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5 00:05: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守株待兔教学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和保证。事实证明,课内生成资源只有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氛围中才能产生。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支持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试想,一位教师对学生动不动就训斥批评,学生对他望而生畏,那么他和学生之间永远不可能有互动。因此,教师应该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课堂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容易把握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师生、生生完全互动,促成生成资源的形成。
二、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
学习空间就是指学生自主支配时间、自主探索活动、自求积极发展的一种空间。有了这样的一个空间,学生才能充分去想象、去探索、去回味,从而发现问题和规律。在执教《诚实与信任》一文时,我顺着学生们的思维,课堂上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阅读,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获取新知,在自主探索中感悟“我”的人格魅力,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灵活弹性的教学设计
2013年4月22—23日,绍兴市第五届中小学音乐“书圣大学堂”在市一中如期进行,笔者参与其中。在第一堂《威廉·退尔序曲》音乐欣赏课中,笔者讶异发现,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多次引用武侠经典《射雕英雄传》的武功招数分解讲述音乐片段,让学生如痴如醉。同时,此教师还运用了系列排比、系列演奏、系列成语、系列顶真手法让泱泱听课者瞬间由聒噪变为静谧。“音乐课堂能有这样的预设与生成,段段清晰、分而讲解,真好!”听课者评论。笔者试想,高中音乐课能这么上,那么,我们小学的音乐课堂呢?在此,笔者尝试以生成性音乐课堂构成元素为内隐基点浅谈之。
一、导入设计标新立异
所谓教学导入设计即学习课堂氛围。一般说来,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教学内容、学习条件、师生关系和课程设计等因素构成的心理和物理环境的总和。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使教学变得非常有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课导入标新立异。
(一)教学导入简洁化
其实音乐教学导入目的就在于,首先启迪学生易于感受、体验的敏锐的心理素质,培养、发展学生富于幻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在如何启迪学生感受,开发思维的想象力上做学问。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进入到感知发展想象,培养知音律通心灵的音乐的耳朵,这就要求我们教学导入尽量简洁化。例如:学生对音高、时值、旋律线的认识,切忌一上来先给知识定义,而要把知识寓于形象情感表现之中,把1234567,涂上七种不同的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长短时值可以看成不同的小动物,如:小兔、乌龟、大象等。这样组织起来的节奏和所描绘的各种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进行组合编辑,让学生趣味无穷地感知节奏、旋律线的表现力,同时也可把客观间接感受变为主观直接体验。
(二)教学设计情境化
近些年来,随着音乐新课改对学习理论完善要求,作为实现教学设计重要过程的情景化理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所谓信情景化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合理地利用音乐教学过程的预设与生成这对矛盾,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过程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情景化设置,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学习。如:人音版九册《雏鹰之歌》先讲述雏鹰出生后老鹰的“绝情”与它自己顽强的搏击“精神”,让学生角色扮演充分显现教学情景化。
(三)教学方法趣味化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学生对音乐感兴趣的前提是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音乐,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音乐是《音乐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音乐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如:笔者在教学京歌《蝈蝈和蛐蛐》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这一些趣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多更深的记忆音乐知识,并在记忆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课堂生成水到渠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绝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课堂教学中期待生成,渴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但绝不必刻意追寻,甚至牵强造势。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良苦用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的交流互动,让课堂生成真正做到水到渠成。
(一)回归课堂预设,增强生成成效
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一种可能,那种守株待兔式的期待既显得过于消极,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课程实施精神。套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幸运只青睐有准备的大脑,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那么除了必要的预设,我们在这无法预约的美丽到来之前可以有哪些作为呢?笔者认为,增强生成成效至关重要。还如人音版第九册《踩雨》,小学生对踩雨这个词汇熟悉而陌生——特别是城市中的孩子。如何做到生成成效,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运用声势练习中的响指、摩擦双手、拍手、集体跺脚等体会小雨、下雨声、大雨、打雷,从而让学生对生成更加深刻。
(二)宽容平等对待,学习学生智慧
宽容平等,是一种教育智慧。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学习学生智慧进行有效教育。如笔者教学人音版《蝈蝈和蛐蛐》一课时,生建议教师与学生分别扮演公鸡与蝈蝈蛐蛐,让课堂生动和谐。正如陶行知有教无类:“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啊。
(三)培养教学机智,课堂展现精彩
教学机智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无需预设、无法预知的精彩。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迅速、准确、敏捷地做出判断,处理,并保持课堂平衡、维持教学的一种能力。而课堂展现精彩亦是个自然过程,如笔者在上人音版《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课时,突然学生问:老师,雪花怎么给我们带来冬天的梦境啊?笔者便用百度找出某期《爸爸去哪儿》的视屏,合着音乐,学生边轻声哼唱主题歌旋律,顿悟原来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原来就如《爸爸去哪儿》题目一样,仅只是一种节目歌曲的课题而已。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狐、假、虎”等3个会写的字和“兽、违、抗、撒”四个会认的字。
2.正确、流利读文,演读课文。
3.认识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短小精练的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启迪智慧。
4.读懂寓言,明白“狐假虎威”的含义,懂得有的人仗势欺人,我们要看清他们的本质。
重点难点:
懂得百兽不是因为狐狸而是因为老虎吓跑的,明白本文的寓意。
课前准备:
狐狸和老虎的图片、头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寓言
1.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守株待兔》、《坐井观天》、《亡羊补牢》……
2.引导学生说故事后问: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
3.生答后师小结:寓言是通过短小精炼的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也能启迪人的智慧。
4.今天来学习一则寓言《狐假虎威》。
5.板书课题,认识课题中的四个生字,注意比较“狐”和“虎”的读音。
[评析:课前引导学生说寓言故事,然后归纳寓言故事的特点,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文的学习作准备。]
二、激趣读文,自学生字
1. 展示老虎和狐狸的图片:说说是什么动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老虎是凶猛的,是百兽之王,狐狸则很狡猾。
3.当狡猾的狐狸碰到凶猛又饥饿的老虎时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把不会读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先和同桌互相讨论讨论。
4. 生合作自由读文,老师巡视指导。
5. 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卡片。(齐认生字)
茂密狐狸寻找百兽违抗扑打害怕争吵
猴子野猪纳闷窜过骨碌碌半信半疑
6.分段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正音纠错。
[评析:“兴趣是学习的关键” ,先用动物图片引发他们读文的欲望,在课文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认读生字时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方式,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自信心。]
三、理解故事,演读课文
1.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指名反馈,老师可多叫几名学生讲。
(主要讲了一只狐狸被一只老虎逮住了,狐狸为了逃生,对老虎撒谎说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管理百兽的,并且叫老虎跟在它后面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结果吓跑了百兽,骗倒了老虎。)
3.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狐狸在什么情况下遇到老虎的。
⑴生默读课文后反馈。
⑵你是怎样理解"窜过"这个词的?能表演一下吗?
⑶通过老虎“一扑”“一下逮住”这两个动词,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狐狸和老虎之间的力量悬殊,以及狐狸的危险处境。)
⑷即将葬身虎口了,狐狸是怎样摆脱危险的呢?自由读文,把狐狸的话用笔画出来,想想该怎样读,然后读给同桌听,让同桌评评。
⑸指名读狐狸的话。
句1:“你敢吃我!”
①狐狸是怎样说这句话的?(扯着嗓子)
②狐狸为什么要扯着嗓子说这句话?
(引导体会狐狸内心的害怕,但又想反客为主,先声夺人把老虎吓住。)
③谁能把狐狸又害怕,又想吓住老虎的心理读出来?(指名读)
句2:“我是老天爷派来管你们百兽的。你要是吃了我,就是违抗老天爷的命令。你的胆子真大呀!”
①狐狸这次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各是什么意思?
②讨论:狐狸当时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为什么?
③比一比,看谁读得最神气?(指名读课文)
句3:“不信,你就跟着我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看他们怕不怕我。”
分角色朗读2-5自然段。图文结合,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 ,体会狐狸的得意狂妄、装腔作势,理解“半信半疑” ,体会老虎的纳闷无知,上当受骗。
[评析:中低年级形象思维占大部分,图文结合能更好地理解词语意思。
本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以读促解、读中理解、读中体悟,并通过表演加深理解,激发兴趣。]
四、引发议论,理解寓意
1.老虎以为大家逃跑是因为害怕狐狸呢,此时你最想对老虎说什么?(百兽不是害怕狐狸,而是害怕老虎你呀!)
2.你是怎样理解“狐假虎威”这个词的?
(假就是借的意思,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
3.讨论:你怎样看待故事中的老虎和狐狸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生自由发言后师总结,现实中也有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当我们碰到这种人时,不要被吓倒、也不要上当受骗,要看清他们的本质,勇敢面对他们。
[评析: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容易地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了,本文的重点也就突破了,通过引导学生评价老虎和狐狸,自然而然引发对寓意的探究,这也正是本文的难点。]
五、课外延伸,个性发挥
一、主要成绩
1、这次研修让我转变了教育观念,我深入熟悉到:学
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应是学生出色展现的舞台。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陈腐教育观念。
2、通过学习,我解决了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很多疑问题目,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掌控教材、交换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从事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进一步进步课堂教学效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研修的进程中,学到了很多优秀的教师经验,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
3这次研修,我收获了很多鼓励和感动。让我更加明白:实在,学生是需要鼓励的, 老师也是需要鼓励的,教学更是需要欣赏的。我们总是被这些发自内心的鼓励的声音所感动着。
二、存在的题目
1、学习的内容还要再宽泛些。
2、在学习上还存在惰性。
3、在教学实践中,还缺少创新精神。
三、改进措施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多看教育教学专著,并认真做好笔记,努力进步个人专业素养
2、专心备课、上课,教学要有豪情,及时撰写课后反思,精心设计作业,耐心辅导学生。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教研活动。
4、虚心向同行教师们学习,争取多听课,取众人之长,弥补自己学科知识的不足。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援用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生活不是守株待兔的遐想,不是消极的自我研究,不是情绪化的虔敬神明,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人生价值”。我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尝试,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不断探索,向着更高的目标迈出坚定的步伐。
2020个人校本研修总结篇四本学期,我着重从德育出发,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把研修工作落到实处,在课堂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
一、良好的师德,是自我教育完善的需要。
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敬重的职业。只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记得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是学生私下议论的话题。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的表率。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认真研究新课程。
通过认真学习新课标,能够把握新课标“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的精神,特别对新教材体系和内容安排做了学习和研究,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反思活动,提高了自己备课和讲课教学水平。
在我的课堂教学上,我带给我的学生是一种音乐学习的轻松,明朗而高效的节奏感,严肃而活泼的氛围,重学法指导,重合作意识的培养,重情感交流。在新课标下,我觉得教师的教学要放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内趋力,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音乐知识;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对于课堂中设计的教学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与交流,让学生通过相互的交流与研究去发现新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对于教师在课堂中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学生遇到困难向教师求教之时,教师不应该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仍然不能对知识有个明确的理解,然后教师在针对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才能更好地去应用知识。这样的教学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高效课堂,而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善于设置问题,并针对所设置的问题与教学内容对学生做到精于指导。
作为语文教师,就要真正地做到对教学过程的导之有序,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有梯度地进行。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广大的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只是走个过场,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少数学生回答,有时甚至是自己直接把答案告诉给学生,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有新课程理念的形式,但只是问题设计的形式化,没能使学生真正的交换彼此的意见,没有时间去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与发现问题,对知识的理解实质上也还是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实质,新的教育理念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之中。
教师要想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主导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导思的过程之中就要遵循教学规律,做到教学问题设计由易到难,知识的传授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有选择性地设计出既有一定的连续性,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又有一定难易度的巩固思考习题。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激起学生们强烈的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又能让学生通过教学问题的思考过程有所发现,在发现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在学习中思考与发现的快乐。例如,在讲授的《沁园春・雪》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已的言语来描绘出笔下的北国的雪景,并谈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内心感受。
2.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作品中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教学中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致,他们都能主动地去分析与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与内在情感的表达。而学生一旦通过自已的思考发现了教师所提出问题的关键与答案的实质,则会从内心无限的感到快乐,体验到这种通过努力取得的成功,学生会对自己的劳动所得无限地欣赏。
开放不等于粗放,不等于不讲究,更不等于做“甩手掌柜”,我们应该在有所坚守中进行有效地开放,平衡“守”与“放”,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守得准,才放得深
开放性的阅读教学,绝不是不要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推进教学进程的方向。没有教学目标或教学目标不清晰、不具操作性,课堂就失去了坚守的阵地,也就无法有效地、自然地向深度教学推进,这样的课堂是难言有效的。比如,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有教师教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表述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爱情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笔者觉得这样的教学目标有待商榷:
其第一条,第一,诵读是品味语言的一种手段,将诵读和品味放在一起,表述不当;第二,爱情诗的种类很多,试图通过一首诗实现对这一类诗歌意象内涵的理解是无法达成的。如果改成“通过诵读,品位、理解本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可能更准确。
其第二条,这首《无题》,重在表达对爱情的一种渺茫的希望,而非谈爱情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的教学目标,明显是游离于诗歌内容之外。退一步说,谈爱情,这样抓未必不对,但如果将本诗的其他解读忽视,那这样的课堂太保守了。
结合这首诗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初步感知李商隐诗歌“朦胧”的美学特点。这首《无题》依据其中的意象,还可以解读出作者所抒发的实现人生理想途中的挫折感以及对前途信心不足的苦闷之情,引导学生做多主题的探究,不仅可以进一步实现目标一中让学生“感受意象丰富内涵”的教学目标,还可以将课堂往深处推进,让学生了解到李商隐诗歌“朦胧”的美学特点。
其第三条,这是我们进行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的目标,可以说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是根本不可能完成,这种目标的表述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
二、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要用“开放性”的眼光,与时俱进,坚守“以生为本”的原则
开放性教学,除了指在教学手段上要开放,更重要的还体现在以“开放”的眼光和“以生为本”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去除那些“繁、难、偏、旧”和脱离学生实际的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传统的课堂过于保守,更多地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陈旧和脱离学生实际,不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一言以蔽之,传统的课堂不尊重学生。现代有效教学理论认为,评价课堂有效的立足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果学生没有收获、进步或发展,都是无效的教学。
《谏太宗十思疏》是教材中的经典名篇。部分教师有这样一种看法:在经典名篇上实施开放性教学的可能性很小,因为这些篇目的主旨几乎是铁板钉钉的,如果为了“开放”而开放,结果就会弄巧成拙。比如,在开放教学的口号下,有的教师选择“正确看待魏征的忠君思想”作为开放性教学的点。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探究点,在魏征那样的时代、处境,加之他接受了儒家思想的熏陶,这就决定了他必须忠君,没有“不”的余地。第二,《谏太宗十思疏》的重心在于“十思”的建议,建议君王戒骄、戒奢、戒、戒逸。于普通学生来说,哪怕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没有那个机会像君王那样“骄”“奢”“”“逸”,这样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不合实际的。对这样的经典篇目,如何进行开放性教学呢?
黄厚江老师执教这一课时这样来处理文本内涵的,他做了这样的引导:有朋友送给他一幅字画,他很喜欢,其中的内容就是从这十思中提取的,“谦冲自牧”。他说自己有时取得一点成就容易骄傲,他把这幅字作为对自己的警醒。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一些不足,从中提炼出整齐的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这样的引导就使得学生阅读的出发点变成为其自身服务,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加。他们提炼、整合,自我剖析,既实现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也实现了对学生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的提升,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一开放性教学点的智慧选取对我们确定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极具启发性,正是源自对“以生为本”原则的坚守,才使得开放教学取得了最大的成效。
三、教学知识的生成应建立在坚守文本的基础上
阅读教学必然会教授学生一些写作学、文章学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抽象,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学会运用是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在阅读教学遇到这类知识点时,我们常看到教师大多以讲授、告知为主,学生被动记忆,缺少感悟,没有真正理解并掌握,在日后的阅读测试中就会暴露出“讲过的还不会”这样的现象。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六个基本观点之一:“通过顿悟获得的理解,不仅有助于迁移,而且不容易遗忘。”我们应当用文本去引导学生真正地习得知识和方法,让教学内容的生成建立在学生可以感知的文本上,才能实现“水到渠成”、“大彻大悟”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产生一种“顿悟”的效果。
比如教授小标题的作用,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作用的几个点告知学生,举几个例子,然后让学生读读背背,但这样教授的效果不好。黄厚江老师在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时很好地将这个教学重点做了层次的分解:一是学生先说说小标题的一般作用,二是归纳本文的小标题作用,三是引导学生用人物语言改换小标题,四是比较两种小标题的不同效果。清晰有效的分层推进建立在牢牢坚守文本的基础上,使教学重点的解决非常到位。
四、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应立足于文本
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凭借,是让学生“举一反三”的纽带,是让学生由对知识的陌生到熟悉的桥梁。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开放的观念来进行,摒弃传统过于注重讲授的做法。开放性的教学活动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但开放是手段,让学生动起来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阅读教学的抓手是文本,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不能脱离文本,另搞一套。有学者批判这样的开放课堂:讲《胡同文化》,就是用大量的胡同图片和新闻链接,让学生在“幻灯片”上进行《胡同文化》的学习,文本变成了教学的累赘。这个例子具有代表性,阅读教学脱离文本是可怕的,在此不再赘述。
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生物教学中备课该如何备学生。
一、备学生的知识基础
由于生命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在教材中某一新知识的出现,必定是学生已知的知识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因此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是教师备课的起始点。例如,光合作用一节,学生已有初中的基础,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已有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应定位在光合作用发现及过程,使学生了解对照、单一变量等生物科学实验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学生知识基础的分析,一是按教材的前后顺序来分析;二是来自谈话、练习、书面调查等形式了解不同程度学生知识基础。前者多数教师能做到,后者同要重要,但往往被忽视。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角色,就得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学有所得。而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利用迁移规律,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并重视反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很重要。在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探索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模糊认识。如在探索动物与植物的区别时,有的学生回答:植物复杂,动物简单(受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的影响,学生误认为动物都很简单)。这时教师不能武断地评价是错误的,而应趁势引导,接着发问:植物为什么复杂?动物为什么简单?学生回答: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植物复杂动物简单。从而归纳出: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这是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主要区别之一的结论。但并不能说明动物就比植物简单。
二、备学生的情感及思想基础
良好的思想及情感不仅能使学生从尽可能多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的思维发展的正确看法和行动,为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奠定基础。在高中课程的情感目标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在讲到生物的有性生殖、受精和发育时,我简单地讲述了一个受精卵的形成是几亿个经过激烈的斗争,才有一个存活下来形成受精卵,又经过母亲的十个月的孕育,以及父母精心的呵护,才得以健康成长,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生命的来之不易,珍爱生命,没有理由漠视生命及自信心的教育。我在讲“人与与生物圈”时,列举目前全球人口已接近60亿人,每天增加21.6万人,而我国在1949年时有5.4亿人,建国40多年增加到12亿多,占世界人口的22%。通过这一组组数据可以让学生很直观的认识到我国乃至全球的人口数量都在急剧增加,人口过快的增长会引发包括资源、能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在进行“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教学时,可告诉学生全世界每年灭绝的野生动物达4万余种,现存的大熊猫也只有1000头左右,云南的亚洲象不足50头,野生华南虎不足30只等等。这样,可让学生意识到保护濒危动物、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刻不容缓的。
三、备学生的活动
活动在学生认知、情感和个体行为发展中起着中介的作用,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借助活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教师创设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生物,所以,我注重了以下活动的设计。
1、课下实验。除学生课上必做的实验外,我还设计了一些实验。
2、动手操作活动。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制作学具。制作学具可以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提供丰富的表象。
4、游戏或角色的扮演。游戏或角色的扮演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生物随感。知识只有触及人的精神领域时,才会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一些随感之类的小文章,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及悟性,从而使生物学知识变得丰富而有趣。
四、备学生的思维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智育的核心,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思维的认识是全面了解学生所不能缺少的。教师只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的了解,分析学生在面对一个新的生物学问题,心理活动如何,思维流程怎样,才能使教学设计更为合理
1、要学会心理换位。即教师要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经常扮演学生的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能老是以“过来人”自居,要想学生所想,疑学生所疑,难学生所难。面对一个问题,不要只讲“应如何去做?“而要多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怎样做的”,把老师原始的思维活动过程向学生敞开,让学生去思索,去评价,从中不断地受到启发。
2、稚化思维。即在备课或讲课时,教师要把自己的思维降格,后退到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上。面对一个问题,要有意识地造成一种陌生感、新鲜感,要多从学生思维的角度,思维习惯和方法去体验,学生是怎么想的?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力求保证教与学双方思维活动能够达到同步协调地进行。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
2、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1、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第十册《丰碑》一课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2、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3、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1、锻炼坚定的意志
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2、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蚕》中的母子情,《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第十册《丰碑》一课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三)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我认为,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蚕》中的母子情,《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广西百色市2010年中考思想品德将仍然像往年一样,一改2004年以来开卷考试的情况,实行闭卷考试。就毕业班的备考工作,我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记忆基本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中考题材多以生活中、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为背景,但“理”在书中,即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中的观点或原理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学生必须掌握,该记忆的一定要记住,该理解的一定要理解。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耐心地对知识进行一次系统整理,对教材中的基本知识来一次排查,以帮助复习和记忆。教师应该立足教材,在全面熟悉教材、按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考核说明分层次落实各知识点的基础上,将各课、各单元的知识点梳理出来,按先后联系的排列顺序,构建知识体系,把握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及其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目前,各校都已经结束了新课程学习,进入复习阶段。学生在冲刺阶段复习时间有限,所以要积极配合好教师的复习步骤,在最后阶段突击记忆知识性、理论性的东西。其次,思想品德答题必须学会使用学科术语,具有学科素养。如何才能使用学科术语,特别是如何表达的问题,最佳捷径是运用教材中的一些原始表述。同时,阅卷老师也会看关键字眼。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必须加强记忆。只有记忆了基本理论知识,在考试时才能动用大脑知识储备,守株待兔。哪些东西必须记住呢?我想这样几类不能少:一是基本概念,如以法治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一国两制等;二是基本原理,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等等;三是重要论述,如科学发展观、党的基本路线、中华民族精神、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四是基本结论,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我国的国情、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法律的三个特征等。
2.活用已有知识,培养答题能力
从2009年中考出题的情况来看,试题的背景或载体,除了漫画、表格、诗歌、歌词等形式外,还会更加灵活、新颖,比如谚语、对联、名言警句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加强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中考试卷答案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只记住一些概念、原理还不行,必须会运用。思想品德是社会科学,学好这门课要求对一些基础知识不仅要做到能查阅,而且要能记忆、理解和掌握,并能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如教师可结合本班实际进行开放式教学,设计好“开放性问题或问题串”,内容设计要有梯度、有弹性,关注各个层面的学生。考题在考查学生的运用方面可能会有所加强,学生在复习中务必引起足够的重视,要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中考考题出现“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这样直白问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它可以出成百色市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严格保护耕地和矿产资源。抓好矿产资源规划,加快矿产资源整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抓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重点流域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百色市的做法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
3.注意把热点、重点、难点情景素材融入教学,把社会作为学习的大课堂
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知识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可从课堂教学设计入手,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力争把生活经验知识化,把问题生活化。教师可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教师还要重视热点问题,选准重点专题。在复习中,教师应多关注国内外及地方的重大事件,切实感受社会生活,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中考时试卷所体现的政策方针都用生活化具体情景呈现,问题多是在情景中提炼。教师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景,创设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景。所有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近年的热点很多,如国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谷超豪、孙家栋,节能减排,盐城水污染事件,“神七”问天,西南五省旱灾等。特别是这些热点与地方热点、教材重点、难点的结合点,更需引起我们的重视。例如:2009年11月26日,中国正式对外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命题的角度就可以从环境问题、科学发展观等入手,而相应的这些知识点,学生必须掌握,并且做到烂熟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