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1-27 03:00: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

为了能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生物知识,教师在进入课堂前要先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的精神,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要求,明确各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出一些适度、合理的个性化处理。

1.对生物发现史等教学内容进行列表处理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重视生物事实的发现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让学生领略生物科学的发现过程是生物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根据课文的叙述,教师应首先在课前列出表格,帮助学生理清科学史的发展过程。 例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教师可根据材料、试剂、条件、现象、结论,列出表格,对课文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这种表格处理方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对教材的重难点,有选择地使用课件

必修模块中,有一些重难点较微观、较抽象,在课前教师应选择好课堂教学的课件和Flas,使抽象和微观变为形象和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有利于攻克教学的重难点,突出教学重点,扩大视野,加速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必修三模块中,有许多与生物的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知识点就是重难点,如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免疫调节,还有植物生长素的运输等,这些知识点是重难点又较微观,难以用实物展示,这时极需课件辅助教学。在课件的演示下,学生对一系列过程印象更为深刻,对知识点的理解加深,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十分必要。

二、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有了兴趣就会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发展成为最有效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生物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工夫,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经常启发学生从认识生物现象去获得生物知识,或用生物知识去解释生物现象,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能够解决许多日常生活问题。例如,在学习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时,以检测某人尿液中的糖含量来判断他是否有可能患糖尿病来激发学习欲望,会有很好的效果。②迁移是以先前的知识学习为前提,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掌握得越牢固就越有利于迁移。因为只有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易于觉察事物之间的关系,掌握新旧课题的共同点。

三、小组合作探究与有深度的思考并行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学习,使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在提高课堂效率的背景下,高一生物课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建立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目的是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单向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在优势互补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就某一个课堂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自学,自我认知,自我总结;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小组结果,老师做出点评。在小组合作探究后,还要有揭示出教学内容本质的问题的提出。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

四、恰当比喻使知识简单化,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篇2

生物教材中存在丰富的自学资源,通过教授学生阅读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教”达到”不教”,使“学会”达到“会学”,从而使学生适应知识爆炸的需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1.1教“读”,使学生学会勾画重点字、词

我们首先可以通过“领读”,教会学生找关键词,重要句,凡读到重点内容,重要结构、生理、概念,指导学生勾书,关键词句要求圈上,在学习必修3 “反射”的定义――“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阅读时引导学生把“动物体或人体”、“内外环境”“规律性”这些关键字勾画起来,同时在空白处要求学生做上标记“植物无反射”。使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做到字斟句酌,掌握知识点的核心。

1.2指导学生学会体会教材中的模糊词语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大量使用了诸如“主要”、“几乎”、“一般”、“大多”“通常”等“模糊”词语,通过阅读要求学生体会这些“模糊”词语,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自学教材。如在必修1学习ATP 时,“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 “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又如:学习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概念时,“一般指形态、大小相同来源不同的染色体”,说明有例外特殊情况。通过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关注这些问题,使学生对知识具有全面正确的理解。

1.3巧用学案教学,逐步强化学生自学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必须改变“重教轻学”的旧思想、采用“先学后教”的新方案。学案教学的特色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案中我们可以列出每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表格的形式设为三栏,第一栏设置问题与思考,围绕知识点提出一些问题,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思考,第二栏设置知识点填空,使学生有重点地阅读课本,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学习,第三栏是归纳与总结,把本节课中的重难点内容通过比较列表格,画曲线图,概念图等形式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和理解,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应用。

1.4利用课后“拓展题”,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教科书的练习中分为基础题和拓展题两部分,许多拓展题所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要求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去解答,而是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到网上、生产、生活中去学习课本以外的新知识。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多手段获取知识,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养成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无数事实证明,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掌握了较好的自学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就有意培养学生以下3种自学习惯:

2.1养成不先预习不听课、不先复习不做作业的自学习惯。

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有了大概了解,哪些难懂的地方需要在课堂上问老师也心中有数,这既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课后及时复习不仅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强化记忆,也有利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

2.2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自学习惯。

我启发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疑点,敢于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教会学生质疑不仅可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边阅读边思考也有利于知识迁移。

2.3养成博览群书的自学习惯。

中学生单从课本中获取知识是很有限的,因此我引导学生要多读一些与生物科学有关的报刊和课外书籍,通过摘录、剪贴建立自己的“生物学资料库”。这不仅可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还能吸取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建立合理的自学评价机制,激发和巩固自学热情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自主学习就是自主建构。课本必须成为学生自己赖以学会学习的文本。一个好的生物老师不只是在教生物,更要会激励学生自己去学生物课本。

3.1互动交流,肯定自主学习成果

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可以选择有利于点拨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一般由学生独立阅读,自己得出准确答案。对于重点的知识,难点或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或对一些较易混淆的概念和较难懂的问题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由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积极补充,教师给与适时、中肯、恰当的评价。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多指导如何区分重点,如何进行归纳分析等,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充分肯定优点,以激发其自学的信心和兴趣,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学的空间,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087-02

一、概述

生物进化论是生物科学的核心理论,是生物科学中最大的统一理论。不仅以框架形式统一了生物科学各分支学科,而且所涉及的生物与环境、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等辩证统一思想也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诸多领域,同时也产生了多种交叉学科。由此可见,树立学生正确的生物进化观点对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由此,笔者提出了三种教学方法,期望以新的教学视角在实际教学中渗透生物进化观点,并更利于学生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二、教学方法

1.进化故事法

故事法即把生物学现象或者生物学事实的进化历程故事化,以进化故事作为知识载体,生物知识的讲授更生动。

进化论中的“进化”并非单纯的“进步”,而且强调演化的过程。其实质是生物体与环境不断相互影响,不断适应自然的过程,这种演化的实质适用于生物科学很多层次,甚至小到细胞器的形成过程也不例外。以线粒体为例,主流内共生学说认为线粒体是由于原核细胞吞噬原线粒体,原线粒体多为革兰氏阴性菌可进行有氧呼吸。原线粒体被吞噬后部分遗传物质被分解,只剩下少部分自身遗传物质。但其有氧呼吸功能保留下来可提供原核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由此原核生物逐渐演化成为真核生物,原线粒体逐渐演化为真核生物的细胞器线粒体。教师便可以以内共生学说的线粒体进化历程为蓝本,将其历程编纂成一个生动的线粒体进化小故事,可以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为了避免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流于故事表面,教师需在讲故事时结合板书或ppt(如图一),最终可以以静态的框架图展现知识脉络。生动的故事与静态的知识图,这一动一静的结合线粒体的功能自然提出。知识具备故事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形成了有意义学习避免了机械学习。

故事法不仅适用于讲授线粒体,也适用于讲授其他细胞器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以及核膜等讲授。进化故事法还可从一种教学方法转化成为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将“线粒体进化故事”作为一种模板来引导学生自学。学生以小组形式,查阅资料,编辑故事,最后组间分享成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的给学生一个学习视角,这样那些美丽的风景学生自然尽收眼底。

2.暗线法

暗线法是将生物进化理论对生物科学的统一性作为教学暗线,从而使生物各知识点具有内在联系,易形成知识网络。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阶段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生物大分子——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非生命物质经由上述的由量到质的过程,完成了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也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生命起源化学演化为教学暗线,讲解蛋白质、醣类、核酸等知识,将各自独立知识点自然串联成知识链。以蛋白质为例,可以从组成元素、基本组成单位、肽链、蛋白质,这层次与演化阶段如出一辙。类推及醣类、核酸等知识如图(二)。针对图(二)教师可以设问,让学生结合图发现知识暗线,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暗线法不仅适用于新课讲授,同时也可用于复习课。教师在进行章末总结时,将“暗线”明划,点析本章知识脉络,如图(三)。在教学中,铺设教学暗线,将各个貌似独立的知识点进行横纵向交叉联系在一起。

3.例析法

例析法是指深挖教材中各知识所蕴含的进化思想,将各知识以例子形式呈现,有助于学生理解进化理论,同时也很好的例证了进化理论对生物各层次的统一作用。

随着生物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以及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生物进化理论也不断的在修正。进化理论中的物种的形成,以及变异、选择、隔离等因素会对生物进化产生影响。例如人教版必修3中,免疫调节包括了人体与致病微生物之间的斗争,这属于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引起物种数量的变化原因中,包含种群内部物种间的竞争与捕食关系等;生态系统的结构中的食物链全面揭示了物种间的捕食关系,同时也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必修2中,孟德尔遗传定律从遗传学的角度证明进化理论。

这些例子的灵活运用,可以提供学生学习进化理论的事实基础。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从进化的角度适时的复习旧知识,并通过进化思想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

篇4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一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共六大模块,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参照生物课程标准,共需36课时,共六章,本学期的教学资料有:走进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和细胞的生命历程。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以及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和实际应用,这些知识资料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深圳学生在初中阶段开设的是科学课,一般科学课的教师专业是物理专业,所以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基础打的并不是太扎实,所以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学初向同学们灌输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

三、学期教学目标

经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构成。经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归纳、总结分析本事;经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确定和利用本事;经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本事和评价本事;经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本事、发散本事和迁移本事;经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具体措施

1、在教学处领导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教研、教学工作。

2、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结合本组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方法。

3、组织好每周年级组团体备课,定时间定资料定主备人(具体分工见教学进度表),主讲教师简要介绍讲课资料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和解决策略、教材处理方式和讲授顺序、训练习题选择和知识的检查及落实等,然后由大家团体讨论研究,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提出改善意见、完善讲授、训练资料及评价标准、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做好教后反思。

4、完成作业批阅和评价工作以及教案、听课笔记的检查。

5、认真做好新的教师传帮带工作,新教师要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备课组长也要跟踪听新教师的课,使他们迅速成长,尽快到达学校的标准和要求,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6、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现代化设备的利用效率。每位教师认真钻研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取制作课件,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作用。

7、加强网络教研,组织本组教师进取参加互联网互动平台,进取参加网络问题的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8、配合生物学科组搞好本学科团体教研工作,切实为提高学校生物整体教学水平和高考备考工作而努力,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

9、完成本学期新课程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评价工作。

10、规范实验室使用制度、做好各项文档工作。

新学期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认真地完成各项教研任务。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学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工作核心,以规范常规教学为基点,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的研究、实践为重点,以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为切入点,以特色发展为突破点,力争使学校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特提出以下工作计划:

二、教学重点工作

(一)提高教师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全体教师上上下下以主人翁的精神,对自我提出更高的要求,领导做表率、骨干带好头、全员来参与,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高效运作,全体教师要团结协作,拼搏进取、视团结为生命,互帮互助讲奉献,力求在合作提高自我的整体素质,凝聚团队智慧,让学生的成绩得到切实提高

(二)继续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教师们继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本学科新《课标》。备课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施教;加强教学研究,狠抓过程落实。备课、讲课、听课和评课都以新课程为标准,教师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切磋教学技术,改革旧的教育教学理念。让此刻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使教学工作扎实稳步的向前推进。

(三)调整教育常规要求,突出实效性。

教师教学常规本学期,将本着抓过程管理、突出实效的原则,对教学常规重点做如下要求:

1、备课:备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备课至少要做到通读全册教材,熟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在钻研课标和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撰写教案。做到:资料科学、准确、全面,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合理、清楚;详略得当,切实可用。教案应具有创新意识,不生搬硬套公共教案,不照搬教参代替教案,不用往年教案代替现行教案;教案在上课前编写好。具体要求:具体要求要根据学生的情景,合理使用教案

(1)各种课型(包括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讲评课、作文课)都要有书面的教案。电子教案除了要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传统教案应有的环节外,还应根据需要增加具有课件、资料库、友情链接等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新环节。

(2)要求重教法、学法指导的设计。针对本班学生具体情景,教案要有自我个性化的改善或创新。

(3)备课要有个人教学工作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

(4)每节课要有知识、本事、德育目标、重点、难点、学具等,教学过程(导入、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例题、练习、归纳、板书设计等)、小结、作业分类设计等。

(5)要有单元教学后记或反思。

2、听课:

(1)听课记录重在体现评课意见,包括他人评价和自我的评价;

(2)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12节。

3、作业:日常作业要求教师本着分类(根据实际情景能够分成2—3类)、适量、有布置就要有批改的原则,批改要规范,要求有等级、鼓励性评价、日期,等等

具体安排:

第一周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二、三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四周复习检测、

第五、六周基因的本质

第七、八周基因的表达

第九周基因的本质、表达复习、期中复习备考

第十、十一、十三周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十三、十四、十五周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复习检测

第十六、十七、十八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十九、二十周期末复习备考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三

一、本学期教材资料分析

生物是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包括三个模块,分别为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而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构建知识体系,包括科学家访谈,走近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细胞的生命历程等部分。具体资料分析如下:

1、走近细胞主要是让同学们明白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了解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组成细胞的分子,介绍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这些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本部分资料中,糖类、蛋白质和核酸是重点资料,教学中要重点突出。由于学生缺乏有机化学的知识,这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同时,要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规范化的实验操作。

3、细胞的基本结构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4、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的结构,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5、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主要介绍降低化学反应的酶,酶的作用和本质,酶的特性;细胞的能量ATP;ATP的主要来源(ATP),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6、细胞的生命历程,主要介绍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细胞的增殖部分主要讲述细胞增殖的方式和过程。这部分资料能够使学生在了解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之后,进一步认识细胞这一生命系统的产生、发展过程。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征是这部分资料的重点。因为本部分资料大都微观而抽象,教学设计应注重训练和学法指导。

同时,要切实把握好教学资料的深度和广度。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部分。是生物个体发育重要的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其中细胞分化,高度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全能性,细胞凋亡的含义,癌细胞的特征及细胞癌变的原因等资料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科内知识的联系。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既是前面所学细胞资料的延伸,也是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要加强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学生经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职责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构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本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本事;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明白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明白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进取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构成科学的世界观。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准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3、本事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2)发展科学探究本事。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事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学情分析、教学对策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刚从初中进入高中的高一学生,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十分差;与初中的生物教材相比较,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涉及更广泛,资料更丰富也更抽象,知识的层次更深,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更高。造成学生感觉高一生物难学,教师感觉高一生物难教,针对以上具体问题,教学过程宜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初中所学知识与高中生物知识相关的资料,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计划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首先,深入学习新课标的有关理论,领会新课标的精髓实质,明确新课标的.目的要求,把握新课标的教学方向,使得学科教学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从宏观上把握生物教学资料,了解章节资料的地位,使自我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了。从微观上细心揣摩章节资料。将章节资料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大背景下研究,使教学资料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也使章节资料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2、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的要求,做到充分备课,认真上课,精心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准确地考查评定。生物科学是十分人文的一门学科,自我要认真研究高一学生的心理状况,仅有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情景,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教学上真正的主动。

3、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多用研究性学习、探讨性学习的方法,同时也要使教学更富有人文色彩。

篇5

在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必修模块中有关细胞全能性的概念:“是指已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我们在讲解教材时,重点放在“已分化”和“潜能”这两个内涵。在举例动物(克隆)植物(组织培养)等实例时,可以大胆联想到人类社会以及发生在自己周围的社会现象。例如:目前我国普通高中学校有一、二、三级达标高中校与未达标高中校的分类,各级达标高中校和未达标高中校的生源主要是以中考“分数”的高低为依据的。这就是说,现在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在外观上已“分化”编类了。但这不能就此说明学生已定向、定型了,一级达标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就一定百分百成功成材,分数不是绝对等于智商。许多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的确在书面考试的“分数”上低了,但在综合素质、活动能力、动手能力和处理应急能力等方面不但没低,有的反而表现更出色。这就像我们经常体会到“学困生”是不怎么会念书和考试,但普遍都没有“笨”,往往“更聪明”;他们中许多毕业后更懂得怀念老师和报效母校。因此,各级普通高中学生均有潜能发挥的可能,都具有“全能性”的表达,都会有适合自己成功的机遇。我们学校只是为培养塑造各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培养造就人才是学生走出校门后融入社会锤炼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潜能的发挥成功与否,是由社会提供的环境所决定的。我们引导学生要懂得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刻苦磨练自己,为走上适合自己潜能发挥的相应社会环境,储备更多的知识能源。只有这样,当你昂首挺胸走出校门时,就能充满信心,抓住机遇,在迎接社会各种挑战中把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遮就意味着胜利在向你招手,曙光就在前头,你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

二、人生的成功是内因与外国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高中生物《遗传和进化》必修模块中有关“基因的表达”明确叙述;“一般说来,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告诉我们在正常情况下,在漫漫人生道路上,任何成败都是主观与客观共同作用的产物。再优秀的基因,再聪明能干,再高智商,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也是无法表达和展现的。当然,遗传物质基因是定值,在现代世界科学技术水平如此发达先进的今天,仍然是无法改变的: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使基因充分表达出应有的性状。这就是鸡蛋和石头谁能否孵化出小鸡的道理。正像哲学上所说的那样: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我们在讲授本章节知识时,可以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子孙为百岁老人举办寿宴,这在生物学上有何意义?经过组织同学们充分讨论发言后,我们从性状=基因+环境的关系上,加以归纳总结。首先,证明其家族成员中有长寿基因,社会上人人都渴望长寿,所以是值得皆大欢喜庆贺的事:更重要的是告诉世人:百岁老人一定有适宜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子孙们很孝敬老人,为老人创建了长寿基因表达的环境条件。这样,尊敬老人、善待老人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此得到弘扬光大,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启导学生,每个人都存在基因充分表达的可能,都存在着能否抓住机遇的问题,都要相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都要正确认识自己。只要现在努力拼搏,努力储存知识和能量,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潜能发挥的环境,就一定能成功。每一个人的人生发展轨迹,不但没有定式,也没有哪条人生道路最好而言;因人而异,只有适合自己才是成功,才是最好。这就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只有这样,树立学生自己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稳步前进。

三、构建协调与和谐的理念

在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必修模块中,有很多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借鉴生物“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原理,指导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自己具备始终适应、协调、营造和谐环境的能力。在讲授“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时,也要反复强调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记得曾有一位哲人说过;生物学家可以胜任政治家的军师。因为,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步伐都可以从生物进化、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等中得到启发。掌握人体生理功能,尤其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对治国安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当今生存的所有生物种类都是适应环境的最佳作品,都是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胜利者。自然科学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生物体结构和功能中得到启示的,这就是家喻户晓的《仿生学》。我们完全可以从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借鉴扩展到学会如何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脉搏。社会和谐和稳定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只有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才能发展和前进。社会才能很好地为人们奋斗拼搏并取得成功提供优质平台。告诫学生必须牢记任何稳态都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是在不断平衡调节的过程中实现的。这个调节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范围,包括过高或过低,必将由量变引起质变,必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凡事不过三”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聆听我们非常自然地讲授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欣然接受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渐渐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正确认识克隆人的实验

篇6

处于生命系统的同一层次,往往在组成,结构和功能方面会具有明显的相同和相似性。比如,同一个体中不同结构和功能的细胞,遗传物质的组成却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种群,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及完全相同的数量变化趋势;不同群落,都具有相同的结构特点和演替趋势;不同生态系统,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组成结构、营养结构和基本功能。

另一方面,在生命系统的同一层次,也存在着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既然同中存异,我们就应该学会去同中质异。比如:在细胞层次,动植物细胞之间,原核真核细胞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便是同一生物体的细胞,也由于细胞分化导致了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同样的,在种群水平,同一物种不同种群的数量变化特点可能不同。在群落水平,不同类型的群落其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特点各异。在生态系统水平,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其营养结构、稳定性大小也有明显的不同。

2.要注意寻求生命系统不同层次间的联系

在已经学习了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无论是个体、种群、群落还是生态系统,统属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都可以加以合理的联系和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各个生命层次的相同相似性。例如:体内细胞的正常生命生理活动离不开内环境的稳定,而内环境的稳定也需要细胞的参与。如果上升到生态系统水平,生物群落同样离不开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环境选择生物,反过来生物的活动也会影响环境。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维持依靠其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来自于生物群落。在讲到种群增长曲线时,可以把S型曲线联系细胞的接触抑制,J型曲线联系癌细胞的无限增殖。在讲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时,可以联系细胞与其他细胞或外界环境间的物质、能量、信息联系。由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组成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合理联系细胞中的叶绿体、线粒体及其它细胞器。由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联系人体稳态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由细胞的发生、分化、衰老和死亡联系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群落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以信息传递为研究对象,可以联系细胞膜表面的或细胞内的特异性受体参与的信息传递,细胞内部、亲子代细胞间遗传信息的传递,组织间器官间的信息传递,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中所反映出来的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间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3. 选题命题中要注意体现生命系统方面的信息

在平时给学生提供练习时, 无论是选择题目组卷还是自主命题,都要注意在题目中适量、适当地体现出有关生命系统方面的信息,尤其是要能够反映不同生命系统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在解题中多次遇到生命系统的相关知识点,他们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主动加以总结和归纳。下面几道题目就充分反映了生命系统的相关信息:

(1)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层次的是:

①核酸 ②肌纤维 ③呼吸道的上皮 ④病毒 ⑤皮肤 ⑥野猪 ⑦同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野猪 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⑨一个池塘中所有鱼类 ⑩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A.①④②③⑤⑥⑦⑨⑩⑧

B.②③⑤⑥⑦⑩⑧

C.①④③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参考答案:B)

(2)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B.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C.种群水平的研究主要是了解种群的数量变动

D.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ABC)

(3)下面关于生命系统不同层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B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

C 种群数量变化受到环境阻力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间的相互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参考答案:ABCD)

(4)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雌性昆虫释放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

B DNA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的传递得以控制生物的性状

C 激素通过和靶细胞受体的结合来传递调节信息

D 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涉及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篇7

图式一词早在康德的哲学著作中就已出现。在近代心理学研究中,最早对图式给以理论上高度重视的是格式塔心理学。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也十分重视图式概念。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图示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人的一生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图式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如何被表征、被分类和被有效应用的认知理论。在如何高效学习及解决问题备受关注的当代,图式理论正日益成为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益不可缺少的工具。

二、图式对高考生物复习教学的意义

学习不单纯是学习者只将知识存贮到自身大脑的记忆过程,而更应当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促使大脑重新建立新的理解的过程。基于图式具有的构建、推论、搜索、整合等功能,运用图式教学不仅使高三学生较好地掌握生物基础知识,而且可以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去思维、推理,发展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益。

(一)有利于生物知识体系的构建

高中生物学知识大至生物圈,小至分子,有现象有本质,有结构有功能,有过程有结果,有实验有理论,有内因有外因,有正常生理有异常生理,……知识零碎,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和运用。

图式理论指出,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其自身都有一定的结构,并处于一定的体系之中。高中生物教材呈现的知识内容虽然繁杂,但是各章节、各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如果能够建立生物知识体系,不仅提高识记、存贮效果,而且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也得到提升。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图式将生物知识结构化,把生物概念作为知识的最小单位,通过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最终以图式的形式呈现,再将图式与图式联系起来,构成知识体系。完善的图式知识体系的建立,使生物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便于学生将生物知识清晰地存贮于记忆中,便于在解题时能准确地进行知识定位,实现知识的再现和应用。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部分高中学生的生物知识结构过于简单、封闭,表现在:基础知识薄弱,局限于某些章节、某些知识点,缺少全面扎实的生物基础知识;只重视具体知识点的学习,知识松散、孤立,缺少系统性和有机联系性等。这种知识结构状况,明显是低功能的、缺乏活力,难以面对高考。

知识结构是问题解决的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是高考备考的基础。图式理论认为,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和优化。因此,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不是将概念以成品方式教给学生,而是要利用图式理念,通过抓住知识的中心与要领,统揽全局,引导学生打破知识的章节界限,对生物知识分门别类有效地组织起来,并将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通过这样的重新组合、综合贯通,建立整体化的高层次的图式知识结构,便于快速、准确地提取和应用知识。

(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问题解决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图式理论认为,对于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的最高阶段――问题解决能力,认知图式与智能技能、认知策略,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又以认知图式最具奠基功能。

图式作为一种结构良好的知识形式,具有体现知识点的罗列性、知识的概括性、知识间的联系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知识信息的选择与加工、变通和迁移、预测和推理,从而形成和发展能力。在高考生物复习教学中,教师利用图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将分散的的知识进行有效集合,分析生物知识间的因果、层级、隶属、比较等逻辑关系,提升对知识的完善、推理、联想、迁移等能力,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生物图式的建构与启用

图式教学过程就是积极建构图式、正确选择图式、灵活运用图式的过程。在复习教学中可以引导建构多种图式,并有效激活图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应用能力。

(一)建构高中生物学知识图式

复习教学中,可以借助多种类型的图式将高中生物必修、选修教材的各章节知识点形成横向、纵向知识体系,从而掌握完整的学科基本结构。

1.寻找联结,建构概念层级图式

概念图思维是由美国的教育家Novak教授提出来的。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连线、连接词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图示的方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概念层级图式有助于教师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理解已有观念之间的联系,将知识融会贯通,发展对知识体系的理解。高三复习教学可指导学生用以梳理某专题内容学习要点,使基本知识结构简要呈现。例如:在复习“染色体变异”知识时,可指导绘制概念层级图(图1所示)。

图1染色体变异概念图

2.分析比较,建构图表组织图式

对于要素分析多呈并列关系的生物事项,可借助表格图式。使用的图表有一览图表、系统图表、比较图表、示意图表、数字图表等。一幅幅图表既美观大方,又简洁实用,使原本长篇累牍的知识井然有序,复杂繁琐的关系一目了然。例如为便于分析“有氧呼吸过程”,可采用图表图式(表1所示)。其它如原生质层与原生质、适应性与应激性、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常染色遗传与伴性遗传等内容的复习均可应用图表组织图式。

表1有氧呼吸过程三个阶段比较表

3.梳理脉络,建构程序流程图式

流程图常用来描述事物的起始、发展、终结等过程,多用于反映事物或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即运作程序,在大量的技能训练中多用此图式。由于它推理过程清晰、直观且逻辑性强,能够比较清晰地表达复杂系统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生物复习教学中可以创设不同形式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为学生构建一个可视化的思维支架和清晰脉络,会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图2 动物细胞培养流程图

4.厘清关联,建构网络综合图式

网络图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图形化、结构化的表达。知识网络图更多与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有关。教师在进行复习时,可用网络图把相关知识点建立关系,将知识结构化,逻辑化,这样便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整合、应用。例如生物由微观至宏观的结构层次依次为:元素――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又如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可用图3表示:

图3生态系统成分网络图

(二)启用图式,发展学生理解应用能力

图式的即已存在于学生大脑中的生物知识仅是备考复习的基础,面对高考,启用、激活才是关键。图式一旦被唤醒,图式所附加的生物知识信息便快速被大脑感知,就可实现图式的理解、修正、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比较分析

教师根据相关概念的异同、生理过程的相似、原理现象的差别等,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式促使图式有效地活动起来。当遇到学生原有知识不清晰,学生难以应用,或者他们对相关生物概念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时,可以通过设计概念间的异同,来激活学生大脑中不清晰的图式,这样既可以巩固、提取运用旧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明确有关的知识联系。如复习“减数分裂”时,可以与有丝分裂进行比较,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的有丝分裂图式,通过比较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数目,较快地掌握减数分裂的知识并明确两类分裂的异同。比较分析法启用图式还可用于如“竞争和捕食”、“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DNA与RNA”、“两大遗传规律”等的复习教学中。

篇8

实践证明“分层导学”的教学模式不仅充分重视了教师组织、诱导、点拨、示范的教的过程,更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迁移、合作探究的学的过程,能集中体现一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做到一堂课上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全新的教学理念。

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在分层导学的教学中引导好学生阅读课本并完成基础知识的自我检测,就是相当于成功教学一半了。在分层导学的课堂中,引导学生自学是教学的主旋律。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每天面对的是六至九个科目的学习内容,不管从学习的深度还是容量来讲都比初中要来得不容易。如果指望他们再在课前都能做好预习作业的话,那恐怕换成我们自己去做也很难达到。那么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引导学生做好阅读自学呢?我们引导者做好引导的第一步很关键。导读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带着问题学习(有口头、有书面导读提纲),学会抓重点、找要害,使学生预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带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而教师既要站在教学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理解、消化和处理,更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针对每堂课学习的内容编制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设计方案,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首先,引导学生把阅读分为通读和精读。很多学生总想一次就把本小节的每一字每一句的内容全都阅读透,然后再思考相关问题。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这种学习方法,但在我们课堂有限的自学时间里,如果按这种方式学习,那将无法跟上全班的学习进度,这样反而没办法在改听讲的时候听讲,在该练习的时候练习。其实在引导学生自学的第一步,我们是提倡学生懂得通读课本,按老师的要求通读课本对应内容。在通读的过程中重难点的知识点其实根本没办法掌握多少,但对于简单易理解的一些概念或内容在通读过程中反而可以先引起学生注意,这就达到了我们分层导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基础的简单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学,教师不再强调,从而节约课堂时间用于重难点的精讲。在学生通读完本节内容后,教师再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精读重难点内容,有目的性的学习这是成功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设置具有层次性的导读问题。 根据“导读”的目的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掌握重难点内容的问题设置应由易而难的设置,并且不宜太综合性。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分层设问题(了解认知水平,结合认识规律,把复杂问题分解,化整为零),告诉学生做什么怎么做,使学生“伸手不得,跳而可获”。以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这节为例,本节分为两课时,第1课时主要讲解课本中所列出的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那么学生在自学本节内容时如果没有注意听老师指导,就可能一下子阅读完整节的内容,结果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由于容量太大概括性内容又较少,使得学生阅读后收获甚少,无益于接下来的基础知识自我检测。通过指导学生通读课本至36页第一段,内容较少,学生在通读中即可掌握如伴性遗传的概念、红绿色盲又称为道尔顿症、携带者和患者的区别等较为简单的内容,而关于色盲的遗传特点第一次通读中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到位,甚至对于“资料分析”中所介绍的遗传系谱图的表示方法,有些同学也没注意看清楚夫妻之间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连接方式有什么不同。因此在设置导读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依次引导学生学习重点难点:

(1)请试着画一张从你祖父母、外祖父母到你这辈的家系图。

(2)从“资料分析”中哪句话可知道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不是Y染色体上?

(3)结合34页的系谱图分析色盲基因属于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结合35页“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表格思考为什么红绿色盲患者男性远远多于女性?

(4)结合35页的两张遗传图解分析男性色盲患者的色盲基因必定遗传给谁?男性色盲患者的色盲基因必定来自哪个亲本?这种遗传特点在遗传学上叫做什么?

(5)请填写完36页的两张遗传图解,然后分析女性色盲患者的双亲中哪个也一定是患者?女性色盲患者的子女中哪种个体也一定是色盲?

(6)请根据以上问题总结一下红绿色盲遗传有哪些遗传特点?

篇9

学困生的转化是现代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几乎每一科目都有学困生存在。由于各种原因,生物学困生的出现也是必然的。部分学生表现为对学习生物兴趣不浓,学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差。为了做好这部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我在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搜索和整理之后,走进生物学困生,和学困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这就使得学困生敞开心扉,将他们的困惑告诉我。同时结合课堂观察、家庭访谈、学习行为记录等对高一生物学困生的成因进行调查与分析,根据学困原因将其划分为四大类,并针对性提出了转化对策及思考。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一生物学习产生学困的类型比较多,但综合来讲,我认为可以主要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首先是初高中教材的编写方式及教学要求的变化,初中生物教学更加侧重于生物基础知识的普及,大部分为概念教学。初中生物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常常忽视学科思维习惯、学科学习方法的培养。而当学生进入高一时,生物学科更加重视理论及抽象思维,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显然有所加深,而且注重了学科间的渗透,比如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光合作用的教学中都出现了数学中的有关计算。其次,在初中生物学科很多学生把它当做一门“副科”在学,而当进入高一后,还没有转换这种思维,因而对生物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使得部分学生生物成绩下降。最后,有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不高,教师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等外界因素也进一步导致学困。

内部因素首先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进心不强,缺乏对生物知识的兴趣等主观因素都会导致学生自身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是中考过后许多学生整个暑假都处于精神松懈状态,初中的知识点遗忘严重,进入高一后难以收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导致学困。

二、问题的具体表现

1.畏难情绪严重类

这部分学生生物基础较差,这也是他们最大的心理障碍,把自己定义为缺乏生物细胞,妄自菲薄。尤其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一时要深入学习细胞内的微观世界,当学到各种大分子和细胞结构时,大部分的细胞器,各种结构,各种功能,更被他们混为一谈,加之知识点的繁多与枯燥性,这部分微观世界的学习对学生抽象思维要求较高,一些学生就产生了畏难情绪,表现出难以接受的态度。

2.动力不足类

这类学生的能力水平基本属中等或偏上,但由于家庭要求低,学习环境不良,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导致学习态度、学习意志等明显低于“能力不足型”的学生,没有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和价值定位,也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因学习动力不足而导致自我消极,能学但不想学。

3.能力不足类

这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差,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较好,意志较强,勤奋刻苦,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课程的预习、学习、总结等。

4.整体困难类

这类学生的思维能力偏低,个人能力和个性发展明显低于其他学生,也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在低年级阶段持续性地学习困难,知识漏洞太多。同时,由于长期的学业失败而造成自卑心理,导致缺乏自信,自甘人后,自暴自弃,丧失对各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对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不同的原因造成了同样的后果,即学困。在了解了这些学生学困的原因之后,又该如何采取对应的措施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提高成绩,重拾信心呢?

1.针对畏难情绪严重的学困生

针对学困生这种心理,最重要的就是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帮助,帮助其克服畏难情绪,获得成就感的喜悦,从而让其重拾信心。

走近学困生,加强对学困生的关心帮助可以唤起他们的一时的学习热情,但有时候,他们学习一段时间后,感到收获不大,他们可能又会泄气了。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往往意志力薄弱,很难克服学习上的“高原”现象。这时老师要及时鼓励他们,强调“学贵有恒”。要学好生物,就必须不懈努力,有了一定的量变之后才能产生质变。为了使他们有稳定的学习兴趣,老师平时的“奖励”是很重要的,即使考试分数提高一分也不要忘了表扬,即使平时作业做对了一道题也要加以肯定。

莎士比亚曾说:“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确实,学生的自信一旦被唤醒,就会产生驱使积极行动的内动力。

2.针对动力不足的学困生

动力是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困生中,独生子女往往占多数。由于某些家长对子女或多或少的溺爱,对子女的要求过低,造成学生的思想松懈,自我要求低下,对成绩的提高不抱太大希望,这也是学习无动力的重要原因。对动力不足学生的转化,首先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其认识到教育好子女的重要意义。通过家长、教师及学生三方共同努力,从而为学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并通过感恩教育课程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付出,这样就有可能激励起学困生学习的斗志,从而形成学习的动力。

其次是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去鼓舞学生的斗志,用爱心去融化他心里的坚冰,比如在学生感冒时为他买药,带他上医院求医等。通过关心学生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使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关爱和期待,从而意识到学习不仅是自己的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责任,进而引导其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与他们长远的人生规划形成联系,让学生的学习变消极为积极。

最后可以利用生物学科特色,学生专长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比如有些这一类群的学困生爱好书画,就布置一主题与细胞相关的手抄报设计作业。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特长与生物学习相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对生物的关注,主动去收集材料,整合材料,产生对生物的兴趣。

3.针对能力不足的学困生

这类学困生思维相对迟钝,学习不得法,但是他们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且意志坚强,虚心求教。所以可通过课外辅导的方式,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知识与技能障碍,当然还可以组织学生一帮一,优生带动学困生,给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说到学习方法,对于这部分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莫过于引领他们发现每一章节的重点,再给他们补充讲解难点知识,逐一突破。所谓勤能补拙,给这一类群的学生开小灶,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他们真心地敬爱老师,从而爱上你的课。

4.针对整体困难型的学困生

这一类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错综复杂,所以首先要理顺造成学生学困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帮助学生尽可能地解决影响他们学习的外部因素。首先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定的学习环境。其次,这些学生学习被动,不知自己该学什么,因而教师应给他们提出较为明确的目标。在课堂上,在学生训练或其他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隙中走到这些学生中去看看他们阅读情况,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等。让他们感觉到每堂课老师都在特别地关心他们。在临考前也要给予这部分学生特别的鼓励,帮助他们设定合理的目标,并激励他们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努力。

总之,对于这部分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一定不能放弃。课内外都要给予这部分学生特别的关心与关注,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同时入手,消除这部分学生的畏惧情绪与叛逆心理,从而实现转化的目的。

四、对高一生物学困生转化的思考

学困生转化的实现不仅要注重课堂内生物教学方式,更要巧妙地利用生物实验及现代化教育技术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在课外还要用爱心来感化学困生,帮助学生排除万难,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虚心地接受教导,化感激为学习的动力。

当然,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会出现多次反复,此时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生物学困生学会并努力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信心,从高一就喜欢上生物学,让他们学会自己建立起相关的知识联系,学会突破难点,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杜静海.高中生物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的探索[J].广西:广西出版杂志社,2012:14.

篇10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新能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176-02

能源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新能源专业的毕业生,肩负着为国家能源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责任。为达到培养专业知识面广、基本功扎实和创新能力强的本科人才的目标,作为新能源专业非常重要的必修课――《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1,2]。此前的相关文献中报道了《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教学的优秀经验[3-6]。本文在此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热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探索,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的优化和精选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作为专业必修课,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最大程度地讲授最有价值的知识点成为教学的关键。

热工类课程由《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门课组成。《工程热力学》按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性质与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气体动力循环、水蒸气、蒸汽动力循环、制冷循环、理想混合气体和湿空气、实际气体的性质等内容分为若干章节;《传热学》按照传热基本概念、稳态热传导、非稳态热传导、对流换热、热辐射及辐射换热、传热过程与换热器等分为若干章节。由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新兴产业专业,学科领域广泛,涉及能源类(如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化工类(如基础化学、物理化学、新能源材料)、力学类(如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多门课程和领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必须有所侧重,应充分考虑到不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点产生重复。另外由于《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难度较大,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清课程中的要点和基础知识。可以以“基本原理―公式推导―影响因素―实际应用”为主线介绍该课的有关知识,建立每章知识结构图,让学生清楚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对重点的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进行原理介绍,仔细推导相关公式,让学生夯实基础,使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不会混淆概念,相对轻松地应对课程。此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介绍空调在夏天与冬天的工作原理、冰箱开门对室内的影响,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热力学定律进行分析,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优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能反映本学科的专业特点和学术水平,加强学生对后续专业方向的把握。

二、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以创新性地教带动创新性地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发展经济,需要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技含量。这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道路。与此对应的是,要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加大教学与科研的力度、提高教学与科研互动水平。在当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身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主力军的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成为目前高校教学的难题和重点。传统的直白讲课和搜集各种习题以供学生练习只会让课程变得生硬和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越来越低,甚至出现了普遍的抄袭作业和迟到早退等不良现象。为了改变这些不良现象,就需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教师通过对平时科研工作成果的再学习,并结合对教材的研究,创造性地运用某些方法,使学生对重要问题达到本质上的领悟。在这种途径中,教师的创新思维方式以及从中体现的一言一行,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带动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开发创新思维起到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传热学》教学时,学生往往对传热的基本概念,尤其是二维与三维的导热理论及方程很难理解。一般地教学方式是,教师在黑板上进行微观导热原理推导,得出一维傅里叶导热定律和二维三维傅里叶导热定律,并给出几个常用的导热方程。这种教学方式中,推导过程比较晦涩,给出的方程也较为难懂,学生们很可能只会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将导热理论与生活问题相结合,或者采取数学建模的方法,将导热方程与实践相结合,选取最适合该问题的模型,以达到课程有趣生动、富有创新性,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以创新性地“教”带动创新性地“学”,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以后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的探索中打下良好基础。

(二)板书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技术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呈现使课堂教学达到了全新的境界。在《传热学》的讲授中,一维的传热理论和公式很好理解和应用,但二维与三维牵扯到微观传热理论,以至于推导过程较为复杂,传热方程较为抽象难懂。因此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通过动态描绘各向同性材料的微观传热过程,让学生理解不同形状材料在具有不同位置的热源时如何进行热传导。通过绘制动态的卡诺循环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并理解第二类永动机无法制成的原因。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由于信息量大、内容广,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可能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因此在教学中对于难度较大的基础理论部分和原理的学习,板书不可缺少,使学生能够有充分时间紧跟老师的思维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

(三)课程教学与科研活动相结合

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调研小组,每五个人为一组,选择新能源与热工基础理论相结合的课题,通过查找国内外科技文献,调研总结新能源专业前沿知识,形成调研报告,锻炼学生阅读科技文献的能力,提前为毕业设计的开展奠定基础。各小组也可以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实验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并通过文献调研,形成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知识系统。课程结束时,各小组以PPT形式向全班同学作汇报,授课老师根据报告提出问题,该组同学进行即时答辩,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

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覆盖面广、知识点多,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在成绩的评定方式上,可以设定了四项考核内容,第一部分是学生考勤、课堂互动表现和课堂笔记,通过此部分的考核,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锻炼学生提炼课程重点内容的能力;第二部分是根据每个小组的调研报告、PPT展示、答辩情况打分,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三部分是每节课结束前的思考题,采取加分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第四部分是传统的期末考试,考试内容为课程讲授的基本内容,专业性强的理论部分强调定性了解,让学生对热工基础有个整体的认识。

随着新能源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热工基础理论散发出强大的活力。根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使课程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登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61-62.

[2]登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质能方向)人才培养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36-237.

[3]武和全,姚永腾.对“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下旬),2015,(4):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