,确实,这堂课就像我精心设计好了剧本,孩子只是充当了我的演员,我把剧情设计好了,把自己的台词设计好了,甚至把孩子的台词也设计好了。如此多的提问,削弱了课堂的内容确定性,背的滚瓜烂熟的台词让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我不知道自己要教和在教什么,“失之琐碎,浅表思维,碎问碎答,缺乏勾连,游离文本······”。冯院长文章中提到“碎问似乎成了满贯课堂现象趋于减少的‘改课’新背景下许多人共同的新宠”,我也不落俗套的成了这一些人之一。怎样才能通过“少”的问题,引发孩子“多”地思考呢?如何才能将提问进行整合,怎样提出提纲挈领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质量的问题?思前想后,还必须从研读文本出发,打破一贯教学的老思路,重新针对教学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能引起真正思考的问题。最终,我确定了这样几个中心问题“你读过哪些寓言?寓言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能简单的概括这则寓言故事吗?”“你能再读读文字,揣摩揣摩农夫的心情,试着演一演吗?”“你的生活中有类似‘揠苗助长’的事情吗?”伴随四个大问题,我把整课教学分为四个板块“寓言激趣,发现特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度课文,品味文字”“课堂延伸,链接生活”。问题少了,我的思路也许清晰了不少,心里有了数,上课的时候也不用眼睛盯在教案上挪不开了。教案经过重新整合,在实施的时候最明显改变就是课堂有了更多的留白,但这时候我不害怕这片刻的“冷场”了,孩子的生长拔节本就是静悄悄的。
课堂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讲,所以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讲的艺术不仅是指讲课要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更重要的在于讲课的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和启发性,使学生能闻其一而盼其二,听而思、思而疑、疑而问。出色的教师无一不具有高超的讲的艺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不能用几十种方式说出的教师就不是合格的教师。”所以,为师者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精心锤炼自己讲的艺术。
二、写的艺术
教师的工作,须臾也离不开写。教案、评语、批语,都需要认真写好,尤其是板书,显得尤为重要。三寸粉笔,耕耘不止,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写一手规范漂亮的字已属不易,写出点艺术来就更得下点功夫。每一节课,黑板上写些什么,写在什么位置,怎么个写法,课堂结束后,黑板上该留下些什么,高超的教师无不劳神加以苦思。优秀教师的板书,应该像一幅精美的图画,重点难点如烘云托月,条理性、逻辑性脉络清晰,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加工提炼后变得简单明了,形象艺术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影像,成为学和思的纲。学生提纲举目,便能系统地掌握知识。大凡成功的课堂,除了精彩的讲解之外,无不配以巧妙的板书,使之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了解学生的艺术
优秀的教师都应该是学生的知心人,能使学生对他们敞开心怀,无话不说,教师对学生也是了如指掌。甚至面对初次接触的学生,他们也能凭三言两语,使师生之间就如同故友。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从东北到江南讲课,与当地学生素不相识,简单的开场白就让学生亲切如故,课堂上与学生配合自如,课下与学生谈笑风生。使得听课领导和老师还以为是他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其了解学生的艺术真正令人羡慕、钦佩。
人的一生有四个法定年龄:7周岁入学;16周岁领身份证,表示“成年”;结婚最低年龄;退休年龄。后两者有性别差异。
自妊娠最后3个月至出生后1。5-2岁是脑发育的最快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6岁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神经传导通路几乎都已髓鞘化,刺激可以很快地、准确地由感官沿着神经通路传到大脑皮质高级中枢;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发育在4周岁左右最重要,7-8岁儿童大脑半球继续发育,接近成人的脑重,神经细胞分化基本完成,并出现许多新的神经通路。所以,2-6岁是一个人智力发育的最重要时期,也是良好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期。从这一点讲,托儿所、幼儿园不能仅仅作为双职工减轻家务负担的场所,而应该是人生教育的重要阶段。从民族长远和国家整体而言,把学前教育列入“义务教育”意义重大。
禁止使用童工,这是国际通则。但是,16周岁独立进入社会还是过早。结婚最低年龄(男22女20)是因为身体、心理上都趋于成熟,对自己所做的事能负起责任。当然,结婚最低年龄与某人实际结婚年龄不同,提倡晚婚晚育是从国家、民族、社会整体考虑的。国家安排青少年7-20或22周岁的教育制度是循序渐进。小学、初中义务教育,初中以后分化成高中、职校两条线。这些基本上符合大多数青少年就业前的状况。
速成教育中,绝大多数是“教育者”的观摩作秀或者牟利行为,不可信。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认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也就是用“心”“做”的艺术。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花费许许多多“水磨”工夫才能潜滋暗长。教育家刘铁芳强调:教育是对人类发展史的“复演”,不要抄近路走捷径。要让教育对象(不光是青少年)较为充分地经历从懵懂、混沌到逐步开化、聪明起来的过程。
所谓“速成教育”,是造成现今基础教育种种问题的最根本的症结所在,或者说,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和弊病,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
不但速成教育有虚假作秀与牟利行为,就是基础教育也有此症结。例如:某地方党报的领导干部拟任职务公示中,**47岁,17岁就大学毕业;**52岁,15岁就参加了公安局工作。可信吗?广告上,“快乐超速学习法创始者何德耀”是13岁(1977年)考上中国科技大学。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首次成立少年班,破格录取的少年,最大的16岁,最小的11岁。那位17岁就大学毕业的**是哪个大学毕业的?那位15岁就参加了公安局工作的**竟然是“童工”。当然,现今“学历”可以速成(国内有,国外也有),更可以造假。现今,什么文凭、证书都可以买到。速成教育是“学历速成”还是“才能速成”,谁能搞得清楚?速成教育的“毕业证书”有法律效果吗?速成教育还是要拿出“才能速成”的成果来才能令人信服。
不可否认,古今中外极少数智力超群的“神童”确实存在,骆宾王7岁作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骆宾王一生文采横溢。古时还有一个“神童”丧仲永,但是后天没努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也出了许多人才,不能因为少年班极少数毕业生的“不幸”命运(“神童”宁铂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而质疑少年班是“揠苗助长”。但是,把特例与一般混同,就是诡辩。对一个没有基础的青少年搞速成教育就是“揠苗助长”。当然,那些基于牟利行为的速成教育,连“苗”都是病苗,就不需多讲了。那些竟然可以代读代考的“成人MBA班”等等,不比速成教育更加“速成”?
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张炘炀,13岁在北京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6岁又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攻读博士研究生,再次创造了奇迹。然而,张炘炀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显示出幼稚和不合理的思维。他几次以辍学威胁他的父母为他在北京买房。由此引发了速成教育的一场争议。其实,就一个特例去争议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本身就不合理。一个16岁的青年学生,幼稚和不合理的思维很正常,更何况他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学术上,他的社会学思维肯定不如专业学术的逻辑思维。他的社会思维是周围环境影响的结果,又缺乏家庭、社会在这方面的教育,显得不成熟是必然的。所以我认为:学校应该给予他这方面的补充教育,不能苛求;也为了国家与学术的需要,在生活上应该给予他优惠照顾。
随着信息时代到来,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越来越追求高速度,追求立竿见影的成功。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许多人变得浮躁而茫然。但是,教育不能像快餐店那样,用事先准备好的佐料,见来要吃饭的人,每人来上一大碗,填饱肚子就完事。教育本身就有“一般和特殊”的问题:一个班级中,学生参差不齐,教师既要学,又要兼顾个体。对于家长来说,就完全不同,注意力只有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学业,不明事理的学生家长争先恐后,对速成教育趋之若鹜,企图借助种种速成,给孩子买上这些书,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按照古今中外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者唯一能做的事是摸清认知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之间的联系,然后在适当时候实施适当教育。教育的真正意义是给受教育者提个醒。例如:语文教育,在字、词(包括成语等等)、句(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的基础上,教授作文知识;数学则是在数、运算符号的基础上,教授各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企图用“作文速成”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则是妄想。古今中外,有哪一个作家是“速成”的?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分析、解决),题海战术是事倍功半,但是“速成”也无捷径。数学教育中,每次扩大范围:自然数整数(加上负整数)有理数(加上小数)实数(加上无理数)复数,学生都会受思维惯性影响,逾越困难。一旦逾越成功,思维发生飞跃,方法迎刃而解。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完成思维飞跃,不能归入“速成”,而是改变低劣的教学方法。谁违背了这一教育规律,谁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我们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智育,还有德育、体育。孩子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引导、强化、熟练、习惯的积累之下形成的。孩子的德育,还与教师、家长本身的“以身作则”有关,与社会的道德风尚有关。现在许多孩子的理想是当老板,不愿当普通劳动者。那么,一切德育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
在智育方面,人的学习有许多无法超越的规律。例如: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必须花大量精力记诵才能牢固掌握;各种能力必须依靠大量扎实的训练才能提高。现代社会需要“T”型人才,上面一横代表广博的相关知识面,下面一竖代表从事的专业有精深的知识;另外,知识与技术又有不同。一个医学生懂得医学知识,不等于实际操作能力。这些,都是无法“速成”的。以前,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大陆第一所开设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校,毕业生进入(协和医院)临床实习一年,考试合格成为C级住院医师。之所以称为住院医师,就是24小时在医院。经过3年临床实践,考试合格成为B级住院医师。再经过3年临床实践,考试合格成为A级住院医师,才获得5年后晋升主治医师的资格。这样严格训练出来的医师,加上医院严厉的医德监督,会是庸医吗?一个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要读38门课程(基础和临床),这是能速成的吗?临床经验的积累更不是能够速成的。
同样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人文素养也是无法速成的。没有一定量的阅读积累,没有文学理论基础,没有对社会深入调查和深刻思索,怎么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一个园艺师懂得:一棵花从种子到开花必然有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急不得。教育常常也是静等花开,千万不能揠苗助长。
教育“速成”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作祟的结果。功利导致狭隘,导致社会虚假之风。现在有许多所谓的“学校”,用广告开路,借个例说事,只会收取高额学费,等到学生家长发现实质,为时晚也。经济损失以外,浪费了孩子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要提高教育质量,对教育制度、师资质量作深刻反省十分必要。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平均素质较低。美国的教师,需要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才可以担当,而我国有些地方的教师连初中也没有毕业(黄光裕老家就如此)。一个连《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等都不懂的教师,只知道教材、教案,怎么提高教育质量?现在学校中,学生为了老师而学习,学生为了家长而学习,书包沉重,学生思想更沉重,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
我孙女作了一首诗《墨趣》:“墨非‘黑土’能著书,趣岂‘走取’引人读。从来知识‘墨’中求,自古人才‘趣’里出。”可是,现在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媒体上介绍美国的小学教育,与我国大相庭径。我不是崇洋媚外,但是确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一个没有教材和死板教育程序的小学,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们竟然交出20多页的论文。
相反,清末大批留日学生质量低下,源自于当时日本留学生教育的特性:1。教授内容非专业知识,而是普通知识;2。速成教育;3。仅是中等教育。当时,中国方面希望速成人才,日本方面鼓吹速成教育。面向中国留学生的教育机构,纷纷开设了一年半、一年、甚至八个月、六个月的速成科。有的在数月之内,甚至还有的竟在数日之内,对连日语都听不懂的学生,通过翻译将教学科目的大致内容讲一下,就发给毕业证书。据1907年清政府的奏折记载,当时留日学生的情况:“学习速成的占百分之六十,学习普通的占百分之三十,中途退学辗转无成的占百分之五六,升入高中或专科学校的占百分之三四,而升入大学的仅占百分之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一、语言的准确性
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要求,首先体现在音准上。对地理教师的音准要求,除了与其他学科一样,要求用普通话教学,力争做到读音准确、标准外,还应十分注意地名读音的准确。许多字的地名读音不同于常用读音,如中朝界河鸭绿(lù)江、安徽茶乡六(lù)安、大禹治水的会(kuài)稽山、广东珠江三角洲上的番(pān)禺都是易读错音的,地理教师要勤查字典,千万不能想当然,以至于丧失自己的威信。
地理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要求,还体现在一词一字用法的贴切上。例如:讲天气现象中的锋时,暖锋是暖气团“爬升”到冷气团之上,显示出暖气团是主动的一方;冷锋是暖气团被“抬升”到冷气团之上,显示暖气团是被动的一方。这种用词的讲究,正是地理学科科学性的体现,尤其地理概念、地理原理需要地理教师用精确的语言进行表述,让学生获得准确的信息。
二、语言的科学性
地理教学语言要有严密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地理性上。教师讲课中要尽量使用本学科的术语。例如:地理课教学,总离不开讲方位,在表述方位时,教师必须用标准的方位术语“上北、下南,左东、右西”,而不能用不规范的生活用语“上边、下边、往左、往右”代替。
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要求教师能运用地理知识结构教学,即有系统、条理分明的层次,教学语言要有序化。
如讲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应先分析纬度位置,再分析海陆位置;分析一个区域经济特征,先讲经济水平,再讲部门结构,最后才讲布局。从而教给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和趋势。
三、语言的针对性
地理教学语言所要求的科学性是针对中学地理水平而言的,不能都像大学地理那么严谨,科学性的程度要顾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就是因教学对象的程度不同,初中、高中所用语言不能互相替代,要有针对性。新教师常犯的错误是“拔高”,用大学语言代替高中语言,用高中语言代替初中语言,自以为科学性强,但实际上脱离学生年龄特征和中学的教学要求。例如:高初中教学大纲上均有褶皱的概念,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应给学生比较明确的定义,“岩层受力而发生弯曲,叫做褶曲,如果发生一系列褶曲就叫褶皱”。而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则只能告诉学生褶皱的中心思想:“岩石受挤压发生弯曲变形叫褶皱”。虽然初中的说法不如高中严密,但鉴于学生年龄特征,只能这么说,否则揠苗助长,学生反而不能接受。 转贴于
我通过对“反思性教学”的探究与思考,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首先在备n环节介入反思
教师在备课中若能够做到心中有学段、心中有个体,教学时不以自己的认知为中心,不按自己的高度来设计;而是在备课时不急于写教案,先把打算构建的课堂流程在自己大脑中走几个回合,让自己作为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身份体验课堂流程。在这样的体验中,教师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学生回答问题的状态,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自己问题设计的难易、提问角度的优劣,从而把教案编写得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学习,那么无疑是一堂成功的课。
如在设计“民歌”课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其次在上课环节检验反思
许多教师对自身的思维高度认知不准确,具体表现为思维重心低的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思考的就应该是学生需要的高度,而思维重心高的教师又往往把自己的高度当作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于是,前者嚼食育儿,后者揠苗助长,前者的课堂索然无味,后者的学生望洋兴叹。高度太低与高度太高都是制约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检验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例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时,笔者事先考虑到学生喜欢扮演动物角色的心理制作了一些头饰,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两名学生扮演狮王,其余学生扮演森林里的各种小动物,不料一个班级的小朋友竟无人愿意演“可怕的大狮子”,最后只好由我自己戴上头饰张牙舞爪地演了一回狮王才得以收场。而另一个班级的小朋友却争先恐后地要求演狮王,还有模有样地表演了狮王出场,小动物们四散躲避的场景。演了一遍不过瘾,要求再来一遍。两个班级的天壤之别让我领会到了反思的重要性。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区别?是教师引导的方法不同引起的,还是学生的个性不同造成的?这都是反思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再次在课后环节小结反思
课堂小结往往能够最迅速地使教师获取反馈信息,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堂小结最有效的写作时间是在刚上完这节课时。因为此时的感触最为鲜明,要趁热打铁,如果隔了几天,可能感触就完全不同了,淡化了。而且每一个平行班的课程相同,效果却可能完全不同,应针对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来写课堂小结。我写了下面一段文字:“感受到一班、二班如此之不同,我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引导的方式呢?对于平常就不太活跃的一班,我应该换一种导入,先让他们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创设出威武庄严的狮王形象,或者用一段他们喜爱的动画片《狮子王》的录像来激发起他们对狮子的喜爱,而不是仅仅让他们认为狮王凶猛可怕,就不会出现没人愿意演狮子王的尴尬场面了。”
四、再其次整体反思,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师对反思结果若能及时处理,对教学效益的提高将十分有益。认真研究一下教学到底应该深入到哪里、渗透到什么层次,认真审视自己的思维高度,让思维重心适度上移或下降。只有这样,课堂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我在未实施“反思性教学”前,总以为每节课的效果都很好,而实施了“反思性教学”后,才发现教学中漏洞百出。“反思性教学”改变了我原来的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进行教学的弊端,它使我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教学工作,通过反馈,不断反思自身的缺点,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最后在教学反思后的重新构建
小学生的认知思维还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在写作课堂中对教师所提出的作文主题不能很好地理解,经常会出现偏题的状况。故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分析主题,让学生理解作文的写作方向以便于学生在脑海中构思文章的整个架构,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解写作技巧一般是用说的形式,但对于小学生而言,说是一种教学效果很差的教学方式,教师把知识点说出来,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只能形成一个短期记忆,而不能长期记住。而且小学生记笔记的速度不快,还不能达到一个边听教师说边记笔记的地步。故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提前根据教案制作一个PPT,在写作课中通过PPT放映让学生以一种边听边看的方式学习写作技巧。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作文主题时,也可以制作一个教学PPT,通过PPT课件辅助学生理解作文主题。
例如:教师在以“我的家人”为写作主题时,根据教案设计一个教学PPT,在课堂中通过放映PPT课件辅助教学,先为学生讲解应该如何写描述人物的作文,学生可以先描述人物的形象,然后在描述人物性格以及和自己之间发生的事情,并且举一些作文实例,以便学生理解。然后便在PPT中为学生分析这一个作文主题。在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扩大课堂中的信息存储空间,承载更多的信息量,减少教师在课堂中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建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作文课堂中,许多学生对于写作文存在一种抵抗心理,在写作课时经常会出现学生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写作课前创设一些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无意注意,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在写作课堂中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教师可以先通过播放一个视频或者放映一些照片或者音乐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再导出作文课的写作主题。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与写作主题相符合,并且情境要尽量与学生生活相关联,激发学生情感。例如:写作主题为“我最喜欢吃的______”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零食水果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引发学生讨论,接着引入写作主题。为了避免学生写成流水账,教师在设置情境的时候,可以范读一些类似的经典作文。
教师在讲解一些学生不太熟悉的写作主题时,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了解主题内容,通过一些视频或者图片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灵感。例如:教师在讲解写作主题“机器人”时,很多小学生对机器人不是非常了解,教师便可以通过放映一些与机器人有关的视频合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机器人,如学生很熟悉的机器猫哆啦A梦。
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小学生学习语文写作的时间不多,对于素材的积累量很少,导致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会出现写作素材不够的现象。对于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有使用过摘抄、写日记等方法,但教学效果都不显著,这主要是学生对自己摘抄的好词好句并不了解,并且摘抄量过大,学生不易消化。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让学生在快乐中理解素材,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写作素材。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短片,让学生理解这一成语故事并理解其中含义,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二、精心选取专题,注重历史知识的广泛联系,极力主张回归课本,构建清晰深刻的专题复习模式。
1.精心选取专题是搞好专题复习教学的重要前提
(1)历史专题的选取要有综合意义,即有利于切合跨学科知识交叉点。基于以上分析,我觉得在专题复习中专题的选取上首先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有利于切合跨学科知识的交叉点,也就是说所选取的专题应有利于从政治、地理角度进行剖析,而且在进入高三复习后就应始终渗透这一思想意识。
(2)历史专题的选取要有现实意义。历史复习中要以历史的眼光和现实问题意识来解读有关历史知识。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特点在现实问题中的体现,另一方面要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发展的进程。如,在中国近展史上,存在着很多的线索。以往,我们常以“两种矛盾”和“两个过程”这根线索来贯穿中国近代史,但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发现中国的现代化才是贯穿始终的最根本线索。
2.注重历史知识的广泛联系是提高专题复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以某一知识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将分散的历史知识类化,并经过提炼,进行理性思维,形成一个科学的知识网络体系。具体说来,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如下两点。
(1)依托教材,整合知识。复习时首先归纳出本堂课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本节知识内容,然后在分析本节重点问题时,引导学生打破教材原有体系,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之中的相关知识有序地加以类化、聚合、整理。(具体分析略)这里应指出的是,对专题相关的知识的“整合”,绝非对所有知识点的简单累积、罗列,其关键是要捕捉那些在历史发展进程的各个阶段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关结点”(即我们所说的主干知识),形成知识链,结成知识网络,从而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2)抓住点,连成线,铺成面。“点”即构成历史事物的“关结点”,“线”是历史事物之间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线索,“面”则反映了历史时期或阶段的整个内容。
3.回归课本是专题复习教学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历年的高考最终还是依托于课本基础知识,因而脱离课本而一味地拔高难度无疑是揠苗助长。
三、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是掌握知识第一,还是培养能力为先,一直是高三复习教学中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只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才能使学生有培养基本能力的基础。也有人认为,没有一定的能力,学生面对新的题型和试题角度,就会束手无策。
对策:基础第一,课本第一。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进行能力培养和提高,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教师在复习中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必须是经过教师特别是学生自己整理过的,从而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既掌握基本史实,又了解历史阶段的特征和发展的趋势。一般来说,经过单元和专题的二轮复习能达到这一要求。
但是,能力又是必需的,不然就只能是死记硬背,对高考试卷中出现的新的历史情境或新的角度,就会束手无策。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或是教师上课提问的示范中,或是在教师的试卷讲评中,逐渐掌握一些基本的能力。在2010年的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卷中,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识记、分析、归纳能力的考查。
前言
如今社会的发展速度与以前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国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与国际接轨的速度是不容小觑的,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切都已经步入国际化。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为社会提供其需要的人才。我们教师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合社会的人才,也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进行相应的提高。过去的英语课堂有一些冗杂的诟病,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尽可能的去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让英语课堂不在那么枯燥、不在那么难学。让学生对英语充满好奇心、充满求知欲。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我国的发展速度是在全球有目共睹的,虽然我国人口数量大,但是真正能受到正规且优质教学的学生还是不多。这就要求在偏远地区当教师的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知识与资源,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走上社会,能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是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提到,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够为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的国际交际能力奠定基础。
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各地可根据师资条件、资源配置等情况,制定本地区的课程实施方案,确定小学开设英语的起始年级及小学和初中毕业时应达到的级别要求,特别是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要充分考虑师资力量的配备和教学条件等因素。各地教学研究部门应加强对教学的分类、分层指导和评价,帮助学习因地制宜落实本地课程实施方案,并注意做好学段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尤其要做好小学与处置阶段的平稳过渡,促进地区英语教育的均衡发展。[1]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在英语学习方面困难较大的学生,其主要困难是由兴趣、信心和策略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如果学生一开始没有足够的兴趣和信息,就不会有一个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自然有困难。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一节课的教案应该有基础内容、预备内容和扩展内容;有时间性和创造性地活动;还应该由个体活动和交互活动。此外,听、说、读、写应该有主有次,互为支撑和发展。这样就使每个学生在下课的时候都能说:“上了今天的课,我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多用欣赏教学法,捕捉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进步,使他们树立信心。在课下,老师也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让学生盲目学习,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英语。要让他们明白英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步登天,作为教师的我们更不能揠苗助长。
(二)教师提高综合素质,进行全英授课
由于新课程越来越走向综合化,培养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目前教师基本上是分科培养出来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综合素质欠缺的老师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新形势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决不能停留在教书的框架里,要树立与人的观念,从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来提高自己。首先要有较高的人品修养,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敬业精神。其次是专业素质。作为一名外语教师,除了对语音、词汇、语法有良好的掌握和具备精湛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外,还应掌握一些领域的知识。因为学生有“向师性”,他们常常把求职的欲望寄托在老师身上。当学生自己的独立见解与传统思想发生冲突,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引导他们去改变片面甚至错误的观念,试想没有共同语言和广博的知识是无法奏效的。
在英语课堂上,老师如果用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上课,学生们自然从心底就佩服老师的专业能力,向往着可以像老师一样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老师是学生的正面引导者,老师的榜样力量是很强大的。
(三)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在课堂中,无论是对词汇、语法、课文的讲解中,老师一定要把主次分清,不能整整一堂课都是重点,这样学生也不能及时的消化吸收,教学效率也不会很高。在上课之前,老师一定要做好教学笔记,把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都熟记于心,把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都标记出来,在真正的课堂中就能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学生也能对重点有着更好的理解,对于难点也有着清晰的记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内容选择须符合学生实际,课堂容量需相当。教师既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调注意点,不要面面俱到。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给学生足够的实际去思考、归纳、体验所学内容。
(四)实施有趣的英语活动
老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活动,英语作为活的语言的特性使英语教师安排各种课堂活动成为可能。不妨给学生五到十分钟做口语练习,笔者称之为“Free Talk”,话题不限,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出各种有趣的故事来。
适时运用幽默故事或其他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为了避免上课单调乏味,教师亦可适时讲一些幽默故事,偶尔唱首英文歌,朗读英语小故事、英文短诗等,这些方法也可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当然,这些方法的应用应根据上课情景适时采用,而不应生搬硬套。偶尔给学生唱首英语歌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好方法之一,学生们平时不常听英语歌,这无疑对英语学习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结论
英语老师们都知道要上好一堂英语课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的不仅仅是熟练的教学技巧还需要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纯粹的教书匠也早已不适合当今的时代了,我们新一代的教师,不只是身在一线,心也要走在教改的前端。为了更好的教学而不懈努力。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学习间的媒介,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本。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实就是运用教材和拓展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尊重教材”和“超越教材”。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教师备课时才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首先需要弄清本节教材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它是旧知的延续,还是新知的开始,和哪些知识相联系;其次,要细致分析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如《牛津小学英语》4B的第四单元的内容是“买水果”,本单元出现了8个水果类单词,除了grapes是第一次出现以外,其余7个都在3A第三单元中出现过。本单元的难点是这些单词的复数形式,涉及词形、读音的变化。所以在设计情境的时候,可以将3B里学过的在商店里购物的常用语“Can I help you? What would you like? How much is it/ are they ?”与本单元“How many kilos ?These or those? ”等紧密结合,让学生熟练充分地操练对话,使学生有话可说。
在平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需求,充分运用自己的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调整、重组和拓展。如果教师能真正吃透每一册的教材,那就能准确地找出它们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以有针对性地教学,把握重点、难点,而不是盲目地去把每一节课内容都当作新授的知识点。面对新教材中大量的内容和有限的课时,以及不同的教学对象,可以说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灵活处理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功。
二、认真解读学生——有效备课的深入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强调“教”服务于“学”,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教师在备课之前,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情感状况和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处理材料,选择方法,组织活动,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思考如下问题: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何时最投入?学生的经验怎样?怎样设置任务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如何使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均有所收获?通过这样的思考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以学情不断调整、丰富、优化设计教案。
如在四年级主要学习数字及整点时间的表达,“在八点钟—— at eight o'clock ”,而对五年级学生的要求就不仅是巩固整点时间的表达方法,还要掌握询问时间及时间几点几分的表达方式,介词past, to 在时间表达中的不同用法等。“九点半是nine thirty 或 half past nine ”。所以,在不同阶段,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情设置合理目标,能否拓展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决定,千万不要揠苗助长。
三、教法科学有效——有效备课的实施
教学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以下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1.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去选择教学方法
正确处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应精讲,让学生多练。应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练习英语。
2.依据教学内容、教材的特点去选择教学的方法
正确处理听、说、读、写的关系。在小学阶段,应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在组织形式上,应注意个人、小组、集体的训练形式结合,既要照顾到“点”,也要顾及“面”;要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3.依时间长短选择教学方法
“备学生”要遵守三大原则,即尊重学生,搭好“梯子”和留有余地。首先把学生当做平等自主的人,尊重他们。小学生若主动对老师说悄悄话,教育才算真正成功。其次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梯子”, 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学的有效推进。备课时充分考虑给学生搭“成功阶梯”,强化学生直面学习与生活的态度,正确面对失败与成功,唤醒学生自我诊断、自我矫治、自我完善的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作,最大限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三是备课时要留有余地,给学生自主拓展的发展空间。
在做好这些后,我才真正进入备课环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学习基础不好,学习习惯没完全养成,所以我在备课中,采取了以下做法。
首先是把握好师生关系,备好全体学生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判者,是学生中平等的一员;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备全体学生就是要从备课理念上打破传统的“一刀切”教学观。
在备课中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充分交流思想感情,做到“平等对话”,不搞“一言堂”、“唯我独尊”和“强加意识”。为此,我这样达此目的:或回顾上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或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绪;或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或有目的地与不同层次的学生交谈。只有对学生有了相当准确深刻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是处理好教材运用,备好教学过程
备教学过程要注意两个关键:一是备好学生知识基础,二是备好学生问题意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是学生积累、感悟、运用的基本材料,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灵感的起点。在备课时,一要考虑学生是否熟悉教材内容,在学习和生活经历中是否曾遇到过,做到该讲则讲,不用讲则少讲,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引起学习兴趣;二要考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基础,确定好每堂课的讲解进度和难度,设计好学生对教材掌握的三个层次――优生达到的创新层次,后进生达到的基础层次,差生理解的个别片断;还要了解学生掌握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理解其他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面,体会各学科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为避免“揠苗助长”,或遇到接新班或教科书版本更换时,在备课前,教师要尽量了解学生前一年的教科书及教学目标。特别是“幼小衔接”上,一些教师把一年级新生当作一张“白纸”。其实,早期家庭教育和幼儿园启蒙教育已给他们打上了“底色”,他们的数学已有了一定基础。一些老师却在全班实施“零起点”教育,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学一年级就有厌学的学生了。
问题意识是新课程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新课程教学评价所关注的焦点。教师要转变传统备课方式,推陈出新,根据课程内容、学生需要大胆设计问题教学,以“问题”引领教学。由于现在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教师备课时要尽量考虑周到;同时运用好教学机智,对学生的肤浅回答做延缓评价,或采取冷处理,在下次教学时利用前馈,化错为利,防患于未然。
第三是注意选择教学方法,备好学习情绪
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影响学生对学习任务完成的方式方法,进展快慢,完成程度以及与师生的配合程度等,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尽量发挥学生优点而克服其弱点。我们要准确定位学生现在需要什么,能学会什么,怎样才能学会,才能加强教学针对性和科学性,减少盲目性与随意性。只有让学生喜欢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积极情绪,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分析、记录学生们存在的各种问题,调整方法、制定相应措施。如我这样教一年级的一道文字应用题:小明昨天做了5道题,今天做了同样多的题,两天一共做了多少道题?一年级学生对“同样多”不理解,做题时面露难色。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请五个学生来唱歌,同时请五个学生伴舞,然后引导学生用“同样多”编应用题。这个充满情趣的设计使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解题思路。
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并接受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发现学生的优势,培养他们成为不同层次、规格的有用人才。是否在教学设计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是否有相应的教学策略?是否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有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怎样发挥他们的优势?等等问题,都是在备课时要考虑到的。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备课,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案,才能备好课,进而上好课。
第四是考虑教学效果达成,备好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