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02-08 05:29: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识别角;知道角是有大小的,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使学生在认识角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个部分名称,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从实际物体的面上抽象出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没有关系,而是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用具:每人一张彩纸、一把剪刀、一把直尺、一个活动角、一副三角尺;教师用具:角两个、小磁铁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带同学们玩个小游戏:我来猜猜猜,猜猜老师的袋子里有哪些图形?

邀请一位同学上台猜猜老师的袋子里有哪些图形。

生:三角形、正方形、圆形。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呢?

生:三角形有三个角,正方形有四个角,圆形没有角。

师:那老师想让你给它们分分类,可以这么分?

生:有角的分一类,没有角的分一类。

师:没错,你有一双从数学角度出发的眼睛。咦?那角是什么呀?它是什么样子的?又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角”(板书课题:角)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从生活中发现角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角吗?(见过)

说一说你见过哪些角?

2.出示图片,找出角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物品,你能指一指角角哪吗?请同学上黑板上指一指找到的角。

3.摸角,感受角的特点

刚刚咱们找了角,也能指出角,你想摸一摸角吗?

拿出课本,请同学摸一摸数学课本上的角。并且说说角摸起来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角摸起来尖尖的。

生2:角摸起来扎手。

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摸一摸角那个尖尖的,扎手的地方。

预设生3:尖尖的那个地方的两边摸起来平平的。

师引导学生用手去感受角的两边平平的、直直的。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楚的看到角,咱们把这些图形的角都描下来怎么样?

(PPT展示描角的过程,师讲授:这些描下来的图形都是角。)

观察:这些角有都有什么?

师:先自己独立观察角都有什么?再和同桌讨论一下你们的发现是否一样。

汇报交流:

生1:角都有尖尖的地方。

师:请上来指一指那个尖尖地方。

交流发现:这些描下来的角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

师:角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生齐读顶点)。每个角几个顶点?(1个)师板书(角都有一个顶点)。

生2:角还有两条线。

交流发现:这些描下来的角都有两条线。

师;角的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每个角几条边?(2条)角都有两条什么样的边呢?回想一下刚刚咱们摸角时候的感觉。

生:平平的,直直的。

师;角有两条直直的边(相机板书)

4.说一说角的组成

师:请同学看,这一个一个的角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练习: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并说明理由。

5.学习画角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角,也认识了数学中的角,大家的表现非常棒!老师想把难度升级,你们有信心完成新的挑战么?(有)老师想让大家画一个角。不着急,咱们先想一想画角需要些什么?(直尺,因为角有两条直直的边,不用直尺画的不直)

(1)教师先放手让同学们自己画,展示不同学生的作品。(2)强调画角的好方法:先画顶点再画两条边。

(3)介绍角的标记,弧线的使用。

6.认识角的大小

(1)比一比哪个角大?说说为什么?

(2)掌握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动手制作的两个角,这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啊?(在对比中发现两个角一样大,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2)学生观察角有大有小

师: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制作一个比我的角大的角,说说你的方法。再制作一个比我的角小的角,说说方法。

引导总结:把角的两边张开角就变大,两边收拢,角就变小。

角的大小说的是它开口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的找一找,填一填,找的时候可以在找到的角里面标上弧线再去数,组织交流时,让学生指一指所找出的角的顶点和边。

2.

动手做一做

先用角的符号标记长方形上的4个角,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任意减掉一个角,鼓励用多种不同的剪法,找出所有结果。将减的结果贴在黑板上汇报,带领孩子数出剩下几个角。

篇2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并在操作的活动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角的概念,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扇子、剪刀、钟面、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角

1.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面上的角。

(1)出示大三角板,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大三角板上面的角,指出哪些是角,再数数共有几个角(注意:老师在示范时要规范,不能只指着角的顶点。)

(2)出示一个五角星,学生说出五角星上的角,再说出有几个角。

(3)出示钟面,指名学生指出钟面上的角,示范时用手指着从顶点起沿两条边指,说明这就是角。

(4)再转动时针和分针,让学生指出哪里是角,然后老师演示出大小不同的角,边演示,边说明时针和分针张开得大,角就大;张开得小,角就小,(只是引导观察,不做进一步说明。)

2.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1)将剪刀、三角尺、钟面上形成的角抽象出来说明是角。

(2)提问:这里的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在每个角上指一指。)

都有几条边?(在每个角上的两条边上描一描。)追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相应板书各部分名称。)请学生上黑板分别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3.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1)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哪些角?

(2)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什么东西的上面有角。

(3)学生们独立判断。

(4)集体订正时,请学生们说判断的理由,特别是对反例判断的理由。

二、制作角,感悟角的大小

1.我们认识了角,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角吗?

(1)提问:角必须具备些什么条件?(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顶点要尖,边要直。)

(2)学生动手操作。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2.初步感悟。

(1)将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拉动开合两根硬纸条。提问:看一看这样能不能形成角?角的大小一样吗?

(2)说明: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就是这样的原理出示钟面模型,从

12点开始转动分针。提问:现在时针和分针叉开的角度怎样?(越来越大。),它们所形成的角又有什么变化,(角也越来越大。)

(3)提问: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因为它们时针与分针叉开的角度最大(或最小)。)问:通过观察,你觉得角有没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谁有关?

3.进一步感知。

(1)请学生们用手边的扇子进行操作,进一步感知。

(2)组织学生小组活动,一边动手,一边观察角的大小、扇子两边开合的大小。

(3)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请学生们用剪刀再操作一下,观察一下。

(4)提问:你现在明白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吗?角大,说明什么?角小,又说明什么?

三、比较角的大小

1.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角是大小之分的,那么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呢?

2.两幅钟面图:

(1)请学生指出钟面上的角。

(2)组织分组讨论:有没有好的办法可以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3)组织全班交流,只要方法合理均可。

3.重点说明重叠比较法。

先把用硬纸条做成的角拉成与左边钟面上的角一样大,再把它放到右边钟面上,就可以看出右边钟面上的角比较大。

4.动手比一比。

篇3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三角板或直尺画角;使学生知道角有大有小,初步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3.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角及其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角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大的活动角、三角板、任意形状的纸、课件。

学具准备:活动角、折角用的纸、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师手举五角星)这是什么?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师:对!因为它有5个角。(师指5个角)板书课题:角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角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

(评析:课一开始就举示五角星,让学生认识、猜想其名称来由,一开始就抓住了童心,简洁明快地把学生带入了新知的大门)

(二)联系实际感知角

1.课件出示38页主题图

(1)出示校园图并配上音乐

师:这是我们美丽的校园图,其实这幅图就在书上,请小朋友打开书,翻到38页。

师:在这幅图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然后再说给全班的小朋友听。

(2)学生汇报。(做操同学伸开的双臂、足球门……)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依次闪烁这些角。

(3)学生回答完后把校园图的剪刀、红旗和钟面放大,课件依次把藏在这三个物体身上的角平移下来,并闪烁。

(评析:本节课中,从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是教学的关键,注意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直观、形象的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找生活中的角。

小朋友会从图上找角了,那你能从学习用具中、教室的周围找到角吗?请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桌的小朋友看。

(通过找生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操作探究,认识角

1.利用实物轮廓描出角的图形

(1)根据学生回答生活中的角,老师顺势选几个实物,把实物的角描在黑板上(分别描锐角、直角和钝角,学生找一个描一个)。

(2)师:请小朋友也利用你们桌上的学习用具在白纸上描出一个角。

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描的不同大小的角。

(评析:通过描角很自然地把实物中的角与角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增强了角是源于生活的认识,实现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2.定义角的特征

(1)师:小朋友从图中和生活中找到这么多的角了,那这些角是什么样子的呢?把它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

汇报:有一个尖尖。有2条直直的线。

(2)定义边和顶点。

在板书的第一个角上写出角的各部分。

(评析:由于有大量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学生很自然地掌握了角的本质特征。)

3.练习

师:今天小精灵也来参加我们的学习。课件出示小精灵跑出来说:嘿!小朋友,大家好!我是小精灵。我也学会了角的知识,下面是我画的角,我画对了吗?

(评析:练习中用拟人化手法创设情景,使练习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学生折一折角

(1)师:小朋友会判断什么是角了,那你们能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吗?比一比谁折得又对又快。

(2)在展示台上展示小朋友折的角。(把你折的角指给小朋友看一看。抽3个小朋友折的3种类型的角。)A.判断折出的角是否是角。B.那你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吗?

(3)请把你们折的角举给老师看一看!

(评析: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手脑并用中获得感性知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画角

1.师:小朋友!你们已经会描角和折角了,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课件随着学生的回答用铅笔在屏幕上点一点,闪动几下,然后从这一点用直尺和铅笔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画成一个角。

师:小朋友你们能用直尺像这样画一个角吗?在白纸上试一试。

2.展示学生画的角。师: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五)教学角的大小

1.感知角的大小

(1)师:小朋友会画角了,那你们能用桌上(老师手提袋子)两根塑料棒做一个角吗?

学生操作做角并展示。

(2)操作活动角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一点吗?再大一点,把角变小一点,再小一点。

(3)师:如果要把老师的角变大点怎么办呢?对,拉开一点。再变大点怎么办?变小点怎么办?

小结:看来角是有大小的,两边拉得越开,角越大,两边合得越拢,角就越小。(师拿活动角)

那么我们来看小精灵和小山羊做的角谁大。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1)师:谁的角大呢?

(2)后来小山羊又画了一个角。

课件出示小山羊跑出来说:我画了一个角,这个角与三角板上的一个角一样大。

师:你们知道是三角板上的哪个角吗?(老师手举三角板)用三角板比一比。

学生指出是三角板的哪个角。

师:小精灵也画了一个角,这两个角谁大呢?猜猜看。

(3)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课件移动三角板的一个角去比)小山羊画的角与三角板的这个角(一样大,学生回答。),小精灵画的角也和三角板的这个角(一样大),小山羊和小精灵画的角怎样?(一样大。)

老师小结:虽然这2个角的边长短不同,但是大小是一样的。

(评析: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认知水平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其思维活动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持。于是,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通过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跟两根塑料棒张开的大小有关,再出示两组小山羊和小精灵画的角,第一组是一眼就能判断两个角的大小,第二组不能一眼判断出两个角的大小,通过课件移动三角板的一个角去比这两个角,得出它们画的角一样大,从而理解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样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

(六)练习

师:小精灵还有一些问题要和小朋友讨论

1.(出示课件)小精灵跑出来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小朋友学的真不错!我还想和小朋友一起讨论一个问题,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

(2)小精灵还有1个问题要和小朋友讨论,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

学生回答,可能1个、2个、3个的都有。师:那究竟有几个角呢?请把你看到的角指给同桌的小朋友看。

汇报,用课件分别闪烁这3个角。

小结:其实从一点引出2条直直的线就是一个角。

(评析: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一起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活动的空间,使知识的获得有活力、有创造力。)

(七)课堂总结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篇4

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会画锐角和钝角。教学重点: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锐角和钝角。教学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锐角和钝角。教学手段:三角尺、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年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想)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长方形)。谁来说说长方形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直角如果老师将这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那现在这几个角都是直角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锐角和钝角。评析:我从学生熟悉的长方形中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入手,再现场动手剪掉一个角,引导学生观察,剪了一个角的图形,除了有直角外,还有一些角,为学习新知打下伏笔,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出示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师口述:

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会画锐角和钝角。

师: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那请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吧!

三、认识锐角和钝角

1、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教师口述

自学指导(一)认真看课本课堂活动下面的内容,看图、看文字。怎样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这个三个角的大小?并用你的三角板比一比。在比的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再读一读黄色方框的内容。对照下面的图,认一认比直角小的角是什么角?比直角大的角是什么角?

评析: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第一次自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等学习活动独立地发现其他两个角与直角的关系: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不但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同时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

2、看一看。自学比赛开始,比谁坐姿端正,自学时最认真。学生认真看书自学,动手比一比。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3、做一做(略)

4、议一议。(1)更正。如有不同答案的请举手,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更正;(2)说说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根据学生的回答板收。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3)第⑥号角可能有不同意见的较多。怎样才能正确判断?指名回答(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小结:有的角用眼睛无法直接判断它是什么角时,我们最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

评析:在评议分一分的结果时学生的意见有分歧,尤其是第⑥号角,鼓励学生在无法用眼睛直接判断时,要用三角板的直角进行判断,通过“比一比”,巩固了判断锐角和钝角的方法,对锐角和钝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四、画锐角和钝角

1、自学指导(二)(课件出示,教师口述)

请仔细观察方格纸中画的锐角的顶点在小正方形的什么位置?两条边分别在小正方形的什么位置?并借助方格纸,完成画出一个钝角。评析:这一自学指导重在指导学生观察方格纸的特点,怎样利用方格纸画角,关键在于确定定点的位置,其中一条边要与方格纸的边重合,这样便于观察画的角是什么角。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又能勇于实践。

2、看一看:学生看锐角的画法,并画出钝角。

3、做一做: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在下面的方格中画出一个锐角、直角和钝角。

检测(二);抽生板演。

4、议一议:(1)更正;(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抽多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画法。

五、当堂训练

1、用一只手臂比出大小不同的角。

篇5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知识的介绍和讲解。这里的真实环境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情境。一个比较成功的学习情境的创设,一般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趣味性;二是实效性;三是可行性。可以这样说,教学效益的高低与教师创设情境的水平高低是成正比的。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执教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一个高质量的学习情境,单刀直入地开始了新知的教学。

师:有4粒巧克力豆,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粒?(生击掌两下,表示每人分得2粒)

师:有2粒巧克力豆,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粒?(生击掌一下,表示每人分得1粒)

师:只有一粒巧克力豆,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粒?(生不知道怎样回答,一时语塞)

生1:半个!

师:对,半个。那半个该怎么写呢?(学生苦苦思考问题的答案,忽然遇到的新问题令他们兴奋不已)

……

上述教学,教师先通过生活实际引出分数知识,再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这就使教学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的授课过程正是运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创设了一个成功的学习情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过程,指导探索

教学就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过程。提炼教材的中心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所学内容进行高屋建瓴的把握,从而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条件,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之后,执教教师这样展开教学:(1)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的读法、写法以及它所表示的含义。(2)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有更丰富的认识。教师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图形的二分之一后,再与同伴交流。学生的指尖上跳动着智慧,他们用不同的折法表示着,有的学生还折出、、、等分数。(3)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师提出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教师当机立断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学生正反双方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场面异常热烈。最后,只见反方代表任意撕下圆形纸片的一部分,问正方代表:“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代表无言以对,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队伍之中。(4)介绍分数的各部分名称。教师让学生先自己给分数的各部分命名,学生把分数线命名为平均分线,突出了分数线的本质含义;将分子起名为分父、分公,体现了分母与分子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笑声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窍门记住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纵观这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她是以教材的重点作为学生探究学习内容的突破点,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辩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由于教师的设计新颖独特,注重过程,学生非常积极主动地参加探讨、争论等活动,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直观认识分数,形成关于分数的表象,会读写分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主动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会读写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学具纸。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1.谈话出示情境图:猴妈妈拿着4个桃子要分给两个孩子,一个给了1个,另一个给了3个,拿一个桃子的猴子在大哭,你知道为什么吗?如果你是猴妈妈,你会怎样分?为什么?

2.现在猴妈妈只拿了1个桃子,该怎么分?如何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眼一个“探”字,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知道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互动探究,认识1/2。

(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

大家想想,半个桃子可以是1/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是这样分的?

一个苹果、一个蛋糕……(用生活实例完整地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动手折一折。

我们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上也都藏着 1/2,想不想把它找出来?请看要求(课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动手操作,动口说含义。

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小声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张纸的 1/2 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展自己,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着眼一个“动”字。要通过有意识的追问,使学生感受到: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断:下面哪些图形(略)里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通过反例没有平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意图:进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2.类比迁移,认识1/4。

联想:课件播放,走进生活,看到这些图片(略),你想到了几分之一?说说你是从哪张图片想到的?

设计意图: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初步感受分子、分母所表示的意义。

3.读写分数。

三、拓展应用

1.联想:五角星、巧克力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2.估计:婴儿、成人、十岁左右的儿童的头部占身体的几分之一?

3.拓展:播放广告,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广告中动态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练习,巩固本课基本知识点。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再次让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从头部占人体几分之一的估计中,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升华

篇7

(二)了解天平和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三)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和学具

教具:天平,秤,两个同样重的鸡蛋,一个鸭蛋,一枚2分硬币,一些豆子,一些图钉,一袋1000克精盐,案秤图。

学具:以组为单位准备,一些2分硬币,一些豆子,一些图钉,一支粉笔,一瓶钢笔水,1把小刀.1袋1000克精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用眼睛观察:左边一本语文书,右边一本数学书,问:语文书重还是数学书重?同学们争执不下,有人说语文书重,有人说数学书重。这时,请同学们左手放一本语文书,右手放一本数学书,掂一掂哪一本书重,同学很快掂出语文书比数学书重。老师接着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呢?学生说不出来,师说:比较东西的轻重,光靠眼睛不行,要用手掂一掂。但要想准确地说出物品的重量,用什么方法呢?它的重量用什么单位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千克的初步认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天平

教师说:用天平可以比较东西的轻重。(出示天平)在天平的左边盘里放置要称的物品,右边盘里放置另一种要称的物品,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也可以说这时天平两端的物品重量相等,如果指针偏离标尺中间的位置,则天平左右两端物品的重量不相等,指针向哪边偏,哪边的物品就重。

师问:用天平能不能比出数学书和语文书谁轻谁重?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用天平称一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两本书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边,马上看到指针向语文书那边偏离)

师问:教师这儿有两个鸡蛋,哪个重?教师演示,同学仔细观察,问:指针动没动?说明什么?学生得出两个鸡蛋同样多的结论。

师说:如果把一个鸡蛋换成鸭蛋,看看指针动不动?说明哪个蛋重?(通过天平的指针向鸭蛋一边偏离,说明鸭蛋比鸡蛋重)

师说:天平除了可以比较东西的轻重,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称物品重量时,一般在天平左边盘里放要称的物品,右边盘里放置砝码,天平的指针如果指向标尺的中间位置,表示天平两端重量相等,砝码上标有它的实际重量,这时砝码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2.认识重量单位“克”,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师问:在天平上称一称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分组操作,在操作中发现,天平左边盘里放2分硬币,右边盘里放上标有“1克”字样的砝码,天平的指针正好指在标尺的中间位置,天平平衡,说明2分硬币的重量是1克)

师说:这枚2分硬币约重1克。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一般用克作单位。(板书:克)1克到底有多重?请每个同学拿1枚2分硬币,掂一掂,亲自体会一下1克的实际重量。

师说:请同学们将左盘里的2分硬币取出,放入黄豆,直到天平指针指向标尺中间,使天平平衡,然后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以组为单位,将2分硬币取出,把黄豆一粒一粒轻轻地放入左盘,直到天平平衡,就不放了,这时数出黄豆的粒数。由于黄豆粒大小不同,1克黄豆的粒数可能不同)用同样的方法,称一称1克绿豆有几粒,能得出什么结论?

称一称:用天平称一称15个图钉有多重。(学生在右边盘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一直放到10克,这时发现天平平衡了,所以,要肯定地告诉学生,15个图钉共重10克。老师在学生放砝码时,提示学生选择砝码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下10克物品的重量,全组同学传递着掂一掂15个图钉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再称一称1支粉笔、1本数学书、1瓶墨水、1把小刀的重量,填在数学书上。

3.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师说:像一粒豆、一个图钉、一把小刀等物品,重量比较轻,就可以用克做单位,而有些物品,如:一袋精盐、一袋洗衣粉、一箱苹果等,用克做单位就不太合适了,这时常常用千克做单位。(板书:千克)

师说:1千克=1000克(教师同时板书)。要想称一称一袋精盐有多重,就不能用天平了,得用这种秤,教师出示案秤。请同学们看一看这袋精盐有多重。(教师将一袋精盐放到秤盘里,告诉大家一袋精盐重500克)师说:500克就是我们平常说的1斤,以后买1斤重的物品,就可以说买500克。因为这是我们国家统一实行的法定计量单位。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就能掌握了。师问:再放入秤盘一袋精盐是多少克?(1000克)师说:2袋精盐正好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所以案秤的指针指在1。1千克又叫1公斤。请同学们掂一掂2袋精盐有多重,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师说:在商店里,常用下面的案秤称物品的重量。

师问:看案秤指针所指的数字,你能说出苹果的重量是多少吗?

师说:一般称较轻的物品时用“克”做单位,而称较重的物品时,要用“千克”做单位。看看下列物品应用什么做单位:一个梨约150()、一个南瓜重4()、一个足球重450()、一颗手榴弹重250()。

(三)巩固反馈

1.填空

1个2分硬币重1克,100个2分硬币重()克。1000个2分硬币重()克。

2.选择适当的重量单位填在括号里

(1)1个桔子重80()。

(2)1个鹌鹑蛋重5()。

(3)1只小狗重2500()。

3.计算下面各题

500克+600克=()克670克-70克=()克

8克×5=()克72克÷8=()克

4.在内填上“>、<或=”

400克500克670克760克

1克1千克1千克1000克

5.应用题

(1)一支粉笔重3克,3支粉笔重多少克?

(2)一个苹果重170克,一个桔子比它轻20克,一个桔子重多少克?

6.回家后,找出3种重1千克的物品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篇8

师:你会画角吗?请你尝试画一个角。(学生先尝试操作,再交流反馈)

生1(出示下图):用三角板画角。

生2:(出示下图)用直尺先画一边,再画另一边。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2:先画一条边,再斜着画一条边……(二年级学生表达不清楚,说不完整)

生3:我也是先画一条边,再画另一条边。(基本上没有学生从一个点起开始画角)

师:我们可以先画一个顶点……(师示范画角)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4:先画一个顶点……

案例二:

师:先打开课本第39页,读一读课本上是怎么介绍画角的,然后看老师画角(从一个点起,用尺子画出角的两条边)。

(1)生尝试画角;

(2)画不一样大小的角。

……

案例一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认为数学知识不应直接告诉学生,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好;而案例二中教师用接受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认为没有探究价值的内容不妨直接告诉学生,效果却很好。从这两个教学案例来看,在提倡探究性学习的当下,接受式学习仍是较好的学习方式之一。那么,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到底孰优孰劣呢?接受式学习在哪些教学中可以运用呢?首先,我们来了解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二、两种学习方式的解读

1.探究性学习需选择有效的学习材料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和思维的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并不意味着任意的教学内容都一味地让学生探究。

2.接受式学习不等同于机械(被动)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前人发现、创造的人类社会经验,由学生把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使其成为自己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发明创造的工具的一种学习方式。很多人把接受式学习当作简单的机械式学习,甚至把接受式学习当成被动式学习,认为其中没有任何探究性因素,这些看法误解了接受式学习的本质。讲授法的许多缺陷并不是方法本身有问题,而是由于教师应用教学方法不当或是教学材料本身有问题造成的。

3.适合学生的就是好的

接受式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分孰优孰劣,只要用得恰当,符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合适的,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三、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的应用

1.概念定义教学

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启发,通过师生间的互动问答,引导学生经历思维创生的过程。接受式学习同样也是有一定的探究性因素和价值所在,并非等同于“教师只讲授,学生只接受”的课堂。

2.直观演示材料

接受式学习也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这样的联系来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3.融合探究学习

篇9

2.学生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和会正确地读、写负数。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说话游戏,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意义相反的话。

师: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感知相反意义的量,促进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二、认识负数

1.了解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凤冈到六里的1号公交车下去了5人,2号公交车上来了5人。

师:老师进行这样简单的记录,你们觉得这样的记录清楚吗?(指名汇报)

(2)课件出示表格,学生讨论。

师(小结):“上车5人”和“下车5人”是一组相反意义的量,老师这样表示没有区别开,你能创造一个既简单又明了的方式来记录吗?同时,让别人一看就能明白你所表达的意思。

(3)学生动手操作。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记录方法。(生上台展示)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记录,很好。怎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数学家们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的数学家刘徽就首创了两种方法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开始时用颜色来区别,后来用摆放位置的正与斜来区别。

(5)比较学生的记录方法。

师:这些记录方法,哪一种数学味最浓?

师(把加符号的两个数字板书在黑板上):加符号的这种方法,和数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400多年前的法国数学家吉拉尔创造了“+5、-5”这种方法,一出现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直沿用到现在。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己创造一个简单明了的记录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习得过程,并在创造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介绍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用加符号的方法进行记录的探索过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用符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师:现在我们也用加符号的这种方法来记录一些相反意义的量。

(2)一生说例子,其他学生记录。

3.引入正负数。

(1)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并思考:黑板上写的这些还是数吗?如果是数,它们是什么数?

(2)师板书课题:负数的初步认识。

(3)课件出示数的读法。

(可以指名学生试读,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讲解)

上车5人:记作+5,读作正五(这是正数)。

下车5人:记作-5,读作负三(这是负数)。

(4)介绍正负号。

师:+5前面的符号叫正号,-5前面的符号叫负号。

师:这些数的正号,通常可以省略不写。那负号可不可以也省略不写?

(5)板书正负数。

师:正数只有黑板上的这些吗?说得完吗?说不完时加省略号。

师:负数是不是只有这些?说得完吗?说不完时加上——(省略号)

(6)学生交流。

师:我们对黑板上的数有了新的理解,把你的理解和同桌交流一下。

4.正负数的运用。

(1)师:由于生活的需要,我们认识了负数,现在我们来看看负数在我们身边的应用。

(2)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出示:零上20摄氏度,零下5摄氏度。

(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找相应的温度并记一记)

师(出示温度计):零下5℃在哪里?它肯定在谁之下?我们要找零度以下的温度,肯定在0℃以下去找。(引导学生思考零下的温度该怎样表示)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景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大量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负数的意义,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5.思考0。

师:我们把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那么,0是正数还是负数?(学生分组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0这个数比较特殊,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却必不可少。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以前学习的0表示没有或表示一个起点,这里的0℃是不是也表示没有?什么时候的温度表示0℃?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温度计上寻找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并通过设疑,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0的归属问题。】

6.用正负数表示海拔的高度。

师(出示插图):我们要用正负数表示地貌的高度,你们觉得应该拿什么作为它们的分界点?换句话说,就是把什么看作0?(学生用正负数表示地貌的高度)

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用正数来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华山比海平面高2000米,记作______米,死海比海平面低392米,记作______米;哈尔滨的温度为零下15摄氏度到零下3摄氏度,记作______℃。

2.生活中的负数。

(1)我国发射的嫦娥卫星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会达到( ),而背阳面的温度会低于( );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中的温度能始终保持在( )。

A.-100℃ B.21℃ C.+100℃

(2)每个足球都规定了标准重量,有三个足球分别称重后与标准重量相比,做了以下的记录,说一说这样记录的意思。

1号球:+2克 2号球:0克 3号球:-3克

(3)食品包装袋上有“500+2g”这样的标记,你是怎样理解的?

3.动脑思考。

原来王叔叔在5楼,他从5楼往上2层,记作+2层,那么从5楼往下1层,记作_____层。这里把( )看作0层,如果王叔叔现在2楼,他往上2层记作_____层。同样是4楼,为什么一会儿记作-1层,一会儿记作+2层?

篇10

一、单选题(总分:2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1.(本题5分)下面的数是负数的是(

A.+1

B.0

C.-1

2.(本题5分)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A.增加14%

B.增加6%

C.减少6%

D.减少26%

3.(本题5分)比1小2的数是(

A.-3

B.-1

C.1

D.3

4.(本题5分)-2℃比-5℃高(

)℃.

A.-3

B.3

C.7

D.-7

5.(本题5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数轴上表示汽车运动情况,向东行驶2千米记作2千米,则向西行驶5千米,记作5千米

B.16和32的最小公倍数是32

C.如果长方形的宽一定,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二、填空题(总分:40分本大题共8小题,共40分)

6.(本题5分)如果用+5米表示水位上涨5米,那么-3米表示____.

7.(本题5分)向东走9

m记作+9

m,那么-7

m表示____,0

m表示____。

8.(本题5分)五年级学生跳绳比赛的平均成绩为每人每分钟120下,陈老师记数时,高于平均数用正数表示,低于平均数用负数表示.张华的成绩是+12下,李素的成绩是-8下,张华实际跳了____下,李素实际跳了____下.

9.(本题5分)气温从-1℃上升到3℃,温度上升了____℃.

10.(本题5分)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数量.

零下7℃:____.

海拔220m:____.

如果向右走150米记作+150米,那么向左走280米记作____.

11.(本题5分)一天某地的室外温度是零下9摄氏度,记作____℃.

12.(本题5分)某市某天的气温是-1℃至5℃,这天的最大温差是5℃.____.

13.(本题5分)若人正常体温36.8℃,用0来表示,那么体温达到38.5℃,用____来表示;体温是36.2℃,用____来表示.

三、解答题(总分:3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14.(本题7分)下面是某商场下半年的营业额情况:七月份500万,八月份600万,九月份100万,十月份300万,十一月份700万,十二月份500万.如果把它们的平均营业额450万记为0,那么这六个月的营业额分别记为:七月____,八月____,九月____,十月____,十一月____,十二月____.

15.(本题7分)某种药品的说明书标明保存温度是(20±3)℃,由此可知该药品在____℃至____℃范围内保存才合适.

16.(本题7分)甲地海拔高度是+30米,乙地海拔高度是+20米,丙地海拔高度是-10米.哪个地方最高,哪个地方最低,最高的比最低的高多少米?

17.(本题7分)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列各题中的数量

(1)如果火车向东开出400千米记作+400千米,那么火车向西开出4000千米,记作____;

(2)球赛时,如果胜2局记作+2,那么-2表示____;

(3)若-4万表示亏损4万元,那么盈余3万元记作____;

(4)+150米表示高出海平面150米,低于海平面200米应记作____.

18.(本题7分)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下列各量:

(1)海平面以上342米表示为海拔____,海平面以下70米表示为海拔____.

(2)将钱存入银行记为正,那么妈妈存了3600元,银行存折上记为____元,爸爸取出2200元在银行存折上记为____.

(3)飞机上升500米记作+500米,那么下降500米,应记作____.

(4)如果班级平均考试成绩80分记为0,那么低于平均分11分记作____,高于平均分4.5分记作____.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一

负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3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1带有“+”号,是正数;

B、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C、-1带有“-”号,是负数;

故选:C.

2.【答案】:C;

【解析】:解:根据正数和负数的定义可知,-6%表示减少6%.

故选:C.

3.【答案】:B;

【解析】:解:比1小2的数是:1-2=-1.

故选:B.

4.【答案】:B;

【解析】:解:-2-(-5)=-2+5=3(℃),

答:-2℃比-5℃高3℃.

故选:B.

5.【答案】:A;

【解析】:解:A、向东行驶2千米记作2千米,则向西行驶5千米应该记作-5千米;原句错误;

B、16和32的最小公倍数是32,此句正确;

C、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一定),是比值一定,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此句正确;

所以不正确的是第一句话.

故选:A.

6.【答案】:水位下降3米;

【解析】:解:如果用+5米表示水位上涨5米,那么-3米表示

水位下降3米;

故答案为:水位下降3米.

7.【答案】:向西走7

m;既没向东走也没向西走;

【解析】:根据正、负数的意义知,若向东移动9

m,记作+9

m,则-7

m就表示表示西走7

m,0

m就表示既没向东走也没向西走。

故答案为:向西走7m;既没向东走也没向西走。

8.【答案】:132;112;

【解析】:解:120+12=132(下)

120-8=112(下)

答:张华实际跳了

132下,李素实际跳了

112下.

故答案为:132,112.

9.【答案】:4;

【解析】:解:3-(-1)=3+1=4(℃);

答:温度上升了4℃.

故答案为:4.

10.【答案】:-7℃;+220m;-280米;

【解析】:解:零下7℃:-7℃.

海拔220m:+220m.

如果向右走150米记作+150米,那么向左走280米记作-280米.

故答案为:-7℃,+220m,

11.【答案】:-9;

【解析】:解:一天某地的室外温度是零下9摄氏度,记作-9℃.

故答案为:-9.

12.【答案】:错误;

【解析】:解:气温从-1℃至0℃相差1℃,从0℃至5℃相差5℃,从-1℃至5℃就相差:

5-(-1)=6(℃).

故答案为:错误.

13.【答案】:+1.7℃;-0.6℃;

【解析】:解:38.5℃-36.8℃=1.7℃,用+1.7℃来表示;

36.8℃-36.2℃=0.6℃,用-0.6℃来表示;

故答案为:+1.7℃,-0.6℃.

14.【答案】:+50万+150万;-350万;-150万;+250万;+50万;

【解析】:解:500-450=50(万)

600-450=150(万)

100-450=-350(万)

300-450=-150(万)

700-450=250(万)

500-450=50(万)

故答案为:+50万,+150万,-350万,-150万,+250万,+50万.

15.【答案】:1723;

【解析】:解:20℃-3℃=17℃

20℃+3℃=23℃

所以该药品在17℃~23℃范围内保存才合适.

故答案为:17,23.

16.【答案】:解:因为+30>+20>-10,

所以甲地最高,丙地最低,

最高的比最低的高:

(+30)-(-10)=40(米)

答:甲地最高,丙地最低,最高的比最低的高40米.;

【解析】:首先根据正数>0>负数,几个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越大的负数越小,判断出甲地最高,丙地最低;然后根据正、负数的运算方法,用+30减去-10,求出最高的比最低的高多少米即可.

17.【答案】:-4000千米负2局;+3万元;-200米;

【解析】:解:(1)如果火车向东开出400千米记作+400千米,那么火车向西开出4000千米,记作-4000千米;

(2)球赛时,如果胜2局记作+2,那么-2表示负2局;

(3)若-4万表示亏损4万元,那么盈余3万元记作+3万元;

(4)+150米表示高出海平面150米,低于海平面200米应记作-200米.

故答案为:-4000千米,负2局,+3万元,-200米.

18.【答案】:+342米-70米;+3600;-2200元;-500米;-11分;+4.5分;

【解析】:解:(1)海平面以上342米表示为海拔+342米,海平面以下70米表示为海拔-70米.

(2)将钱存入银行记为正,那么妈妈存了3600元,银行存折上记为+3600元,爸爸取出2200元在银行存折上记为-2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