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特殊护理服务模板(10篇)

时间:2022-11-20 23:58: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护士特殊护理服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护士特殊护理服务

篇1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迫切。这不仅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电气专业,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大胆进行具有高职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特色;社会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00-02

收稿日期:2014-09-22

基金项目: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项目“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模式与功能研究-以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编号g2013c08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尹久(1973-),女 ,汉 ,湖北黄冈市人 ,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校企合作研究。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迫切。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直接为社会所做的具体服务,如科技服务、教育服务等。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之联系更加紧密[1]。

高等职业院校属于技能型、应用型院校,其社会服务的主要任务是向区域和行业提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具体内容包括:文化教育传播、师资培训、岗前培训、转岗培训、技术推广与服务。

一、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必要性

(一)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

教高[2004]一号文(2)和[2006]16号文件都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明确规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和区域经济服务,是国家对公办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尽到的社会职责。

(二)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要求,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要求[2]。

近年,我国高中应届毕业生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减态势,而本科院校招生规模不减反增,特别是一些民办本科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高职院校的生源形成极大的压力,因此生源大战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竞争的结果只有一个,优胜劣汰。这种竞争表面上看是生源和学校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学校为社会提供服务和能力的竞争。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在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如何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是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高职院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武器,也是高职院校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职院校生存的根基,成长的沃土,也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扎根于区域经济这片沃土,努力服务于区域经济,才能获得自身成长所需的动力。只有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才能找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如果游离于需求之外,高职院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多种模式

近年来,高职院校纷纷在服务社会的模式上进行了探索,以下是一些比较常见的模式:

(一)“岗证培训”社会服务模式[3]。

高职院校的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多都是双师型教师。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师资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面向企业的岗位群进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为企业提供转岗、在岗职工的培训,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模式。面向社会进行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如各工种的上岗证,资格证的培训与考试,也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模式。

(二)“订单培养”社会服务模式。

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之道。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同,采取企业选人、学生自愿的方法,组建“订单班”“冠名班”,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完成实践环节,既为企业培养了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缩短了企业员工上岗培训时间,减少了企业成本,又为高职院校找准了办学方向,为学生找到理想的就业渠道。

(三)“对口支援”社会服务模式。

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开展“对口支援”社会服务模式,相关院校共享专业建设成果,共享优质办学资源,共享优质师资,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相互促进,为共同发展高职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四)人力资源支撑社会服务模式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主要任务。高职院校要紧盯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为这些产业培养专业对口、质量优秀的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五)实训基地共建社会服务模式

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将基地建设成为学生实习的基地和企业员工培训的中心,学生在与企业高度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培训,为将来到企业的工作铺平了道路。企业在学校培训员工,提高了培训质量,节约了培训成本。通过实训基地共建,双方得到双赢。

(六)社区文化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是文化精英单位,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播、辐射和示范作用。高职院校为社区文化服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对市民进行公益性的讲座、培训,对困难群体进行一对一的帮扶等服务,还可以将学校的大量资源,如完备的活动场所、丰富的活动设施向社会开放,使大学成为社区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三、我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社会服务模式探索

目前,国内智能建筑市场发展迅猛。由于涉及专业多、配套产品和技术繁杂,且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国内智能楼宇从业人员数量巨大,已达到约100万人,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资料显示,今后10年,楼宇智能化在我国还将保持迅速发展的势头,从业人员将增至200万,其中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需求比例在40%左右,即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需求比例约为60%,即30万人。因此每年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的需求在3万人以上。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智能楼宇人才短缺,供不应求。资料显示,我国建筑智能化技能型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尤其缺乏智能建筑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全国此专业方向的人才缺口达40万,而且这个缺口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因此,智能楼宇化专业是目前高职十大绿牌专业之一。

另一个面,智能楼宇化专业需要的人才是从事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能源和室内环境品质管理及大型物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是从事楼宇智能化工程系统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术人才?。除了要求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建筑、机械、热工、电工电子和计算机应用等技术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掌握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如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建筑电气、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构造与性能、测试技术、调试方法、运行和维护等专业知识,同时具备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维护、管理能力。由于人才培养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智能楼宇化方向的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是跟着师傅简单学习一下就上岗了,甚至有很多都是街头“游击队”,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或培训,对现代智能化楼宇知识几乎一无所知。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很低,职业素养几乎为零,这也为安全生产和日后的生产管理埋下了巨大隐患。

作为中部地区的龙头,湖北地区建筑电气专业的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为了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某院开办了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楼宇自动化方向),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指针,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构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以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技术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途径,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岗位要求为质量考核标准,来主导和组织教学,从而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某院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智能化系统设备安装、调试、检测、运行、销售与维护、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员,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后,可以发展成为会施工、会管理、会工程预决算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对准这些工作岗位,我院对课程进行了调整,根据技术型教学体系的要求,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调整和更新了教学内容。目前开设的课程有CAD、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技术、消防电气技术、建筑安防技术、楼宇智能化技术、综合布线与网络工程、楼宇智能化施工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组态软件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预决算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根据岗位需要,重组教学模块,采取现场教学,顶岗实践,产教结合,边学习、边生产、边提高的方式,来实现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专业配套的实训环节有:电子装配实训、PLC与组态综合实训、水电安装实训、消防综合实训(企业工程师参与)、安防综合实训(企业工程师参与)、电气控制综合实训、楼宇智能化实训(企业工程师参与)、楼宇智能化工程预算实训、企业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

2、以服务行业为目标,构建开放式的人才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在大力发展学历教育和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面向行业,构建开放式的人才培训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技术培训、技能培训、生产培训三位一体的教学平台,既可以扩大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也为高职院校事业的发展提供再生社会资源。

某院建筑电气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现的教学资源,包括培训场所、仪器设备及教学环境,大力开展专业化的技能型人才培训工作,推出定制式企业内训服务、技能培训、员工岗前培训、职工综合素质培训等项目,提高企业员工的岗位能力及转岗就业能力,满足紧缺型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需求。

3、构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共建社会服务模式

近年来,某院建筑电气专业大力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创建了楼宇智能化系统模拟实训中心。同时,某院与香港路九号、嘉禾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同完成学生的实训与实习,初步构建校企合作社会服务模式。

四、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

近几年来,某院建筑电气专业在社会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服务目标与服务群体单一[4]

由于各种原因,服务目标以在校生为主,社会人员服务显得比较少,服务的群体也比较单一,合作的企业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

2、服务深度与能力不够

由于服务深度和能力的不足,导致服务限制。因此,调整专业结构,丰富办学模式,拓展服务内涵,积极参与高新技术攻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崔丽娟.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探析[N].光明日报,2008-07-24

[2] 刘立红.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篇2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是医疗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患者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我科自2006年开始实施病房责任护士制度,经过三年多的实践,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统,科学的病房责任护理管理体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方法

1.1 病房责任护士的分配与实施

1.1.1 护士长根据科室护士人数与科室床位数之比,按排每位护士负责3-4个病位(病房:因为我科室多为单间病房)的管理,病情危重的患者由高年资护士负责。并要求每位护士将自已的服务用语,连同护士的照片一起贴到分管的病房。使患者及家属能很快记住自已是病房责任护士。

1.1.2 病房责任护士的主要职能 负责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一条龙全程优质服务护理。因为我科室住院患者多为80岁以上高龄老人,患有多系统疾病,大部分日常活动能力有缺陷,多由保姆陪护。保姆护理经验少,对患者了解少,与患者的亲情少。就要求病房责任护士对患者要有全面了解,做到患者基本情况十知道,病情九了解,护理中七勤(勤看望,勤观察,勤沟通,勤评估,勤诊断,勤落实,勤交待)。对患者或其陪护从用药、饮食、安全、卫生特殊护理措施等全方位指导落实,使患者感受到护士的亲情。

1.1.3 病房责任护士的具体要求和做法 要求病房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三天内与之见面,并使患者或陪护、家属知道自已是其责任护士,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对患者提供哪些帮助等。另外科室开展基础护理日,健康教育日等特殊服务日,在这些特殊时间内,要求责任护士主动到病房看望自已的病人,在基础护理日为患者落实剪指甲、刮胡子,联系理发,彻底整理床单位,清除病房内卫生死角等工作。健康教育日针对患者住院后的护理问题进行健康指导,用药指导,及流行病预防措施的宣教。对患者或家人提出的问题认真解答。对患者的护理重点及难点向护士长报告,并向全科护士进行特殊交待,使大家都引起重视,以便使患者得到更周到、细致的服务,并预防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1.1.4 病房责任护士落实质量的反馈 由护士长对病房责任护士职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与评比。护士长根据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或抽查。其方法是通过患者及其家属的反馈;患者整体护理状态,水平;对病区环境进行抽查等来了解责任护士的工作质量,对存在问题的护士进行谈话并指出其工作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法等。对负责任做的好的护士在周会上进行表扬,并号召大家向她学习。这样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

1.1.5 病房责任护士的报酬 实施无报酬制度,因为每位护士都承担着病房责任护士的角色,只是分管的床位,或患者的病种不同,工作性质是一样的。所以不提倡劳动报酬之说。

1.2 效果观察 比较实施病房责任护士制度前后,病区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以医院护理部月查情况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表为准,随机抽取20例患者进行调查,问卷表共设10个问题,总分100分,每项满分10分,依次递减2分,不满意为0分。总分得95分为满意,低于95分为不满意。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病房责任护士前后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由之前的89.7%,提升为95.8%。

3 讨论

3.1 增强了护士的护理服务意识,提高了患者的服务满意度 没实施病房责任制度之前,病情较轻的患者得到护理人员的关注较少,护士只是按等级护理进行查房,完成患者的基础治疗。实施病房责任护士制度后,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护士从生活到病情、治疗、护理全方位的关心和服务,所以大大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对168例出院患者电话随访调查显示:患者对病区护理服务满意度为100%。[1]

3.2 锻炼了护士的沟通能力,提升了其自我价值感 病房责任护士通过对患者护理问题的评估,诊断,收集资料,增加了护理的沟通交流检查评价机会,从而锻炼了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综合能力,提升了护士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2]

3.3 提高了护理质量 通过病房责任护士制度,使护士主动服务、细节服务增强,提高了护士防范和识别患得护理风险意识的能力,减少了患者压疮发生率,预防了护理并发症。[1]

篇3

肾内科住院患者以老年患者居多, 记忆力减退是老年患者的特点之一, 其次肾内科住院患者基础病多, 尤其终末期肾病常累及身体多个系统, 需要完善很多实验室及其他特殊检查(比如血标本、腹部及泌尿系B超检查、腹部CT及肾小球滤过率监测, 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等项目), 以往传统护理模式, 责任护士于检查前一天将检查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 结果患者常常忘记或记忆不清造成检查前准备错误或不全耽误检查结果的情况, 造成护患矛盾的同时, 延误医生诊治, 影响到临床检验科室的工作[1]。针对问题, 自2012年1月起采用护理温馨提示卡的提示作用, 对300例住院患者进行运用取得良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科治疗的住院患者共300例, 其中男158例, 女性142例, 年龄13~93岁, 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76例, 肾病综合症44例, 糖尿病肾病48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14例, 慢性痛风性肾病10例, 慢性肾衰竭患者108例, 患者均需完成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明确诊断。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组的方法, 实验组160例(采用温馨提示卡加护士口头交代), 对照组140例(护士口头交代), 两组的性别、年龄、学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方法

1. 2. 1 提示卡的制作 使用透明塑料材质的卡片,正面呈长方形, 长6 cm, 宽5 cm, 底边有底座, 以利支撑放于床头柜上, 另外将检查注意事项的文字电脑打印, 字迹排版于长6 cm, 宽5 cm的版面, 打印多份, 剪裁黏贴于透明塑料板上, 呈现字迹清楚的提示卡[2]。

1. 2. 2 提示卡的内容 提示卡的内容涉及明晨空腹采血, 需要晚间20时禁食, 22时禁饮;腹部B超及腹部CT需要空腹8 h以上;泌尿系膀胱B超需饮水2000 ml以上;肾小球滤过率监测晨起进食干饭, 检查时需携带250 ml~300 ml液体, 检查时饮用。提示卡的内容涉及实验室及其他特殊检查前的注意事项。

1. 2. 3 提示卡的发放与收取 责任护士根据化验单及检查预约单的时间, 于前一天提前通知住院患者抽血及特殊检查事宜;通知时核对患者床号、姓名, 将化验单及特殊检查单与医嘱核对, 确认无误后至患者床边通知检查, 同时携带相应的温馨提示卡置于患者床头柜, 责任护士口头交代后, 提醒患者关注温馨提示卡的内容。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完成后, 责任护士收取温馨提示卡放于办公室固定抽屉保管[3]。

1. 3 评价方法 ①住院患者对实验室及特殊检查的知晓率及检查及时配合率, 经过温馨提示卡的应用, 比较住院患者对检查的知晓和配合人数。②病区制定的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共涉及10项护士服务内容, 其中一项为护士能否解释各项检查的注意事项, 分级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实验组对该项的调查中对护士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8%, 高于对照组。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检验。

2 结果

2. 1 温馨提示卡的应用, 住院患者的知晓率和配合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见表1。

2. 2 应用温馨提示卡, 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提高 , 见表2。

3 讨论

肾内科住院患者高龄化, 基础病变多,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项目多样化, 检查结果对临床医生的诊治起着重要作用。住院患者对实验室及特殊检查的知晓和配合程度, 影响着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护士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纽带, 护士执行医嘱, 需要住院患者的理解配合。因此针对住院患者高龄、记忆力减退的特点, 护士采用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至关重要, 影响到护理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

3. 1 护理健康教方式的多样性及有效性 运用简单的提示卡丰富了健康教育的形式, 传统的健康教育形式以口头表达为主, 忽略了住院患者的个体差异, 对于年老、记忆力减退、文化水平低的患者不适用, 患者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同, 以口头表达的单一形式不能取得满意效果。患者可能会遗忘或误解护士传递的信息(如护士说禁食禁饮, 患者会理解成进食进饮)。温馨提示卡简洁明了, 置于床头对患者有着时时刻刻的提醒, 同时病房的其他人, 包括病友、及患者家属都知晓信息, 对患者的行为起到多重提醒的作用, 从而避免检查准备不全或延误检查的情况。

3. 2 有利于护患关系, 医护关系及护士与临床检验科室关系 护理模式的转变, “以人为本”是医院服务的宗旨, 医疗工作的完成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 护士是与病患接触最紧密的团体, 护士与患者有效的沟通, 保证实验室及特殊检查检查结果的及时性, 对医生的诊治方案提供依据;如果病患者由于特殊检查不充分, 需重新预约检查单, 增加了检验科室的重复性工作, 引起检验科室的不满。以往住院患者发生夜间进食进水后, 会抱怨护士没有通知或是埋怨护士讲得不清楚, 责任护士会觉得委屈, 这不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4]。

3. 3 强调护理工作重点, 节省护理时间, 效率提高 温馨提示卡使护士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观念, 可让每位护士关注服务过程中的每个细节,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和职业形象, 工作责任心进一步得到强化。由于温馨提示卡语言简洁、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方便实用, 置于患者的床边, 随时提醒患者和家属, 便于阅读, 避免患者的重复询问, 护士不必再口头反复介绍和解释, 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提示患者的同时, 也提醒了不同班次的护士, 从而有效地预防了护理缺陷和纠纷的发生。

3. 4 护理质量和满意度的提高 护理质量管理应将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作为质量管理的首要目标, 患者在护理中感觉到关怀越深, 对护理的满意度越高。根据患者需要设置温馨提示卡, 患者有被重视和被尊重感, 融洽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5]。

4 结论

临床护士工作的琐碎和繁忙, 护士与病患的沟通时间有限, 很难做到同一内容的不断重复。采用温馨提示卡节省护理工作时间, 提高护理率, 减少护患矛盾,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美英,何正红.温馨提示卡在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安全服药的应用评价.临床合理用药, 2012, 05(5):99-101.

[2] 潘宝环,凌少梅.床头温馨提示卡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现代医院, 2010,9:88-89

篇4

急诊科各种急症、重症患者聚集,进行急诊护理时的未知因素很多,很多急诊护理人员对突发、特殊情况没有足够的应对能力。且急诊科是最容易发生医患纠纷的科室,其医患纠纷具有复杂、特殊、难处理的特点,很多急诊护理人员对预防和应对医患纠纷也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就是急诊护理人员的急诊护理知识不够完整,不足以应对急诊护理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突况或特殊情况。

急诊护士应系统地学习和了解急诊护理理论知识,并在临床实践中加强经验的积累,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权威的、最新的相关知识及理论,建立自身完整的知识和经验网络;并对某些重点环节、重点领域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以积累正确的、完整的、有侧重点的急诊护理知识体系,使急诊护理队伍拥有强大的特殊、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急诊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

究其原因是复杂的,有急诊护士个人素质的原因,有医院管理和环境的原因,也有急诊患者的影响因素存在。但总的来说,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医院内部人文氛围不够浓厚;二是急诊护理人员对自身的定位存在偏差。急诊科每天都要接收众多的急症、重症患者,急诊护士工作繁忙、单调,如果医院各部门只是机械地运转,而缺乏人文关怀,护士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近人情”。另外,急诊护士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急诊过程中的角色和价值,对自身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同,未能全心全意地服务于患者。

医院和急诊护士应充分认识到急诊护理的服务性质,对患者的护理感受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医院浓厚的人文气息,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和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引导急诊护理人员感受和认识自身价值和重要性,真正用心为患者服务,将急诊护理工作做到最好。

急诊护理中组织管理力度不够

篇5

1 社区护理工作的概念

1.1 社区护理的含义 社区护理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的以健康为中心,向个人、家庭以及人群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宣传指导为一体的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服务。应用公共卫生与护理学理论与技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人群为对象、服务为中心,对个人、家庭、社区提供连续动态、综合服务。最终目的是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的健康。

1.2 社区护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首先是人口结构变化,健康老龄化观念的提出,而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随着疾病谱与死因谱的变化,慢性病社区护理的需求量增加;其次是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还有医疗费用的高涨,居民难以承受,加之看病难、住院难的现象还客观存在,这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也就显得越来越迫切;再有卫生资源分配不当;最后是实施计划生育国策,家庭结构扩大化,一对夫妇应照顾4位老人,这就需要“简、便、廉”的社区护理服务。

1.3 社区护理工作内容 主要是在城镇居民中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根据社区面积及人口下设若干社区卫生站,以方便附近居民就诊和接受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①传染病的防治;②精神心理卫生保健;③环境卫生;④慢性病的防治与护理管理;⑤特殊人群的健康服务;⑥职业卫生与护理;⑦学校卫生保健服务;⑧院前急救护理;⑨临终关怀与护理。2 社区护理的对象和内容

社区护理服务对象不仅是患者,还包括健康人群;服务内容除治疗性的护理工作,还有大量的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以英国社区护理及社区护士管理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英联邦广泛实施了三种社区服务,即教区护理、健康访视和学校护理。香港社区护理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社区访视;第二:长期护理;第三:医院—社区连贯性护理。目前,90%的病人愿意接受这种连贯性的卫生服务体系。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功能,对于社区护士的要求为全科培训。3 社区护理专业的设立

我国社区护理人员数量很少且缺乏社区护理专科教育,尚不能满足社区的健康需求。章冬瑛等的调查显示,76.19%的在岗社区护士的学历为中专,尚有15.19%的护理人员无正规专业学历,职称结构以中级和初级为主,50%以上社区护士缺乏系统、正规化的培训,部分护士既缺乏临床护理能力,又缺乏社区护理服务经验。中专学历的护士成为社区护士的主流,他们缺乏社区护理专业知识,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因此我国应加强社区护士的培养:首先,在高等护理教育和大、中专护理继续教育中,增设社区护理课程,加大社区护理临床护理实践的比例,给同学动手的机会,培训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加强社区护士的培训,举办社区护理培训班。第三,选派人员出国考察、进修,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社区护理经验。社区卫生中心服务人员必须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和毕业后在职培训。4 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4.1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医院临床护理大多以疾病恢复健康为主,而社区护理有别于医院护理。它是把人群做为整体,应用健康促进、健康维护、健康教育的方法,对社区内服务对象提供协调、连续的护理,使居民达到健康。

4.2 以群体为主,社区护理服务对象是整个社区的人群,社区护理工作是对整个社区的人群进行资料收集、分析,然后解决群体中主要健康问题。社区护士任务促使整个人群健康。

4.3 独立工作为主,社区护理工作从开始准备到实施至结束,都需自己去完成。医院护士是在执行医嘱下进行工作的。

4.4 以人为本,医院的护士属医务人员,服务的对象的主要是患者,在院内工作。社区护士服务对象是社区人群,社区护士不仅承担社区护理工作,还要承担与当地教育、行政、福利、企业、事业及社区居民等联系。所以社区护士要有很强的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4.5 深入社会,社区护理是一种公益型服务,服务对象是社会基层,它与医院护理工作不同,医院护理的对象是患者,社区护理服务对象是社区的每一户、每个人及一些公共场所。

4.6 关系多样,社区服务对象是相对稳定的,由于社区居民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不同,社区居民年龄结构和健康状况不同,所以护理需求也不一样。

4.7 区别一般,社区服务对象应突出重点,老年人身体功能的衰退,患病概率较大,一旦患病都是比较严重;儿童特别是幼儿几乎没有自我保健意识,容易受到疾病和伤害侵袭;残疾人行为不便,历来是受到整个社会的关爱;社区少数低保贫困人口,生活非常困难,其卫生健康问题应受到关注。

4.8 预防保健,由于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居民整体健康的维护和促进为方向,而进行长期有效的护理活动。5 结 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以健康教育、预防保健为重心的初级卫生保健需求日益增长,社区护理发挥重要的作用。适应社区需求、经济效益,全面、延续性的社区医疗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杜慧敏,于瑞英,杨晓蓉,等.现代护理城市社区居民护理服务需求调查分析及研究[J],2006,24(12):2349-2350.

[3] 赵霖,朱雪峰.社区护理管理的思考[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8,5:92-93.

[4] 张静伟,姜丽萍.国际社区护理体系对我国社区护理开展的借鉴作用及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08,7:1257-1258.

[5] 李彩福.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展望[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4):245-246.

[6] 林明色,吴华琨,胡穗曦.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4,10(10):

【摘要】 社区护理是结合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的理论与技能,提高社区群众生活质量,以及健康水平的护理服务活动。本文主要概述了社区护理的定义,分析了我国及国外社区护理的现状,指出了现存的问题,探讨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

【关键词】 社区护理;概念;内容;特殊性

1 社区护理工作的概念

1.1 社区护理的含义 社区护理是在社区范围内开展的以健康为中心,向个人、家庭以及人群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宣传指导为一体的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服务。应用公共卫生与护理学理论与技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人群为对象、服务为中心,对个人、家庭、社区提供连续动态、综合服务。最终目的是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的健康。

1.2 社区护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首先是人口结构变化,健康老龄化观念的提出,而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随着疾病谱与死因谱的变化,慢性病社区护理的需求量增加;其次是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还有医疗费用的高涨,居民难以承受,加之看病难、住院难的现象还客观存在,这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也就显得越来越迫切;再有卫生资源分配不当;最后是实施计划生育国策,家庭结构扩大化,一对夫妇应照顾4位老人,这就需要“简、便、廉”的社区护理服务。

1.3 社区护理工作内容 主要是在城镇居民中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根据社区面积及人口下设若干社区卫生站,以方便附近居民就诊和接受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①传染病的防治;②精神心理卫生保健;③环境卫生;④慢性病的防治与护理管理;⑤特殊人群的健康服务;⑥职业卫生与护理;⑦学校卫生保健服务;⑧院前急救护理;⑨临终关怀与护理。2 社区护理的对象和内容

社区护理服务对象不仅是患者,还包括健康人群;服务内容除治疗性的护理工作,还有大量的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以英国社区护理及社区护士管理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英联邦广泛实施了三种社区服务,即教区护理、健康访视和学校护理。香港社区护理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社区访视;第二:长期护理;第三:医院—社区连贯性护理。目前,90%的病人愿意接受这种连贯性的卫生服务体系。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功能,对于社区护士的要求为全科培训。3 社区护理专业的设立

我国社区护理人员数量很少且缺乏社区护理专科教育,尚不能满足社区的健康需求。章冬瑛等的调查显示,76.19%的在岗社区护士的学历为中专,尚有15.19%的护理人员无正规专业学历,职称结构以中级和初级为主,50%以上社区护士缺乏系统、正规化的培训,部分护士既缺乏临床护理能力,又缺乏社区护理服务经验。中专学历的护士成为社区护士的主流,他们缺乏社区护理专业知识,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因此我国应加强社区护士的培养:首先,在高等护理教育和大、中专护理继续教育中,增设社区护理课程,加大社区护理临床护理实践的比例,给同学动手的机会,培训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加强社区护士的培训,举办社区护理培训班。第三,选派人员出国考察、进修,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社区护理经验。社区卫生中心服务人员必须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和毕业后在职培训。4 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4.1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医院临床护理大多以疾病恢复健康为主,而社区护理有别于医院护理。它是把人群做为整体,应用健康促进、健康维护、健康教育的方法,对社区内服务对象提供协调、连续的护理,使居民达到健康。

4.2 以群体为主,社区护理服务对象是整个社区的人群,社区护理工作是对整个社区的人群进行资料收集、分析,然后解决群体中主要健康问题。社区护士任务促使整个人群健康。

4.3 独立工作为主,社区护理工作从开始准备到实施至结束,都需自己去完成。医院护士是在执行医嘱下进行工作的。

4.4 以人为本,医院的护士属医务人员,服务的对象的主要是患者,在院内工作。社区护士服务对象是社区人群,社区护士不仅承担社区护理工作,还要承担与当地教育、行政、福利、企业、事业及社区居民等联系。所以社区护士要有很强的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4.5 深入社会,社区护理是一种公益型服务,服务对象是社会基层,它与医院护理工作不同,医院护理的对象是患者,社区护理服务对象是社区的每一户、每个人及一些公共场所。

4.6 关系多样,社区服务对象是相对稳定的,由于社区居民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不同,社区居民年龄结构和健康状况不同,所以护理需求也不一样。

4.7 区别一般,社区服务对象应突出重点,老年人身体功能的衰退,患病概率较大,一旦患病都是比较严重;儿童特别是幼儿几乎没有自我保健意识,容易受到疾病和伤害侵袭;残疾人行为不便,历来是受到整个社会的关爱;社区少数低保贫困人口,生活非常困难,其卫生健康问题应受到关注。

4.8 预防保健,由于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居民整体健康的维护和促进为方向,而进行长期有效的护理活动。5 结 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以健康教育、预防保健为重心的初级卫生保健需求日益增长,社区护理发挥重要的作用。适应社区需求、经济效益,全面、延续性的社区医疗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杜慧敏,于瑞英,杨晓蓉,等.现代护理城市社区居民护理服务需求调查分析及研究[J],2006,24(12):2349-2350.

[3] 赵霖,朱雪峰.社区护理管理的思考[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8,5:92-93.

[4] 张静伟,姜丽萍.国际社区护理体系对我国社区护理开展的借鉴作用及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08,7:1257-1258.

篇6

【关键词】 优质护理;肿瘤医院; ICU 基础护理; 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35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01-01

我院做为肿瘤专科医院,收治病人以肿瘤患者为主,专科性质强,有多次住院史,我院通过认真学习并贯彻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全国护理工作会议,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开展了试点病房创建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活动。我院ICU作为一个特殊的无陪护科室,按照优质护理服务相关文件,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开展该项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实践与讨论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ICU设有床位15张,主要收治全院各科各种急危重症、外科大手术后病人。病人病情危重、变化快,且均为绝对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病人。我科现有35名护士,年龄21~38岁,护助10人,年龄20-24岁,其中本科学历6名,专科29名,中专8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7名,护士12名。护士与床位比3:1,护助与床位比1:1.25。

2 实施方法

2.1:贯彻优质护理服务,提高全体护士认识

护士长带头组织学习有关“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文件精神,深入认识优质护理服务内涵。特别强调强化基础护理,护士不仅注重患者的疾病护理,更注重他们的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另一方面注重三基三严的学习与培训,及时进行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切实把“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落到实处。

2.2:优化排班,责任化护理。

我科实行弹性排班制,护理组长负责本班的管理工作。在中夜班上,高低年资护士相互搭配,低年资的护士再也不用害怕单独倒班遇到危急重的患者而慌乱,顺利完成夜间病房护理工作和管理。

2.3 :简化重症文书书写。

我院护理部已按照规范要求简化了护理文件的书写,把时间还给护士,护士还给患者。

2.4::优化ICU基础护理流程。

强化护理人员基础护理的意识,要求护理人员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思想。优化ICU基础护理流程,保证护理质量。

2.4.1:基础护理措施: 落实基础护理,提高个性化服务。对不同病人实行按需护理,保护患者隐私,培养其自尊心,鼓励自主活动。

2.4.2:质控检查: 由护士长和主班护士每班随时检查,质控组每周组织一次科内检查,遇到特殊问题要小组讨论。方方面面做到无缝隙护理。

2.5:争创特色服务品牌

我院主要收治肿瘤患者,专科性质强,而ICU作为特殊科室,按照医院思路发展专科护理、专病护理,结合护理工作特点,全面打造专业护理品牌。

2.6: 综合评价,建立奖罚制度,提高护理质量

我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各专项检查.结果将以书面形式将存在问题反馈到科室。科室再根据存在的问题拟定整改措施并评价改进后的效果。每月质控检查小组针对性检查,护士长利用日常查房及不定期抽查,检查各班各岗位的护理工作质量。

2.7:强化健康教育效果。

护理组长及责任护士必须了解所管病人的病情、主要治疗、目前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主班护士于下午15:00与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家属可以随时电话致电ICU询问患者病情及相关问题。

3 讨论

3.1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提高了护士对护理工作的内涵认知,有利于提高患者与家属满意度。

在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相关文件后,我科室针对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护理工作改进措施,认为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病人住院期间存在的问题,让病人感受到住院的方便、关爱、实惠.才能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才能保证护理质量。

3.2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保障了基础护理措施的有效落实。

高质量的基础护理不仅需要护士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责任心,还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礼仪礼貌、人文科学知识等。我科紧紧围绕病人需求,调整核心工作流程,优化基础护理措施,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完善护理流程,使病人及家属普遍感受到基础护理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人性化,对护理工作由不放心到放心,由满意到感动。

3.3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提高了护理质量。

首先,排班模式的改变,开始分层次使用护士,规范工作行为,使护士工作的自律性明显提高;其次,工作流程的优化,提高了护士对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力,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同时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使护士工作的自信心更足。

4 小结

我科“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开展以来,给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使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使护士进一步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保证护理人员有效地进行护理工作,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提高护理技能,改善护理服务,注重细节,从小事入手,用高度的责任心、同时改善护士工作环境,促进“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办公厅.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 13号【S】.2010.

篇7

1.护士压力的来源

根据本人日常工作中的切身感受,在护理工作中之所以造成压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特殊的工作性质在医院工作环境下,由于护士是患者乃至患者家属的第一接触者,对患者健康负有直接的、重要的责任,护士既是医生治疗措施治疗执行者,又是日常医疗活动的管理者,同时还直面着患者及其家属,护理工作繁杂且琐碎,并且责任重大,可以这么认为,大多数的护士都长期处于超负荷体力劳动和紧张脑力劳动并存的状态下,加之生活规律的工作状况,因此容易产生压力。

1.2特殊的工作环境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每天接待的对象是处于非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一类特殊群体,不仅是患者,同时包括患者家属都是处于一个充满焦虑、担心的状态,护士长期的工作工作环境充满了“应激源”。护士日常工作中要接触不同性格的患者,应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各种情绪变化,既需要处理各种应急情况,又要承受患者治疗状态下的各种情感冲击,在竭尽所能完成繁重的本职工作,同时还要应对各种检查。同时在医疗环境中,护士经常会受到许多致病因子的侵害,如细菌、病毒、核放射等,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使护士更易遭受疾病的侵袭,造成心理的压力。

1.3较大的职业风险护理工作是一项风险大、责任重的工作。护士作为医疗手段的执行者和患者的直接面对者,在不同的患者和病情间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容不得半点疏忽,否则将直接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健康恢复乃至生命,护士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杜绝医疗事故是每个护士努力的方向。因此,职业风险给护士带来一定的的压力。

1.4知识技能更新的要求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护理学科必须在护理知识、护理技能方面开拓创新,发展创新才能有活力,才能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医疗仪器不断更新,新技术、新设备不断运用于临床,各种新的检查和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对护士的知识技能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创新,提供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护理,才能跟上护理专业的发展,体现出新时代护理工作关爱生命的价值。这就迫使护士在完成紧张的工作之余还要努力学习,这也给护士带来了新的知识更新挑战压力。

2护士心理压力的应对措施

作为一名护士,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笔者认为,应从自身及外界几方面做好准备,以应对护理工作中的种种压力:

2.1提高护士自身应对压力的能力首先作为一名护士,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面对现实的心态,学会客观看待问题,提高精神层面的适应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不断充实自己,善于调整心态,尽可能减少压力因素的侵袭。

2.2医院为护士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改善护士工作环境的硬件服务设施,组织各项活动,丰富护士业余生活,鼓励护士积极参加体育、文娱活动,在工作之余充分放松身心,同时护理管理者要积极引导护士疏解压力,保持护士心理健康。

2.3护理管理者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护理管理者要充分考虑轮班制度对护士生理、心理和生活等各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针对现有人员及工作量,合理安排护士的值休时间,实行弹性工作制,使护士能够做到工作中的劳逸结合,也有利于人力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

篇8

以人为本属人文学的范畴,在护理实践中则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1]。在儿科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既是规范人性化、优质化护理服务原则,是提高护士素养和品格的途径,也是适应时展,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实践与创新。近年来,我院在儿科护理中全面推行以人为本,取得了满意的社会效果,也证明了坚持以人为本是丰富和发展现代儿科护理学重要组成部分。

1在儿科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1.1以具体措施落实“五心”服务的内涵

如接待热心做到“五主动”:主动起立、接物、问候、自我介绍、入院介绍。耐心解释做到“四个不”:不直呼床号、对询问不说不知道、对难办的事不说不行、患者有主诉不说没事。着装仪表“四不要”:内衣不外露,发辫不过肩,化妆不过分,首饰不佩戴。这些顺口溜在大家反复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逐渐转变了大家的观念和行为。同时也巩固了“五心”服务的内涵。让病人感受到温馨规范的护理服务,一种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在广大护士的心中逐渐形成。

1.2 以人为本等新型护理理念在儿科护理中具有特殊意义

儿科存在着特殊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宝贝,当其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和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因此,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家庭、社会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观念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这种纠纷的发生,化解相关矛盾。

1.3提倡以人为本有利于提高护士素养和品质

提倡“人文护理”对护士职业的品质、性格、思想、情感、智慧、理想提出了更高要求,能促进护理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加强人文知识培训。

2儿科护理中如何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儿科护理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除了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外,更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中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采取注重个性和突出人本服务的具体措施,重点体现在环境营造、模式转变和服务改善三个方面。

2.1营造人性化服务环境

如今绝大多数医院都强调环境幽雅,设施完善。从人文关怀的要求上说,儿科病房则根据生理与心理特点设置独特环境,如尽可能多摆放绿色植物和鲜花,使用防滑地板,墙上悬挂各种壁画,以自然景色和可爱的卡通人物为主,画面色彩温和宁静,使人心情愉悦、欢快。被褥以温馨的天蓝色为主,消除儿童恐怖心理。此外,还要设置便捷的传呼系统,随时使患儿得到护士的帮助。

2.2倡导人性化服务模式

对于患儿来讲护士扮演着多种角色,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护士与患儿接触最多,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患儿及家长以深刻的心理影响。一个训练有素的儿科护士要注意个人仪表和风度,才坚持文明礼貌用语,态度上要热情、和蔼,更主要的是要多主动接触患儿,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如对婴幼儿多抚触、搂抱,善于用玩具逗其开心,对比较懂事的患儿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医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尽快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此外,交接班时要注意真诚问候,出院时的要多叮嘱与祝愿。

2.3丰富人性化服务内容

对患儿及家属的人性化服务不仅仅是简单的态度和蔼,更重要的是按照护理程序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就儿科护理特点而言,人性化服务可概括为“四字”、 “四送”。 “四字”是指“技”、“情” 、“忍” 、“乐”,即,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以消除患儿“怕打针”的恐惧心理,减轻患儿痛苦;对患儿、家属时时处处真情相待;对患儿的不恭言语和行为、家属的报怨都要忍让在先;尽可能增加患儿的欢乐情绪。“四送”是指入院时送温暖,包括在送水、生活安排、协助检查,指导用药对初入院者要特别关心,尽快缩短双方距离。对儿童而言,在微笑中安慰、叮咛比直接告诫作用更加强烈;康复出院时送祝福,建立一种长久的友爱。

2.4强化人性化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以人为本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科护理中的健康教育需要注重细节,讲求方式。一是要制定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计划表,在介绍疾病防治、饮食要求、用药指导、体育锻炼等知识时,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选择恰当方式,如将健康教育内容制成卡片,采用一对一方式进行、多示教、编写讲述小故事等,寓教于乐;二是可进行集体沟通,对某一季节发病率高的疾病对患儿家长进行集体沟通、宣教和检查指导;三是办好儿童健康教育的宣传栏,版面上生动活泼,最好以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卡通、漫画为主。

3儿科护理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

儿科护士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在临床工作中承受较大的压力。对专业技术要求高,特别是静脉穿刺、危重患儿的抢救与护理,也由于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患方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再加上人员编制不足,三班倒的无规律生活,使儿科护士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护士长定期与护士进行思想沟通,开展护患座谈会,加强护患沟通。尽量争取提供晋升、深造、福利待遇上的优惠政策。对工作出色的护士进行表扬和奖励。制定护理缺陷记录,根据表现、工作量、承担的风险大小实行奖金二次分配。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

坏一个样”的工作模式,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保证护理工作质量[2]。

4实践效果评价

篇9

1一般资料:

选择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我科在2013年8月~2014年5月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一组采取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查房模式为对照组,了解病区的规范统一,病情的处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另一组采取优质护理服务小组制查房模式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实施以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为主的优质护理服务。

2 观察组操作方法

2.1 护理查房前的准备:(1)物品的准备:病历;血压计;听诊器,血氧饱和度仪器,速干手消液等。(2)人员的准备:通知患者及家属,责任护士准备好CT,X片等。先进行晨间护理,为患者创造整洁的环境,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睡眠和心理状况。

2.2 参加护理查房的人员:主管医生;责任组长;责任护士;护士长;辅助护士和及大内科护士长。

2.3 查房的程序及方法:(1)责任护士协助患者摆好, 注意保护隐私。(2)主管医师,责任护士,位于患者右侧,其余其人员位于患者左侧,协助配合查体。(3)责任护士汇报病情:入院时的情况,夜间的病情,疾病的观察有无呕血,黑便,各种管道有无脱落,24小时出入量,尿量,及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特殊用药等情况,现存的护理难点问题,对病情的观察和治疗方案的可疑之处向主管医师提出请教。(4)聆听医师查房:在医师查房过程中,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得到相应的治疗及处理。(5)护理查房完毕后,安置患者取舒适卧位,协助医师消毒手。(6)参加查房的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对临床治疗和护理问题进行讨论,及时发现现存的疑难护理问题,修正护理计划。(7)医护互动交流,解决护理诊断难,准确性差的问题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8)主管医师讲解疾病的临床理论知识,帮助护理人员深入理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9)护士长针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并结合护理问题启发下级人员思维护理前言的新知识增加知识面,增强解决ICU危重疑难问题的能力。再通过查房,查体,了解护士护理病人的请况,分级护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是否到位,所做所写是否一致。同时提出需要注意和纠正的问题。对本科室的专科服务特色及优点推广,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10)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效果良好。(11)大内科护士长进行点评:优质护理查房使护理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患者满意,完善了护理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护理小组的作用,强化了护士安全意识,严防差错事故发生,使护士减压,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2.4 护理查房后的效果评价

2.4.1 护理质量的评价: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措施的落实率,使患者获得更为安全的护理;上级护士能对下级护士进行检查指导,发现和分析问题。

2.4.2患者满意度的评价:责任护士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指导,总结评价,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2.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x2检验,P

结果:

1 两种查房方法下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和护理措施落实情况效果比较 见表1

表1两种查房方法下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及护理措施落实情况比较

2两种不同护理查房方法下满意度效果比较 见表2

表2 两种护理查房方法下的满意度调查效果比较(%)

讨论 :

篇10

围绕2009年卫生部提出的三级医院急诊科建设与指南的工作要求,以及我院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把病人的安全目标落到实处,达到护理工作连续性、全程陪护、无缝隙的工作目标。在结合以往急诊病人与手术室、病房及重症监护室交接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自2010年3月1日始,完善制定急诊病人部门间交接登记本,到2010年10月31日止,与各部门间交接病人2438人次,无一例因交接病人而发生的投诉及纠纷。现将工作方法报告如下。

1 传统急诊病人部门间交接方法

1.1 交接方式以口头交接为主,书面交接内容单一。口头交接存在交接病史不完整,交接无规范;书面交接仅涉及患者姓名、年龄、诊断及现用药物,无送出护士及接受护士签名,无送出及到达科室时间。

1.2 护士对患者的连续性观察不到位,责任不明确,责任意识淡薄。

1.3 由勤务人员或见习护士护送3级以下病人,未落实护士全程陪护,交接病情不完善。

据统计,2009年1-12月,我科与其他部门间交接病人4118人,发生皮肤交接不清4例,门诊检查及相关阳性结果交接不清6例,用药交接不清12例,目前特殊状况及特殊注意点交接不清11例,各种导管型号及留置时间交接不清22例。

2 改进后急诊病人部门间交接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我科自2010年3月起,建立急诊病人部门间交接登记本,从患者目前状态、背景、评估、建议、时间和责任人5个方面进行交接,完善急诊病人部门间交接流程。护送患者入院时详细填写,与他科交接清楚,由对方责任护士签字确认。登记本存留急诊科。急诊护士与部门护士按以下5个方面来交接。

2.1 状态

详细填写患者姓名、住院号、接收科室、诊断

2.2 背景

详细填写主诉、过敏史、过去史、主要异常检查结果、静脉已用、现用及未用药物、特殊口服药物、各种导管插入时间、插入长度、型号、引流的液量及色。皮肤完好情况。检查报告、检验结果单据数量。

2.3 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体温、 脉搏 、 呼吸 、血压 、格拉斯哥评分、 瞳孔 、目前的特殊状况:

2.4 建议

特殊注意点:

2.5 时间及责任人

登记本上要求注明患者送出科室时间及送达科室时间 ,并由护送护士及接收护士双签名确认。

通过建立急诊病人部门间交接登记本,自2010年3月-10月,按国际5级预检分诊要求分诊[1],我科共接诊1-3级病人2496人,与其他部门间交接病人2438人。其中与手术室交接128人,与重症监护室交接66人,与相应专科病区交接2244人。无一例投诉及纠纷,科室之间病人转运工作更加协调,确保了患者的安全。

3 护理工作体会

3.1 及时传递患者相关信息,为患者提供连续医疗服务。

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是抢救危重病人的前沿战地,是连接病房的一条纽带。急诊病人病情急重,来院时间短,病情发展变化快,在较短时间内为患者搭建生命平台,掌握病情,完善相关检查后,转入相应专科治疗。责任护士根据患者抢救、治疗、检查等情况,遵医嘱通知接收科室,科室做好接收新病人的准备,特殊情况口头通知,如准备呼吸机、除颤监护仪及使用特殊床位等。填写部门交接本,随同病人一起送入相应病区。

3.2 强调痕迹管理,急诊病人部门间交接流程更加合理。

使用部门间交接本交接病人,杜绝了以往口头交接病情而发生的种种不安全情况。交接内容齐全,顺序清楚、重点突出、痕迹管理、责任明确。接收科室责任护士确认明白后,签字为证。

3.3 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工作得到具体落实,达到全程陪护、无缝隙的护理。急诊护士实行自接诊、分诊、抢救、护送检查及入院的全程护理,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动态,用药及阳性检查结果,提出预见性护理,确保病人安全。

3.4 明确科室责任,避免了护理投诉及纠纷。

责任护士护送患者入科前,按登记本要求,逐项登记,核实无误,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确保护送途中安全,方可护送到相应专科及手术室。急诊病人部门间交接登记本的使用,加强了护士的责任心,提高了护士对患者病情动态观察的能力。护士长每月月底到各科室,听取各科室的意见及反馈,并持续改进。

综上所述,使用急诊病人部门间交接登记本后,规范了急诊护理工作流程,使护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加强了痕迹管理,责任明确,培养了护士对病人全程病情观察的工作能力,强化护士责任意识;落实了护理工作连续性、全程陪护及无缝隙的护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