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0 23:19: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物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解题的过程中,分类讨论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特例优先的原则.解决某些问题时,往往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情况,或者某些隐藏的个例,在已有的公式、方法以及结论上都不成立时.要求我们对这些特例具有高度的敏感度,进行分类讨论的时候,应当提高特例优先的意识.其次,不重不漏的原则.这一原则主要针对第一步说的,对象进行分类时,应当充分地理解题目设置的目的及其内涵,对讨论对象进行明确地分类,避免遗漏以及增根现象,实现不重不漏.再次,差异分析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分类讨论时,充分地抓住讨论对象的特性,对不同对象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对象的分类参数.第四,逐层讨论的原则.进行分类讨论时,应当掌握好层次性.具体来说,对某一子问题分类讨论后,没能解决的问题,应当对问题继续进行分类讨论.对不同的子问题进行分类讨论时,做到不错位,不混乱,层次分明,逐级进行.
(二)分类讨论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
解决高中物理问题过程中,对于研究对象不明确、已知条件模糊、有“陷阱”时,通过合理的运用分类讨论思想,在已知条件或研究对象分类讨论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物理规律或原则对子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得到问题的全面、正确、严谨的答案.对于具体的物理问题进行运算时,应当先审题,审题后,明确该题目是否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如果该题目需要进行分类讨论,那么分类讨论一般从研究对象或已知条件、物理状态、物理过程以及所得的结果等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对研究对象或已知的条件进行分类讨论.高中物理问题往往会存在几个研究对象.对问题进行解答时,往往出现解答不全面的现象,甚至有的学生解题时,感到茫然.因此,对于牵扯多个研究对象的物理题目,通过将研究对象分类明确研究对象,进而得到正解.另一方面,部分物理问题的已知条件不明确,比如仅知某一矢量的大小或方向,甚至部分题目的已知条件中没有具体的方向或大小的内容,仅用字母来代替.这要求解决问题时,对已知物理量的方向或大小等问题进行分类,然后依据相关的物理规律和原理进行讨论,求得相应问题的正解.其次,对物理状态进行的分类讨论.解决物理问题时,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对所分析问题里物体运动状态不明确,或该运动物体在某一个阶段的状态不明确.解决这类物理题目时,往往显得非常复杂,不容易得出正确答案.针对这一问题,在仔细研究题目的基础上,充分、全面考虑到该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所有状态,然后对这些状态进行分类和讨论.再次,对物理过程进行分类讨论.主要指物体运动过程中已知模糊的物理题目.针对这样问题,应当首先对物体运动过程进行仔细的分析,充分的考虑物体运动时可能发生的所有现象,然后对这些物理现象进行分类和讨论.第四,对所得的结果进行的分类讨论.对于子问题分类讨论后得出的结果往往存在着结论不唯一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对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让得出的结果更加的合理,更加的准确.
在总复习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知识结构,不能够将知识按照章节进行简单的重复积累。然后是再对各个部分,按它们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最后教师再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上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整体结构。总之,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程序安排复习。
1问题探究前期准备
1.1分析教材,确定问题探究的必要性
高三学生备考科目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多,但时间有限,故教师确定专题应有针对性,目的性,应以复习考点,提升能力为原则,绝不可浪费学生时间。
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问题是电场与磁场知识的综合应用,电场是选修3系列的第一章,是高中阶段电学内容的开始,磁场是选修3系列的第三章,磁场和电场都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磁场的内容,特别是对磁场性质的定量描述,是学习电磁学知识的关键。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是电场、磁场知识的应用问题,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高,分值大且题目新颖灵活,考查了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故特设此专题。
1.2目标定位,确定问题探究功效
对问题探究的要求、目的、层次、深度先应有定位,谁来探究,时间多少先要确定,这样才能保证问题探究的功效。
如: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问题及电场力的问题,探究定位为第一轮复习课,在高考前夕由高三学生探究,时间为1课时,以一道开放性试题为载体,通过多边互动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灵活掌握电磁场相关知识、提高解决此类物理问题的能力。
1.3教法组合,追寻课堂效率
一堂复习课若教法单一,学生思维易疲劳,解答问题倦怠,课堂效率低下。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进行有效组合,则学生思维活跃,问题解答热情高涨,课堂效率成倍提升。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问题探究这节课中本人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与教师讲授等。
2探究式教学过程
二、类比导入,水到渠成
类比是物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物理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对比,从而发现知识的异同,尤其是物理概念,我们要教给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在类比中实现思维的过渡,在类比中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引出电势能的时候,教师与学生熟悉的重力势能类比;在教学电场概念的时候,与磁场概念进行类比;将电流与水流类比,帮助学生建立电流的概念;将抽象的电压与学生直观感觉到的水压进行类比.在这样的类比中,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迁移,从而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建立新概念,既水到渠成,又容易理解。
三、设疑促思,深化概念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给学生制造悬念,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对物理概念形成持久深刻的印象.如,在教学全反射的概念时,我将一束光线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逐渐增大入射角,学生观察到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光线消失了,而反射光线的强度变强了.此时,教师抓住这一现象,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的现象?学生仔细思考后,都试图通过一句准确的语言阐述这一现象,教师在学生分析探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全反射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掌握了全反射的概念,理解了全反射的本质.
四、原有知识,丰富拓展
物理学科的知识具有严密的系统性,知识之间相辅相成.同样,物理概念的建立也大多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概念.通过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巧妙得出新概念,理解新概念.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旧知识的作用,帮助他们建立对新概念的认识,这实际上是物理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如在教学能量概念时,可以事先借助初中阶段学过的对能量的粗浅认识:一个物体具有对外界做功的本领,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在此基础上,和学生讨论如何定量确定能量是怎样变化的,从而得出可以用做功的多少来衡量能量的变化,从而再借助列举事例,讨论分析得出能量的准确概念.
五、物理学史,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形成了对知识浓厚的兴趣,他们便会自觉主动地锁定注意,全身心地参与课堂去探究新知.物理学是一门神奇而又充满趣味的学科,其探索的对象是丰富多彩的自然万物的运动和变化.而在探索宇宙万物的过程中,有许多能引发学生昂扬激情的趣闻轶事,在教学中,呈现给学生,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永不放弃的信心与勇气.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六、丰富外延,曲径通幽
物理概念是用最精炼的语言对物理本质的高度概括,而越是高度概括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越大、越不容易接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对概念外延的拓展入手,从而巧妙引导学生来理解认识概念.如力的概念,本身抽象空乏,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先从人对物体,然后物体对物体之间的推、压、拉、提等作用,借助这些外延,引导学生拓展,从而总结提炼出力的概念,学生有了这样的外延基础,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管理人,必须仔细研读高中物理课程和教材,对所要教授的章节和知识点必须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充分依靠课程和教材,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备课,设置好每一个小节,同时还需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给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
1.课前预习
预习、复习是学习的必要步骤.有些学生可能认为,即使不预习,也不影响听课的质量,为何还花许多时间去做这样的作业呢,还不如用来复习其他功课呢.孰不知预习是对第二天所要教授的课程有一个初步的、大概的了解,从预习的过程中找到问题,标记出感到疑惑的地方,方便第二天有针对地听讲,如果没有预习的过程,就不会有对新知识的探索过程.因此,这个过程是极有建设意义的.当学生积攒了问题后,可以到课堂上与小组成员进行深一步的讨论.
2.课内小组讨论
教师可以把学生按照人数进行分组,以6~8人为一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时感到疑惑的地方进行讨论.生本教育,倡导学生之间是一种互助合作、共同成长的关系,而不是竞争的关系.“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小组成员中,或许就会有能够解答疑惑的同学.这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团结的意识,这不仅仅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一道美好的风景线.
3.班级交流
当班内小组讨论结束之后,就会对本科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选取一位代表,总结小组讨论的问题要点、结果及讨论的体会,在班级上做报告.如此,每位学生都要有参与课堂的谈论中来,也许教师需要重点阐述的知识点,学生在讨论结束后已经全然掌握.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当然,学生们讨论的结果也不一定全是正确的,这时候就需要园丁出场了.教师要对每个小组进行分小组点评,激励与鞭策同时进行,并将课程内容进行重点勾勒.
二、增加学生在演示实验
中进行探究的机会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收获知识的喜悦。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有一个演示实验为“用玻璃瓶将微小形变显示出来”,这个实验本可以由老师在物理课堂中为学生进行演示,学生在下面观察实验现象。
但为了让演示实验能够在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将“用怎样的玻璃瓶才能够更好地将微小形变显示出来”这个实验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后时间收集各种不同形状的瓶子,如椭圆形横截面、圆柱形横截面、菱形横截面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就会探究到实验结果为椭圆形的瓶子,但是课本上的结果却是圆形,这也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结果不同的思考。
三、适当改变传统的物理
1.1形象思维的概念
形象思维是人类的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人类通过形象思维来认知我们所处在的客观世界。利用客观事物的表象进行认知、分析、概括是形象思维所采取的的思考方式,通过形象思维对某种客观事物产生一种形象的认识,今后再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脑海中所掌握的具体形象,通过具体分析得出一个新的具体形象,这样就可以比较容易且准确地解决问题。
1.2形象思维的特点
与抽象思维相比形象思维有很多其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高中物理有很多比较形象的问题,而形象性思维的形象性比较强正好可以解决这一类问题。同时形象思维具有一定的思维跳跃度,可以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形象性思维还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联想性。
2.物理形象思维
2.1物理形象思维简介
物理学这门课程所研究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物理学主要是研究事物的物质本质,并且通过对物质和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来发现物质的本质规律。通过运用形象性思维,我们在大脑中就会逐渐对自然界的物质规律形成一种具象的认识,再脑海中对一些规律和物理过程形成一种比较具体的形象,将这些具体的形象通过大脑的加工处理,在脑海中就会得到事物规律具体的图像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将发现的现象和规律等感性认识转换为理性认识,这就是物理学中的形象思维。通常情况下,形象性思维是以物理表象为研究材料的。所谓的物理表象就是指物质在人们的大脑中的概括反应或者是直接形象,主要包括:物质特征形象、物质运动特征、物质整体形象等[1]。
2.2物理形象思维对高中物理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这门课程的梯度变化很大,与初中的物理课程相比,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的深度和内容的广度上有了极大的提升,高中物理课本所涉及的物理现象有很多比较复杂,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如果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采取一味地让学生背诵公式、定理、概念的抽象思维方法,这样很可能会使学生的物理学习停滞不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2]。因此高中物理的教学模式应该有所创新,此时我们应该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利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学习高中物理知识。
3.高中物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程,学生自己通过学习探索来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显然比较困难,主要是因为学生毕竟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有限,对一些思维方法也没有系统地掌握。因此老师应该作为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下面我们来简要讨论一些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方法。
3.1重视教学中的物理演示实验
实验是物理学的一大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验证很多物理结论,同时通过为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可以得到非常丰富的视觉表象,从而贮存丰富的表象,为物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牢固的基础[3]。为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们应该摒弃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可以得到一些感性的形象,然后通过思维加工上升成为理性现象[3],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好的掌握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2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高中课堂,在物理课堂上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也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实验无法做到的物理现象,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动画来为学生展示。这就相当于将脑海中的形象思维展现在屏幕上,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观的了解知识,有助于学生锻炼形象思维能力。
3.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会驱动人们去探索那些为了解的事物。老师应该通过一些比较有趣的授课方式来给学生讲解物理学中的形象思维,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评价应从粗暴、严厉的批评变为表扬激励
1.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激励,多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绩,以及成长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常用的语言如:“你提的问题真好”“你的想法很创新”“错了没关系,重在参与”等等这样的激励性语言,即使在课堂中表现不好的学生也被教师认可,这样的激励会让学生以后做得更好,会使他们在课堂中终持有良好的情趣和最佳的学习状态,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
2.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不能单纯地以成绩的高低来判断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要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衡量和评价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缺点和长处,多表扬,少批评,表扬的时候要尽可能在公开的场合,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批评的时候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事不对人,给学生改正的机会。总之,物理教师要用赏识教育来激励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会感到教师是重视自己、关爱自己的,这样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后会争取更好的成绩。
3.评价的不应是单一的书面考试,还应有观察与面谈、实践活动、个人成长记录方法激励。新课程评价中主张建立学生健康成长档案,用档案的形式记录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学习情况,比如,历次重大物理考试的成绩,参加各种物理竞赛的表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情况,与其他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情况等等。通过学生成长档案,将教师作出评价的有关材料以及学生的反思等有关材料收集起来,以展示学生学习和进步情况。
传统课堂教学按照“备课—上课—布置作业”的流程进行,整个过程缺乏新意.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将教学步骤与环节都做了细致的规划,按要求进行教学重点、难点的分解,对于每次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总体的时间安排,甚至何时向学生提问,问哪位学生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上,教师灌输知识,学生接受信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向标准答案引导,至于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是否有真正的提高都不重要,学生课内抄写笔记,课后背诵笔记,考试默写笔记,学生在重复的机械性学习中失去了学习的激情.
2.以教师为主体,没有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上,教师讲解,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抄写笔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缺乏互动,知识只是单方向的向学生传送,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消极学习.同时,有的教师喜欢把学生人为地分成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和成绩差的“差学生”,两者有着明确的界限,甚至体现在座位安排上.让学生之间产生了隔阂,学生之间学习的互动非常少,让学生类似于处在一个密闭的空间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构建开放性课堂,优化物理教学
开放性课堂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改进以及创新,通过创造一个开放性的、利于学生充分展开思考的教学环境,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开放化.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开放,把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1.课程内容联系广泛
物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紧密,为了保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以及利用物理学科的这一特点,把物理的教学与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科学相结合,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物理现象,在物理学习中寻找生活.学科综合上,物理与化学这两门学科,都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的目的在于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化学则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相互转化,把这两门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地进行这两门课程的学习.通过教学内容的开放化,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理规律无处不在,不仅让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而且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也得到培养.
2.教学模式训练思维
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要依靠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开发学生的物理思考能力,把传统教学转为知识记忆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置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从各个角度、层次展开思考,问题的答案不唯一,从而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自我突破与创新.开放性问题,可以是结论的开放、前提条件的开放以及问题内容的开放等,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及课程内容进行相应调整,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1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学生想要学好物理,就必须具备探索精神,才能发现物理现象的规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讲解理论花费的时间就占一节课的四分之三,学生极缺乏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只能机械式地吸收理论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课后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内容.所以,教师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课堂上实验探究的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讨,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例题2小车上有一竖直杆,总质量为M,杆上套有一块质量为m的木块,杆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小车静止时木块可沿杆自由滑下.问:必须对小车施加多大的水平力让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时,木块才能匀速下滑.此题涉及到物理力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把解图画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打开解题的思路.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解题方法,根据力学的相关基本公式,一步步得出题目的答案.
2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过程,课堂上有效的互动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由于教师和学生掌握的物理储备知识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的接受能力受限于自身的基础知识水平,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与学生互动沟通的过程就是反复确认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所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在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断加强教师和学生有效沟通的环节,为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打下基础.例题3在用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质量m=1.00kg的重物自由下落,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如图2所示为选取的一条符合实验要求的纸带,O为第一个点,A、B、C为从合适位置开始选取的三个连续点(其他点未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次点,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那么:(1)纸带的端(选填“左”或“右”)与重物相连;(2)根据图上所得的数据,应取图中O点和点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3)从O点到所取点,重物重力势能减少量=J,动能增加量=J;(结果取3位有效数字)(4)实验的结是.这个例题是物理实验探究的例题,学生根据实验的问题和要求要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的数据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教师在实验课堂中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这一环节尤为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还要提醒学生实验要注意的事项和解答相关问题,才能确保实验课程顺利进行.综上所述,优化高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还是增强学生物理实验的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为了提高教学目标,实现质量教学,物理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课堂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结构,打造高质量的物理课堂教学.
作者:姚留兵 单位:江苏省口岸中学
二、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时候,可以引进设计性实验。所谓设计性实验,就是教师在理解了所要讲解的实验原理之后,根据实验步骤选择相关的实验器材和试验仪器,然后得出试验结果。中学生获得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途径有很多种,通过对前人科学探索历程和试验设计思路进行领悟的过程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教师在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的激发,有效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发现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获得知识的习惯,并且要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在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和试验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及实验结果进行判断的能力。通过对实验设计方案的不同对实验结果是否有影响进而判断实验结果,进而引导学生养成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等能力。
三、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当今从事科研工作,既要善于搞理论研究,科学发现,又要具备技术开发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实验和课后实验引导学生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记忆能力的增长和理解能力的增强都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在实验过程中理解并且探索物理知识和规律,这比教师在课堂上枯燥地进行照念要深刻得多。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一做。”另外,对于有条件和能力的学校和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课外实验,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创新思维。学生可利用课外时间到实验展览室动手做实验,教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及时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课外实验竞赛,组织兴趣小组,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施,推荐学生进行实验读物的阅读,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讲解实验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经过各种各样的实验相关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一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积极探索物理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