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8-21 22:22: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关怀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怀教育论文

篇1

2人文关怀在教学课堂中的体现

在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如何有效的进行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教育对学生提升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从我们平时的教学经验中不难发现,学生往往对生硬的理论知识学习没有兴趣,所以老师在对书本上生硬的理论知识讲解前,要仔细的研究,寻求一种能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讲解。比如,在讲到计算机硬件章节的时候,老师可以找一台淘汰的电脑,在课堂上进行拆分,用实物对照的方式进行一一讲解:“如果我们把电脑比喻成一个工厂的话,那么其机箱就工厂里的厂房;主板就工厂里的总控制台;CPU就是进行日常生产的机床;硬盘就是用来存放货物的仓库;内存就是机床旁边为了堆放原材料或者成品而留出的空地。在工厂需要生产产品时,就需要先从仓库(硬盘)里取出原材料,送到机床(CPU)处进行生产,而在生产时为了追求效率,往往会先将原材料放置在机床附近的空地处(内存),所以这就需要内存有很快的读取速度。”这样一讲,就将原本生硬的书本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化,让学生更容易和愿意去接受。

3人文关怀教学组织形式上的体现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带给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要想改变中国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落后局面,就必须从学生入手,因为他们才是弱势的主体。所以在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适当的采用一些激励措施,让学生在有竞争压力的环境去提高学习上的斗志。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平时学会用浏览器搜索有用的信息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开展一些比打字速度等类型的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主动去掌握基础性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肯定会带来学习上的层次性。老师将班级中的优生和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让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去帮助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同时自身的学生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让相对落后的学生得到帮助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赶上学习进度,甚至有一些学生由此打破了学习上的障碍,成绩一越成为佼佼者。

4人文关怀在培养学生个性上的体现

每一个学生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由多种多样的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但更多的其实是心里因素差异的体现。所以,从人文关怀的层面上看,首先,老师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而不要把成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兴趣爱好强加给学生;其次,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发展上的所有可能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都能够有所提高和发展;最后,对学生的优劣,不能够单纯只看成绩,而应该有多个衡量指标。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而不会产生过大的心里负担,有助于养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体现人文关怀。

篇2

二、基于TRIZ理论的河南省高校教学改革实施探索

创新能力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国家富强壮大的超级马达。河南省高等教育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摆在当前高等教育的首要地位,以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河南省高校的教育必须认真改革,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具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才会不辜负父母及学校的期望。下面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例,介绍基于TRIZ的河南省高校教学改革实施方式。其中要求,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引进并渗透TRIZ理论,鼓励学生创新,并且在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中进行改革。通过改革逐渐建立学生的创新理念,并通过创新设计树立开拓创新的信心和“终身创新”的理念。

1.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往年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体系注重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较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习惯,当前增加TRIZ理论,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当老师在讲解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TRIZ理论的相关知识穿去,再列举一些TRIZ中与其专业有关的创新例子,使TRIZ理论在课堂、课后都能被学生广泛思考、讨论与利用,学生甚至能够得到启发,在原有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与创新。

2.基于TRIZ理论构建培养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需要在《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体系中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第一步,我们需要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这些实验要求学生在原有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自己创新性的思维,提出具体的、创新性的实验步骤。第二步,让学生积极动手,引导学生并在《管理信息系统》实验的教学体系中直接应用TRIZ发明原理。

3.基于TRIZ理论构建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给定的课程设计题目的基础上,必须增加自主研究模式,简单来说即为“学生发现问题—确定题目—搜集资料并制订研究计划—分析资料并实施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步骤。学生独立从事和完成某项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即自主研究,包括: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开展研究(TRIZ理论的应用),最后提交研究成果(论文或原型)。总的来说,学生提出问题的自由性很大,因此,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施展他们具有个性特点的才智。自始至终,指导教师好像在扮演着一个“局外人”的角色,在欣赏着自己学生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会像主角一样参与其中,更不会像导演一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他们只是担任友情出演,寻找必要时机并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因此,学生在这一模式下的引领下,实施空间最大、运用范围最广。

4.构建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与学生可以利用专业优势,构建第二课堂,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同时老师也可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大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可从崭新的视角为课题组提出创新观点,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协助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接触学术发展的尖端知识,增加他们对学术的探索欲以及提高了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学生在第二课堂中被教师成熟的科研思想所熏陶,处于严肃缜密的科研氛围之中,自己的想法更好更快地转化为实践,学生应用TRIZ理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得更加强大,学生由此获得了宝贵经验和成长体验,这是在传统式的教学中永远获取不到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实际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提升。

篇3

2.注重管理,轻视关爱,学生心理问题突显我们所熟知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涵盖两点教育与管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能分割。但是我们得教育理念不同程度的又受到了传统理念的影响,再加上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量匮乏,我们的专业辅导员数量又严重缺少,进而才导致了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边倒”的情况。为了维护学生的安全与学校的稳定,学校加大了对学生的管理,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引导,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自觉地充当了应对意外事件的“消防队”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的指标从“人”变成了“事”,从对人的思想指导、精神感染和心灵交流变成了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与制约。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考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文关怀教育理念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接受一种规范性知识,最为重要的是一种价值性的理念、一种实践的能力。在分析现实的人、发扬个性的人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超越接受教育者自身属性和现实属性的限制,提升接受教育者自己的各种规定性,更新为新的德性自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必须去除观念上的约束,准确认识人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努力培养大学生善良的思想和品质,告诉其生活的意义与最终目标,给予其过人的智慧和崇高的品德,确定道德、人性价值的方向。还要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学生准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教会大学生学会做事和共同生活,把个体的整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把个体的人文与科学精神的形成统一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发展相统一。

2.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每个同学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有很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完整程度不同。这就需要教育者再思想政治教育中,依据学生自身差异,重视教育的层次化,在整体思想教育目的的引导下,考虑学生自身心理、思想上的特别性与差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育目标是培育与发展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地了解每个大学生,积极发掘大学生内在的素质,因材施教,给大学生营造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展现其个性优点,使大学生养成独立和谐的人格。

篇4

二、人文关怀教育内容选择和课程设定形式

人文关怀教育内容的设计和选择,对于人文关怀教育的期望和目的有很大关系。大学生人文关怀式思政教育的内容的选择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过于理论化的内容学生没有兴趣;过于社会化的内容,在学生和老师的对话中,经常会包含老师对于事件的认识。这样的话对于老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对事件的全面认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如何选择内容,作者认为采用必修课、选修课和特定科的模式较好,其定课主要是根据学生情况而临时和专门设计的课程。人文关怀教育的题材和内容可以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人文关怀理念的精髓,也可以是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占有很大比例,它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关系学生对未来、社会、社会事件等认识,以及学生在校中或者走向社会之后的处世行为、工作态度等。总之,人文关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以政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育,以道德观念和规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心理教育四方面。这四方面的内容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形成一定结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的过程中,这四方面占有的比重程度也将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施的效果,进而影响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目的的实现。对于具体教育内容,教师也可以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状况,自主选择和开发教育内容。

三、人文关怀教育方法和途径

根据人文关怀教育的实质看,人文关怀教育重在对学生的关怀和关注,包括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素质状况、专业精神、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和创业即未来发展状况等。因此,在人文关怀教育工作开展的时候,首要工作是了解学生的状况,对于了解过程中可以是问卷调查,也可以是深入访谈。总之,要求教师做多对每个学生的状况了如指掌。其次,是对于人文关怀教育的开展。为了提高人文关怀教育的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与行为改变理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来就业和发展所需的人格品质等结合。关于对于人文关怀教育的形式,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和课后教育相结合形式,课后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存在的特殊问题进行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以政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育,以道德观念和规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等等。人文关怀教育的组织可以是辅导员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工作室如心理咨询室,当然也可以建立网络,通过网络教育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教育。根据学生的状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群体,针对不同的群体可以培训一些专任教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辅导。

篇5

一、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的运用

(1)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融入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想要对学生的人文意识进行培养,就需要在选择语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将人文关怀融入其中。教师的人文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证教师本身具有人文意识,才能够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人文关怀的教学内容进行发现与挖掘,从而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来。例如,在进行遵守诺言的教育时,教师可以结合这一人文关怀对课文进行选择,《永远的梵高》能够体现出这种人文关怀,并实现对学生遵守诺言的引导。教师在这篇文章的讲解时,应该从人文角度入手,将遵守承诺、坚信理想的人文精神灌输给学生。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并将人文关怀融入其中,能够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培养。

(2)在开展写作教学时融入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进行有效的培养,可以在课堂的写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选择的题材通常与实际没有密切的联系,这样会导致教学的失败。因此,为了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进行培养,就需要语文教师对作文题材进行精心的挑选,从而使得题材与人文关怀有所联系。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与父爱相关的话题作文,这种话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角度进行写作,并且能够将写作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将人文关怀有效地融入到写作教学中来。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

(3)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还能够通过阅读对作者的内心情感进行体会,从而实现学生人文关怀的培养。语文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该合理地选择人文关怀,并将其融入到阅读教学中。例如,在进行《我与地坛》的讲解时,母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将《合欢树》与这篇文章进行结合,从而将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学中,从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进行培养。

二、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策略

(1)改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加强人文关怀教育,教师可以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改变,从而使得教学中的人文效果得到提升。语文教学应该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重点培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意识,能够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关怀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予以重视,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力。在进行道德品质培养时,语文教师应该将德育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还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加强学生道德培养。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起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就需要语文教师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该以德服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从而使得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篇6

1、 教师的语言要体现关爱与尊重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尤其是小学生,关爱对他们而言显得异常重要。“童年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响儿童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也指出:“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在当今,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一个庞大的缺少亲情的特殊群体,儿童的内心更需要关爱、沟通与尊重。因此,语文老师的语言更应该凸显温柔、关怀、体贴、温暖,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真切,语言的感动。

2、教师的语言要立足关爱与尊重

学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是有感情、有思想的教育接受者。善意的、充满爱心和尊重的教学语言,会大大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向师性,热爱老师教的学科,热爱老师的授课过程。而人文性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中师生是互相尊重的关系,“蹲下来和学生交流”不在于蹲下来的形式,而在于教师语言、行为尊重学生的实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仅在于行为不歧视、不体罚,更在于言语不污辱,不讽刺。言语的伤刺有时候比行为伤害更令人难忘。

二、教师语言体现尊重和关爱的策略

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少用否定语言,多用肯定语言;少用批评语言,多用赞美语言。教师的语言不强求、不压制、不误导、不扭曲学生的见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学会欣赏差异,更要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这样才能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在课堂上,教师用充满关爱、尊重的语言,如“能把你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吗?”“能把你的劳动成果同大家分享吗?”“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谁愿意帮助他?”这样的语言,无形中会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课堂上,学生才能得以言论自由,“百家争鸣”。教师尊重爱护学生的语言自然就会塑造出鲜明的学生个性,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1、体态语言的亲切和蔼。

“亲其师”才能“信其教”。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学生总是希望老师喜爱自己。课堂上,教师用亲切和蔼的语气跟学生进行交流,会让学生随时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称呼学生时,老师不妨亲热地叫他的小名,遇到名字是三个字的学生,老师可以只叫他的名,如“章雨思”,老师可以亲切地叫他“雨思”,相信学生一定倍感亲切,师生之间的距离自然会一下子拉近许多。面对学生,老师应常常把微笑挂在嘴边,充分发挥体态语的作用。摸摸学生的头,握握学生的手,每一次拥抱,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是在无声地传递着老师对学生浓浓的爱,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便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

2、教学语言的诚恳谦逊。

过去的课堂中,常常会听到这些声音:“同学们弄明白了,听清楚了吗?”“听老师把这个词的意思再讲讲?”这样的课堂语言把老师“神化”为教学主体,教学权威,无形中来开师生距离。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语言对话时,要求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无论是对学生的表扬,还是善意的批评,态度都应诚恳。还记得曾听著名小语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执教《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一文时,面对并不熟悉的学生,靳老师总是展示他那么魅力无穷的体态语言——面带微笑,与学生真诚地交流:“初次见面,请同学们多多关照!”、“你有什么问题?”、“大家都记住这个词了吗?”、“老师读的好吗?”、 “谁想上台来?”、“你有什么要补充的?”、“你还想说什么?”整堂课中,靳老师始终把自己深深地融入到学生当中,始终保持着慈祥的笑容,靳老师的诚恳,消除了同学们心中的紧张感和陌生感,同学们一个个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思维开阔,回报给他一次次精彩的发言。

3、教学语言的平等宽容。

篇7

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创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在对具体文章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教师应善于在语文教学中“找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可是很多时候学生却与这个“老师”擦肩而过,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不快乐的原因就是他们很难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成就感。所以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在课堂内创新,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寻找快乐的引路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快乐:例如,每节课的前5分钟,可以让2―3个学生做口头表达训练(内容不限,可以任意选题),这种口头表达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横向和纵向思维。更重要的是口头表达训练能消除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障碍,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2.抛开传统教学中的束缚,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语文教学中,学生最头痛的就是写作,究其原因还是写作的束缚太多,学生没有兴趣。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开,让他们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字数不限,内容可以是“新闻点评” “时事开讲”,也可以是 “美德故事”“经典诗词”“小说新编”,还可以是“名人足迹”“史海拾贝”“心语低诉” 等。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之后,效果反而特别的好。而这也恰好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初中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都有很强的趣味性,例如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故事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这样的课文很适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者来表演一个情景剧。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能够很好地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也能使课堂氛围更轻松活泼。

二、关注生命:人文关怀的原点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饱含人文情怀的素材,为我们对培养学生关注生命、克服困难、抗争命运、笑对人生的品质提供了教育契机。语文课本中的不同文章往往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使他们逐渐形成对生命的感悟。

教材文本中不乏讲述人生历练的文章,例如《组歌》中对于的描写,经历艰难险阻只为完成征程,过程中表现出的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人格力量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难得的人文资源。让学生深刻感知文章内容,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利于弘扬人文精神。这个过程也让学生们能真正关注生命,让人文情怀在潜移默化中进入他们的血液。

语文教学从关注生命的角度出发,没有枯燥的知识传授与训练,没有苍白的架空分析,学生不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而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受到人文情怀的熏陶,受到生命力量的震撼。

三、关心生活:人文关怀的落脚点

篇8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中的人是社会主体的人,重视社会中的人的尊严感与价值性,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关怀,关心人的各种需求与自我价值实现,追求自由与人的解放,其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德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塑造学生的内在修养,是一种重要的专门教育活动,与社会活动有重要的现实联系,担负着对学生的现实行为进行引导与评价的重任,对人生意义进行正义角度的解答。在德育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的诉求是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题中之意,是现实中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地方,对于学生积极人生观与世界观建立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德育教学中贯彻人文关怀对社会人文素养的促进、对民族人文的传承,以及对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兴国战略的实施具有深远影响。中专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应有的自由发展空间,同时注重其技能实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与道德素养。让学生体会到学校对学生现实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德育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二、中专德育教学中人文关怀不足的原因

(一)部分德育教育工作者自身人文关怀素养不高

德育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自身的人文关怀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自身人文关怀素养并不是很高,因此无法保证在中专生中开展德育教育时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德育教学时展现的关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首先,教育对象方面,中专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如今的中专德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师生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思想交流和深入的情感沟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待。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灌输知识,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受教育的对象,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尊重,无法起到帮助和引导学生的作用。其次,从教育方法来看,思想教育过程中对中专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重视,工作方法不灵活,不重视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无法在情感和思想上使学生得到充分认识。传统思想教育模式过于僵化,对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无法深入了解,无法真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无法有效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严重妨碍学生个性发展。

(二)不重视德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实际效果

对中专生德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进行检验,最主要的就是看其效果。为了增强教育效果,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最重要的就是对教育方法和方式进行转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但是有一些教育者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够重视,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不惜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对其进行高强度训练,严重违背以人为本、注重过程、注重实效这一人文关怀的重要要求。通过这种方式不但无法改善学生的状况,相反使学生负担加重。

三、中专院校德育教学融入人文关怀的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学校应从教育改革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思想政治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副组长,党政其他领导、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有关技术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思想政治人文关怀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人文关怀教育相关工作,制订相关规划,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组织开展评价考核工作,营造领导重视、社会参与、教师落实、学生接受的德育教学育人环境,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文教育内容和方法。

(二)确立学生主体建构的目标理念

首先,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当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个性得到充分展现的时候,才能在为了满足自身各种需要进行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潜能,促使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主要包括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的自主精神,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团结互助、积极合作的协作精神等。再次,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学教学活动,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分析讨论、辩论演讲、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最后,重视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向善性、自主性等人格品质,这是中专院校德育教学人文关怀的重要使命。

(三)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成立专门业务机构,负责具体咨询、调研、组织、实施、反馈、评价及考核等相关工作。中专院校要将学生心态监测、评估、预警及处置纳入学生生活全过程,新生进校就要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归纳分析,重点关注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及时对他们进行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平衡、健康,避免学生不良心态聚集、恶变。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心理监测、预防等渗透于学生课堂、社团活动、主题班会及团组织生活会中,促进学生自身心理健康。中专院校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纳入中专素质教育,将其列入整体规划之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名人论坛、现身说法,用鲜活的案例带动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直面心理问题,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篇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及发展人的重要学科,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人文理念,突出其人文关怀的特点。做好人文关怀的贯彻,对大学生发展及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由于人的本性特点决定了思想教育工作必须以人为本,用人文的方式教育人、理解人,从而带动人的发展与进步。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加强人文关怀,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将大学生塑造成具有优秀品质的社会主体,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品格,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大学生主动认识自我,不断塑造优秀的品质,提升自身素养。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文关怀,将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及开拓精神提升,能够完善大学生各方面素质,促使大学生在社会中有更好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便是重视人的因素,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则是贯彻人文关怀理念,这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提升的重要支撑,能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施途径

2.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是一种具有价值的信念,同时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性力量[2]。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不能仅仅是对人文观念的简单服从,必须立足于人的基础上,激发人的个性。因此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文关怀,必须对传统观念进行突破,对人的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及方法论,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另外,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此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促进大学生将个人精神与其他学科精神有效统一,使其健康成长。

2.2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所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质量。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仅将其看做一门普通的学科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并且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其兴趣较差,逐渐产生厌倦心理,学生的创新性及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升,最终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个体思想,让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知识。但是教师不能过于放任学生,要做好引导工作,利用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及信任,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在人文关怀视角下,教师要与学生做好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兴趣,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发展与进步。

2.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及教学的综合性,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有效的人文氛围,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传统文化精神,加强文化的交流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现今世界全球化不断深入,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不同的文化包含不同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批判性地传授外来文化,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及科学精神有效融合,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2.4创新教学方式

篇10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通过社会普遍弘扬的思想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一定的教育和影响,以便使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规范和全社会所普遍弘扬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即具有人文关怀。

一、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1.注重人文关怀能够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切工作都要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人看作是独立发展、个性鲜明的个体,将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完善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人文关怀能够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

2.注重人文关怀能够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人文关怀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与最终目的就是人的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就是无论是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是教育的内容,都应当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依据不同人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角度入手,努力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而做到了这些,也就是将人文关怀融入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同时也就很好地体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必须遵循的四个原则

1.坚持人性化的原则

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尊重人,就是要确立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成为引导人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过程。理解人,就是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就是要善于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就是要做到宽容大度,对于人的思想行为,只要是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不管是多么与众不同,都应该宽容;就是要走近人,与人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从而达到化解思想矛盾、提升思想认识的目的。关心人,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心中要始终装着人,关心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

2.坚持个性化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注重人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人囿于统一的模式之中。要把培养和发展人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目标,注重开发个体潜在的闪光点,给每个人创造自主发挥的空间,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他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3.坚持生活化的原则

生活是生命之源。离开生活的生命关怀是苍白无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显现,关注生活就是关爱生命。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关注人的日常生活入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其释疑解惑和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其压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

4.坚持幸福化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幸福化的教育,通过教育使人理解幸福的含义,体验幸福的境界,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具有奉献幸福的品质,成为拥有较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高品位的人,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惟此,才能使人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发展和对他人、对社会所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自觉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更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不断发展自己。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的途径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倡导和谐的教育理念,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受教育者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养受教育者健康、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受教育者消除心理上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以开阔的胸襟和豁达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在待人处事中,要引导受教育者树立起平等、团结、友好、协作的理念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培养受教育者的团队协作精神,互敬互助,宽容待人,与他人建立深厚友谊,共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氛围。

2.关注受教育者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有多方面,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在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要求满足高层次需求的愿望就会变得强烈。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对每一位受教育者的自身情况予以密切关注,关注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要引导受教育者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增强价值认同,养成良好习惯。

3.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对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建立健全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疏导机制,完善对受教育者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的工作体系,促进交流渠道畅通,及时帮助受教育者解决心理上的问题,缓解受教育者因工作与生活上的压力而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失衡若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不仅会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而且会挫伤受教育者工作与生活的积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心理咨询体系的建设,注意观察和了解受教育者心理情绪的变化,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与心理诉求,将心理咨询与辅导渗透到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各个方面,帮助他们找到合理的宣泄情绪的渠道,消除内心的苦闷,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适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