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3 23:02: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留守儿童主要依靠隔代亲属抚养,缺乏父母的关爱。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自卑内向、孤僻不合群等现象。类似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必然会影响了儿童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想法偏激、行为失控甚至更严重的后果。一些留守儿童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反而会认为受到父母的冷落或抛弃,导致了他们看待问题视角片面,心理倾向于愤恨世界,产生情绪波动、仇恨、嫉妒的消极情绪,给家庭带来更多的问题和烦恼。
2.对社会的影响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成长时期是需要人教育引导的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自己思想和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亲情的滋润,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认知、价值观的偏离。这种偏差作用到社会上,就是行为上的偏差,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发展。决乏家庭管护、过度放任的留守儿童很容易因无人教导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留守儿童因为心理问题违法犯罪的例子并不鲜见。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家庭息息相关。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进入青春期后,依然对父母有很强的依附性。孩子在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更容易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儿童。作为留守儿童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儿童心理成长中也担负着十分主要的义务与责任。
1.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极其有益。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亲情联系,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孩子多加交流,经常性沟通感情,及时为孩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要在精神、道德成长方面的加强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应通过临时监护人及时了解、关心子女的学习和生话,及时地发现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引导与纠正。
2.学校方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学校教育环境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学校应担负起更多的监督责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细致的照顾与关爱。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加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时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监护人情况和临时监护人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及时发现、诊治出现的心理问题。现在,心理辅导站已经在农村学校逐步扎根,学校要更加重视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平时要多关注留守儿童,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儿童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开展有意义的趣味性的课外话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加深交流,培养学生们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087-02
一、引言
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不断深化,城乡之间差距不断扩大,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在该形势下,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选择先成家再去外地奋斗,由于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的存在,只能将年幼的孩子留在原流出地由他人代养或寄养,从而形成了我国目前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留守儿童。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当发达的21世纪,一方面城市需要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又渴望享受美好的物质生活,导致“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不断扩大。对于这样一个被忽视和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们正处于身体发育、人格形成和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而缺乏父母的关爱,使他们比同龄人群面临更多的心理困境,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该形势,对扬州地区和宁夏地区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现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研究基本信息
1.研究对象。本文选取扬州市宜陵镇一所农村中学与宁夏固原市一所城镇中学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56份,有效问卷率91%。其中扬州地区留守儿童共86人,非留守儿童87人;宁夏地区留守儿童11人,非留守儿童72人。可以看出扬州地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所占比例相当,宁夏地区城镇中学非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大。
2.研究方法。本文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基于样本数据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方法,辅之对比分析,以期从扬州地区和宁夏地区的比较中呈现出现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内容涉及留守儿童年龄、性别、爸妈是否在外地工作以及在外地工作年限、自己由谁监护、回家的频率等信息。
三、调查结果分析
1.被测试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被测试总体来看,一共256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者212人,占82.8%;心理健康有问题或异常者29人,占11.3%;心理健康有严重问题者15人,占5.9%。可见,两个地区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大体没有问题,只存在少数的心理健康异常者。总体而言,被测对象在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方面检出率均比较高,说明全国中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普遍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并且得不到释放从而产生焦虑,导致偶尔失去理智冲动倾向明显。被测对象在其他问题的检出率较为正常,说明两个地区的学生在其他方面没有显著问题。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本次调查两个地区留守儿童共计97人,非留守儿童共计159人。其中留守儿童中心理健康者80人,占82.5%;非留守儿童中心理健康者132人,占83%。从数据结果可知,虽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方面均状况良好,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这说明我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值得关注。
3.扬州地区与宁夏地区留守儿童现状的对比。本次测试中,扬州地区共抽取了173人,其中留守儿童86人;宁夏地区抽取83人,其中留守儿童11人。由于资源的限制,扬州地区抽取的是农村的一所中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所占比例相当;宁夏地区抽取的是城镇的一所中学,留守儿童人数明显少于非留守儿童。宁夏地区被测试对象除了在对人焦虑和恐怖倾向方面的内容量表问题的检出率低于扬州地区外,其他内容量表问题的检出率均高于扬州地区,并且两个地区检出率差异较大,尤其表现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和冲动倾向方面。
4.不同变量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1)性别。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男生,其中学习焦虑和恐怖倾向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加突出,而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男生焦虑高于女生。(2)监护类型。不同监护类型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有不同的影响。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冲动倾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等方面与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上有显著差异,其中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留守儿童有较多的消极人格特征,单亲监护留守儿童与隔代监护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状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单亲和同辈监护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异较小。
四、总结及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以及家庭教育而过早的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扬州和宁夏两个地区的初中生进行调查统计之后,本文共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青少年的学习压力普遍比较大。无论是扬州地区还是宁夏地区,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他们的学习焦虑问题检出率都比较高。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几率比非留守儿童大,但是在具体问题的检出率方面两者无明显区别。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在冲动倾向和过敏倾向上略高于非留守儿童;但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上略高于留守儿童。总体而言,两者并无显著的区别。
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性别、监护类型、父母在外工作年限的差异。与父母交流频率、交流方式以及家庭教养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此外,社会环境、学校师生关系以及与同伴关系等也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针对以上结论,为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其监护人对于家庭氛围的营造起到了关键作用,祖父母或外祖父不能一味地宠溺孩子,误导孩子的价值观,遇到事情应尊重孩子的意见。此外,应提高父母的文化素质,加强与孩子间的交流;学校应配备心理咨询教师,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校与班级环境,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政府需重视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区域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以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姜凤萍,王晓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
[2]李浩然,孟群英.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元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
Left-Behi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Research
ZHANG Hui,LIU Jing,CHEN Lu
实验中,本研究一共要选取180名留守儿童,分别在两个社区各自选取90名留守儿童,在一个社区实施干预,另一个社区不实施任何干预,即确定干预对象和对照对象的来源。在180名留守儿童中,男孩、女孩各占50%,年龄在6~11岁之间,6岁儿童30名,7岁、8岁儿童各20名,9岁儿童36名,10岁儿童34名,11岁儿童40名。
(二)干预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针对留守儿童的干预方案,其内容以学校的参与型活动为基础,再深入社区开展相关活动,营造社会关注和爱护留守儿童的气氛和环境。活动前,教师要与校方充分沟通,明确本研究与教学的关系,这样可以保证干预活动顺利进行,使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学校分年级开展参与型活动,包括图画、游戏、角色扮演、讲故事、讨论、心理训练等众多干预方式。干预方案包括:学校干预活动,按年级分组,由各科教师协作完成,将干预方法与活动应用到其日常教学中,并开展相关的干预活动。社区干预活动以静宁县的社火队为主要力量,借助社火队每当逢年过节举办的社火活动,开展倡导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宣传活动。同时,广泛召集社区居民举行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讨论会,探讨迫切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以便提高社区居民对留守儿童及其心理问题的重视与认识,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本研究坚持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的原则开展相关干预活动,教师制作具体的干预活动方案,以便学校更好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协作者的身份,主持和引导讨论会的举办,社区居民是讨论会真正的主人和参与者,他们在会上的发言和讨论是会议的主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使社区居民深刻认识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干预活动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评估方法
运用检验法,对比干预前后两个小组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分析干预方案与措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何种作用。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对留守儿童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周步成教授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以填写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两个社区儿童进行考察,问卷回收率100%。具体内容参见结果部分。
二、干预结果分析
如表1所示,在实施干预措施前,两组的检出率,除总焦虑倾向外,其余8个分量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前两组心理问题比例大体相当,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如表2所示,在实施干预措施后,除总焦虑倾向外,对照组与干预组的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MHT的8个分量表检出率具有明显的差异,干预措施对干预组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有比较显著的作用。
三、结论
以上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以学校为中心,以社区为辅助的干预模式,对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成效显著。本次干预方法中充分结合本地人文特色,根据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制作针对性的方案。当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干预是一项长期工作,政府、学校、监护人和社区都应发挥自己相应的作用才能真正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作者:陈世闻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威戎小学
一、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一)、浙江省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随着近几年浙江省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他们的生活、学习、教育、心理、品行、安全等方面状况令人担忧。据省妇联调查统计,全省农村留守儿童约有25万。留守儿童最多的温州市达63700人,温州、衢州和丽水三市就多达117785人,占了全省总数的47%。
(二)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显著作用。
近年来,留守儿童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物质生活条件,包括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在内,都得到极大改善,但精神层面和心理领域的巨大问题仍然像一道高墙,堵在他们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调查结果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长期的家庭缺陷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其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2、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
3、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
5、怨恨父母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当留守儿童面对烦恼与冲突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长期下去就会引起留守儿童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纠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首先,监护的“盲区”;
留守儿童家庭大多为隔代教育,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另外一个所占比重较大的类型为单亲监护型家庭,其主要特点在于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同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再次,社会环境存在“雷区”;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
三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的应对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应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方面解决,由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一.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二.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三.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通过分析和观察,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性格孤僻导致不善交往
依恋父母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和性络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父母双方外出后,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其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2.内心失衡导致心理偏差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亲情,不能享受到来自家庭温暖,所以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表现为自闭、不愿与人交往、虚荣攀比。而父母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因此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教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
3.内心焦虑导致自卑严重
在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关心,而在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心理焦虑,他们很敏感,常无端感到恐惧、紧张,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心理容易出现异常。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猥琐以及自认为不如别人等消极心理。
二、引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
父母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和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不能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所以会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在隔代监护中,监护人多数是其祖辈,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放松和原则放宽,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上代监护一般为亲戚或朋友来代养的方式,对孩子的监督也大多不如父母强。一是亲友要维持自身生计,难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二是孩子不属亲生,或过度溺爱,易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或过于严厉,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
2.学校、社会教育不足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教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就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法
1.家庭要加强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012-01
一、国外研究情况
斯里兰卡与2009年研究得出,留守儿童相对正常儿童,其总体表现却是和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成绩也是很优秀的。只是情感方面,相对会弱势些。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所受到的关心比较小,因此造成幼小的心灵孤独不安,失落恐瞑的心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会对他们表现的很漠然,让其心理残留巨大的伤害,情绪不高傲,自卑的心理突发性状况会经常发生。
据菲律宾的研究调查不难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程度总会亚于非留守儿童。在研究结果中还特别提出,父亲的外出和母亲外出相对比的情况下,母亲外出对儿童会造成极端消极的情绪,也会产生悲观主义情绪。
据查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年对于社会方面的适应能力会相对落后点,父母经常性的缺席会给他们心里造成被抛弃的感觉。而且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的行为,列入暴力行为,泛滥使用药物的作用等等。联合儿童基金会将近10年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后得出,摩尔多瓦国的青少年犯罪的留守儿童占据重要的比例,其犯罪案例随着留守儿童的增长而增长。而留守儿童犯罪比例却是总比例的60%。
二、国内研究情况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心理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自今,辛自强博士一直观察研究青少年心理的变化模式。字观察研究发现,过去的20年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其下降的主要表现在,消极的心理因素增加,抑郁症状和心理焦虑呈增长的趋势。而近10年来,青少年心理焦虑问题又增长了8%,敌对和抑郁方面也相应的增加了。其实据分析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反而有下滑的趋势。这是一个不好的社会现象。
对于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问题的看待,其留守儿童的原因占据着只要作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比,亲情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家庭村子感太弱,在认识事情价值上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偏理性。留守儿童在心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为了更多的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问题,乔良对于四川某处农村的83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差研究。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着焦虑过敏,冲动恐惧等倾向。其情节非常严重,而这个调查结果比以往对四川的调查的次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李宝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研究,字对271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留守儿童中有30%以上的儿童有明显的心理不良的问题。健康的问题的检出率也是相当高的。留守儿童在与人交流和敌对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性。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东宇在福建调查284名中学的留守儿童时,运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研究现实,留守儿童的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其中心理问题主要包含比较敏感,情绪较正常儿童不稳定和抑郁等等不良的症状,其情节较为严重。
据华中师范的调查结果显示,90%的留守而通过都缺乏有力的支持,有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由于长期缺少父母亲的关爱,也相应的缺少这个年龄所应有的活泼性和天真的个性。他们自身都是较为成熟的,性格上却也显得较为的孤僻,并且对亲情的有极度的渴望。
叶敬忠主持的西部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其实对于父母的外出有着很矛盾的态度,但是在父母后却表现出极大的渴望父母的关爱,也渴望能有个完整的家庭。同时他们也对自己的父母亲表现出强烈的思念的感情,以及开始为自己的父母担忧。从而形成了自己比较孤独和自卑的心理,缺乏严重的安全感也有消极的情绪产生。
林宏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福建省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并发现,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生活,与父母之间也缺乏心灵的交流,生活上大多会呈现出自闭的症状。大约55.5%的留守儿童有性格方面的缺陷,集中表现为:敏感、孤独、不安、冷漠和自我封闭等。有的一些留守儿童会随着父母分离的时间的长期而出现较为暴躁的情绪极度自卑的心理,少数儿童也会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不听家长的话比较我行我素,在学校的时候回违反校规校纪,打架等严重的行为。
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诸多问题;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的比较,结果仍存在争议。现有的调查研究都为横断面研究,缺乏设计更为严谨的其他类型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对抚养人的喜欢程度以及抚养人对儿童的监管力度都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一般情况下,喜欢抚养人的留守儿童较能控制自己,做什么事都会有个度,脾气比较温和。相反,不喜欢抚养人的留守儿童容易失控,脾气比较暴躁。面对父母在外长期打工得不到完整家庭的爱,就会让孩子感觉到“亲情的饥渴”,这种情况下再把孩子放在不喜欢的抚养人家里,势必会让他们情绪波动较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由原来对抚养人的不喜欢变为反感、厌恶、犯错,这些因素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性格比较外向、随和、开朗、喜欢交朋友的孩子大部分都得益于抚养人对孩子的监督负责,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在乎。反之,对孩子监督不力的抚养人让孩子没有感觉到被重视,内心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
儿童同伴关系是由年龄相仿的儿童在共同的活动中互帮互助时产生的。儿童的心理发展也是一种趋于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化的情况下,每个人才能慢慢获得社会活动中所认知的品质魅力、价值、信仰以及社会承认的行为方式。儿童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占据着儿童社会化重要过程的一席之地。儿童也有社交需要、获得社会认可和安全感的需要,同伴关系恰恰是这三种需要的发源地。学校生活对儿童的影响很大,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取决于同伴对自己的评价高低。在这个重要的时期,同伴对自己的反应决定着儿童对自己的看法、定义或者改变,这是一种相互的作用,在获得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相关信息的时候,他们就会在这个信息的基础上认识并反省自己,让自我意识得到延伸和发展。
三、儿童业余活动与心理健康
鉴于儿童可塑造性比较强,社会大众以及媒体所宣传的各种不同的人生美好的理想模型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儿童在社会上的行为和同伴之间的关系。相对于成人,儿童在看到暴力镜头时会有更强的模仿冲动。这股模仿的冲动会让儿童慢慢形成带有攻击倾向的行为方式,逐渐演变成较为频繁的同伴冲突,这也是他们难以获得与同伴交流互动的原因。而体育运动则对心理健康带来了积极的作用。行为的协调能力、团结合作的精神、积极向上的思想都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加儿童的自信心,让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在体验运动带来快乐的同时学会保持平稳的心态,以上诸多好处都表明了经常进行体育运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四、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
在教师、家长、同学三者价值取向共同的影响下,学习成绩成为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受到家长和其他抚养人的责骂下会产生恐慌、焦躁、容易激动等不良的情绪反应。教师往往也会忽略、冷漠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感受,而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表现出的是更多的关心照顾。影响学生对自我评价和体现的重要因素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影响着同伴之间的接纳程度,进而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
1.研究方法1.1研究对象本研究中有效样本共932名,包括流动儿童495名,留守儿童437名(父母均在外打工的129名,仅父亲在外打工的280名,仅母亲在外打工的28名)。流动儿童是从潮州、汕头两市的3所民工子弟学校整班随机抽取,留守儿童从潮州、汕头、揭阳三市的农村地区学校整班随机抽取。1.2研究工具1.2.1自尊量表(SEI):由Coopersmith1959年编制,Ryden1978年修订。共有 58个项目,每个项目都以第一人称的口气叙述一种情况,要求被试以“像我”或“不像我”来回答。即答“像我”评为1分,意味着高自尊;回答“不像我”评0分,意味着低自尊。30个题目为反向计分。J B Taylor和 Reitz 报告其分半信度系数为0.90,Coopersmith报告其重测信度系数为 0.88。1.2.2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该量表共40道题目,分为2个分量表:状态焦虑问卷(S-AI)和特质焦虑问卷(T-AI),各有20项。S-AI(第1-20项)中,主要用于评定即刻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或情景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或感受。T-AI(第21-40项)中,用于评定人们经常的情绪体验。STAI每项均为1-4级评分。S-AI总分(1-20项之和),反映受试者当前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T-AI总分(21-40项之和)反映受试者一贯的或平时的焦虑情况。分数越高,表示被试的焦虑水平越高。S-AI二次评分相关系数为0.16~0.62。T-AI的二次评分相关系数为0.73~0.86。同时具有较高的效度。1.2.3儿童孤独量表(CLS):该量表有24个项目。16个条目评定孤独感、社会适应与不适应感以及对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的主观评价,其中10条用语指向孤独,6条指向非孤独。另外8个为不计分的补充条目,询问一些课余爱好和活动偏好,仅是为了让儿童在说明对其他问题时的态度时更坦诚和放松。为5级评分,从“始终如此”到“一点都没有”。16条基本条目与8个插入条目做因子分析,所有16个孤独条目负荷于单一因子上。插入条目无一在此因子上负荷显著。16条目的同质性系数为0.90。未校正的条目与总分相关值为0.50~0.72。总分越高表示孤独感与对社会的不满越强烈。1.2.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由肖水源编制,共有10个项目,包括3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越高,表明社会支持越好。为了与被试生活环境相适应,量表中的一些词语做了修改(“同事”改为“同学”;“团体组织活动”改为“班集体活动”,并删除了“配偶”、“儿女”等词),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2,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3 研究程序问卷采用团体施测,先按指导语训练被试学习使用问卷,再以不记名的方式正式进行问卷测查。完成全部问卷并当场收回。最后送给每位被试小礼品1份。所有数据录入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以儿童类型为自变量,以各心理健康的指标为因变量,分别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在自尊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四类儿童无显著差异,在其他方面差异显著。
进一步的多重比较显示:在状态焦虑上,仅母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另外两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得分显著高于仅父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在特质焦虑上,仅父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组儿童,仅母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显著高于流动儿童,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分显著高于仅父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总分上,仅父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且这两类儿童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流动儿童。在客观支持上,仅父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得到的支持显著多于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在主观支持上,流动儿童得到的支持显著高于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在儿童孤独上,仅父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组儿童,孤独感最弱。
3分析讨论在自尊水平上四类儿童无显著差异,这与范兴华等的研究并不一致(其研究结果为流动儿童的自尊要高于留守儿童),究其原因可能与潮汕地区独特的文化有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潮汕地区是有名的礼仪之邦,素有“海滨邹鲁”之称,这里民风淳朴,邻里、亲戚之间相处和睦,所以作为留守儿童,虽然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但是他们依然生活在家乡,所有的亲戚、朋友的关系还在,所以其亲戚、邻里对其会有更多的照顾,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父母不在身边的缺憾,使其表现出和生活在父母身边的流动儿童相似的自尊水平。 在状态焦虑上,仅母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另外两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得分显著高于仅父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在特质焦虑水平上,仅父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组儿童,仅母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显著高于流动儿童,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仅父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总分上,仅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且这两类儿童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流动儿童。在客观支持上,仅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得到的支持显著多于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在主观支持上,流动儿童得到的支持显著高于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在儿童孤独上,仅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组儿童,孤独感最弱。对中国的多数家庭来说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这一点在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潮汕地区的农村表现得更为突出,父亲外出挣钱养家天经地义,母亲主要负责在家照顾孩子,所以孩子对母亲的需要更强烈一些,因此仅母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焦虑程度要比仅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更高;流动儿童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其生活在远离家乡的陌生城市环境中,而且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也很难对其进行精细的照料,所以其焦虑程度要高于和母亲一起生活在家乡的留守儿童。父亲外出打工,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和邻居会对留在家里的妻儿更多的照顾,所以仅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能得到更多来自母亲和家族其他成员的社会支持,因此孤独感也比其他两组留守儿童更低。由于流动儿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们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也比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要多。但流动儿童始终是生活在他们不熟悉的城市环境中,所以其体验到的孤独感也比和母亲一起生活在家乡的留守儿童要高。因此对于想要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父母来说,最好能留母亲在家照顾孩子。
4结论(1)整体来说,仅母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焦虑程度最高,流动儿童次之,仅父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焦虑程度最低。(2)仅父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得到的社会支持要显著高于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但流动儿童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要高于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3)仅父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比其他三类儿童都弱。
参考文献:
[1]李海秀.《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留守儿童达6000万,流动儿童超3500万.光明日报,2013-05-16(014).
[2]蔺秀云,方晓义等.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
[J].心理学报,2009,41(10):967-978.
[3]韩煊,吴汉荣.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64-65.
[4]李小青,邹泓.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行为、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
[J].心理科学,2008,31(4):909-913.
[5]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
[J].心理科学,2007,30(5):1199-1201.
[6]田录梅,张丽军,裴丹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及心理成长状况的比较研究
[J].中国特殊教育,2008,(2):8-11.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22-324、238-241、127-131、303-305.
一、 初步成效
一直以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关爱行动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为目标,以帮助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重点,以弥补留守儿童情感缺失、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为内容,坚持“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原则,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了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开发留守儿童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了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适当求助、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了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2、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机制。
3、深入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在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初步建成了留守儿童幸福、温暖的大家庭。
4、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了团支部、教务处、少先队组织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体制,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
5、通过对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以点带面,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二、方法途径:
1、按照“体验教育”的理念,把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通过情景设计、角色扮演、问题辩析、游戏辅导、娱乐活动等方式传递给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在参与式、互动式活动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
2、通过专家心理知识讲座、心理热线辅导等,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在留守儿童中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他们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通过心理项目素质拓展训练,采用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进校园与专业基地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年级留守儿童的能力及特点开展心理项目素质拓展。
4、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同时要尽可能地吸纳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5、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过程管理。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6、组织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外出学习观摩,鼓励更多地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10-00669-03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Different Type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HUANG YanPing1 ,LI Ling2
1 Mental Health and Education Center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520
2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of leftbehind children. Methods: 813 children selected randomly from 6 county middle schools and 4 primary school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Mentally Healthy Test (MHT).Six types of children including 4 type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exleftbehind children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classified for data analysis. 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of leftbehind and exleftbehind children was poor,with remarkable difference between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he nonleftbehind children(51.8±10.0,55.4±9.2,54.7±9.8,F=9.087,P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Leftbehind children; cross sectional study; types of leftbehind
随着农民工的大量离乡进城,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愈来愈多,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本应得到父母合理的教育以掌握各种学习与生活技能等,但是,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候父母外出务工,造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孤儿”,这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有害的[1]。许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人格以及学习等方面都比同龄儿童状况差[2-4]。但是对于不同看护类型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还鲜有报道,同时,对于一种特殊的儿童群体―曾留守儿童,曾经的留守经历对他们是否有影响以往也未曾有研究。本文探讨不同看护类型、留守经历等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从江西省赣南、赣西、赣北、赣中四个地区各随机抽取1个市,再从每个市中选择外出务工现象较为典型的一个乡镇,从每个乡镇选1-2所学校,共抽取了6所农村中学和4所农村小学。调查学生共计1000人,范围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年龄9-18.5岁,平均年龄13.4岁。男女学生各半。收回有效问卷共813份,有效回收率为81.3%。被试的构成见表1。
隔代看护:看护人是儿童的祖辈;父辈看护:看护人是父母的同辈人,即叔叔伯伯等;单亲看护:父母只有一方外出打工,由父母中单方看护;同辈或自我看护:由儿童的兄弟姐妹看护或者没有兄弟姐妹而由儿童自己看护;曾留守儿童:在16周岁以前曾经有过一年以上留守经历,现在父母均回来一年以上的儿童;非留守儿童:从未有过留守经历的儿童。
1.2工具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5]:该量表主要适用于我国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使用,较为适合于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共100道项目,分8个内容量表,分别为: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各分量表折半信度为0.84-0.88,总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1;全量表和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67-0.86[5]。在施测时插入一些关于留守儿童的年级、性别以及看护人情况等项目。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要求被试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当场收回。
1.3统计方法 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
2 结果
2.1 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
表2显示三组儿童除了孤独倾向和自责倾向的差异不显著外(F=2.963,P>0.05;F=0.099,P>0.05),在焦虑总分和其他6个维度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2.2 4种不同留守类型儿童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得分差异比较
表3显示4种不同留守儿童除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外各分量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单亲看护组焦虑总分低于其他三组。同辈或无看护组焦虑总分高于单亲看护组,孤独倾向因子评分单亲看护组低于隔代看护、父辈看护和同辈或无看护组,在对人焦虑因子上与其他三组均有显著差异(P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 讨论
本研究中留守儿童比重达70.1%,比段成荣[6]等研究结果要高。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的取样与以往取样有所不同,被试来源于农民工外出比率较高的江西省,而且抽取的是外出务工比较多的一些乡镇农村中小学;另一原因可能是在本研究中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母中一方、其他监护人或儿童自己看护的16周岁以下的儿童,包括隔代看护、父辈看护、单亲看护以及同辈和自我看护四种类型。而以往研究没有将单亲看护的儿童列入留守儿童范围内 [7-9]。
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总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曾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均差,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原因可能是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不管从心理还是行为上都没有完全“断乳”[10],在这个阶段父母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这种留守的现状对他们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对于看护人来说,要照顾好孩子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隔代看护,孩子的祖辈们对他们的照顾虽然说是尽心尽力,但是总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因为农村老年人毕竟文化水平较低,观念也比较落后,容易产生“重养轻教”、“重满足轻管束”的倾向,对孩子的学习方面很少能有帮助[11];而父辈看护人以“物质+放任”的方式,甚至很多人都是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来养护,这种养护方式容易让孩子形成我行我素或者胆小怕事等心理特征[12];同辈或无看护组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因为他们缺乏这个年龄的孩子应有的父爱和母爱,甚至连一点父爱母爱的代替者―看护人都得不到,这对他们的心身状态的影响无疑是雪上加霜,容易引起他们的敏感、孤僻等特征[13];单亲看护的儿童也一样,无论是父亲不在身边还是母亲不在身边,都会因缺乏一种必要的父爱或母爱而造成问题,单亲在家里既要忙于农活又要照顾孩子,无疑增加了看护者的负担,这种负担和压力很有可能转化成烦躁和怒气撒在孩子身上,对孩子造成身心伤害,这对孩子的个性培养等都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14]。曾留守的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主要表现在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三个方面。也就是说,曾经的留守经历影响了儿童今后的心理健康。虽然在以前还没有关于曾留守儿童的研究,但是从本研究来看,曾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恰恰能更好地说明留守经历是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的一种长期效应。
本研究显示父母外出对子女的影响极大,而单亲看护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来说较好,它与隔代看护和父辈看护以及同辈与无看护其他三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提示儿童时期父母作用的重要性,即使父母中一方留下来,对孩子而言,都要比其他看护人尽心尽力的照顾有着更大的心理慰藉,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Mcloyd VC. 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and child development. Am Psychol,1998,53:185-204.
2 周宗奎,孙晓军,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71-79.
3 四川省眉山市妇联. 农村留守学生调查与思考. 中国妇运,2004,10:35-37.
4 林宏. 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3:132-135.
5 周步成.修订.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1991.5.
6 段成荣,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人口研究,2006,1(29):29-36.
7 张志英. “留守儿童”的孤僻心理. 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1:39.
8 王东宇. 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 心理科学,2005,2:46.
9 林宏. 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3,3:32-34.
10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
11 肖月英. 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及应对措施.教育艺术, 2005,3:26-27.
12 李庆丰.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 上海教育科研, 2002,9:46-47.
13 周宗奎, 孙晓军,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71-79.
14 赵晓曼, 鲜章兴.“民工潮”下农村家庭教育问题分析.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3(5),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