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7 07:15: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月饼调查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体验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思维与情感能自由伸展和体验,创设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探究情境是关键所在。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计探究情境,搭建体验平台,可以让学生用全部心智去真情感受、关注、欣赏、评价。
一、设计合作探究情境,让学生体味真情
新课程鼓励合作学习,要求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先将本节课的一些主要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给足他们思考的时间,让他们独立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将学生实在不能解决或者一知半解的问题综合在一起,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确的任务分工。各小组学生可以自由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相互沟通,共同解决问题;也可以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的集体加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再由小组代表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点评,公布最终结论。例如在学习尊重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时,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个原理的应用范围并举例说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马分工协作,有的查资料,有的找例子,有的开始了热烈的讨论,课堂气氛融洽活跃。15分钟后,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他们运用此原理重点分析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关的许多问题,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医疗保险、二胎政策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这些都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典范。学生在分工与合作、探讨和争辩中思维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碰撞出情感的火花,形成了正确的观点,锻炼了交流合作能力,体验了生命的精彩与愉悦,品味了友谊的甜美。
二、设计问题探究情境,让学生体悟真知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那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
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进行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
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动力源泉,一个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关注焦点,去设计一些在他们知识层面和思考方法上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自觉、自愿、自主地进入问题的探究情境中,最终探究出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针对消费观的一些误区,笔者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有人认为贷款买房或买车违背了适度消费原则,你如何评析这一观点?坚持艰苦奋斗、勤俭持家与鼓励贷款消费矛盾吗?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践行绿色消费原则的?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逻辑严谨,将知识性、启发性融为一体,让抽象的知识真正灵动起来,让学生真正体悟生活的真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了在这个充满了“不好吃”的时代能够“吃得好”,你就得坚持自己动手,所以网络精英丁磊也忍不住要去做一个“猪倌儿”。不过,即使丁磊的养猪场一切顺利,充其量也就能保证猪肉安全,还是极小部分人的猪肉安全,可我们还得喝牛奶,还得吃鸡蛋,还得吃馒头,更得吃蔬菜。谁能保证牛奶里没有三聚氰胺,鸡蛋里没加苏丹红,馒头里没添增白粉,蔬菜里不含过量农药……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金华火腿、问题月饼、黑心豆腐、地沟油、病猪肉、苏丹红、瘦肉精等带来的巨大危害,已困扰了很多人的生活,几乎到了令人“食不甘味”、“寝食难安”的地步。一份民意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中国城镇居民担心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怎么办?我们的生命健康谁来保障?
浏览网页,发现一条信息,说是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有一块菜地,今年元月起正式开始对外出租,一百平方米的地出租一整年,含打理费仅收1200元。成为地主的您将想种啥菜种啥菜,还有人教您怎么种。如我一样看到这条信息的人,第一个念头可能都会想,如果亲自来种这块地,可就吃上真正新鲜无毒的健康菜了。
我的一个朋友从美国回来后一直念叨,真羡慕那些老外,搞块土地自己种东西,绿树成荫、花果飘香,吃的都是菜园里摘回来的新鲜蔬菜,“每天劈柴养马种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完全就是海子诗歌的现实版。
看来,这种看上去很美的故事,存在于很多人的期待里。
自己动手种菜好处多多,先说省钱。这点可以向英国人民学习,英国蔬菜价格很贵,很多英国人加入自己种菜吃的行列,使蔬菜种子成为英国的畅销商品。我女儿12岁时去英国游学,回国后送给她奶奶的礼物就是萝卜种子,孩子奶奶种在我们家后院,没想到还真结了萝卜,黑皮白心,口感很是细腻。再说干净,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卫生问题总是摆在第一位的,买来的果蔬农药超标已是不争的事实。
作者简介:张红宇,女,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
在《经济生活》教学中,知识目标并不难达到,但基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初衷,我们有责任启发和引导学生学经济、爱生活,养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并正确地运用其指导自身的经济行为,进而真正地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在存疑思辨中探索
和传统的教师填鸭式讲授,学生被动、机械记忆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区别,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学会学习和培养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此,在《经济生活》教学中,首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经济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热情,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对《经济生活》产生兴趣,在教学的第一节课,笔者并没有直接进入教材内容,而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了两幅图片:一幅是明朝朱载育的《十不足》:“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另一幅是关于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的图示。基于这两幅图片,笔者设置了三个思辨问题,要求小组讨论、交流:1.人类的需求有什么特点?2.拿什么来满足人们的需求?3.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想想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生活得更好?同学们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沿着问题线索,积极地展开分析讨论。这一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为重要的是透过不同观点的思想碰撞,学生们最终自主形成了“需求无限大”——“满足需求的资源很稀缺”——“要科学有效地配置资源”——“必须学习经济”这一逻辑,学经济、爱生活的热情已经点燃。
二、在生活情境中渗透
学生道德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的,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须符合“一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成长”这一教学规律。只有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进而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情感共鸣。
《经济生活》“投资理财的选择”这一框题中,为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切身体会和感受诚信的重要性以及不诚信的严重危害,笔者尝试从“成本一收益”分析的角度,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生活中不诚信的“得”与“失”。在教学中,笔者首先介绍了“成本”这一概念,让学生领会到失信的危害就是不诚信的成本,这种成本不仅包括个人成本,还包括社会成本。然后要求学生分组比较“考试作弊”、“信用卡欠款逾期不还”、“商贩以次充好”、“摔倒讹人”等不诚信现象的成本与收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不诚信危害的认识越深入,挖掘出来的成本就越多、越全面。此时,再将这一巨大成本与获取的蝇头小利之间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两者的巨大反差使学生在唏嘘之余自动形成了对诚信缺失危害严重的理性认知,“修德做事、诚信无欺”的价值理念悄然植入学生心灵。
三、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实践”,提倡“在做中学”,他认为“离开了参与社会实践,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就没有什么目的”。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应只是完全、系统的理论教学,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在生活亲历中体验学习。
在学习“多变的价格”这一课题时,恰巧临近中秋节。笔者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布置每组进行两次市场调查:第一次调查安排在中秋节前一周内,要求每组利用课余时间去商场、超市调查月饼价格,侧重考察决定月饼价值量的因素,分析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关系;第二次调查安排在中秋节后的第一天,要求每组重新调查同一商品的市场价格,考察该商品价格节前、节后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进而分析价值规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反思商家应该如何确定产量、占领市场、制定策略、推销商品。此外,还要求各组在调查结束后,提交正式的调查分析报告。身临而其境,体验而晓理,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深深体会到参与的快乐和收获的乐趣。每一项活动的亲历体验、每一份调查报告的撰写,都是拓展思维、提升动手设计能力的好机会,都让学生倍加珍惜。
四、在自主探究中发展
一、时空环境调查
营销活动的时空环境,对于人们的消费需求,具有直接的影响、制约作用,调查中应充分注意以下两个要领:
其一,不同地域的需求差异。
城市与乡村、山区与平原、沿海与内地……身处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消费者,其消费需求必有差异。小商贩们常言:“土产进城,多卖三成;清仓(指清仓处理的廉价商品)下乡,心中不慌。”这说明他们也深谙此道。即便是同一山区、同一县境之内,山前山后、县南县北,也会由于经济条件或消费习惯的不同而产生需求差异。只有将这种消费需求的“地域性”特征考察清楚,才好因地制宜地开展商贸活动,避免“章甫适越”的营销错误。
其二,不同时期的需求变化。
研究不同时期的需求变化,尤要注意商品的“三时性”变化特点,即“时尚性”、“时令性”和“时限性”。
有些商品的“时尚性”很强,比如时装、化妆品、手机、家电等,今年时髦,而明年则不一定时髦,甚至一年内几经变化,让人追逐不迭。据言,某女“明星”,五年之内更换了八十多条裙子。诚然,这种盲目的“时髦消费”观念不宜提倡,但是世间的“追风逐浪”者,毕竟不在少数,从企业营销的角度说,则必须充分注意这一消费倾向,做好相关的调查与预测,及时把握商机、扩大经营。
有些商品具有较强的“时令性”特点,比如冬装、夏装、啤酒、饮料、取暖与纳凉用具之类,其销售的旺淡,总是随季节时令呈周期性变化。对于这类商品的需求调查,除了注意其常规性“时令”特点之外,还应分外留意“时尚”的影响。今年夏季“街上流行红裙子”,而明年夏季则未必流行,所以,只有将“时令”与“时尚”综合考察,才能准确地把握需求趋势与未来行情。一般说来,商业季业较之于自然季节,会来得早一些,诚如古人所言:“贾人夏则资(备办)皮,冬则资絺(做夏装用的细麻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企业经营者应谙此要旨,早作运筹,早作准备,不失时机地把商品推向市场。
另有一些商品具有较强的“时限性”特征,其销售活动常被严格限定在某一特定时间之内,过期则沦为废品。比如日历(包括挂历、台历、历书等)、报纸、期刊、贺年卡、中秋月饼等等,其经营成败,常“在此一举”,故而常被老百姓戏称为“一锤子买卖”。近年来,每每元旦之后,书店门前“挂历买一赠三”的招牌一再警示我们:此类商品的“需求量”,事前务必要摸得准、算得透,否则,必有风险。
二、市场状貌的调查
所谓“市场状貌”,是指市场营销的常规状态和基本面貌,它是购、销双边活动的直接现实,反过来又是影响和制约购销活动的客观力量。决定市场状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市场价格、外贸情势、社会购买力、产品适销性等几个方面,乃是形成特定“市场状貌”的最基本的要素。市场状貌的调查,实质上就是以这四要素为主要对象的综合调查。
“市场价格”的调查,应着眼于两个方面:
其一,注意同类产品间的价格比较,尤其是竞争对手的价格动向。
其二,注意整个市场变化态势,因为这种大面积的物价消长,极易引起产、销之间的连锁影响和牵动全局的市场波动,甚至引发消费者的“抢购”或“惜购”心理。比如,发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抢购”风潮以及90年代后期的“疲软”现象,均对市场经营造成过巨大冲击,甚至迫使不少企业破产、倒闭。这些教训告诫我们:忽视了大市场的大变化,势必被动挨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外贸”常是“内贸”的晴雨表:某一产品出口量增大,其内销行情看好;出口量减小,则内销也会随之梗滞。而“进口”对内销的影响,则呈反方向变化。在我国已加入wto的背景下,未来几年中,这种变化会日见明显,因此“外贸情势”的调查尤显得重要。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严峻时刻,高明的企业决策者总会在对外贸气候的敏锐感应中捷足先登,迅速抢占市场。去年底,“夏利”轿车“一次性到位”的大幅度降价,也许就是一种高明举措,试想,在未来国外轿车大批量涌入之际,再去步“夏利”后尘者,还会拥有“夏利”那样的市场吗?
“社会购买力”,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决定因素,如果有必要购买,且有强烈的购买欲望,却买不起,那么这种“有质而无量”的需求,则等于没有需求(或成为“潜在需求”)。因此,要想准确把握消费需求量,则必须做好“社会购买力”调查。这种调查,宜着眼于三个方面:
其一,社会集团购买力。这种购买力,虽对整个社会市场不会发生太大影响,但对于某些特定行业、特定商品的经营,却能产生惊人的牵动力。例如,1995年之前,公款购买挂历成风,由此而形成了空前的挂历经营。之后,中央有关禁令颁行,挂历市场骤然形成滞销局面。
其二,城乡居民购买力。这种购买力,是对整个社会大市场产生全方位影响的基本力量,应舍得花大力气对其作出细致的调查和具体的分析。比如,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的营销长期处于疲软状态,因其价格较低,城乡居民均买得起且已基本满足;而冰箱、空调则不然,虽其也在“疲软”之列,但相当多的家庭(尤其是农民家庭)尚不具备,因受“购买力”限制而无力购置。两相比较不难看出,虽然两者的“现实需求量”都不是太大,但后者的“潜在需求量”却是十分可观的,可以说这是一片尚待开发的蕴金藏玉的经营领域,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
销售前景会日趋看好。
其三,购买力的投向。购买力能否转化为购买力动机与购买行为,与“购买力投向”密切相关。俗语云:“有钱花在刀刃上。”但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来说,这“刀刃”的内涵却千差万别。比如,小市民热衷于时装、饮食、化妆品;而农民则爱将大量资金投放于化肥、农药与耕作机械上,对于“飘柔”、“清逸”之类的诱惑,他们常会无动于衷。因此,细心地观察、分析各类社会人群购买力投向,对于经营决策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最后谈一下“产品适销性”调查。一般说来,商品总有一定的经济寿命周期,总要在市场上经历试销、畅销、饱销、减销直至消亡的全过程。只有准确把握这一变化趋势,认真调查并悉心研究每个阶段产品的适销程度,才能因时制宜地调整经营策略,及时地为产品更新换代,有效地延长其寿命周期,以提高经济效益及市场竞争力。聪明的经营者,常把主要精力花费在“试销期”的适销对路、“畅销期”的未雨绸缪、“饱销期”的除旧布新、“减销期”的起死回生或转产换业上面,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及时的调查与悉心的分析研究。
三、消费心理调查
人们的消费心理,是影响消费需求的主观因素。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强化消费心理的调查研究,不仅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运用“攻心”战术引导消费、诱人“上钩”的必要条件。
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时尚型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人,多为性情开朗、作风浪漫的年轻人。他们极力追求消费方式的新潮、时髦,往往喜欢名牌,喜欢文体明星的装饰,甚至惯于依据既有的消费经验去想象、创造、领导标新的消费方式。
(二)崇外型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者,多为文化层次较低、行为盲目、作风放任的年轻人。他们喜欢猎奇,热衷外来货,追求消费形式的诡异怪诞,街头巷尾那些戴着变色眼镜、穿着外文背心、染着红黄头发的“酷哥靓妹”,大多属于这一类。
(三)保守型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者,多是性格内向或治学专精、处世谨严的年轻人,以及钟情传统或城府较深的中老年朋友。他们往往无意于流行时尚,反对超前消费,根本没有或竭力克制“高消费”欲望,常把消费水平限制在比同类人群稍低的水平上。
(四)惜购型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者,多是主持家业的一家之长或家庭主妇。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购买欲望,但是“当家方知柴米贵”,他们的消费行为却与购买欲望常常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也许是囿于长期节衣缩食的生活习惯,也许是碍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出手”总是十分谨慎,甚至“该出手时”也不“出手”,爱挑剔、心存疑虑、擅长讨价还价,是他们特有的购物习惯。
(五)从众型
具有这种心理特征者,多是文化层次较低、消费水平不高、自主能力不强的人。他们反应较灵敏,但喜欢“随大流”,缺乏新意识,热衷效仿他人的消费行为并惯于接受他人的消费习惯。
(六)专注型
一年前,宝娜斯开始频繁地出入于各大外脑公司,寻找适合自己的品牌战略利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直到他们在无意之中看到了那本《本土品牌战略》,带着对杰信品牌核心价值论,品牌宪法论的深深认同,他们在中秋节前终结了长达数月的国内的辗转。
一年以后,宝娜斯实现了超过100%的销售飞跃。
品牌核心价值规划——众里寻她千百度
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体部分,它让消费者明确、清晰地记住并识别品牌的利益点与个性,是驱动消费者认同、喜欢乃至爱上一个品牌的主要力量。——《本土品牌战略》
纵观国际一流品牌,定位并全力维护和宣扬品牌核心价值已成为他们的共识,这也是他们打造百年金字招牌的秘诀。例如,品牌之王P&G对品牌核心价值的构造与经营可谓处心积虑。P&G有一个行之全球的信念,那就是一个品牌与产品没有特质是很难成为赢家的,这里的所说的特质就是品牌的核心价值。P&G一旦通过消费者研究,对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行了严格定位,就绝不轻易更改,一切广告与营销传播活动都是以核心价值为原点进行演绎。
反观宝娜斯品牌,几乎不存在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定位。一句“宝娜斯袜,感觉好极了”的广告语,让人不知所云。企业营销战略的神游太虚,广告天马行空,诉求主题月月新、年年变,成了信天游。有限的营销广告投入不仅没能促进产品销售,但更为要命的是,几年下来却发现在消费者大脑里对品牌并没有清晰的联想,品牌资产、整体价值感与品牌威望并没有得到提升。那宝娜斯的品牌核心价值在哪儿了,上哪儿去寻觅?
结合宝娜斯企业特性与所处行业属性,我们对宝娜斯品牌核心价值规划几个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综合的考虑与判断:
一、 产品特征。引领时尚、更多选择、美艳性感、个性化等等产品特征是当前绝大多数袜子品牌重点的诉求对象,逐渐成为流行产品的必备特征。但是综合宝娜斯现有资源考虑,宝娜斯选择任何一种产品特征为核心价值,均不足以与竞争对手形成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差异,一个个性不鲜明且无法超越对手的核心价值,有不如无。
二、 感性价值。从感性价值角度发展的核心价值较为虚无,所谓袜子“衣之末也”,它不同于服装,不像服装一样可以直接使穿着者产生心理变化,产生体面、庄重、前卫、另类、优雅、彪悍、浪漫、洒脱等心理附加值。这一点得到了调研报告的证实,很少人能从感性描述区分各种袜子品牌。
三、 专一、专业、一流的袜子品牌。塑造“专一、专业、一流”的专家形象也是品牌核心价值规划的方向之一。这方面有过成功的案例:九牧王——西裤专家、皇明——太阳能热水器专家、索尼——科技先锋、威兰西——中国女裤专家等。专家形象的品牌定位可以快速使消费者产生信任,促使消费者关注品牌进而形成购买,同时它可以形成很多品牌联想,如工艺水平高、产品质量好、开发能力强、引导流行趋势……但是由于袜子的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低、工艺水平高下不能明显区隔,如果想要在这一产品领域做专家,一定要在纺织、印染、新技术、新材料、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做到最好。以宝娜斯目前的资源与实力尚不能匹配这样的定位。
品牌核心价值——“贴身健康”卓越理念
产品特征、感性价值、专家形象均不适合宝娜斯,究竟什么适合宝娜斯呢?当我们把目光转向纽崔莱、蒙牛、大自然、奥妮等一些成功品牌,就会发现,这几个品牌成功的原因在于它们始终如一地在推广自己的一种制造、出品的核心理念:
安利纽崔莱--自然的精华,科学的精粹 (有健康,才有将来)
蒙牛--绿色、无污染
(来自大草原,天然无污染)
大自然山棕床垫--天然、无刺激
(纯天然的完全睡眠)
奥妮--植物、健康
(植物一派 重庆奥妮)
可见,卓越的品牌核心价值也可以是一种贯穿于整个产品生产过程的理念,是品牌对品质始终如一的追求,是一种超越竞争对手、领先行业发展水平的价值观。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准确定义消费者对宝娜斯的需求是什么?
科学地界定消费者的需求是提炼核心价值的根本,而且不仅要界定当前的显在需求,更要前瞻地发现潜在的需求与未来的需求。
在我们的市场调研过程中,我们设置了一项品牌认知测试,要求消费者写出认为是“好品牌”的三个品牌,并用三个形容词形容它,得到了四个相似的统计表,以沈阳为例,其它城市调查表在调查报告中详述。
从各地袜子市场的消费者访谈结果来看,消费者所列的品牌描述中对袜子质量、性能等方面的描述远远多于对品牌的感性描述,例如艳丽、新奇等词汇很少出现,消费者对袜子品牌最关心的是袜子本身,而不是品牌的感性诉求。
在名牌和非名牌袜子穿着感受的消费者测试中,四地女性消费者普遍认为“品牌意味着不勾丝、质感好、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意味着品质上的保证,意味着耐穿一点”。只有极少数的与会者在特殊场合下认为“穿上一双有档次的袜子会增加自信心”,会把名牌袜子和体面,身份联系起来。
在对消费者进行袜子满意度的测试中我们发现,参会者对袜子的不满意点主要集中在“容易脱丝”、“穿起来闷,不透气”、“很松,没有弹性”、“袜底变硬”、“容易变形”、“不吸汗”等方面。换句话说,消费者对袜子的核心关注因素仍然是袜子最基本的东西。即使是这些有较高品牌忠诚度的消费者,他们重度消费的原因也大多是因为这些袜子某些性能方面表现更优秀。
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国内袜子市场消费者需求正处于从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向更高层次的附加价值需求过渡阶段。这些附加价值包括新功能的增加、工艺原料改良换代、品牌内涵的丰富、产品设计的推陈出新等等。
另外,从袜子物理属性来说,袜子作为服装的一个附属品,不同于人们对服装的感性消费,人们选择一双袜子,更多会因为袜子的某个理性的诉求深深地打动了自己,而这个理性的诉求是与消费者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的。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188-03
食品安全犯罪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刑法所规定的有关食品安全的犯罪,广义的是指除了刑法所规定的有关食品安全犯罪外,还包括其他对食品安全造成危害的行为。本文研究的食品安全犯罪是广义的犯罪,主要指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及食品安全监管等过程中,对食品安全造成危害的行为。近年来,食品安全犯罪在我国频发,危害严重。故此,加强食品安全犯罪研究,预防食品安全犯罪实属必要。
一、食品安全犯罪的特点
(一)发案率高
据统计,2008―2012年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案件共计1 953件,审结案件1 789件,生效判决2 404人,刑事处罚2 363人。其中,2012年受理相关案件共计1 235件,审结案件1 105件,生效判决1 512人,刑事处罚1 490人,受案量占五年受案总量的62.24%,结案量占五年结案总量的1.77%, 生效判决人数占全部人数的62.9%。同2011年相比,2012年案件受案量、结案量、生效判决人数、刑事处罚人数分别增长了2.37倍、2.31倍、2.59倍、2.59倍[1]。
(二)涉及面广
在犯罪对象上,几乎涉及所有种类的食品,其中肉禽类尤其突出,在2011年全国发生的128件有重大影响的食品安全犯罪中,就包括“瘦肉精”案件26起,“问题奶粉”案件7起,“地沟油”案件20起,“假酒”案件21起以及其他制售伪劣食品案件54起[2]。在犯罪环节上,不仅局限于生产、销售环节,而是涉及到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在犯罪空间上,不仅涉及到城市,而且涉及到农村,不仅涉及到东部省份,而且涉及到中西部等广大地区。其中,中部地区比率最高,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中部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和湖南,东部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上海、浙江、广东和辽宁,西部地区主要集中在重庆和广西[3]。
(三)形式多样
在种植、饲养环节,主要表现为滥用植物激素,过量使用农药、化肥,超量、违规使用工业添加剂等,如“膨大剂”“瘦肉精”以及“红心鸭蛋”等。在生产加工环节,主要表现为食品原料不合格,违规使用或者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掺杂、掺假,加工环境差及微生物污染严重等。在食品流通环节,主要表现为运输、贮藏环境不达标,流通渠道不畅通,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等。在食品消费环节,主要表现为就餐环境不卫生,在销售的食品中添加非食品原料,销售渠道混乱等。近年来,由于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力度不断加大,为了逃避打击,主要作案方式已由传统的“制假制毒”转向“掺假勾兑”。如在近年来的“地沟油”案件中,犯罪人往往会将有毒的“地沟油”与正常的食用油按一定比例进行勾兑后进行销售,而不是直接销售“地沟油”[4]。
(四)隐蔽性强
犯罪人为逃避监管和打击,无论地点还是方式选择上,都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在生产地点上,往往设在农村和边远地区、民居家中、地下室里、废弃工厂及废品收购站内,甚至是设在深山老林之中等。在生产时间上,往往是白天休息,晚上生产。在销售方式上,往往是化整为零分散销售,或通过批发市场、杂货店销售,或开设网店通过网络加以销售。有的地方已出现公司化管理、股份制经营、企业化运作的职业制假集团,其欺骗性、隐蔽性更强。甚至有些企业披着知名品牌、免检产品等“合法外衣”掩盖其非法行为。同时,为了逃避监管打击,有的把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相互分离,有的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专业化程度,如在白酒中添加塑化剂,用敌敌畏防腐、吊白块增白、苏丹红增色等。
(五)组织严密
食品安全犯罪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多数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食品的储存和运输,一直到销售等多个环节相互配合,形成产、运、储、销“一条龙式”产业链条。有些地方已出现公司化管理、股份制经营、企业化运作。如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农民管某在外出打工期间学会了“收死猪”生意经,2012年6月回乡后与邻居合资,从周边农户、养殖场收购病死猪转卖牟利,从走村串户收死猪,到有人主动送死猪、雇人加工死猪、一车一车地往外运死猪肉,最后形成了产业链条,历时8个月共收购、加工病死猪肉达20余吨,制成捆蹄、香肠等食品在苏鲁豫皖4省9个市县市场销售[5]。福建省龙海市2010年查处的陈某某等人生产、销售病死猪肉案件中,其子协助陈某某负责现场管理,其儿媳负责装盘、称重和记账,其侄子负责运送等。
(六)主体复杂
食品安全犯罪主体成分十分复杂,既有单位,也有个人。在单位中,既有国有公司、企业,也有非国有公司、企业,既有本国公司、企业,也有外国公司、企业。在个人中,既有个体户、小商小贩,也有社会闲散人员、农民等。2008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案件76 486件,其中立案查处案件58 879件,涉及个体工商户案件44 983件,占立案查处案件总数的76.4%;涉及自然人案件8 033件,占13.64%;涉及公司案件2 595件,占4.41%;涉及私营企业案件1 367件,占2.32%;涉及集体企业案件402件,股份合作企业案件201件,国有企业案件104件,外商投资企业案件55件。在这些犯罪主体中,多数犯罪人曾被行政执法部门处理过,具有一定从业经验[6]。
二、食品安全犯罪的危害
(一)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犯罪会导致人们食物中毒和产生食源性疾病,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如地沟油中含有黄曲霉素等多种有毒物质,毒性百倍于砒霜,回流餐桌后被人长期食用会致病、致癌;奶粉中的三聚氰胺进入人体后,会发生取代反应(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三聚氰酸和三聚氰胺形成大的网状结构,造成结石,损害肾功能;食物调料中的苏丹红具有致癌性,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2001年,江苏、安徽等地爆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事件,造成177人死亡,2万余人中毒[7]。2003年5月至2004年4月,安徽阜阳市劣质奶粉事件造成180余名婴儿出现营养不良综合征,其中因并发症死亡13人。2013年,湖北宜都发生的假酒案,造成5人死亡,6人重伤,11人轻伤,两人轻微伤。
(二)制约小康社会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首要目标。身体健康,才有小康。预防与治理食品安全犯罪,切实维护群众食品安全,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群众对改善生活质量有了新期待、新要求,已由吃得饱上升为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安全。如果食品安全问题解决不好,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人均预期寿命就难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小康社会就是低水平、不健康的小康。食品安全犯罪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势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制约作用。
(三)影响经济健康发展
食品安全犯罪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降低人们消费信心,从而影响消费者消费,而消费者消费又会影响到生产、流通,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如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许多家庭购买奶粉时选择国外品牌而非国内品牌,致使国产乳品市场低迷,影响到整个乳制品行业的发展。2003年发生的敌敌畏火腿事件,致使有千年历史的中国名牌产品金华火腿销量一落千丈,对金华市火腿产业产生毁灭性打击。2001年,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使南京冠生园品牌信誉毁于一旦,并株连其他冠生园品牌,最终导致该企业宣布破产。另外,食品安全犯罪也会破坏我国商品声誉,影响产品出口,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2005年,受孔雀石绿事件的影响,中国出鱼数量剧减,中国水产品的安全性受到世界的质疑。2008年,受三鹿奶粉事件的影响,日本、越南、孟加拉国等多国全面或部分禁止进口我国乳制品,导致我国乳制品出口量大减。食品安全犯罪也会导致不正当市场竞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食品安全犯罪频发,会造成人心惶惶,甚至谈食色变,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如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处于对国产奶粉的不信任,在我国国内引起了对洋奶粉的抢购潮,一些消费者甚至到香港等地进行抢购,引发了多地居民的恐慌和不安,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食品安全犯罪也会导致众多社会矛盾的产生,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引发大规模上访、集团诉讼等,也极易诱发行贿、受贿、、非法经营、虚假广告等违法犯罪,进而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五)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国以民为本。”保障国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是国家最大的使命。保障食品安全,让人们吃得好是党和政府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势必会降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挫伤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度,甚至会导致人们对党和政府产生不满情绪,削弱党和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危害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治稳定。食品安全犯罪频发,也会损害我国国家形象,降低我国国际威望,导致西方国家对我国为西方国家诟病。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就曾联合声明,对危机扩大表示担忧,希望中国当局今后会对婴幼儿食品实施更严格的监管。
(六)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在食品安全犯罪中,生产者见利忘义,背弃诚信基础;经营者私欲膨胀,丧失社会责任;监管者,走向失职违法。如任其发展,将会使我国监管主体和经济主体从总体上丧失诚信和道德的底线,加剧人们猜疑和恐慌的心理,使整个社会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极易引发社会诚信和道德危机。2012年,一份在城市关于食品安全公众认知度调查报告显示,认为食品总体状况是“不太安全”的公众有45.60%,认为“很不安全”的公众有27.76%,甚至在没有发生严重食品安全犯罪的地区,仍有78.45%的公众认为本地区存在或者可能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问题[8]。
参考文献:
[1] 袁春湘,丁冬,陈冲.我国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治理――2008―2012年全国法院审理食药犯罪案件的统计分析[J].人民司法,
2013,(19):48.
[2] 吴秋玫,徐鹏.食品安全犯罪侦防对策研究[J].江西警官学院学报,2012,(4):34.
[3] 全世文,曾寅初.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特征分析[J].调研世界,2013,(6):18.
[4] 闫峰,张全涛,王林.当前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显著特点分析[J].净月学刊,2014,(3):118.
[5] 安徽农民加工4万斤死猪肉销往四省[N].今日早报,2013-08-30.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45-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原因是“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为实现课标倡导的理念,我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积极开发应贴近学生实际的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发现学生的习作成绩大面积提高,收效显著。
一、依托千年古镇文化,增强课程开发意识
贺街镇是广西及至全国有名的“千年古镇”,史称临贺古城,有“桂东文化重镇”之美称,镇内文化古遗址、风景名胜比比皆是。临贺古城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化遗址保护单位,2011年隆重举行古城修复仪式。这是生成作文的最优质的资源。在作文课程观上,我自觉变革与创新,提高资源意识,确立、扩充与社会相适应的课程观念,突破现有教科书的限制,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在作文课程开发方面,我具有强烈的开发意识,与教师携手共同去开发,去生成,去构建;在作文课程实施上,我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出具有本乡本土文化“特色”的作文课程。
二、收集古镇文化信息,建立习作资源素材库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小,作文教学是我们当前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也是我们最头痛的问题。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我发现优质的作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限广博,因而写作也绝不仅限于书本和课堂,需要我们去开发,去挑选,去整合利用。为此,我引导学生擦亮眼睛,时时处处留意捕捉并记录信息,在学校要留意校园生活,在乡村要留意人境资源,在家庭要留意人文资源,要关注社会和家乡的时事与变化,尤其要了解和掌握家乡的历史沿革、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比如大鸭村城址(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洲尾城址(西汉晚期),河西城址(东汉至清代),都是郡县所在地;特殊的景观古建筑有玉印浮山、沸水寺、粤东会馆、魁星楼、观音阁、宗祠、桂花井、骑楼街、石板街等。镇境内的贺江两岸风光秀丽,河水清澈,瑞云山山高势峻,常年云雾飘升,山间溪水常流;山歌种类有白话歌、客家歌、瑶话歌、本地话歌、官话歌、连山调等;有瑶绣、编织、彩调、舞龙、舞狮等民间文化;有马蹄、三华李、淮山、蔬菜等地方特产;有小姐坟、浮山传说、瑞云山传说、古春传、蛇郎等民间传说。这些都可以纳入乡土作文素材库中。我还把这些素材编写成文字载体或制成光盘、音像,分门别类,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日记等;编成的校本习作教材有贺街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物产、名胜古迹、民间文化传说、历史名人故事,自然风光等,作为教学习作资源素材库。
三、善于打破文本模式,寻求习作教学切入点
在习作教学中,我充分考虑作文课程与乡土文化资源的整合链接,打破“从课文到课文”的模式。如学习了《石榴》一课后,要求学生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贺街三华李》;教学四年级上册习作2描写家乡地名来历、古今变迁与习作3描写家乡的自然风光、古老风俗,我播放贺街有关自然风光类、民情风俗类的音像光盘给学生观看;教学五年级下册习作4写参观记,我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广西区、贺州市两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新兴寨新农村……不管遇到哪一类型的写作,我都能把乡土文化和作文课程教学同步链接,努力为学生提供自然真实的习作素材。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取新颖的经验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实践活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中等职业学校《市场学基础》研究性教学的操作策略作了初步探讨。
1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策略
在进行市场学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中,我以为,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策略是—组织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性教学。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围绕某一需要研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去展开研究,去主动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应用信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2《市场学基础》研究性教学的操作策略
《市场学基础》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的,同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现代管理学等学科密切结合的一门综合性的经营管理学。研究性教学所提出的问题经常是社会化、生活化的,因此,在《市场学基础》教学中引人研究性教学方法,将能促使学生养成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并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帮助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市场学基础》研究性教学的常用操作策略有以下4种:
2. 1突发性情景策略这种教学策略要求我们敏锐地注意捕捉当前发生的事实,并以此为基本情景,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它不可替代的意义是,能够从学生已有的情绪体验出发,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迁移到当前的市场学研究性学习上来。例如,2002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3. 15',晚会曝光了一批国家抽检不合格的乳品,杭州美丽健、双峰乳品名列其中,3月15日上午起,杭州家友、乐购、物美、好又多四家超市一起把被曝光的乳品撤下柜,顿时轰动杭城。至3月18日下午,上述4家超市恢复销售两家企业的乳品,72小时的危机搞一段落。针对这一事实,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应用市场学的基本原理,以“美丽健、双峰乳业是如何进行危机公关的?正确处理危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等为题,开展了突发性情景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调查活动中,学生们用已有的知识去研究、分析当前的突发性事件,对该事件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们了解了两家企业及时采取的应对危机的措施。同时,有的学生还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1999年可口可乐公司在比利时遇到中毒事件时采取的应对措施和2001年冠生园月饼事件后冠生园所采取的措施。从而,使学生们认识到企业面对销售公关危机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收回问题产品,尽快向公众道歉,及时向消费者通报事态发展情况。至此,学生们对企业如何应对销售公关危机有了基本的了解。
2. 2远景性情景策略这种教学策略通常要求以重大的社会性事实为基本情景,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它的特点是,事实本身对社会影响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具有不可代替的时效性。例如,针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性的我国邮政亏损现象,我要求学生以“原本令人羡慕的黄金企业—邮政,为何越涨价越亏损?”为题,采取多种方法,调查分析邮政亏损的原因,帮助邮政研究对策,最后提交调查报告。这一教学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3近景性情景策略这种教学策略通常要求以重大的社区性、校园性或者家庭性事实为基本情景,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它的特点是,事实本身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学生对事实本身具有比较深刻的情绪体验。例如,在每年的学校“美食节”活动中,我要求各班运用营销知识开展经营活动。在活动结束后,根据各班事先的市场调研、摊位设计、产品设计、产品命名、价格确定、广告促销和最后的赢利结果给予综合评价。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从市场调研出发,了解消费者的口味、喜好,然后综合运用营销理论、烹饪技能、公关手段、成本核算等知识来完成。另外,在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的同时,学生们也深刻地体会到,同学之间的精诚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2. 4创设性情景策略这种教学策略通常要求以资料性或者其他创设性事实为基本情景,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它的特点是,应用范围广,可控性强,过程相对简便。还可以弥补上述三种策略的相对不足。但是,它也有不足,那就是学生对事实的情绪体验,通常没有像应用以上三种策略那么强烈。
3研究性教学策略的特点
在理论的研究和教学的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研究性教学的实质是将科学领域的研究引人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本质,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如下:
3. 1注重学生通过活动获得新知能研究性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研究活动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3. 2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其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因此,研究性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3注重证据在研究中的作用证据是学生通过研究获得新知的关键所在。在研究性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证据的收集,从证据中提炼解释,将解释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等过程,锻炼、提高学生的推理及思维能力,也使他们懂得科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通过研究发展并获得新知的。
3. 4注重合作学习和情绪体验在研究性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调查,需要讨论、争论、意见综合等合作性学习。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和情绪体验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能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 5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在研究性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形成性评价,如:学生的笔记、撰写的报告,以及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针对某个问题所作出的解释等,通过这些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广度以及科学推理的能力。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是研究性教学评价的另一个特点,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如:检查采用的方法是否合适、解释是否合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8-0111-04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该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这段话揭示了课堂的两个意义:①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②课堂是学生人生的体验之一。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高效课堂的理想状态,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追求。政治课堂教学应让动态生成成为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亮点。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被唤醒,智慧被点燃,情感被激发,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那么,如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动态生成课堂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尝试做了以下探索:
一、充分预设是动态生成的重要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水融、有效渗透、和谐共生,即“生成”需要“预设”来引导,“预设”是对“生成”的准备,“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
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所设计,并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有一则公益广告,画面上是一个小女孩在放风筝,广告词是“控制是为了飞得更高”,这则广告形象而有一定的意蕴。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比喻成线,把生成理解为风筝的话,可以说:高效的生成离不开用心预设,用心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可见,新课程注重教学的动态生成并非摒弃课前的预设,而是提高了对课前预设的要求。这种预设不是单维、严密、封闭、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是多维、灵活、开放、动态的预设方案。教师在预设时,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征、生活体验等更为丰富的学情,以预测更多的可能。如怎样创设学习的情境?教学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呈现?学生会怎么想?是否感兴趣?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情感要表达?同时,教师还要准备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并采取各种有效对策,使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当然,这种预设应该是“弹性化”的方案,不是对每一步(甚至每一句话)都进行预设,而应为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生成预留“弹性时空”。
二、巧妙引导是动态生成的必要条件
动态生成的政治课堂需要积极的“生态环境”,即建立在师生、生生真诚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对话。只有创设一种让学生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师生、生生才能在“对话”和“互动”中形成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才能实现经验的共享、理性的升华。现在,中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善于标新立异,面对学生迸发的思维火花,教师如果搞“一言堂”,剥夺其发言权或让某些学习好的学生独霸发言权,那么课堂教学就无法动态生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话语权,要以一个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使他们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建构知识、生成方法、催感,使教学目标得到整合,使学生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一位青年教师执教《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导入:假如你买彩票中奖了,得了500万,你会如何消费?
生1:我把一部分分给同学,剩下一部分自己用,如买房、买车等。
生2:我拿一部分赞助贫困学生,一部分孝敬父母,一部分自己用。
生3:我用它追美女。
话音刚落,全班哄堂大笑,显然,该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的预料,而教师的处理同样出乎意料,只见他狠狠瞪了学生一眼,严厉批评学生信口开河,然后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上课。但此后的课堂如一潭死水,再无生机。
同样是讲授这一框题,另一名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口袋里有50元钱,会怎么消费?
生1:买衣服、鞋。
生2:买零食、冰淇淋。
生3:买杂志。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根据回答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他们在消费上存在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的现象,然后教师继续问学生还会怎么消费,学生回答重复类似,感觉已无话可说。这时教师突然话锋一转说:“大家刚才讲自己怎么消费都讲得不错,老师想再问问大家:你发现周围的同学还把钱都花在了哪些方面?”学生思维一下子活跃了,纷纷发言说:有人在上网,有人在吸烟,有人在染发……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他们归纳出其在消费上还存在不文明、不健康的消费现象,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观,教学获得了意外的成功。
两位教师都预设了情景进行设问,为什么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呢?第二位教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仅几字之差,学生的反应和回答为什么大相径庭?二位教师在教学中都遇到了意外,而结果为什么却大不一样?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营造了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否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三、捕捉亮点是动态生成的可贵契机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经常不经意地会出现一些生成的亮点。其实,这些亮点都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而这些精彩的亮点往往稍纵即逝,这就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来处理课堂即时生成的信息。
首先,教师要细心观察,善于应变,把握课堂生成的契机。对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即时信息要做出迅速反应,鉴别出生成信息的价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出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价值信息,使之及时转化为新的课程资源。如果生成的信息资源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加快目标达成的步伐,那么,教师就要当机立断,加以利用,甚至改变预设的教学思路;相反,如果没有价值,或者与“目标”无关,则应坚决放弃,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其次,教师要敏锐洞察课堂的学情,把握新知的切入点和生长点,驾驭好整个课堂。问题的呈现要灵活多样,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时间,调节好教学的节奏,控制好生成的空间,在情境中提问,在舒缓中思考,在关键处激活,在灵动处生成,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笔者让学生表演了一个小品:家境好的中学生小华花钱大手大脚,喜欢购买名牌服装、手机和自行车,父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说自己小时候日子艰苦,从不乱花钱,希望小华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中有个环节,让学生结合小华的情况谈自己的消费观念,许多学生都能本着教材的观点要求谈如何消费。可有一位同学突然大声喊出:“我的追求,不求最好,只求最贵。”全场哗然,笔者及时抓住这个契机,一方面让该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针对他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逐渐使该生认识到自己观点的偏差,及时捕捉学生的这一“问题”资源并巧妙利用,使错误资源有效地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创设“冲突”是动态生成的有效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这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有意识地制造冲突。
几年前,笔者在讲授《市场交易的原则》这一框题内容时,碰到了一位大胆、有个性的男生提出了尖锐的问题,虽然当时很好地处理了,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事情是这样的:学校当时要申报省级示范高中,全校教师都在为迎接省督查室的检查而忙碌,教师上课这一环是必须检查的。为此,学校要求全体教师都要精心准备两节课。当时笔者教高一,恰逢要讲高一常识第七课,准备的《市场交易的原则》是其中的一节课。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提前在一个班试讲,并对此作了充分的准备。在多种形式的引导下,学生正按笔者预先想好的设计思路有序地进行着。当讲完第一个原则――自愿原则时,坐在后排的、平时很少发言,但聪明调皮的一个男生举起了手,笔者微笑着问:“你有什么问题吗?”他镇定地说:“您刚才讲到自愿是市场交易的原则,并且是市场交易的前提,而违反自愿原则的表现是强买强卖,那学校要求我们统一买校服不就是违背了自愿原则吗?”他的话音一落,全班气氛仿佛凝固了,稍后就爆发出了零星的掌声,随即是热烈的掌声。
面对这种情形,笔者表面上很镇静,但大脑有片刻处于空白,飞快地想该怎样回答这个棘手的问题。稍事,笔者说道:“首先,这位同学敢于提出这样的问题,我非常佩服你的胆量;第二,我请你们想想,学校要求同学们统一购买校服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违背了自愿原则吗?”同学们闻听此言,议论纷纷,有的说是为了整体效果,有的说符合学生身份,有的说可避免攀比,还有的说可以避免花太多时间和精力打扮,等等。笔者及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并进行了一次正方和反方的“唇枪舌剑”。最后归纳得出:“同学们统一穿校服,没有名牌与其他衣服的差别,既整齐、统一,又美观、漂亮,还展示了中学生的青春活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市场交易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学校也要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在学校统一着装,这既是学校的规定,也能展现一个学校学生的精神风貌,所以学校要求统一购买校服并没有违背市场交易中的自愿原则。”
笔者的一番话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提问的男生也在鼓掌,我们俩会意地对视着微笑。这样的处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在辩论中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学生也就自主地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来了。
五、走进生活是动态、生成的充足资源
前苏联教育家列符赞可夫专门谈到了课堂上的生活,他提出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而且需要“不忘记学生本身的生活。”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促成课堂有效的动态生成,就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从生活中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不竭的资源。
首先,教学问题设计要做到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把生活中一些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鲜活材料引入课堂,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熟悉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探讨生活、感悟生活,让他们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从知识到生活”的循环上升过程,从而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有教师在进行《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人民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为什么国家不能多发行人民币,让每个人手中的钱多一点,以此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呢?”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标准,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出相关知识:人民币作为纸币,发行量要以实际流通中的货币量为基础。不能过多,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也不能过少,否则会导致通货紧缩。学生没想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竟然与政治课有关系,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教学活动开展要做到生活化。所谓活动的生活化,是指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活动的形式贴近生活,活动本身为学生喜闻乐见。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由此,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探究创新、活化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多变的价格”时,笔者要求学生去调查一些商品价格的变化,并找出商品价格变化的原因。当时正值中秋节月饼大打价格战之际,学生发现月饼价格在中秋节前后有很大变化,于是便对照书本进行总结,由此深刻领悟了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价格的变化。
再次,课后作业要做到生活化。新课标强调政治课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布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体会政治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崇高,从而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
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后,笔者让学生调查塑料袋的使用情况并写成调查报告。学生经过调查后发现,虽然国务院已经颁布了“禁塑令”,但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商场仍然提供塑料袋,特别是在零售点、农贸市场里,塑料袋更是泛滥成灾。对此,学生提出了看法:一是政府要加大检查、监管力度,对提供塑料袋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处罚,同时要加强宣传;二是每个消费者都要树立绿色消费观,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拒绝使用超薄塑料袋。
新课标的实施给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多的启发,教师只有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及时发现并捕捉到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契机,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师生、生生在平等互助中生成的动态资源,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动态生成,政治课才会呈现出勃勃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一、积极创设节日环境,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氛围
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的过程,在我国每一个古老节日的背后,都蕴涵着无比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一份美好动人的情感,一段动人心弦的传奇,一个亘古未变的情结,一种支撑民族脊背的精神,被一代代人不断吸收、补充,进而又揉进了千年的文化脉搏中。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都深深地浸润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诗篇,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次加强和洗礼。
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节日环境,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我国传统节日中的节庆内容丰富,并蕴涵着许多积极、有意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春节、中秋节思归团圆、和谐美好、富强昌盛,清明节祭祖怀远、感恩寻根。我们以宣扬传统节日为契机,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校园中开设文化长廊,班级中通过黑板报、手抄报等,展示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凸显民族文化主题。每一个节日设置一个栏目,每一个节日的题目运用对联或广告语的语言形式,下面是节日的内容介绍,包括来源习俗,并配以插图在校园里展示。目的是在校园里渲染浓厚的节日文化气氛,为学生走进节日文化并感受文化意义创造条件。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系列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系列活动包括:开展一次调查活动,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研究调查方案,内容可涉及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史书记载、饮食文化、地方特色等。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通过报刊、影视、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写出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比一比谁了解的习俗多;开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诵读中与节日亲密接触,亲密对话。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教育,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二、努力开发节日内涵,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我们面前得到充分展现。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
如端午节,就要了解它的三种传说以及蕴涵的爱国主义情怀,开展纪念屈原和秋瑾活动,感受屈原秋瑾身上的浩然正气,体验端午文化。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激起同学们无限的敬仰,从中体味他那执著的伟大情感,从而明确自己肩上所负的责任。中秋节,可举行中秋诗歌朗诵会,感受诗歌中荡气回肠的思乡之情,并自然地升华到抒发“爱我中秋,爱我中华”中秋团圆、祖国两岸统一的主题;举行主题班会,感受思归盼团圆情怀,探讨祖国统一与中秋文化的关系。重阳节,登高心怀天下,树立远大理想;登高望远思念亲人,培养“大家”情怀,自觉奉献爱心。
三、充分挖掘人文情结,培养美好品德
爱、环保、自信、乐观、文明、合作、热情等都是人生的财富,而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蕴涵着这样的因素,挖掘传统文化节日中的人文因素,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节日中的希望、快乐、沟通和幸福。每当佳节来临之时,人们就会沉浸在普天同庆、万民同乐的氛围之中,而心中的快乐、希望温馨也会油然而生。如中秋节是一个中国人团圆的日子,团圆意味着亲情、意味着温暖、更意味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可开展征文、演讲活动,引导学生发奋学习,感恩父母,回报父母和社会。中国最大的节日“春节”,虽然学校的的学生离校了,但我们仍可将德育的目标延伸到家庭、社会,让学生在春节中学会礼貌待人,文明接物,学会与人交往,接受传统礼仪的洗礼。用相机拍下春节放鞭炮舞龙灯的情景,写下自己的受;元宵节与几个朋友共同制作庙灯,参加灯会,记下自己的愉悦心情。
如前面提到的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一个心情比较沉重的日子”,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班级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①追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习俗、传说;背诵两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②郊外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③跟随家人祭祖、扫墓,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应破除的?④制作科技小制作、环保袋。活动后的交流中,许多学生对于清明扫墓焚烧香火、冥币等陋习认为不环保也不安全,应该杜绝;扫墓祭祖可采用鲜花祭拜、朗读祭文、网上祭扫等形式。体验日记中,对于清明节的认识和感悟具体深刻,认为清明节的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不仅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维护环保等精神风貌。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了适合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我分明已经看到了我们的清明行动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