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7 07:24: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注重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满堂灌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要越来越高,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互动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达到师生心理或行为的改变[3]。加强课堂互动,既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课堂提问、现场解题、专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过程中,同时对一些性格内敛、自信心不足的同学进行语言鼓励并分析参与课堂互动的益处,让他们在分析化学课堂中也能积极参与互动并逐渐找到自信,学生参与互动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3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习理论知识主要是想把它运用于实践当中,所以分析化学课堂教学要与分析化学实验内容紧密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实验原理潜移默化到理论教学中来,例如在讲授酸碱指示剂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解答为什么用HCl溶液滴定NaOH溶液时一般采用甲基橙指示剂,而用NaOH溶液滴定HCl溶液时以酚酞为指示剂,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操作的疑惑。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验中的问题,采用启发式、提示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并能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4优化考核方式,增强考核方法科学性
成绩考核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考核方法中,期末考试占有很大的比重,平时成绩考核不够全面,不仅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且不能做到全程考核学生学习效果,以这种方式评定成绩,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使社会对人才质量的判断出现偏差。我们可以结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对分析化学课程考核方法进行改进,首先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由之前的20%提高到30%,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学期末的考试压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增加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平时成绩由课后练习题成绩、课堂讨论成绩、课程小论文成绩、课堂笔记成绩和考勤成绩等几部分组成,并且每个考核指标均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比如课后练习题成绩,首先精选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给出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分析化学课程总共布置10次课后练习题,学生课后练习题最终成绩为10次课后练习题的平均成绩;最后期末考试根据本课程特点,在考查学生知识点情况的前提下,增加知识应用性强的综合题比重,以检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后的分析化学课程考核方式可以全程、全面地检查和督促学生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更能科学地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该考核方式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2情况分析
2.1单位分析
4种期刊前20位的发文单位有很高的相似性。如在《食品科学》期刊发文量排前10位的单位大多都是较早获得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单位。通过这4种期刊的发文量也基本能够了解国内食品领域各研究单位的综合实力。需要指出的是,在这4种期刊中,《中国粮油学报》的专业领域最窄,因此一些粮油领域有明显优势的单位的排名就较靠前,如河南工业大学。
2.2作者分析
4种期刊的发文量前20位的作者重复性很低,这与前20位发文单位具有很高的类似性显然不同。这一方面说明这4种期刊的刊载内容各有特色且目标作者群的培养非常有效,同时也充分反映不同作者具有自己的特色研究领域。结合主要作者的研究领域,我们认为《食品科学》以基础研究见长;《食品工业科技》以工艺技术见长,《食品与发酵工业》以食品生物工程见长,而《中国粮油学报》以粮油研究见长。
3论文引用情况分析
3.1引用期刊质量分析
这4种期刊的主要引用期刊仍然是食品领域的杂志,其它领域杂志对这4种期刊的引用很少,说明4种期刊专业特征非常明显。对排位前20位的引用期刊的统计分析发现,4种期刊的核心期刊引用率都超过的90%,且差距不大,《食品科学》与《中国粮油学报》略高于另外两种期刊。但就他引率和核心期刊他引率来说,《食品工业科技》和《食品与发酵工业》明显高于《中国粮油学报》,而《食品科学》的他引率和核心期刊他引率相对较低。
3.2引用率前10论文属性分析
1.1以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为主线,贯穿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作为一级学科,要求学生应该具备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基础,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作为食品科学研究,以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仪器分析、食品化学等为学科基础课程,以食品分析、食品技术原理等为专业课程,贯穿4年教学过程。作为工程设计,以工程制图及CAD、化工原理、机械设计基础为主要学科基础课程;以食品装备与控制、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为主要专业课程,贯穿4年教学。将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有机结合,培养食品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兼备的专业人才。
1.2重基础、强实践、增选修,注重个性培养,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1.2.1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比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在保障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课程的比例提高到29%,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1.2.2重基础,宽口径,增加基础课比例在本次计划修订中,授课学时共160学分。其中,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占总授课的72.2%。加大基础教学的力度,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1.2.3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扩展学生知识面在选修课程中,加大了基础和专业基础选修课程的比例。在可供选修课程的42个学分中,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的课程共15学分(包括仪器分析、食品化学、机械设计基础、食品酶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免疫学等),占35.7%。这些课程作为限选课程,安排在前5个学期,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选择。
1.2.4增加工程类课程教学的比例,为培养食品工程方面的人才奠定基础在专业课中,工程类课程的比例由26.7%提高到40%,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复合型人才。
1.2.5学生科研思维和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将大学生科研训练、科研立项、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考取各类证书等纳入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注重个性化培养。
2打破专业界限,构建主干课程教学内容
以功能实现为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2.1打通专业进行课程内容体系重组和优化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目前共有7个专业,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生物技术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商品学专业(食品商品学方向)、药事管理专业等。上述专业中,有些课程的理论和原理相同,只是应用领域不同,如食品毒理学和药品毒理学、发酵工厂设计和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和发酵工程设备、食品工程原理与化工原理等,对类似课程进行跨专业重组和内容优化,既可以节省教师资源,又可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2.2以课程群的形式组合优化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课程内容可以按类进行划分。如食品添加剂、食品香精香料、食品原料学等,类似课程可统称为食品原料,形成教学组,协调统一、突出重点;食品工艺学、食品技术原理、食品贮藏与加工、果蔬制品加工等类似课程均有重复内容,将类似课程进行分割、组合,避免内容重复。
2.3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各门课程和各个环节之中。每门课程结合自身的特点,明确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和要求。经过课程内容的优化和组合,每门主干课程均能开出10个学时以上的综合实验,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化动手能力。
3以食品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为基础,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3.1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实践模块的整体设计为了培养食品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兼备的专业人才,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4年的教学过程。在一、二年级,重点以基础课程教学为主。有关食品科学研究基础的主干课程以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等为主。为了强化动手能力,在课时分配上,无机与分析化学共96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46,占47.9%;有机化学80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37,占46.3%;生物化学80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32,占40%;仪器分析48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24,占50%;总体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46.05%。有关工程基础的主干课程包括工程制图及CAD、机械设计基础、化工原理(上)、金工实习等课程,其中,工程制图及CAD共48学时,而其上机学时为24,占50%;金工实习为3学分。
在三、四年级,重点为专业课程教学。有关食品科学的主干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食品技术原理、食品分析、食品专业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微生物学80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32;食品专业实验为40学时;食品分析32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16;专业实习为2学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16学分。有关工程类课程包括化工原理(下)、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食品装备与控制、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其中,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为2学分;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课程设计为1学分;食品装备与控制实验为10学时;专业实习为2学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16学分。在4年的实践教学安排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包含了实验、实习和设计(论文)三要素,符合教学规律;它强化综合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研究意识和工程设计意识,以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3.2课外创新活动与实践教学结合,纳入培养计划,注重个性化培养为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将大学生科研训练、科研立项、发表学术论文、学科竞赛、考取各类资格证书等纳入学分,上述内容共计5个学分。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的学生有50%参与科研训练和科研立项,同时还有30%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每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或参与的数量在20篇以上。有50%的学生考取HACCP内审员、高级实验师、营养师等各类证书。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个性化培养。
3.3四年级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全面指导四年级实行导师制,将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课程选修和教师的研究课题、工程项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由教授负责、硕士研究生参加的指导队伍,使高年级本科生有机会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感受专业学习与领域前沿研究及行业发展前景的紧密结合,增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3.4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以天津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重点学科为依托,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平台。与企业联合申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学校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培养技术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生产实习基地,互惠互利。将教师的合作点变成庞大的合作网络,形成稳定、可靠、多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这种方式,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在天津市相关企业形成了12个稳固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生产认识实习提供保障,使毕业论文和设计达到真题真做,从而达到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竞争力的培养目标。
4优化教学资源,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71-03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食品类专业绝大部分设立于20世纪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与其他传统专业相比,属于发展中的学科。食品类专业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等。食品类专业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性,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根据21世纪高等教育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良好个人魅力的优秀毕业生,在实践教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的尝试。
一、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优化配置各种资源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均占有实践教学资源的数量不断减少,使得实践教学质量有所降低。面对这一新的问题,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一方面通过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整合各种现有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建设了国内一流的食品工艺实验室,使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在此前实验室管理模式是实验室依附于专业课,由各教研室进行实验教学管理。这种旧的管理模式存在着仪器设备重复购置,资源不能共享,各实验室之间相互协调困难,有限的实践教学经费得不到有效利用、现实效益低等缺陷。不仅如此,原有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也不能满足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的需要,不能满足越来越多新开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为了使实验室管理体制适应课程体系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改革过去的实验室,现为学院统一管理。实验室所有资产包括仪器、设备、药品均详细登记在册,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网上公布,以方便师生使用。中心实验室的人、财、物统一管理,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发挥了最大作用。在课程实践教学时,每使用一起设备或实验装置,均要有实验实习教师及使用班级和个人详细记录,以保障机器的正常运行;这样运作的结果使我院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步步为营,取得了圆满的结果,使学生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的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生产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还组织了部分校外参观实习,现场教学等,开阔学生的视野。
2.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近十年来,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一些新的领域,推出了许多新产品,造就了一大批现代化食品企业。过去简陋的作坊式实验、实习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食品工业发展对培养优秀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利用山东省下拨的专项建设经费400万元,建设了校内实训基地。基地建筑占地面积广,有焙烤成套设备、肉制品生产成套设备、果酒酿造成套设备、软饮料生产线、恒温库和气调库等中型现代化成套设备,几年来,完成教学实习及相关的课程实验的课程有粮油工艺、肉品加工、果蔬贮藏、乳品工艺、机械加工等若干门。实习学生班次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部分专科班级;实习生产的产品有各类面包、灌制香肠、酸奶、月饼、啤酒等十多种。学生在其中实验实习真正体验到现代食品加工的气息,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性能优良的现代化设备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硬件保障。
3、实习生产基地的建立。为了保证学院的创新教育,在满足实验室基础建设和实验仪器设备配备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先后与中粮集团、莱阳鲁花集团、青岛东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六和集团等建立实习生产基地,每年组织学生参观实习,使同学在实习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同时可以了解企业的现实生产过程以及切身感受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为适应新形势下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一个互相衔接、互为补充,高起点、高要求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1.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实验的改革与创新。食品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分析》和《食品机械》等课程原来的实验方式是实验指导教师作好充分准备,药品、仪器一应俱全,有时还提供详细的操作流程,学生只是按程式操作,很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实验方式进行了改进。对每一个实验,指导教师只列出实验的题目,至于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所用的仪器药品的配置则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在教师的指点下确定。这样使学生克服了依赖心理,更好地锻炼了学生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对于专业课,实验内容基本上淘汰了验证性实验,绝大部分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过专业课实验的改革,使有限的实验设备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
2.综合大实习的改革与创新。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的基础上,由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人员作为综合大实习的指导教师,利用实验中心先进的成套设备进行典型食品的生产示范。实习项目包括面包、饼干、饮料、果酒、果蔬罐头、火腿、消毒奶、果蔬恒温气调贮藏水果、果蔬脆片、啤酒等中高档产品的生产。通过典型食品生产示范,解决了专业课实验中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掌握了相关食品生产的实用技术。在教学实践中,选题来自教师的科研题目,教学中未涉及的试验或是一般试验的扩大三种类型。例如:休闲花生食品的研制(基金项目:花生高档休闲食品开发,青岛市经贸委课题:20072319)、花生蛋白粉膨化食品的研制(青岛农大大学生创新项目)、胡萝卜果冻的研制(教学中未涉及的试验)。通过实验学生已完成了相当于一个小型课题的所有工作,学生在失败的尝试中得到了提高。要求学生对每个实验环节都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和整理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将实验中所得到的分析数据及时整理归纳,对涉及的实验数据制成表格或作图加以分析后撰写实验报告。实验结果的报告以小组为单位,以论文的方式撰写,得到单因素处理结果,并添加参考文献。如此反复经过多个重复得到较确定的结果,再经多因素实验验证课题研究结果,由此《花生蛋白桃酥的制作及性质分析》(粮油加工2012.4)、《焙烤裹衣花生加工及相关参数的探讨》(粮油加工2010.5)、《低糖山药果脯的加工及相关问题的处理》(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08)等。
3.加强多媒体教学。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食品生产的感性认识,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在实验室无法讲清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给学生,如小麦制粉过程、玉米淀粉的生产、软饮料的全自动无菌灌装、猪的全自动宰杀等生产过程及食品的无菌车间生产过程等。实践教学采用多媒体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现代食品工业的认识,激发了学生从事食品行业的兴趣,取得良好效果。
4.设立第二课堂学分、创新学分和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设立第二课堂学分和创新学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第二课堂和创新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有意义的科研和实践活动。形式包括组织专题讨论会、学术报告会、演讲会、社会调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几个方面。通过第二课堂和创新活动,使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我国食品工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对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实力和完善个人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的设立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能够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的申请、评审、考核和鉴定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运作模式完全一致,由主持人组织其成员撰写申请书,并进行答辩,通过答辩的,经学校审批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如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南冲同学等人研究的“G4酶制取肉制品专用变性淀粉的研究”获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举办的2012年诺维信杯“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创意大赛的三等奖。
5.规范毕业论文答辩程序,加强毕业(生产)实习管理。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导致许多学生忙于四处求职,无暇顾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只是在毕业前的十几天内突击撰写毕业论文,导致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降。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下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制订了相应的办法。第一,调整了毕业论文时间,将毕业论文安排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进行。到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末,论文的研究性工作基本结束,在最后一个学期完成论文的写作和答辩。第二,对毕业论文及答辩进行规范化管理。根据食品类专业的特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论文必须是实验性论文或设计,课题进行过程中,对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中期考核,不合格者,对学生和指导教师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答辩前,学校对毕业班进行抽查检测,抄袭率达30%以上的不予以答辩资格,同时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分别进行评审,未通过评审的一律不准进行答辩。答辩小组6~7人,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学院资深教授担任,分别对学生的工作量、学习态度、规范要求、实际能力、专业知识、学识水平及答辩情况分别打分,最终成绩低于70分者,不能按期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第三,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管理。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利用校外教学基地进行4个月左右的毕业(生产)实习。对学生在校外基地的出勤与纪律状况、实习日记、实习报告质量以及实习单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素质的评价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在毕业(生产)实习中,鼓励学生在熟悉基本生产流程的情况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或参与新产品开发。毕业实习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并颁发获奖证书。通过毕业论文和毕业(生产)实习,学生在生产劳动观念、人文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创业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锻炼和提高。
三、完善考核制度,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适应实践教学的改革,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具体考核包括对学生的考核、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和对实验人员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由指导教师进行,具体考核内容为学习态度、基本技能、实践成果等。对指导教师的考核由学生和院教学督导组进行,学生对指导教师的学识水平、责任心和改革创新能力等评价打分,督导组对指导教师的综合水平和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对实验人员的考核由指导教师和实验中心主任进行,指导教师对实验人员能否及时、全面地提供易损仪器、消耗材料和对仪器设备的保养好坏等评价,实验中心主任对实验人员的出勤、工作态度、协作精神等给予综合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结果将影响其各个实践环节的成绩,进而影响其学期综合测评名次和奖学金的等次。对指导教师和实验人员的考核结果直接与岗位津贴和职称晋升挂钩。实践证明,完善的考核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障了实验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通过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考核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实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都有很大提高,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高,就业率一直保持在我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前三名。很多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在各自的岗位上表现了较高的综合素质,并有不少学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食品类专业这样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只有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樱.高水平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和特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3):95-100.
[2]彭秋发,孙占学.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9-162.
[3]邓尚贵,黄晋.面向21世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9,(5):17-20.
[4]王奕,沈岳,蒋蘋.农业高校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0,(11):15-17.
1956年国家在北京成立中央粮食干部学校,设立全国唯一的粮食储藏、油脂工学、粮食检验专业,1959年中央粮食干部学校和北京粮食专科学校迁至郑州,合并成立郑州粮食学院,设立粮食加工、粮食储藏、油脂工程本科专业,组建粮食工程系、油脂工程系、粮食储藏系,是我国建立的第一所粮食本科院校,被称为“亚洲粮院”。后来,随着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的调整,1999年将粮食加工、粮食储藏、油脂工程、食品工程系合并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原粮食工程系、油脂工程系、粮油储藏系、食品工程系合并成立粮油食品学院。2004 年,郑州工程学院与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是河南工业大学的特色专业。
自郑州粮食学院组建以来,为全国粮食行业培养了大批从事粮食储藏、粮食加工、油脂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对我国粮食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办好特色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包括原来的食品工程、粮食储藏、粮食加工、油脂工程、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水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几个本科专业。建国后的大学有些是教育部直接管理,有些由国务院各个部委管理,有些是地方办学,所以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每个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有不同的特色和优势,有的在乳制品方面有明显优势,有的在肉制品加工方面有明显优势,有的在果蔬加工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则在粮食产后加工与贮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对于调整后如何办好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个新的专业,各个学校都进行了认真思考。当时主要有两种思考,一是不管原来自己的特色,重点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办成通用食品专业,这样就会形成全国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个面孔,即相近的必修课程,相近的专业课程;二是把调整前的专业名称改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对原来的教学内容不作改动。当时,根据我们的专业特色和对行业的影响以及粮食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借鉴了各个兄弟单位的经验,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作了比较符合我们专业实际和行业需要的修改,修改的指导思想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方面与国内外同学科接轨
专业合并完的几个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照顾到专业课的需要,基本素质的培养注意不够,主要原因是专业面过窄。比如,粮食储藏专业不开设有关食品科学原理、物理化学、力学、机械制图、工厂设计、食品机械等课程;油脂工程专业不开设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微生物学等;粮食工程专业不开设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微生物等。调整后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采用以上任何一个老专业的教学模式都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采用了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与国内外同学科接轨,开设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分析等化学类课程,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奠定必要的基础。开设了食品营养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检测、食品微生物、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使学生具备必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这样国内外同类专业就基本接轨了。
(二)在专业课设置方面保持并完善专业特色
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考虑了我们现有的资源优势,更重要的考虑了国家发展的需要,粮食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把粮食专业的主要课程分为四个选修模块,一是粮食工程模块,主要课程包括谷物加工工艺学、通风与气力输送、谷物化学与品质等;二是油脂工程模块,主要课程包括油脂化学、油脂制取工艺与装备、油脂加工与装备、植物蛋白工艺学、植物油厂生产安全等;三是粮食储藏模块,主要专业课包括储量害虫防治、储粮工艺与装备学、粮食质量检验等;
四是食品工程方向模块,主要专业课课程包括食品机械与装备、食品工艺学、食品感官评价等。专业调整后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比以前的粮食工程、油脂工程、粮食储藏、食品工程四个老专业有很大不同,专业调整对人才培养是一种很大进步,既保证了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又发展和完善了为行业服务的专业特色。
新的培养方案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在学科领域内的综合素质。调整后的培养方案比以前四个老专业的方案都有很大改进,比如原来的粮食储藏专业,没有设置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机械与装备,毕业生即使在粮库工作也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粮食储藏的需要,比如研究新的绿色储粮技术、自动化储粮工程、储藏粮食品质的鉴定等,都需要这些知识;原来的油脂工程没有开设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营养学等,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油脂工业的需要,因为油脂作为三大营养素之一,不研究其营养性质及油脂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显然是不够的,同时微生物油脂也是新的优质资源,不开设微生物方面的课程显然不科学;原来的粮食工程不开设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等,而现代粮食加工专用粉研究、粮食资源的转化、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原来与最终品质的关系必须具备这些知识。因此,专业调整不是将原来四个专业简单合并,而是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特点,与时俱进地完善了专业特色。
按照一专多能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应培养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造型高级食品科技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可以设置食品科学、食品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四个专业方向。其中,食品科学专业应较系统地掌握与食品科学有关的生物学、化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工艺原理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现代食品高新技术,具备较强的食品科学领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食品工程专业应较系统地掌握与食品工程有关的生物学、化学、工艺及设备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食品制造、食品加工及综合利用的基本理论,具备食品工程设计和技术改造的知识和能力。水产品加工及贮藏专业应较系统地掌握与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有关的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水产品利用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的基本方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较系统地掌握与食品质量与安全有关的化学、生物学、毒理学、卫生学、食品法规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安全生产的基本技术方法。
二、培养目标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新世纪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努力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应该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并注重沿海海洋经济建设。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能适应现代食品工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师。毕业后可从事利用农牧渔业初级产品,以物理和化学手段为主进行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的科研、设计、管理和生产监督的工作。通过培养学生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或能力:具有坚实的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学以及相近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原料的生物学特性、加工特性、综合利用以及贮藏、加工、运输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一般工程规划设计能力、技术经济分析能力、工艺设计与设备选型能力;具有食品质量管理能力和食品安全控制基础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备新产品开发能力和食品制造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强化基础、优化结构、拓宽口径、重视实践、注重素质、强调创新,建立系列相关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即素质教育课)。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课等;学科基础课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现代工程制图、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等;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包括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工艺原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选修课包括模块课程组和其它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包括人文社科类、工程经济类、体育类及其它四大类;本专业主干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食品工程学。本专业主要课程除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外,尚有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物理化学、现代食品工程制图、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原理、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分析与检验。
四、人才培养模式和主要教学环节安排
1.人才培养模式。按院招生,按院管理和培养,按需择业。学生入学后第1-3学期完成大部分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习;从第4学期开始,学生必须选择四个专业方向之一作为主修方向,主修方向选定后,其方向内课程为必修课程,学生可按国家、社会需要和个人意愿选择其余三个专业方向之一为辅修方向,也可在其它课程中选修直至修满24学分(简称“1+n模式”),但必须完成所选专业方向的毕业论文;学生除选择本学科学习外,还可按学校的有关规定跨学科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一般安排在5-7学期,第8学期不安排课堂教学,只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原则上要求毕业论文应为主修方向毕业论文。学生必须修满159.5学分(其中必修125.5学分、选修34学分)才能毕业。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面对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 除了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外, 培养食品方面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让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企业、融入岗位, 发挥自己的重要性,除了学到相应的理论知识外,实践过程尤为重要, 而大学 4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毕业论文(设计)。4年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安排于第7学期的10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面临工作时间紧张、求职考研压力冲击、工作条件欠缺和管理疏漏等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了解专业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认知状况或建议,探索适合当前形势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控制方法,我们在近3 年的毕业论文(设计)实践中, 对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专业学生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1.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为加强食品专业学生充分认识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 在大一新生入校的专业介绍中对专业培养方案作了专题讲解; 在3~5学期中,学校推出创新性实验等项目,为学生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做铺垫;第7学期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真正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对于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知晓情况, 学生于第1、2 、3、4 学年知道的分别为27. 10%、52. 40%、77. 24%和98.12%。近3年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后的调查结果显示, 99.12%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并亲身感受到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锻炼思维培养。调查结果还发现,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设计)能强化基础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锻炼表达能力的分别达到71. 35%、82. 82%、80.14% 、90. 61%、71. 65%、68.67%;还有34.20%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考取研究生非常有帮助。
2.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的综合能力
2.1 检索文献的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是一次综合检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写作能力的过程。食品专业学生在第5学期均选修了文献检索课程,但是在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47. 38% 的学生从未进行文献检索,42. 56%学生仅偶尔检索过专业文献, 仅10. 06%的学生经常使用校图书馆数据库进行文献查阅工作。
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 94.63%学生使用校图书馆数据库,35.42%的学生使用Google、百度文库等网络工具,11.52%的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过纸质期刊。认为文献查阅这个过程可帮助论文选题的为77.32%,课帮助开题报告和论文撰写的分别为58. 715%和97. 14%。
2.2 实验操作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文献检索、选题后进入实验操作阶段,选择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分别占58. 76%和41.24%。选择毕业论文部分的学生54. 17%的不知道如何开展实验,仅11. 51%学生清晰知道实验的开展顺序、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 57.50%的学生使用了统计软件、作图软件及画图软件,采用的统计软件类型主要是Excel,画图软件为Excel和CAD。 虽在论文工作前, 89. 48%的学生已经学习运用过某种相关软件,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只有25. 78%的学生能熟练运用各类软件, 而74. 22%的学生不太熟练甚至生疏。
2.3论文撰写能力
在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前,有64.12%的学生不知道论文的基本格式,只有10.30%的学生清楚的指导论文撰写的内容和格式。73.33%的学生基本掌握了统计图表的使用, 但在论文(设计)撰写工作中, 初次使用统计图表时,仍出现较多的错误, 其中表题图题、表目设置、有效数字、表线和图形图标错误率分别达19. 83%、45.11%、32.32%、16. 81%。通过老师指导和专题讲座, 学生基本掌握了开题报告书写格式和要求, 其中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预期成果、技术路线等内容书写正确率分别为91. 40%、82 50%、68. 17%和74. 37%。
3.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评价与建议
调查学生关于“指导老师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关注程度”评价, 80.42%学生认为带教老师非常关注, 14.44%的学生认为老师关注程度一般入, 另有54.24%的学生人认为带教老师完全不关注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
调查学生关于“自己对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过程的精力投入”结果显示, 89.10% 的学生认为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自己能全身心投入, 通过查阅文献、实验数据分析、及时与老师联系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进度和质量, 而10.90%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因为各种原因投入毕业论文(设计)精力一般。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学生认为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因素包括学生时间保障和重视程度、指导老师的能力和投入、工作条件、考研求职压力影响和过程管理等, 回答率分别占94.34%、90.12%、85.30%、80.46%、62.07%。
4.结语
实践证明,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实施能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学生通过近10周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可以拓展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融入到实践中, 进而真正体会到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文献资料检索、阅读和翻译工作, 可以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专业知识面;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分类, 可以巩固统计软件和计算机知识和能力;通过论文(设计)选题, 可以调动学生科研思维,促使其发现实际生产工作急待解决问题;通过论文的修改和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通过论文答辩过程, 可以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总之, 毕业论文(设计)为学生搭建了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平台[1-3] 。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各环节,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一、引言
自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在各个高校设立,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批的食品行业专门人才。但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的需要。工程底子薄、工学理论知识匮乏,已成为日益暴露出来的显著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工程教育体系不够健全,教学和食品工业现状脱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工程素质距离企业的要求似乎越来越远。因此,必须加强工程教育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产学研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对工程全球化、复杂化的挑战,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1]。
本文对57所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大纲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包括18所综合类院校,13所工科院校。将工学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分成四部分,基础课程;专业知识;实践环节;创新能力。通过探讨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找出影响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得到能够促进工程能力培养的最优培养模式,更新相关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作用,提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能力。
二、基础课程教育培养模式的调整
(一)适当缩减公共基础课学时
工学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基础教育等方面。在本研究所调查的21所工学类院校当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为40-60%,其中,工科类院校专业课学时多于综合类院校。基础课占总学时比重过大,这导致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相对少,专业知识薄弱。在基础课程教育过程中,英语和数学占学时比例最大,而在现代高中教育环节中,英语和数学等常规课程已经涉猎了一些大学课程内容,学生上了大学之后,这些内容还会重复学习30-50学时,这不仅浪费时间,还直接减少了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如果将这部分学时应用于专业课的学习,势必会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丰富。
(二)加强学生工程基础知识的训练
在工程训练方面,作为工学类院校的学生应掌握有一些工学类基础知识,如:机械基础知识和电学基础知识等,以便将来可以从事一些食品机械与设备的设计、制造、管理、销售等方面的工作。工科院校对学生这方面的素质教育要好一些,基本能有90-120学时的学习,而一些综合类院校却忽视了学生工程基础的训练,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偏软,缺乏工学学士应具有的综合素质。因此,应调整基础课学时,保证学生工程基础知识学习在100学时以上,满足现代社会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的完善
(一)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
在专业必修课中,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属于工程类课程,在进行教学时应避免填鸭式教学,教师讲授要少而精,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和求知的学习方式,培养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多种媒体,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准确、生动和客观。例如在讲述食品机械与设备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加入食品机械单元操作的动画或录像,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食品机械的工作原理及加工过程。在食品工厂设计课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世界上或我国大型食品工厂的图片或录像,使学生对现代化食品工厂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另外,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通过多个环节进行综合考察,如考试、讨论、读书报告和论文等形式,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独立思考,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丰富专业选修课的种类
在专业选修课方面,扩大选修课的比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要把握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和新动态,使教学内容不仅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同时成为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载体[2]。增加工程类专业选修课,可以将一些工程类课程的基础部分设定为专业选修课,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食品机械及设备原理、设计和制造等方面的知识,形成具有针对性和特色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实践环节培养模式的建设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工学类院校共同努的的目标。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实验课的教育,实习环节的培养和毕业设计的训练,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技术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通过实验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食品工程类课程实验多为演示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演示实验直观、生动、有趣,在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并且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演示,在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演示食品机械的单元操作过程;课外演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参观演示实验,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演示走廊,在教学楼或实验楼里专门辟出一定的空间用于摆放一定数目的演示实验,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由参观和学习[3]。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涵盖多项技能和多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更为重要,这类实验一般应占实验教学总学时的1/3以上。使学生能够对食品单元操作、过程控制、能源综合利用等现代食品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熟悉和掌握。
(二)通过实习环节使学生增强对食品行业的了解
实习环节是本科生对专业知识更深层次了解和掌握的过程,也是学生首次真正接触食品工厂,从对食品工业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工学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可以实行一学年三个学期的教学体制,在暑假前后安排第三学期6周左右的实习,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可以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自主安排实习日程,完成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和食品工艺实习。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社会调查实习,让学生自行设计社会调查表,发放调查问卷,及时掌握食品行业动态。设立食品工程系统设计实习,利用3周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使用CAD制图软件自行设计一套食品加工系统,完善食品工程环节的学习。实习环节的考核要把对企业的了解、对行业的了解、对市场的了解作为考核学生实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提高对各实习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和实践的积极性。
(三)通过毕业设计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是培养创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工程基础训练,对全面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工学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可以适当延长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环节的时间。学生可以在寒假完成3周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针对所研究课题进入相关食品工厂进行模拟工作的阶段,通过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毕业设计,还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准备状态,以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的融入社会。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受到提出问题、检索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实验验证、撰写说明书和毕业论文、接受答辩等基本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思维品质,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这是其他教学环节不能替代的。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具有正确观察、缜密思考、总结归纳等方面的能力及良好的实验习惯、诚实记录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成为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本科专业人才,为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设计、研究和开发奠定基础。
五、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工学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随着各大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立,如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就显得更为迫切[4]。
高校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的同时,还有会从事一些科学研究工作,本科生可对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学习和研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作为教师的助手参与进来,辅助教师完成科研项目。学生在进行课题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就培养了他们运用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提供本科创新基金,学生经过市场调查及社会调研后,在学校的支持下选择创新课题,并作为第一研究人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这样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培养独立开展工作、自主创新的能力,尤其要鼓励他们在运用知识、锻炼能力、掌握技能中多动脑筋、想办法,以达到培养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科学、严谨的作风,同时,还对学生毕业后参与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等社会经济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六、结论
针对当前工学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背景薄弱这个主要问题,构建了能够促进工程能力培养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最优培养模式。第一,基础课程方面,缩短基础课学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专业课的学习,拓宽专业知识面,在大学一二年级增加工程类基础知识作为选修课,使学生更早的接受工程训练。第二,专业知识方面,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工程类选修课的比例。第三,实践环节方面,增加工程类课程实验,并尽量建立演示走廊及开放性实验室,在实习和毕业设计过程中增加学生工程方面的训练,突出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作用。第四,创新能力方面,设置课外培养计划,并引导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更早的接触前沿科学。
我国在改造传统食品工业方面正面临转型期,新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必将代替原有的陈旧的落后技术,这需要一大批理论知识丰富,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专门人才。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培养符合现代化的食品工业要求的毕业生,使他们系统掌握食品营养、加工工艺及生产设备等方面的知识,并成为能够从事食品研究、设计、生产、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的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推动我国食品行业不断发展,食品工业不断现代化,逐步迈进世界强国的行列。
[基金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来源:吉林省教育厅
[参考文献]
[1]赵辉,平文祥等.综合性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66-67.
[2]李先保,郭亮.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彰显学校办学特色――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2):59-6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18-02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是湖南农业大学乃至湖南省相关高校的食品类专业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平台。以提高农学院校食品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宗旨,实现有限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2006年将食品化学和微生物实验室、食品工程工艺实验室合并组建为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科学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2008年6月本中心通过了国家财政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列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点”;同年,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成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006至2008年中心建设了3个“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实习教学基地”。
中心实验用房使用面积4624m2,仪器设备1571台(件),仪器设备总值1123万元;中心现有教师5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3人,博士17人,硕士9人,国家农业部高级专家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湖南省优秀教师1人,学校教学名师1人,学校优秀教师1人;专职实验教学人员22人,正高级职称教师3人,副高级职称教师5人,博士4人,硕士11人。
中心下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应用技术、食品工程原理与机械、食品工艺实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五个模块实验室。中心承担全校11个学院、20个专业24门课程的实验,年实验学生人数2362,年实验人时数119572。实验开出率为100%。并接受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实验。
一、实验教学中心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措施
采取实验教学改革立项、综合性实验单独设课、教师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等措施,鼓励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内容改革,通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性、创新性实验比例,设立独立实验课程与实验教学学生评教评学指标体系,各级领导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深入实验教学各环节加强质量监控确保实验教学质量,使教学内容符合不断发展的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社会对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湖南农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手册》,形成了科学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教师实验课程规范、实验室专职、兼职教师守则、实验室学生守则、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入室教育制度、预习检查制度、阶段辅导制度、实验验收制度、期中检查制度、期末考核等系统的开放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体系。实验教学质量控制手段主要有:(1)领导听课与检查;(2)学校和学院督导团听课与指导;(3)学生对实验课的意见反馈;(4)同行教师听课与评议;(5)教学文件检查。
二、专业实验成绩评定办法
采用多元化实验课程考核办法,重点考核学生知识点及实践技能掌握情况,考核采取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结合、笔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实验课程学期末总评成绩按100分计算,由考查成绩(占70%)和考试成绩(占30%)组成。
三、实验项目考查成绩记分办法
1.验证性实验:课前预习分(20%)、课内实验状况分(40%)、课后实验报告分(40%)。
2.综合性实验:实验设计与操作(占50%)、实验结果(占30%)、实验报告(占20%)。
3.(设计)创新性实验:设计方案(占40%)、实验过程(占30%)、撰写的科研论文或报告(占30%)。
4.研究性实验,考核综合能力,并将考核结果进行量化。从基本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撰写科研论文的水平等按一定的比例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后给予1~2个学分。
如果平时成绩或期末考核成绩低于及格,或期末考核成绩低于60分(百分制),则总评成绩为不及格。
实验课如不及格,必须补考,补考不及格,则需重修。
根据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一学期无故缺课两次以上者,则不得参加本实验课程的考核,需重修。
四、实习考核、成绩评定办法
1.教学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按照实习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实际内容,上交实习报告、实习记录日记,方可参加实习考核。
2.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实习报告、实习日记、实习单位指导人员评价等进行实习考核综合评分,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给予评定
3.实习考核等级为不及格的学生,要求下一年重修该项实习。
4.考核成绩各等级评定标准:
优:完成实习教学大纲全部要求,实习报告内容详细真实反映实习过程与收获,并对实习进行全面的总结,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刻的分析,动手能力强,整个实习过程表现优秀。
良:完成实习教学大纲全部要求,实习报告内容详细真实反映实习过程与收获,并对实习进行全面的总结,动手能力较强,实习教学中表现良好。
中:完成实习教学大纲全部要求,实习报告内容详细真实反映实习过程与收获,并对实习进行全面的总结,动手能力一般,实习教学中无违纪现象。
及格:完成实习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实习报告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动手能力有待加强,实习过程中有轻微违纪表现,经教育后能改正。
不及格:不能成实习教学大纲中基本要求,实习期间在岗时间不足实时间2/3者,实习报告内容有明显错误,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完成考核,实习中有严重违纪现象,学习态度不端正且教而不改。
五、毕业论文
鼓励学生个性与兴趣相结合的研究,遵循一人一题的原则,每学年的选题应力求创新;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必须由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一定科研实践经验、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或实习单位中的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六、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要求及成绩评定
1.按照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安排,学生将毕业论文(设计)在各阶段指定的时间内交给指导教师审查。答辩前由指导教师审查学生答辩资格。属下列情况之一不得参加答辩:毕业论文(设计)有明显错误;论文(设计)经指导教师提出修改而未修改者;论文(设计)格式不符合学校统一要求;抄袭或由他人代做。
2.经过答辩资格审查的毕业论文(设计),由答辩小组组织公开答辩。答辩前,答辩专家须详细审阅答辩的毕业论文(设计),了解论文(设计)的内容和水平,提前为答辩作好准备。答辩中,学生报告自己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内容(10分钟左右),认真回答答辩小组专家提问(10分钟左右)。答辩时间为每个学生20分钟左右。
3.答辩过程中,由答辩小组秘书认真做好答辩记录,答辩记录应包括答辩的时间、地点、答辩专家成员、专家提问及学生回答等。
4.答辩工作结束后,答辩专家组按统一评分标准和评分办法,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成绩评定,并给出相应等级,按照以下五个等级评定: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具体办法参照《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分参考标准》。
5.答辩委员会审查毕业论文(设计)最终答辩成绩,对其中评定等级为优秀、不及格及成绩评定有争议的毕业论文(设计)重点审核,有争议时可组织第二次院级答辩,最终给予成绩及等级评定,并向学生公开公布。
6.最终统计时,所有专业学生的成绩应近似于正态分布。其中成绩优秀的比例应小于15%,良好、中等、及格比例控制在75%左右,不及格比例小于10%。
7.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获及格及以上等级学生,方可获毕业论文(设计)学分。凡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为不及格或被取消答辩资格者,不能获得毕业论文(设计)学分。按照要求同下届毕业生再次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及答辩,答辩合格方可取得毕业论文(设计)学分。
8.对抄袭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按照课程舞弊进行处理。学校与实验教学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易有金,邓放明.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3(6):1-2.
改革开放后,我国食品工业飞速发展,企业对食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河北省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列为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河北北方学院食品专业起始于1983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为我省输送了大批合格的食品专业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加入WTO,给我国食品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食品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学生和家长对此专业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双重的压力使我们认识到传统课程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系列改革,下面对改革内容和效果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课程总学分偏多
课程体系中基础学科学分偏多,专业课程学分偏少,特别专业实践学分少。这样使得学生的实践环节及课外活动脱节,不能满足培养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课程设置轻食品工程而重食品科学
由于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原来张家口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农产品加工专业基础上组建而来的,不可避免地沿袭了农业院校工科专业基础弱的特点,因此,课程设置中食品科学的课程多,食品工程类课程少,满足不了市场对本专业的需要。
(三)对实验实践重视不足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工科,实验和实习显得特别重要,在这方面,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毕业生动手能力普遍不强。究其原因,一是实验条件和经费不足,很多应开的实验无法开设,应实习的项目没有实习,或者只是简单地走过场;二是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制度,很多学生和教师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是实验教学方法不尽合理,综合性实验较少,验证性实验较多,而且大都是课前由教师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学生了解了实验全过程之后,就按部就班地做,这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四是工厂现代化工艺实践困难较大,很多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参与实习;五是实验教学师资力量不够、队伍不稳定,一些教师不愿当实验专职人员,高职称高学历的更少。
(四)课程设置没有体现特色和优势
现在很多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在创建自己的特色,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办学时间短、基础弱、资金缺乏,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应该结合张家口本地农业加工实际和自己的优势,尽早创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五)对毕业设计工作重视不足
毕业实习与设计对学生来说相当重要,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和桥梁,但一些学校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都集中在最后一学期,而最后一学期学生事情太多,特别是找工作,加上毕业设计经费不足,效果不太理想。
二、解决的措施
(一)适当减少总学分和课程总门数
优化现有课程体系,压缩课内总学时,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内总学时可由原来的3050学时压缩至2600学时。更新精选教学内容,减少讲课学时,增加学生自学、调研、讨论、实践等方面的时间,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二)确定专业特色
紧密围绕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本专业特色,制定培养目标更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利用一些地方特有优势资源开展科研和教学。另外,大多数本专业的学生出去后都会到企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应着重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兼顾一部分想继续深造的学生。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突出技能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手段,将实训实习纳入课程体系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其内容设置如下:
1.实验课。实验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及专业一般技能。在内容安排上尽量减少演示和验证性实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实习。根据实习目的的不同,将实习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是使学生对职业岗位有全面认识与接触。生产实习包括粮油加工、乳制品加工、肉品加工、果蔬加工,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与生产技能,在第六学期末及暑假进行,共三个多月的时间。毕业实习安排在毕业前半学期,学生根据市场需求、个人特长及爱好,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前的就业顶岗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如对食品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力,生产中故障排除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设备的检修与调试能力,施工与组织、生产与管理能力、经营销售、协调与组织、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推广的能力等。
(四)改革毕业设计
建议将毕业设计提前,总学时增加,真正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得到全方位锻炼可以从大三开始,学生选定导师,导师对其专业课的学习和毕业实习进行全方位指导,在大三就确定毕业论文的题目,学生自查资料,在完成论文的综述材料和方案设计后分组讲解讨论,再根据导师意见和讨论结果进行修改。通过这个过程,不但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利用全校选修课程进行人文素质的渗透
改变过去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学生政治理论、人文修养等基本素质的培养。我校是具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选修课资源十分丰富,选修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途径。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学科互相交叉,文、理、艺、外互相渗透,针对学生特长和特点,培养学生浓厚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发展成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本校教师讲授一些前沿课程的同时,聘请一些校外有着丰富教学与社会经验的学者、企业家授课,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贴近社会,掌握毕业后进入社会必需的一些知识和技能。
三、结语
我国在改造传统食品工业方面正面临一个转型期,新的食品科学技术必将替代零星陈旧的落后技术,这需要一大批有理论、有食品实际操作能力的新型人才,这批人才需要量大,素质要求高,在技术上能承上启下,还应懂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一批务实、在工艺上能够不断创新的具有企业家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当务之急,而且这批人才势必能够推动我国食品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传统技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益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农机化研究,2003,(3):245-246.
[2]蔡华珍,汤志,郭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9(2):64-66.
[3]周文斌.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初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80-182.
[4]谢毅,文良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7):89-90.
[5]周静峰,何雄.高职高专食品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9):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