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2-19 03:24: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

篇1

2.本科论文写作过程细化性分析

3.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

4.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探索

5.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从高校本科论文环节浅谈本科评估与教学管理

7.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8.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问题的思考——以历史学为例

9.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创新性研究

10.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11.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形式与选题研究——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视角

12.本科论文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3.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4.对艺术类本科论文的几点思考

15.自学考试本科论文预申请管理系统设计

16.护理本科实习生毕业论文回顾分析

17.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考

18.基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导师制运行模式探索

19.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动因、困难及出路

20.跨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初探

21.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现象平议

22.本科论文的创新性与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23.金融学应用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实证研究——以某地方财经高校为例

24.“全过程”本科论文写作中科学素养的培养——以法学专业为例

2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论文选题的分析和思考——以南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论文选题为例

26.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质量因素探讨

27.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

28.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本科论文质量

29.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几点建议——以钦州学院为例

30.关于图书馆服务职能与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点思考

31.二类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外审制度利弊及对策浅析——以陕西榆林学院为例

32.中日化工类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育方式比较

33.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

34.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35.理工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36.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动机研究及其启示

37.略论大数据时代下本科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网络交互平台的工作机制

38.护理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撰写的相关态度和行为调查

39.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40.体育专业本科论文写作不应取消而应加强

41.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现实思考

42.以案例分析为创新路径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43.论“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对当前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影响

44.强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应用

45.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46.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辨析

47.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探索

篇2

北京大学

作为无数学子向往的国内顶尖名牌大学,北京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不会让想做对外汉语教师的你失望。北大学子刻苦努力的学习精神,几乎每天都有8节课的学习生活,学校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会让你对汉语国际教育有全面地了解,在两年的学习时间里学到扎实的对外汉语专业知识。作为一所师资力量强大的大学,在校期间,你还可以目睹那些平时在语言学课本上出现的语言学专家,拥有许多优质的出国进行汉语教学的机会,甚至可以以各种方式参与很多重大的对外汉语相关活动,比如国外汉语教师教材培训、中青年学者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在课程设置里,中华才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管你是新手上路,还是半路出家,你都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后,掌握你喜欢的中华才艺,比如编中国结、剪纸、画中国画等。北京大学地处首都的优势,也让你可以在课余时间找到非常多的对外汉语机构兼职工作,在工作实践中了解对外汉语这一行业的发展现状,做好就业之前的行业研究。

2012年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计划招生30人(其中计划接收推荐免试生10人,如名额未用完,剩余名额将返还到全国统考招生名额中)。学习年限为两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本项目不设立学业奖学金、助学金名额,学生需交纳学费,学费为3.2万人民币,分两年交清。上课地点在北京大学本部,全日制脱产学习。研究生入学后可申请入住万柳学生公寓,并按规定缴纳住宿费,费用自理。

复试时间一般在当年3月底,主要考查考生的专业技能及教师素质、外语能力等。专业技能及教师素质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汉语教学基本技能、心理素质、教师潜质、普通话,考核形式为面试。外语能力考核形式及主要内容包括:笔试,侧重专业阅读、写作能力的考查;面试,重在应用能力、教学及沟通能力的考查。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是最早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之一,目前已形成包括汉语长短期进修生、预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留学生教育体系。

在选择就读哪所学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时候,该学校是否有汉语推广工作的相关组织,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有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简称“汉推所”),它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家汉办共同建设,是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对策研究以及过程监测和评估的重要平台。汉推所编辑出版《世界汉学》等4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等大型丛书,定期举办“季度论坛”“国际讲坛”和“世界汉学大会”。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计划招收100 人,其中接收推荐免试生60人。学生以全日制的方式学习两年,学习培养和日常生活都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

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师范类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氛围,优秀而全面的师资会让你在学习中找到做对外汉语教师的感觉。师资队伍中,有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先生,有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汉办项目的张和生教授,还有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艺术系书法教师马世华老师。无论是汉语本体知识、汉语教学技巧,还是中华文化、中华才艺,北京师范大学的师资力量一定可以让你在就读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是在原“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和“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基础上建立,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已有近40年的经验。汉语文化学院担负着培养前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各国留学生(包括本科生和长期、短期语言生)以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专业的中外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担负着培训国内外汉语教学师资以及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学术研究的任务。汉语文化学院以教学和科研为主体,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实体,每年在学院学习的各类型留学生千余名,这种各国留学生一起学习的“小联合国”式学习环境,对于学习国际汉语教育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计划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50人,约30%名额接收推荐免试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录取后,以全日制方式学习3年。第一年为课程学习阶段,主要进行专业课及选修课的学习。第二年为教学实习阶段,教学实习分两类:推荐参加国家汉办组织的赴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遴选或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校际交流项目外派实习教师遴选,被选中者赴国外进行一年的汉语教学实习;其余在国内相关单位实习一年。第三年继续修读课程并撰写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含推荐免试生)学费总计4万元(不包括食宿费及海外实习有关费用),分学年平均缴纳。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不参加学校培养机制改革,不享受学校设立的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非定向学生在校期间按照北京市有关管理规定,统一办理医疗保险。非定向学生家庭确实困难的,入学后可向银行申请不超过每年6000元的助学贷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含推荐免试生)录取类别分两类:人事档案转入北师大的非定向培养和人事档案不转入北师大的定向培养。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学期间入住大运村学生公寓,住宿费约每学年2300元。北京地区定向学生不解决住宿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对外汉语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提出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对外汉语教学论,并编写出版了汉语教材。1980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凭借第二语言教学优势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并着手培养外汉师资。199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组建了以对外汉语系与留学生部为基础的新型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对外汉语教师都持有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并具有丰富的海外执教经验。上海外国语大学一直大力发展留学生汉语教学,从长、短期的汉语进修班到留学生的学历教育,形成了多元化的汉语教学模式。学校和日本法政大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澳大利亚模纳士大学、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培养留学生的合作关系,这些为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环境增加了有利因素。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全日制学制两年,学费共计2万元,接受跨专业报考。2012年计划招收35人,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录取比例不低于招生限额的20%。学生在完成大部分课程学习(一般为一年)以后,可在学校的安排下进行教学实习。全日制学生和非全日制学生的单位同意其脱产的,可以推荐参加赴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遴选,以汉语教师志愿者身份到国外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实习。回国后完成学位论文,如有需要可顺延半年。

华东师范大学

同样位于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也有着同样的区位优势。作为首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之一,华东师范大学逐步形成了实践性、国际化、复合型、高规格的办学特色。2009年国家汉办在华东师范大学建立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使其高水平的应用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成立于2002年8月,由原来人文学院对外汉语系、原国际中国文化学院和原对外汉语远程教学中心组建而成,既培养中国学生,又培养外国留学生。学院既是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又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学基地的二级学院,并成为全国最大的HSK考点之一。学院每年培训海外汉语教师近370 人,培训国外短期留学生近350人。近年来,对外汉语学院编写、出版了一系列学术专著和重点教材,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总研究经费达500万元,还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的专家学者和有关教学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在美国和意大利建有5所孔子学院。这些都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录取人数为50名(含推荐免试生18人),学费每年10000元。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学习期限一般为2~3年;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期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年。

在日常学习中,华东师范大学采取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汉语教学或辅助教学工作,以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实现紧密结合。实习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实践,学生们可以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实习活动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采用学生在岗实习、学生自荐、学校推荐等方式,实习时间不低于40学时。学校要求学生的实习单位是与汉语国际推广密切相关的单位,主要包括国内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部分优秀学生可获推荐参加国家汉办志愿者项目选拔,合格者派往国外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实习。

华中师范大学

作为中部的师范类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也绝对不会让你失望。虽然中部地区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不如沿海城市发展完备,往往缺乏生源,导致规模无法扩大,但师范类院校的对外汉语教育还是不缺乏生源。华中师范大学密集的讲课实践和评课活动能让你高效率地提高教学技巧,地处学风浓郁的大学聚集地,让你能够在桂子花香中静心学习专业知识。华中师范大学重点招收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外语专业毕业的在职人员、回国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学费总计30000元,其中课程阶段学费 (含教学实习费)20000元,论文阶段学费10000元。

暨南大学

作为国内最大的“华侨高等学府”,暨南大学有着显著的侨校特色与多元文化特色:来自全球五大洲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总数超过1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高居全国高校第一;来自境外的研究生占全国所有高校总数的四分之一。良好的多元文化和国际化特色,使学生具有开放的视野,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校园文化背景。

暨南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注重两个特点,一是重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个是重视现代科学的精华培养。暨南大学长期致力于汉语国际教育,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被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院校。暨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师资力量雄厚,该专业教学、科研人员长期致力于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教材编写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由贾益民教授主编的《中文》教材,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700多万套,是海外中文学校广泛选用的教材。这些为暨南大学在海外创造了良好的知名度,对于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的海外就业非常有帮助。

暨南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方式的一大特色是其实习方案。在海外实习中,除了可以推荐学生参加“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暨南大学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在海外设立了广泛的教学点,在五大洲与70余所大学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办学关系,并开展了汉语师资及汉语学习的学历和非学历面授、函授教育等。其中,与新加坡华夏管理学院、美国加州中国语言教学研究中心合作培养兼读制研究生。此外,学校还和海外华人社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暨南大学与印尼万隆福清同乡基金会等海外华人社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其合作在印尼设立函授培训点的成功模式已成为对外合作办学的品牌。最可贵的是,拥有如此多优势的暨南大学特别重视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在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出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暨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并开设全面系统、操作性强的课程。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年。学习费用总计3万元。课程阶段2年,每年收费1 万元,两年共计2万元(不含教材、资料费)。论文完成阶段收取论文指导费1万元。在读期间,学生一切关系留原工作单位,其工资、生活福利及补助、医疗费等均由原单位负责,学校公共资源向学生开放。修满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或毕业专业报告、毕业设计)答辩的研究生,经暨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颁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的硕士学位证书。同时,按教育部颁布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教育部令第19号)为获得专业学位的毕业生颁发《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高级)》。

由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时间不长,2007年是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考试的第一年,2008年2月第一批MTCSOL已经顺利入学,三年后我国首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完成学业。因此,搜集往届的考研真题成为一大难题。在往届考研真题缺乏的情况下,过来人建议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考研真题也可以为考研提供一些帮助。

几乎在每一个学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介绍中,都提到可以给在读者提供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机会,但能否得到这种机会,个人的综合素质非常关键。

在很多学校的招生简章里也会提到这样一个关键词:教学实习。根据每个学校各自的特色,并不是所有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学校都能给大部分人提供海外教学实习的机会。相对来说,海外教学实习的机会一般较少。而对外汉语教学从国内走向国外,对于增强学生未来在国际汉语教学领域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你想在读研期间有较大的概率获得较好的海外实习机会,在选择报考学校的时候,除了关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还可以关注该校是否在海外设立广泛的教学点,是否有外派教学实习的其他机会等。如果只想在国内进行教学实习,可以关注学校的校园文化背景,关注其是否有较多的留学生就读。

是否有汉语推广相关组织也是学校学习环境和实力的体现,在选择就读学校的时候,关注学校承办的汉语推广相关组织是必要的。以下是部分学校具有的汉语推广相关组织。

基地名称 承办单位

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新师资培养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 北京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基地 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 北京语言大学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 山东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 厦门大学

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少林武术基地 河南省教育厅

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

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 武汉大学

跨文化交流研究与培训基地 南开大学

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 中山大学

东南亚汉语推广师资培训基地 海南师范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大连基地 大连外国语学院

汉语国际推广东北基地 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27-02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提升文化软实力,培养国际化专门人才的战略需求,就要进行综合改革。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综合改革目标

1.构建“三位一体”的学科专业体系,体现综合教育优势。(1)围绕汉语国际教育,构建较为完整的主干学科群。形成由汉语言文学、文化学、外国语言文学“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实现学科专业之间的交融与互补,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主体。(2)形成统一的行业领域,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借助汉语言文学的学科背景和优势,在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下,确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使教学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统一。(3)按照不同培养方向的特点,开展专业综合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方向突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教学,强化教学实践;涉外管理方向突出管理学教学,强化管理实践;涉外文秘突出秘书学教学,强化秘书实务实践。同时,三个方向都实施双语教学,注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实施“三位一体”综合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实现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理论教育、技能教育、岗位教育“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全面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教育。专业理论教育要以“语言学”、“文化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技能教育要按照不同方向培养方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形成由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构成的技能教学体系。岗位教育要根据相关行业的用人要求,形成由职业素养、岗位技能、行业技术资格认证为内容的教育体系。

3.完善“三位一体,双向互动”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三位一体”是指依托留学生教育,建立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依托国际学校、有留学生的高校、地方外事机构、涉外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依托与国外高校的联系,着力建设海外实习实训基地。“双向互动”就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介入留学生的教学与管理之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从而实现双向互动。

4.打造“三位一体”师资队伍,保证人才教育质量。借助社会力量,整合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由本校专任教师、外校兼职教师、相关行业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实践为基、专业为主、能力为本”的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力争在教师队伍中,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达30,博士研究生比例达50,涉外企事业单位、外事部门兼职教师比例达30%,有国外国际汉语教学经历教师比例达30%,建设一支高水平、强能力、高职称,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教学团队。

5.建立“三位一体”科研训练体系,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学年论文―学术论坛―毕业论文”为框架的科研训练体系,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6.建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实施“双语教学”、“人文教育”、“海外交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双语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放共享的双语教学网络课程,展示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多形式交流的网络平台。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实施“2+2”、“1+2+1”等中美双学位联合培养,积极组织学生赴海外学习,开阔学生视野。

7.疏通“三位一体”就业渠道,保证毕业生就业。抓好考研动员、考研辅导、考研报考调剂指导,鼓励学生考取研究生;通过参加国家汉办赴国外汉语教学志愿者选拔、互惠生项目等多种途径,组织学生海外从事汉语教学;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使学生在国内相关行业就业。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综合改革措施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增强师资实力。建设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水平高、职称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的校级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建设省级教学团队,使之成为高水平、强能力、高职称,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教学团队。每年拟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外事部门、涉外企业等聘请5~8名具有教授职称或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任教或讲学;每年拟派遣1~2名优秀教师到国外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为专业教学积累经验;每年拟聘请1~3名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资深专家承担实践模块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积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晋升高一级技术职务、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不断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赛教活动,以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

2.实施专业目标、课堂教学、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内外其他相关部门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实践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学术型人才。据此,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用、教材编写、学科作业等教学环节中体现这一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遴选和编写一套适合本专业教学的教材。完善平时校内实习的各项环节,为学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与留学生教育机构、外事管理部门、国外友好学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把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实践训练之中。

3.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论,了解相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熟悉教育法规,具有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汉字书写水平的基础上,逐步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组织学生撰写学年论文,举办学术论坛,创办学生学术刊物,提高学生科研论文写作能力。

4.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革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改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再被动地听课,而是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每次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好关于授课内容的阅读材料,学生课下完成阅读任务,并就阅读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

5.实施双语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采取保持型教学法,实施双语教学。在第一学年,各门课程使用母语教学,同时,加强英语的学习。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在“外国文学”、“国外汉学研究”、“西方美学史”和“西方文化与礼仪”等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第四学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美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外民俗”、“旅游美学”、“比较文学”、“西方文论和秘书学”等课程中,根据学期教学计划和教师的授课特点,适当开展双语教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等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课程中采用母语教学、双语教学兼用。提高学生英汉双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4

一、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尽管从“对外汉语”学科中演变而来,但是直到2013年“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名称才得以正式确立,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该专业仍然是新兴学科。特别是将就业方向确定为“面向东盟”,就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科基础和发展方向。一定时期内,由于学科、师资建设等方面的不足,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难免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复合型学科理论建设有待健全。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建设应该抓好学科理论建设、学科队伍建设和学科人才培养三部分。其中,跨学科、复合型的学科理论建设是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一环,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其丰沛度远远没有达到要求,该专业的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以及课堂教学等方面的理论建设仍然较为滞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开展。

(二)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师资较为稀缺。大多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为文学院教师或外语学院教师,虽学有所长,但在文化教学经验上仍有所欠缺,兼具双语、多语能力,且具有一定涉外教学经验或国外教学经验的教师少之又少。再加上其教学基本遵循“课本+粉笔+黑板+教室”的传统的“四位一体”模式,采用单一的教材、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设置较为欠缺,评价体系也未能体现该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因而不利于学生复合型知识及能力的培养。

(三)人才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人才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广西与东盟各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密切合作的背景下,东盟各国人民掀起了学习汉语的新热潮,这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机遇,也是该专业所遭遇的时代挑战。机遇在于,市场需求端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持续走高,毕业生的就业面较为广阔;挑战在于,市场真正需要的是复合型知识人才,而不是具有单一知识的传统的教书匠。由于跨文化、跨语言环境的客观存在,要求该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及相关能力,然而部分学生汉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缺乏双语或多语技能,对中国传统文化、东盟各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知识没有太多涉猎,动手能力较差,难以胜任日常教学工作。

二、面向东盟的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

广西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文化合作的“桥头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在区域经贸合作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市场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因此,广西各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明确培养目标,加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与速度,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就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性质而言,它的多学科性及文化跨度决定了其学科建设应该朝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建构,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学科优势,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相关人才。在跨语言、跨文化的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正是要注重这样的学科联系,并且把这些联系和人才培养挂钩,并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一)改革教学体系,完善学科建设,树立以文化传播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的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先决条件,在当前迅速发展的社会模式下,“社会信息和用人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如果教学模式始终得不到有效改革,那么我国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将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1]人才培?B首先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对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以及方式、方法有所把握。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其教学模式必须用于突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注重大量的实践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及时、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实现教、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得到进步。与此同时,要不断完善教学理论及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践教学环节前后衔接、层次分明且具有东盟地域文化色彩的跨文化和跨学科汉语国际教育复合型教学体系,推动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完善学科建设的过程,也必须树立学科建设的总体思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核心思想,是要把中华文化进行适当的海外传播。但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如何结合文化传播的要求,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融入文化传播的方法,对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样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意义。有论者指出,“如何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广、传播给汉语学习者,或者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人,这是一个永远没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也只有不断‘思考―探索―改进―实施―再思考’地循环往复,才能让文化教学在螺旋中不断上升,使文化教学永远在前进的路上。”[2]质言之,只有在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使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传播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有效传播中华文化的整体目标。

(二)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国际化”培养,需要高校教师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因此,必须不断优化专业教师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激励教师队伍不断更新自我、淘汰自我,从而实现教师队伍在质量上的不断提升。复合型的专业教师首先要通晓东盟某一国家的语言,同时还要有其他专业知识以及必备的国外教学经验。由此看来,培养一名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难度较大,这就需要各个学校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以及培养方案,大力培养相关的教师以及从业人员,才能切实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力量、质量欠缺的问题。

另外,该专业的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国内资源,例如,对接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承接各种各样的外事任务和翻译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从而提升个人能力。

当然,解决该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有效途径仍然要放眼东盟,以多种方式聘请专业人员对校内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较强的从业培训,从而达到迅速提高专业教师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目的。并且,各个学校应当充分利用东盟留学生的资源,以特聘或者外聘的方式,聘请品学兼优的东盟国家留学生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上课,使他们能够零距离接触东盟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调整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突出才艺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性较强,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实践能力。因此,该专业应当注重课程设置的优化,开设“实验实训课课程”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不断优化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和有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该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既要彰显区域性特色,又要夯实学生的汉语知识及文化基础,相较而言,后者才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因为面向东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肩负着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东盟各国的重任。而文化传播的课堂教学环节,生搬硬套和照本宣科,往往是事倍功半的。因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适当结合音乐知识和舞蹈动作,甚至是书法、国画等一些基本的中华文化才艺,对于提升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教学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双边活动,其中教师的‘教’指导影响着学生的‘学’,并且是为了教会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同时也为了消除大学课堂上教师的‘独角戏’和学生的逃课现象,把他们牢牢吸引在教室里认真听课的有效途径,就是在上课的时候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3]

因此,广西各高校应当适当招录部分特长生,舞蹈、音乐、美术等专业均可,在此基础上进(下接第151页)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突出中华传统才艺的传授与习得,开设“中国茶艺课”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等课程,使学生在复合型的知识氛围中构建复合型的知识谱系,然后才能在具体的汉语教授的过程中,通过舞蹈、音乐、书法、绘画等知识的传授,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精髓,使中华文化得到传播。

篇5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以及融入世界进程的加快,汉语热已在世界各国悄然兴起。为顺应时展潮流,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办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经过系统的在校学习可以逐渐掌握对外汉语专业的理论知识,但对外汉语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还必须经过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与水平。但目前我国高校对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无论在实践教学课程规划、内容编排,还是在实践教学硬件设备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加强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指导,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有待完善与改进

目前,我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专业见习课程、实习课程、毕业论文设计等基本内容,学生能力主要依赖模仿性学习获得,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实践课程的开设主要依赖校内环境,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与教学环境较为单一封闭,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内容缺乏多样性,忽视了学生个体化差异,不利于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2.实践教学实施重结果评价轻过程培养

在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对外汉语实践教学过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实践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实施的过程,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能力的养成训练。因此,只有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连续性,才能在实践训练中加深对理论学习的认识,不断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实践教学的国际化意识有待加强

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紧密,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在现代汉语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对外汉语专业主要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对外汉语专业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与跨国文化交往能力。但目前我国对外汉语实践教学的国际化意识以及专业人才的国际视野、跨国文化交流能力还不强。

4.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有待强化

对外汉语专业实习主要是面向国外学习人员,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实习基地建设的难度相较于其他专业更大。目前,很多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实习基地缺乏,在基地硬件基础设施、管理制度建设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对有留学生生源的高校来讲,一方面要保证留学生教学质量,只有想法压缩本科生的实习时间,另一方面要满足本校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实习,无法再为其他学校本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建设已成为制约当前很多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针对当前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实际,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对外汉语专业教育质量,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1.健全和完善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要充分发挥课堂、校园等平台作用,加强引导,不断激发学生对对外汉语专业学习的兴趣与热情。通过课程实践、技能实践、专题讲座培训等实践课程的开展,不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汉字书写能力、社交礼仪能力等,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在对外汉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要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在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的学习上,按照能力训练要求,通过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为目的,通过开设社交礼仪、口才训练、书法与汉字书写、乐器表演、京剧艺术等各类课程,完善课内外实践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艺术情操。

2.健全与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校内外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课堂由校内延伸到校外,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自参与课程实习有关的课题选择、项目设计、社会调研等,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组织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内容包括社会实践、文化考察、问卷调查等,社会实践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针对感兴趣的课题或内容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问卷调查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精细设计问卷内容,围绕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语言学习等问题设置相关题目。文化考察可以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存遗迹等开展国内外考察活动,使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各国的风土民情、文化特点,提高感性认识。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扩大国际合作交流

实习基地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对外汉语专业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只有建立稳定巩固长久的实习基地,才能为提高对外汉语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提供坚实保障。一方面,要注重实习基地建设的稳定性,根据对外汉语专业招生规模与学生数量,稳步扩大基地规模,将实基地建设重点放到留学生高校,以汉语国际教学实习基地、华文教学基地为主体,各类外资企业与机构为辅助,提高实习基地的多样性与层次性。二是强化国际合作意识,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国外高校的沟通合作,建立境外汉语教学实习基地,以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为平台,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外事协作能力、外语表达应用能力,增强中国文化传播能力,提升汉语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英毅.“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5(6):66-67.

[2]杨晓黎.双赢:对外汉语本科毕业实习的探索[J].安徽大学学报,2015(3):39-40.

篇6

二、对比国外高校的中文专业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的重要性

在国内大学中文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系中,中国古代文学课或者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中文专业的重中之重。该课程一般有两学年的教学任务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中文专业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国外大学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在欧洲,开展汉学研究较早的大学里,教授很重视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甚至很重视培养学生对古文原典的解读学习。在近邻韩国,中国文学课在很多高校的中国语系都占有一定的地位。韩国大学里开设中文本科专业的学校现在超过了一百所,各大学的专业名称不尽相同,有的称作中国语言文化专业,有的称作中国语专业,还有的是在中文系下面设立不同的专业方向,比如中国通商、中国语言文化等。这里谈的主要是中国语言文化方向的中文专业的情况。笔者 2012 年曾在韩国庆南大学中国学部讲授一年汉语,了解了庆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大二和大三两个学年中,学部为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分别开设了中国古诗选读、中国古代散文、中国古代小说和中国古代文论四门课程,学时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等同,均为每周 3学时。通过对这四门课程的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比较系统分项地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阅读了经典的原典,同时对中国文学的特质以及主要的文学类型的发展有了大致的了解。学生们学习的文本是繁体汉字,这样可以一边学习古代文学一边实现认知繁体汉字的目的,这对于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韩国的其他高校也很重视古代文学课程。韩国学者文大一在其文章中列举对比了首尔大学和成均馆大学的中文课程。其中首尔大学在一年级开设中国古典文学探索,二年级开设中国历代诗歌讲读,三年级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文学类课程占总课程的 47%。成均馆大学二年级开设中国文学史,三年级开设中国名诗鉴赏、中国小说概论、中国诗曲的理解等课程,文学类课程占总课程的 26%。有的学校在专业学习的初级阶段概括介绍中国的文学概况,随着学生汉语学习的不断深入,在三四年级开设文学、诗歌等文献阅读课程,此阶段倡导学生阅读中国文学原著,切身感受中国文学的魅力。朱锦岚老师提到韩国加图立国立大学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取消了毕业论文,代之以 5 门课的毕业考试,而这 5 门课中,有 3 门是必选课,包括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2007 年毕业考由 5 门减少为 3门,即中国语、汉字和中国文学史。可见,在对中文专业毕业生的学科知识要求方面,中国文学史的内容绝对不可缺少,是在课程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的专业课程。同时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言专业与中国学生学习外语语言文学专业相类似,都是以学习母语以外的其他语种的语言文化为基准的四年制本科学习。从国内外语专业的名称来看,我们的外语专业的名称都是语言与文学并重,如: 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名称就体现出了学习的内容,即要学习该门语种的语言也要学习用该语种成就的文学。例如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就一定要开设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或英美文学史这类课程。学生们通过对这类课程的学习,可以学习到经典英语作品,真正掌握该语言在文学方面的体现和运用,进一步增强其对语言的领悟。因此,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专业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古代文学是留学生探寻中国文化内核的一把金钥匙

语言是工具,是载体,文学以语言为工具,展现丰富的人性以及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国古代文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映现。它对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增加人的文化底蕴有重要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失去文化精华土壤的语言是苍白的,也是没有深度的。季羡林老先生曾写道: “离开了内容,离开了语言的内涵,根本谈不上什么语言。不涉及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习等等,语言是学不好的。这是学习语言的基本原理。凡是学习外国语言者,都必须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中国文化的内核追求平和、含蓄、中庸,中国文人高洁的品性,忧国忧民的情怀,谦逊重义的处事准则都体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些承载着中国宝贵文化的文字都传承着中国文化的血脉。“文学语句中包含着汉语本身的文化内涵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中国古代文学以生动具体的方式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古代文学作品中深深地蕴含着中国的精神和中国的脊梁。外国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一方面体现在中国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方方面面,更多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精髓中。中国古代文学课就是这样一门让学生体会文化精髓的课程,它承担了审美鉴赏与性情熏陶的美育任务。黄爱华老师认为“古代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讲授、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借助文学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专业基础课,它是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进而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在传授文化知识之外,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辐射出中华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透过语言的外衣深入到一个民族的精神,这才是文化重要性所在。”诚哉斯言! 通过朗读并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可以让学生在平淡醇美的自然风光中见诗人心情的恬静,淡泊名利,在率真的白描中透显深远的精神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文人的精神情怀; 在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中与诗人一同体会平民百姓的艰难生活,从而也培养学生对劳苦大众的深切的同情心和情操;在易安词作中领悟含蓄蕴藉,词的委婉曲折并留有无限想象,好似中国水墨画般悠长。这些都是属于中国的文化经典,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3-0053-04

商务汉语是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备受关注。为此,我们调查、走访了10所国内高校和5所海外孔子学院,全面了解了商务汉语的需求和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商务汉语教学改革的取向,构拟了商务汉语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一、商务汉语专业建设是商务汉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影响扩大、国际地位提高,汉语在国际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中作用空前凸显,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学习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汉语热”,从而带动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繁荣,也推动了商务汉语教学的发展。目前,在我国来华留学本科学历教育中,商务汉语还隶属于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汉语言专业的一个方向,没有形成二级学科商务汉语专业,这与社会的需求和商务汉语的地位不相匹配。所以,商务汉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建设商务汉语专业。

(一)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建设商务汉语专业

1 复合型人才需求对商务汉语专业建设提出新要求

当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外语与其他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愈益受到欢迎。专业化建设可以拓宽商务汉语教学的领域,增强商务汉语人才的适应性,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影响力。

2 学习者对专业方向的选择促动商务汉语专业建设

通过多年的积累,来华留学汉语言专业发展为四大方向:汉语言方向、中国文化方向、双语和翻译方向、商务汉语方向,其中汉语言又分化出教学方向,双语和翻译分为汉英双语和翻译、汉日双语和翻译、汉韩双语和翻译、汉俄双语和翻译等方向,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开设。调查显示,近几年来留学生对商务汉语方向的选择有所偏重。在所开设的方向中,汉语言商务方向最受欢迎。这就有必要把商务汉语提升为专业,与汉语言专业并立,进一步完善国际化、高水平的“语言+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丰富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内涵。

3 学习者对知识结构的需求助推商务汉语专业建设

教学实践中发现,学习者已经不满足于汉语言专业商务方向有限的专业基础知识,希望能学到更多、更实用的商务专业知识。这促使我们思考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增加商务专业知识及实践课程比例。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将其提升为商务汉语专业。

4 就业市场导向期待商务汉语专业建设

一些跨国公司青睐于既懂汉语,又懂商务的人才,他们希望从业者到岗就能顺利从事相关业务活动,要求他们有更多的经济学理论及实践基础,并且很看重专业特色。而目前汉语言专业商务方向的学历证书依然是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专业,不能体现出商务特色,用人单位不了解其商务专业价值,对学习者就业有一定影响,不利于国际化人才培养和输出。

(二)商务汉语多年的积淀为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1 已形成较完整的办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汉语言专业商务方向自1996年在北京语言大学正式建立,迄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此间,该方向从教学到科研,从课堂到管理,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 教材建设及基础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目前,商务汉语教材已经出版上百种,其中本科学历教育教材有几十种。不同语种、不同层次的多媒体、立体化教材也形成一定的规模。针对商务汉语本科教学的《经贸汉语本科教学词汇大纲》业已研制出版。

3 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目前,在全国开设汉语言专业商务方向的学校形成了一支经验较为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汉语和经济学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占绝大多数,80%拥有博士学位,有着较深厚的第二语言教学和经济学理论功底。他们大都具有海外教学经验,能把语言技能和商务知识有机结合,对在二语习得中学习商务知识、以商务知识为内容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等问题具有深入独到的研究,是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为商务汉语专业建设提供了借鉴

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商务英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我国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称为“外贸英语”,其主干课程包括外贸英语函电、西方报刊文章选读和外贸英语口语。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大经贸格局的形成,外贸英语的内容也随之扩大,形成了经贸英语,其课程范围大大超过了外贸英语,除了语言学习外,还包括经贸业务知识课程。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化浪潮,商务英语逐渐取代了经贸英语。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商务机构的激烈竞争加大了对高端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截至2009年,教育部已批准7所高校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首批商务英语专业于2007年起开始招收本科生。这些都为商务汉语专业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确立汉语、商务、文化三位一体的商务汉语专业教学内容

关于商务汉语的教学内容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商务汉语首先是学习语言,商务专业内容是在学习者具备一定语言能力以后到相应专业学习。即:先学汉语,后学商务。此为阶段式。如关道雄所云:“在本着‘商务’或‘商用’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有理由尽量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考虑,把在商务环境中所需要的语言技能、词语知识(包括听、说、读、写、译)和文化理解即跨文化意识作为学习的中心,而把那些需要更多商科或其他专科知识和训练的部分交给其他相关专业负责。”另一种观点认为,汉语和商务在一定层面上可以同时学习,一边学汉语,一边学商务专业知识。此为同步式。

同步式和阶段式区别的焦点在于商务专业知识是否运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二者的本质差异就在于把商务汉语作为专业看待还是作为课程看待。实践证明,同步式有其合理性。首先,从教学对象看,商务汉语的学习者都是成人,作为成人学习,内容的选择很重要。商务汉语专业知识的实用性能使学习者产生兴趣和学习动力。面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实,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可以学会一门专业知识,一定会给学习者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自然

受学习者欢迎。第二,从培养目标看,商务汉语的培养目标是既具备汉语运用能力、又掌握商务知识的国际化、复合型、高水平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只通过汉语言的学习是难以实现的,一定要有相关专业内容的支撑。而专业知识能在外语学习的同时获得,这是科学而又高效的方法,是一种合理的选择。第三,从二语学习理论看,内容选择可以影响语言的学习。运用目地语学习专业知识,按照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制定专业知识课的内容选择、教学计划、教材规划,不但不会因为知识的难度而影响学习者的接受,而且还可以更好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促进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符合语言教育的规律。第四,从教学法理论看,同步式符合“内容型教学法”的理论,通过对相关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来学习第二语言,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学习了专业知识,是近年来被认可的专业汉语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商务汉语专业就是以汉语为目标语言,以商务活动作为专门用途,以掌握经济、贸易、管理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商务规则等文化因素为复合培养目标的专业语言教育。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商务知识和技能是商务汉语专业的特点。它的教学内容既体现作为大学本科学历教育的系统性,又体现商务专门用途汉语的专业性。

因此,商务汉语专业内容系统应包含三个方面:汉语、商务、文化。“以汉语为载体,立足经贸,实现跨文化教育。”汉语是语言知识系统。包括通用及专用汉语的基本知识以及听、说、读、写、译各种技能。商务是专业知识系统,包括中国、世界以及中外交流等与商务相关的各种知识。文化是思想观念系统,包括渗透在汉语和商务知识中深层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有影响的商务文化内涵、世界通行的规则以及影响人们思维和行为的观念。“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国的特有的商务文化,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的商务思维方式,跨越文化障碍,进行跨文化交流。”

三、构建科学规范、特色鲜明、动态开放的商务汉语专业课程体系

成熟的课程体系可以体现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内容,凸显学科特点,提供人才培养方案。

(一)商务汉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李杨认为,构建留学生汉语言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是体现培养目标、体现学科的专业性、体现本科阶段的基础性。这些都是商务汉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同时,商务汉语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程体系的构建还要体现课程的系统性、课程体系的开放性。

1 体现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课程建设的根本

拉尔夫・泰勒认为:“教育目标是选择材料、勾划内容、编制教学程序,以及制定测验和考试的准则。教育计划的各个方面,实际上只是达到基本教育目标的手段。因此,我们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教育计划,首先必须要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商务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解读为:总目标是培养从事与中国经济、商务交往相关的人才,包括从事交易性和管理性工作的人才;素质目标是熟练掌握通用汉语和商务汉语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经济与商务知识和技能,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以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智,具有较强的沟通和交际能力;知识目标分为两类:汉语知识和商务知识培养目标。汉语知识包括不同阶段词汇量、语法、语音、语用等的量化要求。商务知识需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两类:汉语技能和商务技能培养目标。汉语技能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商务技能在于具备经营、管理、营销等各种技能及相应的协调能力。商务汉语专业课程体系就要围绕这些培养目标设置。

2 体现学科的专业性是专业课程建设的特征

“根据学科体系和学科内在逻辑结构编制课程,是近代以来课程理论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在课程编制过程中,是否很好地考虑到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将直接影响到学校课程质量的高低。”同结合商务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及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专业知识逐步加强,在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各有侧重,把经济、贸易、管理等与商务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构建商务汉语的课程体系。

3 体现本科教学的基础性是专业课程建设的标准

商务汉语的学习者都是母语为非汉语的成年外国人。他们无论是否具备商务专业知识背景,是否具有商务实际工作经验,汉语作为目地语基本都是零起点,对于中国文化更是知之甚少,而且绝大多数学习者商务知识也是零起点,用二语学习商务知识存在很大难度,所以课程建设要宽基础、重实用,强调语言基本知识和商务基本理论的学习及相关技能的掌握,根据留学生的实际能力,实事求是地设课,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4 体现课程的系统性是专业课程建设的目标

在商务汉语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商务汉语课程之间有着内在的相互联系,语言课与商务知识课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前者为后者的学习做了汉语的铺垫,后者为前者提供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训练的素材。比如,“商务谈判”为“国际贸易实务”学习做好了语言能力的准备,同时“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也为“商务谈判”做好了商务知识的准备,两门课程要协调进度,彼此配合。只有坚持系统观,商务汉语专业课型之间优势互补,才能形成系统整体优势。

5 体现课程体系的开放性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快,社会对人才需求呈动态、发展趋势,而商务汉语专业是一个开放的知识系统,时效性强,这就要求其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开放性,依据社会需求做科学灵活变通,适时增补或删减、更新相关课程,使学习者掌握最新、最前沿、最有用的知识。所以,要建立动态开放的商务汉语专业课程体系。

(二)商务汉语专业课程体系规划

依据商务汉语专业教学内容,我们构拟一个四年制本科商务汉语课程体系。

一年级以打好汉语基础为主,适当兼顾商务特色。必修课应该是通用汉语课程,选修课可以设置商务汉语和商务文化基础课程以及应用型基础技能课程(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二年级在偏重汉语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商务专业知识课程,必修课由商务语言课取代通用汉语课,选修课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开设中国国情、中国人文地理等有利于了解中国经济社会的课程,同时可以开设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等基础课程,为商务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打基础。

三年级以商务理论课为主,强化经济学原理(微观、宏观)、国际贸易实务、世界经济概论等基础理论,同时通过管理学、营销学、电子商务、会计学等课程进一步提高商务实际工作能力;汉语言以输出为重点,强调商务汉语口语和写作能力训练,同时通过经济热点话题

讨论了解和认识中国经济社会。

四年级是学习和运用商务汉语的重要阶段,四年级上学期以商务理论课为教学重点,开设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当代中国经济、中国对外贸易等课程,为商务理论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打基础,开设客户关系学、商务调研等实用课程,以提高商务交际能力;四年级下学期以实践为主,强化汉语言和商务知识的综合运用,主要完成商务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两项综合运用汉语语言能力的任务。

在这个课程体系中,商务知识课程的比例要逐步加大,一至四年级商务知识课的数量要逐渐增加。初、中级阶段强化语言基础,为商务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当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足以支撑其学习专业知识课程时,则以专业知识为主。这符合专业汉语教学的规律。为了保持商务汉语中汉语为本的原则,适应商务汉语以口语交际为主的实际,要把汉语综合课和口语课贯彻于一至四(上)年级始终:为了适应国际人才市场的需要,要在二、三年级开设商务英语课程;为了扩大留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开设包括宏观经济分析、企业发展及品牌建设、公平与效率关系、国际市场营销、特许经营、孙子兵法与现代商战、商务礼仪等讲座;为了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还要进一步拓宽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内涵,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实际,设置商务文化体验、商务实战演练、经济调研报告、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补充和完善第一课堂的课程体系。

注释:

①10所高校为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北财经大学;5所孔子学院为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孔子学院、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法国拉罗谢尔大学孔子学院、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孔子学院。

参考文献:

[1]关道雄,商务汉语教材的范围、内容和开放式架构设计[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666-667

[2]张向荣,经贸汉语本科课程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50-152,

篇8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0-0013-03

一、引言

东干族华侨华人主要聚居在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现约有1~2万人,是中国海外穆斯林侨胞中最大的群体之一。甘肃也是东干人的故乡,100多年来他们乡音未改,风俗依旧,将中国西北回族文化中的习俗、语言保留下来。自百年前远离中国西北故土后,他们从未中断过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寻根问祖。有一位东干诗人曾饱含深情地写道:“百年来,我们就像离群的羊,不知何日才能回到大羊群里去。”与中国血浓于水的亲情联系,让大量东干族后裔渴望回到祖国,回到故乡归宗认族和学习深造。

甘肃地处丝绸之路黄金段,是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通道,是汉文化圈毗邻中亚国家的前沿,自古以来就是中亚文化、西域少数民族文化与华夏文化交融荟萃之地,是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交流融会的通衢走廊。甘肃与中亚地区同属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具有悠久的人文交流历史。西北师范大学中亚东干族本科班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团结海外穆斯林华人力量,有利于我国与中亚各国建立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平台,有利于培养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新一代建设者和友好使者。

二、西北师范大学东干族留学生本科班招生情况

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甘肃省侨办的领导下,在我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使(领)馆的支持下,在中亚各国华侨华人协会和东干人联合会的大力配合下,经过协会推荐―审阅材料―现场面试等环节,圆满完成东干族学生的招生录取工作,从2013年起,连续四年从中亚国家招收东干族本科生200名,西北师范大学也因此成为全世界接纳东干族大学生就读人数最多的大学。

为遴选优质生源,由甘肃省侨务办公室和西北师范大学联合组成的招生小组三次赴东干族人口较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两国、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全面展开东干族学生招生工作。访问期间,招生小组成员在三国东干人社区走村入户,当场面试招生对象,并与当地老少群众共话东干族百年历史变迁,向他们介绍祖国和甘肃老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并与即将赴西北师范大学中亚东干族子女本科班学习的学生座谈和交流。当地侨民对“娘舅家来人”不远千里看望他们非常感动,表达了对祖国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难以割舍的情感,有些家长甚至带着孩子从百里之外的家乡赶来,表达了渴望送子女到中国学习汉语的强烈愿望,盛赞祖国为其子女提供四年免费本科汉语教育的机会是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好的很的事情”。代表团在两国东干人社区走村入户,同东干族学生及家长座谈,宣讲东干本科班招生政策,对协会推荐的生源进行面试,在全面掌握生源信息的基础上确定东干族华侨华人子女本科班招生对象。

三、西北师范大学东干族留学生本科班教学情况

在东干族本科班获批以后,华文教育基地多次组织专业教学人员,专门针对东干族学生的特点,讨论、制定和修改东干族华侨华人子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学历班教学计划,明确东干族本科班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本专业课程设置为东干族青年量身定做,为学生打造扎实的汉语言知识和全面的汉语应用能力为基础,强调学生专项实用语言技能的培养,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开设了大量内容丰富的介绍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高水平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熟悉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了解中国社会情况,热爱中国文化,能够从事华文教育、汉语商贸及文化交流工作,愿为中外交流做出贡献,能适应现代国际社会需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育人才。

本专业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开设初级汉语(上、下)和初级汉语读写(上、下)两门主干课程,主要针对东干族学生已有的汉语口语基础,着重培养东干学生的汉语普通话能力和读写能力。同时,还开设了汉字书写和中国文化体验两门选修课。

二年级为学生汉语能力快速发展阶段,语法知识趋于完善,词汇量扩大,表达能力迅速提高。除了^续开设中级汉语(上、下)和中级读写(上、下)两门主干课程,让学生进一步积累汉语语法知识,提高汉语使用技能之外,针对学生的水平和需要,开设了五门教学目标清晰突出的选修课。

三、四年级为学生的语言技能飞跃阶段。在高级汉语学习阶段,学生的词汇量进一步扩大,学习内容更多涉及习语、虚词、近义词辨析等比较困难的内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沟通的需求也不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层面,而会更多地关注文化现象和社会焦点事件。在高级汉语(上、下)和高级读写(上、下)的基础上,为专业课学习阶段特别开设了商务汉语(上、下)和华文教育(上、下),教授与经贸及华文教育相关的应用汉语知识,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丰富的选修课是这一阶段课程设置的一大特色。同时,学生将在四年级完成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汉语,基地将东干族本科班的学员按照汉语等级考试成绩分为两个教学班进行小班教学,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由具有海外教学经历的教师担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和生活环境,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学校为每一位东干族学生起了汉语名字,并为每一位同学安排一名中国同学,建成“一对一”结对帮扶伙伴关系,帮助东干学生了解中国国情,熟悉学校和周边环境,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尽快融入中国文化。

除正常教学活动外,学校还为他们安排了很多丰富的文化体验和体育活动,基地举办了“华韵子衿”迎新晚会、“汉语架桥梁、五洲共欢歌”留学生文化艺术节、汉字听写大赛、世界各国文化风情展等活动,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东干族同学登台献艺,表演了东干族传统歌舞节目,受到学校师生的广泛好评。哈萨克斯坦东干人协会主席安胡塞先生、哈萨克斯坦东干人联合会主席王英彩先生、吉尔吉斯斯坦华侨华人协会主席虎玉梅女士、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尤索波夫教授、乌兹别克斯坦东干人协会主席白东山先后来校代表吉、哈两国华侨华人组织和学生家长看望学生,对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东干族学生的教学管理和生活安排表示满意。

目前,西北师范大学东干族本科班学生已全面适应和融入校园生活,大部分学生学习刻苦、遵守纪律,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与中国学生和其他各国留学生友好相处,对中国文化有较强认同感。华文基地近期对在学习和文体活动各方面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了表彰和奖励。他们对国侨办全额资助他们本科学业心存感恩,决心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中国政府对他们的支持和厚爱。

中亚东干族在历史、文化、语言、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极具学术研究价值。西北师范大学基地已开始与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东干族历史、方言、民族身份认同、心理认知特点和双语能力发展等方面的课题研究。

国侨办西北师范大学华文基地项目也引起了强烈而良好的社会反响,中央电视台、中新社、香港《大公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甘肃日报》等境内外媒体竞相报道。

东干人绝大多数均认为祖籍地在甘肃,对甘肃怀有强烈的认同感和难以割舍的情感联系,称甘肃为自己的“娘家”或“舅家”,认祖归宗的愿望非常强烈。在与甘肃省侨务教育代表团出访期间组织座谈会上,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两国东干人青年学生及其家长们们表达了强烈的来甘继续学习汉语的愿望。因此,华文教育在中亚东干人中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广泛的需求。为保证东干族本科班项目的可持续良性发展,着眼于培养一大批真正了解中国、热爱中国、致力于我国与中亚地区友好往来的社会经济文化使者,让东干族高端人才培养形成规模效应,建议国侨办今后继续批准并全额资助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连续滚动招收东干族本科班学生。

四、西北师范大学东干族留学生教育特色做法

东干族华侨是中国海外穆斯林侨胞中最大的群体,经过100多年的历史,虽已深深融入当地的文化、社会、政治之中,但血浓于水的亲情,文化精神的传承延续,使他们与故土中国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认同感。东干族侨胞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和民族心理,是丝绸之路文化多元融合、包容互鉴的见证者、体现者,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东干族侨胞能够依托自身优势,发挥独特作用。为了促进东干族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角色,了解中国、认同中国、亲近中国,成长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者,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西北师范大学东干族留学生教育主要有以下特色做法:

其一,特色汉语教学。东干族学生的日常语言中有许多汉语的构成内容,生活习俗中也有许多的中国元素,他们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的热情也超过其他外国学生。为因势利导的引导他们学习,为每一位东干族学生起了汉语名字,引导他们实现身份与文化生活场景的转换,将生活以及日常文化体验与学习结合起来;采用小班教学方式,并要求教师主要采用情景教学、迁移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最大程度调动学生本身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将学生本身的“中华元素”激发出来的;安排具有海外教学经历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发挥他们自身的教学经验,更快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的技能,适应异域的文化与生活。

其二,教学科研一体过程。中亚东干族在历史、文化、语言、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时空迁移特征,也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代表,对其研究,不仅能够了解东干族本身的文化习俗与文化心理的特征,为汉语以及文化教学提供科研支撑,也能在一般意义上揭示文化在时空迁移中所变现的特征,更能够较典型反映丝绸之路上各民族文化形成的路径与机理,为全面认识丝绸之路文化整体提供良好的素材。西北师范大学已经依托自身力量并与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组建了中亚东干研究所,开展东干族历史、方言、民族身份认同、心理认知特点和双语能力发展等方面的课题研究,为实际教学培养提供科研支撑,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变迁与交流方面更广泛的研究、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做出贡献奠定基础。

篇9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向十分清晰,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熟练掌握业务技能技巧、能够向其他相关领域扩展和渗透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适应媒体工作,新闻学专业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新闻知识,又要具备相关的新闻业务操作能力。因为新闻学专业培养的绝大部分学生将要在各类媒体从事新闻工作,所以新闻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它的实践性特征很明显。谁都知道,新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掌握充分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技能,是新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1]

新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这个环节。实践性教学是新闻学专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践环节的教学抓得好,落到实处,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就强,专业基础就打得牢,毕业后工作上手也快,成长空间就大,用人单位自然满意。因此,新闻学专业一方面要传授学生新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培训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最好要统一合并采访写作课程,让学生亲自投入新闻火线上;完全以新闻室的标准严格要求之,练习与批判并重。切忌叠床架屋式的纸上谈兵,像个反复背诵食谱而不下厨的主妇。[2]新闻学专业培养学生的业务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新闻学实践教学进行的。

部分新闻学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在校园内进行。然而,校园终究不是社会,如果所有实践教学环节都在校园内进行,那么这种闭门造车式的实践教学与现实社会中的新闻实践是脱节的,与新闻实践脱节的教学活动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当然,学校也可以临时找一家或几家媒体作为实践教学的地点,但联系媒体费时费力,学校教师也不方便到现场去指导学生实习,教学效果也不好。一个固定的高质量的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完全可以克服上述弊病。通过和相关媒体合作建设一个长期、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新闻学专业可以弥补学校实验设备、实习场地、实习经费不足的缺口,为学生创造出更好的实训、实习条件。我们认为在新闻教育中也应提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走出一条适应中国国情、适应现代新闻教育要求的新路。应提倡新闻教育机构和新闻教育工作者走出校门,广泛联系新闻传播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同社会各界合作,创造出好的新闻教育条件。[3]

在基地进行的实践性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播媒介的特点、规律和发展状况,体察媒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制作、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技能技巧。在基地内进行的实践教学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及时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并且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是新闻学专业学生实现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校园进入社会,从学业转向就业的一个重要阶梯。

二、在实践教学基地内实施的教学环节

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主要是基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闻学合格人才的需要。学校和媒体可以共同利用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和媒介研究,实现媒体资源和学校资源优势互补。新闻学学生可以在基地内进行专业考察、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锻炼、提高专业技能、技巧。

(一)专业考察环节

学校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到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考察。学生现场了解、体验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经营管理、发行等新闻活动,明晰当今新闻事业的发展现状。专业考察是新闻学专业教学环节中反映、检验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新闻行业和新闻职业认同度的一种重要实践教学形式。当然,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新闻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内所学的理论知识。

(二)专业实习环节

专业实习是指新闻学专业学生在社会化新闻媒体参与实际新闻工作的一种实习模式,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有专业实习的环节。专业实习完全可以在实践教学基地内进行。在实践教学基地内进行专业实习时,学生需要全面了解新闻媒体的性质、特点及工作内容。在学校指导教师和媒体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新闻学专业学生亲自参与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经营、管理、发行等实际工作,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基地实习的新闻学专业学生要全面掌握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业务技能,能够独立地、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完成一定数量的署名作品。

(三)毕业论文环节

为满足新闻学专业的教学需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新闻学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不断引向深入,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还必须重视毕业论文环节。毕业论文工作是专业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也是检验实践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在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内撰写,把实践教学基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基地所属媒体的特点及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当然,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也可以在基地媒体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完成。

(四)毕业实习环节

毕业实习是新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夕进行的一个主要培养就业能力的实习环节。毕业实习可以在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内进行。毕业实习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考察媒体工作人员实际工作的情况,也可以让基地的媒体人事部门介绍如何培养和管理工作人员,还可以让媒体工作人员召开从业经验交流会。毕业实习有助于树立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归属感,让学生感受新闻工作人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有助于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并且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和社会的需要。

三、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该以服务教学需要作为自己的立足点,要从满足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针对专业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科学、合理的基地建设内容。当然,为保证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基地的使用效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基地建设内容。一般而言,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该包含如下内容: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基于新闻学学生培养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基地的现有设备和人员资源,设置更加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项目,构建与新闻学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考察-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的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服务。

(二)实行双导师制度

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实行校内导师与媒体导师联合指导学生的双导师制度,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规划方向,双向选择校内导师和媒体导师各一名。为确保教学质量,每个校内导师与媒体导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不应该超过4人。实践教学基地要建立学生与双导师之间的联系手册,媒体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联合评定学生的实践课程成绩。为了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基地应该具体规定学生跟随媒体导师实习的时间。一般来说,大一到大二学生每年跟随媒体导师在采写一线的实习时间不能少于1个月,大三学生每年跟随媒体导师在采写一线实习的时间不能少于3个月。

(三)搭建全媒体语境下学生的知识结构

依托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各类媒体对应用型新闻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参照媒体从业人员所必需的素质标准,搭建全媒体语境下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在基地进行的多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学生既了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规律,又熟悉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电子摄像等知识模块要贯穿到在基地内进行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之中。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学生能够在专业考察、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媒体的资源和设备。媒体的领导、记者、编辑对学生进行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电子摄像等业务方面的指导,学生能够参加媒体的采访、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各项新闻活动,从而熟悉基本的新闻业务和新闻流程。如何发现新闻线索、如何判断新闻价值、如何用简洁文字将新闻事件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等能力,都进一步得到了锻炼和加强,为学生以后走向新闻工作岗位积累实践经验,做好心理上、知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

(五)创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

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以学生和媒体需求为出发点,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媒体工作人员全程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学校的教师、学生也可利用各自的优势参与媒体的业务运营之中。学校教师、学生可以经常性地参加媒体的新闻策划会,为媒体的定位出谋划策,帮助媒体解决运营过程中的难题,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也可以结合媒体的实际需要进行研究。通过基地的建设,媒体和学校都将得到实质性提升,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篇10

之所以是讲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仪礼”,是在于强调认识和把握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一些基本程序、环节、形式与礼节,而不仅仅是讲求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礼仪。在汉语的语境美苑2008年第1期里,“礼仪”,多是指“礼节与仪式”。礼节,又多是指特定族群中各种表示尊敬、祝颂等类的惯常使用形式。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属性是一个学术辨析性仪式。在有基本仪式的基础上还存在一些基本的礼节内容。仪礼,是把“仪”置前,因为“仪”是特指仪式与礼节,也就是说“仪礼”先强调和重视的是仪式。仪式,是指特定活动的程序、形式等环节性内容。而“礼”多指特定族群或社会共同遵守的仪式。一句话,“仪礼”,是强调仪式与礼节。在学校教育中,仪式及其仪式感的教育是不能缺失的。人类需要许多的仪式。因为人们在特定的仪式中,可以培养尊敬意识和能力、也可以获得体验被尊重的感觉、还可以升华自己的情感、可以获得诸多良好的教益、可以烙落下永恒的记忆。经典完善的教育应该包含必须的仪式教育内容。美术学科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仪礼水平如何,不仅将揭示其教育水平、而且也影响研究生的公共形象塑造与展示。那么,美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仪礼呢?我们试从以下方面来探讨。换言之,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仪礼应该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的环节与规格内涵。

一、着装与仪态的规格

无论是讲究礼仪,还是讲究仪礼,核心都是指人们的一种文明性规范行为。它对人们的行为既具有规范促进性,也有一定约束性。人们遵守它既能保证和促进特定活动中彼此的交流沟通,又能增进和谐的情景和友谊。所以,礼仪具有智慧性、具体性和操作性等特性。作为美术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仪礼的首要环节与内涵是着装与仪态的准备和展示。

1、穿戴正装

出席毕业论文答辩会的所有人员都应该穿戴正装。作为要进行答辩的毕业研究生本人,也必须是穿戴正装出场。所谓正装,是指符合正式场所穿的服装。严格地讲,穿戴正装,包含服装与佩饰两个方面。作为研究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会的正装,是指去除休闲装、运动装、常服之外的一切符合一般公认情况与标准的正式服装。男生可选择有一定款式的学生装、西装、中山装、长袖和短袖衬衣等既适合身份、又体现郑重与个性的服装。如果是穿西装,一是要上衣与下衣成套;二是要穿戴相配的素色硬领衬衣、领带与皮鞋。切忌着西装而穿运动鞋的穿戴模式出现。西服背心视其情况,可穿可不穿。如果穿了,那么西服上装的扣子就可以不扣了。女生可选择有一定款式的学生装、西服套装、衣裙套装、裙装、得体的编织装、长袖和短袖衬衣等适合身份而尽显贤淑、端庄、典雅的正式服装。如果是穿西服套装或衣裙套装,都要穿中长筒袜子与皮鞋。切忌穿戴袒胸露背、超短裙、迷彩裙、漏洞露肉裙等轻浮性衣服与佩饰。对于男女生着装的配饰,都以不复杂、不突兀、不轻浮为宜。

总之,参加自己毕业论文答辩会的着装原则是:正式、整洁、郑重、端庄、协调、得体、精神、气质和风格。只要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灵活地选配着装了。避免邋遢形象出现、避免应付随便情况出现、避免与所在场合的不和谐符号出现,尤其是要避免因为自己的不当而出现视觉污染的尴尬局面出现。让自己出场一次精彩一次,是其追求的理想目标。

2、仪容自然

仪容,是指一个人被他人可观看到的外在容貌和姿态与风度,也称为仪表。每个人不一定都是天生的仪表堂堂,但至少应该是可以做到具有可嘉的风度。尤其是美术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应当是具有翩翩的风度。所谓仪容自然,是指人的外表情态不给人呆板、局促、勉强的感觉。也就是要自然而然地展示自己的仪表。当然这里所谓“自然而然”的仪表,不是指那种完全不加修饰的不修边幅的样子。而是指那种把自己的头发、面容、五官、肌肤等清洁干净而给人舒爽的感觉。学习美术的人,留长头发和染烫发都行,怕的是不干净,以及没有艺术性、没有观看的舒适性。因此,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把自己的仪表清洗干净,要把自己的头发梳理得有真正的艺术性。女生的仪容表现比男生丰富和复杂一些。但女生的仪容打扮是切忌妖艳俗气。总之,整洁、适度修饰、自然、舒爽、得体、个性、协调是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出席自己毕业论文答辩会仪礼之仪容自然的梳理原则。

3、举止大方

所谓举止大方,是指毕业论文答辩者系列动作与行为和言谈的自然不俗。也就是说,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研究生是要切忌那种举动拘束、俗气、轻浮和小气的行为出现。在答辩的整个活动过程中,答辩者的行为形态要给人落落大方自然沉稳的感觉、手势动作要给人有节奏而不是乱舞的感觉、谈吐要给人有文明修养厚度的感觉,千万不能给人一个不像研究生的感觉和认识结论。总之,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仪礼之举止大方的原则是:自然、文明、稳重和得体。

4、气象精神

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仪礼之气象精神,是指答辩者的整个神态气势具有生气与活力。切忌萎靡不振的样子出现。一句话,答辩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有一种精气神展现。不要因为担心自己的论文写得不理想而被答辩委员们批评,或者担心自己的论文答辩不能通过就显得情绪低落的样子。毕业论文答辩会,可以说是硕士研究生的最后一堂学位课程。所以,无论答辩的最终结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答辩者都应该以饱满的情绪和精神去面对和参与,展现作为研究生应有的精神气质与风貌。总之,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仪礼之气象精神的原则是:自信、活力、气势、派头、向上、儒雅。

5、观赏性强

从架下视觉艺术视点看,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就是一场行为艺术展示会。因此,在这个“行为艺术”场或过程中的一切人物形象与行为展示,都应具有智慧外化性和视觉艺术可赏性。不仅答辩者的形象与气质要给人较强的观感舒适性,而且答辩者的答辩举止行为也要有给人可观赏的信息含金量。其实,整个答辩会的仪式环节本身就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可观性的。这样才能让旁听答辩会的人,获得更多的教益和欣赏性记忆。总之,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仪礼之观赏性强的原则是:周全性、可观性、舒适性、厚重感、传播性。

二、答辩会议开始的规格

当自己一切准备就绪以饱满的热情进入答辩会场而该自己答辩时,以下程序与环节的内容是需要好好认识把握与完善实践的。

1、答辩者对答辩主席及各位答辩委员行鞠躬礼

当轮到某答辩者答辩时,答辩者自然大方地就位答辩席,之后答辩者站立向答辩主席台的各位答辩委员行鞠躬礼。在这个环节上,需要答辩者站立而神情自然、面带微笑、彬彬有礼、态度谦和、举止大方、行为节奏适度。

2、对参加答辩会的听众致鞠躬礼

在这个环节上,需要答辩者转身站立而态度诚恳、面带微笑、目视全场、彬彬有礼、举止大方、行为节奏适度。

3、自我报告及其内容

当答辩者向所有答辩委员与在场听众礼节性打完招呼之后,就要落座向所有答辩委员报告自己及其学位论文的研究情况。报告的时间一般是10-15分钟。具体的是以在场的答辩主席的要求为准。但自己在事先准备时,以报告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宜。

(1)报告要求

首先,声音洪亮。以往有的答辩者在陈述时声音压得很低,以至于让答辩委员们不能够很好地听清楚自己的报告内容,这是应该避免的。当然那种一味追求大声而无节奏的声响也是应该避免的。所以,答辩者要好好地调控自己声音的大小与节奏的强弱,尽量让人们有一个良好的倾听接受效果。其次,简洁明了。答辩者的起始陈述报告的内容,需要逻辑性强、条理十分清晰、简洁明了,传播有效。最为忌讳的是如煮粥一样思维混乱:无逻辑、无条理、无观点。总之,要力戒那种云里雾里式或前言不搭后语状的报告现象出现。

最后,亲和力强。答辩者在陈述时,应尽量避免由于过度紧张而导致的面无表情。冷汗淋漓、说话生硬、思维呆板的情况出现。要尽量放松、适当表情、语气随和、娓娓道来,让人有如浴春风之感。

(2)报告内容

以往有的答辩者不知道自己在报告时到底要具体讲些什么内容,故而东一榔头西一棒的讲话不得要领。尽管不能规定每一个答辩者的报告内容完全一致,但从规范性出发,有些内容是不能遗漏的。体系性程序、环节、形式和内容,是答辩者在起始报告陈述时的必备项目,实践者可以依循而灵活地把握与实践。

4、听取导师向答辩委员会介绍自己的情况

导师向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简要介绍答辩者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学习、生活、研究、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的情况。

5、听取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

(1)认真记录下每一位答辩委员针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提出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每一个答辩委员对其研究论文的看法或评价不一定相同,提出问题的数量也不尽相等。除了不提问的以外,多的有五六个,少的只有一个,一般是三个左右,提出问题的难度是有难有易。总之,答辩委员的提问是没有完全等同的一定之规的。关键是答辩者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要迅速反应所提问题的实质内容是什么?问题涉及的领域和范围在哪里?对自己一时不知道或不能把握的问题也不要慌乱,要稳住自己的情绪听完和记录下所有的提问。如果有没有听清楚所问的问题,答辩者应当及时申请提问者再讲一遍。所以,当答辩委员在对意见和看法与提出问题时,一定要专心听、要记录准确,不能似是而非地把握。其实,这时也是答辩者在答辩会上跟答辩委员学习的好机会。因为,有的答辩委员喜欢发表他自己对相关研究课题的看法,往往不急于提问,或者甚至根本不提问题。答辩委员所讲的意见,往往对自己该课题的深入和完善研究很有帮助。

(2)如果是要求在现场及时回答,那么,一是需要反应迅速,灵活与逻辑和条理化地马上应答。二是,回答时需要有针对性、主题性、观点明确、条理化地逐一回答。重点是要分析所问问题的原因、依据、范围、重点、难点是什么,这样才会有针对性的回答。因此,参加答辩前,对自己论文的内容要非常熟悉,对自己论文所涉及的有关学科或知识点或名词术语或概念,要熟悉和准确认识。避免对自己论文认识的盲点出现。三是,如果提出的问题相同或相近,可以综合后一并回答。当然,如果答辩主席要求答辩者在一个答辩委员提完一个问题后就马上回答,那么答辩者就对所提问题逐一回答。不过,即便是这样,如果在这个委员提的所有问题中,有可以综合回答的问题,依然可以综合后回答。四是,如果对有的问题实在是不能回答,可以如实汇报说“不太清楚”或“回答不了”。同时,可当场请教答辩委员释惑,因为毕业论文答辩会实际上是一场小型的学术讨论会,可以视其情况而请教。

(3)如果不需要在场马上回答,而是下来准备一会儿后答问。那么,答辩者应对答辩委员表示谢意之后,起立对主席台诚恳行鞠躬礼后从容地转身离席。

三、问题回答过程的规格

当答辩者获得全体答辩委员的提问后,一般是出场来准备10-30分钟后返回答辩场开始真正的毕业论文答辩。在这个过程环节,以下方面是需要注意和实践的。

1、礼貌用语、体姿语言运用要适度。

2、态度要谦和诚恳、行为有分寸。

3、对答辩委员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不能遗漏。对提出的问题,可进行分类回答,也可以以问题提出的先后顺序而逐一回答。一般是只针对问题而回答,而不是针对某个答辩老师而回答。比如:有的答辩者常常在问题回答时说:“我现在回答丁老师的提问”,这不妥。即便要提到某个老师,也应该表述为:“我现在回答丁老师提出的‘关于研究对象的准确界定与表述的问题’。”

4、回答问题的内容要:明确、准确、简洁、条理清晰,忌讳无条理、无观点、无重点的表述行为。

5、对所提问题,不管能否回答,都需要有说明。即便是对不能回答的问题,也要说明为什么不能够回答,以求得的答辩委员的理解和解惑。

6、第一轮的问题回答完毕后的行为。当答辩者对第一轮的所有提问无一遗漏地回答完毕后,一是要听取答辩主席与各位答辩委员的总结性意见。如果有答辩委员对自己的回答不满意或不同意自己的回答观点时,答辩者在获得答辩主席允许后可继续深入辨析性回答;如果有答辩委员继续问有关问题而又明确要求回答时,答辩者就继续回答,如果没有要求回答时,则不回答。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也许才真正出现“答辩”的“辩”的环节和情境。所以,答辩者要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抓问题的根本、有张有弛、有理有节,注意自己的举止得体,切不可放肆和狂妄无度。也要避免过度紧张而出现脑海里一片空白的不利情况。尽量讲自己熟悉而又能够准确把握的内容。“辩”,是在高兴的、学术讨论性的氛围中进行。激烈的辩论,不表明自己的论文答辩将不被通过,反而有可能是自己的论文有引起答辩委员兴趣的有价值的地方。

四、聆听答辩结果宜布的行为规格

当所有答辩者的答辩结束以后,答辩委员会将对每一位答辩者的毕业论文答辩情况进行表决,并及时分别给出书面的表决结论,通过与否都要有明确的结论。待这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复请所有答辩者回到会场,聆听自己的答辩结果宣布。在此程序环节上需要实践以下仪式与内容。

1、站立聆听答辩结果。当答辩主席点名将宣布某人的答辩结果的时候,被叫到的答辩者应大方地走到答辩席,站立聆听答辩的结果。

2、站立发表答辩通过的感言。当答辩主席宣布完自己答辩获得通过的决定后,答辩主席一般将示意全场鼓掌表示祝贺。这时,获得答辩通过的人,应该即席发表感言。不过,这要看答辩主席的具体安排,因为多数时候一次参加答辩的不只一个人,故而是在所有答辩者的通过结果宣布完毕之后,才逐一地让答辩者发表答辩通过的感言。在答辩者发表的感言中,以下内容是不应该忽略遗漏的。

(1)倾情表达自我通过答辩后此刻的心情,表达应该是坦诚、真诚、深情、激情的。

(2)致感谢辞。致辞的言语以简洁明了为好,不宜拖沓罗嗦。往往是一句话一层意思,几句话能够把所要表达的意识表述清楚和准确就可以了。总之,以周全表达和情意到位为准则。

五、宜布答辩仪式结束后的规格

毕业论文答辩会进行到此环节,从学校的工作任务上来说是结束了,但从人文与历史等视点看,答辩活动还没有完全结束。这个时候是答辩者与答辩委员和有关师长、来宾、朋友进行零距离及时交流的历史性时刻。所以,此刻答辩者需要做的事情是既简单而意义却深远,不可忽视或缺失的。

1、答辩者真诚地给自己的导师执弟子礼献上鲜花。此程序和环节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表意与节约原则。给自己的导师送花主要是以表谢意与执弟子礼为重,故不要追求高额花费,以免增加答辩者的经济负担。当然,不愿意送的也一定不要勉强,贵在心诚和心意的表达。二是以了解花意得体选择为原则。不同的族群对各种花卉陚予了不同的含义,因此,要解花语深意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比如:一般情况下,象征友谊的有玫瑰花,表示健康长寿的有万年青、文竹、君子兰等,寓意德高望重的有兰花,比喻圣洁高雅的有百合花、水仙、马蹄莲花、莲花等,表示喜庆的有康乃馨、山茶花、月季花、石榴花等花卉,牡丹等花卉则代表吉祥幸福之意。同时,不同的颜色也有不同的象征寓意与情意。总之,只要能够表意和得体就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