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2 10:46: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水稻调查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原因,我国南方有的地方有的农田被抛荒,各界对此非常关注。通过田间现场调查并走访乡村干部和农户发现,××市并没有出现大家所担心的抛荒现象。××市有农田104万亩,其中一季农田10万亩,常年水稻播种面积200万亩。近年来全市稻谷年总产量一直稳定在16—16.5亿斤之间,单季平均亩产820斤左右。从目前情况看,××市的粮食生产形势比较稳定。在调研过程中,据山区乡镇的村组干部介绍,极少数灌溉条件差的零星田块两季被改种一季的情况偶有存在,但数量极少,还不到百分之一。尽管如此这种情况仍需引起重视。
两种人在种田
一是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和妇女在种田,这是当前水稻生产的主力。××市与其他中西部县市一样,田少人多,土地远远容纳不了现有劳力,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小孩和少量中年以上妇女。对大多数农户来说,务工经商收入是其主要经济来源,种粮收入只是农家经济的补充。张巷镇何家村乌桕组共有32户农户,劳力58人,目前常年在外打工经商的有51人,占劳力总数的88%,其中有3户全家在外,春节都未回家。该组共有水田118.5亩,其中101亩由留守老人、妇女自耕自种,占农田总面积的85.2%。乌桕村的情况在××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80%以上的劳力已经离开农田,近90%以上的农田仍为各家各户散耕散种。
二是种田大户即规模经营者在种田。按农业部门的统计口径,种田50亩以上为规模经营。照此标准,××市现有规模经营户650户。但××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农田只有1亩左右,50亩相当于10个以上家庭的责任田总数,要求农村十分之九的家庭退出农田让位于规模经营,目前还不大现实。如果把规模经营的标准定为30亩以上,则××全市规模经营的农田面积已达10万亩,约占农田总面积的10%。种田大户又分两种情况。一是百亩以上的种田大户,如秀市镇一种田大户种了1700亩,荣塘镇一种田大户种了500亩,目前这种大户的数量还不多。二是百亩以下的种田大户,多为一对夫妇耕种三五十亩,不另雇工。百亩以下种田大户主要是一些村组干部、有种粮技术的中年农民和家庭情况特殊外出打工不便的农民。
先看售粮收入和种田成本。
1、2007年平均每亩农田的售粮收入:双季为1394元,单季为810元。其中早稻产量820斤,百斤价80元,计656元;晚稻产量820斤,百斤价90元,计738元,双季合计1394元。种单季的产量900斤,百斤价90元,售粮收入为810元。另有国家政策性补贴每亩79元,不管转租与否,此款一般归责任田承包者领取,承租者无此项收入。
2、2007年平均每亩农田的农资、种子、水费三项支出:双季为440元,单季为240元。其中早稻化肥100元,晚稻化肥100元,早稻农药40元,晚稻农药60元,早稻种子40元,晚稻种子40元,早稻水费20元,晚稻水费40元。
3、2007年平均每亩机耕、机播、机割三项支出:双季为280元,其中每季机耕费各50元、每季机割费各50元、每季机播(插)费各40元。种单季的一般不()用机械作业。
4、2007年劳动力平均日工价为50元,妇女、老年人可略作下调计算。
表1 容桂水道主要通航资料
桥梁
航标
码头、船厂
航道锚地
吸水口
渡口
跨河电缆
监管船艇
船舶日均流量
(均安/08.7.18)
7座
39个
18个
2块
9处
13道
22道
9艘
216艘次
2.通航安全中人的因素。
2.1.船员的责任心、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对通航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受船员市场化影响,公司对船员的管理与服务不到位,造成船员的责任心、技术能力、职业素养都出现了一些变化。一方面船员的个体化发展,择业的自由度变大,临时观念占主导,对工作报以应付的态度为数不少,在此环境下,公司对船员也难以实施严格的管理;另一方面,高级船员供不应求,供需失衡,在这种情况下,船公司也希望船员能更快晋升,以满足其用人需求,这就造成一部分船员技术基础打得不够牢固,对一些紧迫局面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欠缺;再一方面,一些内河航运公司对船员的关心不够,如教育、家庭生活、心理需求等方面,使得船员在心理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扭曲和情绪化,对船舶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调查统计中发现船员责任心不强、不作为、不认真履行职责是辖区事故险情发生的主要原因,也可以说是船公司在船员管理方面存在漏洞。但面对现在的船员市场现状,如何加强对船员的管理,很多船公司缺乏有效的措施。
2.2.内河航运公司对船舶安全管理及营运重视不够。
部分内河航运公司将安全工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对船舶管理不到位,特别是一些船舶管理公司或变相挂靠公司,船多管理人员少,对船船舶的安全管理缺少有效的监督,导致岸基的海务、机务管理作用未充分发挥,抗风险能力未能适时跟进。有些船舶还是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基础薄弱、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根深蒂固;遵章守法观念相对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船舶安全管理及营运。
3.通航安全中船舶的因素。
以顺德辖区水域常见的砂石船舶为例,根据现场检查反馈情况主要集中于几个问题上。一、超载。砂石船船东急功近利,安全意识不强,常常超载快跑。二、配员不足。砂石船相比其他船舶有自身的特点:航程短,航线单一,离岸线近,高素质船员相对较少。三、内河船舶包括砂石船舶的整体质量方面相对海船及近、远洋船船舶质量状况较差。主要原因:船东对造船规范要求不熟悉,安全意识相对淡薄,仅从降低成本方面考虑从而选择规模小、技术力量差的小船厂;为早日投产,仅追求造船速度及贪图便宜,往往只考虑船速、装货容积、船舶最大净高等与营运有关的因素,很少考虑消防、救生及结构等方面的因素;造船时图纸不全,有的甚至是借用图纸,边做边改,导致问题在“娘胎里”已经产生。
目前海事部门的主要措施和对策有:一、现场监管。加强现场巡航检查力度,保持监管的高压态势。二、利用信息化手段,如CCTV+AIS+VHF等,进行监控。三、专项整治,包括砂石船专项整治、吨位丈量、安全大检查及安全生产年等活动。四、源头管理,把好船舶质量检查关,交通部门:严把船厂的入门资质的标准,包括造船设施设备、人员、场地及船舶下水等方面;船检部门:严格船厂资质检验监督,从源头上消除低质量船舶进入水运市场;海事部门:对准备投入营运的船舶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五、对船公司管理,引导、督促船公司发展规范化,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目前还需要或正在完善的有:一、内河船舶装配AIS数量较少或者装了但不用,实际上造成了监管的短板。二、内河雷达的应用,由于河道宽度较窄、岸上建筑物及回波干扰等影响,实际上雷达在内河中的没有有效应用。三、船员管理,培训、评估、考试、发证,通过对人的行为管理从而影响船舶。
4.通航环境。
4.1.风。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明显的冬季风及夏季风。冬季风风向偏北,盛期为12月至次年2月。夏季风风向偏南和东南,盛期为6月至8月。年平均风速2.5M/S,1-7月平均风速2.5-2.7M/S,8-12月平均风速2.3-2.5M/S。年平均风向:偏北风频率39%,偏南风频率30%,偏东风频率17%,偏西风频率3%。此外,春末夏初常有雷雨大风,俗称“石湖风”,属于灾害性天气。台风方面,全年除1-4月外,5-12月都有台风在珠江附近登陆。其中7-9月最多,约为70%,属于台风旺季。
4.2.雾。主要出现在12月至次年5月,其中3月份平均雾日7.9天,10、11月份平均雾日2-3天,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年平均天数为38天。
4.3.雨。平均雨季为4-9月,旱季为10月至次年3月,平均年降雨天数为147.6天。全年雷暴天数为80天,各月均有雷暴出现,5-8月各月有10天以上,占全年雷暴日数的70%,其中8月最多,达到15天。
4.4.潮汐。珠江水系潮汐和珠江口一样,属于不规则半日潮,在1个太阳日内2涨2落,且2次和低潮均不相同,潮差及历时也不相等。1年中夏潮高于冬潮,最出现在汛期,以7月出现次数最多,最低潮位多出现于枯水期12月至次年3月,以1月出现最多。月最大潮差出现在农历朔望附近,最小潮差出现在上下弦附近。
4.5.水流。据统计,多年平均流量西江马口站为7490立方米/秒,北江三水站为1240立方米/秒,容桂水道分流量约占马口站42%,即3150立方米/秒,经小榄水道和容桂水道两次分流后及顺德支流汇入后,流量减少约50%,约为1590立方米/秒,容桂水道李家沙段约为200立方米/秒,沙湾水道入口约为870立方米/秒。涨潮主流流速0.22-0.92公里/小时,退潮主流流速2.3-2.6公里/小时。
4.6.对2007-2009年顺德辖区事故险情发生原因及地段作一统计,见下图.
4.7.对顺德辖区事故险情发生原因及地段进行统计分析。
(一)0000-0700时段事故险情多发。主要是船员思想麻痹,疲劳驾驶,疏忽了望。
(二)能见度的影响巨大,特别是雾霾天气情况下,船舶雷达应用在内河中存在局限性,要严格遵守雾航规定,不能盲目航行。
(三)交叉河口及桥区。客观上交叉河口及桥区对通航环境有影响,但这已是既定事实。主要原因是船员没有做到谨慎驾驶,疏忽了望及没有遵守《内规》等。
(四)靠离码头及码头区附近,属于船舶密集区,造成事故险情主要原因是船员没有做到谨慎驾驶及准备不充分等。
(五)渔船。渔船管理不规范且难度大,建议联合渔政整治。
(一)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的目的和意义
税收执法责任制是新时期推行依法治税工作的主要内容。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有利于促进税务机关内部税收征收管理规范化、法制化,有利于保证各项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得以正确贯彻实施。它也是我国税收管理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税部门如何服从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和推进地税收入可持续快速增长,最关键的就是要以岗责体系建设为根本抓手,来破解地税事业科学发展中的难题,并且把加强岗责体系建设作为地税系统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工作方针,作为促进、保证和检验地税收入可持续快速增长的重大举措和载体,作为做好税收各项工作的总纲。
(二)税收执法责任制涵盖的基本内容
税收执法责任制的基本内容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岗位职责,明白做什么工作规程,明白怎么做评议考核,清楚做得怎么样过错追究,解决做得不好怎么办。其中,考核评议是执法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岗位职责是基础,工作规程是关键,过错追究是保障。这四个部分是相互衔接、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共同形成了以法律法规赋予税务机关的职责与权力为依据,以严密科学的岗位责任体系为基础,以量化细致的工作规程为基点,以评议考核为手段,以过错责任追究为保障,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的税收执法行为监督制约机制。
(三)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成效凸显
**州地税局始终把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创新方法,凸显依法治税的中心地位,认真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依法促收履责意识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了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基本框架。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自治区地方税务局关于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工作的实施意见,本着在税收执法上要中规中矩,在机制创新上要不拘一格的要求,2003年6月,州局制定了《**州地税系统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及相应的考核办法,考核内容涉及基层局征收、管理、稽查等各个方面。2006年5月,经过认真调研,根据县市地税局税收执法现状,确定了州直地税系统42个执法岗位,签订岗位确认书,明确职责和工作规程,并以执法人员岗位公示牌的形式向纳税人公示,真正让执法人员明白了做什么和怎么做,通过执法检查和评议考核,清楚了执法人员做得怎么样,通过严格的过错追究,解决了执法人员做得不好怎么办的问题。
为强化基层局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真正将执法责任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减少执法随意性、盲目性,州局又制定实施了兼职税收法制员制度,在县(市)地税局具有执法主体资格的基层税务所(稽查局、分局)均设立一名兼职法制员。对基层执法人员做出的每一项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核定税款、减免税审批、停歇业、延期申报、延期缴纳税款审批等),由兼职法制员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一事一审,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关口前移,从源头抓起,严把第一道执法防线。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基层局现已初步建立了以科学的岗责为基础,以明晰的工作规程为重点,以严密的考核评议办法为手段,以严格的过错追究为保障的覆盖税收执法各岗位、贯穿税收执法工作全过程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了执法有依据、操作有规范、权力有制约、过程有监控、责任有追究的执法格局。
(四)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税收执法责任制的全面推行,保证了每位税收执法人员对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应该做什么、按照什么方式做、以及出现税收执法过错应当承担什么责任都已心中有数,促使了税收执法人员时时、处处尽心做好每一项执法工作,有效地解决了税收管理中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滥用权力、随意执法的现象也大为减少。
二、税收执法责任制工作还需完善和提高
虽然**州直地税系统在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工作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地调研活动,仍然发现税收执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基层局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工作参差不齐
一是对工作规程学习培训没有跟上,分解、细化不够,造成部分执法人员不清楚自己岗位的工作规程,工作上仍然存在按照习惯的、想当然的、不规范的方法去操作。
二是在执法评议考核上,基层局虽然做到了内部考核与外部评议相结合,但在考核的方法上还存在着没有从每个岗位考核入手的现象。
(二)税收执法要求与税收法制环境存在着差距
1、税收执法中人为因素使执法过错时有发生。表现在一是少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务机关正常的依法行政活动;二是部门考核机制不合理,税收收入任务完成与否、征管质量指标考核是否达标、排名是否靠前等因素,导致了税务机关变通执法。
2、税收执法要求与税务人员业务素质存在着差距。
(1)部分税收执法人员认为依法治税、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特别是落实税收执法责任过错追究、搞评议考核完全是自己人给自己人下套子、上紧箍咒,制定的各项税收执法规程把基层税务人员的手脚完全捆死了。
(2)部分税收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低和法律意识淡薄,执法过程中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税收执法缺乏刚性。具体表现为该履行的职责不履行,该报批的事项不报批,不按法定程序办事,重实体轻程序,使用文书不规范,适用法律法规不准确,甚至滥用职权或徇私枉法;或者碍于说情,削弱执法力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原本很严肃的执法行为如同儿戏,执法失去应有的威慑力。
(3)在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上,存在不深不实的问题。
(4)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追究工作由于基层局主要依靠手工进行,考核工作存在着人情、面子问题,追究方法也过于单一和表面化。一方面从历年的税务日常管理和税务稽查工作情况看,纳税人的税收违法行为普遍存在,这固然与纳税人的法律意识不强有关,但与税务干部对纳税人的纳税辅导不到位也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从历年执法检查情况看税务执法人员执法不到位、随意执法现象也普遍存在,特别是对诸如:应收而未收、应处罚而不处罚应移送案件而未移送等违法现象,由于过错责任的主客观原因难以彻底追查清楚,因此责任追究难以实施。
(三)责任追究难以到位
1、经济惩戒标准难统一。
由于基层局工作条件、工作人数、工作任务等均有所不同,考核系数大小也不一样,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只是整个税收工作考核中的一个部分,部分统一难,整体统一就更难。
2、执法过错责任难发现。
当前,地税税收执法监督领域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尚不能实现对税收执法的完全监控。同时,内部各执法环节间的工作衔接有时不够紧密,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一些过错行为不能及时发现。
3、执法考核重追究轻激励。
执法责任制的考核与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公务员年终考核等缺乏有机结合,也没有明确的激励机制,特别是目前经费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更是缺乏奖励经费的来源。
三、创新和深化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建设的意见
(一)进一步端正对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建设的认识
1、继续提高对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今后税收执法工作的重心必须是以执法人员为基础,坚持依法治税,公平税负,提高服务,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管用、统一、革新的指导思想,结合上级和新形势下的要求,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特别在横向税收执法岗责体系建设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并把深入推进机制创新、促进税收执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作为长期坚持的税收执法工作指导方针。
2、增强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自觉性。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建设是一项打基础、建平台、利长远的基础性工作,是解决执法制度缺失、执法责任不落实、消除执法失职违法行为的有效举措。充分认识到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建设的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落实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的自觉性,在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建设上不甘落后,勇往直前。
(二)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建设规划和目标
1、做好税收执法质量评价体系建设试点和推行工作。州局岗责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确定在霍城局进行试点,按照修改后的《税收执法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开始运行,对所定的岗、所定的职、所定的责、所定的流程、所定的评议、所定的奖惩,从效果上进行检验。
2、积极探索州地税局本级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建设。税收执法岗责体系建设,难度主要在于综合执法岗责事务纷杂、不便量化,反反复复在所难免。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自觉融入到探索实践中去,尽快闯出路子。实现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建设从基层局向上级局延伸、上级局与下级局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的联动。
3、统一规范各项考核。结合州党委效能建设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我局《绩效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将税收执法质量评价与绩效考核融入一体,减少各种考核名目和考核次数,把集中考核、重复考核、多头考核向日常化的联动监督考核转化,真正为基层减压减负。
4、实现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建设的总目标。到2009年底,基本达到岗位设置合理、责任明确清晰、流程运转顺畅、评价标准统一、制度管人管事、监督考核到位、执法质量效率提高、执法工作绩效明显。
(三)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发挥信息化在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一是要加大对执法人员的的信息化培训力度,提高税务人员利用信息化手段的执法水平;二是要想方设法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筹措资金,及时更新硬件设备,提高办税效率;三是要通过软件设计在工作流程上对执法程序进行约束,减少和避免随意执法或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发生。
(四)认真做好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建设保障工作
1、加强领导。要发挥各级党组在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建设中的领导和组织作用,进一步加强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力量,加大对基层局的指导力度。提高抓好当前、注重长远的能力,在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建设上做实干家,在持续发展上当好谋略家。
2、统一协调。各基层局在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建设中,必须按照区局的要求和州局的统一部署,步调一致,积极行动,不能畏缩不前,以各种理由和借口迟滞拖延。
4、不断巩固作风整顿成果,把作风整顿与效能建设作为促进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建设的动力,使地税执法工作达到严谨、科学、规范、高效,保证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完善和落实。
5、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的社会基础。税收执法岗责评价体系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系统工程,需举全局之力、需全方位举动、需全员积极参与,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服务性、启发性作用,引导群众,发动群众,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全面落实。
1、粮食产量情况。××粮库位于××粮食主产区,辐射周边××乡、××乡、××乡及紧临的××部分乡镇,属粮食主产区,粮食种植面积较大,粮食产量较高。经调查,2018年辖区内粮食种植面积比去年有所增加,种植品种主要是玉米和水稻,预计粮食产量较去年也要有较大增长。玉米产量在10万吨左右,商品量在8万吨左右;水稻产量在2万吨左右,商品量1.5万吨。
兴国县位于江西南部,赣南北端,境内面积山区占32%,丘陵区占59.8%,平原区占7.4%,县城位于东经115°01′~115°51′、北纬26°03′~26°41′,海拔130 m,是一个以水稻为主,多种经营的综合性农业经济作物县。常年种植早、中、晚水稻面积3.6万hm2左右,占可耕地面积的52%,稻谷年产量一般稳定在18万t。为掌握当地气象与水稻病虫害的相互关系和动态,笔者就兴国县30多年的气候因素与水稻病虫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的关系进行探讨,现综述如下。
1主要气候特点
兴国年平均积温为6 919 ℃,年平均降水量1 528 mm;其中1—4月积温1 432 ℃,降水量550 mm。年降水量898 mm, 1—4月300 mm以下属严重少雨干旱;年降水量2 284 mm,1—4月达750 mm为特别多雨。最低年积温6 700 ℃,1—4月1 270 ℃以下,最高年积温7 150 ℃,1—4月1 600 ℃, 1月达300 ℃以上,其余介于两者之间为一般或次于。
2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及危害概况
由于二熟、三熟的作物耕作制,为水稻病虫提供了有利生境,常年因病虫需要防治的面积为6.67万hm2左右,受害严重的水稻白穗率为87%,叶被害77%,禾叶整块枯白,穗期穿顶倒伏或死稻,降低产量和品质。据不完全统计,一般年份损失稻谷5 000 t左右,通过防治能挽回稻谷5 000 t以上。
3气象与水稻害虫发生期的关系
(1)春季回暖早,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生长发育会加速。如1973年,它们的始蛾分别是3月25日、3月28日,均属早发生。原因是受当年2—3月气温高的影响,尤其3月下旬平均气温达20.0 ℃,明显高过常年发育起点温度。
(2)正常冬暖利于稻飞虱越冬和早发生。如1987年3月30日稻飞虱始见,1月气温320 ℃,比常年高,出现也最早。
(3)春旱致使稻纵卷叶螟发生延迟。如1971年6月1日始蛾,属最迟始蛾期,原因是受严重春旱的影响(1—4月降水量仅为206 mm)。气候条件与发生期关系密切,在气温偏高的年份,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发生较早,反之延迟。在降水量偏少的年份,稻纵卷叶螟发生会延迟,尤其在气候罕见之年,差异更加明显。
4气候与水稻害虫发生量的关系
适宜范围内的气温、降水有利于水稻害虫生长发育和大量发生,反之抑制发生。冬春温暖非常有利于稻飞虱越冬和繁殖,如1987年5月灯光诱虫8 363只,比1988年16只多数百倍,原因是1—4月积温高达1 656 ℃,为常年最高,冬春少雨干旱有利于三化螟越冬后活虫率提高,发生量增多,1971年活虫最多,达30.51万只/hm2,且年中各世生数量猛增,是重发生年;严重少雨干旱和特别多雨高湿都不适宜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如2003、2002、1997各年灯光诱蛾分别是100、111、108只,其降水依次为941、2 208、2 284 mm,是降水程度上2个极端和发生少的重要原因。总体来说,季节或年度发生程度的消长,主要起作用的因素是温度和降水,但因害虫不同,各因素起主导作用并不同,其中温度对稻飞虱影响最大,降水对稻纵卷叶螟影响最大。
5气候与水稻病害的关系
在海拔600 m以上的贺堂山区,山高日照少,水土温度低,雾多湿度大,易影响水稻早生快发和抗病力。兴国县8月中旬,正值一季晚稻破口露穗阶段,是水稻感病期;加上天气常晴雨相间,气温26 ℃左右,适宜稻瘟菌大量繁殖。因此,常出现穗颈稻瘟暴发,发病株率高达98%,严重受害稻田颗粒无收。6月中旬及前后的梅雨季节,高温多雨气候极有利于纹枯病盛发,常在一些禾苗生长青绿茂密、通风不良及长期积水田严重发生,使禾苗倒伏,品质和产量受影响。此外,8月底前后,不时有台风暴雨侵袭,稻田受淹后,在沿河低洼地带,田间郁闭严重的老病区,易发生白叶枯病,受害重的水稻影响后期正常成熟。
6小结
6.1气象因素影响程度
无论是气温、降水、日照、湿度等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影响水稻病虫的发生期迟早、发生量多少、危害程度轻重,多种因素之间综合作用,影响最大的是气温,其次是降水。
6.2特殊气候条件下,差异表现明显
如1973年3月下旬平均气温20.0 ℃,或1—3月1 090 ℃积温的异暖条件,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发生早;在1—4月降水量仅为206 mm的异常春旱下,稻纵卷叶螟发生会延迟,稻飞虱、三化螟重发生;在年降水1 000 mm以下,2 200 mm以上的干旱和洪涝之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数量少。总之,在自然条件下,发生早的年份,发生量会增多,危害程度会加重,否则相反。
7参考文献
[1] 柏龙彪,蒋明华,尹华,等.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03-104,106.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1 监测系统的意义
应用资源卫星数据,许多国家开展了农业资源调查、农作物长势监测、面积监测和产量预报等。农情信息是指导农业生产、制定粮食政策与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信息。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多国就合作开展了大面积农作物长势监测、遥感估产计,充分利用了农业、气象、数学、计算机、GPS地面调查及遥感技术。近20a来,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小麦、大豆、水稻、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的估产,以增加或减少某种农作物的种植或确定粮食政策。
遥感技术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经过20a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发展到实用化水平。我国农作物遥感估产研究取得了很大发展,从冬小麦单一作物发展到小麦、水稻、玉米等多种作物,从小区域发展到大区域,从单一信息源发展到多种遥感信息源的综合应用,监测精度不断提高。
农作物遥感估产包括长势与趋势监测和产量早期预报等两个方面。在充分利用多年来遥感估产成果的基础上,建成了NOAA AVHRR数据实时预处理系统,并利用AVHRR最大NDVI图像与上年同期数据对比实现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在高精度耕地数据库的支持下,解决和研发了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综合方法、区域作物生长过程遥感提取方法。从实时作物长势监测、作物生长过程监测、农业气象分析、物候和土地利用等辅助信息的运用等角度,构建了综合分析作物长势的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对农作物进行监测具有效率高、费用低、灵活性强、简单易用和多用途的特点,精度基本可达95%以上。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进入21世纪后,建立现代化高标准的农业生产基地,对决策的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运用原有的信息渠道很难保证所需信息的可靠性、精确性与时效性。建立“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大豆遥感监测系统”可实现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定时、定量和定位,将使农业的科学决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促进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等先进国家应用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是农业大国,特别是东北地区耕地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比较发达,本项目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它的实施也将在农业生产、农业资源保护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2 监测系统的目标
监测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增减变化及原因;背景数据库的建设;地面样方布局设立;玉米、水稻单产估算模型设计;玉米、水稻长势监测。
3 技术路线
3.1 信息获得
通过SPOT、TM、CBCS图像获取农作物种类、面积和分布状况;通过MODIS图像进行农作物长势及洪涝、干旱灾害的监测;利用GPS技术进行地面监测并对遥感图像进行校正和补充;利用GPS技术设立固定监测点,结合遥感图像监测对区域内的土地沙地、碱化及洪涝进行监测;通过调查获取有关图件、数据及其他自然与社会经济资料。
3.2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用GIS对获取的各类信息进行格式化与规范化处理、储存。
3.3 信息分析
运用GIS监测空间分析功能和有关专业模型,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解译、分析、摸拟、监测。
3.4 决策支持
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与技术集成形成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咨询服务,并可具体回答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各作物的面积、产量、长势、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农业环境发展趋势、资源利用形状、沙化、碱化、洪涝的范围、程度、分布等。
技术流程图见图1。
图1 技术流程图
4 监测系统的内容
4.1 划分不同的区域
根据东北地区不同的生态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确定玉米、水稻生态区区划指标,划分出若干个玉米、水稻生态适宜区。在生态适宜区的基础上划分遥感监测区,然后进行监测样点的配置。每个生态适宜区作为一个估产单元。
4.2 收集玉米、水稻生育期数据资料,建立东北地区玉米、水稻生育期基础资料数据库
按玉米生长的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籽粒灌浆(腊熟)期和水稻生长的拔节期、花期、灌浆期收集日照、温度(≥10℃积温)、水分(降水量、蒸发量)、养分、旱灾、风灾数据资料;收集各个不同生态适宜区的种植制度、农业措施、播种方法的资料;把所收集的数据全部录入到数据库中。
4.3 选择最佳卫星监测时相
玉米面积提取:穗期阶段至花粉期阶段(7月下旬至8月中旬)。
玉米产量预测:以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为基础,利用EOS卫星的MODIS资料数据,对玉米拔节期、抽雄期、成熟期的NDVI进行监测,通过长势监测对比,计算出玉米单产。
水稻面积提取:利用资源卫星TM或CBCS选择水稻的花期影像,提取水稻面积。
水稻产量预测:以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为基础,利用EOS卫星的MODIS资料数据,对水稻各个生育期进行NDVI监测。通过长势监测对比,结合其他资料,计算出水稻单产。
4.4 监测样方的地面资料调查与获取
以划定的生态适宜区为基础,平均每个生态适宜区布设5个样方,要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及玉米、水稻主产区的不同,有侧重的布设样方,地面样方的尺寸应为500m×500m或1000m×1000m大小。
地面样方调查方法是首先在每个生态适宜区内确定1个代表本区最基本的土、肥、水、气等因素的样方,进行实地调查。然后统一调查项目,统一调查标准、统一调查时间,在各样方上展开工作。地面样方调查分为两部分。一是小地类调查,每种作物完成一次即可。二是地面抽样样方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样方内的各种地类面积(GIS管理),每种作物完成一次;长势和旱情(含其他可调查的重大自然灾害类型、程度等);单产调查;访问农民。
调查所获取的各种图件资料、数据资料、样方调查报告由项目组人员分别数字化录入、建档并存入数据库中。
4.5 面积监测中的小地类系数获取
以玉米水稻生态适宜区为基础,从每个生态适宜区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实地测量,计算出小地类系数,每种作物抽样应不少于10个样方,样方尺寸不小于1000m×1000m×1000m。
4.6 种植面积图解译、编制与成果汇算
采用RS软件对玉米、水稻面积进行解译、面积量算、汇总。采用GIS应用软件对解译面积进行编制绘图。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140-01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稻株个体受害后瘪粒增加,千粒重下降,谷粒色泽变暗,不能正常成熟。一般减产10%~30%,严重者达50%,甚至失收[1-2]。如不能及时有效施药防治将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损失无法估量。因此,做好水稻纹枯病预防和及时有效地施药防治十分重要。
1 发病症状
稻株体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生纹枯病。分蘖期始见病斑,圆秆拔节期盛发,孕穗抽穗期危害强烈。危害叶鞘、茎秆、叶片,严重时危害穗颈和谷粒。稻瘟病初期感染叶鞘,在基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行,中部呈灰绿色或灰褐色,边缘暗褐色斑块,以后多个病斑相互重叠而成云纹状,导致叶片发黄,严重时叶鞘变褐腐烂,侵染茎秆,上位叶片枯死,植株冒穿死亡,或造成连片倒伏。
2 病原
水稻纹枯病菌为真菌,分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菌丝初为无色,后变淡褐色,有分枝。菌丝能在病组织内生长,也可蔓延到病部表面。在病组织表面的菌丝可集结成菌核,褐色、粗糙、扁圆或不规则形,上有少量菌丝与病组织相连,易脱落于土壤。有性阶段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在隐蔽、高湿条件下,病部表面产生白色粉末。
3 侵染循环特点
纹枯病菌可危害水稻、小麦、大麦、玉米、花生等植物,危害水稻的纹枯病菌在水稻收割前或收割时,大量菌核掉落田间,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或菌核在病稻草或其他寄主上越冬,成为翌年初次侵染源。稻麦两熟田,在小麦收割后灭茬灌水时,大部分菌核漂浮在水面上或混杂于浪渣中,水稻栽插后一部分菌核附在稻株近水面叶鞘上。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菌核萌发菌丝,菌丝在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内侧表皮的气孔或直接从表皮侵入,沉在水中的菌核萌发伸出的菌丝,侵染稻株基部淹水部分及水面上的叶鞘;菌丝侵入后一般3~5 d出现病斑,发病后形成的病斑在外部长出气生菌丝。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继续扩展蔓延进行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大蔓延加重。
4 发病原因
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依调查受栽培地菌源数量、气候条件、肥水管理、品种抗病性及群体生长发育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4.1 菌源
育秧播种时使用有病稻草覆盖,幼苗及早接触病菌,或上季收割水稻菌核撒落秧田;插秧田越冬菌核残留量多少,插秧时是否打捞水中浪渣等与初期发病轻重有密切关系;新垦田块,上年发病轻田块,打捞浪渣彻底田块及水旱轮作田块,一般发病轻。反之,越冬菌核残留量大,初期发病则重。但病情的发展则受田间管理、稻株长势及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
4.2 栽培管理
4.2.1 灌溉。长期灌深水,稻丛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蔓延,特别是孕穗至灌浆期灌深水,则发病重;而浅水勤灌,干湿交替,适时适度烤田,田间保持半干半湿的湿润状态,稻丛间湿度较低,病菌气生菌丝的生长和蔓延受到抑制,发病则轻。
4.2.2 营养。土壤有机质缺乏,偏施氮肥造成营养生长过旺,叶片浓绿披垂,群体密度大,封行早,稻丛间荫蔽光照不足湿度大,空气交换不畅,形成稻体碳、氮比值小,纤维素、木质素减少,茎秆、叶片柔弱,抗病力下降,因而有利于病菌侵入、滋生、蔓延。发生倒伏的稻株病情会更加严重。
4.2.3 温湿度。纹枯病是高温高湿性病害。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30 ℃左右,在10 ℃以下、38 ℃以上则停止生长。温度在22 ℃以上,相对湿度达90%以上即可发病,温度在25~31 ℃,相对湿度达97%以上时发病最重。因此,在适温范围内湿度对病情发展起着主要作用。
4.2.4 栽植密度。密度与纹枯病的发生关系也很密切。单位面积穴数、每穴苗数越多,其穴与穴间、株与株间愈荫蔽,湿度也愈大,适于病菌气生菌丝生长和蔓延。这是由于光照差,二氧化碳气体交换少,光合效能低,不利于稻株积累碳水化合物,造成抗病力下降利于侵染发病。
4.2.5 品种及生育期。水稻品种间的抗病性有一定差异,但至今还没有发现完全免疫的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其抗病性也有差异,一般分蘖盛期开始发病,孕穗至抽穗期蔓延最快,乳熟期后病势下降,黄熟期发病停止。
5 防治措施
防治原则:必须狠抓农业防治,控施氮肥,适时烤田,及时施药,防治结合。
5.1 选用抗病品种
睢宁地区可选择宁粳4号、连粳7号、徐稻3号、中粳1号等中熟中粳品种以及Ⅱ优7954、Ⅱ优084、Ⅱ优明86等中熟中籼杂交稻品种。
5.2 消灭菌源,打捞浪渣
育秧播种时,一是施用土壤灭菌剂;二是改稻草覆盖为防虫网或无纺布覆盖,减少幼苗感染纹枯病菌,移栽本田彻底打捞浪渣,减少菌源。浪渣带出田外集中晒干焚烧,铲除田边杂草,及时拔除田中稗草,防止有病稻草回田[3-4]。
5.3 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灌水
要定穴、定苗、定量栽插;合理施肥,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施足有机肥,氮、磷、钾协调配合,控施氮肥,增施磷、钾肥,补足钙、硅肥。把握基肥足,追肥早,基追肥比例恰当的原则;坚持浅水勤灌,干湿交替,湿润灌溉,适时烤田。要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状况和气候条件,定量灌水,促使水稻清秀老健。
5.4 加强药剂防治
老稻田发病早而重的,在分蘖末期当病穴率达10%~15%时即施药防治。第1次施药后隔7~10 d再施第2次药。发病一般的田块,在拔节至孕穗期当病穴率达20%时施药防治。若水稻已进入乳熟期或气温下降到25 ℃以下时,即使病穴率已达到或超过防治指标,也不必防治。药剂可选用井冈·嘧啶苷、苯甲·丙环唑、井冈·丙环唑、井·蜡芽等[5-6]按使用剂量喷药液750~1 125 L/hm2。
6 参考文献
[1] 刘淑环,李金琴.哲盟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调查报告[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3(4):32,41.
[2] 赵白鸽,刘嗣伟.沿黄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配套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9(5):20-21.
[3] 夏松年.南陵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种业导刊,2006(6):33-34.
2、外业形成量大。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不同,它不是在车间厂房里作业,而是在田间作业,既使农业科学研究,也有大量的工作是在室外进行。这种情况决定了农业科技档案外业形成量大这样一个特点。即大量的农业科技档案是在野外、田间形成的。这一特点带来了农业科技档案形成、积累、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在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中应十分注意这个问题。
3、地域性强。农业生产离不开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水文、土壤、阳光、气候等。农业生产的布局、品种、栽培技术等,都因地域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才有粮作区、畜牧区、林果区、水产区之分。粮作区也有水稻、旱作区的区别,水稻区也有因地域条件的差别而选用不同的品种,采用不同的栽培技术。作为农业生产伴生物的农业科技档案,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即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农业科技档案的种类、内容、成份都有很大差异,在形成、管理上也相应带有自己的特点。研究把握这个特点,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产生效益
1、借阅(借出和室内查阅)、复制工作产生效益
几年来,总站档案室为有关人员查阅写总结、论文、调查报告、汇报、规划、报奖、填报资料、项目申报等查阅利用2000多人次。共有200多篇论文在国家、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以技术档案为依据,一是2008年落实了省级重点农业新技术项目15项3748.75万亩次,总增产116700.74万公斤,总增收221125.136万元。其中:(1)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442万亩、亩产173.4公斤、亩增产20.4公斤;(2)大豆垄三栽培技术383万亩、亩产169.6公斤、亩增产16.6公斤;(3)重迎茬大豆综合栽培技术94万亩、亩产164.6公斤、亩增产11.6公斤(4)大豆45㎝双条密植栽培技术44.6万亩、亩产189公斤、亩增产38.7公斤(5)强筋小麦保优节本栽培技术0.5万亩、亩产238公斤、亩增产36公斤(6)优质小麦栽培技术0.5万亩、亩产238公斤、亩增产36公斤(7)玉米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59.5万亩、亩产618.6公斤(8)专用玉米栽培技术369万亩、亩产633.1公斤、亩增产34.1公斤(9)水稻大中棚超稀植栽培技术300.2万亩、亩产591.2公斤、亩增产47.2公斤(10)水稻节水增效配套技术250万亩、亩产572.6公斤、亩增产27.2公斤(11)优质稻谷综合配套栽培技术200万亩、亩产561.3公斤、亩增产6.8公斤(12)水稻温室-大棚两段育苗高产栽培技术20.2万亩、亩产695.8公斤、亩增产121.9公斤(13)大豆、小麦、玉米、水稻生产技术规程1382万亩(大豆生产技术规程401.5万亩、亩产166公斤、亩增产13公斤;小麦生产技术规程0.5万亩、亩产238公斤、亩增产36公斤;玉米生产技术规程730万亩、亩产626.3公斤、亩增产27.3公斤;水稻生产技术规程250万亩、亩产594.6公斤、亩增产59.2公斤),(14)大豆、小麦、玉米、水稻高效栽培技术97.5万亩(大豆套种经济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5.6万亩;玉米间种经济作物或杂豆69万亩;水稻育秧大棚综合利用260万亩;小麦后茬复种、复栽秋菜0.5万亩)(15)高效可持续农业——科学轮作体系的示范与推广105.75万亩(北部、东部地区建立玉米—豆—经等轮作方式大豆11万亩;中西部、中南部以玉米—大豆—经济作物方式玉米91.75万亩;山区以玉米—大豆—杂粮—经济作物方式玉米3万亩)。二是落实了市本级重点农业新技术12项,涵盖了粮食作物、瓜菜作物及其施肥技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计划推广5195.5万亩次、完成5448.6万亩。为全市的农业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主动提供利用产生效益
在__镇尊三村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劳弱户、外出户不再为种田而担心,邻里间也不会出现为土地争执引起的纠纷,农民不但能学到科学种田的本领,还能获得一笔可观的劳务收入。村民刘保元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他一年能拿到土地流转费和国家粮补5000多元,还能从合作社获取劳工费8000元,“参加合作社比自己种田成算多了,不要担风险,还能照顾家庭,搞第三产业。”
尊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建在该村31组。该组地处马丰公路西侧,有52户农户,345亩耕地。土地集中且肥沃,历史上就是粮棉丰产方基地。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出现了有田无人种甚至抛荒的现象。有些农户因为缺技术,严重影响了种植效益。去年,村党支部征得村民同意,决定成立尊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
锦屏县位于贵州省东缘、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东径108°48′37″~109°24′35″,北纬26°23′29″~26°46′49″。东临湖南省靖州县,西靠剑河县,南与黎平县接壤,北与天柱县为界。县境内大部分海拨在600~800m,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1℃,年日照时数1086.3h,年降雨量1250~1400mm,无霜期320d。全县辖15个乡镇,205个行政村和5个居民委员会,1477个村民小组和5个居民小组,总人口22.95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3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88.6%。全县国土面积1600.85km2,其中林地面积113858.9hm2,耕地面积8408.02hm2,耕地属典型的林区农业耕地。
2调研目的
调研的目的主要是全面掌握全县农作物秸秆年产量、主要品种、秸秆加工利用率和利用方式,根据秸秆利用现状提出秸秆综合利用合理化建议。
3农作物秸秆生产和综合利用现状
3.1农作物秸秆资源现状。根据调查统计,全县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25.5万亩左右,年产生农作物秸秆8.97万t(折干),其中水稻种植面积9.3万亩,每年秸秆产量3.97万t;玉米种植面积2.8万亩,秸秆产量0.87万t;油菜籽种植面积6.51万亩,秸秆产量0.73万t;豆类、薯类、菜类等种植面积6.89万亩,秸秆产量3.4万t。3.2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目前,全县水稻秸秆约有0.79万t通过晒干打垛作为牲畜冬春饲草过腹还田或畜舍垫料发酵还田,有1.58万t收割时切碎还田,1.0万t直接还田,0.6万t被焚烧处理。玉米秸秆有0.44万t通过青贮或晒干打垛作为牲畜饲料过腹还田,有0.26万t收割时直接还田,0.17万t被焚烧处理。油菜籽秸秆有0.21万t直接还田,0.15万t作为牲畜饲料过腹还田或畜舍垫料发酵后还田,0.37万t被焚烧处理。豆类、薯类、菜类等作物秸秆有1.38万t收割时直接还田,1.22万t通过青贮或晒干贮藏作为家畜饲草过腹还田,0.8万t被焚烧处理。
4农作物秸秆机械化利用技术推广情况
国家实施农机购机补贴后,县农业局坚持把农业机械化推广、普及作为农业节支增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不断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强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到目前,全县拥有水稻全喂式或半喂式联合收获机37台,小型动力脱粒机4000台。水稻机收率达95%以上,水稻机收秸秆切碎还田达40%左右,主要推广利用技术如下:4.1秸秆切碎还田技术。在秋季,重点推广水稻联合收获—秸秆切碎还田—油菜机耕播种技术(或绿肥免耕直播技术),在水稻收割时,利用收割切碎半喂式或全喂式一体联合收割机,将切碎后的水稻秸秆均匀抛撒到地表,然后利用机耕播种油菜或免耕播种绿肥等冬季作物。4.2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在玉米、薯类成熟采收时,将玉米、薯蔓等秸秆通过机械加工切碎,装入青贮池或青贮窖中贮存,作为牛羊冬春饲料,约利用秸秆0.6万t。4.3栽培食用菌技术。用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既可以丰富城市居民菜篮子,又可引导农民致富,是处理秸秆一举多得的好办法,适合于在农户中推广。全县现有食用菌种植户100多户,建有专业种植大棚150多个,种植面积80多亩,年产量16.2万kg左右,利用秸秆约0.04万t。
5存在的问题
5.1农业机械化水平低。锦屏县农业属林区山地农业,固本、河口、平秋、彦洞等乡镇耕地处在半山腰或山冲中,只能靠传统的或半机械化耕作方式来完成,在敦寨、新化、铜鼓等部分乡镇,水稻机械收割才能实现秸秆切碎还田。因此,作物收割时秸秆完全机械化处理还田利用率还比较低,作物种类也不多。5.2农民种植观念落后。由于受传统种植习惯影响,玉米、油菜采收时秸秆焚烧的现象零星发生。而留茬秸秆在种植下一季作物时,大部分被深翻(旋耕)掩埋,培肥地力。锦屏县主要农业生产模式有水稻—油菜、玉米—油菜、红薯—洋芋等,作物收获后种植下一季作物时,秸秆直接抛撒田野比较普遍,缺乏科学的处理和利用。其原因之一是机械化处理利用费时费力,缺乏财力支撑;其次,农民朋友认为本地区处于高温高湿地区,存在着秸秆抛撒于田野自然腐烂有益于土地的传统思想。5.3畜牧养殖业发展缓慢。食草家畜年存栏量不足,没有规模化集约化秸秆加工利用养殖企业带动发展,秸秆机械化处理后牛羊过腹还田数量不多。全县秸秆年产量为8.9万t,草山草坡和秸秆理论载畜量5万多个黄牛单位。目前,饲养量不足2万个黄牛单位,秸秆机械化处理后牛羊过腹还田为0.5万t,过腹还田利用率约5.6%,秸秆资源通过养殖转化成经济优势量小。5.4缺乏政策扶持。因为没有秸秆加工利用国家政策性补助资金扶持,将秸秆加工用于发电、造纸等财力物力消耗量较大,而且收益较低,因此没有企业愿意从事该项产业工作,多余的秸秆也就没有被收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