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6 22:16: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管理基础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现在,在多数较发达国家中,中学物理教材包括了力学、刚体力学、热力学和分子物理学、振动和波、电荷和电尝电流和磁尝电磁波、量子物理、相对论和物质等内容。除第一、五、六部分外,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都是很明显的。有些国家仅是以某一个中学的优秀学生组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而我们则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后再强化集训、补课后参加的。所以,尽管我们获得奖牌很多,但却不能认为我们就是教育强国了。而且,没有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教育强国。
十多年来,我国基础物理教育在教学领域中的改革是有成绩的。但其弱点往往只是局限于教材的删删减减、修修补补,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的一些革新。
说得苛刻一点,这不过是“删繁就简三秋树”,且有向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之嫌。
如果要做到“领异标新二月花”,恐怕就要动一点大手术,在内容现代化上“动土”了。
诚然,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十年功夫怕是不行的。惟其如此,我们才应该尽早认识并行动起来。等到下个世纪再搞,怕是太晚了。
基础物理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
受有关方面委托,在沈克琦先生的主持下,笔者正在参加为北京市重点学校编写高中物理教材的工作。实际上这是基础物理教学内容改革的一次探索。自然,教学内容现代化是这种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新编教材在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会有一定程度的扩展和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材内容的超常膨胀和不适当的“拔高”。我们力争做到的是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基础性的统一。为此,我们坚持编入高中学生能够掌握的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使他们能够学到比较有系统的、相互联系的、有生命力的知识。同时,对一些虽在高中阶段不宜展开或不能完全掌握的,但又是非常根本的、重要的,对开扩学生的科学视野、树立新的科学观念和思维方式极有好处的内容,也要开一个头,长一个芽。
基于以上的一些考虑,拟议中的教材在内容上与现行教材(甲种本)就有了一些区别。
1)?在讲授经典物理学内容时不回避它的局限性。例如在讲牛顿力学时指出物体的质量是可变的,并给出相对论质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在讲授惯性力时,也讲解引力与加速度的等效性。
2)?在热学中专辟一章“热力学定律”。其中讲授热力学第零定律,以便对温度和温标进行再讨论,使学生对温度和温标的概念科学化。也讲自然过程的方向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以使学生对不可逆现象及其重要性有所了解,对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及其统计意义和它所反映的偶然与必然、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认识。这对于破除学生头脑中“决定论因果性”是唯一的因果律的观念,树立“统计意义上的因果性”的观念大有好处。
又如,?在讲授气体时,增加了一节“真实气体范德瓦耳斯方程”。这不仅能使学生认识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区别,体会从理想气体模型到较真实的模型的一种修正方法,而且正是因为范德瓦耳斯方程是非线性的,因而气体的液化即相变才是可能的,而理想气体无相变可言。这也就为讲授物态变化“长了一个芽”。
3)?在波动光学中,增加了双缝干涉条纹的分布规律和夫琅和费单缝衍射条纹的分布规律的讨论,以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下分析光的波动现象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的观察上。这也算是“开了一个头”。
4)?“狭义相对论初步”作为一章准备编入教材之中,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时空观念有所发展,并对狭义相对论产生的物理背景、爱因斯坦的思考及其方法论内容有所了解和体会,帮助学生增加一点科学发现的“悟性”。
5)?在讲述微观物理学中专设“波和粒子”一章。在这一章中,不仅通过黑体辐射规律的分析提出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和观点,通过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提出和证实光子的概念和观点,而且通过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分析引出德·布罗意关于物质波的假设,使学生认识类比方法在科学探索中的作用。同时还在分析微观粒子可能显示波动性的条件后,以戴维逊一革末实验为例,介绍了物质波的实验验证,并顺带讨论一下“宏观物体是否也具有波动性”的问题。我以为这种讲述与讨论是非常基本的(应该指出,基本不等同于浅显),但又较以往的教材要先进些。
二、提高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的力度
对于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必须设置专业人员负责,主管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监督职能。会计基础工作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关键,上级主管部门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承担着重大的监督职责。对于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进行全方位检查,查找出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修改对策,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企业主管部门具体工作如下:其一,加大检查力度,使得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更加规范化和常规化,确保内部责任追究制度的公正公开性;其二,高度重视会计负责人员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工作,引导会计负责人全面承担其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各项职责,在解决各种问题时必须实事求是,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其三,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积极与审计部门合作,严格执行处罚条例,从而使得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
(二)强化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
高度重视对会计人员会计基础工作的培训,广泛宣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得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人员好和会计工作人员都能够从思想上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真正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高度重视会计基础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此外,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企业每周组织会计人员参加“会计规范讲坛”,对会计人员进行思想灌输。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财务知识,更应该掌握税法、会计法、计算机电算化技术、财务管理、经济学等专业知识,还需要及时掌握本企业的经济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基础工作的作用。同时培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指导会计人员真正懂得爱岗敬业、忠于值守、廉洁奉公、严格执法的职业道德情操的真正含义,采用自我改造和自我约束的方式,尽忠职守,清洁廉明,一旦发现问题立刻汇报上级,不被利益蒙蔽双眼,不断增强自身职业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建立现代化会计管理制度
当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不断深入到企业管理过程中,会计管理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会计不仅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会计岗位责任制度、财务预算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内部稽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
(四)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要加快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更加规范,有效克服因手工操作出现的失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建立一套财政部门、人民银行、税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享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任一部门将企业的信息录入后,其他部门均可查阅,解决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防止企业针对不同的机构报送不同信息的现象,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五)以规范化考核要求为标准指导日常会计基础工作
按照《XX市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指导意见》和相关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标准,逐条检验公司的会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例如根据管理要求,对类似原始单据需要修正的,责成有关人员重新填制、获取或办理单据修改手续,规范原始凭据的管理;有记账凭证内容不完整情况的,则由制单人员对记账凭证内容进行二次复查,并由凭证审核人员进行审核,对复查审核中发现的遗漏情况及时补正;有会计对账不及时情况的,则在企业内部设立及时进行会计对账提醒机制,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因工作忙碌可能出现的延误和疏忽;有未按规定附有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情况的,则做到按会计报告要件内容应附尽附,不遗不漏,这样也能使得会计报告的内容充分完整;有未按规定及时移交会计档案的情况的,则根据相应的工作制度在财务、档案等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协作下,对会计档案超期未归档移交情况进行清查,保障会计档案的移交管理工作的完成等等。
因此,班主任要首先做好修身自律,还应扮演好几种角色。
首先,要投入真挚的感情,爱如慈母。
作为班主任,在接纳新生之后,要尽快熟悉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尽快叫出新生的姓名,使学生对班主任自然就多了份亲近感,少一份陌生感。有时出可根据学科的特点(如英语课)把每个学生的名字和英文全部叙述一遍,使学生们觉得他们已在老师的注视关切中了,也让他们在心理上对班主任产生尊敬和信赖,这样就可在短时间内建立一种互相平等、信任,相互关注的师生关系,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应该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他们多一份爱心,多一些谈心接触的机会。从感情上贴近他们,精神上支持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尽可能地传递给他们来自班主任的温暖,使他们感到并不孤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性格。
其次,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管如严父。
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当年恰逢哈雷慧星临近地球,改革计划又是为了使美国当今
的儿童——下世纪的主人,能适应2061年慧星再次临近地球的那个时期科学技术和社会生
活的急剧变化,所以取名为“2061计划”(Project2061)。
一、“2061计划”的指导思想
“2061计划”认为,美国青少年的科技知识非常薄弱,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搞一次科技
扫盲;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上制定一个示范性、指导性的基本标准,编写新的教学大纲,
希望全国的中小学、幼儿园据此来普及科技教育,从而使下几代人具备科学技术的基础素质。
普及科技教育不是盲目增加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小学的教学重点应集中在最根本的科学基础
知识上,并且更有效地把它教好。
二、“2061计划”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1985~1989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在首都华盛顿建立了领导实施“2061计划”
的总部,并动员了800多位科学家、企业家、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了这项再造青
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们总结战后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汲
取美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成果,于1989年推出了阶段性成果《普及科学——美国2061
计划》的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的下一代必将面临巨大的变革;科学、数学和技术位
居变革的核心,它们导致变革,塑造变革,并且对变革做出反应,它们对今日的儿童适应明
日的世界十分重要。该报告提出了未来儿童和青少年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应掌握的科学、数学
和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的框架,包括主要学科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学科间的
有机联系,以及掌握这些内容、概念和联系的基本态度、方法和手段。
第二步,1989~1993年,“2061计划”总部在旧金山、圣地亚哥、费城、圣·安东尼奥、
麦迪逊郊区麦克伐兰、阿瑟农村等六个有不同代表性的地区建立了分部,根据第一步提出的
理论和指导思想,研究实施所需要的条件、手段及战略,并设计不同模式的课程。同时,散
发第一步的研究报告,展开广泛讨论,制定相应的教育改革和革新工程。1993年问世的《普
及科学的阶段指标》报告,标志着“2061计划”第二阶段圆满结束。该报告阐述了数学、
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的性质、特点,确定了不同年级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水平及发展程度。
第三步,1993年以后,在完成前两阶段任务的基础上,“2061计划”拟用10年或更长
的时间,在一些州和学区进行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教育改革实验。目前的实验以“2061
计划”的6个分部为骨干向四周辐射。一般每个分部新建或接管5至6所实验学校,依据《普
及科学的阶段指标》制定实验学校的科学教育大纲,组织编写相应教材,进行教师培训,开
展大学、中学、科学家、企业家甚至包括家长和社区之间的多向交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
1996年,“2061计划”设计了进一步的改革蓝图,编制丰富多彩的参考材料,并使之变
成电子信息,广为传播;制定关于课程改革和工程推行情况的评价标准;促使各级教育的一
体化,特别提倡大学要继续支持基础教育;加强教师培训和对科技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筹
集和落实改革所需资金。
三、“2061计划”的特色
1.综合性。“2061计划”实施的对象是综合的,它力图在实验区内,面向从幼儿园到高
中各个阶段的所有学生和学科,进行科技普及;实施的范畴是综合的,它在制定新教学大纲
的同时,配套改革教材内容、教学技术、考试方式和学校的组织机构;参与者也是综合的,
要使这些改革措施彼此兼容,就得顾及家长、政策制定者、教师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2.长效性。“2061计划”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安排后付诸实施的,它的效果要通过几
十年而不是几年来检验。
3.基础性。“2061计划”强调基础学科,主张在中小学开设数学、科学、技术方面的核
心课程;同时,各学科内部以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为主。
4.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学校中,学校注意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思
考问题而不是告诉其现成答案。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展思维和想像能力并解
决实际问题。
5.发挥教师主导作用。“2061计划”非常注重发挥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实际教学中的主导
作用,认为只有教师才能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实际直接传授知识、启迪智慧,也只有教师才能
根据改革的精神和课堂教学经验创造性地更新课程、改善教学。
6.协作性。“2061计划”认为,没有一个团体或部门是唯一具有智慧和权威的机构,改
革离不开合作与交流。中小学教师、行政官员、社区领导者、大学教授和政策制定者应取长
补短,共同参与教改。
四、从“2061计划”看美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1.谋求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力求处理好核心课程和一般课程的关系,以核心课程为主;
处理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改变过去忽视知识传授、片面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
做法,增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传授时间。在加大科技知识教学力度的同时,重视文化、历
史、地理等社科知识的传授。为此,近年来,“2061计划”提倡使用“大科学”的概念。
2.继续保持课程的弹性。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发展特长,允许提前升级、捷足先登。
选修课比例较大,特别在高中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注重因
材施教,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
3.教学安排开放化。教学人员有本校教师,也常请教授、专家、科学家等来校讲课。教
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有时也走出校园,到政府机构、企业、大学或田间,接触社会和自然。
近几年,美国中小学普遍加强了外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加大国际知识传授的力度。
那么我国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究竟在哪些方面不足和较差呢哪些方面尚不能迅速适应计算机管理的要求呢总体来讲目前我国的综合性档案馆大多是馆藏内容庞杂案卷数量繁多时间跨度长且由于多年来一直处于封闭式管理之中档案管理仅以保管为目的以案卷不丢失为原则再加之每个历史时期档案的整理质量要求不同整理的规格不统一等情况形成了档案基础普遍较差的局面。主要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档号不规范没有目录号一卷多册现象较多二是案卷标题不规范有标题但不能反映主题内容或标题缺少基本要素甚至没有案卷标题等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大部分案卷缺少卷内目录以至于部分未被案卷标题涵盖的内容永远无法检索而难以利用四是许多案卷未标页码如果使用中掉页很难发现五是组卷混乱现象比较严重如有按时间组的也有按职能部门管辖权限组的还有按文种组卷的六是案卷厚薄不一有的一、二页纸一文一卷有的五六百页纸一类一卷。总之综合性档案馆建馆时间越长馆藏量越大的存在的类似问题就越严重。从以上情况来看我国综合性档案馆目前还未具备实现计算机管理的充分条件需要尽快地、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提高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水平
从科学与经验中都可以获知要想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就必须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与方法即要求档案管理的收集、整理、鉴定、著录、保管等各个环节都要按照统一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
1全面普查案卷,去糟取精
这是实现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第一步工作。因为一般的综合性档案馆由于多年来未做全面的清查加之移交单位划分保管期限不准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重份或无查考价值的文件所以首先要剔除这些无用的文件才能避免今后实行计算机管理时出现重复与低效率的情况。
2重新组合案卷实现案卷规范化
将那些组卷过厚内容混杂的案卷进行重新组卷。重新组卷的原则是尽可能将那些相互存在某种联系的文件组合在一起。在重组案卷的过程中还应对那些无页码、无卷内目录、无案卷标题或标题不清楚的案卷要重新加工填写以保证全部案卷更加规范。重新组卷不仅可以优化馆藏、科学保管而且亦可以提高实行计算机管理档案后的利用效率。
3结合本馆实际规范著录工作
著录是实行计算机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也是直接影响输入计算机数据与信息的准确性的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1986年国家颁布的《档案著录规则》是规范著录工作的最基本依据。但是由于各个档案馆的条件存在差异再加上计算机管理又提出了新的技术性要求所以各个档案馆应该以《规则》为依据,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计算机管理的技术要求制定出适合本馆著录工作的著录细则。我们根据这一原则制定了《北京市档案馆著录细则》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已经起到了提高基础工作水平的作用并对我馆实行档案计算机管理工作有很大的促进。
4统一分类号保证检索查全率
计算机检索的显著优势就是能够满足人们族性检索的需要。为了确保检索的完整性我们在分类过程中,首先根据《中国档案分类法》进行分类再因事制宜制定出一些具体细则。例如“物价”问题涉及的行业较多我们就统一归入“J”类然后再根据每一文件具体特征辅以关键词标识加以区分。另外在分类的过程中还应加强校审力度以便及时校正分类人员的错误。并且还应经常组织大家统一认识统一标准尽量做到前后标引一致同一类文件标引一致从而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
5规范题名保证检索查准率
档案的分类号保证了检索查全率而题名准确才能保证检索的查准率。但仅保证查全率是不行的,还须同时保证查准因此在著录时要统一规范题名。我们认为规范题名应掌握的原则与要点是在填写题名项过程中要规范机构简称尽量避免在检索时出现含混不清、文不对题和计算机识别不清的情况发生。如北京市计划委员会简称为市计委北京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为市计生委而不能都简称为市计委还要统一题名中应具备的要素。我们结合计算机检索需要在著录过程中将题名中责任者、事由、文种必要时加上人名、地点和时间)等要素都填写完整。如果题名要素不完整。则要补齐如果题名冗长则删除多余的赘词。还要统一文种题名中经常有“请示报告”等含义不清的文种出现很影响检索的准确率。所以我们便规定凡是要求批复的文件写“请示”凡不要求批复的文件则写“报告”等等这样就可在检索中区分出每份文件的实质作用。
另外我们还利用计算机一次输入多次输出的功能将关键词项中的人名、地点、时间与机构分别著录为日后制作《人名目录》等检索工具打下了基础。
三、加快数据准备推进档案现代化管理进程
在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计算机数据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大工程尤其是对于那些建馆时间较长的综合性档案馆来讲由于馆藏案卷多著录工作不仅量大而且复杂如果没有一整套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会使计算机因数据准备不足而无法使用甚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进展速度。在著录工作中只要掌握了以下重点便基本可以取得著录工作“多”、“快”、“好”兼而有之的效果。
1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
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档案为社会所用而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档案的利用率。综合性档案馆在推进计算机管理的过程中应先根据各全宗的重要程度、价值大小、利用率高低和是否开放的情况对所有全宗进行排队将那些可以开放的核心档案和社会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优先加工整理。这样就可以加快档案管理计算机化的进程和提高社会利用的效率。
2分级次著录,省时省力
在著录过程中可以将案卷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著录即将那些反映问题单一或查考价值不高的档案进行案卷级著录对那些一卷内几个文件涉及同一个内容且又排在一起的档案进行文件组合级著录而对那些重要文件或反映问题庞杂的文件则进行文件级著录。这样处理不仅能将揭示档案的主题内容和特征而且也可以减少著录条目和录入条目既节约了时间、人力与财力又提高了效率。
3分门别类,充分利用档案原基础
对于那些案卷基础较好又具备全引目录的案卷在著录时可以直接在全引目录上面分类标引而对那些特殊形式的档案如“房档”、“案件”等则可用计算机程序将人名、地址、时间用案卷目录直接录入然后用计算机统一给出分类号。这样分门别类地充分利用档案目录的原有基础可以减少著录环节大大地提高著录速度。
2.系统设计思路。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基础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系统应该符合如下要求:
(1)符合“省级管理部门-试点县区-试点学校-试点班级”四级知识主体的要求。
(2)符合项目信息采集、项目活动计划、项目过程监控、项目成果总结四个环节的知识管理需求。
(3)符合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获取、表示、存储和共享的特点。其中,从知识基本过程的管理角度来设计,针对知识获取,拟收集项目基础数据、教师和学生能力状态数据,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通知、方案、活动人员名单或总结报告等数据文档,再进行归类整理,提供搜索,形成可用的、有价值的统计信息和知识;针对知识存储,规定统一的数据结构和规范,利用数据库对适用性知识进行存储,便于相互交流借鉴;针对知识共享,遴选推荐优秀案例或总结报告,推送至前台门户网站,将存储的知识分享给项目参加人员,并构建邮件系统和异步交流论坛,促进项目参加人员分享显性和隐性知识。
二、总体架构设计
基础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系统分为后台管理系统、前台门户网站两大部分,其中,后台管理系统包括基本数据管理、项目信息管理、项目活动管理、教师能力状态监测、学生发展状态监测、站内通知邮件、在线论坛、前台门户管理七个模块。前台门户网站对外宣传试点项目的通知公告、文件、活动、成效等。根据试点项目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要求,系统采取省级、县区、试点学校、实验教师四级管理模式,操作用户相应分为省级部门管理用户(含管理员和领导)、试点县区管理用户(含管理员和领导)、试点学校管理用户(含管理员和领导)、实验教师和项目专家等四大类。用户登录之后,可以访问后台管理系统。前台门户网站面向公众用户开放。
三、功能模块设计
1.基础管理。该模块用于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和设置,分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参数设置、模块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帮助等子模块。系统管理员利用模块管理,可以对后台系统的菜单模块进行添加、删除和禁用,指定模块标示和ASPX页面,动态维护后台系统的菜单结构。用户权限管理模块,用于实现系统权限的分配和管理,包括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组管理、用户权限分配。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的部门层级多,用户人员广。有鉴于此,该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来实现用户与访问权限的逻辑分离,RBAC的基本思想是:定义一组用户集和角色集,在特定的环境里,权限被赋予角色,而角色被指定给一个用户,此用户就拥有了该角色所拥有的权限。
2.项目信息管理。该模块对参加试点项目的部门和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包括试点县区管理、试点学校管理、实验班级管理、实验教师管理、项目专家管理等子模块。各级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对所辖区域内的项目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导出和打印,以图表方式查阅统计结果,及时掌握试点学校、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的数量与结构。其中,数据图表采用JavascriptCharts实现。
3.项目活动管理。该模块用于对各级部门、各类项目活动的计划、实施、总结的整个周期进行管理,便于上级部门监控下级部门的项目工作状态,以及收集下级部门开展项目的佐证性材料,实现项目知识的获取与存储。
(1)活动计划管理,包括上报活动计划、审核活动计划、查阅活动计划统计。每级部门均可上报本级的活动计划,活动计划表需要填写活动内容、起止时间、参加对象人员、活动地点、活动类型、活动负责人及联系信息等。其中,活动类型包括考察学习类、会议研讨类、培训训练类、展示观摩类、实验研究类、评比竞赛类、检查评估类等。下级单位的上报活动计划为待审状态,经上级单位审核后,即进入已审核待实施状态。
(2)活动实施管理,包括实施活动、填写活动报名表、审核学员报名。活动计划经过上级单位审核后,可以向下级单位活动通知,将活动添加到活动实施表,后的活动进入“正在实施”状态,纳入进程监督和考核验收的范围,活动承担部门需要定期上报活动完成的比率。上级部门可以通过所属地市、试验县区、活动实施状态等字段,筛选监控活动实施情况和完成率,可以对完成率进行排序比对。活动参加人员名单是项目活动的重要佐证材料。经授予权限,实验人员和非实验人员可以填报活动回执进行报名。活动承担部门能够对报名名单进行审核,并导出活动人员名单用于会务工作。
(3)活动总结与存档,包括填报活动总结、审阅和浏览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要求参加教师撰写教师个人总结,活动承担部门撰写活动总结报告,作为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存档。活动总结的主要属性有:活动效果评级(1~5级)、审阅状态(不存档、存档)、分享范围(不共享、本级部门内共享、后台共享、前台共享)、上传附件(活动的文档资料、视频、图片等)。
4.教师能力状态监测。该模块包括掌握进度监测和能力档案监测,用于对教师参加项目所需能力的掌握进度进行监测,对教师参加项目的教案、获奖、参加活动情况及总结报告等各种档案信息进行管理。教师能力状态监测利用一个基于系统设定的、包含二级项目的评价量规,由教师本人及上级管理部门进行评价,具体分为个人自评、学校评价、县区评价、自治区级评价等四级评价。评价量规中的每个评分项目由未知、知道、理解、掌握、精通五级(用1~5分表示)构成。定期评价教师能力状态,及时更新教师得分。各级管理人员可以按教师、学校、县区三个层面,对教师掌握能力情况的得分进行查询和统计。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群体在一定的时期内通过长期的生活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思想、理念、社会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等,我们把这些整合在一块,称之为文化。它也是支撑人类发展,改造社会的内在动力。而在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上至学生所学习的各项专业知识,下至学校自身的各项规章制度等,都受到文化的强烈影响。因此,“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其实就是除了依靠“服务”以及“命令”等方式来实现对管理对象行为的一种驱使,更重要的还是依靠自身营造的一种精神氛围来实现对管理对象人积极性的激发,并且以上层管理者自身具备的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形象等实现对管理对象思想及行为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1.1“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激励性
生理需求、社交需求以及安全需求等都只是人们维持正常生活所须的低层次需求,而更高层次的需求是被尊重以及自我实现,这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就是激励因素。而“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正是强调学校管理者通过这样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来满足管理对象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2.“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有效构建方式
2.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基础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2.2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机制
在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评价,它对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以及发展具有监控、甄别、选拔以及改进等许多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前提是学校必须要构建一套科学、健全的符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的人本化教学评价机制[2]。传统教学评价机制中,人们更加侧重的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评价,而缺乏对实施教学的主体的道德素质、文化素养以及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等方面的评价。这往往使得教学中的教学评价机制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就是要确立一种和学校实际情况相符、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一种评价标准,以此来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从精神以及物质等方面入手,积极奖励广大教师,激发其从事教学工作热情。就学生的评价而言,“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摒弃过去我们过于重视课业成绩的评价模式,而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的评价。
2.3创造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学校文化
文化是一定的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通过长期的生活和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思想、理念、社会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等的整合[3]。可以说它是支撑人类发展,进行社会改造的内在动力。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以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等,深受其影响。因此,学校积极创造一种既能够反映学生整体精神面貌,又具备共同价值观的学校文化,已成为其实现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它不仅能够使学校实现对管理对象积极性的激发以及思想及行为等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学校实现师生改善心态,陶冶情操及增强学凝聚力的保证。
二、当前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构建的会计制度相对简单粗放
高校会计制度是在国家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等规定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制定的适合自身发展的会计制度。精细化管理要求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计工作规范、责任和评价机制、岗位分配体系,而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需要规范会计内部的管理制度。但是现实是,很多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都较简单粗放,过于笼统,没有精细化的规定。如关于学校专项资金的管理上,虽然规定了自己的使用范围,但是没有明确这些范围之间的资金比例,同样会造成资金使用失衡的问题。
2.会计工作岗位设置和分配的不合理
岗位设置:目前国内高校的财务管理机构和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主要是处办、综合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等科室,其他如收费、基建财务、产业财务、招标办、固定资产管理以及电算化等科室设置的不多。从这些设置的岗位上可以看出,高校并没有形成内外安全保障的岗位机制,存在岗位重复设置等问题,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岗位分配:高校在岗位分配上同一些企业一样,存在任人唯亲的现象,并没有根据工作人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分配。同时,受会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人员配备不齐全以及校园一卡通、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开展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的会计人员身兼数岗,严重影响了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3.财务数据信息的利用率低
国家财政部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企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必须全面实施会计信息化建设,推进会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到高校,高校数字化校园逐步形成,高校的财务工作除了财务本身,还与教务、人事、水电、房产、图书管理、科研等部门有很强的联系。但是事实是财务部门在信息化的使用和分享上并没有和这些职能部门实现信息对接、共享和利用,在整个精细化管理中的信息利用率较低。同时,随着网上业务的发展,目前高校财务部门提供的网上信息服务还停留在业务的查询功能,还未实现网络交换利用。
4.未形成有效的会计监督机制
会计监督工作的缺失制约了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发展,主要原因有会计人员自身以及高校。高校方面,很多高校并没有成立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即便有也大多形式化,没有真正起到审计监督的作用。会计工作人员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专业业务能力不强,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不高,没有形成对会计监督的意识。另一方面是繁琐的账务核算工作,让工作人员缺少开展监督工作的实践,使高校内部的会计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这不仅影响了精细化管理的开展,还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
三、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有效的实施途径
1.建立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保障会计工作精细化
首先,高校管理者和相关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制度,结合本校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制定的适合自身发展的会计管理制度。其次,根据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的会计工作规范、责任和评价机制、岗位分配体系。最后,必须以规范化为中小,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为目的,建立一套完善的岗位业务流程,值得注意的是,岗位业务流程必须避免岗位间隙、重叠等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保障精细化管理在高校会计基础工作中的运用。
2.细化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和人员的分配岗位设置
(1)开展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必须要有合理的岗位设置。针对高校的财务工作主要是对学校资金的预算、决算、运用核算以及资金的安全流动管理,高校在设置岗位上可以根据这些情况,以企业财务岗位设置为参照,设置出以财务处为领导,计划科、会计科、资金管理科和综合管理科为主的岗位体系。其中为了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会计科的岗位设置上应有会计核算、经费发放、
(2)人员分配。合理的岗位,必须要有合理的人员分配,才能更大的发挥会计工作在高校内部工作中的作用。高校在会计人员岗位分配上,可以在内部控制和会计电算化的要求下,根据高校自身的情况,确定不相容的岗位和职务,明确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能和责任,促进岗位工作人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此外,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是专业很强的一项技术管理工作,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开展会计培训、业务研讨会、检查业务汇报等形式,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管理水平、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以更好的促进精细化管理在会计基础工作中的顺利开展,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3.信息共享,提高财务数据信息利用率
首先,高校必须加强对各个职能部门的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宣传,帮助各部门树立信息和资源共享、全局管理的意识。其次,要大力推进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实施财务、教务、人事、水电、房产、图书管理、科研等部门的信息对接。再次,在信息的选择上要提供一些使用较为便捷,易于理解的信息。最后,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为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构建监督机制,强化会计监督工作
(1)高校必须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内部设计力度。审计部门一旦成立,就要履行自身的职责,定期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审核、监督;对那些专业性较强、规模较大的业务工作必须跟踪调研,实行全程管理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功能,提高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的水平,保障精细化管理在高校会计基础工作中的有效开展。
(2)高校的各级财务部门必须根据《会计法》的要求,加强对各基层会计单位基础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必须定期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审核、清查,规范会计行为,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改正措施,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同时,要对各基层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实施奖惩制度,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力度。
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企业会计工作包括多个项目,由于每个项目的特殊性,会计业务处理的复杂程度较高,也对会计基础工作提出了挑战。就我国目前企业会计工作来看还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第一,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滞后,财务账表明显不一。在企业的日常运行过程中,要求企业会计及时反馈企业的生产运营状况,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但是,当前我国企业中的会计工作进度往往滞后,跟不上企业运营的进度,例如,施工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往往滞后于实际的施工工程进度,这个跟进速度的滞后不利用企业掌控施工的进度。所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滞后,使得企业的会计工作与企业的实际运行不相符,出现了账实不一的状况,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运营。第二,企业会计人员安排以及岗位设置不规范。在现代企业中,很多企业对下属企业的会计岗位要求较低。有些会计上岗缺乏会计从业上岗证,或者一人多岗。另外会计岗位的设置不规范。很多会计岗位的主管人员也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及素养,这样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因此,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决定了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水平。如果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能满足会计基础工作的要求,就会出现各种财务数据舞弊现象。并且随着会计电算化以及会计工作技能的新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安排以及岗位设置不规范的影响就更为广泛。所以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合理安排企业中会计人员的岗位设置。第三,财务经营管理松散,会计内控制度不健全。在一些企业中,由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会计人员对于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认识不足。因此,在企业中一些不法行为才有机可乘,一部分企业在处理项目财务问题时,过分强调灵活性,为企业留下了高危隐患。第四,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工作意识淡薄。虽然我国十分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是在企业中,部分领导对《会计法》的理解不足,对会计基础工作的意识比较淡薄。因此,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终年靠“造表”,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掌控不足,很多乡镇企业仍停留在手工记账的工作方式上。这样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不足,就导致了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部能正常、规范、有序地开展。第五,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风险较大。我们知道: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会计监督。这也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点。但是,在我国一些企业中,会计监督体系还未建立或不健全,各个主观部门只负责本部门的利益,会计监督的功能偏弱。另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一,很难体现会计基础工作中的内部审计功能较难发挥。所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功能难以发挥,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加强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策略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会计基础工作对于企业管理来说非常重要,目前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会对企业管理以及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加强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第一,在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企业会计基础工作。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会计已经深入到各个企业当中。在利用信息化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过程中,还应该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对财务处理岗位以及电子数据稽查等岗位要严格要求,控制好会计信息系统的授权,严格管理企业的的操作密码,对会计原始凭证的审核、输入工作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进行,避免失误。从而确保会计基础工作的数据安全、准确。第二,企业要合理安排会计人员的岗位,重视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在企业的岗位设置中应该明确对会计岗位的设置及要求。在企业的招聘环节,要严格筛选查看应聘者是否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并注重会计人员是否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及职业道德素质。在企业的财务部门要保证专人专岗,确保每名会计人员都能完成好其工作职责,确保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定期对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知识及素质,切实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第三,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高企业会计工作的执行力。对于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领导要重视,制度要完善。只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重视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才能提高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才能建立健全企业的相关内控体系,从而更好地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通过全面完善的企业内控制度,强化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约束,才能让会计人员时刻铭记岗位要求,依法办事,提高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度,因而提高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的水平。第四,内部人员要及时沟通,保持会计基础工作的信息充分交流。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若想提高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水平一定要及时对外部的信息进行识别、交流,让会计人员明确自身职责,不断加强会计人员之间的联系,增进对企业及外部环境经济信息的了解。利润,企业的存货、库房的信息、业务人员的信息等。在企业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中,保持生产经济信息的畅通,对问题及时作出调整。确保企业会计基础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第五,强化对企业基础工作的监督,严考核。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要严格对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考核,重点发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内控作用,以便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另外,在企业管理中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及规范性进行监督,对会计基础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更改。通过严格的考核,总结企业在会计基础工作中的薄弱点,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一旦在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中发现了伪造、编造等违反规定的行为,要严格考核、严厉惩处。通过以上几点措施,不断提高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综合提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强化内控考核的力度,激励企业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全面跟踪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财务数据,便于企业经营者进行管理,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高度重视对会计人员会计基础工作的培训,广泛宣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得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人员好和会计工作人员都能够从思想上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真正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高度重视会计基础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此外,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企业每周组织会计人员参加“会计规范讲坛”,对会计人员进行思想灌输。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财务知识,更应该掌握税法、会计法、计算机电算化技术、财务管理、经济学等专业知识,还需要及时掌握本企业的经济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基础工作的作用。同时培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指导会计人员真正懂得爱岗敬业、忠于值守、廉洁奉公、严格执法的职业道德情操的真正含义,采用自我改造和自我约束的方式,尽忠职守,清洁廉明,一旦发现问题立刻汇报上级,不被利益蒙蔽双眼,不断增强自身职业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建立现代化会计管理制度
当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不断深入到企业管理过程中,会计管理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会计不仅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会计岗位责任制度、财务预算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内部稽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
(三)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要加快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更加规范,有效克服因手工操作出现的失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建立一套财政部门、人民银行、税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享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任一部门将企业的信息录入后,其他部门均可查阅,解决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防止企业针对不同的机构报送不同信息的现象,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以规范化考核要求为标准指导日常会计基础工作
按照《XX市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指导意见》和相关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标准,逐条检验公司的会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例如根据管理要求,对类似原始单据需要修正的,责成有关人员重新填制、获取或办理单据修改手续,规范原始凭据的管理;有记账凭证内容不完整情况的,则由制单人员对记账凭证内容进行二次复查,并由凭证审核人员进行审核,对复查审核中发现的遗漏情况及时补正;有会计对账不及时情况的,则在企业内部设立及时进行会计对账提醒机制,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因工作忙碌可能出现的延误和疏忽;有未按规定附有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情况的,则做到按会计报告要件内容应附尽附,不遗不漏,这样也能使得会计报告的内容充分完整;有未按规定及时移交会计档案的情况的,则根据相应的工作制度在财务、档案等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协作下,对会计档案超期未归档移交情况进行清查,保障会计档案的移交管理工作的完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