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1 10:42: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一年级学生刚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出来,大多数很不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数学学习,因此,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翻阅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等书籍,并经过有关专家的有效指导,我对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几年深入实际的研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自我见解总结如下,供同行们参阅。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要知道上数学课前需要准备哪些学习用具、准备到什么程度,为顺利完成课堂任务做好准备。在刚开学时,先就数学课上需要准备什么物品、怎样摆放提出了如下要求:练习本要用哪一页就翻开到哪一页;要用的文具(比如笔、橡皮、尺子之类)要提前从文具盒里拿出来;课桌上的东西按要求摆好,收拾利落……
2.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要知道作业前如何准备,该怎样书写,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对于作业本的保护和使用,可采用评比展览的办法,不管是学生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还是作业时所用的草稿纸,统统拿来展评,不仅注意作业的书写质量,还要看看谁的作业格局安排得更合理,评选出优秀的榜样进行表彰。
3.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要学会检查的方法,做到注意细节。每当学生做完作业时,有的孩子就东张西望,不知道该做什么,要让他们养成检查的习惯。为此,教师要教给孩子检查的方法,尤其是计算题,应该把题目抄下来,在草稿纸上再计算一遍或者是验算。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1.建立宽松、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多表扬鼓励,多给予一些期待,使“教”为“学”服务。对教材中一些抽象、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要赋予感彩,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要时时处处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沟通,给学生提供向老师提意见的机会。教师对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应虚心接受,并向学生表示感谢。
2.导入时设置悬念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设问:1与60相等吗?如果有人认为相等,你觉得是怎么回事?在学生心想知而未得的时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解决认知困惑。
3.在探讨新知中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如上了“圆形的认识”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有关概念,任意从装有不同形体的实物的袋子里摸出物品,闭上眼睛说形状,也可让其他学生猜;接着老师指定形体,请学生摸出相应的物品来,并给说对的同学掌声鼓励。
4.采用积极鼓励的评价方式。教师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言语都散发着情感的动力。当学困生稍有进步就鼓励他:“今天你又进步了,老师很高兴!”当学生书写潦草时,幽默地告诫他:“你长得很漂亮,希望你的字也像你一样漂亮。”总之,教师应多一些肯定、鼓励、启发和希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学习方法的培养
1.鼓励质疑,让学生敢提问。例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在主题图出示后,我启发学生仔细观察,提示学生:“看着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有的直接表示图意:“图上有一把太阳伞”,“图上有5个小朋友”。有的则提出与所教问题不相关的问题:“为什么沙滩上的男孩与女孩不去划船”等等。面对学生提问的误区,一方面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肯定,从而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启发学生:“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中有几把伞?用数字几表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逐渐知道怎么表述问题了,纷纷提问。这样,在学习中学生的头脑中充满了好奇与疑问,并敢于大胆地提出,而且对提问充满了兴趣。
2.主动参与,让学生学会合作。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录像统计1分钟内十字路口来往车辆的情况,开始学生各数各的,结果谁也汇报不清,于是我问学生:“怎么办?”学生马上想到了分工合作,即每人只记一种车辆的情况,最后汇总,结果各个组都顺利完成了任务。
每个单元结束,我都会给学生布置一项开放性的作业,通过写一写、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等方式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如:学完“10以内的数字”之后,我让学生写一写数字像什么;学完“加减法”之后,让学生画出生活中看到的加、减法问题;学完“比较”,让学生找一找家中的“大小、高矮”等等。对这种作业形式,学生非常乐于接受,不仅明确了学习数学的道理,而且关注了学习内容、意义和价值,激发了学习、探究数学的兴趣与愿望,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二、小学一年级学生特点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多问,对一切新事物都感兴趣,那好奇心就成了学生求知欲望的具体表现;一年级的学生还活泼好动,喜爱游戏,但是活动、行为等缺乏目的性。比如:叫他认真听讲,但他有可能津津有味地看书本后面的插图,或者一听到其它声响,注意力就被吸引过去了。因此,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一年级数学的教学更应該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为主,从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主动地去学习!
根据小学一年级数学学科及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对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引趣”
(一)小学一年级的第一节数学课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大部分孩子都上过幼小衔接,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时,我们可以以玩的形式来展开!比如,老师可以介绍两个新朋友给孩子们认识,那就是数学王国里的两个小精灵聪聪和明明,让这两个小精灵带孩子们去环游数学王国!那数学王国里到底有什么呢?小精灵先带大家去了动物园,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孩子们数一数,加入数学知识;小精灵再带大家去果园,有各种各样的水果,又可以数一数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教学了数一数的内容!第一节课很重要,一定要在第一节数学课上抓住孩子的心!
(二)数学的教学资源要有趣味化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很多是借助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具体活动来进行数学教学的!这是因为小学一年级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小学一年级数学很多知识的主题图都很有乐趣!
比如,1-5的认识的主题图是以农家院为中心,老奶奶早早起床就开始给小鸡喂食啦,小鸡们直接冲老奶奶飞奔过去了,老奶奶的院子里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连小鸟都来凑热闹了!让孩子们从这幅主题图中学习1-5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再比如第几的主题图是排队买票的问题,这也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些事情,除了给学生们传授第几的知识之外,这对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孩子们好奇多问,对一切新事物都感兴趣,这一特点,数学教学可以变换多种不同的形式!
1.数学儿歌的的使用
对于孩子来说,儿歌是接触最早的一种形式,估计大部分孩子从呀呀学语就开始学习儿歌了,所以儿歌会给孩子一种亲切的感觉!在教学10的分与合的知识时,有这样一首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一起走,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好多孩子们学习过这首儿歌,但孩子们对于这首儿歌的理解可能还不是很到位,让这首儿歌来辅助10的分与合的教学会让孩子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并记忆10的分与合!因此,儿歌的使用对于数学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2.谜语、故事等的使用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思想还处于幼儿园阶段,并没有把自己当做一名小学生,在加上家长对孩子的爱护,因此孩子不爱动脑筋,喜欢现成的东西,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和教材紧密相关的猜谜语、故事等教学形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数学教学形式经常变化,孩子也不会出现审美疲劳,这样的教学会事半功倍!
(三)奖励评价要恰到好处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学习本身的成功体验还是少的,而且若是某个孩子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的话,根本不会有成功的体验之说,那一年级的孩子的学习动力就来源于他人的肯定,而这个“他人”最主要的还是老师!这是因为一年级的孩子更加信任自己老师,打个比方说就是,孩子宁愿相信老师说的错误的一句话,也不愿意相信别人正确的话语!
【中图分类号】G623
作为一年级的数学教师,我们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积极主动地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目前小学教育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
3. 候答时间过短。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导语激趣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促进学生形成追求新知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应在上课开始,就用导语粘住学生的心,让学生跃跃欲试。如在教学计算100 以内加法时,则可设计“考考老师”的活动,让学生出题,老师说得数,然后老师对答如流,准确无误。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好多疑问,这时老师再提问“这是怎么算的呢”?这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转化为良好的求知活动。
三、直观教学激趣
根据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采取直观教学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上形成数学概念,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得数是6 的加法时,老师可以在黑板左边贴上了5只小企鹅,边贴边提问:“黑板上贴的是什么?有几只?”学生回答后,板书“5”,再在右边贴上一只,一共有几只小企鹅?(同时在小企鹅外面画一个圈),问:“一共有多少只小企鹅?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回答后板书“+”,边指图边问:“5+ 1 等于几?”学生回答后板书:“6”。
从上面的例子清楚地看出: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这样的情况需用加法计算。通过图画的辅助诱导,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从而使学生印象深刻。
四、活动激趣
儿童的天性就是爱动,根据小学生爱动的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而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枯燥的数字,转变成荣誉接受的身边熟悉事物或比较生动的小故事,以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初步教同样多”时,我用“孙悟空分桃”引入。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走累了坐下来休息,唐僧说他有点口渴,于是派孙悟空去找水喝。过了一会儿,悟空抱着15 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回来了。八戒一看馋的直流口水,悟空见了偏逗他,他给了师傅6 个,沙僧5 个,八戒4 个。八戒一看抡起耙子朝悟空打去,他要和师傅,师弟一样多。这下可把悟空给难住了,急的他又蹦又跳有挠头。同学们都想帮助悟空。这时老师可以适时告诉他们有一种分法可以使他们都吃到一样多的桃。同学们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在这种积极的状态下,学生会愉快地接受新知而不感到乏味,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儿歌激趣
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觉得较抽象和单调,据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将数学知识编成口诀、儿歌等,这样不但便于学生掌握,而且使学习富有情趣。
如在学习“凑十法”时编配了“凑十儿歌”:
小朋友,拍拍手,大家来唱凑十歌,
一凑九,二凑八,三凑七来四凑六,
两五相凑就满十,九和一,八和二,
七三、也好凑,两数相凑都是十,
做加做减想到它,又对又快用处大。
七、游戏激趣
小学生常常感觉不到数学学习的愉快和美妙。为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教学中应当设计适量的游戏教学活动。
游戏活动使教学具有游戏性、表演性和愉悦性,他们在游戏中能突显出自己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并获取快乐。在快乐中学习,不但提高了对数学的认识而且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以在一年级教学时,教师既要充分准备又要抓住时机,把游戏活动和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使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如:教学识数时,可组织学生说对口令、找朋友、击掌合数等,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活动,主动学习。
八、竞赛激趣
一年级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荣誉感,开展学习竞赛活动,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促使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能使学生在活跃课堂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在教学中,应常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竞赛、夺旗竞赛,这样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九、复习建议
教学时唯有抓住数学的本质,围绕数学的核心知识展开复习,方能事半功倍。依靠延长学习时间固然可以有所收益,但若不是建立在准确把握学科本质组织教学的基础上,轻则会事倍功半,重则南辕北辙,劳民伤财,误人子弟。只有围绕核心知识展开教学才会有效果,延长学习时间才会有意义。我们总抱怨时间不够用,其实皆是因为没有把握住数学的本质,没有抓住核心知识,拎出考点所致。具体表现为:怎么讲,总觉得还没有讲完,没有讲透,唯恐知识点遗漏;怎么练,总觉得还没有练到可以胸有成竹地应付考试的程度,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并且这种焦灼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发严重,越是临近考试越是严重。结果,自然就是学生,被老师的情绪所影响,老师和学生都在一片焦灼不安中走向考试。
总之,构建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建议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广大数学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共同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媛媛. 让数学课充满乐趣[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S1)
[2] 王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03)
[3] 郑姝珏. 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 小学时代(教师). 2011(02)
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素养培养的教育。因此,在小学一年级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就要定下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的基调,并结合学情,促成教学活动的有序高质的开展;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爱上数学学习,能够掌握数学学习,获得数学知识、能力的提升。但是,我们知道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一年级学生刚离开比较自由随意的幼儿园,可能一时半会不能完全适应小学阶段比较严格、规矩的学习生活。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还可能有较多的不良习惯,如注意力分散,爱做小动作,上课按照自己的思维去想和说。因此,我们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就要帮助他们养成学习习惯,树立学习意识,形成一定的学习兴趣,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
一、实施关爱教育,培养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一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幼稚懵懂阶段。我们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数学认识和心理特点。这些孩子刚进入小学校园,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比如,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没有上课下课的概念,不会注意到上课时不能做小动作,会胡思乱想,不听老师的教学内容。这样的一些坏习惯还表现在上课坐姿不正确——想怎样坐就怎样坐,课堂上在下面随便插话等。我在最初的教学中,先与学生交流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如“从三到万”的故事,交流生活中的数学和不会数学就不会生活的道理;提出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如: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学会课前预习,能够在预习中生出问题,要注意工整的书写等等。当然,我依据小学生都喜欢老师的表扬,喜欢得到赏识的心理特点,每周展开一次数学课堂遵守纪律的行为标兵的评选,对表现好的学生,在他们作业本上贴上五角星,贴上笑脸图案,给他们希望。如果他们能获得五次五角星就可以得到一个实物奖励,如铅笔、小尺等。另外,我们还将学习习惯融入这样的鼓励和表扬活动中来,对课堂表现积极、回答准确率高,作业书写工整、认真,不涂改或者很少涂改的学生也一并给予奖励。如此,一年级的比较天真又好强的孩子都积极遵守纪律,积极参与课堂,也尽可能让自己的作业干净、漂亮。如此,他们就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形成一定的自主提升水平。
二、重视教学组织,激发学生课堂激情投入
学生的学习情感需要老师的唤醒和呵护。小学生课堂接受能力和课堂专注能力差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不能不對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组织好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推手。如一年级学生喜欢比赛,有着较强表现欲和展示自我的渴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就多开展比赛竞争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激情。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0的认识”教学时,我创设猴子吃桃子的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明白猴子摘下两个桃子,吃掉一个,还剩下一个;他吃掉剩下的那只桃子后,我们发现了什么?(1-1=0),那么,0表示什么呢?我们能说说我们生活中遇到的0的故事吗?如此,通过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他们获得0获得的方法,引导学生训练数学思维,容易使学生乐学、易学。
可以创设数学游戏,如“5的认识”时,设计“抢橡皮”游戏,将五块橡皮随意放在桌上,用红领巾遮住两位同学的眼睛,让他们去摸橡皮,要求将5块橡皮摸完为止,然后展示摸到的个数。这样的游戏中,班级其他同学会帮助指点,也得出5的组合和分成,从而直观地建立了数的概念,掌握了这一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且还获得了游戏的体验和愉悦。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直观教具、操作学具和多媒体视频和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合作创新学习,提高学生实践学习能力
以生为本的施教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心理,推动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互动活动中获得认识能力的提升。课程标准提出要求我们多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开展,让他们在合作中获得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规律的认识等知识的学习中,我们就让学生们合作阅读教材,合作地去依据教材提供的图片去找规律,在合作交流中发现自己观察的不足,分析的不到位,在合作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如“10的认识和组成”时,我就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他们合作去研究教材,在基本内容掌握之后,自己去寻找生活中存在的这样知识的事件。如有小组富有创意地设想了动物森林里举行“保龄球大赛”的情境,还利用教具进行实验,他们在活动中学得开心,并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我们要重视合作学习开展的时机,要促成学生交流个性思维基础上互相启发、相互交流。
我们在较多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实施合作学习,如一些较抽象,或实际运用的问题,通过小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形象、直观中提高理解问题的能力。在问题有多种解决方式时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如分类与整理等知识的学习中,如在布置教室的气球的统计中,可以让学生们合作完成,可以根据气球的颜色、大小、形状、所放的位置等进行统计,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思路的理解,从而形成一定的解题策略,提高学生对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规范他们的数学学习的行为,激起他们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情感,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手段让他们获得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一、教学情景生活化、导入学习生动化
导入新课是上课的重要环节,好的开头是成功教学的一半。开好头才能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产生兴趣,才能有效的进行学习。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应该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相关的、又是学生有趣的学习情境。例如教学《8的分与合》一课时,因为我校是国家足球基体,孩子们特别喜欢踢足球。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下节课我们二班和三班都是体育课,体育老师领了8个足球,请我们帮助分一下,分给两个班,有多少种分法?每人拿出8个圆片当作足球分一分,小组里4个人分的方法不能相同,看哪一组分的好”。听到老师的话后,课堂活跃起来,孩子们立即动手拿出学具,很快摆出了几种不同的分法。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校为山区儿童捐款,丽丽拿出零花钱,捐了30个一角硬币;明明捐3张一元的纸币。你认为哪一位学生捐得多?首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学生们拿出学具人民币30张,一角一角地数,每10张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孩子们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角就是3元。加深认识1元=10角,30角=3元。交流得出结论:明明和丽丽捐的一样多。通过有趣的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用数学来服务生活,使教学生动化。
二、教学手段生活化、学习过程趣味化
数学教学手段多种多样,一年级应选择生活化教学手段。例如,在教统计“一(2)班同学最喜欢的小动物的情况”一课时,我组织学生举手进行调查,统计出喜欢每一种动物人数,再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的正方体代替不同的动物,一块正方体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动物。在搭正方体的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正方体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高矮;哪一种颜色的正方体最高,表示喜欢那种动物的人数最多;哪一种颜色的正方体最矮,表示喜欢那种动物的人数最少。又如教学8+7,用小棒摆一摆,不是简单地证明8+7等于15,重要的是通过操作来说明其计算的方法和步骤,用8根小棒添上7根小棒来表示:先在7根里拿出2根和8根放在一起,凑成10根;再把10根和剩下的5根合并起来,一共15根。也可以从8根里拿出3根和7根放在一起,凑成10根;再把10根和剩下的5根合并起来,一共15根。使学生从操作中逐步抽象概括出用“凑十法”算20以内进位加法。
不管用圆片、正方体或小棒,还是用多媒体,都需要教学生活化、情景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动心、动情,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学习方法情感化
低年级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谈话法、演示法、指导练习法、活动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提问教学法、个别教学法等。选择这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学得有趣、有味,让学生学得懂记得牢。例如教师组织学生用学具摆出十几的数。思考:“怎么摆就能一下子看出小棒的个数?”学生有的2个2个为一堆进行计数;有的5个5个摆;还有的先把十个小棒放一起,再把剩下的放在另一边。通过讨论,优化出最佳方法,接着让学生思考:“你可以怎样表示15这个数呢?”从刚才的操作比较中,学生已经知道15就是一个10加一个5。再如:教“破十法”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我利用学生在美术课上用废旧牛奶盒做的笔筒,做成一个数位筒,为人人动手操作创造了条件。当学生认清了什么是“破十法”后,我问:“数位筒中有13根小棍,去掉9根,还剩几根?”学生有三种拿法,其中一种是3根里不够拿走9根,把1捆打开,1个十变成10个一,从10根里拿走9根,剩1根和3根合起来就是4根,把4根放在个位筒里。学生借助动手操作和视觉的直观性,感知了“破十法”的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重复操作几次,熟悉算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和趣味,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
四、教学练习生活化、学习能力创新化
小学一年级刚刚从只顾玩耍的幼儿园步入小学,多半学生还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甚至都不愿学习。我了解到,有的学生喜欢去学校,也有的孩子不愿去学校,甚至哭闹。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学习习惯的问题。有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已在步入小学之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一些。而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年龄小或其他种种原因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比较吃力,导致他们不愿学,不想去学校。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孩子知识之前,首先要教会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会学习、喜欢学习,才能引领他们开启数学之门。
二、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每一个孩子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不同,但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师是神圣又值得尊敬的,对老师没有抵触情绪,甚至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比如,我的孩子,他就对老师看的特别重,别人教给他一种别的学习方法他都会质疑。又一次我教他“凑十法”的另一种方法,他瞪着眼睛说:“我们老师不是这样教的。”直到我想办法说服他,他才会接受除了老师之外,“别人”教给他的知识。这让我感觉到老师在一年级孩子心中的地位。也让我深深感受到,孩子们爱老师,那我们老师更要爱孩子,拿出自己的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相信我们的爱心会换来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堂课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如果课堂气氛不好,教师就需要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听课或者管理纪律,从而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然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年纪尚小,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和纪律不好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对他们加以引导也是必须的。但是引导也需要方法,如果教师只一味地按照传统的管教方式进行说教和管理,就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恐惧情绪和抵触情绪,也就更难令他们将这名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听进去了。因而,对课堂气氛进行有利与科学的引导是新课程教育目标下一名小学教师首先要做好的事情。
那么,要如何才能正确引导课堂气氛呢?我们不妨利用一些创新的观念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令学生都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比如说,小学一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渴望被大人夸赞、认可和表扬的年龄,他们的表现欲望一般较强,非常喜欢比赛,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点经常性地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比赛,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再者,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喜新厌旧的情绪是很常见的,他们经常对事物只保持三分钟热度,所以教师在组织这些比赛的时候,可以时常变换一下比赛的项目和方式,有时进行数字书写比赛、有时进行加减运算比赛;有时分组形式是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有时分组形式是男女混搭等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比赛形式中充满学习热情,同时比赛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可谓一箭双雕。
另外,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他们也很难在一节课堂上从头到尾都保持着集中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相关儿歌来对课堂纪律进行整肃,以代替传统的说教方式。通过这些既简单又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充满乐趣的方式,便可以很好地对课堂气氛加以引导。
二、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结果,兴趣是活跃人心理的最佳成份,只有对某项事情有了兴趣,人才会愿意主动去做。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数学这门课程的内容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而且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它既没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又没有精彩多变的故事情节,小学学生是很难对它主动产生兴趣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想方设法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情境的创设
情境的创设举个例子来说可以是下面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大家都知道小兔子最喜欢吃萝卜,有一天,小兔子到田里拔萝卜,不一会儿它就拔出了2根萝卜,于是它吧唧吧唧吃下一根,你们能说说刚才小兔子吃萝卜的过程吗?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小兔子拔了2根萝卜,吃了1根,还剩1根,所以2-1=1。教师继续说:但是小兔子觉得只吃1根萝卜不够饱,所以它又吃了一根,你们说它现在手里还有几根萝卜?学生就会回答:小兔子本来还剩1根萝卜,但是它又把这根吃了,就没有了,所以1-1=0。再进而,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们解释出“0”这个数字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设计可以把原本枯燥的数字变成学生们所熟知并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将知识收纳入脑中,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愿意学、容易学。
2、游戏的利用
在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小游戏来辅助教学,使学生们的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愉快。比如在教给学生们认识“7”这个数字时,教师可以利用抢乒乓球的小游戏来进行教学:在7枚乒乓球上分别贴上1-7的编号,并设置6个带有1-6编号的凳子,让7名学生随机抢到一枚乒乓球,并根据编号找到相应的凳子坐好,比赛他们的反应速度;这样等6名学生都坐好之后,却有一名学生没有找到位置,学生们也就会自行明白到“7比6多1,6比7少1”这个概念。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07-01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学前教育阶段走入新一轮的小学教育阶段,他们天真、活泼、可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想象,充满了无数的疑问,对他们这一阶段的引导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他们现在的学习生活,更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从学习和生活中走来,他们对数学更是充满了渴望的神彩,他们在不断的观察、思考、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对数学的理解,把握和运用,把客观世界中一些简单的现象形成定性把握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并适当应用。而我们的数学学科对于这群学生来说,它就是一门充满活动的学科,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和取得不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是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把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都充分的利用起来,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他们打开心灵的窗户,观察生活,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认真推理,互动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们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对象。那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实施我们的教学呢?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学习数学
我们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如讲一讲故事,做一做游戏,或利用教具直观演示,或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认识数学知识。
例如我们在教学“0的认识”时,第一步先准备两个气球,让一个学生拿好,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位同学手中有几个气球?接着出示卡片“2”。第二步让这位学生把气球全部放飞,引导学生观察回答:这位同学手中还有气球吗?气球全飞走了,一个也没有了,就可以用“0”来表示,并板书:“0的认识”
......
我们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游戏,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认识“0”这个数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认识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2 为学生提供独立自主的思考与协作交流的空间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同伴协作交流。我们教师只负责组织学生活动,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并总结学生的意见,提出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这一课时,老师把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摆放好。让学生分小组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玩一玩,在小组内说一说感受。教师把学生的感受收集起来并补充完善得出结论。
如认识长方体时,学生会觉得这个盒子(或其它类的物体)长长的方方的,有8个尖尖的角,有6个平的面、有菱边,有的面长点、有的面短点。教师这时可以补充说明这就是立体的,就叫做长方体。并让学生展开思维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来巩固认识。
教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形成有关几何体的直观感受,培养主动探究、与人合作的精神。
3 强化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中之重,如果学生学习了数学明白了一些理论知识,也知道怎样计算。但在计算过程中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影响是很大的。这就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必须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思考的角度不同,可能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样,教师就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提倡多元化计算。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章的“9加几”时,以“9+3=12”为例,教师可以先准备12个饮料瓶,分成9个和3个两组,让学生计算一共有多少个瓶子?学生可以使用的方法:
(1)数数。数一数瓶子的总数,结果是12。
(2)在3个一组的瓶子中拿一个瓶子放在9个一组中,使9个变成10个,10个瓶子再加上剩下的2个瓶子就是12个,这种方法就是“凑十法”。
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理解“凑十法”是怎样运用的。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4 渗透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阶段学习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有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教学“连加连减”一节中,让学生观察插图,提出问题:
(1)地上有几只鸟? (4只)
(2)树上有几只鸟? (2只)
(3)天上飞来几只鸟? (3只)
(4)一共有几只鸟? 4+2+3=9(只)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随着媒体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能够在一种媒体上表示、传递和处理多维化信息的多媒体系统,它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文字、图形、声音、静态或动态图像、动画等不同形式的信息,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集成在一起,使得各种媒体互补,传递出的信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多媒体计算机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情感需求。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我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了一起,学生们立刻被吸引住了。我自然地引入新课:“10的认识。”
2.精心设计作业。
2.1让学生“说一说”。
如果学生写不好数学作业,就会遭到教师、家长的批评,所以强迫学生多写书面作业,非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一年级学生虽然不太会写,却很愿意说。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年级学生是非常渴望与人交流的,他们正处于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基于这一认识,我让学生回家“说一说”,即把你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课上有趣的事说给家长听。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新知,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让家长更好地了解了孩子的学习状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2让学生“玩一玩”。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传统观念常把学与玩分开,认为学就是学,玩就是玩。学好了,才能玩;学不好,就不能玩。长此以往,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乐趣,做家庭作业只是在完成任务,根本不投入情感,更谈不上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积极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的乐趣,我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感觉学和玩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例如,在教学《比多少》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用4个杯子装一样多的水,然后分别放入1、2、3、4块方糖,猜猜哪杯水最甜?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糖最多的那杯水最甜。又如,“比高矮”的作业:回家和家长排排队,看看谁最高谁最矮(巩固比高矮的方法,创造学生与家长交流的机会)。“10以内的加法”作业:和爸爸妈妈玩凑数游戏(复习10以内的加法,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口算速度)。“前后、左右”作业:请家长坐好,说说家长及自己前后、左右各有些什么。
3.进行教学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3.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会数学地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角度去展开。
3.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已有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愿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知识,否则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开发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使他们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这里是农村小学,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里接受的都是极为不正规的教育。学生刚刚入学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做不到十几分钟就有喊饿的,喊渴的;课堂上忽然唱起了歌或者跑到别的学生那里去了的;没到下课时问尿裤子的。等等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进行了一下规范:
1.1不停的提醒。上课先问学生:上课前都上厕所了吗?没去的快去。不停的提醒学生课问一定要上厕所。上课不能喝水,渴的话课件喝。上课不能无缘无故的唱歌。更不能随便下位。
1.2利用小游戏锻炼孩子的定性。每当上课看见大部分学生坐不住的时候,我都会和学生做一分钟不动的游戏。到了后来学生都主动要求做不动的游戏,甚至主动加到了三分钟。
1.3利用激励。每一节课结束时都表扬整节课表现好的同学,开始上课时,表扬上节课表现好的,让全班同学向其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大部分学生上课都能认真学习。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了。
2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
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对数学的认识更是仅仅停留在1、2、3、4、5、6、7这些数上。对什么是数学还很陌生。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理解法则。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要从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入手,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逐步脱离直观操作,达到抽象化,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认识数4的实际意义,建立数学的概念,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2.1出示图片(田野里,有4台拖拉机在耕地),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在干什么?让学生数一数,有几台拖拉机,有几位司机,然后把这幅画的意思连起来说一遍(板书4)。
2.2在黑板上演示数量是4的实物,让学生数出各是多少,然后概括:刚才我们数的那些东西,它们的数量都是4,可以用4来表示。4可以表示4台拖拉机的4,4个玉米的4,4位老人的4,等等。
2.3让学生利用学具,用小棒摆出正方形,通过观察和操作,明确正方形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并且有4个角。
3正确的利用激励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刚开始上一年级热情很高,不用老师提醒学习都很认真。但是一个月多以后学生就逐渐的体现出不同了。并且学生来自四个不同的幼儿园。有些学生还好,会10以内数的加减法了,而有些学生却是连2加3这样的题都很困难。刚开始的时候还能跟得上。学了一个月以后逐渐的就跟不上了。有部分学生对数学渐渐地不怎么感兴趣了。为此我正确合理的利用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1尊重赏识不等同一味表扬。在教学中尽量的的对学生用激励。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即时的口头评价鼓励学生,让学生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很好,但一味的表扬与激励使学生往往对自己没有清醒和全面认识;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比如只听得表扬,不能听批评,盲目自在。而一听到老师的批评就丧失信心,大受打击,从而一蹶不振。尊重具有相对性,对一个人的尊重不等于一味顺从、迁就,尊重一个人就要严格要求他。因而,尊重不拒绝批评,课堂上教师随意的夸奖对学生起不到因有的积极作用,反而会降低教师表扬的权威性和价值性。在教学中我对学生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并且让学生充分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批评。
3.2要进行适度的激励。曾经看过一个这让的实验。有一位心理学家,他把学生分成两组,做同样一些数学题,对第一组的人,每做出一题奖1美元,第二组则完全不奖励,结果是第一组的学生做得又快又好。实验完成后,有一段空闲时间,学生喜欢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于是人们都猜测,第一组的学生有更多的人继续做题,因为奖励已培养了他们做题的兴趣,可实验结果却出乎人们意料,是第二组的学生更多。实验表明,过多外在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3.3激励更要延伸到课后。对学困生的课后辅导与作业分析。我更把鼓励话语持在口中,因为学习成绩不佳,这些孩子内心已充满了自卑,这时,一句温暖的话语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4教给学生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
到了学期末单纯的兴趣已经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这个时候要教给学生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
4.1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题。在学生认识了数的概念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再让学生画线段图。让学生画图有以下几点好处:①促进学生仔细读题,弄清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②学生通过画图,可以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一目了然。③借线段图,容易正确列式。④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做好铺垫。
如教学“学校有13个篮球,拿走9个,还剩几个?”当学生经过审题,实物图演示,明确了题中的数量关系,能运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寻找解法并正确解答后,可教给学生画线段图的方法:a,用“一”表示一个篮球。b,学校有13个篮球,就画13个“一”。c,拿走9个用彩色粉笔标出9个篮球的长度并说明拿走9个篮球的长度。d让求“还剩几个”,在图上相应的部分表示出来。P,让学生看图讲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讲述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4.2掌握口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一年级要切实打好口算基础,熟练掌握口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4.2.1教给学生正确的口算方法。教学20以内的加法时,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进行加法的基本方法――凑十法。教学时,要注意通过练习,指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出最优的口算方法,达到脱口而出。如:9+2=11;9+3=12;9+4=13;9+5=14;9+6=15;9+7=16;9+8=17;9+9=18。启发学生把得数个位上的数和9加几中的几进行比较,从中发现,9加几得数都得十几,而十几中的几是比9加几的几小1,根据这一规律,使口算速度得到迅速提高。
4.2.2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尽可能的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想要学生口算好,最关键是要充分的锻炼。在日常教学中,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和学生玩各种各样的口算游戏。在完成每堂课的课堂任务的空余时间。让学生互玩口算游戏。
4.3参加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许多学生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