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口算题模板(10篇)

时间:2023-01-22 21:55: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一年级下册口算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年级下册口算题

篇1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最小的五位数比最大的四位数多1.(判断对错)

2.

(2分)14-7

二、填空题。

(共3题;共14分)

3.

(2分)

14-_______=_______

4.

(6分)填一填

(1)8+_______=12

12-4=_______

(2)7+_______=15

15-8=_______

(3)9+_______=17

17-9=_______

5.

(6分)在横线上填上“<”、“>”、“=”。

(1)12-6_______6

15-8_______9

18-9_______8

(2)14-8_______5

13-9_______5

16-7_______9

三、计算题

(共1题;共6分)

6.

(6分)口算

14-8=_______         13-8=_______          12-8=_______

8+_______=14

8+_______=13

8+_______=12

四、应用题

(共4题;共20分)

7.

(5分)“六一”儿童节一年级有13个节目要表演,已经表演了8个节目,还要表演几个节目?

8.

(5分)小刚做了36道数学题,做错了6道,他做对了几道?

9.

(5分)作业一共要写16页,小明写了7页,请问他还需要写多少页?

10.

(5分)体育室里原来有6只皮球,又买来一些后,现在有15只,买来几只皮球?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1-1、

2-1、

二、填空题。

(共3题;共14分)

3-1、

4-1、

4-2、

4-3、

5-1、

5-2、

三、计算题。

(共1题;共6分)

6-1、

四、应用题

(共4题;共20分)

7-1、

篇2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要学有用的数学。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呢?笔者认为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一、加强练习,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

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做好基础的计算教学工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为了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要加强练习。在刚开始练习时,要求学生说出口算的方法。在算理明、思路清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练习的题量,加快练习的速度。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要讲究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使学生感到口算也是一种有趣的活动。每天安排3至5分钟,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使学生看到算式就能较快地说出得数,将算式与得数直接联系起来,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能转化为技巧,达到口算准确熟练。

二、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以采用多种训练形式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浓厚的兴趣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动力,是有效学习的源泉。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都是一个新的开端。策略:利用故事情节,激活兴趣;依托学具操作,引发兴趣;感受生活气息,浓厚兴趣;融入现代技术,延续兴趣;微笑亲近学生,传递兴趣。以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从而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忘我实践,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像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小的故事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例如,在教学人教板一年级数学下册第38页例7《100以内数的顺序》一课时,我创设了去蜜蜂大城堡做客的故事情节,串联教学内容。课伊始,我深情地宣布: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蜜蜂王国的国王盛情邀请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到蜜蜂大城堡去做客,高兴吗?蜂王为了表示他的诚意,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请柬。我们只有破译了请柬(即百数表)上的密码,也就是正确地填写出表上空格里的数,才有资格进入城堡中去。聪明的你们有信心吗?情节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他们认真地观察填写,积极的探索表内规律.通过填数,加深了学生对100以内数的顺序的理解,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将“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等排列规律揭示出来,使学生获得对数的顺序的本质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重视口算,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加强口算训练对于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发展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学生的口算练习。如:教学一年级“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时,为了能让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我经常采用“视算与听算”两种形式的练习。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f出得数,引发练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很重要,其中新课标中就把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列入到了教材中,从中就不难看出估算能力的重要性。估算在数学计算以及实际生活当中都有很重要的位置。估算能力也是一个人计算能力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具备良好的估算能力,能帮助我们预知计算结果,提高数学计算与浅析硕士论文能力;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不足;可以检查计算的结果是否基本正确。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平时把这样一项工作坚持下来。这样,才把口算这项能力提高起来。

四、利用错题资源,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在做练习时,学生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出错是学生的权利。面对出现的错误,我们不能采用避而弃之或反复强调的方法,而是要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如:我常常用“数学医院”的形式,把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暴露出来。当医院的“红十字”旗出现时,学生都很激动,纷纷争着当“大夫”,“大夫”要说出“病因”,并把“病”治好,就评“好大夫”。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知道改正错误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从错误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对错误的判断能力,从错误中不断地提高自己。课堂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五、严格训练,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数字和运算符号,计算时要认真审题,严格按照规范的计算过程进行计算,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计算后要及时检查,及时纠正。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看清运算符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看清运算符号,看清数字,弄清运算顺序。如:12看成21、2看成5、3看成8等。

2.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在四则运算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要做到不急躁、冷静思考、细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细心。不能草率行事。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

3.培养学生耐心检验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是不太可能的。为此,在教学时还应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演算的好习惯,把检验当做计算题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检验时要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一查数字及预算符号是否抄错。二查计算过程、计算结果是否有误。同时要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合适的验算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交换加数乘数等验算方法。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篇3

课程改革以来,无论是从课程目标、教材编排还是就课堂教学而言,估算教学正在逐步被重视和落实. 但是,与期望的教学目标还有着不小的距离,估算教学被动地跟着教材走,大部分学生虽然能进行简单的估算,但估算意识还是相当淡薄,主动进行估算的习惯远未形成. 那么,如何能够有效利用教材这个载体,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中正式出现了估算教学,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就薄薄“一页纸”而已,那么如何让这页纸变得更有厚度,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我认为,我们可以挖掘教材和生活中隐含的估算题材,有效开展低年级估算教学.

一、巧用估算题材,及早铺垫,渗透估算思想

细细翻阅教材不难发现,虽然在二年级下册才正式出现估算教学,但是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相关知识的渗透. 我们应该抓住这些“细节”资源,适当将其扩大,提前渗透估算思想.

估算即计算的估计,数量、度量的估计与计算的估计一样同是小学里常见的估计. 数量、度量的估计需要估算的配合,但同时也能促进估算思想和方法的萌发. 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数量、度量的估计有意识地进行估算的渗透,为估算教学做知识准备和思想铺垫.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主题图:估一估有多少只羊?教学时,可以结合这一类题材延伸出“估整”的概念,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当数量比较大的时候可以用估计的方法,而不一定需要精确数.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测量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在测量手掌宽、一步长、一长等活动中,感受物体的长度经常不是整厘米数,往往用“大约多少”来表达,积累对“大约”的体验. 这些体验和准备以后在适当的情境中,会向估算迁移,更有利于估算教学的顺利展开.

又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练习九”第二题,出示了70至80的数轴,并让学生判断77接近70还是更接近80?72呢?教学时,我们可以将这一题材进行延伸,运用这一直观、形象的题材,及时渗透“四舍五入”的估算方法. “数轴”从直观上就解释了为什么估算成整十数时,我们可以进行“四舍五入”,及时对估算方法进行铺垫. 相信有了“数轴”练习的铺垫、迁移,学生可以理解得更深刻.

二、挖掘估算题材,认知冲突,培养估算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中,学生应“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实施建议中也提到“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虽然正式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但四舍五入、约等号等许多概念都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其实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估算方法和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估算题材,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培养良好的估算意识和习惯.

(一)估算策略不应是僵化的,而应是灵活、优化的

估算教学注重的是整个估算的过程,而不是关注估算的结果是否与准确数最接近. 因此,引导学生在多样的估算方法之下,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最合适的估算策略,才是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例如: 64 + 8 ≈ ( ). 学生有以下几种答案:(1)把64看成60,把8看成10,60 + 10 = 70,所以64 + 8 ≈ 70;(2)把64看成60,60 + 8 = 68,所以64 + 8 ≈ 68;(3) 把64看成70,70 + 8 = 78,所以64 + 8 ≈ 78;(4)把64看成70,把8看成10,70 + 10 = 80,所以64 + 8 ≈ 80. 这些答案一一呈现后,我抛出问题:“你喜欢谁的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4种方法学生们各有所好,相对而言选择第(4)种的孩子少一些,我也并没有直接判断孰优孰劣,而是请同学说说选择的理由. 经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不同的估算结果只是与准确值误差的大小、只要估算结果在合理的范围或切合估算的目的、符合解决问题的需要就都是合理存在的. 我引导学生不能以是否与准确数最接近,作为判断估算是否合理的标准,同时也强调如果将估算结果无度地发挥那也是不允许的.

对于上例,我并没有“见好就收”,我顺势推出这样一个情境:妈妈和小明打算去书店买书,妈妈打算买64元的《现代汉语词典》,小明打算买8元的漫画书,妈妈大约至少需要带几张十元人民币?在这一情境下思考64 + 8的估算方法时,学生意外地发现:在口算练习时他们认为的最合理的(1)、(2)两种方法在这里并不是最合理的,原来在考虑购物的问题时,一般需要把数字往大一点估,反而是第(4)种方法最为合理. 从中学生也深切体会到,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估算都是被允许的,同时不同的问题情境应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在具体情境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选择适合生活常识、适合数学思维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到估算策略不应是僵化的,而应是灵活、优化的.

(二)估算方法不应是唯一的,而应是合理、多样的

连线,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哪些比80小.

90 - 11 31 + 52 23 + 41 + 29

98 - 17 38 + 39 100 - 10 - 12

首先,估算可以与口算、笔算相辅相成,像31 + 52、98 - 17这些可以用口算解决的就不一定需要估算. 其次,估算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例如:90 - 11,我们可以将11估成10,得出计算结果大约是80,但是减数11被看成了10,少估了一个,如果将这一个减去的话,那么结果应该比80小,其实这个过程也应该是估算的过程,说明估算结果并不一定是最终结果,估算应该可以允许对于估算出的结果再次修正或界定.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只判断是否退位或进位,就得出结果比80大还是小,不过这样的方法更适合于比较熟练后. 这样的习题,运用算法多样化,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更能让学生体会估算方法的合理化和多样性,同时也突出了估算的价值,而且在这里也可以从另一侧面引导学生巩固进位和退位的需要.

三、改编估算题材,激发欲望,体会估算价值

从实际的生活情境出发是激发学生估算欲望的有效突破口. 因此,我们可以改编估算题材,让学生充分“入境入情”,激发学生估算欲望,体会估算价值.

“入境”是指创设合适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促使学生产生真实情感体验. 为什么要进行估算,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 我们可以适时改变条件,创设一个或几个不确定的量,例如:物品的价格不小心被墨汁给抹黑了,故意将热水瓶和烧水壶价格的末尾数字(即28、43)模糊. 这时学生就无法进行精确计算,他们的思维也就比较自然地由精算转向估算,使他们产生了迫切的估算需要,从而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入情”指学生的真实感情投入,产生了真正的估算需求,并且是急切的. 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还总是局限于书本的估算练习中,形成一种定式,觉得练习中出现“估算”“大约”等字样就进行估算,从而导致学生会用估算的策略做书上带有“大约”的问题,而不会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事实上,当学生真正面临实际问题时,谁又会提醒他这里有个“大约”呢?因此,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这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实践的. 例如:妈妈打算去超市买一只烤鸭19元,一袋虾仁28元,一袋香菇9元,一盒猕猴桃26元,妈妈带上100元钱出门够吗?对于以上情境,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同时也很能理解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只需要大致估算一下需要多少钱即可,不必算出精确值;更何况有4个数量,如果算出精确值比较麻烦,这样学生就体验到了估算的价值. 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价值,才有可能让估算意识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估算是一种意识,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积累的、沉淀的过程,在低年级估算教学中仅仅靠“一页纸”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坚持长期渗透,让学生充分感受估算的价值,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学生的估算习惯.

篇4

新教材增加了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第114~115页的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根据教材内容,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选出六个学生都喜欢的活动,每个学生喜欢哪个活动就参加哪个。活动完毕,我马上提出问题:“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多?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少?活动人数最多的组比活动人数最少的组多多少人?”立刻,学生的注意力由玩转移到了思考问题上,教室里学生开始互相争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接着我又问:“能不能想出一个好主意,能清楚、明了地看出结果?”这时候,我就开始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统计,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生不仅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而且初步感受到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形成统计观念打下了基础。

二、在富有儿童情趣的童话中,感受数学的美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故事之中,不仅能吸引学生,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打开实验教材,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美丽的童话内容,如一年级上册的第6、7页小兔盖房子,第14、15页的野生动物园,一年级下册第20页热闹的小河边,第41页小熊的一家,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里也包含了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需要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在欣赏这些有趣、美丽的画面的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去创作画,从画中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一年级下学期讲过“找规律”这一单元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画画的任务,要求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画出一幅画,要体现出有规律的美,并且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第二天,我发现学生的能力真的是不可低估,《金色的秋天》中向日葵在阳光下有规律地昂首而立,《丰收的果园》中一棵棵苹果树、梨树像哨兵似的排列着,河里的小鱼调皮地吐着水泡也是那么的有规律……这些都证明孩子已经有了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教材编排了一些数学游戏,如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第19页的“猜数”,一年级下册第44页的“估一估,猜一猜”等等。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通过猜铅笔的长短,使学生明白了在比长短时要注意各种不同的情况。教学第19页的“猜数”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个玻璃球,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四、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能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一年级下册第27页“图形的拼组”中就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又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同学们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拼组中,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5

审视我们的“错误”观

课间,班里一名女生好奇地问我:“老师,你的头发为什么上面是黑色的,下面是金色的呀?”我回答:“因为老师的头发枯了”。她笑了:“头发也会kū 呀!”我察觉到话里有什么不对劲:“那你说说,什么叫‘枯’呀?”她双手放在眼前,摇晃着脑袋,嘴里发出“嘤~~嘤~~”的声音:“就是这样‘哭’呀!”

我大笑,解释了“干枯”的“枯”不是“哭泣”的“哭”,并将此作为一件趣闻说与同事听,她们也笑。现在想想:其实,这个女孩子不是“错”了吗?为什么她的错引起的是“大笑”而不是“大怒”呢?设想一下,假如她是在语文试卷上出现这样的错误,我们会仅仅“大笑”吗?由此看来,我们对孩子的“错误”是区别看待的。因为是课间,因为无伤大雅。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在我校的教学艺术报告会上,用我们班的孩子执教了二年级上册的《认识乘法》。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在问一道加法算式“3+3+3+3”中“一共有几个3”时,孩子们数:“一个3、两个3、四个3!”与会教师对学生“为什么不数‘三个3’而直接数到四个3”感到疑惑,对此徐斌老师的解释或说猜想是:学生的口误或想早点数到。

“你怎么数错了?别的孩子没错,你为什么错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能数错?台下那么多老师在听课,你回答错了,不是给班级、给学校丢脸吗?”这些话是对孩子负面的、否定的评价,孩子听了之后的心情可想而知。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是也像家长一样说过许多这样的话吗?“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不会呢?”“我都讲过多少遍了,你怎么还错?”于是一位教育专家分析指出:现今教师的专业素养状况是很令人担忧的。

《美国幼儿园给家长的备忘录》指出:“别让我觉得犯了错就是犯了罪,它会削弱我对人生的希望。” 这句话给我们以启迪:对待孩子的错误,我们是不是太苛刻、太严厉了?我们应以怎样的目光来看待孩子的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生中从未犯错的人是很难找到的。”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也有价值的。”心理学家盖耶说:“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相比较于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所说的“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我更欣赏波普尔说的:“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

因为,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是学习活动中真实学情的反应,保留着思维一路走过的痕迹,也是一种思维的成果,体现出一定的价值。所以,从新课程标准的视角来看,“错误”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的教学材料,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要把科研落实在每一次作业的具体分析上,找到原因,找到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即,不仅要“看到”学生错误的表象,还要“倾听”错误所阐发出的更深层次的本质。

听,孩子的错误在说话

篇6

[关键词]

兴趣;生活情境;竞争意识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为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提供了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新教材增加了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第114~115页的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根据教材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选出六个学生都喜欢的活动,每个学生喜欢哪个活动就参加哪个,活动完毕,我马上提出问题:“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多,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少?活动人数最多的组比活动人数最少的组多多少人?”立刻,学生的注意力由玩转移到了思考问题上。教室里开始互相争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接着我又问:“能不能想出一个好主意,能清楚、明了地看出结果?”这时候,我就开始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统计,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生不仅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而且初步感受到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形成统计观念打下了基础。

二、在富有儿童情趣的童话中,感受数学的美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故事之中,不仅吸引学生,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打开实验教材,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美丽的童话内容,如一年级上册的第6、7页小兔盖房子,第14、15页野生动物园,一年级下册第20页热闹的小河边,第41页小熊的一家,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里也包含了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需要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在欣赏这些有趣、美丽的画面的同时,我鼓励学生去创作画,从画中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一年级下学期讲过“找规律”这一单元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画画的任务,要求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画出一幅画,要体现出有规律的美,并且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第二天,我发现学生的能力真的是不可低估,《金色的秋天》中向日葵在阳光下有规律地昂首而立,《丰收的果园》中一棵棵苹果树、梨树像哨兵似的排列着,河里的小鱼俏皮地吐着水泡也是那么的有规律……这些都证明孩子已经有了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教材编排了一些数学游戏:如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第19页的“猜数”,一年级下册第44页的“估一估,猜一猜”,等等。

一年级上册第13页的“比长短”,通过猜铅笔的长短,使学生明白在比长短时,要注意各种不同的情况。教学第19页的“猜数”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个玻璃球,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在教材的启发下,我多次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的提高。如教学“猜数”,我先在卡片上写上45,然后告诉大家:“我写的数个位上是6前面的数,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少1,猜猜我写的数是几?”这样的游戏丰富多彩,使学生获得了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四、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一年级下册第27页“图形的拼组”中就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又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拼组中,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7

数的运算,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培养学生口算能力,是小学第一学段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口算能培B学生的计算技巧,可以让学生更正确、迅速地运算。

下面结合我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让学生有效操作,理解算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指出,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创设情境,图书馆里有《童话世界》28本,《动物世界》4本,《海底世界》9本,《科幻世界》8本。让学生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提问并列式:

28+4=? 28+9=?9+8=?

第三个问题已学过,可直接解答。前两个问题算式计算,要求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再算一算。摆完后让学生说说摆的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4+8=12,再算20+12=32;也可以先算28+2=30,再算30+2=32。

师:看着小棒和同桌说说刚才这两种方法是怎么算的。二十多加4得数是三十多,28+9得数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会自觉地再次借助小棒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安排两题练习。如此,让学生把算式和动手操作活动相对照,数形结合,并在操作中由形象直观的具体思考逐步过渡到数的抽象思维,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二、体现算法多样化,提倡算法优化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在运算教学中要提倡算法多样化。此外,还要提高运算的准确率与速度。因此,算法必须优化,学生只有懂得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方法,才能体会到数学的简洁美,从而学会择优而用。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本节课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这一情境,让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初步认识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用课件出示两盒牛奶,其中一盒是9瓶,另一盒是5瓶,再出示黑板上9个红五星和6个黄五星,还有一组是9个红苹果和4个青苹果;让学生说说图意,提出不同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式,学生很快列出了“9+5=,9+6=,9+4=”三个算式,我提问:“这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这三个算式里都有9。”这时我板书课题:9加几。

这样就能让学生意识到这节课不是只解决“9+5”这一个算式的问题,而是要解决“9加几”这一类的问题。

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9+5=”,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得数是14,这是因为一年级学生学习基础有差距,有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就已经把20以内数的加减法学会了(当然并不明白算理)。我们一年级老师的教学重点就在算理的教学。所以我提出:“用小棒代替牛奶摆一摆,边摆边想,怎样摆能一下子看出得数?”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从5根中拿出1根?让学生明白“因为9加1等于10,10加几好算”。 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一定要从5根中拿出1根给9根凑成10根吗?”这时有学生回答:“也可以从9根中拿出5根和5根凑成10根。”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明白了凑十法的方法和凑十法的优势。

用摆小棒的方法解决9+6、9+4的得数。摆完后同桌交流一下摆小棒的方法,怎样摆能一下子看出得数。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摆小棒两种摆法的优劣。让学生获得自己的数学体验并非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有责任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合理引导,适时抽象,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发展。

三、加强口算练习

(1) 持之以恒,坚持天天练。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加、减法”时,我坚持做到课前2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速算、抢答、听算等形式强化训练。这样做会使喧闹的教室立刻安静,学生们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从而提高口算的效果;同时也是组织课堂的一种手段。

(2)多种形式练习,激发口算兴趣。单纯的计算是比较枯燥的,如果只是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容易疲劳和厌倦。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速算、听算等形式,采用的教具、学具可以是固定或活动的口算计算板、口算题卡、口算表等。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口算的新鲜感,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口算的多种思路。另外,还可以运用竞赛和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使学生“乐算”。

例如,教学中坚持进行每月口算、速算的竞赛,竞赛的题型可以多样性,如:①看谁算得快:3+9= ,8+7= ;②你会填吗?( )+4=11,5+( )=13,3=( )-4,6=12-( );③比比谁最棒:15( )3+8,7+5( )5+7,14-8( )6,等等。通过这不同的形式进行竞赛,从竞赛中了解学生对近期学习内容的巩固,集中起来训练,引导学生整理出计算的优化方法。

四、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关键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与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关系密切。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呢?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做到: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字和符号)、二划(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什么时候用口算、什么时候用笔算)、四算(认真动笔计算)。

(2)培养学生自我检验的习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检验的习惯,教师要求学生计算时做到三核对,一是题抄完后要与原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核对,做到一字不差;二是列完竖式后,要把竖式中的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做到上下一致;三是抄完得数要把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做到万无一失。这样学生就每步必验算,及时检验,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正确。

总之,在今后教学中,我们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在传统教学与新课改教学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二、研究背景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是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口算,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包括不进位和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虽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在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在个位上加10再减”这一算理已经理解并掌握,但难点在于十位上的数借给个位一个十,就要减少一个十再减。在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三、主要步骤

1.步骤一:集体备课

第一个环节——复习导入。先出示几道不退位及退位减法的口算题,让学生进行口算,当学生计算到退位减法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再一次感受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借一个十,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学习新课。首先以两个小朋友交流收集的邮票为题材,让学生提出用减法解决的问题,直接进入这节课的主题。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其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一作十。接着让学生“试一试”,通过两题的经验总结笔算的方法。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先让每一个学生都巩固用竖式计算。然后让学生当啄木鸟医生为树叶治病,通过找错、改错,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避免学生犯同样的错误。

2.步骤二:研讨分析

我们组7位老师按照以上设计思路上完第一课时后,对学生掌握情况做了统计、分析,进行了交流。从学生作业反馈效果看,学生有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基础,在解决两位数减两位数个位不够减的时候,都能够想到要从十位借“一”,并且知道了借来的“一”要当成个位的“十”。 对算理基本能理解,但计算错误仍较多,以一(10)班50人为例,每人练习了8道笔算题(其中7道退位,1道不退位减法)全班共400题,全班第一节新课下来全对10人,错误70题,正确率只达到82.5%,错误情况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况:①退位后十位上不减1;②个位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算错;③个位调换减;④个位算好后十位不算等。

3.步骤三:整改提高,形成经验

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情况,我们组的老师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展开了讨论,确定了以下一些整改措施,并加以实践:

(1)要让学生弄清算理。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透彻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尤其是计算的第一节课,一定要让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养成计算时精力集中,看清每个数、符号,做完要及时检查,也可利用估算检查。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帮助学生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减少出错的机会,能很好地提高计算准确性。

(3)加强基本口算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的口算是计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笔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要把基本功练扎实,要求学生能脱口而出。

篇9

1. 口算下面各题。

800÷2 280÷7 690÷3 300÷6

320÷8 500÷5 440÷4 460÷2

2. 369÷3 423÷3 672÷6

360÷3 423÷4 620÷6

306÷3 423÷6 602÷6

[教材分析]第一题是一组口算题,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口算的能力。第二题通过一组的练习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第一题的口算题已全部一次性出现,不利于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第二题要求一组一组地练习比较,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基本的计算能力通过新授部分的教学已经形成,缺的是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不同题型的分辨和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综上分析,我希望通过对题目的整合可以提高习题的实效性。

整合后的题目为:

1. 423÷= 06÷3= 60÷6=

并分以下三个部分进行练习。

第一部分为计算的基础练习和回顾小结。出示问题:选一题并在中填入你的幸运数后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笔计算来回忆算法和算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选做的题目在完成时有何特别之处?自己如何处理?(如:首位不够商1时往右多看一位,中间或末尾不够商1时就商0,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为0且前面已除尽时直接商0)和在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如:数位要对齐,余数不能忘记写等)同时在学生填数时,问一问:有没有幸运数为“0”的,你是怎么填怎么算的?这样也自然而然地复习了除数不能为“0”和首位不需填“0”的知识。

第二部分是口算和估算的训练。通过教师或同学在中填入不同的数让学生来抢答,说出答案是两位数还是三位数、是几十多还是几百多;或是说出在中填几,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以进行口算和估算的训练。

[设计意图]口算和估算的题目以随机生成的形式出现,大大增加了口算和估算的趣味性和实战性,还了估算和口算应在动态的情境中灵活运用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在口算和估算能力提高的同时,又在思索着口算和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部分为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提高。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总结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当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为两位数;当百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为三位数;当前一位上的数被除尽,这一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时商0等规律。并通过课件出示一组如:要使423÷的商为三位数或两位数时,中可以填几,最大或最小填几;要使06÷3的商中间有0,中可以填几,最大或最小填几等综合性较高的题目。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提高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更深入了解和思考,寻找到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规律,并进行一系列的运用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的重、难点的理解,使学生更为系统全面地认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原教材的第二部分为:

3.

[教材分析]这种形式的题组练习,学生在练习一里就已经接触过,这里通过学生的计算和交流是可以发现并初步运用规律。但由于这种形式的题型学生已经接触过,而且形式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希望通过对这道题的重组,增加题目的层次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运用的全过程。

重组后的题目为:

2. (1)聪明的你一定可以迅速地计算下列各题:

900÷2÷3 900÷6

909÷3÷3 909÷9

通过计算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2)依据你发现的规律来填空:

(3)你能运用所发现的规律来计算?摇800÷32?摇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原题的重组,将原题分为了三个层次。(1)依据过去的学习经验和两组题的练习比较,寻找并小结出: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这个规律(注:有余数时,余数发生变化)。(2)通过填空从正反两方面来运用规律。(3)增加了内容的挑战性,调动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兴趣,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索、发现和运用的全过程,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原教材的第三部分:

4. 你能分别算出各年级平均每班有图书多少本吗?

[教材分析]这份统计表里的题目只是解题过程只有一步的除法应用题,对于已学过两步连除应用题的学生而言是没有挑战性的,也不能引发学生做题的积极性。学生应付式地解答只能将课堂拖进“机械枯燥”的泥潭。综上分析,我重新设计三道题来丰富教材的内容,以求超越教材,提升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新设计后的题目为:

3.(1)抢答题。

一年级3个班共有图书268本,二年级2个班共有图书186本,现在请大家抢答:哪个年级平均每班拥有的图书多?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题的设置,不仅复习了一步除法所涉及的数量关系,更让学生体会到估算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依据下面的图文,为右边的算式补充问题。

[设计意图]将先问后答的题目形式改变为先有解答后补问题的形式,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也初步渗透了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市实验初中210班同学在期末测试中平均分成两个考场,每个考场再分为5个小组,平均每组有多少名学生?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0

2、在计算除法时,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 )。

3、比687少96的数是( ) 388比112多( )

4、你7:40到校,11:40放学,上午在校( )小时。

5、8700千克=( )千克( )克 8千克-5( )=3000克

1千克鸡蛋大约有( )个 你的体重大约是( )

6、在 里填上“ 或=”以及得数。

54秒÷6=( ) 2分12秒=( )秒 200秒 3分

600克 1千克 86千克=( )克 3千克+2000克 5千克

438+164 2101-90 297 573-286 967-158 809

7、把6千克、60克、5000克、5200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判断下面各题,对的画“ ”,错的画“ ”。(10分)

(1)读数和写数时,都要从位读起和写起。( )

(2)在减法中,被减数必须大于减数。( )

(3)一个四位数减一个三位数,可能得一个三位数,也可能得一个

四位数。( )

(4)1千克棉花和1000克铁比较,铁比较重。( )

(5)男生比女生多35人,女生比男生少35人。( )

班级 姓名 得分

平时你一定做了不少计算题,现在可是你露一手的时候了,细心点,可不能让别人说你是小马虎。 三、

1、口算。(15分)

48+25= 340+60= 480-70= 500+4000= 86-27=

370-200= 46÷5= 0÷3= 63-36= 540-80=

60÷9= 1000+5= 700-40= 90-27= 24-16÷8=

2、列竖式计算(画横线的题要验算)。(8分)

2408+3795= 8010-4568= 247+968+8293=

3、脱式计算。(12分)

4054-507+614 25÷5+168 (416-360)÷7 580-8×9

四、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5分)

1、请你按照电子表表面的时间在右面的钟面上补充上分针或时针。

3:05 9:30

2、小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学校到公园有三条路,如图所示,那么小华家经过学校到公园,走哪条路最省时省力?(请用你喜欢的颜色画出来。)

学好数学的用处可大呢!下面就请你用自己的本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五、

(30分)

1、幼儿园买了48个白皮球,24个花皮球,平均分给9个班,每班分得几个?

2、小芳看一本书,每天看5页,9天后还剩56页,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3、学校买粉笔,白粉笔比彩色粉笔多42盒,彩色粉笔39盒,买了多少盒白粉笔?

4、同学们参加方块队训练,三年级22人,四年级35人,五年级24人,每9人一行,应排几行?

5、植树节四、五年级同学种了108棵柳树,还种了3行杨树,每行7棵(在下面选择合适的问题画上线,再解答出来。)

(1)种的杨树比柳树少多少棵? (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棵树?

(3)四、五年级共种树多少棵?

加油啊,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智力大冲浪

1、用0、0、2、4、四个数字按要求组成四位数。10分

(1)由这四个数组成的的四位数是( )。

(2)由这四个数组成的最小的四位数是( )。

(3)一个零都不读:( )、( )。

(4)只读一个零:( )、( )、( )、( )

2、把一根绳剪成两段,其中一段长24米,是另一段的3倍。这段绳长多少米?(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