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择业心理模板(10篇)

时间:2022-07-21 05:55: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择业心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择业心理

篇1

择业挫折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反应、情绪体验。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择业挫折同其他挫折一样,包括择业挫折情境、择业挫折反应、择业挫折认识三个方面的涵义,三者中择业挫折认识,即对择业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最为重要。对于同样的择业挫折情境,不同的择业认知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一般来说,择业挫折情境越严重,所引起的择业挫折反应也可能越强烈,但是,他们并不总是成正比,有时择业挫折反应会大于实际的择业挫折情境,有时即便没有择业挫折情境的发生,而仅仅由于择业挫折认知的作用,也可能产生择业挫折反应。择业挫折一般有二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择业时由于知识缺乏、能力缺乏、经验缺乏、物资缺乏而产生缺乏挫折;另一种类型是由于在择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而产生的阻碍挫折,这种阻碍可能是物质性的,也可能是观念性的、社会性的。

大学生在择业时都有可能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如果择业挫折太大,太频繁,或者越过大学生的耐受能力且不能正确对待,则有可能会引起择业心理困惑或障碍。择业挫折属正常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它有利的方面,它会引导大学生对择业的认知产生创造性的变迁,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求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合理就业。

引起大学生择业挫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一般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上分析把握。从客观因素上来讲,首先,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就业形势。多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在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绩,就业工作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但随着招生规模和毕业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必将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难免遇到曲折和艰辛,这时大学生难免出现择业挫折。其次,毕业生政策有着严肃性和权威性,分配政策的执行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规范的步骤,如果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就业指导或政策宣传不到位,毕业生对政策缺乏了解,我行我素,这难免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再次,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不正之风还有一定的市场,往往出现好差学生分配上的“错位”现象,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信心动摇,导致价值观、择业观上出现了嬗变,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待择业问题,不能正确地对待择业中的挫折问题。从主观因素上来讲,首先,一个人择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固然是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如果自身知识储备量少,能力不突出,综合素质不高,这种自身条件的限制和需求之间发生冲突,自然在择业中受挫。当然,在择业过程中的材料准备不充分、择业技能和技巧运用不得当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其次,不少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就业观念不更新,确定就业期望值偏高,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心理困惑,产生消极情绪。再次,择业动机冲突引起择业挫折。大学生择业时有时面临二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用人单位提供选择,二个单位都是一心向往的单位,“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出现了难以取舍的冲突,即双趋冲突。有时又面临两个不大满意的用人单位,自己又无法回避,出现“二者必居其一”的心理冲突,即双避冲突。其实,大学生在择业中遇到的心理冲突不尽然,还有更复杂的趋避冲突、双趋避冲突等等。

择业挫折反应

大学生在择业受挫后,无论挫折情境是由客观因素还是由主观因素造成的,都会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行为带来相应影响。择业受挫的生理变化是由择业挫折情境所导致的情绪变化引起的。在强烈的或持续的消极情绪的作用下,受挫者的神经、心血管、内分泌、消化等系统会发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反应。择业受挫后的情绪性反应更为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择业焦虑、择业冷漠、择业幻想、择业嫉妒、择业逃避等。出于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大学生在择业受挫后,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某种活动方式消除或减轻内心的不平衡,这种择业受挫后的行为反应具有的摆脱痛苦、减轻不安、平衡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即为心理防御机制。择业心理防御机制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积极的行为反应,可使大学生心理挫折得到一定缓冲的同时,还可能表现出择业中的自信、愉快、进取的倾向,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积极战胜择业中的困难和障碍。

择业挫折应对

1.大学生应对择业挫折的特点

(1)理性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文化素质较高,知识储备较大,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思维理性化色彩较浓,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所以大学生在应对择业挫折过程中往往有理性成分。

(2)多样性。大学生应对挫折的方式往往不局限于某一种,而具有多样性特征,应对方式方法以自我控制、认知超脱、补偿、转移、潜抑、奋进等较为多见,这正是大学生特殊群体综合素质的体现。

(3)封闭化。大学生在应对挫折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封闭性,往往重于自身的力量而忽视社会的支持作用。

2.如何有效应对择业挫折

战胜择业挫折,社会、学校等外界环境是重要的。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尽快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学校要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但要想真正战胜挫折,主要是依靠自己,这里重点谈一谈择业受挫的自我应对。

(1)正确认识择业挫折。大学生初次就业,难免遇到一些挫折,这是正常的。择业过程中的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它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大学生对择业挫折所持的看法,解释,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有的大学生怕就业,怕失败,对挫折不理解,认为不应该发生;有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以偏概全,一叶障目,过分片面化;有的大学生对挫折过分夸大化,想象得非常可怕,无法挽回等等,这些都是不合理的观念。大学生择业受挫后,要保持冷静、理智,树立自信心,找出挫折源,分析原因、性质及严重程度,然后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可行性,最后付诸实施。

篇2

(一)职业规划意识产生较晚

不少大学生在谈及职业生涯规划时都认为,这是毕业生的主要任务,而处于其它年级的学生不必为职业规划“浪费”时间,职业规划等到即将毕业时再做不迟。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如果不从走进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在老师的指导下接受有关职业规划的理念,形成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到毕业真正面对就业问题时,就会陷入盲目状态,等意识到自己在专业水平和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时,就已经无能为力了,出现不知所措的尴尬。

(二)缺少明晰的就业自我认识

就业认知是指个体对个人职业价值、兴趣、能力以及职业的事实状况和相关信息的了解,是对客观现实的我以寻找一份何种工作与我相匹配的认知。近半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就业定位等相关问题认识较为模糊,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对此有较为明晰的认识。就业中职业的选择和决策均需要对自我职业价值取向、兴趣、能力有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做出正确的选择,自我认知模糊必然对就业产生不良影响。

(三)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就业心理的准备包括:对就业市场需求情况的了解,对自我职业能力的准确认识,对就业的技巧和知识的掌握,从学生到职场人士角色转换的意识以及抵抗就业挫折的心理准备等。部分大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缺乏基本认知,没有把就业作为人生非常重要的环节刻画在潜意识中,难以形成内驱力量,从而导致学习缺乏动力,努力失去方向。

二、大学生择业能力的提升

(一)持续学习能力

学习不仅是在校大学生的事,入职后依然要保持持续学习的习惯。适时学习,适时更新知识,这样才能生存发展。

学习和持续学习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就业和入职后有无上升的潜力。学校所学已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比尔?盖茨说:“一个人如果善于学习,他的前途会一片光明,而一个良好的企业团体,要求每一个组织成员都是那种迫切要求进步、努力学习新知识的人。”

增强学习和持续学习能力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一份工作,就必须通过持续学习来获得足够的工作能力。学习是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重新创造自我的必经之路。因此,要热爱学习并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二是要不断拓展学习的对象,向同学老师学习,在实践中向领导学习,向工作伙伴及客户学习,检验课堂所学,提前进入职业角色,积累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能力。

(二)实践操作能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实践操作能力主要是指在专业学习中所必须具备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仅可以促进对理论的掌握和知识的积累,而且缩短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们要提前了解社会、了解自身,就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了解自身优势的同时,完成自我定位,明确自己“我能干什么”、“社会可以提供给我什么机会”、“我选择干什么”等问题,使理想可操作化,为融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

大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认真完成实习、实训等各类教学实践环节,参观访问企业家及其企业,有意识地进行市场调研并撰写分析报告;第二,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参加勤工助学,参与家庭或他人的创业活动,到小微企业跟班打工,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公益服务等。

(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产生新构想、新观念、新理想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及运用新观念、新构想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当今时展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是挑战也是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机遇。

一是要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一方面,在大学里面大学生应该主动配合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如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等;另一方面,我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软硬件方面的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场所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

二是积累知识,增强才干,知识与能力并重。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基点。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越多,开拓创新的能力就愈加旺盛,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才能孕育出创新性举措。

(四)沟通与合作能力

沟通合作能力包括:有全局观念和协作意识;尊重他人,善于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一起工作;能够建立和运用工作联系网络,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

要实现有效沟通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沟通需要自信。有自信的沟通是建立在双方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积极健康的定位,充满自信的人会给企业带来信心;二是沟通需要技巧。掌握心理学的互惠关系定律,彼此给予礼貌和友善,能够以对方的立场来看待处理问题。成功的管理者认为,最重要的沟通技巧是解决冲突的技巧,尤其是使冲突双方或团体都满意的处理冲突的能力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互惠合作。现代企业都是多部门、多工种有机结合的共同体,只有合作交流才能增强企业的运转效能,减少摩擦和内耗。大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要善于打破自我封闭的状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明确自身在团队中的地位和职责,勇于向他人请教,并乐于分享工作经验和体会,在履行自身职责中体会共享集体智慧和成果的快乐。

(五)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把人群组织起来以有效地完成某项工作或某种任务的能力,包括计划能力、组织实践能力、决断能力、指导能力和平衡能力。现代社会表明,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能力,其他专业人员也应当具备相应管理能力才能真正胜任岗位。

在大学生活中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应注意以下三点:

篇3

毕业生择业心理是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毕业生择业心理深受其认知水平和能力、情绪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1.功利的择业心理。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毕业生在择业时注重经济效益,片面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讲索取,却忽视对社会的贡献,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此,这些毕业生在选择用人单位时挑三捡四,不愿去基层工作,部分毕业生宁愿选择待业在家。

2.犹豫的择业心理。择业就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当前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总是抱着“这山望着那山高,这花望着那花俏”的侥幸心理选择用人单位,以致于犹犹豫豫、患得患失,最终错过适合自己的岗位。

3.依赖的择业心理。部分毕业生在择业定位上缺乏独立的决断能力,在择业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依赖心理。在职业选择上较多地甚至完全地将就业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依赖父母、学校、老师和社会关系帮自己找工作,等待单位找上门。

4.自负的择业心理。在择业过程中,部分毕业生自恃在某方面具有优势或特长,过高估计自己的就业优势,产生高人一等的自负心理。这些毕业生在求职中“眼高手低、浮躁虚夸”,对一般单位不屑,理想中好的单位又去不了,结果错过好机会。

5.自卑的择业心理。有些毕业生由于学习成绩平平或专业滞销或自感出身寒门或性格等诸多因素影响,总觉得自己生不如人、技不如人,以致过低评价自已,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和勇气,面对应聘心里发怵,觉得自己不行。

6.盲从的择业心理。盲从是指个体放弃自己的主观判断和选择而盲目追随大众,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从众心理是较普遍的,如招聘会上,毕业生认为只要单位给予的报酬多、地方好、条件好就行,特别是看到应聘的人多,就跟着去应聘,非常盲目。

7.嫉妒的择业心理。嫉妒是人性弱点之一,嫉妒心理有着相当的普遍性。一些毕业生嫉妒心特别重,在择业中惟恐周围同学、特别是平时与自己“平起平坐”甚至不如自己的同学已经或即将签约比自己好的单位,轻者自己羞愧、愤怒、怨恨,重者讽刺挖苦、挑拨离间。

二、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误区成因分析

1.客观原因

(1)就业外部环境不宽松。十五期间,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三峰叠加”的就业形势,客观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的不宽松。

(2)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就业的东中西部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城乡就业结构性矛盾、事实需求与现有编制结构性矛盾。二是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就业群体学历结构与社会对人才学历要求不适应;就业群体专业结构与人才市场需求结构不适应。据统计,现在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后,80%从事的都不是原专业的工作。

(3)学校就业指导的缺失。据广西就业部门对广西大学等4所高校1566名2006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32.75%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尚未得到充分重视”;37.25%认为学校“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58.75%认为就业指导教师“同毕业生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学校就业指导的缺失,影响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4)媒体过度渲染就业难度。近年,媒体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消极报道,加剧了大学生心理压力,导致大学生对就业前景悲观失望。据广西就业部门对2003届18所高校10519名毕业生问卷调查显示,有26.77%的被调查者对就业前景有信心;对广西大学等4所高校1566名2006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仅10.8%的被调查者对就业前景有信心。

2.主观原因

(1)角色转换不充分,就业观念滞后。转换角色是指大学生从“天之骄子”转换到现实的社会求职者。但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仍有相当部分大学生,仍自诩为社会精英,不能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参与职业选择和就业竞争。

(2)自我认知不完整,自我评价不客观。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全面认识和把握;自我评价则是依据认知分析评价自己。部分毕业生对自己兴趣、能力、特长等认知不全面、评价不客观,出现职业定位偏差。

(3)就业心理准备不到位,心理承受力不强。毕业生大多具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以求在所学专业领域能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面对就业,由于心理准备不足,毕业生往往感到紧张、烦恼、不知所措,表现为焦躁、忧郁、情绪波动大等。一旦遭遇择业挫折,则一蹶不振。

三、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的方法和内容

1.加强就业指导,促进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其必然要求毕业生择业观念实现从“社会精英”到普通劳动者的角色转变、从一步到位向动态就业、从等待就业向自主创业、从“到沿海去,到国外去,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向“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一系列就业观念的转变。因此,必须加强就业指导,使毕业生了解就业环境和形势,树立竞争就业的意识和动态就业的观念,实现以良好的择业心理状态合理择业、顺利就业。

2.启动素质测评系统,促进毕业生客观自我认知。“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准确的自我认知相当困难。为此,可启动素质测评系统,综合运用自我心理、气质、职业规划等测评手段自我评判,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使自我认知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初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潜力、能力倾向和存在不足,最后,结合就业期望和职业方向,明确自己的职业倾向和择业定位。

3.模拟挫折应聘,增强毕业生求职心理承受能力。模拟应聘是一种深受毕业生欢迎的就业指导教育模式,高校可紧密结合就业市场招聘实际,在指导课程内模拟招聘者挑战求职者心理素质的全过程,让毕业生体验求职不安、矛盾和尴尬,经历择业挫折,以此增强毕业生择业心理承受能力。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毕业生的良好心理素质。社会阅历浅和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使毕业生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存在焦虑、抑郁、自卑冷漠等心理障碍,恐惧择业。为此,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危机感和抗挫折意识,提高毕业生抗挫折能力,增强其心理承受、自我调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参与竞争。

5.加强就业心理指导,促使毕业生形成良好的择业心态。由于就业心理咨询和指导工作滞后,造成就业心理指导的缺失,容易使毕业生陷入种种心理误区。因此,高校应前瞻性地加强就业心理指导,促使毕业生形成健康择业心态。如指导毕业生择业时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指导毕业生怀着必胜的信心去择业;指导毕业生加强自身思想修养,消除私心杂念,克服择业嫉妒心理。

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的建议

1.加快专职就业心理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大都没有学过心理学,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基本的就业心理指导实践经验。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资的教育、培养、提高,将优秀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加快专业就业心理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力求实现毕业生无心理障碍就业。

2.构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体系。为加强毕业生心理指导和教育,高校应成立心理学和就业指导专家参与的由校学生工作、就业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校级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全面负责学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协调和运作;各院系成立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指导小组;同时,院系根据实际情况成立毕业生心理健康自助小组。以此形成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员、院系心理咨询指导小组成员和毕业生自助组织等三个层面,形成三级工作网络,为保证毕业生择业心理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篇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11-02

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飞快,扩招力度大大增加,除本科院校大学生外,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数也迅速增长。从近两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来看,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约660万,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余万,2013年约为700万。庞大的数据让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感到“压力山大”,就业问题也已经成为大家都关注的焦点,就业情况好的专业人满为患,就业情况差的专业人数急剧下降。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择业心理分析

每年的六七月份,很多毕业生就会开始为自己的工作着想,大家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工作,这样自己的学习生涯也就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此时,他们的心理状态就成了影响就业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择业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如下:

1.自我矛盾。在即将毕业之际,毕业生们会面临着种种压力,期望参加各种各样的竞争,但又没有勇气。毕业生自己的目标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反差,这就使很多毕业生会有自我矛盾的心理现象。

2.焦虑。找一份自己喜欢并对口的工作是每一个大学生的愿望,这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当今社会较为复杂,很多毕业生在多种多样的选择、诱惑面前表现得无所适从,不知道选择哪个方向发展才好,这个选择决定自己的未来;有的对自己的期望过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岗位;有的急于求成,不惜一切代价,结果选择了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有的担心自己没有“背景”,什么都比不过别人。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焦虑心理。

3.依赖。中国有一句古话“皇帝不急急死太监”,面临毕业和就业的问题,部分毕业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不会自己主动地参加相关的招聘会、人事招考等,更不会主动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能,赢得用人单位认可,而是寄希望于社会、学校和家长,寄希望于政府就业主管部门,严重缺乏就业择业的主动性,依赖性太强,最后让自身处于最不好的被动状态。

4.自傲。虽然高职院校只是专科学校,但是在这样的学生群体中也有一部分学生会居功自傲,受一些不好的观念影响,以“天之骄子”自居,自以为是。这样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情况,这就给用人单位不好的印象,从而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5.自卑。与自傲心理相反,有一部分毕业生会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觉得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大专生,现在工作很难找。先不看外部条件,毕业生自己在心理上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之际不能自傲,但是也不能缺乏自信,如果不能适时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可能就会错失良机,后悔不已。

6.挫折。高职院校采取的是全日制教学的方式,在毕业之前学生都是在校园中生活,这就导致学生生活阅历少,没有经受过大的或者是严重的挫折考验,面对就业的失败,或在工作中遇到麻烦事情,就会冲动,极端一点的甚至会遇到一点点挫折就辞职,挫败心理被放大很多倍,此时毕业生就会感到失望、悲观的心态油然而生,他们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也会慢慢失去信心,或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

7.攀比。目前国家在不断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导向力度,有很多机会可以让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但是在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中还是有一部分不愿意到基层,对自身条件缺乏客观的分析,考虑问题不切实际,不会想想这个岗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在不适时的情况下与他人攀比,从而错过好的学习锻炼机会。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体制还不能完全实现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以致有的学生不知从何入手,这也是大学生择业心态不正常的直接原因之一。

二、努力方向和改善措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他们人生发展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为了符合就业岗位的标准,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要过硬的专业技能,另外,还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毕业之际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勇敢地迎接挑战。要想做这些准备,这就要求学生本人、学校、家庭和社会这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1.学生自身方面。(1)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为自己的“未来之路”打好基础。自信是建立在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之上的,先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充分调动自己的潜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再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操作技能强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一大优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想树立自信心,就必须把专业技能学好。(2)职业生涯规划。在制定个人的职业规划时,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兴趣和爱好、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等,制定符合自身愿望并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要从全方位将自己的未来规划好,尽可能在最大限度上去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价值。(3)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不断提高自己职业素养。通过多种渠道来寻找实践机会,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4)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是每个人都能顺顺利利找到自己喜欢又适合自己的工作,在择业时碰壁是在所难免的,毕业生们应该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认知,不仅仅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也要清楚自己的弱点。另外,在就业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不要紧,要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在下一次机会来临时不犯同样的错误。

2.学校教育方面。(1)高职院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2)向毕业生开展缓解就业压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通过多种渠道帮助毕业生改善不健康的择业心理。

3.家庭方面。家庭教育应该配合学校教育,鼓励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家长在子女择业问题上不应该老是挑剔,应该主动安慰和鼓励,带头克服那些传统的就业观念,引导子女形成“劳动即就业”、“找工作靠自己的实力”的观点,鼓励自己的孩子参与社会中的良性竞争,避免对其冷言冷语、施加压力,避免恶性循环。

4.社会环境方面。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就业市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为所有想就业的人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严守相关纪律,杜绝一切“走后门”现象,促进就业工作规范化、法制化,保证就业市场公平竞争。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择业的过程中,建议毕业生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在毕业之前抓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竞争意识,克服矛盾、焦虑、依赖、自傲、自卑、挫折和攀比这些不好的心理。在毕业生个人、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消除就业择业时的心理障碍,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宋海萍.指向职场环境适应的大学生心理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2]沈扬,刘新强,梅红平.大学毕业生不良就业心理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篇5

中职生进行职业选择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保持良好的心态。中职生由于年龄偏低,身心发展不成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一些心理冲突、心理误区、心理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中职生的择业前景,阻碍了中职学校就业率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择业心理辅导和调适,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确定就业期望值、端正职业选择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常见的择业不良心理

(一)自视清高的自负心理

有些中职生在择业上往往好高骛远,没有将自己位置摆正,没有认识到中职生所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于是这部分中职生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脚踩几只船”的恶性循环,从而造成择业受挫,产生心理失衡。

(二)妄自菲薄的自卑心理

有些中职生认为上中职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在学历上比不上大学生,在动手能力上比不上高职生。因此,他们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心理。再加上这些中职生在高薪岗位的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更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情绪,从此他们对前途担忧,对未来丧失信心,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三)瞻前顾后的矛盾心理

部分中职生在择业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会左右为难。他们既想在待遇稳定、风险较小的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又嫌收入不高;既想自己创业,得到较高收入,又觉得很辛苦。于是他们举棋不定,总是进行痛苦而矛盾的选择。这种既要顾及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又要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福利条件的矛盾心理,最终使这些中职生失去太多的时间与机会。

(四)无能为力的悲观心理

一些中职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心灰意冷,情绪低落;看破红尘,听天由命等悲观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们不再主动争取择业机会,不再努力。这种心理与择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五)紧张恐惧的焦虑心理

部分学生不顾自身条件与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市场定位,过于看重初次择业对一生的重要性,往往不自觉地加大自己的心理压力,精神过于紧张,一旦现实的求职目标与自身的理想职业不相符时,就会产生挫折感,就会导致择业焦虑,产生紧张恐惧、愤世嫉妒的焦虑心理。

(六)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

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人云亦云”、“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自己就往哪里挤”。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这些人毫无主见,盲目跟风,随波逐流,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最终一事无成,空留一声叹息。

(七)托亲靠友的依赖心理

有些中职毕业生由于家庭、社会条件较好,在择业过程中把希望寄托在父母、亲戚或朋友上,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中职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这种依赖亲戚朋友、依靠父母关系择业的学生,不可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二、择业不良心理调适的对策

(一)择业前的心理准备

1.理念转变准备。

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中职生择业的主要方式。但是,现在仍有许多中职生留恋过去“统包统分”的择业制度。他们片面理解择业,认为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才是择业,而认为到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工作,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因此,中职生要转变观念,摒弃干部身份、国企身份的概念,破除人为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用“不求对口先择业,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新观念去指导择业实践。树立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固定的收入,不管在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的大择业观,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专业、特长、能力的基础上,还要调整好择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

2.角色转换准备。

做好“学生――就业者”的角色转换准备是很重要的。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在职业学校学习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娱乐都有规律,在这样一切都已安排好的环境里,容易萌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但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中职生转变角色,抛开浪漫和幻想,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这样一个现实,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了解社会,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关键的一步。

3.自我认识准备。

自我认识就是对自身条件进行准确的评估,它有利于塑造优良的人格,有利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中职生要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才能信心百倍地迎接生活的挑战;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克服沾沾自喜,骄傲自大。认识自我,可从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生理特征等方面进行。

4.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准备。

就业心理准备是学生就业前一种发自内心的职业训练活动。这种心理活动一般从学习专业课开始,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学生从所学专业的内容、服务对象等方面,逐步认识到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职业特征,逐步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把学习的焦点集中在有关的专业课上,为今后就业做准备。专业知识是从事岗位工作最直接的知识。专业技术更是招聘单位最看中的。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二)择业心理素质培养

1.敢于竞争,开拓进取。

首先,要敢于竞争。竞争意识是中职生在择业时应具备的最基本心理素质之一。一是要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二是必须在心理上同“铁饭碗、大锅饭”的传统告别。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做好参加竞争的心理准备。

其次,要善于竞争。一是确定适当的期望值,即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的比值,因为期望值过高会使心理压力加大,注意力难以集中,造成焦虑,影响正常的发挥。期望值过低,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二是在求职面试时情绪要轻松自如。克服情绪上的焦虑和波动,做到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积极参加学校或企业组织的各类竞选、竞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树立自信,不怕挫折。

在求职择业中一定会遇到挫折,此时切不可搭拉着脑袋,失去了信心。实际上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适度挫折具有鞭策激励作用,它对失败者并不是淘汰和鄙视,相反,促使失败者振作起来,彻底摆脱“等、靠、要”的择业心态,加快自立自强的转化过程,成为新时代的开拓者。

3.恰当定位,看重发展。

求职择业时应恰当定位,看重发展,切忌“这山看着那山高”。对于单位的好坏要辩证地去看,今天好的单位并不意味着将来也好,今天看起来不那么吸引人的单位,也不会是永远没有发展机会。就业竞争的加剧带动了收入的普遍提高,中职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要面对“鱼”与“熊掌”的选择,对此求职者不妨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个人的发展及前途应是关注的重点,报酬应放在次要地位,不要急功近利。要善于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地理条件等因素综合判断,认清就业形势,抓住机会顺利择业。

4.正视现实,放眼未来。

要正视现实,增强应变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尽可能完善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以便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中职生免除就业烦恼的良方之一就是增强应变性,尽可能多地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把握未来机遇,取得成功。要拓宽专业认识面,清楚专业和职业的关系,处理好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所学专业和未来工作的矛盾,这样择业和创业的天地才会更宽。

5.认识职业,追求事业。

职业具有维持生活、发展自己、贡献社会的价值。个人通过职业获得维持自己和家庭生活的报酬,并使个人某一方面的才干得到提高,抱负得以施展,贡献社会的价值得到体现。个人只有把握好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画出人生绚丽的彩虹。有些中职生片面追求自己认为崇高的事业,而不愿意投身于平凡的职业活动,殊不知,大凡事业成功者都是从平凡而有意义的职业活动做起的。所以中职生要正确对待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明确各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实际价值,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培养吃苦耐劳、务实创新、廉洁奉公的作风。

6.调整心态,奋发向上。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择业心理受到冲击,“端铁饭碗,拿铁工资,坐铁交椅”已变得不太可能,人们都面临着择业、就业、失业、再择业的问题,因此具有健康成熟的择业心理,保持奋发向上的心态,克服浮躁情绪,避免速成心理,务实作风是中职生应该倡导的心态。切莫“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自己不努力,事事怨他人”,瞻前顾后,互相攀比,心存侥幸,坐失良机。为此,中职生要进行职前“心理充电”,做好心理调试,明白在当前择业严峻的形势下,想轻而易举地找到满意的工作是不现实的,必须有良好的心态,有“好事多磨”的耐心,有不等不靠不抱怨的思想,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在竞争中磨砺,在奋斗中成熟。

参考文献:

[1]杨玲,王爱兰主编.教育心理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篇6

1、攀比。俗话说:这山望着那山高。如果这句话用在激励自己积极进取方面无可厚非,但如果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处处与别人比高下就不可取了。事事攀比者,在求职活动中往往显得缺乏主见,自信心不足,极易受他人干扰。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上,持这种心理谋职,无异于逼着自己和别人同走独木桥,难免失败。

两山相比谁为高?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个“仙”就是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岗位。若想攀比,就要憋着一股劲,比一比将来谁的贡献大、成绩多。

2、从众。从众心理是在社会或群众或群众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国外有位心理学家做了个实验,组织了15位助手以不同的人数,上街上去望着马路对面一幢大楼6层的窗口。实验结果是,当一个助手望时,只有4%的行人跟着看看;5个助手时,有16%的行人会停下脚步一起望;10个助手一齐看时,增加到22%;15位助手全站在一起望6楼时,有40%的行人成为停下来抬头遥望的从众者。从众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心理,与人的自信心、年龄、性别、文化的差异有关。这种可笑但却普遍存在的行为,在择业时,也常常出现。

中职毕业生择业从众心理主要表现为愿意到大城市、大机关工作。其实,到大城市、大机关工作并不一定是你最佳的职业选择,只是从众心理影响的结果。古往今来,大多成才者,都力求摆脱从众心理的束缚。

3、好高骛远。好高骛远也是妨碍求职择业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虚荣心过强者,在择业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上实惠的就业岗位,这些人不从发挥自身优势出发,不考虑自己的竞争能力,甚至不考虑自己的专长爱好。他们选择职业是为了让别人羡慕,做给别人看,而不是为自己寻找用武之地。

选择职业时应首先自问――我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我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我能得到什么样的工作?经过冷静思考,得出结论,并付诸行动,才可能真正丢掉虚荣心理的思想包袱,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职业。

4、自卑。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一种不健康心理状态。众多的大学生中,中职生往往会产生学历劣势感。一些用人单位观念错位,“学历为本”让大家过分看重学历的高低,似乎无论从事何种岗位,都希望学历越高越好,是中职生产生择业自卑心理的外部条件。

中职生在择业时,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勇于显示自己的长处。近年来,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正在逐渐转变,中职生就业的外部环境也不断改善。

二、中职生择业的方法误区

1、就业信息过少或缺乏筛选。有些中职生择业时站在就业信息的沙漠中不知所措,职业信息的缺乏,使中职生很难恰当地职业定位。盲目追求当下时髦的职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困惑和迷茫。

篇7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急剧攀升,严峻的外部就业形势,择业竞争压力的加剧,使不少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消极的不良影响,而这种种的心理误区或心理障碍对大学生顺利择业十分不利。在竞争日益加剧的择业环境下,如何把握机会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已成为大多数大学生思考的首要问题。而如何帮助学生端正择业心理,走出择业心理误区,排出心理障碍,在激烈的竞争中顺利就业,走向社会,也是每一位学生工作者应该考虑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一、大学生择业中的心理问题

1.过高的求职期望值与屈就心态

大学生心理带有浓重的理想色彩。从实际职业选择上看,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从择业的地域和单位看,大批学子仍固执地把目标单一地锁定在经济发达的广州、珠三角地区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合资企业等,不愿到内地和国有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从大学毕业生整体上看,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和自我实现三者之间,有少数毕业生选择“自我实现”,另有相当多学生脑海里理想主义色彩浓厚,希冀最好三者合一。如果三者之间出现冲突,不少学生会放弃后者。当追求自我价值受到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条件限制时,许多毕业生便不得不放弃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来适应社会。这种选择往往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震荡和失落。

2.择业目标上的茫然心态

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择业目标不明确、不现实,极易接受外部环境的暗示而频频改变主意。有的毕业生择业的心理准备不够,对人才市场把握不准,对择业政策不甚了解,更谈不上去冷静、客观地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作出正确的估价,因而在择业目标上产生茫然心态。在这种左右摇摆、茫然不决的心理状态下,就很难避免判断的不准确性和择业行为的随意性。往往出现没有签协议十分着急,刚一签订就业协议就后悔、想违约的现象。

3.由于缺乏自主性而产生的依赖心理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还存有依赖心理。他们希望求助于父母、老师或亲朋好友为自己选择,以减轻心理压力。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可以看到一些家长和亲朋好友出面四处奔波,到处找关系、托人情,甚至出现有家长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局面。这些现象不仅仅反映出某些学生对择业缺乏自主性、自信心,依赖性较强,心理承受力差,而且也会使用人单位对这些毕业生产生了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差的不良印象。可见,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依赖心理,对自己择业的成功只会带来负面影响。

4.对社会不良现象产生的抱怨心理

在社会转轨和体制改革时期,社会表现出复杂多样性,不正之风在一些地方、一些方面还严重存在。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国”字号企业,在人才录用上还有走后门现象,他们借助供需见面会这种形式,使走后门合法化。引发了大学生不满情绪,甚至对供需见面会这种形式也产生强烈不满。另外,择业现实中存在的性别歧视,不仅对女生们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压力,而且也减少了她们择业的机会,这种社会现实直接影响了女生的择业信心。

5.“广种薄收”心理和“骑驴找马”心理

有的毕业生视签约为儿戏,一见到有用人单位就投简历,乱占就业岗位,同时还有部分学生“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明明已经定了单位,却总想着找一份更好的单位,于是一有单位招人就投简历,随时想与原来的单位毁约。其实大学毕业都想找份好工作,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殊不知,这种做法无疑给就业工作雪上加霜,求职人数泡沫成份大量增加,“就业难”被人为地夸大了,并带来了“诚信危机”,为“个利”损“众利”。

6.妒忌心理

妒忌心理在大学生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只不过是轻重不同而已。在求职问题上,妒忌心理表现为如果看到别人的求职条件好,或者求职条件跟自己差不多的同学找到比自己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为不让别人超过自己,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在择业中心会使学生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妒忌还会使团体内(班级或寝室内)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妒忌者本人也会增加内心痛苦和烦恼,甚至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二、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成功择业

1.积极做好择业前的准备

从大学校园走向社会,由受教育者成长为专业工作者,这是大学毕业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能否顺利实现这个转折,有无心理上的充分准备至关重要。应指导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不但要认真学习本学科本专业知识,而且应始终注意广泛涉猎知识,全面提高知识水平,加强能力锻炼。学生应充分利用课外闲暇时间,开展社会调查、学术交流、知识讲座,做家庭教师等各种实践活动来丰富知识,锻炼适应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和培养组织管理、语言表达能力,增长才干。这样可以大大拓展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逐步实现一专多能的目标,从而有利于自己择业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选择范围愈广,它引起人的心理状态就愈复杂多变。就业指导应在新生一入学就开始抓起,在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增加就业心理的调查内容,便于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从低年级起就早介入,早引导,适时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到高年级,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设计定向趋于明确,这时就业心理指导也应由浅入深,逐步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状况及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使其更具客观现实性。在就业心理指导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有计划性、针对性,步步深入,有的放矢,才能收到实效

临近毕业之际,毕业生要对当今就业制度有充分的认识,对就业形势有积极的思想准备。要努力克服择业中的自卑、畏惧和依赖心理,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择业心态,要掌握一定的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逐步增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通过主动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要及其发展动态,不断培养市场经济所需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和自信心,勇敢地面对现实。

2.要有自觉适应社会的思想准备

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有明确、客观的认识是避免择业时理想与现实出现过大反差的重要前提。只有全面地认识自己,包括个人的思想品质、价值目标、适应能力、知识结构、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优缺点,才能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择业意愿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强对社会的认识,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标准。

3.树立竞争的观念,不怕挫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行各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毕业生要想一次就业就定终身是不可能的。因此,毕业生应该发挥青年人固有的朝气和锐气,要敢想、敢说、敢干,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要靠真才实学,敢于竞争,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专业、性格、气质、爱好等,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择业态度。

4.学会及时调整择业目标

在择业中,每位毕业生都会有自己的抱负,然而我们毕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而有可能使自己的抱负难以实现。要克服这种矛盾与冲突,毕业生们必须学会及时调整择业目标,使自我实现的要求与自身现状以及社会上职业需求状况尽可能地接近、协调。在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能有服从社会需要的理性思考,及时作出调整,以增大择业的机会。

5.克服择业理想化倾向

所谓理想化倾向,就是不切实际地估价自己和不现实地要求社会,把自己的职业岗位和职业前途自我设计得过于美满。当现实不能如愿以偿时,就出现一些不应有的思想问题,不安心本职工作,忧心忡忡,患得患失,影响自己的进步。因此,大学生不仅要考虑“我想干什么”,还要考虑“我会干什么”,更要考虑“社会允许什么”。不要刻意追求自己有兴趣的工作,要在工作中培养兴趣、追求乐趣,在工作中增长才干。

6.接受就业指导和择业技巧的培训

要使自己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获得择业成功,大学生必须主动接受就业指导教育和择业技巧培训。通过接受就业指导和择业技巧培训,来充分认识时代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调整择业目标。并在主动学习掌握大学生就业的现行政策、谋职途径和具体程序的基础上,关注人才市场供需信息,避免择业中产生盲目跟风、赶时髦的从众心理,避免盲目追求美满结果的理想主义。注重人际沟通艺术的培养,学会宣传和展示自己,推销自己,给用人单位留下大方、谦虚、礼貌、文明、有知识、有修养的良好第一印象。特别要加强面试技巧的训练,因为实行面试无论是对招聘者还是对应聘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有利于用人单位直接了解求职者的全部信息资料,如业务水平、气质、修养等素质,而且对毕业生来说,面试也是充分展示自己能力、才华的绝好机会。

参考文献:

[1]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咨询.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篇8

一、引言

对于今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言,又是拿着个人简历穿梭于各大招聘会场,准备毕业前实习选择职业方向的时候了。择业是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一次重要选择,轻则影响择业成效,重则会影响到学习,为此许多同学都感到困惑不知如何下手。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要进行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所以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自我调节是各位择业生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二、大学生择业常见心理障碍与问题

1、 自卑心理与自负心理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不热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不如国办重点院校毕业生,自己技不如人,总拿着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去比较,因而求职屡次失败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从而转化成自卑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有的同学在学校里成绩一直很优秀,总是受到老师的关爱与同学的仰慕,从而有一种沾沾自喜,唯我独尊的自负心理。

造成自卑感自负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环境、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心理因素造成。这类学生由于看不清自己的位置造成求职中的失败。大学生需自我把我、自我调整,先找一门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 依赖心理与从众心理

依赖心理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择业种的盲目从众心理。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迅速发展时期,人格快速发展逐渐完善,但是他们没有社会经验独立性不强缺乏个人主见容易受到社会重一些不良影响左右其思想状态,很少从自身优点出发认真分析自身能力并做出适合自己的择业选择。一些独立性较弱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主择业的能力,过多的听从他人意见、盲目跟风错失了就业良机。大学生在就业前应认真分析自我能力及主、客观条件,从职业发展与个人前途去考虑,增加择业主动性果断决策。

3、 功利心理与求名心理

目前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不是去想怎么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更多的是去看重自身利益,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地位,在不了解某些职业的内在要求或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某些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声誉好的单位,很少去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以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缺乏必要的责任感。

4、 焦虑心理与急躁心理

在求职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这类学生的心里表现出担心自己毕业后时候能找到一份自己理想的工作、能否找到有利于自己身发展的工作、能否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害怕自己被用人单位拒绝;自己选中的单位父母不同意怎么办;如果选择 错误后悔怎么办;入职后不懂得如何与上司、同事处理好关系怎么办等等。这种焦虑状态让大学生在毕业前精神压力加大、紧张烦躁而引发各种心理不适,尤其是以急躁这一特殊形式所表现。在工作未确定之前大学生普遍都有急躁心理,他们与父母、老师、同学产生一些矛盾,每天都在寝食不安中度过,只希望时间过的快一些,总希望马上被用人单位录取,尤其实在最后时期内还未被录取的学生群中,这种焦虑、急躁心理更为严重。

5、 安全心理与竞争心理

在择业时有些同学往往从职业的安全稳定方面考虑,去选择那些国有单位或政府部门,他们认为在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是相对稳定从而忽略自身能力发展。竞争心理与安全心理形成鲜明对比,这类大学生不安于现状在已有的稳定工作时不满足现状,他们更希望提高自己的能力更愿意拥有比现在更好的工作。

以上五点是大学生常见的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调适务必会使大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损害,那么如何调适心态我总结以下几点。

三、大学生择业心理自我调适

择业时每一位大学生最终所面临的问题。在求职的道路上每位大学生都会或多或少遇到一些困难;甚至经历过几次挫折后才能获得收获。在求职中所产生的迷茫,不知所措等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但遇到问题时要及时注意心态调整,用一种平常心来对待就业这一重要选择。

1、 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主动寻求机会

想要找一门适合自己的工作首先要了解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要知道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明确自己想要做什么、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等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与计划。在求职过程中主动寻求机遇并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工作的好与坏是相对的,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应以几次的失败来否定自己,要有勇敢进取的精神。

2、 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方向

大学生对就业期望普遍较高,但他们对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这就造成了大量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毕业生无去处的现象发生。大学生应该在职业生涯与发展观念上从新规划自己的目标,因此在择业时不要把目标制定太高,从自己能胜任的一个职业做起,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经验,在工作中学习进步,逐步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3、 用于面对择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在择业过程中遭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更应该勇于面对和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要学会自我接纳与欣赏,敢于面对自己,敢于面对竞争,不怕挫折与失败。我们可把失败看成一次认识职业、认识自己、适应社会的机会,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能力,通过求职来发展自己,促进下次求职成功。

参考文献:

篇9

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全国高校毕业生急剧增加,而社会就业岗位却相对稳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压力,在就业市场上遇到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从高职毕业生自身角度出发,高职院校毕业生多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虽然现阶段就业难,但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量很多,在一些发达地区常出现“用工荒”的现象。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从未走出校门,缺乏社会经验,动手操作能力差,又往往不愿接受基层工作,致使供求出现脱节的现象。因此,转变高职生择业观,调整择业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生的心理特点

(一)自尊与自卑心理并存,经不起挫折

高职生的身份往往与他们的理想存在落差,再加上同学间生活水平的差异,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因素,使他们心理不平衡,他们表面上显得很坚强,甚至很自负,但事实上内心脆弱而自卑,害怕面对挫折,往往经不起困难和失败的考验。

(二)情感丰富,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

高职生的思想活跃,内心情感丰富,大多数情况下能理性地思考和行动。但是,较容易出现冲动情绪,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控制能力,常常为自己的自制力不强而苦恼,并且容易受内在情绪和外在环境的干扰,自己想做的事做不到,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又不能实现,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事情往往也缺乏毅力和恒心,制定好的计划也往往会半途而废。

三、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一)消极自卑,踌躇不定

自卑心理是高职生择业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很多高职生因所学专业不好,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不如别人,往往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的特长,表现畏首畏尾。

每年高职院校都会吸引很多用人单位来校招聘,但不少毕业生就是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总认为有好单位在后头,等回过头来想与这些单位签订协议时,时机已经错过。

(二)眼光过高,期望值过大

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过多看重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住宿条件,而不是看自己的个人能力、特长和抱负能否得以施展,是否有发展潜力等。

(三)所学专业与职业不对口,产生矛盾心理

所学专业是毕业生的专长,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多考虑与专业相符,从事所学专业方面的工作。但是大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多趋向于当时热门的专业,而当时的专业又不符毕业时对人才的要求,这样就使原来热门专业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现在用人形势的变化,致使高职生的择业遇到很大的困难。放弃原来专业会觉得非常可惜,不放弃又难以顺利就业,因此内心矛盾重重。

(四)家庭因素导致工作地域选择矛盾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大多希望他们毕业后回到自己身边。那些在读书期间谈恋爱的学生们,毕业时为了能在一起,想尽了办法。但由于父母的期盼,又增添了许多烦恼。男生希望女生到自己家乡落户,而女生又希望男生到自己父母身边安家。这就使得毕业生在择业时心理倍受煎熬。

四、心理调适,成功择业

(一)立足实际,剖析自己,树立良好心态

毕业生在择业时,要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尽量扬长避短,正确地和他人作比较。既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而自鸣得意,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自暴自弃,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及时转变自己的心态。只有这样,在择业中才能树立良好的心态,获得理想的职业。

(二)认真做好求职前的准备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经常举办模拟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模拟的招聘现场,使毕业生在招聘活动中体会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以及如何做好招聘的准备工作,直接从模拟的招聘现场中积累经验。毕业生参加模拟招聘活动,可以全方位地为择业做好各种准备,从而增加在以后择业中取胜的机会。高职毕业生求职,首先就是要通过向用人单位递交个人简历来介绍和推销自己。个人简历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有关情况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71-03

一、引言

高职学生择业心理指高职学生在毕业时选择职业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状态与心理特征的总和。不同的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自身素质等方面的不同,择业心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高职学生能否拥有健康的择业心理并顺利择业,取决于择业心理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有关就业政策、社会职位与经济收入、性别差异。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个性差异、自我评价及一些传统观念(比如攀高枝、首选国有企事业单位、盲目追求专业的需求量、一味要求专业对口等)的影响。某高职学院心理咨询室利用两年的时间,对该院2007届、2008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表明高职学生在择业心理方面有共同的特点,也普遍存在着相同的择业心理误区。以下就调查数据进行列项分析,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全面提高择业心理素质等方面,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高职学生的择业心理特点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107份,回收854份,有效问卷841份,回收率达75.97%。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在择业意向和择业行为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单位选择上的特点。问题一、你认为理想的工作单位是哪类?(见表1-1)

问题二、你希望从事的职业是哪类?(见表1-2)

上述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理想的单位有国有企业、国家机关。08届愿到国企单位工作的人员比07届毕业生比例下降了6.3%,而愿意到三资、私营、民营企业工作的比例提高了1.9%,表明高职学生在择业单位的选择上不再重点选择国有企业,而将私营、民营企业也作为主要选择目标,他们开始重视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与单位的匹配程度,重视个人职业的发展空间。

2.在对择业中主要问题的看法上的特点。问题一、你认为当前择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见表1-3)

问题二、预计在择业过程中你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见表1-4)

表1-3、表1-4显示,近50%的毕业生注意社会需求总量的增减和靠社会关系对他们的影响。。另外,他们也比较关注用人单位要求过高和毕业生期望值过高的矛盾。此外,自己所学的专业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职位不匹配、自己的专业知识面不够或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等问题均引起了高职学生的重视。

3.在择业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上的特点。问题一、你认为下列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如何?(见表1-5)

问题二、在求职过程中,如果用人单位愿意录用,你如何应对?(见表1-6)

问题三、求职失败后,你怎么办?(见表1-7)

问题四、签约后若有更好的单位,你是否违约?(见表1-8)

统计数据表明,高职学生在处理择业过程中的问题时,有如下表现特点:一是在影响择业的诸因素中,毕业生注重实际能力和自己专业知识的科学化,而实际能力则居首位;二是在与单位签订合约时更冷静、成熟;三是失败后并不气馁,能主动分析自己失败的各方面原因,再接再厉,意志力坚强;四、高职学生已经能够懂得通过合法的程序来维护自己求职择业过程中的权益;五、高职学生对就业协议的合法性,签协议的严肃性认识还有待提高,毕业生违约率近几年都较高。从以上择业心理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当下“自主择业”给予高职学生更广阔的择业空间,许多毕业生能适应形势,积极探索,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在竞争中无所适从,出现了一些择业的心理误区。

三、高职学生的择业心理误区

择业的心理误区指毕业生在择业时心理上特别是认知和人格上陷入了无以自拔的困境,而本人对此又缺乏意识的状态。根据问卷调查,高职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误区有以下几种:

1.盲目攀高,追求“热门单位”。在择业中,有一部分高职学生从众心理突出,看到其他同学找到好的工作单位了,自己也不管用人单位的好坏,工作岗位的合适与否,只要单位热门,待遇高,先签就业协议再说。

2.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热衷于托关系。不少毕业生依靠家庭亲友给自己找门路,千方百计找朋友托关系谋职业,不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努力上,而是寄希望于找关系递条子,甚至不惜代价请客送礼,用庸俗化的一套对待择业,其结果不仅使公平公正的原则受到损害,污染了社会风气,对毕业生自己将来的健康成长与事业发展也带来危害。

3.法律意识淡薄,诚信意识不强。一部分高职学生没有认识到就业协议的合法性和严肃性,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一旦再找到新的更好的岗位,就不辞而别。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热情,不仅影响了学校的诚信声誉,破坏了就业市场的稳定,甚至还可能给毕业生本来带来法律纠纷。事实表明,以上提到的各种择业心理误区,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求职择业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端正学生的就业动机,调整择业心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和社会需要的职业。

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全面提高择业心理素质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针对毕业生开设了一系列就业指导课程,高职学生择业心理的渐趋成熟和就业率的提高表明,重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和择业技巧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择业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

1.培养学生长远的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意向以及对职业所持的主要观点。市场经济风云变幻,社会上职业的冷热是相对的。因此,高职院校应培养学生树立职业的长远意识,加强学生的职业奉献意识、素质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高职学生在真正进入用人单位工作的时候才能体现出训练有素的一面,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赢得一席之地。

2.掌握灵活的求职技巧。高职院校应开设有针对性的面试求职技巧课程,提高学生的面试能力。面试实际上就是求职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推销给用人单位的过程。在面试中,高职学生要能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当碰到自己不懂的或对自己不利的问题时,要能应变,巧妙回答。笔者在参加某高职学院毕业生的模拟面试时,曾经问一名学生:“你认为你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他回答:“不善与人交际”。虽然这名同学回答得很实在,但是如果在正式的应聘场合,这样的回答就有可能使他落选。对这个问题,这名同学可以这样来回答:“由于平时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专业学习上,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时间较少,今后将在人际交往上多多学习交际技巧,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

3.诚信意识不可缺。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已经纳入市场体系的就业市场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所以毕业生要从大局出发,树立信用意识。一是求职简历要诚实可信,并附带相关的证明材料,如毕业证、奖状及各类考级证书。有些学校的毕业生擅自篡改学校统一下发的推荐表内容、成绩单,甚至伪造各类证书、奖项,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形象,也给自己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二是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动机要端正,要认识到签协议是一种法律行为。协议一旦签订就受到国家法律的确认和保护,就不能随便更改,应严格履行。

4.增强择业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质的高低往往成为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步入社会的一项重要决定因素。当今就业形势严峻,择业竞争激烈,很多高职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体验到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心境。面对这种情况,高职学生就应增强自身的择业心理承受能力,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平时注意锻炼自己的耐性与意志,碰到困难能迎面而上,不逃避。失败了,能及时分析原因,不气馁。二、提升自我意识的水平,全面、客观分析自己的气质、性格、爱好、特长,根据社会形势和就业机会,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职业定向。第三,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并不顺利,对此高职学生需要做好心理准备,以利于就业与再就业的顺利进行。第四,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在求职不顺的时候,向家人、朋友、老师倾诉并听取他们的建议。遭到用人单位拒绝时,要客观、全面地分析原因,适当调整择业目标,重新制定择业方案。

参考文献:

[1]陈国梁.大学生心理健康[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