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7 19:15: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世界建筑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大学校园建设量成倍增长,有关大学校园的研究也日益升温。因为大学校园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建筑性和教育性。所以,对它的研究也多局限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高等教育三个学科领域。
一、建筑及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
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开始是以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校园规划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建国以后,根据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准则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指导了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然而,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都是建筑、规划界的学者站在自己学科视野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是相当不成熟的,至今,这些欠成熟的校园规划理论仍是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根本依据。在理论欠缺的情况下,建筑、城市规划领域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只能是实践走在理论前面。
随着近几年高教改革的深入,校园建设工程量比过去翻了几翻,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开始频繁关注大学校园建设的理论建构。2001和2002年在北京和台北分别举办了“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研讨会”,在大陆和台湾的建筑规划界掀起了大学校园的学术热。与以往相比,两次会议的论文开始重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校园建设的历程,不再局限于校园工程的阶段性总结。
一些建筑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思想对校园建设的影响,只是他们的观点阐述不太系统,只能说是一种“散见”。如:《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一文认为“大学校园形态与大学当时的办学理念、教学制度和内容是一致的”。如中世纪的大学主要职责是培养神职人员和为王室服务的人才,大学校园必须是封闭的,能够使学院排除外界各种影响,完全服从教会,校园生活充满清规戒律。因此,校园多附属于教堂或修道院,或者以宗教建筑为样本进行设计建设。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高校将学术自由理想和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相结合,创立了独特的高等教育模式,也创立了影响全世界的开放式校园形态。20世纪后期,教育体制走向多元化,校园形态也越来越多元。这种对教育思想和校园建设关系的描述,虽然稍稍打破了一点建筑界习惯性思维的限制,但依然停留在对高等教育理论浅层次的理解上,并没有阐明在大学校园形态演变中表现出的教育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一些建筑学者除了对校园形态的“过去时”进行归纳总结外,对于校园的当下形态和未来趋势也作了一定分析探讨。一部分人认为,大学城将是我国大学校园在新时期的某种发展趋势。“大学城”是国内近年来新兴的概念之一,至今并无确切定义。一些文献资料认为,“大学城”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化方式,其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传统学术型”、“商业创新型”,或介于两者之间。前者多起源于历史悠久、具有强大学术号召力的一所或多所大学,经过漫长历史时期,逐步形成了校城交融的自然环境,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城,德国的洪堡大学等。“商业创新型”大学城起源于新兴的理工科院校,以科技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如美国“硅谷”和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关村则兼有二者的特征。
虽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大学校园建设起重要作用,教育界每一次大的运动都在校园形态上留有痕迹。但是多数情况下,建筑界与高教界的对话局限在建筑工作者面对高教体制改革所作出的单方面呼应。在现代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现代大学不断构建着新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对校园建设有一定影响;可这种影响对建筑界来说是被动的,因为建筑界还没有系统地探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建设的关系。凭着对教育思想一知半解的领悟,喊几句时髦的教育口号,校园建设只能停留在肤浅的、“闻风而动”的层次,不可能有深度。
总之,当前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实际问题提出的,研究思路也是围绕这些实际问题展开的。他们本着务实精神对教育界的热点理论进行可行性探讨,从建筑和规划的视角提出方案、进行实践,为新时期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也为下一步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创造了氛围。
二、高等教育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
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一直是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学科领域对大学的研究多集中在理念、制度、机构等非物质层面,很少关注大学的物质实体——校园,即使有所触及也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同大学校园形态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文化”的研究领域。
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它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全体师生员工的观念和行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生活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它的主体是包括学生以及教师、行政人员在内的大学校园文化群体;它的内容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层面: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及校风和校训、学风和教风、学校的传统习惯、校内文体活动等,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特色、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校园绿化美化、学校的信息传媒等。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价值观”。从这段表述中可以看到教育学者们倾向于把校园形态划分到校园物质文化领域。
过去,大学校园形态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被忽略着,被忽略的主要原因大概是大多数人认为:建筑与教育没有多大关系。是的,建筑没有以“知识”的身份、“课程(狭义)”的姿态进入人们的“学习”视野,但它对人的教化作用是“知识”和“课程”所不能给予的。这一点,中国古人深有体会:《三字经》的头几句,“昔盂母,择邻处”可谓家喻户晓。正是孟夫子本人,亲身体验到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作出了“居移气,养移体”(《孟子·尽心》)的总结。中国古人早就懂得环境对人的“模范”作用,环境就是“模”,就是“范”;使用什么样的模范,就可能塑造出什么样的人物。英国首相邱吉尔也讲过“先是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创造人”,非常准确地表述了建筑与人的关系,暗示了建筑的“育人性”。
当前,教育界在反思现代教育中的弊病时,把环境的教化作用提到了哲学的高度。金生在《理解与教育》一书中谈到“在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冲击下,现代教育本身也被工业化和技术化,学生被纳入教育生产的流水线,与日常的生活世界相隔绝”。面对这个现实问题,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呼吁到:“人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教育的研究都来源于并且归根于实践生活世界的需要”,“对教育的认识并不是一种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也不是把人和教育作为孤立的客观对象去解剖,而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
中理解和解释,也是‘同情’与‘参与’”。狄尔泰指出“理解和解释是贯穿人文科学的方法”。人文学的对象是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而生命总是具有意义并且要不断需求意义的,所以它就需要不断地理解和解释。这种方法把研究活动、研究过程看作是解释者和被解释者之间不断进行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使研究者直观地体验和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与周围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大学校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意义形式”,学生生活在其中,通过理解和解释与之“对话”、“交往”,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教育不知不觉进入学生的精神整体。大学校园形态就是一种教育表达式。
对于大学校园具有的“教化”作用,教育课程理论也有所触及。在课程理论中,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绿化设施、文化生活、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环境氛围等都属于“隐性课程”,与其对应的“显性课程”是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同显性课程的明确性、强制性相对照,隐性课程的特点是:(1)潜在的规范性。无论是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或校风、学风都潜在地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境界,使生活于其中的受教育者感受到应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2)非强制性。不通过强行灌输、纪律约束,而是通过陶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净化人的心灵。(3)作用的持久性。即使生活环境变化或迁移,已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仍能长期保持。我认为“隐性课程”也包括“隐性”和“显性”两个状态。校园形态属于“隐性课程”的物质方面即显性形态,而校园形态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所凝聚的价值观念,所包容的文化生活则属于“隐性课程”的精神方面即隐性形态。对于隐性课程的规范系统的描述和研究以前在我国教育领域不多见。
最近几年,教育界的学者开始用跨学科的方法和视角研究“隐性课程”中的“隐性形态”,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刘云彬博士进行的学校生活的社会学研究等。但是对“显性形态”——大学校园的系统研究一直被忽略着。
三、大学校园研究的紧迫性
就全球普遍的时代背景而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改变了以往作为社会产品和最终用户之间的中介身份,不仅承担着教学科研的基本任务,更成为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环节。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功能也越来越复杂,大学校园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我国大学校园的现状在数量、质量、规模上都相对滞后,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能力,大学校园建设(改建、扩建、新建)工作迫在眉睫。
时代在变,大学的功能、职责、理念在变,校园建设的理论指导当然也要“与时俱进”。我认为,当务之急是高等教育界、建筑和城市规划界的专家学者打破学科壁垒,站在跨学科的视角对大学校园进行系统研究。因为理论的苍白将导致实践的浮躁,校园建设的失败必然会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希望高教界对大学校园的理论探索中多一点对物质形态的关注,改变一下教育研究者在校园建设中的“失语”状态;希望建筑界对大学校园的理论研究多几个视角,改变一下建筑人在校园建设中的“自语”状态。
参考文献
[1]姜耀明,王晓丹.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J],新建筑,2002,(4).
[2]王吴.弹性与共享:大学城规划[J].规划师,2002,(5).
(一)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的最低保修期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
(二)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5年;
(三)供热与供冷系统,为2个采暖期、供冷期;
(四)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为2年。
其他项目的保修期限由发包方与承包方约定。建设工程的保修期,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
建筑物寿命是指从规划、实施到使用、毁坏的全部时间。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寿命是指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建筑附件、建筑设备等不同类别的使用寿命期。在《条例》第四十条保修期的具体规定,我们不难看出,建筑附件、建筑设备的保修期限均在3-5年,说明它们的合理使用寿命较短,而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应由设计文件规定。因为此类工程结构的使用寿命是其质量得以量化的集中表现,工程结构的实际使用年限或者说设计使用寿命应该是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预期目标。根据《混凝土耐久性设计规范》条文说明,建筑物的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在量值上与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年限相同。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虽然与合理使用年限源于相同的概念,但数值并不相同,合理使用年限是一个确定的期望值,而设计使用年限则必须考虑环境作用、材料性能等因素的变异性对于结构耐久性的影响,需要有足够的保证率,这样才能使所设计的建筑结构满足《建筑法》中规定的“确保质量”要求。对于工程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的确定,设计人员应在工程设计前首先听取业主和使用者对于工程合理使用寿命的要求,然后以合理寿命为目标,确定主体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2003年建设部修订并颁布的《建筑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第3.5.2条中,要求建设结构设计文件必须明确“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和设防类别”。这是我国自1949年解放以后,第一次以部颁文件的形式对建筑工程清晰地提出了“设计使用年限”这一概念。
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在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各方责任主体对工程质量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条例》第八十条:“在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寿命内,因建筑工程质量不合格受到损害的,有权向责任者要求赔偿”。第四十一条中强调“建设工程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发生质量问题的,施工单位应当履行保修义务,并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第十九条中规定:“勘察、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设计,并对其勘察、设计的质量负责。”受过去计划经济年代长期影响,我国设计人员不太关注工程合理使用寿命,仅局限于照搬技术标准中的相关规定。自本世纪以来,我国开始重视建筑结构的合理使用寿命,在2001年版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第1.0.5条以强制性条文的形式明确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如下表)。
从法律法规和技术法规中的这些条文规定,建筑结构在“设计使用年限”内若达不到工程质量要求或非正常使用维护而造成的工程事故,与工程相关的人员是应当承担起经济赔偿和法律责任的。
2 设计使用年限与设计基准期的区别
在我们的一些建筑工程设计中,采用上世纪80年代的相关技术规范,而在设计文件中表示的使用年限为50年,更有甚者将“设计使用年限”定为100年。假若在设计计算和设计构造中,按照《建筑结构可靠度统一标准》GB50068-2001(以下简称为《可靠度标准》)进行了调整,这种表述无可非议,但在不做任何调整的情况下采用这种表述,说明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对“设计使用年限”与“设计基准期”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不清晰。
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没有提出具体规定,只有在相关标准中提到了设计基准期的概念,而且其基准期仅为30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建筑市场迫切需要明确建筑工程的使用年限。在我国2001版《可靠度标准》的修订中,借鉴国际标准ISO 2394:1998《结构可靠度总原则》,提出了各种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的概念,并明确了“设计使用年限”是设计规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一规定的时期内,只需进行正常的维护而不需要进行大修就能按预期目的使用,完成预定的功能。根据该定义,“设计使用年限”是结构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维护下所达到的使用年限。
设计基准期则是为确定可变作用及与时间有关的材料性能等取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建筑结构作用效应或荷载效应的设计参数,即施加在结构上的直接作用或者引起结构外加变形、约束变形的间接作用,如结构承受的人群、设备、车辆,以及施加于结构的风、雪、冰、土压力、水压力、温度作用等。我国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将荷载或作用分为三类,即永久荷载(恒载)、可变荷载(活载)和偶然荷载(特殊荷载)。其中,永久荷载在结构使用期间,其值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但可变荷载和偶然荷载在结构使用期间,其值随时间变化,特别是因自然条件引起的可变荷载和偶然荷载的标准值,它涉及到出现荷载最大值的时域问题,这个时域就是设计基准值。我国1987年版《荷载规范》所提供的可变荷载标准值设计基准期为30年,2001年版《荷载规范》所提供的可变荷载标准值为50年。一般情况下,基准期越长,发生最不利情况的概率就越大,可变荷载标准值必然提高。若按30年设计基准期的标准荷载取值作为设计依据,工程设计文件中标注的“设计使用年限”远超过基准期,又未提高荷载取值,必然造成安全储备降低。同时,“设计使用年限”远超过设计基准期,不是结构不能使用,但结构构件的失效概率将快速增大。
同时,我国规范对荷载组合的处理上,由于理论分析上的困难,一般假定抗力为随机变量,同时将多个荷载的组合效应近似简化为极值随机变量,这样可使可靠度的计算最终归结为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计算,而且荷载效应组合也可作为独立的问题进行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假如荷载取值的安全储备不高,甚至不在基准期内,那么必将导致组合后的荷载效应脱离实际效应,根据该组合得到的计算结果可能是错误的,甚
至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存在安全隐患。上述采用30年一遇的最不利荷载取值,而其设计目标使用期却为50年甚至100年,在“设计使用年限”内一旦遇上某种最不利情况下的自然灾害,也可能破坏或倒塌。
随着世界气候的变化,近几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导致房屋倒塌和破坏的事故时有发生。在我国被暴风吹垮、冰雪压垮的房屋也不计其数。以2008年的南方冰灾为例,当时的实际冰雪荷载远超过《荷载规范》提供的标准值,有些甚至高达2倍以上。冰雪灾害压垮了数以万计的房屋,但同一地区,有些房屋仍保持完好,而有些房屋遭到破坏和倒塌。在这些破坏和垮塌的房屋中,轻钢结构最多,而轻钢结构中,拱壳结构居多。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建筑结构安全储备的作用。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自重大,在计算时自重乘以荷载分项系数后的安全储备可以平衡一部分超出的冰雪荷载,而轻钢结构自重轻,即使乘以荷载系数也难以平衡所超出的冰雪荷载,故造成结构构件的倒塌破坏。这些罕遇灾害造成房屋的倒塌,说明设计基准期内的设计参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确知性,我国目前缺乏此类罕遇灾害的数据记录和积累。
因此现行规范中所提供的荷载标准值只是设计应用中必须把握的最低值,实际工程更需要设计人员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才能确保建筑结构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正常使用。在冰灾中轻钢结构破坏和倒塌严重的事实,更能告诫我们每一个从事建设工程的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应树立起对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度的考虑,熟悉和了解我国现行技术规范中条文的真正含义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3 使用年限内的耐久性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无论我国的标准规范,还是设计、施工、使用各方都把重点放在了为满足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要求上,而对环境因素作用下的耐久性考虑甚少。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以往工程建设因忽视耐久性问题而造成的惨痛教训,特别是建筑工程中“设计使用年限”概念的提出。建筑结构与构件的耐久性问题,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建筑结构的耐久性是“设计使用年限”内结构保持正常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与工程的使用寿命紧密相连。
本世纪以来,建筑界开始关注和重视建筑结构的耐久性问题。2008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同时,现行有关建筑结构的技术标准均增加了结构构件耐久性的内容,例如,2001年版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增加了耐久性要求的章节,并根据各类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作出了相应的规定。2001年版的《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修订中,为提高砌体结构的耐久性,上调了砌体结构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2008年版的《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对建筑结构构件的防腐蚀措施要求更加严格。
但在我们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中,对建筑结构耐久性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认识并非深刻。以民用建筑为例,如岩土勘察忽视土壤、地下水等腐蚀性的分析。即使岩土勘察做出了土壤、地下水对结构构件存在腐蚀作用的结论,而设计人仍未采取相应防腐措施。又如,混凝土结构的钢筋保护层不按“设计使用年限”和使用环境的规定进行设计和施工,不到几年,混凝土炭化、钢筋锈蚀,更令人费解的是有不少的混凝土结构工程,结构构件出现可见裂缝的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某些露天结构、地下结构修建不到几年,裂缝四处可见,钢材锈迹斑斑。但人们都在用一句“混凝土结构是带缝工作的”的话搪塞着。工程院院士陈肇元教授在《完善标准、法规,确保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寿命》中提到“保护层与寿命的关系是平方的关系,保护层厚度减小1/2,钢筋的寿命就会减小1/4”。保护层厚度对钢筋寿命的影响如此之大。更不用说混凝土结构构件产生了超过一定宽度的裂缝,使得钢筋寿命大幅度缩短,甚至可能导致结构丧失承载能力。再如,目前建筑节能的外墙保温体系,不少人靠低标价承接工程项目,而采用偷工减料的方法施工,这必然导致保温层的使用周期与建筑物全生命周期不一致等问题,从而影响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安全。如此种种降低建筑结构耐久性的现象,使人不无忧虑。有专家估计,我国“大干”建设的浪潮还可延续10多年,由于忽视耐久性,迎接我们的还有“大修”20年的浪潮,这个浪潮可能不用很久时间就将到来,其耗费等同于当时工程建设的投资。
随着世界气候环境的恶化,我国遭受酸雨侵蚀的面积已超过国土面积的30%,废气、废水在四处排放,下雪、冰冻无处不在对建筑结构产生腐蚀作用。同时,我们又处在住宅建筑私有化,人们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
“设计使用年限”内因耐久性问题引发的各种法律责任的追究终究会表露出来。我们工程设计人员应对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引起高度关注,不要成为“买单者”。
4 “设计使用年限”内的适用性
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建筑结构保持正常工作能力,除它的安全性、耐久性外更多的应体现在它的适用性上。但当人们谈到其适用性时,总认为是建筑的平面功能、交通功能、舒适功能等,却忽视了建筑结构的适用性问题,当人们以专业的视觉去观察我们现已使用的房屋建筑时,就不难寻找到因建筑结构的质量问题给房屋功能带来的危害。以下将通过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例1 某商住楼,设计耐火等级为二级,《防火规范》要求楼面板耐火极限为1.0h,而设计的楼面板采用了预应力空心板,其耐火极限值仅为0.5h,在一次火灾中,楼面板在很短时间被大火烧断。造成房屋整体倒塌,伤亡惨重。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建筑在不断的发展,火灾也在频繁地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现行的《防火规范》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在火灾发生时,一是要能保证受灾人员在一定时间内逃离火灾现场,二是保证消防人员可以进行有效的救援措施。因此在我国现行的设计防火规范中,将房屋建筑分为厂房(仓库)、液体和气体储存库、可燃材料堆场,民用建筑(多层建筑、高层建筑)几大类,按建筑物重要性又将建筑分为四个耐火等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在我们的设计文件中一般要标注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在正常设计情况下,结构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应与其整个工程的耐火等级相匹配,这样才能使房屋结构在火灾情况下提供可靠的支撑空间。假若房屋发生火灾后,房屋的主体结构在很短时间内就破坏倒塌,就没有一定可供受灾人员疏散和消防人员施救的时间。这说明该建筑不能达到预期的极端情况下的正常使用要求,同样也不满足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适用性要求。
在上述问题中,有不少二级耐火等级的商住楼采用了预应力空心板,其预应力板的保护层厚度仅为10mm,其耐火极限为0.4h,即使加上顶部抹灰20mm,其保护层厚度算30mm,耐火极限还只有0.85h,而规范规定的耐火极限为1.00h,两者应有较大差距。水火无情,应引起我们每一位结构工程师的重视。
例2,楼梯梯口梁碰头现象在不少公共建筑、住宅建筑中时有发生。由于作者个头较高的原因,经常被同行所“害”,碰得晕头转向。倘若有一天,因此而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设计者是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在我国现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第6.7.5条中规定:“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过道处的净高不应小于2m,梯段净高不宜小于2.2m”。该条款列入了2003年版的强制性条文。虽然在2005年版的《通则》中没有列入强制性条文,但规范条文中以不小于2m作为强制规定。我们的设计人员应从适用性角度去严格遵守。
2节能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行业进行节能施工也是必不可少的。使用节能技术能够减轻环境污染、有效缓解能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以要在建筑施工中全面使用节能技术,提高我国建筑节能的水平。
2.1新能源在建筑施工的应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可再生,丰富的新能源是节能施工的重要举措。目前,我们可以利用的最纯洁、含量最大的能源就是太阳能。在建筑施工中使用太阳能技术可以有效的减少对现有能源的消耗。在建筑物的顶部使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然后利用电池将其存储。再通过电线线路将电池接到建筑的用电设施上,就可以提供建筑物的照明所使用的电能。太阳能还可以利用在建筑物的供热与采暖方面。总的来说,在建筑上使用太阳能技术是非常的可靠安全的,并且无污染、含量多、基本上不受任何的条件限制。太阳能供电设备安装很方便,日常的维护与检修也很容易。是非常适用于建筑节能的一项施工技术。
2.2使用新型保温墙体材料建筑物在建造时,可以使用新型的保温型墙体材料比如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空心砖、烧结多孔砖、实心混凝土砖等作为建筑物外墙的建筑材料。这些新型墙体材料以粉煤灰、煤矸石、石粉、炉渣、竹炭等为主要原料然后再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制作而成。这些材料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物的保温效果,起到节能作用。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节省大量的生产成本,增加房屋使用面积,减轻建筑自身重量,有利于抗震等一系列优点,其中相当一大部分品种属于绿色建材。新型建筑材料的选用和节能技术的使用是建筑施工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工作。施工管理部门要提高节能施工意识,,大力的推广新型节能建材的使用。
2.3科学的对门窗进行安装能够提高建筑节能效果的方法有很多而门窗的科学安装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在对门窗进行安装时一定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一定选择质量合格的门窗,要对门窗相关的性能与参数进行检测指标。在对门窗框进行安装时要严格检查对框的角是否垂直。对于严重变形、缝隙过大等不达标的门窗要禁止安装。在扇与扇、框与扇之间要安装密封条,可以有效的解决透气与渗水的问题,在门窗框的周围等交接处用水泥胶砂进行严密处理,这样同样防止渗水与透气。
2.4改善工艺,减少建材浪费建筑行业在不停的发展,层出不穷的施工工艺与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的提高。改善施工工艺,,不但能够使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而且可以减少建筑能源的使用。例如使用旧的施工技术时,连接钢筋的方式是搭接。这种施工技术导致钢筋的使用量非常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施工人员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开发出螺纹连接这种新的施工方式。新的工作工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钢筋的浪费。由此可见,改善施工工艺对建筑节能起着显著的作用。工作人员应提高改进施工工艺意识,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使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得到提高。
2.5优化建筑施工方案,节约建筑能源合理的节能观念只有深入到建筑工程中的所有方面,才可以真正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建筑施工工程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它关联到工程工作的每项资源和组织设计的合理利用。进行对建筑施工方案的合理优化,我们能够正确的安排施工期间的物力和人力,针对有些资源的浪费状况,能够很好的控制,针对人力安排的不符合要求的现象,也能够有效的调整,正确地处理了建筑施工中的机器空转现象和窝工现象。在建筑施工期间,应该制定对应的施工建设计划,适合一定程度的立体交叉业务,合理地安排机械设施的正确使用,提升建筑材料的重新利用率,努力的促进各项建筑资源的合理循环工作,从而实现建筑能源的有效节约。
2.6改进施工工艺,降低建材浪费在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过程中,所有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都在不停地改进,而且这些新技术的使用对建筑施工工作效率的提高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施工工艺的增强,不单单能够提高建筑建设的技术水平,也很好地节省了建筑资源。在原来的建筑建设施工中,针对钢筋的连接最常见的是使用搭接的方式,这种方式对钢筋的浪费非常严重,对建材的节约不利,通过不停地发现,螺纹连接的新技术被普遍的使用,这种新的施工技术非常大地降低了建材的严重浪费现象。由此可见,建筑施工技术的更改针对建筑节能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之一,管理人员需要关注施工技术的改进,将其与建材节能和工作效率联系起来,以提升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
1.2人员准备工程施工人员以及安装人员都须要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以及岗前培训。在工人进厂之后还需要有项目经理对这些工人就工程的重要性进行详细的讲解,让所有的施工人员对工程和工地的各项要求都拥有大致的理解。并且由施工人员对操作人员就相关的规范、标准和安全生产准则以及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等进行详细的讲解。由技术人员在施工方案以及安全、技术等方面向施工人员进行交底,使得工人在施工之前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对各个施工环节的施工质量标准都有大概的了解,从而可以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
1.3门窗框安装门窗框的安装应该在外墙保温和室内抹灰施工之前进行。依据制定的施工计划把将要安装的门窗框放置在指定的位置,并且要注意对其表面进行适当的保护。在组装好门窗框中镶进固定片,将固定片的位置定于中横框、门窗角、中竖框150mm~200mm处,并且固定片间应小于600mm的距离,不可以把固定片直接安装到中竖框和中横框的挡头上。依照设计图纸和门窗扇开启的方向,对门窗框的装设位置进行确定,并且将门窗框置于洞口,让其上下框的中线都可以和洞口的中线保持平齐。
1.4门窗扇、五金件安装安装门窗扇需要在外保温施工完成以及外墙涂料施工之前来进行。可以将门窗扇在地面组装好之后再进行安装。需要使用垂直升降设备把玻璃、门扇窗运输到需要安装的楼层,然后又工人将其运送到需要安装的地方。在门窗上墙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复查,然后再依照图纸对门窗扇进行安装。
1.5玻璃的安装及打胶在对玻璃进行安装时需要在玻璃的上下方使用塑料垫块进行塞紧,以防止门窗扇发生变形;在装配之后应该确保玻璃和镶嵌槽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并且在主要的部位要装置减振垫块,使其可以缓冲力的冲击。在设定的槽内放好胶带进行打胶。在注胶完成之后应该撕掉保护胶带,并且将门窗主框以及窗台表面给擦净。在注胶之后应该注意对其的保养,在胶完全凝固之前不能够粘灰或者碰伤胶缝,之后还要进行必要的清理。
2塑钢门窗加工、安装质量标准
梁柱的连接与安装是钢结构施工中一项重要的施工项目,现如今,建筑施工中采用多跨门式钢架时使用斜梁焊接的方式或者采用中柱的方式,这样的方法进行钢结构的施工工作,常常会偏离设计图,在实际中对使用造成不便,甚至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为此,在钢结构梁柱连接、安装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发现连接板的厚度需要进行更改,加厚或者是加宽的情况时,需通过焊接的方式来加宽加厚,焊接过程中要注意,按照倾斜度进行焊接,梁柱的焊接工作,对焊接的厚度与宽度要求严格,因此,负责焊接工作的施工人员要有专业的焊接技术,按照要求进行焊接,保证焊接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
2做好柱脚制作与安装工作
在钢结构建筑施工过程中,进行吊装施工要注意的是人为因素的控制,吊装施工中,常常因为人为因素,对钢结构质量造成影响,致使钢结构发生侧向外力现象。该现象在施工当中较为常见,要避免该现象的发生,在预埋螺栓施工中,就要注意钢柱侧边螺栓位置是否准确,是否出现过度靠边的现象。预埋螺栓工作中,施工人员常常忽视预留位置,而预留一定的位置,对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在钢结构施工中,采用到混凝土短柱,在设计上,注意混凝土短柱的强度,保证其强度达到相关要求之后,开展钢结构的吊装工作。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存在抗剪槽等现象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进行柱脚承载拉力的计算,计算承载拉力大小是,承载拉力是否可满足相关要求和良好的控制受力水平。若是没有进行抗剪件的处理工作,需要计算的是吊车水平荷载、水平地震荷载,这两项均要计算,掌握荷载情况,了解柱脚承受的荷载大小,从而保证柱脚的施工质量。
3做好檩条等构件的安装工作
钢结构技术在建筑当中已得到广泛施工,钢结构施工中,安装工作直接关乎着工程质量,钢结构施工重点就是在于安装工作,安装工作中,施工人员为了加快安装速度,常常把檩条、檩托板的螺栓孔径,私自将其扩大,或者是增加长度,这样虽然便于安装,但是对钢结构的稳定性却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为了安全起见,该方式不可采用。檩条在钢结构施工中的作用是进行屋面板的支撑,对于悬挂墙面板而言,其作为一种挂件,并作为整个刚接梁柱隅撑设置。建筑施工中,若是设置了隅撑,就可将钢架平面外的长度适当减少,可提高钢架平面外的稳定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檩条、檩托板这两者,只要一者的孔径长度超过规定长度,隅撑将失去本身的作用。此时,施工人员将隅撑角钢、钢梁腹板相焊接,当钢架受到侧向力的作用时,腹板就会受到水平力的作用,致使钢梁失去稳定性。
4做好钢结构建筑施工中高强螺栓安装及其他技术控制
工作在钢结构建筑施工工作中,高强螺栓安装是重要的一项工作,进行高强螺栓的安装,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安装时,根据高强螺栓型号进行安装,将高强螺栓顺利地安装进入孔中,若是扭剪型的高强螺栓,注意安装时需要将有垫圈的倒角与螺母对应。安装螺栓主要螺栓穿入的方向,并且一定要自由进入,不可采用气割的方式来增加孔径,增加孔径应该使用刀绞的方式,孔径增加之后,采用砂轮机将孔边缘的毛刺清除。另外,高强螺栓安装还需要注意,不可在下雨天气里进行安装,安装完毕之后,做好检查工作,查看高强螺栓是否安装到位,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为了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务必要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施工图纸在整项工程当中,起到了指导的作用,若是施工图纸出现问题,钢结构建筑工程在施工中必然存在质量问题。为此,施工前期,进行图纸的绘制工作时,对钢结构图纸给予高度重视,图纸绘制完成之后,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等,联合进行审核,确保图纸的实用性与准确性。为了保证图纸的准确性,可以将图纸由施工单位、设计单位进行负责,这两个单位负责图纸的绘制监督工作,图纸绘制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否达到质量要求等,都由这两个单位负责。而图纸的审查工作,需要具有专业技术的检查人员负责,检查人员认真查看图纸,而其他的工作人员对图纸的内容要了如指掌,当发现图纸存在问题时,立马召开会议进行研讨。另外,负责钢结构建筑施工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建筑技术,钢结构建筑与混凝土结构建筑不同,对技术要求较高,只有具有专业施工技术的施工人员来完成施工工作,才可确保工程质量。
Abstract: our total energy rich, but the per capita energy reserves are far low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in the world. From energy efficiency to see, the domestic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efficiency is low. The amount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is rising year by year, energy consumption in total the proportion of more and more big. Therefore,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for building economical society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Keyword: architecture; Energy sav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面对的能源形式却日益严峻。能源问题业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的建筑能源消耗占到全国总的用能量的35%,是各类能耗的榜首。特别是在一些寒冷地区,建筑的能源消耗问题尤为突出。每年冬季的城市建筑供暖所消耗的能源量就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2%,特别是在一些严寒地区城市建筑能源消耗会高达当地能源消费的40%。所以积极的开展建筑节能已经势在必行。建筑作为人类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实现节约能源的重要领域。
2.建筑的能耗
狭义上说,建筑的能耗是指建筑物完工后,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每年所耗能的总和,主要包括采暖、照明、电器、空调、热水供应等方面所消耗的能源,也就是建筑的使用能耗。广义的建筑能耗包括建筑施工(建筑材料、设备的生产和运输等)、建筑使用(供水、供电、供暖等)、和建筑拆除中能源消耗的总和。在建筑材料和体系生产中所消耗的能源,称为“潜在能源”;在建筑材料和零配件的组装和运输到建筑地点的过程中消耗的能源,称为“灰色能源”;在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消耗的能源,称为“导出能源”;在建筑物的运转与其使用者的设施与装修中消耗的能源,称为“运行能源”;建筑物在其维修、改建与最终的解体过程中也会消耗能源。
我国的大部分建筑节能措施都是针对建筑的围护结构,而建筑选址、空间规划和新能源利用等一系列能够产生的节能效应的手段却为得到有效地利用。虽然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非常重要,但是建筑的节能不能仅仅依靠对围护结构的设计实现节能,这种方式不能有效地的解决节能问题。
3.建筑节能设计
3.1 建筑选址
建筑节能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筑的总体规划(决定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阳光、水、土地等自然资源,能否合理高效的利用这些自然资源,从而极大地减少对于其他能源的消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的总体规划设计。其设计原则是使建筑冬季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
城市建筑的基地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方位、水体、风速、地表结构、土壤等因素的影响,还必须要服从整个城市规划的宏观控制。这样的话就有可能使所选的建筑基地周围环境不太理想。为了降低建筑在修建和使用中的资源消耗,需要计算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程度和对现有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尽量减小对现有自然系统的干扰,并且尽量利用现有的公共设施网络。在与市政设施联系时,应尽量减少与电力、给排水、等市政设施的连接长度。
3.2空间节能规划
合理的建筑平面布局使建筑在使用上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室内的热舒适度,并有利于建筑的节能。在建筑中,由于房间使用功能的不同,其要求的室内热环境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设计时,应根据这种对热环境的不同需求来进行合理分区,即将热环境质量要求相近的房间布置在一起,并目,将室内热环境要求较高的房间布置在较好区域。比如办公室比卫生间、楼电梯等的热环境要求要高,除了要将办公空间相对集中布置以外,还要将其布置在热环境舒适度较高的区域(有利于实现自然采光和通风并有较好室外环境的区域)。
3.3新能源的利用
3.3.1太阳能
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为我们提供光和热量。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太阳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严寒地区,人们需要获得比普通地区更多的太阳能。入射到玻璃上的太阳辐射,直接供给室内一部分热量;入射到墙或屋顶上的太阳辐射,使围护结构温度升高,减少了房间的热损失。同时,围护结构在白天储存的太阳辐射热,到夜间可以减缓温度的下降。对于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还可以主动利用太阳能,以减少对常规能源的消耗。因此,太阳辐射对建筑节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建筑总体规划设计时,应使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如建筑基地的选择应在向阳的地段上;选择合理的建筑间距,使设计的办公建筑不被其他建筑物遮挡;争取好的朝向,使建筑物能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热。当然,选定建筑物朝向时,应综合考虑主导风向对建筑物冬季热损耗和夏季自然通风的影响。当前太阳能的应用方法主要有两种:被动式和主动式。
被动式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是通过建筑物朝向、方位的布置,建筑内外体形和结构的设计,以及建筑材料的选择有效的采集、储存和分配太阳能。其最为常用的方式是被动式太阳房。被动式太阳房是一种经济、有效地利用太阳能采暖的建筑,是太阳能热利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主动式太阳能的利用是通过高效集热装置来收集获取太阳能,然后由热媒将热量送入建筑物内.主动式太阳能利用方式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高,不仅可以供暖、供热水,还可以供冷。而目室内温度稳定舒适,日波动小,在发达国家应用非常广泛。但因为它存在着设备复杂、先期投资偏高,阴天有云期间集热效率严重下降等缺点,在我国长期未能得到推广。太阳能空调和太阳能光电技术是主动式太阳能利用的方面。
太阳能空调是利用太阳能为制冷能源的空调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太阳能集热器和吸收式制冷机两部分组成。在太阳能集热器方面,真空竹集热器、平板集热器都己经在市场上推广应用。吸收式制冷系统主要有两种:澳化铿吸收式制冷系统和氨-水制冷系统。其中前者适用于大型中央空调,后者适用于小型空调。太阳能光电技术是利用太阳能硅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光电系统中的太阳电池板或太阳电池组件通常由钢化玻璃作保护层或不锈钢薄板件做衬底,因此在太阳能光电系统中,太阳电池组件常常与屋顶或向阳面的幕墙结合在一起,形成太阳能光电集成顶或太阳能光电集成幕墙。由于光电技术造价较高,其在我国的应用还未普遍推广。
3.3.2 地源热泵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也称地能,包括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地能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的热源和夏季空调的冷源,即在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下去。地源热泵的特点是属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经济有效的节能技术、环境效益显著并且可实现一机多用,应用范围广。因此,采用地源热泵对于建筑节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界面的限定与组构
与建筑的外墙截然不同,界面的特殊性表现在界面层次的不同。室内由多个空间组成,界面伴随空间的形成而产生,每个空间都有自己的界面。界面的分隔关系根据空间的性质必然反映出各异的角色,无论按照流线的时序还是空间的关系,界面都将产生位置的前后、远近关系,形成界面的空间层次。所以,界面的层次性反映的是空间和界面的序列关系、主从关系、渐进的层次关系。确定不同元素界面的归属,同种界面的形成,多个界面或场所的组成,界面表达意义的差别等,表述的是界面的层次性。空间的布局要层次分明,在渐进的空间变化中来体现层次性。它们共同作用形成具有相同性质的一个整体意义上的界面,表达空间意义。界面的形成离不开界面的限定要素,一般情况下,界面是通过具体的有形物形成的,但有时形成界面的要素会是一些只能感觉到或看到而无法触及的东西,如光线对界面的限定,就脱离了常规意义上的具体物的形体方式。因此,界面的组构要素可分为有形实体要素和无形虚体要素两类。有型的实体要素指界定的要素本身是有质量的实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具体的形体、恒定的位置,是常见的一般性界面限定构成方式。在室内空间中主要的界定因素有墙体、楼板、幕墙等结构与构筑要素,也有帷幕、花坛、树木、台阶等陈设与装饰要素。无型虚体要素指界定要素本身没有质量的虚体,形体和位置会随着外界某些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多存在于一些特殊空间中,是创造独特空间感受时所运用的特殊手法。如通过空间距离的远近、光影的变化等方法进行空间的限定就属于此类。在建筑空间中大多数情况下实体要素出现的频率比虚体要素出现的频率要高得多,并且实体要素对人行为的影响比虚体要素要大得多。界面的组构要素可按其存在特性,分为固定性、半固定性和非固定性3种。固定特征因素指固定的,或变化很少、缓慢的因素。建筑的墙体、地面、楼板都属于这一范围,是构成空间的重要物质因素。它们的面积、位置、顺序等等表现了空间的基本属性。固定特定征因素的固定性决定了作为空间界面的第一特征,是空间界面轮廓的主要承载体,是最具功能和空间意义的层面,包含了最基本的界面意义。界面的半固特征因素,就室内空间而言主要包括各类室内家具、陈设品、窗帘布幔、活动灯具、挂件与艺术品、室内景观设施、橱窗陈设等,这些室内空间中到处可见的部品等能够相当迅速且容易地加以改变。它们在固定特征因素形成的空间结构基础上,常常对空间进行再次的结构划分,丰富了空间的内容,增加了界面的层次性。正因为半固定特征因素形式多样,位置、顺序易变的特征,才使得半固定特征因素要比固定特征因素更多地与人取得联系。非固定特征因素指环境的主体——人,也即空间场所的使用者。人在空间环境中的各种状态,所在空间的位置、从事活动的方式和内容与固定和半固定特征因素的关系是动态的、变化的。“人”是一类特殊的界面形式,人和人之间、人和物之间的界定的范围、大小以及界面存在的具置,构成了室内界面的特殊组构层次。所以非固定性因素是空间中最复杂的界面因素,作为空间界面的设计对象,对人的行为与心理研究不仅构成了设计的目的,也是界面设计的本身。
2、空间中的界面生成因素
按照各种实体要素在空间中排布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界面的形成方式分为三类:点的形式、线的形式和面的形式。点的形式是界面的一种最基本的构成方式,其特点是界面要素处于空间的中央,由它而产生的空间或者说是场所是发散形的,是由中心向四周的。点的形式的界面元素往往随机地、无规律地排列,所界定出的空间具有朴素、简明和不渗透的特性,具有建筑空间最基本的意义。点的界面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某种体量,如一个柱子、一把椅子、一个悬挂体,它们在环境中所形成的界面形式都可以被看作是点的形式。当点的界面独立存在时往往表现出纪念性,对形成室内空间的特殊视觉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但要保持这种空间的纪念特性就必须在一定范围以内维持点的唯一性。线的形式指一系列相同的或者不同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所形成的一种界面形式。其特点在于各界面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间隔进行布置。线性空间界面具有较强韵律感,一般出现在几何规则明确的空间体量中。由于线形序列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在空间中多起到主体背景效果,容易产生视觉记忆,在空间的分割以及有意识地引导人流活动方面都有较强作用,所以在交通系统中的定位与定向上多被使用。线的形式所构成的界面具有较强的装饰性,由于所产生的理性的秩序感,能够表现出强烈的工业效果,在现代的装饰中多被采用,成为空间的界面形成中的主要方法。大型室内空间以及人流较多的聚集场所等地方,这种界面的处理方式比较常见。线的形式的元素大多数情况下是同种元素,有时候也会出现不同种元素排列的情况,两者所产生的空间效果有很大的差别。面的形式指由点和线的形式组合而成,其特点是所包含的要素的数量或种类较多,所界定的空间也较大。或者面的界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执行着分割它周边空间的功能,在这个空间的边界区域同样也存在着限定它的点元素或线元素。因而,无论这些元素或其他元素是否在空间的中央同时出现,任何一个面形式都可以进行拆分,最终把它还原成点或线的形式。结语:界面的建构是关联建筑与室内的中间环节,也是形成空间形式的主要方面。从界面入手,对建筑与室内的关联性做形式与手法的解释,对于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研究建筑与室内的关系,必须研究界面;研究界面,是研究建筑与室内的关系的主体。
作者:都伟 张楠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艺术系 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ce for modern people, in building electrical design, people began to explore how to promote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application. To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building electrical design, to enable to make people's lives improve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s greatly reduced, thus reducing the po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The author from the environmental point of view, combined with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focusing on energy saving measures in building electrical desig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uilding energy saving problems so far, for energy-saving measures are introduced to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re far in building electrical design and line, make its contribution.
Keywords: building; electrical design; energy saving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节能化的发展方向是我国近些年来建筑工程发展的新方向。一般节能化工作主要是体现在建筑工程中的电气设计阶段,节能化方向的新趋势,使得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建筑电气设计已经不仅仅影响建筑工程某一个或者两个局部工作部分,而是涉及到建筑工程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完成质量。因此,应当提高电气技术工作人员的节能意识,在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基础上,将节能措施同专业技术相结合,从而做好电气设计的工作。本文分析的重点是建筑工程中电气设计节能问题。
1.建筑节能问题分析
节能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企业或者企业家,只看到短期的经济利益,节能意识淡薄,即使有认识到,但在生产经营中也并不给予充分的考虑。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电气化以及自动化,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建筑电气节能问题也被提到了日程之上。但正如前文所述,节能问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主要原因是现今教育体制下国家并没有在教育上给予节能高度重视,节能的社会意识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较为薄弱。笔者认为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建筑电气工程师应当本着节能的理念从事其本职工作,总结生活中人们的不同用电要求,从而设计出更为合理更为符合节能理念的建筑电气设计产品。
2.建筑电气的节能设计
2.1 防雷与接地的设计
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制定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对该规章内容进行阅读,我们发现最常提到的字眼是防雷设计,其主张建筑电气工程师在进行防雷设计时,可以利用建筑物内部的钢筋和钢结构,这是因为结构钢筋或者钢结构由于其金属特性,具有导电作用,因此,在设置避雷装置时,运用这一性质,不仅能够更好的防雷,更能够节省原材料,是节能的重要举措。
2.2高效电动机的选择(以某发达城市某中型建筑企业为例)
一直以来,很多建筑企业为了能够节省成本,在机械设备的选择上经常偷工减料,从长远来说选择节能良好的机械设备对于企业长远成本计算具有重大意义。在建筑工程中,电动机的选择对于节能的意义重大,应当选择最新系列的高效电动机。笔者通过一系列数据,可以阐述高效电动机对于节能以及节约成本的重要意义。某发达城市某中型建筑企业一直以来企业业绩不是十分理想,2010年该企业实行企业整改,希望能够重新获得市场活力,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该企业在5月份引入了一批性能良好的机械设备,其中包括了多台高效电动机,根据该企业6月分布的数据表明,6月高效电动机投入使用之后,比上月节省了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的用电量。根据物理常识,我们知道减少电能损耗的重要途径是使电动机的功率以及效率变大,高效电动机能够使电动机的效率提高到一半左右,从而使得总能耗降低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因此,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当选用高效电动机。
2.3软启动器的使用
软启动器相对于变频器来说,可以更好的节能。主要表现在能够更好的控制电压变化,使电压能够持久的保持稳定。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软启动器,不同于变频器是通过铁圈而实现电压转换,而是通过对设备内部可控硅导通角进行控制,此种控制方式能够得到更为稳定的电压。此外,软启动器的节能优势还体现在采用的是正反馈电流、负反馈电压或反馈测速,通过这些方式得到信息之后,对可控硅导通角重新控制,使电压能够进一步稳定。由于软启动器这一性能,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中,一般会适用在水泵等大型电机设备中,这些设备对电压的稳定性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
2.4交流变频调速的优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交流电机的变频调速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其中目前为止,最为先进的技术是电力电子器件在异步电动机调速中的应用。交流变频调速主要是通过调节转速使得负载的变化与电机负载相适应,使得轻载时的电机功率得到提高,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2.5导线连接的注意事项
目前为止,很多工程的插座回路中的接地保护线仍然采用串联的方式。串联连接对于建筑工程电路的安全来说十分不利,因为串联线路一旦在某一处断裂开来,将会直接导致其他所有线路失去接地保护。串联连接方式一旦运行过久,还会容易产生过热现象,从而引起火灾。
3.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
3.1实用原则
环境以及经济成本应当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中给予充分考虑。将实用原则作为最重要的原则,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研究出最优的节能设计方案。在建筑电气设计过程应当本着以下的原则,贯彻落实设计方案,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一般要求所选用的设计方案能够满足安全实用的要求,因此,实用性原则成为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原则中最为重要的原则,是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主要内容。在实用原则的指导下,尽量去掉一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常使用的功能,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与便利。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较为智能的设备,智能设备能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自动化,从而创造出更为安全舒适的环境。
3.2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上文介绍可以通过添置节能新设备来减少能源的消耗,但是在添置的过程中,要对成本效益进行充分的分析。不能够毫无节制或者不讲策略的添置。在建筑节能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本着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为了防止无节制的添置节能设备,节能工作应当从较为老旧的电气设备或者电气设计入手,以现有设备为基础进行技术改造与创新,从而节约成本的投入。这些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的体现。
3.3建筑电气技术先进的原则
在进行建筑电气技术改造的过程当中,应当谨慎起见。积极研发新的建筑电气技术,研发之后,不能够太急于投入使用,应当在小范围内适用,通过结果观察,如果有把握能够在实际生产中适应的话,则投入生产使用。
4.结语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任重道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应当坚持这样的理念,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尽量降低我国的能源消耗水平。在建筑电气设计中,应当在对建筑物基本功能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电气节能设计进行充分探索。
参考文献
随着企业间的竞争已经逐步以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市场竞争、服务竞争走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竞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传统施工企业向现代管理型企业蜕变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其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家所认识。但在实际中,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或者问题,①重形式轻内容,仅仅把精力花在环境建设、营造场面和统一企业形象上,结果是流于形式。②企业文化不能体现自己行业特点、企业特色,创造性不够,互相模仿的成份较多。③急于求成,缺乏良好的工作基础,把企业文化建设看成企业“包装”的需要,搞短期行为。鉴于此,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四个”有机结合,在求实效上狠下功夫。
(1)突出人本理念,使提高员工素质与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提倡以 “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归根到底在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员工的素质,发挥员工的智能。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就是要牢固树立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的人本理念,尊重广大职工的人格和民主权利,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导向、激励和转化功能,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挖掘员工的资质和潜能,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自律能力,实现员工价值升华与企业蓬勃发展的有机统一。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员工的付出与贡献,要注意通过精神褒奖及物质利益,及时多途径、多形式地予以肯定,形成员工奉献企业,企业回报员工的良性循环。要坚持把员工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企业的需要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给员工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和条件,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随着企业管理模式从经验型向文化管理层面飞跃,从过去的施工生产现场组织到以人为本,充分解放生产力、释放员工潜能,最终以文化力推动生产水平、乃至企业的发展,这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主流趋向。这种文化力的源泉在于基层,特别是广大员工中,它反映了员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业做强做大的追求,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要因势利导,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重要作用,结合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需要,开展有针对性、趣味性、教育性的活动,使企业文化与企业各项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防止克服形式主义。
(2)坚持突出个性,使增强核心竞争力与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建设企业文化,不能大而化之、整齐划一,这样容易失去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变成了所谓的“标准件”组合,既看不出企业的行业特征,也使某个企业的企业精神变成了所有企业共有的“企业界精神”。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它具有个性,不同的企业应表现出不同的企业文化,也就决定了它必定会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而不会表现为统一的、固定的某式。因此有人说,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砝码。在另一方面,企业文化有没有个性,也反映了这个企业是否真正地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是否真正地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下功夫。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源于企业传统,体现出自身的行业特征、价值取向以及核心理念,只有使企业文化的种子植于实践的沃土中,它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对于具体一个企业而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在企业精神提炼、经营理念和视觉形象设计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要借助必要的载体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将企业文化建设定位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来,与各项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按照系统化、科学化、实用化的要求,创建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做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形神统一,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防止盲目照抄照搬,避免表面化、庸俗化和形式化,不搞化架子、不急功近利。 转贴于
(3)坚持提升品位,把塑造一流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企业品位、形象是企业文化外在的体现。①通过抓有形文化展示企业形象。首先,要逐步完善自身形象识别系统,使之成为企业文化标识的有效载体。其次,要注重培养和增强员工的职业及行为规范意识,注重仪表,热情待人,礼貌用语,同时要开展一些有益于增强员工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的活动,如:升国旗、唱国歌、召开工作例会以及体验式培训等,用活动展示员工的精神风貌,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在这方面,应强化企业文化的一致性。特别是对于大型集团而言,建设集团文化应以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为着眼点,进一步加大集团有形企业文化的整合力度,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集团发展的重要动力。②要通过打造品牌产品树立企业形象,致力于品牌产品、品牌企业的培育。世界知名企业的发展经验表明,企业的发展突破,首先是产品的突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好的产品就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形象。我们说的品牌产品是各种“品牌资本”在产品上的综合体现,具体到建筑施工产品而言,是质量品牌、安全品牌、技术品牌,文化品牌等的集合体。也就是说,要把品牌作为企业的运行中心,通过这种产品的综合效应,建立起社会、特别是客户对企业品牌全方位的强烈认同。因此,要积极建立企业专门的文化管理机构,切实加强施工企业的技术开发及应用工作,努力提高施工的科技含量,加强和提升品牌的内涵和管理能力,合理配置企业优势资源,不断提高企业品牌的附加值和竞争力。③借助现代化传媒宣传企业形象,大力宣传企业品牌,先进的管理经验及两个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积极宣传企业的优秀领导者、项目经理,特别是他们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企业的宣传策划工作,做到有计划的宣传,有针对性地宣传,有效益地宣传。
(4)坚持思想引导,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多年来,人们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经历一个长期的认知过程,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产物,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有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不能崇洋媚外;还有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有着较深的计划经济烙印,已经过时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就可以;也有人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等同看待。其实,这些都是一叶障目的表现。我们所建设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意识形态,它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一致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辅相成。一方面,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渗透性、有效性,克服思想政治工作容易犯的形式主义毛病。另一方面,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还要借助思想政治工作强大的政治优势、工作体制和成熟的工作模式,利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和优势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把人文观念与培养“四有”职工队伍结合起来,努力把先进的文化熔铸于企业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之中,有利于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使之最终服务、服从于企业和谐发展的这个中心。
1建筑节能与住宅被动式节能的概念
1.1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定义:广义的建筑节能为在建筑的建造、使用到拆除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达到降低能源的消耗;而狭义的能源消耗是指在建筑使用过程中通过建筑本身来降低电能,煤炭等能源的消耗。由于建筑的能源消耗主要发生在建筑建造完成后的使用过程,因此,本研究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进行建筑节能的研究。建筑节能按其方式可分为主动式节能和被动式节能。主动式节能主要是指在建筑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对设备的节能来实现建筑节能,被动式节能主要是通过对建筑本身进行结构设计,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诸如阳光、气温等自然条件来降低能源的消耗,强调优化建筑设计、降低建筑使用时所需的负荷。
1.2住宅被动式节能
住宅的被动式节能始于1920年美国通过设计住宅利用太阳能,被动式设计的核心是根据建筑当地的环境气候,利用环境控制技术结合住宅功能和满足的需求,对住宅进行设计使其本身具有适应环境和调节气候的能力。这种设计不需要借助外部设备,依靠当地的阳光、温度、地形和风力等自然因素就能完成自动调节建筑内部环境。被动式节能设计简单,不需要像主动式节能那样对设备进行依赖,技术要求相对较低。这种节能方式是从根本上降低维持建筑内部环境所需的负荷,不需要额外的能源消耗,因此,节能效果比主动式节能明显。由于被动式节能只需要自然因素,所以成本低廉。
2住宅建筑的被动式节能设计
2.1住宅建筑场地的选址与节能
住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住宅场所的选取至关重要,对于住宅场所的选址应先对当地的地形进行考察,结合住宅所需满足的要求,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因素和当地的气候特征进行选择。建筑选址的基本原则为不破坏当地的保护区(自然景观、文物、湿地、农田),远离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的地带,避免周围有大的噪声和其他危险源。与主要自然因素的关系如下所示:选址与光照:光照是影响当地气候的重要因素,光照中的红外线具有大量辐射热,是住宅建筑的外部热源,光照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温度,同时,光照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的作用,如何获得充足的光照与选址有关。选址与风:风是另外一个重要的自然环境,夏季充足的风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但也不能选择太大、灰尘太多的风环境场所,在山区容易形成“风口”这种灾害,选址时应避免,同时也不宜选择低洼场地,这样会造成通风不足。对于风这个因素应该考虑冬季风较小,夏季风较大的地方。
2.2建筑群体的布局与节能
在建筑群体布局上,根据当地的环境因素进行合理的规划,通过改善建筑群体的布局可以改善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微气候,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将建筑群体按统一的朝向进行布置的方式成为行列式,这样的布局有序,显得比较整齐,可以获得充足的光照,利于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通风,这种布局方式应用比价广泛。将住宅沿着街道进行布局称为周边式布局,这种布局容易造成住宅得不到足够的光照,建筑之间通风也不畅快,适合寒冷的地区。将住宅前后进行交错式排列称为自由式布局,这种方式在节约土地的同时,还可以得到足够的光照,增加了住宅室外活动的空间。
2.3建筑单体的设计与节能
设计光照分区:对于用户来说,不同的房间对光照的需求不同,一般的按用户活动时间长短将房间划分,其中主卧活动时间最长,次卧次之,然后是书房等房间。在对住宅建筑设计时,首先要根据光照因素设计用户主要活动的房间,将光照弱的区域设置为次要房间。设计采光分区:在设计住宅时,将对采光需求大致一样的房间布局到一块儿,比如主卧和起居室对采光要求较高可设置为南向,而对光照需求较低的厨房和卫生间可设置为北向。通风设计:在小户型的住宅中,常会出现卧室和客厅缺风、厨房的油烟无法全部排除等问题,这与设计之初对通风的设计有关,为了达到较好的通风,需要对住宅进风和出风口进行合理设计。根据对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大小和位置的设计区别,获得的通风效果也不一样,为了获得充足的通风,在布局时要尽量减少气流迂回,尽量保持进风口与出风口对位。设计动静分区:在满足用户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将对噪音要求类似的房间布局在一起,比如厨房、卫生间对噪音要求较小可设计在一起,而卧室和书房对噪声要求较高,可设计布局在一起。墙层保温设计:建筑墙层保温主要包括外立面和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外保温,外立面主要是通过颜色来实现保温,当采用浅色墙面的时候,建筑对光照反射的作用会加强,而采用深色则会降低墙面的反射作用。
2.4建筑窗户的设计与节能
建筑中的窗户连接着建筑的外部和内部,光照、通风等都是通过窗户来进行的,窗户的设计在整个建筑设计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根据建筑所在地的不同,对窗户的面积、朝向等的设计也会不同。建筑的窗墙比为建筑窗户的总面积比上建筑的总面积,由于窗户具有高的耗热特性,当窗占比较大时,室内散热量也会增大,但室内的采光和通风比较好,当窗占比较小时,散热量减小,同时室内的采光和通风也会随之下降,如何设置窗占比,应该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和住户对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来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