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专业技术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1-15 19:15: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记者专业技术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记者专业技术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167-02

1 课题实施内容、目标及完成情况

2012―2015年缙云县三禾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展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示范课题实施,期间通过开展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实施农业、物理、生态、生物等防治,从而降低茶叶农残,提高茶叶的产量、品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升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建立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 1个,基地实施绿色防控技术的面积6.33 hm2。组织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5期共332人次。重点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76%,在县政府、农业局及乡政府和农综站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一支茶园绿色卫士队。茶园生物用药专柜1个,大大提升了现代茶园绿色食品安全水平。课题任务书的内容和指标:推广应用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重点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30%,茶树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模式的示范(推广举办培训班5次,培训茶农100人次,各类认证c有机、绿色食品、GAP)46.67 hm2,节本增效1 500元/hm2。课题指标完成情况:2012―2015年组织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5期共332人次。绿色认证66.67 hm2。重点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76%,建立了一支茶园绿色卫士大队。茶园生物用药专柜1个。节本增效3 885元/hm2。

2 茶产业发展概况

2011―2015年茶产业发展概况见表1。

3 课题执行情况

3.1 课题实施的技术措施

缙云县三禾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园主要病害有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赤星病等,主要害虫有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橙瘿螨等。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橙瘿螨等害虫在当地发生普遍,且较严重;茶炭疽病在当地发生较普遍,发生程度较轻,少数较严重。缙云县三禾茶叶专业合作社重点推广实施灯光诱杀技术、色板诱杀技术、矿物源农药等技术的应用[1-2]。化学农药使用严格按照农业部规定的禁用和准许使用农药名单,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3-4]。

3.2 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效

3.2.1 建立了茶园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建立茶园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技术应用效果明显。建立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 1个,基地实施绿色防控技术的面积6.33 hm2。

据统计,绿色防控示范基地茶园病虫害防治次数比常规防控区减少2次,其中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少5次,防治费用下降30.84%,节本增效达到9.8万元,经济生态效益明显(表3)。

3.2.2 集成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延伸了技术的应用面积。2012―2015年集成应用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153.33 hm2,达到520公顷次(表4)。

3.2.3 创新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方式,开展技术培训。一是茶园绿色卫士队伍的建立。2013年10月,在三溪乡成立了一支20人的“绿色茶园卫队”,每村建绿色卫士小组,形成全乡有卫队,村村有卫士。二是茶园用药专柜的建立。为从源头控制茶叶农残,设立1个茶园用药专柜,实行统一管理,对销售的农药进行严格把关,严禁高毒限用农药流入市场,以强化茶叶质量安全,全力确保茶企增效、茶农增收。三是统防统治作业队伍的建立。以建立和完善植保服务组织为抓手,深入发动,广泛宣传,狠抓落实,扎实推进茶叶病虫统防统治工作。成立一支绿色茶园卫队,通过卫队为载体开展统防统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四是开展绿色防控技术培训。2012―2015年期间邀请专家举行绿色防控技术培训5次,332人参加了培训

3.2.6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2012―2015年全乡推广应用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653.33公顷次,平均节本1 335元/hm2,平均增收2 550元/hm2,全乡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共节本增效达到248.08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生态效益:通过本项目实施,减少了大量农药,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了天敌,如蜘蛛、瓢虫、草蛉等,通过试验表明:做好蜘蛛等天敌保护利用与药剂防治的协调,可以控制病虫害,保护天敌基数。减少用药次数2次,百蔸蜘蛛数量增加38头,增长35%。农药污染和残留大大减少,形成茶园生态的良性循环。

社会效益:本项目的实施,可减轻劳动强度和改善劳动条件,为茶农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绿色防控茶园与常规茶园相比,可节省人工费用750元/hm2,在当前劳动力紧张的情况下,节省用工,起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4 参考文献

[1] 肖强.“五个一”的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方式[J].中国茶叶,2015(4):4-5.

篇2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219-02

“全媒体”即“omnimedia”,其概念尽管没有获得学术界的共识,却在传播领域的实践中日复一日丰富发展着它的内涵。“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一、开展“素质教育”是全媒体时代广电事业发展的需要

进入“十一五”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事业也随之进入大繁荣快发展阶段。对于市一级广电媒体来说,机遇与挑战共存,希望和困难同在。市级广播电视在全媒体时代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这么几个方面:一是上级部门和领导对全媒体时代要求的压力。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信息多元化、传播手段多样化的今天,上级部门和领导对广播电视的节目质量、表现艺术、宣传效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二是受众需求重大变化的压力。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接受先进的文化,分析和鉴赏能力越来越强,要求广播电视节目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本地受众的需求。三是新的媒体迅速兴起的压力。数字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催生了网上广播影视、IP电视、移动多全媒体时代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多种新的全媒体时代形式。特别是这些新媒体随时随地收听收看和互动性强的优势显现之后,传统的广播电视在全媒体时代的绝对优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四是来自中央和省级媒体的竞争压力。随着有线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普及,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市级台与中央台、省级台处于同一起跑线,他们不会因为是市级电台、电视台而降低对节目质量的要求。广播电视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面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压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广播电视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另外,张家口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年来引不进高素质人才,留不住人才,出现人才断档现象。当时的局党委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广播影视跨越式发展的形势需要,针对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的学习氛围不浓厚、业务能力和基本素质不过硬的情况,在客观分析队伍现状的基础上,放眼长远,审时度势,结合局情,做出了在全局和全市广播影视系统开展以政治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举措。按照“素质教育”工程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要求,全局上下因势而动、全面推进、逐步深化,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工程的各项学习和培训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素质教育”工程紧密联系广电事业发展实际

“素质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是以提升专业素质、能力水平,推动工作开展为根本目的。在“素质教育”工程中,注重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坚持标准,按需所学,素质教育与执业资格相结合。素质教育是实行广播电视执业资格和岗位资质的基本要求。遵照广播电视执业资格标准,对播音员、主持人、编辑、记者实行资格准入制度。电台、电视台、广电报社230名播音员、主持人、编辑、记者参加了省、市资格培训并获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摄像、制作、技术及其他专业人员按照岗位准执业资格的要求进行了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对公开招考、聘用、引进人员除特殊专业外,均要求达到本科学历,所学专业与岗位相符。对“出镜”、“窗口”和服务、管理等岗位人员针对工作性质,提出了普通话、计算机等培训要求,严格把好入口关、上岗关,从根本上确保从业人员的学历与素质要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覆盖面达到98%。大专以上学历达到了90%以上,初步达到了增强政治水平,夯实业务基础,强化队伍管理,提升全员素质,造就突出人才的基本目的。经过,全局通过素质教育,推动了队伍的整体建设,基本完成了“十一五”人才建设规划的各项目标,全局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达到150余人,具有技师、高级工等级的技术工人达到了180多人。一批业务骨干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二是强化基础,注重实效,素质教育与重点工作相结合。“素质教育”工程实施的三年,正是广播电视加快发展,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全局素质教育很好地把握了各个阶段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按照“事业发展、实力增强、人民满意”的总要求,紧扣年度工作目标,突出重点,扎实开展。先后围绕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科学发展能力的培训;按照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大力学习外省市广电行业先进管理模式和发展经验;认真组织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及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法纪教育的培训;针对岗位业务需求,开展采编、制作、摄像、播音主持及节目创优的培训。三年来,全局规模集中学习培训近百次,综合参训率达到95%以上。通过强化基础,提高素质,宣传工作亮点频出,事业发展快速推进,经营创收大幅增长,管理职能不断强化,行业作风得到转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业务骨干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2009年,评选出36名优秀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和广播电视十大品牌节目。三是立足实际,放眼发展,素质教育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改革创新是广播影视发展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化,体现在广播影视体制机制改革和各项工作的创新上。遵循广电发展规律和管理特性,对电视三个频道广播三个频率进行重新定位,对人员、栏目及节目资源大力整合,牢牢把握导向,抓好主题宣传,实现民生新闻和宣传本土化的新突破;对外报道连续在省排名取得新高,2007年以来电台、电视台连续五年名列第三、第二,其中,电视《全省新闻联播》件播出量第一,荣获2011年全省电视新闻突出贡献奖;健全评审评优机制,精品生产和节目创优取得历史性的好成绩,电台创作的10集广播剧《春到喜鹊沟》三部曲先后获得全国和省“五个一”工程奖,实现了全国最高奖项零的突破。电视纪录片《骏马少年》荣获第八届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儿童电影奖,第十六届河北省影视艺术“奔马奖”电影类特等奖;坚持技术革新,投资5 000多万元用于更新摄录编播及发射设备,在全省率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设备数字化;健全以人事、财务和奖惩激励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管理机制,调动和发挥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局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氛围,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篇3

我国媒体事业在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展和传播形式的转变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浪潮。同时,新闻媒体在媒体整合的背景下发展,使得机遇和挑战并存。记者作为媒体行业的一个重要组织,在其工作职能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当社会突发某种类型的事件时,记者需要首先赶往事?l现场,并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过程和处理结果进行详细调查。然后以文字的形式把事件的真实状况准确无误的回复给观众,从而实现新闻信息的传播和社会资源的有效传播。记者作为新闻信息传播的领导者和传播者,所担任的使命和责任非常重大。记者采访新闻事件和恢复信息的表现决定了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更多的引导着舆论的方向和观众对社会发展的看法。所以,为了满足媒介融合的媒体市场的发展需求,记者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建设,能够推进我国媒体产业实现纵向发展,同时也是前进的基础。

2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媒体记者素质建设的主要路径

2.1提高新闻敏感性和反应灵敏度

第一,记者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需要提高。只有经历了长久的积累总结,自身的专业素质才会提高,在面临突发的新闻事件时才能镇定自如并作出良好的判断,才能把事件背后的新闻进行深刻挖掘。第二,对记者而言,最基本的素质就是对新闻的敏感性,这一素质在媒体整合的背景下显得更加重要。它不仅需要高的敏感度,还需要提高对新闻的反应速度,这样才能对新闻的时效性进行准确的把握。新闻的敏感度最重要的是能够充分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事实背后的事实,亦或说在看似一件普通的事实中挖掘某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这就需要新闻记者要多分析多思考多观察。信息在媒体融合的时代,传播速度飞快,且信息量庞大,信息量也很大。因此,新闻记者需要具备非常敏锐洞察力和他们处理信息的反应速度,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新闻编辑好,并利用多种渠道将其。此外,对于一些突发的事件来说,更需要记者迅速的做出反应并报道。他们首先判断新闻是否有价值,并用已有的最先进的设备以最快的速度,以反映新闻的及时性和新闻播报的独家性。

2.2丰富的知识素养和优秀的职业精神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除了具有诚实的品质,丰富的社会阅历,人文关怀和渊博的知识外,还要在其职业素质中融入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求实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而掌握这些能力不是一蹴即成的,而是通过社会适应,工作经验和知识结构不断积累而最终形成的。除外,在记者应具备的素养中还要包括优秀的职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意味着我们必须严格遵循专业主义的理念和思想,要有坚持真理的高尚品质和专业精神。这种专业精神的支撑主要得益于新闻专业的理念,包括记者的使命意识和社会理想精神。健康的社会受益于健康的媒体。对于健康新闻而言,记者高贵的灵魂,清新的写作风格,健康的人格,良好的教育,高雅的品位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社会的文明和道德水平。此外,记者需要对社会正义,良知和正义感有强烈的愿望。当前,社会的记者是公众人物,同时也是公众知识分子,其共同的指向都是在为人民服务,他们的人格力量可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另外,记者还可以通过这个行业获得公众的尊重。在当前融媒体激烈竞争的形势下,记者要自觉加强对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综合素养的建设,在媒体发展中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3筛选冗杂信息,引导正确舆论导向

在媒体整合时代,各种媒体都进行着高度融合,致使新闻信息渠道不断增加。媒体整合时代的媒体与传统单一媒体相比,最终的把关环节相对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等新媒体中,出现了很多冗杂信息和不良信息。网络上不断涌现这样的信息,一些不良信息会错误引导观众,有时在各种媒体上还会出现很多重复的信息。这将导致观众最想要了解的信息被埋藏在大众信息下。时间久了,媒体的信誉就会下降,对媒体的发展也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新闻记者在媒体整合时代,一定要强化把关意识,在新闻报道中,要始终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对复杂和不良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和删减,编辑和传播。让主流意见在舆论中形成正确的导向,在信息传播中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

2.4对相关专业技术的熟练掌握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融合,许多新的媒体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涌现,如在线报纸,在线电视,手机报等。自网络媒体问世以来,新闻信息的内容并不局限于纯文字,从开始的新闻插图和视频一直到后来的图片新闻和视频新闻,新闻形式不断变化,这就需要记者必须有能力使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来进行新闻报道。如,手机媒体的发展,这就是的新闻记者能够随时随地最新的新闻信息。我们将其称之为“移动记者”。这里的许多记者是传统媒体的记者。他们利用媒体整合的优势图像,文字,甚至视频新闻,发出这样的信息可以说很全面很完整。。

2.5优化沟通能力,提高表达技巧

篇4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073-02

Abstract The campus TV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with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build the student centered practice platform,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of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through continuous optimize the practice environment, raises the student reporters team, set up special columns,school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ervice to carry out all kinds of open practice project,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ampus platform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Key words campus TV; practice platform; campus culture

1 引言

目前,国内各高校大都建设有服务学校的电视台,开办有各具特色的校内栏目。校园电视台作为党和学校宣传工作的喉舌,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在丰富广大师生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上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与其他电视台相比,高校校园电视台存在资金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1],尤其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使得校园电视台的发展规模、特色栏目的开办、大型活动的录制播出等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如今,校园电视台如何建设?怎样发展?采用什么样的运行模式?这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问题。

山西师范大学校园电视台成立于2003年,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下面就山西师范大学电视台建设与发展的经验加以论述,供大家参考学习。

2 校园电视台的建设与发展

建设定位 高校校园电视台的建设一般定位于新闻宣传、舆论传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2]。为了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山西师范大学电视台的建设除了完成以上三方面的工作外,立足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全方位服务,包括课程建设、课题申报、教学与科研的汇报总结等。同时,山西师范大学校园电视台的建设为学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硬件环境建设 高校校园电视台的建设规模相对较小,但是由于业务需求,硬件环境建设与各类电视台一样,同样需要投资建设。校园电视台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场地与设备,场地是电视节目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环境。对于校园电视台来说,前期拍摄环境一般有演播室、教室、操场、礼堂、体育馆等,后期制作环境一般有编辑机房、栏目包装室等。电视制作设备一般有演播室系统、外采的各类设备、后期编辑硬软件设备以及传输设备等。

为了避免硬件环境重复建设,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山西师范大学校园电视台除了独立建设有后期编辑机房,配备有各类外采设备外,其他硬件环境都是与学校各部门共享设备资源,特别是与教育技术与传媒学院、教育技术中心共享各类实验教学场所与设备。

网络传播与发展 校园电视台的发展规模一般较小,如果电视节目以有线电视形式传播,由于栏目、节目有限,将无法满足播出需求。同时在新媒体时代,电视的传播效率也将受到很大限制。如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视采用网络形式传播具有巨大优势,如速度快、传播自由度大、互动式传播、全时空传播等[3]。山西师范大学校园电视台在发展过程中积极适应新时期媒介传播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于2008年建立独立的视频网站,采用互联网传播,极大地提高了电视节目的传播效率。

3 搭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平台

培养校园电视台记者队伍 山西师范大学校园电视在校党委宣传部的领导下,采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20多名学生记者为主的运行模式。学生记者队伍主要来自学校教育技术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也面向全校招收对电视制作感兴趣的学员,并采用三年梯队培育模式:大一招纳新生并接受培训;大二、大三在校园电视台实践学习并维持校园电视台的正常运行。具体的培育模式如图1所示。

1)招纳新生并接受培训。由于学生的修学年限仅有4年,因此,每年新生入学报到时,山西师范大学校园电视台都要吸收新的学生记者并接受培训。培训时间大概为1年,包括理论培训与动手技能培训,目的是让新成员尽快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技能,满足校园电视台各项工作的需求。理论培训学习是在学校开设的相关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校园电视台运作模式的需求对学员进行电视节目策划、电视摄像技术、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新闻采访等相关理论的培训学习,为尽快融入校园电视台的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动手技能培训学习包括摄像、录制、后期编辑等系列实践技能的学习,采用的培训模式见图2。

2)参与校园电视台节目的制作。通过大一1年的培训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影视制作理论和动手技能,这时已为大二的学生除了继续接受理论培训与动手技能培训外,还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大三学生的带领下参与校园电视台节目制作过程,通过实践学习。这一阶段采用的培训模式见图3。

3)完全负责校园电视台的各项工作。通过大一、大二两年的培训加实践练习后,学生已具备独立完成校园电视台各项工作的能力,这时根据栏目将学员分为不同的团队,完成校园电视台的各项工作,包括各档栏目的策划、拍摄、后期制作等。同时,已为大三的学生还要带领大二的学生融入校园电视台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帮助他们熟悉栏目制作的各个环节,培养出接班人。

由于要完成毕业论文和面临找工作的问题,大四的学生将从校园电视台退出以完成自己的学业。

创办特色栏目 山西师范大学校园电视台建设至今,在栏目建设中一直秉承一个理念:所有的电视栏目建设既要为学校服务,又要为记者团成员提供实践锻炼平台。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山西师范大学校园电视台开办的栏目有师大新闻、校园视窗、校园之星、道德讲堂、名师风采、学生DV作品等栏目,栏目形式多样,包含新闻、访谈、记录、大型活动实况录制等。所有栏目都是在校党委宣传部的审批下,在专业技术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策划、外采录制、后期剪辑包装来完成,并实时上网传播。

为学校的教学、科研需求服务 每年除了完成自办栏目外,山西师范大学校园电视台还全方位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制作学校科研项目专题片、教学成果汇报片,录制专题讲座、精品课程,完成学校教学科研方面在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比赛中需要提供的视频材料,如精彩一课、辅导员主题班会等。近几年,随着微课教育的兴起,山西师范大学校园电视台还承担着个别课程的微课创作、设计与制作。

开展开放性的实践项目 山西师范大学校园电视台开设学生DV作品栏目,鼓励学生利用电视台资源独立完成DV作品创作,提高学生影视创作能力。近几年,为了响应学校办学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校园电视台推出“洪洞县地域文化保护及宣传推介”社会实践项目,带领学生结合地方特色,在洪洞县境内拍摄各类地域文化保护的宣传片与纪录片,所有影片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策划与创作,学生在实践锻炼的同时,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做出贡献,对自己的社会化进程起到促进作用。

山西师范大学电视台开展开放性的实践项目,近几年取得丰硕成果,学生创作的DV作品在参加的各类国家级、省级影视作品创作大赛中获得各类奖项达20多项!

4 小结

依托校园电视台建设,山西师范大学电视台在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努力建设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实践锻炼平台。此种运行模式,既解决了校园电视台资金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影视制作学员。由于在校期间有校园电视台3年的学习与工作经历,在走出学校后,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干出了自己的成绩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山西师范大学电视台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不断优化学生实践环境,完善培养模式,开办更加丰富多彩的电视栏目供学生实践学习,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影视制作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第一条 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以聘任制为核心的基本用人制度,强化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规范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保障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中心环节,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聘约管理,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和德才兼备的聘任标准。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范围内的事业单位及与之建立聘任关系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二章 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

第四条 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实行结构比例控制。各级政府人事(职改)部门会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根据事业单位的类型、层次、编制等因素,制定结构比例的指导意见和原则,并根据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发展需要和地区、部门对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对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职数进行适当调整。

第五条 各级政府人事(职改)部门负责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的核定和调整,并指导和管理事业单位做好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工作。

第六条 岗位设置要坚持因事设岗、以岗择人、结构合理的原则,要有利于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的形成,要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合理使用,要明确规定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设岗的具体办法依照原辽宁省各系列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原则意见执行。

第七条 事业单位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实施办法,在科学设岗的基础上,确定各类、各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职责、权限和具体聘任条件。

第三章 聘任条件与程序

第八条 受聘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是:

(一)能全面履行本岗位职责;

(二)遵纪守法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四)尚未达到法定离退休年龄(按国家规定经批准延长离退休年龄者除外);

(五)符合单位制定的与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相适应的聘任条件。

第九条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基本程序是:

(一)单位根据岗位情况和工作需要,公布岗位空缺、岗位职责、聘任条件;

(二)专业技术人员向单位提出聘任申请;

(三)单位对申请聘任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一定的竞争方式进行遴选,并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情况、用人要求,确定受聘人员;

(四)单位和受聘专业技术人员签订聘约,单位公布聘任结果。

第十条 各单位应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能力、业绩综合考核的情况,进行择优聘任。对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专业技术骨干,可以低职高聘;对于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高职低聘;根据岗位需要,也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对需要具备执业资格的岗位或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系列和专业,一般不实行低职高聘。

第四章 聘约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与受聘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以签订聘约形式确立聘任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聘约的签订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平等自愿和协商一致的原则。

第十二条 聘约包括聘任期限、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违约的责任及聘任双方协商的其它条件。聘约采取书面形式,一式三份,单位与受聘专业技术人员各执一份,一份存入个人档案。聘任合同文本由政府人事部门统一印制。

第十三条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期限(任期)应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工作性质和专业技术人员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由单位确定。

第十四条 聘约签订后,即具有法律约束力,签约双方必须全面履行聘约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聘约内容。确需更改的,经签约双方协商一致,方可更改。

第十五条 聘约期满时,聘约即行终止。经聘任单位考核合格后,可以继续签订聘约。

第十六条 专业技术人员在聘期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单位可以解除聘约:

(一)不能履行聘约的;

(二)患病或非因公负伤等原因,连续六个月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

(三)年度考核不合格;

(四)严重失职、渎职;

(五)在聘期内因工作变动,脱离现专业技术岗位者;

(六)违反工作纪律或者规章制度,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者;

(七)专业技术人员在聘期内,被开除、劳动教养以及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聘专业技术人员可提前解除聘约:

(一)单位不履行聘约;

(二)按国家规定考入大中专院校、应征入伍、考入或被调任到国家机关工作;

(三)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经本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批准调出。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与专业技术人员签订聘约、续订和变更聘约,须经政府人事部门办理鉴证手续。具体办法参照辽宁省人事厅《辽宁省省直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聘用合同鉴证暂行办法》(辽人发〔1999〕13号)执行。

第五章 任期考核

第十九条 任期考核是对聘任期满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综合性全面考核,考核可分为政治方面的考核,业务方面的考核。考核结果是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以及续聘和解聘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条 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在注重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主要考核专业技术人员在聘任期内履行聘约情况。一般包括任期内履行岗位职责,完成任期目标任务,工作实绩,接受继续教育和业务水平能力等内容。

第二十一条 任期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对专业技术人员任期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和注重实绩的原则,应严格执行任期考核标准和德、能、勤、绩的具体表现,确定其任期考核结果等次。

第二十二条 任期考核由单位人事部门组织实施。其基本程序是:各单位一般应成立由领导、人事部门人员、专家参加的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的考核工作,各单位人事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专业技术人员填写《专业技术人员年度(任期)考核评价表》,并进行个人总结、述职;被考核人所在部门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参考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的情况,对被考核人作出评价,并提出任期考核结果等次的意见;单位人事部门汇总后,报单位负责人审批,同时填报《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工作备案登记汇总表》,报政府人事(职改)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任期考核结果为优秀者可以低职高聘或续聘;合格者可以续聘;不合格者应予高职低聘或解聘。

第六章 监督

第二十四条 各级政府人事(职改)部门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负有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责。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应建立对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借聘任之机打击报复或弄虚作假的,应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和受聘专业技术人员在履行聘约发生争议时,双方应该协商解决。经协商不能解决的,可以向单位上级人民主管部门提出申诉,由上级人事主管部门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向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省企业单位可参照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辽宁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颁布发之日起施行。

20xx辽宁大连长兴岛经济区宣传教育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招聘8人公告为满足大连长兴岛经济区宣传业务拓展、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经区党工委同意,区宣传教育中心现面向社会招聘8名专业技术人员。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原则及人员范围

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采取公告、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公示等程序择优聘用。

招聘对象为瓦房店市行政辖区内人员,其中:长兴岛经济区内在岗千岗计划大学生、储备计划大学生、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后自主择业人员,以及原长兴岛生源且现仍为长兴岛户籍的大学生笔试成绩加5分。

要求:截止报名时,已取得国家认可的学历学位证书。

二、招聘岗位、人数及岗位条件

1.新闻采编(含记者、摄像、摄影、播音主持):4人

(1)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

(2)专业要求:

本科:须为新闻传播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与文秘类及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摄影、录音艺术、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研究生:须为新闻传播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及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

或具有县以上媒体单位采编岗位一年以上工作经历。

2.电视节目制作与设备维护管理:1人

(1)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

(2)专业要求:

篇6

在10月10日举办的2016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上,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的相关高层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记者:据了解,上海仪电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慕尼黑(上海)生化展。请问,贵公司对本次展会有怎样的期待?

上海仪电:作为历史悠久的业内知名传统企业,从第一届中国慕尼黑举办时上海仪电就参展了,对于海外的慕尼黑展也有选择地参加。我认为,慕尼黑系列展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里厂商云集,经销商和用户欢聚一堂,是一个感受业界发展态势、展示企业专业度、加深用户沟通的专业平台。

在本次展会,上海仪电的3个科学仪器板块均带来了最新研发的产品:仪电科仪的引领版PH计、全自动滴定仪;仪电物光的高速旋光仪、自动阿贝折射仪等。仪电分析这次除了带来新款通用型的全自动气相色谱仪、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计、激光拉曼光谱仪等,还带来了专门用于食品安全检测和水质检测的专用仪器。这些产品的推出标志着上海仪电作为国内最大的科学仪器供应商之一已达到了国内领先的水平,我们还将用工匠精神继续努力,为我国科学仪器的发展作出贡献。希望通过展会平台更好地将产品展示给专业用户,并得到大家的建议。

记者:请介绍上海仪电在食品领域实验室的配备上有哪些产品?

上海仪电:对于整个上海仪电科学仪器板块而言,食品安全检测是这几年新增的一个产品应用方向。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饮食品质,政府也花大力气完善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和引导,市场需求旺盛。其实,上海仪电很多产品都是该领域的必备仪器,比如,用于检测农兽药的气相、液相色谱仪,检测黄曲霉素、苯并芘的荧光分光光度计,用于检测重金属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于检测甲醛、吊白块的分光光度计,用于检测酸价、过氧化值的滴定仪等等。

为了配合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近几年上海仪电推出了一系列快检设备,满足了检测现场易用、高效、经济的要求。我们的设备具有3个优势,第一,应用开放:客户可以自己设定需要检测的项目,输入习惯使用的试剂的标准曲线。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检测数据上传至企业甚至政府监管云平台;第二,使用方便:基本的仪器参数在用户选择检测项目时会自动配置。在提高使用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对操作者专业素养的要求;第三,精度高:上海仪电的S20 多功能食品安全检测仪,采用荧光淬灭免疫层析技术,比原有市面上的技术检测限足足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记者:据了解,上海仪电的GC128型气相色谱仪曾获第十一届BCEIA金奖,请问在开发这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时,克服了哪些困难?

上海仪电:获得过BCEIA金奖的气相色谱设备还是老款的,上海仪电没有在荣誉面前原地踏步,今天展出的GC128具有我们最新一代EPC、EFC电子气路控制和多项专利技术。

我国分析仪器产业整机制造厂家的基础研发深度不够,相关产业的配套能力也不够。例如EPC电子流量阀,国产产品在稳定性、重复性、可靠性方面和进口产品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即使我们拿到进口设备,由于对方不提供相应的数据经验,同样存在着技术壁垒,进口设备与实验设计的配合仍需大量的算法实验。仅在仪电分析方面,我们每年的科技投入占总预算的8%以上,在色谱仪的电子流量阀就攻关了将近3年的时间。庆幸的是,通过努力我们最终取得了成功,并获得了科技部的重大专项项目。正是因为仪电分析在科研道路上长期的坚持,才会有今天的成果。现有的气相色谱仪,已经全部升级换代,GC128、GC126N、GC112N更换了大尺寸的触控屏,图示菜单方便用户操作。除了美观实用的外表,内部EPC 等技术的采用,给客户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操作体验。总结起来有3个优势,简便:一键启动功能;高效:主机和电脑可以同步设置参数和操控仪器;开放:可以接8个外部事件,按照用户的设定时序工作。

记者:据了解,上海仪电曾协助家乐福创设食品安全检测系统,请介绍一下该项目。

上海仪电:作为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上海仪电食品安全检测系统解决方案覆盖了大卖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餐饮业中央厨房、农场、集体用餐配送中心5大食品场所;列出检测项目:微生物、农残、兽残、毒素、添加剂及非法添加剂、其它等6大类70项科目。

前些年,社会上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为企业打响了警钟,相关食品企业急需一套排查食品安全风险的检测系统。基于家乐福企业加强自身建设的需求与政府职能部门监管的需求,上海仪电为家乐福设计了食品安全检测系统解决方案。方案中,我们确定了53项检测科目,提供了实验室设计、建设方案、培训员工等一条龙服务。该系统利用了“INESA智慧溯源协同平台”,实时监控鲜肉类和水产品的情况,保证了卖场食品安全,为老百姓提供了放心菜、放心肉,成为了食品安全检测系统的成功案例。

篇7

新闻现场人物摄影是指摄影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拍摄人物。通过对人物行为、动作、神态的记录来表现新闻事件,传递新闻信息。这种摄影属于新闻摄影的范畴,不同于人像摄影或人物摄影。(如商业人像摄影、人物纪实摄影、室内肖像摄影和艺术创作中的人像摄影,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纪念照片的摄影)。

什么样的现场人物图片才是好照片?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媒体和每一位读者都会有不同的回答,答案难以统一。这里,我们只讲一般观点和原则。

按照传统的新闻摄影理论,一张照片应具备客观、真实、典型、生动等素质。客观是真实的基础,典型、生动是表现形式。新闻人物摄影应该记录真实的人物、情感和环境,传递给人们真实、有价值的信息。摄影用形象说话,一张照片的优劣,人们往往用形象价值去评判。形象价值决定于视觉效果,包括映像传递的新闻信息的多少和审美取向,以及读者阅读时的情感因素等。

新闻现场人物摄影不同于一般日常人物摄影之处在于,它是由专业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采访拍摄的,而且拍摄的目标力求使照片包括以下四个要素: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传递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新闻现场人物摄影还要坚持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新闻现场人物摄影属于新闻摄影范畴,必须严格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即图片反映的内容、瞬间形象、表现手法以及传递方式等都必须是真实的。

能够拍摄好新闻现场人物摄影对于每一位摄影记者来说都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总结基本规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把握成功的机会

对于新闻现场人物摄影而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极为重要。首先,出发前对被采访事件、被采访人的相关情况以及现场和背景情况要做到尽量多的了解和思考。另一方面要做好摄影器材和相关设备的准备工作。同时,摄影记者还要了解媒体对事件报道角度的要求,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够完成拍摄任务。

2.拍摄过程中要做到细致观察、认真思考

摄影者的观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照片的优劣。摄影记者应具备这样的才能,对于什么样的图片具有新闻价值要有某种直觉,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通过观察去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

在纷繁复杂的新闻现场,摄影者拍摄人物时要关注并抓取尽可能典型的形象瞬间,就要关注现场人物的各种细节,包括有情节、有故事、有人情味、有幽默成分的细节和瞬间。在观察主体人物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新闻现场的环境、背景以及周围人物的情况,在典型的环境中去表现典型的人物。

观察与思考密不可分,观察、思考、再观察、再思考应该作为摄影人必须修炼的“硬功夫”。摄影记者应该做有内涵、有思想的人,学会带着思想去从事摄影采访工作。

3.准确站位,抓住时机快速抓拍

在拍摄新闻图片的时候,理想的拍摄位置和拍摄的瞬间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不同的新闻事件和人物,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拍摄方法。在复杂多变的新闻现场,准确及时地占据有利拍摄位置是拍摄到理想照片的关键,这方面的能力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

在采访过程中,面对人多、拥挤、杂乱的新闻现场,在迅速仔细观察后,应看准位置,快速冲上去抢拍;如遇到阻拦和障碍,应快速转移,寻找机会继续拍摄。

当然,新闻采访现场情况不同,摄影记者应对的方法也不能一成不变。但是选择好的拍摄位置,遇到情况灵活应对,快速及时的抢拍,才会抓拍到更多生动的瞬间。

4.捕捉典型瞬间,抓取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照片用形象语言说话,用瞬间形象反映现实和人物生活是摄影的主要功能。为此,努力提高图片形象的表现力,是摄影人坚持不懈的追求。对于新闻现场人物摄影来说,这个瞬间应该是典型的人物瞬间形象,这个瞬间形象应该真实、生动、典型而丰富,并具备表现和传递丰富信息、感染读者的特点。

新闻摄影一般是以静止、单一、凝滞的瞬间影像反映人物和现场,与其他媒介相比,摄影有其独特的优势,也有其先天不足。摄影的优势在于抓取典型的瞬间形象,便于观看、欣赏、保存性强。瞬间是摄影存在的基础,虽然典型瞬间不是绝对的,“一图胜千言”的说法有些理想主义,但典型、生动的瞬间形象永远是新闻人物摄影的精髓所在。

典型的人物形象不是孤立的,而是典型环境中的形象。为此,在新闻现场拍摄人物时,可以充分利用背景、前景、周围环境中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元素,增强图片形象的视觉感染力、个性化特征和信息含量,使摄影画面具有难以替代的典型特征。

5.热爱摄影事业、熟练掌握摄影技术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热爱摄影、勤奋摄影,同样是走向成功的基础。古人云:“天道酬勤”,勤奋是通往事业成功的根基和桥梁。摄影记者在工作中要做到眼勤、脑勤、腿勤、手勤。

对于一名摄影记者来说,相机好比军人手中的枪,只有熟练掌握它,才能在任何时候都做到游刃有余。了解相机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光圈、快门速度、景深以及用光、构图等基本规律;多阅读摄影类报刊;多看媒体上的刊发的优秀图片;多与有经验的摄影师交流学习。这些都是学习提高的好方法。作为摄影记者,在业余时间还应该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为摄影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8

通常草根摄影在人们的心中,是一个位落底层和庸俗的摄影艺术,而新闻摄影则是一个高高在上和风雅的摄影艺术,只有拥有该领域丰富的知识素质的以及专业技术的人才能拍摄出新闻照片,因此,一般情况下,新闻摄影的作品具有一种不可复制和替代的特点,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意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目前,随着摄影逐步的“草根化”,新闻摄影和草根摄影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两者之间的区别也逐渐变小。专业的新闻摄影追求的是一种独特的内容,而草根摄影在展现群体化的特点之外,还追求一种,独特的个性,在一群人的作品中,往往存在着同一种内容和风格。因此,在参与人群上,草根摄影是非专业人士,而新闻摄影则是摄影界的权威人士和专业人士;在拍摄工具上,草根摄影一般使用数码相机、拍照手机、专业摄影器材等,而新闻摄影则主要使用专业摄影器材;在传播媒介上,草根摄影传播的途径是手机和互联网,而新闻摄影则是杂志、影展以及报刊等;在交流方式上,草根摄影的交流方式是博客、论坛、微博等聊天工具,而新闻摄影则是正式的会议式交流;在创作目的上,草根摄影是自我欣赏、记录生活、娱乐以及交流等,而新闻摄影则是新闻、商业以及获奖等。

网络特征下,草根摄影对新闻摄影的影响

1.网络特征下,草根摄影影响到了新闻摄影精英化的权威性和价值感

在网络特征下,随着草根摄影的兴盛,使草根摄影逐渐成了新闻摄影强大的竞争对手。影响到了传统摄影精英化的权威性和价值感。传统的新闻摄影事业在新形成的草根摄影形成的”大众摄影社会“中,逐步消融一些掌握全部话语权的精英人才的价值标准,甚至被逐步瓦解,新闻摄影的文化特征逐渐形成了大众化、精英化以及官方化”三足鼎立“的新的格局,传统的新闻摄影知识结构和话语系统,遭受到了草根摄影明显的冲击,失去了原有的力量,随着大众文化风潮的形成,我国的大众文化具有”感性化、贫民化、市场化以及媚俗化等特点,在目前的文化市场中,草根摄影结合进了一些经济因素的特征。因此,使草根摄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而使传统的新闻摄影也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权利分化,转移到了新型文化话语的边缘。网络时代的带来,又使大众文化渗透到了社会各行各业中,动摇了精英文化的权威。其次,在一定的程度上,草根摄影监督和控制着新闻摄影精英阶层对艺术经典化的过程,“精英”和“大众”的不平等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颠覆,大众对于摄影逐渐拥有了话语权,大众也能进行新闻摄影的拍摄,也有机会向社会传达自己的新闻信息。另外,在网络特征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非常丰富,新闻摄影需要更多的人拥有关注人类和社会的热情,因此,在作为喜爱摄影的大众百姓,开始把镜头对准了突发事件,从而使“草根摄影”得到了自由的发挥,解放了草根的个性化思想,提升了当代人个性和心灵。由此可见,网络特征下,草根摄影影响到了新闻摄影精英化的权威性和价值感。

2.在网络特征下,草根摄影导致了大众对专业摄影的审美疲劳

摄影是一门概念性比较大的门类,而新闻摄影体现了行业化的权威标准,已经成了专业人士默认的生存规则,在其带有强大话语权的专业新闻摄影师身上,进行不断的重复,而目前在网络特征下,摄影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到达了一种瓶颈的状态,成熟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在此形态下,摄影风格在大众面前呈现出了疲惫的状态。而为了增加大众对新闻摄影的审美情趣,抓住民众的视觉趣味,新闻摄影走向了题材进军的巷子口,迈向了“哗众取宠”的狭窄道路。长期以来,新闻摄影艺术知识少数名流的艺术,只有在少数掌权者的手中具有新闻摄影的审美标准。而随着社会物质保障的增加,民众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从而提高了对新闻摄影的审美标准。在网络特征下,新闻摄影变成了大众共享的精神财富,逐渐地从少数特权阶层解放出来。在主观需求上,冲击了新闻摄影做秉承的特权性,为草根摄影的形成提供了内在的因素,大众越来越喜欢这种新闻摄影的创作模式,从而影响到了大众对新闻摄影的审美疲劳。

3.网络时代特征下,草根摄影影响到了专业新闻记者

首先,在专业新闻采编和拍摄上,专业新闻摄影记者具有一种“垄断性”的“特权”。随着网络时代到来,网络媒介给摄影师构建了一个没有地域性和空间性、同等的平台,其影响力巨大。在此情景下,网路时代的数字技术成就了草根摄影和公民记者。在民众中,随着手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专业摄影记者陷入了一种窘迫的状态中。其次,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网络媒介的平台上,产生了很多程序应用软件。因此民众首期操作摄影图片变得简捷轻松,最终发生了在媒体业界发行媒介上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使摄影记者的公信力受到了挑战和摧残。另外,为了确保影像传播的影响力,通讯社和图片社,以及拍摄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使新闻摄影有了“卖卖市场”,促成了新闻摄影图片的生产和产出链条结构。而在网络时代特征下,网络媒介逐渐的代替了传统的通讯社和图片社,网络传播和“博客”等个人网站,以快捷方便的优质,受到摄影工作者的喜爱,从而也使新闻摄影结束了严苛的“审美标准约束”。

篇9

一. 对待专业知识要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切忌不懂装懂。

笔者所在《现代农业》杂志是自治区最早创刊的农业杂志之一,栏目有“特色农业”“植保土肥”“作物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生态建设”等,几乎涵盖了大农业涉及的农牧林水等方面。读者和作者主要是基层的农牧业科技工作者。这就要求编辑在处理稿件过程中,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那么作为一个“外行”编辑怎样弥补专业知识不足呢?笔者的经验是“三勤”。

1.手勤多查

多查就是要多查专业书、专业词典,不能似是而非,糊弄了事。尤其现在网络很发达,通过搜索引擎,瞬间就可以搜到相关的词条,方便快捷。

2.嘴勤多问

一要多和作者沟通,在组稿时注意保存作者联系方式,有对稿件存疑和不懂的,不要怕露怯,要敢于多问;二要和专业技术人员交朋友,不仅可以开拓视野,还能得到相关问题比较权威的解答。不能闭门办刊,自说自话。

3.脑勤多积累

要在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积累相关的知识。例如,国家的产业政策、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等。这样在编辑稿件时就可以有的放矢。

如果做到这“三勤”,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起码不会有硬伤,犯低级错误。但事实上这正是有些“外行”编辑之所以外行的原因。处理稿件缺乏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得过且过,不求甚解。甚至改稿的时候不懂装懂,想当然地改,把专业术语当成病词病句。或者不了解的一删了之,不管对作者全文的表达是否有影响。

二. 对作者、稿件认真负责的基础上,不断拓宽专业知识面。

篇10

接诊国内罕见肺动脉异物病例,患者成功脱险

一根55厘米的细长化疗导管在人体动脉血管中肆意“游走”,中途幸运避开了心脏瓣膜,并最终“盘踞”在肺动脉里。在人体内“溜达”了十多个小时后,这截差点闯下大祸的导管被医生捕捉取出。近日,山西大医院接诊了一例肺动脉异物病例。该病例国内罕见,患者紧急手术后已脱离生命危险。

42岁的患者耿先生是山东人,在朔州市工作。他说万万没有想到,短短一天时间,自己已经从鬼门关打了个转。2011年12月6日14时,在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专门从朔州来就诊的耿先生找到护士长喻英,边比划边说:“护士,我的PICC管掉到血管里了,我想把它取出来。”单这一句话,就让喻英惊出了一身冷汗。

PICC导管是植入患者体内的一种导管,可以用于化疗病人药物的输入,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然而,导管在体内断裂进入心脏,又经心脏进入肺动脉的病例,国内外文献尚无报道。透过影像显示,那根掉进耿先生血管的导管,居然幸运地穿越了心脏动脉,避开了心脏瓣膜,正“盘踞”在肺动脉里,像一团头发丝一样,随着血液来回漂动。“55厘米长的导管,在心脏‘溜达’了一圈而没有引起梗塞和损伤,这种幸运的概率就好比一个人从20层楼上摔下来,恰好掉在海绵床垫上,毫发无损地站了起来。”血管外科主任郝斌说。

如何又快又精准地把导管取出来而不触碰薄如蝉翼的动脉血管壁?用什么工具能绕开心肺动脉的几个狭窄拐角而不引起大出血?国内外没有文献可查,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医生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最后,郝斌想到了一个办法:用一截造影用的细长导管和一个1.5厘米直径大的圆环钩制作成“抓捕器”,进入血管对导管进行“抓捕”。19点05分,由该院十几个科室组成的专家梯队准备就绪,耿先生被送进手术室。19点44分,还在血流中继续“游走”的细长导管被成功取出,手术室外掌声雷动。

近日,记者带着诸多的疑问和好奇走进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

在宽敞、明亮、整洁的病区,医护人员正在井然有序的工作着。由于血管外科主任郝斌还兼任医务处处长、体检中心主任,身兼数职的他还要上手术、出门诊,虽说已经把医院当成了家,但仍然抽不出一丝时间。接待记者的是血管外科曹文东主任医师,他也是刚刚从手术台上下来,他们当天凌晨3点接诊了一位下肢动脉血栓超过24小时的老年患者,并为患者紧急实施手术治疗,虽然进行了一整夜的手术,参加手术的医务人员仍然加入了繁忙的日常工作中。

提起前几天成功救治国内罕见肺动脉异物病例,曹文东主任很是感慨:“之所以能成功抢救这个病例,得益于我们团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目前先进的医疗设备,通过我们的技术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疑难杂症的患者得到救治……”

血管外科,一门快速成长的新兴学科

过去很少听过的血管外科,发展和现状如何呢?曹主任介绍,血管外科(Vascualr Surgery)是外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针对除脑血管、心脏血管以外的外周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人体除了毛发、指甲、角膜等以外,血管遍布全身。因此,血管外科涵盖疾病谱很广,包括常见的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浅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性脉管炎、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布加氏综合征、血管畸形、血管瘤、血管损伤等等。血管外科是建立在外科基础上的新兴学科,该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既需要外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又具有本专业自身的特点。近年来,血管外科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猛发展。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我国血管外科专业技术正在蓬勃发展,传统手术技术在不断完善,新的治疗方法――腔内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血管疾病的诊疗手段已明显呈现微创化趋势。然而由于地域及文化背景不同,目前我国优势血管专业技术及学术水平资源还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其他省市血管外科起步相对较晚,大部分医院没有独立成科,另有许多医院正在筹备过程,尤其是华北地区,发展较慢。

到目前为止山西省共有3家医院拥有独立的血管外科,山西大医院、省人民医院和运城中心医院,其他地市目前从事血管外科专业的医生均在普外科,由于没有团队支撑,开展工作往往需要上级医院的支持。

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核心成员均来自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得益于郝斌主任对血管外科的预见性。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就去上海、北京等地学习深造该专业。2000年3月,郝斌和曹文东创办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的血管外科专业组,2004年正式成立血管外科,接受来自全省各地乃至其他省市的常见及疑难危重外周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及治疗。

经过7年的努力,他们率先将国内、国际血管疾病的最新理念、最新诊治方法引入山西,将微创理念和传统技术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复合微创治疗血管疾病的学科发展之路,所救治的患者已经涵盖血管疾病谱90%以上,手术范围从简单的肢体血管手术扩大到复杂的胸、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及内脏血管,填补了省内三十余项空白。开展了全国首例髂动脉支架+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的复合微创手术,十余项手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他们团队是全省唯一能够独立完成胸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布加氏综合征的根治及介入治疗等重大手术的团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医院开诊短短40天,编制50张床位的血管外科入住率已超80%以上,接诊近百位住院患者。记者在采访中见到,不断有患者前来诊治和从其他的医院转诊过来。一名护士感叹到:“今年的春节又得在医院度过……”

专人看专病,专家有专长,培养知识型血管外科医生

随着血管外科病床规模扩大,病源增加,划分亚专业是符合国际惯例及临床重点专科要求的必然结果。

为迅速培养新型的血管外科专家,靠专家的力量带动学科发展,郝斌主任大胆尝试划分亚专业,将血管外科划分为由曹文东主任医师负责的动脉扩张性疾病专业、皮兴涛副主任医师负责的动脉阻塞病专业、杨涛副教授负责的血栓栓塞性疾病专业、续慧民副主任医师负责的静脉逆流性疾病专业4个亚专业,每个专业均有一名学科带头人及学术团队雏形,各亚专业制定各自疾病的诊疗规范,特色明显、系统科学,做到了“专人看专病,专家有专长”,组与组之间既分工明确又通力协作,为学科发展增添强大的助力。

许多临床医生只重视手术技巧,不注重培养分析和总结的能力,为杜绝这种模式培养出的“手术匠”型医生,郝斌主任一再强调从临床中寻找科研的思路,科研要为临床服务。要求科室成员在做好临床服务的同时必须进行临床研究,培养总结、分析、积累资料的科研习惯, 每位医生每年至少发表学术论文2篇。近几年,学科以诊疗技术的创新,血栓栓塞的病因及防治及血管新生、血管再通、缺血再灌注损伤为重点科研方向,获得各级科研资助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这支团队认为,患者的病痛是医生对疾病知识没有宣传到位

一位老年患者,在家里感觉足部发凉、发麻,慢慢的出现了走路腿抽筋,当时老人自认为是“人老腿先老”。几个月后开始出现足部破溃,长时间不愈合,晚上出现下肢疼痛,影响睡眠。这时候患者来到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就诊,血管外科血栓组学科带头人杨涛通过检查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看到患者的下肢已经坏死,最后没办法只能截肢,杨涛无比的心痛。她对记者说:“如果患者有一定的疾病常识,及时就诊,不会出现这种后果。我们很愧疚,因为我们的团队对患者和大众的科普教育还没有普及到位。”

为了普及疾病知识,他们加强对住院患者周围血管病的普及教育;充分利用应用网络、电视、电台、报刊等媒体宣传普及周围血管疾病知识;每两周设立患者接待日,对出院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每月设立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患者培训班,对血管疾病的预防、早期发现进行指导。

带动整个专业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