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0 22:09: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课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人教版第四章第三节。
二、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本章学习中重要的氧化物,是工业生产硫酸环节中的一种重要的反应物质,也是学生初步认识环境污染中大气污染的一种主要物质。课本通过实验手段探究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了解掌握,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
三、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将所学知识分解为一个个独立而又相连的模块,将这些相对独立的单元通过问题的设计巧妙地串联起来,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思考、探究来获得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语言、形体语言使学生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中,全身心地投入。比如实验的改进和增加,思考时允许同学之间小声讨论等等。
四、教学目标分析
1.在知识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不任意拔高,也不随意增加内容。
2.在技能培养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可逆反应的概念),注意培养学生设
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情感态度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作风,通过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研究某物质的方法;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可逆反应的概念。
六、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引言:据统计,世界上的古建筑在20世纪所遭受的腐蚀比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遭受的腐蚀还要严重,有的已经面目全非。造成这场灾难的元凶是什么呢?它就是酸雨。酸雨的形成就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二氧化硫有关(创设情景,激意)。
(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了解)
提问:我们讨论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从哪几个方面考虑?(分给学生每人一试管二氧化硫)
学生:(思考后回答)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学生观察已经收集在试管中的二氧化硫,两个学生闻它的气味?(注意操作方法)
引导:(1)为什么只让两位同学闻气味?(2)那么二氧化硫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性如何?怎样通过实验说明?
教师:二氧化硫是一种比空气重的有毒气体。
学生实验1:将装满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注意观察试管内水面的变化,做好后用橡皮塞塞住备用)
思考:(1)怎样将装满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而又不至于气体逸散?(2)试管中水面上升包含着哪些物理、化学现象?
现象:水面上升并迅速充满试管。
讨论:师生共同得到如下结论:SO2易溶于水,1:40
由学生解释本实验里包含的物理、化学现象,并且能延伸到某些气体不易溶于水,但能跟溶液(酸、碱性)反应也会导致液面升高的现象。(创设情景,探索问题,以诱达思)
投影: 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水溶性
毒性
密度
无色
气态
刺激性
1:40
有毒
比空气大
(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问题:SO2是酸性氧化物吗?怎样证明?
讨论:SO2是非金属氧化物,可能是酸性氧化物。看其水溶液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学生实验2:向SO2的水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并加热。
师生共同得到如下结论:SO2是酸性氧化物,SO2+H2O=H2SO3
信息传递:H2SO3= SO2+H2O
提问:观察上面两个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何特点?
归纳:可逆反应的概念(见课本72页)
教师:下面我们来研究气体接触有色物质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3:向SO2的水溶液中投入红色花瓣,观察花瓣颜色变化。
师生共同得到如下结论:SO2可以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
学生实验4:向品红溶液(2ml)中逐滴加入饱和SO2水溶液,并且边加边振荡。观察品红颜色的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的观察操作,并由实验得到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的结论。将褪色的品红溶液的试管口套上一个小气
球,加热试管至液体沸腾,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套上小气球起了什么作用?)
教师:刚才褪色的品红溶液加热至沸后又恢复原来的颜色,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析疑(师生共同参与):SO2的漂白原理是通过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不稳定物质的过程,它跟HClO,Na2O2,O3,H2O2的漂白原理不同。漂白后的物质易分解恢复原来有色物质的颜色,并且不是对所有有色物质均有漂白作用(如紫色石蕊通入SO2变红色,但红色不会褪去)。
得到二氧化硫的用途:漂白剂、消毒杀菌,用在食品上时需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如一些过于白净的面粉、馒头(有的还有刺鼻气味)是商家不规范使用的结果。往往会对人体带来危害(教师的诱导作用体现在学生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最终获得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问题:(1)请画出硫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据此分析硫元素的最高正价,最低负价。
(2)SO2中的硫显示+4价,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判断它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分析:S+6、S+4、 S0、S-2
教师: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证实+4价硫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价态的转化呢?下面我们来做两个实验(激发兴趣,引发探究,动手动脑,全员参与)。
学生讨论得出方案:氧化性:SO2和H2S的反应;还原性:(1)2mlKMnO4溶液中逐滴滴加饱和二氧化硫水溶液,振荡、观察。(2)向2ml溴水溶液中逐滴滴加饱和二氧化硫水溶液,振荡、观察。
教师:通过两个实验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分析下面的变化:
(1)KMnO4 ——Mn2+(褪色,被还原)
SO2+H2O ——H2SO4(被氧化)
(2)Br2—— 2Br-(褪色,被还原)
SO2+H2O ——H2SO4(被氧化)
要求学生写出二氧化硫跟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r2+SO2+2H2O=2HBr+H2SO4
上述实验发生的反应证实了SO2具有还原性,其实还有像Cl2,O2等均能氧化SO2。
(四)本课小结(师生共同回顾)
SO2的物理性质:色、态、味、毒、溶。
SO2的化学性质:(1)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弱酸H2SO3;(2)具有漂白性,消毒杀菌;(3)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能跟KMnO4,Cl2,Br2,O2等氧化剂及H2S等还原剂反应。
(五)随堂检测:(投影)
新课改提出初中教育要侧重素质教育,体育教育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更需要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体育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极为鲜明的自身特性,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以及广阔的活动环境,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初中体育教师必须要具有创新精神,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本文将从师生关系、情境教育、现代化技术、拓展实践和教学方式五个方面具体阐述初中体育创新教育策略,希望为体育教学提供帮助。
一、积极开展体育教学互动,确保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发展
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体育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从属的现象。这样的教学使体育课堂变得单调和枯燥,也使学生丧失了对体育的学习兴趣,甚至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改善师生关系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新课标提出:体育教学应该把初中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体育教师应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尊重学生的想法,在平等互信的原则下开展课堂教学,通过互动交流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从而达到共同进步。每次体育课我都会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由锻炼时间,并且积极参与到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在给学生讲篮球规则的时候,我会带领学生到篮球场进行实地演练,在学生实践中进行动作和规则的讲解说明,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二、创设高效的情境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努力创设开放、高效的体育课堂情境,使初中生在体育课堂上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掌握体育知识,已经成为广大体育教师普遍关注的新课题。创设课堂情境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在学生身体锻炼过程中进行素质教育训练。比如在对初中生进行耐力跑的训练时,为了使学生尽快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我创设了趣味性的课堂情境,例如“重走之路”的长跑比赛,不仅激发了初中生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提高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体育教学内容的协调发展
社会发展越来越倾向信息化和现代化,便捷的科技给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初中体育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实现了体育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比如在体操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轻松地把高难度动作分解学习,也能够让初中生加强对体操动作的掌握。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积极掌握当前课改的发展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育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欣赏各种比赛场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从而产生积极参与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注重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
初中体育新课程理念强调“体育教学中运动是手段、健康是目的”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思路,增强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教技术使学生掌握健身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最终达到育体和育心的目的。为了激发初中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我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针对雨天雪天学生无法正常做课间操,增加了室内操项目。初中体育还要拓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体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爬山,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在爬山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初中生的耐力,还可以锻炼初中生的肺活量以及腿部肌肉等。
五、改进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为学生树立创新的学习理念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初中体育课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副科”,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这就需要体育教师积极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因材施教,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要注重示范在教学中的作用,将示范动作做到标准规范,这样才会有利于初中生了解动作的要领和方法,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比如在教学生前滚翻的时候,我会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四方砖和足球滚动时的不同用力情况,让学生明白前翻滚时要尽量减少阻力,使自己的身躯紧缩成一个圆形。接着我再给学生进行正确地示范,并让学生去尝试各种方法的前滚翻,总结出正确的前滚翻方法。
作者:吕有宏 单位:甘肃省山丹育才中学
二、推进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对策
推进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快乐参与,增进健康,必须要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体育技能及体能训练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并从教学构思及创新教学实践中来摸索适合学生特点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如针对立定跳远教学,可以从运动挂图展示中,让学生从中领会动作要点,并在多次实践中来理解注意事项,强化示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从教学中积极融合,提高自身运动技能。
(1)注重体育教育思想的指导与模式组合
体育教学目标在实施中需要进行必要的分解,并从学生的体育基础、身心特点、年龄层次上进行具体分析,特别是初中低年级学生应该从兴趣的激发上来把握运动动机,让学生能够从体验中感受到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避免技能上的强化,以基本技巧来作为重点,以运动认知规律来及时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体育锻炼中,应该尊重学生个体生理机能的差异性,在训练与休息中贯穿好准备、负荷、调整、负荷、休息等步骤,让学生在不厌学中增进体育乐趣,转变体育意识。
(2)注重对不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各个阶段层次的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差异,在体育教学中尤其需要注重因材施教的意义。如对初中男女生的差异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应该把握好不同对象的特点。对于女生,根据其自尊心强、好胜心足,自身体质因素影响较大等特点,所以在课程引入上,要注重教法的灵活性,注重从基本体育知识、基本体育能力上来培养学生的习惯;对于男生,根据其活泼好动而好奇心强的特点,在体育运动认知引导上,应从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上强化基础运动教学,对于有训练基础或体质较好的特长生,则需要从重点训练中全面发展。
(3)注重教学内容的差异性选择
针对初中阶段体育教学计划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要从技术、体能上加以逐渐递增,另一方面从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把握好训练类教学与情感类教学的互补,着力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从愉悦身心及体验成功中来激发能动性和主动性。如对于足球教学中的停球技术,对于低年级初中生可以从减少力度、强化快乐体验中来训练脚内侧停球动作;对于高年级初中生可以从强度及复杂度上来强化运动技术的养成。
(4)注重体育师资自身能力的养成与提升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作为体育运动的引导者,体育教师应该从自身能力修养及专业实践上不断强化内练,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强化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特色,特别是对于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化使用,能够从学生的特点、兴趣、能力差异上扬长避短。如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多采用“成功情感体验体育教学模式”,对于具有一定体育基础的学生采用“发现式教学模式”,结合体育活动的自身示范,来选拔具有良好基础的体育苗子,为开展针对性的特长生教学创造条件。
二、初中语文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利用多媒体,提升教学成效。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多媒体可以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使教师的授课内容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消化。因此,很多语文教师都会通过多媒体来准备课件和备课,使所教授的内容更生动、形象,视觉效果更强。这样,学生会更加乐于接受新知识,对语文教材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更显著。
1.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每一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特点。因此,人文教育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传道授业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一定要明确一点:每一名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同,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消化的能力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对每一名学生都有所兼顾,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给予每一名学生同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对于学生表现出的问题和弊端,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对学生表现出的好的一面,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使学生更具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此外,语文教师要将大部分学生感到理解困难的内容列为教学难点,进行重点突破,使学生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得到整体提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不要过多地为学生讲解,而应该多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探究知识获得的过程。当学生出现错误或是有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或更正,而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并引导他们发现出现错误的原因,让他们认真改正。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才会放下自己内心的紧张情绪,他们的思维也会由此而变得更加活跃,各种奇思妙想会层出不穷。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被自然地激发出来,这样课堂教学也就充满了活力。
(二)以情境激趣
在初中阶段,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由于在小学时已经学习了三年的英语,学生对英语已经不再陌生了,也没有了当初的新鲜感。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很难使学生的注意力持续地放在英语学习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也可以把一些教具或实物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直观。有了新鲜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很快地被调动起来。如学习水果类的单词时,笔者将香蕉、苹果、橘子、梨等水果带到了教室;学习动物类单词时,则将猫、狗、兔子等造型的毛绒玩具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这些实物不仅使课堂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单词,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印象。
二、勇于实践,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教师应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值日报告
教师可组织学生经常阅读一些小文章、小幽黙、小故事等,以此来丰富他们的英语课外知识。如每天上课前三分钟要求一位学生做值日报告,可以讲解教学内容、预告天气情况或讲述有趣的故事等,教师在一旁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点评。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
(二)创设情境,模拟表演
新教材教学强调要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这就突出了英语的交际功能。如在教授“Shopping”这一节内容时,可在教室里放几件物品,由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让他们在摸拟的环境中学会用英语购物。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能迅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2讲究德育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2.1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绝对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形式讲大话,讲空话,甚至进行训斥。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所以教师应当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晓之以理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行为准则和思想意识,主动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错误的认识观念。可以充分利用好“入学教育”“、主题班队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形式进行。
2.2重视“班风”、“学风”建设,形成正能量
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时空绝大多数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因此其道德品质一定程度上是在校风和学风这一特定而典型的道德氛围中形成的,一个有着良好班风和浓厚学风的班级,会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学生会从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由此可见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是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的关键所在。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是一个良好班级的正能量。
2.3实践活动,体验锻炼
德育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应当是一种行为的体验。学生有各种实践活动中,道德认识水平得到提高、道德情感得到激发、道德意志得到锻炼,行为习惯得以养成,并且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深化与完善提高。同时由于中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
根据苗逢春博士倡导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的“四能”阶段,即本能、使能、效能和智能。其中“使能”阶段,主要是通过熟练地应用各种应用软件提高学科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要达到“效能”“智能”阶段,则要增加硬件技术、程序设计、数据库、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实现对计算机进行操纵和控制,去解决实际问题。但限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文件管理,绘画,文字处理,多媒体制作,网络操作等几个模块。
2、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开设初中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信息多方面的内容,其中重要的两点就是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信息意识就是学生要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简单地说,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为了让初中生单纯地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是要培养他们以下四种能力:第一,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第二,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第三,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第四,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课堂管理的核心。
鉴于信息技术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革新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使命,因此,初中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课堂管理的核心。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做好表率作用。在我的教学中,我一直非常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上课之前,我都会将每堂课的内容用普通话不断地进行练习,以避免发音不准而影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课堂上,我都会微笑地用文明语、鼓励语“请”、“谢谢”、“你真捧,了不起”,“有进步”等进行讲课,并尽量保持用丰富自然的语音语调,以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在我的带动下,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讲普通话的习惯,也在无形当中增强了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
其次,要从细节入手。在上信息技术课程之前,我会提前五分钟组织学生进微机室。在进微机室之前,我一般要做以下几件事情:第一步,要求学生自觉排队,依次进入教室,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下课时也要求每个小组按队列依次离开微机室。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第二步,要求学生自觉清理自己周围的垃圾纸屑,不能随扔纸屑垃圾,更不吃零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好公共卫生的习惯。第三步,要求学生管理好自己所使用的电脑及其附属设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四步,要求学生要认真倾听他人讲话,不打断别人,有异议要举手发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习惯。
三、创立和谐的课堂文化是课堂管理的关键。
课堂文化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创造的课堂风气、规则、心理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和谐的课堂文化体现了师生的情感交融,它是一种学习共同体的文化。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我深知:课堂里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与角色认同,才能达到彼此的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只有做到充分的备课,才能帮助学生高效的获取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就我的经验来说,我的备课不仅仅针对教材内容备知识、备教法,而且我经常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有用的教学资源,并予以适当的扩展和交*引用,在课堂中适当适量的加入一些调剂的元素。如业界最新动态,相关的时事资料,或者一些相关事件等,一方面能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使学科的知识深入到了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同时,我知道,要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课堂,教师就必须具有良好的组织与管理课堂的能力。因此,在平时,我非常注重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实践。通过不断探索,我发现,在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不是主要学科,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又比较强,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信息课完全是他们轻松娱乐的时间,课堂上不会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出现了上课做其它科目的作业、看课外书、说话、上网、玩游戏等违纪行为。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在每个学期之初就和学生一起制定出信息课堂的规则,并严格的贯彻执行。当然,我非常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我经常和学生交流,和学生做朋友,关心和爱护他们。这样,和谐的课堂文化在我班级中自然就创立了。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个体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对个体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因此,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即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里产生认可,也就是要识恩知恩;二是情感层次,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即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等。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实践是载体,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感恩教育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之所以说感恩对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有重要影响(具体见下图),是因为只有具备了对社会、父母、老师、同伴、自然感恩的能力的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进行感恩,才会促动他们对爱与恩的奉献,又能唤起储存于大脑的情绪记忆,调动起丰富的情感,产生出报恩的冲动。
二、确立提升学力的感恩教育内容
1.识恩教育,即引导中学生学会识恩、知恩识恩、知恩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基础、前提。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识恩教育,帮助中学生明了父母、老师对他们无私的关爱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眷顾,帮助他们走出“迷失”的怪圈,更好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并回馈社会、报效国家。2.施恩不图报教育施恩不图报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超越。施恩不图报是感恩教育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不仅应当知恩图报,还应当抱着宽容的、慈悲的心态去帮助自己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施恩。施恩是人的高级情感的需要,更是社会文明的表现。我校把能够使中学生受到恩惠并作出回报的重要的人或物划分为五个维度:感恩社会(包括祖国、学校)、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同学和朋友)和感恩自然,组织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具体如下:
三、感恩教育实践中提升学力的策略
1.情境创设法
首先,改善教育环境,为中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一要利用展览、宣传栏、橱窗阅读栏、黑板报,通过定期张贴标语和横幅、播放有关感恩歌曲等加强阵地建设;二要利用课室、墙面、走廊、楼道、宿舍等,展示名人名家的感恩名言、警句等创设氛围;三要利用学科渗透等各种阵地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创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感恩情景、创造各种感恩情景,让中学生在体验中、在情景中自主建构,而不是一味地说教、灌输。课前准备:(1)布置教室: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布置温馨的环境、教室黑板的设计。(2)准备材料:感人的事例、图片等。准备歌曲及背景音乐:《感恩的心》、《母亲》、《天亮了》等等。(3)制作多媒体课件《感恩的心》。(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准备演讲、小品。活动过程:(1)播放FLASH动画《感恩的心》,直到正式上课。(渲染气氛)。感恩的心,感谢生命。心存感恩,会让一句简单的话语充满神奇的力量,让那些琐碎的小事一下子变得无比亲切起来。心存感恩,知足惜福。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学生不自觉地跟读,很有气氛)这是一首母亲的赞歌,心存感恩,其实我们最应该感激的是一直以来为我们默默付出、无私的、不求任何回报的,疼我们、爱我们的爸爸妈妈。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在生与死的瞬间会凭借自己的本能不假思索的、毅然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给子女。催人泪下的故事:《天亮了》(2)学生讲故事:《天亮了》。播放背景音乐:(FLASH动画)韩红的《天亮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许多同学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印象深刻的是一名高高大大的男生竟趴在桌子上呜呜的哭出声来……)班主任总结:大家都被故事里的爸爸妈妈感动了,这种场面,这种永远失去的痛楚地的的确确最能打动我们,也最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脆弱。但是,这种生死离别的场面,失去双亲的情境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那么,在平凡的生活中,就没有令我们感恩的事了吗?不,当然有!请欣赏情景剧《一碗蟹肉饺》:(1)情景剧《一碗蟹肉饺》。人员:四名学生(角色:母亲、孩子、老奶奶、小吃店老板)旁白:故事是这样的:秀秀是个住宿生,每个周末才能回家。每次回家妈妈就会给她做最爱吃的蟹肉饺,这种蟹肉饺做起来相当的麻烦......教师总结:非常感谢这几位同学的倾情演出,也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日常生活中用心的去感悟父母之爱!(2)沉静三分钟(让学生把刚刚波动的情绪通过思考沉静下来)。音乐《母亲》师旁言:我们现在的心情十分激动,现在就让我们每人拥有三分钟的时间,闭上眼睛,在《母亲》这首歌中将思想作一个沉淀。抛去任何杂念,用心去体会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付出。想一想他们干裂的双手、黝黑的面庞;想一想他们日夜操劳的身影、想一想他们带病为我们做饭的情景、或者就想一想爸爸妈妈的音容笑貌……(3)感恩父母(通过准备阶段时的观察和思索自由发言)。学生谈自己的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师总结学生发自内心地讲如何感父母之恩(感恩的方式)教师表扬学生并进行总结(4)结束班会。演唱手语歌《感恩的心》班主任:同学们,本届主题班会即将结束。我们有四位同学准备了一首《感恩的心》手语歌,最后就让我们以这首歌来感恩各位领导老师,是他们激励着我们接受了这次感恩教育;用这首歌感恩我们的父母,是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用这首歌感恩一切令我们感动的一切……全体同学自由起立演唱《感恩的心》(动作)。
2.案例教育法
教师用生动的感恩或忘恩负义的案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案例可以是身边的人或事,也可以是古今中外或是名人故事,讲完后让学生讨论一下或直接谈自己的感受。教师要注意案例情景的设计,必须能够引人入胜,具有感染力,注意充分调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每次接手一个班我都会讲上这个故事: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就常怀感恩之心。据说有一次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四、积极营造激活学习动力源的感恩教育保障基础
1.性别差异对感恩教育提出新的命题
广大中小学教师普遍反映女生比男生更爱学习,如女生能更好地听从教师的安排,更好地与教师相处等,也就是说女生与男生对学习更加投入。用感恩观点解释这一现象,即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受到他人的恩惠,女性比男性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这样女生比男生更能感受到他人特别是老师的恩惠,同时也会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感恩行为,并最终他们的学习成就高于男生。同时男性与女性对于恩惠的反馈方式也不同,因为男生更多的倾向于“做”,而女生而倾向于“说”,这与当今感恩教育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的现状不符,因此对于感恩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男生的感恩教育,也需要更多积极关注男生的感恩行为,进而促进他们学业成就的提高。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手段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带到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中,创新教学手段,改变传统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将静态的音乐画面转化为动态的、有声音的,以此来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辽阔的草原》这首歌曲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马儿奔腾、羊儿吃草的景象,再加上美妙的音乐伴奏,让学生有神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多媒体教学,彰显音乐的独特性
开展多媒体音乐教学活动,是最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发挥音乐的感染作用。例如,在进行《动物狂欢节》这首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大象、松鼠、狮子、老虎、狐狸”等动物狂欢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创建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环境,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情绪,感染学生的音乐情绪,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由此可以说,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有利于丰富音乐内容,丰富音乐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初中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创新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标下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对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了恰当的调整,同时也对音乐教学课堂的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创新音乐教学课堂的结构时,教师要在充分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引入新的知识,采取动静结合的教学手段,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中去。一堂有效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要强调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由此初中音乐教师要注重创新音乐教学课堂的多样性,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茉莉花》这首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认真聆听,并在此基础之上想象茉莉花的外形特征。随后,教师可以根据歌曲中茉莉花的生长特征为学生作详细的讲解,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这首音乐作品。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各种乐器来演奏这首歌曲,或者学生之间进行对唱,借助动静结合的教学手段,切实提高了音乐教学课堂的质量。
四、创新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发挥音歌曲的感染力,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看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想法,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切实提高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鼓励学生评价,开展创新教育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各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音乐情感表达出来,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切实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音乐个性。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调动起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初中美术教育是美育的初始阶段,对学生美感的培养起着诱发和启蒙的作用。美术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艺术的教育,艺术的教育没有边际,学生不可能通过几年的美术课的学习,就达到至高点。初中美术教育对整个美的教育来说,只是一个起点。初中美术教师应准确定位自己,通过几年的美术教育,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辨别美与丑的能力,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创造性。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还要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初中美术教育虽然是美育的初始阶段,但也应时刻牢记这一使命。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当前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困境分析
(一)对新课标认识不足,忽视美术的重要性。
新课标在课程的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比原有课程有了更大的改进,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美术教师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或已经意识到这一改变,却囿于各种因素,无法真正实施。他们或在课堂上放任学生自流,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组织作用,或只草草讲述几句,连简单的示范也忽略不做,或因循守旧,仍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学生是否理解。除此之外,初中教育阶段学生疲于应付升学考试,往往把美术作为副科对待,师生缺乏对美术重要性的认识,一周一节的美术课还经常被其它所谓主课挤掉,导致美术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名存实亡的现状。
(二)教学投入匮乏,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基于上述师生对美术的定位,美术课除了简单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几个石膏像以外,再无其它教学设备可以利用。另一方面,美术教师对教学努力钻研不够,也是导致教学资源的匮乏原因之一。如,对农村学校而言,其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剪纸、泥塑、编织等工艺,都可以作为美术教学的资源,都可纳入美术教学课堂加以利用,而我们在农村学校美术课堂上很少看到这些令人振奋又闪光的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单调,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内容,教师具有绝对的主动权,他们想上什么就上什么,随意安排教学内容。甚至部分教师想当然地认为美术教育就是绘画,他们注重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而缺乏理论和欣赏水平的培养,久而久之,将美术教育与绘画等同起来,越来越远离美术教育的目的。此外,大多农村初中学校,都没有很好地给美术教师提供一个进修、交流的机会,导致部分教师固步自封,原地踏步,很难接近美术教育的前沿阵地,很难圆满地完成美术学科交予他们的任务。
三、加强初中美术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高度重视美术教育。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对美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尽力克服一切困难,为初中学校配足配齐美术教师,实在存在困难的,可以通过进修、培训等方法培养一批合格的美术老师,承担美术教学。另外,严禁其它科目占用美术课的现象,确保一周一节的美术课上得保质保量。同时,出台必要的政策,督促学校及科任教师上好美术课,以避免美术教育随遇而安的现象再次上演。
(二)加大美术教学设备投入。
各学校应切实负起美术教育的责任,加大美术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设备,适时邀请美术大家走进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美术的魅力,争取让美术课成为学生美育培养的基地。
(三)深入挖掘乡村素材。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挖掘身边的素材,为我所用,通过民间剪纸、刺绣、编织等技术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艺术无处不在,并逐渐学会自己去感悟美、认识美,进而自己去创造美。