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1 22:36: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描写冬至的古诗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看作者。诗歌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袒露,要真正读懂一首诗,读懂诗人的情感,就需要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了解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李清照的一生比较曲折,前期生活幸福,多写少女的欢乐和的闲愁,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意境优美怡人。
3.看注释。鉴赏一首诗,除了诗的主体外,不能忽视诗歌的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4.看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很多意象积淀了基本固定的意义。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它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其他如鸿雁、杜鹃、双鲤也多含有思乡的意思。而梅花、、荷花、松竹等多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在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意象。
诗歌的标题,往往具有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的功能,如《题李凝幽居》《邯郸冬至夜思家》《书愤》《春夜喜雨》《哀江头》。
2.看作者
了解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世。
3.看题材
①别离诗(去国、离家、别人):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的凄凉氛围,抒发依依不舍(眷恋)或别后思念或安慰劝勉之情。
②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自然山水或田园风光,创造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意境或宁静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图景,或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厌恶,淡泊名利,寄情山水,追求恬淡悠闲的隐逸生活;或表达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
③边塞诗:通过对边塞景象或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或表现舍身杀敌的英勇无畏,或表现将士凯旋的豪迈,或表现将士对亲人、故乡的思念,或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④写景咏物诗:或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或表达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
⑤羁旅行役诗:或表现游子异乡生活的孤寂凄凉,或表现漂泊无依、归途艰难的愁绪,或表现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或抒发不被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
⑥咏史怀古诗:通过史事人物、历史遗迹的追述、评价,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或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⑦闺怨诗:写闺房女子或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和独居闺中的孤独,或对远在边塞征戍夫君的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发动战争的控诉。
4.看意象
根据意向既定的意义来揣摩诗歌的思想情感。
5.看写景的“冷”“暖”色调
如杜甫《水槛遣心二首》,诗人先用“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优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诗人通过描绘“暖”色之景,抒发了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6.看关键词句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是全诗的诗眼。
7.看所用典故
一、古典诗词中的虚实手法与绘画中的空白艺术相通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这种现象,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
二、虚实与烘托
诗人在刻画人物或描写景物时,当难以正面表达或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之美时,常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引发读者想象,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如《陌上桑》,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又如《琵琶行》,诗人三次写江中的月亮来烘托人物的感情。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这两种虚实手法与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手法是相通的,但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虚和实的关系还有特殊的表现形式。
三、虚实与情景关系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四、虚实与比喻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诗人用这种方法对具体景物作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比喻,把多而不绝的“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形象地表达出来。又如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多几许,一川烟柳,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种用比喻来抒情的写法,从虚实的角度看,是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以上四种类型虚实结合的现象实际上与借景抒情、烘托、比喻、空白等艺术手法相通,因而难以有相对统一的答案,所以命题人不会属意。值得重视的是以下几种情况。
五、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
作者把已逝之景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内心的情怀。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的“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浓重的悲哀。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来表达感情的诗不少,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写法。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李白《越中览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六、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为虚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晓风拂弱柳,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这类诗常见的还有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等。
七、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鄙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而且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常见的运用“对写法”的诗词还有高适的《除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欧阳修的《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这样虚实结合,沟通了双方的情感,所以,有思念有愁苦有断肠之痛,也有温馨和慰藉。
其二是实而不活。教师对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的诗词依照教参从作者介绍、背景资料到字词句篇、手法特色等进行全面分析讲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感觉是讲深、讲透了,但是也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词肢解得支离破碎了。例如,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各种诗歌表现手法及鉴赏手法进行罗列,然后给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示范,教学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这样学生最多只能感受到教师传达出的答题方法,诗词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个人的情感体验,便难以深刻地体会。学生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还对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无味,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学生一脸冷漠;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学生能接到下一句;背诵古诗词完全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考试……
古代诗词的学习和欣赏是以作品所提供的语言形象为根据的感受和体验,其本质是为了吸取有益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思维、陶冶思想性情,是一种具有认识性的活动,它需要通过理性的分析、综合和判断,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虚而不实的课堂教学缺乏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没有理性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所以不能使学生明了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实而不活的课堂教学将古典诗词教学视为功利化的僵化的任务完成,将富有美质的诗词变成了一种死板教条的东西,远离了情与美。这两种背离古典诗词认识规律的教法,可以说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那么如何做到“化虚为实”“实活相济”,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呢?
一、诵读有要求
古代诗歌具有句式整齐、合于音律的特点,比如近体诗严格要求句数相等,讲求对仗,讲究平仄,讲究押韵。这种特殊的语言组合及它与诗人情感相结合的特征,决定了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和欣赏。课堂教学的读法有很多,范读、默读、朗读、美读、背诵、分小组读等,但是不能流于形式或浅尝辄止,笔者在指导诵读技巧外,对学生明确提出,在诵读后完成以下四点任务:有不懂的字词句,提出来解决;根据标题和注释,简介写作的相关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事件等;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的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诗的内容。
古典诗词离学生生活时代已久远,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学生学习的障碍还是很多的,仅仅是吟咏体会,缺乏具体的任务要求的落实,读终究是流于形式的。这四点要求,由易到难推动学生层进式地理解文本。第一点要求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学生有疑处往往是关键所在,有时一字之误、一个词语的差异,就会导致思想感情把握的偏差。对字词的疑问,或教师适当地解释、点拨,或学生间简单讨论交流,使得本来望而却步的难题轻松化解,学生增强了读诗的信心,慢慢会感受到读诗的乐趣。第二点从标题和注释了解诗的相关信息,有助于对内容、情感的准确把握。如《邯郸冬至夜思家》可以从标题读出以下信息:“邯郸”表明作者羁旅在外;“冬至”诗后有注释:“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重要节日”应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诗人却不得不寄寓在驿馆里,思乡之苦就自然蕴含其中了;“夜”写作时间是夜里;“思家”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学生在介绍时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诗的内容、情感方向就把握准确了。第三点让学生把本难以言清的体悟和感觉具体明晰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对于古诗词阅读尤其是鉴赏能力不高的中学生来说,这一近似于翻译的环节是需要的,这样可以细致入微地理解诗句,减少主观臆断,从而正确把握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因为有前两步作铺垫,这一要求学生就不难完成了。第四点是整体把握全诗的概括能力的考查,也是古诗鉴赏能力考查的重点。按次序完成这四点要求,化吟诵感悟的“虚”为读懂内容的“实”。
二、分析有方法
由于古代诗歌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所以读懂诗的内容还谈不上是鉴赏。很多学生一提起诗词鉴赏,就感到虚无缥缈、无所适从,不知道从何处落笔,要么一鳞半爪,挂一漏万,要么生拉硬扯,杂乱无章。其实,诗歌鉴赏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难以把握,只要把握一些阅读规律,就完全可以准确抓住诗词鉴赏的要领。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分析欣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写什么―――怎么写―――有何用。
1.写什么―――寻找诗中具体描写的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即意象
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鉴赏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从寻找意象入手,使学生明白诗歌在写什么,再围绕这个中心内容,探究意象―――意境―――情感之间的关系,深入品味诗意。如《声声慢》,词中的意象有:淡酒、急风、旧雁、黄花、梧桐和细雨。寻觅不得,想借酒消愁,可薄酒难抵秋风冷雨;是怎样的愁难以消除?是对家乡的思念,是对亡夫的想念;国破家亡,谁还会怜取眼前黄花,作者自怜自叹,孤寂的心感受着雨打梧桐凄凉的声音。借助这些意象,李清照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渲染了“愁”字。再如《雨霖铃》选取了很多意象: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此等意象,在古人心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它们突出秋景凄凉孤寂的特点,表现了离别者内心的凄楚。意象,是凝聚诗人情感的物象,把握了意象,才能在情感上走近诗人。
2.怎么写―――把握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
诗歌离不开技巧,诗人都会围绕诗歌的主旨,选择恰当的手法来表达。写景诗借助情景交融,咏物诗采用托物言志,咏史怀古诗运用借古讽今等等。要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必须建立在明确掌握古诗词常用手法的类型和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艺术手法知识结构图,然后经过范例的引领,来落实强化艺术手法的掌握。如江苏考纲规定的7种修辞手法的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对比衬托等手法的辨析和特点;如表达方式中描写特别是写景的手法的归纳,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每一首诗着重学习一种手法的方法,以点带面,如《登高》的情景交融,《石头城》的借古讽今,《锦瑟》的用典含蓄,《虞美人》的化虚为实,《蜀道难》的想象与夸张,《琵琶行》的比喻和通感,《山居秋暝》的动静结合等。诗歌的鉴赏是一个整体的思维过程,各种手法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能,而不是必须,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懂得,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欣赏诗词,在强化中让他们把鉴赏的角度、鉴赏的思维化为自己的能力。
3.有何用―――阐释所选意象、所用手法的表达效果
鉴赏诗歌,不但要鉴赏写什么、怎么写,还要知道这样写的作用。任何意象的选择、任何技法的运用,都关乎诗歌情感的表达。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前两句描写了山中清幽明洁之景,后两句写山中的人事生活,以动衬静,充满了生动温馨之美,山中之景,动静结合,清幽静谧,而又生机盎然,这就流溢着诗人陶醉其中的怡悦之情,所以诗歌最终自然归结到“王孙自可留”的隐逸情志上。所以意象的选择、手法的运用对作者的传情达意起关键性的作用。此外有些手法还有其本身的各自不同的表达效果,例如对比衬托可以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喻、比拟能描绘和渲染事物的特征,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设问、反问、反复则主要起强调、加强语气的作用,引发读者对事物特征的注意和思考;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给学生分析古诗词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走好这三步,他们就不会再为古诗词阅读而头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在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既要让学生明晰鉴赏的方法,同时这个方法的领悟过程又不是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达到认识的目的。
三、语言有品味
1 让学生体会地理教学的情境美
初中地理教学应该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上地理课心情愉悦,就像倘佯在风景秀丽的山水之间,令人感到美不胜收,绝不能形成地理课就是老师枯燥讲解、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
1.1巧用故事创设悬念美
教材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知识,教师若适当引用生动、形象的材料加以印证,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又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周瑜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1.2借助多媒体展示动态美
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于一体,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借助多媒体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使得教学环境和气氛更加生动优美。另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供了大量学生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它可以将缓慢进行的地理过程在短时间呈现,如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可以将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呈现在眼前,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愉悦中形成地理科学概念。
2 让学生感受地理教师的语言艺术美
课堂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优美的语言,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而且是塑造美、体现美的源泉。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靠感官直接认知,虽然现在大多是多媒体课堂,但毕竟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地带领学生进入美妙的地理课堂。
2.1利用古诗词增添课堂诗韵美
古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美的诗词,在这些诗词中,不乏有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内容可结合情景吟诵诗词,渲染意境,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在讲“我国地势”的时候,先列举一些与大江大河有关的古诗词,如 出自李煜《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沁园春・雪》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笔下的河流都向东流去?学生根据水往低处流的规律,通过分析可得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因此大部分河流都自西向东流。通过诗词这个媒介,学生不仅能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而且对诗词的描写也豁然开朗,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引用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学生由此记住了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即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降低0.6℃。适当地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诗韵美,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2利用歌曲烘托课堂乐感美
音乐是一种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声音艺术,其中不乏有对地理事物描写的好作品,这些音乐作品形象地表达地理科学的内涵,有些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地理规律,具有一定的地理科学价值。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把音乐作品和教学内容巧妙结合,使学生在美感体现中学习地理。
3 让学生感知开放性地理活动的实践美
教室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但是带领学生们偶尔的走出教室能使学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让他们去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地理内容的学习, 同时又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形象生动的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4 让学生感悟地理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美
1.把握情感类别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为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之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等。
2.挖掘关键字词
羁旅诗中有一些关键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是鉴赏的切入点。如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词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如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和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都写于特殊的节日。
3.留心四种意象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望月怀远”,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鸿雁传书”,如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折柳送别”,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杜鹃啼血”,如晏几道的《鹧鸪天》等。这些意象都具有独特的抒感的作用。
4.注意两种手法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用春光融融来反衬客居思归的情感。
②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阅读训练一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诗人当时的心境。
2.诗评家认为这首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简要分析。
3.《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
阅读训练二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首联中“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
2.试分析颔联这两句诗的妙处。
3.颈联“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4.尾联抒写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阅读训练三
南乡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请简述这样写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阅读训练四
蟾宫曲・九日[注]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望远的习俗。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你认为这首元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请简要分析。
2.“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渲染怎样的气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阅读训练五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特别推崇首联的“偏惊物候新”一句。诗人所“惊”的是什么?“惊”字与全诗有什么关系?
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诗人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训练六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面对诗中的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心惊”中“客”指登临之人。
B.“三边曙色动危旌”一句中,“危”是“颓危、将倾”的意思。
C.“沙场烽火连胡月”一句中,“烽火”一词表明战事是由外敌入侵而引起的。
D.“投笔吏”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请长缨”则是用终军请缨的典故。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登临燕台遥望蓟门,以“心惊”感受引出下文对战场的刻画。
B.“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来渲染了战斗场面的宏伟背景。
C.“海畔云山”描写出蓟门地势的险峻,“拥”字则烘托出蓟门的坚如磐石。
D.全诗着力运笔勾勒出山川形胜,极言河山之壮美,并欲以此激发人们的抗敌热情。
3.结合全诗,从写景抒情的角度谈一谈“望”字在全诗的地位和作用。
阅读训练七
诉衷情
晏几道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八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面对诗句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对偶、互文的修辞方法,写旅途所见大江两岸景色,“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同样是写两岸景色,其中“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的意思。
C.颈联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景中含情,景中出理。
D.尾联写泊舟后的思乡感受,与首联呼应。
2.“潮平两岸阔”中“阔”这个字表现出了怎样的一幅情景?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话脍炙人口,请简要分析。
阅读训练九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词人描绘此景的目的是什么?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古诗阅读之羁旅诗》
阅读训练一:
1.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颇为凄凉。
2.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问句来表达,这样便饱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3.“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阅读训练二:
1.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衬托出心境的凄凉,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耳闻目见动静结合,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选景典型,韵味清远。
3.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人不禁生发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4.尾联表现了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
阅读训练三:
1.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2.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色晚了,思乡而不得归,更突出强调了思乡之情。
阅读训练四:
1.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来看,本文的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揭示主题的句子。
2.“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3.“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发白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要“倦思”故乡。
阅读训练五:
1.让诗人“惊”的是春来江南万象更新的景色。“惊”字是全诗的诗眼,不仅领起中间四句所写春景,还从眼前景带出故园思,景色越美越动归心,着落在“闻歌古调”而“沾襟”上,使全诗充满了宦游人怀乡之情。
2.归思(思念家乡的感情)。颔联、颈联借景抒情,尾联直抒胸臆。
阅读训练六:
1.B(危,高耸)
2.D(不是“极言河山之壮美,并欲以此激发人们的抗敌热情”,而是借对壮阔战斗场景的描绘表达自己渴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3.“望”在全诗领起所见:寒光、积雪、曙色、危旌、烽火等物象,渲染了战斗景象气势之盛;全诗行文,由望中所见,生望中所感(“心惊”之感受,“论功”之壮志),情景交融,使诗人由望而感,渴望建功立业的抒发水到渠成。
阅读训练七:
1.先写花点明时令,远景近景结合,写树上红叶、鸿雁碧天充分体现季节特征。描写树叶夹杂的疏黄,浓淡相宜,格调优美,而且注意了动静结合,如流水、碧天、远村、红树。
2.词人登高望远,面对自己仕途生涯的不如意,感叹前路茫茫,难以把握。
阅读训练八:
1.B(“两岸景色”应为“江上景色”,“风正”是风从正面吹来)
2.“阔”既写出了长江水波激荡,江面广阔浩渺,又写出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3.诗人用“生”“入”二字,将景物拟人化,使之富有生机,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阅读训练九: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灵魂,对理解全诗有指向作用,是解读诗歌的切入口。因而关注诗歌的题目对于确定诗歌的主旨,品味诗歌的语言以及判断诗歌的表达技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诗歌的标题一般对诗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的作用。有的题目显示事件、情感;有的题目交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的题目揭示与诗作有关的季节或时令特征;有的题目则直接点明中心。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例如2004年普通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题: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赏析:该题的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只要对诗歌的内容大致概括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第二个问题涉及到诗歌的情感,看似复杂,其实也简单。首先,我们通过题目“秋思”二字就知道此诗应该是一首怀念或幽思之作,再通过文中的“家书”二字就很明显地得出答案: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当然,还需联系诗句具体分析所体现的这种感情。
再如2012年普通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问题一: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问题二:“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第一个问题: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第二个问题:“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的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回答第一个问题时,从题目――“思远人”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远怀人之作。“思远人”即对远方行人的思念。
另外,诸如杜甫《春夜喜雨》、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柳中庸的《征人怨》等诗歌分别从题目中的“喜”“思家”“怨”等就可以看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在高考试题中,为降低鉴赏难度,命题人往往会对影响理解、鉴赏的疑难处列出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注明生僻字词的读音、意义,有的介绍与写作背景相关的情况,等等。注释往往是一把钥匙,有助于打开准确理解、鉴赏古代诗歌的大门,不可忽视。
例如2007年全国高考宁夏、海南卷:
小 斋 即 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解析: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之“品”,来抒写自己的“志”:直――方正、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如果不关注注释,不了解作者被罢官的相关情况,就难以进行正确解答,也许还会认为表达的是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隐逸情怀。
三、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鉴赏诗歌时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的时代背景、风格等,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创作风格方面: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例如2009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问题: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陆游是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其创作诗歌很多,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其诗作大多体现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首诗亦表现了其崇高的爱国情怀。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若平时能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风等,那么理解此诗所表现的作者崇高的爱国情怀也就不难了。
四、注意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在古代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这就需要平时去积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例如: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柳树――古人在送别时,常以折柳相赠,表惜别之情;蝉――喻指高洁的人品;芳草――往往用以比喻离恨;梧桐――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梅花――寄托一种高洁的品格;孤雁――思亲、思乡、孤独;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等等。
例如2009年福建高考诗歌鉴赏题:
江 行
[宋]严 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问题: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解析:作答时我们只要抓住“残雪”“雁断”“新月”“潮声”等意象,就不难发现诗人是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羁旅之思的。
参考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等凄迷的意象,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五、细读诗句,把握“情感关键字”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眼,称之为“情感关键字”或“诗眼”。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理解和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起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