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4 08:11: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健康管理师培训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4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04-02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策略,是指企业通过管理客户信息资源,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信任的经营策略[1],其目的是维持和保留现有客户、吸引潜在客户,培育和扩大忠诚的客户队伍,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2]。
1 实施方法
1.1 进行客户跟踪随访 ①回访专员的要求:选择经验丰富、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强的护师或主管护师作为回访专员负责电话回访工作。②工作流程的梳理:每日从医院HIS系统中调取3-10天前出院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回访。详细了解患者的就医感受,对住院期间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医疗流程、医疗费用等是否满意,分析患者需求,征询意见和建议,客观真实记录患者反馈的信息。③总结反馈:每月月初汇总上个月电话回访情况,按表扬和意见进行细化分类,形成反馈报告,下发到职能处室及临床科室,由主管院长督导整改,将反馈及整改情况在例会上讲评,形成长效管机制。
1.2 开展服务满意度测评 从2013年1月起,每月聘请第三方(高校大学生)为医院门诊服务进行满意度测评。每月进行汇总,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查找服务短板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不断提升服务满意度。
1.3 开展医疗服务“接触点”管理 “接触点”(Touch point)是指客户在与企业、部门发生联系过程中的一切沟通与互动点。我院从2012年5月开始实施“接触点”管理。医务人员跟随患者体验就医流程,找到患者关注且与其接触密切的14个就诊环节,定为“接触点”,包括挂号室、导诊台、收款处、药房、接诊医生、急诊科、检验科、放射科、高压氧科、腔镜室、彩超室、CT核磁科和病房。由本院员工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接触点”服务流程短片的拍摄,通过正确和错误两方面服务演示,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不同的医疗服务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并将服务礼仪短片刻成光碟,作为医疗服务的培训教材,进行全院培训、科内培训和岗前培训,组织大型活动前播放,激发医务人员的服务热情、潜移默化地将使优质的服务深植入脑,深入人心。
1.4 引进疾病管理新机制,为病人提供全程的健康管理 疾病管理,是对患病人群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提供健康指导、行为干预的全过程[3]。我院于2012年10月份开始,为病人提供院前、院中、院后的全程健康管理。①疾病管理师的要求和培训:选拔5名基本素质好、沟通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主管护师担任疾病管理师,参加北京世健联健康教育集团举办的《全国健康管理师培训》,并取得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健康管理师资质证书,经过院内培训后上岗。②疾病管理师开展的主要工作:为病人建立健康档案,科学评估病人的健康水平。对出院病人定期随访,跟踪管理,预约提醒,将医疗服务延伸,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2 结 果
2.1 客户跟踪随访 共回访成功23590人次,收集意见和建议1300余条,整改1050条,建立忠诚客户4930人次。大部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质量比较满意,对医院开展电话回访表示感谢。住院患者的服务满意度由2012年的85.80%提升到2013年的91.67%,患者回访投诉事件由2012年(1――10月)125件降低到2013年(1――10月)67件。
2.2 服务满意度测评 共发放测评问卷8200份,收回有效问卷7686份,整理问题38项,实际整改25项,门诊服务满意度由2013年1月份的83.12%上升到2013年10月的90.24%。
3 讨 论
3.1 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 我院是隶属于吉林石化公司的企业医院。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现代办医理念的一种实践!医院通过实施客户管理,让患者体验到高效、快捷、到位的医疗服务;提高了满意度,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3.2 服务意识和规范 通过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找到与患者接触最多的“接触点”开展服务礼仪培训,从而激发医务人员的服务热情、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形成自觉遵守服务规范的良好习惯。
3.3 服务满意度 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通过电话随访、服务满意度测评和疾病管理等举措,增加医患双方的互动性,建立医院与患者沟通无障碍的渠道[4]。
参考文献
[1] 耿庆山,黄颖水,冯辉.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07,2(12):17-18.
项目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是指把各种系统、资源和人员有效结合在一起,采用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而项目管理师是指掌握项目管理原理、技术、方法和工具,参与或领导启动、计划、组织、执行、控制和收尾过程的活动,确保项目能在规定的范围、时间、质量与成本等约束条件下完成既定目标的人员。
目前项目管理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但是进入我国的时间却并不是很长。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各项工作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越来越大,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才越来越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及组织的决策者认识到运用项目管理知识、工具和技术可以为他们大大减少项目的盲目性,减少项目中种种失误带来的巨大损失。
2002年9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项目管理师列入了第4批国家职业标准(劳社厅发【2002】10号文),项目管理师执业证书已经成为我国项目管理人员执业和任职的资格凭证,也是我国项目管理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目前我国项目管理师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能够在项目管理中引进项目管理师体制,采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方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电力基建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比如越来越多的新建核电项目、风电项目以及光伏发电项目,都需要大规模的基建工作,要想保证这些项目能够按照既定规划科学、健康地向前推进,引进具有先进项目管理理念和经验的项目管理师势在必行。
二、项目管理师在电力基建管理中的作用
电力基建项目的建设往往牵涉的人、事、部门都非常多,其工期、质量和成本控制非常重要,更加凸显了项目管理师在整个基建项目管理中的优势与地位。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基建管理是一项既非常复杂又极其关键的工作,大部分电力基建项目投资动辄上亿,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基建项目本身的完成情况,还关乎项目完成后长期的项目回报受益,因此,其管理必须谨慎、科学、细致;对社会而言,电力基建项目往往承担着向某个地区重点工业项目或向商业、金融或人口密集区之类重点区域供电的责任,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1.掌握科学管理方法
工期、质量和成本构成了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项目管理师能够运行项目管理方法,在保证工程质量、节约成本的原则下,能在项目实施之前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对各项工作统筹安排、综合平衡、优化组合,科学、准确地、合理地安排工期进度,拟定周密的、具有可实施性的工项目进度计;在项目的实施阶段严格按照进度计划执行,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调整进度计划,确保项目的整体工期进度。
2.建立科学管控流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力基建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为解决多个基建项目中的数据、信息共享以及管理同步等问题,提高工程管理的科学性,更好地为企业经营决策者提供工程管理中的各类信息,项目管理师必须合理利用基建管理信息化系统,利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项目管理,建立科学的管控流程,尤其是要严格遵守国家和国网公司规定的各种基建程序。基建程序是大型项目建设的生命线,只有认真履行这些程序,工程才能顺利地向前推进,少走弯路,进度也因此可得到合理控制。
利用基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科学的管控流程还应包括建立合理的管控模型,实现统一的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监控力度,及时有效了解并反馈项目进度信息,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等。
3.积极与各方沟通
如前所述,电力基建项目涉及的部门以及人员、行业都非常繁多,要把方方面面的人都调动起来,为一个工程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项目经理的75%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沟通上,由此可见有效沟通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职业的项目管理人员,项目管理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积极主动地做出沟通工作计划,根据工程的进度安排,把每个阶段可能涉及到的部门和人员列出来,并把需要协调和沟通的事项进行整理,然后根据项目的进度按照计划提前进行沟通,主动与相关部门进行接洽,汇报项目的进展情况,提前组织相关的汇报会、研讨会、碰头会等,采取合适的沟通方式,力求在工程进行当中各部门都能齐心协力,步调一致,保证项目如期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将进度控制在计划之中。
三、电力企业要加强项目管理师的管理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培养大规模不同层次的项目管理人才是基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应该采取多种人才培养方式,采取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大职业资格的审查力度,促使项目管理人员加强学习,提高基建管理水平。
1.采取准入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相比过去的工程建设更注重现场经验的丰富以及行政管理的力度,现在的电力基建项目更多的是新技术、新方法,每一个项目都涉及立项、可行性性分析、投资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风险、招投标、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每一项工作都有十分严格的规范和要求,需要更多学习了现代管理理论的项目管理人员,特别是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项目管理人员。项目管理师执业证书已经成为我国项目管理人员执业和任职的资格凭证,因此,电力企业应该施行基建项目管理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提高建设项目团队的管理水平,确保工程建设能达到预期目标。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既有人员项目管理水平
除了对项目管理人员施行准入制度,加大团队中具有国家项目管理师资格的人员比例外,电力企业应该有针对性对已担任建设项目或即将担任建设项目不同层次的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针对他们所担任的工作和所负责的领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如采取开展短期培训班的方式进行特定项目的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定期派员进修等。通过培训,提高特定人员在特定方面(工期、质量和成本)管理水平,有条件的应推荐其参加国家项目管理师资格考试。
3.提高员工待遇,鼓励员工自学考试
项目管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及组织所认识,而目前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却很少。电力行业未来依旧蓬勃发展,项目的数量、规模、投资额度、资金来源、资金渠道的多元化及管理的复杂性,决定着迫切需要大量与国际接轨的项目管理人才。在国际上,项目管理师正成为超越MBA的最炙手可热的“黄金职业”,其薪资待遇经有关部门调查,如美国,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初级人员年薪4.5万~5.5万美元,中级人员6.5万~8.5万美元,高级人员11万-30万美元。因此,为了鼓励从事项目管理的员工提高自觉学习并积极考证,电力企业应该适当提高已取证的项目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使其取得的项目管理师执业证能带来看得见的经济效益,并能带动周围更多的员工积极参加项目管理师的理论学习和考试。
4.设立淘汰制度,促进整体素质提高
虽然项目管理师执业证书对于电力企业项目管理人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取得项目管理师执业证书并不是成为优秀项目管理师的充要条件,项目管理人员在实际的项目管理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专业素质以及政治素质更为重要,如果存在违纪、违规等行为,则不能继续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电力企业所进行的很多基建工作都是关系到未来电力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工程,基建项目管理质量尤为重要,因此项目管理师的位置就显得极为重要,项目管理师的专业素质是否过硬,有可能直接影响其所管理的项目的质量优劣。因此,除了大力加强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提高持证率外,还需要加强思想素质的培养,设立相关的淘汰制度,一旦项目管理师出现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问题时,及时将其淘汰出企业项目管理人员队伍,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的基建工作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面临更大的挑战,电力基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混凝土与钢筋的工程建设,而是一项融合了科技与智慧的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性项目,需要越来越多的现代管理人员参与其中,为工程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而出谋划策,贡献智慧。
*年6月,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正式确立了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奠定了物业管理师制度的法律基础;*年11月,人事部、建设部印发《物业管理师制度暂行规定》、《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和《物业管理师资格认定考试办法》,将物业管理师资格正式纳入了国家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系列,标志着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初步建立;*年5月,建设部印发《关于实施物业管理师制度职责分工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建设部职业资格注册中心和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加强协调配合,在建设部、人事部的监督指导下,共同做好物业管理师职业资格的有关工作;同年6月建设部发文成立了全国物业管理师制度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协调物业管理师制度实施和管理工作。此后,有关各项工作顺利起步,并于当年10月举行了全国物业管理师认定考试。*年12月,人事部办公厅和建设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公布物业管理师资格认定考试结果的通知》,全国有1119名从业人员取得了物业管理师资格。首批物业管理师的诞生,预示着物业管理师制度全面实施的良好开局,是我们行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今天,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在广州隆重召开全国首批物业管理师大会,我想借此机会就物业管理师制度建设谈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业人员素质与职业资格制度
1.从业队伍的壮大对社会经济的贡献
我国物业管理是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商品化进程产生的新兴行业,从*年*市诞生全国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和第一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开始,短短二十六年时间里,物业管理从业队伍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业人员已超过350万人,分布在3万多家物业管理企业。岗位类型从操作层的保洁、绿化、维修、秩序管理,管理层的项目经理、管理处主任、部门经理到决策层的各类总监、副总经理和总经理;服务领域从单一类型物业到综合性物业,从纯市场化的物业管理到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后勤社会化物业管理,从新建物业到房改房和老旧住宅小区管理。目前物业管理范围已经覆盖了住宅、写字楼、工业区、学校、商场、医院、机场、会展中心、体育场馆、步行街等,去年以来还进入了对乡村的管理;管理面积超过100亿平方米的房屋,已经将全国城镇50%以上的不动产纳入了我们的日常管理中。
随着住房成为大多数居民家庭的最主要财产以及财富积累的主要形式,居民对住房财产的使用、维护、保值讲了较强的服务需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居住环境、社区秩序也有了较高的追求;与此同时,还产生了协调房屋所有权人公共空间、共用设施设备等共同利益的需要;由此形成对物业管理与服务的巨大社会需求。劳动密集性的行业特征和剩余劳动力的相对富裕,提供了物业管理行业广阔的就业机会。为满足业主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广大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在薪酬收入相对偏低、误解偏见相对较多的压力下,克服成本刚性增长和服务收费缺乏弹性等诸多困难,不断提升物业服务的品质。他们的辛勤工作不仅改善了人居和工作环境,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而且扩大了住房消费,推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北京、上海、*等城市物业管理企业创造的产值已占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2%左右。
2.专业素质的差距对行业发展的制约
在充分肯定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对社会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与从业队伍在数量的快速增长相比,其专业素质并未得到同步提高。尽管伴随着物业管理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并逐步成长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多种原因造成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建设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一是物业管理行业起步较晚,人才储备基础薄弱,队伍建设跟不上行业的快速发展;二是从业人员来源各行各业,其专业背景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加上缺乏严格的专业训练,显露出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经理人的专业素质与所在岗位的要求有明显的差距;三是与物业管理的上游产业(如房地产开发)相比,微利甚至亏损的经营状况,以及较低的薪酬待遇标准,难以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四是现阶段我国物业管理还处于扩张型发展时期,客观上需要大量的物业管理专业人员满足市场需求,但在没有严格准入制度的情况下,入行人员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难以避免。
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差距突出表现在称职的职业经理人匮缺,现有部分管理人员在法律知识、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都与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行业进步的“瓶颈”。个别运作不规范的企业和专业素质较低的从业人员的存在,使一些物业服务水平不尽人意,客户关系紧张,收费率下降,甚至引发激烈冲突和矛盾,降低了行业的公信力,损害了行业的形象,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已经成为物业管理行业的当务之急。
3.职业资格制度的确立对现实难题的破解
针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年,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和房地产业司联合下发了《关于实行物业管理企业经理、部门经理、管理员岗位培训合格上岗制度的通知》,对物业管理企业有关重要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总结出物业管理企业有关管理岗位人员的必备知识和必备能力,建立起一套既考察基础知识,又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方法。持证上岗制度实施后,全国有十万名以上的物业管理从业人员通过了物业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这对提高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和物业管理行业协会以及有关培训机构,也根据实际情况和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地对本地区的从业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不同程度促进了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执业能力的提高。
但是,持证上岗制度的初级性、试验性和弱强制性都决定了该制度的局限性。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对物业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大家逐步认识到,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实行更加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是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必要途径。因此,*年6月份出台的《物业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物业管理条例》之所以将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设定为行政许可,是基于对物业管理服务公益性的基本判断。物业管理的专业管理人员,包括物业服务企业经理以及管理处主任(项目经理)等,作为物业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其业务能力和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物业的承接查验、维修养护等管理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业主的共同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物业管理活动的特殊性,经营管理的专业性以及涉及学科多、管理复杂等特点,决定了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尤其是经营管理专业人员,只有全面掌握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具备扎实的物业管理知识和良好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才能保证物业管理的正常运作,妥善处理物业管理活动中的各类问题,为业主提供价有所值的服务,使所管物业保值增值。因此,实行严格的准入控制,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达到从事物业管理行业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行业人才短缺的被动局面,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物业管理师制度与物业管理科学发展
党的*报告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和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思想,*报告讲:“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新时期我国物业管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样要从“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四个方面入手,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物业管理师制度,正是围绕了“以人为本”(以业主和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为本)的核心,统筹兼顾物业管理师的综合素质,以达到物业管理关系的全面协调和物业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推行物业管理师制度,是物业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物业管理科学发展的制度保证,必将对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物业管理师制度是物业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1)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推进物业管理的专业化进程
物业管理专业化是指物业管理专业人员在掌握和了解法律、经济、工程、环保、消防以及公共关系、心理学等多方面学科和知识,并经过相关专业岗位实践锻炼的基础上,成功满足物业管理执业标准的过程。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楼宇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以满足物业设施设备运行、维护和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业主对物业管理消费和财产管理意识的增强,主观上要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管理物业、服务业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实施,正是通过执业准入控制的方式,保证了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必须具有相当的学历和工作经历,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必须是有能力承担有关专业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评判物业管理师专业能力的标准和依据。
(2)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物业管理的规范化进程
规范物业管理行为是《物业管理条例》以及其他物业管理政策法规的基本目标,物业管理师制度通过规范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进而规范物业管理行为,无疑是最有效的治标之法。《物业管理师制度暂行办法》规定,从业人员必须通过考试才能取得物业管理师资格,物业管理师必须经过注册才能执业,物业管理项目负责人必须由物业管理师担任。随着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全面推行,物业服务企业聘用未取得物业管理师从事物业管理活动的,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给业主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物业管理条例》第六十一条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也将真正落到实处。
(3)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物业管理的市场化进程
物业管理区别于传统房屋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市场化,物业管理的市场化不仅表现为物业管理服务的等价有偿和市场选择,同样表现为物业管理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物业管理师制度的推行,确立了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的社会地位,对物业管理师应当具备的执业能力作了明确规定,不仅有利于业主通过拥有物业管理师的数量来判断选择高水准的物业服务企业,而且有利于物业管理师通过市场定价来选择从业单位。今后企业的竞争,将会凸现在人才的竞争上,通过市场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打造一批具有优秀管理团队的品牌企业,改变目前行业鱼龙混杂的状况。
(4)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物业管理的国际化进程
物业管理起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英国、美国、欧盟以及我国港台地区在物业管理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熟的经验。在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管理上,美国的注册物业管理经理制度、英国的皇家特许屋宇经理制度、香港的注册房屋经理制度等都对我国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管理具有借鉴意义。社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加入WTO的客观形势,海外物业管理企业大量进入内地市场的现实,都要求我们的专业人员资格制度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建立,不仅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物业管理的国际化进程。
物业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是我国物业管理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向,物业管理师制度对物业管理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有力推进作用,决定了物业管理师制度是我国物业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2.物业管理师制度是物业管理科学发展的制度保证
物业管理师制度不仅符合物业管理科学发展的方向,而且为物业管理科学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为向社会提供合格的从业人员,我们在制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物业管理师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1)相当的学历背景
申请参加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取得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或土建大专以上学历,取得其他专业相关学历、学位的,报考条件中相应增加两年的工作年限和从业年限限制;
(2)相关的专业知识
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科目为《物业管理基本制度与政策》、《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综合能力》和《物业经营管理》四门,其中涵盖了物业管理、建筑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专业知识,包括物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相关学科的知识。
(3)相应的执业技能
从物业管理师的执业范围来看,物业管理师的执业技能应包括:①制定并组织实施物业管理方案;②审定并监督执行物业管理财务预算;③查验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和相关资料;④负责房屋及配套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的维修、养护、管理;⑤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环境卫生和秩序等等。
(4)丰富的实践经验
根据申请参加物业管理资格考试人员的不同学历背景,物业管理师制度规定了不同的工作年限和从业年限标准,其中中专学历的必须从事物业管理工作满8至10年,取得博士学位的也必须从事物业管理工作满1年。
(5)良好的职业道德
物业管理师应当妥善处理物业管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诚实守信,为业主提供质价相符的物业管理服务,对注册物业管理师建立诚信档案,接受业主和社会的监督;
3.物业管理师制度对物业管理科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1)提升行业竞争能力
不同于其他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的特征决定了人力资本是物业管理行业创造价值的关键要素,人才是物业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讲,拥有一定数量的注册物业管理师不仅增强了其经营项目的竞争能力,而且有利于企业资质等级的评定和品牌形象的树立;对于行业来讲,拥有一定规模的物业管理师,不仅有利于造就一支懂经营、精业务、重服务、守道德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而且有利于业主将物业管理作为建筑物管理的首选模式。
(2)强化企业风险意识
物业管理是一种企业以较少资本管理业主庞大资产的行业,随着业主财产观念的增强和维权意识的提高,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风险日益加剧。物业管理师制度规定,物业管理项目的关键性文件,必须经物业管理师签字实施,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都要求物业服务企业强化物业管理师的责任风险意识,不断提升职业水平,避免因职业失误承担法律责任。
(3)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阶段我国仍有大量物业服务企业尚未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做大做强。物业管理师制度规定,物业管理项目负责人应当由物业管理师担任,物业管理师只能在一个具有物业管理资质的企业负责物业管理项目的管理工作,这就意味着今后的物业服务企业中,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分工,注册物业管理师担任职业经理人将成为常态。物业管理师的大量出现,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奠定了人才基础,有利于企业的兼并重组和优胜劣汰,有利于提高物业管理行业的规模效益。
(4)优化人才激励机制
专业管理人员职业准入制度的实施,提高了物业管理师资格的含金量;物业管理师与经济师中级技术职称的挂钩也会激发从业人员加强学习与参加考试的积极性;随着物业管理师制度的逐步推进,客观上会形成对现有物业管理经理人队伍的清理。它既能给在职的从业人员带来压力,迫使在职人员认真学习政策法规,不断更新知识和增强技能,加强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尽快加入到物业管理师的队伍中来,成为称职的管理者。同时,也会吸引更多业外优秀人才进人业内。随着有关物业管理师薪资报酬的增加和专业地位的提升,势必优化人才激励机制,提升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5)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专业分工的粗糙和专业人才的短缺,致使许多物业服务企业保持着“大而全”“小而全”经营模式,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包袱日益加重。物业管理师制度的推广,为行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可能。在《劳动合同法》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一批具有物业管理人才优势的企业,将实现由物业服务经营商向物业服务集成商的角色转换;一批品牌物业服务企业的工作重点,将从直接从事低附加值的基础管理服务向承担高附加值的资产管理服务转变。
(6)改变行业社会形象
如果说《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确立了物业管理行业的法律地位,那么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实施则确立了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地位。长时间以来,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被视为重复简单劳动的复制者,社会认同感不高,一些从业人员为此困惑迷茫,或选择观望、或选择离开,致使行业内原本不多的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物业管理师制度的推行,把物业管理师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系列,将大大改善行业社会形象,提升行业社会地位。
三、制度实施情况与下步工作安排
1.物业管理师制度实施情况
(1)职责分工和机构设置
为落实国人部发[*]95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做好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实施工作,建设部办公厅于*年5月下发了《关于实施物业管理师制度职责分工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相关部门在实施物业管理制度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分工。为加强对实施物业管理师制度的领导和组织管理,建设部办公厅于*年6月下发《关于成立全国物业管理师制度管理委员会的通知》,正式成立“全国物业管理师制度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协调物业管理师制度实施和管理工作。
(2)考试大纲和参考教材
在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和房地产业司的指导下,在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的组织下,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编写了《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大纲》,并在*年8月通过人事部的审定。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国物业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参考教材》于*年8月正式出版发行,为参加物业管理师资格认定考试人员的考前复习创造了条件。
(3)师资培训和考试命题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分别于*年9月和*年3月进行了首期物业管理师师资培训工作,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员共506人次参加了四个科目的培训,其中410人次通过考试并获得《物业管理师师资证》。在汇总首期四个科目师资培训成绩优秀者(总分80分以上且口试75分以上)名单基础上,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建立了“中国物业管理师师资库”,向全社会推荐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培训的师资人选。*年9月,全国物业管理师认定考试办公室组织了4名在物业管理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从事或研究物业管理工作多年的专家,组成认定考试科目《物业管理实务》的命题专家组,顺利完成了两套试卷的设计、初审、组卷和终审等命题工作。
(4)认定考试和审核公示
*年10月28日,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391人通过省级认定考试管理机构的初步审查,参加了物业管理资格认定考试。考试结束后,全国认定考试办公室拟定了《评分工作办法》,作为各地省级考务部门的阅卷评分依据,*年11月底,各地试卷评分及汇总工作基本结束,全国共有1294人考试合格。*年初,建设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和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组织人员对考试及格申报者的材料认真审核,通知部分不符合申报条件人员及时补充了申报材料。*年8月和11月,在全国认定考试办公室对符合认定考试条件的人员名单进行了两次公示,对相关投诉举报材料进行了调查核实后,全国共有1119名从业人员符合条件。*年12月10日,人事部、建设部联合审批并公布了认定考试合格人员名单。
2.认定考试暴露出来的问题
这次认定考试取得了圆满成功,但也暴露出的一些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问题。首先是参考人员数量偏少。尽管有些人是因为受到中级职称和专业论文两个硬性条件的限制不能参考,但总体看,还是反映出具备一定工作年限和工作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数远远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以河南省为例,截至*年底,全省共有1260多家物业服务公司,从业人员10多万,管房面积达2亿多平方米,由此推算,至少需要2000名左右经理人。而此次获参考资格的仅29人,实际参考21人,及格18人,认定16人;其次是地域差别过大。最多的广东省212人,最少的江西、青海仅1人。10—50人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17个,少于10人的省份(自治区)7个。北京、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加广东省的准考人数占全国总数约40%。这反映了不同地区物业管理发展水平及人才状况的明显差异;其三是部分人员的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在如此严格的学历、职称、从业时间、工作业绩等申报条件,以及不搞偏题的出题原则下,仍有85人没有达到及格线,有两个省不及格人数占到参考人数的20-30%,最低分数不到20分,以这种政策水平负责管理工作确实让人担心;其四是运用政策法规对案例的分析能力亟待提高。从各种题型得分情况看,案例分析丢分最多,这暴露出一些经理人对法规学习十分欠缺,理解差,实际处理问题能力薄弱。尽管这次只是对资历较长人员的认定考试,下步将举行较大范围的全国物业管理师统一考试,相信会有一些后起之秀有突出表现,但不可否认,认定考试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人才短缺、素质亟待提高的突出问题,加快经理人队伍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
3.下一阶段主要工作
12月初,全国物业管理师制度管理委员会工作会议在三亚召开,建设部人事教育司、住宅与房地产业司、职业资格注册中心和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的有关负责同志到会,对一年多的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对下步工作的开展达成了一致意见。有关部门将通力协作,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积极协调人事部,争取明年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向这次认定的人员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人事部、建设部用印的《物业管理师资格证书》;
(2)由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制发“物业管理师诚信自律规则”,在资格证书颁发的基础上,抓紧建立首批物业管理师信用档案体系(物业管理师信用档案软件研制工作已经完成);
(3)研究物业管理师注册工作内容,制订“物业管理师注册工作办法”,并对首批取得资格证书的物业管理师进行初始注册;
(4)由于国家行政性收费立项工作暂停,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收费项目未能得到财政部门的批复,今年的物业管理师考试未能如期进行。我们将加快协调相关部门,促成考试收费早日立项,争取明年四月份开展首次物业管理师考试,力保明年第三季度的考试如期进行;
(5)建立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命题专家库和试题库,编制“命题手册”和“命题规程”,保证考试命题工作的高质量;
(6)总结借鉴各地经验,组织制订“物业管理师执业实践标准”,并在全行业宣传推广;
(7)研究物业管理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制定“物业管理师继续教育办法”,开展首批物业管理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8)加强与香港、澳门、台湾及外国物业管理职业资格认定机构的交流联络,开展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资格互认准备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港澳有关人员参加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
四、物业管理师与行业历史使命
1.行业的进步与成就
从*年至今,中国物业管理走过了二十六年的发展历程,而对绝大多数城市来说,物业管理是从1994年建设部制发的33号令(即《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之后起步的。然而,就是在不长的二十六年时间里,确切地说在短短的十三年,我们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管理规模,最快的增长速度,最多的服务企业和最庞大的从业人员队伍;我们具有从中央到地方多层次的物业管理政策法律制度,已逐步形成一个内容全面、结构合理、科学规范、特色鲜明的物业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我们确立了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通过国家行政许可来规范物业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我们尝试地将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调处和解决物业管理纠纷的综合机制;我们的服务理念日益与国际接轨,我们的服务品质在快速提升,我们的客户满意度在不断增长;我们的竞争机制逐步形成,分业经营稳步推进,公平、公开、公正的物业管理市场在逐渐形成;我们的职业经理队伍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正在涌现;我们的物业管理观念渐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业主对物业管理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们用最短的时间走过了“要不要搞物业管理”的萌芽起步阶段,进入到“怎样搞好物业管理”的初级发展阶段。我国物业管理环境的日新月异和物业管理事业的突飞猛进,不仅得到国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而且也得到许多港澳台以及外国同行由衷的好评和赞赏。
2.行业无法回避的挑战
物业管理行业在取得有目共睹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矛盾。除了前面提到专业人才的缺乏外,还有以下问题表现较为突出:建设单位方面,部分开发商未能主动履行前期物业管理的各项法定义务,开发遗留问题和建管不分仍是物业管理纠纷的主要原因;物业服务企业方面,部分企业在管理服务中不能保质保量,不能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和诚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公平有序,恶性竞争、建管衔接和项目交接等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业主方面,部分业主公共权利淡漠、契约精神缺失,不遵守管理规约。部分业主团体热衷于动辄炒掉物业服务企业,而对业主共同事务的管理缺位,影响到物业管理正常秩序的建立;行业管理部门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对物业管理定位存在偏差,强加给物业管理行业过多的社会职能,一些地方热衷于扩大政府指导价的适用范围,过多地采用行政手段干预物业服务价格;行业协会方面,总体表现为力量较为薄弱,维权职能不到位,自律机制不健全,行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媒体方面,部分媒体在相关新闻报道时,存在过分放大物业管理负面影响的舆论导向,不但没有起到正确引导和规范物业管理各方主体的作用,反而加深了群众对物业管理的误解,有的甚至对一些矛盾和纠纷的激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绩效,加大了企业的管理风险,降低了行业的社会公信力,不利物业管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还应当看到,今年以来,随着相关政策法律的陆续出台,物业管理的法律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物业管理的法制化进程,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物权法》实施后,业主对建筑物共有部分产权的明晰和对地面车位等共有部位经营收益的诉求,对自行管理或委托其他管理人管理建筑物的自由选择,给物业管理行业带来了更大的生存竞争市场压力;《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必然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物业管理行业来说,无疑意味着更大的成本压力和经营风险;《物业服务成本监审办法》的相关规定,使政策性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成本更加透明,物业服务费的价格监管更加严格;旧的矛盾尚未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出现,行业要继续发展壮大,必须直面所有的困难和挑战。
3.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
党的*报告讲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要确保到二0二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包括物业管理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发挥应有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今后的十几年是物业管理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看小康社会建设的美好前景,又要充分认识到建设过程的艰难曲折;既要对物业管理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又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新的时期,承载着全社会的希望和重托,面临着完善自身和服务社会的双重挑战,物业管理行业应自觉承担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使命。
一是不断提高专业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业管理需求。现阶段物业管理的许多问题,是源于人民群众物业管理需求的日益增长与优质物业管理服务的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高质量的服务是化解各类矛盾的最好方法,要提升客户满意度,改善物业管理的行业形象,必须从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入手,而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必须从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入手;
二是不断改进企业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物业管理行业的公共性和综合性、持续性和长期性、受益群体的广泛性和差异性,都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讲很高的要求,只有精于管理、善于协调,才能实现社区安定和社会稳定的和谐目标;
三是不断提升产业创富能力、实现客户价值和企业效益的同步增长。一方面,良好的物业管理,能够使物业保值增值,科学的资产管理,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另一方面,物业服务企业通过经营活动,取得自身效益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创造财富。随着物业管理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物业管理行业创造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将日益提高;
四是不断增强行业创新能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物业管理发展道路。在《物权法》赋予业主更多的选择权和监督权的背景之下,物业管理行业的生存要依靠优良的服务,物业管理的发展要依靠不断的创新。物业管理行业只有不断进行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经营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在激烈的服务市场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物业管理发展道路。
4.物业管理师的时代责任
在承上启下的物业管理发展关键阶段,首批物业管理师诞生了,其意义远远超过1119人的数量。物业管理师称谓光荣、使命艰巨、任重道远。作为长期从事物业管理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有幸通过认定考试并取得物业管理师资格,这是政府主管部门对大家以往工作的充分肯定;作为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受益者,有幸成为中国物业管理史上首批物业管理师,理应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推动行业发展进步的历史使命。因此,我想借会议的机会,讲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
(1)勤于学习、与时俱进
物业管理师作为物业管理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只有具备扎实的物业管理政策水平和良好的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的业务素质与经营管理能力,才能胜任工作。取得物业管理师资格,并不意味在各方面都领先于同行,“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首批物业管理师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谦逊的作风,寻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要通过自学,弥补相关知识的欠缺;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实现专业知识的更新,把握行业发展最新动态;通过学习业内同行的经验,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实至名归。
(2)精于业务、术有专攻
物业管理的内涵是通过管理者的专业管理,延长建筑物及其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使物业保值增值;通过多层次的服务,让业主置身于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中。因此,服务是宗旨,管理是生命线。对在座的首批物业管理师,取得职业资格并不难,但要成为一个真正合格和优秀的职业经理,还要作出不懈的努力。我们面对着尙不完善的法制环境和不成熟的消费群体,以及建管不分体制所带来的众多复杂问题,要求管理者不仅熟悉政策法规,依法办事,而且要有良好的分析应变能力,在特定业务领域有所精专,能随时处理复杂问题,避免纠纷和矛盾激化,创造和谐氛围。此外,物业管理师在企业风险防范中承担着重要责任,要高度重视并研究物业管理行业风险发生的规律,切实加强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建立事前科学预测、事中应急处理、事后妥善解决的风险防范和危机管理机制,加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以规避、转移和控制风险,为企业减小经营风险,为业主创造安宁环境。
(3)严于自律、诚实守信
现代社会对专业人士或职业经理的道德标准要求绝不亚于其专业技能,物业管理师不仅是业务的能手,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在物业管理服务工作中,物业管理师应当珍惜自己的职业声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尽量做到忠诚客户、忠诚企业、忠诚同行的完美统一,诚实守信、勤勉尽责。中物协将和地方协会一起探索建立行业协会对物业管理师道德规范自律约束的行规。
(4)善于协调、构建和谐
物业管理工作涉及面广,要求物业管理师不仅熟悉物业管理政策法规,依法办事,而且要有娴熟的协调沟通和分析应变能力,以及在处理客户关系与有关各方面关系过程中应承担重要的责任。包括与业主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时处理投诉;与开发建设单位的沟通,通过早期介入,减少入住矛盾;与公用事业单位的沟通,分清责任,各司其职;与专业公司的沟通,加强服务质量的监管;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主动接受指导和监督。由此避免和减少纠纷的产生和矛盾的激化,创造和谐的物业管理氛围。
(5)乐于奉献、率先垂范
面对现阶段物业管理出现的诸多问题,物业管理追求的应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与统一。因此,首批物业管理师肩负着带领企业和宣传行业的重任,应当具有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在企业发展和行业宣传中发挥率先垂范的作用,自觉参与团队建设,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维护行业形象,真正起到先锋和模范的作用。
同济医科大学健康管理师
华夏国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你抽烟、怠行甚至暴饮暴食,此时你的细胞抑或器官也许已经发生隐秘的病变,但你选择掩耳盗铃,任自己的身体游走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灰色地带,因为你知道,在未发生爆炸之前,慢性病不过是一个未经探测的雷区而已,殊不知亚健康的阴影早已在你的体内暗度陈仓。
防“患”未然
一个健康的机体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才会落下疾病?
“其间会经历低危险状态、高危险状态、早期病变、临床症状等几个阶段”,湖北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养生讲师徐祖炎给我们作了解答,可见病亦有其“源”,而盲目的我们在疾病面前往往只会做“事后诸葛”。
“治胃癌的专家自己却得了胃癌,类似情况不在少数”,从医多年,徐祖炎见过不少在某种疾病治疗领域造诣颇深的专家却讽刺性地得了相应的那种疾病。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癌症都是无法治愈的,但是它们中的许多却都是可以避免的。
“经常缺乏睡眠会伤免疫力,晚八点后吃宵夜伤肝胆排毒,早八点前不排便阻肠道排致癌物,十一点后睡觉会伤肝、肾、胰腺排毒,经常吃油腻汉堡或炸鸡腿会伤害循环系统”,必要的健康知识会帮你提前解除慢患。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每年死于慢性病的人多达3600万人,约占全球死亡总数的2/3,值得关注的是,若在疾病生成之前未雨绸缪,大多数慢性病其实是可以预防的。
顾“体”问医
然而,无法则的预防很容易演变成一场杞人忧天的闹剧,在这之前,你得先给自己的身体找好“顾问”。
“好的顾问会为你量身打造一套健康管理计划――规范的体检、权威的说明、客观的评估、有效的调理和定期的回访等会构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回路”,作为同济医科大学的健康管理师,徐祖炎简洁地引入“健康管理”这一被中国化了的“舶来品”。
健康管理最初来自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是保险机构专为降低投保者的出险概率以及实际医疗支出而开发的。如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私人医生,他们为每位家庭成员做定期的健康管理,这大大减少了人们罹患疾病的风险。
如今,越来越多的政、商界人士意识到自己的健康风险问题,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旦产生,类似于西方社会的健康管理机构呼之欲出。
最先出现的健康管理机构是从医院衍生出来,后来才被打造为融合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健康产业人才的完整企业。
“通过中医经络仪器的检测,我们会对人们的身体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根据他们的工作性质及生活习性评估他们的健康隐患,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徐祖炎说,“比如经常喝酒的人应注意保护肝脏,可以在酒里适当放入枸杞”。
另外,到医院检查身体,由于医生对病人病史不太清楚,容易开错药,而建立电子档案的健康管理则可以规避这一风险。“如果说医院是专于治病,那么健康管理则无疑填补了它‘防病’的空缺。”
兼“制”并营
尽管健康管理在现阶段已算不上新概念,但对于它的接受程度在各地区还是参差不齐。
“北京、上海等地的健康管理机构已经做得很大了,关键是那边的民众对于它的认知度比较高,武汉这边主要还是一些干部、老总比较重视这一块,当然也是信息渠道狭窄以及消费能力有限使然。”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加大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充分挖掘实用型人才的潜力,建立健全以能力、业绩为导向和重在社会、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建设一支适合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实用型人才队伍,更好地促进我区农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二、范围及对象
1、从事园艺(花卉与瓜果栽培、蔬菜种植、茶艺)、林业、水产养殖、畜牧兽医专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业绩突出的种植、养殖专业户、示范户及从业人员;
2、从事经营管理(产品销售、物资采购、生产技术管理、物流、酒店管理、物业管理)的人员;
3、从事建筑装饰装修(水电安装、木工、瓦工、油漆工)的人员;
4、从事维修(电脑维修、家电维修、钟表维修、汽车修理、摩托车修理、农机维修)的人员;
5、从事家政服务(管道疏通、高空及外墙清洗、家庭烹饪、家庭月嫂、住家保姆)的人员。
三、地方系列职称的增设
根据我区实用型人才的实际,在《市区职称工作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名称基础上,增加地方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设置:
1、园艺专业(园艺技术员、园艺助理工程师、园艺工程师、园艺高级工程师);
2、林业专业(林业技术员、林业助理工程师、林业工程师、林业高级工程师);
3、水产专业(水产技术员、水产助理工程师、水产工程师、水产高级工程师);
4、畜牧兽医专业(畜牧兽医技术员、助理畜牧兽医师、畜牧兽医师、高级畜牧兽医师);
5、经营管理专业(经营管理员、助理经营管理师、经营管理师、高级经营管理师);
6、维修专业(技士、技师、主管技师、高级主管技师);
7、家政服务专业(家政员、助理家政师、家政师、高级家政师);
建筑装饰装修专业列入综合工程,仍设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四、申报评审条件
(一)综合素质条件:
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申报条件:
1、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经专业培训考试、考核合格可申报评审员级职称:
(1)非本专业大专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2年;
(2)非本专业中专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3年;
(3)高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5年;
(4)初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8年;
(5)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10年;
(6)获得市、区职业技能竞赛第三、第二名的选手。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经专业培训考试、考核合格可申报评审助理级职称:
(1)非本专业大专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3年;
(2)非本专业中专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5年;
(3)高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8年;
(4)初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10
(5)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15年;
(6)获得市、区职业技能竞赛第二、第一名的选手。
3、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经专业培训考试、考核合格可申报评审中级职称:
(1)非本专业大专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5年;
(2)非本专业中专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8年;
(3)高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15年且取得助理级技术职务资格满5年;
(4)从事本专业技术时间满20年;
(5)获得市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的选手。
(三)晋升高级职称的评审条件按《市区职称工作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执行。
五、材料申报要求及程序
1、材料申报要求。符合申报评审条件的人员,由个人如实填写《市区地方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一式2份,评审表须经当地政府或区业务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并盖章)、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专业培训合格证书、服务单位或所在镇、街道、村委出具的从事专业技术年限证明(须经户口所在地政府签署意见并盖章)、近期一寸免冠照片2张(详见附件二)。
2、申报程序。申报个人将申报评审材料分别报送区业务主管部门,其中申报园艺(花卉与瓜果栽培、蔬菜种植、茶艺)、林业、水产养殖、畜牧兽医专业人员的评审材料由区农林局负责受理和初审;申报经营管理专业人员的评审材料由区经贸局负责受理和初审;申报建筑装饰装修专业人员的评审材料由区建设局负责受理和初审;申报维修(不含农机维修)和家政服务专业人员的评审材料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受理和初审;申报维修(农机维修)专业人员的评审材料由区农机局负责受理和初审。评审材料由各业务主管部门统一报送区职称办审核并组织评审及发文、颁证。
六、待遇
1、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农村实用型人才统一进入区人才库,可按区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关规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2、取得地方系列专业技术资格人员享受本单位国家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同等继续教育权利。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平均每年继续教育分别为32学时和40学时,并作为晋升地方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晋升条件之一。
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组成,相互之间具有紧密联系,是前后递进的两个教育阶段。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可以明确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中高职这两个阶段之间的顺利衔接是形成和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中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必然趋势。要在中高职之间形成良好的衔接,需要在生源来源、教育目标、考核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各个方面入手,而其中,能力标准和培养目标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要在使得两个职业教育阶段能够全面、流畅衔接,第一个要做好的工作就在于确定好合适的培养目标以及各自定位好人才规格。
二、行业职业标准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系
(一)行业职业标准
行业职业标准就是国家按照完成职业涉及主要活动的需要,对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制定的规范性要求。该标准是现代人参与职业发展,接受培训和通过职业鉴定的根本依据,也主要用于对社会成员的从业资格和工作能力进行判定的标杆。目前,划分为五个级别的从业资格主要是指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对应着五级到一级,而针对每一个级别的从业资格,行业职业标准都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明确了不同级别职业者的工作能力要求。举例来说,在中级从业资格上规定人员要具备基本技能,而在高级从业资格上,规定人员除了掌握基本技能,还需要拥有专门技能,另外,对于技师这一级别的从业资格,则规定人员除了拥有基本技能,还必须按照规定掌握特定的特殊技能。所以,在讨论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时,要清晰地看到中高职两个职业教育阶段在人才技能培养目标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将上述五级人员所对应的不同规范融入到日常教育工作里。
(二)高职教育衔接应当紧密联系行业职业标准
搜集和整理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领域的理论成果可知,针对中高职两个阶段的教学衔接问题的讨论,不管是针对招生的相互联系,还是围绕课程体系的相互呼应,基本上都是以从人才类型结构出发所形成的职业分类为基础展开的。可是关于人才类型结构的分析和讨论中,只是非常基础性地对职业进行了非常粗略的划分,将事实上很复杂的职业状况仅仅划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性、技能型这四个类型。这种状况造成了高职和中职教育过程中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很难具有良好的针对性,也造成两个阶段在教育衔接上难以达成一致。
职业教育之间应当达到的良好衔接状态可以表现为:中高职两个阶段的职业教育应当各自完成职业岗位和职业技能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并且将这种要求和国家已经形成的正式职业标准对应一致,从而使得中高职教育形成良好的衔接性。所以,基于行业职业标准的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衔接总体上就可以理解为,依据科学定位的工作岗位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衔接。在这里,对工作岗位的合理、系统的定位,主要是采取了国家职业分类所形成的国家职业标准,能够较好地继承国家标准的科学性。
三、酒店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和中高职教育目标的科学定位
早在2005年10月8日,《酒店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作为我国以酒店管理人员为对象,针对他们的执业资格出台的首个国家级的职业规范性文件,对于我国酒店管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国家标准的推行代表我国在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上已经进入了社会化、专业化的新的历史阶段。
具体来说,酒店管理师就是能够在拥有酒店管理各类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管理经验和技能的基础上,承担酒店的餐饮、康乐、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等各类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这一职业包括四个等级的国家专业资格,从四级到一级依次是助理酒店管理师、酒店管理师,高级酒店管理师、以及高级酒店管理技师。相关从业人员依据这些明确的资格规定,在接受了必要的专业培训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了国家主管机构的鉴定后,就能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并得到相应任职资格。
国家针对酒店职业人员制定的职业标准,科学地对我国现代酒店管理各类岗位必须具备的人员能力素养进行了非常全面的规范和明确,可以为中高职教育提供适用的岗位和职业技能的分层和归类,因此,要使得中高职教育之间能够更加有机地衔接,重点就在于教学结构和内容将职业标准要求体现出来,将教学内容和标准中的等级和内容联系起来,从而使得中高职酒店教育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可以更好地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出符合酒店管理实践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管理人才。因此,本文认为,高职和中职院校要按照酒店管理师的国家职业标准,科学定位各自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
四、基于行业职业标准的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有效衔接对策
(一)将行业职业标准作为中高职衔接的基本导向
在当前的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实践中,针对中高职的教育目标和人才拍样定位衔接较差的实际问题,应当按照国家酒店管理职业标准来明确各自的人才培养的范围和层次。成熟的国家职业标准是对于全国的酒店管理岗位需要和从业人员的素养在国家层面上的总结和规范,较好地囊括了酒店管理的职业要求。依据行业职业标准来确定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各自的教学内容,也就可以使得中高职的教学活动和内容能够面向学生在未来可能参与的管理岗位和工作活动,使得中高职在人才培养上更好地体现为酒店管理提供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属性。同时,由于依据行业标准确定的中高职教育体系,使得中高职教育能够直接对应实际的酒店管理工作岗位的相互联系和层次衔接的衔接机理。由于酒店管理的各个工作岗位的科学定位的基础就是行业职业标准,因此,以符合酒店管理工作岗位需要为中心培育任务的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应当采用行业职业标准作为自己的主要导向。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本文认为,需要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主要的依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和组织当地的中高职院校,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力量展开充分的调研和研究后,将调研结果集中到教育部,并且在教育部的统筹指导下,结合不同地区的中高职实际教学特点,在酒店管理专业上制定符合行业职业标准的、具体可行的教学标准。
(二)依据职业标准明确衔接中中高职人才培养层次
中、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按照行业职业标准,立足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情况和实际的工作规范来确定,能够更好地符合酒店管理实际需要和发展规律。总体来说,中职可以将重点培养对象放在酒店管理的技能型人才上,为酒店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专业工作人员:例如可以将教学中心落实在行业职业标准中的酒店管理师的培养上。而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可以将人才培养的主要精力放在对酒店管理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为酒店管理提供领军或主管性的人才,例如,主要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朝着职业标准中的酒店管理师方向科学培养。通过结合行业职业标准所确定的中高职各自的人才培养重点,可以使得中高职之间形成层次递进的高效教育格局。
这种人才培养结构的形成,使得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成为四星、五星酒店承担日常房间服务的基层工作人员,也可以成为不超过三星级的酒店里的基层管理人员;而从高职走出来的酒店管理毕业生,则可以成为四星、五星级酒店里高层次管理者的主要来源,这样就可以使得中高职教育天然地形成了一种人才递进的培养关系。此外,在这种以职业标准为依据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结构里,不管是哪一类型的院校的教学,都要求学生在掌握了书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实习,掌握具体的酒店管理岗位上的业务技能。为此,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学生都应当以基层服务岗位作为自己实习的出发点,通过基层服务更加直观而全面的了解酒店管理的主要流程和服务架构,从而打牢职业基础,在未来酒店管理的岗位上能够各施所长。
(三)构建依据职业标准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接续体系的教学衔接策略
为了使得依据行业职业标准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能够在教学实践里具体落实,就需要在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各自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开展过程中,也要充分体现职业标准的要求。首先,中高职教师要要根据各自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定位,把职业标准中相应的职业资格的国家鉴定标准和资格鉴定流程等作为形成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保证通过职业学习的学生能够随着课程的推进,逐步满足行业职业标准的各类规定,从而在完成学业之后,可以直接参加酒店管理的国家职业资格的鉴定中去,提高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实际成效。其次,在针对这一专业学生的考评工作里,也需要将考核的标准参照酒店管理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加以制定,甚至在考评方式上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家考评,使得学生们在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习阶段就逐步熟悉职业环境,从而在今后参与酒店管理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也能够有效降低中高职毕业生在酒店管理中的岗前培训的时间,提高中高职学生的成才率,从而使得按照职业标准构建的酒店管理职业教育体系,不但在中高职之间形成良好的衔接,而且可以进一步在职业教育和酒店管理实践之间也形成良好的关联性,从而明显增强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成果和价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14-01
1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意义
目前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有72834人,包括十四个居委会,中心有六个全科团队,36位医务工作者深入社区上门建档、健康指导及健康管理等系列服务,通过深入了解和调查,我们总结出在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上大致有五个层面的问题和需求:一是社区老人的适应问题:主要是由于身体的老化,组织器官的退化造成的适应问题,以及孩子重组家庭带来的“空巢孤独感”等问题;二是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主要是自卑、自我、强迫、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社交恐惧、人际关系不适应等问题;三是家庭婚姻关系问题:主要是家庭矛盾、离婚、家庭暴力、婚外情等问题;四是亲子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青春期逆反、母子或父子沟通障碍等问题;五是社区居委会干部特别是职场女性压力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障碍、工作压力大等问题;六其他如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社区残疾人等人口以及社区普通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
2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多数相关部门对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社会公共卫生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更多的是致力于社区居民的生理保健工作,重视慢性病健教工作,往往忽视了或轻视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疾病与障碍采取隐蔽和回避的态度,更没有针对不同层面的需求而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2.2 途径上的缺失过去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是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服务等方面,尽管在2000年12月,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指导标准》中提到了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卫生咨询服务,而却明显缺少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和任务,只是单纯性的生理保健体系,更无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机构,并且在相关费用、任务考核目标等方面也均无落实。
2.3 专业化水平偏低我们社区卫生工作目前多是由医学相关专业人员从事,在对社区居民的生理疾病方面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但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方面却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加之社区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注重社区工作的管理和协调工作,而缺乏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难以应对居民出现的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
3开展和创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3.1 提高思想意识,精心组织计划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要加强与辖区社区居委会主任、书记、民政主任等工作人员的联系,深入社区居民家庭,了解居民需求。精心制定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的社区心理健教计划,并针对不同层面的需求,找出相对集中反映的问题:如影响家庭和谐的婚姻家庭问题、亲子关系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干部的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职场女性心理压力、残疾人心理及老人孤独等问题。要结合各社区不同的状况和需求,与社区管理干部们共同制定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措施,并根据居民的时间要求、内容要求,抓好组织和落实。
3.2 强化学习培训,建设师资队伍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重要性日显突出。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能正常、健康而创新开展的重要条件。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目前多数心理学教师都是“半路出家”者,况且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辅导和管理师又是少而更少。但是,我们通过立足岗位,积极鼓励现有的社区医务人员报考心理咨询师及相关师资的考试,积极参加相关培训,认真学习心理学或教育学理论知识,并努力通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充分掌握和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适应现代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同时充分发挥已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医务人员的带教作用,加强对各社区团队的医务人员的培训,进行传、帮、带,层层再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这也是适应现代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必需和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和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3.3 多种形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一方面可以与原有的慢病防治、健康管理等讲座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做一些科普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可根据不同层面需求开展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团队活动。如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亲子关系辅导、职场女性工作压力问题、高考前心理放松、健康人际交往技巧、正常人群的压力释放和情绪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专题辅导等。
总之,开展和创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注重:科普性教育和专业性辅导相结合;个别咨询和整体辅导结合;社区健康人群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相区别。通过积极的服务与干预,不断增进居民个人和社区现有的心理防御机制,发展和提高居民的心理抗御能力,而不仅仅是治疗人们的病理和缺陷。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初级预防(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次性预防(在有心理症状的早期进行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心理障碍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陈传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
[摘要] 推行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是国家新医改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各省市正在不断完善城市社区的卫生服务体系,而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完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制度,引起了公众的高度重视,并产生了积极反响。本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的经验,找出我国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北京市海淀区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家庭医生服务的情况下,总结目前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好处和弊端,并提供了相关的建议,为社区居民提供全面、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关键词 ] 社区医院;家庭医生式服务;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065-03
家庭医生是指对服务对象实行全面的、连续的、有效的、及时的和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的新型医生;家庭医生是指具有全面系统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知识,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工作协调能力,能提供及时的、有效的服务,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人们极端热情的新型医疗顾问和健康管理者。担任家庭医生的核心者是全科大夫,其以家庭医疗保健服务为主要任务,提供个性化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教育服务和指导,使您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日常健康问题和保健需求、得到家庭治疗和家庭康复护理等服务。在新医改的政策下,如何能够更好地将家庭医生式团队服务模式更好地应用到社区医院,为市民构架能提供全天候医疗健康咨询和转诊联络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与很多因素有关,诸如相关的卫生法律政策、社区居民医疗卫生观念、经济发展水平、家庭医生服务能力等,现将家庭医生责任制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和困难以及相关的政策分析如下。
1 发展优势
1.1 家庭医生团队模式构建
家庭医生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核心,在健康管理师的指导下,由团队成员负责为辖区内的慢性病患者进行签约,签约后这些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患者家庭与签约的医生将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家庭医生以及团队成员负责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的健康责任管理服务。目前,海淀区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模式各异,每个社区医院都在不断探索适合本辖区的服务模式,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新医改的政策下,也探索出了自己的模式,每个团队由健康管理师统筹规划,由全科医生负责整体工作,由社区护士协管,预防保健医生参与,按照居民的居住区域进行划分,每个区域配备相应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预防保健医师,医生与居民之间的关系,由之前的“被动坐等”变为“主动联系”。每个团队里的医生都配备了专门的“健康通”号码,24小时为辖区居民服务。将各个团队的服务人员的联系方式做成联系卡,为辖区内的居民进行发放。通过这种服务模式,引导居民有健康问题先找家庭医生,由家庭医生负责诊治或根据病情实施转诊,可以降低公共资源和个人医疗费用。
1.2 签约式服务
签约式服务能让医生的服务更具针对性和长期的依存性,避免了病人每次就诊是不同的医生的弊病。长期的由一个医生进行诊治和服务,能够对慢性病人的病情起到更好的控制作用。通过这种服务模式的改革和实施,畅通社区医生与居民联络渠道,建立稳定的、信任的服务关系,让居民享受到更为便捷、贴心的社区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健康咨询服务是免费的,这也奠定了社区医院的公益性质。在签约以后,通过定期地对慢性病人进行随访,能够及时地掌握其病情发展的情况,根据病情对病人的用药及时地进行调整,同时也能密切的观察病人的并发症发展情况,能够及时地给予定向转诊建议,避免病人病情的恶化。同时在签约后,通过与病人及家庭建立的长期的、稳定的联系,也便于团队服务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与家庭成员共同讨论的方式,了解其生活习惯,帮助或教育家庭成员及患者改变了不适当的生活行为和角色。与病人的家庭成员一起制定防治计划,扩大家庭内部和周围资源的利用,有效的控制和解决了患者的健康问题,同时提高家庭成员的自我保健意识,增加健康行为。在本次研究中,就可以初见家庭医生责任制的效果。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已经五余年,防、治、保、康、教、计等“六位”工作都具有一定实践的经验,而且与周边居民户也建立了稳固、良好的医患关系。它的的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也经历了从摸索到成熟的过程,首先是通过团队服务人员不断的宣传,让辖区居民更深刻地了解到“签约”的重要性,其次是通过全科医生日常门诊工作服务的“慢性疾病病人”,对其进行宣教,从知、信、行和生活质量等各方面进行提高。再次是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通过与小区居委会及街道服务人员的联系,组织一些免费的义诊和咨询活动,让小区的居民能够更加信任团队的服务成员,放心地把自己的健康交到签约医生的手中,让团队服务人员做好自己健康的“守门人”。
对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病人进行的调研中显示,高血压病人不仅将血压控制的良好,并发症发生的较少。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家庭医生服务人员的健康宣教,改正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心理质量和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实施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之后,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明显提高,对医生的依存性进一步加强,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家庭医生及家庭其它成员共同参与慢病管理的效果。
1.3 电子家庭医生
新加坡作为拥有自己先进的医疗服务模式的国家,他们拥有全国的电子病历系统。我国在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模式下,通过签约和“一户一医”的健康责任制,为辖区居民建立专属于自己的电子病历,不仅能够不断地延伸入户服务的项目和范围,例如入户诊疗、家庭预约式服务、预约门诊、无障碍转诊上级医院等,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群众。
2 存在困难
2.1 社区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不足
2.1.1 家庭医生人力资源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家庭医师组织共同指出:在新世纪中,平均每2000人口就要配备1名家庭医师 ,才能满足人们对基层卫生保健的需求。目前我国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 000 多个,拥有10万社区医生。但经过正规培训的家庭医生只有几千人,这些数字反映出我国家庭医生的严重不足[1]。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有30000多常住人口,而且目前负责家庭医生的每个基层医务工作人员都或多或少地负责着门诊及日常的常规工作,对于家庭医生服务的经历及实践投入较少。
2.1.2 家庭医生培养制度不健全,导致人员结构不合理 ,医疗服务水平差 全科医学把患者及健康看成一个整体。它的涉及面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内外妇儿等专科医学,还涉及到预防医学、社会医学等科学领域。但是目前社区医院的医疗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对于社会医学和行为医学等学科的知识掌握的还不完全,经过正规家庭医生培训或正在接受家庭医生培训的医师只占 10.0%~22.4%[2];经调查发现,目前就职的家庭医生在培养上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工作量大,对家庭医生的培训时间较短、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重点不突出、培训内容缺乏新进展等[3],众多原因导致家庭医生的培养效果不理想;另外由于社区医疗技术水平普遍偏差,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信任和认同[4]。
2.2 传统医疗服务观念根深蒂固
在我国目前现有的医疗大背景下,传统的医疗服务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对于一级医院的改革还仅仅是存留在名称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变,但是对于它的功能的转变还没有更深刻的认识到。尤其是真正惠及居民的项目利用率明显低于基本卫生服务项目。一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革的重点在于内涵的建设,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公益性的家庭医生服务,它的作用和地位是为社区居民构建一个健康平台。在对深圳市的某社区居民的调查中发现[2],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项目中,购买药品的最多,主要服务人群为60岁以上的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人;其次是0~6岁的婴幼儿童,主要服务内容为免疫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其他的服务人群和服务项目主要是为孕产妇建立档案、中医诊疗、康复门诊诊疗、口腔门诊诊疗等。
由于社区卫生机构的设备不足,科室设置较少,当出现一些“大病”时,社区卫生机构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病人的需要,更多的病人会选择二级及三级医院进行诊疗。再者,由于一级医院的药物品种并不完备,所以很多病人有在一级医院购买药品的愿望并不能如愿实现。目前的社区卫生机构包含的其它服务,诸如:健康教育、老年保健、精神保健等工作并没有更多的创新,经典的发展模式还未形成。
2.3 上级部门对一级医院的投入不够
从政府及上级机构的角度来讲,目前对社区医院的投入不够大。二三级医院拥有世界顶级的医疗设备、知识及经验完备的医生、优质高效的药品,这与政府长期的投入是分不开的。社区卫生医院却相对的缺乏这些设备、人才及药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社区卫生机构的发展。没有经费,医院买不到好设备,难以给病人做比较高级的检查,增加了误诊的可能性,直接导致了病人对社区医院的不信任。
3 对策及建议
3.1 上级卫生部门增加对一级医院的投入
政府及上级卫生行政机构加大对社区医院的资金投入,每年固定的给予其一部分的资金或补助,用于购买设备、培养人才、增加公益资金投入,例如健康教育的免费宣传品等。降低社区医院药物的准入门槛,尽量减少对社区医院药物的限制,配备高、中、低档药物,给予病人更多的选择。社区医院作为一级医院,它的主体功效是负责辖区居民的健康,是公益性的,那么在公益性的背后,必须有资金的支持。资金的不到位,往往会造成居民及病人对社区服务的不满意,社区医院的服务人员对自身工作价值不认可等。
3.2 加强上级医院的引导作用
目前海淀区的社区医院已经都与相应的二级或三级医院建立了对应的单向转诊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辖区的居民。作为上级医院,有着门诊量大,经验丰富的先天优势,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定期地到一级医院开设门诊,不仅能够带动社区医院的门诊量,还能给予社区医院的医生一定的专业上的指导。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配置上不尽合理,更好的配置医疗资源,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生素质和就医效率是十分重要的。社区医院虽然在医疗资源配置上的优势并不明显,但是由于其具有贴近老百姓的特点,能够更快更直接的接触到辖区居民,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多给予社区医院的医生一些到三级医院学习进修的机会,便能够更好的为辖区居民服务[5]。
3.3 通过第三方监管,建立客观,高效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医疗服务质量
通过第三方机构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和监管,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及时给予可行的改正建议和方案。首先是由上级机构参与平时的督导和检查,主要由各区县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院协同监管,负责自己本专业工作项目的督导;其次是由服务对象进行监管和督导,通过第三方测评,对各辖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满意度、服务理念、服务质量、服务效果进行整体评价,得到具体的评价结果,根据服务辖区居民的建议和意见进行整体修整,真正的做到客观和公正[6]。
3.4 加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的宣传,改变传统医疗观念
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伴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不断改变,新的医疗服务模式也亟待我们探索。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但是每个新观念的诞生和发展往往伴随着一些传统的阻力,这个过程就需要我们做好宣传工作,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让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能惠及越来越多的人群。北京作为流动人口极多的城市,要将家庭医生式服务做好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不断地培养全科性的人才,才能更好的满足快速发展下人们日益膨胀的健康需求。
4 今后的发展探索
①从未来的3~5年来看,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确定重点服务人群,即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婴幼儿、孕产妇、精神卫生病人等;②拓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提升家庭医生服务人员的资质,培养一批优秀的健康管理师,做好辖区的健康教育工作;③建立完备的家庭医生工作信息平台,与上级医院联网、满足资源共享以及双向转诊,以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服务效率;④家庭医生的管理和考核。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对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进行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应对施行家庭医生服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与考核,根据其服务内容和服务人数,并结合其服务的质量,对其进行一定的奖励。
[
参考文献]
[1] 马金姝.我国社区首诊的研究现状[J].预防医学论坛,2010,12(2):151-154.
[2] 尹呈良,于倩倩.社区首诊制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8,22(3):230-232.
[3] 詹志强,方华贵,何振彬,等.深圳宝安区社区健康服务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1):26-27.
[4] 何钦成,马亚楠.社区首诊制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中国卫生经济,2006,25(8):47.
二、服务创新树立品牌
为了做好服务创新,党支部通过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甲方和业主的需求,形成服务创新工作方案。鹰物业公司根据现有的服务内容、区域特点和云岗地区家庭服务需求状况,构建了以地区“187”热线为平台,钟点工服务、搬家服务、保姆服务、家政信息服务等为内容的家庭服务队伍,形成了特色服务。2013年上半年,为居民完成日常维修2660余次,进行搬家、清洗和日常保洁服务120次,垃圾清运160余户,协助房产部门完成旧房查验170余套。近期,根据住户需求,推出家政服务年、季优惠活动。另外,还增设夜间巡逻车,采取物防管控、人防管控、物防人防相互联动等一系列安全防范措施维护小区安全,努力创建一个安全、舒适、文明、便捷、温馨的和谐示范社区。
三、制度创新
促进发展一直以来,物业公司经营层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事项按程序集体决策,把民主讨论、集体决策与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相结合,团结协作谋发展。2011年,加强了基础管理,科学严谨的编制岗位配置方案,编制完成8万字的《规章制度汇编》。党支部注重培育职工队伍,坚持“双培养”工作思路。2011年实行项目部负责人制度,22名项目经理陆续通过了物业项目负责人考试,其中两人通过国家物业注册管理师考试,一人通过国家注册安全师考试,向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全面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着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辅导。”《通知》对高校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笔者对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个性化职业指导相关研究论了梳理,对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热点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对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1.我国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热点和主要成果
传统的职业指导教育采取的是课程教学、大班授课、专业甚至年级集中讲座的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成本高收效小,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理论多实务少,针对性很差。部分学生反映职业指导教学内容空洞,形式单一。在人的个性日益得到尊重和张扬的大背景下,时代呼唤个性化职业指导,社会需要个性化的人才,高校也要顺应这种大趋势,改变单一僵化的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指导活动。
1.1个性化职业指导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必要性和意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就业形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和高校毕业生职业素养之间的差距、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加强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适应教育以及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
1.2个性化职业指导的主要目标、理论依据、重要环节和实施途径
个性化职业指导的目标是服务全程化职业指导,树立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培训创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个性化职业指导的理论依据主要集中在三种理论上:(1)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2)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3)霍兰德的职业类型论与吉列特的生涯决定论等职业生涯理论。
个性化职业指导的重要环节主要有职业分析、人格测试、职业心理访谈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其中职业分析是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是核心。
个性化职业指导的实施途径主要有:(1)职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包括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观念转变和就业技能训练,以专业课教师为指导主体,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建立专业和未来职业的有机联系;(2)开展职业咨询服务,开展一对一的职业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重点做好特殊群体的职业咨询和指导,对特殊群体(如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单亲家庭和残疾学生群体等)的个性化职业指导是职业指导工作的延伸,是个性化的重点和难点;(3)现场指导,主要是指在招聘会现场设立职业指导席或在职业指导课堂(讲座)设置问答环节,现场解答在求职、应聘、面试、职业选择等各方面的问题;(4)个案分析,跟踪调查服务并保存个人咨询记录,保存职业咨询档案,并开展个案分析研究,为后续工作积累素材;(5)个性化职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相结合,充分调动大学生培养各环节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两课”教师、专兼职辅导员、学生管理与服务人员参与到个性化职业指导工作中来;(6)职业体验与训练,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利用好校内校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体验与训练活动,邀请校外人力资源专家、企业管理精英、资深校友到校园做职业生涯讲座,精心安排交流环节;(7)校外实训和创业教育,利用实习基地和人社部门举办的创业培训项目、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做好岗位实习、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建设、创业模拟实训及创业指导。
1.3个性化职业指导专兼职师资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师资培养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指导专职教师、院系两级就业工作人员、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班主任、校外人力资源专家、企业管理精英和资深校友等方面。通过专业培训和认证提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通行的认证有国家职业资格类认证(如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企业培训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国际认证(如全球职业规划师、剑桥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行业认证(如创业培训师)和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如经济师、管理咨询师等)。师资建设的目标是建立全员化、专业化、职业化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2.我国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存在的问题
2.1侧重职业指导形式和课程内容改革的描述,缺乏案例和实证研究,课程改革只提出了大体方向,没有明确的实施方案和效果评估;
2.2侧重就业工作常规业务流程描述,缺乏理论和实践创新,部分研究只是罗列了就业日常工作,如信息化、工作流程及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实际借鉴和参考意义不大;
2.3侧重群体职业指导宏观概括,缺乏可有效执行的措施和方法,部分研究只是陈述了问题,却没有有效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略显苍白;
2.4侧重现象概述和做法总结,缺乏职业指导学科理论支撑,职业指导需要科学的理论为依据,这样才能使学科发展壮大,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研究的层次上。
3.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展望
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可以从理论借鉴、研究方法、专业化学科化等三个方面寻找新的突破口。
在理论借鉴方面,除了职业选择理论、人职匹配理论、生涯发展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传统理论基础外,个性化职业指导完全可以借鉴发展心理学、测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育学、社会学、职业教育学、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和系统分析方法,对个案研究、问卷调查、跟踪调查、专家访谈、中外比较研究和定量研究等方法也可以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在专业化学科化方面,个性化职业指导研究的目标是形成完备的知识链,使职业指导学科和心理咨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和体育学科一样,真正成为大学生想学、爱学、受益最深最广的学科。个性化职业指导将是职业指导学科发展的引擎。
参考文献:
[1]徐岚.试析个性化职业指导的现实意义与实施途径[J].科技与生活,2010:20,218
[2]马秋林,冷华毅,何强.浅论高职生个性化职业指导[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65-66
[3]张彦忠,兰先芳.大学生个性化职业指导必备条件与实施途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2,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