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五笔实训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2-02-18 16:07: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五笔实训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五笔实训报告

篇1

五笔字型输入法的教学准备应该同其它内容的教学准备一样,教师应从内容、重点、难点、疑点入手,根据五笔字型的输入法的特点,从教学的具体实施进行,精心做好教学计划,做好课时安排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计划合理配置,做好教学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二、五笔字型输入法的教学方案

1.键盘指法及字根的教学(4课时)。

与英文打字教学一样,五笔字型输入法教学也必须建立规范的键盘指法,五笔字型的指法与英文打字的指法是一样的。五笔字型是一种纯字形的编码方案,它是由130个字根组成字或词,重码少,键盘布局经过精心设计,有较强的规律性。五笔字型的字根是区分组织的整个键盘26个字母除“Z”键是万能键外,根据起笔分成横、竖、撇、捺、折五个连续的区,每个区再根据次笔的笔画或者起笔的重复个数分成五个键,这是总的字根编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根据这个规则对每个键上的字根进行逐个讲解,或者由学生进行逐个标对,就可以解决字根的编码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要求学生按照每个键去记忆这个键上分布的字根的。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每个字根去确认对应的键。因此字形编码的字是用字根进行编码的,字根再映射到键盘。学生经过反复练习,就会记住每个键上的字根。偶尔有不能用这条规则解析的只是少数,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单独记录,反复记忆,在讲解了字根的编码方法后,让学生上机操作练习。

2.一级简码的练习(1课时)。

一级简码就是25个汉字(一地在要工,上是中国同,和的有人我,主产不为这,民了发以经),为提高输入速度,人们将最常用的25个汉字称为“一级简码”,即“高频字”。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取几张纸,在报纸上圈出一级简码字,然后校对24个一级简码字,找出遗漏的一级简码字,这个练习对熟悉一级简码字很有效果。然后笔者要求学生上机用练习软件作一级简码字打字练习。通过练习,学生的键盘定位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拆字规则的教学(2课时,课外2课时)。

在学级简码字前需要先学习拆字规则。学生熟练运用五笔型汉字拆字方法,根据汉字的四种类型:单、散、连、交,按照以下原则:能散不交,能连不交,兼顾直观,取大优先,进行拆字。教师可以举例讲解每种拆字原则的实际运用,主要还是要落到练习上来。在使用练习软件练级简码的过程中,大部分字学生都可以正确拆解,但是有少部分字不能正确拆解,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逐个记录到纸上,并查出正确的编码,反复练习。

为了熟悉二级简字的范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报纸上尽量圈出二级简码字,练习应该从每次查找一个区的二级简码字开始,比如从找出的横起笔的二级简码字开始,这个练习不要上机,可以随时练习。

4.词的编码规则及多码字编写规则教学(17课时上机练习)。

为了提高输入速度,五笔字型输入法里还采用常见的词组来进行录入。“词组”就是指由两个及两个以上汉字构成的汉字串。这些词组有二字词组、三字词组、四字词组和多字词组,取码规则因词组长短而异。教师可举例说明编码规则,然后让学生采用报纸等实际材料上机练习,要求能用一码字的尽量用一码字,能用词的尽量用词,能用二码字的尽量用二码字。总之,灵活运用五笔字型输入法,需要上机长期练习。

三、重视基础训练,突破盲打关

盲打是计算机录入员的基本功。不会盲打输入汉字,练的时间再长,也只能是一个汉字输入的初学者。不会盲打的原因是:在开始学习阶段,拆字要占一定的时间,初学者会感觉盲打输入汉字很慢,而看键盘输入汉字的速度稍快一些,很容易习惯地看键盘。但是在以后的打字中眼睛将在原稿,键盘和屏幕之间“穿梭”来往,不但增加了眼睛的负担,浪费了视觉转换的时间,而且很容易造成串行、漏字、找不到内容等问题,对提高打字速度和正确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学生的初学阶段训练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盲打训练,特别是在指法训练和英文录入训练中,要循序渐进。教师首先要注意规范学生手指分工和坐姿,不要急于追求打字速度和正确率,对于已经养成看键盘习惯的学生,可以采用一些补救措施进行矫正,如让学生在键盘和眼睛之间加一个硬纸板,既可遮住自己看键盘的视线,又不影响自己击键的手指的灵活动作,迫使学生只能看原稿。其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动脑记键位,不能只为练指法而击键。最后,教师要加强学生看原稿录入训练。现在有的打字软件,在键盘练习窗口有幕提示,为了达到让学生养成只看原稿也能完成打字的目标,教师可以用物体将这个提示部分遮住。教师可通过以上三个步骤训练,让学生在熟悉键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一个手指的键位印象,对原稿和屏幕上的每一个视觉信号,做到能迅速地反应成手指的动作,从而形成手眼并用、眼到手到、得心应手的打字技巧。

四、加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2

     教育部2006年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文)中明确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教高16号文精神的指导下,我院汉语专业教研室对专业课程改革进行了积极、大胆地探索与实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汉语专业遵循从基础知识到专业知识,从知识到技能,从基本能力到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规律,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汉语专业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大部分组成。

(一)理论教学体系符合人才培养规格需要

汉语专业根据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来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其中公共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等9门课程;专业课有《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应用文写作》、《秘书实务》、《小学语文教学法》、《办公室自动化技术与应用》等14门课程;专业拓展课有《秘书资格考证专题》、《现代企业文化》等4门课程。

(二)实践教学体系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汉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主要有课程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其中专业实践教学包括:1.综合实训:通过《专业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秘书实务实习》、《小学语文教学实训》、《就业技能综合实训与检测》等实训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训练;2.技能大赛:每学年定期举办专业技能大赛,如朗诵、汉字五笔录入、职业礼仪大赛等,目的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训练。3.专业实习:包括小学语文教学实习与秘书实务实习,各安排8周。在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4.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共15周,在实际工作中掌握专业技能。

二、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

(一)汉语专业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目标,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要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实践学时安排达30%,其它专业课的实践学时安排达50-80%。如《秘书实务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安排了108学时,其中实践学时占60%。本课程设置了五个教学模块:秘书职业认识;秘书办文工作;秘书办会工作;秘书办事工作;秘书实务综合实训,着重突出秘书实务课程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二)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汉语专业专门开设了一些综合实训课程,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及职业技能的训练。如《就业技能综合实训与检测》课程是一门集训练与检测为一体的实训课程,课程根据学生的需要分设读说训练与检测、求职面试技巧及情景模拟训练与检测、计算机应用训练与检测三个模块,由任课教师自编教材。本门课程已开设三年,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根据汉语专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教学内容纳入课程教学。比如,为了帮助学生考取秘书资格证,安排了《秘书实务》、《秘书资格考证辅导》等课程;为了帮助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安排了《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教育学》(选修课)、《小学心理学》(选修课)等课程。

三、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一)在“教、学、做”一体化思想指导下,大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汉语专业积极践行教高16号文精神,积极探索并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本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做”一体化思想为指导,改革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如在文学类课程教学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教师灵活运用朗读法、案例分析法、自学法、实践训练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研究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法》、《秘书实务》等专业核心课程中,教师更多地运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手段上,灵活、恰当地采用现代教学技术,运用多媒体电脑、网络信息资源、优秀教学资源等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如文学类课程经常使用多媒体电脑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播放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及兴趣;《小学语文教学法》等专业核心课程有专用的教室,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听设备进行教学,课程教学效果良好。

四、积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以“考”促 “学”

汉语专业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大胆地改革,以能力考核为重心,注重过程考核,操作技能考核,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建立形成性的评价机制,强化学习过程的检测,推行教考分离,全面测评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相结合所形成的综合能力。 据统计,汉语专业平均每学期有3门课程进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方式多样,有案例分析、实践操作、课程论文、调查报告、课业考核、多媒体汇报等,形式灵活,或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或采用理论考核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采用平时考核与 期末考核相结合等。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力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09-02

现代社会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的社会,我们的工作、生活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没有计算机应用,我们的社会就无法持续进步和发展。而作为培养现代社会各型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高校人才教育培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教十余年,教过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课、计算机网络专业课,但教得最多的还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括现代办公设备方面的课程)。从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版本一年一个样,教学方式也比以前大为改观。但从所教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情况回馈来看,教学效果并不很理想,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不光自己教的学生,别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情况也都差不多,可以说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1年内有60%连一份像样的Word文档都做不出来,有的学生连安装一个简单的应用软件都不会,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绝大部分人都会上网,都能熟练的使用QQ和玩网络游戏,在工作中有什么不懂的操作能通过QQ与我这个教过他们计算机的老师联系请教,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种无奈。

静下心来对自己这些年来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思考和总结,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教学时间和周期过短

就大专层次而言,现在的所有专业包括计算机专业为了给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让出更多的教学时间,都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压缩,有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四节的课时,这对于学生学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是很不够的。而且当学生在第一、二个学期学完所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再经过两个学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习,早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忘得干干净净,以致于参加工作时做不出一个像样的Word文档,有很多学生在毕业时为找工作做一个表格形式的个人简历都做得乱七八糟,不规范。也就是因为教学时间和周期过短,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老师为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有很多操作和问题都没有时间给学生讲深讲透,给学生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都只能说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一点皮毛,照本宣科,学生学不到更深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无法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精髓,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时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了。

二、教材版本过多过乱,模式不统一

自我从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来,所用教材版本自己都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了,好像是每年都会拿到一套新版教材,有些教材里就出现过明显的常识性错误。有的一套教材两本书(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书,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书),有的三本(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书分成上下册,一本实训书),还有四本的(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一本Word,一本Excel,一本实训)。这不仅导致老师教学有点无所适从,就是学生学习也不知应该掌握哪几种Office应用软件。

三、实训、实验环节不够,上机操作安排的内容不丰富

由于我们国家的教学改革,现在的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开始接触到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当他们参加高考升入大学时,基本上是人人都能对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了,比如上网打开网页、进行网络通信(使用QQ聊天)、玩各种各样的游戏等(除个别在比较偏远的农村读书的学生),但他们对于计算机基础操作中较深层次的操作(如文档的高级排版、数据的处理、幻灯片的制作等)都并不了解和熟悉。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训就应该着眼于这个基础之上而进行开设和安排,着重于学生对软件操作的强化练习和训练。现在的教材和教学活动安排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尤其是上机实训安排,时间不够,内容也不全面,在某些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书上的操作步骤中都出现了操作错误。而且由于国家教育部规定大学生毕业必须要有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职业技能证等证才能拿到大学专业的毕业证,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也基本上都是一种应试型教学,以计算机等级过级考试内容为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又如何能使学生学到深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又如何能让学生在刚参加工作时出色地完成各种文档的排版、数据处理,做出让单位领导满意的文件来呢?

综上所述,我认为大学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从根本上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大家都知道,自计算机被发明以来发展到现在,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我们人类的第二自然科学知识了(第一自然科学知识就是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它已经不是其他科学知识的附属品,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掌握的必不可少的知识了。要想让大学生能掌握更多更全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改革:

(一)延长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周期,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实训的强度。不能因为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削减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时间和周期,应该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把它和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性等同起来。

(二)要统一大学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材内容和模式,不能采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式,让各院校自主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材,应该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材像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一个统一的教材模式,这样既有利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普及,也有利于计算机等级的过级考试。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统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学生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操作,加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加大学生操作实训的强度,丰富学生操作实训的内容,让学生多学多练,熟能生巧。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和要进行改革的方面,我认为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解决:

(一)就大专层次的教学而言,学生一般在学习五个学期后的第六个学期都会出去实习,不会再在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大专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周期可定为五个学期。根据毕业学生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在计算机应用于办公室方面的软件中,Word(文档编辑)、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这三个软件应用得最多,操作要求也最高。同时现在是网络时代,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一些办公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数码像机等)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都能用到,因此,可以把这些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分配到五个学期教给学生。

(二)第一个学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开设计算机应用的最基础的知识为主,如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操作系统、技术指标、计算机病毒与安全、汉字输入方法等,这个学期的主要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建立对计算机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掌握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比如目录、文档的建立,对文件的管理等),最主要的是练习输入。现在的学生都知道如何输入汉字,绝大部分都是用的拼音输入法,但输入的速度都不快,因为拼音输入法重码多,同音字多,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打不出来,因此我认为这个学期主要应该让学生学习、练习并掌握五笔输入法,让学生多进行打字练习,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除能掌握基础知识,还能练出五笔输入法,打字的速度得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就能得到提高了。

(三)第二个学期以学习Word(文档编辑)为主。进入大学的学生都基本上知道如何进行Word的基本操作,这个学期主要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Word功能,如图文混排、中文版式、设置背景、首字下沉、艺术字、表格处理、模板的应用、文件管理与发送等,教会学生规范的文档排版格式,而进行Word实训的内容可以用第一个学期学习的那些基本知识作为排版编辑的内容进行练习(不要像现在的教材中的上机指导书上用一些诗歌、文章进行排版练习),这样学生既能掌握Word的高级排版功能,又能温习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四)第三个学期主要学习Excel(数据处理)。这个学期要让学生熟练掌握Excel对数据处理的强大功能,让学生掌握对数据的各种处理方法(包括数据的自动筛选、高级筛选、排序、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图表等),以及与Word进行联合操作的邮件合并等高级操作,多安排一些数据实例让学生多做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对数据进行各种处理,能适应工作环境中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各种要求。

(五)第四个学期主要学习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以及网络基础知识。幻灯片广泛应用于产品演示、公司介绍、会议演讲、学术报告及课堂教学等场合,可以形象化地表达演讲者的观点和演讲的内容,而PowerPoint就是一个集文字、图形、图像、图表、声音和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演示文稿编辑制作软件。让学生熟练掌握PowerPoint的操作(包括幻灯片的切换、动画效果、幻灯片中对象的动画效果,插入文字、表格、图表等),制作出生动的幻灯片,这对学生从事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开设网络基础内容,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Internet的基本知识,能上网浏览、搜索、下载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等,提高网络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可以从容的在网上实现信息互动交流。这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4

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实际开展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学校教育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至关重要。学校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会计分录编制是考核的主体,但是教学中应该用实务中的记账凭证填制来代替会计分录,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学习与职业岗位零对接的技能。笔者多年运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式教学应用于《基础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中。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可以把本课程设置相应的项目,包括:认知职业、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清查财产、编制会计报表这些单个项目。最后再设置一个综合性项目把之前的单项进行综合串连。“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项目中,以此项目导入原始凭证这一块的内容,可以“经济业务的载体”作为导入,给学生呈现一些常见的经济业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以此项目与任务让学生明白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的最原始证据,是此作为会计活动的起点,才产生后续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原始凭证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通过教学与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准确地填制与审核各种原始凭证、明白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等。“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项目中,以此项目导入记账凭证这一块的内容,可以“原始凭证所体现的经济业务如何录入会计信息系统”作为导入,给学生呈现一些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要求学生将这些经济业务进行记账。首先让学生选用相应的记账凭证(收款、付款与转账),然后在选用的记账凭证下进行填制。通过教学与训练,让学生明白记账凭证在整个账务流程中所起的作用、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填制与审核的方法要点。“登记会计账簿”项目中,以此项目导入会计账簿这一块内容,可以“大量分散的会计凭证如何进行归类与汇总”作为导入,给学生呈现一些会计凭证,要求将这些分散的凭证进行归类与汇总,即登记账簿。通过教学与训练,让学生明白会计账簿的基本内容,掌握会计账簿的登记方法。

2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

会计专业课程都具有一定操作性,纯粹的讲授式教学的结果就是任课老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们不买账,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体一体化情境教学,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并且突出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基础会计》“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这一学习情境为例,首先在导入环节,对上次课“填制原始凭证”内容进行复习,展示经济业务发生时形成的原始凭证;展示账务处理流程图,引出本次课的内容“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情况引例:ABC公司收到转账支票一张,如何填制记账凭证?(展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实物)。其次,在新课环节中,第一,展示会计工作过程与岗位对照表,明确记账凭证在会计岗位及工作任务中的地位;第二,知识与技能准备,包括记账凭证的概念和分类、基本内容、填制要求、填制方法、审核与装订;第三,职业判断与业务操作,针对本学习情境引例,提出操作的方法;第四,典型任务举例,以ABC公司某月发生的五笔经济业务为例,分析演示对应的记账凭证如何填写。再次,进行练习与训练,以顺达公司某月发生的六笔经济业务,要求学生编制相应的记账凭证并进行装订;以分组的方式进行训练,由组长负责带领小组成员完成,老师巡查;完成后,小组自我评价不足和收获,老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填写学习情境评价表,作为过程考核的主要依据。最后进行本学习情境的总结、布置作业。在本次课的教学中,应用了实物演示法、案例引入法、启发式讲授法、动画演示法、视频演示法、分组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先进,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与操作性,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教学效果良好。

篇5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教育部的规划,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增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使得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就接受过计算机基础教育,家庭计算机拥有率的提高,也为部分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1]。当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再次接触这门课程时,就觉得内容比较简单,产生自满情绪,不再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上机过程中出现偷偷聊QQ、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等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一部分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些学生由于学习内容多、教师讲课速度快,感到听不懂、跟不上,产生畏惧心理,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中职学生在一进校时虽然知道只有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顺利毕业,然而学校并不强制要求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忽视,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主动性,加上自我要求不高,易造成学生学习目标定位不明确等现象。

(二)上课时间安排欠合理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开设在新生入学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上,总课时108节,一周上3节。鉴于学校机房资源有限和排课方便,该课程一般排成一个下午上3节课。连续上3节课,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造成第三节课课时浪费。

(三)考核形式过于单一化

目前,该课程实行全校统考、教考分离的形式,考核方式中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过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过小,平时考核次数太少,考试成绩很难如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期末考试虽为无纸化考试,但仍采用人工阅卷,人工阅卷过程中因诸多人为因素,导致评分标准不够统一。很多学生在学了1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连操作系统和一些常用的软件都不会安装,打字不能盲打、速度也不理想,更不用说利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的文字处理、排版等问题了。结合以上提出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要实现技能培养的教学目标,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淡化教学内容的大与全,突出知识点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结合专业特征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上课时间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周课时3节可以安排成单双周形式,如单周上2节,双周上4节。由于学校采用黄国兴、周南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本作为教材,而该书中对教学计划的安排。为了更好地体现出不同专业学习的特点,以计算机专业为例,结合专业特征并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需要,笔者对教学计划做了相应的调整,并增加了集中实训环节。

(二)区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教学方法,以缩短学生差距

1.基础理论部分教学方法

基础理论部分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现在大部分中职学校利用多媒体教学,讲授理论知识,图文并茂,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其缺陷,如信息量大、速度快、和学生互动较少等。因此,在理论教学上,应适当地结合传统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提高讲课的效率和教学效果,使教学内容更易于理解。

2.实践操作部分教学方法

对于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实践部分的教学,根据学校设备情况,一般安排在机房上课,每个学生一台电脑,教师通过教师机讲授。在讲授新课时,教师通过教学设备广播教学,使学生电脑屏幕保持同教师屏幕显示的一致性。讲完一部分内容后,取消广播教学状态,让学生上机练习刚刚讲解过的内容,通过上机练习巩固知识点。在学生上机练习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检查学生上机情况,并答疑。对大部分学生在上机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在练习完成后再讲评。在该部分内容掌握后,接着进行下一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练习。每上完一章就安排跟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并有一定社会意义的项目让学生练习,通过完成项目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3]。设计项目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项目时要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在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同时,力求照顾到少数学得较好或较差的学生,对学得较好的,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项目,对学得较差的,以具体、有效的个别指导和帮助耐心地解答他们的疑问,树立其自信心,从而缩短学生的差距。

3.基础理论与实践部分的有机结合

基础理论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都讲完后,应把这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复习、模拟考试、综合考试。通过复习,把学过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对该门课程有系统的把握;通过模拟考试,强化考前训练,使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有较清晰的了解;通过综合考试,使学生熟悉一级考试的环境和过程。

(三)结合专业特征,增加集中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因不同专业施教

由于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对计算机技能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如文秘、广告等纯文科专业对排版要求比较高,而会计等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对Excel中公式计算要求比较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需求的不同,设置与专业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做到面向专业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学知识与专业接轨[4]。#p#分页标题#e#

2.因不同课程章节施教

鉴于该门课程操作性强,实践要求较高的章节如Word、Excel、PowerPoint应有综合练习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期末停课集中实训两天,通过系统实训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3.因不同学习阶段施教

大部分文科专业如商务英语、旅游管理等,除了在第一学年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外,在第二、第三学年几乎没有接触跟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导致计算机教育断层,出现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后连文档保存操作都不会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应结合专业特点,在第三学年安排办公软件、课件制作、信息检索等课程,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进一步培养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模式,以考促学考核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如果仍沿用传统单一的考核模式对学生加以测评,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因此,必须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考核模式。

1.基础理论部分考核方式

基础理论部分考核方式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形式,先采用开卷考试,学生对刚学过的新知识点一般只能理解还不能记牢,这时采用开卷考试,学生可以翻看教材完成题目,对平时掌握不好的知识点通过查阅书本的相关内容,再思考做题,既可以补遗补漏,又可以对学过的内容加深印象。而后采用闭卷考试,让学生全面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点,起到系统复习、加强巩固的作用。

2.实践操作部分考核方式

实践操作部分重在上机练习,在学生上机练习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检查学生上机情况,采用这种全程跟进式的考核,能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当学生遇到问题,也能进行个别指导。操作部分的章节每上完一章后就进行复习和测试,根据测试情况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进度。

3.总成绩考核方式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8-0035-02

校本教材,通俗地说,是指学校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由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后,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发和编写的适合本校教学的一种教材。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学校中,使用校本教材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中职学校会计技能课校本教材的开发却还不是那么普遍。以本文作者从事二十多年中职会计教学的实践来看,中职会计技能课校本教材开发不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

一、中职会计专业技能课教学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尽管以电子计算器代替传统的算盘,以点钞机代替手工点钞,以电算软件代替传统的手工会计,但会计基本技能仍然作为衡量会计专业人才的一个评价指标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近年来,福建省高职单招考试中还增加100分技能项目,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因此,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管是毕业找工作,还是参加高职单招考试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目前,在各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中,大多数学校都把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现在的“会计从业资格证”实行的是无纸化考试,考试题型以选择判断为主,只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测试而不需要实践操作。因此,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会计理论的教学,而淡化会计实际操作的训练,专业技能课基本上是围绕国赛、省赛项目来开设。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现在的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虽然能够持有“双证”(即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专业毕业证),但是却难以胜任会计工作。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在学校时模拟仿真训练不够,分析处理经济业务能力低。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是纸上谈兵而不具有实践操作能力,部分学生电算软件操作熟练,却也只能是计算机软件操作员而不能成为合格的会计人才,导致许多会计专业毕业生持有“会计证”却不得不改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每当想到这些学生的就业情况,听到他们的抱怨时,自己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伤痛。作为从事二十多年中职财会专业课教学的教师,虽不能完全说是教学的失职,但至少也是中职学校会计教学特别是会计技能课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会计技能课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传统会计技能课教材编排内容单一滞后,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过去的一些管理模式使得学校发展受到限制,缺失灵活性。部分教学内容和社会发展要求相脱节,很难体现教学实效性,导致学校教学层次和水平比较低下。教师和学生很难融合在一起,课程学习质量低,教师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具体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学生也只是应付学习,学习主动性非常差,课程实施者和开发者难以结合在一起。当前,各中职学校开设的会计基本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大都以珠算、点钞、会计模拟实训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算盘的国家,珠算称得上是我国的“国宝”,是我国会计人员传统的计算工具。现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把珠算教学纳入小学生的学习课程,作为中华儿女,作为会计人,更需要会计专业的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但是,学生学习珠算时普遍都是加减法兴致勃勃,乘除法索然无味,因此,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现代化计算工具也在不断出现。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新数码产品翰林提传票机,不但具备计算器计算的功能,并且还具有五笔练习、传票翻打等功能,特别是传票翻打技术,是会计基本技能国赛和各地省赛热捧的一个项目。小小的传票机,既能让学生利用小键盘练习数字的录入,还可以作为汉字录入练习的工具。学生使用传票机既能实现会计专业翻打传票的技能训练目的,又能达到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目的,因此,学生对这样的新教学设备兴趣浓厚。但在传统的教材中,却没有涉及传票翻打的内容。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会计基本技能》教材(第二版),全书九个章节,前六个章节是珠算技术,第七章介绍简易心算,第八章是点钞与验钞,第九章是电子计算工具的应用。在“会计基本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认为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不用学珠算。部分学生认为珠算的乘除法太难,不如用计算器简单快捷,所以学习兴趣不高。而他们感兴趣的翻打传票教材却未涉及,教师也只能通过产品说明书来教学生如何使用传票机。所以,传统的教材单一落后,难以满足教学的现实需要。

(2)校本教材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做到与时俱进。学校是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可以组织本专业教师进行商讨,编写出符合本校需求的校本教材。每个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可以适时补充教材内容。这样的教材针对性比较强,而且灵活性得到体现,极大地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开发校本教材时,每个教师都可以提出意见,这样可以集纳最优智慧,编写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进行办学,教学主动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而且这样的教学形式,才能使得学校的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以前面提到的《会计基本技能》教材来说,可以这样来编写校本教材:对珠算技术部分,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将传统的珠算加减乘除进行适当整合。一是重点突出加减法的学习,淡化乘除法教学。因为珠算加减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较为广泛,实践也证明熟练的算盘加减运算速度可以超过电子计算器运算速度,而乘除法较难掌握,而且学生用计算器进行乘除运算也比珠算计算要快。二是在加减法练习中提供仿真发票给学生,使学生在练习珠算的同时为练习翻打传票奠定基础。三是补充点钞技能的知识,可以结合视频资料来教学,这样可以弥补教材简单的文字叙述的不足。四是增加传票翻打技术的有关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随时调整和补充知识点,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与时俱进。

(3)校本教材编写可以更加“接地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当地的企业为案例来进行教学。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更喜欢听,也更乐于接受。例如,学校所在地正大力发展客家小吃培训,而且小吃培训基地就在我们学校。进行“基础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时,直接以“客家小吃店”作为一个企业案例让学生讨论“小吃店要正常运转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小吃店要正常运转,必须要有固定的店面、要有做小吃的设备和客人就餐的餐具、要有做小吃的材料、还要有做得比较好吃的技术等。几番讨论之后,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实收资本等概念学生立即掌握。而且后面的会计凭证填制、账簿设置与登记、财务会计报告等这些实训全部都以小吃店为例,让他们每人开个“小吃店”,各自进行核算,看谁经营得好。结果学生学习兴趣异常高,“基础会计实训”课上得有声有色,教学效果非常好。可见,校本教材能够更“接地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会计技能课校本教材开发是会计技能教学新的起点。校本教材开发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需求,促进职校教学质量提高,职校学生可以接触最新的知识,教师可以发挥出自身价值。利用校本教材进行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与使用,也能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这样,学生个性有了充足的发展空间,教师智慧展现也有了平台,学校和谐的校园生活拉开帷幕,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明德,卢云峰.会计基本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7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也在高速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日益普及,它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计算机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图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不懂计算机早晚要被现实淘汰,作为新现代大学生,必须要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这项技能。那么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肩负着这样的任务,所以这门课程也就成所有专业必开的公共基础课。目前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以证代考的形式,本文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教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例,谈一些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1 现状分析

1.1 学生分析。

(1)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学校、地区和学生基础的差异,所以层次差别很大。我所带的一个班级有40人,均为90后,有1/3人家里面有电脑,这部分学生“懂”计算机,觉得没必要再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所以他们有时候不想好好去听课;而其他学生,则感觉这门课程很难,听不懂,更不会做,甚至连最基本的指法都不会,更谈不上Word排版等操作。所以这部分学生想听课却听不下去,索性也就不听。所以这些学生上课的时候要么用手机玩游戏,要么用电脑玩游戏、聊天等,这些情况就也给教师教学也带来一些挑战。

(2)经对我校部分学生的调查,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1)期末考试有复习题,考前突击一下。2)现学专业不都是自己所选,所以不感兴趣。3)不是自己喜欢的课程。4)不喜欢该课程的老师。

1.2 课程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应该说在计算机教育体系中处于最底端,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没有什么差别,全部都是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开设的。

课程内容设置上较旧,很难跟上市场的节奏,理论部分的讲授内容较多,占课时的比例较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少,虽然计算机课程教学在设计上已经做到了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平均分配,但教学计划仍然按照章节来组织实施,适用性较差,有时候就会出现脱节、偏离实际情况的问题。

课时安排较少,学生感觉老师每堂课都是在念书、没有重点和难点,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效果就不好。那么这就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首当其冲的应当保证理论讲授的课时,这样就挤占了学生实践课时,结果学生一个知识点还没有完全理解或熟练操作又要继续学习下一个知识点。

2 教学中凸显的问题

2.1 使用相同的教学大纲,专业针对性不强。就大部分学校而言,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所有专业使用同一教学大纲的是个非常普遍现象,这样就不能按学生所学专业来对口教学相应的计算机知识,结果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产生质疑,就会消极学习,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这门课程。

2.2 先理论后实践模式教授学生。由于多媒体课件集合了视频、图片、声音、图形等多种媒体,具有了图文并茂功能,使课程内容更具表现力,受到老师的青睐和学生的欢迎。目前,在大多数学校中,基本上都有多媒体教室,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都采用了多媒体理论授课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但同时也有一些弊端,因为这种方式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老师讲,学生被动听,这样听完就忘,时隔几天进行实训时,却无从下手。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就造成教学效率低下,达不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

2.3 上机时诱惑太多。在他们心里,到机房上课就是放松,就是玩游戏,由于部分学生在上机实践时使用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在机房的电脑上安装一些游戏,或用智能手机上网看电视、电影,小说等做一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而学生年龄又小,自控力很弱,所以这种心理及行为对正常的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教师在正常授课的情况下,还要用大量的精力去维持课堂秩序。从而在整体上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2.4 教学目标的偏差。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但实际教学却围绕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MS考试展开,计算机应用能力被计算机等级证书取代了。其实学生对计算机课程还是很感兴趣的,只是我们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目标的偏差,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方法出现偏移,对计算机知识死记硬背,只求等级考试过关,不求会实际应用。

3 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3.1 学时的重新安排。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那么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学时为60课时,一个学期完成,在学时分配上具体见下图,很明显实践学时远远大于理论学时,目的是为了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2 内容顺序重新排序。一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编排顺序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Word 2010的使用Excel 2010的使用PowerPoint 2010的使用因特网基础与简单应用,每章都是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教学。一开始就以大量文字性的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应用、软硬件系统理论等,基本上没有什么演示和操作,几个星期之后了,学生还不能使用计算机做点具体的事情,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基本上被概念性的知识抹杀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对教学内容重新排序,让学生一开始就投入到有兴趣的操作当中去,再去学习硬件、软件的使用,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趣可能要下来,那么再继续学习新的操作知识,再次提起学生的兴奋点,接着再去学习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进制转换等。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可以先实践,后理论,再实践,内容可以这样安排Word 2010的使用计算机系统Excel 2010的使用计算机基础知识PowerPoint 2010的使用因特网基础与简单应用。

3.3 案例教学+班级分层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告诉学生去怎么做,而不关心内容的实用性,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而案例教学法是不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要自己去查阅、搜集、思考、创造,这样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使得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起来。在案例教学的后面阶段,每组发表就本小组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进行讲解,一般应在10 分钟以内完成,之后发言人或本组其他成员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并作出相应的解释,通过这种方式的经验交流,可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虽然使用案例教学法,既生动具体、直观易学,又能够调动学员学习主动性,使头脑风暴法得到充分的应用,但是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因为案例的编制不但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要短小、精悍、实用。

在给新生上第一堂的时候,教研室或老师会采取现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轮流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爱好、性格、所学专业的看法、对老师的要求以及自己的将来打算。通过这些信息,老师进行总结、提炼,形成一份关于学生的基本情况报告,根据报告对此班级学生进行分层次,形成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那么老师在编制案例的时候可以有的放矢。

3.4 按专业情景教学。在完成相应的基础理论模块教学外,在实践教学中,模拟该专业学生在将来工作岗位中的实际情景,通过对知识点进行提炼成知识原子,以及相应知识原子的操作技巧融合到自行设计无缝对接的实训题目当中去,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堂具体的实训操作,了解计算机的相应操作技能和知识点,同时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兴趣、工作带来便利。比如:财会金融专业增加Excel 表格的高级操作中的财务函数,调用现有模板创建企业财务报表、打印工资条等专业内容;人文科学系增加计算机录入(五笔输入法)技巧,制作简单的Word文档及表格,熟练的进行长文档的排版和图文混排(如报纸),会制作简单的Excel 图表并能对现有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在硬件的识别及安装,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的安装上多花点时间。

3.5 考核方式改革。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是评价教学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很好地促进教与学。为了实现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平行发展,本校对该门课程采取了考证的方式才能毕业,但是也没忽略这门课程的期末考核。为了督促学生要有个学习过程,不能因为考到证书而忽略了平时的能力训练过程,所以本门课程的成绩主要由“过程化”考核构成,取消了期中考试,实行单元考、月考、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出勤情况,再加上期末考试,按照权重进行综合,这样就形成了最后的综合成绩,好处在于有利于分析、概括每个月、知识单元的学习情况,及时的查漏补缺,使喜欢考试前突击的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听好每节课。通过这种考核设计较好地解决了应试教育和能力训练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3.6 定期举办计算机知识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可以促进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进一步优化计算机课程设置,考察高职学生在计算机硬件安装及调试,办公软件使用等方面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考查参赛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施能力等综合技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水平,引导专业教学内容及方向调整。

所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一项基本技能,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处于优势位置。然而在现实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束以后,学生便没有了压力,也就不会主动去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参加各类计算机基础竞赛,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学生能获得各种荣誉和成绩,加强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兴趣,为取得班集体荣誉,班里基础好的学生就会主动帮助基础差的同学,另一方面学生获奖的情况也会在广大学生中产生较大影响,起到榜样和导向作用,让学生在业余时间能自觉学习计算机知识,特别是在参加的全国性的计算机比赛中获奖,影响会更大。同时对于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老师而言,也有利于提高其计算机水平,促进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

4 总结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既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又是人才素质教育。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不但要跟上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多多参加计算机方面的培训与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此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改革,充分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的自我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一帆.有关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思索探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5.

[2]汪同芸.浅谈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