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9 22:02: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目一学习材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26―06
随着“校讯通”的普及和推广,甘肃地区许多中小学都开通了此项业务。“校讯通”提供了平安短信、家校互动、亲情电话、移动教务等服务,不仅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渠道,也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为了及时掌握“校讯通”业务的应用现状以及学生对移动学习的潜在需求,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移动信息技术助力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组于2010年4月6日至23日,相继在甘肃省白银、兰州、金昌等地市中小学深入开展了实地调研访谈活动。课题组根据校讯通的功能和业务设计了《移动信息技术助力教育信息化――学生用户调查问卷》,问卷在正式实施时,充分考虑了地区、学校、年级等差异性,采用分群抽样的办法抽取了甘肃省白银市、金昌市、兰州市等12所学校,共计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1份,另外还选取一些学生,进行了面对面座谈、个案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一 学生样本的基本情况
学生是“校讯通”使用影响的最终对象,也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变量。在回收的学生问卷中填写性别一栏的学生人数为554人,缺失7人,其中男孩为257人,占总人数的45.8%;女孩为297人,占总人数的52.9%;男女比例分布为1:1.16,学生性别比例比较平均,符合抽样研究的随机性。
在回收的学生问卷中填写年级一栏的学生人数为557人,缺失4人,被调查对象分别分布在九个年级。调查人数较多的是五年级、六年级和初一。
二 学生对校讯通与移动学习的认同度
(1)学生最认可的“校讯通”业务是紧急情况下与家长联系、完成作业和获得更多学习资源
在对于“校讯通”业务的认同度方面,对“校讯通”积极正面的选项,学生“完全同意”和“同意”的合起来分别达到了六成以上(见表1),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d.让我在紧急情况下更便捷地与家长取得联系”、“f.让我的作业完成率更高”、“g.我可以及时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这反映了学生对校讯通的业务的普遍认可。
对负面的两个选项i与j,有25.1%的学生担心校讯通的使用会使自己失去隐私,28.2%的同学不喜欢老师经常向家长通报在校的情况。这提醒校讯通在提供服务时要对学生必要的成长隐私空间进行考虑,不能完全扼杀对学生自我成长精神的培养。由统计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校讯通”业务对自己有帮助,业务存在有价值。从访谈中也能发现学生对“校讯通”业务的认可,他们认为:“校讯通业务方便了父母跟老师的沟通,支持将一些在校的基本信息如考试情况、成绩单、到校情况、在校表现等发给家长。”
(2) 六成以上的学生对移动学习感兴趣
学生对“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随时随地浏览学校的专题学习网站,下载有关的学习资料,进行阅读”的学习方式认同的达到了74.8%,说明学生很喜欢用移动设备获取资源,进行相关学习。
如果“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登陆学校的专题学习网站,就某个感兴趣的学习问题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和见解,并可以随时收到学校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回答和评论”,有70.4%的学生表示支持这种应用方式。也有20.8%的学生对这种应用方式持无所谓的态度,有8.8%的学生持反对态度。总体而言学生对移动学习的这种应用方式还是比较支持的。
如果“参与到不同的学习兴趣小组,通过手机等移动学习系统,借助于学校专题学习网站,和小组伙伴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一起讨论、协作、探索自然科学的奥妙”,愿意的学生达到了70.3%,其中有36.9%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
如果“通过移动学习系统,随时就学习、生活以及和伙伴们交往的烦恼问题向父母或喜爱的老师、心理辅导员老师倾诉和交流,并能够即时得到他们的帮助”,愿意的学生有68.1%。
如果“通过移动学习系统,随时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拍成照片、视频到自己的博客上和其他伙伴分享”,愿意的学生占60.1%,其中有31.1%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
如果“通过移动学习,随时随地下载老师的教学要点或教学视频片段,就某些知识点重新学习”,愿意的学生高达74.7%,其中有38.8%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
如果“直接把家庭作业到学习网站,并及时了解到老师对作业的评改意见”,愿意的学生有59.4%,有28.7%的学生对这种应用方式表示无所谓,有11.9%的学生表示反对。
通过对问卷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利用移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移动学习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和需求,在学科课程学习中他们非常愿意和渴望使用移动学习的各种资源和工具。
三 学生对移动设备的使用情况
(1) 高年级学生手机拥有量大于低年级学生
关于手机拥有量的问题,在被调查的561人中有548人回答,其中拥有手机的人数是223人,占有率是40.7%。根据B/A值不同(B/A值是指这个年级“拥有手机的人数占拥有手机总人数的比值”与“年级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比值”的比,B/A值越高说明这个年级的手机拥有量越高),手机拥有率从高至低的年级是初中二年级(2.29)、高中二年级(1.98)、高中一年级(1.69)、小学六年级(1.20)、初中一年级(0.89)、小学五年级(0.75)、小学三年级(0.42)、小学二年级(0.40)、小学四年级(0.33)(详情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小学阶段手机拥有量最高的是小学六年级,小学五年级次之。这两个年级拥有手机量比较高。而小学一年级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手机拥有量比较低;在初中阶段,初中二年级的手机拥有量最高,在所有调查的年级中拥有量最高,比值超过2.0;在高中阶段各年级手机拥有量相差不大,但是拥有量都很高,都超过1.50。由此可以看出,中学学生手机普及率高于小学,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开展移动学习,中学可行性高于小学。问卷调查中有325人没有手机,占调查总人数的59%。在没有手机的被调查者中,70%的人希望拥有一部手机,主要理由是能够与他人沟通。30%的不希望拥有的人主要认为有手机会影响学习。
(2) 学生经常使用的移动数字设备是手机、MP3系列、笔记本电脑和数字学习机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学生经常使用的移动数字设备是普通手机和MP3/MP4/MP5/Ipod中的一种,其次是笔记本电脑和数字学习机。其他的数字设备如3G手机、上网本和个人数字助理学生是很少使用的。手机作为沟通的工具是必备的移动数字设备,占40.7%,MP3等播放器也是学生喜欢的数码产品,占有量为32.6%,笔记本电脑的拥有率为22.3%,数字学习机为23.4%。这些设备是学生最常用的数字设备,价格比较便宜,一般的家庭都能够承受。为了孩子的成长,许多家长愿意为孩子购买,但是有些家长为孩子购买了设备后,并不知道怎样使用,所以不能给孩子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 学生常用的获取资源和信息的工具占前三位的是笔记本电脑、普通手机和数字学习机
对于学生常用哪些工具来获取信息,一般来说学生常用什么设备,那么他获取资源和信息一般就是用这些设备,但是顺序是有变化的。学生常用的获取资源和信息的工具占前三位的是笔记本电脑(23%),普通手机(22%),数字学习机(18%)。
众所周知,只要能够与互联网联通,那么就能够获取海量的网络资源,笔记本电脑,特别是近几年兴起的上网本,基于其功能完善,性价比良好、市场销售额逐步扩大等原因,成为小学生主要的资源获取工具。除了笔记本电脑之外,手机也能够通过GPRS等形式与互联网联通。调查中,手机是第二大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工具。
可见,能与互联网接入的移动终端都是大家喜欢应用的,也是最有可能应用和开发移动学习的工具,只要能够满足随时随地的学习,充分实现互动,就可用于移动学习。虽然3G手机的占有率比较低,但是随着3G技术的发展,3G设备、iPhone\iPad等便携式产品将是移动学习设备的发展趋势。
(4) 开展移动学习要改变学生仅将手机等设备作为通讯娱乐工具的观念
在调查问卷设计的10个手机使用的业务功能中,最普遍使用的是打电话、收发短信、玩游戏和听音乐这四项传统的业务。而“向其他人请教学习问题”和“查单词、生字”这两项是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和从不使用平分秋色。收发彩信、浏览网页、在线课程学习和下载课程学习资源只有一部分人经常使用,甚至有少部分人几乎天天使用。说明在移动数字设备上开展移动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要改变学生将手机等设备仅仅作为通讯娱乐工具的传统观念。
(5) 大部分学生在空闲时间使用手机
学生在使用手机的时间上,大部分人选择的是“写完作业后的空闲休息的时间”,占61%。紧随其后的是“在家学习时”和“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分别占13%和10%。这说明手机等移动数字设备更适合学生在生活中、在空闲时间、在零碎时间非正式学习。
四 学生对移动学习的需求分析
(1) 学生最希望通过手机获取的信息内容是课外读物和课程学习
不同的人群的关注点不同,想获取的信息也不同。学生希望通过手机获取最多的信息内容是课外读物和课程学习。不同性别的学生对通过手机获取的信息之间差异不显著(表3),男生最想获取的信息是课外读物,占到23.3%,而女生最想获取的信息也是是课外读物,占到25.1%,但是相比之下男生比女生更愿意获取娱乐游戏方面的资讯。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想获取的信息差异性显著,小学学生最愿意获取的信息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课外读物,课程学习和娱乐游戏,而初中和高中学生最愿意获取的信息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课外读物,新闻资讯和生活百科。这反映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环境的变化,因此,在设计移动学习内容时,小学阶段要考虑娱乐性,更多的采用“娱教”的学习内容形式,而在初中和高中要逐渐注重学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 七成以上学生愿意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接收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学习资料
移动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任何地点、任何时候、任何方式的学习,学生对通过移动设备接收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学习资料的态度,反映了他们对移动学习的需求。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73.82%的学生愿意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接收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学习资料,不同性别的学生对通过这种方式学习的认同趋于一致(表4)。不同阶段的学生对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下载资料的方式都表示愿意与接受,小学生达到了75.3%,初中生达到了76.5%,高中生达到54.8%。
(3) 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手机或其它移动设备接收需要预习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要点
在回答问题的537名学生中,对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接受需要预习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要点的学生达到了395,有33.76%的学生完全赞同,有39.11%的学生赞成,两者所占的比例相加达到了72.9%(图3),所以学生是很愿意利用手机来进行课程内容和学习要点的学习的。其中女生比男生更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接收需要预习的课程内容。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课程内容的方式的态度逐渐降低。
(4) 小学阶段最愿意获取的学习材料形式是视频,而高中阶段是文字材料
不同形式的学习材料呈现形式,对学习效果有不同的影响,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学习应该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发展。教学应该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抽象。在“你喜欢在手机上使用哪些形式的学习材料”选项中,选择视频的为49.6%,选择文字的为47.6%,选择动画的为40.5%,选择图片的为26.1%,选择声音的为25.5%。
视频是大家最喜欢的学习材料呈现形式,因为视频和上课一样,有声音和图片还有文字相结合,给学生呈现的信息比较多。学生观看视频学习就像和在真实的课堂中一样;而文字是排在了第二位,仅次于视频并且和视频相差无几。文字是传统的信息表达形式,学生都习惯通过文字来获取信息,所以排名仍然排在前列,这为开发移动学习资料提供了可能。
作为图片和声音相对于前三项就显得差些,因为图片和声音给大家提供信息的形式是单一的,并且视频包括图片和声音,因此效果比单一的图片和声音有很大的优势。
统计分析发现,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希望获取的学习材料形式不同,小学阶段最愿意获取的材料形式是视频,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最愿意获取的学习材料形式是文字材料。
不同性别的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形式的认同度不同,男孩最想获取的是视频,占到了27.7%,女孩最愿意获取的是文字材料,占到了24.95,这反映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信息的呈现形式的喜好存在显著差异。
(5) 学生希望自己需要的时候用手机查询学习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设定时间段发送
学生认为发送学习资料的时间为自己需要的时候用手机上网查,占到了38.6%,其次是根据自己的习惯设定时间段发送,占28.4%(表5),所以移动学习要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查询,并且要根据学生的习惯发送学习内容。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发送资料的方式差异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高,他们最不愿意接收的方式就是系统随机发送,高一学生愿意接收的仅为4.2%,高二学生为7.1%,同比小学四年级为18.2%,六年级为19.9%。不同的学生性别对发送资料的方式差异性不显著,都最愿意在需要的时候用手机上网查询,男孩为40.8%,女孩为36.9%。
(6) 学生基本接受通过短息的方式进行交互式测试
基于课堂教学的交互式测试对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这种交互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反馈,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巩固所学内容。在调查中发现,65%的学生愿意通过短息的方式进行交互式测试(表6)。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交互式测试的认同度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弱,高中学生对此大多持无所谓和反对态度,说明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对学习内容的接收形式有显著的差异性。不同性别的学生对通过交互式测试,巩固所学内容,及时获取反馈信息的认同度趋于一致,65.4%的男孩,66.8%的女孩对这种方式表示愿意接受。
(7)学生希望通过移动设备接收知识点和学习重点
不同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能够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希望获取最多的学习材料是考试的知识点,占到了23%,其次是学习重点。所以移动学习要尽可能把学习内容简化为学习重点和知识点传输给学生(图4)。
(8)学生最愿意通过移动设备学习的科目是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性,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重视思维推理能力,语文、思想品德等学科重视概括、识记,英语学科则重视日常练习交流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最愿意通过移动设备学习的科目是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但所有课程之间的显著性差异不大(图5)。
一个优质的艺术教育融合了很多因素:制造美丽的事物,学习如何用愉悦,敏感和欣赏的眼光去观看艺术作品;如何运用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如何把艺术结合到所学科目中,寻找情绪和感情的发泄方式等等。现行学校教育体制已经肯定了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给予美术教育活动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接触视觉艺术。但是,在这样的学习空间里美术教师的美术教学计划在绝对程度上受到现行美术教学课本,教学大纲的影响,甚至,美术教师在构思一节课时,思维和态度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学参考与大纲,教学计划空泛,概念化,没有新意,缺少个人独立的见解,缺少对美术教学连续性的整体思考。
一、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有以下几点
其一,教学目标太笼统,太空泛,语言表述不准确。
其二,材料大量而广泛的使用。
其三,缺少足够的有效用的教具。
其四,现行的美术教学方案绝大多数将课堂教学的重心落在教学实践——如何创作艺术品,学生通过教学实践的结果是并不能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视觉形象。
其五,多数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是总指挥,派工头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有效而且充分的创造一个有激发作用的环境。
其六,教学评价语言单调,形式简单,在教学中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
其七,学生不能在上课时自觉,准确、充分的收集学习资料和准备美术学习材料。
其八,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对美术学习的态度逐渐变得消极,作业完成显得很被动。
其九,作业形式单调僵化,在艺术形式开放的当代,学校的美术教育究竟应该在怎样的传承中创新等等。
以上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在学校环境中受教育的学生,影响他们学习结果最根本的,最核心的因素只有两个:一个是学什么内容,即学什么,另一个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即怎么学。只有找到了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又符合教育学规律,还要符合美术学科特点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出现的多数问题才能够解决。找到适合的美术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接受并且掌握良好的美术学习方式正是我此次研究目标。
二、小学(第二学段)美术学习方式的培养的研究结果
1.教材上每一课的知识点或者叫做问题,它包括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所有要学习的新知识,如何呈现给学生才会激发起他们学习探究的欲望,研究结果显示:不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能够强烈的激发起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能够真正体现他们的需要。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对问题的发现不全面,不深入,这是由于这一学段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学生自主发现和教师引领相结合是最适合这一学段的问题呈现方式,它既能够保护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另外,当教师为学生营造贴近他们生活的情景来呈现问题时,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2.通过研究证实,在美术课的学习过程中,收集学习材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收集到什么质量的学习材料是由学生的学习态度所决定,当教师把它当做作业或者任务布置给学生时,学生的普遍态度——消极,抵触,往往出现很多人不带材料或材料准备不全面的现象;当教师为学生营造收集学习材料的情景以及把收集材料的权利交给学生时,学生的普遍态度——积极,热情,材料收集的不但数量足而且种类丰富。收集材料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学的过程,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提供充足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
3.研究显示,当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准备的进入课堂,这时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反映是迟钝的,间断的,更不会自主的、真正的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参与的课堂讨论与合作也很形式化。这时教师为了达到教学效果,只能采用直接灌输或者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体验得到结果的方式简单解决,但是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最有用的办法是教师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学生合作来解决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这由学生的年龄和问题的难度决定。
4.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烈,而且,艺术创作的重点就是“自由”,没有明显的对错界限。当学生自主创作的意愿受到限制,他们就开始感到有压力,创作行为表现的很被动。
5.在美术学习中,没有优质的交流,评价和反思就失去了下一次优质创作的机会。教学的全过程评价,让家长参与评价,互评,自评,游戏评价众多的评价方式,每一次评价,学生对自身有更全面地了解,能更准确地使用美术语言,能对他人的艺术创作有客观的评定,能激发再次投入创作的热情。
综合起来看,通过上述的研究过程,逐渐培养起学生一种新的美术学习方式:课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收集材料——在课堂的合作,体验,讨论,探究过程中以及老师的适当帮助下解决问题—有很大选择权的艺术创作来验证问题——交流合作反思后认识自我并发现新的探究问题。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
1.在教学研究之初由于缺乏理论经验,研究步骤不明确,耽误了很多研究时间,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理论修养才能正确的指导教学。
2.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也不能灵活运用,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应用才能显示它的优越性,也才能暴露出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一、精读教材。就是对所学的内容,抓住中心细心阅读,掌握其要点、重点和难点,理解知识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这一环节是在教师讲授完一章节内容时进行。教师在授课时,为学生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理解本章节的中心内容,指出重点知识,提示关键词语。在学生基本掌握学习目标后精读教材,在精读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指导,对本节内容形成完整的、总体的知觉印象。
二、编写提纲。就是在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细致地进行筛选、概括、组织,然后根据教材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提纲挈领地编写提纲,从而使学习内容有条不紊、简单直观地呈现出来。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参照教材,提纲的编写也以详纲为主。除了编写知识的主要脉络之外,还要把每一脉络的主要内容、关键词语编写进去。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把握住教材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以第七章第三节链传动为例编写提纲如下:
**
三、尝试背诵。这一环节是对学习材料进行迁移内化的过程。具体操作就是对照所编写的提纲,按照顺序一遍一遍试着背诵,遇到不会和不清楚的地方,再翻开书本对照,进行细读,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对提纲进行补充,起到提示和加深印象的作用。然后有针对性地记忆薄弱环节,进一步增强对知识的深化和理解。
四、有效强化。这一环节就是用最简短的语言,抓住概念内涵、实质和教材的核心内容,再对照提纲进行压缩,使之成为简纲。如果把第一次编写的提纲比作一棵有枝叶的树的话,那么这次的简纲就只剩下树干和树枝了。例如链传动可以这样简化: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先做好准备。期末考试也是一样,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复习前,我们应该至少完成如下三方面的工作:明确复习内容,收集复习资料,制定复习计划。
期末复习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查漏补缺;二是知识系统化;三是强化记忆。为此,我们应根据各科知识特点,明确自己的复习内容。例如七年级上期语文复习就可分为字音字形、文学常识、课内阅读、课外拓展、作文等几个部分;生物科按章节为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三章。
收集复习资料就是将一学期使用过的各种学习材料收集整理好,如课本、练习册、考试卷等,避免出现复习时因翻找资料花去了大半时间情况。有的同学由于找材料弄得心烦意乱,情绪被影响,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准备资料一定要做到及早、完备两点。
制定好切实有效的复习计划是高效复习的关键。同学们可以制作一个表格,并用数字列出每项学习任务的顺序,确定具体的复习任务及完成时间以(七年级上期为例,如表所示)。
2.要突出知识的全面性与重难点
将知识的系统化是复习的一大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是必须注重知识的全面性。所谓全面性就是复习时不留死角,要将课本内外学习过的知识点都复习到,即使是课文下面的小注释也不能轻易放过。重难点则包含科目本身的重难知识点和一些科目间的联系。
3.贵精不贵多
兵法精粹在于集中兵力,各个突破,强调“伤其十指头,不如断其一指”。在复习中我们可以此为借鉴,每次复习只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进行,对这个中心知识点做到全面、透彻、融会贯通。
复习时,要看、要想、要写、要查资料等,是比较费时间的。因此,需要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和比较安静的环境,否则,就会影响复习的效果。平时找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很困难,可以采用把分散的时间集中起来使用的办法。
4.科学安排复习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复习任务繁重、时间紧张,有些同学因为平时不努力,只好熬夜学习,弄得第二天上课没点精神,真是得不偿失。因此大家在复习时要科学的安排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应该时常关注的重点之一是: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在课堂上是其乐融融,还是冷漠呆滞?对生物学科的态度是越来越消极,还是越来越积极?对生物学科学习的信心是增强还是减弱?
最开始我对问题的看法是错误的,抱怨中考取消生物学科,导致学校、班级不重视,家长不关心,学生不爱学。但从学生中调查发现:学生刚进入高中时,喜欢生物学科的学生比例最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喜欢上生物课的学生不多了。为什么会这样?
通过与学生沟通,与老师探讨,查阅相关材料,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1.这个阶段的孩子意志力薄弱,稳定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兴趣,容易失去学习动力。
2.社会和家长存在着认识误区,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而在高考中生物所占分值最低,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的重视程度逐步降低,从而使生物教师课堂教学面临挑战。
3.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甚至厌学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常把知识变成不可移动的“重物”,学生积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储备”,为了“再现”。 许多教师教学中最大、最多的失误,是让自己的学生把主要力量用在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即背教师讲过的东西,死背教科书。生物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
二、教师是主体,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关键
国内对教学模式的分类也很多。有的研究者把教学模式分成三类,一类是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一类是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教学模式,还有一类是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之一:让学习内容具有挑战性,反思过去教学中常见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对个人行为而言,行为动机倾向是指向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人们通过“挑战―成功”,能获得满足感。在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中,有一个现象叫作“任务驱动”。例如,可以用限时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合理安排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索”的比例,及难度的渐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教师要具备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教学模式之二:将学生引向有意义的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联系密切。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学习过程中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教师根据“不教而教”升华为自己的一种教学思路和教学观点,并结合具体情境灵活应用。
有意义学习的必备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2.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备与新知识相联系的知识准备;3.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要能够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积累,获取新知识,这是素质教育的技巧之所在。因此,备课时,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找出那些知识的联系,要把“新知识”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去认识,而不能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学生“运用”旧知识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学生的脑力劳动就会成为创造性劳动,学习将变得轻松、有趣。
生物学中有大量的知识阐述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生长与衰老、遗传与变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正是这么多的矛盾与对立,才有生命及生命活动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生存的生物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才构成生态系统,建立动态平衡。这些是教会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的生动教材。
教学模式之三:改进课堂提问。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用眼、用耳、用嘴、用手,而且还要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学习过程,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调整教学方法、内容与进度。
高校教育的教学对象是年满十八岁的“成人”,这些人群拥有很强的自主性,其认知、学习方式和需求更倾向于在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基础上自我扩充。虽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仍然是教师讲授,但由于高校教育采用的是“导师制”,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学生更多依靠自主学习,这非常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当代高校教师已经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既方便又有利于为学生创建有益的学习环境,便于情境学习。尤其是公共音乐课程教学多以赏析为主,大量的案例教学(结合奥尔夫教育的作品赏析等)和教学实践(音乐创作、表演等)都接近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支架式、情境性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专题的形式作为作业和考试内容,使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创作、思考,并培养提升其相应的能力。与此同时,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交互作用下共同完成对所学音乐知识的意义建构。现在,各个高校都拥有图书馆、校园网络,并配置相当数量的计算机,既能提供教学媒体和资料又能帮助学生自主随机进入学习和协作探索,教学硬件条件非常适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二、关于课程与教材
现代教学注重人的各种能力的和谐、统一和发展,使人尽可能形成最佳的能力综合和人格完善。具有建构主义原则的综合性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经验,有益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无论是人文艺术还是科学,各学科之间有着许多必然的关联。并且,所有的艺术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切艺术都是人创造出来的用以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都是有意味的生命形式。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至关要素,每种艺术都可以借助其他艺术的要素加以艺术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因此,普通高校采用综合性音乐课程就能够兼容并蓄,更符合人性发展的趋势规律。这种课程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为“整合”(integration),是指将音乐、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合并成一门学科;另一种称为“关联”(correlation),则指在保留传统学科的分科教学基础上,强调某科目与其他科目之间的相关联。从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目前情况来看,采用关联的综合形式更切合实际。我国当前实行的艺术教育“新课标”,大力推行艺术综合教育,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采用关联的音乐综合形式课程教学,建立一定的情景和合作小组,通过互动合作,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建构。
转贴于 与之相关的材料,应是其理念的具现。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如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1994年)反复强调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及非艺术学科的联系,提倡关联、整合的课程观念。综合性课程恰恰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在教材中表现得十分充分。由美国MENC(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与BOSE公司合作开发的《与教育改革同步》是一套用于网络环境的教材,不仅是现代技术的运用,学生与教材在计算机上的互动式参与学习或游戏,而且整个教材的主导思路是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关联、整合课程。学生在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音乐的、声学的、技术的大环境中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工作。
三、关于教师
虽然高校采取的是“导师制”,但还是受到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因此,教学效率和质量受到局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关系中真正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老师在教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利用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选择教材、设计情境、创建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去阐释新知识、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让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直接经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提高认知水平。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交流者、合作者和学习者。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定位由于其教育的特定条件更接近建构主义的要求,教师可以逐步地转换角色,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探索、研究,共同发展和提高。
作为当代西方流行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非常符合我国新课程教学标准理念的要求,以其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对解决当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将使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成为培养和谐人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22-01
一、引言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个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取决于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基础则是阅读能力,并且语文是重要的学习工具,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对其它科目了解能力的程度,学习好语文阅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就应该了解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那么教学的特点应该既有教的特点,也有学习的特点,本文主要语文学习的特点。学习的特点总体上既有很强的参照性,所以学习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文阅读过程的对比上,而教书的特点则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故教书特点主要在于分析思维的引导上。
学习是新事物的认识,是对学习对象认识的增加和认识对象的深化两个方面,如果说小学学习认字是学习对象的范围扩大,那么阅读则无疑是学习对象的深化。深化需要不断强化认识的深度,认识的清晰度,而这些主要来源于对客观对象的对比分析,联系与区别的分解。故比较策略则成为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的主体。比较阅读就是围绕相互比照学习的多种信息,在开放的资源环境下形成一个比较的认知的场景,对多种材料能够进行有序而合理的分析和整合,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好的调整自己认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特点
目前学生学习很少进行总结,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学习和学生结果,很少注重学习过程,而实际上,学习过程真正决定学习结果。阅读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分析其对比特点来分析,从而有利于学习过程的清晰度。比较阅读策略,则主要是针对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服务。从总体上看,比较阅读策略有可控性、针对性、多元性等特点。
(一)语文阅读过程具有可控制性
比较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基础上具有筛选、分析、鉴别、概括材料的能力,使得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行为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加强,培养求同求异的思维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建构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的能力。
因为语文可供阅读的材料是比较复杂的,很多杂乱信息仅仅在表象上反映出或多或少的关系,并且还不够特别紧密,为了使得比较可行并保证能得出新的结论,这就需要学习者对所学材料进行剖析,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推断材料所指的真实含义,根据真实信息进行合理的推理,进行重新编码和组合,使得比较的内容条理化、意义化、深刻化,从而形成新的学习材料,加深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促进知识的理解和保持。由于这一切是在已有知识和比较材料的范畴内进行的,因此便于学生驾驭和教师的指导,即可以有效的控制学习的进程和质量。
(二)语文阅读过程具有针对性
比较学习往往具有明确的问题指向,有意识地针对问题来设计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是在问题状态下展开的。如阅读古典诗词常常会遇到用典的问题。由于古典诗词中用典的普遍,涉及的范围广,类型不同,含意各异,形成阅读困难,用典就成为影响诗词学习效果和理解质量的最大问题,因此需要获得与此相对应的学习方法来解决。由于有明确的问题做导引,选择比较学习策略,将用典的诗词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互相之间进行比较,找出用典相同性和差异性,掌握它的规律、意义和用法,就可以将用典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以后遇到此类问题就不会再成为学习的障碍。在语文教学中,比较学习的有效与否,首先取决于比较的问题是否明确,其次取决于比较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再次取决于问题的多少、大小、难易是否合适。比较的问题越明确学习越有兴趣,比较的问题越有价值,学习的质量就越高,比较的问题难易、大小、多少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越相贴近,效果就越好。由于比较学习主体的学习意识完全被激活,因此,更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
(三)语文阅读过程具有多元性
一、以人为本要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激发学习动机,自主选择学习策略,自我调控学习效能的过程,是主动地把教师的强化任务内化为自己学习目标和学习需要,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
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就教师而言要转变角色,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创业问题的参与人.教学的整个过程要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和发展他们的自主性,使他们逐步由一个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变为能够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行为主题;要学生明白一个人的发展主要靠自己,自己是发展的主任,做学习的主任,自己应该主动去掌握知识,积极反思自己的认识活动,自己评价学习效果.
二、以人为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指在教学目标上,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主动发展能力;一方面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要明确学生主体的生成条件和培养途径,努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拨主动地发展,从思想上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有灵性的大活“人”.教学中要讲授基本的,必须的,有价值的知识,要把知识传授过程变为智慧传达的过程,既要注重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准确性,又要主动将知识的智慧含量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要贯彻认真验证和亲自体验原则,让学生在教学实验中,在理性思考中,在生活体验中发现并理解教材内容的意义。
要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精心筛选、设计思维空间比较广阔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增强问题的开放性、探索性、应用性、隐蔽性;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惊醒思维和实践活动,要使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积极启发学生思考、质疑、鼓励学生争辩、讨论、给学生提供观察、调查、表达的机会,凡是学生能说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做,暂时不能说不能做的,也要让他们努力去说,努力去做。在探究和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如收集材料的技能,包括倾听、观察、发问、探索、澄清;组织材料的技能,如对比异同、概括、评论、分类、体系论;传递信息的技能,如提问,讨论,制作图表,撰写报告等。
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要提倡主动的、构建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引导学生更多地采用感受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防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以人为本要贯彻平等原则
程中师生平等,师生平等是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学习,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畅谈体验,展现个性的过程。
要树立现代师生观。教学过程中师生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强调“自我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师生之间是一种新型的平等关系,是一种有着共同教学目标的合作关系。教学过程是双向交流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课堂教学要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充分的感情和思想交流;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人格,以友善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允许学生质疑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师生之间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要强化“类”概念,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学习权利,相信没个学生都能成功,更过角度、多层面、全方位观察学生,寻找“闪亮点”,给每一个学生都指出一条通向成功的路。
要把学生单做研究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学习材料的接受、判断、筛选、组织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新知识,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重构新的知识结构,对前学习对象进行新的分析、判断、综合、组合,形成新的观点,所以从认知心理的角度看学生也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只有将学生当成是个研究者,才会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才会尊重学生的研究成果。教师要把尊重学生的做人尊严与尊重学生的学习行为统一起来。
四、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以人为本,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习活动中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需要、学习兴趣的差异,而且还表现为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方向的差异,个体差异和发展潜力的差异。教学要促进学生发展就必须因材施教,实行差异教学,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分析
随着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微信作为一种为智能移动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APP,在给我国国民带来极大的便捷的同时,也改变着国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据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在校大学生作为微信用户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94%的大学生正在使用微信,64%的大学生日平均使用微信在2小时左右 。
微信之所以深受大学生青睐,原因可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一)即时通讯交流模式多元化、人性化。便于较之以往的QQ、微博等应用,微信的即时通讯功能更加多元化,学生能通过简单操作完成图文讯息传递,实现语音、视频对讲。且好友扫描、添加功能便捷,操作界面友好。
(二)咨询信息时效性、个性化强。嵌入腾讯新闻和订阅号功能每天定时更新,既满足了大学生对新闻资讯的需求,而且又能够通过各种公众号订阅,实现个性化阅读。
(三)微信功能强大、使用成本低廉。微信APP本身的使用,和内在搭载的各种功能的使用都是免费的,只需要大学生向网络运营商缴纳低廉的流量费用,即可享受各种微信服务。且学生可以用手机号码、QQ号码等多种方式迅速注册微信,使用门槛低。
二、微信公众平台在高职日语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提高高职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是目前高职日语教育迫切要解决的紧要问题。与一般本科日语专业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起点较低、基础差,学习水平层次不齐。大多数高职日语专业学生都对日本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学习日语的热情,但是因为缺乏毅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容易半途而废。而且学生彼此间很容易相互影响,不少学生由于缺乏积极向学的环境,往往易感染厌学情绪。
(二)改变传统单一课堂知识灌输、有效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是提高高职日语教学效率的关键。90后群体有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内容“轻质化”倾向;加之高职日语专业学生学习意愿较弱,在单向灌输知识点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厌学弃学。而在目前的高职日语教学中,日语教师虽然已经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但所使用的课件,往往只是拷贝或简单再现教材内容。这种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模式,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少数学生能跟上教学进度,而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跟不上,课后也容易对学习任务有抵触情绪,教学效果自然差强人意。
(三)增加师生良性互动,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是从整体上改变高职日语专业学生学习状态的必要前提。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不居住在校园内,上下课来去匆匆,与学生的当面交流和沟通的时间都非常有限。而课堂教学也往往倾向于保障大多数学生能跟上进度,结果必然导致基础好的的学生觉得教学进度太慢,基础弱的学生又跟不上课堂教学进度,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教学质量,且减弱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通过有效手段,介入学生的课外学习,提高其学习兴趣,令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布置周密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还要研究如何要提高学习材料的可读性与新鲜感;将复杂日语语法体系化为便于理解又彼此关联的单元结构,并随时将学习任务和辅助材料分层次,有针对性地给不同水平的学生。
三、高职日语教学中微信的优势分析
微信便利的好友添加方式和多样化的即时通讯功能,可以帮助高职日语教师弥补课堂师生互动时间少,缺乏必要沟通了解的不利现状。通过微信好友和微信群的即时联络,教师准确把握每个学生具体的学习水平和诉求,加强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联系,有效提高教师对学生日语学习指导的效率,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信。
同时,朋友圈转发各种图文信息的便利功能,和公众号的群发功能,可以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演变为延伸至课外,不受时间长所限制的随身“微课堂”。教师可以直接有用的日语学习资源,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发地搜集各种日语视听资料、学习辅助工具,并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和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共享学习资料、讨论学习方法,从而形成相互协助、氛围轻松,积极向上的日语自主学习环境。
而且,学生可以通过微信与QQ以及其他APP应用的高兼容性实现便利的日语学习资料分享、转发,让学习资料更加丰富;而且可以借助微信在移动终端以及PC终端同时登陆的快捷功能,及时整理和利用各种视听材料、建立属于自己的日语知识库和笔记系统,真正掌握日语学习的主动。
四、微信在高职日语教学中应用的初步探索
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为例,为了拓展有限的课堂日语教学模式,各位日语教师目前通常使用QQ群共享和群邮件,以分享日语学习资料和日语论坛链接的方式辅助课堂教学。但微信平台无论是在互助学习通讯还是在学习资料分享上,都有其性能优越的独到之处。
(一)学生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实现高效日语自主学习。
微信朋友圈所分享的日语类文章、具备专门化、专业化的特点,学生无需过滤海量信息,就可以轻松浏览日语学习资料。各种日语学习微信公众号所的兼具时效性与趣味性的日语学习资源,也能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每日阅读中,培养良好的日语阅读习惯和学习兴趣。学生还可以通过公众号每天定期接收任课教师所的当前学习任务和学习指导,获取与当前教学进度紧密结合的专业日语学习资料。
在本校日语专业教师指导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还能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分享各种实用、有趣的日语学习资料。学生在主动搜集各种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自身通过网络资源学习日语的能力;而且通过日语学习微信公众号的经营,能营造出更适合本专业学生高频接触日语、锻炼其日语听说读写能力的网络环境,在降低学生获取有益的日语学习资料的门槛的同时,激发并培养了学生对日语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帮助学生提高日语自学效率、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高职学生很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自学方法,而传统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很难满足这一类师生交流需要。教师借助微信群、朋友圈和公众号推送内容,通过图文信息、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不同层次水平的学习内容。
而学生在设定朋友圈特别关注、微信群聊天置顶和公众号关注后,可以确保能接收教师所的当前学习目标、预习复习内容、课件精要、练习题目和解答等学习材料,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时间使用这些材料开展自学。一旦学生有疑问,就可以通过评论和后台留言的方式,及时和教师交流。课堂内难以开口的学生,在较熟悉的网络环境下,也能以更轻松开放的心态向教师求教;而且突破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日语的教与学也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覆盖更多的日语教学领域。
五、结语
借助微信平台,师生能够通过互动沟通更高效地实现教学反馈,达成教学相长的目标。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微信平台使学生只要拿起手机点开微信,就能随时随地开始日语学习。而在未来的移动日语学习教学研究中,高职日语教师也需要更加主动地研究和开发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将现行的日语各科目教学进程与日语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内容相结合,做到知识单元模块化、学习内容生动化,力求能促进学生能借助微信手段,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职英语作为中职生学习各专业必修的基础文化课,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重要作用。然而,以近年来的实际教学现状来看,中职生中大部分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英语基础薄弱,语言技能较差。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局面: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本文结合中职生英语学习现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和潜能培养中职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做以阐述。
一、 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现状
中职学生是刚从义务教育阶段时期走出来,他们因受义务教育阶段被动学习的影响,其学习习惯还停留在被动学习的层面,大多学生在等待、观望、不知所措。这无疑是教好中职英语的一大障碍,阻碍着学生深入英语学习。
二、中职英语教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爱因斯坦说得好:“对一切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英语学习也如此,没有兴趣根本谈不上主动和积极。构筑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技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是英语教师需要解决的首要教学难题。以下是结合英语语言的学科特点和中职学生的实际,对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的课堂教学技巧尝试。
(一)培养阅读英语小环境,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提高英语水平的重要一环。朱纯认为兴趣不是与生俱来, 而需要经过后天培养发展。大量教育实践表明,只要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兴趣就可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英语课堂材料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就将有助于进行阅读教学。 一旦培养起学生阅读外文的兴趣,学生的阅读水平将会迅速提高,英语口语能力也随之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也顺理成章的被激起。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选取恰当的英语学习材料。首先,选取的学习材料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和年龄特征,要适合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学有所得,不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使这种情感成为他们继续学习的内驱力;其次体裁多样,题材丰富。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增强学生适应各种教学材料的能力。最后,还要注意知识性、趣味性和目的性相结合,如在教授Welcome Unit时,关于Numbers、Time、Date、Color、Shape的内容做了很多游戏,而在教授The Alphabet时就通过搜集穿插了字母歌,并要求学生一定要学会这首歌。传统的媒体比如书、报和杂志等可提供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利用新的传播媒体―――互联网, 也可采集到大量的英语材料。同时应鼓励学生留意广告、说明书、标语牌、商业性杂志和影视节目中的英文字幕等随处可见的英文作即兴学习英语。
(二) 创新教学形式,提高语言知识水平和文化背景知识,丰富自主学习的手段
英语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即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以及必要的语法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决不能与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割裂开来。语言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英语过程就是我们了解不同文化差异的过程。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如:安排学生看由Tom Hanks主演的美国大片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图不眠夜),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等有声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又优化了英语教学环境,营造出较自然的英语教学氛围。同时还可以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都会有很大的促进和帮助。
(三) 培养学生养成阅读英语的习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
中职学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科目的学习技巧和策略了解很少。而对阅读策略的相关研究表明:英语水平相对低的学生通过策略的培养可以提高他的技巧从而提高学习水平。因此,加强对学生过程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调整学生的学习习惯, 加强学习策略的正确引导和培养英语语言学习技巧。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平时多读,背诵精彩段落和文章,以培养语感。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做到不回读,不声读,不点读等,这样加快阅读速度,提高理解的准确率。除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外,也要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和技巧。针对不同的文章采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不同的策略;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 ―---略读、掠读、精读及批判性阅读,教师在分配学生阅读任务时,应指导建议学生选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以便学生更好地阅读, 更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三、 小结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要求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达到学生真正愿意主动学习英语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红艳. 高职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