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教师入职培训研修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6-08 09:34: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入职培训研修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入职培训研修总结

篇1

一、培训主题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侧重于“教育信息化推进与实施策略(课堂教学应用)”和“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管理与使用(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备课、教学和研讨交流)”。

二、培训对象

我市乡村学校学前教育、小学和初中所有教师

三、培训目标

依据教育部《送教下乡培训指南》,围绕年度培训主题,依托市级教师培训团队,整合区域外专家资源,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开展送教下乡培训。

送教下乡培训重在推动培训团队深入课堂、现场指导,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送教下乡培训带动校本研修,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

四、培训形式

网络研修(16学时)、“送教+集中”(32学时)、校本研修(24学时)。

五、具体实施(2020年9月-2021年4月)

(一)网络研修:培训时间2020年10月-12月,委托XX市教育局指定的远程机构组织实施。

(二)送教下乡

2020年国培送教下乡培训覆盖全部乡村教师和所有学科,与全员培训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按照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四个环节组织实施。

1.主要学科(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等)送教以片区(全市共分为5个片区)为单位,小学科(音、体、美等)以市区为单位,整合全员培训完成。片区安排如下:

西

片:略

西南片:略

片:略

西北片:略

城周片:略

2.本年度送教下乡培训所有工作在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和各学科指导小组具体实施,总体安排如下:

(1)问题诊断:10月8日-10月25日,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组织6个小组(小学语文组、小学数学组、初中语文组、初中数学组、初中英语组及学前教育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至4次问题诊断工作。问题诊断结束后,向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以下简称项目办)提交诊断报告。项目办将组织学科专家对诊断报告进行分析、审核并形成最终报告。

(2)研课磨课:

11月-12月中旬,在问题诊断报告的基础上,紧扣本年度培训主题,项目办将分片开展研课磨课活动。各指导小组在研课磨课结束后向项目办提交一期培训简报。研课磨课的具体安排另文通知。

(3)成果展示:送教下乡成果展示活动将结合全员培训名师展示活动,于2021年3、4月份组织实施。

(4)总结提升:2021年4月份,开展优秀课例评选(论文和优质课评比,评比文件将于年底前出台)、进行培训总结、绩效考核评估、调研并制定下年度培训规划等活动。

(三)校本研修

为切实减轻基层教师的负担,提升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效,本学年度校本研修工作通过“中国教师研修网”上的个人学习平台,实行无纸化考核。考核内容共三项:

1.立足日常的教学教研工作,以上课、听课和研讨为主要活动形式,每位参训学员将个人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拍成图片,以JPG格式上传,每人不少于8篇(次);

篇2

一、自我导向:构建职初教师自主发展的目标愿景与行动策略

笔者对学校80多位职初教师进行了“影响自主发展主要因素”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发现把“志向”排在第一位的人数最多,其次是“教学技能”“工资福利”。对于职初教师来说,需要热情,更需要自我的定位与反思。就像有的老师所说:成长,其实是一种状态,你有什么样的状态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生活源于精神。因此,端正专业发展的态度,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树立教师的专业发展价值观至关重要。基于以上认识,学校采取“目标导向、知识学习、反思总结”策略,让教师坚定自身的职业理想,加强自身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利用内驱力促进自主发展。

(一)目标导向

对职初教师来说,是否设定专业发展目标以及设定什么样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师的专业发展质量。学校在观察新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细节的基础上,适时地帮助和指导他们确立一些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并形成个人成长规划(短期目标是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技巧,而长期目标是要使教师成为“有反思能力的教育实践者”)。实践证明,当教师通过努力实现适当的目标后,“成功体验”增强了教育教学的信心,自我的评价更为积极。

(二)知识学习

真正的知识,必定开始于某一情境下的人和世界的关系,只有这样的知识才会引导出对现实的行动。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知识不应该被视为是中立客观的,它有其主观性。每个人都得以根据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来建构属于个人的知识或理论,并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

我们要求教师不仅从书本中学习,而且要从课堂的事实和工作的具体经验中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知识传播活动,不是对学科教材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教师对学科教材知识的一种再开发、再创造。

学校对职初教师的培训强调常与“四书五经”相伴。“四书”:教育论著、教材资源、文学历史、哲学典故;“五经”:经常审视、经常反思、经常写作、经常尝试、经常交流。引导职初教师做一名静静的读书者,不只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还要读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书,在读书中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净化灵魂。

(三)反思总结

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梳理,进行思考分析,研究自己是如何教的,如何学的,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名师。”学校采取“一思一讲一建”的策略,提升教师反思总结能力。思:每课一思、每事一思,每日一反思,并积极形成教师微日志、微课例、微视频,最终以微论坛的形式展现出来。讲:我讲我的成长故事,我讲我的研究故事。建:建立教师自我成长档案袋。帮助教师经常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力争做研究型教师,不断从经验中学习,构建个人教学知识,提升实践智慧,进而促进教师自主性发展。

二、环境支持:营造职初教师自主发展的组织氛围

学校营造“以教师为本”的组织氛围,全面关心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尽可能地为广大教师提供便利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满足教师不断学习、进步的需要;尽量满足教师对工作环境的需要,增加教育投入,为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尽可能地满足教师对岗位的合理需求,结合教师的个人意愿,有针对性地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使教师的特长能得以发挥。学校从建校初就确立了“大爱”的教育思想,简单诠释为“倾听、感恩、尊重、宽容”。这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也是每位教师的行为准则。每年一次的“家的味道”、每逢节日的“爱的祝福”、每遇困难时的“爱的帮助”……让年轻教师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校,正所谓“用心,让专业发展更有动力”!

三、团队助力:打造职初教师自主发展的“合作式”学习共同体

鉴于学校本土名师较少,一方面,学校依托常规教研组、学科组开展系列常规教研活动,如“1+4”常规教研活动,每周固定一次,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四个板块活动:好文推荐、反思交流、备课议课、问题探讨;不定期开展课例式实践研修,课例研究专题化,课例类型多元化;开展课题式深度研究,研究手段科学化,研究过程规范化,研究成果显性化;开展网络式互动研修,时空不受限,更有话语权。

另一方面,学校依托项目工作室,建立若干发展小组,采取“1+N”的捆绑发展模式,一个市区骨干教师带N个职初教师,定期开展主题式系统研修,把教研活动主题化、专题化;开展论坛式、沙龙式互动研修,经验呈现,问题探讨,全面参与,现场互动;最后,学校还定期邀请教研员到校指导,派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观摩学习,开展助力提升式研修,及时向教师传递最新教育教学信息,拓展教师视野。教研员深入教研小组,指导职初教师备课,深入班级听课、评课等。

篇3

一、本学期的研修目标

1.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2.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3.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4.通过学习,促进自己对整合课程的理解。

5.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修内容

(一)多读对自己有用的书,进行读书研习。

广泛阅读各类书目,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领悟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的真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注意多钻研、勤思考,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在总结和反思中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工作之余,读了一些有关学前教育的书籍,不断地充实自己。

(二)在实践中进行教学研讨。

上好一节完整的公开课活动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我积极参加了校内的教研活动,平时就当天发生的教学突发事件,教学感悟反思,幼儿的思想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与同班教师进行了交流学习。

(三)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做创新型的教师。

我尝试运用了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同时,还坚持每天都有点滴收获,及时归纳、及时总结。并一如既往地准时参加了校内教科研培训活动,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四、具体实施方案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多渠道地学。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通过实践学习,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通过网络学习,在教学中多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2.多听课,坚持做到听好每一堂优秀教师课,做好教研笔记。取长补短,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勤于动笔,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篇4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融和,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整合、融通、拓展、求变。研训+互联网的实效,根本性的突破是人力资源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如何研发人力资源?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区域教育研修机构要有作为,努力拓展服务空间,建设三座智慧“桥梁”。

第一座是鹊桥。来自中国民间传说的鹊桥寄寓了渴望沟通交流、实现结缘团圆的美好愿望。研究型服务体系是为各校之间、各校与教育研修机构之间、区域与高校及科研单位之间、区域与国际之间、教学业务与行政之间搭桥牵线,尤其是需面向资源相对不足的学校、幼儿园,搭建个性化的智慧鹊桥,为需要支持的学校提供值得信赖的后盾支撑,形成优质资源辐射网,实现多元联动。

第二座是风雨桥。风雨桥是我国云贵等地供行人过往躲风避雨的桥。构建“研究型服务”体系就是要与学校风雨共济,有面向区域的整体设计和落地的具体举措,抓好四大项目: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培养规划、区域课程改革推进策略、研训文化建设、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设,这是教育研修机构在助力行政和学校,整体推动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育评价等领域改革的信心、责任和担当。

第三座是跨虹桥。跨虹桥面向的是需要提升品牌的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集中力量积极总结、提炼、升华及推介学校在课改改革、文化与办学成就的力度。如加强优秀教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品牌特色资源的高端平台搭建、宣传推广,让学校、教师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格局。

二、三股改革“激流”

教育研修机构应将研训机制、教研方式、科研模式三合一,三股“激流”交互,形成源头活水,浚通区域教育生态系统。

1.以教师专业发展贯穿始终

教师专业发展始终是教育研修机构的关注点。未来五年,新教师将成为区域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发展决定了教育未来发展的高度和品质,精准物色,整体设计教师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成为重点。

如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在贯彻和落实浙江省分层、分类教师研修工作指导思路下,结合江干区教师队伍建设实际,设计并架构了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江干“T”型研修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以全员研修、新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养、班主任培养、干部培养、民办教师研修、研修者研修等七大研修模块为横轴,开展分类研修;以不同层次教师群体深度研修为纵轴,开展分层培训。如“骨干教师”的培训,建立了“三层次骨干教师―新锐教师―二层次骨干教师―精锐教师―名师培养”这一纵轴,实施分层进阶式培养。经过实践探索,既惠及全区教师,又兼顾个体“全面发展+个性需求”的江干区教师专业发展“T”型培养模式为江干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队伍。“十二五”期间,江干区新培养国家、省级优秀教师166名,拥有特级教师22名,实现各所学校、各类教育名优教师全覆盖,成功创建“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实验区”,同时,采用“一网通”,整合江干教师研训网资源,建立五年全程性、过程性电子档案系统,实现各种培训、资讯、作业、评价等“一网通”,其中部分资源对外开放,让教师的过程性发展处于公众的视野中,锻造一支可以传承精神的“激情、奉献、智慧”的江干教师队伍。

根据新教师逐年猛增实情,杭州市江干区启动“3+2”新教师培养计划,推动新教师培训方式变革。一是新教师暑期入职培训综合化(理论提升、素质拓展、职业规划、教育梦想演讲、拓展课程建设大赛,微课制作展示,培训展示汇报汇演)。二是实践培训常态机制化。分别与多所中小学联动,开设多场师生沟通技巧、即兴演讲训练、小班化培训、五项基本功大赛等培训;开展新教师特殊教育志愿服务工作和户外团队拓展活动;举行“钱塘新潮”新教师第二年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达20场。三是新教师培训评价形成性、发展性和综合化。暑期入职培训填写综合评价表,实践培训关注参与情况,课堂教学及时汇报情况。四是新教师培训分层实施。整体规划新教师培养五年规划,分层设计新教师五年培养方案,扎实完成新教师第一学期培训、新教师第一年180学时培训、新教师第二年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16学时培训,新教师第三年教科研能力提升12学时培训。在三年培养的基础上挑选部分优秀新教师实施新锐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构建“三年基础,两年提高”的“3+2”新教师课程体系,夯实新教师队伍发展基础,着力推出素养全面、有发展潜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青年教师。

2.以课程研究引领深度

“课程研究”是教育的撑杆。教育研修机构应立足解决问题,针对需求设计,强化这四类调研方式:基于实证的综合调研、基于主题的专项调研、基于问题的跟进调研、基于常态的集体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学科教学报告、区域教师发展报告、区域学科质量报告、中小幼综合调研报告、试点学校跟进调研报告等3+2调研报告,做好研究提高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效能,让教研真正成为区域和学校的营养良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学校改善师资良莠不齐状况。

比如,杭州市江干区提出了“以生为本、以标为纲、以学为主、以导为方”的“四为”课堂理念,通过拟定中小学各学科的“四为”课堂评价指标、梳理“四为”课堂理念的有效策略与路径、征评“四为”课堂教学优秀案例,从而推出了区域“四为”课堂新样态群,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有方向、有标准、有抓手。

3.以复合资源形成合力

积极利用国家、省市的教师培养政策,以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需求为导向,努力探索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方式,拓充研修资源,共同承担对区域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师教育的任务。杭州市江干区从2013年始,先后引入浙大课程所、杭师大、浙师大等高校资源,组建各具特色的研修共同体,形成了以本土优质资源为核心、以不同实施载体为路径的“1+N”研修共同w运作机制。同时,根据学校教师面临相似发展境遇的现状,构建“校际联盟”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机制探索,整合联盟内各学校的发展优势,整体设计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与载体,为教师提供校际间相互学习、交流、借鉴的平台。

三、三道靓丽“景观”

教育研修机构应着力“课程、评价、智库”为主的三道“景观”,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基于“学生立场”的智慧课堂。“个性发展”的课程建设要做好三个研究:课程整合实施实践研究;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拓展性课程;设计和逐步构建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国际理解课程。

篇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7-0094-03

“互联网+教育”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为促进教育公平、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发挥引领、支持和服务作用,是地方幼儿师专应有的历史担当和大学职责所在。在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上,地方幼儿师专能够发挥地方院校接地气的优势,有效利用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充分整合县域资源,建立区域乡村幼儿教师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区域与校本研修活动良性运行。

川北幼专近年来在推进区域内教师培训项目综合改革、促进区域内城乡教师协调发展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探索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基于网络的高校・幼儿园协同研修实践共同体及其研修实践活动,由川北幼专组织学校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学团队牵头,以合作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转岗教师为主体,幼儿园园长参与管理,组建一些以解决各种教学实践问题为目的的协作教学研究团队。这些协作团队围绕解决某一个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者高职层次幼教、小教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而建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开发、资源共享和在线协作教研等活动,以实现校、园协作,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

网络环境下的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1.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运行规程

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牵头对地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进行统一规划,分析区域内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现状,统一规划本地化的幼教师资培训方案,对本地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层次、管理职责、区域幼儿教师发展质量标准做出具体可行的规定。建立完善的区域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管理评价机制,做到区域内幼儿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认证标准上的全覆盖,对教师网络培训、网络研修的内容、形式和学时学分认证制定管理办法。

2.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师资团队建设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师资团队是一支整合了县区内教学科研、教育技术、一线骨干教师等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团队。其主要目的是,有效带动城乡教师的区域协作,指导城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其活动形式主要有开展区域内校际协作教研、培训活动等,同时不定期对各农村幼儿园的校本培训、教研活动进行实地指导。

3.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研修模式

(1)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混合式学习

该模式主要针对区域内边远薄弱地区的幼儿教师,在具体应用中主要与院校集中面授、乡村幼儿教师访名校等培训活动相结合。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混合式学习以提供在线的网络课程支持,组织教师进行网络课程内容的学习为主。

(2)基于网络教师工作坊的团队研训

网络教师工作坊是一种依托网络平台,以区域内教学名师、高等院校学科专家学者牵头组织、区域内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参与进行的网络研训活动模式。教师工作坊主要有组织课程学习、专题在线研讨、案例分享、协作教学、学术交流、观摩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综合研训活动,以实现区域内同一学科教师的协同成长。教师工作坊研修活动主要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诊断测评、行动研究、总结提升和成果推广等阶段,跨年度、递进式、常态化研训,以培育一个团队、提升一个片区内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

(3)基于网络研修平台的送教下乡

基于网络环境的送教下乡是以送技能、送本领为主,以通过院校协作的形式,以协作创新的形式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主要过程有:首先,由院校专家团队入园,以乡村幼儿教师的常规教育活动为观摩对象,进行访谈和教学观摩活动,通过访谈对乡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准备水平进行了解;其次,由院校专家团队、授课教师本人、幼儿园同行及院长,通过在线视频系统进行网络协作观摩和研讨,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常态教学活动提出改进意见;再次,由院校专家协助乡村幼儿教师,根据修改意见进行教学活动的再次设计;最后,由乡村幼儿教师根据重新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进行第二次教学活动实施,院校团队则进行活动实施过程的观摩,并进行二次活动录像,对第二次教学活动的改进进行团队分析和交流,使乡村幼儿教师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所采取方案的优点和仍存在的问题等,进而达到促进乡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主要目的。

“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网络研修活动设计

1. 研修活动的组织与研究对象选择

选择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为研修主题,依托川北幼专与广元市利州区建立的“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发起并组织本次研修活动。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来自地方高校4人,幼儿园10人(其中城镇幼儿园3人,乡村幼儿园7人),高校教师中学前教育学科教师3人,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师1人。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艺术、健康领域的应用为切入点,分别在1所城镇幼儿园和2所乡村幼儿园选择1位主班老师和相应的班级进行教学实践研修。

2. 研修活动过程设计

(1)由研修主持人在进行调研分析后,会同指导团队商定研究主题,设计研修活动方案并通过网络研修工作坊研修计划,组织研修指导团队设计研修活动指导方案。

(2)由研修主持人协调召集共同体全体成员进行参与式研讨活动(线下集中培训),解读研修主题、观摩先进案例,进行理念、方法、技术以及评价反思等方面的参与式培训。

(3)主班教师返岗实践,带着集中研讨所获得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开展专业实践。同时,研修指导团队协助主班教师将初次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活动视频上传至研修工作坊,共同体所有成员进行方案与案例的观摩与思考,这一阶段的学习为自定步调学习。

(4)主持人协调召集在线研讨活动,由主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施过程视频、教学实施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通过网络进行,研修共同体成员通过网络会议的形式组织在线研讨。

(5)主班教师参与教学设计的修订,并在指导团队的协助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然后进行第二次现场教学实施。课后进行说课与反思,其他教师现场观课或在线观摩教学录像,进行评课议课。

(6)主班教师上传课程资源包和教学反思,教师网上继续议课或参与话题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研修成果。

3. 研修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1)主题培训与技术应用辅导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网络研修主题为“信息技术在农村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完成研修活动方案设计并在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在完成网络研修活动支持资源、支持方案的设计与开发的基础上,师资团队召集所有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进行了专题培训活动,就本次网络研修活动的主题、理念、方式方法、支持策略、组织与评价等进行了参与式培训活动。

(2)同课异构与协作重构

研修共同体3位主班教师进行岗位实践,由主班教师独立备课或小范围协作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验证性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指导团队协助3位主班教师将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活动视频上传到网络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协调共同体所有成员进行方案与案例的观摩与思考,这一阶段的学习为自定步调学习。此后,教师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召集共同体成员召开在线视频研讨会议,对3位主班教师前期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视频以及实践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集中研讨,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建议,完成了教学活动方案的协作重构活动。

(3)反思总结与协作提高

在协作重构过程中,3位位于不同区域的幼儿园主班教师相互借鉴,与院校指导团队紧密互动,协作完成各具特色、适合本园儿童发展特性的教学设计,这一过程通过虚拟社区的协作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教学设计重构完成后,3位教师在共同体成员的协助下分别进行了教育活动的再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对在社区协作中所获得的显性知识的固化。

“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研修活动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效果分析

1. 精确定位、深度互动,有效促进了城乡教师教育理念的一体化转变

“互动”是教师在网络研修过程中所有活动的核心,网络研修共同体中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实践正是在与研修平台上的同伴、专家和辅导团队的交流互动中,悄悄发生转变、实现知识和价值的重构的。这种高效、深入的互动,使得主班教师、普通教师的参与程度都比较高,在研讨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城乡教师教育理念的一体化转变。

2. 多轮迭代,以城带乡,有效规范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

篇6

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是有效实施“学、教、研”一体校本研修的基础保障、基本前提,包括内部保障、制度管理、团队建设、专业引领等基本因素。问卷调查发现:有67.74%的教师认为将专业阅读、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会促进校本研修向深层次发展,对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有帮助;41.93%的教师认为加强组织管理是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最需要做的工作。我们从机构建设、团队建设、文化孕育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学教研”一体化校本研修的有效组织策略。

1.机构建设

无论何种形式的校本研修都应该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校本研修工作的组织、规划与实施。目前,各学校在主观上对校本研修工作比较重视,有专门的机构和管理人员,设置专门的教科室研究机构,聘请专家指导,骨干教师参与,这在一程度上促进了校本研修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校本研修机构与其他业务部门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二是职能不明确,缺乏规划、组织和协调;三是业务指导能力不强。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在机构建设上实施两点。

(1)成立“学教研”一体化校本研修工作室。学校的科研与教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教研”一体化这样主题鲜明的校本研修组织机构,更应该加强教研与科研的整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将科研与教研合二为一,成立专门的“学教研”一体化工作室,由业务副校长任主要负责人,负责教研与科研的统一管理与实施。如图1所示:

(2)确立各部门工作职能、流程和任务安排。业务副校长和教导处的主要工作职能是统筹规划、协调读书社、学科领导、教科室主任的工作安排,做到工作协调一致、互相支撑、相互融合。教科室主任主要负责组织、规划和指导教科研工作,为教师开展主题式教科研活动提供服务、指导、培训。教科室主任的角色定位在协助业务副校长工作,指导骨干团队、各学科的教科研工作,起到协助、沟通、规划、指导的作用,也是基层教师与校外专家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2.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是以年龄、教师之间的专业发展水平为界限,以自主、自愿参与为原则,以推动不同层次的教师发展为目标而组建的“学教研”一体化校本研修团队。

首先,建立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骨干研修社团。以专题阅读、主题教研、专家培训活动为主,每月活动一次,提前布置主题,成员进行专题研修。以“读名师、研名师、学名师”主题研讨活动为例,主持人提前布置成员了解自己喜欢的名师,然后撰写相关的名师分析,设计调查问卷,布置下次活动。

其次,成立以45周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研修社团。中老年教师是学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虽然年龄较大,但教龄很长、经验丰富,是学校稳定与发展的基石。中老年教师研修社团,以自主研修、定期交流为主要活动方式。一方面,以图书阅览室为主阵地,为中老年教师提供“精神食粮”,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另一方面,搭建沟通平台,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可互相交换书籍,可以交流读书感悟,还可以积极献计献策,参与学校的发展与建设。不给太多压力,没有记笔记、写心得、等硬性任务,避免搞形式主义和花架子工程。

3.文化孕育

文化的形成对存在于“场”内的每一个成员都将施加“力”和“能量”,具有激励、凝聚、熏陶、约束、辐射的功能。“学教研”一体化校本研修文化的孕育,旨在通过团队合作、氛围营造构建学习型组织,孕育出积极向上、和谐共处、目标明确、共同成长的校本研修文化氛围。

一是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校本研修的主要特点之一。在推行校本研修工作中,教师要加强与同事之间的合作,强调团队精神,责任共担,群策群力完成任务。每位教师在贡献力量的过程中,彼此互动、共同成长,成为凝聚人心、通力合作的专业发展团队,成为合作探究的场所,促进学校建构合作共赢的研修文化。在团队合作过程中,采取类似于“LDC”活动方式,任务分担,每人都有自己的主要任务、目标,并且在团队中围绕中心目标进行学习、研讨、互动交流。

二是氛围营造。文化的孕育需要良好的氛围。校本研修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体现了民主、平等、开放、宽松、和谐的人文精神。在氛围营造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开放、对话、分享、共赢的原则。

三是创造共享。主要采取工作分析活动(学期初对工作的前景作出规划、确立目标措施,工作结束后写出分析报告)、论坛活动(专题性论坛)、头脑风暴会议(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发散思维)、信息会(对研修信息进行)、网络研讨会(通过网上研讨交流,拓展研修空间)等方式,实现研修的创造与共享。

二、实施策略

制度建设、机构建设、团队建设是实施“学教研”一体化校本研修的前提与基础,是刚性保障;合作共享、和谐共进式研修文化的孕育与形成是有效实施校本研修的软环境与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将专业阅读、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有机结合,有效实施,这需要把握点上突破、面上结合的原则。

1.研训一体

“研训一体”是指学校或教师个体就专业阅读、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等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师进行培训,解决教师在现实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二者有机整合,融为一体。其具有共同性(指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的内容与目标是一致的,即研究的问题从教育教学实际中来,培训也针对研究的问题而展开,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提高教师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服务质量。)、互补性(指学校教研部门与教师内心的成长需求相互补充)、整合性(研训人员的整合、研训内容的整合、研训形式的整合)三个特点。

一是入职阶段的“研训一体”。针对入职时间为1~3年的新手教师,采用“校本教学研究+引领性培训”的培训策略,成立青年教师研训指导小组和领导小组,通过开展专题学习、备课指导、课堂观察、微格教学、专题研讨、自主反思、师徒结对、教学比赛等形式,解决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其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对于新手教师,学期初通过指导小组的要求,进行相关课程标准、教学常规的学习,通过“自己备课、教研组集体备课、个人修改备课”的三级备课方式进行备课,然后指导小组进行课堂观察、诊断,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般要持续两周的时间,每月进行两次;同时,要求教师进行学后反思、备后反思、课后反思,并经常性地采用微格教学进行自主观察、检验,每月一次。领导小组由相关的学科领导、教研组长组成,负责组织教学比赛、汇报展示课、青年教师成长分析会等活动,对新手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并与指导小组相互反馈交流,共同指导新手教师的成长,活动的组织开展一般一学期进行一次。通过学习、备课、磨课等培训、研修相结合,在短时间、多形式的提高培训中,提高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经过3~5年的磨炼,逐渐达到熟练新手水平。如图3所示:

二是专业发展阶段的“研训一体”。主要是针对教龄在5~10年,进行过县级及以上课题研究、执讲过烟台市级以上优质课的教师,他们的专业已基本成熟,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教学智慧。但是,研究发现,科研能力不高已成为其制约专业成长的根本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提升,需要学校依然进行培训支持与管理,采用“校本支持+课题研究+学分管理”的系统模式。

校本支持系统、课题研究系统、评价管理系统,这三大系统分别取向为技术支持、科研能力培养、管理评价保障、支持系统与管理系统的最终取向为科研能力的提高。首先,新学年第1个月内通过专业阅读、同伴互助、问题诊断、课堂透视等形式,让教师从中发现问题,形成课题,并进行阶段性的研究观察;然后,通过专题培训、专家指导、外出学习等方式让其对所研究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明确研究问题的主要内容、方法与阶段划分,为其立项申请、开题论证打基础,然后通过1~2年的时间进行行动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并将其成果进行推广,推广的形式为“召开推荐会”“展示研究成果”“课堂汇报展示”等。学校将其纳入考核奖励范畴,激励这部分教师更加积极、扎实地进行课题研究。

2.三题三级

“三题”指的是专题阅读、问题教研、课题研究三种校本研修形式;“三级”指的是自主研修、骨干团队互助研修、专家引领,“三级”是建立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理论基础之上。“三题三级式”校本研修在其组织实施中,既可以是自为一体、单独存在的,也可以是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如图4所示:

(1)专题阅读(自主研修)。专题阅读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长期的、持续的、研究性的、反思性的阅读方式,包括自主专题阅读和团队共同阅读两种组织形式。其中,自主专题阅读是以个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承担的课题为切入点、突破点,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阅读。

对于个人专题阅读的组织实施,需要学校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机制。首先,要求每位教师选取一个问题作为研究点,这个研究点可以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这个点制定个人的专题阅读计划,学校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汇总,留做专项评估的依据。学校要满足教师的阅读需求,积极为教师提供书籍,以激励教师的阅读积极性;然后,教师根据个人的计划,进行有层次的阅读。在阅读之前,学校要做培训,教给教师阅读的方法,如,摘抄阅读笔记、制作读书卡、写读书反思、写分析报告或论文等,对于教师的阅读情况,学校要做跟踪式检查,采用交流和查纸面材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专题阅读质量要纳入教师考核。

(2)问题教研(团队研修)。“问题”即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疑惑,课堂教学中亟须解决的困难和疑惑,“教研”是通过教学研究的方式来解决。可以说,“问题教研”是以学习、研究、研讨的方式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这里边“问题”是抓手,“学习、研究、研讨”是方式。

研修活动中以问题为“中心”,参与教师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展开研讨,这个问题主要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观课议课”的研修形式,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观课议课按照“观课教师与讲课教师交流教学目标(解决的主要问题)――观课教师分观课点进行观课(注意观课位置)――观课教师与授课教师之间共同研讨主题或问题(注意交流研讨方式)――授课教师教后反思(结合研讨建议和体会)――组内教师第二次磨课(基于问题修改后第二次上课)”的流程进行。

问题教研从课堂教学的问题出发,从教师渴望改变教学的需求出发,以实际教学为例,围绕教师关心的问题展开研讨,每位参与者都针对教学问题谈自己的理解和困惑,在相互追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教师在参与式研修活动中感受研之有用、研之有得、研之有效,形成良好的研修氛围。

篇7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161-01

开展校本研修是大力推进教师的职业素质、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培养与提高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升我县教育水平,实现我县教育持续均衡发展的基础工作。如何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人根据自己的学习与考察作了认真思考。

一、建章立制,严格要求,打造高素质专职教研员队伍

(一)加强教研员学习和研修

1.加强政治学习。要关心时事,积极参与政治学习及其活动。

2.强化业务研修。

(二)加强教研员的能力培养

教研员要积极学习,充实自己的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要质疑和反思的经常思考,提升自己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要端正态度,主动工作,增强自己工作的能力。

(三)加强教研员工作管理

1.严格管理抓考勤。教研员要每日签到、每周填写周工作卡,每月汇总量化、每学期填写教研员工作手册并汇总学期量化得分。

2.指导调研抓互动。

3.规范指导抓四化。即研究课题化,管理科学化,指导专业化,服务优质化。

二、明确要求,强化措施,全力推进校本研修工作

县校本研修工作的好坏,不是取决于县教研室工作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各校校本研修工作的程度和水平。作为县教研室,全力推进各校的校本研修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要制订全县教研修工作的基本要求,切实的使各校明确校本研修工作的目标、任务、要求,二是要加强校本研修工作的督导检查与年终的评价考核。三是在全县开展一些校本研修活动,引导、促进各校抓好本校的校本研修工作。

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教师“三师”岗位练兵活动。一是塑师表,教师以注重形象影响学生;二是强师能,教师以掌握本领指导学生;三是铸师魂,教师以展示品德熏陶学生。

在全县中小学打造“三种”教研活动。

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教师基本能力分级达标活动、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系列竞赛活动。目的是推动教师自我学习、自我进修、自我训练、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开展全员同科同级三级集体赛教活动。其一是选拔优秀教师参加省、市级赛教活动。其二是通过赛教,促进教师自我岗位练兵,推动学校校本教师培养,提升全县教师整体水平。

三、精心指导,扎实培养,加强全县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与培养是教科研工作的延续和深化,也是教研员与学校及教师联系沟通最有效的途径。要针对不同的目的要求,采用集中与分散,群体与个体,分职与分类,文刊、交谈、报告等方式,对教师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研活动等进行指导与培养。

其思路是依托于教师个体岗位练兵,立足于学校自主校本培训,着力于县级各种活动推进。操作程序步骤:一是定目标,提要求,细安排;二是常督查,勤交流,多指导;三是树立标杆,让教师能够达标、过关;搭建舞台,使教师可以表演、展示;举行评比,对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一)范式引领

1.组织知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等在县内进行示范作课,说课。

2.双重示范指导。

3.循环跟踪指导。教研员根据听课对象存在的问题,多次反复的跟踪指导,直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止。

(二)分类培训

教研室要与局有关股室协作,加强对教师业务方面的培训。

1.解读课标和教材,对教师进行课标和教材的培训。

2.与人事股协作,对新教师进行师德与师能的培训。

3.与人事股协作,对学校政教和教务的副校长、主任进行各自业务工作方面的培训。

(三)专题辅导

1.聘请有关人员对我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进行专题报告。

2.组织有关人员对教师新课程教学方法、教科研工作、自身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进行专题巡回报告。

3.预约专题辅导。

(四)同课异构

为了切实的使教师在学习和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和探索出一套能够适合自己特点、发挥自己特长的教学方式或方法,教研室着眼于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展特长,创特色,显特效。

四、积极主动,耐心细致,全力做好我县教育的服务保障工作

要做好服务工作,首先要明确服务内容。以教育行政部门为对象,就要为其教育教学决策提供专业的咨询;以学校为对象,就要为其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专业的帮助;以教师为对象,就要为其能力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

其次,教研员要深入学校,通过示范做课、送教引领、专题讲座等一系列形式开拓教师视野、增长教师见识,为教师的能力提升提供服务支持。要借助网络及时提供有关资源信息,加强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一是帮助教师总结和提炼个人的课堂案例和经验,二是广泛收集、编发各类教育教学信息,三是以翔实的事实和准确的数据,积极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在服务工作中,一要态度积极,主动上门、热情服务。二要情感诚恳,放下架子、放低姿态,以期与教师顺畅无碍的交流沟通。三要实际高效,不唱花腔、不讲形式,针对现实问题给予无私帮助。

篇8

二、 以培训项目为车组,形成培训“动车组”的连动力

1. 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我区以教育部拟定的师德六条规范为导向,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师德教育作为各类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立德树人”专题培训,培育一批德育教师(德育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团委书记);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弘扬人民教师高尚师德。我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的首要指标,并与教师资格定期登记、认定紧密挂钩,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形成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2. 班主任岗位及提高培训。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我区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培训,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进一步实行、落实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和所有班主任教师每五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的要求;启动骨干班主任提高培训工作,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

3. 新教师岗位培训。我区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转正”的原则,组织好新招录教师的岗前培训和为期一年不低于120学时的试用期岗位培训;组织新招录教师参加入职宣誓仪式,庄重承诺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内容的培训。力求通过培训使新教师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教学常规、新课程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艺术、教育科研等方面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扎实有效地推进新教师迅速成长。

4. 骨干教师培训。按照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要求,我区分学科做好以培养市级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后备人选为宗旨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以“三新”即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新教学技能的学习与研究、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和听课实践为主要内容,采用专家讲座引领、同伴交流互动、听课实践反思、课堂教学展示、赴名校考察学习等新的培训模式;进一步组织好骨干教师有效课堂教学听、思、评、比活动;进一步重视立足于岗位的自主研修,强化过程管理和结业考核;按要求完成省、市下达的骨干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任务。

5. 紧缺学科师资培训。我区针对中小学音、体、美、英、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实际和师资状况,强化薄弱学科建设;着眼于教材疏通,立足在课堂实际,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教师正确解读课标、使用教材、合理进行教学设计、驾驭课堂教学等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今年暑期我区承办了四个“引智”培训班,通过国外教育专家送教的方式,集中提升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听说能力和英语教学水平。

6. 幼儿园教师培训。“十三五”期间,幼儿园建设、学前教育仍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点。针对幼儿园多为非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教师的现状,我区提供系统的保教知识基础课程和幼儿园一日活动基本技能培训。

7. 教育干部培训。我区组织实施以“精细管理,效益优先”为主旨的多层次中小学教干培训。一是深入推进名校长(名园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研究;二是继续举办校长论坛;三是中小学财务、安全、继续教育管理等专题业务培训工作;四是开展新任校长教育教学管理研讨培训。

8. 教师学历达标及提升培训。我区以本科、硕士研究生两个学历层次为目标,着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重点鼓励本科学历的青年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

9. 镇(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我区坚持“实用为本、回归实践”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本单位本校教育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镇(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特别是课堂教学研究工作。镇(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应结合实情,统筹安排,要求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人员、有考勤、有记录、有图片、有考核、有总结。

10. 自主研修学习。我们要求各单位要建立教师自主研修学习的规章制度,用好江苏教师教育等网络资源,采用线上学习、线下交流、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模式,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我区还实施了“悦读悦心”工程,促进广大教师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读书习惯和反思习惯。我区还以考学活动作为保障机制,考学活动的组织过程和考试结果将作为单位年度目标考核的内容之一。

三、 以保障机制为轨道,减小培训“动车组”的摩擦力

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培训制度。区教育局人事科作为全区教师、教干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教师、教干培训的规划、统筹、协调和考核工作;区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具体职能部门,负责做好对教师、教干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业务指导、质量监控和相关服务工作,制定对教师、教干培训工作的考核细则并做出详尽记录。各乡镇(学校)均有专人负责师干训工作。我区还利用《教育培训简报》、淮安区教育网、淮安区教师进修学校网等媒体和网站及时做好教师、教干培训工作的通报和总结工作,促进培训工作有序、有效的开展。目前我们正在按教育部的文件要求探索建立、规范教师培训证书制度和严格的教师培训学时管理制度。

2. 优化工作机制,创新培训模式。今年是“十三五”的第一年,我区的教师、教干培训工作不仅要巩固和深化已经取得的培训成果,还要在优化工作机制、创新培训模式上有新突破。一是重视培训的针对性,强化实践环节,改变传统的“经院式”培训方式,每次培训做到专题明确,计划周详,过程严密。二是重视培训的实效性,坚持集中培训、自主研修、网络学习相结合;短期面授和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重点加强备课、听课、评课、质量分析和教学反思等环节的研究。提倡采取对话、研讨交流、观摩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探求研训一体、案例教学、参与式培训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三是重视培训的现代化,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培训的内容和手段,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资源开展培训,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推动培训工作向纵深发展。

3. 强化过程管理,加大考核力度。我们要求各类培训都要围绕“统筹兼顾,全员培训,提升能力,提高质量”进行总体设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考核等每一环节都要从这一总体目标出发,务求实效,杜绝流于形式。

无论是集中培训还是校本研修,我们要求教师都必须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完成既定的学时数,并按教学计划确保各项培训任务落在实处,收到成效。

此外,我们还加强对教师、教干外出培训的考核,做好过程管理,跟踪了解培训情况。出国培训和省、市级培训要检查作业记录,要写学习心得,要在一定场合进行交流汇报,发挥好“辐射”影响的作用,以点带面,做好二级、三级培训工作,进一步放大优质培训资源。

篇9

一、搭建平台,共促教师业务成长

1、岗前培训,奠基新老师入职基础。开学前暑假期间,组织6名骨干老师为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我校、附中小学部37名新入职老师参加。

2、校本培训,夯实学校书法特色。开学第一天,请刘慧龙教授为全体教师进行书法教育专题培训,同时还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

3、相约附中,教育思想辐射片区。11月9日,组织相约附中——小学语文片区教研观摩研讨会,2名骨干教师执教观摩课,片区内100余名语文教师参加。

4、模拟课堂大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我校8名新教师参加,成绩遥遥领先于其它学校,语文组包揽前三名。获奖的背后,是各教研组在教研组长带领下,反复磨课、研讨,套用数学组董老师总结的话叫:“磨”出精彩,“聚”出智慧。

5、校际交流,思想碰撞。我校5名教师到附中执教观摩课,附中小学部2名教师老我校执教观摩课。

6、片区教研,共促成长。7名教师参加片区磨课研讨活动。

7、网络研讨,架设空中成长平台。语、数、外、音、体、美、品德、科学、综合实践等教研组,每月市、区各1次网络研讨,全校上传76个课堂教学视频,发表1000余条评课信息。

8、外出学习培训,开阔视野。各个学科共有100余人次分别到厦门、北京、青岛、潍坊等地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会议。

9、4名教师同获山东省省级优课,2人获淄川区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多人执教市、区观摩研讨课。

二、扎实训练,学生成果异彩纷呈

1、语文,全国首届青少年国学奥杯赛,我校1人获一等奖,6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另多人获淄博市讲故事大赛一、二等奖,15人文章在《齐鲁少年》《齐鲁晚报》等报刊发表。

2、艺体教育,学生成果百花齐放。本学期,我校取得淄川区篮球比赛第1名、足球比赛第4名、合唱比赛第2名,11名学生书画作品获奖和发表。运动会、足球赛、篮球赛、圆周接力赛、合唱比赛等已经成为我校艺术体育传统活动。

3、信息技术教育,全国青少年教育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2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

三、落实常规,保障教学有序开展

1、迎接优质均衡教育发展相关工作。相关老师参加市、区、校级会议11次,建立档案盒43个,刚接通知,寒假按新要求整理两套电子档案。开学后接受第二轮督查。

2、新生学籍的建立工作。

3、艺术、体质监测、学生体检及相关数据上报。

4、每月一次规范办学行为迎检准备。

5、期中、期末业务检查以及期末素质检测。

6、实习生进校指导工作。

7、各功能室管理工作。

8、教育满意度测评基础数据整理以及整改报告的撰写上报工作。

9、网络研修相关工作。

篇10

桐庐县富春江中学教学楼里,该校语文组教师正与三合初级中学教师热烈研讨“本学期同步教研”的主题筛选问题。这是两校研修共同体本学期的首次会议。

桐庐县实施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以来,不同学校组成研修共同体,开放式的岗位研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富春江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杨敏南老师介绍说,富春江中学是薄弱学校,三合初中是引领学校,目前两个学校的教师,采取线上、线下一体化同步教研的模式进行校本研修。通过桐庐县校校互通的网络平台,两校教师可以随时在网上见面,不受时空限制。每个学期初,两所学校教师线下开会确定本学期的研修主题和研修目标,确定网上共同研修的时间、任务等问题。

以两校语文研修共同体为例,开学初,研修目标确定后,后续的研修活动以分与合两种方式灵活跟进。第二次的研修活动,由三合初中语文教师自己开展,以“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趋势”为主题,组织教师观摩名师微讲座和交流研讨。第三次研修活动,两个学校教师远程“见面”,通过网络进行共同研修。三合初中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微课,富春江中学的教师质疑,三合初中教师答疑,双方共同探讨。第四次研修活动,两个学校把双方收集到的相关试题,组成一个卷子,让两个学校学生分别完成,再对试卷上答题反映出的难点进一步修改完善,研讨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辅导策略……

研修共同体为一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帮助。王涌铭是桐庐县城关中学一位新入职的数学老师,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2016年12月份,他接到学校的通知,要求新教师上一堂展示课。时值学校期末复习阶段,数学备课组长王斯杰老师在网络平台上发起了关于如何做好期末复习的主题讨论。在众多的留言中发现,学生对于非负数内容掌握不太理想,他决定上一堂七年级的专题复习课“非负数的性质”。他借鉴了网上优秀教师的一些教案和题型,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了教案的初稿。设计好初稿后,他想听听其他学校教师的意见,却苦于认识的人极少。网上“同伴互助”功能自动将桐庐县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集成了群。在网上可以找到全县所有的七年级数学老师。他发现上面的方暾老师,自己听过他的公开课,印象很深,就与之结为好友,把教案发给他。方暾老师非常热心,仔细研读了他的教案和课件,建议具体进行五个方面的修改调整,并将课题名称改为“非负数性质的应用”。这五处改动从丰富的教学经验出发,让他学到不少东西,公开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共同体校本研修的主题都是教学疑难问题,在县教研室的支持下,不同学校教师线上与线下结合一起研修,研究更加深入。在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初中部学科教研员的组织下,桐庐县13所初中学校都开展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跨校教研活动,仅以“学为中心”课改展示课为例,线上跨校观课评课的教师一学年统计下来就达到7511人次。

网络社区,共享优质教学与人力资源

在“桐庐县初中网络与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中,为了增强校本研修效果,桐庐县教育局与中国教师教育网携手搭建了桐庐教师研修社区。

2014年开始,中国教师教育网的“中国教师研修社区”进入桐庐县,相关专家和当地教育局负责人一起确定了区域联动的混合式常态校本研修方式,并进行了周密的预先规划。浙江省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陈卸金总结近三年桐庐县的具体做法是:

其一,顶层设计,研训整合,统一规划。县里统一每一年度的研修重点;建立支持区域联动校本研修平台“人人通”与“校校通”,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自动集成群,同伴时时工作交流成为可能;年初制定考评标准,年底对各学校的常态研修进行评价。

其二,引入专家,打造种子学校,进行校本研修基地建设。发掘骨干教师经验,开发校本研修二级课程。相关校本研修二级课程具体包括专家到种子学校帮助骨干教师开发的教学小策略和被课程专家点评的骨干教师的教学实录等。

这种研修方式有力促进了区域课程资源的共享。比如,叶浅予初中科学教师沈天诗在专家帮助下开发的“生活中的物理小实验(初中)”系列微课程,放到网络平台共享后,受到广泛好评,现在其他学校的一些教师也开始利用她的微课进行科学概念的导入。网络平台把各个学校的优质资源汇集在一起,让大家共享共建资源库。区域导学案资源库建设与常态研修目前正在同步进行。

专家引领,带动教师整体教研能力提升

桐庐县教研室初中部主任赵根标说,现在教师的教学研究更多地聚焦在课堂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缺乏针对性。全县初中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一改以往课题过大过空、纸上谈兵的状态,越来越有的放矢,切入点小但研究深度超出了以往。比如n题包括《微课在说明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语文生活类情景类试题分类及辅导》等,这个变化是把专家引入种子学校、带领骨干做研究、打造样板收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