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1 18:38: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校食堂管理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课堂时间无谓消耗的原因
(1)组织教学耗时过多。包括导入新课、教学过渡过于复杂,组织学生活动、讲解注意事项用时过长等等。
(2)管理课堂耗时过多。包括维持课堂纪律、进行思想教育、处理突发事件用时过多;以及课堂上对学生行为的评价过多、过于复杂等等。
(3)重复教学耗时过多。有的教师总有太多的不放心,不断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不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导致部分学生未能掌握教学内容,教师不得不再次进行讲解。
(4)“旁逸斜出”耗时过多。有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有时会离题万里地讲时政、说笑话、做游戏;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生成性教学,有时会沿着与学习目标无关的学生话题展开教学,致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渐行渐远。
2.减少无谓时间消耗的措施
(1)简约组织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刻意追求教学环节的全面和完整,处心积虑的新课导入,面面俱到的教学过渡,纷繁复杂的资料堆砌,常常使课堂教学的组织太复杂、太冗长,大量挤占了学生学习主要知识的时间,有时还会因信息太多,使学生难以分辨学习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回归自然、真实、简约、实用的课堂组织形式,如开门见山地导课,简洁明了地过渡,不着痕迹地引导等等,以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着力提升自身魅力。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不强,是课堂管理耗时过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切实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使学生对自己产生信赖感、亲近感和共鸣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被教师的教学深深吸引,形成刻苦学习的习惯和决心,对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都心领神会,教师就不需要中断教学去管理课堂秩序。
(3)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师生在课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可以减少无谓的时间消耗。例如: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需要组织分组讨论、辩论和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有的教师在每次活动时,都要忙于划分小组、变动座位、讲解注意事项等等,组织的时间甚至超过学生活动的时间。教师如果能在学期初建构好几种合理的分组方案,并对学生训练有素,每次活动前,教师只需宣布采用何种方案,学生就能快速展开活动,进而免除重复的准备工作,降低课堂教学时间的无谓损耗。
(4)合理把握教学方向。一方面,教师要减少自身语言的随意性,摒弃无价值的搞笑、说教、闲聊,减少莫名其妙的语言。另一方面,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调控好课堂教学的方向。例如:教师在根据课堂情境的变化调整、生成新的教学程序时,一定要基于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话题加以鉴别、筛选与加工,并通过适当的指引、点拨和启发,使课堂教学保持正确的方向;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放任学生信马由缰地谈天说地,将课堂教学变成秩序混乱、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闲谈。
二、着力扩展学生的课堂“用功时间”
在课堂教学的有些时间段,学生会专注于学习并努力进行认知建构,卡罗尔称之为“学科学习时间”,布卢姆称之为“用功时间”。“用功时间”直接决定学习效果,教师除了要尽可能减少无谓的课堂时间消耗外,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去,设法延长和充分利用“用功时间”。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打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能够自由驰骋;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要创设真实、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共鸣;要引入具有学科意义、有趣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进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学习的兴趣,延长他们乐于学习的时间。
2.重组教材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再组织,将符号化的知识转换成各种鲜活的形式,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并在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处、学生认知的冲突处、以及学科知识的综合点上设置问题或悬念,使学生面临挑战,进而产生解决具有一定难度问题的欲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去。
3.把握教学的方法和方向
能否称为“用功时间”,不仅与学生学习的专注程度有关,还与学生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意义有关。教师只有紧扣教学目标,把握正确的方向,选择合理的方法,才能真正延长学生的“用功时间”。例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其“用功时间”会较短;教师如果能合理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角色扮演、个人自学、集体讨论等自主活动,效果会明显改善,但是,教师如果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有无必要,都让学生探究、讨论一番,学生看似忙个不停,有价值的思考却很少、很浅,其“用功时间”也较短。因此,教师要掌握好学生动手、动眼、动嘴和动脑之间,以及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之间的平衡点,既要组织必要的小组学习活动,又让学生有静心思考和必要的接受学习时间,让他们的思维触角不断向深处、广处和新处延伸,将学生的课堂学习纳入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意义学习轨道上来,使他们的专注学习时间真正升华为课堂“用功时间”。
三、高效利用既定的课堂教学时间
1.把握最佳教学时段
王仁甫先生在“45分钟价值曲线”一文中指出,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生理、心理状态呈波谷(起始五分钟)――波峰(兴奋时区15分钟)――波谷(调试时区5分钟)――波峰(回归时区15分钟)――波谷(终极时区5分钟)的波状起伏变化规律。虽然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不尽相同,但这种波峰、波谷交替出现的总体规律依然存在。教师可以根据这种规律,并结合课前的精心设置和课中的细心观察,将学习任务的重点和难点置于波峰时段,让学生在学习状态最好的时间里解决关键问题;而不是按照教材呈现知识的次序,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不分主次地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2.巧用课堂“垃圾时段”
整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一直高度集中,思维活动也不可能一直处于高度亢奋的状态,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合理利用其中的“垃圾”时段。例如:在“调试时区”,教师可以运用针对性、激励性、趣味性强的精练语言或案例,帮助学生放松心态、走出疲劳,激发新的学习动力。这样,既可以使课堂教学节奏有张有弛,又能为学生进入新的“用功时间”助推发力。再如:在“终极时区”,教师可以不安排新知学习,而是激励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借助板书和教师的语言提示,学生完成任务的难度并不是很大,而这一过程又是建构新知体系的必要环节。这样,可以“变废为宝”,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对高效课堂的认识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正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指导下,以最佳的教学设计,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全方位地把握问题,实现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帮助学生在课堂45分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体系。
二、教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科学管理不过是一种节约劳动的手段。也就是说,科学管理是能使工人取得比现在高得多的一种适应的正确的手段而已。”[1]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通过“科学管理”寻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呢?
1.构建高效课堂,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元智能为目标
课堂教学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素质教育“应该努力确保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助于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潜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多元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只有这样做,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才能真正做到多元效率和复合效率的提高,才是具有本质意义的高效率。
2.构建高效课堂,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法是关键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那么,怎样才叫恰当呢?第一,教法的选择要符合教改的方向,即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和主体地位的落实,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教法的选择要科学合理,即教师选择教法要根据教学任务、学科性质、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本人的素质条件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等各方面综合考虑。
3.构建高效课堂,优化教学时间与教学环节的配置是前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优化教学各环节与时间的配置,科学地驾驭课堂,合理地支配时间,讲当其讲,练当其练。教学重点在保障的时间内完成,教学难点在特定的时间内突破。教学各环节都优化了教学时间,当然就提高了教学效率。
4.构建高效课堂,精心设计系统科学的训练是保障
新的课程理论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训练时间不少于整节课的二分之一。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成果如何,取决于在互动与探究的过程中能否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动器官。所以,一节高效的课,不在于它有条不紊,不在于它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学生练习和实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层面、多角度、多维度地精心设计课堂训练,以求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
5.构建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是基础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学习动力中的源泉。”[3]一段或精彩或幽默的导语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使学生迅速而热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一句巧妙的提问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而且能够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能力;余音绕梁式的课堂小结,不仅实现了课堂的价值,而且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
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学习中,注重发挥教育机智,不仅要让课堂教学过程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要让学生满意于“他们致力于这个动作时所期望的成功程度。”[4]
6.构建高效课堂,要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技术做支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现代媒体科学、准确、形象、生动、视野宽阔等方面的教学优势,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就使教材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并能有效地缩减教学时间,减轻他们的疲劳程度,提高教学效率。
7.构建高效课堂,需要优化学法指导,探究最佳教学途径
没有学法的教法是不完善、不科学的教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发现式学习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深入探究能力的培养,但离不开恰当的指导;合作式的学习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要保证小组合作的意义和价值。新课程提倡有效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8.构建高效课堂离不开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的产物,先进的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的升华。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许多优秀的教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比如“质疑探究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型教学模式”、“单元复习比较分析教学模式”等。教师按模式组织教学,减少了不必要的环节,规范了教师的教学活动,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用教学艺术驾驭课堂时对教学速度、密度、难度的调控,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教师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精心备课,活化教材;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让学生有充分讨论与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予以反馈,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教学组织形式应趋向多元化,保障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教师还应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实施个性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常万里.管理学名著精华[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
[2]舒达.素质教育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3]王楚松.中学校长治校方略[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二、要制订可行的实训计划
教学计划的可行性是保证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所以要提高中职实训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首先就要制订可行的实训教学计划。在制定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守以下三个原则,分别是:第一,明确实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在制订实训教学课堂计划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明确清楚地认识到实训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什么。第二,细化并且优化教学内容。要想保证教学效率,教师就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在制订实训教学计划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明确实训教学的内容,对教学内容就进行细化,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于实训教学内容的掌握。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来优化教学内容。第三,提高实训教学进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地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调整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进度,如果学生对于某部分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是比较差,教师应该适当地延长该内容的教学时间,加深对学生的教学,进而保证学生对于该教学技能的掌握。
三、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对于实训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的专业素质较差,将无法有效地提高实训教学的教学质量,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故此,中职学校应该加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首先,在选择实训教师的时候,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要求,除了要提高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还应该提高对教师的实践经验的要求,因此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学校应该选择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学校的实训教师。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重自我学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的技术也得到不断地发展,所以教师也应该注重对于新技术的学习,这样才能保证对于学生的技术教学的时代性以及创新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实训教学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多媒体技术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将整个生产流程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学生更加直观和认识到整个生产操作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实践生产技能的掌握,所以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通过加强对多媒体仿真系统的运用,可以将实际的生产加工流程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在播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生产加工技术的认识程度,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
五、加强小组教学方式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学习,所以在中职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小组教学方式的运用。要保证小组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就要保证分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进行分组的时候,教师应该结合班级学生的人数来进行分组,比如班级人数为60人,教师可以加强全班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五人。在分组的过程中,不能让学生自主搭配,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能力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避免各个小组之间实力差距过于悬殊。分组完毕后,教师应该加强各个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并且推选出小组的小组长,保证实训任务的更好完成。在进行小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操作演示,操作演示是实训教学的必要环节,通过正常的操作演示,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实践操作的认识,在学生操作演示环节中,每个小组可以推选出小组内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小组代表,然后再各小组进行操作练习。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过程中,团结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中职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团结合作教学。
六、加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都需要借助校外的实训基地来实现,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比如,学校应该加强与学校附近相关企业的合作,将学生放到企业一线生产中进行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1.分层构建学习小组
通过平时的观察、家访和与班主任交流等途径,然后根据学习水平、掌握知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学习兴趣、性格品行等方面的情况,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四个层次,按每个层次一名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组内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然后小组长挑选位置,从而确立了每小组的“根据地”。
2.制订课堂管理规则
首先是出勤,每个学生都必须按时到教室,做到有事先向教师请假;其次是课堂纪律;再次是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大胆地进行交流发言。规则形成后,就要传递给每一个学生,由学检查实施。我们的办法是制订“学生课堂情况登记表”,让操作方便快捷,不影响学生学习。
二、创新课堂评价,促进合作探究
小组学习的自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要使课堂上的自主管理更有效,教师应对学生自主管理的效果进行激励性评价。
1.注重评价的几个环节
我们把实验教学分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观察与实验操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交流几个环节进行评价。在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环节,教师应采用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在制订计划环节,教师通过看计划、听学生汇报计划的方式对实验计划作指导性的评价:该肯定的要表扬,计划不切实际的要指导学生修改。观察、实验操作环节重在过程的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实验时的分工合作意识,学对后进生的指导以及实验的效果的了解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在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环节:要体现学对组员的帮扶作用。在表达与交流环节:要根据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大胆质疑,鼓励相互辩论情况,进行评价。
2.评价的策略
我们采用“小组积分”的方法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具体方法是,首先根据各环节学生的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做好得分记录,各位组员得分之和即为该组的积分,每周汇总一次,评出一组“最佳合作小组”。然后一月后在所有获得“最佳合作小组”中,按照学生的个人积分的高低评出六名“最佳合作标兵”。发放“最佳合作小组”和“最佳合作标兵”的荣誉奖牌,并公示在实验室外面的展示板上,获奖的小组或个人在荣誉奖牌上签上组名、组内成员名,让获奖的学生有无比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最后科学教师还把考核结果与班主任衔接,作为班级个人晋级的依据。
课堂教学是在一种特殊的人际心理环境中,以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为核心的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本身,还有赖于课堂管理。协调和控制构成课堂环境的基本要素,保持其动态平衡,构建合理的课堂生态,营造宽松而不失紧张、和谐而不失内心激动、融洽而不失师生各自角色的人际心理环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简言之,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化学实验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学相比,虽然活动主体相同,都是教师和学生,但是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物质载体上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中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相对较多、教学开放的程度相对较大、教学环境中的物质存在相对多元,那么,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影响化学实验教学课堂管理的因素主要有:教师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观念和教师的管理方式)、学生身心特点和课堂内部环境等。为此,实验教学中的课堂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优化课堂时间管理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时间管理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要坚持时间效益观,提高在单位教学时间内的效率。课前认真设计教学流程,保证各环节流畅、紧凑,朝向预定目标推进;认真做好实验所需的各种准备(如仪器、药品等物质准备,学生的学习准备,拟定相关实验问题等),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时间的损耗;围绕实验主旨,在有限的时间里提供有价值的适度的信息量,防止因无用知识或者枝节信息导致无效劳动;及时处理易导致学生分心的因素,提高学生的专注率。二是教师要有“生本”意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时间和探究时间。如果把追求升学率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就容易剥夺学生的动手机会、压缩学生的探究时间,用更多地讲授、灌输填充教学时间,这样短期的应试效果也许好,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教学,则是短视而低效的。
二、营造课堂和谐气氛
课堂气氛主要指课堂中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在化学实验课堂上,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学生的兴奋点指向实验主题之外,纪律混乱、氛围嘈杂,教师不得不经常组织教学。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应确保实验的成功率高,并用恰当的指导性语言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用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维。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鼓励学生质疑,调动学生参与,以实验为媒介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智慧共振。
三、恰当地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是指在课堂上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处理化学实验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既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又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中,我们主要实践了以下策略:先行控制,进行预防性处理;行为控制,进行终止性处理;行为矫正,进行转变性处理。
1.预防性处理
制订合理的实验课堂规范,明确学生在实验课上的行为标准,是一种有效的先行控制方法。教师根据管理目标提出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让学生清楚明了实验课堂上哪些行为是合理的、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不可接受的,并针对这些期望让学生发表意见,师生共同商定行为规范。在我校的化学实验课堂规范中,就明确规定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要求、药品及仪器使用要求、实验台整理要求、学生纪律要求等,并通过相应评价对学生进行约束。
2.终止性处理
处理学生已有的问题行为,需要教师的管理艺术,总体原则是教师处理问题的行为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实验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违规行为,教师可以用眼神注视、突然中止讲授、轻敲其桌面等方式进行暗示,可以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或安排其示范进行榜样激励,可以对表现很差的学生以适当的惩罚,如收拾整理实验桌凳,促其自省。
3.转变性处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具有自我成长的潜能,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并非只是被动的由外在刺激所引起,而是出自他主动自愿的选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敏锐观察和细致分析,了解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或背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积极矫正不良行为,并经过必要的评价与反馈,塑造、发展良好的实验课堂行为。
四、做好实验小结,启发学生自我评价
实验结束前,用几分钟时间让一些实验认真、观察细致、操作熟练、清楚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正确掌握了实验技能、并实验成功的同学简单谈谈收获、体会。也可由教师或者同学给予肯定评价和鼓励。反之,一些实验做得不好的同学或看不到实验结果的同学可谈谈失败原因和要吸取的教训。如有的同学也可能是因为怕麻烦、怕脏等原因而不愿意做实验,以至实验效果不好或无结果,为此教师也要帮助其克服这种娇惯心理,自觉做好实验。
总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教学形式之一。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基础――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的管理,能极大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4):36.
为了能够使本文在研究内容上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本文在写作形式上采取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教学调整的思路来进行。依据发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细节问题,对细节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细节问题的具体方法进行达到本文研究目的的思路斫行。为了使本文的研究真正具有可行性和使用性,在教材的选取上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进行探索。
一、课堂教学细节之一,课堂互动效果差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依然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较少、互动质量差。所谓互动频率较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领导地位,将知识点进行口述,而学生并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而是只“奉献”出了耳朵,并没有将大脑和嘴带入课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极有可能随之涣散。所谓互动质量差是指虽然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提问,与学生进行交流,但交流的问题往往都是让学生进行“是与非”的回答,或是对课本内容的阅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发挥出来,甚至很多时候学生回答的内容都是没有进行思考直接脱口而出的。
(二)问题的分析
本文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细节问题,虽然与历史学科的特性有着很大的联系,但最大的问题则是体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上。遵循新课标理念,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仅仅从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是不足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的培养、历史思维的训练。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则应该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师生的互动性进行重新的考虑与界定。
(三)教学思路调整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提升课堂师生互动的频率与质量呢?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临场发挥”当然是不行的,教师在备课环节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参与度这一重要问题,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能够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思考、哪些问题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本文认为设置开放性思考题、辩论题并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教师在对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进行备课时,教师就可以从“科举制度的利弊分析”为切入点设置问题,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有关“科举制度的利与弊”的辩论,辩论时教师特别关注沉默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并提前预估学生在课堂辩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提前预估并准备好处理和总结的方法。采取课堂辩论的形式,可以使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还可以扩大课堂参与的群体,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中回答问题、参与辩论,而学生的回答也不再停留于“是与非”的表达上,而是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论述。这就使得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无论是在频率上还是在质量上有有明显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细节之二,教师过于依赖教材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通过对初中历史课堂的观察以及对学生进行的采访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往往都是仅仅围绕课本来进行的,课本涉及到的内容一丝不差,课本不涉及的内容丝毫没有,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方法有时候并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进行理解。
(二)问题的分析
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三要素,离开这三要素,课堂教学就无法顺利开展。因此很多时候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又太多与强调这三要素的重要价值,以至于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完全依赖于教材,被教材束缚了手脚。虽然任何一本教材的价值都是值得尊重的,同时任何一本历史教材在内容上也都是精挑细选的,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任何事件的产生都是按照产生――发展――消亡的顺序来进行的,同时历史事件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就使得历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会有所筛选的从大局出发,从重要事件、重要问题出发,出于无奈不得不省略掉很多相关内容。而对这些内容的补充与扩展,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弥补的,同时这也正是教师教学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如果教师仅仅依照照本宣科的方式讲述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自学就没有任何差别了。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不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更深刻的思考,还导致了学生面对历史问题,找不到正确的解答方法,无法将历史问题与学习知识有机相连的现象,因此本文认为初中历史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坚持既尊重于教材又不盲从与教材的原则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对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
(三)教学思路调整
针对这样的细节问题,本文认为历史教材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时,尤其是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时要提前多相关资料进行大量的收集,而这一工作最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材参考资料”的收集与编撰,教师根据学生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将适合在课堂展示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例如在对人教版初三上册第12课《美国的诞生》进行讲授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美国诞生”的意义(可以从现代美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入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网络和书籍中对《美国诞生》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并以小组作业的形式上交,教师对学生上交的内容进行整理会发现,学生收集到的相关内容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并且涉及到的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在这些资料中就可以找到课堂教学的灵感,哪些相关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内容是教材没有体现的……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某一小组所提交的内容讲解出来之后,该小组成员还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而这一自豪感不仅能够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动力,同时还会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相关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美国人和英国人是什么关系?“莱克星顿”在什么地方?“波士顿”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虽然在教材中都略有涉及,但是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并不能给学生产生整体的印象,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来龙去脉进行解释,并通过美国地图来标出重要地点的所在位置,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教学思路依旧是在尊重教材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在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融入了两个特殊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课前准备阶段进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并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适当的筛选并融入到教学设计当中。第二个环节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即教师将小组提供的相关知识进行课上讲解与展示,并对被选中小组进行表扬,通过这样的方法对该小组学生进行激励,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两个特殊环节的融入,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历史知识更具有连贯性,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意识。
三、总结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本文从历史课堂教学的两个细节之处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师生互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灵活使用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精神的策略。
【参考文献】
课堂上我采用基本训练――新授导入――进行新授――巩固练习――课堂作业――课堂小结这种模式教学,具体如下:
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上课一开始进行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立即投入紧张的学习中,能够安定学生情绪,起到组织教学作用。也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进行一些必要的知识铺垫。在此期间,教师可以进行巡视,捕捉学生在练习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
新授导入(1分钟左右):引出新知,揭示课题,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学习新内容导航,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进行新授(15分钟左右):这是新授课的核心部分,也算是一节课的重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重点突出,完成教学目标,集中全力解决关键问题。
巩固练习(6分钟左右):通过练习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提高课堂效益,练习应采取多种形式,学生单独练、分小组练、板演等方式进行,这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
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在学生基本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相应习题或教师自主编制练习,教师要关注学困生,要做到当堂反馈,及时订正。课堂作业一定要在课内完成。
2在中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互相管理的运行模式
互相管理的运行模式有很多种,其中最为基础的一种模式可以用“小主人小天使”这个游戏来说明。首先,教师要组织班级的学生将自己的名字写在纸上叠起来,将纸条收集起来再并将顺序打乱。让后,每一个学生随机抽出一张纸条,将纸条上的人作为自己要服务的“小主人”,通过这种抽签方式后,每一个学生都会同时具有“小主人”和“小天使”两个不同的身份。“小天使”要尽力去关心、帮助并激励自己的“小主人”,使其能够克服方方面面的困难,具有前进的动力。而“小主人”则会想受到“小天使”的关心、帮助与激励,得到前进的内在和外在动力。同时,在游戏过程中,如果“小天使”发现“小主人”有成绩下滑的趋势,应该马上鼓励他,使其成绩得到提升,而当“小主人”上课不认真、精神不集中或者违反课堂纪律的时候,“小天使”则可以用“神秘人”的身份想办法给自己的“小主人”提醒,使得“小主人”能够改正自身的错误行为。
3互相管理对于中小学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3.1激发中小学生学习的动机:
要想更好的维持中小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就目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十分乏味枯燥,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较差,学习动机低。教师要想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一个集体中,相互之间及时朋友又是竞争者,通过互相之间的帮助、激励能够是他们很大程度上的建立起自信心,使其的学习动力被激发。学生群体的年龄相仿,他们之间的心理境况相近,沟通也要比同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容易很多,因此,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压力较小,通过互相管理的模式,能够是他们在被管理的过程中也成为管理者,学习彼此的长处和经验,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教学管理的趣味性,同时也使得学生之间的友谊加深,减少学习的乏味枯燥,有效地增强学习的动机。
3.2有效维持课堂纪律:
维持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管理主要的工作之一,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方式落后单一,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所以,无法达到维持课堂纪律的效果,同时也对师生之间的关系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而互动管理模式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的学生之间互相管理,这种方法使得学生的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学生之间形成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并互相管理的模式,由于每一个学生是被管理者同时又是管理者,使其能够主动地在教学课堂中去遵守纪律,极大程度的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每一个学生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管理能力;管理策略
高效、灵动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有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条件。
一、教师课堂管理内涵及其基本类型浅析
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有着较广的内容范畴,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首先,教室作为课堂活动进行的物理空间,是课堂管理实践的主要场所,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客观环境保障;其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在为学生进行知识讲解的同时,还应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督导,进而维持有序的课堂教学状态,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课堂管理并非传统意义上对学生不良课堂行为的单一化管束、指责、批评甚至惩罚,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充分尊重学生的切实感受和体验为原则,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当行为进行的必要沟通和疏导,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课堂管理方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放任型、专制型和民主型。放任型的课堂管理模式容易使学生忽视课堂秩序的重要性,注意力相对不集中,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专制型课堂管理以教师为主,教师依照制定的课堂规范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学生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课堂活动,对超越规定界限的学生进行指责和批评,而这一管理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氛围较为呆板、严肃;民主型课堂模式旨在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有序、健康的课堂管理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合作。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意义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灵魂。学生以教师的言行举止为榜样,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尤为重要。中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其一,对学生而言,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思维活跃,敏感好动,极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从而分散注意力,教师良好的课堂管理可以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意识,加强自律性和自控能力;其二,对教师而言,教师心理角色的合理转换是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另一方面也应尽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助力于提高自身的综合教育素养与能力。
三、有效提升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策略探讨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规则,共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规则对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规则的制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规则的制定可以由学生共同讨论形成统一意向,教师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依依落实为细则、条款,这一规则制定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使学生积极参与并配合后期的实施。第二,规则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制定,在听取学生的建议后进行适当地修改、整编和完善。其中,教师应该尤其注意以下两点:其一,规则的制定一定要与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有机结合,如学生个体差异性表现、课程与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教学环境的多维度等等;其二,道德性,制定课堂管理规则是针对学生的行为构建的一个正确标准,学生在发生错误时,教师应该学会灵活地应对和解决,绝不能固守规则、机械刻板。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水平,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是解决学生不良课堂行为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关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理论研究,汲取最新的教育理念来更有效应对和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错误。另一方面,教师应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尽多地利用课外时间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现阶段面临的困难或烦恼,及时帮助学生疏导和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肯定,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遵守课堂秩序。
(三)正确处理学生课堂不良行为,培养正确的因果归因观
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许多教师在制定了具体的课堂规则后仍然无法有效地解决课堂行为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缺乏维护学生尊严的意识。例如,一位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这样说道:“今晚必须做完15道数学练习题,否则明天站着上课!”,而另一位教师这样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布置10道数学练习题,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后5题也完成,明天课堂,老师愿意与你们共同探讨,一同分享正确答案!”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中感受到了不同的态度,后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再如,学生经常会被窗外的鸟叫声打断思路,漏听教学重点,导致无法与教师形成共鸣。此时,教师不应该趾高气昂地斥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可以巧妙地提醒学生注意听讲“窗外的小鸟叫声确实很动听,但接下来讲的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哦!”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尊严,同时没有因教师的指责而迫使讲课停顿下来。久而久之,通过教师因势利导的教育和管理,学生可以主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逐步形成正确的因果归因观。
(四)定期举办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构建有效信息反馈机制
致力于大幅度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层应重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重要意义。例如,学校可以聘请从事课堂管理的教育工作者,传播教育、管理经验;另外,鼓励年轻教师向资历较深的教师学习工作经验,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再次,学生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研讨活动中,畅所欲言,加深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同时增进师生间的情谊。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定期举办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断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促进教师心理角色的合理化转换与定位。
结语
课堂中师生的行为是围绕教学活动展开的,良好的课堂秩序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但应努力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自律自强、自尊自爱的高尚品德。因此,落实民主课堂管理理念,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作者:郑瑞华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平舒乡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很多老师产生了这样的困惑:现在历史该怎么教,才既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提高学生的成绩。本人认为,要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理念和提高学生成绩,就必须优化历史教学过程,提高历史课堂的高效性。
一、优化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准备的高效性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是判断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依据,而教学准备是实现教学高效的支点。
首先,确立目标原则
新课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应该遵循“过程与方法”为载体,“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归宿的基本原则。
其次,优化教材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教师既要把教材看作一个“剧本”,真正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努力做到“入乎其内”,提炼出简练、高效的知识主线;同时又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案例”,不唯教材,力图“出乎其外”,进行优化选择;要结合学生学习和教材,分析哪一部分由学生自主学习,哪一部分需要老师讲解,哪一部分需要师生互动共同完成。
第三,注重分析学情
学情包括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往课堂中的表现以及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学习方法等。只有了解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才能说我们的教学是有针对性、高效性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出发点。
二、优化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课堂是实现教学高效性的关键环节。学生的成长依赖于每一堂课的积累。
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鼓舞学生获得认知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动因。现在的高中生,思维活跃,极易接受新事物,但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学生觉得历史与自己的生活太遥远、太陌生,太枯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转贴于
因此,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使其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实现学习的高效化。
其次,转变方式,知能并举,实现教学方法的高效性。
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应该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通过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猜测、分析的过程中学习新知,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多种方法教学,如自学辅导法、分组讨论教学法、学案导学教学法等,努力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智力、能力得到协调的发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优化气氛,民主平等,实现教学交往的高效性。
心理学认为心理气氛和工作气氛是影响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课程标准也强调:当前的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民主自由的空间得到发展。课堂气氛是教学活动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积极的、良好的课堂气氛,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愉悦氛围的刺激,使教师教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学生学的最佳心理状态相吻合,激发师生充分发挥潜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气氛涉及到许多因素,但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了解当代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特点,淡化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角色痕迹,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互动,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质疑发难,发表不同意见。以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第四,优化教学形式,现代与传统结合,实现教学手段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