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调查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2-06-20 12:00: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药用植物调查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药用植物调查报告

篇1

【关键词】 药学教育;信息收集处理;教学水平

【Abstract】 It’s basic for pharmacy college students to know how to collect and process information.The channels to develop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ability of student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Education methods were reformed in teaching of pharmaceutical botany,pharmacognosy and pharmacoeconomics,moreover,the practice of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increased in discussion lesson,probation lesson and experiment lesson.In the meantime,students were guided to cultivate their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ability in the study of teachers’scientific topic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Eventually,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was improved by this and the whole teaching level was also promoted.

【Key words】 pharmacy education;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teaching level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四种能力,即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全面提高。国内外医药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良好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医药高等院校要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探索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的高素质医药人才的途径[14]。

本研究对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在讨论课、见习课、实验课的教学中增加学生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与教材的编写,从而培养和提高其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另外,在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中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对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其科研能力。希望通过上述实践提高药学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 药学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实践的目标

通过提高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途径的研究和实践,实现学生获取信息、识别信息、储存和整理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信息的收集。第二,经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虽然很丰富,但必须进行加工、整理。教会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分类和保存。第三,信息的利用有很多方面,一般是指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教会学生如何加工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如直接引用、分类比较和概括综合,完成文献综述和研究论文的撰写。

2 培养药学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实践

2.1 加快图书馆的建设,改善网络教学环境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我们加大了成都医学院图书馆和药学院图书室的建设力度。馆藏书籍和专业中外科技期刊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信息查询的需要。同时,成都医学院图书馆还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建设现代化电子阅览室,引进各类中外文全文及文摘数据库20余个,数据总量超过2 000 GB.学生可通过网络方便地阅读各类文献。

成都医学院的实验室、教室等处均可方便地上网,可充分满足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的需要。学生可充分利用局域网查阅资料、学习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介绍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引导学生通过科技文献的查询,掌握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

我们对成都植物园、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植物园和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圃中的药用植物进行了数码摄像;还对峨眉山、长白山、黄山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科学考察,并拍摄了大量野生药用植物的数码相片。我们对数码相片按科分类,并附加了相应的文字说明。同时将经过整理的野生植物数码相片上网,形成了较具特色的药用植物网上资源库。我们还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收集了一些兄弟院校的教学资源,结合已有的资源,经有效整合后进一步完善了我院药用植物学网上课程资源,供教师和学生阅读学习。

2.2 改革药学实践教学,深化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药学教育重视实践育人,我们在药学的实验、见习、实习中加强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重视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我们对生药学见习进行了改革,教会学生如何设计调查报告,利用中药材市场进行相关信息调查,调查结束后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并撰写调查报告。同学们反映见习效果良好,写出的市场调查报告质量也较高。如第四小组江敏等同学的实习报告获得了高分,内容包括见习目的、见习时间、见习地点、见习要求、见习过程、见习感受与体会、建议等,见习报告结构完整,分析问题得当。对蔷薇科重要中药材的品种、来源、产地、采制、价格、炮制品、功效及销售情况等相关信息都有详细记载,所得调查结果有一定实际指导意义。

在药用植物学的实习中,要求同学们将所学的植物分类学知识应用于植物园植物和药用植物的识别。例如,在成都植物园药用植物实习时,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蔷薇科月季、仙人掌科仙人掌、小檗科枸骨、豆科皂角等植物的刺,根据所学的分类学知识,通过查阅参考书籍或利用网络资源来判断是叶刺、枝刺或皮刺,并说明判断的依据。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有效利用收集到的信息,独立完成研究结果是对药用植物学见习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

2.3 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教材的编写,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在老师参编教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吸引一些有兴趣的同学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如我们在编写科学出版社的《案例版生药学》教材中,将一般生药瓜蒌、党参、南沙参、茵陈、、艾叶、野、小蓟、大蓟和蒲公英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教材编写工作的任务分配给5位药学学生,每人负责2味生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教材编写工作。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在老师的科研中,选择一些有研究兴趣的同学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在科研工作中培养科研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将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分解成几个小课题,让学生分组承担。在课题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完成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查阅参考文献解决实际问题,老师则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2.4 改革学科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素质

我们对药物经济学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学生在完成药物经济学的学习后,利用其所学的药物经济学原理和知识,选择其感兴趣的问题,确定论文题目,查阅资料后,撰写药物经济学研究论文。学生成绩主要由其撰写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论文来评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查询资料,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论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培训。学生反映通过药物经济学的学习,不仅学到了药物经济学的相关原理与知识,同时其信息处理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我们在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中设置了讨论课。教师精选某些专题,指导学生查阅国内外文献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写出文献综述。教师组织学生在讨论课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学生文献综述和讨论课的表现作为其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学生在讨论课上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全面的提高。

3 展望

通过加强对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培养的实践,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在信息的整理和加工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新途径,总结在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培养实践中成功的经验与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将可行的经验向其它学科推广,通过提高成都医学院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和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邹开军.中医药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途径[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4):6869.

[2] 朱霞.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及提高途径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09,25:200.

篇2

1 泸水县丰富的生物资源

泸水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处于东经98°34′~99°09′,北纬25°33′~26°32′之间。北接福贡,南接保山,东与云龙、兰坪2县相连,西与缅甸毗邻。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气候土壤资源,导致了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2 泸水县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保护意识相对落后

泸水县是一个多民族山区县,大部份山区农民抱守传统观念,有些村民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环境的恶化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什么后果。所以,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已成为不容勿视的问题。

2.2 对生物资源的粗放、不合理开发

泸水县解放初期至今,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历了粗放型、掠夺型和破坏型3 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开发利用,对泸水县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3 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形成规模

过去对泸水境内生物资源开发一直采取只采不种、越采越穷的掠夺型生产方式,造成资源的不断丧失和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泸水境内的生物资源走进了“大资源、小产业、低收入”的怪圈,部分生物资源的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农民守着金山过穷日子。

2.4 依法保护意识不足、森林资源管护责任脱节

理顺关系,提高职能部门的法律地位,坚持依法治林是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2.5 对生物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的后果

特殊的自然地貌,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之人们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历史上的乱砍滥伐、毁林垦荒、刀耕火种,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对自然环境进行掠夺性的经营,导致泸水县水土流失形势严峻。

3 泸水县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

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顺利实施给泸水县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县委、政府结合本县实际,提出把解放思想、调整结构、开发农业、发展经济,作为泸水县今后发展经济新的工作思路。

3.1 加大宣传、依法治林

3.1.1 提高保护意识。必须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把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上来。在全县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使生态环境建设成为群众性的社会工程。

3.1.2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职能。为林业行政执法壮胆,摆脱人情关、领导关对执法的干预。要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及其它林业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基层执法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和执法监督工作。

3.1.3 加快生物防治。在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前提下,与天然林保护工程相结合,实施人工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等措施。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减轻和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农村燃料不足、缓解饲料和肥料缺乏问题,促进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发展。发展以林果为主导的商品经济,提供农村工副业原料, 促进经济发展。

3.2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

做好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的统筹规划;变粗放式开发利用为深层次的精加工利用;完善森林资源监测和监察体系;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利用。

3.3 文明开发、合理利用

3.3.1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建立高山药用植物园。改变过去只采不种,越采越穷的掠夺型生产方式。能有效解决既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又能利用药用植物资源优势脱贫致富,发展国家药材生产的矛盾。要依靠泸水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建立一定数量,规模不一的高山药用植物园,根据市产供需情况,进行引种栽培。

3.3.2 以市场为前景发展经济林木。要从“大资源、小产业、低收入”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走“公司+农户+基地+产业”的发展道路,实现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经营。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连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建立强大的支柱产业,使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3.3.3 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植物。膏桐是一种民用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化工的原料植物,近年来,膏桐被认定为有较高开发价值“能源植物”。泸水县境内的膏桐经济价值到目前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因此,在抓住机遇大力推广、种植膏桐的同时,相关部门应尽快落实好加工企业并和农户实行定单种植,这样即能保证原料的数量和质量,又能让农户吃下定心丸,将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民致富步伐 。

3.3.4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硬约束。

4 结语

正确处理好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是泸水县发展经济的要求,有利于泸水县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形成良性循环和协调稳定的发展。

篇3

创新外延扩充———深入社区,探索建立医学、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模式

篇4

中图分类号 S56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052-02

Research Progress of Early Bolting of Angelica sinensis

WANG Yi-cun LI Guo-ye PAN Shui-zhan

(Longnan Institu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Gansu Province, Longnan Gansu 746005)

Abstract The early bolt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issues affecting the Angelica sinensis herbs production.The early bolting does not only reduce herbs production,but also affect 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plants.The concept of early bolting,physiological theory,induce factors of the quality of medicine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bout the early bolting of Angelica sinensis were integrative reviewed in the paper.Its occurrence mechanism include genetic factors,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factors,nutrients,planting density,fertilizer and other productiong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the above occurring mechanism,the proposed prevention measures as follows: preferably good variety,greenhouse seedling,control graft union,cold storage,reasonable planting density and other agronomic measures can reduce its bolting rate.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early bolting,vernalization gene,gene regulation of flowering early bolting,select bolting tolerance variety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for Angelica sinensis high quality,high efficiency,stable yield and high yield.

Key words medical plants;Angelica sinensis;early bolting;research progress

当归(Angelica Sinensis Diels)为伞形科(Umbe-lliferae)当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阴湿。始载于《神农本草金》,以干燥根入药,性温、味甘、辛,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润燥滑肠之功效,为临床常用药[1]。此外,当归还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化妆品、饮料、酒等制造原料中。全国有90%左右的当归产自甘肃[2]。当归生产上普遍存在早抽薹问题,早抽薹严重制约了产量潜力的发挥,对药材品质亦有较大的影响[3]。该问题不仅在当归上有,在其他家植药材如白芷、羌活等伞形科药用植物中普遍存在。因此,揭示当归早期抽薹的机理机制,阐明控制当归早期抽薹的途径与技术,对于破解当归早期抽薹的难题,实现当归优质、高效、稳产、高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1 当归早期抽薹的概念及发生情况

早期抽薹是指植株的营养体未充分长成即发生抽薹的现象。具体到当归即育苗移栽后第2年发生抽薹开花,导致不能形成有效的商品药材。

近年来,抽薹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当归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早抽薹当归根中次生韧皮部与次生木质部的比例减小,次生木质部的薄壁细胞木质化,生活的薄壁细胞和分泌道减少,影响次生产物的形成,导致肉质根木质化并空心,使得根部缺乏油气,变柴,失去药用价值。遗传因素、生长物质、环境、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均影响当归早期抽薹[4]。岷县大田当归正常年份抽薹率10%~30%,严重时可达80%以上,有的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了药农收入。

2 早期抽薹对当归产量、品质及生理活性的影响

王建华等[5]研究结果表明,抽薹对防风的药效有明显影响,抽薹防风的镇痛作用为未抽薹防风的70%~85%,解热作用为55%左右。陆则权等[6]研究表明,当归抽薹过程多个生化指标发生变化。当归的抽薹发育过程是由多因子参与、多步骤控制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7]。因此,研究当归在不同生育时期生理生化的变化,可有望为进一步研究当归经济产量的形成、抽薹开花及预防早期抽薹提供理论支撑。

3 当归早期抽薹机理研究进展

3.1 遗传因素

Le Cochec 等[8]观察到当年抽薹的甜菜其基因型具有杂种优势,是显性、上位性基因作用的结果。当归早抽薹苗所结种子俗称“火药籽” ,火药籽育成的当归苗移栽至大田比正常植株(第3年)抽薹所采种子育成的当归苗抽薹率约高30%,且提前抽薹10~15 d,这可能是因为控制当归抽薹开花的基因具有遗传保守性[9]。由此可知,深入研究当归早期抽薹遗传特性及基因,有助于精确筛选抗早期抽薹品种。

3.2 生境因子

当归苗贮藏期环境温度对当归抽薹影响显著[9],贮藏期温度在-10~-7 ℃时,抽薹率19.6%,且阴地贮藏的苗比阳地贮藏的苗早抽薹率降低约 50%。这可能是由于冷冻贮藏抑制了贮苗体内硝酸还原酶和淀粉水解酶的活性[10]。可见冷冻贮藏是解决当归早抽薹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也可在生产中尽量使用大苗子,从而进一步发挥大苗子的丰产优势。李成东等[11]调查发现,当归在海拔1 000~1 200 m范围内,抽薹率为30%~50%,1 800 m以上地区生长良好,抽薹率仅10%。干旱、高温、缺肥、缺水等也会对当归的生长有一定的胁迫,导致当归生长发育进程加快,早期抽薹率明显提高。

3.3 营养条件

植物体营养水平是抽薹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营养物质积累是成花的基础,其中碳水化合物是合成其他物质的碳源和能源。王兴政等[12]发现种苗大小对当归抽薹率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种苗越大抽薹率越高。张恩和等[13]发现当归的早抽薹与种苗重量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8~0.99。这可能是由于当归苗龄过大,在第1个越冬期就具备了接受低温春化的条件,有关苗龄大小对早期抽薹影响的机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4 栽培管理措施

良种配良法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物产量潜力已得到农学家们的共识。移栽时间、栽植密度、肥水管理均能影响当归的生长发育,任何一项措施管理不到位皆可引起当归的早期抽薹。研究表明,P肥对当归抽薹率的影响作用极显著,施用N、P化肥都会加速抽薹进程。但在一定施N 量的基础上增施P肥则可降低早薹率[14]。

4 当归早期抽薹的主要调控途径

4.1 选育耐抽薹品种

品种( cultivar) 指经人工选择,在遗传上相对纯合稳定,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相对一致,并作为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作物类型。加强系统选育,定向培育高产、优质和不易早抽薹的品种是稳定药材质量的基础[15]。当归新品系90-01h和岷归4号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抽薹率低、抗病性强[16-17]。由此可见,定向培育耐抽薹、丰产性好、品质优的新品种可有效解决当归药材生产中早抽薹造成的减产、减质问题。

4.2 科学育苗

优选种子是控制当归早期抽薹的一条重要调控途径。生产中选三年生当归繁种,去除主茎,选留侧茎上的种子。控制种子成熟度,在果翅由淡紫红色变为粉白色,果翅张开呈椭圆形时采收,以千粒重

4.3 合理密植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有效减轻当归早薹率。一年生云当归的适宜栽培密度为12.75万株/hm2,适宜基肥用量为40 t/hm2左右,最佳移栽期为5 月下旬。李应东等[18]研究发现采用每穴栽两苗,行株距40 cm ×20 cm,栽植9.0万~10.5万穴/hm2,既能保证基本苗数,也可防止出现早期抽薹。

4.4 激素处理

鱼亚琼等[19]研究表明,NAA抑制早期抽薹,单施GA3或者配施GA3与其他外源激素组合明显提高当归的抽薹率,且GA3浓度越大,抽薹株占的比率越高。青鲜素、矮壮素、丁酰肼、甲哌f、多效唑等在苗期喷施可有效控制当归抽薹,其中青鲜素1.700 g/L 在当归苗期进行喷雾处理不但可有效降低当归抽薹率,且对当归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并增加当归单根鲜重、提高当归产量。大多数激素处理(除GA3外)有效抑制了当归早期抽薹可能是由于激素在当归花芽分化和抽薹过程中起到了调控作用,有关机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5 其他农艺措施

覆膜、覆草、施农家肥不仅可以抗当归早抽薹,而且可以提高产量。姚兰[20]研究发现,当归育苗期遮光40%、50%处理的1~2级种苗的早期抽薹率最低。归栽培宜选用苗重0.88 g/株、侧根数1 .1条/株、主根长14.5 cm左右的中种苗。

5 建议

5.1 开展当归耐早抽薹品种选育

优良的种子、种苗是提高中药材质量的基础。目前,栽培当归优良品种匮乏,整齐度高、高产、优质、高抗的新品种不多,生产中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品种更少。应该深入挖掘当归种质资源,研究遗传参数、生长发育规律、种子特征、药材质量、药效等。以“选择育种”为主要育种手段,以优质、高产、抗抽薹等为育种目标,选育出可以在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优良当归新品种。

5.2 深入研究当归早期抽薹机理机制

包括当归在内的所有伞型科药用植物早期抽薹问题是一个科学难题。目前,对早期抽薹的机理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甘蓝、洋葱、白菜等大宗蔬菜作物,而药用植物当归早抽薹的机理机制还缺乏系统研究。利用分子生药学与中药资源生态学[21]的相关理念和技术应用到药用植物当归抽薹的研究,揭示其早期抽薹基因和关键生态因子。研究当归抽薹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及差异性基因的表达,明确调控早期抽薹的基因、春花基因等,将为调控药用植物早期抽薹提供理论支撑,也为选育抗早薹品种的选育指明了方向。

6 参考文献

[1] 汤飞宇,郭玉海,马永良,等.当归[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19-26.

[2] 赵杨景,陈四保,高光耀,等.道地与非道地当归栽培土壤的理化性质[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19-22.

[3] 康军.当归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医药产业资讯,2005 (23):120.

[4] 徐继振,刘效瑞,荆彦民,等.甘肃当归提前抽薹的防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9(11):660-662.

[5] 王建华,崔景荣,朱燕,等.防风及其地区习用品解热镇痛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89,4(1):20.

[6] 陆则权,张金文,任丽蓉,等.当归抽薹植株生理生化特征分析[J].中草药,2011,42(11):2326-2329.

[7] RUIZ G L,MADUENO F, WILKINSON M.Different roles of flowering-time ge-nes in the activation of floral Initiation genes in Arabidopsis[J].Plant Cell,1997,9: 1921-1934.

[8] LE C F.Investigation of Sugar boulting genetic factors[J].Agronomic,1989,9(6): 585-590.

[9] 王文杰,张正民.当归的抽薹特性和控制途径[J].西北植物研究,1982,2(2):95-104.

[10] 王文杰.当归冷冻贮苗技术和原理[J].中药材科技,1979 (3):1-5.

[11] 李成东,黄葵,陈正权.当归抽薹调查报告[J].中草药,1994,25(8):445.

[12] 王兴政,蔺海明,刘学周.种苗大小对当归综合农艺性状及抽苔率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42(5):59-63.

[13] 张恩和,黄鹏.春化处理对当归苗生理活性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8,33(3):240-243.

[14] 马占川,张恩和,张金文,等.氮磷配施对当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1997(4): 32-33.

[15] 华国栋,郭兰萍,黄璐琦,等.药用植物品种选育的特殊性及其对策措施[J].资源科学,2008,30(5):754-758.

[16] 贾婕楠.当归新品系90-01选育报告[J].中药材,2005,28(8):649-650.

[17] 程,刘效瑞.当归新品种岷归4 号选育及优化种植技术研究[J].中药材,2011,34(7):1017-1019.

[18] 李应东,刘佛珍,陈垣,等.当归规范化种植技术及其主要病虫害防治[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19(1):23-26.

篇5

课外科技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选择生物科技活动的课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力求做到课题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如白岸乡的黄巢岩山海拔较高,山上生长着一种罕见植物“山蔓菁”,听当地牧羊人说,它的肉质根可重达20kg,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为了弄清“山蔓菁”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白岸乡中学生物教师带领科技活动小组,跋山涉水,对“山蔓菁”进行了几次考察,详细记录了它的生态环境及茎、叶、花的形态特点,并将其移栽到生物园地观察实验,同学们还撰写了《高山探寻“山蔓菁”》的小论文,路志亮同学的小论文被《中学课程辅导》刊登。

针对当地鼠害比较严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何灭鼠”的活动,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制“铁猫”捕鼠,有的同学用酒泡大米灭鼠,夜里进行连续观察,随后总结成了《酒泡大米灭鼠》的论文。这项活动对消灭当地鼠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羊范镇中学结合初中动植物课的教学,开展课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活动,同学们兴趣高涨,积极参与。两年来他们因陋就简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150多件。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科技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乐于探索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2.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生物科技活动是需要动脑、动眼、动手的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提高多种能力,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锤炼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邢台西部山区的白云山山高林密,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浆水中学每年6月份都要组织学生到白云山采集植物标本。同学们兴趣盎然,路边、山脚的小草,山坡上的参天林木,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他们细心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认真研究植物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并与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对照,加深理解。将采集的标本经过整形、压干、上台纸等一系列过程,切实掌握了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技术,提高了动手能力。生物科技小组同学制作的标本,作为直观教具在课堂上运用,也促进了课堂教学。

学校附近的前南峪村是我县实施生态农业的典型,于是教师便组织学生到此参观考察,了解荒山绿化治理带来的变化,并撰写考察报告。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还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后认真整理材料,撰写调查报告和科学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针对“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步骤多、难度大的特点,教师组织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同学们自行设计,分成a、b组采用不同的实验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制取滤液时用纱布代替脱脂棉,加快了过滤的速度,在层析时用刻上小口的透明胶片代替培养皿盖,既可固定滤纸条,又便于观察。由于个别学生对实验的科学性不够重视,粗心大意,导致实验失败,教师可借此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学会了观察、对比、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搞科学实验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的科学精神。

3.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课外科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野外实习和参加生产劳动,学习一些实用技术,使学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农村青少年,大多数将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因此,学校应重视对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县白岸乡地处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属于深山区,昼夜温差大。该乡出产的柿饼柿霜洁白,柿肉透红爽口,但近几年由于柿树的老龄化和柿疯病的肆虐,很多树一个果也不挂。针对这一现状,白岸乡中学教师组织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学习柿树嫁接技术,他们选择黑枣树作为嫁接树,教师向学生传授嫁接苗的削法,怎样在嫁接树上切口,怎样插嫁接苗,怎样包裹等一系列的操作过程,然后学生在教师选择好的黑枣树上进行实际操作,以后每个星期都要去观察,打掉黑枣树的芽。经过统计嫁接的成活率为81%。学生学到技术后,利用星期天帮助家长或乡亲们嫁接柿树,3年来共嫁接成活1000多棵柿树。这些柿树抗病性强,长势喜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项活动受到了乡政府的表彰,在第四届生物百项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活动奖、河北省二等奖。

路罗中学是一所农林技术学校,有农场、林场、食用菌厂。课余时间教师带领科技兴趣小组学生学习苹果树、板栗树的修剪技术以及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等,有些学生还帮助家长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有了一技之长,而且也使他们看到了生物科技在农业、林业生产上大有用武之地,更加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他们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到劳动的光荣,受到了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教育;进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以及改变家乡面貌的强烈责任感。

篇6

Endangered situation and conservation strategy of Tibetan medicine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ZHAO Caiyun, LIU Huan, SU Jinsong, LI Xuanhao, JIA Minru, ZHANG Yi, ZHANG Jing*

(College of Ethnic Medicin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1137,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medicine industry, the study on plateau medicinal plants′ endangered status is not enough, measures to protect is weak and the plateau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herent vulnerability, resulted in the shortage of Tibetan medicinal resources and affe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endangered inform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resources, how to formulate feasible protection plan, is an urgent problem of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resources to be solved. To find out the endangered Tibetan medicines in Qinghai Tibet Plateau, the Grade division method of Chines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was applied, the endangered species were sorted out, which divided into class one (threatened) eleven species, class two (rare) twentyone species, and class three (fading) fortytwo species,a total of seventyfour speciesIn addition to national protection list in "Chines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It′s proposed to increase the endangered Tibetan medicinal specie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endangered status of the resources,from the survey of endangered Tibetan medicinal species regularly, the germplasm repository establishment of endangered Tibetan medicine, in situ conservation, artificial cultivation research and renew the idea, 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 total of 5 aspects to discussed the protection strategy,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resource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Key words]QinghaiTibet Plateau; Tibet medicine; endangered category; resource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oi:10.4268/cjcmm20162325

藏t药学经3 000多年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成已成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理论独特完整的传统医药体系[1]。由于藏民族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 以致藏医药使用藏药资源大多来源于青藏高原。随着人们对藏药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等,藏药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升高,在青藏高原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其资源的掠夺性采挖或捕杀,造成野生资源锐减,极大限制了藏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独一味Lamiophlomis Herba为藏族习用药材,传统藏医使用为唇形科植物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 (Benth) Kudo带根的干燥全草[2],由于采挖多年生植物的根毁灭整个植株,不利再生,为了保护其资源,2010年版及2015年版《中国药典》[34]中均规定独一味法定药用部位为干燥地上部分。自治区科技厅曾组织相关专家前后3次对藏药材的濒危等级进行了讨论确定[5]。可见,国家和地方都十分重视藏药资源的濒危问题,但对于濒危藏药资源在国家法定保护名录中收录情况的系统整理还未见相关报道。为了摸清青藏高原濒危藏药物种的家底,对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本研究整理出青藏高原珍稀濒危藏药物种名录,同时探讨了其资源保护策略。

1青藏高原藏药资源概况

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在我国的行政区划包括青海,,川西阿坝、甘孜两州大部分县,甘南的临潭、夏河、碌曲、玛曲,滇西北的迪庆州一部分,新疆的塔什库县的大部分[6]。青藏高原藏药资源十分丰富,据最新文献统计[7],藏药品种为3 100余种,是使用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最多的民族药。藏药中很多为高原特有种,如川西獐牙菜Swertia mussotii Franch、大花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 (Hookfet Thoms) H Ohba、水母雪莲花 Saussurea medusa Maxim和雪灵芝Arenaria brevipetala Y W Tsui et L H Zhou等[8]。药用植物中,绿绒蒿属Meconopsis、垂头菊属Cremanthodium、大黄属Rheum、刺参属Oplopanax和棱子芹属Pleurospermum等15属也主产在青藏高原[9]。

2青藏高原藏药资源的濒危现状

21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的局部调查

经查阅文献,卢杰等[1011]调查分析了拉萨市、林芝地区和山南地区的濒危藏药植物资源,重点分析了资源的种类、生物量及资源量等,结果显示,拉萨市有37 种珍稀濒危藏药植物;林芝地区有35种珍稀濒危藏药植物;山南地区有49种珍稀濒危藏药植物。根据自治区分别在2000,2005,2009年制定的藏药材濒危等级,作者统计了各区域相应的濒危藏药植物种数,结果见表1。马建忠等[12]对云南德钦县的藏药植物资源展开调查,结果表明:144 种藏药植物中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植物4 种, 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简称CITES )收录植物4 种,资源较濒危的37 种,占总数的26%。

拉萨市、林芝地区及山南地区的濒危藏药植物中,在两地或三地同时为濒危藏药植物种类的包括矮棱子芹Pleurospermum nanum、矮紫堇Corydalis hendersonii、暗红小檗Berberis agricola、长果婆婆纳Veronica ciliate subsp cephaloides、臭蚤草Pulicaria insignis、川木香Dolomiaea wardii、丛茎滇紫草Onosma waddellii、苞叶雪莲S. obvallata及塔黄Rheum nobile等40种。

22青藏高原濒危藏药的统计情况

221濒危藏药物种等级划分的标准使用《中珍稀濒危植物》[13]的等级划分方法,具体标准如下。

一级(濒危):濒临灭绝状态的物种。①数量极少,分布区狭窄,在分布地带处于绝灭危险;②仅生存在特殊的变化恶劣的生境,对自然变化适应能力不强,或遭受毁灭性的开发和灾害性的病虫害;③资源迅速减少,市场供应紧缺;④具有极重要的医疗、科研、经济价值的物种。

二级(稀有):处于衰竭状态的重要野生和栽培(或饲养)的物种。①数量和分布区有限,或分布省区较多,只是零星存在;②是单种属或少种属的常用物种,国产特有种类,生境有一定的特殊性;③栽培(或饲养)条件要求高,资源减少快,市场较紧缺:来自高大的木本,大型哺乳动物和珍稀的古化石物种;④在医疗、科研、经济上有重要意义的野生或栽培(或饲养)的物种。

三级(渐危):处于减少的重要常用物种。①分布区较广,但数量不断减少的物种;②生境发生改变,不断影响物种的发展;③开发利用过度,特别是属工厂生产所需原科资源骤减的物种;④部颁标准或地方标准收载,已形成商品的物种,自然或人为的影响,可以预见将来很可能成为濒危的物种。

222青藏高原濒危藏药物种的统计参考《中国藏药》[14]明确是否为青藏高原产藏药品种,对《中国珍稀濒危植物》[1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5]、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6]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17]中的濒危藏药物种进行整理,同时结合藏医药基础理论、野外考察经验及青藏高原五省(区)藏区的藏药资源濒危状况[18],增加了部分濒危藏药物种。为了便于后期对所列濒危藏药物种作进一步分析讨论,本研究分别列出国家保护名录和建议增加的濒危藏药物种。参考青藏高原五省(区)藏区濒危藏药材,其基原植物在中国植物濒危信息系统(http: //rep iplant cn /) 检索到的记为一级(濒危);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收载的植物种记为二级(稀有);在《中国藏药》中收载的植物种记为三级(渐危)。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

综合上述国家保护名录和建议增加的濒危藏药物种名录中相同的藏药物种,整理得如下结果。

一级:豹、梅花鹿、白唇鹿、野牦牛、藏羚、高鼻羚羊、亚洲象、大花红景天、手参、西南手参、紫檀。

二级:马麝、马鹿、藏原羚、藏雪鸡、高山雪鸡、水獭、黑熊、棕熊、中国林蛙、穿山甲、刺参、黄连、胡桃、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冬虫夏草、匙叶翼首花、独一味、岩白菜、黄精。

三级:长叶云杉、桃儿七、肉苁蓉、胡黄连、雪莲花、川贝母、梭砂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天门冬、粗茎秦艽、秦艽、小秦艽、五味子、华中五味子、诃子、毛诃子、金钗石斛、羌活、宽叶羌活、新疆阿魏、阜康阿魏、延龄草、短柄乌头、唐古特乌头、铁棒锤、甘肃蚤缀、藏党参、伞梗虎耳草、塔黄、毛瓣绿绒蒿、尼泊尔黄堇、鸡蛋参、波棱瓜、茅膏菜、喜马拉雅紫茉莉、马尿泡、乌奴龙胆、高山龙胆、秦艽、长果婆婆纳、甘松。

3青藏高原藏药资源濒危原因分析

31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青藏高原生态气候类型特殊,海拔高,气候寒冷,降雨少,空气干燥。作为藏药的植物长期进化适应的结果为生长期短,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种群更新和增殖速度慢,一般为多年生植物,药材资源极易遭到破坏[20]。近年来由于全球性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高原药用资源本身失去了正常生存和依托的环境,影响了其资源正常再生,造成许多藏药种类的资源量严重下降。

32藏药产业发展和市场开拓带来的资源需求量加大

随着国民经济提高,藏药产业化发展,加之许多中药生产企业也大量使用藏药品种,市场对藏药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对藏药植物资源掠夺性采挖和藏药动物资源过度捕杀,使藏药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资源量下降。如藏药材红景天对于高原缺氧有独特的疗效,药用需求量大,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每年大花红景天被采挖量超过3 000 t,长期过度采挖导致其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目前红景天属Rhodiola多种植物已被收录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讨论稿)。

33对藏药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不足,保护措施乏力

我国虽在药用植物的保护方面已开展部分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一段距离[21]。在青藏高原这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采挖野生药材又是当地居民的一大经济来源,对野生濒危藏药资源的保护、合理化开发、可持续发展等,还未落到实处。如每到珍贵藏药材冬虫夏草的采集季节,数十万当地农牧民都上山采集,且大都将所有发现的资源全部采集,采集强度前所未有。如果继续只重开发而不加以保护,不久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4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的保护策略

41定期进行濒危藏药物种的调查

掌握各种濒危藏药物种的种类、客观储量及濒危程度等资料尤为重要,可为后期制定青藏高原藏药保护品种和保护区域工作打基础。濒危藏药资源处于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应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团队到青藏高原等藏药植物生长地后,系统调查濒危藏药资源现状,编制这一时期最新的濒危藏药资源目录,调查的重点建议为临床常用藏药,内容包括资源种类、分布范围、数量等,再结合其市场已有的制剂或配方、年使用量、销量、开发前景等情况,综合考量制定最新的合理的藏药植物濒危等级。

42建立濒危藏药的种质资源库

青藏高原的特殊生境孕育了珍贵的藏药种质及遗传资源,这是大自然留给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宝贵财富。孙航等[22]对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除喜马拉雅南坡中低海拔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外)进行了为期4年的植物种质调查、采集,共完成100 472份种质资源,但仅覆盖了青藏高原植物384%的物种,故进一步的收集保存工作仍需开展。建议在有条件的地方或科研院所,投资建立适合于高原特有药用植物种类的种质资源库或在国家已建立的种质资源库(如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等),重点对濒危藏药植物的种子、果实、花粉、无性繁殖体等活性材料M行保存与研究。

43就地保护

拉萨以北城关区夺底乡夺底沟生长着许多种类的高原草本植物,其中包括大量珍贵的濒危藏药,是300余年来的藏医药学的教学基地[23]。第司・桑杰加措和钦绕罗布大师为代表的广大师徒,严格按照传统采药、认药期各项规律,于此进行为期15 d左右的野外实践教学,有必要保护好这块藏药业的教学宝地。就地保护不仅体现了药用植物“道地”的原则,还保证了种质资源的纯正和不退化[24]。建议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药用植物分布情况,建立相应保护小区,尽可能地把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缓解生产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使藏药的道地药材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健康发展。

44人工种植研究

濒危藏药材的人工栽培研究是不断发展的藏药产业所必需的,也是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所要求的。如自治区科技厅联合自治区藏药厂、藏医学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等7家单位开展了“濒危藏药材人工种植栽培技术研究”项目[2526]。应注重的是:在栽培过程研究中,一是选择与野生植物生境相似的区域,并能用自然山水浇灌,努力做到接近天然;二是尽量避免使用化肥、杀虫剂、井水和缓流的污染水。要了解高原环境的实地情况,在掌握植物自身的性质、长势、适应能力、生长发育、生存期等特点的基础上,反复研究和试验各种栽培方法,因地制宜,才能真正走到既保护又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45更新观念,合理开发利用

除贯彻执行《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之外[27],政府部门还应大力宣传保护青藏高原藏药植物资源的重要性,提倡长远利益和近期效益的合理调节,把高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改变向大自然无情地索取的错误做法。如短管兔耳草Lagotis brevituba Maxim等多年生草本,要严格按照自然生长周期采收,秋季完全成熟的种子要靠冬季的风播撒,才能延续大范围的自然生长规律。

5结语

近年来,藏医药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藏医药也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但是,在强劲发展的背后,有限的藏药材资源也以同样惊人的速度被消耗,所以,有必要开展藏药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藏族是我国使用矿物药最多的民族,但对于藏药矿物类资源的濒危情况本研究未涵盖,后期可加强藏药矿物类药物的实地考察研究;本研究所整理的青藏高原藏药濒危情况主要针对野生资源,未考虑近年来已成功实现大规模人工栽培的藏药,如藏木香Inula racemosa Hookf和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等,后期研究可综合考量野生与栽培(或饲养)藏药资源后的实际情况,制定人工成功栽培(或饲养)后的青藏高原濒危藏药物种名录;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藏药材红景天的法定来源为大花红景天R crenulata的干燥根和根茎。除用本种外,还用长鞭红景天R fastigiata (HK f et Thoms) S H Fu等,考虑到大花红景天植物资源已面临枯竭,后期可加大对红景天属其他种藏医常用红景天的研究,扩大藏药材红景天的药源,同时加强其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参考文献]

[1]贾敏如,张艺,杜娟藏药特色与可持续发展[J]中草药,2010,41(2):32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藏药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中国药典[S]一部2010

[4]中国药典[S]一部2015

[5]卢杰,兰小中,罗建林芝地区珍稀濒危藏药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J]资源科学,2011,33(12):2362

[6]奇玲,罗达尚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大系[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7]贾敏如,张艺中国民族药辞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6

[8]Wen Lu, Dong Shikui, Li Yuanyuan, et al Effect of degradation Iintensity on grassland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Alpine region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a[J]PLoS ONE, 2013,8(3): e58432

[9]罗达尚新修晶珠本草[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10]R杰,兰小中拉萨市珍稀濒危藏药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127

[11]卢杰,兰小中山南地区珍稀濒危藏药植物资源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1):1977

[12]马建忠,庄会富从高山到河谷:德钦藏药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及利用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10,32(1):67

[1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珍稀濒危植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4]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中国藏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5]何本鸿,朱敏英中药资源学[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16]国务院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EB/OL][19890114] 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bhxh/s/709/content85157html

[17]周秀佳,徐宏发,顺庆生中药资源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18]金晨,刘文琴,张凌藏药资源现状与思考[J]中国执业药师,2014,11(11):26

[19]Liu Wei, Yin Dongxue, Liu Jianjun, et alGenetic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 (Royle) Ying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J]PLoS ONE,2014,9(10): e110500

[20]李隆云,占堆,卫莹芳,等濒危藏药资源的保护[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8):561

[21]张浩青藏高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资源与保护[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1):66

[22]孙航,张建文,乐霁培青藏高原植物资源与种子库建设[J].生命科学,2013,25(5):451

[23]旦增曲培濒危藏药草本药材在拉萨夺底沟生长分布情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1):42

[24]Nie Xiuqing, Yang Yuanhe, Yang Lucun, et al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allocation in shrub biomes across the northeast Tibetan Plateau[J] PLoS ONE, 2016, 11(4): e0154251

篇7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的东部,含三县一市。该地区地理条件复杂,区内有山川河流,还有沙漠和戈壁,海拔、气候差异较大。独特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气候,蕴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全市已知的中药品种有250余种[1],如:甘草、麝香、秦艽、羌活、射干、小茴香、麻黄、锁阳、柴胡等,生产潜力大,质量好,不但畅销全国,而且还出口国外。武威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中药产业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沿用的开发模式,导致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不合理,甚至出现生物多样性锐减、药材质量降低、中药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中药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因此,摸清武威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认真总结和思考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保障武威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优化武威中药产业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武威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特点

武威是全国中药材重要产地之一,中药种类多,有特色,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武威是枸杞、甘草、肉苁蓉、大黄、小茴香、麝香、l羊角、等动植物药的道地产区之一,尤其武威、民勤、古浪等县出产的甘草,以质量优异而闻名全国。这些地区靠近沙漠,最适宜甘草生长,所以品质最佳。甘草味甘甜,能配伍调和诸药,有“十方九草”之说,用途广泛。武威及河西的甘草,特点是根粗而长,外皮枣红色有光泽,内部呈鹅黄色,含糖分及粉质多,饱满充实,药效显著,是甘草中的上品,不但畅销国内,还出口到欧洲等地。

武威市现有年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药材初加工企业7户,均通过了国家GMP认证,并取得了药品GMP认证证书。武威通过“政府抓示范推广、企业抓规范经营、协会抓品牌打造”等措施的有力推动,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中药材产业逐步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路子。现已建立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个,带动农户6000户,建立种植基地8万多亩,有力推动了全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武威天祝县为藏族自治县,藏医药在该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和应用基础。作为河西地区中藏药资源大县,天祝境内有藏药材600多种,其中植物药材500多种、动物类30多种,秦艽、羌活、红景天、冬虫夏草、藏木香等名贵中藏药材40多种。为对部分野生藏药材资源保护和人工实验种植工作,该县选择翼首草、藏木香、草红花等6种用量大,生长周期短的藏药材进行大面积种植,研制开发华锐洁白丸等藏药新品种6种,筛选研发重点藏药新产品11种,研制藏药制剂品种80余种。除此以外,天祝县藏医院还开展了藏医药浴、火吉麦杂(火灸)、放血疗法等中藏医药适宜技术。乡镇卫生院设立了中藏医科、中藏药房,建成了相对独立的中藏医药综合服务区。运用中藏医诊疗技术处理常见病、多发病,中藏医门诊处方数占处方总数的比例高于30%[3]。

2 中药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武威市道地药材的产品增值能力还很低,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滞后,原药材外销比例较大,精细加工能力持续在低水平徘徊,中成药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下。制药企业和科研单位联络松散,缺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中药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武威中药材种植模式单一,技术落后。目前武威中药材种植一般采用传统的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和农户分散零散种植即自产自销的模式。这两种模式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是种植户很难买到优质种苗;二是农户缺乏种植技术,中药病虫害防治技术不规范,中药材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三是寻找市场销路难,中药材滞销,保存不完善,最终导致所种植的中药材质量得不到保障 [4]。

武威中药加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没有规模化大产业,未能形成大品牌,导致中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没有发挥武威药物资源应有的优势作用。中药企业经营规模小,企业资金不足,缺乏科研经费,研发能力弱,因此企业产品大多数为中药材粗提取物和粗产品。

3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与对策

1.建设一批道地、大宗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

武威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干旱区,年降水量20-250mm,年均温度5-10℃。因气候条件较差,植被稀疏,所以虽然药用植物种类很多,约有200多种,但是蕴藏量较少。随着野生中药材资源的减少,药材的栽培繁殖日益重要。通过大力引进栽培、育种驯化和人工饲养繁殖,发展药材基地是发展中药资源的有力措施[5]。今后要在该地区大力发展甘草、麻黄、肉苁蓉、秦艽、羌活、小茴香、锁阳、柴胡、祖师麻、大黄、马鹿茸、红花等药材的GAP基地。积极推广中药规模种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种植品种、统一平衡施肥、统一病虫防控,强化技术服务支撑,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

2.发展一批中药材材加工企业

积极扶持和组建一批在市场上能站稳脚跟且符合GAP标准认证的中药加工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大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和中药二次开发利用的力度。深入发掘本草及民族医药宝库,遴选有开发价值的中药材及复方,加强传统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应用现代技术揭示药物活性部位、活性成分,阐释作用机理,先进剂型,丰富剂型品种,提高疗效,扩大市场份额,为中药走出国门打下基础[6]。

3.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中药产地,对于来自天然的中药资源,一方面面临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资源保护的现实。我们强调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再生并举,以利于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战略的实施,实现中药材产业现代化、规模化、市场化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通过中药资源的调查研究,建立科学的中药资源评价体系,全面协调、宏观控制,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的前提下科学决策,确定合理的开发规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成能力的产业,优化资源,减少浪费[7]。

4.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武威的中药工业需要与现代科技进程相结合,加大特色产业研究,尽快建立具有武威西北特色的产业链,形成具有西北特色的品牌产品。培育中药材的市场竞争能力是中药产业化发展的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无公害”中药资源产品与精品原则,运用先进技术,基地建设与加工设计同步发展。在药物生产过程中,开拓思路,综合开发,有效利用,变废为宝。

综上,我国药用资源开发利用正处于一个上升期,今年来新开发多种药用资源,研发了许多新的药用部位,对民族药资源开发利用也有所提升。然而,我们也应看到随着中医药在世界的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医药资源的市场需求也逐年上升,开发利用更多具有潜力的药物资源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与发展对策[J].甘肃科技,2010 (7):245.

[2] 段金廒.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策略与模式探讨[J].中草药,2015, (12):,1715-1717.

[3] 宋积成.天祝藏族自治县中藏医药事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06):35-37.

[4] 周成明.对中药材产业现状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8):659-663.

篇8

根据国家资金投向政策,广西农村信用社基层部门积极扶持“三农”项目,搞特色种植和研究,例如支持农民种植种植名贵中药铁皮石斛,以下是某基层农村信用社相关的信贷调查报告:

今有个体种植经营户卢某某经营种植石斛,需资金300多万元,目前已自筹100多万元,尚有200万元资金缺口,因而申请我社抵押贷款支持,经我社审核研究,同意受理其借款申请。

一、借款申请人基本情况及基本信息

卢某某,男,已婚,现年45岁,从事个体种植业,身份证号码为45××××××××××××××××,系广西××市××镇××村×××屯××号人,家庭人口共四人,均为劳动力。

鉴于石斛药材价格持续攀升,卢某某投资接手承包××市××镇××村农业经济作物示范基地之一的石斛种植场以增加家庭收益。卢某某承包经营的石斛种植场,经营场所位于广西××市××镇××村6队,种植总面积约150亩,主要种植品种为铁皮石斛。现种植场雇用工人10人,其中管理人员2人,主要进行铁皮石斛田间种植、销售。2013年01月~12月已实现销售收入1200多万元,实现纯利润收入65万元。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卢某某拥有总资产650万元,家庭经济基础好,资金实力强,现因承包转让费需资金35万元和购买石斛种苗需资金265万元,卢某某目前已自筹资金100多万元,但尚缺200万元,故向我社申请抵押贷款200万元。

二、铁皮石斛种植项目的市场前景分析

铁皮石斛属名贵中草药,具有延缓衰老、免疫调节等功效,位列“中华九大仙草”之首,被国际药用植物界誉为“植物大熊猫”、“药中黄金”,不仅是大家熟悉的“脉络宁注射液”的主要原料,还是数十种中成药及保健品的主要原料。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在全国传统的中药材大省,政府兴建了众多的名贵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如三七、石斛等基地),大量的农民华丽转身成为了石斛种植专业户,一亩石斛的收入比外出打工一年的收益还要多,不用外出辛苦打工就能发家致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药品和保健品市场需求日趋旺盛,为此,国家科委已把铁皮石斛人工栽培和研究开发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对个人和企业人工栽培及研究铁皮石斛予以立项并由政府拨款扶持。因此,该贷款项目一来投资符合国家资金投向政策,二来从市场需求看也有广阔发展前景,是农村信用社应当支持的“三农”项目。

三、借款申请人收入情况分析

卢某某从事个体经营,经营项目多样,家庭收入可观:例如其中卢某某和其兄卢某方现在××市××镇××村××垌经营一间宾馆,经营状况稳定,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目前卢某某所投资的种植石斛项目预测年纯收入可达65万元。仅这两项投资经营,其家庭年纯收入预测可达75万元以上,使得第一还款来源拥有较充足的保证。

四、借款申请人信用情况分析

经对卢某某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无任何不良记录显示,个人信用良好,在各种社会经营活动中从未有拖欠款项行为,社会信誉较高,本社对之信用等级评定为A级,列为符合信用社贷款支持的对象。

五、借款申请人抵押物评估

卢某某为申请该笔贷款提供的抵押物是其兄卢某方自有权属所有的房屋一幢,该房屋属住宅天地楼,座落于××市××镇××村××垌,该房屋占地面积95.60平方米,取得形式为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号:浔国用(2×××)字第2××××9号;房屋产权证号:浔房权证××字第2×××1号。该房屋总层数六层,建筑面积725.42平方米,门面街道32米,屋后面2.70米路,东面5.45米路,属三面光户型,交通十分便利,可做商铺,经广西合生土地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评估价值为405.51万元,经我社信贷人员对该房屋进行实地评估,土地按29700元/m2计算,价值283.93万元,建筑面积按1600元/m2计算,价值116.06万元,合计评估该房屋价值为400万元,评估结果也与广西合生土地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估价基本相符,将其当作卢某某向我社申请200万元贷款的抵押物,抵押率50%,并未超出上级要求比例上限。抵押物合法、有效、足值,且变现能力强,第二还款来源得以保证。

六、贷款的合理性以及支付方式

卢某某向我社申请抵押贷款200万元主要是用于支付购买石斛种苗费用,所申请贷款、经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借款用途合理。根据该户提供的交易对手资料,卢某某与何某某签订有石斛种苗购销协议,所以按照贷款资金支付管理规定,贷款将使用委托支付方式发放,直按划转到交易对手何某某账户上。

七、对本贷款项目的综合评价

篇9

海岛是海洋中周围被海水包围的陆地,由于地理位置特点,海岛生态系统异于临近的大陆,相对比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被修复,因此,加强对海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研究至关重要。自2010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对海岛生态系统的保护翻开了新的篇章。在海岛生态系统中,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相对稀少,植被占据着主体地位,对维持海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以及保护海岛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海岛保护法》实施以来,国家大力推进海岛的保护和开发,国家海洋局2011年公布了第一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鼓励具备开发条件的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和开发。同时,海岛尤其是无居民海岛,一般远离大陆,面积较小,受风浪影响明显,其生态系统尤其是植被情况特殊,并直接影响开发利用的方式、规模等。

1.海岛基本情况

广东省沿海的岛屿(不含干出礁、干出砂)共有1431个(不含港澳地区所属的海岛),仅次于浙江和福建两省。其中,面积大于500m2的有759个。广东海岛处于热带北缘,受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影响,冬暖夏凉,年太阳辐射总量为4600~5400 MJ/m2,年日照时数一般在2000h以上;热量充足,年平均温度为21.1~23.4℃;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195.7~2124.8mm,但干湿季分明,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9月。广东海岛的大陆度均在40左右,气温年较差12~14℃,均属于海洋性显著的气候,而且离大陆越远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越明显,表现在夏季气温低于陆地,冬季气温高于陆地,同等纬度,冬季海岛月均温比大陆高出0.5℃左右,同时离岸越远风速越大[1]。同时,由于广大沿海岸线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其分布不在同一纬度上,南北纬度相距300km以上,必然导致各海区海岛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不同,从而导致各海区海岛植物和植被的差异。

广东海岛造林地的土壤类型较简单,茂名以东的海岛多为丘陵岛屿,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土层较瘠薄,裸石多,有机质含量低;湛江海区的海岛则主要为台地、沙洲类型,地带性土壤属砖红壤,土层较深厚,但多为沙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南澳岛和下川岛海拔350米以上的山丘地带还分布有山地红壤,但面积不大[2]。

庙湾岛位于珠江口海域,在广东海岛中,纬度居中,但庙湾离大陆最近距离约50km,东南侧直面南海,受风浪影响较大。海岛面积约1.4平方千米,呈东北―西南走向,地貌类型为侵蚀丘陵,位处“万山隆起带”,岛体景观长期的物理风化及各种外营力的侵蚀作用,形成基岩、石蛋堆叠,尖削山峰,陡峻深谷,岩岸多60度以上倾角的悬崖峭壁[3]。庙湾岛土壤类型较为简单,以花岗岩赤红壤为主。庙湾岛现为已开发无居民海岛,岛上曾经为庙湾村,建有水产站、医疗站、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居住房屋等,岛上居民靠打渔为生,后政府统一搬迁后成为无居民海岛,但仍有少数居民返回岛上居住维生。

2.海岛植被组成和分布特点

2.1 海岛植被类型

广东海岛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基本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海域,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烈,理应不仅热量丰富,而且全年较均匀分布。但因海陆温差的周年变化而形成的东亚季风主宰着年气候变化,即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气流由寒冷的高纬度而来,天气变得寒冷而干燥,到达本省南部沿海海岛虽已由很大削减,但还是经常出现热带植物和作物不能忍受的低温寒苦;至夏半年则受低纬度温暖潮湿的海洋气团影响而盛吹东南和西南季风,加之正值台风季节,此时出现高温多雨天气。由于一年中冬夏季风的转换形成夏热冬凉、夏雨冬干的气候特点,与同纬度的热带地区相比,热带性大受削弱[4]。

广东海岛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4]。由于冬夏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高温季节多雨,低温季节少雨,且广东海岛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因此,由于雨热同季致使水热效应良好,使得常绿性树种能正常生长,自然植被呈现终年常绿的外貌[4]。庙湾岛上的植被也基本以常绿种为主,这为海岛的开发,尤其是旅游等注重自然景观的开发活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广东海岛除受强劲的台风影响外,海岛的长年常风风速也远高于大陆,且离大陆越远风速越大,庙湾岛年平均风速达6.5m/s,最大风速达33.5m/s。在风因子的长年作用下,海岛迎风面及风口段的植被呈低矮、匍匐、垫状、肉质、多刺的生态适应,加之这些部位多处于坡陡土薄的严峻生境条件,使得海岛恢复和发展乔木林或者灌丛面临很大的难度[4]。庙湾岛东南迎风面几乎全部基岩,岛上植被除小面积的木麻黄林外,基本以灌丛、灌草丛和草丛为主,主要分布有露兜树、草海桐、许树等海岸防护植物,高度1-3米,优势种之一的潺槁树也基本呈灌木状。低矮的植被不利于海岛景观、也不利于土壤发育和水源涵养,因此,海岛的开发必须通过人工繁育措施改善海岛植被现状,通过合理搭配海岛适生海岸防护植物和海岛景观植物,达到风浪防护、水土保持和景观美化的多重效果。

2.2坡向性

广东海岛植被的坡向性明显,特别是汕头、大亚湾、红海湾、珠江口、川山群岛和阳江海区由基岩构成的丘陵岛屿,由于受东北――西南构造带的作用,海岛丘陵地的排列也多呈东北――西南走向,形成迎风向阳坡和背风背光坡(即东南、西北坡),在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后和受风雨侵蚀的情况下,东南向坡因受东南季风的常风、台风和海浪的综合作用下,风雨侵蚀强烈显得特别干、热和水土流失较之严重,土壤瘦瘠,因此植被类型的分布以旱生性和中生性的灌草丛或草丛为主;而北向坡或沟谷地段受风、雨侵蚀较轻,光照时数较短,蒸发量减少,故环境显得较温润,土壤深厚肥分较高,因而植被类型分布则以中性的或中生性的灌丛或灌草丛为优势,且植株生长茂盛,覆盖度较大[4]。因此,海岛植被的坡向性现象,在海岛开发利用时应特别注意南向坡的环境保护和造林绿化。

庙湾岛是典型的东北―西南走向,岛东南面和西北侧地形、植被特点显著。岛东南侧直面南海,受风浪直接作用,地形陡峭,沿岸多悬崖峭壁,土壤、水分难以保持,基本,仅小沟谷有少量草丛分布。岛西南侧地形较为平缓,沟谷发育较多,在缓坡、沟谷处植被生长较为丰富。

2.3垂直分布差异

广东海岛大多为低丘山地,面积较小,海拔不高,垂直分布不明显,不同海拔高度的区系成分差异,实际上是不同生态环境影响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海岸边:主要为热带海岸、岛屿区系成分。海边沙滩常见种类有厚藤、海刀豆、蔓茎栓果藤、中华补血草、盐地鼠尾粟、单叶蔓荆、蟛蜞菊、鬣刺、仙人掌等。海湾泥滩主要是红树林植物海榄雌、红海榄、木榄、桐花树、秋茄、老鼠、卤蕨、阔苞菊、海漆等。基岩性海岸山坡长有草海桐、露兜、海芒果、许树、酒饼、刺葵、猪肚木、马甲子、锡叶藤、海岛藤、白子菜、山柑、三脉马线、变叶裸实、黄槿等。2)丘陵沟谷:区系成分主要由热带或热带―亚热带分布种类组成。大多数沟谷旱季干涸,又较狭小,多生长着灌丛或藤灌丛群落,主要种类有香港算盘子、对叶榕、珊瑚树、铁冬青、水团花、五节芒、乌毛蕨、海芋、华南云实、刺果藤、乌蕨、华南省藤、越南悬钩子、龙须藤、裸花紫珠,土麦冬等。一些沟谷沼地,则生长有猪笼草、华南谷精草、田葱、凤仙花、锦地罗、华南毛蕨、野荸荠、鳞籽莎草等。3)丘陵山坡:主要群落为阳性、抗风、耐旱瘠的热带性草丛和灌草丛,主要种类有纤毛鸭嘴草、蜈蚣草、野香茅、鹧鸪草、芒、野古草、芒萁、山管兰、桃金娘、细齿叶柃、岗松、余甘子、坡柳、白背叶、山鸡血藤、黄茅、亮叶猴耳环、赤楠、豺皮樟、鸦胆子、山银花、羊角扭、白藤等。4)丘陵山地:为次生性常绿季雨林,主要种类有短序润楠、假苹婆、降真香、重阳木、水石梓、密花树、红车、破布木、白揪、黄桐、岭南山竹子、银柴、狗骨柴、牛耳枫、九节、笔管榕、血桐、白桂木、三叉苦、罗伞树等。5)山顶灌丛林:以热带―亚热带分布种为主,间有亚热带和温带分布成分,如竹叶桐、罗汉松、鼠刺、长柄梭罗、六角杜鹃、映山红、吊钟花、红花八角、香港玉兰、乌饭树、黄杨、山杜英、疏花卫矛、华南地丁等[4]。

庙湾岛最高海拔227米,为丘陵海岛,岛上植被生长环境包括海岸边、丘陵沟谷、丘陵山坡和山顶几种,海岸边植被包括沙生植被和基岩植被,沙生植被以厚藤、单叶蔓荆为主,基岩植被则以露兜、草海桐和许树为主,海岸植被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沿岸,东南岸由于强烈的风浪作用几乎没有植被分布;岛上有大大小小很多沟谷,由于受到两侧山体掩护,植被生长是岛上相对最好的区域,主要为灌丛,在西南部山谷生长有一片木麻黄;岛上西部有两个平缓山坡,植被以灌草丛为主,主要种包括桃金娘、纤毛鸭嘴草等;沿着山脊顶部由于受常风影响,植被较为稀疏,以灌草丛为主。除了这些典型植被生长环境外,庙湾岛沙滩后方山谷由于修建有蓄水坝,在水坝上下形成了生长茂密的许树丛和露兜丛,也是岛上植被生长最好的区域。岛上植被生长与其小范围的生长环境密不可分,在海岛开发时必须充分考虑其生长环境和植被特点,寻求兼顾植被管护和开发利用的利用方式和格局。

2.4 入侵现象

海岛由于所处的特殊生境条件:如常风大、台风多、暴雨冲刷、海浪冲击,形成不少悬崖峭壁,岩石,土层浅薄,加之人类活动的反复干扰(从森林植被特点看广东海岛自然地带属性),海岛植被现基本为次生植被。次生型植被发展的过程中,外来入侵种趁虚而入,迅速占领空地、草坡、灌草坡、郁闭度低的林地等,并通过化感作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从而迅速蔓延,对海岛大面积的次生群落造成危害。对广东海岛而已,常见入侵植物包括飞机草、薇甘菊和五爪金龙等。飞机草为菊科泽兰属多年生丛生性草本或亚灌木,在湛江、茂名、阳江、江门、广州等地均有分布,其中徐闻、雷州受害严重[5]。薇甘菊是菊科假泽兰属的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是世界上最具危害的热带、亚热带恶性杂草之一,五爪金龙是旋花科番薯属的多年生藤本杂草,是华南地区仅次于薇甘菊的重要入侵害草,也是薇甘菊最常见的伴生入侵植物,自20世纪80年代在深圳首次采集到薇甘菊标本后,现已蔓延到整个珠江三角洲和广西东部地区,且已成为珠海市第一大害草[6]。

通过庙湾岛初步的植被调查,岛上并没有飞机草、薇甘菊和五爪金龙,但在岛中部山地有一片假败酱入侵区域,该区域位于原通往西南营房的道路上,军队撤离后人为活动少,假败酱便趁机入侵,在此处形成高约2米、密密麻麻的灌丛,直接堵塞了道路。此外,岛上还有马樱丹、假臭草、香丝草、巴拉草等入侵植物,但并对海岛保护和利用产生影响。

2.5资源植物

根据多年海岛资源调查和植物样本采集的统计,广东海岛的维管束植物有208科854属1569种,其中资源植物有1156种,占73.7%。资源植物主要分布在樟科、茶科、桃金娘科、大戟科、蝶形花科、桑科、芸香科、紫金牛科、夹竹桃科、茜草科、菊科、玄参科、爵床科、马鞭草科、唇形科、百合科、天南星科、莎草科、禾本科。按主要用途归类,计有药用植物715种,材用植物90种,绿化植物46种,观赏植物132种,食用植物88种,蜜源植物32种,饲料植物22种,纤维植物17种,淀粉植物20种,油脂植物50种,芳香植物45种,鞣料植物21种,其他用途46种[4]。

通过对庙湾岛初步调查,岛上95种植物中,有71种资源植物,占74.7%。包括:药用植物、材用植物、观赏植物、牧草等。其中包括57种药用植物,包括海金沙、巴戟天、鸡血藤、鸡矢藤、鸡骨香、匙羹藤、单叶蔓荆、白子菜、黑面神、木防已、鸦胆子、麻羊藤、蛇婆子、芒萁、野香茅、弓果藤等;材用植物包括鸭脚木、台湾相思、木麻黄等;观赏植物包括艳山姜、玉叶金花、刺葵、雀梅藤、桃金娘、台湾相思等;牧草包括纤毛鸭嘴草、铺地黍、沟叶结缕草、红裂稃草等;此外,还有桃金娘、酸藤子、露兜、仙人掌等食用植物,鸭脚木等蜜源植物和豺皮樟、花椒等油脂植物等等。

3.海岛植被组成和分布对开发利用的影响

《海岛保护法》明确提出“国家保护海岛植被,促进海岛淡水资源的涵养”,同时,海岛植被是海岛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在海岛开发利用中做好海岛保护的同时,充分利用海岛植被组成和分布特点规划海岛开发,是海岛开发尤其是无居民海岛开发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3.1开局的影响

海岛植被是海岛第一道风景线,广东海岛常绿面貌为海岛开发提供了最基础的开发条件。海岛植被分布情况是长期适应生长环境的结果,最为直接的反映了海岛不同区域的环境状况。在开发利用布局必然要结合植被分布特点进行规划。

海岛基岩、寸草不生处,其生长环境恶劣,再加上对风浪等因子的分析,往往不适宜开发建设,庙湾岛东南侧明显植被稀少、风浪大,在开发利用时应禁止开发建设。而海岛植被生长茂盛、丰富的区域,虽然风浪影响小,但往往是丘陵沟谷区域,且是岛上主要的植物库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本着对海岛植被保护的原则,应尽量减少对该区域的开发利用,做好保护。对于存在物种入侵现象的区域,如庙湾岛中部的假败酱入侵区域,应打破其生长环境,恢复健康的群落结构,并且在开发利用中,要观察、避免类似入侵现象的发生。

结合海岛地形、植被状况适宜进行适当开发区域,也必须考虑对植被的保护以及植被对开发活动的防护作用。国家海洋局为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秩序印发的《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海岛开发利用应避免破坏海岛植被。对于海岛植被减少面积达到用岛范围内植被总面积30%以上的项目用岛,应专题论证,论证专家一致同意方可通过。”同时,由于海岛沿岸长年受风浪影响,植被既能保持水土,同时也能对岛上开发活动起到防护和缓冲的作用,因此,在海岛开局时,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选址必须保持一定的离岸距离,尤其是砂质岸线后方。

此外,海岛植被一般以灌草丛为主,并且较大陆更为低矮,考虑到景观的协调性,必然会对海岛建筑物等建设的高度形成限制。庙湾岛植被基本在3米以下,仅在西南沟谷木麻黄林达到10米左右,海岛的开发必须结合植被高度和地形特征进行布局。

3.2 保护对象

《海岛保护法》提出“国家开展海岛物种登记,依法保护和管理海岛生物物种。”《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指导意见》也提出“海岛开发利用应避免对珍稀濒危或者有研究和生态价值的动植物物种造成影响。可能造成影响的,应采取划定保护范围等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对海岛植被的保护既包括珍稀濒危或有研究和生态价值的物种,也包括对海岛植被的这个物种库。对物种库的保护体现在3.1所说的对植被最为丰富的分布区域的保护,对于庙湾岛而言,则是体现在开局时控制在西南沟谷和其他若干沟谷区域的开发,禁止破坏性开发。对于岛上的珍稀濒危或有研究和生态价值的物种,则要通过摸清分布范围,严禁破坏,甚至划定保护范围来保护。对于庙湾岛而已,初步调查显示岛上有巴戟天,属于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中的渐危种,应在进一步调查其分布范围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

3.3 植被整治和美化方向

海岛植被次生性明显,且多以灌丛、灌草丛为主,整体低矮。开发利用过程中除了做好相关保护外,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整治和美化不仅能促进海岛植被发展成林,也能明显改善海岛的外观环境。为增加植被改造美化成功率,遵循植被生长适应性,避免物种入侵等生态灾害现象,在海岛进行绿化、生态修复等保护活动应尽量采用海岛原有物种或者本地物种。

植被整治和美化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植被覆盖度较差甚至基岩区域进行整治,这个过程需要适生的先锋物种,通过它们慢慢创造植被生长需要的环境从而往更为成熟的植被类型发展,在庙湾岛上,适生的先锋物种包括草海桐、露兜、刺葵、许树等,其中,草海桐特别适宜在基岩海岸作先锋绿化树种,其耐旱耐盐抗风速生,在土薄瘦瘠的海岸,甚至几乎无泥土的基岩海岸,都能扎根生长,在庙湾岛沿岸也有较多分布,此外,可利用广东沿岸常种植的木麻黄、相思等进行植被整治,尽快覆盖裸地,加快土壤生态的优化,以便更好更快地形成海岛植被的顶极群落,达到稳定演替,自然更新的效果。其次是植被绿化美化过程,既包括对岛上现有植被面貌较差的区域进行美化,也包括对开发利用破坏后的区域进行绿化美化,该过程可充分利用岛上适生的观赏物种,以庙湾岛为例,可利用岛上的艳山姜、玉叶金花、刺葵、雀梅藤、桃金娘、台湾相思等,绿化美化过程中可充分结合海岛现有植被状况、开发利用结果进行合理规划,使海岛景观达到最为协调的状态。

3.4 资源植物利用

海岛资源植物丰富,包括了药用、材用、观赏、绿化、食用等各种用途。但由于海岛植物生长环境恶劣,更显其珍贵性,因此在海岛开发中应避免对海岛资源植物的直接利用,不得规模化利用,但鼓励利用绿化观赏植物种类进行扩种,达到对海岛的绿化美化作用。

海岛植被是海岛开发的重要基础也是重要的资源,因此,在海岛尤其是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时,必须做好对海岛植被的调查,充分了解海岛植被的组成和分布,并将植被的保护和整治绿化充分融入到开发利用的设计中,按照《海岛保护法》等有关要求,真正做到海岛的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

参考文献:

[1]陈连宝,陶全珍,詹兴伴编著.广东海岛气候[M].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

[2]曹洪麟,丘向宇.广东海岛的森林立地分类与营林措施[J].广东林业科技,1997,13(3).

[3]广东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大队.珠江口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广东科技出版社,1993.

[4]陈树陪,邓义,陈炳辉,等.广东海岛植被和林业[M].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

篇10

黄芪为常用大宗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有补气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之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素有“十药八芪”之称,且以黄芪为原料的中成药多达200余种[1]。国内市场对黄芪的需求极大,其中约有50%用于生产黄芪饮片,近50%用于中成药和提取物及制剂[2];国外植物药市场上,黄芪的产地和出口为中国所独有[3],曾一度在我国中药材出口中排在1 000万美元以上的7个品种之首[4]。正是这种强劲的需求,致使黄芪野生资源几近枯竭,目前商品黄芪主要为栽培品。但由于黄芪大规模栽培仅60余年,针对基原、种植方式、产区和需求的多样性等复杂情况,人们对黄芪药材资源的现状一直缺乏清晰的认识,也未从政策与技术角度全方位分析黄芪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潜在危机。本课题组在大量实地调查采样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我国黄芪药材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从多角度提出了抢救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黄芪资源的建议。

1资源现状

黄芪的资源供应经历了从野生到栽培,分布区从传统产区到新产区,应用范围从传统中医临床调剂扩大到中成药原料和食疗保健等领域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均可视为黄芪野生资源期,其野生和半野生资源,基本能满足需求,且质量能保证,主流品种为蒙古黄芪。据赵一之考证[5],不同时代黄芪的道地产区存在由西部向中东部迁移的变化轨迹,清代以来,山西和内蒙古是蒙古黄芪的道地产区,东北三省是膜荚黄芪的道地产区[6]。以下着重分析60年代以后黄芪资源现状与需求的关系。

1.1黄芪人工栽培资源期现状

因黄芪需求量的快速增加,野生和半野生资源不能满足药用时,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人工种植黄芪,随着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原有中国药材公司按区域计划的生产中药材模式被打破,转变为市场导向下的药农自主种植,大致经历了3个时期,由此带来黄芪主产区和药材质量的变化[7-13],见表1~4。

由表1可见,此阶段在药材公司布局规划下种植,以仿野生栽培(种子直播于宜芪坡,让其自然生长,粗放管理,也称半野生[7])为主,生长年限较长,药材性状与野生品相似。由表2可见,此阶段为无序生产期,传统芪生产受到重创急剧下降,甘肃成为蒙古芪的新产区,膜荚芪产区很多。由表3可见,甘肃栽培蒙古黄芪仍占主导地位,但山西、陕西、内蒙古传统蒙古芪发展回升;河北一年生栽培膜荚芪快速下降,山东一年生膜荚芪位居其首,成为新产区,东北膜荚芪有所下降但保持相对稳定的种植量。由表4可见,栽培蒙古黄芪资源量最大,占总资源量近80%,其次为栽培膜荚黄芪,野生黄芪蕴藏量已很少,特别是野生蒙古黄芪濒临枯竭,几乎无商品。

1.2栽培黄芪资源变化分析

1.2.1主产区的变化 已形成2个新主产区,即甘肃陇西等地的平地育苗移栽二年生蒙古黄芪产区,山东文登等地的一年生直播膜荚黄芪产区;传统主产区面积虽不大,但仍有一定商品量。山西北部完整保留了道地传统蒙古黄芪的山地半野生生产方式,目前多出口或加工为高档礼品芪,国内普通药材市场几乎见不到;内蒙古南部的传统蒙古芪也为半野生,但生长年限比山西短,一般为三年生;传统膜荚黄芪商品量极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加格达奇等地建立了野生膜荚黄芪保护区,保存了这一珍贵的种质资源,且野生蕴藏量较蒙古黄芪大。迄今为止,我国已形成传统道地产区与新产区并存的格局,其中,蒙古黄芪的现代主产区甘肃的产量明显超过山西和内蒙古,但基本与历史记载的传统产区相符;而膜荚黄芪的新产区山东、河北等地却与道地产区东北三省相差较远,所生产的黄芪药材质量有待系统评价[15-16]。由此可见,蒙古黄芪主产区有西迁趋势,膜荚黄芪有南移的动向。

1.2.2种植方式和生长年限的变化 目前我国商品黄芪依据种植方式和生长年限主要存在4种情况,其中,山西黄芪的种植方式和生长年限最接近传统野生资源,商品药材的性状几乎与野生黄芪无区别,但占用土地年限长,因根深采刨困难提高了生长成本,故产量有限,价格最高;河北与山东黄芪一年生种植成本最低,但药材性状与传统黄芪相差甚远,且因柴性过大不易切片,价格下跌,产量也在逐年减少,河北产量下降最快;甘肃黄芪育苗移栽易采挖,药材外观性状与传统芪有一定差异,但饮片成片率较高,价格易于接受,故迅速发展成为产量最大的黄芪;内蒙古黄芪的生产成本介于山西与甘肃之间,产量与价格也在两者之间。

1.2.3种质资源的变化 栽培黄芪的原植物种质仍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Bge.)Hsiao和膜荚黄芪A. membranceus (Fisch.) Bge.,但蒙古黄芪为旱中生植物,与中生植物膜荚黄芪相比,分布区较集中于相对干旱的地区[17],经过60余年的引种驯化,种质资源虽然存在一些多样性[1],表现在株型、茎蔓颜色、叶片颜色、叶片形态、花颜色、种子颜色、根形态、根横切面等,但曹建军等[18]从植株形态、花期、同工酶电泳、抗逆性等分析发现,栽培蒙古黄芪的种质资源变异不大,构成蒙古黄芪品系,主产区也在传统产区内;而膜荚黄芪从分布于水分较充足的高山高寒林缘野生生态环境引种于平地后,温度发生较大改变,且引种范围广,形成了早花型膜荚黄芪品系(《中国植物志》描述类型)和晚花型膜荚黄芪品系。所有的栽培种质对根腐病的抗性均不如野生种质,蒙古黄芪对白粉病有极强的抗性,是优良的抗白粉病种质资源,早花型膜荚黄芪的地上部分抗寒能力高于晚花型膜荚黄芪,是优良的抗寒性种质资源;当年生根中有效成分黄芪皂苷含量,以晚花型膜荚黄芪最高,是优良的高皂苷含量种质资源,且膜荚黄芪在霜降后均表现出皂苷含量升高,但蒙古黄芪总皂苷含量不如膜荚高,且在霜降后皂苷含量下降;多糖含量在3个品系中没有明显差异,总趋势是霜降后多糖含量明显降低。

对栽培黄芪的种质选育上还比较少,蒙古黄芪在甘肃定西地区旱农科研中心采用混合选择法,选出蒙古黄芪新品系94-01和94-02,产量较当地农家品种增长15%以上,另采用杂交选育法获得的新品种9118,其植株矮化、主根更长、分叉少,抗根腐病和白粉病能力增强,且可增重20%以上[1]。膜荚黄芪有山东省文登市选育的高产多倍体黄芪新品种文黄[19],陕西旬邑县栽培的人工驯化的野生品种红高杆[18],但未见对这些选育品种的药效学质量评价研究。

山西和内蒙古尚无品种选育报告,经调查多采用当地人工驯化蒙古黄芪种子,也从甘肃等地调种。总体上看,栽培的黄芪品种不多,良莠不齐,退化严重,蒙古黄芪在主产区内种源较纯,因膜荚黄芪引种于较干旱的山西和内蒙古,不能采用种子直播半野生方式栽培,经试验栽培3年以上根即腐烂,且种子不能成熟,而膜荚黄芪的混杂现象更严重。总之黄芪的良种选育和繁育工作有待规范和加强。

1.2.4商品药材用途的变化 建国前,黄芪主要满足中医临床调剂用,饮片是主要用药形式,随着中成药工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中成药和保健品原料上升为黄芪的另一重大用途,对药材的外观和切片要求有所降低,只要化学成分达到药典规定即可投料,故众多引种栽培品也有较大的市场需求,还有一些以有效部位研制的天然药物大品种,如黄芪多糖冻干粉针、黄芪皂苷注射剂(正在临床试验阶段)等,因明确了药效成分,对原料药材的选用标准已不再以传统外观性状为主;另有海外市场和国内食疗养生的兴起,回归传统道地黄芪为原料的礼品芪,如山西炮台芪、冲正芪、斜切片、纵切大片芪等,正逐渐形成需求上升趋势。

1.2.5黄芪质量评价标准的变化 《中国药典》1995年版以前,黄芪的质量评价一直以形态学的性状和显微特征为主,即“辨状论质”,体现了中药的整体观特色,但客观性检测指标不强,且需要长期积累鉴定经验方可胜任;自该版药典收载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和下限指标以来,黄芪药材的质量评价逐渐进入到化学评价阶段,2010年版又增加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项,近来山西省地方药材标准恒山黄芪还增加了多糖含量测定项和特征指纹图谱,形成了黄芪多指标化学成分及整体性评价质量模式,这些化学指标提高了评价方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但也或多或少忽视了“辨状论质”的作用,许多盲目引种的栽培黄芪在化学成分含量上都能达到药典标准,成为合法药用原料,但质量的优劣性却无法用一个只能判定是否合格的药典标准来合理评价不同用途的原料。

2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黄芪药材生产缺乏合理布局与组织化

由于中国药材公司的解体,中药材生产由计划性强、高度组织化形式演变为个体药农的随市场行情种植,生产主体发生根本改变,原药材公司制定的中国中药区划只能发挥部分指导效应,科技部虽然支持开展“中药材引种适宜产地评价方法及模式研究”等课题,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政府部门出台的全国性中药材区域布局规划,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形成了现有黄芪生产新产区大于传统产区、低生产成本药材产量占绝对优势的资源格局。农业部2005年制定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将道地中药材列入特色农产品生产范围,指出我国中药材生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优良中药材品种分化、退化严重;种植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监管不力,伪劣药材产品充斥市场;中药材品种繁多,不同品种的需求量差异明显,市场价格年际波动很大”。其中黄芪被列入规划期内重点发展的17种中药材之一,旨在推动黄芪药材生产向优势区域集聚,促进规范化和规模化,保证药材质量。但该规划布局表的优势区范围却遗漏了最道地最重要的山西北部30余个县市和内蒙古武川等地,其科学合理性尚需进一步论证,且该规划的组织实施更需要农业部提高执行力。

2.2黄芪药材质量评价缺乏针对不同用途商品的标准体系

针对黄芪具有饮片、普通中成药、提取有效成分的天然药物和保健品等用途的多样性,目前依据的标准只有中国药典,而药典标准只是药材判定合格与否的最低标准,缺乏优劣评价的行业标准,而面对黄芪种植的多模式、多产地、多生长年限等资源的多样性,难以完成质量优劣性评价,且用途不同也应当建立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到物尽其材。同时,现行药材质量评价模式尚存在没有公认的生物学效应评价,指标不完善,不能体现中药整体特色等问题 [19-21],因而目前商品黄芪药材的质量差异性和各自的特点并不十分清楚,给下游使用带来盲目性。

2.3黄芪药材种植过程中影响质量和产量的关键技术问题

首先是产地适宜性问题,山东与河北作为膜荚黄芪的新产区,在生态环境和种植年限上与野生膜荚黄芪有显著变化,且药材外形也相差甚远,从传统用药上是否达到医疗用途尚需科学系统评价[16],若作为提取有效成分的原料,也许更合适;其次是种质资源的退化、混杂、保存与选育等基础科学问题,需要在野生资源尚未遭到灭绝前,抢救性地开展收集、鉴定、保存黄芪种质资源多样性工作,为选育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良种提供资源库;第三是病虫鼠害的有效防治问题,栽培黄芪根腐病严重,且尚未选育出抗根腐病的优良种质,白粉病也有较大危害,传统黄芪的高原鼢鼠对产量危害大,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理想的防治技术;最后是传统半野生黄芪的采收问题,由于蒙古黄芪为深根植物,半野生栽培年限长,采刨困难一直是制约生产的关键因素,且近年城镇化加快,山区用工量急剧减少,采收人工成本加大,更限制了传统优质黄芪的产量。

3建议

3.1依据黄芪生态适宜性和药效及用途合理布局生产区域

建议农业部广泛征求中医药行业专家意见,依据其多年研究成果,修订提出更合理的黄芪生产区划,且因物种不同,医疗用途不同而分别制订规划。黄芪经过专家学者开发的产地适宜性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和近60余年的引种栽培试验[22],初步明确了蒙古黄芪的主要适宜产区在中国北部相对干旱的地区,黄河以南的华东地区基本没有适宜区,其中东北部内蒙古高原东部、大兴安岭南段向中部延伸至太行山北端面积较大,集中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西部的甘肃和宁夏已是蒙古黄芪主产区,新疆阿尔泰山南侧经准噶尔西部山地延伸至天山山脉东部北坡区,目前无文献记载有分布,但这些区域很有可能发展成为蒙古黄芪潜在的适生区,也许将是未来产地变迁的趋势。膜荚黄芪也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高山林缘地带,其抗旱性不如蒙古黄芪,但抗寒性较强,引种到平地气温较高的区域如河北、山东等地,虽然可以存活且生长很快,只能栽培1年即采收上市,否则继续生长则根部出现空心[15]。如此大的变化,需要加强对其适生区的再评价,结合不同用途的原料需求,提出膜荚黄芪不同类型的适生区。

除合理布局规划外,农业部还应提高黄芪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使合理布局的规划能落在实处。

3.2创新黄芪药材质量评价模式,建立不同用途的商品规格药材标准

针对黄芪商品不同用途,建立不同商品规格药材标准,其评价模式应注重传统经验的辨状优质与化学评价、生物效应评价相结合,既能体现中药材的整体特性,还能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以饮片调剂和饮片为原料的中成药生产用黄芪药材,评价标准则应以传统性状特征为主,辅以化学指标,同时采用新技术建立生物学效应指标;以提取的化学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生产天然药物,其评价标准则应以化学指标和提取率为主;以养生补益为主的食疗黄芪,则要尊重使用习惯和传统经验,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通过商品规格标准调节市场价格,让商家根据不同的用途选择适宜的原料,保存黄芪多类型种质资源,促进可持续利用。

3.3加强科学技术研究,解决制约生产的关键问题

3.3.1建立黄芪种质资源库,加强种质资源保存、鉴定、评价和选育研究 在现有科技力量较强的主产区分别建立黄芪种质资源库,包括种质资源圃和相关生物学、农学、化学等信息,首先收集到足够多的种质资源并保存下来,再进行鉴定与评价获得全面的信息,最后以此为材料进行优良种质的筛选、杂交育种、复壮等,形成良种生产标准操作规程和种子、种苗标准,从种源上确保优质高产黄芪生产。

3.3.2加强黄芪病虫鼠害的基础研究,提出有效防控措施 对中药材病虫危害的认识应不同于其他农产品,要科学评价对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有的药材有效成分是在某些昆虫的刺激下才合成产生的防御物质,有的病害可能是人工种植时破坏了有益的伴生植物所致[23]。因此,要加强黄芪病虫鼠危害的调查与基本科学问题研究,探明病因与发生规律,评价危害程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有效防控措施,而不应当追求完全杀死病虫,以免农药残留超标,带来更大问题。

3.3.3研制采刨工具或创新耕作模式,提高半野生黄芪药材采收效率 半野生黄芪的优质特性已得到海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同,但采刨困难已成为发展优质黄芪的瓶颈,加之黄芪是农产品中的小品种,一直没有引起农业机械专家的关注。因此,一方面加强研制黄芪专用采刨工具,另一方面可否借鉴现代林业的某些耕作方式播种,减少采刨难度,从不同角度提高采收效率。同时,加强黄芪生产过程的经济学测算,合理用工科学管理,降低半野生芪生产成本,提高产量,让国内更多的人用得上优质黄芪[15]。

总之,黄芪是重要的大宗药材,目前主要依赖人工栽培,蒙古黄芪是主流商品,已形成甘肃蒙古芪与山东膜荚芪2个新主产区,且与传统产区并存的资源格局,由于大规模栽培历史还很短,尚未形成完善的生产体系,且存在管理、技术和市场调控等诸多问题,本文的调查分析希望对政府、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提供有益信息。

[致谢]山西浑源、应县、五寨等黄芪主产区的赵贵富、曹秀娟、侯美利、程文生、刘仲秀、刘俊希等,山西林业厅及国有林场的田国启、郭学斌、王振军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马伟和大兴安岭林场孙瑞秋、李为海等,甘肃渭水源药材市场赵诗勇等,在进行黄芪资源调查中给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冯学金,刘根科,梁素明,等.蒙古黄芪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8):95.

[2] 张兰涛,郭宝林,朱顺昌,等.黄芪种质资源调查报告[J].中药材,2006,29(8):771.

[3] 刘亚明,牛欣,冯前进,等.山西省中药产业化发展分析与对策[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56.

[4] 董庆.我国中药出口的对策[J].中药材,2001,24(1):6.

[5] 赵一之.黄芪植物来源及其产地分布研究[J].中草药,2004,35(10):1189.

[6] 胡世林,池群,赵中振,等.中国道地药材[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76.

[7] 山西省浑源县志编篡委员会.浑源县志.卷二十三[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696.

[8] 姜维东,李萍.川产家种与野生膜荚黄芪的生药学对比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1989,4(3):148.

[9] 钱丹,黄璐琦,陈敏,等.黄芪种质资源的研究概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3):86.

[10] 张晓霞.陇西县黄芪产业发展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1.

[11] 刘靖,杨华,陈虎彪,等.内蒙古武川县大青山地区蒙古黄芪野生品与栽培品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2):1577.

[12] 陈志国,马世震,周昌范.甘肃陇西道地药材蒙古黄芪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初步研究[J].中草药,2004,35(11):1289.

[13] 王文金,魏胜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资源静态调查报告[R].国家科技基础性研究项目:珍稀濒危和大宗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汇编,2011.

[14] 余坤子,蔡少青,陈虎彪,等.黄芪种植产地与生态环境及饮片规格的调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9):1112.

[15] 胡世林,刘岱,崔淑莲,等.安国引种黄芪的质量初步评价[J].中草药,1999,30(6):453.

[16] 陈士林,魏建和,赵润怀,等.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蒙古黄芪产地适宜性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 8(3):47.

[17] 傅坤俊,张振万,何善宝,等.中国植物志. 第四十二卷. 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31.

[18] 曹建军.中药黄芪种质资源及环境因素对品质的影响[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19] 崔贤.黄芪新品种文黄-11[J].中国农技推广,2001(3):32.

[20] 肖小河,金城,赵中振,等.论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4):1377.

[21] 秦雪梅,孔增科,张丽增,等.中药材“辨状论质”解读及商品规格标准研究思路[J].中草药,2012,43(11):2093.

[22] 索风梅,丁万隆,林余霖,等.蒙古黄芪的生态适宜性数值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3):480.

[23] 黄璐琦,郭兰萍.环境胁迫下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及道地药材的形成[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4):277.

Status and analysis of Astragali Radix resource in China

QIN Xue-mei1*, LI Zhen-yu SUN Hai-feng ZHANG Li-zeng ZHOU Ran FENG Qian-jin LI An-ping3

(1. Modern Research Center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2. 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yuan 030024, China;

3. Shanxi Zhendo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Changzhi 0471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