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8 02:44: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区网格化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烟台市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起步于2011年,是全省首个试点城市。具体实践中,主要是探索建立了“4433”管理新模式。
(一)坚持分级管理,搭建“四级架构”。县级建成了集综治、公安、城管、民政等多部门集中办公、统抓总揽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指挥中心,重点发挥分析研判、指令、综合协调、分流指派、实时指挥等职能。镇级整合综治维稳、便民服务等内部机构,建立了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下设网格化管理指挥大厅,主要负责有关情况信息的收集汇总、查询处理、上传下达以及监管考核等。社区建立了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站,设立网格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开展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加强对网格力量日常管理考核等。网格组建了一岗多责的网格管理员队伍,具体负责综合治理、劳动保障、计生管理、城市管理、便民服务等业务。
(二)坚持信息支撑,建立“四级平台”。采取统一规划、市县共建的方式,开发了全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信息采集、流程管理、动态管控、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等功能,实现了县市区、镇街、社区、网格“四级联通”的即时性、高效性。信息采集,主要是通过网格管理员采集,将“人、地、物、事、组织”信息数据全部纳入数据库;流程管理,将社会服务管理业务分为信息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等七个步骤,形成闭环流程,全过程跟踪、督办、评价;动态管控,依托电子地图、遥感影像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用卫星定位、视频监控等手段,将社区各种资源、各类事务、各方力量、出租屋人员进出等有价值的数据统一录入管理系统,通过最直观的方式,全天候、全方位呈现整个网格动态;综合研判,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对比分析,掌握情况、发现问题、辅助决策;指挥调度,通过上下贯通的组织、指挥、调度体系,做到“指令下得去、信息上得来、问题能解决”。
(三)坚持因地制宜,推行三种类型。根据社区的不同情况,在全市推行“先进型”、“基本型”和“简便型”三种网格化管理类型。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城市社区推行“先进型”,做到“六有”:有健全的网格管理队伍、完备的办公场所、高效的网格管理信息平台、完善的治安防控体系、特色化便民服务、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在农村社区和基础条件一般的城市社区推行“基本型”,做到“五有”:有网格管理队伍、独立办公场所、网格管理信息平台、便民服务机构、治安防控体系;在条件一般的农村社区推行“简便型”,做到“四有”:有网格管理员、网格管理办公室、治安巡逻队伍、便民服务机构。
(四)坚持规范运行,健全“三大机制”。一是精细化管理机制。主要实施了“三类管理”:(1)层级管理。对一般性、协调性、突发性、审批性等事务,根据既定职责,分别由网格管理员、网格长、街道或者区级部门实行对应处理。(2)动态管理。依托电子地图、360度全景影像等基础地理信息,将社区内各种管理对象和管理资源,通过最直观的方式在网格内动态呈现、动态掌控。(3)循环管理。对网格内发生的各类问题,根据疑难复杂程度,分别运用网格内部“微循环”、社区内部“小循环”、街道内部“大循环”三种方式协调解决,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二是亲情化服务机制。主要推行了“四式”服务:(1)一站式服务。在社区建立便民服务厅,确保群众“进一个门、办所有事”。(2)代办式服务。为居民提供证照办理、缴费报销、民情诉求等代办服务。(3)管家式服务。网格管理员作为网格的“管家”,为网格内居民特别是残疾人、空巢老人等重点帮扶对象及时提供上门服务。(4)菜单式服务。对社区服务资源等,以菜单形式列举,通过提前公告和双向预约,使社区居民享受“我点你供”菜单式服务。三是高效化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了上下联通、横向联动的社区网格化管理运行五项制度,即工作例会、事项准入、分级管理、报告通报和考核奖惩制度,运用制度的约束力确保网格化管理工作健康开展。
通过大力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烟台市真正在基层编织出一张维护稳定的“防护网”、加强管理的“管控网”、服务群众的“连心网”,初步实现了“四全”效果:
一是资源全整合。一方面,通过科学划分管理单元,把人、地、物、事、组织等要素全部纳入管理网格,做到治安防控、矛盾化解、社区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全面融合,设施、信息、人才、服务全面共享;另一方面,最大限度整合部门、基层和社会力量,在尽量不增加机构编制的前提下,组建以网格管理员为主的专职力量、以协管员为主的协管力量、以志愿者为主的志愿力量,为网格管理服务提供了人力保障。
二是数据全掌控。建立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共享、网格管理员信息采集等手段,将网格内的人、地、物、事、组织等数据全部输入数据库,实现了对所有服务管理数据的全面掌控,真正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
三是管理全覆盖。通过实施精细化的层级管理、动态管理、循环管理,真正做到“无缝隙管理、动态化管控、高效化解决”,大大提升了网格内的治安防控能力、社会管理能力、矛盾化解能力,确保了社区的和谐稳定。比如,通过建立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子系统,烟台市目前实现了对网格内所有特殊人群的动态化、实时化、全程化的轨迹管理。
一、指导思想
通过健全网格化管理责任制,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社区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网格化、精细化和科学化。
二、基本原则
按照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在社区内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格,构建“纵横交错、分片包干、全面覆盖、分级管理、层层履责、网格到底”的长效管理体系,建立一岗多职,一专多能的监管网络,以及权职明确,任务清晰,流程规范,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
三、划分网格,明确网格责任人
按照“地理布局、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要求,依据社区实际情况,将社区划分7个网格。由网格员和社区民警牵头,联络各小区物业负责人,通过 由物业提供服务,社区辅助的方式为居民提供各项服务。
四、人员力量配备
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街道挂点领导徐凯为组长,社区主任为副组长,社区工作人员为成员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小组。负责对网格管理的总体协调和系统管理工作,总体实施及各网格综合事务的调处。构建了“组长——副组长(社区组长)——网格员——小区物业——楼栋长”管理机制。在科学合理的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落实责任制,确保让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开展。根据辖区特点,每个小组统一归组长调度,由组长下发工作安排,副组长安排每日的工作,即“小组组员向副组长负责、副组长向组长负责”从而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无缝隙、全覆盖。
五、职责任务
根据网格化管理工作人员划分,明确各人工作职责及任务。
(一)组长职责
组长负责各职能职责,制定维稳工作网格化实施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向副组长传达街道相关文件,向副组长安排相关具体实施方法,召开会议,听取工作开展情况,了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
(二)副组长(社区组长)职责
副组长负责落实社区工作安排,开展社区各项工作,依据维稳工作网格化实施管理方案,科学合理安排。对各网格员反馈的问题及辖区情况及时解决,解决不了,及时上报组长研究解决。
(三)民警职责
(1)收集掌握信息。社区民警要建立一本社情民意手册,记录辖区当中的社情、民情和警情。通过各种渠道主动搜集各类涉及稳定、治安等方面的动态信息,为领导机关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2)加强人口管理。社区民警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台帐,其中包括常住人口登记手册、暂住人口登记手册、重点人口登记手册、出租房屋登记手册全部纳入管理视线,特别是加强暂住流动及重点人口的管控,对暂住人口实行集中清、普遍建、分类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辖区内的违法犯罪嫌疑人能及时发现、有效控制。
(3)组织治安防控。带领社区巡逻队加强巡逻,树立超前防范的意识,针对社区当中治安复杂部位和区域,挖掘社区防范资源,将社区各方面力量有效组织起来,开展群防群治工作,预防和减少各类案件的发生,确保辖区治安秩序良好。
我乡制定了《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网格管理员考核方案》等文件,并多次在乡村两级干部会议上部署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开展多次培训。
二、管理细化,责任明确。
按照“界址清晰、规模适度、人员适配、无缝覆盖”的原则,在现行行政区划框架下,原则上按照150至200户居民的规模,将将全乡4个行政村划分为21个网格,网格四至边界明晰,管辖权属明确,网格与网格间、网格与村之间、村与村之间有机衔接,不留缝隙。
网格管理员主要职责为:
1.日常巡查。建立以监管重点人员和便民服务情况为重点的社区网格管理台账。2.化解矛盾。争取做到“小纠纷不出格,大纠纷不出乡”。3.维稳。强化信息报送,建立信息报送“红绿灯”制度,及时报送信息计绿灯,当天未报送信息计黄灯,报送重大矛盾纠纷、预警性矛盾纠纷、上访动向计红灯,信息报送情况将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短信报送至手机,短信报送格式为:xx号网格平安。4.业务。强化服务群众,代办业务,接受咨询。
三、层网结合,统筹推进。
通过一手抓四级联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一手抓社区网格化管理,层网结合推进综治维稳工作,实现综治维稳工作系统化、矛盾化解层次化、社会管理网格化,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1.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反对“”为根本,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理念,解决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2.与“三送”工作结合起来。深入贯彻落实“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主旨。强化“三送”工作帮扶功能,以发展的眼光解决社会问题;强化“三送”工作信息收集功能,构建快捷的信息反馈平台;强化“三送”维稳功能,发挥“三送”干部(县里的领导,“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在矛盾纠纷调解、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特殊作用。
3.与“民调评警”活动结合起来。发挥“民调评警”收集社会稳定信息作用,加强信息沟通,信息研判,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最基础的细胞,也是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载体,更是建设和谐社会中需要不断创新的领域。社区管理网格化是市委、市政府根据社会管理服务创新的要求,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基本内涵是以城市社区信息管理平台为支撑,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分布等原则,把社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区域)单元,把社区居民划入各个网格,网格责任人在网格里为居民提供各种便捷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使管理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党政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协同、上下联动”的基层工作新格局。
一、要把握原则,划分网格科学化
一是完整性。要以社区、单位为基础,将街道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建立纵横有致、节节相连的网格体系,既要边界清晰、无交叉,又要避免遗漏、无盲点。二是便利性。依据地理状况、道路走向、区域属性、人口分布等要素,合理划分,确保管理便利。三是均衡性。既要考虑好网格面积的大小,又要兼顾网格内人口数量和实际工作量。四是差异性。根据网格内社会管理秩序、治安环境的不同状况,可以将网格评定为一般管理、重点管理、综合治理等不同等级,以突出管理重点,提升管理实效。
二、明确责任,网格管理规范化
社区推行网格管理与组团服务,网格是关键,责任是保证。设立街道一级责任网格,社区二级责任网格,发挥这两级网格在社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将社区划分成若干责任区,组成网格单元作为“三级责任网格”,从而延伸社区管理、提升社区服务质量,构建“街道—社区—网格单元”三级网格管理服务体系,将社区各项事务逐项分解到每一个网格单元,将社区信息全部定位于每一个网格单元。同时建立定期网格责任巡查制度,使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除了条线上的职责,还应在网格内明确自己的任务,网格员每天深入辖区进行巡查,在第一时间掌握社情信息、了解群众诉求、解决实际问题,让每个网格都成为一个有服务团队、有组织、有场所的服务基本单元,从而更好的发挥了居民“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作用。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目标,达到“联系无缝隙、管理无盲点、服务无遗漏、安全无隐患、和谐有保障”的要求,让社区责任网格真正成为关注民情、关怀民生,为百姓服务、对百姓负责的“百姓网格”, 从而提升居民幸福感。
三、整合资源,网格运行高效化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把各类资源在网格单元内进行整合,优化配置。以街道、社区干部和广大党员为基本力量,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社会管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社会共治,把群众进一步“带”起来,社会管理进一步“活”起来,为社区快速发展储备力量。同时,这项工作统筹机关工作力量,将所有面向基层群众的面上工作资源和条上工作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实现了条块结合,使网格管理运行快捷有效。
四、加大宣传,网格管理活动知晓化
加强宣传引导力度,有效提高“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知晓度和参与率。一方面在社区实行工作制度上墙、服务团队亮相。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平台,把本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工作目标、工作纪律、工作例会、网格组长职责等相关制度及服务团队成员信息全部上墙公布,另一方面,在各社区探索开展信息沟通活动,通过邀请居民代表、党员代表、相关单位干部代表与服务团队成员定期面对面交流,坦诚听取意见建议,现场解答群众疑惑,协调解决存在难题,切实提高“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知晓度和参与率。
五、加强培训,网格工作专业化
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不仅要有制度、机制的保障,富有责任心、专业能力强的工作人员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网格工作起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纽带作用,这就要求网格管理工作者要熟知政策法规,了解、掌握专业知识,熟悉办公自动化流程等。因此需要我们对网格工作人员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各种培训方式,一可以发挥群众大讲堂、党校的作用,专门举办关于社区工作的培训,围绕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情况,分析原因,阐述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社区党建工作和建设和谐社区。 二是加强社区之间工作经验的交流,引导社区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比争赶先,相互激励,从而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利用网络和远程信息资源库,积极拓宽视野,不断提升网格工作者综合素质,使其能工作下沉社区、深入贴近群众,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不断提高专业管理水平。
六、创新方式,服务举措具体化
服务,是“网格”的基本内涵。为了百姓办事更方便,为了基层干部更好地服务百姓,需要我们创新服务方式:一是发放网格便民服务卡。服务卡将各网格具体负责人的姓名、联系方式、服务内容、报警电话、社区民警、医疗救助、举报电话等电话内容以名片的形式公布于居民,可拉近居民与社区的距离,又增强了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将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充分展现。二是建立电话短信热线服务和QQ网络服务平台。社区的重大事情及信息可通过群发短信告知居民,居民也可以通过网络、通过热线来拆求民意。三是错时服务 。可安排网格人员轮班提前和错后值班一小时,这样可解决上班族居民到社区办事的需求,真正地使社区工作贴近居民,服务居民,便捷居民。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3-0010-02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进入石嘴山市的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据统计,2010年末石嘴山市总人口为748 209人,全年迁入人口13 151人。[1]像多数城市一样,石嘴山市也存在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体系的问题,大量新旧社会矛盾、利益冲突集中于社区。如何管理好社区,服务好社区的每一户居民、每一个人,管理好规模巨大的流动人口,涉及到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
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是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以街道、社区、网格为区域范围,以事件为管理内容,以处置单位为责任人,通过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区域联动、资源共享的一种城市管理新模式。首先,它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模式。其次,管理手段数字化,这主要体现在管理对象、过程和评价的数字化上,保证管理的敏捷、精确和高效。第三,它是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不仅具有一整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而且发现、立案、派遣、结案四个步骤形成一个闭环,从而提升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网格化管理后,人在格中,事在网中,格格相通,网网联动,实现了“小事调节不出网格,大事化解不出社区”的管理效果。 正是因为这些功能,可以将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石嘴山市在城市社区管理上引入了网格化管理模式,虽然进度缓慢,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今后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一、社会管理服务向城乡社区延伸
石嘴山市致力于社会管理服务向城乡社区延伸,在宁夏率先推行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积极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作用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办法。
一是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按照《石嘴山市推进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指导意见》精神,石嘴山市城镇社区按150—200户划定为一个网格,农村社区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划定一个网格,在全市189个行政村、105个社区共划分网格2 081个。每个网格配备网格督导员、管理员、民生助理员、警员、宣传员、信息员、巡查员、调解员,组建了10 707人的网格管理服务队伍,明确网格管理职责,落实网格管理岗位,彻底改变了过去一个社区仅靠几个村(居)干部管理服务的局面。这种横到底、纵到边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了社区管理无死角、全方位的管理目标,消除了部分隐患,提高了城市的安全指数。
二是推进精细化服务全覆盖。依托乡镇、街道两个中心,探索建立了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绘制网格地图,建立电子档案,做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将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全部纳入管理服务范围,给社区网格管理员配发专用手机,与网格化管理信息平通,做到及时了解网格动态,收集社情民意,反映群众诉求,做好便民服务,调解矛盾纠纷,使城乡居民基本服务需求和一般性矛盾纠纷在网格内解决,使社区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这种做法充分发挥了网格管理员根植基层、联通社会、贴近群众、沟通便利的特点和优势。
三是推进社区化自治全覆盖。实行村(居)委会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清理整顿对村(居)委会的考核达标升级活动,将村(居)委会考核内容由140多项压减到40多项。这种做法使村(居)委会工作人员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直接服务群众工作中,有效发挥了城乡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作用,对于全力打造职责明确、指挥有序、管理精细、信息共享、渠道畅通、服务有效的网格体系十分重要。
二、创新多元化便民利民服务方式
社会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管理不是目的,服务才是根本。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把社区服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着眼于社区共同体形成,强调社区动员、居民参与和社区自治,真正实现从政府控制式的一元化向政府、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众参与的多元化转变。石嘴山市把发展多元化社区服务作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民心工程,积极创新服务方法。
一是着力抓好社区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全市90%以上的城镇社区服务场所达到每百户20平方米以上,配套建设了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残疾人康复室、青少年“绿色”网吧等活动场所,这为社区居民互相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二是大力推进社区商业便民服务。市财政投入560万元,在80%的城镇社区设立平价蔬菜、粮油直销点,给予连锁直销企业适当补助,使直销价格比市场价低10%~20%。这种看似简单的做法大大方便了百姓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明天社区位于莘亭街道,辖区面积6.3平方公里,人口25097人,有5个行政村、10个县直单位、1个学校、1个市场、32家企业。划分三个片区15个网格、行政村5个网格,我们对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网格长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网格长作为党的政策在基层的"宣传员"、作为发现各类问题的"信息员"、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作为生产经营单位的"消防员","一人多才"才能满足工作需要,才能高效地为居民群众进行帮困解忧。为此社区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业务交流,对各业务的办理流程进行集中培训,方便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坚持日巡查走访制度和日碰头例会制度。
网格长每天巡查走访所负责网格,查看是否有非法生产、非法经营等重点问题;查看楼院环境卫生状况,地面是否干净、垃圾是否做到日清;查看沿街门店是否按照城市管理要求,是否有占道经营及突出门店经营现象。通过日巡查,每天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每天日碰头例会,各网格长对发现的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上报,大家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为避免传统社区管理“组织僵化”的科层化取向,社区网格化管理强调灵敏的反应运行机制,它要求突破传统“区———街道———社区”的三级层级模式,建立非科层化的新型治理模式,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的“纵横交错”式工作格局。当然,社区网格化管理并非将“网格”作为传统管理模式的层级增量和行政权力的运作末端,而是以“网格”为载体展开一种基于多元、民主、平等、高效等理念之上的网式沟通,从而构建扁平化的工作机制以迅速解决问题。此外,“网格化管理为在基层社会与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之间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避免政府各主管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从而缩短问题解决的时间,提高政府科层系统的行政绩效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主要优势
社区网格化管理从理论设计到实践发展都表现出了相比传统社会管理范式更多的优越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说,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要优势突出表现在:一是动态管理,主动发现问题。“重事先防范化解,重源头治理解决,主动查找、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和冲突。”二是资源整合,打破条块分割。“进行网格化管理的目的就在于打破以往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推诿扯皮、责权利不明的种种弊端,将资源重新整合,进一步下放事权,构建一个新的社会管理体系。”三是网式沟通,管理技术信息化。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单向度沟通模式,它注重信息化建设和沟通反馈,能够达到层级内部、层级与层级(包括同一层级、跨层级)之间的直接有效沟通。四是纵横交错,全覆盖无盲区。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行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纵向通达、横向覆盖,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无盲区。五是注重考评,网格管理责任化。在“定格、定员、定责”的模式下,网格化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的责任机制,就是要公开其问责程序与内容,使责任到人,以避免“暗箱操作”的问责困境。
二、当前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面临的困境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和手段,网格化管理虽然有其优越性,但长期受计划经济时代传统行政管控型的管理方式的影响,这种管理模式依然存在社区管理被动静态化、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社区信息沟通单向度和社区责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一)社区管理被动静态化
目前社区管理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式、静态化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存在很多“重事后管理,轻事前控制”的现象,社区工作者在管理过程中往往秉持传统的管理理念和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习惯性地坐在办公室被动“等客上门”,没有把为社区居民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走访基层、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如对社区环境中的一些“脏、乱、差”问题的管理往往采用被动式或适应式,缺乏事前的主动式管理。二是社区工作者被动式服从任务,简单根据指标进行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服务居民的态度。这与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观念、认知水平和学识经历以及传统遗留下来的社区工作体制、运作模式等都是有很大关联的。这种被动静态化的管理模式,不能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的优势,社区无法充分履行管理与服务的职能。
(二)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
“随着市、区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不断增加,管理层次不断增多,很多工作都是通过设立在街道社区的派出机构来完成的。”由于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得不够深入彻底,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仍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变,行政性的资源配置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社区管理在具体实践中也无法跳出传统的层级管理模式窠臼。“从本质上讲,社区建设的行政化倾向是中国传统的城市管理‘一竿子插到底’的全方位管理思想和方式的延伸。”社区居委会以接受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承担过多政府管理部门下达的行政任务,忽视了寻找政府“行政性”与社区“自治性”之间的有效联结点,将难以促成综合性的良性管理局面,不利于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三)社区信息沟通单向度
传统的社区管理主要采取“社区———街道———区”依层级层层向上反映的模式,这种自下而上的单向度沟通结构忽略了“沟通”真正的内涵和价值所在。当前,社区管理中信息沟通的单向度,不仅是社区管理组织设计不合理的结果,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和居民主体地位的忽略也是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单向度,意味着问题反映上去,却没有及时回应,必要的反馈也就更加从无谈起,这将容易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难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难以在实践中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中的现实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
(四)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
随着人们利益取向与利益诉求的日益多元化,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但实际上,与社区居民普遍高要求不相适应的却是社区服务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包括地区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平衡,甚至于部分社区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服务方面的承载能力严重不足。财政资金投入不足、资源分配不均、社区工作者数量不多、素质不高等都是导致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这大大限制了社区服务的全面覆盖和社区服务均等化,不仅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而且可能引起部分社区居民的不满和抵触情绪,严重阻碍了构建和谐社区的进程。
(五)社区责任机制不完善
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社区管理往往采取传统的自查自纠等监督方式,也常常遇到“暗箱操作”的问责困境,无法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注重考评,普遍存在“责任盲区”、“各自为政”和“缺位错位越位”等现象。一般来说,社区责任机制缺失,是因为应该公开、能够公开的信息未能及时向社区群众公开,或是公开透明度不够,无法对社区管理者形成足够力度的外部监督。因为,只有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最有效的监督,缺乏完善的责任机制,将在本质上影响社区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优化与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是我国大多数社区目前管理创新和发展的一个手段,正在朝着社区综合治理与多元联动的方向发展。应适时地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模式的优势,提升社区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一)树立科学化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社区网格化管理首先是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针对当前社区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体制改革层面,充分借鉴和吸收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先进理念。一是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这就要求社区居委会重新定位角色和职能,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寓服务与管理中,把为群众服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居民群众在社区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基础作用。二是坚持精细化理念。粗放式的管理早已不适应当前形势下愈发复杂的社区管理,坚持精细化理念就是要社区工作者工作态度更加端正、认真、主动,工作内容更加明确、细化、统一,工作方法更加现代、定量、多元。三是坚持动态管理。社区管理层面出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情况,静态式管理根本无法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和预知问题的走向,这就需要采用动态管理方式来时刻掌握社区的整体情况,在遇到某一问题时才能以最快速度采取有效措施阻止问题态势的扩大,争取“走”在问题扩延的前面。
(二)破除行政化倾向
随着社区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社区管理的路径选择依然更多的是自上而下,这也必然导致政府的过多干预。事实上,社区居委会并不是政府层级化行政模式的运作末端和街道办事处的延伸机构,打破行政化倾向是改进社区管理的必然选择。首先,准确定位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与街道的关系应该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非传统意义上、完整意义上的行政色彩浓厚的上下级关系,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理顺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开展为居民群众服务的工作。其次,充分发挥社区自治功能。虽然社区辖区范围不断扩大,社区居委会要应对的日常工作事务也越来越多,但社区居委会依然要重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的主体地位,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深入社区走访群众,充分发挥社区的自治功能。最后,要明确社区居委会工作内容。当前,政府和各企事业单位更多的社会职能被剥离出来下放至社区,导致社区居委会不该办的事情必须办,应该办的事情办不好。对此,社区居委会要明确为居民群众提供社区服务的工作内容,把提供社区服务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和突出位置。
(三)加强现代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重要支撑,也是其重要内容。以社区网格化管理推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必然要求加强社区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大量引进专业的信息系统和信息人才,这是社区信息化建设最为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完善支撑社区信息化管理的信息系统和相关基础数据库,扩充专业化信息人才队伍,才能开展相关的信息化及维护工作。其次,积极搭建各类信息化平台。从信息的采集、甄别到信息的传播、维护,都要依托各类信息化平台,如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网络等,这样才能科学全面地对信息进行集中梳理,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畅通的信息流通系统,及时而又方便地倾听居民群众的声音、满足居民群众的诉求。再次,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反馈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积极的自我调节方式,要求社区管理不仅要注重事后反馈,同时要注重事前和事中反馈,及时走访沟通,收集反馈意见,由此形成社区与居民之间反应灵敏的“上下衔接、上下联动”的沟通反馈机制。
(四)实现社区服务均等化
当前,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社会公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为积极响应和深入贯彻党和政府的这一重大决策部署,社区管理要准确掌握社区服务“供给不均”和居民群众“享受不均”的现状,加快实现社区服务均等化。一方面,要加快实现社区服务“供给均等”。供给均等,意味着要克服供给不均和供给不足。要制定“倾斜”政策,做到平衡财政资金投入,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硬件设备建设,打破提供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环境卫生等基本服务的二元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快实现居民群众“享受均等”。这也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实质。享受均等,意味着居民群众在社区服务地区上、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享受均等。社区管理要注重扩大基本服务的覆盖面,确保社区内的居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数量充足、质量过关的均等化基本服务。当然,这里所说的社区服务均等化,并“绝对均等”,而是要在现有社区发展程度和水平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社区服务的相对均等。
(五)确保社区管理责任化
完善社区管理责任机制,确保社区管理责任化,是社区网格化管理带给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启示之一。社区管理要始终坚持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划分责任区,设定责任人,建立问责制。
二、加强督导考核,提升网格员的业务能力。
网格中心要加强对社区网格的督导考核,充分利用考核指挥棒,要积极组织网格员参加区年度业务培训班的学习,进一步增强网格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扎实练好“基本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掌握现代科技管理新技术、新手段,通过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应用,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成效。督促网格员主动学习业务,充分理解业务要求和考核内容,尤其是新增的业务、考核内容,让街道督导员与社区网格员结对“帮扶小组”,共同学习促进,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充分利用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的机制,调动网格员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引导网格员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三、牢抓网格队伍建设,着力提升网格员工作积极性。
社区网格管理中心将加强网格队伍思想建设,提高网格员综合素质,严格落实市、区、街道各项奖惩机制,强化绩效考核指标的导向作用,加大对网格员的关爱,构建和谐的网格,增强网格员的责任心及归属感,保证网格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四、加大网格主题宣传,营造特色的网格文化氛围。
一、八项措施实施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
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丰台区在16个街道全面构建起网络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一)梳理管理事项
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把社会服务管理的各项工作,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管理事项落实到网格化工作中,对 “人、地、物、事、组织”进行服务管理,掌握基础数据、反映群众诉求、提供社会服务、管理实有人口、协调城市运行、维护治安秩序、排查化解矛盾、落实矫正帮教、指导安全生产、引导社会参与。
(二)划分单元网格
以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网格统一、方便管理为原则,各街道以社区行政边界为基础,按照实际情况自行划分责任网格,网格最大不突破社区范围,实现无缝对接。一般考虑社区党支部范围、居住小区、功能区、大型单位等因素划定网格。
(三)落实“网格五员”
下沉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整合基层管理力量,将工作延伸到网格,将任务落实在网格,将问题尽量解决在网格。建立岗位责任制,逐一明确在网格的工作人员及岗位,并以实名制方式挂牌公布。社区书记和主任作为社区范围内网格工作的总负责人,负责统筹协调社区内所有网格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每个社区划分若干网格,根据具体情况在每个网格设“网格五员”,即网格管理员(格长)、网格助理员、网格派驻员、网格督导员、网格信息员,各司其职,负责网格内各项具体事务。
(四)构建指挥平台
以 “网格五员”日常巡查、问题发现、前期处置为基础,以信息化系统为依托,构建 “区中心-街道分中心-社区工作站”三级指挥平台和“区级-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管理流程的工作模式,即“三级平台,四级管理”运行机制,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疑难区级协调”。
一是网格层级。以“网格五员”日常巡查处理为基础,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作用,尽量将问题解决在网格之中,网格层面无法解决的,利用“社管通”上报至社区平台。
二是社区层级。每个社区建立“社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平台”,负责处理网格上报的一般问题,并协调社区内的执法力量、各类协管人员、社会单位及其他相关人员等各种力量配合处置。社区层面解决不了的重点问题,及时上报至街道分中心平台。以“网格五员当时解决”与“社区协调解决”为保障,做到“小事不出社区”。
三是街道层级。每个街道建立“街道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指挥分中心”,负责辖区内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及时处理社区上报的各类事件,并下达街道各相关科室处理,指导社区做好网格管理工作。同时协助和监督职能部门处理各类事件,建立综合管理执法制度,通过集中办理、联合执法和综合整治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对确实需要区属职能部门协调解决的疑难问题,及时上报区级平台进行处理,实现“大事不出街道”。
四是区级层级。区级建立“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心”,负责接收各街道上报的疑难问题,并派遣至各职能部门。区各职能部门建立平台终端,与区级平台对接,负责接收区级平台派遣的问题,按办理时限及时处置并反馈。
(五)搭建“3+1”信息平台
在原有数字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拓展系统功能,建立社区、街道、区三级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和网格“社管通”终端(即3+1模式),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日常工作提供信息化手段,形成流程清晰、实时动态、互联共享、数据完善的信息系统。
(六)构建基础数据库
建立管辖区域内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涵盖“人、地、物、事、组织”五位一体的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数据库,重点完善 “人、房”数据信息,建立人口、房屋和事件数据关联关系,实现“人房关联、以房管人”。数据库将依托于丰台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时向各专业部门抓取相关数据,并向网格管理工作提供共享数据资源,实现各部门、各街道、各社区按照不同权限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换、存储和共享,为日常工作提供管理依据。同时,通过“网格五员”的日常采集,逐渐构建、完善各种社会服务管理信息数据,建立起长效更新机制。
(七)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考核评价体系,规定问题处理权属和处理时限,实行定量监督评价,通过各部门、街道、社区的社会服务管理问题的发现、报送、派遣、处置和反馈等情况的实时监控,信息平台自动生成对区域、部门、岗位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效能评价数据,为效能考核提供依据。同时根据问题发生和处理情况,实现对热点、难点问题的查询和综合分析,为决策提供服务。
(八)整合相关系统资源
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政务信息共享系统、综治维稳图像监控系统、3G视频实时传输系统等信息系统功能,为各级网格化社会服务工作提供应急指挥、实时监控、资源共享、分析决策等辅助管理,同时将96005丰台区环境热线和12345北京市非紧急救助热线平台与其对接,实现群众诉求的及时接收和解决,提升整体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作用体现
(一)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
依托地理信息技术,做到网格之间衔接无缝隙,从而达到管理区域无缝隙。在“网格五员”摸清网格内人、地、物、组织的各类底数的情况下,通过系统数据库的辅助,在日常工作中实现常态化、全天候、精细化管理,将社会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
(二)实现社会服务管理资源整合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整合了区级主管部门、街道、社区的管理资源,促使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服务管理力量下沉,按照责任制原则组织起来,既能明确职责,充分发挥各级部门职能,避免职责交叉和管理空白,又能做到社区网格内定责到人,健全责任制。
(三)实现社会服务管理标准化
做到对社会服务管理事件处理的标准化,按照事别进行分类,规定事务处理的主责部门、处理时限等,提高工作效率。便于对社会服务管理事件处理工作进行监督和督促,不办理完成不能结案,做到“事事有回音,事事有记录”。
1、弹性上下班,加强考勤。根据社区居住人员特点,将网格员每周一至周四的上班时间调整为下午2:00-晚上9:00,重点利用晚上时段上门采集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安排副网格长负责考勤,提高网格员纪律性。
2、每周例会制。每周五组织召开网格员例会,网格长统计出每位网格员当周的采集数据,以数据量的大小为排名,形成表格发给每位网格员看,让他们对自己本周的工作数据心理有数,起到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同时小结本周工作情况,部署下周重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