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2 16:14: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校管理制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系统性
如果从管理制度的关系上来说,大系统则是国家和上级部门的法规、法律、政策和规章,而学校的管理制度则是一个小系统,其必须要服从国家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确保办学方向的正确性,才能保证依法治校,才能让学校稳定健康的发展。如果从小学内部管理制度的角度来说,学校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每项制度之间,应该采用普遍的联系观点,对现代和传统、未来和现在、局部和整体、个人和集体、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关系要正确的进行处理,各种管理要素也要做好协调工作。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在学校的管理中充分发挥系统性制度的综合性作用,促进学校的协调发展。
3公平性
公平性以制度为准则,事事进行规范,人人受益,体现了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和制度平等面对人人的准则。公平不是分配制度的平均,也不是用人制度的平等,其体现的是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每个人所获得发展的机会都是平等的,这就是学校管理制度的公平性特性。学校在进行管理时对制度的公平性原则要充分发挥,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处理好。
4创新学校管理制度的内容以及主要的问题
4.1创新内容
创新组织制度:主要指的是对学校的整体组织框架进行相应的调整。传统上我国的学校是受到政府的行政部门控制的,而学校的各机构也都是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设置的。所以,这就造成了教育的发展需要难以适应旧体制的集权管理,此外,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活力,应该按照相关的流程实施程序化的管理。创新战略管理制度:其主要包括:走向校本、追求人本以及关注成本三个方面。追求人本是学校管理制度进行创新的核心内容,以师生的发展为本就是以人为本,是对教育中师生主体的一种承认。而将学生与教师全部归入学校的管理中所指的就是走向校本,其体现了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是对自主办学法人地位的一种确认。在学校管理的水平评价优化就是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是创新现在学校管理制度的主要内涵,是构建学校管理制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创新决策制度:以对学校发展的相关要求为根据,进一步提高决策的质量。决策是否正确关系着学校是否能够根据相关的教育发展要求,快速健康成长。要以现代的教育理念为本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要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体系,强化决策管理,要充分发挥各项功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方面的质量。创新人事制度: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中一个较为深层的改革内容就是人事制度。要求打破所有制的界限,在选拔人才时要求不拘一格,不论资排辈,打破资历等限制,在全社会范围内和学校的辐射范围内公开广泛招聘教师,有让有能力有经验的人走上相应的管理岗位,此外,要打破终身制,终身制对于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要实行庸者下,能者上的创新机制,要为一切有为者、有志者提供和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在其中加上“与生同考”,难免引发师道尊严何在的疑问。“师生同考”会让教师斯文扫地、颜面无存?是否就真的只能考得了学生,考不得教师呢?
韩愈在《师说》中说得好:“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由此可见,“师生同考”并非那么可怕,其作为一种检测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也不能颠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不会损伤教师的尊严。
教师反感这一举措,究其根本,固然有“师必强于弟子” 、“考不过学生丢面子”的念头作怪,更多的却是对学校管理考核制度的不满。
当前,精细化管理、量化考核已成为很多学校的治校法宝,广大中小学教师承受着管理、教学等方面的考核压力,高三年级教师的压力之大更不用说。
(1)多维测定,使目标更具客观性、可操作性。学校各项目标是建立在对上一学年质量、团队素质、综合效益的比较,部门之间质量、效益的比较,与同业之间的比较,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数据和情况认真测定、的基础上确定的。
(2)学校内各级各类人员都参与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根据学校总目标和上一级的目标确定本岗目标。
(3)从总目标到分目标全面而具体,目标涉及学校各方面的主要工作,如在校生巩固率指标,学生家长满意率指标,中考指标,高考指标,德育指标,各年级素质教育指标,学生安全指标,教职工队伍建设指标,后勤服务工作指标、成本控制指标等。
(4)目标时时处于受控状态。一是对目标的制定进行评审,确保总目标的可操作性并能有效分解到部门和个人;二是对目标的实施进行监控,把握各部门及个人目标达成的趋势,及时调整措施,确保目标的达成;三是对目标的达成进行验收。学校所有人员都要参与管理并以目标来指导行为。学校各项工作、各部门、各岗位、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过程,都处于目标计划的指导之下。
二、质量管理体系
目标计划体系建立之后,需要通过一系列组织精细、严谨、扎实的管理活动,引导教职工将目标落到实处,落到管理的全过程,而不是将目标束之高阁或秋后算帐。为此,学校需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StandardizationOrganization)首个字母的缩写,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总称。我国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大量于的质量管理。
ISO9000的本质是:建立一个保证及提高质量的系统的管理体系,明确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一个组织的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以扎实有效的过程管理,确保目标的达成。
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应用ISO9000尚无先例的情况下,我们借鉴其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结合教育行业和学校管理的特点,在全国率先创造性地建立起了适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重大创新,突破了原有的教育思想观念。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1)建立起“教育是服务”的管理机制。教育被视为一种服务,传统的受教育者学生及其家长、社会成为“消费者”,学校的教职工成为内部“消费者”。学校对内部消费者需求的关注及其和谐成为满足外部消费者需求的保证。在这样的视点下,学校关注满足消费者的利益与需求成为必须,学校对消费者是一种服务关系成为必然。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成为学校的核心功能得到了确立。学生是学校的第一类消费者,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信誉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的多元需求成为学校工作的聚焦点,受到全面的关注。这一管理体制的确立规范了学校、教师的教育服务行为。在教育教学、后勤等各项管理中,对如何确保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基本要求,建立了学生、家长满意度测评机制,把学生、家长满意度作为衡量学校管理业绩和各级各类人员业绩的关键指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面的强调。
(2)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尽一切可能关注人的需求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精髓。在全面关注学生与家长的需求,并使其确保得到落实的同时,注重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在要求教职工努力达到体系中基本标准的同时,以制度鼓励全员创新、创造性工作,不断超越体系的要求,只有做得更好,而没有最好。
(3)坚持全面、全员、全程管理。一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紧扣教育教学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凡是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基本实现了“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以此为前提,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质量以及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质量管理倾斜。二是把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做为“服务网”、“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同时强化全员的教育与培训,使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员都有强烈的消费者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抓好过程管理。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过程的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接口”进行设计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着教育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开展。
(4)规范了对制度本身的管理。对各种文件的制定、审批、修改、印制、发放、保管、回收、销毁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保障了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完整性、严肃性。
(5)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从校长直至每一个员工的岗位职责都建立了文件,使不同岗位人员都清楚有哪些职责和基本工作要求。每项工作都建立管理的流程,说明管理的步骤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工作规范。新入校的干部和教师通过、培训,能在短期迅速有效地开展工作。
(6)充分发挥了纠正与预防的功能。通过事前的预防,过程的检查,事后的及时纠正等一系列制度,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使学校管理不断持续提升。如通过强化学生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护导措施、安全教育措施、防火防爆防中毒措施、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制度等,确保了学生的安全。又如通过家校的沟通管理,既保障了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学校发展状况,又保障了家长的意见能及时反馈到学校,得到及时解决,密切了家校关系。
(7)强化了监督机制。通过内部质量审核,以科学有效的检查原则、、步骤等,体现了检查的客观性。平时抽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加强了对管理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建立体系后申请认证,外部检查机构必须对学校进行系统全面的评审,通过认证后每个学期来学校进行评审,若评审不合格,将被取消认证资格。这种外部驱动机制解决了“自己的刀不能削自己的把”的问题。既加大了监督的力度,又增强了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
三、全员业绩考核体系
学校两支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是学校建设的根本,建立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解决了质量的过程管理,从过程上保障了质量,但没能有效地解决管理中第一要素“人”的管理、评价与激励,这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和难点所在。我们吸取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思想和经验,创建了全员业绩考评体系(TIP考核体系)。从对象上分,其包括团队考核、个人考核。从考核模块上分,包括过程质量、业绩、职能素质与表现考核。
该体系与传统的考核制度相比,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
(1)用系统的使人与事复合。传统的考核管人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人事部门,管事的权力则分散于各学部领导身上,致使考核资讯相互脱节,学部和人事部门均难以获得全面、完整的资讯,导致考核结果往往片面、主观。
(2)用联系的方法使团队、个人、业绩成为整体。形成个人à团队à学校,紧紧围绕质量、效益的价值、利益导向,培养团队精神,凝聚整体意识。
(3)用评价链贯通目标à过程à结果,保障目标的实现。
(4)用工作行为的过程,职能素质、能力表现,业绩的统一,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增值、创值,使学校目标的可持续性提升更具保障。
1.1建立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意识学校管理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行政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等等,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如同多米诺牌的每一张,任何一个环节的坍塌都将危机全局,所以职业学校的领导者要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员工都有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
1.2建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理念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重点问题是过程管理,包括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学校的领导者要按照PDCA循环的原则,对于学校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层面的工作任务都要有规范科学的计划性,有扎实肯干的执行任务牵头人,有严谨务实的检查任务管理者,有严肃认真处理问题的执行者,才能使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是有目标、有质量、能落实。同时还要认真处理好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问题,否则将出现各自清扫门前雪,久而久之会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
1.3建立全程性管理的方法对于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大都采取第三年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很多学校疏忽了这一年的管理问题,使得学生既不是企业的真正员工,也没有得到学校的直接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学生很容易随心所欲,使得学校教育因为这个环节的疏忽而功亏一篑。
2将现代企业管理元素引入学校,实施企业化管理
学校管理者要实施适度的吸收企业内有特色的制度和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学校不仅能学到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职业道德,同时也能够感受企业氛围,感知企业文化,感悟企业精神。
2.1感受企业环境职业学校要从现代企业管理的源头引进企业文化,创建企业化、职场化的教学环境,把企业管理的有效元素恰当地运用到学校教育管理中。把企业的核心价值、安全生产禁令、HSE(安全、健康、环境)理念张贴在学校的各个楼道、墙壁等醒目位置,在实训室内建设技能教室,其内部设施安装以及管理,都要遵循企业的HSE理念,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在课堂能体验到职场化的环境。
1.董事会制度
董事会制度是民办教育与公立教育的区分点之一。董事会的设立,一方面可以在经济上给予学校一定的保证,在经济困难时期,董事会进行资金筹集,使之在经济上可以自由运转;另一方面,董事会既可以对校长的决议进行具体实施,又可以与校长互为监督制衡,参与和监督校长的整体决策,避免出现重大的决策错误,也避免了某一或某个团体由于权力过大而滋生腐败的不良现象。
2.校本制度
由于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国有的公立学校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学目标和课程评价标准一成不变,尽管这样有利于教学体制的正规化和程序化,却也使得教育内容过于陈旧,无法跟上时代步伐,顺应市场需求。校本制度就是“以校为本”的管理制度,在课程选取方面结合市场需求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为学校量身订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而这一管理理念正是民办学校具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和生机的根本原因。
二、民办教育管理制度的弊端
1.管理制度缺乏规范性
民办教育学校的管理制度虽然存在诸多特色,但是诸多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其民办的特质,在管理上必然没有国家公立学校所具有的规范性,对于许多国家规定和具体事项流程不甚了解,造成许多管理制度上的不规范甚至是纰漏,这一点是值得所有民营学校不断提高的。
现代学校的制度管理,决不等于单纯的对人的“管束”、“要求”和“制约”,而是激励,利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山区完全中学,在相当一段时间,师资以及生源相对薄弱,教育教学质量很难提升,如何坚持改革和创新思维,快速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成为我们思考的重大问题,我校行政班子和全体教职工集思广益,坚持人本管理,采取物质和榜样激励,建立了“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实施了评价过程的动态化;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方式,实施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学校还制定了《永汉中学优秀教师评价方案》《永汉中学优秀班主任评价方案》等相应的评优评先制度,对教师全面、公平、公正客观评价,激励教师不断努力去实现更高的教育教学目标。总结表彰先进,树立教师典型,凭业绩、能力,表现体现价值,奖勤惩懒,奖优惩劣,依据制度客观评价、聘用、奖励的评聘分配系统,杜绝和减少“大锅饭”,促进教师力争上游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每学期的开学典礼暨总结表彰大会对成绩优秀和学习进步的学生给予奖励,并对特困生给予物质上的支助,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同时,制定合理的个人目标和任务,实行目标激励。
二、促进全面和谐发展,构建发展的人性化制度
规章制度对于任何组织而言都非常重要,这也是管理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的韦伯(Max Weber)认为:所有的现代组织,包括学校,都属于具备以下五个特征的理性科层制组织。
1.专门化。在科层制组织中,作业是根据工作类型和目的进行划分的,具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各个成员将接受组织分配的活动任务,并按分工原则专精于自己岗位职责的工作。
2.等级制。在科层制组织中,每个人的权威与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些职位按等级制的原则依次排列。部属必须接受主管的命令与监督,上下级之间的职权关系严格按等级划定。
3.规则化。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运行,包括成员间的活动与关系都受规则限制。也就是说,每位成员都了解自己所必须履行的岗位职责及组织运作的规范。
4.非人格化。在科层制组织中,官员不得滥用其职权,个人的情绪不得影响组织的理性决策;公事与私事之间具有明确的界限;组织成员都按严格的法令和规章对待工作和业务交往,确保组织目标的实施。
5.技术化。在科层制组织中,组织成员凭自己的专业所长、技术能力获得工作机会,享受工资报酬。组织按成员的技术资格授予其某个职位,并根据成员的工作成绩与资历条件决定其晋升与加薪与否。
在规则化方面,韦伯认为每一个组织中都有一个规章制度系统,这个规章制度系统由专门制定的系列准则组成,管理行为实质上是把这些准则适用到每一个具体的事件中。规章制度系统规定了科层组织中每一个职位的权利和义务,并且有助于实现科层组织中的合作行为,在人事发生变动的情况下,该系统确保了操作的连续性,也确保了组织成员行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规章制度对于维护整个组织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校规章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校规章制度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地进行,要求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学校规章制度对维系学校管理、规范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现代社会中的学校,由于其自身的特定社会使命,使得学校不同于社会上的其他组织。但是,作为一个组织,学校却具备了韦伯科层组织的某些特征,当然,不同层次、类型和规模的学校,其具备的韦伯科层组织色彩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把韦伯科层组织五个特征按程度“高低”来进行描述,确定学校符合韦伯科层组织模式的程度,如图一所示:
(图一:学校科层化程度确定图)
一般来说,层次高、规模大的学校,其韦伯科层组织模式的符合程度就高,层次低,规模小的学校韦伯科层组织模式的符合程度要低一些。在韦伯科层组织模式的符合程度高的学校里,规则化程度高,规章制度完善程度也高。
学校规章制度,对于建立和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完成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学校管理中,特别是韦伯科层组织模式的符合程度高的学校管理中,管理者特别依赖完善的规章制度,这一点很符合高校的管理特点。但是,规章制度本身的缺陷和负功能以及新情况的出现,使得学校管理者们在面对新情况的时候,疲于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而新的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又使得他们陷于制定完善更新规章的泥淖中,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管理效率的低下和师生员工的不满。由此可见,学校的管理者一味依赖学校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是不可取的。
学校规章制度的功能
学校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规章制度本身远非管理的全部。正如人们对韦伯模式的批判一样,组织中规章制度的功能也受到人们的质疑。学校规章制度的功能并不是只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对于学校管理而言,这一点往往是被忽略的。
1.学校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正功能
学校规章制度的正功能,指其积极功能,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功能。
①说明功能。规章制度对学校中每个职位的职责和权利进行具体的说明,使得不需要通过重复的命令来指导常规工作,而且精心制定的规章制度的确立也比匆忙的口头命令更为明确。规章制度对学校教职员工的个体表现起到了引导作用。
②缓冲功能。规章制度成为了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之间的缓冲器,因为,规章制度本身有“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意味。基于“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学校管理者就可以理所当然否决教职员工的某些要求。这样,教职员工的不满指向的是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使得学校管理者获得指导、命令教职员工的威权,也使得教职员工在接受这些指导、命令的时候不会产生背叛“人人平等”的感觉,因为“我是在服从规章制度的指导和命令,而不是服从学校管理者个人,我和学校管理者是平等的。”
③使惩罚合法化。当教职员工被明确告知什么样的行为会受到惩罚和惩罚的实质是什么,惩罚就得到了合法化。在我们的观念中,“不知者无罪”是理所当然的,那种事后再来制定规章制度进行惩罚的行为是不得人心的。规章制度不仅使学校管理中的惩罚合法化,也使得管理行为中的惩罚非人格化。
④回旋余地功能。把规章制度作为讨价还价的工具,使得学校管理者可能得到教职员工的各种非正式合作。不一味强加规章制度,随着学校管理者在教职员工中亲和力的提高,学校管理者的威权就可以得到扩展,从而能更有效地把管理决策贯彻下去。
2.学校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负功能
上述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正功能进行了探讨,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基于规章制度本身的属性产生的负功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使教职员工对工作产生冷漠。规章制度虽然很明确地说明了学校中每个职位的权利和职责,但是也使得教职员工知道了哪些是规章制度对他们所在职位的最低要求,这使得部分教职员工对工作表现产生冷漠,因为只需要达到职位所在的最低要求就可以保证安全。当这种冷漠和敌意结合在一起,服从的是规章制度的字面含义,冷漠行为就会变成蓄意破坏。
②目标转移。虽然学校规章制度可以在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之间起到缓冲器作用,但是这种缓冲可能是消极的,产生目标转移,即规章制度变成了学校管理目标本身,学校管理者基于此做出决策时可能会重点考虑规章制度本身,通常牺牲了其他更重要的目标。
③守法主义的产生。虽然规章制度能使管理中的惩罚行为合法化,但是却会产生守法主义,当规章制度和惩罚相当普遍的时候,教职员工将变成守法主义者。更有甚者,在规章制度没有覆盖到的领域,因为规章制度总是不完善的,部分教职员工会利用守法主义作为实施不道德行为的借口。
④放纵现象的产生。虽然规章制度可以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之间讨价还价的工具,但是这种讨价还价并不能一定确保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之间非正式合作的产生,因为这种合作只是可能产生。所以这种讨价还价会导致放纵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级之间虽然很友好,但是管理却没有效率。学校规章制度的正功能和负功能可以通过图二表示:
(图二:学校规章制度的双重功能)
理性认识、科学利用学校规章制度
在规模大、层次高的学校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特别是校长,依靠规章制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没能看到学校规章制度的正负功能,完全依靠学校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却是不可取的,应该理性看待学校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功效,通过以下策略,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1.正确看待学校规章制度的正负功能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要了解规章制度的正功能,也必须了解其负功能,这样,才能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不会忽略其他有效的管理手段,不过分依赖学校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2.多途径拓展学校管理者的威权
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威权的大小非常重要,总的说来,管理者在实际的管理中有五种威权。
①奖励威权。这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奖励来影响教职员工行为的能力,这种威权的大小取决于奖励品对教职员工的吸引程度和学校管理者对奖励的控制。
②强制威权。这是学校管理者通过惩罚来影响教职员工的能力,这种威权的大小取决于惩罚的严重程度和逃脱惩罚的可能性大小。
③合法性威权。这是学校管理者因为其职位缘故影响教职员工行为的能力,教职员工承认学校管理者在其职责范围内有权指导,而他们有义务服从,即在教职员工心里形成了一个“不关心地带”,在这个地带之内,他们会毫不犹豫服从,而超出这个地带,这种威权的效力很快就会消失。
④指示威权。这是学校管理者基于教职员工对学校管理者的喜爱和认同来影响教职员工行为的能力,拥有这种权力的学校管理者受到教职员工的尊敬和爱戴,这种威权源自学校管理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人际技巧。
⑤专家威权。这是由于学校管理者自身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影响教职员工行为的能力,教职员工听从学校管理者的指导,因为他们相信学校管理者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学校管理者管理行为的先决条件,这也是他们自身所缺少的知识和技能。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如何运用这五种威权,如何树立这些威权相当关键,成功的学校管理者,应该慎用奖励威权,太少或太频繁的奖励都会失去奖励应有的作用;尽量少用强制威权,因为强制威权使用的结果往往产生敌意和疏远;合理使用合法性威权,不要超过领导职权范围使用合法性威权,超出职权范围使用这种威权,教职员工只会冷漠应对;努力扩大指示威权,因为这种威权的使用能使教职员工和学校管理者之间产生信任和认同,能使学校管理工作更为顺畅;努力树立学校管理者的专家威权,学校管理者应全面展现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让教职员工对学校管理者产生信心,增加学校的凝聚力,使学校管理效能最大化。
3.塑造开放、健康的学校管理氛围
现行的评价制度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它只重视教师教学的最终效果,以学生“分数”论高低,把“分数”作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依据,“分数”也是学校考察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这种“分数第一”的指标管理模式应该说是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被简化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教师的评优、晋职、升级,甚至奖金发放都是根据教学的成绩而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获得学校领导、同事、社会、家长的认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可以推想,教师又怎么能全身心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呢?
二、人文关怀严重失衡
现在许多学校都很重视建立健全校规校纪,目前一些学校热衷于形式化的规章制度建设,把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而且制定了相应的经济制裁措施,管理变成了检查。这种管理制度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没有人情味,忘记了教师的劳动是特殊的、创造性的劳动,教学过程也被程序化、标准化。这样的学校管理制度有悖新课改的理念,如果不改变,教师是不可能静下心去进行教学改革的,即使做了也是做表面文章,应付了事。
三、民主管理监督欠缺
目前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是校长负责制,在这一管理体制下,相当数量的校长滋长了权力的欲望,认为自己当校长就是大权在握,什么都要自己说了算,所谓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成了一句空话,从而排斥了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新的课程改革更需要教师个性的张扬,需要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思想,但是在一个没有教育思想,崇尚权力的校园里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也就很难踏实认真地进行下去。综上所述,学校管理制度重新构建是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当前学校管理制度的重新构建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中小学制度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
第一,要了解教师。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师的感受,要深入教师中交流,多找教师谈话,了解教师的需求,掌握教师的个性、爱好、特长、能力、水平,特别是了解教师的内心需要。只有在了解教师的基础上,所制定的学校管理制度,才切实可行,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
第二,要尊重教师。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时,既要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又要立足做到尊重教师,使制定的制度充满人文关怀。同时,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要有一定弹性,要理解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与创造性,要给教师创造性的劳动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课改背景下,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做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如果学校制度定得过死,教师就不会有时间学习研究了。
第三,要发展教师。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把学校的管理构建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对优秀人才要舍得投入,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树立名师意识。同时,以新的理念制定学校教师进修培训等方面的制度,克服教师培训进修仅仅是教师个人行为的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经费,虽然短期内办学成本高了,但效益却是长远的。如果一个学校经常请一些专家学者指点,又让教师有走出去参观、学习、进修的机会,那么该学校的教师在专业水平的提高上就有了更多的机会。
(二)教学民主充满生机活力
课改的核心是“教学民主”,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民主化,教师要由教师中心、居高临下的传授者转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推行学校民主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提倡教学民主,这个转变无疑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因此,我们重新构建学校管理制度来保证教学民主,来确保新的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大力提倡教学民主,对学生进行民主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将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学民主的实施者是教师。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没有民主意识,又怎能奢望他们对学生进行民主意识的培养呢?然而,教师的民主意识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民主的苗子需要我们的领导去培养、浇灌,需要我们的领导尊重每一位教职工,给教职工民利,使每个教职工都有主人翁意识。在管理体制上,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参与原则。
(三)精心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评价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职称职务晋升、经济收入等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评价的公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能否积极参与是影响其能否取得成效和取得多大成效的重要因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它将有助于提高教师士气,加强信任感,改善人际关系,深化课程改革,形成积极支持教师创新的舆论氛围。第一,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第二,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第三,重视教师个体人格、职业素养、教学风格的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位教师工作需改进的建议和专业发展目标,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主动创新。
2、施工队进驻学校内部必须缴验每个队员的居民身份证或其当地公安机关的证明,无身份证明者不得在学校内部住宿。
3、施工人员须在学校内部居住三个月以上者,保卫干部必须协助他们办理“临时居住证”。
4、保卫干部要回同施工队负责人,依据“身份证”编制施工人员花名册。并写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户口所在地等,如施工人员有变动要及时更正。
5、施工单位要给施工队伍安排固定的居住场所,并要求他们做好防火、防盗、安全用电、用火,确保做好住所的安全和卫生工作。
随着的胜利闭幕,我国的各行各业都打破了往日的按部就班制度,初步迈开了改革的步伐,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各行各业都在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作为培养祖国建设人才的教育行列也不例外,紧随改革的浪涛奋勇前行,但教育又有它的特殊性,它既要受其它改革因素的制约,又要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必须要打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这样才能实现教育改革这一战略目标,才能实现教育的传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被世界历史证实了的一个真理。也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建设培养出合格的栋梁之才,才能使我们的民族兴旺发达,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国富民强,使我们的国家立于世界不败之地。作为培养人才的每一所学校就得肩负起这一重任,就得持续发展,不断前进,而学校要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关键就是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稳固的、充满活力的、积极向上的、创新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新型管理制度,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样才能促使学校一切工作稳步前进,与时俱进。为此,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十分具有深远意义的。那么建立怎样的教学管理制度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管理体制,重新建立素质教育管理制度
过去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始终围绕着应试教育这一前提在运转,应试教育在一定时期内对农村的基础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促进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的改革,这种管理制度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束缚了学校自身的手脚,因为应试教育制度制订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对付将来的考试,以分数作为评判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而全面忽视了素质教育,结果培养出的学生真的是,在校能够考出好成绩,离校后却实践应用能力非常差。比如:有些学生当你给他一个电路纠错的问题时,他能够很快找出错误,在纸或黑板上不用吹灰之力就能纠正,可在社会实践中让他改改已安装的与错题完全一样的错误电路时,他却束手无策。再比如:我们国家的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与同等学历的其它国家的学生相比较多数取得了好成绩,但回到现实中时,与其他国家的同等学历的学生相比较,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应用数学的能力却远远不及人家,这就是原因之所在。因此,必须打破应试教育管理制度,把教育者彻底从应试教育的轨道中解救出来,彻底转变观念,重新提高认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真正实现科教兴国这一战略目标。
2.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嵌入新的要素,以新型理念重新整合,创造性地建立起更加先进的,更适合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新体制,即高效课堂管理制度
过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普遍采用“五环”教学法,以教师的教为主,以学生的学为辅,教师为一节课的主体,学生为客体,甚至将学生作为接收知识的容器,将知识注入给学生,以此作为评价一节课优劣的标准和制度。这种管理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曾为农村的教育发展发挥过不可轻估的效应,也为社会的需求发挥过应有的积极作用,但在经济腾飞的今天,这种管理制度无形中制约着教师教学方法灵活性与广泛性的积极应用,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探索性等的发挥,致使学生形成了读死书和死读书的不良局面,从而不能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之中,形成了高分低能的普遍现象,已早日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彻底杜绝这一不良现象,使教学工作得以最大程度的优化,因此,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体制,即高效课堂管理制度,将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知识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变以往学生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充分发挥其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从而达到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目的。
3.彻底废弃扼杀教师教学积极性的不良因素,建立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人性化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