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实用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0-15 11:50: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林业实用技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林业实用技术论文

篇1

主管单位:甘肃省林业

主办单位: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甘肃省林学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甘肃省兰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6-0960

国内刊号:62-1059/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2

作者:马超 蒋一婷 徐桂娟 郑彩霞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形成了“一主两翼,两渠相融,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素质养成”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为两翼,以第1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现第1课堂与第2课堂2个渠道的融合,以及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教育3个层次为一体。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每年招生2个班,在校生人数维持在每年260人左右;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尤其是在生物技术专业招生质量逐渐下滑、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仍然保持了招生录取分数位居全校前3名和95%以上的就业率。但是,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化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增加所培养专业人才的竞争力,仍应成为生物技术专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之一。因此,笔者在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体会,提出以下建议,以期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有所帮助。进一步明确、细化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大学的比较优势和核心价值的体现[2]。加强办学特色建设是林业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林业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大学的学科建设是大学工作的龙头,是最能体现办学特色的因素,建设特色学科是林业高等院校加强办学特色建设的关键;而建设有林业特色的学科就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抢占学科制高点,注重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群[3]。目前,全国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有几百所,如果各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缺乏自己的特色、人才培养没有自己的侧重点,那么所培养的毕业生就难以在众多的相同的专业人才中占得就业先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主要以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为主,另外还设置了一些专业选修课。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基本上是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普遍采用的模式,没有体现出林业行业高校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同时,北京林业大学的生物技术专业与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相比,在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环节等方面,均大同小异,差异不超过15%。因此,建设体现林业行业特色和专业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应是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树木花卉育种生物工程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毛白杨研究所、林木花卉良种繁育研究中心和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同时还拥有植物学、林木遗传育种、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5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以及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和细胞生物学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可见,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具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并有多年的科研积累和人才培养经验。因此,把“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培养方向能够充分反映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研特色和行业特色。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将生物技术专业细分为“林地资源培育”和“林地资源开发与利用”2个专业方向,其中“林地资源培育”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以与遗传育种相关的课程为主,侧重于培养具有林地资源培育实用技术的专门人才;“林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以与林地食用和药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关的课程为主,如开设药用植物学、天然产物化学、生物药剂学、生物药物学、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药物分析化学等,侧重于培养具有林地资源开发实用技术的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再围绕特色人才培养的要求开设选修课程,并尽可能使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系统化,切实体现行业特色,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例如,可以借鉴复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选修课体系,其系统地开设了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制药、药物分析方法与应用、新药研发概论、药物遗传学、药事管理学、药学文献检索、药用微生物学等30多门与药学相关的选修课,充分体现了其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药学”特色。

精简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重点课程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人文社科类基础课、自然科学类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4部分。人文社科类基础课、自然科学类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主要是依据教育部的生物技术专业规范而设定的,各个高校基本大同小异,所以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成为体现专业培养特色的重要环节。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由于没有确立明确的特色培养方向,所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一度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专业培养方向,且不断地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希望课程体系能够涵盖本科毕业生就业、考研可能需要的所有专业课程。例如,由于生物制药领域就业前景较为乐观,所以为学生开设了生物制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化学分析技术、药政学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主要参考药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对“如何与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知识背景相融合”“如何体现出与药学院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区别”等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显然,单纯地开设生物制药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完全照搬药学院等其他院校相同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不可取的,也无法体现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目前,林业系统,尤其是林业基层单位,对林地药用资源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巨大,尤其缺乏具有林业知识背景、熟悉林地药用资源、具有林地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制药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将生物制药技术方面的课程,如生物技术制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化学等课程,与“林地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一专业方向紧密结合,将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与生物制药技术相结合,才能使生物制药技术落到实处,并使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充分体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除了精简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之外,还要突出重点课程。选修课程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而思考和创新的空间被压缩。以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为例,大学3年级上学期的必修课学时就达414学时,再加上选修课的学时,总学时可达500学时。这意味着1个学期的开课数量超过10门,学生每天至少要进行6学时的课程学习,由此学生的学习压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所开课程往往存在内容重复或相互重叠的现象。例如,生物制药课程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等课程就存在部分内容的重复,基因工程课程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细胞工程课程与细胞生物学课程之间也存在部分内容的重复。因此,笔者建议,要精简课程体系,协调各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突出重点课程和课程重点内容,强调课程特色,以降低课时总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提供空间和创造条件。

加强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内容的衔接为了强调化学、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对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规范》对这类课程的修读学分做了硬性规定,如化学类课程不少于13学分,数学、物理不少于8学分,计算机类不少于6学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对自然基础学科尤其是化学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例如,北京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20学分的化学类课程(含实验)、8学分的数学类课程;清华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14学分的化学类课程、12学分的数学类课程。而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18学分的化学类课程、11.5学分的数学类课程,且学生修读数理化和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全部学分需达到37.5分,占全部培养计划总学分的24%。这使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大学第1、2学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课程学习了。但是,遗憾的是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似乎正成为专业课程改革的死角。由于这部分课程均由理学院等外院教师负责讲授,而授课教师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需求缺乏了解,教学内容大多拘泥于讲“试题”和“公式推导”,侧重于推理、原理讲解和逻辑分析,缺乏案例分析和应用,更缺乏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的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例如,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学课程(共计11.5学分),学习时间分别安排在3个学期,但最后的结果是当在专业试验课程中面对简单的试验数据时,却鲜有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统计学知识;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t检验和F检验都不知如何运用。因此,笔者认为,生物技术专业应该加强数理化和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改革,特别是要加强这些课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内容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进一步优化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布局由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修读学分占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全部学分的一半左右,所以很多高校将这2类课程放在大学第1、2学年集中开设,而把专业课主要安排在大学第3、4学年。然而,在大学第3、4学年,学生面临着来自考研、出国深造、英语等级考试以及就业、毕业设计和科研实践等方面的压力,难以把全部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因此,笔者建议,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要打破目前的这种条块化课程分配格局,将人文社科类课程适当分散安排在大学的4个学年里;将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以及专业引导性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大学的第1学年,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大学第2学年;同时将免疫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其他选修课之前。这样,学生既可以尽早接触专业课程、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可以提高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能有效地缓解大学第3学年专业课学习的压力,提高对专业知识尤其是其他选修课程内容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此外,在课程安排的细节上,应该认真考虑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性。例如,目前生物技术专业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就有些不妥,应予以适当调整。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工程类课程的“工”科内容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是以理科为主、工科为辅的理工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此,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等工程类必修课以及蛋白质与酶工程、生物制药等选修课程。然而从课程教学大纲来看,这些课程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适当搭配了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但几乎没有工科方面的教学内容。这势必造成学生对生产设备缺乏必要的了解,在中试和生产车间实际操作环节中缺乏相应的生产设备维护、维修的基本知识。因此,笔者建议,对现有的工程类课程,要适当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增加工艺学、设备、化工原理等方面教学内容的讲授比例;同时开设1~2门工科类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一些工科基础知识。

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规范学术道德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形势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因此,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科研素质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现在,很多课程的考核均采用撰写论文或者综述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闭卷考试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如何查阅文献、引用文献、撰写论文,有些学生到毕业都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在很多学生头脑里,撰写论文似乎就是百度、谷歌搜索外加复制、粘贴的过程;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只要不是全文照搬,经过适当拼凑加工就不算论文抄袭,更谈不上对论文所引用、参考的文献进行认真的选择和甄别了。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入校之初,高校就应该开设“文献检索”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查阅中英文专业文献的方法、了解文献的引用规则以及撰写科技论文的专业规范和学术道德。例如,浙江大学开设的“生物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复旦大学开设的“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都颇有实用价值,值得借鉴。这些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培养查阅文献的技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术道德的认识。为此,笔者建议,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可以尝试将文献检索、实验设计、生物统计、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集合为一个模块,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在大学第2学年开设。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学术道德。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合并、联合办学、共建等已成为高校体制改革的主题。过去条块分割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正在被条块结合的体制所取代,高等教育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作为林业行业性高校,做好行业性与综合性的融合工作将有利于丰富林业高等院校的内涵、增强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力、提高林业院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4]。2010年,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2006级)考研率达41.82%、就业率达94.55%,应该说又是成绩卓著的一年。但是,挑战依然存在,形势依旧严峻。因此,加强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仍不容忽视。通过明确、细化专业培养特色,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布局,加强课程间的衔接,适度调整理科、工科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加强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和学术道德的规范,可以使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为科学、特色更为突出;可以进一步突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的专业特色,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从而为我国林业领域培养一批既具有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生物技术实践技能的林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篇3

 

太行山地处华北大平原西侧,是京津和华北大平原的天然屏障。它既可抵御西北寒潮的袭击,又可接纳东南暖湿气流,是海河水系的发源地及黄河中下游部分支流的上游。太行山在山西、河北、河南、北京4省市的交际处,总面积1049万公顷。太行山山势陡峭,地形复杂,土壤瘠薄,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旱、涝、洪、雹、冻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落后。建设太行山绿化工程,不仅具有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本地效应,而且具有重要的“外部”效果,对于根治海河,减少京津及华北平原的自然灾害,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特点

太行山属于石质山区,并有多处侵入性火成岩,由于这个区域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历史上开发较为久远,原有森林植被已被破坏殆尽,仅有少数深山地区还保留一部分天然次生林。除了植被较好的地方外,大都岩石裸露,土层瘠薄。该区域为半温暖半湿润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雨水集中于夏季,春冬干旱。由于土壤,气候限制,造林成活率偏低,即使成活了,人蓄、鸟兽危害也比较严重,特别是冬春季节,易发生森林火灾,使造林成果毁于一旦。

二、建议

1、封山育林 荒山造林应当以封为主,特别是在土壤瘠薄、坡度陡峭的山地,人工造林难以成活,即使成活也生长缓慢,这时就应当采取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资源的一种重要营林方式,具有用工少、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对加快绿化速度,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原来的疏林地、灌丛地、灌木林地、具备封育条件的荒山荒地等经过5―10年的封育,大多成为了有林地,而封育成本仅为人工造林的1/5―1/10。封育起来的林地,植被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增加,使其涵养水源、改良土壤、水土保持的功能大大增强,森林病虫害减轻,林分质量提高,育林不破坏植被,既可保护原有的树种资源,又能形成混交林,是保护珍稀树种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保存原有灌木,采取封山的方式,减少人为的破坏,应当成为我国荒山造林的一种重要模式。

2、适地适树 根据造林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做到“树”与“地”的辨证统一。论文参考网。适地适树是因地制宜原则和生态经济原则在造林树种选择中的具体应用,既如何使树木资源与综合自然生态因数密切适应,以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首先在大区域方面,尽量选用乡土树种,乡土树种是最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等生长因子的,是自然界竞争、淘汰存留的树种。如果选用外来树种,要先小区域、小范围引种实验,观察其在本地的生长发育情况,看其是否适应本地各种生长因子,能否正常生长,以及是否对本地其他物种构成威胁。盲目引种,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其次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选用不同的树种,在土层深厚的地方,可以种植花椒、枣树等具有经济效益的树种或椿树、黄连木等树种,而在土壤瘠薄或坡度陡峭的山坡上,应采用适应性强耐瘠薄的侧柏等,甚至采用马角刺、荆条、酸枣等灌木。

总之,适地适树是首要原则,违背这一点,轻则树木生长缓慢,重则树木死亡,达不到造林期目的,只能是劳民伤财。

3、造林方式 造林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播种造林,一类是植苗造林。

播种造林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式。分为飞机播种与人工播种。播种造林的人工林,从种子发芽开始就在造林地上生长,中间不经过移植。因此林木个体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有所增强,而且根系未受损伤,对树木生长十分有利,这一点对于直根性树种尤为重要。播种造林的施工技术比较简单,它不仅省去了繁杂的育苗工序,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也比植苗造林简便的多。播种造林的优点是投资小,主根明显,生命力强,效率高。论文参考网。飞机播种适宜在山势陡峭,人工难以作业的地方实行。

植苗造林是我国的传统造林方式,是用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具体分为裸根苗造林与容器苗造林两种。具有成林快,林相整齐,除了在土层深厚的地方种植经济树木外,应尽量采用造林,以减少对地表物的破坏,防止造成水土流失。容器苗带土移植,不损根系,没有缓苗现象,成活率比较高,但成本大。论文参考网。裸根苗造林与容器苗相比,方便快捷,但根系损伤严重,缓苗期长,成活率、保存率低。

三、讨论

为了尽快绿化太行山,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我们应建立起护林防火专业队伍,大力开展封山育林,采取点播与植苗相结合,选用本地乡土树种,针叶树与阔叶树混交,实行乔、灌、草多层次方式,使物种多样化,林业的生态效益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造林学》北京林学院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年

[2]《太行山生态林业工程实用技术》.李新平主编.

篇4

林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生态、 经济 )为中心,以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正确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分区、分类生产,协同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上连基地、下连市场的由结构合理、多条产业链组成的产业体系。国家林业局关于大力 发展 林业职业教育的意见(林人发【2007】76号)是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落实 科学 发展观,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促进林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林业建设者整体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坚强柱石

(一)湖南林业产业化现状

林业产业已经发育成为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大产业。到2008年底,湖南省全省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8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8.47%。有林地面积达到1.48亿亩,森林覆盖率53.67%,活立木蓄积量3.23亿立方米,油茶林2000万亩,年产茶油8.9万吨,毛竹1068万亩,立竹15.35亿根,国有林场177个,经营面积1163万亩,森林公园63个,国有苗圃97个,经营面积5.89万亩,均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产业化系统,2008年湖南省林产 工业 总产值为319.76亿元。林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为:人造板429万立方米,木竹浆纸116万吨,木竹地板(含强化地板)1442万平方米,松香等林产化学产品2.8万吨,林药加工产品3.94万吨,森林食品加工30万吨。

总的来看,湖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从横向比较,相邻省区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区发展更快。从省内来看,林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还不够高,与林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适应。其突出问题是:(1)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55:27:18。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主要用材树种结构上,松、竹、杨、优良阔叶树种供需偏紧,而传统树种杉木相对过剩。经济林品种上,低产品种多,高效品种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鲜果多,干果少;人造板、木浆造纸、家具制造、松香加工等主导产品发展滞后。(2)投入不足。由于缺乏对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必要扶持,不少企业靠原始资本缓慢积累,规模小,缺乏技术改造能力,产品多年一贯制。全省规模以上的大型林产加工企业只有8家,家庭作坊式的较多。全省林产品中,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仅4个。 (3)政策不配套。一方面,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政策、木材和林产品运输政策等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法律 法规滞后;另一方面,有些现有政策还未落实‘特别是中央林业决定和我省贯彻意见规定的多种优惠政策兑现较少。(4)对农户带动能力不强。湖南山地面积大,但农民从林业生产中获得纯收入仅28.44元,仅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无法带动广大的农民致富。

(二)湖南林业产业化需要高技能人才

(1)林业产业化需要掌握 现代 林业生产技术与操作,能运用现代林业生产工具从事林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林业生产者。实现林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林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安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林业生产者。(2)林业产业化需要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林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而林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林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3)林业产业化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林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林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体化经营,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林业生产,增加林农的收入。(4)林业产业化需要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拉长产业链条的农产品加工者。实施林业产业化,要使林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这些都需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三)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坚强柱石

湖南林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林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林业相配套的林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相对闭塞,林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林农,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湖南林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林业产业化企业已经成为应用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亟待拥有一大批有理论、有文化、懂技术、肯奉献的新一代知识型技术工人。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顺应这样的 历史 潮流。

二、高等林业职业 教育 与林业产业化对接

(一)依托职教集团,深层 发展 高职林业“工学结合”,适应林业产业化 企业 需要

以湖南省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了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为前提,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突破口,以专业调整与教材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和谐礼会为宗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湖南省首家农林类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涉农专业、师资、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以及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 农村 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集团以项目为载体,深化“工学结合”,推进产业对接,推进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共用、教师互派与培训、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教材开发与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和技术推广、组织体现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的新课程开发等11个方面的内容。

林业职教集团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集群体优势及各自特色之长,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信息汇聚、人才互补、 科学 研究与资源整合功能,出现了很好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湖南环境生物职院与林业产业化企业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试点与普及、课程设置、顶岗实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主要目的是想破解“工学结合”在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难题,以增强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该院在积极改革与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发挥职教集团优势,实现林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

1.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

林业职教集团的组建,有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这可大大降低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单独签约合作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另外,企业与职教集团的合作由于有职教集团整体实力和信誉作保障,可以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可靠性。因为在职教集团内部建立起了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协调机制,所以一旦集团个别成员与企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或分歧,职教集团可以出面予以协调,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合作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及时化解合作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2.发挥校企人才互补功能,促进人才提升与共享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就业市场,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并组织他们到企业去锻炼;而企业是用人单位,有用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有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工学结合”决定了由企业与学校联合组成的职教集团具有很强的人才互补性。如何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人才互补功能,对于提高校企双方人员的素质,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创新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服务模式,为林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

篇5

林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生态、经济)为中心,以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正确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分区、分类生产,协同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上连基地、下连市场的由结构合理、多条产业链组成的产业体系。国家林业局关于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的意见(林人发【2007】76号)是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促进林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林业建设者整体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坚强柱石

(一)湖南林业产业化现状

林业产业已经发育成为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大产业。到2008年底,湖南省全省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8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8.47%。有林地面积达到1.48亿亩,森林覆盖率53.67%,活立木蓄积量3.23亿立方米,油茶林2000万亩,年产茶油8.9万吨,毛竹1068万亩,立竹15.35亿根,国有林场177个,经营面积1163万亩,森林公园63个,国有苗圃97个,经营面积5.89万亩,均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产业化系统,2008年湖南省林产工业总产值为319.76亿元。林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为:人造板429万立方米,木竹浆纸116万吨,木竹地板(含强化地板)1442万平方米,松香等林产化学产品2.8万吨,林药加工产品3.94万吨,森林食品加工30万吨。

总的来看,湖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从横向比较,相邻省区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区发展更快。从省内来看,林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还不够高,与林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适应。其突出问题是:(1)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55:27:18。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主要用材树种结构上,松、竹、杨、优良阔叶树种供需偏紧,而传统树种杉木相对过剩。经济林品种上,低产品种多,高效品种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鲜果多,干果少;人造板、木浆造纸、家具制造、松香加工等主导产品发展滞后。(2)投入不足。由于缺乏对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必要扶持,不少企业靠原始资本缓慢积累,规模小,缺乏技术改造能力,产品多年一贯制。全省规模以上的大型林产加工企业只有8家,家庭作坊式的较多。全省林产品中,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仅4个。(3)政策不配套。一方面,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政策、木材和林产品运输政策等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滞后;另一方面,有些现有政策还未落实‘特别是中央林业决定和我省贯彻意见规定的多种优惠政策兑现较少。(4)对农户带动能力不强。湖南山地面积大,但农民从林业生产中获得纯收入仅28.44元,仅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无法带动广大的农民致富。

(二)湖南林业产业化需要高技能人才

(1)林业产业化需要掌握现代林业生产技术与操作,能运用现代林业生产工具从事林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林业生产者。实现林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林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安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林业生产者。(2)林业产业化需要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林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而林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林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3)林业产业化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林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林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体化经营,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林业生产,增加林农的收入。(4)林业产业化需要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拉长产业链条的农产品加工者。实施林业产业化,要使林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这些都需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三)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坚强柱石

湖南林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林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林业相配套的林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相对闭塞,林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林农,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湖南林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林业产业化企业已经成为应用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亟待拥有一大批有理论、有文化、懂技术、肯奉献的新一代知识型技术工人。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顺应这样的历史潮流。

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与林业产业化对接

(一)依托职教集团,深层发展高职林业“工学结合”,适应林业产业化企业需要

以湖南省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了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为前提,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突破口,以专业调整与教材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和谐礼会为宗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湖南省首家农林类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涉农专业、师资、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以及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集团以项目为载体,深化“工学结合”,推进产业对接,推进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共用、教师互派与培训、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教材开发与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和技术推广、组织体现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的新课程开发等11个方面的内容。

林业职教集团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集群体优势及各自特色之长,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信息汇聚、人才互补、科学研究与资源整合功能,出现了很好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湖南环境生物职院与林业产业化企业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试点与普及、课程设置、顶岗实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主要目的是想破解“工学结合”在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难题,以增强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该院在积极改革与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发挥职教集团优势,实现林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

1.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

林业职教集团的组建,有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这可大大降低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单独签约合作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另外,企业与职教集团的合作由于有职教集团整体实力和信誉作保障,可以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可靠性。因为在职教集团内部建立起了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协调机制,所以一旦集团个别成员与企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或分歧,职教集团可以出面予以协调,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合作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及时化解合作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2.发挥校企人才互补功能,促进人才提升与共享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就业市场,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并组织他们到企业去锻炼;而企业是用人单位,有用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有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工学结合”决定了由企业与学校联合组成的职教集团具有很强的人才互补性。如何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人才互补功能,对于提高校企双方人员的素质,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创新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服务模式,为林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

篇6

林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生态、经济)为中心,以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正确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分区、分类生产,协同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上连基地、下连市场的由结构合理、多条产业链组成的产业体系。国家林业局关于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的意见(林人发【2007】76号)是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促进林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林业建设者整体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坚强柱石

(一)湖南林业产业化现状

林业产业已经发育成为涵盖

一、

二、三产业的大产业。到2008年底,湖南省全省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8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8.47%。有林地面积达到1.48亿亩,森林覆盖率53.67%,活立木蓄积量3.23亿立方米,油茶林2000万亩,年产茶油8.9万吨,毛竹1068万亩,立竹15.35亿根,国有林场177个,经营面积1163万亩,森林公园63个,国有苗圃97个,经营面积5.89万亩,均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产业化系统,2008年湖南省林产工业总产值为319.76亿元。林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为:人造板429万立方米,木竹浆纸116万吨,木竹地板(含强化地板)1442万平方米,松香等林产化学产品2.8万吨,林药加工产品3.94万吨,森林食品加工30万吨。

总的来看,湖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从横向比较,相邻省区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区发展更快。从省内来看,林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还不够高,与林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适应。其突出问题是:(1)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中,

一、

二、三产业结构比为:55:27:18。一产业比重大,

二、三产业比重小。主要用材树种结构上,松、竹、杨、优良阔叶树种供需偏紧,而传统树种杉木相对过剩。经济林品种上,低产品种多,高效品种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鲜果多,干果少;人造板、木浆造纸、家具制造、松香加工等主导产品发展滞后。(2)投入不足。由于缺乏对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必要扶持,不少企业靠原始资本缓慢积累,规模小,缺乏技术改造能力,产品多年一贯制。全省规模以上的大型林产加工企业只有8家,家庭作坊式的较多。全省林产品中,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仅4个。(3)政策不配套。一方面,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政策、木材和林产品运输政策等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滞后;另一方面,有些现有政策还未落实‘特别是中央林业决定和我省贯彻意见规定的多种优惠政策兑现较少。(4)对农户带动能力不强。湖南山地面积大,但农民从林业生产中获得纯收入仅28.44元,仅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无法带动广大的农民致富。

(二)湖南林业产业化需要高技能人才

(1)林业产业化需要掌握现代林业生产技术与操作,能运用现代林业生产工具从事林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林业生产者。实现林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林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安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林业生产者。(2)林业产业化需要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林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而林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林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3)林业产业化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林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林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体化经营,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林业生产,增加林农的收入。(4)林业产业化需要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拉长产业链条的农产品加工者。实施林业产业化,要使林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这些都需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三)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坚强柱石

湖南林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林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林业相配套的林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相对闭塞,林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林农,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湖南林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林业产业化企业已经成为应用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亟待拥有一大批有理论、有文化、懂技术、肯奉献的新一代知识型技术工人。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顺应这样的历史潮流。

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与林业产业化对接

(一)依托职教集团,深层发展高职林业“工学结合”,适应林业产业化企业需要

以湖南省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了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为前提,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突破口,以专业调整与教材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和谐礼会为宗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湖南省首家农林类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涉农专业、师资、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以及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集团以项目为载体,深化“工学结合”,推进产业对接,推进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共用、教师互派与培训、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教材开发与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和技术推广、组织体现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的新课程开发等11个方面的内容。

林业职教集团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集群体优势及各自特色之长,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信息汇聚、人才互补、科学研究与资源整合功能,出现了很好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湖南环境生物职院与林业产业化企业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试点与普及、课程设置、顶岗实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主要目的是想破解“工学结合”在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难题,以增强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该院在积极改革与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发挥职教集团优势,实现林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

1.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

林业职教集团的组建,有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这可大大降低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单独签约合作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另外,企业与职教集团的合作由于有职教集团整体实力和信誉作保障,可以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可靠性。因为在职教集团内部建立起了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协调机制,所以一旦集团个别成员与企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或分歧,职教集团可以出面予以协调,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合作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及时化解合作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2.发挥校企人才互补功能,促进人才提升与共享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就业市场,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并组织他们到企业去锻炼;而企业是用人单位,有用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有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工学结合”决定了由企业与学校联合组成的职教集团具有很强的人才互补性。如何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人才互补功能,对于提高校企双方人员的素质,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创新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服务模式,为林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

篇7

论文摘要阐述了大叶冬青的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种子处理、芽苗移栽、苗期管理、定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大叶冬青更好地应用于园林绿化提供参考。

大叶冬青别名苦丁菜、菠萝树、大叶茶、苦灯茶,为冬青科冬青属常绿阔叶乔木。其树干通直,枝叶繁茂,树形优美,状似广玉兰;叶、花、果色相变化丰富,萌动的幼芽及新叶呈紫红色,正常生长的叶片为青绿色,老叶呈墨绿色,5月花为黄色,秋季果实由黄色变为橘红色,挂果期长,十分美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极好的生态景观树种。其适应性强,较耐寒、耐阴,萌蘖性强,生长较快,病虫害少,是城市理想的第3代绿化树种。同时,其叶、芽可制作苦丁茶,是优良的保健药用树种;木材可作细工原料;树皮可提烤胶等,发展前景很好。大叶冬青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各省及福建、浙江等地,生于沟坑旁阴湿处、山坡竹林内及灌木丛中,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

常绿乔木,高达20m。树皮灰黑色,粗糙,枝条粗壮,平滑无毛,幼枝有棱。叶厚革质,长椭圆形,长8~20cm,宽4.5~7.5cm,顶端锐尖,基部楔形,主脉在表面凹陷,在背面显著隆起;叶柄粗壮,长约1.5cm,聚伞花序密集于二年生枝条叶腋内,雄花序每一分枝有花3~9朵,雌花序每一分枝有花1~3朵;花瓣椭圆形,基部连合,长约为萼裂片的3倍,果实球形,红色或褐色,分核4。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

大叶冬青原产我国南方,喜温暖湿润土壤,适生凉爽环境、深厚疏松的土壤。幼龄喜荫蔽,需一定的侧方遮阳,种子休眠期长达3年,苗期生长较慢。一般3年后进入速生阶段,树高年增长量可达50~110cm。1年中有2个生长高峰,分别出现在4月和7~8月,二次抽梢的特性为采嫩叶制作苦丁茶提供了条件。因当年生苗耐寒性较差,冬季需防-4~-3℃的低温;二年生苗木能适应-7~-5℃的自然低温;五年生幼树能适应-10℃的低温。

2栽培技术

2.1种子处理

因大叶冬青种子休眠期长达3年,种子需用湿沙贮存1.0~1.5年,并进行变温处理。用40℃的温水浸泡12h,置于5℃低温下处理24h;再用40℃的温水浸泡10h,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30min,取出用清水泡8~10h,置于沙床内催芽。经3个月左右,种子陆续萌动、露白后播种。此法可使种子提前9~12个月发芽,发芽率达60%左右。

2.2芽苗移栽

幼苗高1.5cm,出现真叶时,移入塑料袋营养钵中,排入苗床。株距6cm,行距12cm,塑料袋口径5cm,钵高10~12cm。幼苗移入后怕高温日灼和干旱,要及时用75%遮阳度的网搭设遮阳棚,以遮阳保湿。

2.3苗期管理

主要是在幼苗生长旺期施肥。4月每隔5d叶面喷施0.1%~0.3%过磷酸钙和磷酸二氢钾溶液1次,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和茎木质化;7~8月每隔5d叶面喷施0.1%尿素液1次。苗木生长后期,每隔5~7d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或0.2%~0.3%的硫酸钾溶液1次,促进苗木木质化,增强越冬抗寒性。秋后增施钾肥,促进苗木木质化,后期适当缩短遮阳时间,从9月上旬起,逐步揭除遮阳网,增加光照。

2.4定植管理

(1)绿化大苗栽培。根据本品种喜侧方荫蔽的生物学特性,选用金丝垂柳J842、黄山栾树、光皮树等阔叶树进行异龄混交复合配置,形成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的稳定的树种群落。落叶树行距2~3m,株距1.8~2.5m;行间种植大叶冬青,株行距均为0.4~0.5m。成活后视生长状况和绿化要求施肥管理。

(2)叶用园栽培。用二年生大苗定植,株距1m左右,行距1.0~1.2m,定植1年后矮化修剪定型,修剪高度1m以下;2年后即可采摘嫩叶制茶。因要取叶制茶,栽培过程要增施有机肥(腐熟的饼肥、鸡粪等),严禁偏施氮肥,尽量少施化肥,以达到无公害要求。2.5病虫害防治

大叶冬青病虫害虽少,但绝不是无需防治。无论是绿化还是制茶,都应提倡综合防治,强调保护环境。一是精修细剪,及时除去病虫枝、枯死枝、内膛过密枝,通过合理调整树体及树间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恶化病虫害的生存环境。二是利用生物技术消灭害虫,利用天敌,采用人工饲养投放、引进等措施,增加天敌种群数量,控制害虫数量。三是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等。四是必要时可以使用矿物源农药,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五是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关键时可少量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如吡虫啉等,但在制茶采叶前20d禁止使用。六是改进喷药技术,注意适时喷药,减少施药次数和浓度,做到能兼治的不专治,能挑治的不普治,若防治1次有效,可不再多次喷药。

参考文献

[1]万光忠.大叶冬青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2007(1):26.

篇8

中图分类号:F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381-01

一、绪论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向自然大量索取资源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威胁。在党的十以后,我国正式将“生态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发展国策当中,将“生态建设”摆在更加凸显位置。尤其,我国在“生态建设”过程当中,重点把“林业建设”做为最重要的建设目标,而林业建设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沙漠化治理的好坏、关系到湿地治理的好坏、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的好坏等,为此,必须大力推进林业建设,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做为第一生产力,而林业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的科研延伸,更是林业生产的不断深化,所以,大力推广林业技术既可以促使林业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又可以提升林业开发项目的科技含量,对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价值。然而,我们在林业建设过程中大力推广林业技术的时侯也遇到了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林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造福百姓。

“林业技术推广”是指“在国内当前现有的科技、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把林业新型的科学技术进行推广和经营,帮助更多的林农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进行林业生产的全过程。”

二、林业技术推广在林业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一)林农整体的素质较低

目前,国内林农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在技能上,整体素质均偏低,导致对新科技、新知识的接受较慢、接受时间较长,或者是理解不到位,实施的时侯差错连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内林业建设的发展。此外,林区内大部分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经济条件不优越,造成人们在林业建设方面的投入不多。

(二)认识和落实不到位

大多数人们对推广林业技术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和重视,还是按部就班的按照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导致林业技术下到基层推广之后,人们的认识还是只停留在口头与文件上,并没有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中得到贯彻落实。如此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林业技术推广员进行推广的积极性。此外,懂林业技术的人多数是专门的技术人员,自身技术过硬,但是他们更多的是乐于搞科研,因而导致重科研轻推广的现象。

(三)投入到技术推广的资金较少

在推广林业技术的过程当中,不但需要投入资金对林农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与技能,而且需要资金投入到科研人员的技术研发当中,这两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保障。如果缺少了资金,那么对林农的科普、培训则无法大范围普及,而对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则会停滞不前。此外,由于一些基层推广站缺乏资金,导致设备不足,影响了推广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

(四)技术推广和林业生产相脱节

当前,国内林业技术的推广跟林业的生产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尚存在着一定障碍:一方面是林业技术的推广和林业的建设尚没有构建起协调的对接机制,林业的经营还比较粗放、效益比较低;另一方面是很多林业科技的推广没有真真正正的落实到林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导致一些十分重要的技术没有能够及时的运用到林农中解决问题,从而影响了林业技术推广运用的成效。

(五)推广服务的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基层的推广站普遍存在人员知识不高、人员年龄偏老、资金困难、设备陈旧落后等现象,导致自身水平与环境较差,严重影响了基层推广站的推广服务水平,尤其对部分林农遇到的问题无法及时解答,从而影响了林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三、解决林业技术推广在林业建设中所遇问题的对策

(一)需要健全完善“技术推广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速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林业即时生产力能力的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生产能力并取得经济效益。

一是需健全完善林业技术推广的网络体系。在林业技术推广这张庞大的“网”中,乡镇推广站做为这张“网”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乡镇的林业技术推广员跟广大林农最近,技术推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技术推广是否成功,所以应当建立起“市、县、镇”三级技术推广网络体系,尤其要以乡镇一级做为技术推广的主体,建立起工作联系站点,并实施“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综合管理体制,对在技术推广过程当中遇到的经费问题及时落实,确保稳步提升与改善基层技术推广站的工作环境与条件,促进基层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是需建立林业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成生产力的机制。为了将林业科技成果高效的转化成为林业建设的生产能力,必须把技术推广、林业建设、市场需求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要由市场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调节供需关系,促使林业技术转化成使用的技术,主推林业大丰收。

三是需搭建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为了能够及时为广大林农提供第一手准确、权威的林业信息、政策、科技等,必须搭建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打破林业系统内部原有的封闭格局,大力鼓励更多的科技人才源源不断的参与到新技术的推广中来。

(二)需要大力推动林业技术体制的改革,营造良好的成果转化氛围

一是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大力鼓励、倡导林业实用技术投入到实际应用中。一方面需要加大在林业科研当中的投入力度,让更多的涉林技术运用到林业生产中,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在推广方面的投入,让科技普及到广大领域。此外,可对在科研和推广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以激发他们投身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加强交流与合作,增加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推广员的技术和能力,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林农。各级政府要按照“市、县、镇”三级联网管理方式,加强各级技术员以及推广员的指导,并且为下一级派送专业的技术员和推广员到下级进行培训和指导,为推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技术推广,改变以往单一的推广模式,应当积极探索多种推广方式,采取灵活的方式例如“科技下乡”“科技月”“接对子”“服务三农”等活动进行林业技术推广,提倡科技承包,技术入股,服务与承包、合作与推广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广泛推广。

(三)需要加强林业技术推广建设,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是进一步拓宽林业技术推广服务的范围和内容,不断增强林业技术推广的能力。改变以往单靠推广员进行推广的单一方式,充分发挥群众的“传帮”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林农的需求而确定推广的内容,提升服务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实用性。

二是强化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升林业技术推广点的设备水平。根据当地林业建设的需要,加强对林业科技数据库、业种植资源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完善的“市、县、镇”三级网络机制,搭建林业科技服务平台,进行林业成果展览以及林业技术产品交易会,为林业建设创建良好的条件。

三是强化对林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力度,以此辐射,扩大辐射面。建立起高效的现代化林业示范基地,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林业技术推广的知名度和减轻推广的难度,同时为今后的林业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林业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的科研延伸,更是林业生产的不断深化,所以,大力推广林业技术既可以促使林业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又可以提升林业开发项目的科技含量,对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价值。然而,我们在林业建设过程中大力推广林业技术的时侯也遇到了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确保林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9

 

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4%,涉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更多,占国土总面积的52%;而深居我国内陆的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则高达69%,该地区的显著特点是降水量较小,蒸发量较大,气候异常干燥,水资源极度匮乏。作为林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抗旱造林技术对于提高这些地区的造林成活率、促进树木生长发育以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大全。尤其是对以天然降水为主要来源的西北地区来说,能否将有限的天然降水最大限度地积蓄在林木根系分布层,并加以高效利用,就成为人工林植被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1]。

1 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

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即生物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这三个因素既有区别,又可互相转化,相互影响。

1.1 年降雨量少

西北地区年降雨量少,气候干燥,水分条件是制约造林成活率的首要因素。根据相关气象部门的资料显示,部分县市年降雨量有时不足500mm,有些年份头年深秋干旱,一直持续到第2年春季造林季节干旱无雨。因此水分因子成为造林成活率的致命因素。

1.2 苗木保护工作不足

如果对苗木根系保护不好,过多失水难以维持水分平衡调运苗木,一般根系保护措施普遍跟不上,加之假植不浇水,未与土壤密接,露置在阳光下暴晒时间长,使苗木体内水分失去太多,栽植后又无法灌溉补充水分,因此造林成活率明显降低[2]。

1.3 整地质量不高

整地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活土层太浅,坑穴太小,栽植过浅,根系不舒展,东倒西歪,栽植时达不到造林技术规程要求,特别是防护用材林苗木更是如此。

1.4 造林技术不协调统一

不同的树种造林成活率的高低各有差异,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有的树种造林易成活,而另一些树种,则难以成活,如山杏、梨以及针叶树种等[3]。对难以成活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还缺乏规律性、科学性的了解,没有掌握其最佳的栽植时间,以致其栽植过晚,成活率低。

1.5 施工规模不合理

重点项目工程规模大,造林时间拖的长,有时达60多天,致使有些树种错过造林的最佳期。而且在防护用材林树种结构的配置上,纯林多、混交林少,达不到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控。随着造林时间的不断延长,造林质量有所下降,因而造林成活率也逐渐降低。

2 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对策

2.1 树种的选择和处理

2.1.1 树种的选择

在造林前要根据造林地的环境条件和造林目的选择好合适的树种,做到既“适地适树”,又满足培育目的。一般来说,选择树种的原则主要是:对于一般的水土保持林来说要求根系发达、树冠浓密、生长迅速、耐旱、耐脊薄、能进行多种利用等,对水土保持用材林来说要求速生、丰产、品质优良;对薪炭林则要具备生长快、生物量高、萌蘖力强等特点[4]。在土壤、环境、经济条件都具备时应尽量选择价值较高的树种。水分作为干旱地区的关键限制因素,在树种选择时应给予特别的重视,一般要尽量选择深根系、根系发达、蒸发量比较小的耐旱性强的树种。

2.1.2 树种的保持与处理

在确定了造林树种、密度和完成集水整地后,即可准备造林种苗。在土壤水分缺乏的情况下,播种造林、扦插造林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选择植苗造林。选择壮苗是植苗造林的基础,应当选择一级苗,并尽量选择大规格的移植苗,在条件许可时可以选择容器苗。要坚决舍弃不合格的苗木和弱苗,不要因为可惜让不合格的苗木影响到林木整个世代的生长发育,造成更大的浪费[5]。在栽植前一定要保护好苗木并对苗木作必要的处理。在起苗、分级、包装、运输、储藏、假植、栽植等一系列环节中要特别保护好根系,防止风吹日晒造成根系失水过多而使苗木或活性降低,运输是要对苗木进行包装以保持根系的湿度,可以事先给根系使用一些保水剂,在假植时要浇足水。最好是就近调苗。

2.1.3 密度与林分结构确定

造林密度是林分形成合理空间结构的基础,也是林木个体生长发育与营养空间大小的决定因素。黑龙江省水分有限,造林密度一般就是成林密度,不经过中间间伐,有时至多有一次间伐利用,否则中间的间伐太小没有什么经济价值,而且会影响到林分群体的生长发育。因此,一般的原则是宜稀不宜密[6]。为了能使我国西北地区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要通过树种、密度、水分和立体配置形成合力高效的空间结构,以达到提高林分抗性、改善环境的目的,可以选择对林分需求不同的树种进行针阔混交或乔灌或交,可以调节株行距、降低集水稀植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使光照、土壤等因子得到较充分的利用。

2.2 蓄水保墒配套技术措施

2.2.1 集水整地技术

在西北地区,为了有效地聚集降水,经常采用反坡梯田、水平沟、鱼鳞坑、V型等不同形式的林地整理。反坡梯田是集水整地最常采用的方式,具有径流拦蓄量大,表土利用率高和不易崩溃等特点。一般来说,田面愈宽,拦截地表径流的能力愈强;田面宽度相同时,树木当年生长量与行距成正相关。论文大全。由此可以看出,反坡梯田整地带间距离和利用面宽度对造林地土壤水分和林木生长均具有明显影响[7]。论文大全。对水平沟整地的研究表明,造林后两年内山杏的树高、地径、单株鲜重和土壤贮水量均随株行距的增大而增加,而单位面积生物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减少。

2.2.2 蓄水保墒技术

蓄水保墒从两个方面提高土壤水分含量,一是加大水分输入,二是防止水分无效散失,生产中经常将两种措施结合起来使用。如“座水栽植”就是典型的例子,即在栽植之前适量灌水、然后栽植、最后覆盖,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用水量小、水分利用效率高。另一种方法是栽植以后灌水,等水分完全渗透以后再进行覆盖。覆盖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塑料薄膜、作物秸秆等都可以采用。于覆盖可以防止水分无效散失、提高地温以及改善茼木周围的小环境,因此不仅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而且能够促进幼苗幼树生长[8]。

3 小结

针对我国西北地区地区的实际情况,科技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节水抗旱造林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其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点上研究多而面上研究少、单项研究多而综合研究少。因此,今后应该通过大范围的协作研究,提出同一自然地理区域相同立地类型不同树种以及不同立地类型相同树种的节水抗旱造林技术规程,促进节水抗旱造林技术的规范化,以便提高造林效果。其次,将集水整地、蓄水保墒以及抗旱栽植等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集水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延江,郝云峰,贺百宏。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J]。陕西林业,2009,(05)[2]高圭,杨志让,常磊。宁南山区沙棘截干抗旱造林技术[J]。中国水土保持,2001,(04)[3]赵,刘艳辉。春季抗旱造林技术要点[J]。林业实用技术,2004,(03)[4]孟桂珍。密云县积极推广抗旱造林技术[J]。绿化与生活,2004,(02)[5]孙丽昕。秋季造林应推广根苗抗旱造林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

篇10

林业职业学校主要担负培养林业职业人才的任务。林业职业学校数学学科课程目标是:(1)义务教育后数学教育的继续;(2)促进学生智力发展;(3)为学生接受终身教育打下基础;(4)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实用技术课打好数学基础。

中等林业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具体功能包括:一为提高学生智力服务;二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服务。研究数学学习动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具体目标。

要实现数学教学的“两服务”功能,首先要了解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状况及其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以便提出动力因素研究的相应对策。

一、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状况

(一)数学课在职业学校的地位

数学课在林业职业学校是普通文化课,与专业课相比,其地位明显薄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数学教学在林业职业学校的功能定位和教学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不明确、不科学。林业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存在两种误区:一种误区是中等林业职业学校基础课教学大纲中要求数学教学“达到相当于普高的水平”,求全、求高、求难;还有一种误区是认为数学仅仅是一种运算工具。随着林业职业学校加强实习实训,数学教学出现了课时少与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专业课要用的数学知识较多之间的矛盾。

(二)学生的学风普遍较差

林业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学习动力上都比较欠缺。笔者对我校三个园林班的135位学生(其中122位男生,13位女生)进行了有关数学学习的调查。调查显示,80%的学生来学校就是为了找一份工作。其中对数学学习兴趣较浓、程度较好的有41人,占30.37%;兴趣、程度都一般的有47人,占34.81%;没兴趣、程度差的有47人,占34.82%。这些学生中,在小学阶段就不喜欢数学的占27.5%,在中学阶段对数学没兴趣的占72.5%。在课堂教学中,说话、打手机、睡觉、看小说等情况时有发生。几乎所有的中职数学教学都存在数学考试成绩差的现状。

(三)教与学存在脱节现象

大多数林业职业学校的老师对就读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只停留在一个模糊、大概的层面,教师对学生不良的学业基础缺乏诊断。这造成“教”与“学”双方的严重脱节,数学知识与专业课所需知识的脱节。

二、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

林业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初中刚毕业没有考上高中的,第二部分是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第三部分是在社会上已工作了几年、想来学校学习两年得到一个稳定工作的,第四部分是在职职工。他们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总结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乐趣型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70%初中毕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有30%高中毕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而在社会上工作了几年的学生只有10%对数学学习有兴趣。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较好的学生准备继续上林业技术学院,这类学生一般与老师相处得较融洽,喜欢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二)实用型

这部分学生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园林实用技术。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在职职工属于这种类型,“既能学好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这对林业职业学校的老师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三)焦虑型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等感受交织成的情绪状态。在数学学习中,这部分学生由于过度关注考试成绩,同时还要面对家庭的压力和同学之间的竞争,所以常会处于紧张的状态下,产生焦虑的情绪。

(四)厌倦型

林业职业学校的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在以往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进校就对数学学习有抵触情绪。学生的父母对孩子常采取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这也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厌烦的心理。

(五)畏惧型

这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屡考屡败”,丧失信心,产生了逃避和畏惧心理。这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严重地影响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六)自卑型

自卑型的学生主要是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这类学生中,90%以上都具备学好数学的潜质,但是一次次考试的失败使他们在沮丧、消沉中选择了放弃。这类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分析自己成绩差、学习能力弱的原因,过多看重老师与身边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一旦失意,就会陷入苦闷的羁绊中,产生自卑心理。

(七)自闭型

自闭型的学生从外部表现来看与自卑型的学生有着相似之处,都表现为沉默。但是从内部动机来看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自闭型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有潜在的动力,只是这一类学生的创造力往往被数学的传统逻辑所束缚,学习缺乏热情和灵性,拘谨保守。他们在学习中大都表现为依赖和被动接受,缺乏自学、讨论交流的学习能力。

(八)自满型

自满型的学生对自身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潜质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不能确立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在数学学习上有自满型心态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多。自满型的学生会给人一种心理健康、乐观开朗的错觉,但他们的这种心态却影响了自身更好的发展。

林业职业学校学生的不良学习心态,对数学学习影响很大,不同程度地制约、阻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率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三、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基础差,学习能力低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高考政策的调整,高校扩招引发普高的扩招,大量成绩中等以上的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高就读,致使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林业职校都面临着生源少、生源不足这样一个问题,从而造成了林业职校学生基础差、质量低的先天性不足。从初中教育进入林业职业教育,学生面临两个较大的挑战,一是课程内容增多和程度加深,二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初中阶段的课程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化学、物理等,这些课程中的理论 大多数为学生体验过、感知过,学生或多或少有点兴趣。而林业职业教育的课程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为辅。如园林专业的“园林测量”、“园林设计基础”、“园林机械”,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原理”、“多媒体基础原理”,食品专业的“食品机械与设备”、“机械制图”等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面对这样的挑战,职校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越积越多,成功的体验越来越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就随之慢慢减弱。

(二)学习动机不明确

在心理学中,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和内在力量。这种内部动力是由学生的“我要学”所引发的。奥苏贝尔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是一种单向性关系。”有一项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的林业职校学生就读职校的目的不明,有的是迫于家庭的压力,有的是为了混日子,有的是混文凭,有的是来结交异性,等等。这些学生本身就缺乏学习的需要,消极对待学习。就读职校的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没有太多了解,因此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学习氛围,不良的学习氛围反过来又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林业职校学生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所以学习的惰性大、依赖性强。其主要表现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内不做笔记,听课不认真,思路不清晰;作业喜欢对答案,甚至抄袭;不能正确对待考试,总是想方设法作弊;实践操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主要是因为进入职校后学生失去了奋斗目标。在林业职校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钻研、创造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涨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反思学习等先进有效的学习方式无法在他们的学习实践中得到实现。

(四)学生存在自暴自弃的不良心态

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自暴自弃的不良心态。这种心态造成学生在行为上不能自律、情绪上不能自控、学习上不能自觉。林业职校学生的不良心态有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就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厌恶。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时体验过学习的快乐,上了初中刚开始也很有兴趣,可后来他们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没有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慢慢地失去了兴趣。

林业职校学生在自我认知中,认为自己努力也是徒劳无功的。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投放到游戏、娱乐、上网、热衷交友等方面。这类学生都与教师存在情感问题,这也成为学习的主要障碍。

(五)学校自身存在一些管理问题

林业职业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是造成职校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林业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复杂,毕业分配无视或忽视学生在校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专业技能和合作精神。这些不公平造成了学生很大的逆反心理,使他们产生了“学习有什么用”的想法。这给任课老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除此之外,职业学校在品德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评价、就业教育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

四、增强林业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动力的对策

(一)加大林业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力度,推进林业职业学校教学改革

1.明确中职教育多层能力结构培养模式的目标

我校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提出能力培养的三个层面,即具体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和适用于所有职业的基本职业能力。数学作为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基本能力和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应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2.实施课程改革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设置应围绕社会的需要,注重课程的职业功能性;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应重组和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从2005年起,我校根据职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对基础课的具体要求,对数学课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案”等项目进行改革,优化数学教学内容。笔者多年来在教学工作中探索出“将专业课与数学建模”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我校园林班试用,受到好评。

3.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方式

我校在教学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组织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因材施教、追求实效。例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长、学科成绩和个性指标,采取因人而异的分层教学,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使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以教材、教室、教师为主的传统模式,打通课程之间、课堂与社会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拓展教育空间,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在中职学校要抓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教学阵地,盘活校内、校外两种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数学建模课外小组”活动。

数学建模的很多问题需要做社会调查,需要到各大园林公司、花卉市场及周边市、县等园林绿化公司和酒厂、食品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可以使教育空间、教育效能最大化,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

4.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和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建立和完善数学学习评价体系,改变“以一纸定成绩”的考查手段,用多种形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例如增加课堂表现成绩、作业成绩、课堂考勤成绩、课外实践成绩等。同时,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淡化期末考核。在考试形式上,视专业不同可灵活采用开卷、闭卷等方式。在考试内容上,视专业不同可减少定义、定理的考查,加大与专业有关的实践能力的考查。这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

5.贯彻“素质就业”的职业教育理念

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同志提出,将就业的实现从开发岗位转到提高人员素质和就业能力上。具体含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经过培养培训以后,能够具备根据市场对人才需要的变化而自主实施创业、岗位转换的核心职业能力。林业职业学校倡导将“素质就业”职业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加强学生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

1.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构建和谐生态课堂

结合林业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寻求数学与专业全方位的接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创设情境教学。根据专业的不同和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创设出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景,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自由、民主、和谐、宽容的氛围里,引导学生由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换。

2.拓宽原有的知识体系,寻求数学与专业的自然接轨

林业职业学校的课程专业性较强,数学教师应打破数学与专业学科的界限,多角度挖掘隐藏于教学内容之中的职业元素、专业因子。数学教材内容与专业内容的接轨,关键在于找准与专业教学的切入点。近几年,我们通过数学建模找到数学与专业课的交叉点,提高了数学知识的利用率,使数学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互相促进,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3.改进课堂教学手段

教师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来辅助数学教学,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引导学生抓住变化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可采取“谈话法”、开设“心理学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等形式,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了解心理知识。要注重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成就感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修正心理误区,明确自身的优、劣势和发展潜力,理性地评价自己,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