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评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2-06 15:14: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职称评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职称评定论文

篇1

培养人才是学校的第一位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主旋律,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

教学是给学生系统地讲授基本理论的根本途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基本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工作的好坏是衡量教师工作的主要标准,也是考核教师工作和教师职务聘任的关键条件。对教师来说,教学是主要的、第一位的工作任务。因此,学校在教师的职称评审中应把教师的主要的、第一位的工作任务即教学工作作为主要的标准,而不能是其他工作任务作为主要的标准。然而,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重科研成果,轻教学成果,实际上否认教学是教师的第一位的工作任务,普遍地存在着单纯看科研论文的极不合理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把科研论文看作是评审教师职称的唯一的标准或依据,口头上是教学重要,实际上是不重要。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着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不少教师由于职称的压力,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而是放在科研论文上。这是因为,即使教学质量再好,但如果科研论文不够,就不能晋升更高一级的职称。相反,即使教学质量差或一般,甚至不搞教学,只要有一定的科研论文,就可以晋升更高一级的职称。不可否认的一个客观事实是,在教师中,由于科研论文级别和数量不够而没有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较多,但是因教学问题没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极少,几乎没有。因此,学校在今后的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一定要把教学工作质量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标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的衡量标准,便于在实践中具体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努力教书育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科研应为教学服务,以科研促进教学

科研是教师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必要的条件,去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从而获得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学校能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而且取决于教师的科研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科研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教学水平的高低。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本学科扎实的基本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通过科研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理论素质。科研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最基本的途径。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和本专业在国内外发展的趋势,才能把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生动有效地反映到教学中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我们并不否定教师科研的重要性,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

但是科研对教师来说,必须是搞好教学基础上的科研,科研应为教学服务,以科研促进教学。因此,搞好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合格教师的第一位的或首要的条件,而科研是第二位的条件。

三、教学与科研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的;另一方面,二者又是不一致的、互相矛盾和对立的。

首先,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备课的过程对科研起促进作用。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上好课的关键。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知识储备,即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弄清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以及不同学派的各种观点和同一学派的不同说法等等。教师备课的过程并不是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对原有知识的重新加工和整理,使知识体系趋于更加完整和严谨的过程。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知识经济时代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较快的条件下,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本学科和有关学科的最新成果,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否则,就不可能有生动而有效的教学。备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思考和钻研的研究过程。第二,教学过程也促进科研。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而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总是渗透着探索的成分,常能激发思维的“火花”。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利用他们了解和掌握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勤于思考、敢于实践、辨别是非,不断地提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出现的新的问题、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和疑难问题。教师在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发现新的研究课题,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第三,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实验活动也能促进教师的科研。在教学的实践中往往需要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调查和实验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途径。学生在社会调查和实验活动过程中,可以了解企业、农村和各行各业、各地方的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写出社会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教师在批改这些社会调查和实验报告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科研信息,发现新的研究课题,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其次,教学与科研又是互相矛盾的。主要表现在:

篇2

作者简介:殷树娟(1981-),女,江苏宿迁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

王灯山(1980-),男,山东泰安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60236020)、北京市教委科技面上基金项目(项目编号:KM201211232018)、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GJYB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50-02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古有天、地、君、亲、师之说。“师道尊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对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高校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其学生的素质,高校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其所在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但在物质横流的当今社会,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相对于提高自身素质,生存是最重要的事情。师德观念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高校青年教师准确的自我定位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在对面临科研、教学和经济压力“三座大山”的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青年教师进行自我定位的重要性以及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定位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

对于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廉思近日的《工蜂——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1]给出了形象的描述。报告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高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群体,并称这个群体为“工蜂”族。报告中用“蜂巢”来比喻大学及其等级分明的行政体制,高校青年教师就是“工蜂”。“工蜂”在蜂群中占绝大多数,承担了整个蜂群的全部劳动。“工蜂”弱小,但有力量,虽有集体协作,但也独立作业。“工蜂”一生从不停止工作,它们持续酿造蜂蜜,恰似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工蜂”在蜂巢中的地位与高校青年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如出一辙。高校青年教师实际承担了大量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所得到的回报无法与资历、职称、行政职务高者相比。科研、教学和经济压力被他们视为“三座大山”。

在科研方面,由于绝大多数高校把职称和职务晋升与数、出版专著数、申请课题数等“量化指标”直接挂钩,因此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科研是教师在高校能有一个更好地发展的唯一途径。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并不乐观。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工蜂”们的耕耘却没有相应的收获,这除了与自身没有花费很多时间进行深入研究有关外,更多的是由于科研平台、科研评价系统仍存在很大缺陷。如在文章优劣、项目申请、业绩评定等相关工作中,公平性越来越多的遭到质疑。这让越来越多的高校青年教师开始偏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岗位职责。

在教学方面,[2]大多数高校的主要必修课程的教学大都被控制在老教师手中,高校青年教师一般很难从事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从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来看,一方面教学工作量是职称评定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分配给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对很少,且大多是选修课程,而选修课在职称评定系统中所占的分值比例相对较小。对于科研任务较重的高校来说,青年教师可以选择走单纯的科研路线,但对于综合性或者教学任务偏重的高校来说,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在职称评定系统中明显处于弱势。而这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青年教师的锻炼,但同时也将最有动力、最有创新性的“初生牛犊”磨练成了温顺的“老黄牛”。

在经济方面,据统计,50%以上的高校青年教师年收入在5万以下,相比一些近年来收入水平迅速提高的行业,高校教师的相对经济地位近年来不升反降。为师者,当为世人言行之楷模。教师是园丁,呵护祖国的花朵;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构筑心灵的高塔,但这些园丁们已慢慢沦为“低收入群体”。低收入的现状使高校青年教师在择偶、养家糊口等实际问题的逼迫下慢慢放低标准,甚至违背社会道德的底线。在廉教授的报告中也指出:“古人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非有闲暇不为也’,但当不少教书育人者必须为世俗劳碌时,我们担心青年知识分子正由“精神贵族”沦为“知识工人”,并把这种焦虑传给下一代。”

二、高校青年教师的自我定位

1.自我定位的重要性

巨大的现实压力、残酷的竞争制度等现状导致一批又一批的高校青年教师走上了“歧路”。调查显示,学术不端行为几乎遍及绝大部分高校。[3]包括:“在课题评奖时拉关系、走后门”、“学校职称评定论资排辈”、“在没有参与的科研成果上挂名”、“交纳非正常版面费”、“一稿多投、多发”、“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和“伪造数据”等等。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外因关系来分析,之所以有这么多步入“歧路”的高校青年教师,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自我定位不准确,在经济社会的浪潮下才会慢慢迷失了自己,做出了违背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一位的原因。因为它是事物发展的自身的内在根据,归根到底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速度以及外因作用的效果大小,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高校青年教师确立准确的自我定位,其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说明:

首先,准确的自我定位有利于激发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生活的动力。虽然“评上副教授”、“发表SCI论文”、“当上课题组长”等也能激发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生活的动力,但这些动力太实际。太过物质的追求或许能满足人们一段时间的物质欲望,但却违背了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传道、授业、解惑。笔者认为准确的自我定位是对自己事业的总体规划,而不是一个接一个物质化的目标。当高校青年教师能够对自己所从事的“高校教师”这份职业具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后,即使生存状态再不如意,也会生活的很满足、很知足。

其次,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外界环境,准确地自我定位可以时刻警醒高校青年教师的行为举止。正是由于有些高校的青年教师没有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所以才会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被卷入泥沙中,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在20世纪,博士生的招生数目相对较少,因此博士生的头衔被人们神化。当今社会,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博士毕业生,他们还没有完全走出被神化的状态,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但事实上,随着国家对高等院校的不断扶持,不论是国家直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都已经超编,聚集了一大堆博士生、博士后等待晋升,残酷的竞争现状给了青年教师们当头一棒。有些人在棒打下更加努力,有些人却从此颓废。而努力的人中不乏有一部分人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如果能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把自己的目标设定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那么误入歧途的青年教师将会少很多。

最后,准确的自我定位有利于改进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升科研能力。如果高校青年教师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在教学工作中,则会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状态等,同时在指导研究生论文的过程中也能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而不是单纯的发文章、申请项目等。

2.高校青年教师的良好自我定位需要外因辅助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外因关系可以看出,虽然内因占主要作用,但外因对于内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良好自我定位需要外因的辅助。[4]而这些外因来自于各个方面:国家、社会、学校、家庭。

首先,在国家方面,政策上的扶持是解决高校青年教师根本问题的途径之一,学校的相关政策也是在执行国家方面下达的相关命令。比如:在购房政策方面,如果政府能对青年教师在购房时实施限购优惠等,高校教师的经济压力将大幅度下降。

其次,在社会方面,一方面青年教师真实地生活在社会中,而另一方面社会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青年教师的思想、行为。因此,在社会舆论与社会道德方面对高校青年教师增加监督、约束的同时,也应该给青年教师更多的成长空间。

再次,在学校方面,学校是高校青年教师的直属单位,也是直接将国家、社会的影响力转化为实际作用力的地方。从高校青年教师步入高校殿堂便开始了与学校相关的各种人、各种事的沟通。学校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要综合考虑,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

最后,在家庭方面,和谐的家庭是青年教师不断奋斗的温暖港湾。和谐的家庭可以给青年教师储备能量。

三、结论

青年教师是高校长期发展的动力,也是高校生存的资本。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况越来越残酷。本文在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外因关系阐述了高校青年教师牢记教师的基本职责、确立准确自我定位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在高校青年教师准确的自我定位中发挥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廉思.工蜂——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N].中国青年报,2012-09-14.

篇3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论对高等院校的评估做了专门研究,揭示出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并为教师事业发展提供标准[1]。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在教学工作中坚决贯彻落实学校有关的教学管理文件和各项教学质量标准,注意以教学管理文件和各项教学质量标准规范教学工作。同时,生物工程系也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包括教师工作规范、班子成员定期听课制度、定期教学相长会制度、各教研室集体备课和管理制度、课堂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考核质量标准、生物工程系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制度、生物工程系本科毕业论文评审制度、指定导师培养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制度等。通过这些质量标准的实施,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实验教学的保障体系,要求实验准备有完整的预实验记录;对操作性强的实验教学,要求开展集体预实验备课,统一规范实验技能操作,在实验课中实施统一方案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和实验操作考试,引导他们重视实验细节,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质量的监控

通过召开教学相长会,学生评教、督导组专家评教、教研室同行评教、教师自评和党政领导随机听课等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检查。最近几年,大部分高校逐渐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工作,将其纳为教学质量与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评教活动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各院系是高校教学活动的实施主体,是高校办学的实体和基层单位,承担着教学环节的组织安排和教学任务的实施。高校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学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影响,因此,对教研室的教学活动实行“三期”检查,系领导随时抽查,监督执行情况,检查教学活动记录情况和其他教学工作档案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考试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提高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各门课程尝试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体系,强调构建学生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毕业(设计)论文是生工系学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的撰写,既可检查学生的综合科研水平,也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成果。为了确保论文质量,校区制定了学生毕业论文管理规定、毕业论文选题原则和审题程序、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评估表、毕业论文评分标准、毕业论文答辩的相关规定等。学生选定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根据选题写出开题报告,与教师一起制定毕业(设计)论文进度表。毕业(设计)论文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的撰写,须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完成,整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最后,毕业论文须经指导教师、评阅教师评阅打分,并通过论文答辩。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能够与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难度适中,有一定的研究工作量,达到对本科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实际应用能力综合训练的目的。

三、网络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

网络教学系统提供的在线测试,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自身学习成效,有助于改善网络学习行为。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认真地互评,能使整个学习小组提高学习成效和学习策略水平。教师应经常从后台查询学生自主学习记录,这里不仅指学习时间和测试成绩,还包括学生完成意义构建的所有文本和有声记录。特别是后者,教师应利用师生互动平台实时或异时给予一定形式的评价(反馈),以助其改善自主学习。学期结束时,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测试,展开总结性评价。

各教研室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的信息反馈,适时采取座谈、不记名投票、发放调查表等方式,评价教师的授课情况。部系每学期召集各年级学生代表召开教学相长会,通过交流及时掌握学生?W习动态,评价学习效果、学习方式,收集他们对带教教师的意见,然后由部系总结对各门课程的教学改进意见,及时转达给任课教师。部系要重视教学办收集的学校网上评教信息、教学督导组听课反馈信息、学生信息员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并反馈给任课教师,让他们及时改进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学质量的改进,既需要教师的自觉投入,也需要依靠学校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来保障。由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承担对课程组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以学生培养为中心,努力钻研教法,本着“教有良法,但无定法”的教学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任教课程的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对教学方法和手段适时进行改革,力争做到将教学与科研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部系每两年要举行1次全系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请优秀教师点评,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部系还选派了青年教师参加院校教师讲课竞赛,获得了优异成绩。而且,每两年也会举办部系教案、课件比赛,并以优秀教案、优秀PPT课件为模板,促进部系全体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改进。

五、主要问题与对策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在修订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时,虽然听取了用人单位的意见,以及部分校友的调查回馈,重新审视和修订现有教学大纲,使培养的人才更适应社会需求,但调查范围较窄,不能完全反映我系学生与市场岗位的满意度信息。对策:建议走访实习单位,安排实习检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和表现的评价交流;建立相关行业的校友群,了解市场信息,收集校友在职场历练后对在校生的培养建议,了解人才市场信息渠道,及时调整和修改专业培养方案。

2.教师没有多余时间参与教改。高校教师除了承担繁重的本科教学任务,还面临很大的科研压力,这就使教师只能完成授课任务,很少能积极申请教学改革项目,进行课程建设等教学研究活动,影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策:合理安排教师教学工作量,给予教师一定的科研时间。同时,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制定向本科教学倾斜的政策,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篇4

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蓬勃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高职学院如雨后春笋,高职在校学生数迅猛增多。一方面部分办学较早的高职学院对高职教育有了初步认识,但许多问题并未从实质上弄清楚,需要研究以提高认识、解除疑惑、指导实践;另一方面许多新办高职学院尚不知道高职究竟是什么、该如何办,也需要探索研究,于是形成了高职教育特征研究的踊跃现象。大部分研究者是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如高职学院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教师,研究机构的部分专业人员,限于研究者的经历与视野,限于高职教育尚处发展初期,高职特征方面的研究大多是经验层面的,如果说有一部分是理论也只是经验理论。一般而言,当前的高职研究是直接为办学实践服务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具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必须用创新思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寻找有效对策。

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正规教育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职业教育模式“普教化”的倾向,过多地重视学历教育。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必须对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进行改组和综合利用,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与函授教育,还要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使职业技术教育主阵地逐步转向社会、家庭。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人口居住分散。当前,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转业培训、再就业培训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从过去的封闭型教育模式为主体,逐步转向以开放教育为主体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取向。在积极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术资格并重的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的同时,高职教育应大力开展各种各样的职业技术培训,为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转岗、下岗人员提供接受各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机会。

具体说来,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人才其知识与能力结构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不必达到工程型人才的要求,且强调理论的应用形态;第二,相关的专业知识要宽广些;第三,综合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更强。原国家教委中专处处长杨仲雄认为面向职业岗位群,以横向扩展能力培养为主,纵向延伸能力为辅是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横向扩展能力是指高职学生在一定层次上,依托某一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向相关专业渗透联接的实践能力;而纵向延伸能力是接受本专业较高层次的新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这主要是本科教育应重点培养的能力。横向扩展能力为主的能力素质要求高职学生具有相对宽而浅的知识结构。教育部也提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二、职业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

职业教育管理的现代化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上。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现代化,就是指职业教育要放弃传统的单一政府办职业学校的体制,而应以企业为主,形成企业、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实施办学多元体制,是市场经济的要求。首先,职业教育因其与经济联系最密切、最直接,是现代企业制度劳动力开发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具有很强的企业行为,企业是职业教育最大和最直接的受益者,企业理所当然要承担职业教育的大头。其次,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然包含政府行为,政府应承担办学的责任。再次,职业教育属非义务教育,它以提高国民自身素质和个人的职业地位、经济收入为目的,因此又具有社会行为和个人行为,要求社会承担办学的义务,同时个人也应交纳一定的学费。为了适应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农村、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等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还要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另外,目前由于利益的多元化,加上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各办学主体之间还缺乏必要的协调与配合,致使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因此,今后在进行职业教育办学规划时,应做到:第一,坚持区域规划、区域覆盖的原则,学校布局实行省、市、县统筹,以市为主;第二,对办学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的学校予以合并或撤消;第三,做到职前、职后并举,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发挥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现代化就是要放弃传统的终结性、封闭式的运行机制,实行终身化、开放化的灵活运行机制。传统的职业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以教育部门为主制定,容易造成供需双方的脱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职业教育必须走开放式的道路,主动与企业和社会“联姻”。同时,职业教育要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走终身职业教育的道路。

三、教学管理观念的创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即将到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就要改革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要求,确定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现代行业和企业制度要求培训知识型劳动者和智能型人才,高技能操作人员不仅要提高行业素质、懂外语,还要掌握网上技术。在教学方法上,要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激发其创造力。也可以加强交替式教学,鼓励青年完善行业或企业培训制度,促进青年在行业或企业中融合,保证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和交替培训教学的研究。在教学手段上,推进学校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应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仿真技术等教学手段,让职工根据需要在国内外互联网上独立地学习,同时要推进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加强新颖课程和现代化教材建设。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职业院校要改变过去课程设置上的单一、狭窄现象,加强课程综合化。要根据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潜在要求,科学地确定各类教育的结构和各类课程的比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在对专业任职岗位群作职业能力分析并确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宜将传统三段式课程体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改为两段(公共课、专门课)三块(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式。对于专门课中的主干课程适当综合化就是把原来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重新调整内容与框架,构成一门新的课程。高职教育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能将常规的成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具有一定的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和一定的横向扩展能力,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专业实践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比例达到1∶1左右。但课程综合化不是学科型教材简单地加加减减,而是通过课程综合化,将相关知识有机地重新组合,并引进一定的新知识。课程综合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培养目标为主线,按职业能力结构调整课程内容,突出重点。同时对于课程综合化的教学工作,也应做到以下几点:编制一个能满足课程要求的教学大纲,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编教材或讲义,对任课教师必须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必须开发新的教学方法等。

四、高职院校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