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5 07:33: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教学内容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和社会需求。计算机教学需要一个内容创新、适用性强、水平适宜的教材。但是目前计算机教材很难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能充分反映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通常,本科教学重在理论知识,创新性和实用性非常缺乏。
2.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之间的矛盾。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依靠书本和教室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很多学校,大部分教室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实践课程。因为缺乏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只能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但不能处理实际问题。这种方法也不能满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求,并且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3.教学力度不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电脑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需要计算机教室不仅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要掌握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教师的理论更新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致使他们的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4.滞后的评测方法。目前,计算机水平评估方法是以理论考试为重要部分。虽然大学已经做了一些改革,添加了一些实验测试分数,但这些只占了一小部分。事实上,一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强,他们会试着做一些创新的尝试,但是在理论测试中,他们可能会表现得并不让人满意。或许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测试方法更适合其他的学科,但是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理论和实践应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案
1.教学内容改革。随着国家大力推广计算机教育,学校对计算机教育也是相当重视,目前大部分大学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必修课程来对大一的新生普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该课程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为讲述计算机的发展、软硬件组成、Office软件的基本使用、网络基础知识以及IE操作等方面的内容。然而随着近年来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高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不大,这些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并且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普及。目前所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内容大多数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基础,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常用工具软件,C语言程序设计等为主。如上文提到,这些科目大多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前都已经有所接触,甚至很多学生已经可以熟练掌握了,这些课程的再次教学不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可以从就业市场直观地观察出来。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关于计算机方面知识,一般用人单位比较看重两个方面: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操作系统。关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两个方面,大多数学校开设的课程只有C语言程序设计和操作系统。在全球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环境下,Java更具备了显著优势和广阔前景。Java更适合团队开发,软件工程可以相对做到规范,这是一个很难比拟的优势。将目前最新的MCC(MobileCloudComputing)、Ubuntu等课程纳入教学,可以供感兴趣的学生选择,对满足以后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有很大帮助。
2.教学方法改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了一种学习理论。他认为只要我们提供适当的教材和适当的帮助,并且给每一个学生充足的教学时间,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或者达到明确的学习目标。基于这个理论提出了一种分层教学理论。分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测评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来确保教学质量。它解决了学和学生个体差异的矛盾,并且同时解决了传统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之间的矛盾。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会克服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之间的矛盾,还将克服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不同的矛盾。要以学生为起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很多专业课的有机组成部分,适应各专业对计算机的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能够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很多学校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学的形式,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能与后续的课程和以后的工作有效地结合。这也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学习期望,高校可以开设一些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课题,供学生凭兴趣自行选择。这些不同课题的设计,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并且可以将这些开放性实验设为学生的特别成绩,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3.教学模式改革。一般情况下,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在教室中进行,同时将讲课内容用多媒体投放在屏幕上,在这种课程上,学生只负责听教室讲解和看教室演示。这种教学模式只适合一些理论基础知识,但计算机技术是理论和实践兼备的,这就说明这种听和看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在传统的计算机实验课中,通常都是由教师给出实验任务,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后交给教师检查。随着教学人数的增多以及课程进度的加快,这种方法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教师不能在一个课时中完成对每一位同学的指导检查,而天生的惰性也导致很多学生互相抄袭,马虎完成实验任务。要改善这种情况,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教师可以改变教学的方式,设立一些开放性的实验课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同一个团队的学生合作完成某一个课题的具体设想、设计和开发。在每一个实验课结束的时候只需要对该课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将本团队完成的整体设计成果上交,每一位同学注明自己所负责的部分,教师对此作业成果进行检查,也可以通过检查结果了解各个同学掌握的情况。同时,随着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步凸显,高校也可以合理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在网络上共享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下载教学资料等。在课程结束之后将优秀的作业在网上共享,供学生从中学习一些好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4.师资力量及教材改革。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专业计算机技术的教师应当时刻跟紧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时刻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高校应该增加投资,加强培训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不仅要吸取新的年轻教师来充实自己的师资队伍,同时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教师创造有利的条件,供他们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来适应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雇佣专业的教授举办学术讲座拓展教师的视野;组织一些教师进行实践工作研究来充实他们的经验。同时高校也要时刻更新教材库,要独立准备实践课教学资料,也要选择优秀的基础理论教学资料。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面,应当派出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审核,并及时匹配合适的教学资料。
2、激发不起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课程设置单一再加上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当等等原因,学生丧失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这也导致了体育教育不好进行的结果。3、学校本身对体育教育的定位不准确学校体育教育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但是有些学校对于体育教育的认识就不深刻,对体育教学不重视,导致了体育教学定位的偏差,这种落后的体育教学理念以及对体育的不重视严重阻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进程。
二、学校体育教育基于“阳光体育运动”的改革措施
1、加强体育健康的理论教学这里的理论教学并不是按照课本进行生搬硬套的教学,而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素养的熏陶,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作用,对在体育运动时如何避免受伤的方法等进行教学,这种打破常规灌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乐于接受,能够真正的使学生学到体育健康的知识,从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改变教学模式,增加课程设置传统的教学就是老师为主体进行讲解的模式,这种方式过分强调老师的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因此改变教学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增加课程的设置,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像健美操、交谊舞、踢毽子、跳绳等趣味性比较强的体育运动更能让学生喜欢上体育,不仅使他们得到充分的运动,还能让他们在运动中提高团队意识和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开展选修课,调动学生积极性每个学生的爱好不同,因此开展选修体育更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力,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体育选择项目,让他们在乐趣中达到发展和成长,不仅缓解了平时学习的压力,还能真正的培养他们的运动精神,有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新课的导入十分关键,合理的导入不仅能直接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语文课文设计中,有些内容是比较有深意的,而教学的主旨往往从题目中就能得以充分体现。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新课导入要做到有效提问,这样才能将学生很好地引入到教学内容中,让他们对于文意有更深刻的理解。
【案例1】关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的教学
师:大家平时都有过为一种事物寻找答案的经历吧?
生(齐声答):有过。
师:大家觉得一种事物的正确答案通常有几种呢?
生:一个吧,应该只有一个。
师:在同学们看来,事物的正确答案可能不止一个吗?
生:不会,正确答案通常只有一个。
(有的学生对于这个提问陷入了沉思。)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听听一个关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有趣故事吧。
【点评】初中语文教材中加入了“关注科学”的单元设计,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很多知识和学生固有的观念间是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的,甚至互相冲突。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如果能够借助提问来进行有效的新课导入,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在对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有趣的科学故事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设问来让学生层层进入到所学内容中,问题的目的性要明确,并且应当和所学内容有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通过问题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
二、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要想让教师所提的问题更好地引发学生思考,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是很有必要的。兴趣是引发思维最有力的推手,有趣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愿意去探究,想要去寻找答案。
【案例2】关于课文《天上的街市》(郭沫若)的教学
师:大家逛过街市吗?
生(齐声答):逛过。逛街市很好玩。
学生们兴趣盎然。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街市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有趣的地方。
生:有很多好看的、没见过的东西……
生:有很多好吃的……
师:那大家想知道天上的街市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大声答):想!(充满好奇与兴趣。)
【点评】这样设置悬念的提问显然能够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对于“天上的街市”都充满了好奇。在对这类充满想象力的文章展开教学时,如果还是采取以往的教学方式平铺直述,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文意,也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能够适当地设置悬念,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模式及知识结构,问题要能够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较为接近,这样才能使问题易于理解。对于一些和生活有距离的内容,教师在设问时要做好铺垫,问题从生活中常见的部分引入,逐渐联系教学内容,这才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并且引发他们的思维及学习的兴趣。
三、 抓重点提问
课堂提问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是要能够突出重点。很多时候,有些教学内容不是那么容易直接被学生理解,教师如果能够通过提问的方式将课文的重点引出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也能推动教学的深入。
【案例3】关于《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的教学
师:大家体会过思念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吗?
(这个问题有点大,学生的思路也由此打开。)
生:有过。当我爸爸出差时,我会很想念他。
生:我也很想念我的奶奶。
……
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很多学生是有过思念的体验的。
师:那么,大家觉得自己的思念是什么形状呢?
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感到有点诧异,随口说出各种形状。
一、导向性。正确的反馈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尺度。为提高反馈的正确程度,使反馈起正效应作用,教师在处理反馈信息上的导向性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面对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语言信息反馈和各种神态的表示,教师应艺术性的有意识地选择某一、二个反馈信息,为解决“症结”开出良方,或提供思考方向,或提供新旧知识联结点等,再次把学生引下海,启航,直至达到知识的彼岸。如教学完《草船借箭》这课后老师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谈到“诸葛亮”用计骗到十万枝箭,不是借来的,所以题目应改为“草船骗箭”。顿时,教室里热闹非凡。课题中究竟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意见不一。这时,教师抓住机会启发学生道:“请同学想一想诸葛亮用草船弄来箭,后来干什么用?”同学们立刻运用记忆中储存信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发表看法。有的说:“周瑜在赤壁大战中把诸葛亮从曹操那弄来的箭,又全部射向曹操,所以用‘草船借箭’这题目,更能形象说明了草船借来箭的用途。还有的说:‘草船借箭’的‘借’字,更能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骗’字却有损于诸葛亮的形象。”这样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不仅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而且使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及时性。教室的空间有限,40分钟教学时间有限,是一个不变量,而提高练习质量更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小学生独立评价能力较低,只有每练一次,都给学生肯定或否定评价,把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纠正错误处于印象鲜明的状态中,使摄入知识更加正确。《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教师用小黑板出示这样的题目“来临”的“临”字意思应选“(1)靠近(2)来到(3)快要”,然后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所选择的正确答案。这样,教师及时确切了解了全班的正误比例,再及时指点学生用换词法来理解这个字在词中的意思,最后再让学生举手用手指表示所选答案。这样缩短了,错误持续时间,使训练有针对性,加快了训练步伐,训练效果好。
三、灵活性。反馈不是如同镜面反射,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思维品质不一,他们在摄入信息方面存在个体性,因此反馈亦会呈多样性。作为教师不仅要事先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激发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要灵活地调节教学活动,以适应学生探究学习的需要,哪怕是多花费一些时间,也要广泛地、全方位地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感知,这也正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良好契机。如教学《蛇与庄稼》第一段时,教师要求学生首先去划出表示蛇与庄稼关系的句子,接着要画出表示蛇与庄稼关系的图式,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图式用关联词简要说说蛇与庄稼的关系。在原定教学时间之后,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在完成“说出关系句”这一学习要求时,还存在一定困难,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句不简炼或意思表述不清。这时教师就临地增加了说话时间,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并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互帮互助。最后再一次交流时,学生已能运用多种关联词语通顺、准确、简炼地把蛇与庄稼的关系说出来了,完成了学习要求,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在完成了学习任务后,都沉浸在快乐之中,增强了自己能学好的信心。这就说明了教师面对反馈,要采取灵活的态度,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为中心,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最大化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更具开放性,适合同时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并且能够满足初中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两面性问题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在于如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而没有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继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的特点,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最终达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两面性,使得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时,会因为一些客观因素无法将初中语文的教学意义发挥出来,若教师不认真选择备课材料,那么有可能会在互联网中选到一些雷同的材料,这就无法满足新课程提出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富有创新的要求了,因此要想将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还需要解决这一问题。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
1.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背景下,无论是哪一门课程都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过程中,也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都已经达到一定的阶段,因此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其次让学生学会想象自己正身处教师所描述的场景之中,最后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意义。
2.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结构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是十分利于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结构的,因其能够在满足每一位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达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目标。选择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初中语文教学辅助工具,首先应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分析,选择能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现出来,最后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特点,为学生拓展一些课外知识,这样就能最大化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3.合理插入现代信息技术
从我国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其原因在于初中生好奇心强、喜爱新鲜的事物,因此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课程缺少趣味性、多样化而不认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认为语文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学生兴趣更会持续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适当的时机插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首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进行大致了解,然后再利用科学、有效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最后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插入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都需要有很好的锻炼,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强而有力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帮助学生正确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由于没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继而无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彻底解决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应从现代信息技术中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然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认识更多知识,最后应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主动从现代信息技术中寻找知识,这样更适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他们认为,人的成长阶段不同,对做人的要求也不同。初中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这就决定了初中阶段要进行的是社会上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据此他们设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学做“文明人、现代人、爱国的人”。
二、内容安排贴紧学生生活
首先制定了学生在校一日生活的行为准则,包括自行车排放、出勤、自习、早操、眼保健操、教室、责任区卫生、校园礼仪、公物保护等18个项目。其次,针对学生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展所遇到的一系列道德困惑进行教育,例如,“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发展与同学的友谊”;如何与异往”等。他们及时抓住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掌握人与人相处时的道德准则。他们还注意把道德教育贯穿在学生参与的每一项活动之中,做到事事有教育,时时有教育。
三、外在规范管理与心灵塑造教育相结合
有关研究证明:初中年龄段学生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出于外部压力与自我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那么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教育就要将外在规范管理与心灵塑造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们在外在规范管理上抓住两点:
一是严格训练。每年重点在初一开展行为习惯的训练,由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育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并通过反复训练准确而熟练地去执行行为规范。
二是加强管理。在管理中突出“严”“新”“恒”。“严”体现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奖惩制度,使学生感到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须遵守,不得违反。“新”体现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出新点子想新办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接受状态。等“恒”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总结一环紧扣一环,善始善终,一轮管理过程结束后,新的一轮管理紧跟上,使学生在这种常抓不懈、循环往复的管理中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变为经常性的道德习惯。心灵塑造教育方面制定了一套从初一到初三的系列教育行动方案,这个方案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做人的最基本道德,例如,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2)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和思想道德的发展,由浅人深、由低到高分层次地安排德育内容,这种安排不仅适应学生心理、思想道德不断发展的状况,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的功能。(3)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看电影、讲故事。
讨论会使学生认识道德准则,激发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道德情感;通过军训、义务劳动、家务劳动、春游、参观体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体验道德准则。此外,他们还开辟了心理素质教育的新领域。主要工作有①举办心理素质教育讲座,介绍心理健康的有关常识,②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脆弱,不能承受挫折”、“考试焦虑”等普遍问题设计教案,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辅导。③建心理咨询室,对个别心理问题进行辅导。
四、正确把握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他们认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关键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首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从这个观点出发、就能够制定出适合其年龄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案;其次,要把学生看成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从这个观点出发,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判断、选择、实践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主体的能动性,使道德规范顺利向学生主体转化。再次,要看到学生是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的人。从此观点出发,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上,使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以后也能够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教师只有在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的基础上,围绕发展学生主体性潜能组织德育活动,才能使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基于选择的认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改进班会,强调改变教师一言堂、表演式、表决心式班会,提倡主体参与式班会,并为班主任提供主体参与班会范例。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50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
1. 教学手段落后
语文阅读的传统教学方式就仅仅只限于教师带领大家齐读课本,从掌握基本的字、词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是对课文进行分段,然后是学生把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标记,教师归纳出中心思想和课后习题的答案并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录,最后配以基础知识和语段的练习对文本加以强化。这样的语文课阅读是重读写轻理解的,这种教学手段会让学生对一成不变的语文课堂感到沉闷、产生厌烦感。久而久之,严重影响课堂效率,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开发。
2. 教学依赖性强,难以突破
教师的教学往往依赖《教参》《教案》,依赖权威书上的流程,依赖教辅书上的条条框框。殊不知,不同的行进路线,其实可以奔向同样的主题,因为根本是不会变的。但我们很多教师不敢或是懒于去走别样的路,怕冒险,怕挑战。但正是这样的因循守旧,让我们的课堂活力锐减,让我们的学生不再喜爱。
二、灵活改变课堂教学形式是顺应课堂需求
1. 明确课堂教学形式转变的重要性
“无论如何,你必须了解阅读在人生中占有重要位置――并非只有在学校时如此。”
“当你是一个优秀的会读书的人,这个世界将归你所掌握……”
美国学者隆恩・弗莱的论著《有效阅读》中的这些话语再次让我们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我们的课堂就要有效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学习中获得语言的丰收,情感的陶冶。
2. 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著名特级教师欧阳代娜说过:语文教学要讲出“美”字来,悟出“巧”字来,点出“活”字来,练出“实”字来。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是一种创造,教学方法的应用不是一种机械运动,而是集教师的情感、审美、知识、能力与智力为一炉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劳动。
3. 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才能调动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是重要原因。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之后,他们就知道了课文的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措施
1. 多角度解读题目,提升兴趣
我们往往可以从课题着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能为我们体验哲理架构桥梁。不同角度的拟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一系列的问题下,学生就能慢慢意识到文章所包含的哲理,能让他们快速关注文章的精神所在。同时也在无形中教会他们如何读题,了解题目在文章中往往所起的各种作用。
2. “演”读文本,为课堂注入活力
(1)“演”x文本――有效激活课堂,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我们的课堂主要通过“读”“讲”,与文本触摸,那么为什么不让形式更灵活点,加上“演”呢?“演”读文本自然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自主学习行式。恰当的表演不仅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感知课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当疲于听课的学生真正能“演”起来的时候,我们的课堂就活了。学生的思想自然就会紧紧围绕课本。他们会从文字中思考怎样演绎,配合怎样的语言,抑或是动作、神情等来诠释人物的性格,这时的他们不就真正进入文本了吗?开始真正品读语言,体会人物情感了吗?
(2)“演”读文本――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再创造
表演不是对文本的简单再现,而是对文本的适当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表演的过程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可以说,“演”读文本就是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培养、开发了他们多方面的潜能!
3. 抓实朗诵,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喜爱
动情的“朗读”,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有助学生走进文本,提高课堂效率。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好课是读出来的”,颇有同感。我们的语文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读”来支撑的,通过朗读,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随着作者的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才能真正融入作品中,体会语言的美、情感的美。
4. 抓住微环节,迸发课堂新活力
或许我们的课堂也可有所调整,比如每日的课堂前五分钟的灵活应用不仅能丰富课堂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创造更大收获。语文重于积累、感悟,每日的五分钟,既不影响语文课的总体进程,又或许能积小溪为大海,积跬步为千里。让这五分钟灵动起来,我们的课堂会因为这别样的五分钟而异彩纷呈。
(1)或是每日一诵读
教师都明白刚进入初中的孩子对于文言文是比较陌生的,由于他们接触的少,不免有畏难情绪。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培养他们的语感,引导他们多诵读就显得异常重要了。于是,教师可以选好一些难易适中的文章,最好是一个个小故事,利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让孩子们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甚至可以读两遍,在潜移默化中把他们与文言拉近了距离。
当然,也可以是对现代文的朗读,可以讲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可以来一次或激情洋溢的演讲,或温婉动人的诵读。笔者认为,这样丰富多样的开场,必定能让学生打消困意,爱上语文课。
(2)或是每日一背诵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29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教育行业的发展,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由于具有对知识展示直观、形象和可视化的特点,所以,使得它的发展和应用更加适合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小学语文实现的是对学生形象思维的教学,基于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思维导图应用,对促进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及特点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是一种体现放射性思维的有效工具,它的表现形式简单,但是效果非常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作。思维导图采用的是图文并重的表现形式,帮助我们确立一定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大脑的机能,并不断进行延伸发展,形成一定的放射性图形。
思维导图实现了对放射性问题思考的具体化处理。放射性思考是一种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对于生活中进入大脑的任意感觉、记忆以及想法都会在大脑形成一个中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无限的延伸和扩展,这些放射性的结构形成,就是一个大脑的数据库。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1.放射性特点。思维导图的结构和目前研究中发现的大脑神经元结构网络分布十分相似。它的处理过程一般是从一个点或者关键词出发,就能进行无限的延伸和拓展,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脉络结构图。
2.思维导图具有直观形象性。思维导图的建立就是要实现将一些复杂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直观化和图像化的处理,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一定的项目引用,对具体的内容进行解释和分析,增强大脑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3.思维导图的多元化。目前,思维导图的发展,灵活地运用和实现了包括图片、色彩、线条以及数字等综合表现形式,可以实现对不同知识和问题的有效形式表现,更好的展现思维的延伸和发展。
4.思维导图知识体系的立体关联性。思维导图对问题的处理强调的是立体化的思考方式,实现的是知识体系的多维度联想以及想象,不断扩展和延伸,形成一个立体化的网络结构。
5.思维导图的个性化设计。思维导图的设计充分考虑的是个体化的差异,因此,表现形式活泼,没有相对固定的形式,每个思维个体都会形成不同的思维过程,产生不同的思维导图。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模式的分析
目前,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复习的过程中,其中,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就是教师备课,然后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表示的过程。它的主要表现是教师、思维导图以及学生三个过程的表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技术在目前的思维导图应用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实现了多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展示,并强化了学生对思维导图内容展示的理解和记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承担的是对资源的收集、整合以及思维导图的有效制作,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思维导图的建立也很好地体现了目前新课改对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思维导图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的知识内容以抽象性为主,而且小学生的知识经验都相对比较浅显,因此,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出形象性的特点。目前,思维导图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加强了语文教学知识网络结构的清晰表达,同时,充分利用线条、色彩和符号等方式对复杂的知识结构进行可视化的表达,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结构进行把握,以及重难点问题的认识,因此,能够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利用多媒体的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思维导图是以一定的关键词为基础进行相关概念的延伸和扩展,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好地实现了这一方面内容的展示,对思维导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很有效地实现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的提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将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到了一个发展的重要方面。思维导图具有无限的发散性特点,在一个关键词的延伸和扩展中,实现了对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深化。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和概念去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提出,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结合互联网技术的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提高,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思维导图是一种体现放射性思维的有效工具,目前,在社会生活的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应用,并且效果相对较好。本文介绍了思维导图的概念以及特点,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导图模式,同时,详细论述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条件。因此,可以看出,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160-01
1 以和谐的关系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初中生大多处于13-17岁的年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于师生关系最为敏感,教师有时候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在学生的心目中产生的影响会很大,教师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方式粗暴,不注重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会降低教学效果。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笔者充分发挥积极情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环境的温馨,在笔者任教的班级,一直都倡导平等、尊重的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是平等的个体,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班级后进生感受到尊重,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师爱,只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笔者都热心帮助,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鼓励指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三是对学生多加鼓励,不管学生的学习基础如何,只要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尽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或者取得了进步与成功,笔者都及时加以表扬,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2 以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近年来,随性和教育投入的加大,各种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得到了广泛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一般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手段在表现方式效果、包含信息容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方面的重要作用。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将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导入环节,笔者变枯燥的程序式导入为多媒体趣味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笔者就以一曲《春天在哪里》作为导入的引子,欢快的节奏为整节课营造了浓厚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比如一些说明文的教学中,因为学生直观感知少,教学理解效果不明显,此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相关影音资料的补充,可以起到增加教学信息、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的作用,有助于教学活动深入进行。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运用多媒体手段补充相关类型桥梁的图片资料,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与深刻掌握课文内容。
3 以浓厚的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强化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因为语文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只要教师善于发掘,合理运用,就能够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文章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思想震撼,笔者在教学网站上面专门下载了反映横渡长江的影片资料,选取其中的精华片段在教学课堂上播放,一下子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在我军将士英勇渡过江去的感人画面中,学生内心产生了情感的升华,生动的影音资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而且让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此外,笔者在教学中还经常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烘托、配乐朗诵等,提高教学生动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以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作为初中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不仅仅满足于坐在座位上被动听讲,许多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热情非常高,迫切希望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此时,教师就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在教学中,以师生互动的途径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将教学中的许多环节转变为学生为主,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引导、启发与点拨的作用,让学生对照教学思考题,认真研究课文内容,和小组其他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学习,教师开展巡视点拨,重在帮助解决疑难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此外,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求学生进行学习交流活动,如定期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让学生分享自己成功的学习技巧,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程度,通过强化交流、提高技巧的方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1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198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HarvardGardner)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理论),他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每个人不同程度地拥有言语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肢体动觉、音乐韵律、人际沟通、自我认识、自然观察等八种智能。
2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
1.2.1注重整体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各种智能相互协作、共同作用的过程。
1.2.2强调差异性,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七种以上智能。
1.2.3突出实践性智力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拥有一系列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1.2.4重视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
3职业院校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策略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把多种智能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利用学生的智能强项,创设使其优势智能得以充分展示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1培养语感,发展语言智能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运用的语言智能培养语感的策略:
3.1.1以读为本,形成语感。
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阅读教学的主心骨是读。叶圣陶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要让学生读,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真正读懂课文,并教给学生朗读、默读、精读等最基本的阅读方法,通过阅读大量的精美文章,积累语言材料,获得语感。
3.1.2品读结合,深化语感。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还要辅之以品,品读结合。"我们的课文阅读教学要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品读结合。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写自己对父亲愧疚之情时,两处用了"聪明"一词:"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只有引导学生去认真去咀嚼品味,才能领悟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一片真情。凭语感可判断,"聪明"在此并非智力发达,记忆力、理解力强之意。如何理解"聪明"一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呢?品文章的叙事情节,知父亲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品作者的情感,知其对父亲满怀愧疚之意,品修辞手法,知作者当时在笑父亲"迂","聪明"当取反语;品词语的情感,知"聪明"在此是贬义,应理解为愚昧无知。通过反复品读,既可深刻地领悟到作者遣词的精妙,又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3.2挖掘论辩训练素材,拓展逻辑思维智能
在语文教学中,论辩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根据职教特点,在口语交际课堂中,通过《演讲与口才》等书刊挖掘相关论辩素材,让学生学习他人的论辩技巧,并根据每一节课后的训练设计,组织开展辩论大赛,调动、激发学生的语言和逻辑思维智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3驰骋想象,激活视觉空间智能
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文转化法,即将学习材料适当的视觉化,给予学生丰富和充分的视觉刺激,不但能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笔者在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班教学《致橡树》一诗时,为了更好地把握诗人美好的爱情理想,正确理解"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的爱情观,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橡树与木棉的位置,并简单说明理由。这一策略,使职教语文与专业课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为他们的专业课打下基础。
3.4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发展身体动觉智能
3.4.1进行模拟表演训练
在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根据学生自身的智能特点以及专业特点,创设职业活动模拟情境,使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模拟各种不同的职业活动来展现其智能,发展其职业能力。例如,针对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课上,让学生提前准备某一处景区的导游词及景区幻灯片,创设模拟情境,在课堂让进行解说,最后评出最佳导游员。通过这个活动,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他们各自的特长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出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模拟岗位实习的平台。
3.4.2编排课本剧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改编,排练课本剧,进行表演。例如,在教学《项链》时,可让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改编、排演。表演结束后,由学生观众评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最佳配角奖等。从改编剧本,到表演这一系列的环节中,并不仅仅是一种智能在发挥作用,而是语言智能、动觉智能、人际交往等多种智能的综合运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3.5利用音乐渲染情境,理解意境
利用学生的音乐优势智能,让学生置身于乐曲所创设的情境渲染之中,感受课文内容,产生强烈的情感感应效果。比如,笔者曾听过特级教师龙超奎在教《牡丹亭》节选一课时,他让学生将"春香闹学"一处,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改编演唱:形式不限,可以是流行歌曲、黄梅戏、京剧……,学生顿时情绪高涨,经过20分种的准备、排练之后,上台表演的同学都尽情表演,"观众"也都跃跃欲试。这种策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参与角色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本文的主题思想。
除此之外,还可利用配乐朗读,音乐导入,以唱代背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但应注意,音乐只是一种手段,切不可喧宾夺主。总之,在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个体差异,应从多元智能理论这一视角出发,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