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5 04:42: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纺织专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居住地:北京
电 话:13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2 年5个月]
公 司:XX服装有限公司
行 业:服装/纺织/皮革
职 位:Merchandiser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纺织工程
学 校:江南大学
自我评价
本人诚实,认真,上进;熟悉纺织品专业知识及其外贸&货代等的操作过程,能良好协调工厂和客户之间的工作并且进行沟通,合理安排生产、验货、督促工厂保质保量按时交货。及时、正确地处理外贸进出口过程中的问题。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个月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服装/纺织/皮革
目标地点: 北京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经理
工作经验
2009/8—至今:XX服装有限公司[ 2年5个月]
所属行业: 服装/纺织/皮革
开发部(面料和成衣) Merchandiser
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负责面料和新季度全部款式销售样的开发,为公司取得最好的质量最早的交期和最低的价格。根据各供应商的特点合理分配开发过程中的面料和样衣订单,以期在得到最优价格的基础上按时保量完成所有面料和样衣的开发,保证公司和各买家的销售会议可以准时且充分准备好地进行。保证公司内部系统的所有开发进度和价格等相关信息及时更新,保证国内和国外的公司同事都可以同时看到及跟进这些进度,得到大家需要的工作信息。严格执行各个流程的各个细节;
2.开发国内新的适合做我们公司订单的供应商,评估供应商特点能力,与其逐步沟通建立战略性的合作关系;与新的目标供应商保持日常联系;
3.了解产品的成分,功能,质量,价格,测试标准和安全要求;
4.在每个季度的开始(春/夏季,秋/冬季),了解色彩和面料的流行趋势和首席设计师一起开发和寻找新的面料款式;
5.密切关注质量和销售会议的时间,主管和控制面料的开发过程以及新季度样衣的开发;
6.检查样衣的版型,fitting和做工,在开发样衣的过程中及时解决质量等相关问题,满足总公司的要求和解决供应商的疑问;
7.和总公司的设计师团队以及大货部门同事形成密切和有效的工作关系,保证沟通和交接的及时和顺畅。很好地了解设计师的想法,在开发面料和供应商生产样衣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正确指示;
8.详细报告各个开发过程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沟通效率,产品交期等,协助上海办首代下大货订单给最终大货供应商;
在开发过程中,明确各个阶段的验货时间以保证最终成品的质量和交期,跟踪和确认供应商的面料色样,面料dye-lot等等,根据不同最终客户要求来给供应商的各个确认样给出确认意见。---------------------------------------------------------------------
2008/7--2009 /7:XX纺织厂 [ 1年]
所属行业: 服装/纺织/皮革
生产部生产管理
主要负责原料品质控制和成品、半成品QC,处理品管部的事务;
负责生产计划、订单落实,产品质量控制及跟踪,协调原材料采购、人资管理等;
教育经历
2004/9--2008 /7 江南大学 纺织工程 本科
证 书
2006/12 大学英语六级
我是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纺织工程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对贵公司的初步了解,有意加盟贵公司,为公司尽一份力。为便于公司对我的了解,现自我简介如下:
大学四年,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纺织材料学、纺纱学、机织学、针织学、纺织结构设计、染整工艺学、纺织CAD/CAM、纺织品性能测试、纺织信息系统应用、纺织品设计、针织物设计、非织造布工艺学、纺织原料前处理、装饰织物设计、产业织物设计、纺织新产品开发、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工程化学、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等课程。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纺织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具有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
基本了解与纺织工业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了WINDOWS操作系统,能运用WORD,EXCEL等办公软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此外,我还参加了青年志愿者总队艺联部,期间参加芷阳村小学“六一”节目表演,骊山公墓扫墓活动,慰问聋哑儿童活动,餐厅就餐文明行动等,认识了很多朋友。利用课余时间,我还在校外兼职,将所学用于实践,加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锻炼了我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工作认真负责的品德。
我深知走上工作岗位将要面临更多的新的挑战,面对挑战,我将一往无前。尽管我缺少经验但我学习的能力强、好塑造、好改造,适应性强,希望通过贵公司的培训,我能成为适合公司未来发展需要的员工。至此,我期待着您的答复。希望我能够符合贵单位的招聘条件,同时也希望以我所学,尽我所能,为贵单位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微薄之力。我会好好珍惜,全力以赴,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为贵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希望领导能够对我予以考虑,我热切期盼您的回音。谢谢!
最后,衷心的愿贵公司蒸蒸日上,屡创佳绩,祝您的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此致
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早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就提出纺织业发展要强调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也就是说,在今后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要把精力和有限的资本投向科技和品牌,即通过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些转变需要具有高技术和专业技能较高的人才[1]。我国是一个纺织工业大国,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提高本国的纺织企业力量,对高级纺织人才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因此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为适应这些需求,纺织工程专业应确立纺织工程科技创新与纺织商贸实践能力综合培育的指导思想。专业应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纺织材料科学、现代纺织加工制造技术、纺织品设计与纺织产品检验等工程理论与实践知识,熟悉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与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能力,满足纺织生产一线和纺织贸易的岗位要求,从事纺织生产管理、纺织品设计与开发、纺织产品检验、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等工作的工程应用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能力要求如下:
1.工程知识
具备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掌握纺织品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纺织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纺织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掌握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纺织专业知识分析纺织品检验、纺织贸易业务中的工程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掌握纺织材料的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掌握纺织生产流程,掌握纺织品开发技术,具有纺织品工艺设计、纺织品产品设计、纺织产品检验和解决纺织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创新的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能够跟踪纺织工程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提出解决纺织工程问题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4.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纺织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能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分析与评价,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
掌握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能够针对纺织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纺织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
6.工程与社会
具有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经历;
熟悉与纺织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客观评价纺织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具有运用科学技术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
具有组织管理、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
能够就纺织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能够制定项目规划,并整合资源,组织实施。
12.终身学习
能够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在纺织工程学生培养过程中,应重视采取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及早接触社会提供机会,以便由此积累工作经验,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做准备。
两个方向:“纺织科学与技术”和“针织和针织服装”:
1 纺织科学与技术:纺织专业与一些设计的结合,主要课程就是织物组织分析与设计,工作时一般在工厂进行工作,只有纺设不用下,工作环境相对较好。
2 针织和针织服装:从事的大部分都是内衣,服装之类的,就业前景也不错。
(来源:文章屋网 )
1实施背景
随着广西建设千亿元纺织服装产业战略目标的推进,本地新、扩、改建纺织项目不断增加,人力资源出现紧缺的现象。对此,我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开启了全日制在校生和员工在岗短期培训同步并行的“产教对接、一体双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企业员工在班余时间到学校培训需要往返于学校和企业之间,不利于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有序进行;二是校内实训基地还不能完全与真实工作情境、真实生产任务达到高度一致,毕业生仍然难以适应首岗的工作要求;三是实习指导教师校内教学任务较重,只能利用假期赴企业实践,培训学习的时间受到一定限制。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制约了校内实训基地功能的发挥,还对员工培训及全日制人才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在广泛的调研中,专业建设团队对进一步完善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达成共识,即校企合作共建“厂中校”,在纺织优势骨干企业设立“教学点”,提升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实力。
2实施过程
2.1主要目标及工作思路
校企合作共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产、教、学、做”统一的“厂中校”,将培训点搬进企业,把学生课堂搬到车间,充分发挥学校师资优势和公司生产设备的资源优势,共同实施在职在岗培训教育、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兼职教师聘请和培养和技术攻关与服务等工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校、生、企”三方共赢。
2.2工作方法和程序
2.2.1开展企业调研,选择合作企业
纺织专业团队在自治区工信委、行业协会的协助下,对广西纺织企业总体情况进行了调研,了解到近两年来一大批重点项目的新建扩建给广西纺织工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如南宁锦虹公司,是广西最具规模的纺织龙头企业,在行业内影响力大,工艺设备先进,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开设有职工技能培训中心。专业团队经过调研分析认为,南宁锦虹公司综合实力强、生产任务充足,有相应的用人需求,能提供完善的实习场所和满足专业技能培养需求的工作岗位。校企双方很快达成合作意向,并在锦虹公司挂牌成立“校外教学点”。
2.2.2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校企共建“厂中校”,应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学校与锦虹公司成立厂中校管理委员会,校企共同探讨建立并完善“厂中校”建设方案及各项管理制度,共同制订员工培训计划、培训标准,共同制订全日制在校生实习计划和实训课程标准,校企共同规划建设培训教室两间(企业提供教室,学校投入教学辅助设备及软件),企业对生产车间重新整改,规划建设了兼备生产和实习功能的实训室5间(如产品检测室、细纱车间和后纺车间等),用于员工技能培训及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实训。
2.2.3“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双模式
依托厂中校实施“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双模式,实现校企“人才共育”。将培训点搬进企业,把学生课堂搬到车间,充分发挥学校师资优势和公司生产设备的资源优势,共同实施在职在岗培训教育、学生实习实训,实现了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合一、岗位技能与学习标准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和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合一。对于全日制在校生,充分利用厂中校的资源,采用在校进行“项目教学”,下厂进行“生产教学”的工学交替循环教学,通过下企业进行“专业认识实践”和“岗位认识实践”,使学生了解纺织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产品生产流程、工艺设计与产品检测方法、各工序岗位要求及管理方法等,具备纺织专业基本应知应会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此同时,根据企业提出的培养岗位需求,在锦虹公司员工中组建初级班、技术骨干班、管理班3个层次的岗位专项短期培训班,制订“分层定位、按需培养”教学方案,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厂中校”的生产性实训条件,按照岗位任务进行技能模块学习和实训。
2.2.4监控管理体系建设
校企共建全程全方位的立体监控管理体系。在学生实习与学员培训过程中,校企双方明确分工,共同管理,企业选派的厂中校技术人员负责实操性指导和岗位职责教育,实施工作任务监控;校方指定的责任教师负责专业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实施定点监控;班级学生组建实习小组,实施组长负责制,实现自我监控。
2.2.5制订多元评价方法
采取“企业、学校、学生”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厂中校实习实训的考核与评价,制订评价办法时,根据实习课程标准和实习计划的考核要求对学员/学生进行评价与考核。学生是主体,应对自己实习的感受和收获做自我评价,学校指导老师主要考核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实习任务完成的情况,企业指导老师(师傅)的考核重点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培养,包括职业素养、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能等各方面;根据评价表,结合校企双方的意见,给出学生实成绩。
2.2.6教学团队组建
校企双向互派指导教师,共建专兼结构教学团队。在“厂中校”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实施“校企互派”计划,校企授课教师互兼互聘,专业教师从规划设计、带学生实习、开展学员培训等各个环节全面参与“厂中校”建设,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企业选聘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和“厂中校”的企业指导教师,与校方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培训/实习方案和计划,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开展各类培训。
3实际成果与主要成效
3.1主要成果
建立校企共建共管“厂中校”工作机制,建立了校外教学实体3个,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产教对接、一体双模”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以“厂中校”为载体,创设了一个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学校兼职教师聘用、企业培训讲师培养的综合平台,建立了一支校企合作的“教师+师傅”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教学团队,形成一个强大的专业智囊团、专家库,形成专业强劲的发展力;建成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区域内纺织行业在职在岗培训教育、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技术服务、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纺织人才培养基地。
3.2主要成效
3.2.1提升了员工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两年实践证明,通过对企业员工实施在岗培训,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得以全面提升,以适应公司搬迁和技术改造所带来高技能人才需求;而在校生赴厂中校进行教学实习,在真实的工作情境、真实的生产任务下开展教学,使学生强化理论知识,熟悉实践操作技能,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作品展恰会上,纺织专业学生获民族技艺比赛一等奖1项,优秀学生技能作品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14年11月纺织专业学生参加第六届全国纺织服装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纺织面料设计技能大赛,参赛作品融入壮锦元素获得专家好评,获三等奖2个,优秀奖2个。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强,多数毕业生能够学为所用,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成长为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骨干,深受社会欢迎和行业企业的好评,社会满意度高。
3.2.2实现了“校、生、企”三方共赢
“企业赢”:通过厂中校培养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对接,学校按照企业生产标准进行课程教学,培养了大批“懂技能、会工作”的企业后备军,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企业满意率达88%以上。“学校赢”:“厂中校”建设与实施推动了校企深度合作,推动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教学方法及手段等一系列改革创新,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为实现“产教对接、一体双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可靠的平台,促进了专业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学生赢”:通过到企业实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逐步形成岗位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参与生产过程,可以提高质量意识和职业意识,端正学习态度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立业观,其职业能力明显得到锻炼和提高。
纺织类(本科类)学制为4年,授工学学士学位。含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
纺织工程专业主要课程设置: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制图、纺织化学、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物组织学、长丝工艺学、机织学、针织学、纺织品设计学、企业经营与管理、纺织品CAD技术、质量管理工程、第二外语等。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纺织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纺织品生产技术; 3.具有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 4.熟悉与纺织工业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纺织科技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就业前景:在中外企业、科研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市场营销、纺织品贸易、产品研发、质量检验、生产管理等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根据当今社会对纺织人才的需求,为区别与纺织本科教育的不同,高职纺织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确定为:懂新技术,会现场管理,能动手操作的,具有一定现代纺织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纺织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主要是工艺员、产品开发员、设备维护与管理技术员、质量检测员、生产计划与调度员、运转操作与管理技术员及纺织品销售员等,其核心能力为:产品开发,加工工艺设计,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加工过程技术管理,重点工序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高职纺织专业建设理念与思路应当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建设纺织专业工学结合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学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形成“德能并举、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为了保证办学定位的准确性,纺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应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首要工作,强化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行“双证制”。根据各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确定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调整教学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把证书课程的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为纺织行业造就大量的“学得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技术人才。
教学方法改革具体实践方案
教学方法改革的总体目标为:按照纺织生产岗位要求及职业技术标准,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技能培训标准。按照纺织企业生产流程设置课程,按照岗位技术要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从而形成“工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批优质核心课程,编写一批紧贴纺织生产与应用流程的国家级、部委级和自编教材,促进纺织生产与应用技术高职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向社会提供优质人才。
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职业教育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必须基于产业集群进行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产业集群双向互动、深度合作,在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作为高职院校,要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联合产业集群地政府、行业、企业,实施全方位深度合作,针对性培养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并为集群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更好地推进集群地产业转型升级,以此促进区域经济的社会发展。通过实施产学结合,可以确立高职学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学定位,真切深入地了解社会经济的需求以及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工作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教育教学工作增强了与之相适应的主动性,从而不断增强自身办学活力。实施中可以聘请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共同研究制定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顶岗学生管理与考核制度及职业标准的建设,加强校属企业的功能建设,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建成“前校后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构建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高职教育要突出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做好专业主干课程规划的同时,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合理设置课程。此外,要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实验室除完成正常的实验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以外,应积极推进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实现实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丰富了实验手段与途径,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课题中去,会大大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实习是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实习在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纺织专业实习质量的措施之一是校企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保证;可以考虑聘请企业专家做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实践能力培养的难点之一是培养效果的考核,它与理论课的考核不尽相同,但其重要性不亚于后者,实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实习考核模式。毕业设计是大学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通过此项的训练,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环节的实施质量对学生本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是加强对毕业选题的审核,由学生选题和老师指定课题相结合,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题目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二是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时间和工作量;三是加强毕业设计文件的检查;四是进行中期答辩和预答辩,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五是严格最终答辩环节。
3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对于各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可以考虑聘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共同制定教学和授课计划;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建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网络化的优质核心课程,授课内容动态化。
品牌逐渐成为各大企业关注的焦点,品牌效应日益成为专业市场的重要发展要素,也对中国纺织业的转型升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品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竞争力,逐渐受到国内的纺织企业的重视。那品牌实际上指的是什么呢?“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者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品牌营销)换句话说,品牌不仅仅代表产品本身,而且代表了一些区别于其他品牌的同类产品的特殊性。“品牌即指所有可以区分本公司和竞争对手的产品的信息和经验的综合并为人所感知的内容”。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任何具有品牌的产品,它所提供给消费者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功能价值,而且还有一种感觉价值。也就是说,顾客在选择一个品牌时,不仅仅考虑其所带来的实惠,更重要的还选择其所带来的情感体验,而品牌的完整价值则是这两种价值的统一,同时在更大意义上感觉价值超过了功能价值。
服装业品牌效应的形成机制
在服装业中,品牌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服装类产品具有独特的技术、功能识别上差异的特性,要求经营者经常与消费者沟通、交流,力求制造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当然,其中扮演中间媒介的就是品牌效应。总体而言,服装业的品牌效应形成大体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企业建立品牌,收集品牌驱动要素,提升品牌价值与品牌知名度。对于经营者品牌要素分为七个方面:产品、地点、价格、促销、人员、流程、物理迹象。
1. 依托高品质产品与服务,建立客户关系。产品质量是任何一个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对于纺织服装业也不例外。在纺织业里面,纺织生产技术是基础,良好的生产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产品就优良,还带来成本的低廉。企业或品牌如果失去了质量基础的保证,最终也会被市场摒弃的。
2. 多渠道沟通赢得客户的忠诚,提升关系价值。产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在纺织业别显著。在企业的品牌追求中,塑造忠诚客户处于最高端层次,忠诚客户不仅与企业利益紧密相连,而且也是企业品牌的义务推广者。客户是企业销售的根本,销售物美价廉的、能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才会吸引更多得顾客。多与客户沟通才会了解到客户的要求、喜好等等,从而生产优质产品,打造优秀品牌。
3. 重视员工和相关利益者关系,全面树立品牌。企业能很好运行,离不开企业相关利益者,如员工、生意合作者等等。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网能很好地进行品牌推广,而且企业生产、销售、运作,都有赖于各方的合作和企业员工的努力工作。一个纺织企业不可能完全的“自给自足”,原材料,如棉纱、羊毛、毛线等等,都需要向外界进货。不仅如此,企业的产品销售,依赖的是零售商的努力,而且零售商推广企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阶段:外部品牌传播——品牌效应的扩散。各种驱动要素在服装市场积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一种有向外倾向的“能量”,即品牌效应的外向扩散。
纺织服装业的品牌效应的向外扩散对象是“消费者”,品牌会在顾客中形成一种“形象”,即顾客对企业产品的认识,同时这“认识”受到道德、习俗、流行时尚等外生变量的影响,而且这一影响是无法控制的,但是企业能够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文化的塑造、流行趋势的引领等方式回避或利用。在这种“外力”的帮助下,通过“品牌能量”的释放,逐步将品牌文化、品牌精神、品牌内涵传递给消费群体,逐渐让消费群体加深对品牌的认识,提高知名度。这一过程是需要很长时间,但是经过这一过程的纺织企业必将更有生命力。
第三阶段:消费者的反馈——品牌效应的修正。“品牌是一个虚拟的人”,“品牌即人,人即品牌。把品牌当人看是了解品牌的最简单方法。人有人格,品牌有品格;人有性格,品牌有个性;人有思想,品牌有内涵;人有脸面,品牌有表象;人有疾病,品牌有危机,也需要经常进行体检。”
品牌效应的扩散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像人一样,不是每个人都会被人认同,而消费者的反馈就是对品牌很好“测试”,从而对品牌进行修正,争取更多的认同者。但是,由于服装类产品的使用缺乏必要的客观评价标准,消费者很多时候都会把感受藏在心里,必将减少消费者的消息反馈量。在现实生活中,倘若消费者对服装不满意,很多时候都是转移偏好,而不是对品牌进行反馈,因为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去解释他的意见正确性的。
因此,在纺织服装业中品牌效应的反馈机制很多时候处于“失灵状态”。要想更好地发挥品牌效应的作用,必须创新反馈机制、沟通渠道,收集更多消费者对品牌的意见。
明显地,上述三阶段一次循环不可以很好地形成最终的品牌效应,只有经历不断的循环,才能使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从有到无,最终建立。
以中国纺织业为例,品牌对纺织业的转型升级的作用
现阶段的中国纺织业市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纺织业发展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中国纺织业企业应该逐步进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阶段,特别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
2008~2011年,全国针织服装产量:广东27%,浙江17%,山东16%,福建11%,江苏10%,江西5%,河南、上海、河北、辽宁均占2%,以上10省市占了总产量的94%。(中国行业研究网)
但是由于国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2012年一季度,中国外贸形势依然相对低迷。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头两个月外贸出口增长6.9%,比去年12月份回落6.5个百分点。而珠三角的纺织业主要以密集型工业为主,由此劳动力成本已成为第一大压力。
以孟加拉为例:用工成本方面,孟加拉工人工资400元人民币/月,珠三角工人工资支出3000元/月(包社保600元,包吃包住400元,薪水2000元),再加上租赁厂房,限电损失,工人工资比孟加拉高六七倍。(中国经济网)
经过对生产厂家与经销商的调查,在纺织业中,品牌价格占服装价格的绝大份额。
以毛衣为例,现在市面上卖的毛衣,有的卖80块一件,但有的却卖1000块一件,其中有什么差距呢?一般的毛衣,成本由原材料,辅料,加工费构成,其中原材料有棉纱,腈纶纱(40元/kg);羊毛混纺纱(80-150/kg);其它特殊品种如羊绒等价格会达几百几千就另计。加工费一般会与辅料一起算,按款式的复杂程度计20-100元/件。一件毛衫一般300g,原材料的价格就是15-50元/件。综上所述,工厂做一件毛衫的成本大约就是35-150元。当然,经销商与厂家之间一般还有批发商,而批发商一般卖给经销商是50-200元/件,到达零售的价格是80-300/件。
倘若在这其中品牌公司加入,毛衫转移到品牌商店进行出售,那么价格将会翻一翻,到300-1000元/件。可见,品牌对于纺织产品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现今中国是一个以粗放型经济模式为主,纺织业更是在中国经济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其中赚回来的大部分利润却归品牌公司所有,而且中国国内服装业品牌竞争力不强,往往是外国品牌占主导,例如牛仔服市场前十位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合计为35.21%,前两位Levi’s和LEE的市场综合占有率均超过6%;第三位是萍果;威鹏位居第四。运动服市场前十位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合计为53.65%。其中NIKE、adidas、KAPPA和李宁继续占据前四位;乔丹位居第五。
现在的中国纺织业需要转型,需要建立更多属于自己的品牌,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把粗放型工厂移居到国外,加大公司的收益,减低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 美,汤姆·邓肯,整合营销传播:利用广告和促销建树品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3
[2] 张红明.品牌人格化--品牌价值实证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8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于2001年12月获准成为国家级专业教改试点专业,2002年12月被列为国家级精品专业建设项目。近几年来,课题组在学院专业教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制定本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该项目于2004年底荣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以教学观念改革为先导,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必由之路,深刻认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要求社会、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学院联合纺织行业主管部门、企业以及科研院所成立了“学产研”合作教育领导小组。本专业一开始就建立了具有广泛行业和地区代表性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开展活动。他们帮助分析本专业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业务规格,按照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来设置课程、构建课程体系,直至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他们还参与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修改,自2001年专业教改以来,先后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三次调整,保证了专业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直接参与表明,他们是行业最新发展状况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员;是学校设置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指导员:是学校加强与企业联系的联络员;还将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质量的评判员。
南通市经评估招标在我院设立的“南通市纺织服装技术服务平台”,下设的“纺织工艺技术中心”、“纺织品设计技术中心”、“纺织品检测技术中心”三个技术服务中心,与本专业三个专业方向相对应,保证专业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成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个窗口。目前,省级“家用纺织品实训基地”、省级“家用纺织品工程中心”又相继在本院建立,为本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与纺织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本着“真诚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了校企合作机构,将专业实训基地、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就业基地、技术开发与服务基地相结合,建立了十多家“四合一”的综合基地。其中与南通东帝色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色织新技术研究开发室;.,与南通英瑞集团合作,成立了新型纱线开发室;与南通华业纺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纺织产品研究开发室,为专业教师进行工程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校企合作机构的建立,不仅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提高了教师对企业的渗透力,而且也密切了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形成了校企双赢的机制.成为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初步成为“利益共同体”,企业更加主动地关心并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来。本专业教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近年来对社会和企业开办了十多期的“纺织品知识”、“色织工艺”、“剑杆织机维修”等各类技术培训班,为企业和社会培训了近千名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经批准设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为纺织企业和在校学生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明确要求学生从企业生产实际中寻找课题,目前学生的毕业设计基本上做到“产品化”设计,不少毕业生的设计课题已被企业采纳,其中01级学生的毕业设计获省首届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
二、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采用大类化招生,分设“纺织工艺”、“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品检测与经贸”三个专业方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主线, 采用“CPTM”(Communal Platform& Technology Model目p公共平台与技术模块)模式进行课程体系设计。CP为三个方向的基础性和公共课程的组合,以满足素质教育与专业基础的基本要求。TM是以技术应用为主线的确定专业方向的课程组合。以职业核心技能为基础,构建核心课程模块与就业方向课程模块相结合的选修课程组合模块,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合,促进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课程体系上的结合,构建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在教学组织上采用“1.5+l+0.5”三段式,第一阶段为一年半时间,主要学习三个专业方向公共平台的内容;第二阶段为一年时间,在学生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后,学习技术模块内容.进行针对性专业内容学习和技能培训,完成上岗前的知识和能力准备,达到本专业方向“精”,其它专业方向“通”的要求;第三阶段集中半年时间,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努力达到毕业生就业的零适应期。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有利于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问题,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
三、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加强课程建设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专业在确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内容时.做到以纺织产品为龙头,以典型产品为分析对象,根据产品风格的特征、生产过程的技术要素来分解、梳理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力度的增删,改革教学内容体系,整合成相应的课程。建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和重点课程建设立项制,《纺织机械基础》、《纺织应用化学》、《纺织应用数学》、《纺织纤维》、《现代织造技术》等课程或课程群的建设项目作为院级教科研项目立项。其中《纺织纤维》课程代表学院参加省厅优秀建设课程评选,并获“省优秀课程二等奖”。
在教材建设方面,本专业的许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采取先自编讲义,经试用并修改成熟后再逐步过渡为教材的办法。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按照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尊重学科但不恪守学科化,在广泛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们意见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突出介绍企业需要的实用生产技术、经验和方法,并增加大量的生产实例。《纺织应用化学》打破了传统的化学课程体系,大量增加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诸如纤维、浆料、染料等内容,并以专业需要为体系编排章节,大大地增加了应用性;《纺纱工艺与设备》、《新型机织工艺与设备》、《色织物设计》等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对于一些计算公式,淡化公式的理论推导,强调公式的具体运用,并增加了简单实用的经验公式.更好地与企业实际生产相接轨;《纺织品性能与检测》直接将一些实验实训的要求与方法编写在有关章节中,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目前已完成了《纺织机械基础》、《纺织应用化学》、《毛纺概论》、《棉纺产品设计与质量控制》、《纺纱工艺与设备》、《新型机织工艺与设备》、《纺织纤维与纱线》、《色织物设计》、《纹织CAD教程》、《纺织品性能与检测》等一系列校本教材,在专业教学中广泛应用。其中《纺织应用化学》和《新型机织工艺与设备》等教材施教数轮经修改后已正式出版。与此同时,还积极开发了一系列多媒体课件类的电子教材,完成了《纺织纤维》、《纺纱设备》、《机织设备》、《织物 CAD》、《机织工艺》和《纺织品性能与检测》等电子教材的编写与制作工作,其中有多只课件在省级课件比赛中获奖。
四、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主要教学形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师根据各课程的特点采用导课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同时,大力推行“现场教学、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学习时间内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而且能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社会化考核合格率达到100%。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三个淡化”,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淡化、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身份的淡化、教室与实验实训室场所的淡化。《纺织纤维》课程不再分理论课和实验课,整个教学过程在实验室进行.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能在车间或实训基地讲的课就决不在教室里讲。《纺纱设备》、《机织设备》、《纺织机电技术》等课程,通过在现场结合设备、结合实际操作的讲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在生产现场无法看清楚的机构及其运动情况则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如剑杆织机剑头运动速度极快,肉眼根本无法看清其动作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反复慢速播放,看清其动作过程,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室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物质保证。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本专业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织机实训中心.织物CAD实训中心等,在此良好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近两年又投资数百万元,购置了电脑测色配色仪、电子显微镜、电子提花小样机、电子大提花剑杆织机、毛巾织机、喷气织机等中高档仪器设备,建成纺织标准实验室等。在努力保证仪器设备先进性的同时,兼顾了设备的台套数。纺材基础实验室是目前为止全省高职院校中首批申报并获得通过的基础实验室,实验室内不仅可以完成六十多项纺织品性能的检测训练,而且还能进行纺织新材料、新产品的科学研究,承接社会和企业纺织材料的各类测试任务。充分利用新落成实训大楼的良好条件,高起点地进行实验实训室的规划设计。专业实验实训室在布局上模拟企业生产实际,按工艺流程布置设备.体现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特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校内实践教学的效果。如纺纱工艺实验室规划建立一个从梳棉、并条、粗纱到细纱的生产模拟车间;机织工艺实验室规划建立一个从计算机产品设计到小样试制再到大样投产试制的全过程模拟工厂。加上各实验实训室之间采用通透式设计,具有宽敞明亮的视觉效果,让人产生前后衔接、上下配套、浑然一体的感觉。这不仅能对实际生产流程一目了然.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能从总体上更好地熟悉生产工艺和操作。
在已有良好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与江苏大生集团、南通二棉集团、江苏联发集团、中国华芳集团等十多家企业签订协议,使之成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样有效地弥补了校内实训基地受实验实习设备投资大、更新快、训练项目单一、缺少企业氛围、不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等的缺陷。
浙江是中国的纺织大省,绍兴则是闻名全国的纺织大市。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是服务地方产业、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一个专业,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应用型纺织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同时本专业是一个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作为我校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以及中央财政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重点建设专业,其中课程建设一直是本专业建设和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基于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的启示下,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一系列的“项目化”改革和实践。
一、“教学工厂”模式的内涵
“教学工厂” (Teaching Factory)职业教育理念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院长林靖东先生在发现大专院校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企业界要求学校必须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下,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将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元合一而提出来的一种适合现代企业需求和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教育模式。他巧妙地将西方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华人特有的人文环境相融合,逐渐沉淀出“教学工厂”、“项目教学”、“专能开发”“无界管理”和“经验共享”的独特办学理念,形成了特有的办学优势。认真总结这种教学工厂的主要特色,探寻其形成独特教学模式的关键原因,那就是——“项目化教学”。
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必要性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是一个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同时我校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应用型纺织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但是现实的情况确是本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却存在较大差异。这不得不使我们进行反思和探索,在课程教学中要进行真刀实枪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通过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以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提升技能,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全面的实际工作锻炼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在课程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并按照企业真实设计生产流程展开项目教学,从而实现“课程设计职业化、能力训练岗位化”。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开展,密切了产学研合作的关系,学校与企业也达到双赢效果,公司获得了学生无限的创意作品,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学校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对现代纺织技术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较全面掌握了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素质。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了“课程设置职业化、能力训练岗位化”的要求,使学生在课程中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又提高了职业素质。
三、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成效
(一)“校企合作”,全方位修订课程标准
在原来主要由学校主讲教师单方制定教学大纲,在课程标准的制订过程中基本上还是按照老的教学大纲(本科模式)、按照所征订的教材内容进行编制,没有参照相关岗位群的职业标准,导致“教师教、学生学、企业用”相脱节,从而培养的毕业生实践操作不规范、不能达到“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要求。经过此次改革,将由企业人员和校内专任教师,融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学习内容由原先章节式改为模块下的学习单元项目,此种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
(二)“1+1”共同开发“项目化”实训教材
由于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在实训方面还没有规划教材,为了更好的进行项目化教学,本专业的所有的实训课程都已经开发“项目化”实训教材,立项为校本教材,并全面投入使用。教材的编写过程主要由“1+1”(学校一方+企业一方)的形式,共同制定教材大纲,共同完成教材的编写过程。
(三)“三方互动”,共同创建真实情境
在教学情境设计过程中,由校内主讲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并由此工作岗位的企业专家指导设计实践。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由师生互动,共同创建学习情境、统筹规划学习单位任务的完整性、小组合作、模拟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表达学习成果的多样化。学习的环节主要包括:,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结果应用。教学评价,即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完成项目的情况评价来衡量和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教学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搭建良好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资源,将学生的学习地点扩展到实训基地、企业现场,结合实例进行项目化理论和实践教学。增加项目实践环节课时,提高学生项目实践动手能力。本专业实践性很强,教学中增加了实践环节的课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岗位能力。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法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思想为指导来确定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课程要真正实现项目化教学方法,必须做到打破原有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建立“1+1”课程开发小组,逐步建设与课程改革体系相配套的校本教材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了健全的适宜的教学环境,项目教学法才能真正得到应用和实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