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内科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1-27 20:24: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内科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内科学论文

篇1

1.2疗效标准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有关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食欲好转、肝区痛感明显减轻、肝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肝脾症状稳定无恶化,肝区无明显压痛;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肝脏功能无任何好转。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患者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所有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x100%。

2结果

经中医辨证治疗后,56例患者中显效患者26例,有效11例,无效患者19例,总有效率为66.07%,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篇2

(二)统计学分析。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和秩和检验,检验标准α=0.05。

二、结果

将两班的期末成绩相比较(见表1),对照班(1班)的平均分为75.367±7.753,试验班(2班)的平均分为82.533±6.822,两班有显著差异(P=0.000),说明试验班学生掌握知识的平均水平好于对照班。将两个班的期末成绩分布进行比较(见表2),可见两个班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00)。试验班成绩优、良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班,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班。

三、讨论

(一)教育现状。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为“精英教育”。学生在预修医科、获得文理学院学士学位并且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之后,才有资格进入医学院学习,这体现了对学生的高素质要求[5-6]。但是国内的高等医学教育现状是学生通过高考直接升上医学院进行学习,而且医学院校的门槛分数参差不齐,导致国内医学生本身素质不能普遍的达到高水平。另外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学制可分为五(六)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和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与国外终身医学教育相比时间被大幅度的压缩了,也就是说国内医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医学知识[5]。中医针灸内科学是一门后期临床教学的主干课程,学生需要在熟练掌握基础理论课程的前提下学习与临床相关的知识,这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课业负担。学生普遍反应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过多,学习之后掌握度不好等问题。

(二)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理论的应用。记忆和遗忘是相反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遗忘是人体大脑对信息处理的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过程[7]。艾宾浩斯的记忆理论来源于他的无意义音节记忆试验,在此试验中他将所有混杂因素排除,发现了在没有背景信息的条件下的记忆和遗忘规律。其试验得出的结论是遗忘在记忆之后立刻开始,但是遗忘的速度并不均匀[8],并且越熟悉的材料被人们遗忘的速度越慢(见图2)。上图形象地说明随着复习次数的增加,遗忘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本着此理论,要求针灸内科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随堂测验及课后小结,目的是督促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多次记忆。本次试验的期末考试结果显示试验班的平均成绩以及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该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较好。本次较好的试验结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中医针灸内科学的课程排课紧凑,周一到周五每隔一天都有理论课授课安排,为学生提供了短期内的课内复习时间。其次,授课教师在试验班教学中利用课前及课后时间的考试和小结,反复强化学生已学的知识点,促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长期记忆,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点的遗忘率。

篇3

2认知理论与课程整合为内科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当内科学知识的传授超过记忆的承受阈值时,有效知识传授降低,且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可能耗费更多的时间。这也是自20世纪下半叶世界各国医学院校课程体系大规模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2.1认知记忆与内科学教学的相关性

记忆是学习各门课程的基础,对于医学生及内科医生而言,医学知识的记忆会伴随整个学习工作的全过程。内科学教师思考的是,如何通过医学知识的传授方法提高学生记忆效率,如何通过提高记忆效率改善学生思维活动。记忆通常被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存储量小、时间短;长时记忆存储量大、时间长。长时记忆是知识的载体,作为一种长期静态的存在,对学习和工作思维起的作用不大,因此,对其起作用的是动态的记忆,也被称为工作记忆,直接参与医生行为过程。工作记忆是通过短时记忆发挥作用的,所以在内科学纷繁复杂医学知识的记忆中,增强短时记忆存储效能,对于改善记忆效果有很大帮助。传统内科学课堂教学侧重于大量知识的传授,但是学生的工作记忆阈值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处理和储存大量信息,这就对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于是,整合内科学知识成为教师探索的一个方向。

2.2认知负荷理论为内科学知识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内科学教学改革中,通过降低认知负荷设计的课程有很多,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其主要限制来源于所传授的知识结构本身。例如,实验室检查内容以复杂的陈述性数据知识为主,其难度来自于巨大的信息量。对于这类课程,即便通过课程改革减少认知负荷,也不能减少传递的信息量,对课程的认知难度影响较小。但是可以通过课程整合的方式增加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以降低认知负荷。例如可以把心肌酶的检查内容整合到冠心病这一章,因为学生学习完实验检查后,并不能记忆繁多的检查内容,在内科学授课中,教师还要讲解一遍心肌酶学的特点。所以在传递信息量相同的情况下,进行课程整合,降低认知负荷,增加课程的关联性,为知识整合提供了新的模式[3]。

2.3传统教学法、SBL、CBL、PBL与课程整合

SBL、CBL、PBL并不是新事物,早在17世纪就已经出现了SBL的雏形,然而SBL真正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出现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几乎是同步的。CBL、PBL之间容易发生混淆,区别在于CBL采取指导式提问方式,PBL采用开放式提问方式。关于PBL的争议一直存在,认识也不统一。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常需花更多时间对疾病进行探索,在短时间内不能抓住重点。这一现象不仅在内科学教学中存在,在其他学科中同样存在。CBL与PBL不同,内科学教学中,单独使用PBL的认知负荷依然很高,类似于给学生一个内科病例,让学生自行找出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并自己制定治疗方案,最后给学生一份疾病概要。而CBL更像是一个范例教学,其中包含真实病例,并带有分析病例的过程[4]。对于同样的教学目标,PBL的效率没有CBL高。但由于内科学教学中存在大量规范化、相对固定的诊治流程,PBL、CBL在内科学教学的现实价值是对传统教学法的补充,而非取代。在内科学教学改革中,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课程整合无疑是具有科学性的。当前内科学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已经越来越被研究者所推崇,并且成为内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认知负荷理论也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5]。

3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是内科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3.1循证医学与概念图结合使学生早接触临床

传统的内科学教学将诊断学及各系统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治分开讲解,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全部课程学完后,学生难以对临床实际需求产生清晰的思路。以命题为中心,结合最新循证医学、指南或专家共识的概念图教学则能把有关的内科学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条理清晰的可视化图表,有利于巩固、理顺所学知识。如在学生制作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疗概念图过程中,可以将“心电图”中室上性心动过速内容整合到“内科学”心律失常中,理顺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整个诊疗思路,使学生全面考虑问题,不遗漏重要内容;同时密切结合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及最新指南,规范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整体思维。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而且制作概念图的过程是积极思考的过程,可以将零散的、不关联的思维整理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内科学教学内容

内科学教学改革应将批判性思维贯穿始终[2],以认知负荷为理论依据、课程整合和概念图为方法、临床需求为导向,训练学生掌握解决健康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在四模块(基本素质与能力、专业基础与技能、核心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与能力)、两结合(基础与临床教学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四基础(厚基础、宽理论、强技能、重人文)的前提下,完善内科学教学模式及知识框架(见图1),建立一套完整的内科学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宽泛地理解疾病和健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3学生自评量表、学生互评量表、教师评价量表的设计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内科学教学需要使用多种计量学知识和评审方法,需要对能力获取的进展和失误不断进行评价。设计学生自评量表、学生互评量表、教师评价量表,并评价信度、折半信度、效度,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应临床岗位需求。

篇4

(二)考核评价。以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制定考核方案,考核内容与基层医疗单位临床实际工作接轨,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理论考试、技能考试、临床综合病例分析相结合。理论考试和病例分析由教研室统一命题,学生分组抽签进行技能考试。理论考试、技能考试、病例分析满分均为100分。(四)数据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两组学生考核评价结果见表1,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如表1所示,与对照组学生相比,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技能考试、病例分析成绩均有显著提高,两组学生的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学改革,将知识、技能、综合职业素质、服务理念贯穿于日常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三、讨论

篇5

2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内科学教学中的利弊分析

2.1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使人类接受信息由单纯的数字、文字扩大到文本、图像、图形、音频、动画、视频等,把图、文、声效果与计算机的巨大信息存储、控制及处理能力相结合,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交互式控制[6]。针对计算机可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来演绎临床内科学中各种疾病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转归等这一特点,变繁为简,从而充分活跃学生的临床思维,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效果。

2.2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简化医学教学中教师授课难度在相对较为抽象的内分泌课程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激素对周围组织及器官作用,传统教学由于该部分较为抽象,较难理解,往往这个时候最考验教师的外语水平,如果反复讲解加上举例等不能让学生听懂,留学生这时候随机提问会打断教师的思维,最终留学生对课堂的难点仍不清楚。而多媒体课件具备将声、光、色、电等物理或化学信号转变数字信号,经过计算机综合分析和复杂的处理后进行还原,进而拓展信息处理范围和空间,用图形、动画等多种生动、形象、直观地表达方式在课堂时间、空间内传送大量的教学信息,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尤其是教学中最难以用英语词汇来准确描述的和难以表达的临床疾病发病机制及免疫学改变等的教学内容演示出来,从而弱化教师英语水平带来的教学质量差异,同时可激发学生的临床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减少知识的遗忘性,有效地提高学生们对临床知识的理解能力。

2.3增加师生间的互动通过多媒体教学时计算机动态图像多层次的不断变化和清晰文字的配合,将整个内科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演绎得生动活泼,通过简明扼要的图文概括了知识要点,可以变繁为简,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除了仅传统教学时有课本和教师语言的感知外,多媒体课件能产生额外视觉感官刺激,就像收音机与电视机的差别一样,多方位来调动了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7],学生通过反复地对难点或抽象知识点的学习上,由于多媒体良好的交互性,可以让学生对这些部分反复观察,深刻理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肺部啰音的听诊方面,学生通过在多媒体上反复听诊,学习原来传统教学上不同的病理性呼吸音的区别,学习上变得更加轻松和教学的过程更具趣味性。

篇6

2加强各个科室间的沟通和学习

临床指南除了包含内科学内容,还含有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诊断学等学科知识。临床实践指南引入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实践教学中,能促进各学科间沟通和学习,促进学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加强学生对临床各学科的联合理解和联合运用。部分指南中提及的先进的实验室检查,很多医院没有此检查项目,更加需要检验科和临床科室进行沟通、交流。检验科能了解到某项实验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发展检验科的业务。临床科室也能了解某实验项目的可行性。通过各科室的相互协作,提高医院实验检测水平,又能提高诊疗技术。如:①甲亢的治疗,可选用抗甲亢药物治疗、碘131治疗、手术治疗。就一个病例而言,就需要外科、放射科、内科相互沟通,才能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案。②嗜铬细胞瘤,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在诊断和治疗,需要内分泌科、心血管科、外科相互参与,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

3强化基础知识

临床指南除了包含临床学科内容,还含有药理学、诊断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知识。临床实践指南引入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实践教学中,能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融会贯通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并能灵活运用诊断等基础知识,有助于指导治疗。临床工作中,也能促进相关科室业务开展。如:ATA甲亢指南中,诊断部分提及多种实验室检查,而临床医师对实验室的检查方法、原理、结果都难以掌握和理解。通过检验科人员的指导,才能更好地使用实验检查。深入理解各项检查,能提高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学生才能理解检查项目的重要性。

4及时更新知识内容

目前,有部分医院、科室、相关学术会议组织相关医护人员、研究生开展指南的学习,有助于业务水品的提高和知识的及时更新。如: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目前的部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内科学教材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药物替代治疗中,仍将甲状腺干粉列入治疗药物。但由于甲状腺干粉制剂生物效应不稳定,已不推荐使用。通过这样指南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知识。②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现在还可以看到地区医院的诊断中写到Ⅰ型糖尿病。诊断命名更改超十年了,还有地区没有更新。治疗方面每年更新,就更需要及时学习、早日运用,给患者带来福音。

篇7

1.1临床教学模式局限性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人力开发教育处Bo-elen博士提出了“五星级医生”[2]的概念,1999年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3],均确定医生不只是诊疗疾病,更应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主动、有效地增强群体的健康保护意识,能参与社区保健决策,平衡与协调个人、社区和社会对卫生保健的需求。21世纪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于2010年12月在《柳叶刀》杂志提出未来的医学教育要求[4],所有医学卫生人才都应掌握运用知识、批判性思维和注重伦理行为的能力。对于医学生而言,既要培养其专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以及一定的实践能力,还需培养为患者和人群服务、与人沟通、关怀他人和管理疾病的能力。一直以来,医学教育的着眼点放在疾病诊治方面,因此,传统的完全依赖教学医院的临床实践教学方式,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床边诊疗技术的训练,为医学生提供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场所,其作用是不用置疑的。但是,这种模式容易忽略对医学生临床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尤其是社区保健能力、意识及慢性病管理能力的培养,社区实践教学几乎为零,使医学生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和社区保健方面了解甚少,医学生多数缺乏公共卫生观念,缺乏预防为主和群体观念。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社会对临床医生要求的转变,暴露出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1.2临床教学资源局限性

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医院临床教师在医院中不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并且需要完成科研任务,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屡屡发生、医闹现象不断涌现,致使医务人员面临的压力和风险越来越大,如何在完成繁忙医疗及科研工作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临床教学任务并不是每一位临床教师都可以做到的。目前,我国大多数教学医院临床教师接受的均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关于社区保健及慢性病管理方面的教学意识不强,使得内科学现行临床教学关注的重点仍为实践技能学习,例如:病历规范化书写、体格检查、病历汇报、腰穿、腹穿、骨穿、胸穿等每个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训练。医患沟通能力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通常停留在理论授课及学生在临床学习过程中观摩感悟,关于社区保健、慢性病管理能力及群体健康保护意识的培养几乎为零。教学病种不足。教学医院每天面临大量从各基层转诊的危急重症患者,医学生从急性病诊治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并不完全适用于慢性病的评估和管理,这个矛盾随着医学生进入社区医疗机构工作而凸显出来。处理急、慢性病的策略完全不同,比如对于急性疾病强调的是病人的疾病及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相比较而言,对于慢性病则更加强调患病的人和对病人的评估与管理,评估是一个比诊断含义更宽广的概念,包含了对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以及构成健康危害状态的其他因素的综合评价。

2社区实践教学融合内科学临床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社区医学是确认和解决有关社区群众健康问题的一门科学,是以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基础、预防为导向服务的学科,是以社区为立足点,关注常见病、多发病,应用人类学、流行病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2.1社区实践教学补充内科临床教学资源不足

社区医院与教学医院的服务目标、对象、诊断依据、治疗措施及预后评估均不相同。社区医院更多接触常见病、多发病,更多依赖临床症状、体征、体格检查作出诊断、鉴别诊断,对常见急症的处理原则和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要求较高;对慢性疾病的管理、预防有更多经验,可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和大卫生观念,为将来在专科医疗实践过程中开展全科医疗协调打好知识、能力、素质基础;社区医院的危重症患者相对较少,医患关系比较融洽,患者往往乐于配合教学工作,学生可以获得很多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其实习效果远非模拟人和标准化病人所能达到。

2.2促使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临床教学需全方位接触临床,早起临床教学阶段以社区医院为主,教学医院补充,进行问诊、体格检查、医患沟通和交流技巧等训练。结合社区病例、病种特点,将内科学中部分常见病、老年病、慢性病以及恶性肿瘤等病例的学习及管理放到社区进行;而对内科学中的危重、急症病的诊疗常规以及医院医疗常规、日常工作常规等技能的掌握、熟悉和了解安排在教学医院进行。目前,我国多所医学院校尝试社区医学教育与教学医院相结合[5-6],我国医科大学医学本科生实行2周社区实习,90%以上的学生认为实习有助于了解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有助于增强对慢性病和三级预防观念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健康宣教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社区医院与教学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强化训练相结合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可使临床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既有利于训练临床思维及技能,也有利于提高沟通技能、信息获取与管理能力、职业态度与法规知识、危急重症病人的确认和救治等方面的能力,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

3社区医院与教学医院相融合的临床教学模式的实践

从2009年9月起,武汉大学医学院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合作进行的医学教学改革,对新入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实行临床病理生理及治疗(Clinicalpathophysiologyandtherapeutics,CPPT)教学模式,理论学习阶段结束后,总结发现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目前这些学生已进入临床学习阶段,作者借助教学改革的契机,结合本院具体情况,探索了构建社区医院与教学医院相结合的临床教学模式。

3.1建立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基地骨干教师

采用卫生主管部门与教研室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7个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并组织教学基地的主管领导、教学秘书、骨干师资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学基地管理制度、本科生实习管理制度、全科医学教育现状、社区师资培养、社区基地建设、全科社区师资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等内容。学校根据社区实践教学基地的规模和师资情况,在每个教学基地安排5-15名学生。

3.2制定教学计划及考核方式

将社区实习作为毕业实习的部分内容,每名学生到社区医院实习2周,根据临床基础技能(问诊、体格检查)、临床资料分析能力、临床沟通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五方面制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制定考核方式,开放式考核方式为主,采用现场考察、调查报告、临床资料分析、实习体会等方式。带教教师应熟悉每次实践的目的、内容,本校教师定期与社区教师联系,现场共同做好实习的业务指导,检查并考核学生学习情况,以提高社区实践的带教质量。

3.3教学形式多样性,提高学生积极性

以讲座形式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工作,促使学生团队合作、收集医学资料及提高表达能力;参与流行病学调查与预防接种工作,学习如何与社区人群进行交往、如何收集调查资料及统计分析调查资料;参与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门诊及预防保健工作,查阅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门诊及预防接种卡片等资料;运用社区医学理论发现社区居民常见卫生问题,了解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应用循证医学的观点和方法为社区居民解决卫生问题,提高医学生作为“医生”的职业荣誉感。

篇8

IL-1是第一个被鉴定的,它主要由激活的单核吞噬细胞分泌,还能被其他各种不同的细胞产生,如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炎症细胞等。目前认为IL-1基因多态性与多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有关[6],具有活性的IL-1可分为两种亚型:IL-1α和IL-1β。两者基因结构虽有差异,但活性相似,并作用于同一受体。IL-1α能激活T淋巴细胞表达IL-2,并能诱导多种细胞表达IL-8mRNA。IL-1β能激活气道上皮细胞产生IL-8,GM-CSF。IL-1β可协同其他细胞因子活化B细胞产生IgE,促进嗜酸性粒细胞产生炎症介质,增加气道阻力形成气道高反应性[7]。哮喘患者气道平滑肌反应性改变和气道平滑肌的IL-1β自分泌有关[8]。吸入IL-1后能增加气道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增强吸入缓激肽引起的气道高反应。重组IL-1ra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过敏原引起的炎症反应。IL-1还能促进趋化因子的分泌。在哮喘中,IL-1具有广泛的病理作用,和其他的因子又紧密的联系,各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介导炎症的整个过程。IL-1可能成为哮喘发病的重要细胞因子。在哮喘发作中气道平滑肌细胞收缩,导致气道狭窄,引起气道阻塞,加重缺氧症状气道平滑肌又是重要的细胞因子来源,分泌趋化因子和炎症细胞、淋巴细胞来共同调控炎症反应。气道平滑肌的效应和IL-1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IL-1不仅仅影响IL-5、粘附分子、趋化因子的活性,激活炎症细胞,淋巴细胞,加重哮喘症状。IL-1和其他的细胞因子共同作用,在不同的时期,发挥不同的效用,通过COX-2增加前列腺素,和肾上腺素能受体产生相反量的cAMP发挥作用,进一步调控细胞内的信号转导。IL-1ra作为有效地竞争性拮抗剂,减轻炎症,改善哮喘症状,在治疗哮喘中的作用也就更加突出[9]。

IL-2主要由Th1细胞产生的,对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IL-2受体由3个相互独立的亚单位组成,即IL-2Rα、IL-2Rβ、IL-2Rγ。血清中sIL-2R水平可反映T淋巴细胞的活性程度。T淋巴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均不同程度表达IL-2受体。IL-2生物学功能必须通过细胞膜上的IL-2R(mIL-2R)介导,才能发挥作用。IL-2在哮喘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Lai等报道,发作期哮喘患者外周血sIL-2R明显高于正常组,病情缓解sIL-2R有所下降[10]。Park等检测了肺泡灌洗液(BALF)中IL-2和sIL-2R浓度,发现有症状哮喘患者明显高于无症状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并且IL-2浓度与sIL-2R浓度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11]。

2、IL-3、IL-4、和IL-5

IL-3、IL-5均是由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产生的,目前已知IL-4是IgE合成过程中最重要的调节因子,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2],IL-4是Th2细胞分泌,在哮喘患者的BALF中,激活的T淋巴细胞可表达IL-3、IL-4、IL-5、GM-CSF的mRNA。IL-3、IL-4、IL-5、GM-CSF促进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聚集、激活,IL-4又是激活B细胞使之表达IgE的重要因子之一。Th细胞的IL-4和IFN-γ是哮喘患者血清IgE浓度的一对重要调节因子[13]。IL-4促进B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诱导IgE的合成,IFN-γ则拮抗IL-4的作用,抑制IgE的合成[14]。有实验表明,IL-4和IFN-γ产生不平衡与特应患者体内IgE升高关系密切,是导致IgE异常与哮喘发作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证实IL-4在疾病中的表达是哮喘发病的重要相关因素[15];IL-5是调节嗜酸性粒细胞在肺内募集的主要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中起关键作用[16]。

3、IL-6、IL-8、IL-9和IL-10

IL-6可由多种细胞分泌,如巨噬细胞、单核细胞、T细胞、B细胞等。IL-6与其它因子共同作用,促进炎症和免疫反应,如和IL-5共同作用促进IgE合成,诱导T细胞分化。T细胞在哮喘气道炎症反应中起中枢作用。研究证明[17],IL-6参与了哮喘发病过程,而且体内IL-6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气道内嗜酸性细胞活化和气道炎症的程度。IL-8来源较为广泛,除主要来源于人血液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噬细胞外,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在IL-1、TNF-α、PHA和LPS等诱导剂作用下,均能合成并释放一定形式的IL-8。IL-8对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具有强烈的趋化作用[18],并可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各种炎性介质。据报道,哮喘患者的痰液[19]、BALF[20]中的IL-8较正常者明显增高。

IL-9是由CD4+Th2细胞分泌的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具有多种免疫调节作用,可作用于参与哮喘发病的多种炎症细胞,是一种具有重要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细胞因子[21],IL-10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产生。研究表明,IL-10通过抑制多种因子如TNF、IL-4、IL-5等的分泌、减少IgE产生、提供机体对过敏原的耐受性等途径减轻哮喘的过敏炎症[22],IL-10能抑制多种细胞合成其他细胞因子,对哮喘治疗、转归具有重要意义。哮喘患者BALF中IL-10浓度明显低于正常人,同时又发现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无论刺激与否,其合成及释放IL-10的量均低于正常人。实验研究证实,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患者IL-10均减少,IL-10水平和IgE含量的变化呈负相关,提示IL-10水平的下降与支气管哮喘发作密切相关,并且其水平随着病情发作与缓解而波动,可作为临床支气管哮喘病情监测的重要指标[23].

4.其他

IL-7对细胞扩增有潜在激活作用。IL-12在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Naseer[24]等观察到过敏性哮喘患者呼吸道活检组织中IL-12mRNA的表达较正常人水平显著降低,说明哮喘患者体内IL-12的产生分泌不足,变应原以CD4+T细胞的IL-12mRNA表达的抑制、减少IL-12与其受体的结合,也促进了哮喘的发病[25]。

文献报道,IL-13与哮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6,27],IL-13强烈抑制由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单核细胞分泌IL-6、IL-1β、TNF-α、IL-8。IL-13基因对儿童哮喘有重要影响[28];IL-15刺激外周血中T细胞增殖以及B细胞增殖和分化。IL-15联合其他单核-巨噬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如IL-12,可高效地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性和产生细胞因子,如IFN-γ的能力,这种协同作用在体内可能更为重要。NK细胞在宿主抗病毒感染方面起主要作用,提示应用IL-15可高效增强宿主的免疫力,从而减少哮喘的发病次数。

IL-16作为一种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参与了支气管哮喘发病极早期的调节,其调节时段早于IL-4、IL-5、IL-3等其他细胞因子,在引起气道内CD4+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趋化和活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哮喘气道炎症形成[29]。

IL-17是由活化的CD4+、CD45RO+记忆T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IL-17在体外能激活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成纤维细胞(FB)、巨噬细胞产生并分泌一系列与气道重构有关的细胞因子,如GM-CSF、TNF-α、IL-1β等,是T细胞诱导的炎症反应的早期启动因素,可能参与哮喘发病与气道重构[30]。实验证实[31],哮喘急性发作时,气道炎症中炎性细胞之一的中性粒细胞在气道中大量聚集可能与细胞因子IL-8及IL-17的作用密切相关。

IL-18可诱导IFN-γ的产生,是一种与IL-12作用相似的细胞因子,与IL-12协同作用可诱导产生IFN-γ,对其他细胞因子也有重要调节作用,从而产生多方面的生物学作用[32]。

篇9

1.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研究前后考核总分比较研究前两组学生考核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后,研究组考核评分显著升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2.2两组研究前后实践操作评分比较研究组采用参与式教学后学生实践操作评分较实施前显著提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两次考核实践操作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参与式研究”理论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是国际上成人教育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方法,其将教育、研究以及行动三者结合在一起。将“参与式研究”理论应用于教育中,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学习平台。参与式教育是以主体自主、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为宗旨,以彰显教育民主精神和教育成效为诉求的一种教育方法。它强调教育平等与合作,倡导师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张教育者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结合。它内在地具有主体性、互动性、合作性、公平性、创新性等特征。它既符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亦契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思想发展的实际需求,因而应当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路径。参与式教育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据教学的目标,以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平等研讨,培养了学生的判断能力、临床逻辑思维,从而达到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参与式教育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单项式传递信息的模式不同,参与教学法倡导学生“学”(参与研讨),教师“导”(引导)的方式,具有研究的心智,注重扩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能力。临床医学对实践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参与性教学模式适合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推广。参与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感受、分析、思考,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它既注重理论教学,也注重实践教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自主对所学内容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推理、判断,明确疾病可能的诊断以及处理原则,从而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决策的习惯和能力[11,12]。使学生从被动听课接受的过程转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过程,从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参与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生理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症状学、诊断学等知识融会贯通,相互渗透,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使各个相关的知识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合作,能感受到乐观向上的学习方法。而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参与式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相对个性化获取知识的方法,在紧密结合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组讨论的内容是教师根据本节课需要教授的知识,搜集临床案例,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让学生采用已学过的以及本节课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案例。这要求老师深入临床搜集典型病例,并根据病例材料整理,制定不同的案例。同时要求老师根据理论知识及不断更新的技术,及时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修正和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师工作的难度,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团队的发展。参与式教学模式小组讨论过程中会提供临床案例,根据临床案例,结合所学过的以及本章节的内容,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要求教师精选案例,并进行编写。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要目标明确,主题突出。

篇10

2重视多种教学方法在内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内科学是一门古老学科,它涉及面广,内容繁杂,难度大,不好学,学生普遍反映内科学比其他临床学科难学,如何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怎样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把本门科的知识有效的掌握,这是我们经常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体会,浅谈一下多种教学方法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首先是PBL教学法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PBL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把传统教学方法的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传授了学生知识,而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运用在临床中则是以病例为先导,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讨论,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例如学习内科学有关内容时,先给学生展示病例:病人张三,男,26岁,3年来周期性上腹痛,疼痛多在餐后3~4h,有时早晨也有疼痛现象,病人面色苍白,精神疲惫,自觉心慌气短,四肢无力,既测血压80/60mmHg,脉搏121次/min。然后分组讨论问题,学生们兴趣浓厚,积极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最后在老师的启发下找出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传授了学生知识,而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判断、分析技巧。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体会,PBL教学法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成功的。其次,还有启发式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