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09 05:25: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职教改革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职教改革论文

篇1

2.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观念上的转变。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的转变尤其是职业教育,其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特征。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都要转变观念,逐步认识到就业是大众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与方向,通过市场选择,使以岗位准人制度为标志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就业的香悖悖,通过“双证书”、定单培养等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3.健全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促进就业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证。其原因一是因为我国的就业压力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二是现行的有关法律未能有效地解决就业和保障就业问题;三是制定促进就业的专门法律、法规有利于社会转变观念,加快劳动就业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将劳动就业的有关政策__匕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来加以规范。

4.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机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各级政府当在政策_L予以支持和保障。一要千方百计为职业教育创造条件,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门路;二要落实职业资格的确认和就业资格准人制度,促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就业;三要积极调整教育结构,重视职业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初中后高中后生源向职业教育的分流,构建人才立交桥,让更多的人通过职业教育获得谋生的手段和技能;四要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支持员工的在岗、离岗、转岗及再就业培训,鼓励员工创新技能的获得,提高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五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术扶贫与救济制度,以技术激活就业,以就业带动脱贫致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前提的教育,建立紧跟市场、贴近行业、依托企业的职业教育体制,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教育有效性。为此,要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联合办学模式,如中外合作、定单培养、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以及与政府合作的办学模式。同时,引进和借鉴国外成熟的办学经验,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制、连锁经营等办学模式,实现办学主体产权的多元化,培育生源市场,实现资源共享、联动共赢。

6.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引人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德国“项目教学法”以及“行业导向教学法”,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强化能力培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对社会岗位性质和需求有直接的认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私}实践教学水平。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

1.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依据

去年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的内涵做出了全新的阐述。认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力、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同时指出要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正是基于这一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评价机制而设计的。

2.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与内涵

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三大功能,一是用于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评估,是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借鉴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的是培养能力概括了它的4个一级指标,反映学校条件与教学过程的指标成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重要程度下降了,而把就业率提升到了一级指标;二是用于学校进行排行的,是一个结果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部分即培养结果部分;三是用于进行质量控制的,是一个过程评价指标体系。

用于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评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两套指标体系,即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显示性指标从技能人才培养效果上表达学校的办学水平,包括客观可计量的毕业生就业率和主观的社会满意度两部分,解释性指标从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上表达学校的办学水平,这正符合以业绩和能力为主要评价依据的新的人才观。

在这里重点介绍用于学校排行的结果评价指标体系。排行指标体系是一个以就业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他指标也是紧紧围绕就业率这个核心指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进一步说明就业的质量,也就是说高质量的就业到底应该由哪些指标来衡量,初步没计以就业为导向的用于学校排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共有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附表中培养效果部分)。

下面对指标体系做如下解释:

一是学生就业率。学生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的高低,一所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容易就业,学校就容易招生,即只有出口畅,进口才能旺,学校才能走上良性循环之路,越办越好。初次就业率是指毕业时的就业率,毕业后几个月再业就不算在里边;专业对口率、专业稳定率、专业晋升率这几个指标,主要是从就业后的质量上做进一步考虑的,专业对目、工作稳定、晋升较快反映就业的质量高。

二是就业收人。这是指学校所培养的学生与同类学校的学生相比工资收人所处的状况,以及与自己的过去相比工资增长情况。这一指标可分解为初始工资、工资率、工资增长率。

三是学生教育投资效益。学生教育投资效益主要是从投人产出比的角度来进一步说明学生教育总投资的效益如何。教育是一种投资,而巨是一种投资收益最大的投资,通过比较不同学校的学生的投资收益率,更进一步说明教育的质量。教育投资效益以教育总投资、投资回报期两个指标来衡量。

3.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与特点

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内含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全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业绩,以一个人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来衡量个人价值;二是假设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竟争的市场,没有任何垄断成分,当劳动力供求达到平衡时的工资正好反映了劳动力的价值。

该指标体系的设计借鉴了国内外学校评价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概括该指标体系的有以下特征:

第一,指标体系的先进性。该指标体系超越了传统的评估指标体系,整个指标体系体现了新的人才观和最新的职业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

第二,指标体系的经济性。无论是学生的就业率,还是学生的就业收人,以及学生的教育投资回收期等都是经济指标,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规律的必然反映。

第三,指标体系的结果性,即“以成败论英雄”。而以往的评价往往是以过程评价指标为主。指标体系侧重于从结果来衡量技能人才培养的水平,这是与以往的评价根本不同的特点之一。

第四,指标体系的动态性。该指标体系既有静态指标也有动态指标,而以动态指标为主,如工资增长率,而以往的评价指标体系往往是以静态评价为主,而静态评价只要查阅学校准备好的各种文件资料就可以了。

第五,指标体系的定量性。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都有量化的标准,因此可以排除主观的因素,使评价的结果更具有效性和可信度。

篇2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后来的教育者们对其祖师爷孔子推崇了几千年,遗憾的是对“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含意至今都未能理解,至今都未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走进中小学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我们今天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进行一个新的、大胆的解释,也可付予它新的含意,那就是素质教育。就语文教学而言,那就是要立足于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有目的有系统地给予学生有关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指导,即根据教材,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让学生掌握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的因素,使学生的听、说、读、写、想的能力都得到全面的训练,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欲望,真正会学、会探究、会从事有关语文的思维和实践,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自我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将这一目的付诸于实施呢?

首先,教师要做到不但能教,而且会教。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要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三,要做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吻合。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的基本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未来的探究性课程中,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篇3

广州市是祖国的南大门,古往今来,是华南地区历史悠久的商贸城市。相信不少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因而造成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增多,社会治安形势比较复杂。而广州市每年都有近3000名释解人员回归社会。因此。重视和强化流动人口中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强化流动人口中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

注意把握流动人口中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的特殊性所形成的特点。这些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客观性、复杂性、突发性、可控性等。那么,如何强化流动人口中的安置帮教工作呢?

(一)切实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夯实对流动人口中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思想基础。要下功夫统一各级领导、基层广大群众特别是司法干警对流动人口中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思想认识。当前,一些基层领导和群众主要存在着“无关大局”、“无足轻重”的思想,认为这项工作仅仅是司法部门和调解组织的专门工作。而部分司法干警又认为此项工作面广量大,单靠小小街道司法所一两个人兼职无法把工作落到实处,感到“无能为力”和“无所适从”。鉴于这些客观情况,各级领导特别是政法综治部门的领导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的法制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强化流动人口中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采取组织学习文件、举办讲座、召开会议、印发宣传材料和大众传媒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氛围,以不断统一各级基层组织、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想基础。

(二)探索流程管理,加强和改进刑释解教人员回归衔接工作。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和安置帮教组织要按照中央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时衔接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人口流动的实际,探索流程管理。首先,监狱、劳教所、看守所、拘役所在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前及时准确地填写、寄发通知书给公安和司法行政机关。据对部分街道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的调查,几年来,两个单位的登记表及相关数据一直不一致。这就提醒我们务必要进一步强化流程管理的第一个环节,监狱、劳教部门对可能不回归的对象要及时反馈信息和跟踪落实;其次,安帮部门要组织基层落实报到登记、建档立卡、签定帮教协议、定期走访谈话等制度,尤其要掌握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外出人员的思想动态;第三、要把外出刑释解教人员的信息向暂住地的安置帮教部门反馈,同务工所在地的安置帮教组织签订委托帮教协议。在有组织流动的外出人员中建立帮教组织或明确专人帮教,做到流出地和流入地形成合力,保证不脱管、不漏管。第四、要实行每年两次的居住地和暂住地安置帮教组织的情况通报制度。不仅要掌握外出刑释解教人员的生活圈、社交圈,还要为流动人口中刑释解教人员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做到在政治上一视同仁,更要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上给予关心。对素质低、无一技之长的人员则尽可能地列为帮教重点,把扶知与扶技结合起来,使他们能顺利地重返社会,最大限度地减少重新犯罪。

(三)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动员全社会参与帮教。运用典型抓好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在强化对流动人口中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积极示范作用。要善于发现、总结和培养流动人口中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勇当市场经济带头人、扶弱济困等方面的典型。对这些人切不可有歧视态度,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作为促其进步的切入点。对他们中的先进典型不仅要敢于表扬奖励,甚至可择其重点进行大力宣传,以形成群体效应和社会效应。达到“一花香引来百花放”的良好效果。当然,对这些典型不能忽略教育培养与提高,在宣传中要注意度的把握和正面引导,防止产生负面效应。

(四)加强调查研究,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当前,绝大多数领导和部门是重视对流动人口中刑释解教人员管理工作的。但是由于在体制转轨、经济转型的特定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实际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多,要防止把“重视”流于形式。因此,各级领导和安置帮教部门的负责人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调研基础上,出台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不断完善现有规章制度。要在必要的地方综治等方面的立法中体现相关方面的硬性措施,不断完善责任制使之真正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长效运行机制,为维护社会大局的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重视对改造不彻底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

广州市大多数刑满释放人员通过狱中改造,都能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但仍存在有少数个别由于改造得不彻底,又想重操“旧业”的刑满释放人员。因此要针对这些人的特点进行帮教。除他们本身自控能力不强原因外,客观上有三个不利因素:(1)家庭不认可,缺少家庭温暖和家庭关爱。(2)生活无依靠。(3)社会受歧视。针对这一问题,要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生活给予保证

一是帮助安排就业。就业虽然是解决刑满释放人员生活的办法之一。但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在广州存在,乃至是全国的通病。虽然就业难度大,但为了解决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问题,让他们深感党的温暖,政府的关怀。我们建议,各级政府都要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问题重视起来,要多渠道地帮助安排。比如工厂进不去,可不可以帮助介绍到民营办的手工业去干;愿意搞经商做小买卖的,工商、税务适当减免一些税收。无论哪种渠道、哪种形式、哪种办法,都要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

二是民政给予照顾。我们建议,对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无依无靠、的确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刑满释放人员,民政部门要给予适当照顾,保证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谢党、感谢政府对他们的关心。

三是子女负责赡养。对有家有业、有子女、年纪大、没有劳动能力的刑满释放人员,子女要负责赡养。对那些不愿赡养、不想赡养、不赡养的子女,我们要实行法律监督;对那些虐待老人的子女,轻者予以教育,重者绳之以法。

(二)社会给予关注

一是纳入日程重视。要想解决好别人歧视刑满释放人员的问题,让社会都来关心,让部门都来重视,让人们都来理解,让刑满释放人员都认可,就必须把此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日程。做到召开会议有议题,部署工作有内容,检查工作有项目。纳入日程了,工作重视了,别人也不敢瞧不起了。

二是进行思想教育。对那些对自己没勇气、没信心的刑满释放人员,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可采取集中、分散、个别谈话的形式,解决好他们自卑的心理障碍问题,让他们振作精神,重新干好一番事业。

三、积极做好安置点创建工作和实施社区关爱工程

近年来,广州市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开拓具有广州特色的安置帮教工作,勇于创新,积极引导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走向社会,卓有成效地预防和减少了重新犯罪。开创了安置帮教工作新局面。目前,我市共建立过渡性安置点63个,基本解决了特困刑释解教人员的过渡性安置就业问题。

(一)做好安置点创建工作。我市扎实稳妥地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把好协作关。通过多方联系,与有责任心、有同情心、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共同建立安置点。安帮工作人员对企业主宣传安置特困刑释解教人员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说明这类特殊人员经过教育和改造后,绝大部分已弃恶从善,消除企业主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偏见,树立他们录用刑释解教人员的信心;二是把好候选关。凡是特困刑释解教人员,要通过街道了解其基本情况,表现好的才能候选上,提高了过渡性安置点的典型示范作用;三是把好进人关。安帮工作人员与候选上的人员进行谈话,宣传党的政策,送上政府的关怀,使他们对自己的过去有更深刻的反省,珍惜来之不易的自由生活,珍惜目前拥有的工作;四是把好监督关。把安置点的平时考察和区安帮办不定期的跟踪检查结合起来,安帮工作人员实行上门服务,到安置点定期了解他们各方面的情况,鼓励他们,消除其心理压力。同时,安帮工作人员利用休息时间上门家访,了解他们工作之余的情况,会同其家属一起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如曾经在10年内被强制戒毒6次、劳动教养2次的吸毒解教人员陈某,亲人已经对其心如死灰,社区群众对他更是避而远之。安帮办设法把他安排到安置点的食品店工作,经常派人到安置点做其思想工作,家属、社区帮教小组对他进行跟踪帮教。现在,陈在安置点已能独当一面,老板对他非常赞赏。据悉,该店负责人有意在适当的时候安排他从事经营管理工作。

(二)实施“社区关爱”工程。“社区关爱”在物质关爱和精神关爱两个方面实施。物质关爱方面:一是对失足青年其家庭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按照有关要求,及时纳入低保;二是对其家庭生活水平显著恶化的,街道和社区通过“一帮一”等活动给予临时性救济;三是对服刑前有工作单位的,回归后,积极为他们协调和争取原单位在其进行再次创业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和支持;四是对回归社会后就业困难的,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帮助寻找提供就业信息。精神关爱方面:一是积极主动帮助化解家庭、婚姻等方面的矛盾纠纷,使他们顺利走向社会;二是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因人而异,组织他们进行工作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三是严格落实“三帮一”责任制,街道、社区、居民小组落实专人,组成“三帮一”关爱小组,定期走访、交心,解决他们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四是适时通过座谈会、联席会等形式,宣传转化典型、创业模范的事迹。为认真实施这项“民心工程”,各街道为此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班子,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并建立和完善了日常、定期走访、建档立卡、信息传递等制度。

四、完善安置帮教相关的法律和制定可行制度

制度创新是做好当前安置帮教工作的关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正在付诸实践,特别是我国加入WT0之后,政府的行政管理范围,管理方式正在发生转变,那种计划体制下靠一纸文件把各部门捆在一起,要求大家齐抓共管的做法既很难行得通,也是与法治原则相违背的。因此,设计一套完善可行的安置帮教制度,并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方为治本之策。

(一)学历、资格证书等取得制度。《监狱法》第63-66条已在这方面作了规定,可使之更加细化。监狱、劳教所应鼓励、帮助服刑罪犯和劳教人员在改造期间从事各种文化知识学习,包括自学、函授、监所学校教育等,对考试合格的,颁发学历证书。改造中要注重劳动技能培训,鼓励考取各种专业技能资格和等级证书,并把学习成绩大小作为改造考核依据,与改造表现直接挂钩,这一制度有利于提高释解人员的素质,为将来回归社会后的安置打下基础。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监狱、劳教所等部门应履行好相关职责。

(二)释解前的过渡帮教制度。特别是针对刑期较长的服刑人员,国外在这方面已有先例。所谓过渡帮教,是指罪犯在刑满释放前的一段时期,具体期限长短可根据罪犯的犯罪性质和改造表现来定,有条件地允许罪犯走出监狱。与社会接触,以给他们有一个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过渡期,对于释解后的安置大有好处。这项制度需要地方公安和监狱的互相配合才能完成。

(三)接茬落户制度。把好接茬关,做到“五个及时”:一是及时造册建档,收到监所寄发的通知书后,“刑释解人员安置帮教办”随即通知有关部门做好接茬准备工作。在接茬时,对其在监、所的表现情况,家庭状况作详细的记录,为今后开展安置帮教工作准备资料;二是及时家访,释解人员回家后,居委帮教领导小组随即指派帮教人员到其家中进行家访,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动员其家人共同做好思想转化工作;三是及时签订帮教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帮教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四是及时进行法制教育,通过赠送法律常识读本,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促使他们遵纪守法;五是及时制定和落实帮教措施,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四)就业和创业不受歧视制度。按我国法律规定,释解人员一般应享有与正常人同样的权利,在就业或自己创业方面应是自由的、平等的。如《监狱法》38条规定:刑释人员依法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本来无需多此一举设立这一规定,主要考虑对释解人员进行特殊保护。防止有关职能部门和用人单位对释解人员创业和就业设置障碍。但是特殊情况除外,如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有关领导部门的任职资格限制。

篇4

任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任职教育要求学员必须满足军事岗位职业需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使教育紧密结合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部队任职岗位需要,适应作战训练需要和部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因此,这也要求任职教育院校必须坚持“能打仗、打胜仗”需求和岗位需要为导向,构建教学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员岗位任职的能力。

(二)针对性

任职教育的培养内容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它贴近部队、贴近作战和岗位实践的需求,突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新训法和新理论。这要求任职教育院校必须把好任职教育的“脉点”,针对学员岗位需求和部队发展需要,提供“定单式”课程和“量体裁衣”的教学内容,使教育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

(三)实用性

任职教育要适应部队岗位需求,以岗位任职需要为目标,课堂教学与部队需要相结合,人才培养与“能打仗、打胜仗”需要相结合。任职教育要强调实践应用,突出培养解决任职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素质。因此,这也要求任职教育院校要优化教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结结构,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任职教育需求。

二、任职教育改革的建议

任职教育是以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以能力、素质为本位的教育。针对任职教育特点,结合任职院校的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任职教育改革。

(一)制(修)定适应任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我军新型院校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军队院校教育正由以学历教育为主向任职教育为主的转型,这是世界军事教育发展的潮流。因而,为适应新的承训任务,在总结学历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任职教育的规律特点,构建合理的核心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手段,进一步优化课程总体设计。任职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紧紧围绕岗位任职需要和岗位任职能力的提高,任职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以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为核心,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立足岗位、贴近需求、着眼现实。同时将军事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纳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二)加强教材体系建设

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材结构更利于课题式教学与学员岗位业务能力的形成。任职教材要从过去的一本书、一个教学内容提升为一个教学包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其一是要系列化,建立和开发符合培养目标、体现任职教育特点、紧密结合任职岗位需求,面向教员与学员的各级各类系列教材,实现各门课程教材间的衔接与沟通。其二是要立体化,实施主教材、网络课件、学习光盘、习题案例教程、试题库、教学支持网络平台等一体化配套建设,对多种教学媒体教材的创作应统一纳入到整个教学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和开发中去,多种教学媒体教材分别采用不同的编写方法,把教材的精华从各个角度呈现给学员,既有重复、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实现以优势互补,形成一个教学资源的有机整体。

(三)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立足课堂教学,以教研室、教学组、课题组为组织形式,以日常教学活动与专项课题研究为载体,围绕教学难点重点开展教学研究。针对教育转型和任职教育的特点,统一思想,大力推行课程改革,贯彻以学为主、突出实践,面向岗位的“课题式”教学理念,把课程改革与部队维修改革相结合,因才施教,大力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更新教育观念,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充分发挥学员自主选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整体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总体提高。

篇5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电子商务领域的迅速发展,我国物流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局面,物流市场也面临着更高的发展需要。在这种行业背景下,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物流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逐渐提升。作为物流专业人才的重要输出地,高职院校也必须顺应时展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工作,逐步提升教学水平。

一、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生源基础比较差。就我国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现状而言,高职院校在生源招收工作方面还很不乐观。很多人对高职院校存在一定的偏见,加之高职的大部分生源都来自一些参加高考失利的学生、中专院校升入的学生,甚至还有很多社会人员和已经参加过工作的人,这就大大增加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难度。同时,不同学生的个人能力、学习态度和方式等存在着较大差异,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无法保证能够顾及到每一位学生,这就大大降低了物流专业知识课堂教学的效果。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近年来,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专业逐渐成为一门非常热门的专业。这一方面使得很多学生在专业选择时盲目跟风,没有充分了解物流专业的内涵和就业前景,没有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在安排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也没有立足于物流专业发展现状,没有充分把握物流专业的教学方向,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比较模糊,导致教学成果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以满足物流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3.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落后。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必须牢牢把握物流专业的特点,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学仍然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仍以单纯的理论讲述为主,虽然其中涉及到一些物流方面的教学案例,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同时,在教学课堂上,学生一般都是出于非常被动的学习地位,课堂教学以教师的灌输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这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不便于教师依据学生对物流知识的学习需求来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

二、三分法教学模式概述

关于三分法教学模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但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三分法就是指分层教学理念,简单地说就是按照学生个人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广义的三分法是将“三分”的思想推广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队伍等,然后对受教育的学生也采用三分法,这样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就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而言,采用三分法教学模式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这是因为,首先,针对高职院校生源的差异化现状,采用三分法无疑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分层教学,以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为教学目标,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针对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性的特点,采用三分法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扩充教学范围,通过实现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专业能力。

三、三分法在高职物流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1.实现教学目标的“三分”。教学目标的确定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依照三分法教学模式,物流专业的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虽然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为主,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的人生目标会发生改变。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要注重把握不同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目标,针对想要继续从事物流行业工作的、想继续深造的、以及想要转变发展方向的学生群体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2.实现教学内容的“三分”。实现教学内容的“三分”,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理论性和实践性程度等进行科学分类,这样便于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实现物流专业教学的理论性、实践性、体验性的结合,增加物流实践教学的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水平。3.实现学生层次的“三分”。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高职学生在知识基础、个人能力、个人追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特点、优势和劣势的忽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具体情况的了解和把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采取差异化教学方式,树立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保证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物流专业方面取得进步。

四、小结

三分法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差异化的水平和学习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更加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借助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升物流专业的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强的物流人才。

作者:魏波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引言

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可编程控制器(PLC)已逐步取代继电器控制,选煤厂也不例外。神华集团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选煤厂,其原煤车间的输煤系统即为PLC控制,控制系统采用美国AB公司的ControLogix控制系统。PLC控制器采用32位总线的Logix5562,基本内存750K,扩展内存1.5M,通过SRM热备模块实现双CPU间的互为备用。控制系统各框架通过连接模块CNBR组成双通道冗余(ControlNet)网络,网络传输速率可达5M/s。画面监控软件为ifix4.0中文版,采用OPC通讯方式通过上位机内置的网卡连接到控制网上。整个控制过程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方便维护、运行可靠等特点。在使用过程中,结合现场胶带机的实际情况及经常出现的设备故障,对胶带机的控制系统做了改造,主要有:胶带机启停机控制原理的改造、胶带机的控制中增加下游皮带打滑保护的改造,现具体简述如下:

一、胶带机启停机控制原理的改造

在原煤车间哈尔乌素分区设备刚投入生产运行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设备忽然停电的事故时有发生。但是发现,在设备忽然断电情况下,个别设备,如胶带机M11、M21、M13、M23,不能正常闭锁停机,即使由集控发出停机命令也不能起到控制的作用,而且现场的保护装置也不起作用,造成设备堵料严重,若发现不及时,会造成胶带机机头滚筒包胶损坏、胶带磨擦损伤及机头保护开关砸坏等事故,给设备和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联系电工,翻阅这几条胶带机的控制图纸,发现这几条胶带的控制原理和黑矿分区的M11胶带机极为相似,其启停控制继电器是触发式的,其起机及停机需要两个继电器,发出的起机及停机信号是个脉冲信号,起机信号采集发出起机命令的上升沿信号,停机命令采集发出停机命令的上升沿信号,在起机信号发出后,控制系统会对各个保护进行扫描。当具备起机条件时,对起机继电器发出吸合指令,起机继电器吸合,电机运行,电机的运行返回信号是通过综保保住的,待电机运行信号正常,起机继电器断开,皮带正常运转。停机的过程和起机过程是类同的,但是,当设备忽然发生断电事故,控制模块得不到设备发出的连锁停机信号,即采集不到停机信号的上升沿指令,停机继电器无法吸合,设备便无法正常停机。

针对上述事故的发生,经研究,决定对其控制原理进行改造。将其启停机改造为由一个继电器来控制,发出的控制信号由脉冲信号改为常发信号。通过改造胶带机硬件控制线路和对胶带机控制程序的修改,使其启停机过程为:集控发出胶带机起机指令,控制系统CPU扫描起机具备条件,发出继电器吸合指令,继电器吸合后,通过控制模块由电机的返回信号使得继电器一直处于吸合状态,当继电器不吸合,皮带就停止运行。这样,就避免了继电器得不到停机指令的故障,从而能保证胶带机即便是在设备瞬间断电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停止运行。

二、胶带机的控制中增加下游皮带打滑保护的改造

原煤车间哈尔乌素分区的主要胶带机中,有4条胶带机(M12、M22、M14、M24)是带软启动驱动的,其启机及停机过程是通过软启动控制,从得到起机或停机命令到胶带机达到正常转速或完全停止,皮带的电机转速是一个逐步增加或者是减少的过程,从而导致启停机有一段时间的延时。当设备重载遇到故障停机时,会导致上游皮带继续上煤而发生堵料事故。针对上述事故的发生,经研究,把带软启动设备的胶带机的打滑保护增加到上一皮带中。通过对胶带机控制程序的修改,把带软启动驱动的胶带机的打滑保护添加延时,将延时输出线圈增加到上一条皮带的总故障控制回路中,当设备由于故障而停机,在停机的过程中打滑保护动作,直接给上游皮带发出故障停机信号,上游皮带接到指令,停止运行。:

三、改造后效果

这两项控制系统的改造,自投入运行以来,再未发生过由于设备瞬间断电、带软启动设备故障停机而引起的设备堵料,严重时导致胶带机机头滚筒包胶损坏、胶带机摩擦损伤及机头保护开关砸坏等事故,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设备的故障率,也降低了对设备的损害程度,保证了设备正常顺利的生产。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技术中心编.可编程控制器系统[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篇7

中职的英语教学与普通中学的英语教学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是长期以来中职中的英语教学受到普通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传统的思想应该在教学改革中的消除,以避免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受到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中职英语教学与普通中学中的英语教学方式没有存在任何的分别,首先从教材上来说,中职英语缺少其自己独立的英语教材。然后是课堂教学内容上,由于教材的限制,使得中职英语教学内容与普通中学的英语教学内容没有分别。最后是教学方式上,与普通中学中的英语教学方式相同,许多中职学校中都采用的是“填鸭式”。正式因为这样中职英语无法满足“职业学校教育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要求”,所以应该与普通中学英语教学进行区分。

(二)中职英语教学目的要明确

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是世界著名的交际学派,他们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学好英语。”所以各种语言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该种语言进行运用的能力及通过该种语言进行人际交流的能力。因此对于中职英语教学来说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出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职场中使用英语与人进行交流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需要学生能够使用该种语言进行交流,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培养。特别是中职学校中的学生本专业的专业课占了很大的比重,他们很少有时间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英语课在教学的时候就应该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其教学目的之一。

二、编纂具有时候中职学生具有中职特色的英语教材

对于中职英语教学的改革不应该只从学校本身开始改革。脱离了教材很难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中职中培养的人才并不是研究型人才,而是具有很强的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可以在中职中的英语教材中尝试加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一些内容,例如学生所学相应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到相关职业的现状。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大大的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同时也方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材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考虑,一个部分是学生注重学生进入社会的日常生活和交际,另一部分与学生的专业相关。这样不仅能够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还能够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中职中学生的专业很多,再加上英语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并不一定十分的了解,所以关于教材的专业英语部分会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但由于许多的中职都采用的是“订单式”培养的模式,所以可以组织老师到相关的企业进行调研、探讨,最后结合实际情况编纂教材并进行推广。

三、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措施

篇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法律教育发展比较快,学生人数也逐年增长。但是,学生过多也会对法律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学生多就业机会少,会出现人力资源浪费,学生质量不高等现象。目前,我国各高校法律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并不乐观,高校法律人才与社会法律人才需求不相符,学生就业情况堪忧,所以,高校法律教育如何开展教育工作,如何培养出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符的法律人才,提高学校人才质量,是高职法律教育改革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一、高职法律职业教育现状

从我国高职法律教育来看,培养一批具有高文化素养和专业性较强的法律人才,需要花费6年的时间。在我国高职法律教育中,本科院校是4年,高职院校是3年。高职院校仅有三年时间来培养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可见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比较大,难度系数也比较大。据了解,我国高职院校法律系的学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他们在毕业之后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理论知识不牢固,且毫无社会经验。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在法律教育中,教学内容没有顺应社会的发展,教育结构不合理,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二、高职法律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辅助人员和几层法律服务人员的录用考核制度不完善。录用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高职法律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学生难以就业,高职院校的法律教育成果不明显。因为高职法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法律辅助人员和几层法律人员,但是因为这两种职业的录用考核制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职业资格考试不完善,各单位会根据岗位需求招聘法律人才,且招聘时间、标准、方式各不相同,学生难以应对复杂的招聘机制。(二)教学与就业脱节。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一般学生的职业技能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实践教学比较重要。但是高职法律教育中,学生的实践机会非常少,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法律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能力比较差。有的高职院校甚至压缩或取消学生的实践课程,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低,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应对。现在社会需要具有操作能力的人才,能够胜任司法实务中的具体操作程序,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应该是面向操作性的人才。高职教育其实就是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既然已经制定了目标,就应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不要再沿用那些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能学以致用,以就业为导向。而现在的法律市场主要是需求一些法律辅助人才,懂法律基础知识,会实际操作。所以争取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来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三)高职法律教育师资力量缺乏。在高职法律教育中,多数法律专业指导老师的职业能力都比较低,只是掌握了比较基础的理论知识,对于实际的法律问题没有深入的研究。在高职教育中,法律教育的发展历史比较短,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师资队伍。很多高职法律指导老师都没有实际的法律禁言,多数是“双师型”。这类指导老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等都不高,不能满足高职法律教育的需求。

三、高职法律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

(一)正确的专业定位。高职法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辅助型法律人才,这一目标必须明确。高职法律教育应该对法律专业进行科学的定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社会提供更多高技能高应用的法律辅助人才。高职法律教育改革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综合性法律人才。(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凸显高职法律特色。高职法律教育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构建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的实践课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例如模拟法庭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辅助服务训练,比如法律档案管理,速录训练等;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学习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上实习,发现自己的学习问题,在回校之后能够及时补充理论知识,为以后真正踏入社会工作做好准备。实训课程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三)重视师资力量建设。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高职法律教育改革过程中们应该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学院教师的教育水平,给与指导老师进修或学习的机会,或企业实习的机会,让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习,提高老师的职业教育能力。针对高职法律教育师资力量不强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挖掘比较有经验的法律讲师,举行系列讲座活动,让学生了解在进入社会工作之后会面临哪些问题,也可以聘请法律事务所或其他法律方面的人才,定期到校讲课,分享法律经验,扩展学院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满足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态势来看,高职法律教育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提升老师的职业教育能力,改革教育思想,完善教育结构,寻找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才是最科学的改革方法。推动高职法律教育,能够促进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完善我国法律教育结构,提高国家法制化进程。

作者:王娜 单位:通辽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

参考文献:

篇9

当前,高职数学是高职所有学生、尤其理工科专业学生学习其它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现在高职数学课程是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出现了另一特殊情形,大多数高职学校没有重视数学的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基础较差,特别是数学更差,从而也不会重视高职数学的基础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出现了厌学、甚至逃课,不配合数学教师教学的消极情形。同时,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又没有切实做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过多地强调纯数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体系的严谨性,让学生更加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高职数学课程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学校不太重视,教师教学模式比较老套,学生不大配合。高职教育也属于高等教育,但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它是注重动手能力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与普通的高等教育不同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因为高职教育是以注重培养专业动手能力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因此高职数学的教育应以实用为准则,以必需、够用为度,将高职数学教育作为工具,而不能把高职学生培养为“学术研究型”人才。高职数学对高职学生的教育与普通高校数学对本科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对高职学生不能够过多强调数学知识体系的严密性与严谨性,而只能将高职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只能作为有些专业课程的基础,主要强调高职数学这门课程的应用性、工具性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效性。因而,可以调整原有教材内容,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有些与相关专业关系不大或无关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精炼,更能够为专业服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讲授的内容最好与专业课教师联系协商,根据数学知识的连贯性以及相关专业课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当的筛选。

篇10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转换和适应新职业的能力成为生存法则。确立高职教育教学立足“素质本位”,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为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这就为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它不仅强调专业素质教育,也强调非专业素质教育。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还是能应变、生存、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整个世界,总理去江苏考察时特地到当地一所职业院校,与学生交流中讲到,现在就业形式比较严峻,高职学生不仅要懂得知识,还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生存。

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曾出现过“知识理论本位”模式、“专业能力本位”模式和“人格本位”模式。“专业能力本位论”以单一的专业技能为高职教育教学的核心,视学生的人格、身心素质、语言能力等为附属性的东西,甚至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他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也就无足轻重了。“人格本位”模式以人为中心、以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和“人格本位”模式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强调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较高的职业素质,能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生存、发展,用向上的精神和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和未来的职业生涯,通过学知、学做、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共处来完善自己的人格,走向职业成功。[2]

三、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职教学改革措施

先生曾说:“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高职教育同样承载着职业与人格完善的双重任务。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中,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还没有真正体现这一精神。

按照素质教育的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要通过各种教育,增强学生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继续学习的可能性,要加强非技能性能力的教育(即非专业素质教育)。

1.重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现在大学生因成长环境比较优越,遇到问题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如环境适应能力差、意志力脆弱、自我调适能力较差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将思想教育和心理指导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使学生多与社会的交流中锻炼自己,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2.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更新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为了达到高绩效目的,在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良好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跨专业的能力,称为关键能力。行为导向教学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建构教学内容。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需要进行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教学媒体等方面的重新组合。因此在行为导向教学中要求教师与学生具有运用跨专业的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施创业教育。《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中明确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高职生毕业后的出路问题,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人才市场中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比较突出,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对高职学生实施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新精神,可使一些优秀的学生由谋业者成为成功的创业者。把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高职教育的教学体系中,形成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一体化的新体系,以培养出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既有专业特长,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教学改革目标的高职教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当前的职业生存,更要关注学生未来职业的无限发展;不仅要传授学生生存的知识,更要传授学生发展的知识;不仅要给学生造就现时的职业平台,更要留下一个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接口。

参考文献

[1]张克新.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