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教学法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1-09 03:16: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音教学法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语音教学法论文

篇1

质疑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便善于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就要进入探究的第二步———分析阶段。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原因和结果。分析法就是找出事物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的方法。分析有两种途径:从结果找原因或从原因来推导结果。在音乐教学中,这两种途径能否合理运用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还以交响诗《嘎达梅林》为例,教师通过音乐波形图的使用,使学生从听觉、视觉的感受中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这就是从结果找原因的分析方法。学生感受到音乐情绪的强烈对比,分析音乐要素的变化,即音乐速度、力度、音色在音乐中起到的作用。再如:在进行高中音乐鉴赏《丰富的民间器乐———丝竹相和》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欣赏江南丝竹《中花六板》的一段视频,选择视频当中一件最感兴趣的乐器(二胡、笛子、琵琶、扬琴),从头至尾跟随它的旋律、捕捉它的音色,看看同学们会有怎样的发现?学生感受到每件乐器时隐时现、此起彼伏的旋律,分析江南丝竹“支声复调”、“即兴加花”的音乐特征。这就是从原因推导结果的典型案例。郁文武在《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一书中提出:“讨论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讨论辩论,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①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理念的前提下,讨论法是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的有效应用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建构和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讨论是探究综合能力的展现。在音乐教学中,更多用于高年级学生的音乐教学。讨论法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有效方法,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帮助,对于发展学生创造力方面也有促进的作用。讨论的结果往往分为标准结论和开放结论两种。还以高中音乐鉴赏课《丰富的民间器乐———丝竹相和》为例,教师重点讲解了“江南丝竹”的定义、特点等知识之后,让学生聆听一首“广东音乐”,讨论为什么同是用丝竹乐器演奏的丝竹乐曲,但风格情绪却不尽相同的原因。通过学生的讨论,最终分析归纳出地域环境的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等原因最终造成音乐风格特点的不同。这属于标准结论范畴。在该课的拓展部分,教师让学生欣赏一首由交响乐队和丝竹乐器同台演奏的江南丝竹《欢乐歌》,让学生讨论是否接受这样的演奏形式?学生阐述各自观点,属于开放的讨论结果。

篇2

项目引导教学法以项目的完成为目标,立足于社会,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深入社会展开调查,分析新产品动画设计的优劣,并且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全程都不参与。这改善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改为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的方式,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调查期间,学生需要具备各种能力,如市场营销、采访等,不仅仅是动画设计那么简单,其跨学科综合能力也会得到改善。

2.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为毕业打下基础

项目的立足点在于社会和市场,这是以往的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学生将深入社会探索动画设计给当今的文化产业带来了什么,学习动画究竟有什么意义,理论如何联系实际,这些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很难理解,甚至教师也似懂非懂。项目引导教学法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切,无疑是要求学生向社会需求看齐,提早为毕业做准备。

二、项目引导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动画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1.教师分配并指导项目任务

教师在分配项目任务时,首先要慎重选取项目,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分配项目,考虑学生的有利条件进行项目的实施。如要考察某地影视公司的动画设计情况,最好把这个任务分配给当地的学生,这样更方便。除此之外,项目的设计要根据动画行业的技能与目标设定,要时刻把握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从而真正锻炼学生的能力与思维。如“Flas设计”就是一个大的项目,适宜安排在期末进行,也算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其中一些小的知识点也在项目的考查范围内,不仅能锻炼学生接触社会,也能使其巩固知识并有所创新。教师应该在项目开始之前,对于如何开展项目进行简单引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方向。

2.启动小组讨论模式

小组讨论是项目引导教学法中的一项重要程序。教师应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5到8个人,分别实施不同的项目。分组应该按照项目的便利条件来分,如地域、感兴趣的领域、擅长的方面等,总之要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分组之后,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汇报员、调查员、记录员。汇报员将本组的成果汇报给教师、同学,记录员将调研的信息记录下来,调查员是进行实地考察的学生,每位学生各司其职。在实际教学中,每位组员都应该去企业考察,并且一同思考讨论,找出创新点,这样才能有效实现项目引导教学的目标。

3.制订计划,实施项目

计划要靠学生讨论得来。如在“调查某影视公司的新产品Flas设计”这个项目中,学生要了解Flas设计中的知识点,如动画设计的原理、思路、制作要点和ActionScript脚本语言编程等,从而学习公司新产品动画设计的优点和特色,并善于发现不足,找到创新之处。计划应包括联系企业、确定采访时间、讨论动画设计、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讨论设计方案等。接着便是实施项目,应将重点放在讨论动画设计与提出设计方案上,因为这体现着教学内容与思维能力。学生应严格按照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技能的操作,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

4.汇报项目成果,认真反馈

在项目完成后,每组的汇报员应将结果汇报给教师和同学,说明本组的计划、思路,实际执行的步骤、遇到的困难,以及本组设计方案的创新点。各小组应该认真听取别组的汇报,并且做好记录,以备借鉴。教师听取完所有学生的汇报之后,应该分别予以点评,对于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奖励,并且要求各组将改正后的方案重新整理一份交上来。教师需要对改正后的方案仔细批阅,因为最后一步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学生能否将能力锻炼落到实处。认真反馈过后,教师布置下一轮项目。项目引导教学法每学期不宜进行太多,以2~3次为宜。

篇3

音乐教学法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亦是学前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五大领域教学法之一,是培养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高素质、强实践的重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理论知识、正确的音乐教育观点和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方法;能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选择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材料,并能够设计幼儿园音乐活动方案和组织音乐活动。在课程安排上应从第二学年上半学期开始实施,将原来的音乐教学法课程分为:基础理论及课堂设计18个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分析与教学方法20个课时,幼儿园见习、实习2周,教案撰写和试讲演练30个课时,做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使课程教育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产生最优的效能。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发展

1、师德与岗位责任的培养

(1)建设高素质“双师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培养教师首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守《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2)培养教师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教育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

(3)培养教师树立优良学风、坚持终身学习。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4)培养教师为人师表,加强人格修养,廉洁从教、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乐于奉献。

2、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业务提高在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更要不断提升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克服技能单一的现象。

(1)在教育教学中开展“互帮互学”活动:“以老带青”、“以优带差”,“在学中提高、在做中提高”,不仅专业技能提高,更要在实践中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进而启发引导学生分享音乐,提高音乐鉴赏水平。

(2)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审美能力、审美修养。增强学生的向师性,进而使学生更加喜欢音乐教学法课程,并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积淀美,对音乐产生更大的兴趣。

(3)不断提高教师音乐教学的业务能力。要重视以学生为主的音乐教学设计,能根据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特点与课题内容设计课型。防止填鸭式或单纯模仿式教学模式,避免学生的参与、发现、表现、创造欲望受到抑制。

(4)教师还要注重学习,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幼儿音乐教学的各种资料,使成型的音乐资源、信息,能够在合理采纳的过程中予以储存和运用。

(三)音乐教法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就是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采取的一定教学方法和形式。如美国人乔以斯和威尔在《教学模式》中指出:“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为适合所有的学习类型或学习风格而设计的。”音乐教学法就是教音乐和学音乐。教学时倡导体验、摸索、探究、合作,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旨在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法的学习与实践中来。

1、发展探究性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音乐教学法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认知目标:对歌唱、韵律活动、舞蹈、音乐欣赏、打击乐等有关知识的掌握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两方面;情感态度目标:对音乐情感的体验、音乐表达能力的发展和对有关音乐活动的兴趣、爱好的发展;操作技能目标:运用身体动作对音乐认知的能力和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表达音乐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必须以促进幼儿心理整体协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音乐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2、创新情景化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主要教学手段包括:

(1)创设幼儿园实际教学场景,形象逼真。能获得与实体相似的形象,给学生以真实感。

(2)运用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直观再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之中,把知、情、意、行融成一个整体。

(3)情境教学模式对“教”与“学”具有双重促进作用。它拓展了教师音乐教学法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了课堂效率。有利于掌握音乐教学的方法和原则,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

(4)情境创设的多样性、目标性。它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在课余活动中,还可以延伸到学生在幼儿园的实习生活中。情境媒介等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采取视听结合的手段,以色彩艳丽、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是教师进行情境教学的先进手段。使音乐教学法教学从单一的教学方式向全方面素质教育转换,把教学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取得实效。

3、开展微型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微型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模拟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微型课堂。通过师生角色的转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创设微型课堂,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即“未来的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法课堂实际,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开展微型课堂的教学模式:

(1)讲授类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幼儿音乐教学作用、任务、总目标、分目标等)。

(2)启发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音乐学习的客观规律,采用形象思维,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讨论类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唱歌、音乐欣赏、舞蹈、节奏活动等教学法的选材、组织教学、设计过程等共同研讨,相互启发。

(4)演示类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幼儿园音乐活动实际教学实况、教学场景展示给学生看,或通过现代教学手段获得感性知识。

(5)表演类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戏剧化的模仿表演和再现,以达到试讲、演练的目的,可以分为教师的示范表演和学生的自我表演两种。4、借鉴优秀的音乐教学法积极借鉴西方优秀的音乐教学法,整合多种艺术形式。比如: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强调感受和表达,而非知识和技能;柯达依教学法倡导以歌唱为主;达尔克罗兹方法论主要包括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音乐活动及铃木的早期音乐教学法等。让学生在认识到: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歌、舞、乐三位一体,才是符合个体发展处于初始状态的儿童的音乐学习的天性,它为儿童创造了获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的机会。因此,在音乐教学法课堂上合理整合各种艺术形式,以发挥它们的综合效应,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儿童观、艺术教育观以及掌握运用这些音乐教育的技能,为将来岗位上更好地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必备的职业能力。

(四)积极推进音乐教法课程实践

1、与幼儿园搭建“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合作平台是推进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法课堂可行性、实践性教学的重要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学生的实践课程。一是要积极构建和不断完善音乐教学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观念;二是要丰富实习内容,拓宽实习功能,分散见习与集中见习相结合,不仅仅是教学观摩、备课、上课、制作教具,更要组织幼儿音乐领域各个活动的实践教学,例如:舞蹈、唱歌、音乐游戏、有组织的音乐活动等,既让学生明确自己将来的工作职责和技能需求,更让学生找到今后加倍努力的方向。

2、通过园本培训使一线教师具备幼儿园音乐教育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有助于教师将来既可以由浅入深地对教学实际进行分析,又可以以实战带理论,以实例说道理,挖掘教学的广度、深度,革新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3、开展职前、职后技能培训。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谈自己的就业经验,让学生早准备,实现角色转换。另外聘请专家来校讲学,使学生有初步的认识,以消除实习时的紧张、焦虑情绪,较快进入角色,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学校和幼儿园"无缝链接"。

篇4

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素质教育对当前高等教育的要求,在教学目标的追求上更进一步地追求整体性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今后《婚姻法学》的教学目标应该一方面努力传授给学生以婚姻法学方面的基础性知识和相关的技能,使学生能够系统性地掌握婚姻法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知识性的目的,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进行婚姻法学的传授过程中要更为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灵活处理各种突然事件、临时事件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和某些律师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婚姻工作的复杂性,创造条件参与部分婚姻案件的诉讼工作和处理工作等,增强学生的实际处理能力等,这应该成为今后婚姻法学教学目标的大方向之一。

2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更加重视婚姻法学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选择性和综合性,增强婚姻法学课程内容和社会实际生活的联系,让课程要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尤其是要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随着教育的全球化不断加剧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今后教学内容的选择将会更进一步重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全球性视野,因此,《婚姻法学》在今后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一方面重视反映婚姻法学发展的新的趋势、新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全球婚姻法的发展情况,进一步丰富现有的婚姻法学的教学的内容,更好地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的现代化。

3教学方式方法上

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讲求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新颖性,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婚姻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重视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及时更新,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会逐渐降低,最终影响到这门课程的最终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今后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从进一步加强教学吸引、加强学习反馈、增加教学实践等措施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逐步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接受式教学方式,不断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在教师引导下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自主学习,努力超越婚姻法学过去的那种单一的知识接受式教学,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活动性、合作性以及反思性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这既因该成为今后《婚姻法学》教学方式改革的前进方向,更是世界各国进行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

篇5

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应明确:备课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当然,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备课中占主导地位。但学生在备课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课前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并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为课堂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师生互相协商制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原则,活动方式方法,评价机制等,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和谐的制度基础;同时通过备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尽管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教材的系统性、典型性、普及性,是其他资料所不可比拟的。其次,教材是联系教师、学生、生活的桥梁,是学习的引入、扩大、深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正确深刻地把握好教材。创造性,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备学生:学生是藏语文学习班的主人,只有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吃透学生:学生的认知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总是用自己已有的想法、认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去接受教学中的新知识,理解教师的诱导。因此,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该结构对学生理解新知识会造成什么样的障碍与影响,对有的放矢的安排教学活动极为重要。 备学生,既要长期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更要结合具体的课堂进行分析和预测。

1、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是学生积累、感悟、运用的基本的材料,也是激起学生创新灵感的起点。另外,我们也要高度重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运用的能动作用。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课堂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内容,学生是否熟悉,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经历中是否曾经遇到过,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写作手法,谋篇布局等特点学生是否已掌握或熟悉。

最后考虑的是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掌握程度。参照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三个层次,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也有三个层次:优秀学生可能达到创新层次,而后进生可能只达到基础层次,甚至有些学生基础层次都达不到,只理解个别的片断.当然这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优秀生可能对某些基础知识不理解,有些后进生在某些方面也有创新思维,但不管哪个层次我们都必须分析其达到这个层次的原因和发展的可能性以及解决的方法途径。

备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方法:藏语文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既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理解、运用,语文素养的培养,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可分为长期教学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长期教学目标是通过一节节的短期教学目标实现的,而短期教学目标必须体现长期教学目标。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的根据应该是长期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坚持四个“统一”: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相统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相统一。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由教师和学生协商确定,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应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促进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善用引导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成语――深入浅出,它指的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词却浅显易懂。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立意,这是表达上的成功。而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提倡“浅入深出”,它遵循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从已知导入未知,就是“浅入深出”。从浅显而逐渐深奥,需要一个启发的过程。启发的关键就在于“浅入深出”地、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

搞好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引导学生的内在动力。中学阅读教学就要注意从最新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激情,沟通情感,即运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如情境、情趣、情态等作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或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自觉主动地探求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互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现实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的接受了父母或亲人的爱,虽然学生家庭有贫富差别,家庭亲人给予爱的方式各有不同:或是贵重的服饰珍贵的书具,或是粗淡的饭食简陋的衣物,甚至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都体现着亲人的爱,只是学生没有感受到或者感受不深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阅读课文,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藏语版“背影”所体现的父爱。父亲在家境窘迫、四处奔波的情况下执意要送儿子上学还不辞劳苦地为儿子买橘子。事实上,很多课文都可以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主动探求。

巧用多媒体 启发想象力: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电教手段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走进多彩的想象世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利用投影观察图画,激发想象情绪然后通过投影,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画面,看看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想想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想象的翅膀一下子就展开了。――利用录音进行示范朗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得到延伸常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听厌了教师范读这种方式,学生在听的时候,注意力普遍不集中。一换用录音范读,伴随着著名播音员的高水平朗读,学生边听边看课文,注意力高度集中,想象力得到延伸。他们兴趣高涨,积极思考,争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篇6

【Abstract】Primaryschooleducationisanourcountryfoundationeducationofoneofthefoundation.Especiallyvillageprimaryschooleducation,occupyratiobiggeramountintheourcountrytheprimaryschooleducation.Nearerinthelastyears,alllevelsgovernmentenlargementtoeducationofdevotion,villageprimaryschooleducationhavebiggerdevelopment,ignorefromthehardwareaconstructionstillateachersequipmentetc.alloccurrencebiggervariety.But,forfastdevelopmentofsocietyreality,schooldevelopmentreturnfarfarshortage,developmentpresentintheprocessofmanyantinomystillcheckandsupervisionwearvillageprimaryschoolofdevelopment.Targetin"balanceddevelopment"isleaveusstillveryfar.

【Keywords】Checkandsupervision;Education;Factor;Counterplan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之一。农村小学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学、大学乃至整个国民的教育。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从根本上还没有得到扭转,在办学方向、师资队伍、学生管理、家长重视等方面仍然还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1.制约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

1.1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发展需要。

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地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投资,大大地改善了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基本上实现了学校“楼房化”,但学校却没有与之配备的教育教学设备。由于当地政府的经济落后和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有限,投入到教学设备的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影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时值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热潮,教师在没有现代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下,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电脑室和语音室,边远、小型的学校没有电脑,即使有电脑的学校,部分上不了网,教学得不到新信息,这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特别是“形象工程”更加加大了偏远地区与公路沿线学校的差距。

1.2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与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的教师两极分化严重。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由于种种原因而相当薄弱,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和文化素质偏低,教师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地处偏避、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从而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的现象。白天只有上课的时间,还要抢时间改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备课。没有机会进行研讨,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只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加之,学校教师少,管理制度不健全,使部分教师因此而工作作风散漫,得过且过。新分配教师因条件原因,一般最多两年就调离。同时,体育、英语、音乐等专业教师缺乏严重,也是影响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

1.4家长思想观念陈旧。

如今农村的独生子女较多,而不少家长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视子女如宝贝,纵容子女犯错,而“留守儿童”的出现和家长的不配合更增加了学校教育的负担。偏远山区农村的家长思想认识滞后现象严重,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如对女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闻不问,对男孩子的学习任其发展,并且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者根本不支持学校的教育,如家长因法律知识的缺乏为一点小事而到学校大吵大闹或者越级上访之类的事件时有发生,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而滋生了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这些都使学校管理难度与日俱增,增添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难度。以上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了现在的教师出现了“不家访”和“怕家访”情况,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很高,而留守学生(约占50%)、隔代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较大。特别是对学生安全管理学校是“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因此,很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致使单方面的学校教育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2.突破发展困境,确保发展的对策

2.1加强班子建设,规范管理制度。

农村小学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相对滞后,因为大部分的班子成员都是本校提拔上来的,除了本身的管理水平不高之外,各种利益集团的纠缠不清也直接影响了班子的团结。农村学校在本身管理制度建设上有先天的缺陷性,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大多办学时间很长,教师间大多是本地人,互相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相对来说管理的实行牵涉到的因素更多,往往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流于形式。所以引进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很容易,但如何让它生根发芽,在实际学校管理中发挥效能,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了。而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头羊”,领导班子的能力和作风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管理质量。为此,首先要建设一支团结务实、高效进取、敢抓敢干的领导班子。

2.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在当今社会复杂的发展形势下,农村学校的教师的思想容易发现波动,由此要加强对教师思想道德的引导和教育,宣扬“正气”,消灭“邪风”。通过学先进、立榜样等方法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不良思潮并及时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当今教师有近80%的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和生活压力大而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这是值得注重的。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如何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所以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心理方面的疏导,解放思想,让教师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同时,努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新信息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2.3积极争取资助,加大办学投入。

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思想素质等“软件”具备了,需要良好的“硬件”来运行。虽然农村小学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但学校可每学期从有限的资金中有计划地加大对办学条件的投入,逐年添置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争取外来资金的资助,用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确保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2.4健全农村小学人事管理制度,激活管理机制,落实农村教师优惠政策。以解决低龄儿童集中就读为突破口,加强农村小学建设,重组、利用、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强化农村小学质量管理,促进农村小学以优质教育吸引学生,逐步缓解中心学校“人满为患”的压力。一是加强对农村学校的帮扶,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尽快实现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以教师流动和培训为切入点,积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热爱农村教育、懂得农村教育并且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养,均衡城乡教师队伍素质,落实对口帮扶。从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三是强化农村教育的制度管理,制定农村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以“示范性学校”建设为契机,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靓教育形象。四是减负松绑,从多种渠道减轻农村教师心理和工作负担,关心贫困教师,关爱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五是强化农村教育宣传,广泛宣扬农村教育的新成绩,宣传农村教育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真正的让更多的对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同志个性得以张扬,品德受到传颂,从而达到“彰显农村教育勃勃生机,增强农村教育人本活力”之目的。

篇7

一、引言

学校教育的参与对象有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教师利用手中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这些知识才得以发展。但是教师不应仅仅为学生提供书本经验的知识,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今天,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阶段里,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素质全面的发展已经成为趋势,而以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也走向了末路。但是在同时,我们也发现,新的事物有新的问题,这也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思想理论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种改革措施的进行与推广,多元化的文化开始走入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来引导思想尚未成熟的学生来正确的面对这种多元化。学校作为交流的平台,更多承担的是要向学生宣传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但是,照搬直抄的思想价值观的引导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抽象化的语言描述使得学生无法很好的理解并且去接受它。同时,生涩的文字内容也产生了相反的作用。相比较而言,学生更容易被不用过多思考的十分形象的垃圾文化和其价值观。

思想教育的形式化弱化了思想的导向作用。功利化的教育趋势,使得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学生思想素质的高低,考试不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目的,思想教育的引导作用弱化,使其更多的是成为一种形式。这种模式的片面化和功利性,虽然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有着丰富知识的人,为学校赢得了升学率和名声,却完完全全的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完完全全的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无法为社会提供真正有素质有文化的人才。

重视思想教育,不仅仅重视其内容,更重要的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学生之所以对我们宣传的主流的思想道德难以理解或排斥,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内容是抽象的。教育是从生活生产中分离出来的,对于生涩的东西,最好的教育方式应该就是将它再次的放入生活生产之中去,让它与生活本身再次产生联系。非主流的文化之所以更容易本学生接受,就是因为它们是从学生自身的生活中产生的,并且没有被抽象出来,而是直接体现在学生生活之中,与学生的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用生活化的语言去阐述思想教育的内容,用生活中的真实鲜活的事例作为引导,参与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当中去,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也可以真正从自身出发,更好的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对自己的重要性。

三、教育主体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好的教育在于制度体制的保障,在于教育本身的投入。教育的投入重点并不是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而是教师肯为教育付出多少。市场经济体制下,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使得教师们追求功利化的结果,在教学上往往是去背课,而不是备课,自己将知识强化给自己,在教学中在把知识完整的交给学生,而不是教给学生,认为只要将知识交给学生后,便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没有把教学活动看做是一种真正的培养人的活动。教师重视的是如何去教学生,是如何交给学生知识,而不是去教学生如何学,来获得这些知识。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我们都知道,教育来源于生活,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近年来的教育中,教师确实做到了作为家长的模式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一些有利的发展。但是,对于教育即生活的理解方面,部分教师理解仍然很片面,教师作为家长的模式,面对学生更多的是命令学生如何去学,而不是去引导学生,重在教育学生获得知识,而不是去学得知识,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育的内容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在现代社会里,学科的交叉以及深层次的科学发展,使得教育的各个方面内容上的联系更加的紧密。但是,在高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更多的重视的是与科学有关的教育,却忽视了人文生活上的教育。更多的人掌握了知识,技能,可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现实社会中,可以运用这些知识技能来创造财富,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人文是一种素养,是一个人对于他人,对于社会的态度。人文的内容其实是与其他科学联系更广泛的存在。在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中更需要的是这样的一种人文态度。而现如今,人文的缺失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个失败。现今,不断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人文主义的内容更应该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而存在。现代社会人们追逐最多的还是物质世界的内容,进行人文思想方面的教育,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真正对学生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曾经有52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在《迈瑙宣言》中呐喊:“我们相信科学是通往人类幸福之路。但是,我们怀着惊恐的心情看到:也正是科学在向人类提供自杀的手段”。生活化的教育要求人文科学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更好的引导人们追求物质世界的态度。

摆脱功利性目的的教学,为自身合适定位。学校教育的办学理念应该是成就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的发展。功利化的目的,让人们在现代教育中,更多的关注是学生们的成绩以及学校在升学率和就业率方面相关的内容。这种做法与其理念是相互矛盾的。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这种功利目的的存在是客观的,甚至会长期存在,并且被人们认可。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真正正确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深层次的理解自身接受教育的内容,产生对学校教育的信任与幸福感,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

学生是自主独立的学习参与者,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进行指导,而不是进行指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犹如造房,教师应提供砖头、灰浆等建筑材料,至于怎么垒,怎么砌,如何运用材料,应该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把重点放在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和学习环境。学生应该不只是来学会知识,而是应该学会如何去学习和如何去思考,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书本的知识,而是应该以书本的知识为基础来联系实际生活得到更多的东西。学生为自己的定位应该是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有自身特点的角色,抛去过去应试教育中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观念,现代教育里学生在获得基本的知识之后,全面发展自身各种素质。经济的发展,将“市场经济”引入了学校中来,在这种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现代学生更多的是将知识作为一种商品来进行买卖和消费,把自己放在了消费者的行列,却忽视了教育本身的重要性。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在现代社会的推动下逐渐融为一体,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更加难以找到自我,为自身合理定位。

四、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学生自我调整心态,将自己的位置摆正。同时,在学校教育的环节中,要注重主流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教育活动里学生和教师是参与者,文化的引导和铺垫,则有助于推动学校教学环境的和谐。在社会生活中,学生作为社会人参与其中,学生作为社会人参与其中,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源。盲目的追求无价值的无内涵的事物,让学生们的思想产生混淆,特别是在学生还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时候,这些更容易误导学生的思想,产生不利的因素。

教育来源于生活,学校利用社会生活提供的大量的资源,建立起校园文化,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将严谨的教学理念用生活化的方式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学生接受文化价值的教育,对学校教育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然后再联系自身,利用自身的特点发展这种文化价值观。当然,这种自主独立的发展必然要有教师的引导,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满足学生不同个性化的需求。

五、结束语

近十年来的课程改革,我们欣喜的看到教学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授课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了和学生互动的形式,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获得知识,而不是交给知识,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需要。教学内容上也已经不再是局限于课本和课堂上的内容,更多的是与学生本身相关的生活的总结和发展。在学校教育中,教学更多的贴近生活,从生活化的角度来看待教学活动。教育的生活化可以看作是教育对生活的一种回归,也可以看作是教育本身的一次尝试。在现代社会各方面快速发展的时刻,我们需要走到更远的地方,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篇8

一、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发展可行性分析

中华民族是拥有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民族,中华儿女在经过世代接续奋进不断前行中,努力创造并丰富我国的传统文化宝库,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广袤的内容,还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中以民族音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灵动鲜活的传唱方式演绎并传承着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有效彰显了民族精神,是过去与当前形势下传扬优秀民族文化较好的方法与途径。而以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发展模式,恰恰能够在小学学生基础认知阶段,以丰富多样的歌谣教学与传唱模式,有效渗透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使得民族文化与小学音乐教育二者相辅相成,既有利于小学学生积极健康价值观念的培养,也有利于对于小学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积淀,能够使小学学生在深入接触民间歌曲及器乐的过程中,有效传播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更要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通过将民族文化与小学音乐教学相结合,教育学生灾难来临之际,拿出中国人坚韧的民族精神面对灾难,共克时艰。因此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发展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在整体基础教育音乐教学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发展策略

( 一) 提升小学音乐教师素养;明确教学目标及任务

对于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来说,小学音乐教师可谓是扮演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对于小学学生来说,音乐学科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并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能性,而是以其独特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有效满足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因而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扮演传道授业解惑者,更要成为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和发展的引导者,以较高的音乐素养,启发学生音乐学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并通过明确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教学目标及任务,切实推动并提高学生民族音乐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并参与相应的教研活动,累积各类民族文化素材和民族音乐知识,切实提升自身音乐素养,从而加深自身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为有效推动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音乐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对小学学生音乐学习情况和喜爱水平进行调查,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设计中,以贴合小学学生生理可接收程度的教学设计进行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和发展教学目标的设定为促进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二) 创设民族音乐教学情境;渗透家国情怀德育教学

要想切实提升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的成效,还需要引导小学学生深入到民族音乐教学学习的情时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尤其对于小学学生来说,正处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对于外界的事物存在一定的好奇和探知心理,正处于个体健全人格的培养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面向重大灾害时做出正确积极的反应。此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紧跟时代步伐有效结合实事,创设多元的民族音乐教学情境,在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强化小学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效开展德育教育。

( 三) 完善民族音乐教学设施;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感

众所周知,民族音乐在传唱过程具有极其鲜明的感染力。但是在传统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大部分音乐教师以播放音视频的形式,引导小学学生对于民族音乐进行学习和传唱。这种枯燥死板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小学学生深入体验和感受民族音乐特色,也不利于学生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力量的感知。因而,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完善民族音乐教学设施,引导学生有效利用乐器感受民族特色,感知音乐文化,切实推动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富含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乐器进行学习和体验,在有效增强对于民族音乐学习体验感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使学生在音乐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家国情怀及民族精神的品鉴,进而有效促进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切实推动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要注重对于学生音乐理论及曲目传唱方面的教学,还应注重对于学生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等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和培养,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在传唱民族歌曲和体验民族乐器的过程中有效增强民族意识和大局意识,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切实强化学生民族体验感荣誉感的同时,深化对于小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念和目标取向,有效提升学生音乐品鉴能力和情怀感悟能力,切实提高综合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篇9

目的论(Skopoe Theory)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派学者Hans.J.Vermeer所提出的学派奠基理论。它的核心概念就在于利用翻译方法及策略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如果将翻译作为一种转换形式和人类行为,那么我们可以说任何一种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所以翻译也必然是一种目的。在文学中,目的论遵循连贯、忠实和目标3项法则,它体现了译者翻译文章的文学目的和交际目的,这两大目的也是译者能够做好翻译工作的根本。

一、隐喻翻译的目的和常见方法

1.目的。由于目的论认为任何一次翻译行为都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所以译者在翻译不同文学作品时应该考虑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例如在广告文本与文学文本中,隐喻翻译就存在差异。广告文本的翻译目的是使得译文拥有促销产品的功能,所以它的隐喻翻译目的就是为了吸引目的语读者进行消费,其中大多数语言都会保 留源语文化的传统和表达习惯。而对文学文本来说,它更侧重于对深层内涵的表达,例如修辞手段、情感流露等等,所以不同的文本所要表达的目的性也是截然不同的。

2.常见的隐喻翻译方法。就目前来看,目的隐喻的翻译方法众多,但是它们都不具备统一标准,一般来说比较常见的隐喻翻译方法有以下4种。(1)直译。直译隐喻翻译方法可以很好的保留原文的修辞结构、内容与本体喻体形象,它的目的语能够让读者充分了解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文化特色。特别是对英语文学作品而言,它的隐喻形象在某种层面上与汉语文本类似,所以文化差异较小,此时就可以采用直译方法。直译的优势就在于极大限度的保留了文化元素,如果某些词汇存在直译以外的要素需要加以额外理解,还可以利用直译配合注释的翻译方法来处理。(2)转译。转译即转换喻体形象,同时保留原文文本中的修辞内容及结构。这种转译方式可以通过熟悉喻体形象来让目的语读者理解隐喻内容。考虑到隐喻与原语译语文化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所以如果原语喻体和译语喻体所表达的喻义不同,那么就可以采用转译来转换喻体形象,实现最终的翻译目的。(3)暗喻转化。暗喻转化相对于明喻,它通过转换原文的修辞方式来保留本体喻体形象,迎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暗喻与明喻一样,都是通过某一种事物或观念来代替另一种事物或观念。但是暗喻与明喻的区别就在于明喻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更符合译语的语言表达方式,二者之间可以实现相互转换。(4)意译。意译的优势就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将文本隐喻翻译中的内容传递给读者。如果无法在原文文本中找到原语隐喻的实际意义、形象或者结构,译者就可以改变隐喻翻译手法而采用意译。这种转换是基于在某种情况下,喻义要确保转译目的而做出的决定。同时它也能保证文学作品的基本交际目的。

二、《英格兰东部游记》中的隐喻翻译

1.《英格兰东部游记》中隐喻的特色分类。在这部作品中的隐喻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隐藏在隐喻背后的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二者思维概念相近,可以用隐喻手法来翻译表达;第二类是隐喻背后的思维概念,在这一点上,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是存在较大隐喻差异的。

2.《英格兰东部游记》的隐喻方法选择。在英语与汉语中,有些隐喻背后的思维概念是几乎相同的,所以我们说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存在概念相同或相近的情况,因此在《英格兰东部游记》中的某些文本片段就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将原本的暗喻转为明喻,同时也保留了文本的文化内涵,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英格兰历史。

举例原文文本如下:

Orford was once a good town,but is decayed,and as it stands on the land side of the river the sea daily throws up more land to it,and falls off itself from it, as if it was resolved to disown the place,and that it should be a seaport no longer.

在上述文本片段中,像“stand”、“fall off”都属于典型的动词隐喻用法,而像“stand”就十分常见,这种隐喻分类被称为“死喻”,可以直译为“位于”。“fall off”则比喻将大海冲击海岸的动作来比喻人的动作。在这里,初译就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将其翻译为“骤然落下、退回大海”,从隐喻翻译角度来看对原文的改动很大,基本放弃了原文的修辞结构,不能称之为最佳的翻译方法。所以后来的修改稿中则直接采用了直译,翻译为“抛起泥沙、骤然落下”,这一翻译就基本保留了原文文本的修辞方法,同时也能凸显海浪冲击海岸的逼真意境。

总结:从本文的简析也可以看出,隐喻作为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它会随着文化背景的变化而改变思维方式,呈现不同的文化内涵。基于目的论角度的游记文学隐喻翻译为读者呈现了更多的翻译方式,也为译者提供了指向目的的思路,就像本文所提到的《英格兰东部游记》,它的翻译就是以目的作为引导而灵活选择正确的翻译方法的。当隐喻背后的思维方式与原语文化、译语文化相同或相近时,隐喻翻译实现跨文化的难度也会随之减小,这更有利于读者理解异域文学文化,读懂他国文学作品。

篇10

    

    [关键词]乐器法 教学软件 多媒体CAI 超媒体结构 人--机交互 个别化学习

    

    在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领域当中,各类不同课程多媒体CAI软件的研制开发和应用,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教育部陈至立部长提出要求:“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①。1998年4月,经广东省高教厅批准,我申报的“管弦乐队乐器法”多媒体教学应用软件开发研究课题被列入省电教“五个一百工程”第一批立项项目。1999年12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制工作。2000年1月,得到了省高教厅CAI专家评审组的专家们的一致好评。2000年下学期,我将这一研究成果试用于我系(华南师大音乐系)97级和自学考试98级“管弦乐队乐器法”的教学,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根据上述实践,试就乐器法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的利弊进行对比分析,阐述多媒体CAI应用于乐器法教学的必要性、优越性和局限性。

    

    多媒体CAI应用于乐器法教学的必要性

    

    管弦乐队乐器法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管弦乐队配器法的基础课程。它的教学主要是讲授管弦乐队各种乐器的构造、发音原理、音色特点、乐器性能以及演奏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熟悉乐队中的各种乐器。

    

    乐器法的教学有它特定的需求:学习者最好既看到乐器、乐谱、文字,又听到演奏录音,还可以观察演奏技术,视觉、听觉、感觉、思维要共同发挥作用,才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长期以来,乐器法的教学实际情形不是如此,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学媒体单一化

    

    学生有了书本,却不一定能找到乐谱;有了乐谱,却不一定能找到录音,听不到声音;有了录音,却不一定能找到录像,看不见演奏。

    

    在音乐学院里,有些教师在讲授某种乐器的乐器法时,请管弦系的学生来做演奏示范,可这只能是偶尔为之,不是随时可办得到的事情。在师范院校里,这几乎成了奢望。

    

    无奈,不少学校的教师要么只带上书本,讲讲理论知识,看看书上的谱例便罢;要么只讲讲理论知识便罢;甚者干脆将乐器法内容一带而过。一本书,一块黑板,便成了承载乐器法教学内容的全部媒体。

    

    二、教学信息组织结构线性化

    

    传统的乐器法教材,无论是文字教材、录音教材或录像教材,都是有顺序的线性结构。在录音教材和录像教材中,大多是完整曲目的连续演奏。若全部播放,针对性不强,并且浪费很多时间。若要找到其中一个合适的片段来播放,又非常麻烦。检索、重播困难,不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散联想、即时显像。

    

    三、习题呆板,阅卷麻烦

    

    数十种乐器的外文名称、音域音区、音色特点、演奏技术都是一个要求:背。学生们都觉得枯燥乏味。教师批阅数十本作业,重复劳动,耗时费力,价值很低。

    

    四、教学不便,浪费时间

    

    在条件较好的学校,即使书本、谱例、录音、录像都有了,那么,上课前,带上书本、录音带、录像带,搬来录音机、录象机或CD机、VCD机;上课时,板书文字、谱例,频繁交换操作各种媒体播放器等等,耗费了许多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感,进而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效果。

    

    五、自学困难,质量堪忧

    

    近些年来,全国音乐教育的形式趋于多样化:电大、夜大、函大、自学考试应运而生,音乐专业的学生急剧增加。这些学生的上课时数少,主要靠自学,看书。老师来辅导,也只是讲讲书本中的重点、难点。加上教学环境和条件较差,教和学两方面都是把书本作为唯一的知识载体,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极为单一,严重影响了乐器法的教学质量。

    

    由此可见,在乐器法传统教学方式中,由于媒体的应用单一或散化,导致阅读、聆听、观察、感受、思维难以联系在一起共同起作用,教和学双方都陷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纸上谈兵。对于乐器法的教学而言,这是致命的问题。因此,乐器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多媒体CAI应用于乐器法教学的优越性

    

    乐器法教学改革,要以教学现代化为目标。要实现教学现代化,必须要实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教育界大量事实表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体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已具备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硬件条件,更多的学校也在积极创造条件,跟上音乐教育现代化的潮流。然而,在软件应用方面,则显得十分单一,往往只使用了Cakewalk、Encore等引进的软件来进行音乐制作和记谱,可应用于各类不同课程的教学软件十分匮乏。就乐器法教学而言,与之相关的资料性的CD-ROM如“Musical Instruments”、“震撼--世界音乐宝库”等只涉及各种乐器的常识,技术性不强,适合于普通音乐教育,不适合于专业音乐教育。

    

    本人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刻苦钻研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认真分析、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症下药” ,研制开发了多媒体CAI《管弦乐队乐器法》系列教学应用软件之一“小提琴”(含弦乐组各种乐器的共性问题),在探索乐器法教学现代化方面进行了一次尝试。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CAI应用于乐器法教学非常合适,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教学媒体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信息管理由线性结构转变为超媒体结构,练习形式由死记硬背转变为动画游戏,批改作业由教师操劳转变为人--机对话,教学内容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获得,教学出现高效益化,教学对象大众化。

    

    一、教学媒体多样化

    

    运用多媒体技术后,文字、图形、图像、颜色、音频、视频、动画都集于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一个知识点时,既可以看到文字、谱例,又可以听到演奏录音,还可以观察演奏技术……,也就是说,利用Authorware强大的交互功能,很快地将教学内容多角度、多侧面、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和思维处理功能,使之获得更多的信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学习“拨弦奏法”的知识时,页面上有“拨弦”技术的文字解说、演奏法记号;点击“喇叭”,可听到拨弦的范例录音《拨弦波尔卡》;点击“摄象机”,既可见到用拨弦演奏《新疆之春》的谱例,又可同时看到录像--演奏员拨弦演奏的动作。而且,这一切都来得十分快捷、轻松,界面美观、友好,令学生们耳闻其音、目观其形、心领其义,十分乐于接受。

    

    二、教学信息组织结构超媒体化

    

    我将“小提琴”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十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又动用一些文字、图像、谱例、音频或视频等素材来加以解析、演示……。内容的分解大到一首完整的乐曲,小到一根弦的音色或一个演奏动作,非常细致。由于较充分地发挥了多媒体创作工具Authorware的超级链接功能,从目录可任意进入某个单元,从单元页面可任意进入某个知识点,从知识点页面可任意点击某个热字或图标,打开谱例、音频或视频页面……。单元与单元之间可相互跳转,同一知识点的不同媒体可同时呈现,各种媒体(如音频或视频等)可反复播放。在课堂教学中,既可作初次演示、也可作复习演示。

    

    由此可见,该软件中的教学内容完全实现了非线性化、网状的组织结构,即超文本结构。由于它传递的信息多媒体化,因而它实际上已构成了超媒体结构。这种超媒体结构,对于乐器法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要反复听、反复看、细心揣摩,发散联想等需求而言,十分方便、实用。更重要的是它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再现与迁移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

    

    三、练习趣味化、评估实时化

    

    仅小提琴一种乐器,我就为它设计了数十个练习题,有选择填充、对应连接、“对号入座”、“飞箭中靶”等多种题型,它们大多被设计为动画形式,移动物有小提琴、音符、箭头等,带有音乐“游戏”性质,增强了习题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批改作业无需老师动手,计算机会自动作出正确的评判,即时反馈给学生。反馈的信息大多用音乐作为代码,如:错了--毫无表情的单音,对了--清脆悦耳的音乐片段。音乐专业的学生们对音乐语言是非常敏感的,听到单音,会发出自嘲的笑声;听到音乐片段,会立即雀跃欢呼。练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苦差使,而是充满了情趣的人--机对话。

    

    四、信息集成化、储存光盘化

    

    由于有关“小提琴”的教学内容几乎全部集中到了这个教学软件之中,并刻录在一张光盘上,携带方便。教师上课时,只需控制一只鼠标,轻松自如,故可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引导学生,提高效率。这样一来,既免除了教师上课前寻找谱例、录音、录像或约请演奏员之匆忙,也免除了教师上课时板书之费时以及交换操作各种媒体播放器之繁琐。在这里,教材的观念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是一本书,而是这张现代化的、多媒体的CD-ROM。

    

    五、对象大众化、学习个别化

    

    由于多媒体CAI软件提供了文字、图形、图像、颜色、音频、视频、动画等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又可由操作者任意提取,反复研习,加上足量、生动的练习,及时、正确的评判,学生可自行控制进度,人--机交互方便可靠等等,所以,这个教学软件完全适合个别化学习,使无数的音乐专业的学生,特别是电大、夜大、函大、自考的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得到计算机这位教师 “面对面”的不厌其烦的指导,自学的效果将会产生一个大的飞跃。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音乐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充分调动听觉、视觉、感觉和思维风多种心理因素共同完成的全过程”② 。在传统的乐器法教学方式中,我们难以实现这一点,而多媒体CAI软件的研制和应用,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开辟了重要的途径,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多媒体CAI应用于乐器法教学的局限性

    

    多媒体CAI的确使乐器法教学的观念、方式、方法、手段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提高了教学质量。然而,我们同时应该看到,多媒体CAI也有它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

    

    一、多媒体CAI只是乐器法教学的形式之一,不是乐器法教学的全部形式。如:在乐器法教学的练习中,一般都有写作的要求,即为各种乐器写作一些符合其特性的独奏的旋律,并要求标记演奏法。这是创作,不可能有统一、标准的答案,没法用计算机事先设定程序,并自动、逐一地评价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