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8 22:05: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00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三十周年,“高考”作为我国最大规模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目前全国人民公认的最公平、最公正的制度。“高考状元”作为各地区高考的最高分得主,高考“赛场”的金牌获得者,它的出现是一个学生的天赋、情商、志向、勤奋与家庭的生活条件、生存环境、教育方式和中学的办学理念、教师水平、教学方法的完美结合,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每年高考放榜后,“高考状元”因其特有的价值与影响赢得社会的强烈关注,“高考状元”都牵动着考生、高校、中学、老师、家长、商家、媒体乃至全社会的“眼球”,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在我国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2005年香港高校进入内地招生后,两年间就招收到18名状元,对北大清华等内地高校生源格局发起强有力的冲击,高校生源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巾帼不让须眉”,男女状元“平分天下”
北大清华复旦“最受状元青睐”,香港名牌高校成“状元新宠”
榜单显示,北京大学最受高考状元青睐,高居“1999-2006中国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大学排行榜”榜首,清华大学仅次之位居第二,选择北大和清华就读的状元合计占总数的90.73%,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复旦大学列第三。位居前十的其他高校是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最受理科状元青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最受文科状元青睐。北京、香港和上海等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的高校是高考状元的首选,中西部名牌大学少有状元问津。
同时,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流失海外的现象也较为严重,超过60%的高考状元选择美国、新加坡、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作为就职地。
——《重庆晨报》
智能手机用户激增,青少年视其为交流首选
作为世界最大的移动互联网设备供应商,爱立信近日表示,预计全球只能手机用户量将在2018年达到45亿,高于去年年底预测的33亿。2012年,全球只能手机用户量为12亿,而到2018年用户将激增12倍,主要受到视频的推动,因移动用户日渐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随时随地观看网络电影和电视。
同时,青少年用户主要依赖智能手机进行社交沟通活动,日版微信——“line”就已经代替了短信、电话被视作青少年交流的首选,很多青少年都对智能手机异常依赖,爱恨有加。
——《新周刊》
全球最具潜力大学排行,中国内地无一上榜
英国《Times》增刊近日公布2013年全球最具潜力大学排行榜,建校仅27年的韩国浦项科技大学排名第一,中国内地高校无一上榜。在这个共有100所大学的榜单中,香港和台湾地区各有4所和5所院校上榜,且都在前40名之内,其中香港科技大学排名第4。
这项排行榜的评选对象是全世界的“年轻”大学,入围者都是建校时间少于50年的大学。中国内地之所以无一上榜,原因之一是内地实力较强的高校大多数具有较长的历史,因此不在排名范围之内。只要有正确的策略和足够的支持,仅仅几十年就可以培育出一所杰出的大学,如果没有足够的投资、创新和远见,东亚地区的大学很快就会冲击西方传统名校的地位。
数字
中国人娱乐至上,最爱为选秀投票。《2013爱德曼全球娱乐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对娱乐、选秀节目十分热衷。从追看电视剧到与娱乐明星互动,中国人的参与热情都投入到了娱乐里。这次调查的对象为美、英、德、韩、印度、巴西、土耳其及中国民众。在调查报告列举出的各项娱乐活动中,中国人的参与热情全面高出被调查国的平均水平。
中国人最热衷的是看电视剧。根据中国被调查者反应,他们有98%的可能性会一次性看上两集以上,是绝对的第一追剧大国。这一娱乐活动在其他国家也很受欢迎,但平均数字依然低中国10%。
中国人还有一个“独特”的娱乐爱好——为选秀节目投票。来自中国的被调查者在看节目时,为自己支持的娱乐选手投票的可能性为83%,这个数字远高出各国平均水平61%。在其他国家民众中,只有印度人参与选秀投票的可能性也高于80%,与中国人同有此癖。
2.9亿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目前世界失业青年的人数已经上升到2.9亿,占全球青年总数的25%,几乎和美国全国的人口数量相当。
26%
中国社科院的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3)》显示,去年中国红十字会接收国内社会捐赠款物总量下降近三成。因“郭美美事件”慈善界公信力在2011年“触底”,却也未能在2012年间“回升”。在2012年中,全国共新增社会组织3万个,但捐赠总量却不增反降。其中,红会接受国内社会捐赠款物约19.6亿元,与前年相比,降幅高达26%。
声音
中国“80”后最乐观,全球青年看好中国
在西方社会被称作“Y代人”的“80年代生人”已经进入30岁时代,成为各国青年中的中流砥柱。这一代人生长在信息、高科技时代,他们有丰富的技术知识、有超越前辈的领悟能力,是引领未来世界的生力军,他们中的66%仍是单身,72%没有孩子,60%接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
由西班牙最大电讯公司Telephonica和英国《金融时报》共同委托进行的这项调查发现,全球“80后”一代对所在国家未来持乐观态度的比例为67%,在中国,这一比例则高达93%。在全球范围内,有多达58%的“80后”看好中国经济势头。而美国的“80后”青年在看到经济衰退对父母的影Ⅱ向、不断上涨的大学学费、高失业率等事件后,对于未来的看法变得更加务实。
——《参考消息》
“没有什么可以对球迷说的,难道我要对他们三磕九拜?只不过输了一场球而已。参加比赛输和赢都很正常。”
——中国著名网球选手李娜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上意外失利后,面对公众和媒体的质疑时说。
“大部分的人对于所谓成功,只有两个标准:小时候的分数和大了之后的钱数。”
——庸说。
“高考分数出来了,我作为一个过来人有必要告诉你们一些做人的道理,考得好的一定要请考得不好的人吃一顿饭,因为当你大学毕业出来搬砖的时候人家已经混成工头了!”
——高考分数出来之后,众多网友在网络上转发着这样的一句话。考前抱女生送医男生高考仅290分,称未打算复读。网友们赞许,成绩如浮云,人品价更高。
“就像西游记里‘有背景的妖怪都被带走了’一样,人所周知郭美美是只妖怪,但她就是没有被打倒,反而愈加高调和狂妄,让公众的‘郭美美猜想’飘散于舆论的风中,久久无处安身。”
——这是人民网对于“郭美美”事件的评述,眼看郭美美侵权的诉讼时效将至,但红会仍然没有要追究郭美美的意思,同时郭美美生日在澳门举办生日派对再度炫富,面对这样的窘境公众只能无奈地再度焦虑起来。
183次
据《每日邮报》报道,一份有2000名英国女性参与的调查报告显示,女孩们在23岁以后才会开始感激母亲。青春期叛逆的女孩平均每年要和母亲争吵183次、摔门164次、为男孩流泪123次、同兄弟姐妹“开战”257次。卧室卫生、顶嘴和与异性约会最容易引起母女间的争吵。
报告总共追踪调查到1952-2012年全国各地区高考状元近2000人。报告显示,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有520所中学培养出高考状元,其中约有八成状元扎堆就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大多数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保守估计全国状元中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在1977-1999年高考状元能调查到职业状况的有人中,七成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销声匿迹”,在职场难寻高考状元的踪影。
据分析认为,社会对状元的职业成就期望过高,对状元的教育资源投入与其职业贡献及个人职业成就不成正比,高考状元的教育投资回报率并未达到社会预期。有人说这是“高分低能”的典型表现;也有人说,这是现代版的“伤仲永”;那么,高考状元职场表现不佳究竟原因何在,需要我们我们深思。
高考对于众多考生来说,或许是人生中一次关键的考试,是一种或美妙或痛苦的经历。获得“高考状元”的称号,固然令人艳羡,但这只是说明某些人的知识水平、应试能力及智商等高于他人。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不意味着今后就能够成为职场状元。
职场和考场是两个不同的场合,职业成就固然与个人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有关,但它们之间不能完全画等号,职场并非是“以分数论英雄”。
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无论个人多么富有天赋,但若想获得成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还必须拥有面对社会的能力。高考状元也是吃五谷杂粮的凡人,他们的成长、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会遇到各种困扰。高考状元进入职场后,能否获得成功,不仅仅是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精湛的业务能力,还取决于机遇、社会背景及情商等。
高考状元通常都能进入国内一流高校接受教育,可以享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一些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步入职场后会出人头地,成为所在行业的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这种社会预期实际上是状元情结在作祟。“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诗将古代状元郎名利双收的喜悦心情表露无遗,但当这些状元走上仕途之后,并非人人都成为了名臣良相,大多数人也是默默无名,但不能据此就认定他们“职场表现平平”。
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都有着各自的看法。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然而,在现今的社会中,太多的人将官职与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仿佛没权没钱就是人生的失败者。
高考状元为什么一定要成为杰出人才呢?他们并没有符合社会期待的义务,况且其成才概率、职业成就未必低于其他人。他们的职业成就不突出,不如说是调查者的“预期”不切实际,让高考状元们背了应试教育的黑锅。
与时俱进的科技管理专家
蔡教授自1980年开展科技管理研究,1982年发表研究论文以来,共发表科技管理论文40余篇,主编或参与著书10本,其中《走向世界》一书填补了国内科学管理领域的一项空白,《现代科技写作》列为中国国家培训网教材。他提出了“敢于和善于支持第一流科技人才和新兴学科是把我国高校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措施之一”的建议,并撰写了“论敢于和善于支持第一流科技人才——兼论有关单位振兴的标志”一文发表后,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入《科技管理与成就》;他的“‘211工程’中研究型大学合理布局的探讨”为实施“211工程大学”计划指明了发展方向;他的“完善中国科学基金制的建议——对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资助框架方案的探讨”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创新群体”起了促进作用;他的“创新型团队的地位、内涵及组成”为建立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大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科技管理的工作岗位上,蔡言厚教授以满腔的热情,高瞻远瞩的运筹,战略家的胆识,协助原中南工业大学历届校领导做好学校的科技管理工作。他参加学校世行贷款的“中国第二个大学发展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以及负责承办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申报“211工程”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申报工作,均获得立项,还曾发起过‘1995亚洲科技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他站在科技管理的前沿阵地,在新开辟的资助领域和奖励领域努力探索,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他指导多名教师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资助,负责指导、修改、定稿的“轧机变相单辊驱动技术及其开发”项目在国家首次颁发科技进步奖时获一等奖,使学校成为当时全国获得一等奖的8所高校之一;由他指导的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三次都获得奖励,使学校获得自然科学奖数量在1991年以前在全国理工科高校排行中居第6位。并且,由蔡教授进行高校的比较研究,多次发表中国(大陆)大学排行榜以及大学量化评价案例研究,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他所在的学校领导进行重大决策提供依据。例如,在申报“211工程”项目时,何时预审,在“211工程”“九五”立项时,能否进入第一批建设学校;又如,进入教育部以后,要不要与其它学校合并,与谁合并效果最佳等等。
大学评价的权威专家
蔡言厚教授除了做好科技管理的本职工作以外,还积极投入大学评价,发表了40余篇论文;其中对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和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代表作有《大学科研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大学科研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设置若干原则的探讨》、《中国校友会大学的排行榜的理论与实践》等。
蔡教授是我国进行多指标大学评价的第一人[1],他支持所有的大学评价机构进行大学排名,并担任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行榜大学评价研究团队学术负责人,对其它两家中介评价机构的评价指标提出完善意见,促进了中国大学排行榜的健康发展。经他参与的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是目前最权威的大学排行榜之一,时上百家媒体转载,人民网、新浪网等长年挂网备查。
中国校友会网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指标体系是投入与产出并重,源生数据,质量第一;综合排名强调质量,是核心竞争力排名,其实质是科学贡献力和杰出人才排名;其主要指标数据的时间跨度是1952年至排行榜公布的前一年,多数指标数据的时间跨度是从它诞生的那年至排行榜公布的前一年,客观地反映了近60年来我国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状况和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现状。这一研究成果凝聚了蔡教授的心血。
两个孩子的人生
下面是关于一个高考状元和一个普通学生的故事,它真实发生在一个大家庭里,看着两个同样天真可爱的小女孩一步步成长为“状元”和“非状元”,身为家长的你,或许能够从中找到些自己孩子的影子?
人物
秋秋(化名)2003年四川省达州地区高考状元
诗雨(化名)秋秋的堂姐
A高考状元秋秋的故事
出生:
秋秋出生在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家庭,妈妈是医院的医生,爸爸在单位担任着一个小小的职务。秋秋一出生,爸爸妈妈就对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一直想让女儿成为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孩子。
秋秋从小家教很严,甚至不能犯一点点的错误,因为她犯了错误,爸爸妈妈便觉得这是万万不应该的。秋秋三岁就开始学习弹钢琴,其他孩子还不知道钢琴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她已经要每天花上一两个小时来练琴。某天,本来应该是要去学习钢琴的,邻居家电视里动画片的声音吸引了秋秋,她悄悄跑去跟邻居家的孩子看了一下午动画片,妈妈怎么都找不到她,钢琴课自然也没上成。爸爸下班回家,知道了女儿犯下的这个“天大的错误”,气得狠狠打了她一顿。那以后,秋秋再也不敢因为玩耍而逃掉钢琴课、国画课等等各种课程了。
小学:
秋秋四岁那年,由于姑姑刚好被安排去当地最好的小学当一年级的班主任,爸爸妈妈觉得有个亲戚当自己孩子的老师,不管是学习还是管教上都更有利,于是多方努力,终于让秋秋成功读上了小学一年级。
在班里,秋秋是年龄最小、个头最小的孩子,由于爸爸妈妈的严厉教育,她都一直做着很乖的很听话的学生。因为是亲戚,姑姑也对她照顾有加,有些时候,如果跟其他同学做了一样的事,但是秋秋受到的表扬远远大于其他孩子,理由是她年龄小。有一次考试,秋秋考了班里的前几名,这样的成绩让她的爸爸妈妈有种莫名的成就感,他们有时甚至会以为女儿是个“神童”,见人就夸奖自己的孩子。
渐渐地,秋秋也有了种轻飘飘的感觉,觉得自己真的挺聪明,学习上那点东西,不用怎么努力就能会了。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自然她的成绩开始一日不如一日,小升初考试时,她以两分之差被当地最好的中学拒之门外。
初中:
但是,秋秋的爸爸妈妈并不放弃,他们四处托关系、交钱,最终还是让女儿进入了她差点失之交臂的那所当地最好的初中。不过那之后,他们再也不觉得女儿是他们的骄傲了,甚至常常对秋秋有种置之不理的态度,这让秋秋很是苦恼,她不明白为什么经历了一场考试之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会变成这个样子。
父母的不理睬,让秋秋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她开始很努力地学习,尝试着能让爸爸妈妈对她依然像以前一样的关怀。但是小学时的疏漏,让学习变成了一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初中刚开始的时候,秋秋依然保持着一个优等生的心理,做题时她经常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从来不向别人请教问题,即使遇到疑问,也是一个人埋头苦想。可是,越努力等来的却是更大的失望,每次考试秋秋都想要考好,也觉得自己应该考好,但结果总是越考越差。秋秋对学习的信心在一次次考试中被消磨殆尽,她开始觉得漫长的三年不知道何时才能熬出头来。
事情的改变发生在外婆来找秋秋谈话以后,外婆看着秋秋从一个自信的小女生变成如今这副模样,便对她说:“孩子,学习是不能急的,爸爸妈妈不是觉得你不努力不争气,而是你不应该觉得自己什么都很好就不虚心请教其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你不能总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觉得什么都是自己对。对于别人给你的意见,你应该虚心接受,在学习上不懂的问题就必须向老师同学请教,不能自己做自己的,那到最后你觉得自己做对了吗?”也许就是在一番话,让秋秋开始想了想自己从小学到现在的一切。是的,遇到问题她总觉得自己能行,而不想向其他人请教,在她看来,向别人请教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从那天开始,她的生活也就发生了变化。初中三年一转眼就过去了,秋秋如愿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
高中:
秋秋考上了最好的高中这件事,又让爸爸妈妈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她读小学的年代,唯一不同的是,有了小升初的教训,读高中的几年,秋秋为了能读上理想的大学,比以前更努力。她在班里甚至年级上都是众所周知的“模范”,她走到哪里都是赞扬,总有羡慕的眼光追随。这样的状况让秋秋感受到了比其他高中学生更多的压力。某次考试,她的成绩在年级中名列前茅,但是她却始终觉得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目标,很不理想,为此她在家里闷了好几天,不愿意跟别人说话,谁也不想见。
到了这个时候,秋秋的父母才知道他们带给了女儿多么大的压力。父母同秋秋进行了一次长谈,让秋秋放下所有的包袱。
2003年,秋秋以当地地区第一的好成绩,走进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
专家分析
出生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像指纹一样,不应该拿来对比,应当因材施教。比如外向的孩子就可以培养他在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兴趣,比较内向的孩子可以培养他研究问题方面的兴趣,总之都需要根据他们自身的条件来选择,不应该强迫。
小学
孩子不宜上学过早,应当尊重人的发展规律,6―7岁之间上学比较合适,5岁以前就不太好。
初中
当孩子成绩下降时,父母应当切实帮助孩子,以良好的态度多跟孩子沟通,问问她在遇到困难时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克服,但是提问不一定要孩子立刻回答,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思考,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要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而家长则需要在感情上要同情和理解孩子,不要给孩子造成情绪上的困扰。
高中
当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不自觉地表现出给孩子压力的行为时,要主动想到孩子好的方面,自己要做到有意识地不把压力和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缓解压力的方法是要尽量回避,比如可以出门散散步、听听音乐、千万不能对孩子唠叨。
父母也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受挫力”,培养孩子遇到问题找解决方法的能力,否则,一直以来的优越感等他到了社会无法承受压力时再来教育为时已晚。但这不是塑造她的优越感,而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比谁优越之说,所以,孩子优秀的同时,应当培养他自信。
张祥荣 成都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专家,中美合作教育(TSP)项目中国首席代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家庭教育部主任、高级心理咨询师和教育咨询师。
B秋秋堂姐诗雨的故事
出生:
诗雨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家里没有优越的条件,而且因为她的出生,导致了家里生活的拮据,爸爸在万般无奈之中去外地打工,没有工作的妈妈则在家带她,全家每个月都是依靠爸爸在外打工的钱来支撑着生活。
从小诗雨就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因为家庭的原因,她性格内向,不愿意和人交谈。每次大家庭里聚会,亲戚家的孩子都会表演节目,而秋秋更是众多孩子中的佼佼者,全家人的焦点都集中在她身上,这时的诗雨,总是只有在一边看着妹妹表演的份。
小学:
诗雨六岁了,刚到年龄上小学,她没想到的是,刚刚满四岁的堂妹竟然跟她在一个班里上课。由于是自己的堂妹,诗雨便跟妹妹走得近一些。刚开始秋秋对班里不熟悉,跟姐姐一起也很开心,后来她认识的同学多了,便开始对姐姐不理不睬,渐渐跟她疏远了。这样一来,本来就内向的诗雨更没了朋友,总是一个人傻傻地待着。在这样的情况下,诗雨读完了小学,进了一所普通的初中。
初中:
初中的三年生活,却让诗雨的个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读的是一所普通中学,同学们谈论更多的不是学习而是相互间的生活,在这种氛围里,诗雨跟同学间的交流也多了起来,她的性格慢慢发生了转变,也开始喜欢上到学校上学的日子。以前诗雨对文艺一窍不通,但上初中后,她开始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崭露头角,也算是学校里小小的风云人物。
不过,正是因为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诗雨的学习成绩自然就只是普普通通。中考后,她的成绩并不理想,而跟她同班的妹妹秋秋则上了重点高中,家人自然而然将两姐妹放在一起比较,话里话外透露出“学习好的孩子就什么都好”的意思,诗雨在家时总觉得自己比秋秋低了一等。
高中:
诗雨还是上了高中,不过仍然是当地一所普通高中。因为在家里被父母和亲戚拿来跟秋秋比较得多了,她心里也希望自己能像妹妹一样受到家人的关注,希望自己能成为爸爸妈妈的骄傲,更希望自己也能离开这个小城市去读理想中的大学,于是,诗雨开始发奋努力。
由于小学和初中的基础打得不算太好,诗雨如今学习起来很吃力。高三时的某一天,诗雨碰上一道怎么解都解不开的数学题,她决定去问问妹妹秋秋。一大清早到了妹妹家,妹妹已经在复习功课了,但是当诗雨说明来意后,秋秋却说自己功课忙,没有时间,让她自己想。那一刻,诗雨深受打击。
很快,高考成绩下来,诗雨并未能像妹妹一样考上重点大学,她的分数只是刚刚上了本科的分数线,但是不知道是否出于依赖还是竞争的心理,诗雨仍然选择了跟妹妹同一座城市的一所大学。
专家分析
出生
其实孩子的自卑心理不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同样有很多身处农村条件艰苦家庭的孩子独立性非常强,自信心很足。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家庭条件影响了父母,让父母本身缺乏自信,深感自卑,进而对孩子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导致孩子产生自卑。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还是父母自身改变观念,激发孩子成长的欲望。
小学
孩子性格内向,可能是成长过程之中压抑了很多负面的情绪,父母没有给予太多让孩子表达内心看法的机会,等大一点了,父母才发现,这时候却已经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要想改变,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父母自己寻求改变,调整自己的内心状态,才能与孩子沟通;二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去开启孩子的心扉。
初中
家长用同一标准去看待不同的孩子,是家长自己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既然是家长自己的问题,就需要家长自己改变对孩子认识的标准和调整对孩子的态度,发现孩子的长处,并给予肯定、鼓励,孩子自然会越来越进步的。
高中
不把别的孩子放在眼里,这是因为这种孩子常常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而且这种表扬仅仅是看到了结果,没有重视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过程。要想改变这种孩子,需要家长自己做出改变,把表扬孩子变为肯定孩子,减少对结果的表扬和肯定,逐步转化到对孩子学习过程和学习习惯的肯定上来,让孩子能够脚踏实地,孩子也会去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习惯与其他孩子去比较,他自己逐步会发现别的孩子有比自己优秀的地方,也就不再瞧不起别的孩子了。
胡子平 通心教育创始人,通心教育机构首席导师,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心灵成长导师。
C两个故事的现在
秋秋:
大学的秋秋忙于各种活动,但是在她所就读的大学里,都是来自各个地方的“佼佼者”,这让一直有优越感的她忽然有点无所适从,大学的生活也就像众多大学生一样飞快过去,并没有太多值得记述的事件。
毕业后,秋秋在北京的一个电视台里实习,但是她似乎并不太希望这么早走入社会,正准备研究生考试,希望能考个好学校的研究生。
诗雨:
读了大学的诗雨仍然努力,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她几乎已经经历过各种学习的起伏,也有过从不会与人相处到跟同学打成一片的经验,所以她很快适应了大学的生活。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外,她还报读了其他的学习班。
因为兴趣爱好广泛,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门类也多,现在已经毕业的诗雨在北京找到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
后记:除了状元,还有更多的事可做……
自古以来,“状元”都是一个荣耀的字眼,它代表着学业的最高峰,几乎大半中国父母都觉得,如果自己的孩子成了高考状元,那简直是件特了不起的事,似乎成为了状元,也就成就了人生的一个完美阶段。
能成为状元固然是好的,但如果每个孩子都成了状元,那状元也就没有意义了。我们生下孩子,辛苦而充满爱意地抚养他们长大,难道就只是为了看到他们拿回几个100分,成为一两次考试里的头名?难道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健康、善良、对世界有所了解、对未来怀着美好的期待、对困难有着跨越的信心、对家人朋友保存最深切的关爱、对天地万物秉承最原始的爱心的人吗?
做人是一个这么大的课题,它需要我们倾尽一生的精力去完成,那并不是一个高考状元,甚至也不是一个职场状元所能够涵盖的。如果非要给孩子的教育定一个宏伟远大让人骄傲的目标,那也不应该是“成为高考状元”,而是“做一个真正的人”!可是这个目标,又有多少家长放在心上呢?
链接: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高考状元”!“职场状元”?
作为民间机构,选择一个角度来评价学校的办学优劣本无可厚非。但这样的评价,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指标要符合教育规律;其二,评价要具有正面价值和意义。
这一排行榜仅用培养“状元”的多少来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这显然违背教育规律。因为每个省每年都会诞生文理科“状元”,如果某省集中资源打造一所超级“牛校”,那么“状元”出自该校的可能性就极大,所以这种靠集中资源打造出的“状元摇篮”,反映不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其实大家都清楚,高考“状元”只能反映某所学校在应试教育方面的成绩,并不能反映学校其他方面教育的成绩,比如人格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等,而这些教育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有着更为深远的作用。
用“状元”的多少来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这是严重的教育“锦标主义”,也注定了这样的评价没有多少正面价值和意义。按照这一排行指标,各地想要争取入围“顶尖中学”排行榜,只需做一件事,就是把所有优质资源集中到一所中学,这样不仅“状元”会在这所学校产生,几乎所有北大、清华的招生名额也会被这所学校包揽了。事实上,近年来已有不少地方在“努力”打造这种“超级牛校”,为的就是展示当地的办学政绩。但这种办学思维从根本上说是“反教育”的,不但严重背离教育公平理念,而且还把基础教育推向极度功利的深渊。试想,围绕着这种“超级牛校”,基础教育的办学逻辑就更“清晰”了,就是上好小学、好初中,然后进“超级牛校”,成就进名校的“梦想”。在这种逻辑的引导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等,只会变为一纸空谈。
退一步来说,“状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学校某方面的教育教学质量(其实也就是应试教育的质量),但“状元”集中在少数甚至一所学校,恰恰表明当地的高中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更是极度匮乏。这倒是制造该排行榜没有想到的反讽效果。
在“小而精”的教育中获益
陈超是2002年秦皇岛市“高考状元”,2006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就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会计学硕士,现在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工作。他表示,本科时曾听出国的师哥师姐提到过美国“精致”的研究生教育,自己也非常向往,因此选择了出国深造。
读研过程中,陈超感受到学校在研究生教学中能高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术发展,并对每个学生严格要求。据他介绍,他所在的班级有20位同学,上课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模式,互动比较多。课堂上老师先抛出问题,让大家分组讨论,老师经常会针对一个话题讨论一节课,让学生们各抒己见。
陈超认为自己出国读研是既辛苦又值得的经历。“学校的实力受到认可,同时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毕业后职业竞争力较强,更容易取得就业机会与高薪。”
更适应国外环境
2004年秦皇岛市“状元”赵璇,选择了本科毕业后留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已经在加拿大一家大型公司工作的她对笔者说:“总体上,选择留学对我来说是个明智之举。我很明显感到自己变得比以前独立,国外生活不简单,什么都要靠自己,不能怕麻烦。当然,说到底,留学更多的是让人懂得如何去生活,如何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去摸索,然后去适应,最后做到掌握。到了国外,我们可以十分感性地认识到别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些耳濡目染接受到的东西,也许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相信对我以后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赵璇说海外留学经历教会了她如何生活,也更适应了国外的环境。她表示会继续留在加拿大。“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国内的经济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经济发展的背后,也有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环境问题等。”
另外她也提到在人际关系方面,在国外学习生活时间长了,回到国内可能一时很难处理和适应。“在加拿大很多次和一些知名人士一起吃饭,大家的关系非常平等,而国内的人际关系可能更错综复杂一些。”赵璇说,“无论是在哪里,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没必要去听从别人的安排,唯一可以信任的只有自己的能力!”
留学“不归”不必大惊小怪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的2012年《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1-2012年度被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录取的中国学生数为194029人,占到了美国全国国际生人数的25.4%。每4个留学生中有1个是中国人,这些人中或许就有“高考状元”。而作为各地“状元”,加之又进入了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大学,这些出类拔萃的学子自然会受国际名校青睐。这些国际名校也提供优厚的奖学金,打动“高考状元”的芳心因而就在情理之中了。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田老师表示,必须承认,在高等教育领域,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还是要优于国内的。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服务”和“产品”,供受众自主选择。“无论是内地高校、国外大学还是香港高校,选择多了,择优而从就再自然不过了。”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10月21日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重点高中名额向一般中学倾斜等成为方案的亮点。
据介绍,北京市2016年将实施新的高考方案,其要点是调整考试内容、试卷结构、考试科目的分值。文史类、理工类总分仍为750分,其中,语文由150分增至180分,数学仍为150分,2016年起高考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由现在的300分增至320分。
中考方面,北京市调整中考学科设置、分值比重、命题内容,突出考查学科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其中,2016年起语文卷总分由120分增至150分;英语卷总分由120分减至100分,其中听力50分;物理卷总分100分不变;化学卷总分由80分减至60分。2016年起将物理、化学两门考试安排在同一个半天。中考由原来的两天半缩短为两天。
【素材解读】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的步伐,英语热在中国已持续二三十年了。很多城市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许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给孩子报名参加英语课外辅导班。但是,过度注重英语的考试功能、英语教育低龄化等情况,时常被质疑和诟病,尤其是功利化的教学并没有让英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些专家认为,目前的英语教学确实存在很多弊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付出很大的精力但收效很小。现在大家对过于重视英语教学忽视母语教学的现象不满意,希望在考试中减少英语的考试分值,增加语文的考试分值。中高考应该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引导作用。
【适用话题】
(1)中高考改革;(2)素质教育;(3)变与不变;(4)热与冷;(5)借鉴与创新等。
郑州图书馆:谢绝14岁以下少年儿童入馆
近日,郑州一图书馆以“小孩太吵”为由,出台“谢绝14岁以下少年儿童入馆”的规定,一时间,舆论争议四起。
自8月8日郑州图书馆开始试运行,便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仅周日一天,该馆二楼报刊阅览室接待近7000人次,三楼的借阅区接待超过8000人次。不过当地市民和媒体反映:由于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前来,本该是安静的图书馆却时常被孩子们骚扰,耳边经常有孩子的尖叫声、哭闹声,甚至一些孩子来回跑动还不够,还会穿着鞋子上凳子,然后爬到桌子上。“简直像游乐场!”一位市民反映道。
8月12日,郑州图书馆出台新规称,从即日起“谢绝14岁以下少年儿童入馆”。郑州图书馆工作人员表示:“经过反复商量,从12日起不再接受14岁以下的孩子入馆。这是由于现在是试运行,图书主要是供给成人看的,为了给他们营造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不得已做出这个决定。等图书馆正式开业后,在一楼大厅会有一个专门的儿童阅读区。”
【素材解读】
1.图书馆本来就是一个有教无类的场所,只要来者爱读书,不论他是谁,图书馆都不应该设防。当然,图书馆应该是一个安静的场所,图书馆应该为大家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为维护孩子的阅读权利,同时保证良好的阅读环境,图书馆要采取更好的方法兼顾各方面的需求,家长也要履行职责,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小孩子调皮很正常,可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影响别人是不对的,不少家长却对这种行为举止完全不管不顾,这是教育的缺失,家长应该严加管教才能让孩子有良好的行为举止。
4.图书馆需要安静的环境,一需要馆方的维护和营造,二需要家长对孩子的引导。
【适用话题】
(1)平等意识;(2)培养良好习惯;(3)包容;(4)责任;(5)权利与义务;(6)素质教育等。
高考状元流失海外严重
2013年8月,中国校友会网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指出高考状元流失海外严重。据调查显示,在过去30多年里,选择就读北京大学的高考状元人数最多,有696人,清华大学位居第二,有520人。而这两所高校招录的高考状元人数,占比超过8成。自2005年以来,香港、澳门和台湾高校陆续进入内地招生,正在集体挑战北大、清华的“霸主地位”。2000年至2012年,内地各省状元,选择就读香港高校的就有66人,虽较北京相差甚远,但已超过上海排在“最吸引状元就读地区”的第二位。高额的奖学金,是香港高校吸引更多内地高分考生投奔的一大“杀手锏”。此外,全英文的教学环境,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更好的职业前景,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青睐香港高校的重要因素。
据浙江媒体日前对该省多名高考状元目前的生存状态的回访信息显示: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大多数人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保守估计,状元们出国留学的比例高达60%,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是这些学生的留学首选。而且,这些曾经的高考状元学成归国的仅占少数,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素材解读】
2011年,香港大学迎来百岁华诞。香港大学对内地生的吸引力,在历年的高招大战中可见一斑。据“港大”内地招生部门负责人马纳介绍,去年总共有近40名“省市头名”报考“港大”,占到了内地高考状元总数的近三分之二。事实上,不仅是香港大学,广义上的“港大”――香港的大学,这几年对内地生的吸引力都在增加。去年北京3名并列文科头名学生,都选择了香港大学,理科头名也最终选择去香港科技大学就读。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自2005年香港高校进入内地招生后,香港高校至今已从内地名校手中“抢”走50名高考成绩第一的学子。
高考状元的号召力无疑也为“港大”增色不少。然而,上“港大”的原因显然没那么简单。香港高校的名声,由来已久。“港大”多年来在亚洲高校中排名第一,去年9月公布的“QS2011世界大学排名”,香港大学再次蝉联亚洲第一,位居世界第22名。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分居第27名和第40名,高于内地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QS世界大学排名主要以学术表现、雇主评价、师生国际化程度、论文引用情况等作为全球大学排名准则,为大学界颇具权威性的参考数据。
上“港大”的原因
排名是最终的结果,那么,“港大”的名声是怎样炼成的呢?
国际化是制胜筹码。有内地学者这样评价:香港是中国教育离世界最近的地方。在香港高校读书,会有更多的作为交换生出国学习的机会。香港大学每年到国外名校做“交换生”的不少于10%,香港中文大学则每年有2400多个国际交流名额提供给本科生。师资更是如此。香港科技大学汇聚了从全球30多个国家学成归来的450名教授,香港大学50%的教师毕业于世界著名学府……
“港大”的名声还跟毕业后的高就业率有关。曾经有关于香港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香港中文大学、理工大学的就业率是98%,香港大学的就业率高达99%。对于内地生而言,“在香港读了四年大学后,只要继续在港工作三年就可以顺利地拿到永久居留权”。这或许也是选择上“港大”的一个原因。
这种经历,适不适合每个人?
选择上“港大”,丰厚的奖学金也是一个理由。以香港大学为例,去年提供的最高奖学金是每年16万港元,除去每年13万港元的学费和住宿费外,还留给学生3万港元的生活费,这完全可以支撑一个学生在香港维持生活。
奢侈的定义
什么是奢侈?美国《BAZAAR》杂志主编黛安娜・薇兰德夫人的观点是:“所谓的奢华常常就体现于对一件衬衣的纽扣、一张床单的选择和一只行李箱的品位上。”
据说,薇兰德夫人最爱的打扮是:黑色的紧身套衫,黑色的Mainbocher衬衫和手工定制的皮鞋。
张朝阳的环保思想
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希望“有品位的人不开车”,他认为:“走路是最好的运动,两百万年前人类从树上下来,一直走到今天,骨骼、韧带、五脏六腑已经被打磨得与走路完全适应。除了生理上的功效外,走路会使大脑分泌出令人愉悦的物质,是治疗抑郁症、克服焦虑的最好方法。我号召大家,无论去什么地方,能走着去就绝不开车。走路使我们快乐,五十年后的富裕中国,人人都喜欢走路。”
成功的公式
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把成功写成一个公式,供大家参考:
成功100%=运气90%+理想主义5%+激情2%+坚韧意志2%+控制力2%+自省力2%+平常心2%-浮躁1%-懒惰1%-贪婪1%-依赖1%-没有同情心1%。
克林顿的演讲收入
根据美国参议员希拉里向国会道德委员会申报的最新财产状况,她的老公克林顿离开白宫6年来,靠到处演讲赚进将近4000万美元,其中2001 至2005年的192场收费演讲为他赚进了3097万美元;去年他又发表了352 场演讲,总共创收近千万美元,演讲一天胜过当总统两年。所以,克林顿曾经演讲说:“如果企鹅愿意听,我就去南极为它们演讲。”
第10名现象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联合的《1999-200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指出:“最成功的人,一般在中学阶段成绩在班中排第10名左右,而不是第1名。当然,更重要的一点,他们有冒险精神,绝对不是只懂解题、不懂思考的书呆子。”
据悉,这项调查历时8个月,对全国560位“高考状元”作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创新精神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