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6 23:18: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文课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搜集相关素材、音频、图片、视频、文本等,分别导入文件中,装饰课件;
使用课件教学的老师总会有这样的困扰:由于每个课件的程序都是预先设计好的,课件完成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难以改动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课堂只能按照既定程式逐步演示了。实际上,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但是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程式是固定的,教师很难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调整。这也是一直以来,很多人指出课件教学存在的一个弊端,就是程式僵化互动性差,从而否认课件教学。但根据笔者这几年来用课件上课的体会,认为这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在课件设计制作时,多预设,把课上所能出现的情况考虑周全,可以改变课件教学中的程式僵化问题。笔者在教《长亭送别》赏析曲词这一课时,先前制作的课件是按照课本中曲子的顺序重点赏析几支曲子。在一个班教学时,由于学生的个人情况不同,有的同学喜欢这支曲子,有的同学喜欢那支曲子,使得课件不能配合学生的情况,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压制,课堂效果很不理想。下课后,笔者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修改了这一课时的课件,增加一张写有课文中所有曲子的幻灯片,然后超链接到对应的曲子赏析幻灯片,这样学生无论赏析其中的哪一支曲子,课件都能应付自如。在另一个班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反应积极,思维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程式僵化的方法需要制作者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在制作时将这些可能的情况考虑进去,辅助以一些超链接、隐藏等等技巧,就能使课堂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变化,从而改变课件程式僵化、互动性差、无法适应课堂的情况。
二、巧设境,重视情境相合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使用课件教学能更多更好地同情境教学这一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整合。因此在语文课件制作中,特别需要注意课件与文章的内涵一致。包括选择的课件的背景图片、背景音乐、整体风格等等这些情境的设置都要与文章的内涵相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在教《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时,根据这篇文章的和平主题将背景图案设置为蓝天中口衔橄榄枝的和平鸽。能让学生一目了然文章的主旨。再如将《黄花岗烈士事略》背景设置为傲雪的梅花,和所纪念的烈士的精神一致;唐诗《长安晚秋》的背景选择的是登楼远眺、愁云密布的图景;在设计《雨霖铃》时,课件片头,导入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歌曲,上课的铃声一响,课堂上弥漫着如泣如诉的歌声,学生进入课文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中,上课的状态也就非常的自然了。课件制作中选择与文章内涵一致的情境,能对语文教学内容起到相得益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仅能再现课文的内容,更能再现人类艺术的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0年1月9日江泽 民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吟诵了一首诗,大家想不想知道?
出示多媒体(1):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齐读
2、(过渡)读了江爷爷的诗大家现在最想看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出示多媒体(2):雾凇影片(配以解说)
它,像盎然怒放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神州点缀得繁花似锦。
2、多美的雾凇啊!大家想不想再看,(想)这次看老师可要有任务了,大家边看边想,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雾凇?
(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
3、大家说的都很好,那书上是怎么说的呢?请大家自由读第一节。
(1)指名读。(2)齐读。
吉林雾凇正是以这独特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地说一下吉林雾凇吗?(奇观)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吉林雾凇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匪夷所思: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
多媒体出示(3):思考题[a、雾凇是怎样形成的?b、吉林的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小组讨论。
2、汇报讨论结果。
(画图演示雾凇的形成)
2、指导朗读。(自由读、齐读)
①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3个词指导朗读;
②抓住最初逐渐最后指导,在脑海中浮现出由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画面。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你能读出雾凇的美吗?
1、多媒体出示(4)第三自然段
2、自由试读,指名。(读出赞叹的语气)
3、讨论:你觉得岑参这句诗形容的恰当吗?
4、小结:吉林雾凇真是一这独具魅力的风姿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一起享有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美名。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尊老爱幼,珍爱生命的情感。
3、体会文章用人物性格来表现文章主题的写作思路。
二、教学重点:
1、感悟文章所揭示出来的一条家庭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
2、理解文章是如何围绕主题思想来写的。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成语故事:(注意联系前面的几个成语)
两袖清风,画龙点睛,
2、导入:
从课题入手,散步在字典里的意思是随随便便的走走,是一种休闲的方式。那么在莫怀戚的这篇散文中,散步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且看课文第125页的文章。
3、快速地默读文章,思考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课文,把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者比较有特点的句子划起来,并且通过这个题目想一想:作者在散步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表现了什么主题?
提问,回答:
(1)初春的时候,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四个人,在田野里散步。
(2)主题:尊老爱幼。
4、再仔细的阅读文章,想一想尊老爱幼的这个主题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表现出来的?(要找出具体的字和词。)
师注意:同学回答之后,主要让学生来回答这些细节与主题有什么联系,反映出了人物的哪些性格?师只做适当的指导。
归纳:正因为有这个主题的存在,人物的性格都要服务于这一个中心。而是不是他所有的性格都可以服务于这个中心呢?不是的。因此,作者只选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性格来写,选取最能表现文章主题的那一部分性格来写。这也是我们作文中要学习的一个重点之一。撇开作文不说,就这一部分的性格也都可以让我们来
过渡:这些性格只是他们众多性格当中的一个方面,为什么其他的方方面面的性格都不写,而只写这个性格呢?因为要围绕文章的主题,要让人物的性格服务于主题。但是就这一部分的性格,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感受。现在,我们不妨把这种感受说出来,在你们每个四人小组中谈谈:你在这些人物中,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
5、讨论:你在这些人物中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
师注意:尽量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在适当时候,由老师或学生提出反驳,看其是否能站得住脚,能否坚持住观点。
如有出现辩论的情况,则在第二、三轮打住。
我:孝顺。
母亲:善解人意。
妻子:体贴。
儿子:懂事。
6、联系生活:
不管你喜欢文章中的哪一个人物,总之,这个家庭,这三代人都是我们为之羡慕的,因为他们很和睦,很温馨,因为他们在出现分歧的时候,彼此之间都有着一颗尊老爱幼的心,一颗相互理解的新。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假如这样的分歧也同样出现在你的家里,我们不妨来想一想:当你晚上吃完饭,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爷爷奶奶要看戏剧,父亲要看新闻,母亲要看连续剧,而你要看动画片,此时,如果遥控器掌握在你手中,全家人都听你的,你该怎么办?
提问最多不超过五位同学。
归纳:说明一个家庭的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当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因为他们已经辛苦了一辈子了,不容易。毕竟孝顺第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祝贺语。)
7、作业: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写一写,我理想中的温馨的家庭,作为这周的周记。字数不少于500字。
板书:
散步
莫怀戚
初春,一家人,田野,散步
我:孝顺。
母亲:善解人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特别是我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即使最偏远、条件最差的学校也能用上计算机。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作为远程教育的一个重要角色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教师也不同程度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是,据我长期的观察和了解,一些教师对多媒体课件所遵循的原则缺乏最起码的认识,特别是在语文课件制作方面存在诸多误区,因此制作出来的课件要么枯燥乏味,要么形式单一,要么内容冗长,不适应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现在我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与制作情况作如下探讨。
一、无的放矢,忽视效益
利用多媒体的目的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某些局限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语文课件可创设情景,展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突破时空限制、增加互动等,使教学更加有声有色并效率大增。但是,有些教师往往片面认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不管三七二十一,都用课件,结果事与愿违,收效甚微,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例如,小学语文《养花》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老舍先生喜欢养花,以及在养花过程中的真切感受。我认为这篇课文本身就不适于用课件进行教学,可是有些教师还是用上课件,课件上就是简单的几盆花,再加上一些文字而已。其结果是“昙花一现”,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引领作用,还不如用那一笔一画的板书,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美、文字美的同时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二、堆砌文字,装点门面
课件是通过计算机屏幕大屏幕电视或大屏幕投影展示的,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视觉刺激,因此投影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有些教师制作的语文课件只是将课本上的大量文字全部搬出来,这违背了多媒体课件的简约性原则。“复制课本”、“课本翻版”式的课件,看起来内容多,其实信息量少,而且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字容易感到疲劳,结果适得其反。另外,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若使用合理,便可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但是有些教师所制作的语文课件,过于追求美工设计,总是在课件中插入大量美丽、新奇的画面、动画等。这类课件一开始虽然能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它可能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把语文课上成“观摩课”。所以,教师不要只为装点门面,搞“花架子”,片面地追求华丽与动感,而应尽量使用影像、声音和解说替代文字,使人在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提高课件的艺术性,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三、满堂灌输,全程解说
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有些教师便认为,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可以代替老师了,“无人化”教学的时代来临了。在课件制作时,把上课的内容预先全部放在课件中,再展示给学生,课件中全程配音、录象、解说。这与传统的“满堂罐”有什么区别?实际上,多媒体课件是而且永远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工具,代替不了教师。语文课件在制作中辅以适当的配音、录象、解说是必要的,它可以是某堂课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或一个片段,但不一定是该堂课的全部内容;它可以有语言的配音解说,但不必全程配音,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四、制作软件,攀比风严重
有的教师认为,能够使用比较难以掌握的课件制作软件制作出来的课件才是好的课件,而用最容易掌握的课件制作软件制作出来的课件则是不好的课件。于是,大家相互攀比,“我”的课件是Falsh制作的,“你”的课件是PowerPoint制作的,因此“你”的课件不如“我”的。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这种做法就像非得要分清是黑鸡生的蛋好还是白鸡生的蛋好一样,非常荒谬、可笑。当然,如果能熟练使用Falsh、Authorware等软件来制作课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便是锦上添花,但不应刻意追求。
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制作课件后,就让学生沿着他们预先设定的模式、线索和思路进行限制性的学习,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去想象和思考。此法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过度使用信息量
计算机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储存大量的信息。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为充分体现计算机的这项功能,在制作课件时,会罗列大量的与教材内容有关联的信息,这些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信息就会令学生应接不暇,进而会影响他们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注重技术,过于花哨
单就目前的课件制作形式来看,有些教师往往矫正过度,反而又步入了另外一个极端。他们使用大量的音响、图片、动画等,使所制作的课件背景错综复杂或按钮奇形怪状等,这种喧宾夺主、画蛇添足的制作方式,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降低了他们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关注程度,进而就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课件制作和应用的对策
1.注重提高自身的课件制作能力
教师在公开的语文课上,所使用的教学课件多数是由计算机教师帮助制作的,导致课件不能充分体现教材的特点。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本身课件制作能力就不强,在平时也不注重素材的准备和积累,进而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平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同时还要注重制作课件所需素材的积累,并积极地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吸取好的经验教训,如此才能使自己具备较强的课件制作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2.注重文本语言
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对语言教材进行充分的认知和掌握。长此以往,就会培养他们养成乐于学习的好习惯。虽然语言文字的表达呆板、单调,却蕴含着无穷的寓意和魅力,这些效果无论哪种媒体都无法完成。可以这样说,学生只有对文本语言有足够的感受和领悟能力,才能有效地汲取艺术的营养。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做语文学习中的主人。其中,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活跃教学的气氛,教师能够要求学生走到讲台的前面,借助电子笔来标注知识,以此体现学生所体会与理解的文本,这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应用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将歌谣、游戏、动画、视频等拖出,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秋天的雨》的过程中,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呈现Flas,且配上音乐,进而创设快乐和轻松的学习气氛。如此,学生结合文字与画面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纷纷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实现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抓住重点,词句来读懂课文,评议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
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评议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基本模式
引探议练
1. 创设情境,引疑激思
2.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3. 议论争辩,顿悟创新
4. 训练技能,激励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读读
1. 自由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 再读课文,说说陶罐与铁罐的异同。
三、演演
1. 学生选定自己乐于表演的角色。
2. 学生分小组演练,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按课文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
4. 师生共同评议。
四、议议
1. 默读课文。
思考:你喜欢陶罐还是铁罐,为什么?
2.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评价人物,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五、说说
1. 让学生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 提示寓意:全面的看问题,懂得各人有各人的长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骄傲自大,要正视自己。
板书设计
1.1 对齐文字,装点门面
课件内容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大屏幕展现出来的,学生接受课件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感受,所以课件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视觉心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只是将语文教材中的大量文字搬到大屏幕上,做成“复制课本”的课件,看起来有很大的内容量,但是有价值的信息很少。学生面对大量的文字很容易感到疲劳,没有发挥课件的价值。
1.2 无的放矢使用课件,忽视效果
使用课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优化教学结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胡乱地使用课件,违背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1.3 采用满堂灌输,全程解说课件进行教学
新时期出现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但是有部分教师便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件的播放能够代替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将上课的内容全部放在课件中,在课堂上通过图片、解说、录像等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或者是教师对着课件进行教学,将课件中的内容复述出来。课件在教学中只是辅助工具,不是教学主题,使用课件进行教学时也要和学生实现互动。
1.4 照搬使用他人语文课件,盲目使用
有些教师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便在教学中搬用他人的课件进行教学。使用他人的课件总是在跟随他人的思路进行教学,无法施展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路。自己有些方面的思路和他人课件中的进程思路、表达方式、教学技巧相差较远,再加上教学对象存在差异性,课件中的弊端很容易暴露出来。所以教师照搬使用他人的课件效果往往不佳。
2 巧用语文课件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2.1 巧用语文课件,明确学生课堂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没有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氛围显得十分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也不高。
教师要明确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并合理地使用课件去引导学生接受和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课件的设计和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忆江南》课件的设计上,要考虑自己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所以在背景的选择上尽量选择符合小孩子心理特点的亮色,每一章幻灯片不要出现过多的文字,课件内容量上也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正确的使用课件能够让学生更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提升教学有效性。
2.2 巧用语文课件,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用课件就是为了让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更加贴近,适度使用,适时使用,寻求到好的契机,才能发挥好的效果。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解,防止课件中形式内容过多,引发学生抵触心理。课件设计上要有适当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防止内容过度枯燥,但是趣味性和生动性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在学习中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比如,在课程《飞夺泸定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文中描写出来的奋不顾身的场景,教师在课件中可以加入关于夺桥这一部分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在枪炮声中感受的勇敢,然后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截取几位夺桥的动作,让学生对文章表现出的情感有更深的理解。
2.3 巧用语文课件,丰富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一般比知识更加重要,丰富的想象力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创造插上翅膀。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件,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发挥想象力。
教师首先需要丰富学生的表象,利用课件很快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积极投身到实践活动当中,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积累相关表象;其次就是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具有创造性的内容,作为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材料。
我们依旧以《飞夺泸定桥》为例,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可能很难联想到泸定桥的险峻,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描写的画面,在课件中可以穿插与泸定桥相关的画面,再结合文中的相关词句,如“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像荡秋千似的”、“震耳欲聋”等词句,让学生边看图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情境,在想象中理解,在理解中加深体验。
2.4 巧用语文课件,促使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互动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感受,巧妙应用课件,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知道学生的喜好和对知识了解的程度,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学习,也使教师能和学生建立起朋友般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以课件作为基础,师生共同讨论,让学生积极反映在课件教学中出现的疑问,教师再从中获得经验总结。因此,师生互动后的课件应用,能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活用多媒体,优化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感知教材,让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完整的表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在事物的大小、远近、虚实、快慢、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有利于再现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形象,以提高感知成效,正确认识事物,激起多彩的情感。
1、化远为近,弥补不足。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
2、化难为易,突破重点。
电教媒体综合性决定了电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恰当地选用电教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明,这样教材中的重点就能借助形声结合的电教手段迎刃而解。从而能缩短教学时间,增强教学密度,实现从形象的感知过渡到理性的顿悟。
3、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很难达到。
4、化静为动,生动悟意。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
5、化少为多,获取信息。
电教媒体不仅对文字教材内涵的超越和扩展,而且突破了时空界限,还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拓宽了智力背景。
二、妙用多媒体,发展智能。
多媒体使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先进的视听手段的运用,不但有利于记忆的巩固,观察、思维、想象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培养,促进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1、视听结合,发展语言思维。
任何形象都需要用语言加以说明。语言和思维紧密联系,是一个整体。借助电教手段,在发展语言和思维的统一轨道上下功夫,能收到显著成效。
2、提供凭借,培养自主能力。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电教手段中多媒体的综合使用就是帮助学生思维升华的有力凭借。
3、发展认识,把握事物联系。
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当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去正确认识事物,反映事物,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教学中,电教煤体常常与其它教学媒体(如教师的语言、板书、图画、课本等)配合使用,能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三、巧用多媒体,陶冶情操。
多媒体教学具有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能够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和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获得了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赢得潜移墨化的教育效果。
1、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精心设计电教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乐观,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
2、丰富情感,陶冶心灵。
课文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的模拟直观,更能激起丰富的想象,受到深刻的教育,产生强烈的共鸣,陶冶静化学生的心灵。大海是神秘而诱人的,大海怎么会唱起欢乐的歌呢?课文《大海的歌》描述了大海美丽的景色和海港繁荣的景象,赞颂了祖国建设的新貌。配合教材,给学生欣赏一段“浪涛声”。只听得喧哗的浪涛声中传来了几声海鸥的鸣叫,是那么逼真,那么使人神往!学生似乎一下子来到了烟波浩渺的大海,和大海一起欢歌,一起涌上无数朵感情的浪花……学生和课文中的“我”融成一体,正驾驶语言文字之舟犁开着一道道“爱我大海,爱我中华”的波澜。同时,在这特定的意境中,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河山壮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深深地爱。
四、利用多媒体,体验美感。
1、赏析动画,感受美。
在审美阅读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障碍。因此,教学时巧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
2、对比文本,鉴赏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形象、词义多变、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章为什么美,美在何处。
3、播放图片,创造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生活的构思、加工、提练、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口或笔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进行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杨挚鹰.在理论课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思考.中国教育导刊,2005.1.
计算机是现代化建设中发展最迅速,普及最广泛的应用设备之一。在教育事业中,计算机也被应用到了课堂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由于课件制作的生动性,激发了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利用计算机制作语文课件,能够将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并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再现,这正符合了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促进学生在趣味性的学习中,深化语文基础知识。
一、巧用课件,完善教学体系
教学课件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在教学体系中,要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利用教学课件,将其视作为教学工具的应用之一。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较多的教师存在课件使用误区,由于课件的应用丰富了课堂的讲解,提高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教师们就一味的进行课件制作,没有分析教学内容是否能通过课件完好的呈现出来,也没有考虑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要求。在很多课堂的细节中,过多的引用教学课件,对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分析能力没有太大的好处,教师应将课件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根据教学目的,完善教学体系。
在利用教学课件完善教学体系的具体措施中,教师要灵活使用课件这一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应用多种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和课堂表现,对教学模式进行逐个的分析,常看不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并对教学课件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效果进行重点的分析,查看课件生动性与教学内容是否统一,学生在此教学方法中是否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创新思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巧用课件,明确学生地位
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不要过分使用自己的主导性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课件的使用中,教师也要根据这一新课程教育理念,巧用课件。经过调查教师在课件中的使用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还是不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主体,配合使用教学课件的方式。虽然教学内容变得新颖了,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大部分通过鼠标点击,进行课堂内容的分析,学生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在阅读性和词句型的课堂试题中,较多学生只是在课件教学的课堂中能够理解,而在课后却经常遗忘。
比如,在教学《花木兰》一课时,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教师要为学生设置粉色与黄色等较为鲜艳的课件背景,这样能赢得学生的欢心。
三、巧用课件,提高教师辅的教育工作
计算机教学课件只是教师利用的一种教学工具,并没有教学上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明确自己辅教导学生的重要意义,将语文知识用课件适当的呈现出来。而在较多的实际教学中,由于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师没有对课件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师在课件中的讲解时间也变得很少,减少了师生时间的沟通和互动,而过多的课件单一播放,会影响教育效果。
因此,教师在具体的课堂讲解中,既要保持主导性,又要保持辅的工作特点。这种相对性主要看参照的对象,与学生相比,教师是以辅助的身份存在的;而与教学课件相比,教师却存在主导性,教学课件只是一种教学工具而已。进而,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培养,顺应时代的变化,将教学内容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教学课件中,既要符合教育目的,又要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充分利用教学工具的优势,在课堂中巧妙的插入教师的讲解,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巧用课件,优化师生互动
语文课件,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桥梁。过分地使用语文课件,会使学生与机器的交流成为主流。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才是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关键。一些教师忽视了师生的互动环节,没有能够与小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小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良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